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2025-02-02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2篇)

1.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2.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二

1.能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学习为作文加题目。

2.学习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3.在动笔习作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 树立习作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比较通顺的语言书面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 点拨方法

1.孩子们, 这节课, 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木﹒——头——人。

2.交待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3.师生拍手唱儿歌, 生摆造型。

4.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 听, 有没有声音;看, 周围的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 你的手、脚怎么样, 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5、4、3、2、1时间到!

5.“面”的指导。

(1) 在这60秒里, 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同学们的表现。 (2) 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听想)

6.“点”的指导。

刚才呀, 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 不过, 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 再从头、脚、身子等引导观察。抓住了木头人的动作。 (板书:动作) 。 (3) 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的是木头人的表情。 (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 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 (扣板书) 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的顺序, 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 运用刚才的方法,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7.总结:孩子们, 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 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 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 重点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扣板书) 如果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将你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习作。

【本环节教学理念:本环节设计了三个达成目标:一是教给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方法:用眼看, 用耳听, 用心想,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三是教给学生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二、读题审题, 拓宽思路

1.在学校里, 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看,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学校校刊正在开展一次征稿。 (出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快速默读,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明确了“写什么” (板书:写一次活动) 。 (2) 明确了“怎么写”, 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并加上题目。

【本环节教学理念:“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项目”, 是生活的需要, 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孩子们为什么要习作?参加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先锋报》的征稿活动激起孩子们想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记录下来的兴趣, 让孩子们明白:习作是为自己所“用”。审题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征稿启事的内容就是“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既让学生明确了本次征稿的要求,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学生习作, 师巡指导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选择你参加过的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 以“_______活动开始了”为开头往下写。

四、师生共评, 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 看看这篇习作活动过程是否清楚, 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2) 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 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红笔用“△”和波浪线勾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本环节教学理念:习作的交流评价, 是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环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欣赏、修改习作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指导拟题, 连段成篇

1.刚才我们完成了活动过程精彩片段的描写, 再在习作中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 加上一个题目, 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完美了。 (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活动时的心情等方面拟题)

孩子们, 课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老师期待着在校刊上能见到同学们的名字!

【本环节教学理念:这是学生接触习作以来第一次进行拟题指导, 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拟题的基本要求外, 主要是想拓展学生的拟题思路, 多方面思考拟题。让学生连段成篇, 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描写。】

3.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三

Let’s say

Ll Mm Nn

lion lock milk mouse night nest

Let’s do

J J J jump jump jump

K K K kick kick kick

L L L la la la

M M M meow meow meow

N N N no no no

L M N raise your leg

教案流程图:

Warm up sing a English song:One two three four five

Revision review the old letters

Presentation present the new letters and new words

Peatice let’s do

Summary Summary today’s lesson

Homework

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目的:

1.Have the pupils to learn new letters and new words.And can write new letters correctly.

2.Review and consolidation all letters that had learned.Can read and write these letters correctly.

3.Forster the pupils 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

教学重难点:

1.These three letters Ll,Mm,Nn’s pronunation.

2. Can write new letters correctly,especlly small letter“m”and“n”.

教学辅助:

CD-ROM

板书设计:

Unit 3 How many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lion lock milk mouse night nest

教学步骤:

1.Warm up

Good morning,boys and girs.Let’s begin our lesson.At first,let’s sing a song:one two three four five.

Play CD-rom and have the pupils to sing a song:one two three four five.

播放电脑课件,让学生跟着课件唱英语歌。

通过唱英语歌曲,使学生很快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和热情。

2.Revision

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new letters.Let’s revision letters that we had learned.

Point some puils to say old letters and write these letters on the blackboard.

帮助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英语字母,教师要示范所学字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引出新的字母的学习。

3.Presentation

Continue to learn the No.12 13 14 letters:Ll,Mm,Nn.Pay attention to the pupils’pronunanation.

Have the pupils to read three letters and six words:lion,lock,milk,mouse,night,nest.

Have the pupils to understand each word Chinese meaning.And the teacher write new letters,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Have the pupils to write these three letters correctly on the English exersises book.

在教授三个字母和单词的过程中,播放电脑课件,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通过观察,能够琢磨出每一个大小写新字母正确的书写笔顺和书写规则,尤其是小写字母m,n的书写格式。要求学生首先在空中比画,然后在桌子上空写,尽量在正式写在练习本子上之前少犯书写错误。教师要巡回检查,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方法,要注意学生新字母和单词的发音。

4.Pratice

Let’s do

Have the pupils to understand each sentence meaning and do the action after the teacher.Encourage the pupils to say and do.

Let’s do

J J J jump jump jump

K K K kick kick kick

L L L la la la

M M M meow meow meow

N N N no no no

L M N raise your leg

播放电脑课件,让学生跟着课件做和说。活跃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

通过Let’s do 复习和巩固前面和新学的字母,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Summary

Summary today’s lesson.

总结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说说今天的收获。师生共享掌握新知的快乐和成就感。

6.Homework

Tell the puils the homework and say goodbye to puils.

Homework:

(1)Read page 29.

(2)Write the English exercise book page 20~22.

布置家庭作业,嘱咐学生要完成家庭作业。

4.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看视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阵)

课前谈话: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认识我吗?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我呢?这些信息对了解我有帮助吗?

一、教学流程:

(一)、课上谈话,获取信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水笔),想作为奖品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奖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现要好,(大屏幕显示得到奖品的途径:1、看要看仔细:仔细寻找数学信息。2、说要说清楚:上课大胆发言,说出你的想法;3、听要听明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购买这些水笔得花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信息:(贴纸)

①、每支水笔多少钱?(2元),

②、买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A、你能帮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钱吗?

B、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C、汇报,板书

预设: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较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给今天的课题取名(连乘解决问题)

总结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问题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决交流:

解决:方阵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

1、理解:方阵,行,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相互说出解决方法

3、汇报、交流:解决思路

4、小结

(四)、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解决立方体中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立方体组成的?

2、提供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每组8人,有4组,每组分发面包16只,矿泉水1瓶,垃圾袋1只,苹果3个,每瓶矿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请问老师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

3、提供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

A、分水实验小学第二届数学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始了,(链接: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网站教导处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级,每班上交3副,请问按要求,我们学校应上交多少副?(你还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B、解决上下班中的数学问题:徐老师家到学校约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结:解决问题还得看具体情况,如这里的班级数,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有所区别,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五)总结提升,把握关键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关键要抓住什么?

5.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算;

60+23=54+40=4+54=41+50=

2+75=60+35=3+62=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靠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6.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可以运用例7中的画图策略或数的组成来解决,还可以利用10与5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鼓励学生思考:数目较大时,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装几袋吗?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建议学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单位不同,第1、2题物体的总数没有直接给出,隐藏在文字和图中,需要学生找出来,再用数的组成去解决,如果选择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总数,反而简单。第3题要用到一打一打装的情况,一打12个,数较大,圈的过程中应细心。]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圈一圈:能穿5串

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教学反思:

7.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A商场:230×50%=115(元)B商场:230-50×2=130(元)115<130,A商场更省钱。

8.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八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

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 1

义,并能应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了解重叠的含义,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会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直观图,在观察、猜测、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集合思想,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应用知识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食物图、磁铁和磁条等。学具:学习卡和两个橡皮圈。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发冲突 1.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点击课件将课题中的问号放大,然后引出笑笑和淘气后,导入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春游情境。

2.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将“一共带了多少个水果”巧妙转化成“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预设学生会出现迟疑并回答多种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3.观察思考,揭示重叠问题。

师:善于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重复的现象叫做重叠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咱们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春游活动,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引出单集合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穿针引线,悄然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有序整理,巧设思维碰撞。

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出六种水果,紧接着让俩位学生当笑笑和淘气将水果放 2

回两个圈子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通过引导学生将水果放回两个圈子里,巧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探个究竟不可。】

2.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怎样摆既能看出各自带了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橡皮圈,在学习卡上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编编号。

学生利用橡皮圈在便用签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效资源。【设计意图:利用两个可以活动的橡皮圈,为学生将两个单集圈巧妙交集提供便利,扫清思维障碍。】

3.展示交流,引出最佳方案。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认真操作。老师挑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图形,我们掌声请他们上来与大家分享。(投影展示)

⑴第一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画到圈子里。

⑵第二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的名称写到圈子里。

鸭梨 猕猴桃

草莓

枇杷 苹果

香橙 桃子

⑶第三种情况:学生给水果编序号写到圈子里。

3 2 7 【设计意图:投影展示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第三种图形,体现简洁性渗透符号化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探讨、补充、质疑,使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发现韦恩图并理解其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丰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总结提升,据图列式。

利用第三种图形和学生一起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最后强调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水果种类只能算1次。

5.介绍韦恩图,渗透数学文化。

(伴着音乐欣赏单集、交集、并集等各种集合圈)

【设计意图:有效总结梳理,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培养学生应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韦恩图的展示,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既舒缓思维情绪,又能感悟美妙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集合思想。】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上。(课本第110页第1题)师:接下来,咱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几道生活问题。笑笑和淘气第一站在动物园里认识了很多动物,你们瞧!

让学生回看书本学习内容,并做在书本上。2.深度辨析,渗透有限集思想。

※ 两块面积都是4平方米的正方形塑料布铺在地上它们遮盖住地面的面积一定是8平方米吗?

3.成语接龙,感受不同集合图的魅力。4.春游结束后,大家集合排队。

※ 笑笑从左数起排第8个,淘气在同一队里从右数起排第6个,他们这队有10个,问两人之间有多少人?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重复4个人,笑笑和淘气不算,他们之间还有2个人。【设计意图:练习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有效的练习能使课堂更高效。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设计有趣味、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意渗透交集、并集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堂回顾,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春游中,学到了什么问题?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呢?

设计思路

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思想的学习相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渗透数学思想相对困难。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教材的真正编写意图,如何渗透“集合思想”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成了设计本节课的思想导向。

一、研读创新使用教材

在解读教材时,笔者发现教材情境对学生而言虽是“熟悉的题材”,但并不符合实际。参加兴趣小组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熟悉的,但在学校的每周一节兴趣课 4

中,同一个学生不可能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同时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加之新课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除非有学过奥数的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难以理解“重叠人数”。因此,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图,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在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问题意识引领课堂

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本节课以“为什么求一共带了多少个苹果可以很快算出来,而求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却出现不同答案?”为起点,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引出重叠问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疑“怎么摆既能看出笑笑和淘气各带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将问题引向高潮,形成欲罢不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练习中也以问题贯穿始终,如活动二“盖住地面的面积最小是多少?最多是多少?范围在几和几之间?”,活动三“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汉字?你是怎么想的?”等,借助直观图形悄然引出交集、并集、有限集、多集等集合知识,丰富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形成了另一波高潮,再次有效渗透了集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9.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形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从下面两组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1)640÷8= 210÷7=

4200÷6= 150÷3= 60÷3= 120÷4=(2)85÷4= 138÷7=

348÷5=

161÷2= 419÷6= 179÷3=

生:我们选择第1组。第一组中的题都可以借助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来,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结合乘法口诀来完成除法口算比较简便,为除法估算的学习做铺垫。

2、你能估算出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6÷6≈

17÷5≈

59÷7≈

30÷8≈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用表内乘法可以解决的除法估算题,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几十几。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二组题目中的数,他们并不好口算,但我们又需要知道它的大约结果的问题,例如(出示例8)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住宿3天一共花了 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题中的“大约” 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 “大约”的意思? 生:大约是大概,差不多,估计.......生:我认为求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解答。267÷3≈

(二)探究解法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小组交流想法。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267÷3≈100(元)

267元接近300元。300÷3=100,所以:267÷3≈100 生2:267÷3≈ 90(元)因为267元接近270元,270÷3=90,所以:267÷3≈90 生3:267÷3≈:80(元)

把267元看成240元。240÷3=80,所以:267÷3≈80 2.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三种估算过程和方法。(1)这三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他们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

生2: 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前两位同学是往大了估,而第三种是估小了。生3:我觉得第二种估的最准确,他把267看成270,只比被除数大了3.这种估法更合理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种估法中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达到方法的最优化。(2)对比三种估算的过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呢? 生1:想几时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生2:也可以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生3:除数不变,被除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生4:被除数和除数要是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几百几十的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3)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

生:比90元少。因为如果每天90元,3天要花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师:比80元呢

生:比80元多。因为如果每天80元,3天要花24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80元多。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答,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知识运用

1.练习六第一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几十?

78÷4≈ 98÷9≈ 361÷5≈ 470÷8≈ 178÷6≈ 500÷7≈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解决问题。

在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有灾民184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个帐篷,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知道了有灾民184人,每4人发一个帐篷。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不用求所需帐篷的准确数,可以估算。

四、课堂小结

10.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十

际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11.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十一

(二)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于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师: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12.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教学准备:课本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

师:看来春天真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季节!二年级的小朋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在足球场踢足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可能的答案:

(1)6个同学在踢球,3个同学在加油

(2)有1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师:

(1)这一题中,已知条件(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小结:知道总数一共是16人,其中一部分已经来了9人,要求另一部分还有几人没来,用减法。

(3)师: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与人数无关,所以是多余信息)根据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4)师:“16-9”怎样算?

A、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7=16,所以16-9=7

B、10-9=1 1+6=7

请个别生说算理后板书得数“7”及单位名称(人),并强调应用题得数后面都要写上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5)强调应用题要答。师板书“答:还有7人没来”

全班口答一遍。

师:刚刚有小朋友还提到这两个信息,我们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1)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应用题中,这些已经告诉我们的信息都叫做什么?(生:已知条件),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后进行回报

(3)我们能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依次将三个问题的算式、得数和单位名称板书于对应的问题下,并进行集体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母鸡有几只”?要用哪两个有关系的信息?

(3)让学生完成后,再说一说算式什么意思?

2、练习五的第二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共有16人。

还有几人没来?

已经来了9人。

有一队踢进了4个

上一篇:村三年发展规划(重点)下一篇:机械手设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