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作文

2024-07-15

文化自信的作文(精选13篇)

1.文化自信的作文 篇一

文化自信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自信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自信作文 篇1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作文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儿与大家来一场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我将要的主题是“提高文化自信,构建家园”,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望赐教。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向我们袭来,之间的文化也漂洋过海,在一片片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们闭关锁国导致在近代的诸如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于是“救国图存”的旗在全国打响,相继出现的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无不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先进文化,旧中国迎来焕然一新的面貌也了它的进步性。也因此,不少人便一味地去吸纳,不分,难道我国的文化就一定落后于吗?

答案亦是否定的。我们民族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走过的沟坎、历经的磨折都要多。文化的先进与否,亦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正如一堆反复淘洗的泥沙,所沉淀下来的应是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时代发展溯流的。因此,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民族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其精华,是弥足珍贵的。身为流淌着华夏的血脉的龙的传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断言别国文化就一定更先进呢?毋庸置疑,身为华夏子女,对本国文化的肯定和自信定当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的民族才得以砥砺前行,屹立界民族之林。

然而,近年来涌现的种种迹象却令人甚感担忧。“要到国外留学年才能升为教授”“某年月日我国又增添了大批留学生前往美国”……看似合乎常理的小事背后透露出的是对文化的不自信。学习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固然重要,可曾想过我们一味地抬高,反过来贬低自己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又是存何呢?太漫长,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了民族的本性,一走来,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切莫抛弃。

若已坚定了文化自信,那么构建家园便已迈出了一大步。我们无需像古代圣贤一样饱读诗书、周游列国,但务必将身边小事做好。正如孔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姑且每天读上几页好书,不求快,但求能其中的“道”。切勿不求甚解,借此来消遣,能受到书中丰富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人的思想也会有所转变,“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此,一座大厦便靠逐年累月的积累矗立在心灵世界的。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根本,历来受国人青睐,身为当代青年,我们当自强不息,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筑起大厦,以此为基石来实现自身理想和目标,将走得更端直、更长远。

最后祝诸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我的完毕,谢谢大家!

文化自信作文 篇3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五干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切磋中,我们最终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

记得20xx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对JayChou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Jay-Z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

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

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角度。想来,中国音乐也可以说是成就极高了。

文化自信作文 篇4

因为我有自信,所以很美我虽然不漂亮,但很自信。因为自信,我变得更加开朗了。因为自信,我变得更加乐观。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充满自信!记得有一天下午学校举行了童谣大会。看比赛的同学们个个演技都很好,我不得不紧张。害怕自己背错台词,动作不对。所以,我反复地使自己平静下来,但没有用!突然,我又想了想:背错台词是什么,做错动作是什么?有自信,别紧张,自己练习。过了一会儿,轮到我们班,我们班的同学们去指定的地方开始比赛,我马上进入状态。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们班比赛结束后,我们松了一口气,等待比赛结果出来。几天后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班得了三等奖。听到这句话,我想:做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天空雪花中梅花的数量是最自信的;在茫茫的天穹上,老鹰的数量最有把握。平原门下,最自信的数毛数;在众多科学家中,爱迪生最自信.从古至今,到远方,一切都充满自信,微笑,铸就不屈的灵魂,为生活点灯。(一点也不夸张)。自信能力=成功,所以成功离不开自信。要想成功,必须有超过二分之一的自信。抛弃自信的人很难成功。让我们“拾自信”踏上成功之路吧!让我们在自信中努力学习,学会坚强,前进,迎接成功!

西塞罗以往说过:“自信是一种感觉,为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期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没错,自信就是让我们用于做面一件事的“梁柱,没有它,就无法完成一件事。

以前,我总是不敢朝与自我本事的事情,所以,经常为此而烦恼。可是,经过一个钢琴比赛,改变了自我。

记得那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钢琴比赛,要被一首曲子,我已经被的滚瓜烂熟了,可是,就在比赛前的5分钟出事了!

在我前面的选手,个个都弹的优美极了,仿如一丝春风吹来。可快到我时,我的心却像怀着一只兔子一样,不停地跳动着,似乎快要跳出来一样!突然,主持人报道:“请10号选手上台比赛。”我一惊,不知所措,完全不明白该怎样办,心想;天啊!如果我把曲子弹错了,怎样办这时,主持人又催了一下。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篇文章,叫做《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和我一样,都喜爱音乐。而他却因为拉小提琴拉得不好,受到别人的嘲笑,可是,他有自信心,刻苦努力,最终考上了当时的音乐学校。对!应当向这位主人公学习,充满自信,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之后,我充满着自信地走上舞台,弹出《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让所有的观众和评委都进入这首曲子里.在复赛和决赛中,我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心,就会变得充满活力,不管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能够克服。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自我充满自信心!

2.文化自信的作文 篇二

关键词:文化,自信,价值,传承,创新

一、引言

文化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文化常常可能渗透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 但最本质上, 文化却是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思想观念的呈现, 是一定区域内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在我国, 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已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的目标, 并作了战略部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上, 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是人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 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建立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正确定位、理性认知, 做到既不夜郎自大、盲目自信, 也不妄自菲薄, 过于悲观。当前我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两个维度的关系, 既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又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1、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总是与历史紧密相连。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文化常常表现为一种集体记忆, 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 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 文化常常与文明同义。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 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 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871年, 英国著名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存在主义理论认为, 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 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 社会、国家和民族 (家族) 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

基于文化的历史性这一特征, 一个国家要在全社会内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文化传统, 传承优秀的文化价值精髓。尽管从历史上看, 随着朝代更替、制度改变,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度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对于社会个体的行为习惯、精神信仰等从来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前人那种发自内心对生命、社会和宇宙的深度思考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价值观念。

2、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精髓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个国家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自觉, 即对自身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国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习历史、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 祖先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继承的文化价值观。比如, 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上, 早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保护环境、规范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传统。《逸周书》载有夏代的禁令:“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在社会秩序的规范上, 《论语·为政》告诉政府应:“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在为官之道上, 《论语·子路》告诉官员:“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需要恪守的原则。

挖掘、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认清中华文明的地位, 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一方面, 坚持文化自信, 首先要有值得自信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明体系里, 中华文明是少有的没有断层的文明,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都先后中断了, 只有我们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这种延续性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强大的生命力, 它更是值得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理由。当代权威文化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当今世界文明体系中, 中华文明将以它独特的价值观, 以强大的生命力正在实现复兴, 并成为未来对西方文明构成强大冲击的一支重要文明力量。

另一方面, 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坚持文化自信也是我们中华子孙应有的使命。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 不仅来自外部的冲击, 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自我放弃。在20世纪的100年里, 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最主要的有三件:一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成立了新中国;三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在这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五四”时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将线装书和方块字统统扔进茅坑”等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意义,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 当时的学者和思想家提出的一些口号是比较激进的, 人为地想割断传统文化的联系。后来的“文革”更是达到了反传统文化的顶峰, 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受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西方文化涌入国门, 泥沙俱下。西方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其他一些腐朽没落思想对我们青年一代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文化上“崇洋媚外”的心理, 以为外国的都是时尚的、值得追崇的, 传统的都是落后的、应当抛弃的。“言必称美国”、“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 在文化价值观上显得非常不自信。这种不自信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一百多年来传统的文化价值或人为被割裂, 或被西方文化覆盖, 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尊重, 更没有充分地宣传与发扬。然而,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甚至是今天在许多西方人眼里, 都是悠久、古老、值得尊重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更应该挖掘、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坚持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中华子孙应有的使命。马克思·韦伯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 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 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追溯文化的起源, 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 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 都源自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人民大众不仅创造着文化, 也不断传承发展着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 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

三、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1、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时代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能动的影响。进步、科学的文化价值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并能启迪思考, 推动创新, 引领社会进步。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 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 同时也是生产力, 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 也有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 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拉动经济增长。

文化之于人类, 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 普遍需求, 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 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 认识社会, 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 陶治性情,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 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在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文化生活, 同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又都反映着人们普遍的文化观念。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时代需要, 积极创新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只有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价值观才可能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接受, 才能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2、创新文化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文化从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 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尺度, 它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代表着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离开了文化支撑, 即使有繁荣的经济, 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难以巩固。一定程度上, 文化就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今天, 我们提倡文化自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精神上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以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其中, 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任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众对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 体现了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此, 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特征, 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价值。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我们更需要努力创新、发展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让社会广大民众有精神、有信仰、有道德。当前, 尽管许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富裕起来, 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却显得十分贫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人们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无关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要积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识成果, 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这两大理论成果不仅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南,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由于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从政治、经济、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建立人们认同的主流价值体系。当前, 我们要继续加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的宣传与引导, 并在制度上设计体现这些价值理念的规则体系, 要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价值理念, 并自觉地按照这些理念去行为。

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流文化观念的同时, 还要兼收并蓄同时代各类文明的合理元素。迄今为止, 人类文明中没有哪一类文明是由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组成的, 相反, 在各个文明盛世的时代, 都是一个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过程。随着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世界各类文明之中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 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文化, 吸纳别人文化中的优点。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两汉时期我们接受了印度的佛教, 盛唐时代接受了西域的乐舞, 明代以来出现了西学东渐, 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 翻译他们的著作, 这些都曾经极大地丰富和壮大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今在一个来往更频繁、交流更广泛、互通更深入的大好环境下, 我们更没有理由封闭保守, 相反, 要去吸收和借鉴。中国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观点是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应该坚守的原则。

四、结语

自信是在自尊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心理行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我们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文化正确定位、理性认知。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既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时代的产物。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为我们强调文化自尊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依据。在全社会培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既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 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 我们培育文化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才有坚实的价值认同基础。

参考文献

[1]连树声译, 泰勒著: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周琪等译,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 2010.

[3]甘阳等译, 马克思·韦伯著: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4]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道德与文明, 2011 (5) .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上) [J].红旗文稿, 2010 (9) .

[6]蒋建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M].人民出版社, 2013.

3.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 篇三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与观念的开放过程。这样的复兴是一种双向的开放,既是对自身与外部的开放,也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开放。所以,在中国谈文艺复兴必不能回避对中国自身传统的接续,同样不能回避对外来传统的引进。文艺复兴并不意味着重新发现和模仿古代,它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伟大运动。只有充分地双向开放,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产生伟大的作品。

我以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双向开放,中国才有可能再一次变成一个百家争鸣、自由自尊的国度,才能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中不乏深厚的人文主义资源。同样,中国历史上亦出现过人文主义取向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国人曾经展现过个人的精彩,曾经显现过充分的人文爆发力。中国人有过自己的灵魂,有过自己的信仰。中国的人文主义兴起于春秋,却消失于秦始皇的大一统。中国从秦以后就进入了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人文主义的使命就是要鼓舞人们冲出这个黑暗时代。像五百年前的意大利面对希腊的人文兴起一样,中国今天面临着从春秋的人文兴起到现在的文艺复兴这样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进程。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乃至影响到全人类的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15、16世纪欧洲的这场“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一场复兴古典学术的文化运动,实质上却绝不是复古,而是在复古表象下的创新。这场运动复兴了“以人为本”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在观念上对中世纪以来人们所遭受的思想文化禁锢具有巨大冲破和解放的作用。借助文艺复兴,欧洲人,乃至西方人挣脱了巨大的内心枷锁,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

很多朋友指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有很多弊端,所以中国没有必要重复意大利的那场文艺复兴。作为一位信奉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学者,我对那场文艺复兴的弊端了然于胸。我也深知,要在中国完全复制五百多年前的那场文艺复兴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中国绕过文艺复兴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是一个个人的价值、自由与尊严从不被承认到被承认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人或一种文明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它与西方没什么关系!不能单纯因为某件事物先出现在西方,它就只是西方的。我们要更关注它是不是人类共同的。如果某件事物,不论是汽车、电灯,还是文艺复兴,仅仅先出现在西方,就加以拒绝,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三千年以前,没有东方这个概念,也没有西方这个概念。西方和东方的概念都是后来慢慢地被演化出来的。所以当我们拒斥任何来自西方的东西时,要想到这个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以落实人文主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回答:这个社会、制度、文化,是将人放在首位吗?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吗?每个中国人的眼中都露出了尊严的眼神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說中国需要的多了,为什么只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因为在我看来,文艺复兴以及人文主义比其他东西更为根本。

人文主义最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文主义认为,人绝不是任何他人、任何事业的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就是需要“人文主义”。独立思考精神、批判精神、爱和关怀在中国人身上是残缺不全的。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精髓是以个体为本,即:大家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而不必千篇一律地说“我们”。

4.文化自信作文 篇四

我记得两年前,我的成绩只徘徊在学校的80人之间。要求自己发展的我从没想过现在这个专栏会出现我的排名。期待能更进一步。(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学校名言)一开始,我的目标是进入前10名,为此,我在小学阶段开始为突破我的“一天”而奋斗。(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Northern Exposure)之后,我上课打不起精神,回家认真做作业,复习。……我的成绩在小考试中有所提高。偶尔会掉下来,但我告诉自己不要灰心。不要认输!

就这样,我迎来了期中考试。最终!我看到我的名字进入前20!有想哭的感动。本来付的话,真的会得到回报的!呵呵,我尝到了奋斗胜利的结果,知道自信对我的鞭策有多重要。

5.文化自信优秀作文1000字 篇五

文艺是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文艺在传承经典、输出文化、彰显大国自信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文艺工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入实践,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与文化行为。

在文化传播中创新文艺工作,打造优秀文艺节目。文艺工作承担着文化传承与输出之大任,在传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要时时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文艺工作者犹如文化自信道路上的引路者,引导大众去传承我们悠久的辉煌历史、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去了解我们先进的现代文化。以央视文化类节目为例浅析文艺类节目对传播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积极影响。作为文化输出类节目《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以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吸引广泛的观众去了解我们的文化,认识我们的文化从而真正信任我们的文化。《百家讲坛》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典型节目,创新科教知识传播形式,让文化传播更有趣、更有意思。《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文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我们优秀的诗词、诗歌文化。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此类节目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经典走向群众,让美育教育滋润成长。同时,此类形式的美育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于古人实现了古今对话,让我们在古人的诗词言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的熏陶。《国家宝藏》则是以各地博物馆为主,展现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人文、风俗等。受《国家宝藏》节目的影响我每到一个城市便先去当地博物馆看看,现如今依旧清晰记得在上海博物馆时保安大哥给我讲述馆藏文物历史时的自豪与自信。

在文化传递中沉淀文艺工作,塑造精良文艺作品。文艺工作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发扬之重任,任重而道远,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能引发共鸣与反思的,是值得反复琢磨与思考的。如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时空中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和命运,看完电影不仅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一心为国的爱国精神,而且不由思考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们这代人能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文艺工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欲望需沉淀自身、需静心坚守初心、用心打造作品。现如今流量明星、各路网红等占据各大空间,真正静心打磨作品的却寥寥无几。实际上,流量明星应承担传播文化之责任,多加积累,厚积薄发。各路网红也应承担传播文化之重任,植根文化,用心表达。“大师、大家,不是说有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因此,文艺工作者要静心、用心,努力去打磨精品、塑造经典。

6.文化自信的作文 篇六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古代到现代,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奔入小康阶段,文化自信是一个我们国家或是个人对自己充分肯定和对自己的认知。中华民族的坚毅和自信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本,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重要基础。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自身的建设,成立,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联系,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多年,我们的祖先通过他们伟大的思想,行动,勤劳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关键。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穷无尽,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所要珍惜的根本,是我们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做到“扬弃”。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不仅要从以前的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文化的改进与创新,让我们继承的文化拥有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要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每个人做到就是在促进社会的文化改进与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今应该继续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坚持发展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要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身生命力充满自信。我们要坚定的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继续发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中华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坚持树立,坚持保持好所有的优秀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繁荣;坚信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保障我们的文化安全,我们传统文化容纳百川,中国文化,更要拥有文化自信。

7.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篇七

这点财是怎么发的姑且不说, 而由这种“阔”带来的语气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国人的“自信”值得我们深思。“我爸是李刚”是一种“自信”, 因为老子有地位就可以给儿子“壮胆”, 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我们也是有身份的人”也是一种“自信”, 因为“身份”意味着地位, 但并不能因为有了“身份”就可以蔑视他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气是语言中用于强调或淡化的手段。这些年中国人发财者很多, 虽然大家说话的语气并不都像上述人士一样高昂, 但相当一部分人说话的语气确非昔之可比了。这种现象是不是代表着一种文化自信?

我们曾经是泱泱大国, 自信是靠礼仪之邦、地大物博, 靠一种良好的秩序。鸦片战争期间, 礼仪之邦被打倒了;人口增加之后, 地大物博也好景不再了。随着这些优势的丧失, 我们国家的良好秩序也随之被丢弃了。虽说我们一开始还不甚服气, 但也渐渐知道向别人学习了。这是一种进步。但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本优秀的东西也抛弃了, 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文化是靠积累的。中国的文化是依靠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积累起来的, 其中不乏优秀成分。如果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先进, 在学习别人长处的过程中完全视己之从前如粪土, 那就未免妄自菲薄了。一些年轻人“宁可坐在宝马中哭泣”, 其选择就代表了我们为了追求所谓幸福所持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是一种“拿来主义” (虽然与鲁迅所讲的“拿来主义”不一样) , 但为了“拿来”而丢弃尊严, 就有点得不偿失。从前我们穷的时候, 我们可以有很多阿Q, 我们可以用“精神胜利法”来激励我们生活的勇气。现在不需要了, 但也不能滑向“物质胜利法”, 不能“物质”到像动物一样。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文化, 而从本质上而言, 文化是一种秩序。中国的儒家所讲的“仁”强调的就是在爱的基础上秩序井然地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本是一种优秀传统, 但这种传统也被一棍子打死了。于是钱有了, 爱没了。为什么我们的口袋鼓起来了还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为什么我们似乎有点钱了, 我们依然缺乏幸福感?都是因为我们把爱忘记了。一个没有爱心的民族何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如何奢谈幸福?当晕倒在大街上的老人无人伸手援救的时候, 当住在别墅当中也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当坐在“宝马”当中只配哭泣的时候, 我们就会意识到爱的可贵。而支配秩序的核心恰恰就在于爱, 在这一点上古今一样, 中西一理。

8.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篇八

我希望,21世纪能够逐步改变这两种不平衡的状态。至少先做到平衡,然后进一步把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比重提得更高一些。

传统文化失魂落魄,问题归根结底在教育。

今天,21世纪已经过去15年了,这种不平衡虽有变化,但还不尽人意。国学在我们的教育中仍然缺失,这不仅仅是比重的问题。作为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甚至于一无所知,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我们常讲要爱国,爱国必须认同它的历史,而历史主要是通过文化来体现。

调查一下就会知道,一般的民众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哪个了解的更多。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同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名人,也都是16世纪的戏剧家,可我们很多人知道莎士比亚,不知道汤显祖。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很多洋人的节日,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正在忘掉自己的历史,忘掉自己的文化。

近代一位思想家龚自珍讲,“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这是相当深刻的一句话,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把它的历史灭掉,让民众忘掉自己的历史。在我看来,“灭其史”就是灭其文化主体意识。

曾经有人问我对传统文化现状有什么看法,我用四个字回答——失魂落魄。“魂”丢了,行为上也不知道怎么样做了。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在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文化传承的根本。《礼记》里讲“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延续文化根本。

古人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内之本;君师者,治之本也。

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如果我们把教育都忘了的话,文化主体意识是建立不起来的。

传统礼教真的是吃人的吗?

今天这个时代,大部分人仍然认为“传统礼教是吃人的”。传统礼教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到底该如何认识它,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诠释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无法真正传承下来的。

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被认为既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法治精神,关键是对礼教的认识问题。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被公认为是近代法治理念的奠基者。他说,中国的礼教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宗教、法律、习俗、礼仪。我觉得他这个概括很有道理,它看到了我们传统礼教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很丰富的。而且他还认识到中国传统礼教宗教、法律、习俗、礼仪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即使改变了某一个方面,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

我刚才讲的古人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就是中国的宗教。只不过西方的宗教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中国的宗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以西方宗教的特征来概括宗教,始终否认中国文化中间有宗教。

实际上,宗教是有多种形式的,我们对宗教的认识,总离不开有神信仰。其实,它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宗教的目的是保本,西方人崇拜上帝跟我们古人崇拜天、地、君、亲、师的意义没有根本差别,只是形式上的差别。

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没有敬畏心,没有任何约束,所以会胡作非为。他完全忘了中国传统的观念“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怎么能说中国人没有敬畏呢?

孟德斯鸠讲,礼教中包含着法律,礼是约束人们言行举止的规范,它怎么不是一种法呢?只不过这种法是自然法,习惯法。西方研究法的人都非常重视社会的习惯法和自然法。而且认为习惯法和自然法,是人为法的基础。

所以,孟德斯鸠说,如果有了良好的社会习俗,这个社会的法律就是简单的。这其实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叫“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意思是,礼乐不兴,刑罚要想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

人言行举止的约束首先靠人的自觉,但仅仅靠自觉是不行的,还要有刑罚来辅助。如果把礼乐否定了,刑罚也达不到目的。礼规范着人的言行举止,逐渐养成一种习俗、形成一种规矩,比如,尊老爱幼。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达不到“成俗”,那就是空的,是没有力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后一定要落实到社会习俗中。当大家自然而然地按照这种习俗去生活,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里边说,世界上、历史上,总是存在着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一般而言,总是征服者改变了被征服者。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国文化礼教的整体性特点,几乎都是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改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只要坚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意识,把优秀文化坚持下来,暂时的挫折,都会慢慢改变。但我们如果丢弃了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变成其他文化的附庸了。

我们的国学教育,如果不能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也会成问题。所以,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教有一个新的反思。同时,要重新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重建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尊和自信。

9.文化自信的作文 篇九

在传统文化中,《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影响至今。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言一出,掷地有声,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围绕“文化自信”的五个问题,一抒浅见。

“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

随着近代中国曾经的一度衰落,中国也一度丢失了文化自信,充满了文化焦虑。别人问我们:“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问自己: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但尽管当时参与者达12万之众,“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与“厚德载物”

无论是在从“文化焦虑”到找回“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还是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呼唤、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都要立足于“厚德载物”的现实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无德,也搞不好、搞不成,“文化自信”就会沦为空喊、空谈。

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穷病穷病,多是穷出来的病。但富,也会富出病来。历史上我们也曾富过。中国是文明古国,书香门第,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静、从容、大气、平和,有其境界,是文化大国的气质。不应该有了钱就狂了、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人民还谈得上什么“自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浩浩荡荡、生机勃发,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导致竞争,优胜劣汰,效率大增。市场经济自然要“向钱看”,但也不能搞得“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如果物欲横流,社会乱套,市场经济也难以为继。

“君子以厚德载物”,岂容“财之日进而德之日损,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

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今天,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现象,不妨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健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我们这个有着“厚德载物”“重义轻利”传统的民族,有为人类开辟“君子以厚德载市场经济”新境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今天的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中必有文艺繁荣,它是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也是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必然表现。

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新的讲话,既有“双百”、“二为”这些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坚守,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艺繁荣”这一历史逻辑的展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当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则是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仅要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而且要与时俱进,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吹响时代号角。

中华民族讲诚信、守诚信的传统,正受到市场经济中频发和蔓延的“信用缺失症”的冲击和考验。我们看到,一切向钱看,“信用缺失症”在细胞滋生;有钱啥都干,“信用缺失症”向机体蔓延;权钱作交易,“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败;为钱可逆天,“信用缺失症”让大家疯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人的行为就必然会破规失矩。

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经济发展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正是因应这样深刻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鲜明的问题导向,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今天的时代大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呼唤、促成、历练、积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营造环境才能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总书记说,“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有一批来自社会各界、事业有成的人士,他们不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但他们是文艺爱好者,特别是青年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是“爱乐人”。这就是由民政部第一个直接登记管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这个乐团利用业余时间,已到几十所大学去举办了“音乐点亮人生”音乐沙龙,受到普遍欢迎。乐团演奏的有中外经典名曲的“阳春白雪”,也有青年学生好懂好唱爱听的“下里巴人”。乐团许多成员都有为祖国“顶天立地”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经历,现在又聚集在一起,一个学校接一个学校、一场接一场“铺天盖地”地演奏着中外交响音乐经典,果然就“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看了演出后当场吟诗赞扬乐团:“才略文韬,琴音歌赋,齐聚星河如火。谱思源曲,歌隽永如昨。堪忆昔年往事,扶社稷,勋绩良多。韶华逝,青丝华发,未敢忘忧国”。

学习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倍感振奋。他们说,“全社会行动起来”,我们也要“动起来”;为实现中国梦吹响时代号角,我们也要“吹起来”。我们每个“爱乐人”,都是传播高雅音乐的一棵蒲公英。当这棵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化成蒲公英的种子,飞到祖国各地去,长出新的蒲公英。

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当文艺生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也拥有卓越的力量。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又在大踏步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最有资格讲“文化自信”。

但自己优秀不等于人家都承认你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独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现在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那怎样才能在文化上赢得“他信”?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文化在此中,有好戏可唱,有好路可走。

今天,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应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同关切。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融入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缓慢地、平静地、然而明白无误地,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就可以看出,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雨侵蚀而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的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胡适近百年前就曾作此判断,现在看来是确实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回答着这个共同关切。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样“斯为美”的文化,这样推陈出新的文化,这样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动听感人的声音。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乐中共振、共鸣,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在他信中更有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要保持持续、良性增长,整个国家必须持续保持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中国梦不是空想,原因之一,其梦有根,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脉切断不得,根深才能叶茂。不妨以土耳其的教训为鉴。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有过奥斯曼帝国辉煌的大国,本属于地道的伊斯兰文明,但在现代转型中却以最大的决心彻底与伊斯兰文明断绝关系,力图成为西方文明的一分子。结果如何?不管土耳其如何自我变革改种,西方国家和西方人从来都没有把土耳其看成一个西方国家。亨廷顿指出,这种不愿意认同自己原有文明属性,又无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状态,必然会在全民族形成一种文明上、精神上无所归宿的极端沮丧感。

根,滋润于“慎终追远”。“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为了今天,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有助于积德厚德,开创民德归厚、厚德载物、厚德载市场经济的新天地。

根,深扎于敬畏之心。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信仰的支撑、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都是必需的,但不够,还要靠敬畏。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人什么都无所畏惧。“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总书记告诫干部,“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中国梦,梦有根:中国梦基于“文化自信”,梦有根来自“文化根基”。

关于“文化自信”,要谈的何止以上“五题”?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

10.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篇十

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9月1日,都会有一档节目叫“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用生动鲜活的讲故事形式追根溯源中华传统文化,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饱含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骄傲的文化课,也向世界讲述了一个我们在发展新时期对自有文化表现出的高度自信的中国故事。

0汉字:居高声自远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它的流传演变记录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世界里蕴含着中国人的乾坤大世界。正如王宁教授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汉字造字的意图告诉我们:看清道路,奔向目标。这是古人的思想,也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精神。汉字独有的魅力与演变历史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热爱汉字的人们。来自美国的汉字叔叔理查德用了半辈子在研究汉字,为了研究汉字花光积蓄,差点被驱逐出境,他用了20年的时间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放到网上,只为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汉字,认识汉字,传播推广汉字。他说:“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站在台上的他虽然金发碧眼,虽然语言表达磕磕绊绊,但心中的执着,眼里的光亮,儒雅的举止,就是汉字传承的精神,就是传统文化意境中的谦谦君子走向世界的形象。

0武术:自强民族魂

武以镇魂,无论是舞台上螳螂拳名家于海、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八极拳名家王世泉对武术博大精深的演绎,还是视频中最近爆火的《战狼2》导演吴京对武术的诠释,都精准的阐释了武术的精髓:美,绝,幻,悠。一华武术,意贯千秋,直冲四海。它是艺术的高标,是美的雅号,是中华的骄傲。正如吴京所言: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真正的英雄不是侵犯别人,而是用一身功夫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人民、保卫祖国。吴京数十年磨一剑,用全力甚至生命来拍一部戏,也正是对民族魂、骨气、担当这些武术精髓的最好诠释。

0文学:意蕴传千古

文学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如董卿所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中国人的风骨,永远是我们的中华骄傲。

这一节里最感人的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九十六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天翻译一页书稿,工作到凌晨几点。他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中国诗词美的热爱:“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 的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源于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挚爱:“诗词有千百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演化,唯独不变的是中华儿女情。”

0琴棋:挑战与思考

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琴棋书画”这一国粹文化遭遇人工智能,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挑战,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曾与“阿尔法狗”进行围棋对战的青年棋手柯洁用真挚的演说,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已经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柯洁说对战机器人是在挑战自我,因为“职业棋手一辈子可能就只能练一两千盘棋,但人工智能一天就能练一两千盘棋,进化的效率是指数级别的。”柯洁说不管是自己赢还是机器人赢,都是人类的胜利。机器是人发明的,人下围棋带着思考、感悟和情绪,机器不会,只是枯燥的计算。柯洁坦然面对结果,他说:“就算是输,也要输得精神。”人类相比机器,最宝贵的是鲜活的感情和灵动的思想。”

而钢琴大师郎朗和他的两位爱徒,与机器人TEO一起弹奏了《幻想即兴曲》、《野蜂飞舞》、《彩云追月》,也无疑在说明,机器所做的一切会无懈可击的准确,却永远不会拥有那些小瑕疵背后人的温热情感和灵动思想,所以,智能时代,还是人的智能时代,文化的绵延向前,还是人的情感思想、智慧密码的传递。

0丝路:持久的光芒

来自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师米斯巴现场讲述了她和汉语、和中国的故事。这位被誉为“巴基斯坦汉语之母”的老师。她是巴基斯坦第一个本土汉语教师,在巴基斯坦99%会说汉语的人都是她的学生。她的故事中有感人的跨国师生情谊,有中国驻外汉语教师的努力、奉献„„那些随着讲述缓缓流淌的感人情愫源于汉语,源于汉语走出去和别的文化交流中焕发出持久的光芒。米斯巴说:“到我最后一口气时,我也要教汉语,到我生命中最后一刻为止。中国是我可爱的第二故乡,中国是我的呼吸,中国给了我慈爱和人力量,中国给了我希望,我很愿意化一道彩虹,架起(中巴)友谊的桥梁。

“开学第一课”用鲜活的事例,用鲜活的本身就是故事的人娓娓道来,讲述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时光,走进中华文明的古老源头,领略民族自强之魂的风采,品味字里行间的家国理想,开启黑白二子间蕴含的智慧。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此种深意,就是中华骄傲!此种深意,值得自豪。如许渊冲老人家所言:“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中国武术、诗词、语言、文字、书法、京剧、旗袍、美食„„正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讲述中国

故事,吸引世界各国人的目光。这些故事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彰显了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自信。而且,这些故事的演绎也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就在我们俯身可拾的地方,是吴京用自身行动表达对武术的理解,是许渊冲老人家化爱国爱文化之心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行动,更是主持人董卿以跪地的身姿附耳提问,专注倾听这一幕,这一幕就是对尊敬师长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最生动鲜活的言传身教。

11.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篇十一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学校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关系紧密,一方面,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文化自信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传播、选择、创新文化的功能,是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基本手段。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既是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要群体,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立足学生现实情况,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学生从心底里认可中华文化,具备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前社会价值多元,中小学生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如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可能急功近利地翻阅名著节选版本,不能静心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受日、韩文化的影响,中小学生中出现“哈日”“哈韩”一族,盲目追随,不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学会甄别,吸收各文化的有益养分,比如对于学生的“哈日”“哈韩”思想行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日、韩文化的渊源,认识到其实日、韩文化产品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烙印,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各学校要将文化自信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有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把握课堂教学阵地,挖掘各学科的文化教育价值,完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途径。国家课程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自不必说,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也具有宝贵的文化教育价值,如《九章算术》、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就是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僵化,影响了教育效果。例如有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时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帮助学生从源头上认识历史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感到迷茫。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文化自信的培养依据,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适应各学龄段学生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以多元课程涵养学生精神品质。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发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学校应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组建文学、民乐、书法、绘画等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技艺,树立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众多文化名城、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文化名山、文化名人,如明清两代桂林灵川江头村的两百多名周氏为官弟子,以青莲(清廉)文化作为立身处世规范;又如广西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奋勇杀敌,获得镇南关大捷,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托周边文化资源,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灿烂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自觉自信,增进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

教育阵线是传承中华文化与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力量,从文化认知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都需要学校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中小学校应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长为拥有中国灵魂的接班人。

12.文化自信的作文 篇十二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13.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篇十三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于首次提出,费孝通先生用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文化自觉的历程及意蕴。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取向。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可以看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完整理解并把握,能够自觉识其形而且辨其神,同时对自己的文化怀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可以发扬光大;第二,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博采众长,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改造外来文化的魄力,运用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第三,在分析、比较、鉴别、吸取和整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后,自觉实现文化创新,并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崇敬感与自信。

总的来说,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目标,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二、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也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下夯实的信仰基础。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艾伦-杜勒斯就设计了从意识形态瓦解苏联的任务和手段。杜勒斯曾说,“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存在,……文学,戏剧,电影——一切都将表现和歌颂人类最卑劣的情感。我们将使用一切办法支持和抬举一批所谓的艺术家,让他们往人类的意识中灌输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狂崇拜、背叛行为崇拜,总之是对一切不道德行为的崇拜……”40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正说明了他们没有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致意识形态建设的失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垮台。因此,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更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导航。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等等,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才能确保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驶向正确的方向。

第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等。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应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其次,还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遗产的保护都要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制度,加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措施。总之,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魅力,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西先进文化结合,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环节。毛泽东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理性、科学的立场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人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创造适合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文化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社会转型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前,我们要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策略,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文化支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观念上,首先我们要培养对本民族主流文化深度的认同。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搞文化统治,文化强势。我们必须在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把功夫下在文化认同上。通过有效的解释力和亲和的表达力,通俗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给民众,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自觉践行。在国内文化建设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其次,文化自觉和自信关键是要形成自觉人格和自信人格。文化认同是前提,而形成自觉、自信人格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最终目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最终需要文化灵魂的自觉,而人格是文化的灵魂,所以人格自觉和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形成自觉和自信人格,关键是在人格结构中,要培养诚信、理性、敬畏、开放、包容、创新等品格。人格自觉和自信体现了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的最终目的。

第二,在学识上,领悟中西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国度,首先是要拥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当代人文知识,这是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拥有了这些深刻的文化知识,全民的精神面貌也必然表现出有教养、有修养、有精神追求和远大的理想,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目的。其次,我们要学习外来文化,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西方的价值理念大力宣扬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中国文化理念的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实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也要对其它能够对其他形态文化进行整合和改造,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提供可靠支撑。

第三,行动上,要有强大的文化创新活力,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这是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如果在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精神领域充满智慧与才华,诞生过旗帜性的文化巨匠,那么就具备了一个文化大国的特质。例如,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西方出现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在中国则出现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所以这一时期的优秀文献作品,充分诠释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

此外,还要借助传媒、广播、宣传等合力手段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转型期,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巨大,尤其党员干部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和模范践行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增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上一篇:东湖公安消防大队201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