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2024-11-01

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精选13篇)

1.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一

浅谈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袁家杨

操作风险由来已久,银监部门和金融业的各级管理机构明确提出了治理操作风险保障金融业和谐平安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些实际情况,本文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制约的有效性、管理层次的科学性、执行主体执行力的滞后性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成因,从而提出了从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入手,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来有效防范化解操作风险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随着基层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滋生了很多业务操作风险,有的甚至导致事故和案件的发生,阻碍了基层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因此如何规避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系数是摆在每位监管者和决策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

根据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可以把操作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1、道德风险。近年来,尽管各级管理部门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三铁"精神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整个金融界也在各个年代推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活动,激励了一批批从业者爱岗、敬业、奉献的工作热忱。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了目前金融业中的许多大案要案,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从业人员不能及时接受较为丰富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制度和管理在基层网点也有些缺陷和盲点,因而基层信用社更易于引发因道德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制度风险。目前,基层信用社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有一定滞后性;很多信用社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照章办事,无规可循;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现象,造成业务操作流程脱节,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形成操作风险。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于基层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不依法操作,不规范操作流程,从而产生危害的风险。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基层信用社还未真正执行有效事后监督制度,对业务操作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的一些检查也大多是事后的,难以深入、没能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评估,也就对业务操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即使发现问题后也存在不能及时控制和纠正业务操作风险,对已经形成的操作风险不能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除,以至于形成金融风险。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每个金融机构都须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建立以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互相监督的工作秩序为第二道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但由于目前基层信用社人少事多,业务面向千家万户,因而三道防线都较薄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因大多数信用社都存在休假顶岗的情况,复核制度和双人会签制度而显得很脆弱,第二、第三道防线因信用社独立的后台监督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按要求设立的监督职能部门因职责不清而显得形同虚设,因此,未能及时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4、执行主体素质偏低的潜在风险。在当前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基层信用社员工防范操作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化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风险防范理解不清,从而不能形成有效执行力,影响了防范操作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防范基层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关健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必须要从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入手,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主要措施,达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目的。

1、培育内控合规文化,增强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使员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内控素质,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2、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必须要根据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基层信用社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基层信用社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于联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及时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联社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各基层信用社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要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同时,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建立内控组织机构,狠抓内控制度落实。基层信用社要按照业务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部门监督制约;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和员工休假制度,使每位员工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要明确各项业务工作环节的操作规则,强化运作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和内部自律控制机制,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要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将具体职责范围落实到人,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相互牵制的整体;基层农信社要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当作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4、加强关健岗位监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事实证明,基层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主要出现在一些要害部门和关健岗位,因此加强对关健岗位的控制是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要进行业务流程整合,强化事中监督岗位的人员配备,增加风险控制岗位,将操作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业务过程监控;要严格执行重要业务、关健岗位人员轮换、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由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完善风险监管预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要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向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信用社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范围之内。

2.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二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念性分析

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与盈利减少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 不存在金融风险发生率为零的状态, 但需要指出的是,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不同, 前者是一种可能性, 确切的说, 是一种不确定性;后者则是由前者的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化所造成的, 言外之意就是, 金融风险不可化解, 但金融危机却可以避免。由此可见,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自觉的控制金融风险的规模、强度与集中程度, 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鉴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地位与职能, 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构建的, 因而其金融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其一,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由于地处农村地区, 并且主要投资方向是农业, 而“三农”事业较容易受到旱涝大风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 因此,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流具有很强的自然风险倾向。其二,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易受不健全制度的影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的相关制度处于缺失状态, 这导致其经营自主权相对薄弱, 有时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 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率。其三,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解决路径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 发生金融风险后, 农信社只能求助于中国人民银行, 而没有其他比较成熟的解决路径可供选择。其四,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易化解。由于健全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加上员工的风险意识淡薄, 抵抗风险的手段不足, 使得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仅比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更易多发, 而且一旦发生, 解决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二、全面认识农村信用社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对信用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警钟作用, 也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分析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以确保农信社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概而言之, 导致农信社产生可能性风险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不够畅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金融体制方面也颇有成效, 但对农村信用社而言, 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 经营体制不够灵活, 效率有待提高率, 业务面相对较窄, 等等。尽管采取了一些旨在改善其管理体制的措施, 但由于执行落实力度不够,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二, 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技术存在漏洞, 新的信贷技术难以落实。原有信贷技术方面的缺陷不仅容易带来融资缺陷, 而且会使许多有信贷意愿的农民得不到信贷资源, 从而无法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主旨。新的信贷技术由于需要相当价值的抵押物, 对广大农民来说又缺乏现实可行性, 加之落实中存在造假担保、交叉担保等不良行为, 从而加剧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其三, 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在招聘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与风险能力的考量指标, 使员工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缺乏较为全面的应对能力。再有, 系统的风险培训教育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这就使企业的风险管理环境存有麻痹大意的状态。其四, 农业生产中存在较大自然风险, 致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比较而言,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是薄弱的, 许多应急措施不够健全, 这使得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农民的还贷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容易造成呆账坏账, 增加不良贷款率, 甚至会引发恶性循环。

三、积极应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

鉴于上述深入分析, 我社在实际工作中则坚持多措并举, 预防为主, 积极做好每一项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防范农村信用社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其一,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定期不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 金融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 但我们则通过制定相关的对策略与合适的补偿机制, 将其降到最低。其二, 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际工作中,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 积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使本社工作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的前列。其三,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测水平, 加大贷款的抗险能力。在放贷工作方面, 我社注重实行切实全面而又有效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都配有相关应急预案。同时, 积极做好风险储备金工作, 合理确定贷款比率, 确保能够应对不可预见的贷款风险。由此, 我社的放贷款项都能及时回拢, 保证了国家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质言之,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但我深信, 我们从风险机制、风险意识、抗险能力等多方下手, 就能成功化解各项金融风险, 实现农信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3.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三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现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经营一直为“三农”提供必要的资金需求,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农村信用社如何合理预测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在保证“三农”资金供给,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信用社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迅猛、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信用社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发生,业务操作风险、职工道德风险呈上升趋势。正视信用社变革中的合规挑战,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笔者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现状、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调研,并谈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风险 防范

一、风险现状

1.贷款风险突出:(1)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遵照办理。(2)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3)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4)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5)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

2.会计结算工作不按章办理:主要表现在各种登记簿设置不齐、使用不规范、现金支取违规办理、“印、证、押”分管与保管不符合规定、对账单不发送或收回率低等。

3.综合业务系统违规操作:柜员卡密码不作修改、网络系统管理不严密、无明确设备保管人、计算机工作日志未建、一人多卡、混岗使用现象时有发生等。

4.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坚持双人守库、金库门、尾随门随意双开、值班记录时断时续、重要登记簿缺失,枪支弹药一人保管、有的网点无监控设备等。

5.职工道德风险凸显:据调查:目前,少数基层农村信用社仍存在职工经商办企业、自借和冒名贷款等现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隐患。

二、风险成因

(一)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存在“重发展、轻风险”、“重效益、轻管理”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重要部门、要害岗位人员的风险教育和监督。甚至有些管理者个人主观决断、盲目决策、违规操作业务,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视而不见,极少数职工法治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二)制度执行和检查监督不到位。两年多来的标准化创建和合规建设为信用社制订了许多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社根本没有执行事后监督程序,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检查监督不到位。联社各职能部门,往往应付日常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少,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追究责任力度不强,审计稽核人员业务知识不全。

(三)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未进行责任划分和认定,致使对违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未严格执行处罚处理致使责任不清,加之信贷管理人员调动频繁,接任者不理旧帐,责任追究形同虚设。

三、防范对策

1.员工的思想教育是关键。强化员工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弱化职工的道德风险,要借用典型案例,教育員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个好的道德品质,好的思想作风,能顺利通过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做到正确使用权力,不滥用职权,金钱面前不动心,人情面前讲原则。

2.全方位增强干部职工队伍法制观念意识。基层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前些年由于接班的多,退伍军人安置的多,总体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职工法制观念淡薄,在金融工作上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势在必行,要定期组织职工学习《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刑法》和《金融违纪处理暂行办法》,特别是要学习2005年11月份出台的《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处理办法》,教育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这样可以避免给工作带来损失。

3.基层信用社安全防范意识要增强。我们要重视基层信用社风险防范意识,要严格制订工作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脱节,不能马虎,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检查,不留死角死面,更不能留有隐患,安全设施投入要加强,要打造物防、人防、技防三结合的安全“防火墙”,切实落实“九种人”的排查,严防“猫鼠”一家,防止堡垒从内部攻破。

4.打造一支过硬的稽核队伍,加大稽核频率。选择业务熟悉、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骨干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人员少、素质低的问题,着力培养稽核人员公道正派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公正、公平的卫士形象,真正确保稽核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增加稽核频率,常规稽核和专项稽核结合,每月对基层网点稽核应不少于1次。

4.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篇四

内容摘要: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实施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体制改革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不良资产 信贷资产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用社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最大、最突出的风险。尽管信用社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信用社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农村信用社有效、有序地营运。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当前,我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就其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

(一)、历史沉积性风险。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下,信用社成为地方的出纳,企业没钱找农村信用社要,企业亏损有国家承担,加上企业既不能破产又没有弥补来源,只好继续向信用社贷款,实际上风险集中在信用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营运的资金大部分由信用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信用社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只有通过企业贷款向信用社集中,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本。

(二)、政府干预性风险。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信用社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信用社贷款被动受损。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绩,好大喜功,重长期轻短期利益,重局部轻全局利益,重地方 轻中央利益,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改制数量,结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并直接或间接地给信用社实施压力,迫使信用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三)、市场盲目性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借贷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借贷双方预计将来均可得到补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信用社借贷资金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这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息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与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使信贷决策失败,从而扩大了信用社资产的风险性。

(四)、道德困境性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名目和方法,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五)、管理失误性风险。从信用社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信用社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例如,申请(担保)人资格和资信审查不严;对贷款对象和项目以及抵押物没有进行调查和评估或调查失 误和评估失准;超越权限发贷款;违反规定对客户评信和授信;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借款(担保)合同不规范、不合法;未及时发现、报告企业发生重大事项或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其贷款偿还能力降低、债权落空等。

(六)、法制缺陷性风险。我国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部分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金融法律盲区甚多。法制缺陷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有些是无法可依,有些是处于法律的边缘。可见,法律缺陷是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一)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信用社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

(二)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

(三)统一信用社贷款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农村信用社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信用社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农村信用社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农村信用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信用社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信用社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 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四、农村信用社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农村信用社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参考西方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农村信用社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信用社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信用社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信用社利益的做法。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对农村信用社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 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信用社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信用社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一)、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二)、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中央信用社对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信用社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农村信用社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并加快上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六、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信用社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一)、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农村信用社对在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 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以前由于信用社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信用社间、银企间的矛盾。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现在,农村信用社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二)、实行企业与信用社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资本金,并存入主办信用社账户,实行监督。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信用社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信用社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信用社。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信用社要求借款企业在信用社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信用社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 度,有助于农村信用社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七、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信用社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信用社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信用社、企业与信用社的信用关系,保证信用社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提高信用社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农村信用社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八、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信用社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速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信用社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信用社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划清资金性质,保障农村信用社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信用社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信用社负担,为信用社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信用社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水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3年11月 2.刘全,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农村信用社导论》2004年2月

3.乔纪法:《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3年3月

4.曾文生:《构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货风险体系》 《金融科学》2002年3月

5.吴之间,史建平:《信用社信贷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杨 力:《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王 峰:《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改革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年7月

学生(签名):金瑞

5.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学习体会 篇五

作为一名基层网点业务员,我深知依法合规是现代银行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立足之本,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是标本兼治,加强规章制度建立,违法规章案件得到遏制,案件数量不断下降,坚持查防结合,重在防范,坚持改革管理并举,重在加强内控,要严守“十条禁令”,“四个坚持”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和印章的管理,压缩减少不良贷款。

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做到两个结合,夯实三个基础,实现四个到位,还要做到两个提高,两个加强,两个下降,两个加入,两个建立,在此次案件防控专项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认识,并深知要想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并不是领导者的事,也不是管理者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对案件治理的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扎实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6.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六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长期积聚的信贷风险逐步地暴露,而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形成的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已严重地束缚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农村信用社部分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良莠不齐,发放贷款时未严格执行信贷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当前有部分贷款操作程序采取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就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造成第一手调查材料就不深入,为以后的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主要反映在: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人员有时单凭贷款人口头陈述就草率做出决定,贷时审查,有的其实就是社领导一人说了算,审批成为其它人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贷后检查则是走马观花,伏而不入,有的贷款放了以后,就再无人过问。二是贷款担保抵押徒有虚名,近年来,信用社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对一些贷款实行担保、抵押,但在贷款发放上,只注重对贷款方资信的审查,却疏于对担保方资格的审查,造成担保不实,对抵押贷款,有些抵押品一不经评估,二不登记,且变现能力差,造成多头重复抵押,形成不应有的贷款风险。

(三)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一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部分信用社、县联社信贷岗位人员既是贷款审查岗,又是贷款审批岗,而参与贷审会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二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少,信贷员未实行客户经理制,有些大额贷款发放后根本无人问津,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一旦贷款形成风险,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预防。

(四)信贷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到位。一方面,信贷管理人员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层信用社仅有2-4名专职人员管理信贷,人员缺少,业务量大,信贷管理失控,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文化业务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大部分信用社利用代办员管理和发放贷款,主观随意性强,贷款违规问题较多。

(五)市场定位不准。由于信贷管理人员对服务“三农”、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认识不到位,在核发“小额贷款证”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去搞好农户调查和等级评定,失去了推行小额农户贷款证的实际意义,致使小额农户贷款市场占有份额较少,偏离了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六)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0%以上,而按四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仅在30%以下,依此看来,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七)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八)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全面加强信贷管理。要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首先是健全贷款责任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信贷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风险意识。二是实施授信管理,优化贷款结构。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市场发展前景、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程度和在信用社结算业务量以及从其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等因素后核定。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三是完善信贷内控制度,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

(三)对贷款必须严格审核,建立档案微机管理。在发放贷款前,必须认真做到市场考察、现场调查、论证和分析其资金实力、抵押物权证的有效性,严格区分公司贷款和公司以个人名义办理的贷款,利用微机管理避免一人多贷情况的发生,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

(四)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除小额农户贷款外全面实行信贷项目责任制办法,分信贷经营主责任人和信贷经营岗位责任人对每笔贷款的发放及收回整个环节进行责任划分,该责任不受本人调离岗位的影响,为终身责任制,如果形成信贷风险按此责任划分后实行责任追究。

(五)坚持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向上要始终坚持以“三农”为主,以小额贷款为主,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支农服务水平,占领和巩固农村阵地。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与生俱来就与三农发展息息相关。在不断深化的改革进程中,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应做到“三贴近”。

(六)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贷款按四级分类管理下,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九十年代的管理模式一样,对贷款占用形态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管理层在管理中难免有点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产低效率,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信贷风险管理越来越讲究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

(七)依法打击企业、单位、个人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行为。对企业(含个体、私营、联营企业)、单位在破产转制、重组过程中,要本着优先受偿原则,帮助信用社落实债权债务,防止贷款造成损失。对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交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清收。对长期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赖债户”、“钉子户”也要坚决依法打击,并协调当地金融机构统一采取制裁措施,同时要将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八)加大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力度。对已经出现预警信号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部门或信贷部门将不良资产基本情况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由资产保全部门牵头,稽核、纪检监督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派员配合成立小组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按责任进行认定。

总之,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来说,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增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是目的。

7.浅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 篇七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是解决我国农村融资需求的主要途径。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10年5月底,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4.57%。由此可见,如果农村信用社中存在风险对全国经济的威胁不可估量,而农信社的风险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体制政策与政治环境风险

农信社成立60年以来,一直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更好地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村信用社从成立时由中国农业银行代管到改革开放时期被人民银行直接负责监管,再到现在的银监会监管,监管模式虽几经改革,但仍未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而且由于农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遗留下的大量不良贷款、呆账坏账,使得农信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造成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大大增加,阻碍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此外,农信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支持三农”的政策使命,因而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扩展方面受到了监管机构相对严格的制约,这就造成农信社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扶持村办、乡办企业,就会或多或少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政干预,把当地企业的风险转移到农信社方面,因此农信社在信贷上会大大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而地方政府并未因此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税收、遵循法规方面对农信社仍然实行与商业银行同等要求,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遏制了农信社的发展空间。

(二)内部管理结构及人才缺失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几十年来从未真正处理好产权结构与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产权结构不够明晰,行政色彩浓厚,广大社员并未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农信社的主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信社中社员大会对农村信用社享有最高权力,理事会对社员大会负责,监事会行使独立监督的权力。但在实践中“三会”形同虚设,合作制停留于形式,甚至出现理事会凌驾于社员大会之上的局面,这会导致管理层权力过分集中,个别管理人员独断专行,民主管理难以实施,容易滋生人员腐败。而且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还具有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影子,这种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执行起来效果也不会明显。

农信社的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也是阻碍其自身发展又一“软肋”。基层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国际投资、个人理财等高素质人才缺乏,现有的高素质人才又大部分被吸收到城市网点,这些人才的匮乏导致农信社创新力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因此,不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专业技能、服务态度上,现有的人力资源都不能满足农信社的发展需求。

(三)经营资本风险

我国农村合作社资本充足率基本没有达到商业银行8%的标准,这不利于农信社的业务扩展。农信社的盈利问题始终羁绊其发展,由于本身的资金供给量就较低,其款项使用情况与周转情况也都比较滞后,所以让农信社的盈利能力饱受质疑,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何来良好的盈利能力。农村信用社在制定信贷制度上做的也不够健全,出现制度缺位,执行松懈的情况。在实际发放信贷工作程序中,信贷人员只是单纯的注重放贷前的审查,完全忽视了审核贷款的使用方式、用途及评估借款人回款能力的必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甚至呆账,让信用社面临贷款损失的风险。信贷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过程,审批较为单一,没有及时跟踪调查借款单位的经营情况,信贷发放会出现重叠性、混乱性,后期也会出现企业长时间占用借款资金的情况,不利于信用社资金的循环使用,导致信贷的恶性循环。

二、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建设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权制度

农信社应该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使“三会”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决策、参与监督,打破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强化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作用,使股东能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调动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结构运行效率。完善产权制度就是要实现股金释放出最大化资本,改革股权结构增加股本,扩大入股社员范围,重点吸收那些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民营企业入股,不过必须设置一个股权比例,这样就同时兼顾到小股民的利益。还要通过改组农信社,丰富管理框架,建立合规的农村商业银行,形成灵活多变、结构规范、运行有效、管理科学、盈利性强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步建立真正适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公司管理运行结构。

(二)增强员工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

农村信用社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业务技能强、政治素质高、服务理念先进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中去。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特别是对农信社的中层管理人员要加强引导,作为县市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这些骨干一定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查漏补缺,因为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管理者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于预防这类问题,一要建立长效风险内控机制,二要坚持内部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对重点人事实施重点审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参加具体工作的信贷人员在办理借款的过程中,坚持按照“三查”制度来对贷款企业及个人进行调查评估,将调查和审查、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离,努力将信贷风险降至最低。农信社还要改革现行的激励机制,改革目前以职位高低和工龄长短来决定员工薪酬水平的做法,转变为与员工自身专业技能和业务完成量挂钩的新奖罚标准,实行绩效工资,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所有激励制度的实施必须以透明度和公平性为前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信社进行创新尝试

由于农信社的历史包袱过于沉重,政府可以借鉴改革初期专门为四大银行成立金融公司的方式,为农信社成立专门公司来剥离其不良资产,缓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压力。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给予农信社自主经营空间,让农信社在探索中找到一条产权关系明确而又能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前进道路,而政府在其过程中只能扮演引导的角色,不能操之过急。此外,政府还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并做好监管,让农信社在运行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还要在税收、金融创新项目审批方面向农信社倾斜,鼓励农信社开拓其他金融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使得农信社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促进其从本质上改变目前业务类型单一、盈利能力差的现状。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政策不够完善,农信社在风险防范意识方面认识不清,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但只要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增加信贷资本,转变发展模式,革新员工激励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创新金融品种,再加上政府适时的扶持政策,相信农村信用社一定能有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亚平.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 2010 (22) .

[2]刘学明.关于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3) .

[3]赵磊.浅议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0 (12) .

8.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八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原因;防范对策

引言

控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在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以及确保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的特殊性

1.1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的特点

(一)涉及面广涉及到信贷、存款、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以致违法现象。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二)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贷款的质量。

(三) 基层违规操作较多,涉案人员低龄化从案件发生的层级看,县级联社和基层机构发生操作风险较多。过去由于农村信用社多级法人体制,一些县联社及基层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权利很大,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比较普遍,很少甚至没有监督制约。

1.2 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实也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1.3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1)隐蔽性。因为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着国家信用这个坚实的后盾,所以不管存款者经营业绩如何,总是能通过充足的信息来应对难关,即使有部分的支付危机出现,也完全能够拨云见日,这样就降低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金融风险面前的警惕性。2)相对独立性。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一般规模比较小,彼此之间的关联程度也较小,因此引发大范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小。3)收益与风险的逆向波动。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政府垄断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往往会出现农村金融交易所呈现出来的高资本投入与低资本回报的异常状况。况且在实际运行中,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类小型金融机构等,在面对某些较大的贷款需求面前,往往迫于行政压力,会给予贷款者存款利率,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何 “高风险,低收益”这类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用合作社。

2.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金融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但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潜在的金融风险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挥之不去的难题。因此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既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2.1 内部原因(企业原因)

企业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存在漏洞以及体制上有缺陷。由于农信社法人机构臃肿且经营的规模过小 ,导致在金融风险面前抵御能力小,从而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一、系统资金调剂的优势不能发挥,有的社会资金闲置然而有的社会资金却不足。二、不通畅的结算渠道。由于发展滞后,大部分农信社并没有成立结算系统,仅仅只有县辖结算等业务开办,并且只有小部分的信用社能够办理全国性的特约电子汇兑业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上岗竞聘机制没有得到引入,不健全的员工培训制度都导致了员工的责任感较低。四、激励机制的缺失。由于员工的工资参照了银行的工资分配条款,在收入分配上并没有借鉴收入激励制度 ,因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往往较低。经营管理体制发生偏差 。对于管理层而言,不健全的决策机制以及员工层的信贷人员权责模糊,都会导致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严重偏差。

2.2 外部成因(社会原因)

外部环境不够宽松。一、政府偶尔的失灵。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对金融机构盲目投资,部分投资项目管理不善以致于信贷资金难以回笼。二、金融风险形成的潜在原因还在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企业资金的需求,导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对银行机构信贷形成了严重的惯性依赖。三、最后是企业往往利用资产重组以及破产等方式来逃避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银行债务。

3.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体制改革。而改革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3.1 外部运营结构的优化

一、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农信社的金融风险,需要本着“多予、少取”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而且还要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二、为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需要在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以及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等方面着力下功夫。三、为了减少信心的不对称性,需要打造农村经济主体信息征集体系。四、深入加强银行监督部门对农信社的进行风险监督,一来着力化解已暴露和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控制住新的风险的产生。

3.2 通过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督

人民银行从监管内容上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这既有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新产品,增加收益,也有利于中央银行营造繁荣稳定的金融市场并不断提高监管水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这对范畴其实是对立统一的。金融创新是推动监管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创新主体获得收益,对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监管部门应励和推进农信社的中间业务创新,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网络银行等新业务.同时,还要随时防范金融风险。

3.3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一、以合作金融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大力扶持农信社。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现状非常不乐观,分散而且规模很小等因素都制约其发展,所以进行农村金融合作这一举措无疑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来说是最优化的选择,而像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举措只能作为有效果的辅助性措施。建设农村合作金融必须坚持合作化原则,坚持“一人一票”的制度,才能保证合作金融发挥应有的制度绩效。

二、放宽金融的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农村的合作金融需要按照商业原则开展业务,第一要克服运行成本,第二要扩大贷款资本金来源,而且为了达到降低资金成本和克服运行成本这两个目的,农村合作金融一方面需要通过直接吸储、吸收股份来融入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资金贷出利率。因此国家的银监机构需要为农信社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融资和利率浮动政策环境。

三、必须逐步建立专业的合作金融监管或者行业管理机构,并从一开始就重视行业自律。农村合作金融始终坚持合作制原则而非过度的商业化对于发挥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制度优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外部监管或者行业管理对于其相当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很弱,专业监管中还没有合作金融监管,所以首先应该有一个行业管理机构对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并且要重视行业自律,以节省管理成本。

四、需要进一步做好富余资金的营运工作,从而提升经营效益。由于信贷规模的控制可能将导致富余资金明显增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了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需要对资金营运工作进行科学部署的重新梳理,还有工作重点和方向必须明确,而且确保资金营运工作能够高效、稳健的运行。还有准确匡算资金和关注资金动向,尽量降低非生息资金的挤占,通过委托存放、购买债券、存放同业等方式,来积极营运富余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努力实现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营运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深化农村信用社金融体制的改革,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形成。(作者单位:湖南先锋信用社)

参考文献

[1] 朱宏谋.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4.15

[2] 陈永跃.农村金融[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 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国金融出版社,2001.

[4] 聂世宇,李检华,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J].2007(2)

9.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九

专业班级:金融104学号7042710005学生姓名:刘宝春

内容摘要: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民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而它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却发展缓慢。本文在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信用风险 防范对策

至2005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3257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6%。贷款余额为22354亿元,比2002年年末增长60%。2006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1668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40%提高到49%;同时,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81%提高到91%。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小额信贷业务中占有主要份额,因此,对其信用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且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化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在农村信用社领域,提供农户和微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一种常规性的信贷品种。

(二)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到期没有偿还借款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没有按期偿还的原因无非是两种,一种可能是项目失败,投资无法收回;另一种可能是收回投资及利润,但不愿偿还贷款。不论是有能力偿还,还是没有能力偿还,都是一种失信的表现。信用是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一旦小额信贷收不回来,则几乎处于无奈状态。因为凭借信用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旦断裂或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部分农户的信用观念较差是形成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观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环境不好,严重影响了农户的信用行为。小额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产品,对群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过去长期政策性信贷和输血性扶贫贷款,特别是一些权力部门干部拖欠信用社贷款现象严重,使得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

二是我国的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对失信行为没有必要的约束力。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工活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通报,没有实质的约束作为。农村信用社之间信息不对接,造成一个农户在多个信用社多头贷款的现象。

(二)客观原因。

(1)自然灾害。小额信贷的回收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自然灾害。小额信贷与农作业的小规模经营是紧密联系的。而农业与自然条件是离不开的,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缺乏自然灾害保险的状态,容易造成小额借贷逾期。

(2)市场波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是由几个方面引起的。第一,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不管是基础设施、交通还是信息来源渠道,都是落后的。另外,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组织程度也影响了对市场的相关信息的获取。第二,农业项目选择上,有盲目趋同的心理。容易形成大片单一的种植或养殖,羊群效应表现突出。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将带来极大的损失。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改善信用环境,提高信用意识。

1、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信用观念,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小额信贷的发放是基于农户的信誉来发放的。所以要降低信贷风险,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是关键。

2、打击逃废债的行为,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不讲信用的人,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裁。比如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信用户的称号,运用法律武器等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社自身也要讲信用,带头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小额信贷的发放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承诺的信贷资金要按规定及时发放,充分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延伸小额信贷的服务内涵,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外在风险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小额信贷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发放小额借贷,不仅要把信用社办成农村的金融中心,而且要努力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村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一是要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为农户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协作,把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三是要加强与贸易流通部门的协作。为农户提供各类市场信息,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三)加强贷款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

(1)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评信小组,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

(2)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

(3)制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五)加强与各级党政的协调沟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规律发展。

发放小额信贷的机构与各级党政机构要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沟通,既要支持当地政府大的农业调产方针规划,更要强调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用市场的规律来配置资金资源。

参考文献:

10.浅谈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风险 篇十

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是信用社的最主要的资产,也是信用社收入的主源。农村信用社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且目前仍在继续增加。如何防范化解这些风险是信用社一直谈论的问题。笔者拟从人的因素谈点肤浅的看法。

目前信用社信贷现实

从信用社的贷款对象来看主要是两类,一是以家庭为主的自然人贷款,占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二是以初级组织为主的中小企业贷款,且向民营企业方向发展,成为信用社的业务新领域;

从信用社贷款的数额,信用社单户贷款小的只有几百元,大的却达数千万元,给贷款的管理拉长战线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成本来自,信用社贷款对象为千家万户,现实中一个信贷员只能管理300—500户农户,以每户农户5000贷款元,年管理贷款200万元,这样的管理成本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来比肯定高;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方式来看,对信用社的贷款管理信用社目前主要仍与信用方式为主,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逐步在推行抵押贷款,但进展不算顺利。

产生的风险与原因

产生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

一、政策因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抗灾工作、农业技术试行、农业产业调整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中产生的风险,政策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在小额农户贷款推广中,由于有关机构及工作人员执行非道德行为,把小额农贷视为国家安抚百姓,稳定农村的“民政救助性”贷款,在工作中人为地违反小额农贷核定、发放、使用、管理、收回的政策、制度、规定,造成小额农贷风险。这种风险源于人类的劣根性—自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

二、农业因素,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的单户组织形式、农业生态环日益严峻,农业生产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它的到来往往使农民血本无归。

三、农民的因素。由于农民是弱势群体,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弱。主要是两点,其一农民没有医疗保障,许许多多好不容易已脱贫农民,因没有医疗保障,一旦发生重大疾病,一下以回到“解放前”。其二农民没有失业保障,可以说农民是一日 不做就会一日不得食。其三农民没有养老保障,老一辈农民的养老负担直接地压在新一代农民的身上。这些风险都极易直接或间接转移到信用社的贷款上。除此之外还有农户主观因素。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绝大多数农户都

能贷好、用好、还好。可也有不少的农户曲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故意违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规定,既不讲社会道德,也不顾国家法令,拒不偿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借、挪用于非法用途等,造成小额农贷无法定全运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拒不还贷。这种人,借贷款时就打算不还,主要用于超过自己生活水平的消费。二是转借贷款证,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一时无法禁止的坏风气。这里既有农村“助人为乐”的风气所致的原因,也有少数互相得利的“互惠互利”的合作贷款。尽管农村信用社户主本人到堂办理贷款手续的制度,但贷款户一出信用社的门就将现金给谁,无法监督。三是农村一些染有坏习的人(但派出所没有案件记录),贷款后用于非法用途。如有养猪的贷款用于赌博、购肥的用于吸毒。四是有的农户只想投入扩大生产,不算收益,不守信用,不按时归还。

四、社会信用环境因素。保障因从内外环境来分万物之灵,风险是人为的,它必须用人为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乡村组织(党政)及个人的主观风险。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和帽子工程的因素,出现了不少乡级下指标,村级两委干部贷款交税费的不良现象。以我县赤岸乡为例,全乡20个村委全部以村级干部或群众的名义,在信用社借款缴交税费,共涉及160多名村干部,共结欠借款200余万元。另一方面其他人员的主观风险。主要是在小额农贷的清收中既有不明道理群

众的不理解,还有乡村干部的不支持,最为令人不解的是执法不严、诉讼难、胜诉难、执行难,并且有的司法人员自己的贷款都不还。以我县为例,到2002年底,全县共有86名国家干部和职工在信用社借款222万余元未归还,其中执法机关15人,借款金额33万余元。

四、市场体系所带来的客观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以农户(家庭)为前提的小生产者,受信息质与量的影响,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目前又缺乏相应的机构扶助,其生产经营易产生市场风险。

产生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内部因素:

一、制度与现实的缺陷和滞后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信用社信贷制度本身的不足,导致贷款产生风险,例如有的制度不能体现相关法律的规定,;二是由于制度的时效性差,导致贷款产生风险,现行的信贷制度往往缺乏执行、信息反馈、修订的程序;三是制度的实用性导致的贷款风险。如现有的信贷制度没有关于新概念资产抵押担保的的内容,导致基层难推广其他资产抵押担保。

二、信用社工作人员主观风险。农村信用社农贷信贷员是贷款调查、核贷发放,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动机稍有不纯,就很容易制造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信贷员与贷款户内外钩结,收受贷款户的小利、回扣。二是信贷员不合实际情况,机械地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三是信贷员不按制度

操作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四是信贷员对小额农贷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贷款实行级差管理。认为小额农贷的成本高于企业贷款成本,小额农贷收益率低于企业贷款,小额农贷点多面广,手续繁锁,收息小而散,不如工商个体户的贷款额度大,却因培训、人员更新跟不上而低估工商企业贷款发放、管理、评估重放轻管而造成风险。

4、协管员的主观风险。由于协管员只管放贷的推介,并对其工作不负任何责任,所以协管员做老好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风险防范的想法

一、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靠信用作支撑。道德在前,法律在后的信贷(借贷)操作,是产生其风险重要原因,所以应普遍加强诚信的社会公德建设,特别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贯彻落实到底,并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创新,可结合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

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风险。作为政策与制度制定者的国家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上要考虑实际问题多样性、复杂性,多从宏观上指导,少从微观上加条条框框。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和 “强加”给信用社的“政治任务”,应转移到国有政策性银行身上。如:救灾贷款;也可以开办专项保险,或联户担保来补偿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但实际操作将给农民增加难以承受的成本,难以运行。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防范风险。主要是指各级信用社要加强信用贷款的管理、收回检查,对造成风险的要进行责任清查,建议每三年清理一次,对信贷员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能仅按比例扣风险金,而因视情况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使信用社贷款损失降到最低。

三、建立违法追究机制。对主观不还贷款或故意违法贷款的。一方面司法部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缴有钱不还,帮借贷款;另一方面要防止信用社做好人,“区别对待”地将欠款户移送司法机关,而应全面移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办理。对借贷款违法消费的,可按有关法律进行“金融诈骗”定罪处罚

11.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十一

[关键词] 会计出纳三查三评三落实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出纳是“现金和票据的付出与收进”,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会计监督在前,每一笔现金业务的发生,或者说现金与票据、票据与票据交换手段的实现,都是由出纳工作来完成的,出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充当着现金、票据交换的使者。做好出纳工作对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出纳人员违法犯罪率高、经济案件突出的现象,本文对预防会计、出纳人员违法犯罪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出纳人员业务案件发生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经济案件发生的情况看,其主要特点四个方面:首先,是单位领导与从业人员、会计与出纳管库人员群体合伙作案;其次,是案件发生在基层社居多,主要是监督机制跟不上,行业管理、内控监督不力的地区信用社发案较多;第三,是由赌博而引发作案次数多,涉案金额大,用脏款参与赌博,买“体彩”“福彩”,或参与经商投资;第四,是执纪不严,查处案件手软,措施不力,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其主要原因有:

1.管理部门领导对案件防范工作重视不够。从几起重大经济案件看,虽然大多发生在基层社,但充分暴露了县联社领导的工作作风不够深入,财会、稽核专业部门平时开展检查不力,不及时、不到位,内控监督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案件防范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如:某信用社从1999年以来会计财务混乱,该社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合伙挪用公款,搞冒名贷款,并与社会上装修老板做生意,联社监督部门下乡检查时间很少,没有及时检查发现,及时堵塞发案漏洞,直至2004年3月中旬才检查发现,此时已形成难于追回损失的重大经济案件。

2.遵守“铁规章、铁制度”观念极为淡薄。有的联社、信用社的领导及临柜人员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有章不循,造成严重后果。如:某信用社出纳韩某从2003年2月至4月期间多次盗窃库款得逞,充分暴露该社领导不严格执行每月2次以上查库制度,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会计、出纳对便携款箱日终查账核对很不认真、很不负责,查库只查大数,不抽张检查,连案犯用祭死人的冥纸或点钞纸抵库都不能及时发现。

3.防范案件教育不扎实。有的联社、信用社的领导防范意识差,忽视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某信用社韦某、某信用社庞某挪用库款,参与社会上赌博、买“体彩”“福彩”。这些都反映出联社、信用社领导、会计思想麻痹,防范意识差,平时抓案件防范教育工作不认真、不扎实、不到位,未能联系实际,缺乏针对性,效果差。

4.对违章违纪者处理不及时或不严、不重。有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发生的违章违纪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及责任领导人,没有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责任,并做出严肃处理,未能起到杀一儆佰,提高全体员工廉洁自律、自警自省,自觉防范的作用。员工之间、岗位之间互相监督的意识差,致使经济案件、群体合伙作案、盗窃库款案件连连发生,造成信用社资金严重损失。

总之,造成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松驰,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办理业务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致使一些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抓实干,对工作促进不大。

二、强化内控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强化一把手的管理。从目前发生案件的情况来看,信用社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漏洞,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信用社一把手有不可推御的责任。为了增强一把手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善领导责任管理制度,要制定《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施责任追究,明确一把手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应有以下行为规定,如有这些行为之一的,经调查核实,给予行政处分:

(1)对分管范围内的行政工作不履行职责,不研究、不部署、不检查、不考核,或抓工作虚化,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领导班子成员发生严重官僚主义和失职渎职问题;

(2)对上级主管部门和联社领导布置的工作不重视,采取敷衍态度,致使直接管理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实施;

(3)对直接管辖的营业网点发生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汇报、不查处;或对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的;

(4)对查办干部职工的违法违纪案件不履行职责,甚至瞒案不报、压案不办、袒护包庇的;或处理失之于宽的。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抓职工队伍思想教育要突出一个“实”字。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县联社要加强基层社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在全辖开展“三查”、“三评”、“三落实”活动,把员工素质教育与信用社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查”即查学习风气、查职业道德、查社规社纪;“三评”即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领导、基层评议联社机关;“三落实”即落实服务宗旨、落实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抓职业道德教育。在新形势下,农信社干部职工的理想、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各项工作的运行和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农信社一项长期、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县联社要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三位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组织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创新观念,以及金融企业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观念。在工作中要做同志不要做朋友,严格遵守农村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正气,各岗位之间自觉互相监督,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维护正常的安全经营秩序和工作秩序。

(3)抓法纪教育。在全辖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学习农村金融工作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信社新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一支讲大局、守规矩、明是非、求进取的信用社员工队伍。抓法纪教育可形式多样,如组织员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每半年由县联社组织全辖员工开展业务及法规制度的综合测试。通过多方面抓好员工的法制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意识,依法合规开展金融业务。

3.强化稽核工作的管理。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稽核要重点对业务部门自律管理和重点对象、要害部门的检查,既要分清责任,减少重复劳动,又要提高内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联社稽核部门要认真执行上级或联社的稽核工作计划,完成上级或联社布置的稽核工作任务,并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

(2)选派高素质的基层社兼职稽核员,兼职稽核员要负起对派出机构、服务点及代办网点的稽核监督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并做出有成绩的兼职稽核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3)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增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对违规的责任人视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决不手软。

(4)制定对稽核部门稽核检查工作的奖惩制度,对稽核检查工作的质量好坏,实行严格的奖惩,对稽核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应发现的问题而没有发现,或检查中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的,要追究检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并给予经济处罚,进一步完善自控、互控、监督的体系。

4.齐抓共管遏制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一起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的发生,说明信用社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从案情分析,作案人员最多的是会计、出纳员,第二是信贷员、主任。这就涉及到人事部门对重要岗位人员的上岗考核问题,涉及到信贷、会计、电脑管理问题,涉及监督部门的检查工作问题,涉及到领导工作方法问题等。所以就要求县联社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首先,人事教育部门要抓好员工的录用、考核,抓好员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不宜在重要岗位工作的要及时调整,把思想健康、作风优良、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关键岗位上。其次,各职能部门要管好自己的人,制定和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第三,监督部门要检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检查出的问题要从严从快从重处理,通过严格监督检查和处理,切实纠正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将人员的管理与内控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实施“严格”的奖惩,决不能姑息,严格执行农信社内控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

12.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篇十二

现阶段, 我国的农村正在向小康的阶段发展, 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消费还是收入的增长都是十分迅速的, 但是, 我们的消费性金融创新却是比较滞后的。目前,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发展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1 自然灾害造成的信贷风险

目前, 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三农”, 有些地区由于农业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每当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大时就会出现问题, 由于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所以每次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大量的贷款不能如期的偿还, 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信贷资金的沉淀。

1.2 不良信贷资产严重存在形成风险

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 它的贷款决策没有与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这就很容易造成贷户在贷款时抵押和担保的手续办理不完善, 有些地区在贷户的贷款到期之后, 没有经过调查和研究就任由其延期, 使得不良的贷款居高不下, 从而造成了信贷资金的周转不灵, 使农村信用社面临生存的危机。

1.3 贷款审查制度不严格形成风险

某些地区的贷款“三查”制度并没有落实。在贷户贷款之前, 没有全面的进行调查, 有时甚至只凭贷款人的口头陈述就做出了决定;在贷户贷款时, 只要有领导的批条说了算, 审批的制度不到位;在贷户贷款后, 信用社也是走马观花, 放任不管, 导致无法收回贷款, 造成了风险。

2 内部因素

2.1 信贷的管理不合理, 产生了风险

首先是“三查”的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的信用社在贷款的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村, 贷款之前的调查和贷款时的审查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信用社有任务, 所以, 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配的贷款增长的任务,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审查和调查时的监管不是十分的仔细、合理, 为了达到规模上的扩张, 并没有注重贷款的质量。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金额少但面广, 他们面对的顾客较多, 导致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信贷业务和配置不到位, 在贷款之后并没有及时的联系和检查, 放松了监管的力度。农村信用社对于贷款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情况没有及时的掌握, 这就会造成错失了收款的良好时机, 从而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其次就是贷款风险的分类制度执行的不够合理, 目前, 虽然农村信用社已经实行了贷款的五级分类, 但是员工的思想意识没有真正的进行转变。往往是在当贷户的贷款到期没有收回时, 才知道贷款有了风险, 没有把握好收款的时机。最后就是“以贷还贷”, 在人行和银监部门对于信用社的考核力度加强时, 尤其是在农村信用社为了达到兑付央行的专项票据, 这样就导致了投入大的力度去采取措施降低不良的资产。农村信用社对于到期没有收回的贷款就会采用以贷还贷的方式进行隐藏, 这就不会真实的反应信贷资产的质量。

2.2 不良贷款清收乏力存在风险

当今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十分迅猛,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总额不断的增长, 同时, 贷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由于业务繁多, 使得一些没有真正专业意识的员工进入到了工作之中, 缺乏风险意识, 往往为了提高业务量, 存在只顾收取贷款的利息却没有收取贷款本金的思想, 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清收欠款。为了完成收息的任务, 信用社有时甚至采取了纸上作业的模式, 致使贷户的余额逐年的增加, 使得潜在的风险逐年的加大。

2.3 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形成了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多数是来自农村的, 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由于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 使他们对于法律掌握的不完善, 这样就会使得对于一些贷款诉讼失效。其次就是由于学习信贷政策不完善, 在工作中, 由于发放贷款时只是凭借经验和关系进行业务操作, 在工作中缺乏自我约束, 最终造成了贷款的损失。最后就是没有很好的去掌握国家的相关的政策, 对于国家控制的行业也是随意的发放贷款, 这就造成了贷款的损失。

3 外部因素

3.1 农业生产的风险大, 出现信贷风险

农业的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目前, 商业银行已经退出了农村金融的大环境, 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投资的主力。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时往往会出现以下的风险:第一, 自然的风险。由于农产品并不是短时间内收益的, 所以生产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再加上农村的收入少,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就会出现还贷困难的情况。第二, 成本的风险, 农业的贷款面额小但面广, 农村信用社没有政策上的补贴, 从而形成了信贷资金的成本风险。第三, 就是产品的市场风险。由于农民的信息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往往是产品的价格比较低, 没有良好的收成, 导致信贷风险。

3.2 行政干预存在, 加大了信贷资金的周转的风险

在一些地区的地方党政领导由于没有金融知识和风险的意识, 导致在任期间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 强行另信用社发放贷款, 最终导致资金不能收回。

4 农村信贷防范的策略

4.1 构建科学完善有效可行的自律防范体系

坚持按合作制的原则去规范农村信用社以及联社, 使它们遵循农村合作的金融改革, 把经营的方针进行科学合理的明确, 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手段, 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提高经营的效益和防范经营, 把农村信用社做到民主的管理和自主的经营, 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平衡, 只有形成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和金融市场竞争的主体, 才可以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4.2 加强政策扶持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任务, 它支持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农村金融的基础也是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家的政策上应该给予农村信用社在政策上的支持, 可以适当的免征一些企业的所得税或者是降低营业的税率, 这样就可以增加信用社的盈余公积金, 把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搞上去, 把抵抗风险的能力达到最高。尤其是在一些山区的经营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政策上更应该降低营业税。

4.3 构建信贷的安全体系, 大力清收不良的资产

4.3.1 推行贷款的保险模式, 健全抵押的公证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彻底的转变观念, 把参加保险作为信贷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样就可以在企业发生亏损时不至于还贷困难和无法还贷的状况发生。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抵押公证制度, 在办理信贷业务时, 必须要有借贷双方的保证人, 经过公证的贷款, 在发生意外不能还贷时就可以有法院强行的对贷款回收, 降低了贷款风险。

4.3.2 强化信用环境的建设, 监控信贷风险的状况。

银监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人民银行可以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去进行结算业务的办理。各个职能部门可以适时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行实施必要的检测, 健全制度, 保证信贷业务的合理规范的进行。4.3.3采取多种措施, 清理不良的贷款。农村信用社要执行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 使得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把发放贷款时对还款的能力进行考察, 这样就会避免一些胡乱发放贷款的情况发生。在清收的过程中, 对于不良的贷款要做到责任清收、依法清收等, 把不良贷款的收款业务做到更合理, 使得不良贷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萍, 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知识经济, 2009 (6) .

[2]吴文森,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探讨—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14) .

13.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 篇十三

摘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实质上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减少存货,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不易控制因素,会使企业面临较高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的风险伴随应收账款的出现相应而生,它是指应收账款款项长期难以收回时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形成呆账、坏账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且对财务状况影响较大。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规避,才能有效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在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规避;

abstract

account receivable is creditors rights which arise from selling goods and offering service ,essentially it is a commercial credit provided for customers.on one hand ,the form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re favourable to promote sales,reduce stock,and as well as improve market competition.on the other hand,there will be a high receivables risk confronted by enterprise because of kinds of uncontrollable factors.the reveibables risk is defined as uncertainty for the bad bebt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profit in the long term with loan hard to be recalled.the receivables risk objectively eists ,which eerts a great impact on finacial situation.only if the enterprise reasonablely analyses and takes

aversion action it can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benifits.this pap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rising from the main risk, risk analysis-to-business accounts receivable,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that eist to eplore th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manage.key words: account receivable ;receivable risk;account receivable manage;risk aversion

前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其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激烈的白热化,企业为了稳住自己的销售管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常常需要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这样就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且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能否按期顺利收回应收账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现金流量周转速度,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因此,加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市场一份子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常常采用赊销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尤其是在市场疲软、银根紧缩、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对企业销售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促销作用。在这种销售策略的推动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经营的危险性与日剧增。

(二)企业内部的原因

第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经济合同和相关的档案数据保管不完善,是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大缺陷之一。

第二,指标体系不科学。企业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往往

过分强调产值、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对应收账款的回笼和存货占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考核,导致经营者盲目地追求产值、追求收入、追求利润,而对应收账款却无人问津。

第三,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企业在建立信用关系时,常常忽视对客户资信的调查了解,在进行业务来往时,采用先交货后收款的方法来盲目地追求市场占有率,从而为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回收带来了风险。

第四,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清欠手段单一,办法不多,力度不够。首先,没有定期对账,造成时效中断;其次,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最后是有关责任人责任心不强,收回收不回不关自己的事,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一)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随着销售的增加,应收账款不断膨胀。应收账款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如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削弱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而且随着现金流量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使得一些单位虽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但却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而资金匮乏,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二)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其实现的利润就会包括大量的应收账款,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致使企业存在利润风险。

三、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实行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与动态管理

对应收账款实行计划管理,有助于应收账款能够按着企业希望的目标逐渐回收,达到减少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目的。因此企业在下达每年的预算时,对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和回收期都设定了一个相对积极的计划数,使企业的销售策略和回收策略都围绕这个计划数进行,即在产品走俏时,赊销规模从紧;产品疲软时,从宽;资金紧张时,从严;当赊销规模接近警戒线时,应断然采取措施,暂停赊账业务。

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是企业对应收账款实行随时跟踪,并根据应收账款发生时间长短,定期对欠款客户、欠款金额、逾期时间等进行列表排队、账龄分析和分级管理,及时调整收账策略与方案,达到减少坏账损失目的的一种方法。通过分级管理,有利于清晰地了解每笔应收账款的实时状态,使管理更加有针对性,应收账款的额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业务往来中,有商品赊销就存在坏账风险。为了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且坏账发生时不至于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就要预先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再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账龄分析法。账龄分析法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促使企业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

2.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一5‰计提坏账准备。在此方法下各末的坏账准备余额和应收账款余额相配比,保持一定的计提比率,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净额计入资产总额,避免了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3.赊销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是指坏账损失的产生与赊销业务直接相关,坏账损失的估计数应在赊销净值的基础上乘以一定比率来计算。赊销百分比法的基础是赊销净额,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数字,以其为基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估计数也是时期数,即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为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实行应收账款的责任管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将“应收账款回收率”直接与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和单位的经营承包考核挂钩,实行责任管理,树立高度重视意识,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由财务部门、营销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辅助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权利、责任关系。

建立应收款挂账审批制度,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办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业务的发生都明确责任人。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情况,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

建立营销责任制,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企业可以将欠款回笼作为考核营销部门及营销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并建立指标考核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与营销人员的经济效益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四)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赊销规模

引入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对拟赊销的客户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的信誉等级差别,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需求状况及趋势变化等,合理确定每一个客户的销售政策。对于资信差的客户采用现款交易,对资信一般或者较好的客户在现款不被接受的情况下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对于资信好的客户则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但在期限和累计金额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五)实施积极风险转移机制

对部分不能收回的账款可实行风险转移:首先可以采取资产流动性上的转移,即将应收账款转化为流动性和索取权更强的应收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坏帐损失的发生;其次是对象上的转移,以其应收账款的部分或全部为担保品,在规定期限内向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将应收账款全部出售给金融机构,这样就将应收账款回收中存在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了金融机构;最后还可以实行方向上的转移,当发现应收账款很难收回时,我们可以灵活处理,从客户手中购回自己需要的资产,以抵补这部分应收账款,即企业可以将这部分应收账款看作是事先预付给客户购买资产的款项,实现了应收账款方向上的转移。这样就把不能收回或收回希望很小的应收账款进行了有效地转移,从而避免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通过正确、科学地分析,采取一切积极可行的策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规避应收账款风险,逐步减少企业的应收账款,以期加速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现金流量,减少坏账损失,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

致谢: 通过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弥补了自身知识的欠缺,在此忠心地感谢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各科老师给予了我细致的学习辅导,以及对我的支持与肯定!

上一篇: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办理公司出入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