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一

2024-07-03

高一历史月考一(4篇)

1.高一历史月考一 篇一

五年级数学月考一试卷分析

一.命题情况

试卷依据课标,以教材为主,检测覆盖面广,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并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生活化。试题呈现形式多样化,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试卷内容多并且有一定的难度,题目比较灵活,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格。二.试卷分析

(一)填空

1小题,写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学生写的不好,基础知识比较薄弱。6小题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内容知道,名字不熟悉。9题,学生做题时候缺少解题方法。

(二)选择

1题,规律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在强调。2题,看出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4题比较难,可以教学生举例的方法来做。

(三)计算

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仍然是存在的问题。像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感的形成等方面,不同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的口算能力都有待加强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性质都应该加强掌握。

(四)解决实际问题

失分最严重的就是实践题,由于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失分较为严重.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自己求出来的是什么,他们能正确的运用数量关系,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够。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高分高能。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最后的计算结果出现问题也多,计算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

3、、保持传统教学优势,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口算能力及一次计算正确率培养。

4、特别要注重对教材的开发性使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领会编者意图,大胆拓展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要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5、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相联系的知识素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应用题教学,特别是注重分析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尽量避免程式化练习,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悟“学以致用”数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7、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关注后20%的学生

2.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报告(共) 篇二

实验中学

张俊

程小娟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历史共43题,由两部分组成,选择题1—40题,材料分析41—43题。本次试卷主要考察了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1—3课主要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试题呈现融合多种史观,试卷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二、各班成绩分析

本次月考共992人参考,历史最高分78分,156至167这十二个班历史平均分依次是58.817、59.824、59.125、56.341、55.198、53.837、51.57、52.098、49.297、59.953、59.432、54.07。平均分在55分上下,考得还是不错的。选择题得分率低于非选择题,选择题平均分在23分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题目主旨把握不清,最重要是基础知识训练欠缺。材料分析题平均分在32分左右,80%的同学能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但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就成为短板,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夯实。

三、试卷难易度简要说明

本次试卷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分析能力的考察,难度接近高考,难度系数0.52—0.6上下。试题重难点突出,分值分布合理。选择题1—

23、材料题41—42考察宗法观念和分封制度基本常识和作用。选择题24以后、材料题43考察秦朝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影响至今。分权与集权学生通过对比史学方法就能答出核心要点。

四、考生失分原因总结

(1)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选择题25,28, 30,33题等。在材料的解答中,由于题目的设问较多,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如材料题3题(1)问,答案不能序号化,规范化。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70%考生所存在问题。

(3)从学生的态度来看,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造成材料分析题丢分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材料分析题答案基本出自课本,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没有系统化,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缺乏时间观念,某些学生甚至犯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答题序号,答题杂糅一锅粥,整体上没有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不少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错别字出现,如郡写成群等。由此可充分说明学生学习态度不严谨、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新生刚入高一没有压力。对基础知识不下大功夫记忆,如周天子分封诸侯,学生答成权力高度集中,典型与事实不符、模棱两可。平时上课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打盹儿,课下复习不及时,造成大量知识欠缺。从试卷答题规整来看,个别有抄袭现象,不擅长思考。

五、改进措施

(1)教师要讲清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继续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掌握,注重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落实基本史实,史论,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该记的必须要记,知识要灵活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加强训练,提高能力。加强对学生审题和解题方的训练,选择题是关键,利用直接和间接法,排除法、对比法等多种方法,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答案必须做到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

(3)立足课改,转变观念。教师要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充实教师知识储备和应战能力,以提高学生高考实战能力。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分析材料,认真审题,告诉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待客观题多采用排除法、对比分析法,确定答题要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上过新课之后,督促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点。

(5)平时多做典型题,提高解析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加强材料题的训练,不要照搬照抄答案,先自己独立思考写出大概的思路,然后再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不足,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审题答题能力。

(6)学生要认真对待学习每个环节,尤其是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历史课和历史晚自习时间夯实要点,加强学生利用时间的效率,把历史课学通、学透,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便让学生在平常的考试乃至高考中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7)教师应在平时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审题答题,答题注重五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专业化。

2017年10月24日

下午搁笔

张俊

3.高一历史月考一 篇三

高一历史试题【新课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死而立其弟;”上述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监察制度

2、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

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周天子器重有望成为全国大宗的诸侯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分封当以礼待之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姓氏为主

B.以封地(国)为主 C.以居住地为主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4、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周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陈兵示威,并“问鼎(周王权力的象征—引者注)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周朝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王权强大,分封制确立 C.诸侯国内乱,相互兼并

D.王权衰弱,分封制破坏

5、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欢迎。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6、下列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7、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标准

D.首创郡县制度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郡县制的确立

C、“七国之乱” D、三省制的确立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1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2、《元史 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征收赋税

B、监察官吏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13、明太祖朱无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枢密院

14、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5、“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表明古希腊广大公民群众空前高涨的参政意识,民主政治进人巅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出现在

A.伯利克里时期

B.克利斯提尼时期

C.梭伦统治时期

D.亚历山大时期

16、古代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发源地。为了维护民主,雅典人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活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陶片),如果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会被放逐。下面对陶片放逐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运作程序体现出民主精神,是保护新生民主政治的武器 ②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③难免会出现个人操纵的痕迹 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族,维护了公民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18、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9、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的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罗马法对罗马持久统治的维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B罗马人一度用武力征服了整个欧洲

C罗马法对古代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D罗马帝国时期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20、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起文明的典范

21、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来旅游的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万民法

C.《民法大全》

D.公民法

22、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认为,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由古希腊创立,至今仍被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政治原则是

A、共和政体

B、普选权

C、少数服从多数

D、直接民主

23、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玉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关于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实际上是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如果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24、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25、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 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内阁制” C.“它是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D.“它是总统制与联邦制相结合,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种较为完美的政治体制”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六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6、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

“贬其爵”后“削其地”?(4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看出,该制度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圣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6分)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0分)

(5)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平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公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它还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还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三

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缔结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可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材料四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并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建立时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2分)所反映的政体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4分)

4.高一历史月考一 篇四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狼烟四起,诸侯争霸。但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3.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说 D.大一统思想

4.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6.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特征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宋明理学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应该彻底否定 B.其思想有积极的一面 C.封建社会末期成为社会进步的思想障碍 D.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7.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郊外山林里游玩,有一段关于“花树的存在与否,与人内心感受有什么关系”的对话。在王阳明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下列观点符合上述对话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穷理然后足以致知 D.知行合一 8.“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

23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请回答

(1)孟德斯鸠在关于国家权力方面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孟德斯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他的主张的提出有何实质意义?(15分)

上一篇:晚会嘉宾邀请函范文下一篇: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