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2024-09-22

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精选18篇)

1.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一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钢城小学王丽萍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2011年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收益颇丰。

因为我新学期将任教二年级语文的缘故,所以我重点研读了第一阶段(一、二年级)阶段目标。在学习中我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第一阶段的目标要求共有四处改动,分别增添了两处,修改了两处。第一处是在“识字与写字”的第四条增加了“写字姿势要正确”这一内容。第二处是在“阅读”的第一条增添了“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的内容。另外两处修改的地方均是在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将原来的第三条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改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个,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将第四条“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改为“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地方,也就找准了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落脚点,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在教学要求上有所改进,教学方法上有所变化。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书写的姿势对于学生练习写字是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新学期一开学,在写字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的要求。如:常常吟诵正确坐姿与握笔姿势的儿歌;及时表扬坐姿和握笔姿势端正的学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

来影响学生;请家长配合,学生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和监督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外,还利用班会时间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爱护和珍惜图书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部分。

从这两点增添内容来看,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具体化了。是呀,低年级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两处,对比原来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只是几个字的改动,我认为更体现了对学生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如:原课标中“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与修订版课标中“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相比,修订版语文课标就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尊重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独特个性。再如,原课标中“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修订版课标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打破权威,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表达个人意见,与他人交流切磋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培养了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以上是我学习2011修订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粗浅认识。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

2.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二

一、合作:是学习方 式, 亦或是理念精神

“合作”在小语新课标中的精彩亮相是与自主和探究同时出现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反叛与超 越。显然, 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当今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运用得最广, 但是, 仅限于此吗?

探寻“合作”之源, 我们发现, 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的《诗经·卫风》中就指出,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学记》中记载,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谓之摩”。其中, “合作”的思想初见端倪。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昆体良、夸美纽斯等教育家对合作也有过自己的论述。实际上, “合作”成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缕强劲的风, 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追赶前苏联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对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呼声的回应。随后, “合作”之风席卷全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成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支柱之一。

由此可见, “合作”一词在小语新课标中的出现, 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诉求, 大至社会上个人主义的盛行, 小至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都强烈地呼唤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于是, 当这种合作的精神投射于我们的小语新课标中, 就表达为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表现在教学上“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之中。也就是说, 合作精神是一个最为根源的概念, 它指引着小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方向, 指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方式。一方面, 是精神决定了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 行为方式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所以, “合作”指向的并非只是虚张声势的花拳绣腿般的招式技巧 ;其最终目的, 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合作认知、合作感情、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以这样一种宽阔的 胸襟再来反观小语新课标中纷繁迷乱的各种不同的“合作”表达, 幡然醒悟, 正是那种内在于心, 流淌于血液中的刻骨铭心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决定了我们外显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与合作行为。

二、合作:是教学策 略, 亦或是教学技能

在当前学习小语新课标的热潮中, “合作”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愈来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想将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可是, 在我们拥挤、繁杂的课堂之中, 当合作的舞台被搭起, 合作的号角被吹响时, 坦率地说, 合作的效果与我们料想之中的相去甚远 ;一派喧嚣繁华过后, 我们看不到多少实质性的成果。

究其原因, 我们一直都在很肤浅地为合作而合作 ;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臆想, 效果一定会伴随着行为而来。殊不知, 任何一种策略的背后, 都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明确地说, 合作需要技能和技巧, 缺乏技能技巧的合作是低效乃至是无效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社交技能, 如倾听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寻求反馈的技能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 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合作技能的教学”。

沿着这样的思路深入思考下去, 其实, 不仅限于学生, 我们的教师同样强烈地需要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仅合作学习中教师何时介入, 何时引导, 何时旁观, 何时激励, 何时参与探讨等, 无不充满了学问 ;更包括合作前的预备和合作后的评价等。毫不夸张地说, 在采用合作策略的过程中, 仅合作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 ;而现实的境遇是, 教师在组织合作的过程中, “相对而言, 组建小组, 选编学习材料非常费时费力, 有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程序非常繁琐, 对教师要求较高, 令人‘望而生畏’, 因此很难为更多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而“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 合作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面对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时, 往往束手无策”。所以, 真正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一定是师生都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技能。合作过程中教师教的技能和学生学的技能。仔细发现, 在小语新课标的字里行间, 明确强调着“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会合作”!

正因为如此, 以下的课堂教学场景中由于有了师生娴熟无痕的合作技能的介入, 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且温馨可人 :

课堂上, 某教师请小组同学讨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的应用, 全班同学很快进入了研讨的状态, 非常积极、认真。笔者被学生们认真合作的氛围所感染, 也不禁走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的争论, 分享他们的见解。有两位学生神情专注, 一位在讲约分的过程, 另一位在认真倾听 ; 讲到关键处, 讲的学生拿起书本, 边写边讲, 讲得很耐心, 声音很亲切 ;讲完后, 听的学生翻到课后的练习题, 又把自己的想法结合一道题说给刚才讲的学生听, 这位学生边听边纠正, 两人合作得是那样自然, 那样专注。

三、合作:是消除竞 争, 亦或是促进合作

“合作”在当代的兴起源于美国, 这里面可以追溯出多种缘由。但是,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强烈要求。针对当时尖锐的种族、民族和阶级矛盾, 当局希望借助于在教育领域推行“合作学习”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的地位, 优化校园内的人际关系, 并以此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当竞争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弱点, 个人主义走到穷途末路, “合作”应运而生。可以说, 从一开始, 合作就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存在。

当“合作”风暴席卷全球, 在上世纪80年代, 这一风潮正好满足了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需求。如果说, 应试教育强调不顾一切的竞争, 那么, 素质教育所推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彼此共享。在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提及“合作”, 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但是, 希望凭借“合作”这一副灵丹妙药来化解人与人之间所有激烈的互相竞争, 这一美好初衷能够实现吗?回望先行者美国实践的路径, 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合作学习策略对不同种族儿童之间的关系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收效甚微, 不同种族的孩子仍然在自己所属的种族内发展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这也就是 说, 教师虽然依靠任务关联或利益共享等途径将孩子们暂时凑合在一起, 但互助合作是有限的 (仅限于短暂的小组关系之中) 和肤浅的 (形式所趋而非内心意愿) 。即使是某些卓有成效的组内合作, 组际之间也散发着浓厚的竞争氛围。所以, 合作学习并没有能够取消竞争, 只不过是用组内的合作来缓解尖锐的个人竞争 ;组内是合作, 组际是竞争。在某种程度上, 合作是相对的, 竞争是绝对的。

以一种更加清醒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合作”热潮, 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从对竞争带来的那种所向披靡的优越感的无限崇尚转向对 合作共赢中一种荣辱与共的和谐感的顶礼膜拜。我们很想单纯地拥抱合作而拒绝竞争, 但实质上竞争无处不在。那么, 面对这一现实, 在痴迷于合作的“合力”之时, 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到竞争天生携带的“活力”本性。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唤醒师生通力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竞争热情, 亦和亦异, 张弛有度。

四、合作:是普遍适 用, 亦或是情景制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合作”被赋予跨越世纪的战略意义。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了理论的支撑, 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得也似乎更有底气, 合作学习漫天卷地而来。这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 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理论或方式吗?

从一种宏观的视野来看, “合作”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美国白人本性好竞争, “物极必反”, 于是, 合作成为一种强烈的文化诉求, 美国需要用一种合作的精神来调和尖锐的竞争。当“合作”远渡重洋, 踏上我国的文化土壤, 一向追求“中庸之道”, 致力于“以和为贵”的我们, 在珍视“合作”的同时, 可能更多地需要激发我们民族本性深处处于休眠中的竞争的欲望。

从一种中观的角度来看, “合作”有物质条件的制约, 它更适合于欧美的小班化教学。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少, 空间较大时, 学生合作时互相之间干扰较少,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展。作为教师, 笔者有过一次在学校的教研会上分段讨论新课标的经历, 各年段的教师聚集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 嘈杂无比, 互相之间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这种切身经历来回想我们有时多达八九十人的课堂中的合作, 深感合作学习的开展还是困难重重。

回到小语 新课标 , 从一种更为微观的情景来看, “合作”也受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取向、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等因素的制约。当小语新 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时, 10处“合作”中就有4处具体地直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还有一处明确指向学生作文的修改,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 虽然小语新课标中有3次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这种学习方式终究落到小语课堂的实处时, 是受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制约的。于是, 至此才终于读懂小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换言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肆意地横闯小语课堂的天下, 再热捧它终究也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之一。面对热潮,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理智地淡定, 从容地选择。

3.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64-01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处在新课改的前沿,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的配合课程改革。我认为,首要任务应是对语文课“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的简称》要有一定认识、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沿用已久的、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疗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三重”之一的位置,对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与整个“课程标准”之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l、它遵循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习领会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个人道德修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在每个阶段都给予学习帮助和支持,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它遵循了人“思维品质”的发展规律。语文在对人的感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品质。“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3、它遵循了人“行为习惯”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利用好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做个文明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真抓好每个环节,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出应尽之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1、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心钻研语文学习的方法,积极研究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正确运用合理的方法,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这一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老师只做学习点拨、方法的指导,绝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简单的接受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因为欲速则不达。

三、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程标准”把它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1、它能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把视觉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创造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转向。过去,老师们设计的教案,研究的教法,中心点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即使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学生大多还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东西。现在,“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老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的指导上。为此,“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要搞一刀切,要求老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它能促进教学途径的拓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大力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课程标准”提升“过程和方法”的地位,对于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要求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水平的高低。因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加强是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程标准”的这些思想,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让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支持,使得评价起来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成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定作课程目标的“三重”之一,正是处于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这一高度,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教养,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走在素养过程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四

一、新课标强调读书与背诵。

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强调读书与背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2.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读书与背诵。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这是新课标里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兴趣,让语文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尺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重视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规定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板块的重视。1.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2.调整识字量。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3.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4.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5.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5.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五

石门中心小学 徐国栋

今年三月份,根据辅导站和学校“课标学习月”活动的组织安排,我和我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利用将近三周的时间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集体学习四次。在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们都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给我们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就谈谈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主要通过观察、倾听、交流来参与进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整教学,照顾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2、新的课程标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3、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性记忆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7.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七

课程改革中, 语文老师注意“文道结合”的同时, 还要调整好师生关系, 改变学习方式,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一、阅读积累能力

于漪老师说过:“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 教语文, 是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因此, 语文老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多读书, 在阅读中积累文化, 并让阅读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能力。不要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而占用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 人们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还附录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编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吕叔湘先生也说: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自觉学习, 自己会学”。语文的母语地位使它在“教学生学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作用。从“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出发, 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至少应包括这样的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工具;二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进行语文实践, 进行广泛的文化知识 (不仅是语文知识) 的学习实践。通过实践, 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如介绍了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后应及时组织大量的“使用实践”活动, 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后碰到的生字、新词。又如现代文阅读, 基本的阅读规律、方法、思路介绍后应放手让学生到现代文的海洋里去自己“游泳”。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教给学生渔, 而不是鱼”。

三、思维能力

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 ? 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责任, 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是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 指导他, 使他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到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老师不要只告诉学生思维的结果 (结论性的知识) , 而忽视了思维活动的过程, 更要教育学生摒弃那种奴隶式的接受服从, 要具有思维的批判精神, 敢于大胆质疑, 大胆否定, 大胆辩论, 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语文教学应根据科学特点更新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如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还有合理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注意相关思维能力的发展, 激发创造潜能。

四、审美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宁静的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是有限的校园围墙能够挡得住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所生活的环境也不是那么纯净, 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 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 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 都会对审美心理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口语交际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社交礼仪、交际公关、广告宣传、营销推荐、商务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表达交际素质。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经济改革的人潮开始把口头交际推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种素质, 它外在地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 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此项内容的编写比较弱, 老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创设真实情景来实践、完善教材。

六、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学科的共同能力 (如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 语文科的综合实践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老师建议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培养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 提倡跨领域学习, 拓宽学习空间, 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期间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是个专才, 还得广泛涉猎, 更新知识, 尽量是个全才。

8.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八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的关键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等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困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合理的创设情境是“导”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合理的利用课件是“导”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9.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九

为使我省全体教师全面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把教材修订精神具体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12年11月1日,我县开展了201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培训。在这次活动中,于雅雯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修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时间虽短暂,但收益颇丰。下面是我这次新课程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用新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把好学习关,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在不同学段都提出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掌握好最基本的语文学习关。即: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是要求各学段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基本的书写技能。其次是阅读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再次是教师要掌握好各学段的习作要求,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不要给学生增添写作负担。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十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范文二: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

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

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范文三: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1.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文化 人文 培养

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它知识;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由“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观1992年到2000年《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2003年的《标准》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学界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標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能力方面较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更高,它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来说,《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其次,《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标准》也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再次,《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突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它还强调要将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透过《标准》对必修、选修课程具体目标的说明,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诗经》的质拙朴实,《楚辞》的诡谲奇丽,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学生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另外,《标准》还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

我国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必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明确、统一、固定的,在《大纲》里,课程结构部分也因此往往缺席。1996年的《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由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可以说,《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它着眼于让每一个个体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目标,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支配课程资源、在尽量多的方面寻找发展机会、规划未来人生的权利,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这种全新的课程结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自然对其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特点、目的、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行使选课的自主权,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并培养他们认识自我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正确选择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为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另一方面,就课程的开放性建构而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三、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

《标准》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一大亮点。它对以往《大纲》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提法上以“学习方式”代替“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较之学习方法更为稳定,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心理要素。其二,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革命,更是教育理念的革命。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相对而言,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尊重,在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竞争性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它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教学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合作学习适应现代社会加强人际协作的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且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解决,进而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进行共同评估。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倡导探究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强調在探究的过程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位子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来。再次,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保护其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课程评价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另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宜采用以集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根据探究学习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只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把握课程目标,调整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十二

一、转变教学理念,变教学为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为主,即使是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用分数明确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而新课程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弊端,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考核的手段。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只有转变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孩子正处在各个方面成长发育期,教师应当掌握多种技能,明确6岁到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活动、图文等多种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变教学为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共同成长,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小学生爱动、与人交流的渴望较强,同时对教师比较崇拜,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上特点,一方面,利用自身修养影响学生,与学生多互动合作;另一方面,讲小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场景、活动和话题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积极主动思考,共同学习和成长,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创新教法,落实新课改

新课改教学要求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在儿童,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创新教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问题,从“小语文学习”变成生活的“大语文学习”。

1.由小学生掌握教学进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课本重点、难点、考点等设置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过程,而对于学生是否感兴趣则置之度外。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点把握教学进度,适时调整,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认知比较快,创造力也较强,可以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学生当中,多于学生沟通交流,按照学生的愿望控制进度。对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延长教学时间,同时拓展知识面,多杂糅进去一些知识点,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核心知识,学习过程中又兴趣盎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情节丰富、有吸引力、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和生活引导学生自己欣赏美文,读出感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创造出各种有吸引力的情节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教课文《蜜蜂引路》一文中,教师可以设计谜语开场,让学生竞猜,猜对有奖励,或者设计有关蜜蜂的小知识让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兴趣。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想象力有巨大的开掘空间,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不同的奥妙。在《称象》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小朋友提问题,让学生想出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教师可以引导,描述象的体积,告诉学生曹冲称象是古人的办法,现代科技发达,有很多种器材或者方法可以称象,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手段称象。

4.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小学生正是对万事万物认知的阶段,不应给学生定论,而应当让其自己思索,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提问。提问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发问,怀疑,产生求知的渴求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辅导

新课改下,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传统的统一教学不同,新教法要注重差异化辅导。针对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难点不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各异,应当在平时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分门别类,共性问题课堂解决,个性问题单独辅导,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一方面开发个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防止学生掉队而产生自卑心理。活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观察,不仅要关注表现优异的学生,更要关注沉默寡言的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也迫在眉睫,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如何实施新教法、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探讨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后来学者关注,从而为该领域研究和祖国未来花朵的茁长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就小学语文来说,从“童心”出发,通过语文课堂教育激发儿童的兴趣点和形象力,从而主动学习,探索生活,从生活中感知大千世界,把教育由课堂引向课外,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要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转变教法,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所思所悟,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新教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法

参考文献

13.六年级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十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与人交流时能很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思想,或者将自己的想 法、灵感很好地记录下来,逐渐提高自身语文水平。小学语文第三阶段课程目标总目标(5-6年级)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14.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十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15.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关注情感因素 篇十五

一、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纵观师生关系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封建社会留下了师道尊严的印痕;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儿童本位”理论的影响;第三阶段,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学生教师双主体发展。

对学生的教育是人的教育, 而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这些年来重知识而忽略人发展的教育所带来的一些畸形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常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 应主动了解学生,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学生处在自己发展的特有的阶段, 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来认知, 他们同样渴望被理解,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当然包括教师) 。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到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 培养起社会能力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营造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氛围。教师对学生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进行悉心关照。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师生观。教师要了解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人。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 增强他们的信心, 调动其主观性, 才会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超乎寻常的效果,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不仅是个孩子, 也是渴望与我们平等的小大人。“你的教棒下有牛顿, 有瓦特, 有……”“蹲下身来看学生”, 他们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 师生共为主体, 就会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 推动学生和谐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 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 经受理智的挑战与内心的震撼。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传授, 仅仅具有知识的人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现实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大讲特讲, 还美其名曰“启发式”, 下面的学生忙不迭地应付教师的提问, 背、抄、记一些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供一时之用而终身无用的内容。课堂上教师是施教者, 控制教学的进程, 局限于讲述他们对教材的支离破碎的分解, 强调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兴趣上, 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使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 变得枯燥乏味, 毫无生气。而疲于奔命的学生究竟受益了什么?———换来了分数, 失去的是再也无法挽回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语文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语文学习是学生主体能动地把外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 同时接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 应该强调学生主体的因素, 重视整合的效果。情感性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更具有价值, 它需要积极的体验来内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可亲可敬的教态, 有声有色的语言, 有起有伏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成功感和自信心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是没人能代替的体验, 但教师可以创造条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促进其和谐发展。人是靠不知引导着去求知的, 学生情感性因素必将推动着创造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做基础教育的教师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工作的热情呈逐年减退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工作中体现不出自身的价值, 没有成就感。工人师傅几个小时的劳动可以看到生产的零件;农民一年半载会有丰收的喜悦;中学教师用其学生一年考取了几个重点中学、多少个名牌大学聊以自豪。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们的尴尬境遇是可想而知的。长时间下来, 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劳动。难道我们一定要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悲壮的颂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吗?我们教师需要反思自己, 我们到底关心孩子多少?关心了他们什么?除了“分数”还有什么?我们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了吗?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 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当我们用爱心与真诚使一个孩子改掉了坏习惯, 让一个从不肯多言的性格孤僻的学生开朗起来, 甚至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让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这些虽考试不考但学生却终身受益的内容, 足以证明我们教师的自身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与学生一道在此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在教学中品味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快乐。“投桃报李”, 当我们用一种敞开的胸襟去面对孩子的时候, 换来的将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16.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特点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教学实施

一、新课程知识的[实践。它与以前的课程不同,它注重于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后获取知识的。如在每一组讲读课文中课后面的练习题;它不易也不难;它着重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再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让学生把重点部分背下来,对课文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它又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在习作方面要求的内容都注重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只要每个学生善于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加之,善于思考该组例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及其利用课文精练的语言进行叙述,就能写出极好的作文。当然学生写好作文不单是学生个人的因素,也包含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不断地启发。

学生写好作文也是学好该组课文知识的总体概括,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组的四至五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学生要学的理论知识。后面的练习作文就是学生的实践过程的结晶。新课程语文如此,数学课程、思品与社会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科学课程以及其它课程都有注重实践性的这一特点。因此所说课程都知识的实践性。

二、新课程知识的衔接性:无论是从年级与年级、册与册、组与组、课与课之间的新课程都有知识的衔接性。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由不会到会,认识问题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课本知识是由认识声、韵、调到音节的组合,在会拼读音节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汉语的方块字。然后是由识字到认识、理解句、段、篇的读写和运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儿童学生的知识眼界,随着不同年级阶段的儿童年龄特点,教材都具备着各阶段的知识衔接同时也有符合儿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新课程知识的广泛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功底,而且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新课程。因为它的知识广泛。它牵列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古今中外的科研成果和古典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等广泛的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创导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一名创导者和传播者就必须准确无误地贯彻知识,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广泛的知识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让他们都能获得知识,培养他们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由其是我们广大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教师要求更高,因为我们都是“本科”教师。其一,教学科目多,一个教师上了语文,又上数学;上了思品又上科学;上了综合又上美术,上了音乐又上体育;上了英语又上信息,常常都在繁忙之中。其二,教学节数多,一天上午三节,下午三节共六节课都在上课,没有一节休息。其三,批改作业量多。批改语文,又改数学,批改英语又批改美术,从未闲着。

其四,学生人数多,我们每个教师顶一个班,班班学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那么,以上的这种背景我们作这一名基层的小学教师怎样应付下来,可想而知一日24小时只得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工作之中,有时候连睡眠时间也被占用。

四、新课程知识的灵活性。新教材 的知识具有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发展儿童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也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因为新课程并不单纯指书本或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儿童的经验及儿童所在的生活环境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我们要正确地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编排特点,掌握新材料的编排意图,时代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论与概念及课本的设计思路。如在语文材料上的“回顾、拓展”内容的交流平台编排得很好,从“小林与小东”的对话中,就可以知道在本组所学课文内容要领、性质和特点。还有“日积月累”部分就灵活地学习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名人名句、诗歌、对联,谚语等丰富了学生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把学生的目光移到校园外,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丰富儿童学生的知识领域。

五、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很广。它能适应不同能力和智力的儿童学生的学习,也适应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习。你说它浅,它有浅显易懂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古诗等学生读了就能一目了然。你说它深,它编有中国古典名著《史记》、《资治通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的节选片段的课文,这些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各自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了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学以致用;如学到了《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形象动作时,小胖墩的那种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小嘎子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鵮架似的对起仗来的那动作感染了许多男学生,一下课就到操场上模仿摔跤起来,一个个摔得仰面朝天没完没了。忘记上课的钟声。

讲到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那种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形象也感染了许多女同学也来似着头戴金丝八宝攒,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亦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奋斗目标缕金百蝶的衣裳来学校上课。开始我莫名其妙,今天那些女生为什么这样打扮,我去问她们说,“你们是去迎接新娘来吗?”她们说:“不,我们是‘凤辣子’,老师您忘了吗?”

17.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十七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1

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倡导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仅从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用语中就可见一斑。下面试析几句最常用的课堂用语。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说(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吗?”

三、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相应的对策尝试

困惑1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作为低段学生在的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对策(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困惑2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境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

对策

18.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篇十八

新东方学校 郭晓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认为我们老师很需要不断的学习,而此学校倡导的这次新课标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我也在本次学习中阅读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体验着教学的乐趣……让我感到豁然开朗。

通过学习本次新课标,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1、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要变讲堂为学堂。传统课型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从“讲台”“讲课”

等我们习惯性的叫法中就可见一斑。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

2、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老师的角色定位,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老师是引路人,有人说老师是指路人,这两种说法我都不同意。因为它明显带有传统观念下“师道尊严”的铬印。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3、过程是关键。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过程的重要性。新课标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

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探究,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不断学习。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让“源头活水”不断流入我们的“荷塘”,我们才能“天光云影清如许”,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异行”(非本学科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

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5、语文教学注重探究性学习也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生发展的教学。

上一篇:物资公司财务科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