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技术分析

2024-09-22

运动学技术分析(共8篇)

1.运动学技术分析 篇一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杨合适2,作者简介:

;杨合适2(1982年-), 性别, 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 2.,;2杨合适,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Yang He-shi,2.Zhong 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 Zhou450007,China;

22摘 要:选取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通过分析跳远起跳过程各阶段下肢摆动腿与送髋技术特征;起跳过程中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与跳远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和上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水平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高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滞后于腿的前摆,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髋角较小,送髋相对积极,身体重心高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摆动腿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加速前摆动作;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

关键词:跳远 摆动 送髋 三维运动学

Key word: Long jump Swing Sent Hip Three-dimension Kinematics i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样本选取近三年来全国田径锦标赛前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水平均为国家级健将,代表了现阶段我国男子跳远最高水平。运动员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前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基本信息 姓名 单位

成绩(m)

苏雄锋 湖北 翁永锋 福建 唐功臣 河北 李鑫 蔡鹏 丁杰 山东 山东 江苏 王敏生 山东

8.07 7.88 7.80 7.99 7.79 7.72 7.66 7.48

运动 级别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年龄身高(岁)21 20 19 26 26 25 21 21

181 183 186 189 185 190 189 177

体重67 75 74 84 75 81 74 75

(cm)(kg)高宏伟 黑龙江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1.2.1录像拍摄法

图1 现场拍摄机位图

采用高速摄像机对八名男子跳远运动员比赛现场定点拍摄,记录跳远起跳前一步至腾空过程。1号机高度1.25米,距起跳点16.5米,放置位置与动作平面垂直,记录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至腾空过程;2号机高1.25米,距起跳点16.5米,放置位置于沙坑前方。两摄像机主光轴约成90度,与摄像机主光轴垂直放置25个标志点的PEAR框架,为3D-DLT运动学分析系统定标[1] [2]。

图2 三维peak框架图 图3 人体模型图

图4 不同角度起跳拍摄图

1.2.2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

采用美国Ariel运动生物力学三维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选用苏联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进行图像分析和数据计算,用三维标准DLT测量,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3]。获数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0。手工标记最后一步助跑和腾空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全身17个标志和头部)。

[4] [5]

(身体双侧的腕、肘、肩、髋、膝、踝、脚尖、2

图5 翁永锋起跳过程三维棍图 结果与分析

2.1 跳远起跳过程摆动技术分析

2.1.1 下肢摆动技术对腾起角度影响的分析

表2 8名运动员腾起角与摆动腿相关性参数统计

结果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① 0.670 0.045 ② 0.797 0.035

③ 0.489 0.032

④ 0.768 0.047

⑤ 0.360 0.000

⑥-0.635 0.017

⑦-0.575 0.003

⑧-.579 0.000(注:①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②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③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④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⑤表示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⑥表示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⑦表示摆动腿大腿前摆角速度;⑧表示蹬伸时间。)

由表2看出,在最大缓冲阶段,腾起角度与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相关系数R=0.670,与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相关系数R=0.489,与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相关系数R=0.768,说明在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角度与腾起角的角度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在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越大起跳时的腾起角度也就越大。

由表2看出,在离板瞬间,腾起角度与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7,与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相关系数R=0.768。说明在跳远起跳过程中离板阶段摆动腿的摆动角度大小与起跳腾起角呈显著相关,且摆动角度越大腾起角度越大。

在蹬伸阶段,腾起角度与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相关系数R=-0.635,腾起角度与蹬伸时间相关系数为R=-0.579呈负相关,在缓冲阶段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为蹬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起跳腿以较高的初速度开始蹬伸,充分地发挥肌肉储备的弹性势能,爆发性地快速蹬伸,这样更有利于进一步增大起跳力量,缩短蹬伸时间,增大身体重心的腾起 垂直速度,从而提高腾起初速度,进一步提高成绩。

另外,从角速度与腾起角相关性来看,腾起角与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相关系数R=0.360;与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相关系数R=-0.635;与摆动腿大腿前摆角速度相关系数R=-0.575;说明腾起角度与摆动速度呈显著相关,摆动腿摆动速度值越大,加速度越大,给起跳腿施加的力就越大,相对于身体重心在垂直向上方向上的速度也就越大。2520.352015105018.8822.1818.6921.9819.8923.5621.67唐功臣 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苏雄锋

图6 八名运动员起跳腾起角度统计结果

由图6看出,八名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腾起角度,蔡鹏23 º、丁杰22 º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腾起角度。而翁永锋、王敏生腾起角度分别为18 º、19 º相对较小,这除了与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有关,还与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前摆速度慢、摆动幅度小有很大相关性。

2.1.2 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分析

***0100806040200唐功臣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

图7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髋关节角角度统计图

数据统计表明,摆动腿髋关节角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8,说明两者呈显 著性相关。由图7可以看出,跳远起跳过程中从最后一步助跑摆动腿离地瞬间开始,到起跳腿着板这一过程,摆动腿髋关节角逐渐增加,在起跳腿着板瞬间时刻角度达到最大值。以高宏伟为例,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髋关节角度为163 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69 º 达到最大值,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38º,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13 º。我国跳远运动员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68.34 º,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数值较大。说明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向前摆动不够积极,这样就导致着板角度小,同时,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与支撑点的距离就大,从而导致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也增加。2.1.3下肢摆动技术中膝关节角度分析

表3 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与着板时身体重心速度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0.546 0.026

水平速度利用率 0.326 0.000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

起高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0.377 0.046

0.289 0.035

-0.207 0.040 ***0100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唐功臣王敏生翁永锋高宏伟丁杰李鑫蔡鹏

图8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统计

由图8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看出,从助跑最后一步到起跳着板、缓冲及蹬伸这一过程,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在缓冲阶段有所减小(40º),随后角度不断增加(63º),说明起跳过程膝关节技术基本符合助跑到的起跳的自然过渡,起跳动作基本上是在快速平稳、流畅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有一定范围的身体重心下降,这样能够保证产生垂直速度这一机制的需要。从角度的变化上来看,在缓冲阶段膝关节弯曲程度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有些偏大,明显表现出摆动腿的向前摆时有些滞后。这也是我国多数运动员没能把握好摆动腿膝关节合理的发力角度的和最有利的蹬伸时机。

图9翁永锋起跳过程膝关节角度示意图

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对摆动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摆动过程中通过膝关节的明显弯曲以减小摆动半径,减少摆动腿的转动惯量,而由图9看出翁永锋的摆动腿大小折叠不够,摆动半径过大,这样加大了摆动腿的转动惯量,这是影响了摆动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2.1.4 摆动腿摆动技术与着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垂直分速度和水平速度、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等之间关系的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运动成绩与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1,即|r|=0.621,表示两个变量是微弱相关的,而两者之间的不相关的双尾检验(Sig.2-tailed)为0.006,否定了二者不相关的假设。运动成绩与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r|=0.533,即|r|=0.533说明两个变量是低度相关的,而两者之间的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Sig.2-tailed)为0.017,摆动小腿伸展角速度与运动成绩相关性为|r|=0.688 sig.(2-tailed)= 0.000,呈显著相关.表4 起跳过程中各参数与运动成绩相关性统计结果

结果 相关系数 ① ② ③ ④ ⑤-0.621-0.591 0.000

-0.533-0.688 0.017

0.000

-0.622 0.006 双尾T检验概率 0.006(注:①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②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③表示摆动腿前摆角速度;④表示摆动小腿伸展角速度;⑤表示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间。)

由表5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与身体重心合速度相关系数r=0.669呈高度相关,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相关系数r=0.690呈高度相关,与水平速度利用率相关系数r=0.813呈极度相关。因为评价起跳技术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水平速度利用率,摆动腿摆动技术好坏直接关系到着板瞬间身体重心速度、水平速度、水平速度利用率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的大小。所以摆动腿摆动技术影响水平速度利用率,也是决定起跳成功与否的关键。表5 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速度、分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0.669 0.046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0.690 0.029

水平速度利用率 0.813 0.049

0.611 0.038

0.739 0.045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2.1.5 摆动腿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分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的分析

由表6看出,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速度相关系r=0.528;与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相关系数r=0.601;与水平速度利用率相关系r=0.625;与垂直速度相关系数r=0.583;与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相关系数r=0.664。

表6 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0.528 0.026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0.601 0.032

0.625 0.003

0.583 0.025

0.664 0.015

水平速度利用率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

起高度

由表7看出,8名运动员摆动角速度在a、b、c、d的平均值为分别为415 º、568 º、721º、316 º,且这4个时刻数值的标准差分别92、83、102、97,说明在各个时刻摆动腿角度的个体差异较大。摆动腿角速度最大峰值出现在起跳腿最大缓冲时,最大值为721 º。整体来看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到起跳腿着板瞬间,角速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起跳腿最大缓冲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减小,符合跳远起跳技术要求。

表7 起跳过程各时相摆动腿角速度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平均值 标准差 a(º)415 92

b(º)568 83

c(º)721 102

d(º)316 97(注:a表示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b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c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d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2.1.6 摆动腿与起跳腿两大腿夹角分析

由图10可以看出,李鑫着板瞬间着板角度较小,而翁永锋与丁杰角度较大达到50 º,总体上来看我国跳远运动员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约平均值为46±2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43 º)相比偏大,说明着板瞬间起跳腿积极着板动作不够,摆动腿摆动时机与摆动速度较慢,这样不能保证起跳时更好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不能为有效起跳做好准备。在离板瞬间除丁杰高宏伟蔡鹏两大腿之间夹角超过100 º,其余运动员两 大腿夹角均偏小,导致起跳动作幅度不够,从图像上着板起跳时的髋关节明显滞后,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肌群力量不够或不符合专项均衡性造成的。这一结果往往是由于髋关节伸肌群力量较差,不能在技术要求状态下及时合理完成动作所致。

***着板瞬间最大缓冲瞬间离板瞬间唐功臣王敏生翁永锋高宏伟丁杰李鑫蔡鹏

图10不同时相摆动腿与起跳腿两大腿夹角统计结果

2.2 起跳过程中送髋技术分析

2.2.1 着板阶段送髋技术的分析

200150100500唐功臣 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苏雄锋 着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起跳腿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图 11起跳过程不同时相髋关节角度统计结果

表8着板瞬间起跳腿关节髋角、摆动腿髋关节角、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统计结果 结果 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 标准差 I 149 163 159 4.3

II 149 173 166 7.6

III 12 51 32 12.4

IV 56 68 61 3.6

V 90 94 91 1.4(注:I、II、III、IV、V分别表示着板瞬间起跳腿关节髋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 角、起跳腿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由表8可以看出,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着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值是王敏生的149º,最大值是蔡鹏的163 º,平均值是159±4 º,略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162 º),只有唐功臣、蔡鹏、苏雄锋起跳腿髋关节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水平接近。这说明我国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板时起跳腿髋关节前送不积极、送髋时机晚于着板瞬间、且送髋幅度不够大,这样会影响着板角度及腾起高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最小值为150 º,最大值为173 º,平均值为166±8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略大。这表明起跳时摆动腿侧髋关节滞后于腿的前摆,摆动腿侧髋关节没有起到以髋带腿的作用,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影响下一阶段的技术水平。

由表8可以看出,着板角与运动成绩有很大相关性(r=0.431),与躯干倾角呈高度相关(r=0.858),而我国运动员起跳时着板角平均值为62±4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66土3 º)还有一定差距。同时由表8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躯干倾角平均值在92土2 º左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大,这都是由于着板时起跳腿与摆腿上板时髋关节上顶不到位,导致躯干落后与下体出现较大的身体后倾角,这样不利于技术动作的衔接与发力。如果着板角过小、躯干倾角过大使身体重心远离起跳脚,产生过大的制动冲量,导致身体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如果单纯追求过大着地角,虽然保持较大的水平速度,但总冲量减少(因缓冲阶段的冲量占总冲量的87%),影响垂直速度,使腾起角过小。

2.2.2 缓冲阶段送髋技术分析

表9 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角、躯干倾角统计结果 结果 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 标准差 I 146 164 157.7 6.6

II 138 161 148.3 9.7

III 30 68 40.5 11.8

IV 41 197 93.8 6.3(注:I、II、III、IV分别表示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由表9可以看出,我国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为146º,最大值为165 º,平均值为157.7±7 º。从图15发现唐功臣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瞬间相比数值有所降低,而丁杰、翁永锋、蔡鹏、高宏伟等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在缓冲瞬间比上板瞬间数值增大,最小的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出现在垂直支撑时相之前。这说明他们在在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一侧的髋关节前移不够迅速,起跳腿侧髋关节缓冲幅度较小。

***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两大腿夹角起跳腿缓冲时间唐功臣王敏生丁杰翁永锋李鑫高宏伟蔡鹏苏雄锋

图 12 缓冲阶段各关节角度与缓冲时间

由图12可以看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为146º,最大值为165 º,平均值为157.7±7 º。从图17可以发现只有唐功臣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瞬间相比数值有所降低,说明他在缓冲过程中起跳腿侧髋关节前移不够迅速。而丁杰、翁永锋、蔡鹏、高宏伟等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在缓冲瞬间比上板瞬间数值增大,最小的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出现在垂直支撑时相之前,说明他们在缓冲阶段起跳腿一侧的髋关节前移迅速。

同样,由图12可以看出摆动腿髋关节角在缓冲至垂直支撑时相的均值为124士6 º,较国外运动员数值偏小。说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缓冲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以髋带腿的摆动技术,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认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动摆动腿的加速前摆动作。而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48.3±9 º,与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基本一致,说明运动员在此阶段注意到了髋关节发力,但是还是稍微有些迟钝。2.2.2 蹬伸阶段送髋技术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起跳腿髋最小值是丁杰的152º,最大值是高宏伟的170º,平均值为161º,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较略小,说明了我国多数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从而使起跳腿在离板瞬间膝关节角较小(均值为158.4 º)。

***0100806040200三即将离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唐功臣王敏生丁杰翁永锋李鑫高宏伟蔡鹏苏雄锋

图13 离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摆动腿髋关节、摆动腿膝关节角、两大腿夹角统计结果

由图14可以看出,我国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的蹬地角均值为66 º,与国外运动员数值相比偏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运动员在蹬伸阶段的最后离板瞬间髋部过度向前伸展造成的。虽然在蹬伸阶段的快速向前送髋对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运动员在向上向前送髋的比例不均衡(向前的小于向上的),因为积极送髋要求是由下向上向前的快速移动过程,这里强调首先在向上移动前提下再带动向前的移动,我国跳远运动员正是由于过度的追求髋部前移而忽视髋部垂直向上用力,才使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到身体重心支撑点的距离增大,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得到,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前时,身体重心起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身体重心距支撑点的距离越远,人体的向前沿横轴旋速度就越大,这对提高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是大大不利的。

图14 八名运动员蹬地角统计结果 结论

3.1起跳着板瞬间,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 滞后于腿的前摆,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这些技术缺陷导致了着板瞬间着板角较小、两大腿夹角偏大、躯干倾角较大,使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与支撑点的距离较大,从而导致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增加,水平速度利用率下降。3.2 起跳缓冲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腿髋角较小,送髋相对积极,身体重心高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摆动腿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加速前摆动作。

3.3 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摆动腿侧送髋角度较小,导致腾起角度较小。参考文献

[1]孙璞,刘生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31-33.[2]李爱东,苑廷刚,李汀等.视频图像技术的发展及在田径项目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5,25(6):42-46.[3]方兴.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录像分析系统[J].体育科学,1995,15(4):46-48.[4]Arampatzis, A, Bru"ggemann, G-P., & Walsch, M.(1999).Longjump.In G.-P.Bru” ggemann, D.Koszewski, & H.Mu¨ ller(Eds.), Biomechanical Research Project Athens 1997 Final Report(pp.82-113).Oxford: Meyer & Meyer Sport.[5]Bridgett,L.A,Galloway, M., & Linthorne, N.P.(2002).Theeffect of run-up speed on long jump performance.In K.E.Gianikellis(Ed), Scientific Proceedings of the X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pp.80-83).Caceras,Spain:Universidad de Extremadura.

2.运动学技术分析 篇二

关键词:链,运动学,数字样机,仿真

0 引言

链传动是机电产品中常用的一种传动形式,它品种繁多,应用广泛。但由于链传动的独有运动特性-多边形效应的存在,致使链传动运动时不能保持恒定瞬时传动比,使链条与链轮容易产生冲击、振动和噪声[1]。不但使传动速度下降,磨损严重,还对链条具有破坏作用,使链传动在有运动平稳性要求和转速较高的场合的使用受到了限制[2]。因此,对链传动运行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样机可以代替实物样机实现对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并且已在多种复杂机械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为研究链传动的运动学特性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为此,本文基于数字样机技术,建立了链传动的运动仿真模型,采用仿真模拟,对链传动的运动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链传动的运动学特性

在仿真之前,先对其运动特性进行数学分析,明确链速、传动比等各参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多边形效应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在数字样机中作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由于链传动存在多边形效应,即使主动轮以等角速度转动,传动链条的线速度和从动轮的角速度也是变化着的,同时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3]。

1.1 链条的速度变化

现通过主动链轮上啮入链节铰链的运动来分析链速的变化。为便于分析,设链轮在工作时,主动边始终处于水平位置。图1所示为链传动的速度分析图。

当链节进入啮合时,铰链A随链轮作圆周运动,其圆周速度vA为:

其中,R1为主动链轮的分度圆半径;

ω1为主动链轮的角速度。

沿链条前进方向的分速度(链条速度)vAx和垂直链条前进方向的分速度vAy为:

β为啮入过程中链节铰链在主动轮上的相位角,其变化范围是-180°/z1~180°/z1,z1为主动链轮齿数。

当β = 0时 , 链速最大 ,vAxmax=R1ω1; 当β=±(180°/z1 )时,链速最小。

由上文可知,即使主动链轮作等速转动,链条速度也将随相位角的变化作周期性变化。

1.2 从动链轮的角速度变化

瞬时链速vAx=R1ω1cosβ=R2ω2cosγ,则:

其中,R2为从动链轮的分度圆半径;

ω2为从动链轮的角速度。

γ为链节铰链在从动轮上的相位角,其变化范围是-180°/z2~180°/z2,z2为从动链轮齿数。

当β=0,γ=±(180°/z2 )时,ω2max=R1/[R2cos(180°/z2)]?ω1; 当β=±(180°/z1 ), γ=0时,ω2min=[R1cos(180°/z1)]/R2?ω1。由此可知,从动轮角速度仍呈周期性变化。

1.3 瞬时传动比

由式(4)导出,瞬时传动比is为:

链传动的瞬时传动比is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在z1=z2,且中心距a为节距p整数倍时,瞬时传动比才保持恒定值is =1。但此时链速的不均匀性并没有消除。

综合上述的分析,链条运动的不均匀性与链轮的大小,及β角和γ角的变化范围有关,也就是与链条节距和链轮齿数有关。因此,在下面的仿真中,将针对链传动速度变化、链条节距和链轮齿数对链速的影响进行研究。

2 链传动的运动仿真

因为滚子链使用最广,所以本文将以滚子链为研究对象,通过Catia DMU(数字样机)的运动机构模块实现其动作,然后对其运动特性进行分析。运动仿真流程图如图2所示。

链传动装配及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

下面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3 链传动的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基于链传动的运动仿真结果分析,找出其运动变化规律。链传动仿真模型的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为了便于分析,设置主动轮每秒转过一个齿间角, 则主动轮转速为ω1=360/z1=360/17=21.18deg/s,模拟得到链条速度曲线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在链传动的过程中,链条速度不断变化,最大速度vxmax=25.543mm/s,最小速度vxmin=25.288mm/s;同时具有周期性,周期T=1s。经过计算链条的平均速度vxm = 25.3996mm/s。

图5所示为从动链轮角速度曲线。由图可知,从动链轮的转动具有不均匀性,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最大角速度ω2max=10.3506deg/s,最小角速度ω2min=10.2424deg/s,周期T=1s,平均角速度ω2m=10.2853deg/s。

图6所示为瞬时传动比is变化曲线。由图可知,主动链轮虽等速转动,但瞬时传动比并非恒定,而是随时间不断作周期性变化。与平均传动比i=ω1 /ω2= z2 / z1=35/17=2.0588相比,当从动链轮角速度最大时,瞬时传动比最小;当从动链轮角速度最小时,瞬时传动比最大。最大瞬时传动比ismax=2.0675,最小瞬时传动比ismin=2.0459,变化周期T=1s。

4 链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链轮齿数对链速的影响

在节距和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分析链轮齿数对链速的影响。节距p=25.40mm,主动轮转速为ω1=50deg/s,分别采用如下齿数的链轮:1)z1=5;2)z1=7;3)z1=11;4) z1=17;5)z1=21;6)z1=27; z1=31。

齿数不同,引起的链速变化幅度也不同。现引入链速的不均匀系数δ来计量链速的变化,δ等于:

根据模拟结果,得到链速的不均匀系数曲线如图7所示。各齿数对应的不均匀系数数值如表2所示。

由图7可知,随着齿数的增加,不均匀系数在变小,即链速的变化幅度在减小。z1≤17时,曲线陡峭, 齿数变化对链速的不均匀性影响明显;z1>17时,曲线趋于平缓,齿数变化对链速的不均匀性影响不明显。

由表2可知,当齿数z1=5或7时,齿数少,链速变化幅度大,δmax和δmin均大于5%,链速非常不均匀,难以完成正常的传动;当齿数z1=11或17时,链速的变化幅度明显变小,但δmax或δmin大于1%,链速不均匀性仍较大;当齿数z1=21,27或31时,链速的变化幅度继续变小,δmax和δmin均小于1%,不均匀性很小,能够满足大多数传动要求。

4.2 链条节距对链速的影响

链轮齿数和转速相同,分析节距对链速有影响。节距分别等于12.70mm,25.4mm,50.8mm,76.20mm, 模拟得到的链条速度变化幅度曲线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节距不同,链速变化幅度就不同。这说明链速的变化大小与节距的大小有关,节距越小,链速变化越小,反之,节距越大,链速变化越大。同时,节距越大,链条向齿顶移动的距离越大。因此,节距越小, 链速的不均匀性越小,链传动的平稳性就越好。

5 结论

分析可知,在链传动的过程中,链速、从动链轮角速度、瞬时传动比均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链条速度受链轮齿数和链条节距的影响。齿数增加,链速不均匀性变小。节距越小,链速的不均匀性越小,链传动的平稳性就越好。

通过数字样机的仿真模拟,可以得到链传动的各种运动变化曲线,也可以通过查询模拟记录列表,准确地找出某一时刻各项参数的具体数值。

3.运动学技术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三级跳远;起跳;速度;角度

中图分类号:G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93-05

Abstract:The jump technique of triple jumper Cao Shuo is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and video shooting.The study reveals Cao's technical type is hop type,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excellent triple jumper, the touchdown angle of his jump foot is bigg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iple jump. In the complete technique, Cao is equipped with better support and stretching ability, and his posture in the air is more reasonable. However, in the second jump, the power of his take-off leg is urgent and whipping magnitude need further strengthening.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and third jump, the speed of his swinging leg in the second jump falls obviously, so it is crucial to enhance the swinging speed of the left leg in the second jump. In addition, his take-off angle and jump angle are rational in the third jump. By contras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ake-off angl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jump.

Key words: triple jump; takeoff; speed; angle

在三级跳远的完整技术中,运动员需要在高速状态下完成三次有力且角度、节奏合理的踏跳。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具备的速度、力量与技术水平,是决定其运动成绩的三个最关键因素,而运动员所具备的技术水平,已经被认为是现代三级跳远运动训练的核心。就男子三级跳远项目而言,由于所属的人种不同,我国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与欧美运动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不断完善运动技术,成为了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能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抗衡的关键。

曹硕是继李延熙之后,河北省培养的又一名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在200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年仅17岁的他以17.13 m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在17岁就突破17 m大关的第一人。此后,在2012年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中,该运动员以17.35 m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和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中,又分别以17.26 m和17.30 m的成绩获得冠军(见图1)。由此可见,1991年出生的曹硕,已经代表了现阶段我国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最高水平。此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曹硕三级跳远完整技术进行力学分析,找到其在现阶段在技术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三级跳远的专项训练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为我国三级跳远教练员提供切实有效的训练依据。

1.1 研究内容

此次研究以2014年4月19日,曹硕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的三级跳远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期间,在中国知网查阅近10年来我国针对三级跳远动作技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在了解三级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三级跳远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1.2.2 访谈法

对河北省田径队三级跳远组教练员何幼棣、吴冀、李延熙等人进行访谈,了解曹硕的技术及体能特点,以及他们对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特点与训练手段的见解,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1.2.3 影片拍摄法

使用四台JVC系列GC-P100摄像机,从侧面和正面两个方向,对曹硕在肇庆站比赛中的全部六次试跳动作进行拍摄(见图2)。镜头高度为1.2 m,侧方机位距离助跑道中线20 m,正面机位距沙坑15 m,摄像机的拍摄频率为50帧/s。

1.2.4 录像解析法

使用爱捷运动录像解析系统,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曹硕在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影像进行数字化解析和数据计算。在得到原始数据后,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曹硕赛中竞技水平的分析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所具备的竞技水平,对比赛成绩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谓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包括了体能、技能、心理等几个方面。曹硕的个人历史最好成绩,是2012年4月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夺冠时创造的17.35 m。在此次比赛中,曹硕虽然又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但16.88 m的夺冠成绩,与其个人最好成绩相比,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曹硕在此次比赛中的竞技状态如何,是否保证了技术动作的最佳化,对此次研究的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比赛结束后,曹硕的教练——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冠军吴冀,对曹硕在此次赛事中的竞技状态进行了分析。

据吴冀教练介绍,虽然此次16.88 m的成绩与曹硕的个人最好成绩差距较大,但在近年来国内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有着很好的代表意义。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中,曹硕以17.26 m的成绩获得了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冠军,获得亚军的湖南选手董斌成绩为16.76 m,第三名的福建选手傅海涛成绩为16.43 m。由此可见,曹硕在此次比赛中跳出的16.88 m,已足以获得2013年全运会三级跳远项目的金牌。吴冀教练还表示,在2013年全国运动会结束后,曹硕面临的主要比赛任务就是2014年10月在韩国举行的仁川亚运会。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2月的冬训期间,教练员在不断巩固、完善曹硕技术动作的同时,也系统的加强了对其身体素质,特别是下肢关节小肌群的力量练习。到了2014年3月,曹硕在技术细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体能储备,在日常训练中体现出了竞技状态逐步提升的态势。之所以选择参加4月份的全国田径大奖赛,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冬训成果,并在逐步适应比赛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竞技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冬训期间训练的总负荷较大,曹硕的左脚踝关节和第一跖骨出现了轻微劳损的迹象。在这次比赛中,曹硕虽然表现出了强烈的参赛欲望,但为了避免意外伤病的出现,教练员在比赛中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没有对比赛成绩进行过多的要求,而是要求运动员在不出现伤病的前提下完成比赛,最终曹硕以16.88 m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此后,曹硕在2014年10月的亚运会中以17.30 m的成绩获得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冠军,第二名中国选手董斌和第三名韩国选手金德现的成绩分别为16.95 m和16.93 m。综上所述,在此次比赛期间,曹硕正处在竞技状态逐步提升的阶段,参赛态度认真,比赛中的技术动作有着很好的发挥,所取得的成绩也较为优异。因此,成绩为16.88米的这一次试跳代表了其此阶段的最佳竞技水平,此次的技术动作分析,对了解其完整跳跃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对曹硕三跳比例的分析

三级跳远的成绩是运动员完成三次跳跃远度的总和,而三次跳跃在总成绩里所占据的比例,对三级跳远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三跳比例不仅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后继动作的动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还可以帮助运动员对自身的力量、速度等素质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在三级跳远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速度水平,并且保证三次跳跃的合理比例,是获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多数的三级跳远运动员都十分注重三次跳跃远度的比例。在充分发挥自己技术特点的情况下,努力追求三次跳跃比例的最佳化,应该是现代三级跳技术精细化的一种体现。

此外,在现代三级跳远技术中,根据三次跳跃所占的比例,将三级跳远技术分为了单足跳式、平衡式和跳跃式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其中,第一跳所占百分比大于第三跳百分比且超过2%,被称为为单足跳式技术。相反,两者差值小于2%,则为平衡式技术。此外,第三跳所占的百分比超过了第一跳百分比,且小于2%,被称为跳跃式技术。由表2看出,曹硕在成绩为16.88 m的试跳中,三次跳跃的远度分别占到了总成绩的37.1%、29.5%和33.4%。在此次比赛中,曹硕第一跳所占百分比大于第三跳所占百分比,差值为3.7%,因此其技术类型可总结为单足跳式。

与平衡式和跳跃式技术相比,单足跳式技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速度能力和强有力的下肢力量,还要求运动员在尽可能地减少速度损失的前提下,保证三次跳跃合理节奏。表3是对6位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的统计。由数据可以看出,6位运动员在创造本人最好成绩时,所采用的技术均为单足跳式技术。据研究表明,在近几年的世界田径大赛的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采用单足跳式技术的运动员占到了半数以上,其次是均衡式和跳跃式。据吴冀教练介绍,现年22岁的曹硕绝对速度好,下肢爆发力强,具备保持快速位移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三次跳跃的节奏。由此可见,单足跳式技术不仅符合曹硕的身体条件,也十分符合其技术特点。

2.3 对曹硕三跳技术动作的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将曹硕的完整技术按照技术环节的不同,分为了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分为着地瞬间、最大缓冲与离地瞬间三个时相。通过对运动技术影像进行解析所得到的数据,对曹硕完整技术中速度、角度等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分析。

2.3.1 对单足跳阶段的技术分析

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对三级跳远项目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三级跳远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取决于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据资料显示,世界级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的平均速度为10.45 m/s,李延熙在以17.59 m打破亚洲纪录的那次试跳中,其助跑最后一步的速度达到了10.50 m/s。在此次比赛中,曹硕的完整助跑为20步。其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起跳脚踏上起跳板瞬间的水平速度为10.10 m/s。由此可见,曹硕在跳跃项目中最为关键的最后一步的速度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对助跑后几步的节奏进行改善,提高最后一步踏板的准确性。此外,起跳脚在踏上起跳板的瞬间的着地角度,对跳远和三级跳远项目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倘若着地角过小,则说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滞后,起跳脚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距离过远,导致较大的水平速度损失。研究表明,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踏上起跳板时,着地角平均值为65.13°。曹硕在此次比赛中起跳时的着地角为62.8°,这必然会对其水平速度的保持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助跑最后一步的水平速度的下降,应该是导致着地角过小的主要原因。

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膝关节由于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而导致被动弯曲,之后随着上体和骨盆的快速前移,以及摆动腿积极的前摆,在身体重心通过着地点上方时,由起跳腿完成充分的蹬伸。在此次跳跃中,曹硕在支撑腿着地瞬间膝关节的角度为157.4°。由此可以看出,曹硕在第一跳时,起跳脚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略小,这不仅会影响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同时也会降低起跳速度。此后,起跳腿膝关节达到最大缓冲时的角度为146.2°,缓冲幅度为11.2°缓冲时间为0.04 s,当起跳脚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178.6°蹬伸幅度为32.4°。这些数据说明曹硕在第一跳阶段,起跳腿有着很好的支撑与快速蹬伸的能力。由于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且蹬伸充分,降低了第一跳过程中的速度损失,为接下来的两次跳跃打下了较好的速度基础。

曹硕第一跳起跳时的水平速度为9.48 m/s,蹬地角和腾起角分别为54.6°和20.6°,蹬伸时间为0.06 s,与起跳脚着地瞬间的速度相比,速度损失为6.14%。通过对比,发现曹硕在起跳速度与蹬伸时间方面,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参数十分接近,但在蹬地角度和腾起角度两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研究数据显示,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时的蹬地角度平均值为66°,第一跳的腾起角度一般在14°~18°之间。由于过大的腾起角度会导致更多的水平速度损失,因此曹硕亟需对第一跳阶段的蹬地角度和腾起角度进行改善。

2.3.2 对跨步跳阶段的技术分析

从第一跳的着地动作开始,就进入了跨步跳的起跳阶段。由于运动员在第一跳中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水平,因此在第二跳中掌握最佳的蹬摆时机,可以避免起跳腿的过度缓冲。当第一跳的起跳腿着地时,要求起跳腿在积极下压的同时做鞭打式的扒地动作,以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另外,摆动腿与摆动腿异侧臂要积极前摆,配合起跳腿进行快速的蹬伸,在尽可能保持速度水平的前提下,使整个身体向上伸展,为第三跳做好准备。

曹硕在第二跳着地瞬间,起跳腿着地瞬间的角度为64°,而李延熙在打破亚洲纪录的那次试跳中,第二跳的着地角度为70.1°,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说明曹硕还应积极的改善第二跳的着地角度。在着地瞬间,支撑腿的膝角为158.5°,在最大缓冲阶段,支撑腿的膝角减小了1.3°,为157.2°,缓冲时间为0.06 s。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参数相比,曹硕在此时的膝关节角度过大,说明起跳腿在着地瞬间,做鞭打扒地动作的幅度较小。在第二跳的起跳瞬间,世界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蹬地角为55.6°,身体重心的腾起角为13°~15°。而曹硕在此阶段的蹬地角度为59.7°,身体重心腾起角为16.6°。两者相比,曹硕在第二跳中的蹬地角略大,而这样必然会造成过大的重心起伏,从而对第三跳的速度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在第二跳过程中,需要保持较长的腾空姿态,因此在身体向前腾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两大腿之间保持较大的夹角,以保持腾空状态下身体的平衡。在曹硕第二跳的离地瞬间,两大腿之间的角度达到了110.9°,说明其在第二跳中的腾空姿态较为合理。

目前世界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跳中水平速度平均达到了8.61 m/s,速度损失率的平均值为18.6%。在此次比赛中,曹硕在第二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8.34 m/s,与第一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相比,下降了1.14 m/s,速度损失率为12.2%。可以看出,曹硕的起跳速度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着差距,但速度损失率却低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曹硕在第二跳阶段,起跳腿鞭打的幅度不够。由于发力过程较为仓促,使得运动员获得了较快的起跳速度,但起跳瞬间的发力并不充分。同样,在第二跳着地瞬间,曹硕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为457.3°/s,与第一跳过程中摆动腿570.2°/s的摆动速度相比,下降十分明显。在全程技术中,曹硕由右脚踏板起跳,在第二跳中由右腿完成跳跃动作。由于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幅度,对运动员的起跳后的身体平衡与起跳腿的蹬伸幅度、速度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左腿在第二跳过程中的摆动速度,也是曹硕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技术环节。

2.3.3 对跳跃阶段的技术分析

第二跳结束后,自曹硕左脚着地开始,就进入到了跳跃阶段。在第三次跳跃中,运动员的速度会因为前两次跳跃中的速度损失而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因此,运动员需要在第三跳中尽可能的保持向前的水平速度,同时提高起跳的垂直速度,以获得较大的腾空初速度与腾空时间,尽可能的第三跳中获得最大的远度。

据资料显示,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三跳中的着地角度平均值为62.3°,中国运动员李延熙打破亚洲记录时,第三跳的着地角度更是达到了66.5°。而曹硕在第三跳中,左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度为53.2°,与以上两个数据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支撑腿在着地瞬间时的膝角为169.9°,最大缓冲阶段为131.2°,缓冲幅度为38.7°。在离地瞬间,支撑腿的膝角达到了178.6°,蹬伸幅度为47.4°。该项数据表明曹硕的左腿具备较强的蹬伸能力,在第三跳中的蹬伸十分充分。此外,与第二跳中摆动腿的速度较慢相比,在第三跳的着地瞬间,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525.1°/s,说明曹硕在完整技术中,右腿的摆动速度要明显的强于左腿。

曹硕在第三跳离地瞬间时的水平速度为6.80m/s,速度损失率为3.14%。作为要求运动员尽可能保持速度,并尽可能追求远度的第三跳,曹硕的这两项数据与世界级选手的差别不大。说明曹硕确实有着较好的绝对速度,且在完整技术中右腿的蹬伸十分充分,具备在第三跳保持速度的能力。据研究表明,由于在第三跳的起跳过程中,向上的作用力较为明显,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大,需要以较大的垂直速度进行弥补。因此以65°左右的起跳角度与20°左右的腾起角度去完成第三跳是最为合理的。在第三跳中,曹硕的起跳角度为67.0°,腾起角度为22.2°,两个角度均比较合理。

3 结论

3.2 曹硕的技术类型为单足跳式,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选手相比,曹硕在三次跳跃过程中起跳脚着地的角度偏大,其原因可能与其起跳脚着地瞬间小腿的姿态有关,需要对起跳脚着地的技术环节进行改善。

3.3 在完整技术中,曹硕体现了较好的支撑和蹬伸能力,空中姿态较为合理。在第二跳中,起跳腿的发力较为仓促,鞭打幅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与第一跳和第三跳相比,第二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下降明显,应重点提高第二跳过程中的左腿摆动速度。

3.4 曹硕在第三跳中的起跳角和腾起角较为合理。

相比之下,第一、二跳中蹬地角度与世界级选手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应对第一、二跳中的起跳角度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卢刚,王宗平.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2(4): 27-29.

[2] 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

[3]杨爱华,李英.三级跳远技术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01,11(6):70-72.

[4]束景丹,等.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速度变化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08-414.

[5]郑双喜.对影响三级跳远水平速度损失的技术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8(3): 31-35.

4.篮球运动运球上篮技术 篇四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篮球运动三步上篮》,下面开始我对本课题进行的分析。

一、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的三步上篮技术,运球三步上篮是篮球运动最常用的技术,是中学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着重三步上篮步伐的练习,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活泼的特点,但又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

1、认知目标:通过运球三步上篮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的优良品质,以及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

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我确定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正确的掌握篮球三步上篮的动作,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

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交互过程,课的教法与学法是根据学情和教材的特点制定的。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示范法、启发法、分解法、竞赛法。采用以上几种教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学生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10’)

1、课堂常规(2’)①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②师生问好 ③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④安排见习生

2、慢跑(2’)

3、球操(6’)

让学生慢跑和做球操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体预热,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球操来提升学生身体兴奋性,球操中教授学生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和一些拨球等球性练习,不仅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技术基础。

(二)主要部分(30’)

1、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

在讲授三步上篮技术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练习,让学生在做完动作之后说体会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此之后,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动作。

2、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运用教材知识和自己专业知识进行正确讲解示范,给与学生最直观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问题。

3、分组练习

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练,教师巡回指导。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找出共性问题之后,应迅速集合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与纠正,之后再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为了防止单一的练习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教师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生动有趣的自己喜欢的练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让他们自由设计通过学生的练习达到本课题之难点的突破。

4、学生展示

让好的学生展示技术动作,其它小组进行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让参加展示的学生享受到一种自豪感,让观赏的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同时让全体同学沉浸在欢乐而愉快地练、学气氛中,通过这一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到技术动作,而且让学生学会一种评价他人的方法,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通过小组配合,互相帮助,使同学之间的友情得到巩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5、组织竞赛

体育课与其他课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能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体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不仅是同学们在比赛中分享了体育带来的快乐,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内容。

(三)结束部分(5’)

1、放松练习(2’)

通过慢跑,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2、总结(2’)

对同学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进行总结,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好同学进行表扬,对其他同学提出进一步要求和鼓励,使其有信心学好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3、布置作业(1’)

4、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5.篮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篇五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世界U17 锦标赛、世界U19 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亚洲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

(二)亚洲U16 锦标赛、亚洲U18 锦标赛、全国运动会、CBA 职业联赛、WCBA 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第二、三名授予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2 名运动员;

(三)NBL 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 名运动员。

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城市运动会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

(二)全国男子篮球青年联赛、全国女子篮球青年联赛、全国男子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全国女子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3 名运动员;

(三)全国U17 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8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2 名运动员;

(四)全国篮校杯U17 男子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 名运动员;

(五)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高中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南、北赛区的第三、四名各授予参赛的3 名运动员,南、北赛区第五至第八名各授予参赛的2 名运动员;

(六)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锦标赛前二名授予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运动会、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

(八)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与教育厅(局)共同主办的高中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 名运动员。

四、二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U17 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4 名运动员,第二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

(二)全国篮校杯U17 男子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8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

(三)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高中联赛第一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7 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8 名运动员;南、北赛区的第三、四名各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9 名运动员,南、北赛区第五至第八名各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5 名运动员;

(四)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全国初中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n 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参赛的10 名运动员;南、北赛区第三、四名各授予参赛的9 名运动员;

(五)全国U15 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1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0 名运动员;

(六)全国篮球重点单位U15 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1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0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8 名运动员;

(七)全国篮球城市U15 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8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

(八)全国传统学校篮球比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0 名运动员,第二至四名授予参赛的8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6 名运动员;

(九)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锦标赛前四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6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赛的5 名运动员;

(十)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运动会、锦标赛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与教育厅(局)共同主办的篮球比赛:高中比赛第一至四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参赛的8 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4 名运动员;初中比赛第一、二名授予参赛的5 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参赛的2 名运动员。

五、三级运动员

参加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运动会、锦标赛的各队运动员。

注:、参加全国篮校U17 男子篮球比赛单位(不限于此,届时以秩序册公布的参赛单位为准):首都体院竞技体校、天津市体校、黑龙江省体校、吉林省体校、吉林省长春市体校、辽宁省阜新篮球学校、辽宁省体校、沈阳市三十一中学、辽宁省丹东市体校、河北体院竞技体校、河北省保定市篮球学校、河北省秦皇岛体校、总局秦皇岛基地、河南省体校、河南省焦作市篮球学校、山西省大同市体校、山东省济南市体校、山东省烟台市体校、山东省威海市体校、山东省淄博市竞技体校、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基地、江苏省徐州市体校、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大球系、上海市体校、成都体院篮球学校、湖北省体校、陕西省体校、湖南省明德中学、新疆自治区体校、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体校、福建省体校、福建省福州市体校、福建省莆田市体校、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竞技体校、广东省广州市体校、广西自治区篮球学校(本项赛事已举办两届,参加的队会越来越多,届时应以实际报名并参赛的队伍为准)。、参加全国篮球重点单位U15 篮球比赛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体校、北京市东城区体校、河北体院竞技体校、保定市篮球俱乐部、辽宁省体校、辽宁省阜新篮球学校、辽宁省丹东市体校、辽宁省沈阳市体校、吉林省体校、吉林省长春市体校、黑龙江省体校、黑龙江省大庆市体校、上海市体校、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江苏省苏州市体校、江苏省徐州市体校、浙江省体育职业学院大球系、福建省体校、福建省福州市体校、山东省济南市体校、山东省烟台市体校、山东省威海市体校、河南省体校、河南省焦作市篮球学校、湖北省体校、湖北省宜昌市体校、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竞技体校、广东省广州市体校、广西自治区篮球学校、广西自治区河池地区体校、成都体院篮球学校(重点单位2009 年会重新调整)。.参加全国篮球城市U15 篮球比赛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辽宁省阜新市、辽宁省丹东市、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市卢湾区、江苏省丹阳市、江苏省常熟市、浙江省诸暨市、福建省莆田市、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济源市、广东省东莞市、深圳市龙岗区。

男子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项目 国际级运动健将 运动健将 一级运动员 二级运动员 三级运动员

100米 手计 — — — 11.50 12.40

电计 10.25 10.50 10.93 11.74 12.64

200米 手计 — — — 23.60 25.50

电计 20.62 21.35 22.02 23.84 25.74

400米 手计 — — — 53.00 56.50

电计 45.74 47.60 49.60 53.14 56.64

800米 1:46.30 1:51.00 1:54.50 2:03.00 2:16.00

1500米 3:38.20 3:48.00 3:54.90 4:15.00 4:40.00

3000米 — — 8:35.00 9:10.00 10:05.00

5000米 13:31.45 14:10.00 14:40.00 16:10.00 17:40.00

10000米 28:19.00 29:45.00 30:50.00 34:00.00 37:00.00

110米栏 手计 — — — 16.00 18.00

电计 13.78 14.20 14.73 16.24 18.24

※110米栏(青年组栏高0.990)手计 — — — 15.84 16.84

电计 — — 14.93 15.64 16.64

※110米栏(少年组栏高0.941)手计 — — — 15.30 15.80

电计 — — 13.80 15.34 16.24

※110米栏(少年乙栏高0.762)手计 — — —

电计 — — 14.04 15.04 16.04

400米栏 手计 — — — 1:00.00 1:08.00

电计 50.00 51.50 54.14 1:00.14 1:08.14

※400米栏(少年组栏高0.840)手计 — — — — —

电计 — — 53.00 43.50 50.54

3000米障碍 8:28.80 8:47.00 9:15.00 10:10.00 11:20.00

※2000米障碍 — — 6:25.00 6:35.00 7:00.00

马拉松 2:13:00 2:20:00 2:34:00 3:10:00 4:00:00

10000米竞走(场地)— — 44:00.00 49:00.00 54:00.00

20公里竞走 1:21:20 1:24:00 1:35:20 2:03:30 2:24:30

50公里竞走 3:55:00 4:05:00 4:23:20 4:45:30 5:18:30

跳高 2.27米 2.20米 2.00米 1.83米 1.60米

撑竿跳高 5.50米 5.15米 4.80米 4.00米 3.50 米

跳远 8.00米 7.80米 7.30米 6.50米 5.60 米

三级跳远 16.85米 16.40米 15.35米 13.60米 12.10米

铅球(7.26 公斤)20.10米 18.00米 16.20米 12.50米 9.50米

※铅球(青年组6 千克)— — 17.80米 16.00米 14.50米

※铅球(少年组5千克)— — — 16.50米 14.50米

铁饼(2公斤)63.00米 55.00米 49.60米 38.00米 29.00米

※铁饼(青年组1.75克)— — 55.00米 51.00米 45.00米

※铁饼(少年组1.5千克)— — 57.00米 55.00米 50.00米

※铁饼(少年乙1千克)— — — 53.00米 49.00米

标枪(800克)78.00米 71.00米 66.10米 51.00米 36.00米

※标枪(少年组700克)— — 66.00米 50.00米 38.00米

※标枪(少年乙600克)— — 55.00米 51.00米 38.00米

链球(7.26 公斤)75.30米 66.00米 57.00米 48.00米 36.00米

※链球(青年组6千克)— — 60.00米 55.00米 50.00米

※链球(少年组5千克)— — 55.00米 50.00米 46.00米

※链球(少年乙4千克)— — — 55.00米 50.00米

十项全能 手计 — — — 4800 3500

电计 7990 7000 6320 4700 3400

6.气排球运动技术:拦网和扣球 篇六

现今气排球比赛的网上争夺日益激烈,拦网和扣球是决定胜负的两大关键因素。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是反攻的重要环节,也是得分的重要手段,拦网成功可以直接得分,有效削弱对方进攻锐气和信心,并且对扣球者造成心理上的威胁,减轻本方防守的压力,为组织反攻创造更多的机会。

看似简单的一个拦网动作,要做好它是需要很多关键因素的,一个好的拦网,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手型:

手掌打开,手指张开,还记得你传球的手型吗?但与传球不同的是手指一定要撑硬,再有就是胳膊要有前倾的角度,尽量伸向对方上空接近球,手腕有点前压,两手手掌稍往中间包覆,做出一个罩住球的动作,两手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一个球,以防止球从两手间漏过。当手触球时,用力盖球的前上方。

而很多新人,在练拦网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还有很多人,手腕外翻,这样就很容易被触手出界

其次,拦网是一瞬间的事,跳上去的时候要一次到位

但经常看到很多人是分成两个步骤完成:

第三,说说拦网的起跳:

1.准备:面对球网,两脚左右开立,两膝微屈,两臂曲肘置于胸前。

2.移动:无论采用哪种移动步法,都要做好制动动作,以保证向上起跳,避免触网和冲撞队友。

3.起跳:两脚屈膝,重心降低,随时用力蹬地,随着身体的跃起,两手从额前沿球网向上伸出,两臂伸直并保持平行,两肩上提。

补充说明:

移动步伐准则:前一步、近并步、中交叉、远跑步。

即站位可离网一步的距离,近距离采用并步移动,交叉步用于中、远距离,向左右或斜前移动。跑动则是移动距离较远时采用的,远距离时,要速度,为了制动,如向右跑时,身体右转,到起跳位制动时应先跨左脚并向网旋转45℃-90℃制动,接着右脚再向前跨一步,脚尖转向球网起跳。

第四,拦网时要直上直下,拦网结束身体下落时,手臂不要弯曲,仍保持拦网时的伸展状态,待与球网保持一定距离后,身体方能放松,以避免触网。

落地:如球被拦回,可面向对方落地,屈膝缓冲;如未拦回,落地后要立即转身向着球移动的方向,准备接应救球

第五,拦网的起跳时机很关键:

拦高球时,一般应比扣球队员晚跳;拦中后场远网扣球时,一般应比扣球队员晚跳再晚跳;拦快球时,可以和扣球队员同时起跳或提前起跳。

第六:集体拦网:

两人或三人拦网时,要密切协同配合,主拦队员确定拦网中心,配合队员要及时选好起跳点,起跳时应避免互相冲撞和干扰。

一、气排球,一般都是三人拦网,气排球网子短,三人拦网基本能封死进攻线路。球在中间时,两边人员迅速想中间靠拢,以中间人的手臂为基准象他(并拢),球在左边时,左边的人以封死直线为基准拦,中间靠过来以左边的人的手臂为基准并拢拦网,同样,右边也是如此

二,集体拦网准备

1.对方只有一个强攻手时,可提前站在靠近他对面,不仅拦网速度快,也给他造成强压。

2.对方两名主攻手时,一人站副攻附近,两人站主攻附近,已保证最快的合网速度,和不给对手空网扣杀。

3.当对方一传到位时,会组织立体进攻布局,拦网队员要站的开些,可以做到随时移动到拦网区域。

三、也有双人拦网的时候,本方拦网队员跟进困难或对方只能扣直线时,采取双人拦网,通常的双人拦网采用‘’边跟进”的防守战术:

如,对方二传突然给2号位传球,本方2号位跟进拦网很困难,而对方扣球威力较大,扣球路线较多,又善于轻吊球时采用这种防守战术。由2号位队员直接退至限制线附近,保护拦网和接吊球,并做好扣杀准备。如对方扣吊直线,2号位队员要继续往后往中间去保护和防吊,已使1号位队员可以放心的防扣杀。

四、为了防止对方打手出界,外侧手掌心在拦击球时要内转。

五、发现对方击球队员踩越2M线,或只能推吊时,只留二传干扰,让其尽量吊高球,2号位和4号位队员不予拦网,立即退后,参与防守进攻。

第七、说说拦网的一些规定:

1.一名或多名拦网队员在一次拦网动作中可以连续(快速且连贯)触球。2.拦网时拦网队员可以将手或手臂伸过球网,但要在不干扰对方比赛的情况下。

3.在对方进行攻击之前不允许越过球网触球。

4.拦网触球不计算为一次球队击球。因此,拦网触球后,该队仍有三次击球权将球击回对方场区。拦网后本队的第一次击球可以由任何队员执行,包括在拦网时触到球的队员。

5.在对方发球时禁止拦网。

6.后排队员可以拦网试图,但不能完成拦网。

补充说明:

因有很多人对第6点不明确,在这里解释一下:

拦网试图:就是说有后排队员参与集体,任何一名拦网队员都未触球,这个允许。

完成拦网:后排队员参与集体,后排队员或其他任何一名拦网队员触球,即完成拦网,这属犯规。

第八、拦网最容易犯的错误:

1)触网。准备动作不足,身体起跳前倾,手臂下压,拦网队员相互挤位,下落时身体过于放松等都会造成触网犯规;

2)卧果。就是对方来的球从拦网地手与网之间下落。造成这一失分的主要问题是手与球网的距离过大,起跳拦网时间过早造成的;

3)打手出界。对方使用了拐腕的击球技巧,本方队员拦网起跳时间晚,集体拦网没有同时起跳,手型不好都是都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4)没拦住。虽组织了拦网,但仍然没能碰到球,主要是起跳时机不对,或者没有封死对方的进攻线路(主要应封对方的直线进攻和斜线进攻);

5)过网击球。干扰对方组织进攻者的传球,或者用手过网去封盖对方向上的球,都属于犯规

最后说一下最值得探讨,也是裁判判罚争议最多的问题,就是:是拦网还是击球。拦网就是被动等球,没有迎球下压的动作。

因为气排球有2米进攻线的限制,所以拦网时若是主动击球,球过网时没有向上的弧线,就犯规了。拦网时主动击球,一般有一下这几种情况:

1.拦网时,小臂有挥臂动作。

2.拦网时,离球网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30厘米),若超过,身体就会有位移,就不是拦网,而是前排击球。

3.对方是推吊球,球速比较慢,拦网时你没有等球打到你手上,而是主动迎球下压,

作者:气排e族

7.运动学技术分析 篇七

关键词:马乔,背向滑步,铅球,技术,运动学,特征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马乔 (2008年在杭州萧山举行的中国田径大奖赛成绩位于第八名) 最好成绩和次好成绩时背向滑步技术——右脚滑动结束着地瞬间到左脚着地时间段的运动学特征[1] (队员概况见表1)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 参考有关铅球的专著。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现状基础上, 再结合女子铅球运动员的实际比赛训练的情况, 对马乔的动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1.2.2 三维摄像法

采用现场高速录像图像采集与计算机硬盘记录系统设备, 对被试比赛技术图像进行了现场采集。高速录像光学镜头为美国PULNIX公司生产的CCD高速扫描摄像头 (TM—6710CL) , 拍摄频率为120p/s;曝光时间为1/1000秒;高速采集卡为METEORII-CAMERA-LINK (加拿大) , 主光轴高度1.2m, 两摄像头距离拍摄点为10米, 主光轴间夹角约为90度。赛前和赛后拍摄了艾捷三维立体框架坐标。

1.2.3 录像解析法

使用Ariel公司的APAS运动分析系统 (美国) 对运动员马乔所投的最好成绩和次好成绩动作录像进行解析, 依据人体模型的标准和研究的需要选取20个关节点, 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系数为6, 获取了所需参数原始数据指标。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选取的指标与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计算出所选指标的平均值。

1.2.5 对比分析法

根据解析得出的所需数据, 在与我国前优秀铅球运动员 (隋新梅、黄志红等) 。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渡阶段身体部分环节及器械的速度特征分析

注释:R↑代表右脚离地时刻R↓代表右脚着地时刻

2.1.1 过渡阶段身体重心和铅球速度特征分析

从表2可以看到, 马乔在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速度的平均值为1.91米/秒, 左脚着地时身体重心速度的平均值为2.141米/秒, 上升了0.231米/秒。1990年北京全国田径锦标赛上, 黄志红 (21.52米) 、隋新梅 (20.63米) 身体重心速度右着时分别为2.03、2.00米/秒, 左着时分别为1.91、2.09米/秒, 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差值分别为-0.12、0.09米/秒。其平均值下降了0.015米/秒, 说明在过渡阶段黄志红、隋新梅为了充分做好投前超越器械姿势[3], 身体重心速度是下降的, 而我国的马乔增加了身体重心速度, 但是躯干倾角也是增加了 (见表4) 。躯干倾角与身体重心速度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γ=0.608, P <0.05) [4]。说明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 与她们上体抬起较早有关。这样影响了最后用力超越器械的姿势, 缩短了铅球的做功距离。

在“人一球”系统中, 铅球速度的变化受人体重心和躯干倾角变化的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到, 我国马乔从右脚着地到左脚着地铅球速度增加, 1990年北京全国田径锦标赛上, 黄志红 (21.52米) 、隋新梅 (20.63米) 铅球速度右着时分别为2.27、2.71米/秒, 左着时分别为2.26、2.51米/秒, 过渡阶段铅球速度差值分别为0.44、0.25米/秒[5]。其二人平均值下降了0.105米/秒。黄志红、隋新梅2人的铅球速度同她们的身体重心速度一样都是下降的, 而马乔铅球速度的平均值是提高的, 但由于上体过早抬起, 加之身体转动, 左肩后摆不理想, 因此不利于形成充分的超越器械姿势。

过渡步阶段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差值越大, 运动员超越器械姿势越充分, 肩躯干扭转产生的力也越大。世界冠军莉索夫斯卡娅及世界优秀选手耐美克和缪勒铅球速度身体重心速度和差值都在0. 8米/秒以上, 而且在过渡阶段她们的身体重心速度是提高的[7]。我国前优秀运动员黄志红 (21.52米) 、隋新梅 (20.88米) 的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右着时分别为0.17、0.36米/秒, 左着时分别为0.65、0.45米/秒[8], 其二人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平均值为0.48米/秒和0.09米/秒, 差值为0.039米/秒。结合表2发现, 马乔在过渡阶段右着时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平均为0.149米/秒, 左着时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平均为0.496米/秒。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马乔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其主要原因是上体抬起过早, 使得超越器械的姿势不充分。

总之, 国内外优秀选手在过渡阶段都在努力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提高, 这样不但加快了推铅球的整体速度, 而且使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和人体重心的速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这是符合运动学原理的。但是一些优秀选手在过渡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都下降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则说明此种情况符合她们的自身身体能力和技术特点, 我们不能因为她们成绩优异就认为其技术完美无缺。从推铅球技术实质讲, 过渡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两者都下降或其中一者下降, 这种技术肯定是不够完美的。如果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同步提升同时, 能完成了超越器械的动作并形成最佳用力姿势, 则她们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1.2 过渡阶段身体部分环节的速度特征分析

分析表3可知, 左脚落地后, 右髋平均速度超过左髋平均速度, 右髋速度加快, 有利于右膝内扣, 为最后用力做好准备;同时, 说明左脚着地时右髋己开始用力加速, 这有利于髋轴迅速向投掷方向前移, 进一步加大对肩轴的超越, 此时肩部基本保持不动, 使躯干充分扭紧, 超越器械动作更加完美。经研究左、右骸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呈显著性相关关系γ右髋=0.48, P <0.05γ左髋=0.49, P<0.05) , 与投掷成绩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γ=0.710, P <0.01) [9]可见髋部动作是过渡阶段的技术关键。左膝速度在过渡阶段的前半段上升与左腿积极向前下方摆插有关, 由于左膝的速度在前半段较大, 使左膝速度呈上升趋势。左腿下落越积极, 左脚快速下插, 快速形成过渡双支撑, 还容易形成超越器械动作。因此马乔的整体速度节奏时序比较合理。

2.2 过渡阶段相关技术参数 (时间、位移和角度) 特征分析

过渡步时间也是衡量过渡步技术优劣的重要运动学参数。左脚落地的速度越快、力量越大、身体 (包括中间部位) 的动作就越快, 力量就越大, 结合表4发现我国运动员马乔的平均过渡时间则为0.2秒, 而前国外优秀运动员过渡步时间平均为0.0725 秒, 国内黄志红、隋新梅、李梅素最好成绩的过渡步时间平均为0.10秒[11], 说明我国运动员马乔在过渡阶段所用的时间较长。过渡阶段时间长, 使人体不能及时从滑步转换到最后用力状态, 影响滑步冲量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铅球速度和人体重心速度也会随之下降, 影响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的改变, 同时也使成绩不稳定。

过渡阶段双支撑步长的大小对最后用力有直接的影响。运动员左脚着地时, 如果支撑步长过短, 左脚就不能抵触抵趾板, 就会减小利用投掷圈, 也不利于左腿的蹬地发力, 导致减小了铅球工作距离, 但是支撑步长太长, 人体重心必须较大前移, 会拖长过渡时间, 影响右腿蹬伸和左腿的制动支撑用力, 使过渡动作不能及时地进入最后用力状态, 影响滑步速度的有效利用;从表4看到, 马乔的躯干倾角右脚着地时的平均值为46.22度、左脚着地时的平均值为66.585度。我国前优秀铅球运动员在右脚着地和左脚着地时的躯干倾角分别是黄志红 (21.52米) 为34.3和52.1度, 李梅素 (20.95米) 为37.8和41.8度, 隋新梅 (20.88米) 为40.1和44.2 度, 周天华 (20.11米) 为54.3和57度, 丛玉珍 (19.54米) 为33.8和53度, 右着时躯干倾角平均值为40.060度, 左着时躯干倾角平均值为49.620度。相比较看出, 马乔与前优秀运动员相比, 其在过渡阶段的躯干倾角偏大。

球高度变化及铅球的和位移也可作为评定过渡阶段技术优略的运动学参数, 通过表4发现:马乔的球高度右脚着地时平均为1.135米, 左脚着地时为1.294米, 差值平均为0.159米, 与我国前优秀运动员右脚着地和左脚着地时的球高度隋新梅 (21.66米) 为1.07米和1.11米, 黄志红 (21.28米) 为1.07米和1.15米, 差值平均为0.06米, 差值的平均值差距较大。

马乔的铅球和位移平均为0.355米, 与我国前优秀运动员相比 (隋新梅 (21.66、19.29米) 铅球合位移为0.20、0.21米, 黄志红 (21.52、21.28米) 铅球合位移为0.346、0.353米) 差异较大, 说明马乔对右肩的控制不是很合理。

过渡阶段身体环节的角度变化也是衡量过渡步技术优劣的重要运动学参数, 合理的身体角度变化可以使髋、肩二轴形成充分扭转拉紧的角度, 把参与最后用力的肌肉群都预先拉长到最大限度, 为大幅度、快节奏的最后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过渡阶段, 左髋角应该在较小的范围变化, 左膝角应该是增大的, 左踝角应该适当的减小, 左脚尽快地向抵趾板内下沿着地并尽快形成良好地左侧支撑, 从而形成良好的侧弓形, 使滑步的水平速度转换成人体和铅球的转动速度。马乔的左髋角 (见表5) , 从右脚着地到左脚着地时减少了16.795度, 左膝角增加了8.35度, 左踝角减少了12.19度。髋角、膝角增加说明有意识地前伸左腿并使左脚着地制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左侧支撑, 使滑步的水平速度转换成人体和铅球的转动速度。从表5中发现马乔的髋角和膝角是减少的, 说明不能形成良好的制动和左脚支撑, 使滑步的水平速度不能有效的转换成人体和铅球的转动速度, 损失了滑步阶段获得的速度, 从而就影响了完整技术的速度、节奏和最后用力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马乔在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 但是上体过早抬起使得铅球和身体重心的速度差值小和超越器械的姿势不充分。

2.马乔的过渡阶段时间为0.2s与前国外优秀运动员过渡步时间平均为0.0725s比明显偏长, 是因为右腿由退让迅速转入克制的工作能力薄弱, 所以之不能及时和最有效地转入最后用力阶段。

3. 髋角和膝角的减少使滑步的水平速度不能有效的转换成人体和铅球的转动速度, 从而影响了完整技术的速度节奏和滑步冲量的有效利用率。

3.2 建议

1. 训练中重点提高右腿肌群快速收缩能力, 把握好右腿发力的合适时机, 突出快速过渡的技术特点, 缩短过渡时间, 过渡动作力求做到快速、连贯、圆滑。

2. 训练中尽量保证在形成充分完整的超越器械姿势的前提下, 提高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3. 训练中应注意解决其躯干倾角过大的问题。可通过控制好左肩和左臂及压住上体的方法, 避免上体过早抬起和左肩过早打开。

参考文献

[1]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修订版)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2008-10.

[3]闫之朴, 孙泊, 陈雪梅, 黄玉新.推铅球最后用力新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

[4]马克柯依.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运动学分析[J].田径技术, 1984.

[5]李旭鸿, 侯曼.铅球的飞行距离与其影响因素的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 .

[7]布吕德曼教授等.第六届世界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J].田径, 1998, 9.

[8]季虎.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6, 8:16

8.对篮球运动员技术屏障问题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技术屏障 挫折心理

一、分析与研究

(一)篮球技术屏障概念的引入

1.挫折心理

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是个体按照不同项目的特定方式进行学习的。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从个体实施行为到成功完成动作的过程。挫折心理是在没有成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可以归纳挫折心理产生的路径为:个体行为——行为受阻——阻碍无法克服——产生挫折心理①。

2.速度障碍

速度障碍是指当运动员速度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运动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象②。速度障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训练理论专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一开始是针对短跑中的成绩平台而言的,但后来其意义有所扩大。

3.篮球技术屏障的概念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技术屏障这一概念做出完整的解释和定义,综合多方面知识将其定义为:在篮球运动的技术学习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运动员遭受挫折心理而无法提高篮球技术或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其正常技能技术水平,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篮球技术屏障。总的来说,篮球技术屏障就是运动员在技术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心理的影响,阻碍了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提高。

(二)对篮球运动实践中技术屏障现象的分析

1.篮球运动中技术屏障的产生

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成绩的获得历来受到体育人的高度重视。而运动技能则是人在完成运动技术时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个体差异,是一种伴随着运动技术掌握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专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运动技术属于普适化的客观存在,而运动技能则是个性化的主观存在。鉴于运动技能是运动技术内化于个体的表现形式,由运动技术到运动技能也必然是一个从学习到提高的个体发展过程。篮球运动技术转换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样,但受运动员主观上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下,运动技术到运动技能这个从学习到提高的个体发展过程受到了阻碍,使得运动员在运用技术上产生挫折心理,从而产生了“技术屏障”。

2.刺激篮球运动员技术屏障产生的因素

(1)主观因素

篮球运动中,例如身材矮小的运动员喜欢打中锋技术,尽管这位运动员的弹跳、柔韧、力量各方面身体素质都比较好,但是身高的差距决定了他不适合打中锋位置,他若果盲目的把中锋技术练习下去,显然会陷入技术屏障;再比如内向性格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替补出场的他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多次出现了失误,教练为了赢球不得不将他换下,这样就容易使得不愿交流的内向性格的运动员陷入技术屏障。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多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教练的训斥、队友的压力、外界的评价都是与运动员自身性格、自信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合技术屏障产生的个案与专家的建议,本文归纳出几点刺激篮球运动员陷入技术屏障现象的因素。如下表:

表1 刺激技术屏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身体条件教练的执教

兴趣爱好队友的影响

性格特点技战术

自信心外界评论

(三)对篮球运动中技术屏障现象的克服

综上所述,技术在篮球运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使运动员的技术更好地提高和发挥,克服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屏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自身特点,提高对抗能力

在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克服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屏障的问题上,应让运动员多练习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对抗练习,在发展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要求运动员有目的性利用一对一形式的对抗性练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场上位置,身体能力),提高技术动作的运用水平和对抗能力。

2.提高心理素质,克服临场压力

在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克服运动员技术屏障这个问题上,心理因素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平时训练中,要着重练习实战能力,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有效地让运动员提高实战经验,提高临场的适应能力,克服心理上带来的阻碍,消除技术屏障,使运动员正常或超水平发挥其技术水平。

二、结束语

篮球运动员在技术屏障现象,要依靠实战经验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增强去消解。技术的优劣和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组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稳定的、积极的、有信心的正面心理状态可促进技术水平的发挥,也是消解技术屏障的保障;而拥有良好的技术又是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也是消解技术屏障问题的基础。总的来说,心理因素是篮球运动员产生技术屏障和消解技术屏障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提高技术的训练或是实战比赛中,克服阻碍技术发挥的心理因素就能够有效地消解技术屏障。

注释:

①刘国钊.论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挫折心理的产生条件、负面影响及其克服[J].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

②陆升汉.对突破速度障碍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9(3).

参考文献:

[1]陆升汉.对突破速度障碍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9(3).

上一篇:高效课堂阶段性小结下一篇:合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