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5古诗文(精选7篇)
1.必修15古诗文 篇一
张衡传
从容说课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张衡一生依次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然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鲜明。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但却注意详略剪裁,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而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而对其他的介绍则较简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此外,教授时还应强调诵读,通过各种诵读的方式品味课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作品,听录音朗读正音正字;组织学生齐读、组读、个读和自由读。依据书下注释疏通课文,重点串讲第四段,教给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地动仪的了解。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堂上文言阅读练习,学会文言知识点的课外迁移。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的全貌认识。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推进新课
【作者与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因
不得志,便专心著述。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传论,被誉为名篇。
师 请大家认真听课文的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文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文言的断句。(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词的读音)(1)衡少善属文(zhǔ).(2)妙尽璇机之正(xuán).(3)著《灵宪》《算罔论》(wǎnɡ).(4)下有蟾蜍(chán chú)..(依据书下注解,学生同桌间互译,教师予以及时指点)(要求学生口译下列句子)(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明确:(1)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虽„„而)
(2)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注意“奇”的意动用法)
(3)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4)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注意宾语前置)
(5)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6)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整体感知课文】
师 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生 “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生 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刺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生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生 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生 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生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师 同学们都能紧扣课文回答问题。那么,除传中介绍的事迹外,同学们对张衡还有哪些了解?(课前布置预习题:我了解的张衡的情况)生 张衡很有文学天赋,作过《归田赋》《四愁诗》等。
生 候风地动仪比18世纪欧洲人用水银溢流测报地震早1700年。生 小学时候我们学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可见张衡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师 全文共六段,主要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生 文学成就(第1段)。
生 科技成就(第2、3、4段)。生 治国才能(第5、6段)。(学生归纳,教师板书)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精读课文】
师 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 生 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师 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生 “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师 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生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生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执著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师 东汉书法家崔瑗给张衡写的墓碑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应闲》里说“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又说“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可以看出他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格,也印证了以上分析的三方面原因。
(引导学生自读第4段,给“员”“尊”“饰”“形”“首”“隐”“际”“所在”等词语作注)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明确译文:阳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种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隆起,形状酒樽,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里面有一根总的铜柱,铜柱的旁边延伸出八条槽道,并装置枢纽,用来发动机件。仪器的外面雕刻有八条铜龙,每个龙头上都衔有一个铜球,龙头下面又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隐藏在“酒樽”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了地震,“酒樽”就震动着铜龙,机件拨动,(龙头)吐出铜球,蛤蟆衔住它。震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一条铜龙拨动机件,而另外七个龙头不动,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符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曾有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不灵验。过了几天,驿使来到,果然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叹服它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内容分析】
师 本小节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生 第1句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生 第2句写了地动仪的外形。生 还有地动仪的制造材料。生 介绍了地动仪的构造。生 写了地动仪的作用。
生 地动仪预测地震的精确度。生 交代地动仪正式使用。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师 史书载从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我国北方共发生大地震26次,张衡研制地动仪,测报地震,正说明了不计名利、为民造福的品格是他在科研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自读第5、6段,注释文言词语:“出”“共为不轨”“整法度”“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师 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 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生 另一件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师 “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生 说明张衡很懂得政治手腕。
师 评价非奸非恶的人请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学生笑)生 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师 正是,张衡并非书呆子,这一句恰恰证明了张衡的政治智慧。师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1)员径八尺(通“圆”).(2)形似酒尊(通“樽”).2.古今异义(1)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2)衡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3.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4.文言句式(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课堂小结
师 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字词。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课下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推进新课
【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
(1)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2)品味课文凝练平实的语言。
师 从传记中可看出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位皇帝? 生 经历了三位皇帝:和帝、安帝、顺帝。生 应该是四位,还包括章帝。板 书: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师 由此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在介绍人物时正是以时间为经线,时间虽长,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师 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师(小结人物传记写法)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物传记特点: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课文属评传,既记叙了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师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生品读圈画)
师 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就绪摩拳擦掌了,谁先谈谈?
生 第4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构造特点时(念原文“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 我想接着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
师 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字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简洁有力。
生 在第1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才德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 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学生鼓掌)生 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 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没有一句赘言。也惟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师 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后讨论发言)
生 品德和人格是任何人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生 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生 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生 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像张衡这样全才的人虽然少有,但若能善于发掘我们自己身上的潜能,我们也能在各种领域中有所建树。
师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善于机械,又能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真是“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知识拓展、提升】 师 接下来,为了巩固大家对人物传记写作技巧的认识,并且帮助大家将课外的文言知识有效迁移,我们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阅读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曹植失宠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①②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③袁氏:指袁绍、袁术。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论:评论。.B.每进见难问 .C.饮酒不节
.D.公车令坐死 .
难:诘难。节:节制。坐:判罪。
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使各为赋.A.
②故遂定为嗣.①应声而对.B.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C.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①以杨修颇有才策.D.
②于是,以罪诛修.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4.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D.杨修又是政敌袁绍、袁术的外甥。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2)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明确答案】 1.A(论:《论语》。)2.C 3.C 4.A(杨修等辅佐曹植,正是曹操当初犹豫不决屡次想立曹植为太子的原因。)5.(1)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2)从此以后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写法,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在今后的人物传记写作中借鉴。
布置作业
师 郭沫若曾经评价张衡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可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发展对人们学业“专”的要求越来越高。请结合我们的现实环境,想一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是否有必要,并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善属文善机巧 善政事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2.剪裁详略得当。
3.语言凝练平实又不乏情致。
活动与探究
1.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组织学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并评出最佳口才奖。
2.课文在剪裁上,重点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请学生上网搜寻资料,了解张衡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更多而具体的成就,并思考张衡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课题仅供参考:
(1)罕见的科圣——张衡(2)张衡的成才之路(3)张衡若在今天(4)张衡的创造性思维
2.必修15古诗文 篇二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对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线按照其内部规律作创造性的梳理与组合,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体系。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高屋建瓴, 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 实现整体联动, 获取教学成效的最大值。
选修和必修课程的任务各有侧重, 关于选修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表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 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 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一表述明确了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的关系, 两者不能孤立教学。所谓拓展, 重点应落在知识面的广度上;所谓提高, 重点在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善上。本文以柳宗元诗文教学为例, 探讨教学整体联动的细节问题。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 幽峭峻郁, 自成一路。文的成就大于诗, 多关注现实, 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 佳作迭出。教材所选也是文多于诗。入选初中教材的有《江雪》《黔之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 入选高中必修教材的有《始得西山宴游记》, 入选高中选修教材的有《钴鉧潭西小丘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蝜蝂传》《段太尉逸事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共计十余篇 (首) 。苏教版初高中必修教材都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 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文体统领专题, 《唐诗宋词选读》以文学史顺序统领专题, 因此, 各个篇目在各种教材中体现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初中必修教材选文以寓言为主, 初现柳宗元诗文的思想性, 重在关注社会现实, 关注精神家园, 但仍相对浅易;高中教材选文在符合各教材编排原则的基础上, 讲究反映柳宗元诗文思想上的深刻性、表现上的艺术性。此外, 选修教材以文体和文学史顺序的编排原则体现的是柳宗元诗文的革新意义和历史价值, 意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做探究和分析。从宏观上作全面分析把握, 有利于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放矢, 整体联动。
一、重视知识教学的系统性
高二开设的选修课在知识教学上理应承担综合初高中、选必修教材内容的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知识进行归类梳理, 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并以此生发开去。从文的角度讲,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与韩愈并称“韩柳”, 主张文以明道, 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主张学习借鉴先秦, 博观约取, 以为我用。他的散文创作观念, 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方向。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多向的联系比较。如教学《种树郭橐驼传》, 可或追本溯源, 与先前文章及其创作观念比较, 以王勃《滕王阁序》为参照;或“左顾右盼”, 与同时期作家比较, 以韩愈《祭十二郎文》《师说》、白居易《卖炭翁》为参照;或“放眼未来”, 与之后作家比较, 以欧阳修《秋声赋》为参照;也可取初中教材《捕蛇者说》为参照。通过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该文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柳宗元博大深沉的人文情怀, 感悟韩柳古文运动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师不必抽象地讲柳文的特色, 讲韩柳古文运动的意义, 只需点到相关篇目, 举重若轻, 学生头脑中关于柳宗元作品特点和韩柳古文运动的知识框架便搭建成功了。
从诗的角度讲, 柳宗元存诗140余首, 均为贬谪后所作。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柳宗元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 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如教学《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可从与之齐名的作家作品入手, 整合王维的《山居秋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玄都观桃花》等作品, 讲清它们在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体会柳诗清新峻爽、委婉深曲的风格和精工密致、韵味深长, 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沉厚感情的特色。
这样的教学是以一个知识点 (一块教学内容) 为原点向四周辐射, 巧妙串联, 合成整体。重视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 表面看会使教学内容增加, 但只要合理筛选整合, 点到为止即可, 不必面面俱到。况且, 以柳宗元诗歌教学为切入点, 其他诗人的作品融入其中, 教学任务也一并完成了。
二、重视能力训练的迁移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修教材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选修教材对人文性的要求更有侧重, 教学时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运用途径, 也即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上要加大教学力度, 两者要相得益彰。这就需要从宏观上找到语文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迁移训练。
中学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重点是意象的把握、情感的领会和表现手法的认知。选修阶段的教学要适当延伸拓展, 或反刍升华。以意象教学为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两联, 所用“芙蓉”“薜荔”等意象都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与周邦彦《苏幕遮》“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屈原《离骚》“擥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所用意象紧密关联, 如何由此及彼迁移联想进行深入理解是阅读鉴赏这两联的关键所在。岭树遮目, 欲远眺而不能, 内心郁积的愤懑之情又增一层, 江流九曲, 寓可见而难达之意, 与太史公《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异曲同工。教师指导学生在把握意象内涵后再作深层次的迁移性思考, 这些带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在其他诗词不也同样存在吗?探求这些意象内涵的角度和方法对理解其他意象不也同样有借鉴意义吗?再如学生很早就读过《江雪》一诗, 但在学生脑海里呈现的仅仅是一幅雪下垂钓图, 教师此时即可从意象角度提示学生, 为什么诗人是独钓寒江雪而不是独钓寒江鱼。雪这一意象寓意冰清玉洁, 虽有冷清凛冽之感, 却正是遭贬谪后的柳宗元清高孤傲的心灵世界的写照。在此基础上, 再作更广泛意义上的迁移性训练, 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定能有质的飞跃。
笔者认为, 在选修阶段诗文教学还应强调古典诗文发展简史和古典诗文体裁两个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中要由点及面积极迁移拓展, 帮助学生理清诗文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脉络。唐代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处在高峰时期, 诗的发展已至巅峰, 文的发展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整体上理解了这一点, 学生更能对柳宗元及其所处的时代意义有清楚的认识。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授渔”主要是通过教法来体现的。教法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我们提倡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方法, 诸如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专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发现法、局部探求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巴班斯基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在教学中, 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 这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选修和必修阶段的教法应有所差异:必修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 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程是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二者具有等价性, 没有主次之分, 是一种互补关系。基于这种理解, 教师在教法上应“多种经营”。
必修课程的教学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 常规教学法居多。选修课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班级, 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个人, 教师少讲为妙, 应多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教学柳宗元的散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可采用专题讨论法, 课前教师提供讨论选题: (1) 王参元家失火, 作者为何不吊反贺? (2) 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作者与王参元的友情之深? (3) 探究文中重要虚词“而”“者”的用法 (4) 如何理解作者由“骇”到“疑”到“喜”的心路历程 (5) 探究本文写作的背景 (6) 思考本文与《捕蛇者说》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课下自主选题自由组合, 采取多种途径占有资料, 深入探究, 形成观点 (结论) , 或小组讨论, 或大组 (班级) 讨论, 交流学习心得, 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形成共识,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教学和关键时的升华点拨。当然, 将《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当成必修课程篇目实施教学也未尝不可, 但这就失去了它作为选修篇目更注重张扬学生个性的特点和意义。
四、重视学法指导的序列性
学生学习总是按照学会模仿→体验感悟→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总结提高这一过程进行的, 但在各个学段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累, 注重梳理, 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因此进行学法指导时也要分清学段, 区别对待。只有把握了学法系统的整体性和方法指导的有序性特点, 我们才可以确定自己所教的学生应该掌握何种学习方法, 并结合教材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高考必背古诗文必修一 篇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适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至19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4.李白古诗15首释意 篇四
⑴戴天山:又名大匡山或大康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不遇:没有遇到。
⑵吠:狗叫。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⑷树深:树丛深处。⑸青霭:青色的云气。⑹倚:靠。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2、秋下荆门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鲙,因为我向往游玩名山,才想去剡中。
3.越中览古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4、金陵酒肆留别
(1)金陵:我国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也指干杯。
译文: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酒店中的侍女压糟取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喝尽杯中的酒。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5、子夜吴歌.秋歌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6、清平调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7、清溪行
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⑵诸:众多,许多。⑶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⑷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⑸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⑹游子:久居他乡的人。
译文:清溪的水色给我清心的感受,清溪水色其它水泽的地方不同。请问新安江,你水色清澈能比得上清溪吗? 人好像在明镜中,鸟好像在屏风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8、秋浦歌.千千石楠树
石楠: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女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冬夏长青不落,似有节操,故名女贞。
作品评析:写秋浦众多的动植物。石楠、女贞,四季常青;白鹭遍山,白猿满涧。如此美景,而听猿声,令人心碎,盖诗人心自碎。是为缘情写物。
9、宣城见杜鹃花
①蜀国:四川。②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③宣城:今安徽宣城。④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⑤三春:指春季。⑥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10、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再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1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译文: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12.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⑴侍郎:官职名。⑵刬却:铲掉。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刬却君山好”是一个假设句,意思是:如果能把君山“刬却”多好。⑶醉杀:醉得很厉害,醉倒。
译文:【其一】 今天我和族叔贤侍郎一起喝酒,就像当初阮家兄弟竹林七贤一样。且容许老
弟我三杯下肚以后,趁着酒兴,清狂一回。
【其二】 夜晚从湖心玩月回来,酒船管弦齐奏,船浆齐挥。悠闲的白鸥也不愿意我们离去,时不时飞来酒宴席上骚扰一番。
【其三】
最好把君山给我铲去了,让湘江平平地流得更舒畅一些。这巴陵的洞庭湖水都是好酒啊,让山水一起醉个脸通红!
13、玉阶怨 ①罗袜:丝织的袜子。②却下:放下
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14、山中问答
(1)余:我。栖:居住。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2)闲:安然,泰然。(3)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15、听蜀僧濬弹琴 ⑴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
⑵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⑷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⑸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⑹“客心”句: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客:诗人自称。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⑺余响:指琴的余音。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这句诗是说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⑻“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⑼秋云:秋天的云彩。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5.必修15古诗文 篇五
绝对的必修课。
上节课讲到了,蒙版的简单应用法,这节课我们就讲,怎么运用蒙版加入高光素材。在图层蒙版里,黑色是代表着完全透明,白色则是完全不透明,灰色则按照深浅依次增加不透明
度
如果没有图层蒙版,你想要擦下去某部分的时候会怎么做呢?用橡皮擦吧
但是如果没擦好怎么办?只能编辑-返回-这样会很累
但是如果使用蒙版,我黑色的部分擦多了,没关系,我在用白色擦回来,而且随时都能更改。不
用再担心历史记录没了,没有办法还原了。
@3 [1 n
在一般的签名图里都会用到高光素材,今天讲怎么将高光素材更好的溶入图里。
1.打开一张人物图和高光素材图,将高光素材1拉到人物图上[CTRL+T调整的和人物素材一样大]。
:
拉不上去怎么办?那先双击解锁。
" A5 ?* g7 o/ ]6 K& ]6 b+ w(B
% n, S6 N$ }% N7 b5 x5 A
对高光素材进行模糊处理:打开菜单
滤镜-模糊-高斯模糊10-20左右。模式选择为变亮[如图]
2.填加一个蒙版。[不懂的请看上节课]
3.把高光素材2也拖到人物图上。放到最上面。重复第2步。
6.必修15古诗文 篇六
1.词语理解(1)通假字
①夙遭闵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零丁孤苦: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行年四岁:
.:
①行九岁不行.古道:
余嘉其能行.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西山,气息奄奄:
②薄但以刘日薄.冰:
如履薄.臣郎中:
拜.③拜表以闻:
谨拜.育:
犹蒙矜.④矜不矜名节:
.
(3)古今异义 ①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接近于死亡;不好;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⑥急于星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微小的火。(4)虚词归纳
至今日:
以臣无祖母,无以.谨拜表以闻:
.猥以微贱:
.2.词类活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臣具以表闻:
.
(1)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有关“孝”、“亲情”的名句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3)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5)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6)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9)子说:孝,天之精,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10)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作者简介
李密,字令伯,三国时武阳人,自幼丧父,母亲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有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上书陈情,辞不赴召。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2.背景展示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
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忠,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侍奉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感动之际,“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密遂得以终养。3.文体知识
表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中说“表以陈情”,就是说“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虽为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流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陈情表》选自《文选》。《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1)本文题目为“陈情表”,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是谁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开头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总述自己的不幸,这种不幸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旨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远离,不能去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阐述、解决忠与孝这一矛盾的?结合作者感情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品读下列语句,说说它们在语言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技巧。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亲情有常,孝心无价。
运用示例 “百善孝为先”,《陈情表》一文令人潸然泪下。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官不授。甘愿在刘氏久病床榻之时,守候床前,未曾废离。孝是本能,孝是良心,孝更是美德。敬老、爱老、养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赡养自己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无论我们再忙碌,都应抽些空闲常回家看看,为父母尽一份孝道,切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2.课外素材
扇枕温衾
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选自《古代二十四孝》)
割肾救父感动中国
曹于亚家住四川省邻水县荆坪乡2村5组,他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2010年11月,正在读高三的曹于亚听到了不幸的消息:长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曹州德被确诊身患尿毒症,双肾衰竭需要尽快接受肾移植手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由于一时没有合适的肾源,曹于亚说服父母及医生,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了父亲,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尽管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曹于亚还是一边陪父亲治病,一边复习迎接高考。由于身体原因,原本成绩优秀的她高考失利。由于“思想品德突出加20分”,她最终被心仪已久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阅读感悟 曹于亚的事迹在流传,曹于亚的爱心能量在传递。无数的善良人们被感动了:捐款、问候、帮助……在社会的资助下,曹于亚濒临绝境的家庭出现转机:父亲治病费用基本有了着落,县里帮忙盖了新房子,他们全家人有了栖身之所,不用再寄人篱下。曹于亚也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成为弘扬孝道的楷模。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心无价 毕淑敏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1)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磋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2)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④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3)⑤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我们就永远无以言孝。
⑥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
⑦“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
⑧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优”。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⑨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4)⑩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思悟要点
(1)作者开篇对“苦孩子求学”持反对态度,请你分析一下理由。
提示 求学的路很漫长,求学的时间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而无法挚爱自己的母亲,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是自私的。
(2)第①②段中两个“不喜欢”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不喜欢”是不能为父母尽孝,引出下文呼吁人们尽早尽孝的主题。(3)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顶真、排比。连用5个“忘了”,流露出作者因时不我待而不能尽孝的焦灼忧虑之情。
(4)牢记这些话: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会让我们的灵魂得不到安宁。“等值”一词应如何理解?
提示 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没有贵贱大小之分,呼应题目“孝心无价”,揭示文章主旨。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1.(1)①悯 指所忧愁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②伶仃 孤独的样子
(2)①动词,经历/动词,行走/遵行,施行 ②浅/迫近/与“厚”相对 ③授官/呈上 ④怜悯/自尊、自夸(3)①不能行走。②成人自立。③陈诉苦衷。④辛酸苦楚的处境。⑤这里谦言私情。⑥流星的光,比喻急迫。
(4)连词,因为/介词,用/与“无”连用,意为“不能”/连词,表目的/介词,凭
2.(1)名词用作动词,做官(2)名词作状语,向上(3)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使动用法,使……听到(6)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7)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1)判断句(2)被动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省略句 4.(1)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我)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怎么敢徘徊不进,而有非分的愿望呢? 整体感知
2.(1)李密向晋武帝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作者的不幸表现在四个方面:襁褓中丧父;幼年失母;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成人;成年后家门衰微,缺亲少故,孤苦伶仃。课堂互动
1.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在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才能唤起皇帝的同情心;第三段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才有所依凭。
2.不好。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作者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搬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3.作者通过叙事来表达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
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对于二者之间的矛盾,作者作了很好的阐述,于情于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最终感动了晋武帝。
4.(1)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2)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觉得其悲苦无可置疑。
(3)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4)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了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令人动容。延伸探究
7.必修15古诗文 篇七
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贫困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2、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
①引发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②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罗斯福在1932年大选中获胜。
2、内容:
① 整顿财政金融;② 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③ 调整农业生产;④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 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3、影响及评价:
①直接影响: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③历史影响: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革命
1、产生的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
①积极作用: 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必修15古诗文】推荐阅读: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07-23
冬至唯美古诗词及其赏析精选15首06-15
七夕节的经典古诗词欣赏15首07-30
必修二情境默写06-15
高一必修二政治06-29
生物必修二总结07-11
政治必修一知识08-03
必修三成语练习08-03
数学必修一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