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和考研(精选11篇)
1.留学和考研 篇一
http://
一年一度的中国考研落下帷幕。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考研和高考一样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在考研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同学们不知在图书馆挑灯夜读了多少个夜晚。但结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笔试完成后,一批同学已经对面试不报希望,而在面试中,又将会有一部分学生失之交臂。
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的数据,16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7万,录取率约为29%;17年报名人数增长到201万人,增幅达13.6%。考研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难,获得录取的几率变得越来越小。
在大学期间,很多同学都在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之间徘徊,久久不能做出选择。在准备的时候,也希望能同时兼顾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然而这两类考试的差异毕竟很大,需要准备的内容也很多,导致两者准备都不够充分,最后反而会错失良机。国内考研已经结束,那么对于在考研中失利的同学来说,现在准备出国留学是否来得及呢?
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考研失利,到国外读研的想法依然可以实现,并且并不一定需要再等待一年去申请。那么考研后出国的同学,有哪些途径呢?
美国
一般在中国考研结果出来的时候,大多数的美国学校已经截止申请了。而且利用短时间考出很高的GRE或GAMT成绩,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对于之前没有准备过出国手续的同学来说,桥梁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是本科与研究生之间一条很好的纽带。并且像南加州大学、加州欧文大学、东北大学等一系列美国名校都有类似的课程,所以对于考研失利的学生来说,一样可
课窝教育 ∙版权所有
http://
虽然说考研后留学从时间上来说,比提前规划的学生要紧张,但是选学校、选专业等问题上,也万万不能马虎大意。
首先,学校排名不是越高越好
国外的大学一般都按照“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两个维度进行排名,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并不完全成正比,有很多综合排名很高的学校,在某一具体的专业排名中却可能很低。
因此学生在选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理性的选校,不要盲目依赖学校的综合排名这个单一的指标。
其次,专业选择要考虑长远
学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在申请中的竞争激烈程度,还要考虑到将来的职业规划。因此专业选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定要慎重。
当然,对于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感到迷茫的同学,最好还是能够找到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这样不仅效率更高,在专业的指导下,学生的选择往往也会更加的合理、科学,从而对成功申请国外留学也会更有帮助。百利天下名校规划导师全部都是具有多年相关经验的资深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每年有近万名学生成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及专业。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你也可以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院校和理想专业。
总之,考研已经结束,虽然有很多学生在这之中败下阵来,但难过之余,不妨给自己另外一种选择。出国留学,也许是相比考研来说更适合你的道路。所以不要放弃,不要沮丧,从现在起认真准备,积极配合老师,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
课窝教育 ∙版权所有
2.留学和考研 篇二
因为刚刚起步, 留学生教育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 不论是经验还是硬件都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下面谈谈个人对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供教育同仁们一起来分享。
古人云: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一样的道理, 开展留学生教育首先得了解留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 我校留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如下:
( 1) 学生来自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 尽管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 但从小英语被作为他们国家的官方语言, 重视程度比较高, 因而, 总的来说, 英语听说水平都比较好, 但发音不是标准的美式或英式英语, 往往带有较重的地方口音。
( 2) 留学生基础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 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可能仅相当于国内的三本水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简化教学内容。
( 3) 学生自律性比较差, 上课时纪律意识缺乏, 来去自由, 作为上课教师, 我们不能像国内学生那样苛求他们。
( 4) 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一, 上课参与意识不同。因此, 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教, 不能千篇一律。
同时, 对我校留学生教学师资的现状也应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概言之, 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英语语言的限制
留学生教学, 因为是全英文教学, 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内容, 而且要能够把讲解内容用英语比较流畅地表达出来, 并且能用英语给学生解惑释疑, 所以对教师来说, 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 教学模式的限制
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可能完全不同于留学生他们自己国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可能还可发挥作用, 但是适用于外国学生则可能效果很差甚至发挥不了作用。所以, 为了尽快适应留学生的教育, 我们有必要改革和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
3. 留学生上课教材的限制
大多数课程, 目前尚难找到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教材。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人员有必要尽快编写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英文教材。
为提高留学生教学的质量,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 师资的培养
这是一个首要的工作。在上留学生课之前, 授课教师最好能够受到一些课前的强化训练。例如, 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进修学习, 或者去国内比较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接受一段时间的英语听说培训, 以适应留学生教学的需要。
2. 建立有效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金标准。应该建立定期的学生意见反馈制度, 意见反馈表可以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来制定。同时, 也应该建立对留学生课的学校教学督导评价制度, 教学督导委员会把评价意见不定期地反馈给授课教师。
3. 简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简, 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简单明了。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如临床专业的学生以后要做医生, 所以他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为此做出相应调整。与之有关的内容务必讲明白, 讲透彻, 无关的内容可适当少讲。
4. 建立相应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可以根据留学生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来制定比较灵活的管理制度。譬如, 留学生不喜欢早起, 我们可以适当把上午上课的时间往后推一点。例如, 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从早上8点调整到9点。学生喜欢缺课, 我们可以把平时的考勤和最终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情节比较严重者甚至可以做出留级或退学的处罚.
搞好留学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也并非一个人的事, 它是一个值得让大家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教学中积极去思考和总结, 并且相互交流, 留学生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摘要:现如今,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且将会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留学生和教师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怎样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高等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志成, 陈妙玲.我国留学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 16 (5) :58-60.
3.留学和考研 篇三
396经济类联考的来源
396是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的代码,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20中国人民大学设定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该科目是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替代以往的303数学三。
随着该科目的出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在职)、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等等高校均成为参加经济类专业学位综合能力考试改革的试点院校。以上试点院校的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等经济类专业硕士专业入学考试均使用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替代303数学三。并且其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也有所改变,考试内容有数学、逻辑和写作,虽增加了考试科目,但是数学这部分的范围大大的减少,只考察简单的数学应用。
4.留学和考研 篇四
该学院课程别具特色除课堂教学外,每学期都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接触日本社会,进行语言实践,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日语。该校毕业生基本上都可以升入本科大学学习,所以进入日中学院学习日语是许多中国学习的追求。该院课程设置为2年,每年入学时间为4月份。
招生条件
1、高中、职高、中专 22周岁以下
2、大专 24周岁以下
3、大本 26周岁以下
要求有300小时的日语学习。
学费一览
1、报名费0日元
2、入学金61000日元
3、学 费610000日元/年
4、其 它65000日元
5.考博和考研的区别 篇五
此外,考试地点也不尽相同。考研的话,如果你完全可以在自己户口所在地考外省外地区的院校。这时,你的初试组织工作由当地研招办负责。而考博则你必须去该校现场考试,只有少量院校允许你在特殊原因下在其他地方完成考试。
入学考试(初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专业课之外的三门公共课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命题单位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专业课由各个招生单位的各个院系统一命题。比如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点的专业课是统一的,而不是由导师决定。但有可能该硕士点给你提供几套专业课选择,比如是选择数据结构+C语言,还是计算机组成+汇编。这个由你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不受导师影响。
博士考试一般由各个学校自主命题(医学博士可能有全国统考成分)。大致考试科目可以分为三类:英语,专业基础课,导师指定专业课。英语一般全校统一,比如同一学校考计算机的英语和考机械的英语是同一份试卷(当然英语系除外)。专业基础课一般类似考研的专业课,比如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可能会统一命题,该博士点下的导师都是用这套专业课来考你。同理,也会有几套专业课组合,但是有些博导会做限定,报考该博导的考生只能选择其中的某套或几套组合之一来做。这在报名的时候都会让你在报名表上注明考试科目。还有一类就是导师指定专业课,这种情况的话,每两个导师之间的考试科目除了英语之外,都不相同。比如A老师会让你考英语+数据结构+C语言组合,B老师会让你考英语+算法+#作系统组合。
招生数量:单纯从数量上来看,硕士招生数远多于博士招生数(扩招也是一个原因)。不论考研还是考博,招生总量都要由院校上报教育部,经批准后才能敲定。但是招生的最小单位还是有区别的。
考研来说,有些计算机系完全以一级学科为单位招生。也就是考计算机的都统一划线,不分什么系统结构硕士点,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计算机应用硕士点。而有些院校正好相反,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硕士点之间分数线不均的情况。
考博的话,以导师招生为最基本单位。这个博导今年招2个,除掉1个直博生,那对外招考的名额就是1个。有的导师可能多点,比如院士,有3-5个名额。在你初试都上线的前提下,如果有多人竞争则需要差额复试刷人。而且有的导师可能今年招生,明年不招生,所以报之前都要打听好了。
复试与联系导师:考研复试由各个院系,甚至各个硕士点自己组织。基本导师不插手,除非他是复试小组成员,但大部分导师都不是。英语口语面试,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完之后,把各轮分数和初试成绩最后做一下计算之后得出的总分就决定你的去留了。
考博来说也有类似考研的情况,但有的学校博导就可以亲自面试报考他的学生,由他来决定他的考生的所有复试成绩。
至于联系导师差别就比较大了。考研考前联系导师基本没有多大用处(除非有非一般的关
系和后门)。一般导师要求你过线之后再联系他,有些学校为保证公平,要求学生在入学学习一年之后再进行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跟本科做毕设一样。
但考博来说基本都要求提前联系,甚至在招生简章出来之前就该联系。不光是为了表明你想读他的博士,也是为了了解该导师今年是否招生,招几个等关键信息。如果不提前打招呼就直接报考,即便最后上线也很有可能被刷。
录取准则:考研最终成绩包括: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各个学校会按照各自的计算公式最终得出总分,然后按照分数从高往低排序,择优录取。
考博相对就难说了,毕竟现在的博导自主权很大。前几年出了个甘德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未曝光的黑幕有多少呢?所以我觉得考生除了自己把握能把握的部分,比如初试部分。还要尽量考察报考学校和导师的公平透明程度。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公平程度越高,比如CAS,ZJU这些。所以除了保送之外,自己考外校的考生很少有人选择考和本校同一档次的,甚至更差的学校。基本都是人往高处走,也是一部分出于公平的原因。
研究生收费已经喊了几年了,去年终于有了动静。15所比较好的学校,率先进行收费改革。取消了大部分院校仍在采用的公费+自费原则。当然这15所学校各自的政策还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通过学业奖学金抵消学费的做法,不出现现金流。也就是只要学生按规定,不挂科,不违纪,基本可以不用自己掏钱,还有得助学金等机会。有的学校干脆自担学费,省去了一出一进(不过退学要补足学费的钱)。所以在报考的时候看清楚,自己要考的学校收费政策是如何。
英语学习方法论--听力完全攻略
听力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我问过很多顺利通过六级考试的本科生,听力部分能真正听懂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很多人都是根据听懂的只言片语,再利用推理,排除一些的考试策略选择答案的.(国内有些听力教材还提出了只看答案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的系统“理论”.)这样做考试是有可能通过的,但实际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博士帝国の博硕资讯lDI)ww6H6q$r$R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所选的听力资料将会是VOA的Special级别的慢速英语.这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打好基本功;二是从慢速英语入手是科学的方法,是实现标准英语听力突破的有效途径.先说第一点.关于听力基本功的认识问题我建议大家去买一本钟道隆编的〈〈逆向法巧学英语>>一书仔细看看,里面很多道理也说的很清楚了.我这里只想以我的亲身体验“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开始“真正”练习听力的时候(我这里所提到的“真正”不是指那些考试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掌握,运用,享受英语的源动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就去听那些原版的标准速度的听力资料,一方面这样的方法极不科学;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刚刚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带来巨大的重创.十有八九(也可以说是所有的人)都会很快放弃的.我自己当初也是这样,感觉简直是在听天书,十几分钟的录音下来能够把Topic听准确已经是很不错了,当中的细节部分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就一闪而过了.这种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当然也有少数意志力惊人的朋友坚持了下来,但是由于方法的失策,造成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可以说是青春)投入其中,可是回报却难以和付出平衡,收效甚微.说到这儿叫我想起以前我们有一位上外的听力老师讲的真人真事:一位研究生深知自己听力不过关,决心发奋苦读.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听广播电台里的标准英语,这样一听就是五年的时间.这种苦行僧似的磨炼并没有使他的听力水平真正得以提高.后来我们这位老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告诉他之所以到现在他的听力还未真正突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基础没有打好,总是泛泛而听,而且总是听些已经有中文背景知识的广播,就会造成一种错觉,好象什么都听懂了,又好象什么也没听懂.大意能够抓住(其实是有背景知识的原故),真正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却总是丢三落四的,不能准确的传情达意.这种
沙上建塔的“辛劳”永远也不会建成坚固的大厦,而总是在进行建了倒下,倒下了再建的重复劳动.再说第二点.从慢速英语入手是真正科学的听力突破方法.而且在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听力带动口语,锻炼口译的好方法.下面我想结合我给大家提供的听力资料具体谈一谈练习的方法: 1.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盘慢速英语的最新新闻听力资料,给出了部分的原文,三盘磁带分为三个层次:短语阶段听写、短语与简单句子阶段、句子阶段听写。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循序渐进攻克英语听力。但是我更希望大家不要依赖原文,自己一定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完全听懂.有的同学说我有那么几个单词实在听不懂怎么办?大家想一想,慢速英语的单词量是1500到2000,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好的高中生的单词量已经超过了许多,更何况上大学的你.听不懂的唯一原因绝对不是生词的问题,只能是你对这个单词的发音极其陌生,大脑根本没有反映.如果让你看一看原文,你会不屑一顾的.但在听的时候却不知所云.起初我练习的时候有时为了一个单词可以想上正正一天,嘴里老是念道着这个单词的发音.我知道这个单词我一定认识,直到某一刻恍然大悟:咳!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单词嘛!这时我总是猛拍自己的脑袋骂道“真是愚蠢”.:-)当然如果有些同学说这段录音我已经听了十遍了,当中的几个单词你就是打死我我也听不出来.如果真的到了这个地步,你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都可以解决的。
2.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保证这一段录音你是完完全全的听懂了.什么是完完全全的听懂了呢?就是每听完一句话,你都能准确的复述出来,包括每一个单词.这里在语音上不是很好的朋友要注意了,由于是慢速英语,所以只要你有正常的听力能力再加上一定的毅力,就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发音模仿的和VOA的播音员没什么两样,正如李阳老师所指出的:发音是一个人的英语门面.的确是这样的!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法用心练习,不出一两个月,你的发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其实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模仿发音天赋都是很好的,随便叫出一名大学生,他的发音就要比我所见到的意大利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的发音不知要好多少倍.其实我们中国学生在口语和听力上缺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练习.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遗憾.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只注重书面的“分析英语”的受害者.二是缺乏勇气.老是害怕自己会说错,害怕丢脸.除非你是在国外长大,英语就是母语,你可以“自豪”的说:我就是说错了那也是对的,因为英语是我的母语.而我们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多犯错误是为了少犯错误.每当我缺乏勇气的时候,我就会用“I enjoy losing face!”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噢!还是说听力吧.这样一句一句直到把每一句话完全“吃掉”,已经基本上可以保证你已听懂了这段文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落后一两个单词的同步复述.很多同学到这里就到此为止了.我却以为这样太可惜了.如果说上面这一点是练习了语音的话,下面的两个重要工作才是我们利用听力材料练习口语和口译的重要.3.现在大家已经把这段录音的意思完全搞懂了,而且能够惟妙惟肖的基本同步复述了.请大家注意,直到现在你的大脑还没有动起来,也就是说这些完全是些机械的模仿,刻板的复述.这种机械的重复对于我们的口语和开口能力是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想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在这里就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请注意是用自己的话,而不是照本宣章,把所听到录音的大意死活说出来.做这一步是在听完整段录音之后.此时所说的英语才是你真正的英语口语水平.在练习中尽量使用刚刚听到的一些关键动词和词组.在说的时候,想象自己正在对一个没有听过录音的同学讲述故事的情节.我相信很多同学在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会“憋的”说不出几句象样的话,或是在大意和情节上丢三落四的.出现这种情况太正常了.这样就反映了我们刚刚所做的同步复述只是一个辨音过程.现在所做的自我总结才真正开动了我们的大脑,提高了真正的口语水平.4.好了!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能够把这段录音完全听懂,同步复述,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的英语对你的朋友娓娓道来.是不是感觉很有成就感啊!但是我还得继续更深层次的练
6.留学和考研 篇六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ways a popular topic in many areas such as educational field, linguistics field and psychological field. And L2 Students frequently are fac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up in the classrooms and the opportunities to present themselves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a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school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ese factors can be direct or indirect. So it is important to acquire enough knowledge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order to teach students more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n the future.
For that reason,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Chines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tries to find out way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help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dependently outside the classroom. As involves interviews with participant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s both the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are Chinese, so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lso in Chinese. After asking for their consent, I translated their words into English when needed.
This paper will draw on sights from several research findings like Gardner’s motivation theory (1985), Gardner’s socioeducational model (1979) and the WTC pyramid of Macintyre et al.(1998), which will enhance understanding Chinese L2learners’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Results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china and pupils start to learn English sinc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they are taught the Basic English such as frequently used words and sentences, listening and simple writing. Then in their senior high school, they will be taught advanced English like reading,writing and especially grammar. When they go into college, they will still have one or two English classes every week for academic purpose. Theoretically, after 10 years of compulsory English learning,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good grasp of English language.
It’s quite interesting that when asked the studen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L2 learning, they all recalled the yeas when they just began to learn English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because they were surprised that after so many years of English studying,they were still not good enough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They said that they can still remember how excited when they learn the first English greeting “Good morning”.
While asked why they get stuck in the slow process. They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two factors: the classroom design and the teachers. They expected the teachers to teach them something interesting like conversational English or the cultures and custom, but what they were asked to do was a lot of mechanical memorizing words and reciting the texts. All the participants don’t like their classroom design although they do like their textbooks.
Though they may feel disappointed about the English class,there still have ways to learn and practice English. And they all agreed that the English class is gradually improving so they are gradually having a new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Almost all the participants still agreed that most of their L2 communication happened inside the classroom. In other words, students speak more inside the classroom than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interviews, they were asked to think about their preferred opportunity for speaking in Englis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all preferred to communicate inside the classroom and with the teacher because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to use Chinese outside the classroom. Even if they are now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speaks English, the preferred situation is always somewhere informal and comfortable. And they tend to communicate with familiar people or someone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s with them.
Obviously, when students have problems to communicate,thei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will be affected an dultimately, students will not willing to use L2 and even refuse to communicate.
As is shown in table 1, these reasons can logically be related.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what people are saying should be the basic skill in a conversation. So if a language learner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his interlocutors are saying, he can’t even begin a conversation. However, even though he has no problems in listening, he might not know what to say in a certain situation.Besides that, they are facing the problem in vocabulary. One participant mentioned that every time she goes out for shopping she needs to check the dictionary first and write down the English names of things she wants to buy or related words. Someone even made a DIY dictionary for answering academic questions in class.
And because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s in grammar, word form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or in meaning conveying. So for Chinese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on English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guages like German, France or Italian. Therefore, Chinese students need more effort to make themselves understood.
Finally, self-confidenc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for Chinese L2 learners. For those who are not confident enough or are easy to be nervous, they may feel frustrated after several times of un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nd ultimately they will lose the courage and refuse to communicate in L2 again.
Conclusion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communicat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It involved interviewing participants and data collecting and explore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related framework, this paper ha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environment &culture.
However, this paper is far from being conclusive. First, the data was collected in a very small scale. Therefore the study may not be overall and scientific enough and large amount of data should be collected for future examination. Secondly, in China,teaching is regarded as a serious thing and teachers are often viewed as the authority in class who should be respected. So when doing the interviews,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give harsh comments even if they don’t like the teacher or the English class. So this might cause some bias in this study.
摘要:教学和外语学习一直都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教育领域,语言学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很多学生都会同意开口讲外语是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绝佳机会,但是同时他们又会害怕在特定情况下犯错误。所以我们总是能发现有些学生很愿意交流,而有些学生则非常抵触开口讲话。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成为习惯,他们会慢慢拒绝用第二外语交流,而这种拒绝沟通的后果在学习语言中非常严重。因此本文以英国一知名高校的留学生为研究目标,探讨他们用二语沟通的意愿,以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改进课堂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语言。
关键词:二语学习,留学生,动机,沟通
参考文献
[1]Dörnyei,Z.(1990).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40(1),46-78.
[2]Gardner,R.C.&Smythe,P.C.(1 9 7 5).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218-230.
[3]Gardner,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4]Mac Intyre,P.D.,Clément,R.,Dörnyei,Z.,&Noels,K.A.(1998).Conceptualizat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A situated model of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Modern Language Journal,82,545-562.
7.留学和考研 篇七
德国留学时涉及的贷款种类一般来说就是以上提到的保证金贷款和留学贷款两种,两种贷款的条件和要求不同。
德国留学保证金贷款是指,申请人不能满足德国大使馆提出的保证金要求,没有足够的钱存在银行账户上,申请人向银行贷款,银行出具满足要求的存款证明,一般来说,保证金需要在银行存满六个月以上。
保证金贷款是否向其他贷款一样提供担保呢?据中国银行介绍,留学保证金贷款没有其他任何限制,不需要担保,只要事先存入足额贷款利息即可,一般七个工作日就可以办完。保证金贷款和其他贷款不同之处是,不给申请人现金,仅仅是为申请人出具存款证明,证明申请人拥有满足德国大使馆要求的足额保证金,完全有能力完成德国留学学业。
对于保证金贷款,举例来说,假设德国大使馆要求提供20万元保证金,而留学生有一笔1万元以上,存期6个月以上的中国银行存款,中国银行就会找相关的担保机构为你担保,为你出具20万元的足额存款证明,贷款利率按国家同期基准利率小调5%,贷款期限因申请人实际情况而定。
德国留学的另外一种贷款就是留学贷款,这种贷款是在申请人通过了留学签证,确定留学的情况下,因申请人资金不足而发生的贷款。对于这种贷款,留学国家一般要求提供担保,这一点不同于保证金贷款。
8.留学和考研 篇八
以下是好事网友将我博客上文章转贴在http:///printpage.asp?ArticleID=3330上的原文,我觉得他给的这个标题很有意思,故转贴回来,大家也看看,其实内容在我博客里的其他文章里已经有了。说起我的四年考研那得从我毕业谈起,我是1999年专科毕业,因为在外省上的学而且是当时就业竞争比较大的临床医疗,我一个专科生自然就没有找到好的单位。久经周折在一个国营企业附属医院找到了工作,我们医院在一个小镇上,医院当时还有一百多职工。小镇上、单位里的人都只有一个癖好——搓麻将、打哈。而我呢,天生对那些有免疫力,不喜欢玩那些东西。所以我上班的时间倒还好打发,下班后,就无聊之及。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网吧,我又不喜欢运动,再说这里除了本企业附属学校有个篮球场外,也没什么地方可以玩。在痛苦的煎熬过程中我遇到了我现在的老婆,2001年我的宝贝女儿降生了。初为人父,即欢喜又茫然,因为毕竟我当时还只有24岁啊。接下来就开始了一两年的奶瓶、尿不湿、下班抱小孩的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
2002年11月,单位的一个同事说要考研,原因是我们单位的经济效益太差,确实也是,我们全年的收入也不过五六千元。我也跟着报了名,但是我没有报本专业。因为我知道现在各医院基本满员,要找工作关系非常重要。就报了法律的民法专业,因为现在的医疗纠纷很多,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想专搞医疗纠纷,或者毕业后可以为一些大的医院做法律顾问。但是报名后,因为家务事,工作上的事多,又想到我所报考的西北政法学院对专科生报考有限制(专科生必须要有英语四级证书,必须到学校报名和参加考试)。而我一个专科生哪来的四级证书,大学只学了一年的英语,精读教材也只学了一二册,第二学期的英语我还补考了呢。自己也就自报名后未再考虑这些事。直到考前三天我同事问我准备得怎么样了我才想起考研这回事,我当时想不去考了,一方面法律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学科,去了也无从下笔啊;另一方面我的医疗技术水平进步得也较快,竟然有病人因为我休息不在拒绝吃别的医生发的药,病人这样相信我,我为什么要改行呢?关键时候我老婆说:“既然已经报了名,就去看看,看看考研到底难到什么地步。”于是,考前三天我飞速的把专业书籍浏览了一遍。
政治是完全没看,英语是从大一那年就彻底丢下了。考政治那天我觉得题目都能看懂,就把自己从小到大政治思想课上学的内容能塞进去的都塞进去了,英语考试时太吃力了,为了在三小时内把题目都写完,我在阅读时为了不使自己回头反复看就用指尖引着一直往下看……成绩单寄来后政治58分,英语45分,专业都没有及格,总分还不到250分,具体记不清了。正是这次的英语成绩让我错误的感觉到考研不是很难嘛,我的英语成绩离分数线也才只差十来分啊,明年加把油,一定能行的。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2003年11月,那个同事又约我报名了。这一次,我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报完名后就开始看书,专业书把所谓的重点都背了,政治也把一本很大的辅导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英语呢,我把重点放在阅读上,看了看朱**的,感觉较容易,就又做了石**的220篇,感觉太难了,做了的不到50篇,但是坚持一直做到考前,考试时感觉文章也基本看懂了,分数出来后政治59分,英语52分,总分295分吧(这张成绩单我还保存着)。英语好象刚上那年的B类线,但总分差了,有朋友劝我调剂到C类地区去,我没有试。(这一年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我们单位出了点小状况,一个领导调走了,有人极力推荐我去活动活动,而且小道消息说我有一定的希望,在名利面前我犹豫啊,多少可能对我的复习有点影响。)(这一年的考试前我请了半个月的时间集中复习!)
2004年4月,单位派我到长沙一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一年。到省城后,和自己的单位比起来,我的心越发不能平静,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从小镇上考出来。我又了解了一下,因为在外省毕业再回原籍可能就业又成问题,所以决定放弃再考西北政法。朋友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熟人,建议我报那里,离家又近。于是在2005年的招生简章出来后,我在定王台的法律书点买到了指定的教材,全新的,共约二百六十多元吧。哪知道进修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有两个月我一直就睡在医生值班室,根本就没看一眼考研书籍。直到十月份,一个表妹因考上大学而来长沙报到。她竟然读的就是法律专业,“那我报湖南本省的不是更好吗?”一个念头闪过来。于是我开始准备,买来指定教材,英语辅导书,其中就有一本考试虫阅读理解手记。直到考前一个月,我才从带教老师那里争取到一个月的假期。因为专业课和西北政法的不同,西北的民法是复试时考的,而这里是初试时考,所以压力很大,因为我还没有接触过这本书(这些天才听法律本专业的研友说,考民法专业他们想都不敢想)。于是我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上了,英语的单词也没有记,就做了一些习题,看了考试虫阅读理解手记,政治就上了冲刺班,考前压题班。考完后感觉很好,成绩一出来,政治67分,英语54分,总分342分。结果英语分数线涨了一分。我以一分之差败北!
2005年5月初进修完回到自己单位,原来和我一起考研的同事也因为考上公务员到长沙报到去了。确实那段时间很失落。认真总结了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我决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从头开始,5月份我开始记单词,记完单词后我又看了看长难句方面的书。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我参加了6月份的四级考试,成绩出来后,515分,可以啊,为什么我考研就是得不到提高呢?于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我坚持复习英语,每天一两个小时,11月份报名后才正式进入备考状态:专业书籍从头到尾都细看一遍,然后归纳考点背诵。政治因为去年考得还好就没有花太多的精力了,只是把辅导书看了一遍,考前一个月左右开始被考点。(客观题在网上估分才31分,我当时还有点担心呢,分数一出来,才知道主观题50分得了39分,还是背的东西管用啊!)英语嘛,就是像我下面几篇文章里说的那样针对考研英语加强基础,然后慢慢就琢磨出了命题人陷阱设置的规律,“发现陷阱就把它们一一挖出来!”考前一个月左右突然有那种求败的感觉了。(当时的感觉是模糊的,只可意会,不能言全的,具体我现在资料上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是我在考完后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一次考研我考前请了半个月假用于集中复习和调整状态!成绩出来了,政治70,英语71,总分375。
下面是我对自己四年经历的一些总结和感触:
大学里英语就上了精读教材第一、第二册,第二学期英语还补考过,英语底子之差是可想而知了。没想到我这样的水平今年考研英语也有71分,阅读客观题竟然50分得了46分。本我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拿出来说的,但在网上论坛里见到很多探讨复习方法和应试的帖子,他们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一些切身感受,给大家多一点选择,以免被不良的方法给耽误了。
就拿单词来说吧,大家和网上都在推崇“循环记忆法”。就是每天记忆一定的单词量,一般是200左右,然后定期复习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其实也很不错,我以前也用过,但是考试时就发现,很多关键的单词只是面熟,具体意思就不很清楚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后来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方法的弊端有:1,每天的记忆量太大,真正掌握的不多;2,劳动强度大,很容易给人在考研复习的早期造成困难感和恐惧感;3最大的缺陷就是经过这种超强度的脑力劳动后,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自己单词已经记得差不多了,哪知道仅仅只是面熟而已!(可能是我自己没用功,怪不得方法。)
后来,根据考研英语的特点,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后,我给自己在记忆单词方面定了如下的目标:
1,动词方面,要作到:认得、记得、用得;
2,形容词方面,要作到:认得、记得;
3,名词方面,要作到:认得。
这样一来既突出了重点,又减少了劳动量;既掌握了单词,又节约了时间,去年的考前备考我是异常的轻松,考试时也得心应手,成绩出来后也不用焦急的等待分数线的划分。
所以我觉得复习备考,一要态度端正,既要能吃苦,又要持之以恒;二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人云亦云。
很多考研的朋友在英语备考复习阶段是按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单词——语法——做阅读习题,或者就是单词——做阅读习题。我也曾经用过这样的方法,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单词上,几乎考前的每个早晨都奉献给了单词,偶尔也翻翻语法书,然后每天下午两点种准时开始做英语阅读习题,接着就对对答案,好象有人说过考前要完成至少400篇的阅读习题量,我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只做了大概100篇左右,所以才没有成功过线。
也是在失败后总结经验的时候,我决定把常规的复习顺序和复习内容改改,主要是针对考研英语的要求调整一下。英语分值最大的是阅读题,失分率最多的也在阅读,于是我在阅读题上动起了主意。单词记住了,要读懂文章就还需要看懂句子,而看懂句子除了单词外又必须划分句子成分,于是我有把句子成分的划分和理解给拿下了。
这样以来,考研英语的基础提高和巩固就基本搞定了,今年的英语成功过线就让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一定别忘了创新!于是我把英语复习顺序定位为:单词---句子---阅读三步曲;一步也不能少!
所以我觉得复习备考,一要态度端正,既要能吃苦,又要持之以恒;二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人云亦云。
现在的考研英语阅读题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考研英语发展到今天真的已经走进了一个“瓶颈”,尤其是阅读理解A已经名副其实的变成了“用英语包装了的考研命题组命题思维逻辑的考核”。当一份英语试卷文章和题目被翻译成中文后考生和名师们还是不知道答案选什么时,那还是在考英语吗?”这是辅导名师印**的原话,一个外教看了我们的试卷后,瞪大眼睛对我说:“哪有这样出题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再也不能按照以往的常规思维模式来做考研英语题了!以前我作题的时候就是凭感觉做,选答案的时候也是凭感觉,觉得这个应该对,那个应该错,没有十足的理由,也不知道找理由,结果考试时总感觉还可以,文章基本看懂了,但是一对答案,就傻了,命中率才50%左右!象印**那样的辅导名师,以他们辅导团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在反复推敲和琢磨之后尚且40分只对了32分,更何况我们普通的考生?更何况是在紧张的考场上以一人之力?
所以,我们应该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彻底改变常规模式,为了作题而读短文,不要局限于短文意思的理解,应该上升到与命题人心灵上的碰撞。要学会与命题人捉迷藏,考研考的不仅仅是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心计!我潜心研究后创制了一套反陷阱法,专门根据命题人的命题思路解题,从根本上排除命题陷阱的干扰。对的选项对在哪里胸有成竹,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一目了然!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启航考研(qh_kaoyan)
9.留学和考研 篇九
陆俭明 (1985) 指出:“虚词在各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虚词就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跟据陆俭明先生的统计, 留学生汉语偏误百分之六十来自于虚词。因此, 对留学生虚词的偏误分析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 本文主要通过一名西班牙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偏误分析, 并从多方面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二) 语料来自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留学生语料库。
(三) 分析对象:本文所分析的作文来源于一名叫Antonio的西班牙留学生, 是越秀外国语学院初级班留学生。
三、语料分析结果
本文作者搜集了三篇留学生作文, 其中多次误用“和”字, 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和”这个连词时主要出现的偏误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 连词“和”的误加
1.*售货员说, 很好。和问她:“你要深颜色的还是要浅颜色的?”
售货员说, 很好。问她:“你要深颜色的还是要浅颜色的?”
2.*不过第二件太肥了, 和她问有没有瘦一点儿的。
不过第二件太肥了, 她问有没有瘦一点儿的。
3.*我有二节课和十一点四十下课。
我有两节课, 十一点四十下课。
4.*晚上我看电视和有时候上网看电影
晚上我看电视, 有时候上网看电影。
(二) 连词“和”与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并、并且”误用。
1.*她要买羽绒服和试试几件。
她要买羽绒服并试了几件。
2.*最后第三正合适和玛丽想那件很好看。
最后第三件正合适, 并且玛丽觉得那件很好看。
3.*晚上现在我写西班牙杂志和给学生准备练习。
晚上现在我写西班牙杂志并给学生准备练习。
(三) 连词“和”与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误用。
1.*第一件有一点儿长和她想要一件短一点儿的。第一件有一点儿长, 而她想要一件短一点儿的。
2.*我觉得语言是神秘和我要穿透那个神秘。我觉得语言是神秘的, 而我要穿透那个神秘。
四、连词“和”、“并、并且”、“而”的语法意义、异同, 以及用法
(一) 连词“和”的语法意义和用法
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胡月华2007) :
“‘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只能连接单词、短语, 不能连接分句。”
因此, 除了分句之外, “和”可以连接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形容词、动词、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等。例如:
1.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
2. 去.年.的.十.月.和.今.年.的.三.月.他都出差去上海了。
3. 他的聪.明.和.勤.奋.都足以使他的理想成为现实。
4.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5. 在人才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
(二) 连词“并、并且”的语法意义和用法
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胡月华2007) :
“‘并’、‘并且’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可以连接两个动词 (短语) , 也可以连接分句, ‘并且’还可以连接句子。‘并’和‘并且’用在所连接的后一个词或短语等前面。”
书中所列部分例句如下:
1. 在昨天的会议上, 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两项决议。 (连接两个动词)
2. 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 .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 (连接两个动词短语)
3. 老师用右手拍了拍阿宝的肩膀, 并.向他做了个鼓励的手势。 (连接分句)
4. 既然决定不再工作, 何妨离开工作的地方呢?并且..那些糊里糊涂只知道吃的同伴, 也实在叫人看着生气。
(三) 连词“而”的语法意义和用法
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胡月华2007) :
“‘而’可用来连接单词 (主要是形容词或动词) 短语 (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 分句或句子。由‘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有并列、转折、承接或递进等关系。‘而’不能连接名词或名词短语。”
以下主要列举“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例句:
1. 那些老友的穿戴已经落伍, 而.四爷的皮袍马褂全是新做的。
2. 能读懂文章而.写不通文章的人是大有人在的。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还列举了关于连词“和”、“并、并且”、“而”的其它功能和用法, 但由于本文研究范围有限, 主要针对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故不一一列出。以下将这几个连词的连接关系和连接对象用表格表示:
表:“和”、“并、并且”、“而”连接关系和连接对象对比 (胡
五、偏误形成的原因
偏误形成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大方面: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学习者。Richard (1971) 将偏误分成三类:“干扰偏误” (interference errors) , 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 (intralingual errors) , 指过度使用目的与规则, 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 (development errors) , 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 (1997) 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语内偏误”和发展偏误, 所以对Richard的分类进行了合并, 将偏误分成“迁移偏误”和“语内偏误”两类, 也就是后来学者归纳的“语际偏误 (inerlingual errors) ”和语内偏误 (intralingual errors) 。Ellis (1994:61) 对偏误来源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他指出, (1) 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 (2) 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语法; (3) 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
笔者认为, 西班牙留学生作文中的“和”的偏误产生原因主要如下:
(一) 语际偏误
语际偏误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造成, 主要发生于初学者阶段。本文考察的对象西班牙留学生Antonio正处于初学阶段。为了证明其学习汉语过程中受母语的影响, 以下将简述西班牙语中连接词的用法。
在西班牙语中, 连接词是一种不变的词类, 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常用的连接词有y (e) ni、o (u) sino、pero、que等。
例如:
1. Aprende el español y el francés.学习西班牙语和法语。
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班牙语中, 连接词可以用来连接句子与句子, 而在汉语中, 前文提到的几个连词里, 只有“并且”可以用来连接句子。从Antonio的作文中多次出现的“和”的误加可以看出, 他用汉语的连词“和”来连接三个句子, 这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的;但是在西班牙语中, 几个句子放在一起时需要用连接词连接起来, 受到西班牙语这样的语法规则所干扰, 亦或直接把汉语的“和”等同于西班牙语里的连接词, 误加了“和”, 从而写出这样的错句:
*售货员说, 很好。和问她:“你要深颜色的还是要浅颜色的?”
在这一点上, 西班牙语与笔者的第一外语英语有着及其紧密的相似之处, 即多个句子要连接起来的情况下, 必须使用连接词。而反过来, 当中国学生初学英语时, 常常把多个句子写在一起, 中间只用若干个逗号隔开, 也是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诸如此类, 都是由于初学者缺乏充足的目的语知识, 深受母语语法习惯造成的。
另外, 除了“和”的误加, 还有“和”与“并、并且”、“而”误用这样的偏误, 这两种偏误也可能部分出自母语干扰。由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中连词的不对等, 即, 某些不同的义项, 需要用不同的符号 (即词) 将它们区别开来, 可能在西班牙语中只需要一个词来涵盖相应的意义。例如, 在汉语中可能会区别出“和”和“并”两个词, 前者表示并列, 后者表示递进, 而在西班牙语中可能只需要用“y (e) ”就可以表达这两个意义, 对于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而言, 二者没有多大区别。这就使西班牙留学生在作文中多次误用“和”, 将其等同于汉语中意义关系不同的“并、并且”、“而”。
(二) 语内偏误
对于语料中出现的“和”与“并、并且”、“而”的误用, 一方面可能出自母语干扰, 另一方面, 可能是由于对目的与知识掌握的不充分, 以及对“和”的过度使用造成的。考虑到被考察者Antonio为初级班学生, 有可能由于教学进度还没有接触到“并、并且”、“而”等字词, 故造成偏误。
(三) 其它
在解释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成因中, 除了以上原因, 还应该考查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即社会环境和输入与互动;内部因素, 即学习过程、交际策略和普遍语法知识 (母语迁移的原因在前文已经考查)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等等。由于笔者对本文考察的留学生掌握的信息非常少, 只能从其作文中观察到很小的一面, 故不对其它原因进行阐述分析。笔者也从该留学生的作文中观察到, Antonio的朋友主要是其他外国学习者, 而鲜有中国人, 这也可能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通常一个班里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 他们的母语不同, 加上学生的基础可能也参差不齐, 而老师能使用一套教材, 并且有很大的可能老师的外语是英语, 那么就对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造成困难。教师没有办法获悉西班牙语在某个语言点上由于和汉语的语言点差异很大, 而特别进行对比, 或者在教学中有所偏重。这也是造成西班牙留学生“和”的偏误的一个原因。
小结
汉语中有数量庞大意义丰富的连词 (相对于一些欧美语言而言) , 不同语言之间词汇的不对等容易对学习者在初学阶段造成困扰, 从而无法正确使用目的语,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但是, 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通常来自世界各地, 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不可能熟悉每个学生的母语, 这就对教学过程中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形成困难。对于学习者而言, 除了大量接触目的语, 还应该留心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别所在。对于教师而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有没有一种能够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差异的课堂教学手段, 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西班牙留学生Antonio的几次作文, 挑拣了其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和”字的误用, 对此进行偏误分析和归类, 并解释其偏误产生的原因, 希望可以从这些分析中找出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和”连词,偏误分析,误用,偏误形成原因,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P1-2.
[2]胡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P312-330.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P41-42.
10.暑期考研复习重在规划和坚持 篇十
考研的路程已经悄然开始,基础阶段的复习快要结束了,在基础阶段其实还有很多同学处于观望的状态,先感觉一下考研的课程难度,多少等,如果觉得能承受就考,并没有下定决心要把这条考研路走完,处于这种状态的同学要抓紧时间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奋起直追了。如果早已下定决心考研并已经开始精心准备的学生,那么相信你的基础阶段应该已经有不少收获。回想起自己的考研时光,奋斗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希望这些能对今年考研你所有帮助。
一、暑假复习,首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当暑假真正到来的时候,当我真正去按照自己安排实行的时候,我体会到很多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当时在暑假没回家在家留在学校复习,首先,学校一开始放暑假水电就全不正常了,这个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另外就是孤单,寂寞,想家等等情绪问题全面来袭。三是复习中遇到困难,遇到不懂的知识,再看看还有厚厚的一本书没看,心态就会超级变态,发狂。这是我在暑假复习时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困难其实在开始的时候自己也想到一些,但是当自己真正面对的时候,心态往往没有那么好,总会或多或少的懊恼,甚至怀疑起选择考研这条路是否正确。
每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就会停止一天的学习,冥思苦想。现在想想,那纯粹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希望今年要考研的你不要这样浪费时间了,既然决定的事情,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克服,都要坚持。
二、暑期复习,新旧知识学习时间讲究合理搭配。
暑期复习,很多都是新知识的学习,当然就会遇到很多头疼的问题。所以,为了有效的复习,没有必要不放过一分一秒,这样复习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我的建议是要合理安排时间,比如一天只看3--4个小时的新知识(一般指专业课和报考学校指定的书),剩下的时间可以复习巩固基础,旧知识,也可以到外面走走,放松心情,想点自己愿意想的东西,给自己留点私人时间。然后晚上睡前最好在回顾一下一天学到的新知识,那些没回忆起来的就是需要你再次加强的。一定要记住暑假这个阶段你的手一定不能懒,该出手时就出手,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正是此意。
三、保持一颗平常心,有意识的历练自己的心志
在心态上,一定要稳,时常暗示自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以保证考研复习不受影响。这个暑假就是磨炼自己意志力的一个时期,如果你经受住了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等各种情绪问题,如果你能平静地面对知识上的困难并努力解决,那么你在今后的考研复习中就会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心态调整系统。人都会对比,跟以前的自己对比,跟别人对比,如果你在暑假经受了“全方位”的历练,那么在今后的复习中你只要每次一想起暑假时自己所战胜的一切时就会信心倍增。
四、暑假复习,身体当前,学习、做兼职更要权衡。
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首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很棒,然后就不重视身体,不管身体能不能吃消就硬撑着学习到很累。你要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了才能有高效的复习,如果身体因为饮食问题而脆弱,就会严重影响剩下的复习。每天按时饮食,为以后的复习提供强健身体保障也是你的一个任务哦。
其次是兼职问题。有些同学总是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生活费用,但是如果你已经选择考研,在考研繁重任务的压力下还要去赚生活费,这对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建议你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做事总要一心一意,有得也必有失。一定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不要因小失大,耽误了大好前程,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暑假阶段正是学生全面提升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把握好了,对之后的强化,冲刺阶段有百利而无一害。要相信选择了考研这条路,相当于选择了一种充满挑战,充满惊喜的生活方式。这些挑战和惊喜就是从现在开始的,也贯穿于整个暑假阶段的复习,你每战胜自己一次,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11.考研英语一真题和答案 篇十一
Directions:
In the following text, some sentences have been removed. For Questions 41-45,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rom the fist A-G to fit into each of the numbered blanks.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0 points)
How does your reading proceed? Clearly you try to comprehend, in the sense of identifying meanings for individual words and working 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drawing on your explicit knowledge of English grammar (41) ______you begin to infer a context for the text, for instance, by making decisions about what kind of speech event is involved: who is making the utterance, to whom, when and where.
The ways of reading indicated here are without doubt kinds of of comprehension. But they show comprehension to consist not just passive assimilation but of active engagement inference and problem-solving. You infer information you feel the writer has invited you to grasp by presenting you with specific evidence and cues (42) _______
Conceived in this way, comprehension will not follow exactly the same track for each reader. What is in question is not the retrieval of an absolute, fixed or “true” meaning that can be read off and clocked for accuracy, or some timeless relation of the text to the world. (43) _______
Such background material inevitably reflects who we are, (44) _______This doesn’t, however, make interpretation merely relative or even pointless. Precisely becaus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lace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produce different but overlapping readings of the same words on the page-including for texts that engage with fundamental human concerns-debates about text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iscussion of beliefs and values.
How we read a given text also depends to some extent on our particular interest in reading it. (45)_______such dimensions of read suggest-as others introduced later in the book will also do-that we bring an implicit (often unacknowledged) agenda to any act of reading. It doesn’t then necessarily follow that one kind of reading is fuller, more advanced or more worthwhile than another. Ideally, different kinds of reading inform each other, and act as useful reference points for and counterbalances to one another. Together, they make up the reading component of your overall literacy or relationship to your surrounding textual environment.
[A] Are we studying that text and trying to respond in a way that fulfils the requirement of a given course? Reading it simply for pleasure? Skimming it for information? Ways of reading on a train or in bed are likely to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reading in a seminar room.
[B] Factors such as the place and period in which we are reading, our gender ethnicity, age and social class will encourage us towards certain interpret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obscure or even close off others.
[C] If you are unfamiliar with words or idioms, you guess at their meaning, using clues presented in the contest.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y will become relevant later, you make a mental note of discourse entities as well as possible links between them.
[D]In effect, you try to reconstruct the likely meanings or effects that any given sentence, image or reference might have had: These might be the ones the author intended.
[E]You make further inferences, for instance, about how the test may be significant to you, or about its validity—inference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a personal response for which the author will inevitably be far less responsible.
[F]In plays,novels and narrative poems, characters speak as constructs created by the author, not necessarily as mouthpieces for the author’s own thoughts.
[G]Rather, we ascribe meanings to test on the ba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what we might call textual and contextual material: between kinds of organization or patterning we perceive in a text’s formal structures (so especially it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various kinds of background, social knowledge, belief and attitude that we bring to the text.
Section III Translation
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ext carefully and then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gments into Chinese. Your translation should be written clearly on ANSWER SHEET. (10 points)
Within the span of a hundred year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arly eighteenth centuries, a tide of emigration—one of the great folk wanderings of history—swept from Europe to America. 46) This movement, driven by powerful and diverse motivations, built a nation out of a wilderness and, by its nature, shaped the character and destiny of an uncharted continent.
47)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product of two principal forces-the immigration of European peoples with their varied ideas, custom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 of a new country which modified these traits. Of necessity, colonial America was a projection of Europe. Across the Atlantic came successive groups of Englishmen, Frenchmen, Germans, Scots, Irishmen, Dutchmen, Swedes, and many others who attempted to transplant their habits and traditions to the new world.
48) But, the force of geographic conditions peculiar to America, the interplay of the varied national groups upon one another, and the sheer difficulty of maintaining old-world ways in a raw, new continent caused significant changes. These changes were gradual and at first scarcely visible. But the result was a new social pattern which, although it resembled European society in many ways, had a character that was distinctly American.
49) The first shiploads of immigrants bound for the territory which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 crossed the Atlantic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15th- and 16th-century explorations of North America. In the meantime, thriving Spanish colonies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Mexico, the West Indies, and South America. These travelers to North America came in small, unmercifully overcrowded craft. During their six- to twelve-week voyage, they subsisted on barely enough food allotted to them. Many of the ship were lost in storms, many passengers died of disease, and infants rarely survived the journey. Sometimes storms blew the vessels far off their course, and often calm brought unbearably long delay.
“To the anxious travelers the sight of the American shore brought almost inexpressible relief.” said one recorder of events, “The air at twelve leagues’ distance smelt as sweet as a new-blown garden.” The colonists’ first glimpse of the new land was a sight of dense woods. 50) The virgin forest with its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rees was a veritable real treasure-house which extended from Maine all the way down to Georgia. Here was abundant fuel and lumber. Here was the raw material of houses and furniture, ships and potash, dyes and naval stores.
Section IV Writing
Part A
51. Directions:
You are going to host a club reading session. Write an email of about 100 words recommending a book to the club members.
You should state reasons for your recommendation.
You should write neatly on the ANSWER SHEET.
Do not sign your own name at the end of the letter. Use Li Ming instead.
Do not write the address. (10 points)
Part B
52. Directions:
Write an essay of 160-20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rawing. 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1) describe the drawing briefly
2) explain its intended meaning, and
3) give your comments
【留学和考研】推荐阅读:
考研感想和经验09-22
申请法国留学生签证种类和提醒07-25
美国留学签证办理流程和材料清单11-14
高考后留学面对国家和学校要如何选择10-16
美国留学申请:成绩和面试哪个更重要?10-21
加拿大和美国高中留学的申请问题11-08
澳洲留学奖学金申请的条件和时间09-07
考研英语二小作文讲解和11-10
考研强化期如何分摊英语和政治的复习11-01
考研政治复习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