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公司管理制度(精选11篇)
1.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一
公司会计制度
一、第一条 为规范本公司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适应发展的需要,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计核算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第三条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应当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当注明:企业名称、报表所属或者月份、报出日期,会计人员签名并盖章。
第四条 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第五条 企业的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二、本公司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财务科,配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合格的会计人员2名,出纳1名,会计1名。其中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会计人员兼管公司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工作,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培训会计人员。
三、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制度
1、钱帐分开。
2、出纳人员逐日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
3、严格现金收付范围,不坐支、不白条或借据抵充,不挪用现金。
(二)银行结算制度
1、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办法》规定。不出租、出借帐户;不签发空白、空头支票。
2、出纳人员逐日逐笔顺序登记银行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并按月调整未达帐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支票管理 财务机构设置及会计岗位责任制 总则 ①支票领用需本人填写支票审批表,并由上级主管及经理签字。
②支票签发时要登记支票领用簿,注明签发日期、收款单位、用途、限额,谁领用谁签字。
③印鉴、支票分开保管。
4、作废支票要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妥善保管。
四、费用开支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费用开支计划
第一条 公司各部门必须在年底根据下年工作计划制定本单位费用开支计划,由财务部汇总、审核,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即为公司下年的费用开支计划,并下达各部门费用开支指标。
第二条 公司同时授予部门经理对计划内费用开支的审批权限。
第三条 公司费用开支计划留有弹性,并根据实施情况调整或变更授权。
第二章审批权限及程序
第一条 凡公司费用开支计划内审批程序为:
1.费用由当事人申请;
2.部门经理审查确认;
3.财务部门审核;
4.授权分管部门经理或总经理审批。
第二条 凡公司计划外开支,一律最后报总经理审批。
第三章行政费用管理
第一条 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采购报销手续:
1.行政部根据计划统一采购、验收、入库,根据发票、入库单报销。
2.各部门急需或特殊的办公用品,经批准,可自行购买:
(1)单价在50元以下,或总价在200元以下,部门经理批准;
(2)单价在50元以上,或总价在200元以上,总经理批准。
购买后,提交发票、实物,经行政部查验入库单及入账报销。
第二条 交通费报销: 1.交通补贴依公司补贴津贴标准。
2.交通补贴以报销形式发放。
3.员工外勤不能按时返回就餐者可给予误餐补贴。
4.员工外勤每天交通费元标准以坐公交或地铁,经批准可乘坐出租车并报销。凡公司派车均不报销外勤交通费。
第三条 应酬招待开支报销:
1.根据公司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
2.应酬应事先申请并得到批准。
3.原则上不允许先斩后奏,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办理的,事后须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4.如公司有定点酒店、宾馆。一般在签单卡签字后按月结算,不得擅自在它处或用现金结算。
第四章 内部费用单据管理
第一条 依类别规范填制相关单据。
第二条 报销单据后依公司规定贴附相关正规票据,特殊事项贴附相关证明。
五、经营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采购管理
1、采购人员根据采购订单检验货物,检验合格后方可签收。
2、仓管人员接收验收货物合格后,开具入库单并以此入账,采购人员以财务联、采购发票和相关单据做财务报账。
3、特殊情况采购人员有义务依公司要求与销售公司协调开具发票。
第二章、销售管理
1、销售人员依据销售协议报财务部门开具销售发票,仓管人员根据销售协议与实际发货开出库单,出库单与相关单据报财务。
2、销售人员负责货款以及相关单据的回收。
3、财务部门检查销售单据的完整性,敦促有关人员收齐单据。
第三章库存管理
1、详细统计购入发出货物,制作库存明细表。
2、依据相关部门要求提供数据。
3、定期向财务部门提交盘点表。
本制度由财务部解释、补充。财务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本制度;
2、为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便于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对公司财务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维护公司及员工相关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财务管理细则
一、总原则
1、公司财务实行“计划”为特征的总经理负责制:属已经总经理审批的计划内的支付,由相关事业部总经理的书面授权,财务负责人监核即可办理;属计划外的,必须有公司总经理的书面授权。
2、严格执行《会计法》和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二、财务工作岗位职责
(一)财务经理职责
1、对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核算组织程序等提出方案。同时负责选拔、培训和考核财会人员。
2、贯彻国家财税政策、法规,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建立规范的财务模式,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同时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3、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监督各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其他相关工作。
(二)财务主管职责
1、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财务工作。
2、负责对本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选调聘用、晋升辞退等提出方案和意见。
3、负责对本部门财务人员的管理、教育、培训和考核。
4、负责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等。
5、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6、参与公司各项资本经营活动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决策和管理,做好对本部门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
7、组织指导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财务预决算,并监督贯彻执行;协助财务经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析及考核。
10、负责监管财务历史资料、文件、凭证、报表的整理、收集和立卷归档工作,并按规定手续报请销毁。
11、参与价格及工资、奖金、福利政策的制定。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会计职责
1、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复帐、报账,做到手续齐备、数字准确、账目清楚、处理及时;
2、发票开具和审核,各项业务款项发生、回收的监督,业务报表的整理、审核、汇总,业务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保管及统计报表的填报;
3、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制度的监督,会计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4、完成部门主管或相关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出纳职责
1、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账册,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2、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
3、对每天发生的银行和现金收支业务作到日清月结,及时核对,保证帐实相符。
三、现金管理制度
1、所有现金收支由公司出纳负责。
2、建立和健全《现金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核对库存。作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
3、库存现金超过3000元时必须存入银行。
4、出纳收取现金时,须立即开具一式四联的《支票回收登记表》,由缴款人在右下角签名后,交缴款人、业务部门、出纳、会计各留存一联。
5、任何现金支出必须按相关程序报批(详见支出审批制度)。因出差或其他原因必须预支现金的,须填写借款单,经总经理签字批准,方可支出现金。借款人要在出差回来或借款后三天内向出纳还款或报销(详见差旅费报销规定)。
6、收支单据办理完毕后出纳须在审核无误 的收支凭单上签章,并在原始单据上加盖现金收、付讫章,防止重复报销。
四、支票管理
1、支票的购买、填写和保存由出纳负责。
2、建立和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银行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每工作日结束后。
3、出纳收取支票时,须立即开具一式四联的《支票回收登记表》,由缴款人在右下角签名后,交缴款人、缴款部门、出纳、会计各留存一联。
4、支票的使用必须填写“支票领用单”,由经办人、部门经理、财务主管(经理)、总经理(计划外部分)签字后出纳方可开出。
5、所开出支票必须封填收款单位名称。
6、所开支票必须由收取支票方在支票头上签收或盖章。
五、印鉴的保管
1、银行印鉴必须分人保管。
2、财务专用章和总经理印鉴分别由财务经理和出纳负责保管。
六、现金、银行存款的盘查
1、出纳人员在每周完成出纳工作后,应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上存、收入、支出、结存情况,编制“出纳报告表”,并对由出纳保管的库存现金,由会计或总经理指定人员于每星期五下午及每月终了进行定期对帐盘查,其他时间进行抽查。
2、出纳应根据银行存
追答
2、职能部门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公司的整体利润及个人绩效考评的实际情况挂钩,实行月薪制。各职能部门按照本工资管理制度,根据本部员工岗位职责、员工个人工作资历等情况确定本部员工的工资等级。
(四)备案原则
1、对于利润中心的业务人员与录入人员的收入标准,可在公司的工资管理制度原则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但必须在经营计划中明确说明,并经公司批准后报运营中心备案,方可执行;
2、所有利润中心、职能部门的人员工资等级必须在财务或运营中心备案(年薪制的除外)。
(五)薪酬结构
1、薪酬结构种类
1)年薪制加期权股;
2)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加期权股 ; 3)基本工资加佣金(提成)制;
4)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加绩效奖励。
2、基本工资可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饭补构成。
3、对应于不同级别的人员公司规定不同金额的费用报销额度,凡在此额度范围内的交通费、通讯费、办公费、招待费、礼品费等与业务相关的费用支出可与下月10日据实报销;同时部门经理对本部门员工费用报销,可在其相应的额度内,根据部门业绩及员工当月工作考核情况予以调整。
4、实行以上薪酬结构的人员,除了由公司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加班的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予加班费外,均不另外享受加班费。
5、每位员工只能享受一种薪酬结构,不允许既享受奖金基数又享受提成。
6、实行薪酬结构(3)(4)类的人员,其佣金(提成)提取标准以及计件工资的计算标准。
财务报销制度和流程
| 浏览:11052 | 更新:2018-02-22 04:43 | 标签:财务
一、日常费用的报销:
1、日常费用指日常发生的、经常性的、金额较小的费用类(不含货款、加工费、工资),该类费用报销时,一律使用“费用报销单”进行报销;
2、“费用报销单”后附发票(收据)、入库单、请购单(申请单)、送货单(此单在购材料、办公用品、物料消耗品时提供);
3、“费用报销单”和附件内容、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如有不一致者,按最小金额报销;
4、附件一律用胶水粘贴在“费用报销单”后面,并保证正面朝上,不得倒置;
5、报销流程:
①、费用报销者自行将报销附件粘贴于“费用报销单”后,并按“费用报销单”上内容填写完整并在报销人处签字;
②、报销单送本部门负责人复核并签字;
③、报销人送报销单至财务部,由会计审核;
④、经审核无误的“费用报销单”送呈总经理审批;
⑤、出纳根据总经理审批后的报销单支付款项或结清借款。
流程图:
1.费用发生前的申请(本部门负责人和财务经理审核)
2.费用报销人粘贴好附件并签字
3.报销人送报销单给本部门负责人复核
4.财务部 会计审核
5.总经理审批
6.出纳凭总经理审批结果付款或结清借款
二、费用发生尽量取得正式税务发票;如为收据报销时,收据上必须有服务方的合法印章。
三、申购办公用品实行各部门“一个月申购一次”的原则,每月25-30号由各部门根据办公需要,统一填制一份请购单报行政部,由行政部汇总报总经理审批后,交由采购部从指定供应商处购回,最后由行政部通知各部门从仓库领取。
四、车间物料消耗品(含工件和备品),由生产部门申购并经本部门负责人和财务经理审核,经总经理审批后采购部才能办理。
五、支付款项票据必须保证干净、整洁、书写规范、大小写数据清晰且一致。
六、数字大小写字样:
小写: 1 2 3 4 5 6 7 8 9 0 大写: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零
本报销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人员并从文发之日起执行,请全体人员共同遵守,如有不懂处可向财务部咨询。
2.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完善, 我国先后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准则的经济结果, 分析会计制度改革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 检验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执行质量。而根据La Porta等 (2000) , 规则与制度是投资者保护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保护投资者的规则与制度不仅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并购法、竞争法, 也包括股权交易准则以及会计披露准则。因此,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我国的投资者保护环境实际上也在不断改善。John等 (2008) 研究公司治理与风险承受能力时发现, 当一国的投资者保护环境改善、法律完善或者市场发展时, 境内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会提升。那么,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 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有明显变化呢?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明确明确会计准则改革与公司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 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考察会计准则对企业风险投资行为的经济效应, 对会计准则改革具有政策意义。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为研究对象, 探讨会计准则变化与公司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每一次会计制度改革, 均明显增加了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1 文献回顾
目前, 关于投资者保护与公司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投资者保护环境越差, 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越差。一方面, 在投资者保护环境较差的国家里, 公司内部可能会存在具有主导地位的个人或利益集团, 他们可能从企业经营中获得大量的现金流以及个人利益。因此, 为确保自身利益, 他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会进行更为保守的投资行为。 (Morck, Wolfenzon, and Yeung (2005) , Stulz (2005) ) 另一方面, 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的国家, 一些诸如银行、政府、用人组织会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有更大的影响。这些组织也会因考虑自身利益, 影响公司做出更为保守的经营决策。 (Morck and Nakamura (1999) , Tirole (2001) , Roe (2003)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投资者保护与风险承受之间是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首先, 当投资者保护环境改善时, 投资者会逐渐不用担心管理层对公司资产的挪用的情况的发生, 控股股东更可能会增加管理层所享有的自主权, 管理层更可能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经营方式, 这也意味着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下降。 (Burkart, Panunzi, and Shleifer (2003) , Shleifer and Vishny (1986) ) 除此之外, 在投资者保护环境较差的国家, 当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很多也控制着一个"金字塔"集团。这些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倾向于让较低层级的公司承担更多风险, 并将利益输送至更高层级的公司。
同时, 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也是基于La Porta等 (2000) 对于投资者保护环境的定义, 即当投资者投资公司时, 实际上他们是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的。这些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的法律法规涵盖了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目前对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很多方面, 但并没有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改革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 目前国内暂时也并未有相关研究探讨国内多次会计制度改革、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与国内上市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变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对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 以1998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 以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为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了会计准则变化前后的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2 研究设计
(一) 会计制度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 分别是1993、1998、2001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2006年之前会计制度改革旨在强化运用稳健性, 具体表现为:逐步扩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 尽量避免运用公允价值, 严格限制对经济利得的确认标准等。而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的全面趋同。新会计准则采纳了资产负债观的制定理念, 弱化了稳健性原则的影响, 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这两次会计制度改革均对改善我国规范投资者保护环境有巨大影响, 基于此, 本文以2001年、2007年为分割点, 将本文研究期间1998至2013年分成三个区间, 即1998~2000, 2001~2006, 2007~2013。
(二) 风险承受
本文利用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来测量风险承受指标, 即运营风险更大的公司, 其收益性波动幅度会更大 (John et al., 2008;Zhang, 2009) 。具体而言, 本文通过计算公司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和当年所有企业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进而计算出每个公司这个指标的标准差。该变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N代表当年公司总数, EBITDA为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A则为对应期间总资产。本文将1998年至2013年分成三个区间--1998~2000, 2001~2006, 2007~2013, 并分别计算每年每个公司EBITDA/A与全国平均值的差异, 进而确定在三个区间内, 每个公司该指标的标准差。其中, E已经在1%及99%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三) 模型与变量
为了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 本文采用如下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其中, RISK为因变量, 衡量公司风险承受水平;YR1, YR2为区间虚拟变量, 样本区间为1998~2000时, YR1=0, YR2=0;样本区间为2001~2006时, YR1=1, YR2=0;样本区间为2007~2013时, YR1=0, YR2=1。
3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1) 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13年16年。样本区间分为三个观察期, 观察期1是指1998年至2000年, 观察期2是指2001年至2006年, 观察期3是指2007年至2013年。本文研究对象是A股上市公司, 并提出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得到本文1647个观测值。最后, 我们对连续变量均进行了5%水平的winsorize处理。
(2) 变量定义
注:计量借鉴John等 (2008) , 公司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取每次会计制度变化的观察期内初始年份的观测值, 即1998年、2001年及2007年。
(3) 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
4 实证结果
(1) 组间比较分析
通过运用样本数据, 本文对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前后及2006年会计制度改革前后的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风险承受的样本均值进行了比较。根据表3结果可知, 在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后, 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风险承受并没有明显提升;在2006年会计制度改革后, 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风险承受明显提高。
(2) 回归分析
表4显示了会计准则变化区间虚拟变量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回归结果。结果显示, 模型中, 虚拟变量YR1、YR2均在1%水平上显著, 且均显著为正。这说明, 每一次会计制度的改革, 均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有明显促进。
6 结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完善, 我国先后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与此同时, 我国的投资者保护环境实际上也在不断改善。本文以以1998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 以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会计准则变化与公司风险承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每一次会计制度改革, 均明显提升了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摘要:本文以1998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 分析比较了会计准则变化前后的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研究发现, 2001年以及2006年会计制度改革后, 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均有显著提升。这也证明, 在会计准则披露标准变高后, 投资者保护环境变好, 公司会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
关键词:会计制度,投资者保护,风险承受
参考文献
[1]毛新述, 戴德明.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 2008 (9) :26-32.
[2]毛新述, 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 2009 (12) :38-46.
3.论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篇三
关键词:物业公司;物业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制度
引言
物业公司隶属房地产行业旗下的企业,其发展具有明显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特征,属于时下新兴的朝阳企业。服务是该行业的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发展特征。我国物业公司介于我国城市房地产的综合开发和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下,通过实行住宅商品化发展管理应运而生的。我国物业公司的发展具有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气息。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不断新兴和发展起来,物业公司也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物业公司的运行与发展,会计在其经济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物业公司的发展大计,因为物业公司的会计等方面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物业公司的经济效益。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如果能够做到科学化管理,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能够简化会计核算工作,而且还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物业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文章将针对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处理方式进行剖析,旨在提高物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
一、现阶段我国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发展视域下,我国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当下发展不明显。物业管理作为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行业,其发展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不等同于其它服务行业,它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对于物业公司本身的发展特点来说,其发展要求必须加强该公司的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确保物业公司在经济发展中具备高效性、安全性和准确性。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又是企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业公司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当前,不少物业公司员工主要是直接从原企业的一些行政总务部门以及内退返聘人员,加之还有不少员工还是一些企业竞争上岗失败的富余人员通过关系走后门手段而成为物业公司的管理骨干员工。介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大多数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平均年龄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的发展状态。在工作综合能力评定方面,有待提高。然而,就算是财务人员的组成队伍,大多是原来公司的一些老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文化水平。对企业财务管理认知程度不得而知,即便是财务人员也多是没有经过财会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半路出家”人员,仅能应付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他们做好财务管理的确勉为其难。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需要规范。物业公司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基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的客户和职工。由于物业公司的客户大多是个体私营者,与公司发生的业务,不愿签署合同或协议、提供合规票据。这既不符合财务规范化管理要求,又从反面耳濡目染地影响到职工,使他们对不规范的做法习以为常,而对正常的财务管理反而感到不适,认为是财务人员有意制造麻烦。这既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也阻碍和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导致会计核算失真
就如上面一节所述,现阶段不少物业公司员工质量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频频出现,没有严格的员工准入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制约,给物业公司员工滥竽充数式的经验工作以发展契机。会计核算是一项系统的艰巨而复杂的审计方面的工作,没有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很难胜任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少物业公司的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业道德素质能力有待加强。例如,某物业公司在一年度核算中因会计做账不谨慎,出现死账和漏账情况,导致整个会计核算过程无法正常进行,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偏差,导致财务管理不严,拉帮结伙贪污现象严重,给公司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的松散性导致公司财务混乱
松散的财务管理促使公司财务混乱。受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公司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制约,当前我国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当下松散的财务管理方式,给物业公司一些一直觊觎公司资金的不法人员更多进行违法行经的机会。比如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与会计人员相互串通,故意弄虚作假,虚报瞒报账目等等,致使公司财务出现混乱。
不严格的财务管理方式,给财务管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纠结不清,制度界限和权责不明导致公司财务管理一片混乱,相关部门和相关管理成为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替罪羊。
(三)物业公司人才管理和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问题
物业公司人才方面的管理一直是该类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如何解决好物业公司人才引进成为物业公司高层们共同关注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物业公司是现行企业中的朝阳企业,谁不想往里头钻。众人的觊觎和公司在人才引进的松散性成为物业公司优秀人才引进的障碍。而作为物业公司肥肉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更是大家眼红的关键部门。由此,财务管理部门的人才引进方式往往是关系式引进方式,或者是一些老员工拉关系直接进入财务管理部门,这为企业人才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而导致人事管理和企业发展根基不牢。
三、加强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优化管理措施
(一)严格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
物业公司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无小事,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引进不当,很可能导致整个公司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必须严格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公司员工聘任的关系化发展毒瘤,澄清公司发展的污垢,净化公司发展的环境,为公司经济和核心发展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30645
(二)加强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方面的优化管理
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直接关系到物业公司的发展,它是物业公司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有效反映公司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公司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和进一步调控物业公司的发展方向。会计核算以后的数据的真实度与公司经济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并为公司高层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方向的有效调整提供坚实可靠的资料。会计核算何其重要,不可能在只言片语中说得清楚的,故而,优化会计核算的管理,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是物业公司应该关注的课题之一。
财务方面应优化管理部门结构,严格控制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从严处理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杜绝无制度无责任下的私人财务关系,做到权责分明,同时并划清各部门的权责界限,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财务管理中的每一细节。
(三)革新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公司员工绩效管理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根据,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公司发展的根本大计。革新公司人才管理制度,实现任人唯贤,杜绝任人唯亲的人才引进歪风。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人才引进方式,真正做到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人才的优化发展。同时,在长期的发展中,公司应通过高效率的员工绩效管理方式,鼓励优秀人才发展,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发展中相互依承、共同促进。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优化物业公司人才管理结构,实现物业公司全新的变革式的发展管理。只有从人才引进和员工素质方面优化管理,从根本上杜绝财务蛀虫的出现,净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才能更有机会提高物业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促使物业公司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湖南省国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左溆;物业管理:烫手还是抢手[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1期
[2]谢晖;论物业公司集团化管控模式创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7期
[3]杨丽萍;论克拉玛依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4]王卫国;李光杰;;20年历程 怡海与你同行——怡海物业20年发展纪实[J];中国物业管理;2011年07期
[5]田爱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6期
[6]张丽萍;浅议物业公司内部控制规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4期
[7]雁南;“房管家”为何乐当“老娘舅” 浦东新区潍坊物业公司的故事[J];浦东开发;2004年12期
[8]郑立杰;物业管理中的“纹枰论道”[J];中国物业管理;2011年08期
4.公司会计制度设计论文 篇四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运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全部会计事务、会计处理手续、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科学的程序,对各项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划,就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本文探讨了会计制度设计的性质、对象、任务与原则等问题。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运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全部会计事务、会计处理手续、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科学的程序,对各项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划,就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制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今后的会计实务工作。过去由于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不少会计人员经常把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看成是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事,认为在基层单位里,无需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在会计教学中,则往往满足对财政部门所颁布的会计制度进行解释,而对于建立这些制度的依据和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则很少作理论上的探讨,以致教材成了“制度加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单位会计制度自行设计工作。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性质 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范畴里一项实务性、方法性较强的工作,但设计过程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对会计制度的要求,设计的结果即会计制度本身则属于上层建筑,因而这一工作又必然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可见,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和一切经济管理工作一样,具有双重性。 1.会计制度设计和生产力。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会计制度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是会计制度设计的物质内容;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着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会计制度设计涉及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如簿记技术,无论是和自然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它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都具有自然属性。因而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不同社会制度下可以借鉴的技术性。 2.会计制度设计和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任何社会的会计制度设计工作,都必定同生产关系相联系,从而使会计制度设计具有社会属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会计制度设计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要求,以维护国有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并通过设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会计制度设计和上层建筑。在会计制度设计工作中,从上层建筑方面来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会计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制度、计划和《会计准则》,以便维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会计制度设计的结果是会计制度,本身则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会计制度设计从上层建筑方面来分析,必然具有社会的属性。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和任务 1.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会计制度设计是为进行会计工作制订出准则和规范。为此,就必须针对现实的或将发生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原则或办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日常会计工作的依据。所以,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具体对象是会计工作过程。会计工作过程就是特定主体通过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正因为如此,会计制度设计可以理解为特定会计主体以国家统一会计规范,依据为研究会计事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监督工作程序的一项行为设计活动。 设计会计制度时,要根据特定主体的性质、业务的范围、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多少,以及管理的需要等多种因素,研究适用的项目,使设计的会计制度能成为最简明有效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特定主体基本管理原则、业务处理和组织、财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和财务评价指标设计、会计科目设计、会计凭证设计、会计帐簿设计、帐务处理程序设计和财务会计事务程序设计)、成本管理会计制度设计(采购成本会计制度设计、制造和作业成本会计制度设计、销售成本会计制度设计、标准和目标成本会计制度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会计制度设计、责任会计制度设计和质量会计制度设计)和会计工作设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会计制度设计的任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与监督,这也就是会计工作的任务。
5.物业管理公司会计科目设置 篇五
物业管理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再按照“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核算补充规定(试
会计报表的编制说明
1、在资产负债表“住房周转金”项目下增设“代管基金”项目,反映企业接受委托管理的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结余。本项目应根据“代管基金”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2、“物业工程”科目的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反映。
6.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建立本制度的原则是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三条 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建立经济责任制度,做好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法筹资,有效利用公司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章 会计机构的设置和岗位职责
第四条 公司设财务部经理一名,统筹公司的财务管理及核算工作,负责拟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财务人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记录、管理和监督,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统一调配公司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司的资金效用。
第五条 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配备会计、出纳各一名,财务人员须持有会计上岗证。第六条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第七条 财务人员应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互相配合,如实反映各项经济活动。记账、算账、报账必须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第三章 会计核算原则
第八条 记账方法采用借贷记账法,公司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第九条 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若为公司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需要变更会计政策的,须报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并按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第四章 流动资产管理
第十条 流动资产是指公司的库存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流动性资产。
第十一条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加强现金支出的管理:属于范围以外,要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能直接支付现金。公司过夜库存现金不得超过5000元,超过部分必须于当天下午的下班之前存入银行。公司财务负责人每月必须会同出纳员盘点现金库存一次,保证账账相符、账款相符。
第十二条 领用己盖印鉴的空白转账支票,必须注明收款单位或限额、日期、用途,并报公司领导批准。禁止签发空白现金支票。禁止签发限额超过5000元以上的空白转账支票。未经公司领导批准,财会人员不得擅自支付现金或签发转账支票〈或汇票)。
第十三条 因公务需要领用现金(或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或汇票〉,由用款部门或员工填写“用款申请单”,写明用款的用途、金额、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按审批权限办理手续后,到财务部办理。
第十四条 经管债权的会计人员,应每月一次清理应收账款往来户的款项,并向公司领导汇报债权情况:对到期的债权,财务应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催收,发现问题,及附上报请示处理。
公司应当按年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的余额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纳入管理费用。未提坏账准备金的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据实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第十五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各类材料、商品等,各项存货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领用或发出存货时按实际成本核算。
第十六条 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价在200以上、1000元以下(非经营性2000元以下),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物品。经批准领用的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或分次)摊销法。对己领用的低值易耗品,应设备查簿进行登记。
第十七条 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库存盘点。对盘盈、盘亏的存货(流动资产损益),必须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由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写出书面报告,经财务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属个人责任的财产损失,应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第五章 财产管理
第十八条 凡是公司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等。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都纳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公司的固定资产由公司确定人员统一购臵、由使用部门负责保管。根据需要购臵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内的,由公司总经理审批后购臵: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须报请公司董事长或董事会批准同意后方可购臵。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应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采用平均年限法,净残值率为5%。公司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统一规定为:
1、房屋及建筑30年;
2、机器设备为10年;
3、运输设备(大型车辆8年,其他车辆5年);
4、其他设备5年。
第二十二条 财务部每年至少一次对各部门使用的财产进行核查,以确保资产的完整性。核查中发现有盘盈、盘亏或毁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进行清理,并报相应部门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章 收入管理管理
第二十三条 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应按实际价款记账。当月实现的营业收入,应全部记入当月账内,段配比原则计算与收入相关的营业成本、税金、费用。
第二十四条 公司要加强各种合同的管理。对数额较大的合同,财务部门应参与价格、结算万式、付款坡等问题的制定,并执有合同一份,以便于及时监督收回货款。
第二十五条 公司必须加强对发票、当票的使用和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对发票、当票的保管、登记、领靖理、核对工作。
第七章 成本费用管理
第二十六条 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费用开支标准,严格区分资产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如实反司经营成果,严禁杜绝不合理费用的列支。第二十七条 费用的报销一般至少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签名后报公司总经理审批。
第二十八条 公司的业务招待费列支应本着合理、必需、节约、从筒的原则,尽量降低招待费用,报销务费须经部门丰管窗舷后相单部拥宙如务费须经部门主管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第二十九条 坏账、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等资产核销,由职能管理部门提出、财务部核实,公司总经理审核后,报董事会批准。
第八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第三十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
第三十一条 公司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以前亏损后(应在不超过规定的弥补期限内),按照规定计算缴纳所得税。
第三十二条 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z提取法定公积金10%,提取法定公益金5%、经股东大会批准规定的比例提取任意公积金、支付股东股利。
第三十三条 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年终由财务部门编制,报经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批准才能实施:公司应按股东会批准的时间和金额,按时向股东方支付红利。
第九章 会计档案资料管理 第三十四条 要保存好原始凭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料,不得随意遗失或无故销毁。
第三十五条 要键全凭证、账册、报表管理体系。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应按月整理、归类、装订成册,标明时间起止号、单据凭证张数等,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盖章后按规定期限妥善保管。
第三十六条 要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审批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出借或携带外出。公司财务人员以外的人查阅、复制、摘录会计资料,须经公司总经理同意后方可。
第十章 附则
7.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篇七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策略
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 折旧政策的变更
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公司的资产总额中通常占有很大的份量, 且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多种多样, 使得公司管理层更偏好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来进行公司的盈余管理。固定资产政策变更主要体现在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比较特殊且可选种类多样, 利用起着重要杠杆作用的折旧率, 在折旧基数较大的情况下, 依靠折旧率较小的变化就能引起折旧费用的较大改变, 从而达到影响当期盈余的作用。另外, 固定资产预计的折旧年限弹性较大, 很难准确估计, 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很多上市公司均利用这一点进行自救, 以此提升利润总额。
(二) 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变更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方式灵活多变, 可以通过变更计提坏账方法、计提比率、计提年限基数及计提范围等控制相关费用, 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 借此进行盈余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公司的资产激增或激降, 实现利润平滑。而对于资产状况不好的公司, 变更坏账计提方法只会一时帮助公司控制利润, 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 甚至可能造成管理层判断失误, 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祸端。
(三) 存货计价方法变更
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需要追溯调整, 不仅会影响当期利润, 也会影响到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 因此上市公司为保证报表的完整度和可信度, 通常不会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变更, 除非遇特殊原因。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不但可以对公司的当期利润进行管理, 还可以通过控制存货成本来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四)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划分界限, 笼统地来说有两条:一条为同一控制联营或合营的界限, 一条为联营或合营同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的界限。那么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这两条界限之间的合理穿梭进行结构的调整, 就成为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有效手段。公司可以利用对被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的调整来合理预计并调节公司的期末利润与资产总额与结构。这在上市的集团公司中操作是比较容易的, 并且也很难被外界所察觉, 投资者利用长期股权投资的不同核算方法可以合理且高效的调整利润和资产结构, 进行盈余管理, 增加公司的治理成本, 扩大公司的影响力。
二、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 筹资动因
筹资作为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与手段, 对公司的营运与长远发展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公司有必要并会为了筹集到更庞大、更优质的资金而进行盈余管理, 把公司最好、最有利的一面展现给投资人与债权人。投资者进行投资时通常会考虑该公司的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及行业潜力等, 但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常常会使自己的经营利润尽量平滑稳定的发展, 展示出自己有潜力有后劲的一面, 以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债权人为公司放贷也不是不假思索的, 它们更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与偿债能力等, 公司为了获得这部分资金必然会展示出自己有充足的盈利水平和随时偿债的能力, 吸引债权人将资金放心的交给自己运营。那么对于合理的盈余管理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二) 避税动因
税费缴纳的多少会影响到一个公司的现金流量, 而现金流量犹如公司的血液, 影响着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 大多数公司都有合理避税的动机。这里, 会计政策的选择很重要,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结果, 从而导致不同的税负。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来使会计处理结果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少缴税多盈利的目的。合理避税成功会为公司节约部分现金支出, 这相当于增加了公司的营运资金, 有利于公司财务状况的改善、经营业绩的提高。
(三) 政治成本动因
出于政治成本动因进行盈余管理一般在垄断性行业或国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政府政策调控对于国企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政府在国企中扮演的不仅仅是税收者的角色, 还是股东和治理者, 因此国企在运营上也更多的要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 响应政府的号召, 完成政府布置的战略任务。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等垄断性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 保证自己的垄断地位, 也必然要有政治、政策上的考虑, 以实现自己的稳定长远的发展。由此可见, 政治成本也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避免利用会计政策过度盈余管理的策略
(一)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保持监事会和董事会的独立性, 并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将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有效、可靠的范围内, 保障公司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利益是十分必要并重要的。监事会作为公司重要的治理层成员, 发挥监督财务报表、监督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 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各项职能, 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 将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另一重要领导层, 更应保持独立性,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特别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 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的现象, 避免造成权责模糊、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局面, 减少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充分发挥董事会内部的制约和制衡作用, 保证董事会的公正、公平, 从而有效防范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二) 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在证券市场中,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 它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行为。充分、透明、有效、公允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可以更好的满足投资者而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观察偿债能力、行政机关监督公司合法经营的需求, 所以一定要重视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包括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等。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解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已不成问题, 关键是要将高科技充分的利用起来, 把高速快捷引入信息披露体系中来, 打破传统的是单一靠固定的按月、年编制报表的滞后性, 使信息需求者随时随地掌握最新、最相关、最高效的信息。信息披露中使用会计政策进行调节公司的盈余是一定要有度、有理、有节的, 既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价值最大化, 又要保护好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保证信息的公允和可靠。尽量做到充分披露信息, 以减少公司恶意操控利益的行为, 把盈余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 建立较为科学的指标控制体系
建立科学的指标控制体系可以使公司的资产结构更为清晰、财务状况更加明朗, 更利于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及相关利益者做出充分、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利于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配股筹资、上市、退市等活动。仅仅依靠不完善的单一指标就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出判断, 并以此做出决策, 这是非常不科学、不完善、不周全的。综合各种因素考虑而建立一套合适本公司行业特点和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公司需要进行配股, 考虑配股数量、发行价格、报酬率等因素, 仅仅依靠行业评估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考虑公司的资本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利润总额百分比等。凭借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合理进行公司的盈余管理, 才能令公司更好的经营和发展。
(四) 改善和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外部约束, 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改善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来充分实现外部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完善外部审计行业监督与管理系统, 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格惩治,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发生的过失行为要严重处罚, 在法律上限制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操守。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实际情形,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进行严格检查, 并公开检查结果, 根据结果予以奖惩, 加大其失德成本, 控制审计风险。
(五) 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如何根治政治腐败问题曾表达:政治腐败不可能仅靠不断制定法律来解决, 只能通过建立一种制度, 使广大民众都了解政府的运转和政治的内涵, 让人民监督的办法来解决。同样, 解决上市公司盈余过度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仅仅依靠有限的政策法条就能够彻底根治的, 更要靠社会大众共同监督管理, 不断净化市场环境,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通透。
参考文献
[1]金乐茹, 熊运莲.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以及企业股东与债权人间财富转移的影响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9 (4)
[2]张文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J].交通财会, 2010 (3)
[3]冯澍篁.会计政策选择: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北方经济, 2011 (8)
8.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1 理论综述
1.1 国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综述 著名的AF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考评指标方面对此项工作做了大量研究,并且拥有大量研究成果,譬如《财会公报》等。杰森·迈克尔等人又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管理层拥有企业股份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经理层修改会计信息的风险。
1.2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综述 曾颖和陆正飞(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会对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越低。蔡传里和许家林(2010年)得出研究结果,认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市场中的投资者更好地处理各类企业公开信息,从而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参与到股票市场的活动中来。
1.3 相关理论 ①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设,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OPT)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②信号传递理论。西方财务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a利润宣告;b股利宣告;c融资宣告。与利润的会计处理可操纵性相比,股利宣告是一种比较可信的信号模式。③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其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事件公告不完整。二是定性的信息披露和绝对值的信息披露较多,定量的信息披露和相对的信息披露较少。三是不及时披露重大事件。
2.2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推迟信息披露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违规类型的主要形式,上市公司推迟信息披露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隐瞒公司重要信息(如巨额担保、重大诉讼、关联方交易等临时公告);二是定期报告披露时间较为宽松。
2.3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上市公司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利用相关会计制度上的漏洞,生成一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外披露。②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还表现在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中。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3.1 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细化证券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对诸如原告被告资格的确定、损失范围规定、赔偿金额计算、举证责任、偿付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对社会审计在执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严格处罚违法违规行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全面。监管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详细拟定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监管人员能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准确了解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准确评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的合规性。
3.3 追究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法律责任 ①切实保证中小投资者的集体代位诉讼权。一旦持有大部分控股权的大股东、董事会成员以及公司管理高层侵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他们有权利通过法律进行维权。具体做法是依照一定的法律途径与程序对代表公司的领导阶层提出诉讼,要求执法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此来保证自身权益不受侵害。②上市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各项法律责任有明确的了解,并且熟悉各项民事责任赔偿的范围。这样做不仅能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自身利益,也能具体落实公司人员的相关责任。③对于参与制作以及鉴定披露文件的相关部门人员,对出现的夸大披露、虚假披露以及误导遗漏等问题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在对制作以及鉴定披露文件的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时应该对他们采用的工作程序进行调查,证明其工作是否与规定的工作程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实际调查中这种差异的证明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
4 结论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投资者对信息的掌控,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必须要完善会计信息皮披露制度,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钟世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简析[J].金融会计,2007(01).
[2]刘美华.构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设想[J].财政监督,2008(23).
[3]施彩梅.浅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09(06).
9.公司的管理会计职能职责 篇九
管理会计岗位素质要求——1 具备必须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首先具备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中,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精髓。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朱镕基同志曾经在 年市场背景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背景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些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这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这也是对广大会计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要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说到坚持准则,则要求会计人员首先要熟悉准则,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会计法规,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业务素质的要求。 管理会计岗位素质要求 2 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与合理的知识结构 会计工作本身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特征。每一项经济政策、法令、制度的颁布与实施,都会直接或间接反应在会计工作中。这些特性决定了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关政策合理正确地运用于会计的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本身是庞杂又细致的经济管理工作,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细致缜密的心思。现今是飞速发展的年代,会计的工作方法从最初的手工记账改为电算化记账。随着新《会计法》的出台,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如所得税的处理,更是有了较大变化。知识的迅速更新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方式,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接受再教育补充新知识的能力上。某一阶段的一次性的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
10.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十
摘要: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公司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公司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
关键词:内部 会计控制 管理制度
公司经营管理主要内容是对产、供、销、人、财、物的管理,因此,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和原则要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应包括对货币资金、成本费用、存货、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筹资融资等的控制。公司会计部门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控制。
1.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是公司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它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及银行往来结算。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就会计部门来讲,出纳和会计这两个职务,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即:出纳只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各种空白收据、支票、发票等,不能兼任会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登记债权、债务、收支、费用等分类账、总账的工作,应该根据分工原则,尽量地将涉及到现金的业务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
(二)授权审批制度
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制度化,既可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支出,也可以防止侵吞和挪用行为发生。
(三)货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流通(流入与流出)来实现的。通过检查销售、采购业务核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和归还情况,对企业的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做出合理安排,使企业保持畅通的资金渠道,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2.成本、费用内部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的内部财务管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定成本费用项目
①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②正确划分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界限;
③正确划分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
④正确划分各种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界限。
(二)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
把企业的成本费用目标通过计划编制和成本分析两个流程层层归口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小组,有的指标可以分解落实到个人,形成一个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并使各责任单位明确成本管理责任范围及责任奖罚办法,使成本费用落到实处。
(三)确定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选择成本计算和分配方法。根据工程价款收入和不同结算方式明确实际成本的结转办法。
(四)费用报销控制制度
经济活动发生后的三天内,由经办人将发票与单据分类进行粘贴,填制报销单;单据交部门主管,由部门主管对费用的发生给予证明后交各机构负责人审批;交财务部主管审核,如经审核费用在预算范围之内且无超支,可以批准报销付款。
(五)工资的管理制度
工资业务主要包括:工资汇总、提现、发放、分配工资费、帐务处理等。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文件包括:员工录用和调配单、考勤簿或考勤卡、扣款通知单、工资单、工资结算汇总表。
(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管理制度
(1)预提费用是按规定预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主要有预提的租金费用、修理费用、保险费用、利息费用等。
① 查明各项预提费用的提取是否与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一致。与以前年度比较,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提取金额是否合理,有无利用预提费用调节成本费用的情况。
② 取得或编制预提费用明细表,并与明细账总额、总分类账总额核对一致,查明预提费用数额是否准确;企业有无未记录的应该预提的项目。
③ 预提费用实际支出时,实际支付额与相应的受益期限是否配比,其帐务处理是否正确。
(2)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包括预付的租金费用、修理费用、保险费用、各项税金等。
① 取得或编制待摊费用明细表,列示各项待摊费用的发生额、摊销期、已摊销额、期末余额等,将该明细表与待摊费用明细账和总账核对,查明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应查明原因。
② 核实待摊费用的原始凭证,当待摊费用金额较大或发现其他异常事项时,应向收款方询证或向当事人查询,确定待摊费用的真实性。
③ 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与款项支出受益期是否一致,有无随意处理的情况;摊销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保持一致。
④ 验证待摊费用的帐务处理是否准确。验证待摊费用比例及计算是否准确,摊销时对应科目运用是否正确;核对待摊费用总账金额与资产负债表该项目金额是否一致。
3.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存货包括在生产经营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流动资产,如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外购商品、自制半成品、成品等,是生产经营的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对存货的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的购入、产品的制造,必须要有计划,确保为经营所需,避免产生存货的积压,造成企业的浪费。
(二)保证存货的实际存在。存货要有专门存放地点,并有专门人员负责保管。各种存货要合理分类,收入、发出的数量要有相应的记录,并且建立定期的存货盘存制度。物资盈亏要进行分析和报告,报损要按规定的程式、许可权审批。
(三)存货计价要合理正确。为使企业经营效益和资产得到真实反映,存货计价必须合理正确,计价方法一旦确定,不能任意改变。
4.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一)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企业为客户提供的各种产品及提供的劳务应以实现的金额记录在账上。防止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账款转移到账外行为的发生。销售的产品、提供的劳务要符合企业的经营范围,防止违反规定或超越经营范围的销售行为的发生。
(二)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可回收性。确定应收账款所记录的金额同销售业务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确定客户真实存在,从而保证赊销的货款可回收。
(三)保证销售货款及时收回。产品销货折扣要符合企业规定的条件,要防止有人利用折扣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行为发生。
(四)保证销货退回的合理处理。要有对退回商品处理的控制流程,对退回的商品要查明原因,办理恰当的退货手续并记录在账上,以便及时、合理地予以处理。
5.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一)保证采购的物资和生产销售要求相一致,严格执行采购计划。采购物资的一切活动,包括定货要求、供应单位的报价、材料和商品的质量验收,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和销售要求,防止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
(二)保证现金支付后获得相应的物品。现金支付后必须获得相应的原料、商品、服务等,严格执行物资入库的验收、支出的报销、业务内容和金额的记录制度,保证账面数量与实际获得数量相一致。
(三)保证应付账款的真实存在,企业应付账款应与债权人的应收账款定期函证核对,做到账目一致,发现差额应及时查明原因,防止应付账款被误计或漏列。
(四)真实揭示企业已享有的各种采购的折扣和折让,合理地冲销相应的应付账款,防止将企业享有的折扣或折
让隐匿起来,避免企业获得的利益为私人占有。
6.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一)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要量,保证固定资产取得合理性。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必须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资金的投入与投资回报等因素。
(1)以企业经营规划为依据。必须结合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向,综合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企业对未来可能开发的市场、产品需求结构变动、资源的取得等诸多因素所作的预测等。
(2)充分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要对现存设备、厂房、建筑物以及各种设施工具等进行清查,包括数量、运转和使用性能、效率以及现有生产能力和最大生产能力等的清查。
(3)合理使用资金,加速实现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在资金来源有保障和资金成本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革新改造,或者增添新型设备,提高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经营能力。
(4)分清主次、分别测定。
(一)在固定资产种类、项目较多的情况下测算需要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与归类,依照顺序分清重点类别和项目,先重点、后一般,最后进行综合平衡。
(二)保证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性。固定资产账面上应准确反映取得这些资产时和正式投入使用前所支付的一切必要和合理的支出。
(三)保证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和合理保养维护。为使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与实际存在相一致,需有专门部门和人员管理,建立台账和卡片,并实施维修保养制度,使资产发挥其正常的使用效率。
11.会计公司管理制度 篇十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合并会计报表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或重新制订。这些新的具体办法的实施必将对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必将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新的条件下将要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研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
一、《存货》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存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所谓后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原材料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原材料的价格。当购入存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前期和后期有涨有跌时,采用不同的存货流转假设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当存货价格呈现下跌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增加会计利润,从而多交纳企业所得税;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减少会计利润,从而少交纳企业所得税;当存货价格呈现上升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时会减少会计利润,少交纳企业所得税,而采用先进先出法时则会增加会计利润,多交纳企业所得税。在存货的整个使用期限内,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总额都是确定不变的,对纳税影响也是确定不变的,只是利润和所得税额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有不同的分布。
所以说,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其本质上体现的都是对未来存货价格趋势的预测。《存货》准则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更多的原因是假设存货价格会上升,这样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会增加而多交企业所得税,同时先进先出法也符合一般企业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
将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量限制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中,可以增加会计数据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存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利用这样的规定可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企业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只有存货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因此,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去掉结转入本年利润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外,余下的就是企业转回的存货减值损失。具体数字可以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减掉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RLAI=LAI-ILAI
其中:LAI为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发生额,ILAI为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RLAI为转回的存货减值损失。
为了验证上市公司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建立净利润(NT)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RLAI)的一元回归模型。模型如下:NT=a+b×RLAI
其中: a为回归模型的截距; b为回归系数。
在取得统计数据后可对回归系数b进行假设检验。比如假设显著性水平α=0.05,当检验统计量t>tα/2时,就可以有95%的把握断定回归系数b显著地不等于0,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也即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这样就可以判断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了盈余管理。
进行这个假设检验还要注意b的符号问题。
当b>0时,说明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之间是正相关的。即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越多,净利润越大,这样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显而易见的。
当b<0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这说明存货减值损失转回越大,净利润反而越小了,有可能是企业利用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掩盖了巨额亏损,这需要结合对其他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可以构造二元回归模型或更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再进行回归系数的检验,从而揭示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手段。但要注意,回归模型中并不是“元”越多越好,并且要进行方程的F检验,只有方程通过F检验才能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验证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关系还可用相关系数。设相关系数为r,根据统计学原理可知r的公式如下:
式中x、 y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r取值在-1-1之间。在进行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相关性检验时,可假设x为存货减值损失转回,y为净利润,或者反过来也一样,在相关系数计算中可不必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当r趋向1时,表明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高度正相关,说明企业利用了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来增大利润,进行了明显的盈余管理;当r趋向-1时表明存货减值损失转回和净利润负相关,说明企业有可能进行了更复杂的盈余管理,比如利用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掩盖了巨额亏损; 趋向0时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由于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开始实行,至本会计年度结束只能取得一年的数据,因此利用这样的模型还不能进行同一家公司的纵向检验,只能进行上市公司的横向检验。
二、《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资产减值值准备》准则第十六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现以固定资产为例进行说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内,无论是减值损失的计提还是折旧的计提对利润的影响都是确定的,但是损失和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是不同的,因此会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产生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新准则的规定范围内,企业可能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来降低某一会计年度利润甚至出现巨额亏损,由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并且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要重新调整折旧的计提数额,在随后的年度内折旧额将大幅度减少,利润将大幅度增加。这种可能对亏损公司特别有利。举例来说,假如有一家公司在2005年亏损,预计在2006年也将亏损,按照我国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这样的公司将被冠以ST,如果2007年继续亏损,将被摘牌。为避免被摘牌的噩运,在2006年中企业可计提巨额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在2006年出现巨额亏损。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相应的折旧也减少,2007年及随后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的利润将大幅度上升,这样就有可能实现盈利,避免被摘牌的噩运。所以说,新准则的实施有可能促进了盈余管理现象的产生。
验证这样的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在固定资产总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考察几个年度内折旧占固定资产的比率来推测。构造如下模型:
R=D/A
其中: R是比率,D 是年折旧额,A是固定资产总额。
用R的变化可以发现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中折旧的变化,也可以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分组后,用R考察不同公司在同一年度内折旧的变化,也可以考察同一组内的样本公司在不同年度内折旧的变化。如此一来,则可以更好地揭示盈余管理是否存在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这样的分析要结合其他数据来进行,如固定资产原值和减值准备计提的证据等等。
具体检验时可以根据净资产收益率(ROA)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如分为-10%<ROA<0%,0%<ROA<10%,ROA>10%等组,对各组内、各组间的样本进行检验;也可以按行业对样本进行分组,如钢铁、纺织和金融等等。分组标志还可以是资产规模、地域和审计报告类型等等。
【会计公司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06-10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07-13
2022公司会计工作心得06-24
公司会计岗位职责07-13
公司会计员工面试自我介绍06-23
公司会计助理实习报告07-27
保险公司会计论文08-09
公司会计人员实习报告09-15
公司财务会计实践报告09-23
工程公司会计工作计划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