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24-08-30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1.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篇一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它要求人们在满足较好的生活愿望的同时,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损害下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资源的利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1.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一味地追求利益,大肆破坏环境,滥垦滥砍,毁林开荒,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势必断绝发展的后路。良好的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更好推进环保工作的进行,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总之,环境保护需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环保工作进行。环境问题的表现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世界环境质量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2.1全球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被排放,使全球气温升高。近50年来,全球始终在变暖。预计到2025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到下世纪中叶将上升2摄氏度左右。海平面到下世纪中叶将上升1米以上,大片的陆地化为海床。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水、暴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生态失衡严重。

2.2土壤遭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 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3日益恶化的化学污染、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污染物、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最后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

2.4淡水资源污染严重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而在中国,更是基本面临有河皆污,有水皆脏,水环境遭到严重恶化。

2.5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以及海洋污染等。所以可以看出,当前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的建议 3.1健全法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

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时,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此外,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显得尤为重要。

3.2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中索取的同时,要对自然不断地投资,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为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留出后路。同时让“谁污染谁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

3.3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3.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3.5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加强国际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为人类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只要人人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就将成为现实,人们的生存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4]谢志强.企业污染控制与绿色经营实务全书(第4卷)[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5]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7]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闫廷娟.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篇二

1.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爆发能源危机后, 人类开始意识到抛开环境能源问题, 盲目谋求经济发展只会加深人类与自然的冲突, 造成更大甚至毁灭性的灾难。于是, 在80年代,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步形成, 最终在1987年, WECD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历经4年完成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1.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于《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最初源于生态学, 随后被广泛运用在社会学与经济学。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被定义为“既满足现今人类生存需求又不影响未来人类需求的发展”。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只有将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才能达到生存的目的。正如侏罗纪时期称霸地球的恐龙一般, 再厉害的物种也敌不过自然灾害, 人类亦是如此。以消耗自然资源, 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只会加深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得不偿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时, 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减少自然能源损耗, 调高能源利用率, 促进能源可再生增长, 使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 做到互惠互利。

1.3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将环境、人口资源统筹考虑, 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 更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 决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 环境保护

2.1 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 世界就已经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但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 生存、社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环境问题缺乏重视。于是, 环境恶化造成的问题不断加深, 直到如今, 一系列的环境灾害不断爆发, 人类甚至开始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的星球, 可见环境问题, 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巨大生存挑战之一。

2.1.1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据资料表明, 每年至少有4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许多的动植物早已成为濒危物种。更有数据表明, 地球上将近1/8的鸟类已经濒临灭绝。与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不同, 这样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人类的污染与破坏导致。人类打猎动物, 一部分作为生存食物, 另一部分则是用它们赖以生存的毛皮做出亮丽的衣服, 将它们的内脏器官割下制成高档滋补品。不只是为了生存, 更多的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贪念, 动物付出了生命, 甚至是物种灭绝的代价。

2.1.2 全球气温变暖

由于人类在生存活动中, 不断燃烧煤炭、石油等燃料,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发, 使得地球就像是个温室一般,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全球气温变暖将会引起冰川融化, 使海平面上升, 从而导致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岛屿的淹没。因此, 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洁净新能源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2.1.3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笼罩在地球周围, 具有吸收太阳的紫外线, 抵挡紫外线辐射, 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如果没有臭氧层, 人类的皮肤癌的发病率将会大大增加, 不但影响到人类的免疫系统, 对地球生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然而, 随着人类对制冷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 释放的大气进入臭氧层与其反应, 使臭氧分解成氧气, 臭氧层形成空洞。

2.1.4 雾霾

“雾霾”一词一跃成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 由“雾”和“霾”两字组合而成, 更是在2014年, 将其纳入自然灾情范围。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 主要由于人类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所致, 而被人类熟知的细颗粒物PM2.5则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元凶。雾霾不但造成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 被外国评论为是有毒空气, 还会对人体与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目前, 相关人员普遍认为, 汽车尾气是排放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在建筑、工业生产、生活需要中产生的废气与扬尘也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除了一部分气候因素外, 人类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 改善空气质量, 降低雾霾污染是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的首要目标。

2.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的过度滥用与严重破坏已经造成众多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 更是保护人类自身。至少对于目前来说,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只有一个, 在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地球的生存星球前, 人类都必须居住在地球。而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由于以前的过度滥用现在已经处于能源匮乏的状况, 环境也已经被严重破坏。因此, 环境保护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合理使用资源, 对环境加以科学保护, 即使不能做到恢复但至少能够做到不恶化。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1 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环境与资源的支持, 过去人类并未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一味谋求发展已经尝尽苦楚, 索性现在人类已经有所意识。良好的环境建设不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更可以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好比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 利用农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 用最经济的方式营造校园环境。打破了原有的校园建筑特点, 让农业景观成为校园景观, 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 花费最少的投资成本, 建筑最合适的艺术景观。该建筑设计者俞孔坚老师认为, 可持续发展依赖的是自然系统, 设计要尊重自然, 为自然设计,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鳞次栉比高楼耸立, 更不是牺牲自然,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资源, 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3.2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尽可能做到多利用, 少排放;少投入, 多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 发展科学技术, 节约能源损耗。每个人都拥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相对而言, 保护环境也应该是每个人的义务。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每个人都有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对公共环境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自觉遵守文明行为, 将自然环境看作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从自身出发保护环境。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要实现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又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两者相互影响, 为社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环境问题是我国乃至全球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现今, 保护环境是首要目标。人类应该立足于未来考虑发展问题, 为当代人的未来以及后代人考虑, 发展应该是社会、环境、经济、资源相互协调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独发展。人类不应该以破坏自然法则为代价, 应该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人类存在于地球上, 不可能仅靠人类自身来维持生活。“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作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观点, 早已被大众广泛认同, 可见, 人类再怎么强大都还是要遵循大自然法则。然而由人类进化至今的历史可知, 人类不断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现有环境结构, 为了生存, 不断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索取。“雾霾”、“全球气温变暖”、“海啸”等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人类也从原来的漠不关心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今, 生态环境破坏、能源匮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 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钱亚赟.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C]//中国环境保护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 (2005)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

3.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篇三

读浙江省杭州市、衢州市1960—2008年灰霾平均天数变化图(图1、图2),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杭州、衢州两市灰霾天气季节变化及两市灰霾天气年际变化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A.杭州季节变化大,衢州季节变化小

B.杭州季节变化小,衢州季节变化大

C.年际变化衢州大于杭州

D.杭州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

2.杭州市灰霾天气频率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①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多②工业烟雾、粉尘排放增多③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④建筑粉尘增多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读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危险度评价图”(图3),回答3~5题。

3.对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地形,地表平坦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旅游资源丰富,利于经济发展

D.岩石坚硬,地表水不易下渗

4.关于石漠化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严重

B.地表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

C.坡度越小,越利于石漠化形成

D.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没有关系

5.有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的叙述可信的是:

A.石漠化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B.石漠化地区分布主要呈东南—西北走向

C.中度危险及以上石漠化面积占绝大部分

D.东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因该地降水量最少

读我国四省区几种天然湿地统计图(图4),回答6~8题。

6.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海洋湿地、湖泊、沼泽、河流

B.沼泽、湖泊、河流、海洋湿地

C.海洋湿地、河流、湖泊、沼泽

D.海洋湿地、沼泽、河流、湖泊

7.M可能是:

A.江西省 B.西藏自治区

C.黑龙江省 D.浙江省

8.图5所示湿地景观是西南地区中广西独有的,该湿地能:

A.减轻洪涝灾害 B.防治台风侵害

C.减轻赤潮危害 D.减轻咸潮危害

图6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侧重点分别是:

A.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森林

B.保护森林和防治水污染

C.保持水土和保护森林

D.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湿地

10.A地区过度开垦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减少

B.三角洲面积缩小

C.水质变好

D.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

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考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人,他把喀斯特地区的山称为“石山”,把非喀斯特地区的山称为“土山”。读我国广西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7),回答11~12题。

11.图中属于徐霞客描述的“石山”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游客在此地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A.怪石林立,突兀峥嵘

B.秋山如醉,冬山如玉

C.千峰万仞,峰峦叠嶂

D.泉水淙淙,悬河飞瀑

图8是某制糖厂生产流程图,图9是制糖工业区位因素权重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①②③④四点中能正确表示影响制糖工业的区位因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流程所反映的生产模式是:

A.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B.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污染治理

C.资源—产品—废弃物

D.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

L湖原是新疆最大淡水湖,近年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东部沿岸几乎没有。图10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15~16题。

15.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16.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主导风向 B.湖水盐度

C.沿岸坡度 D.土壤肥力

图11为我国50°N某牧区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 480米,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米。读图完成17~18题。

17.近年来由于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②水环境恶化③洪涝灾害频发④水土流失增加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18.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

B.地势较低,降水稀少

C.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

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其中西南地区最为典型。图12为岩溶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示岩溶地貌形成先后经历:

A.沉积、抬升、侵蚀 B.冷凝、抬升、侵蚀

C.风化、侵蚀、搬运 D.风化、侵蚀、沉积

20.西南岩溶地区特色旅游业兴起的积极意义有:

①促进人口外迁②推进城市化进程③优化产业结构④加强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13所示区域中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人为破坏小

B.河流泥沙大量沉积掩埋

C.降水稀少,天气干燥

D.风沙侵蚀成雕塑和壁画

22.图中文化遗产附近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为:

A.过度樵采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河流上游地区农业发展

图14为我国某工业园的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工业园区最可能位于:

A.福建 B.吉林 C.河北 D.四川

24.该工业园区的产业链:

①没有固体废弃物排放②减少碳排放③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④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图15为我国内蒙古某地区的地表景观,造成图中景观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不合理开矿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下面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提供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图16),监测点分别为A、B、C、D。

材料二:PM10浓度数据统计结果(表1)。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表2)。

(1)A、B、C、D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27.(16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图17)”,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28.(24分)图18为贵州水土流失面积百分比;图19为沼气原理示意图;图20为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示意图;表3为贵州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读图表与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贵州石漠化指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1)指出图18和表3反映的石漠化与地形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贵州山区农村解决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试说明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环境的意义。

(3)评价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对贵州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C 7.B 8.C 9.B 10.D 11.C 12.A 13.C 14.D 15.D 16.A 17.B 18.A 19.A 20.D 21.C 22.D 23.A 24.B 25.D

26. (1)B点 (2分) 原因:B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4分)(2)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面积 (4分)。

27.(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4分);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4分);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4分)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做好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4分)。

28.(1)关系:海拔大于1 000米的地区,水土流失比例(率)大于海拔小于1 000米的地区(2分);地形坡度越大,有机质厚度越小,土层越薄,越容易发生石漠化(2分) 原因:海拔越高,地形雨多,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2分);地形坡度越大,地表径流速度快,不易形成土壤(土层薄,有机质少)(2分),植被覆盖率低(2分)(2)改善山区农村卫生环境(2分);减少对薪柴的依赖(减轻对植被的破坏)(2分);(沼渣沼液肥田)增加土壤肥力(2分);提高能源利用率等(2分)(其它答案合理,酌情赋分)(3)优化产业结构(2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2分);减小人地压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减轻对植被的破坏,减轻石漠化的加剧(2分)。▲

19.图示岩溶地貌形成先后经历:

A.沉积、抬升、侵蚀 B.冷凝、抬升、侵蚀

C.风化、侵蚀、搬运 D.风化、侵蚀、沉积

20.西南岩溶地区特色旅游业兴起的积极意义有:

①促进人口外迁②推进城市化进程③优化产业结构④加强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13所示区域中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人为破坏小

B.河流泥沙大量沉积掩埋

C.降水稀少,天气干燥

D.风沙侵蚀成雕塑和壁画

22.图中文化遗产附近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为:

A.过度樵采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河流上游地区农业发展

图14为我国某工业园的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工业园区最可能位于:

A.福建 B.吉林 C.河北 D.四川

24.该工业园区的产业链:

①没有固体废弃物排放②减少碳排放③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④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图15为我国内蒙古某地区的地表景观,造成图中景观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不合理开矿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下面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提供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图16),监测点分别为A、B、C、D。

材料二:PM10浓度数据统计结果(表1)。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表2)。

(1)A、B、C、D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27.(16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图17)”,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28.(24分)图18为贵州水土流失面积百分比;图19为沼气原理示意图;图20为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示意图;表3为贵州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读图表与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贵州石漠化指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1)指出图18和表3反映的石漠化与地形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贵州山区农村解决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试说明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环境的意义。

(3)评价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对贵州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C 7.B 8.C 9.B 10.D 11.C 12.A 13.C 14.D 15.D 16.A 17.B 18.A 19.A 20.D 21.C 22.D 23.A 24.B 25.D

26. (1)B点 (2分) 原因:B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4分)(2)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面积 (4分)。

27.(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4分);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4分);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4分)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做好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4分)。

28.(1)关系:海拔大于1 000米的地区,水土流失比例(率)大于海拔小于1 000米的地区(2分);地形坡度越大,有机质厚度越小,土层越薄,越容易发生石漠化(2分) 原因:海拔越高,地形雨多,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2分);地形坡度越大,地表径流速度快,不易形成土壤(土层薄,有机质少)(2分),植被覆盖率低(2分)(2)改善山区农村卫生环境(2分);减少对薪柴的依赖(减轻对植被的破坏)(2分);(沼渣沼液肥田)增加土壤肥力(2分);提高能源利用率等(2分)(其它答案合理,酌情赋分)(3)优化产业结构(2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2分);减小人地压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减轻对植被的破坏,减轻石漠化的加剧(2分)。▲

19.图示岩溶地貌形成先后经历:

A.沉积、抬升、侵蚀 B.冷凝、抬升、侵蚀

C.风化、侵蚀、搬运 D.风化、侵蚀、沉积

20.西南岩溶地区特色旅游业兴起的积极意义有:

①促进人口外迁②推进城市化进程③优化产业结构④加强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13所示区域中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人为破坏小

B.河流泥沙大量沉积掩埋

C.降水稀少,天气干燥

D.风沙侵蚀成雕塑和壁画

22.图中文化遗产附近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为:

A.过度樵采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河流上游地区农业发展

图14为我国某工业园的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工业园区最可能位于:

A.福建 B.吉林 C.河北 D.四川

24.该工业园区的产业链:

①没有固体废弃物排放②减少碳排放③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④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图15为我国内蒙古某地区的地表景观,造成图中景观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不合理开矿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下面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提供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图16),监测点分别为A、B、C、D。

材料二:PM10浓度数据统计结果(表1)。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表2)。

(1)A、B、C、D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27.(16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图17)”,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28.(24分)图18为贵州水土流失面积百分比;图19为沼气原理示意图;图20为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示意图;表3为贵州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读图表与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贵州石漠化指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1)指出图18和表3反映的石漠化与地形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贵州山区农村解决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试说明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环境的意义。

(3)评价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对贵州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C 7.B 8.C 9.B 10.D 11.C 12.A 13.C 14.D 15.D 16.A 17.B 18.A 19.A 20.D 21.C 22.D 23.A 24.B 25.D

26. (1)B点 (2分) 原因:B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4分)(2)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面积 (4分)。

27.(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4分);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4分);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4分)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做好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4分)。

4.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 篇四

正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二辩: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地区还是先发展经济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一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经济效益就能增加吗? 反方四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二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四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反方三辩: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做的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以一直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按你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四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了河流,衣食都没有了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正方二辩:当我们看着地球上的物种一个又一个消失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告诉我,人类不是下一个!我方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我们不是来讨论二者是否都重要的,我们是来讨论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谁优先。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单的等同于钱。

反方一辩: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正方一辩: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 反方二辩:因为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资金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正方二辩: 政府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气停顿1秒以上)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忽视环境问题的确会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我们也会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没有环境没有了物种,我们也只能拿他来买更华丽的棺材而已。

反方四辩:我们优先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优先发展经济,走先发展后治理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是行不通的。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优先发展经济并不是必须要破坏环境。只是当我们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优先发展经济。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吗?可是现在它们不正经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恶果吗?

反方四辩:这些国家经历这种恶果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方四辩:既然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处理好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反方四辩: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反方二辩: 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

正方二辩:过去的发展道路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地步.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 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反方三辩: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2008-05-18 20:56

中国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但我今天只讲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7.06,0.09,1.29%),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在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有人经常批评我们为什么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但既然已意识到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用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难道忘了我们还有70%的农村人口?

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和平崛起道路。内容有八条:1,低消耗的生产体系;2,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3,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4,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5,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6,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7,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8,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对政府而言,应做四件事:第一,更加确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还要比谁更公平正义,还要比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比道德文化。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帐,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帐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5.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1 篇五

摘要: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看待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环境与经济相互矛盾,有人认为环境经济相互统一。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关键词: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双赢;;方法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环境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性也认识不足。而且,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还存在这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奢侈品,环境保护需要巨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负担不起环境保护的成本享受不起环境这种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应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而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利用强度,不可避免的导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污染、退化。也就是说,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只有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再去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似乎发展中国家只能走“先增长、先污染、后保护、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发展的实践证明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危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的下降会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降低工人的劳动效率,减少工人的有效工

作时间。其次,环境质量下降会破坏耕地、森林、水体的生产能力,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再次,环境质量下降还腐蚀机器和建筑物,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加大生产成本,这些因素都妨碍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既不是环境的天然盟友,也不是环境的天然敌人。快速的增长往往对环境具有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工业扩张、城市化的推进,加快开发和消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不过,与此同时增长也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条件,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环境的办法。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摆到议事日程上。我国的立法机关也相关地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人们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废弃物进行治理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环境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就会主动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一面,是可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走双赢道路是我国实

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1).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

(2).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

以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就吕梁而言,扬长补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开放引进,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 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元做大,就是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藉此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3).走双赢道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阶层不公上。加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

6.虎丘景点介绍和发展保护 篇六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

(一)主要景点介绍

虎丘入口:虎丘的山与寺,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山藏古寺中,山藏古寺中,虎丘的美景全在寺里,全在寺里,从正山门向里望去,里望去,可直视虎丘山顶的云岩寺塔。

虎丘塔: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建于五代末,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距今已一千余年。云岩寺塔高七层,呈平面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虎丘塔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剑池: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之处的古迹和泉岩奇景,是“虎丘剑池”,这四个大字镌刻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剑池宽六十步,水深近二十丈,池形狭长,南宽北窄,好像平放的宝剑,两旁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半空飞梁渡涧,气势雄伟奇险。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三泉”。

断梁殿:著名的元代建筑遗存“断梁殿”,俗称二山门,始建于唐,重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38年)。殿内屋顶主梁是由两段园木接成,殿内屋顶主梁是由两段园木接成,重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 年)。殿内屋顶主梁是由两段园木接成这是古代建筑匠师的智慧结晶。这是古代建筑匠师的智慧结晶。

憨憨泉:憨憨泉相传为梁代天监神僧憨憨尊者所凿,为纪念这位拙井者而名“憨憨泉”三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开卿所书

试剑石:这块形似剑截的大石便是传说中的吴王“试剑石”

真娘亭:古亭为真娘墓旁的纪念亭,真娘胡瑞珍,能诗善歌,安史之乱时被恶人骗卖堕入妓院,老鸨强令真娘接客,遂投环自尽。

点头石:白莲池以传说生公说法时池生千叶莲花而名,池中“点头石”是一块留存下来的点头顽石。

二仙亭:二仙亭始建于宋,重建于清嘉庆年间,亭内石碑上刻有陈博,吕洞宾二仙像。

(二)虎丘的发展与保护 解放后,由于政府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虎丘的保护、建设、发展。建国后,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及其他园林名胜,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1955年陆续新建了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了环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桥,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和环山路。1966年到1967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设陷于停顿,受到了人为的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虎丘进入恢复发展时期。

1980年重修小吴轩,整修冷香阁。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院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园内陈列着数百盆树桩和水石盆景。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揽月榭。1989年,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以及周围种植享有“茶中王种”之誉白云茶树的“云在茶香”等景点。2003年起相继恢复了西溪环翠、书台松影,对宋代石观音殿遗址进行了保护。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建设,植树两万两千多株,春花、夏荫、秋果,冬翠,四时佳景清丽可人,千古名山生机盎然,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场所,更是现代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绝妙去处。

7.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篇七

1 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法制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符合统治者利益的行为规则。法律的建立和完善, 执法真假的严厉与不可动摇性, 在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十分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

2 环保法的形成和发展对环保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自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以来, 立法成果举世公认, 先后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 9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 28种环境法规, 70多件环境规章, 370多项国家环境标准, 签署和加入19项国际环境条约, 还制定了近千个地方性环保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制定环保法的依据和基础。尽管制定了法律法规, 但经济的发展迅速, 使得立法跟不上社会, 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这就决定了我国是一个环境大国, 制定统一完整的环境保护法是非常必要, 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安排, 精心实施。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各级人民政府以环保法为依据, 严格执行预防为主,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和基本建设中的“三同时”原则, 大力开展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提高污染治理装置的处理效率, 确保良好运行, 有效的控制了污染。

3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 制度建设与经

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其实, 经济发展与环境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当导致两者相克, 通过对现存的某些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给经济主体提供利益, 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共生。

3.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从相克到相生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 而现在经过上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环境资源已经在大幅度减少, 人口急聚增加, 污染加重, 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 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 实现环境制度的创新, 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当前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 并在一些国家取得有效地进展, 我国环境保护从1972年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制度规定已无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 并且部分环保制度所带来的巨额监管与实施成本已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保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 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会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 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实现经济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3.2 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背离的产业政策加剧了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 产业政策的决定与实施也会间接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

3.3 贯彻环保法,

严格执法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环保法规定“谁污染谁治理”, 就是说任何向环境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单位都必须交纳排污费, 并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污染治理费用较高, 迫使企业和排污单位改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生产工艺, 控制污染的产生量;一定要以环保法为准绳, 严格执法, 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要结合各项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立法步伐, 对不适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职能, 提高队伍素质, 提高办事能力, 使每个环保工作者都成为执法严、自身素质高的环保卫士。

3.4 市场与政府的结合、环保制度呼唤创

新。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 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 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市场与政府结合, 实现环保制度的创新,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共识, 也是日益兴起的新资源经济学理论所倡导的主要政策主张, 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在对原有制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寻找更优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

总之, 法制建设与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 正确处理好三者的相互关系, 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一定要站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 以保护环境为责任, 适应新形式、努力为创建和谐社和机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化议程——中国工业化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

[2]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解决 (国发「1996」31号) .

8.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对经济发展的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动力,资源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马力。但是如果社会经济未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日益枯竭,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1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1.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之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较为缓慢,且政府职能的转变的步伐也较慢,所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得到彻底改变。②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大多数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都转移到我国,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发展方式。

我国能源结构消费主要以煤为主,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占到世界总量的3成以上。因此造成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为煤烟型的大气污染。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煤炭总消费量为21.4亿吨,约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69%。因此燃煤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与酸雨危害的主要原因。

1.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引起资源的不断短缺,最终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人的健康如果受到威胁,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和损失。

1.3 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美国的3.7倍,是日本的10倍多。我国资源的使用效率太低,浪费现象严重,单位产值所用的能源消耗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甚大,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为日本的1/20。

2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但现实中却出现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需对这种现象进行纠正。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既要有质的保证,也要有量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实抓经济,更要将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走绿色经济之路。

2.2 完善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法律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监管工作。做好环境与市场的行政审批、行政复议、行政许可等工作,将政府权力的运行和监督都放到规范化、体系化的轨道上来,加强环境资源工作的法制建设与体系建设工作。严格守法,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立法和资源立法的工作。加强环境资源工作的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对资源环境事故的预防工作和应急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紧急措施。

2.3 建立适合国情的消费发展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倡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要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不能以发达国家的判断标准对我国进行现代化的评价,同时也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消费程度来对我国的消费水平进行判断。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因此我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应该在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前提下,而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消费。应该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同时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4 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

政府在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起着管理者的作用。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中一直起着领导者的作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的角色慢慢由领导者向管理者转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政府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政府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机制,推动和鼓励企业向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同时针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管理,严重的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责令其进行整改。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来推动经济的顺利转型,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注释

① 匡远配,曾福生.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37.

② 周叔莲,刘戒骄.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5-11.

上一篇:高一学生周末如何学习下一篇:游张家界总结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