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2024-10-06

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共12篇)

1.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篇一

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强化实践体验育人功能

黄陂区实验中学 刘建忠

黄陂区实验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2070名学生。近几年来,学校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施“十二五”有效德育建设工程中,学校以市级试点项目“实践体验育人”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和实践能力,追求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和人性化,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一、加强德育制度建设,着力彰显学校办学理念

在实验中学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秉持“尊重产生和谐,学习促进创新,卓越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新”的办学目标,进一步确立了“培养高尚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全方位的德育培训工作,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融入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全体教职工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认识教育对象,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人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引领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

制定了系列规范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和评价管理制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管理和考评制度;班主任绩效工资评价和发放管理制度;班级管理系列制度;学生管理各项制度;学生创新和实践活动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德育网络化管理各项制度等。完善的教育和管理机制为学校的管理育人提供了规范化保证。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学校建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的领导体制,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分管校长、政教处、团委和年级组长、各班主任及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充实,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管理畅通。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班级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和长远发展。从2007年开始,我校制定了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方案和工作制度,专门成立了班主任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在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中,学校重视班主任的选拔和聘任,每学年从全校教职工中挑选师德好、能力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发放班主任工作聘书。为提升广大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思想,学校努力实施“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践行宗旨行动。健全和完善班主任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班主任的责权利,落实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对班主任工作定期检查,每月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按不同等次与班主任绩效工资挂钩。学校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把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纳入对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每月对班主任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每年结集班主任经验交流论文,整体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同时,学校充分肯定班主任工作的艰苦性,关心班主任生活,不断提高班主任待遇,为班主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我校班主任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班主任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改善,班主任特色充分彰显,班主任队伍管理机制更具活力,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涌现出了一批在区内有影响的功勋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十佳青年班主任、百优班主任。

三、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着力开展实践体验育人活动 我校是武汉市“十二五”有效德育建设工程试点学校。在全面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学校重点组织实施了“实践体验育人项目”,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加强实践体验育人基地建设。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黄陂区内和周边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继光纪念馆、红安烈士陵园、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为“黄陂区实验中学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将市科技馆、农耕年华、武汉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实践基地作为“黄陂区实验中学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基

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2、坚持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每年的冬令营、夏令营和素质拓展训练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学校请院士、专家到校讲学,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积极申报、参评各类科技专利发明成果。每年学生荣获的国家科技发明专利都在3-5项左右,每年在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获奖人数都居全区之首,学校被评为黄陂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和示范学校。

3、坚持开展实践体验性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社区公益劳动,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学校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也重在实践体验性教育,追求德育活动的多样化、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通过实践性专题教育活动,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大德育观,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加强德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重视和加强德育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内容形成系列化。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教育,除了常规的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外,学校还开展系列孝心教育、感恩教育、磨练教

育、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艰苦奋斗传统美德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这些活动切合德育教育和学生发展实际,每次活动都有方案,有各项具体活动安排,有总结表彰和反馈。与此同时,学校建立和健全了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成长进步的足迹,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对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受益终生。为此,学校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德育的首位并形成常规化、制度化。从新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从全校每一名学生抓起,全员、全程、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学校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定为养成教育活动月,通过新生军训、广播操比赛、学生礼仪训练、仪表检查、卫生管理和纪律管理等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以严谨的规范促养成,以优良的风气促养成,以崇高的典范促养成、以丰富的活动促养成。”学校养成教育持续、持久、规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德育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光大民族精神;通过木兰文化、盘龙文化、二程文化和辛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延续地域文化、校

园文化和学校成长的脉络;通过各项社会发展专题宣传教育,培育时代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人生;通过每年主办校园文化节,开展文体活动、艺术小人才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内涵,使学生尚美意识逐步加强,高雅人格逐步形成,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通过校社共建、军民共建活动,学校微机室、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等活动密切学校与社区、部队的关系,有效调动各项有利教育资源,扩大校园文化活动范围和影响力;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评校、学生评教等措施构建家校联系平台,优化育人的内外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抵制了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增强了教育的融合性,提高了德育的整体效益。

我校校园德育文化的建设体现了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表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为实验中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

由于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实验学校、武汉市德育“六有六创新”示范学校、武汉市班主任建设工程先进学校、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武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武汉市校园对外开放先进学校等。学校校纪校风优良,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2010年11月

2.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篇二

一、准确定位, 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此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当前许多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使校园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和校园风尚, 形成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校园文化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 体现在校园中学生的进取精神, 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整体规划和合力组织, 重在通过各种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从而使得学生从中获得良好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和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借助学生管理、教学、课外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和手段, 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自孤立的活动, 而必须整体协调, 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才能达到培育学生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为此有学者提出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提出, 要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功能:一是强健主流文化, 二是引领大众文化, 三是提升国民素质。[2]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引领和提升人的精神价值。

二、与时俱进,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这个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未来情势复杂多变的时代, 学子们既怀着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理想与憧憬, 同时又遭遇到复杂多样的困扰与诱惑。他们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需要深入思考人生的路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风貌为核心,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3]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为教师们能免受各种困扰得以尽情施展教书育人的才华, 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全面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想、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 从不同层面较好地适应了同学们尤其是新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专业特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体育类社团活动在提升同学们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各类文艺类社团活动为大家提供了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类表演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为同学们展示才艺提升形象搭建了舞台;校园心理剧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情景, 通过揭示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为大家提供了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校校园心理剧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 形式不断创新, 从现场表演转为后台表演视频制作合成展示。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贴近学生实际, 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近年来, 就业压力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冲击。社会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就业压力增大, 心理负担加重, 越来越多的同学只关心书本、考证、过级, 而不重视参加文化活动;活动单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不少学生面临困惑又不知所措,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剧才大受同学们欢迎。观看一场心理剧表演就是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

建设创新校园、活力校园, 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搭建平台。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认同感和多方面的才华, 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自我, 进而体验到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志趣。

三、提升品牌, 发挥社团活动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 就必须重视建设文化校园。以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努力用富含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熏陶、鼓舞、塑造青年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化、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 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这些高质量的有丰富内涵和发展价值的活动, 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 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 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包罗万象、积极进取的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特色。社团的兴起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社团为不同价值追求及不同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了建立友谊、交流学习、完善自我的广阔舞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能力特长。社团活动以其多面性、学生参与的自发性,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愉悦凝聚、健康身心、激励创新的角色。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 增加彼此的理解, 形成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 社团活动又是一项在群体中进行的活动, 由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活动, 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树立品牌, 对各类社团活动加强指导, 并通过各种措施给予评比和激励, 以评促建, 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社团活动成就进行分类评比,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每年举行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人气爆棚, 在同学们当中有极强的影响力, 科学组织此类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升精神境界, 帮助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树立社团活动的品牌形象, 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传统, 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活动的水平与品位。我校每年举行的社团推介、校园歌手大赛、英语话剧大赛、校园心理剧、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摄影比赛、纸桥设计、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 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其中大部分活动主要由各类社团承办。

建设好社团, 让学有专长的教师成为有力的指导者, 能力强有人气的同学担任教练、会长, 他们共同发挥着主导和主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团活动的水平, 教师应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同时还承担着培育校园精神的重任, 而且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实际上也构成校园精神的具体要素。学生则必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才能使他们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提高, 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创新模式,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校园文化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各方各部就要有新视野新思路, 要大胆创新,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优化育人环境, 通过突显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发掘, 创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对各校区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建设及修缮, 提升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品味, 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这将有利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在继续发挥讲座、板报、主题教育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有效利用网络、微信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加强沟通与价值引领, 还可采取党员活动室、谈心室进学生区的形式深入关注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影响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手机网络平台, 我们一定要主动创新,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以网络为平台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教育,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 高水平的社团活动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高度上, 不断创新形式, 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 引领当代青年健康成长。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需要从准确定位、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提升社团活动品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等方面进行符合本校实际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吉爱民.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

[2]王珊.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2) .

3.幼儿园应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 篇三

一、室外环境充满生机

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因为儿童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能够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和能力。绿色是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大门,紫荆吐翠,香樟挺秀,满眼郁郁葱葱。校园内每幢建筑、每个角落都是“绿色育人”的天地。主教学楼两旁,花圃连片,绿树成荫,令人陶醉,围墙上绘有幼儿环保主题画……正是这富有儿童情趣的乐园和“绿色育人”的浓厚氛围,吸引着每一位新来的小朋友。

二、室内墙饰科学合理

我们在进行活动室墙饰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墙饰的作用。如小班教师在活动室布置了“我喜欢的水果”的墙饰,孩子们进行区角活动时,经常会进行区分颜色、为水果排队数数等游戏。墙饰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发挥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在进行墙饰设计时,我们还强调墙饰内容应与本班当前的重点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中班有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认识春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感受天气的变化、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同时又还在活动室墙上布置了孩子们赏花、放风筝等情景的画面。这样的墙饰不仅对孩子有吸引力,而且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

三、环境与教研融为一体

幼儿园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环境要体现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探索精神,体现幼儿、教师、家长的参与和互动,体现新观念下多种经验、信息的整合,体现各种废旧材料的巧妙利用,体现教师的巧思与创新。如我园大一班从剪纸入手,开展“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每个主体墙饰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与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记录,也是教师成长提高的良好途径。

四、让幼儿积极参与者环境创设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来,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环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教育作用。因此,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为幼儿提供机会,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如春天来了,教师组织孩子们共同布置春天的景色,孩子自己动手剪树叶、搓柳条,制作桃花、迎春花。新年到了,圣诞树上挂满了小朋友制作的新年礼物,有五颜六色的新年贺卡,有用橡皮泥、糖纸做成的各色糖果。孩子们在手工制作的同时,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4.浅析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四

物理教学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对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系统归纳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教学。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以物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科进入以育人为目标的物理课堂时,物理教育便赋予了物理教学一种育人的功能。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品德修养,物理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育人功能而展开。

一、知识与技能

1.传授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传授的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及知识,如力、热、声、光、电等内容,普遍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当今社会里,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在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机械教学方式转变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灵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必要的物理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定律的发现,或者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思维方法和能力。思维方法的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的部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和所受的外力的关系时,采用的“隔离法”;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时采用的“理想模型法”等等,都是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运用物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处处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学习物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总的来说,思维方法的应用和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

3.展示现代科技成果,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前沿

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一方面,物理学为高新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物理学不断地揭示出许多新的现象、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了解物理对科技发明产生的重要作用,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激发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物理教学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最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前人光辉的思想,注重对客观现象的分析与提炼,理论体系逻辑严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适用的方法。因此,物理教学中通过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形成的描述,使学习者看到科学家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的方法与视角,从而训练学习者的理性思维能力。

2.物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物理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使他们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其次让学生运用物理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经历猜想、假设、验证、拓展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得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锻炼,并得到多种能力的提高,实现智能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例如,通过讲述物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情感;通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示范作用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等等。

参考文献:

[1]朱f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1)。

5.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篇五

安全工作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近年来,荻港中心小学全面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部署,在县教育局、荻港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学校以确保校园安全为目的,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为能够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而狠抓学校安全工作。

一、规范管理 完善制度

学校安全组织机构、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学校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处室领导及班主任任组员,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学校每学期还与各年级、部门负责人签订好《学校安全责任状》,实行领导承包,逐级分解,分片包干,做到不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并建立了安全考核奖惩细则及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做到了网络化,保证了我校安全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教师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和分管领导、班主任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

二、加强教育 提高意识

学校领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逢会必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我们在学生的安全教育方面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安全教育内容。我们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教育,包括:人身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设施安全教育,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假日安全教育等。

2、突出安全教育阶段性特点。根据学年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一是学年初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对新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常识培训;一是学期末安全教育,要求全体值日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3、突出安全教育的季节性特点。我们针对季节性的安全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4、突出安全教育日常性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地、大小会议,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为此学校专门编写了《荻港镇中心小学一日常规“十个好好”》,引领学生通过诵读、实践训练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安全及行为习惯素养,争做优秀的荻浦少年。

5、坚持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特点。组织学生观看安全、礼仪常规、法制教育影视片,采用多种形式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学校聘请交警中队干警为学生宣讲交通安全法规,聘请荻港派出所干警到校进行消防和防震自救演练,聘请荻港镇司法所同志来校做法制报告,聘请长江水上交通管理部门同志来校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知识,掌握安全保护的方法技能,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形成学校安全教育多层面,多形式的局面,提高了安全教育的实效。每学期放假前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6、注意特定日期的安全教育。注意节假日安全教育,突出对学生进行活动、旅游、饮食、交友上网等安全教育,积极协助家长对其子女的安全教育;在学生放假前进行假日安全教育,同时在整个假期对学生的安全情况进行跟踪教育;每一周末对学生进行周末安全教育。

7、加强重大活动的安全教育。学校在大型活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大型活动安全防范预案,在活动期间要求全体教职工全部到位,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与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认真排查 及时整改

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为了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认真填写校园安全台帐,组织精干得力人员负责隐患排查工作,做到安全排查一日清,确保排查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把影响教育教学、危害师生安全的隐患排查出来。同时,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报请上级,制定整改时间表,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学校高度重视各类安全设施的配备和维护,认真做到:消防器材设施完备,摆放位置合理,做到定期检查、定期更换;教学楼内疏散标志安装位置合理,疏散通道畅通;校园内电路及电气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各类线路、灯具、电源做到了定期检查维护,无私拉乱扯现象。今年暑期学校投入2万多元,对学校主干线线路进行了更换。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上下学安全工作,定期摸排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通过致家长一封信,致广大驾驶员朋友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并号召广大家长朋友不租用、不乘坐不符合规范、不乘坐超载的车辆接送孩子上下学。并积极争取环通公司的支持,延长班线。

学校高度重视辖区民办幼儿园(看护点)安全工作,定期赴各看护点检查指导安全工作,要求他们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做到抓管理必须要抓安全,抓质量必须抓安全,抓生源必须抓安全,引导各看护点逐步提高管理水平,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6.社团育人功能调研报告 篇六

在近日学校举办的第二十九次“校领导接待日”上,校学生会、研究生会联合发布《发挥社团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调研报告。该报告围绕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关怀社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面向全校在校学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同时通过各学院、社团和网上征集的方式广泛收集同学们的意见。

在学生自我服务方面,该调研报告显示,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中,公益类和文艺类社团最受欢迎,参与度分别达50.46%和37.50%。在社团活动组织方面,文体类和公益类也是组织频率较高的活动,分别占到总体活动类型的50%与54.32%。83.82%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基本或者比较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但也有12.47%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只有3.7%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能够完全满足个人需求。可见,在社团对学生的服务效果方面,总体而言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关于参与社团的收获,受访者认为,社团活动是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视野、锻炼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自我教育方面,85.38%的负责人或引导者都是社团负责的学生,仅有12.28%的活动是邀请校内或校外专业导师来进行讲授。同学之间交流兴趣、互相提高固然是社团的功能,该调研结果也为社团活动指出了可以进行探索的方向,如通过邀请专业导师来获取更系统、更高层次的知识,深化社团活动的教育效果。

在自我管理方面,调研报告显示,70.99%的社团组织者表示本社团对社员进行过专业培训,76.54%的社团组织者表示本社团建立了规章制度。与学生组织的严密形态不同,社团由于其兴趣统一体和学生自主结合的性质,主要是靠共同的兴趣和情感来维持,很难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怎样把握好社团管理与社员情感之间的平衡,也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关怀社会方面,调研报告显示,46.92%的社团组织者表示本社团活动范围涉及校园外,72.71%的社团组织者表示本社团有面向社会的实践或服务活动,84.57%的社团组织者表示社团会主动链接多方资源。由此可见,学校社团与社会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而且社团活动的`组织者也有明确的“走出去”的意识。但同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学校各类社团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较少,很少借鉴其他创新型组织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在活动开展中主动寻找校外专业指导的也不足5%。

7.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篇七

一、高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运用生态的概念来思考教学, 主要是为了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相比起精英教育时代大学“象牙塔”式的封闭化, 当前高校与社会之间互动频繁, 社会对高校教学的影响逐渐加深。较之以往, 由社会需求、学生状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师等要素所组成的教学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一) 生源质量的下降

就成绩来看, 高校录取时面临的是一座“学生金字塔”, 1995年高校扩招前, 录取线比较高, 只有塔尖部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而随着高校学生扩招的逐渐展开, 高校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 昔日的“象牙塔”褪去“神秘的光环”, 精英化的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招生声源质量的整体下降, 这种下降包括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等多个方面, 这是许多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 教学任务的艰巨性

曾有大学生针对大学期间的学习说道:“整个学期仿佛就浓缩在最后的考试周”, 这显然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也充分暴露出当前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另一方面其凸显了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 采取同质化的教学难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目前两者却处于离的状态。而高校要承担起转轨器的角色, 把在应试教育中浸淫多年的学生顺利地转换成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 只有小学从“听话”课堂转变为“素质”课堂、中学从“分数”课堂转变为“知识”课堂, 才能顺利实现大学课堂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2]

(三) 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

由于人口基数和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已经从仅仅关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过渡到综合考量, 它们欢迎既具备较高知识素养、同时又具备能运用理论知识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它们更看重毕业生的核心专业能力、社会活动经验和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宽厚的多学科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我国的大学教育必须迅速改变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应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毕业生就业及获得未来职业成功创造条件。

二、实践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一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围绕着这一总目标, 高等教育的构成要素 (分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地位。2008年5月15日的《新周刊》刊登了由智联招聘实施的《雇主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的专项调查, 统计数据显示:在投递简历、面试、试用期三个阶段, 企业最看重的分别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大学生面试中所能表现出来的个人潜质、工作态度。显而易见, 如今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主要依靠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荀子有言:“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 (《荀子·儒效》) 这句话揭示了亲身实践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静态的听课和读书, 一个实践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动手和动脑有机结合, 是一种复杂的、全方位的、体验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同时有益于学生的意志、品质等非智力要素的提高。

三、摄影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

摄影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其学习过程特别强调实践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摄影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实践能力, 摄影专业教学发展思路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此摄影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转变;二是教学方法要从灌输式教学向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转变;三是教学质量评价要从重视“教”的评价向重视“学”的评价转变。围绕着“实践育人”的目标, 依照“三个转变”的思路, 笔者对摄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

(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科学分离

长期以来, 实验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而存在, 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基于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足。事实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于是“, 双师型”教师成为当前高校师资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任课教师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综合体, 这显然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为此, 可以采取理论课和实践课科学分离的方法, 在有机统一的基础上, 独立设置实践课程, 并给予其独立的学分。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 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达到教学目标, 避免“理论一流, 实践三流”或者“实践一流, 理论三流”这两种“瘸腿”现象。

与此同时, 课堂理论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逐步引入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培养其探究意识, 提升其探究能力, 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 形成合力,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 实践教学安排

1.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双元结合

人类的实践分为两种:一是常规实践, 一是创新实践。而实践性学习是创新性与常规性的统一。从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看, 与原有实践具有同质性和重复性的是常规性实践, 而具有异质性和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实践。[3]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中, 在此过程中创新实践逐渐代替常规实践占据优势地位。因此, 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从具备扎实的常规实践能力向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变。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 一味地强调学生所谓的创新能力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常规实践孕育着创新实践, 没有常规实践, 就缺少创新的平台和依据, 创新实践就失去了根基。基于目前高校学生入学水平平均下移的现状, 摄影专业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常规实践与创新实践的关系, 在强化常规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创新实践。

2.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导向下, 高等教育要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高校除了在学校平台上进行实验课程、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等教学实践外, 还要让大学生在社会的平台上进行社会实践。摄影专业教学可将学生引入到专业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如传媒机构、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和影楼开展专业见习和实习、课外实践、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从基础能力的培养、高仿真度的模拟训练到参加“真刀真枪”式的社会应用, 通过“温室”环境和“野生”环境的交互式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安排的其他注意事项

(1) 各类实验项目的比重要合理

实践教学通常开展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类实验, 三者指向不同层面的实践能力。验证性实验是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 为今后创新实践打下基础;综合性实验中要逐步引入模仿探究模式;设计性试验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使其融会贯通地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摄影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有些院校利用多媒体与动画技术完成的“摄影仿真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 交互性高还节约教育资源, 虽然这种方式可行性较高, 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例如照相机快门速度和光圈的演示,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进行演示, 但是视觉演示无法替代学生亲自操作相机后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切实感受。

(2) 实践项目的设计要新颖生动

单纯的技能训练难免显得枯燥, 因此, 实验项目的设计要新颖,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在生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相应技能。如在“快门速度对画面动态物体的呈现”实验中, 建立“泼水节”的实验情境就要比在马路上拍摄汽车生动有趣得多。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和练习, 在印证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的同时,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体验 (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 并引导学生逐渐了解自己, 完善自我。

(3) 实践项目的安排要循序渐进

实验教学要形成系统性、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系列, 通过阶段性、分层次的实践锻炼,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实践能力的训练要达到系统性并与学生的能力增强相匹配, 就必须打破实验课程的藩篱, 全方位统筹设计摄影专业的实验环节, 根据各实验开设的先后顺序确定其自主设计的比重。这需要实验中心在全面分析各门课程教学需要和教学安排的先后次序后, 从整体上设计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 并协调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师实施。

(三)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1.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摄影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开放式的时空状态下由学生个体独立去完成。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定, 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测评。摄影专业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课题选择、项目分析、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图片编辑等。要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权重, 最好不低于专业课程总成绩的50%。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应注重其发展性, 以技能评价为主、知识评价为辅, 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 又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摄影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一般采取创作的形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做终结性评价时, 采取严格的评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摄影创作的评估类似于美术作品, 应该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 邀请3位以上的教师参与评价, 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保证了考核的公平。通过答辩准备, 学生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作品, 发现作品的有待提高之处。答辩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其概括能力、表述能力, 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当下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 上述考核方法的实施, 可以形成“以考促学”“以考逼学”的局面,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坚守较高的学业标准

目前, 政府和社会都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也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业任务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学业成就而言至关重要。学习投入时间和学业标准是教育质量最基础的保障, 如果没有最基础的投入与保障, 所谓高级能力的培养那只能是空谈。[4]高等教育从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变成现在的“宽进宽出”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难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摄影专业教学坚守教高的学业标准, 坚持“宽进严出”显得十分必要。

四、总结

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使得高等教育的教学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 这需要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去积极面对和适应, 否则高等教育就无法承载社会赋予的“育人培才”的重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实践教学应牢牢把握“实践育人”的宗旨, 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软件的建设, 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02) :6.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3) :4.

[3]刘然.创新实践与常规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26-29.

8.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八

“教书”与“育人”的脱离

教书育人虽然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又似乎经常性地把这看成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特别是在各个学校设置德育处的背景下,校长、科任老师等都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即学校的育人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老师来进行的。于是负责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背负了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另外一方面,各科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着学科的知识传递。这种分割导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机械操作过程,而专门负责育人的德育课也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过程。教学因缺少育人的功能而失去学校教育应有的内涵。

学校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脱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教育学问题中的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学传统的话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是浑然一体的。后世的教育者们大多知道赫尔巴特,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教学与育人又似乎是截然分开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在从培根开始的学科分类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分化下,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地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在某个领域的认识,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片面地去理解所分化后的学科,而隔断了学科间普遍的联系而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南京师大的杨启亮教授也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无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或者教育的教学性。人类从生命孕育和养育的现象中认识教育,从年长者向年幼者进行经验传递的现象中认识教学,经过漫长的历程创造了学校教育和教学。这里也没有什么学科边界,教育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教育,它们是一体融合的关系。”自从有了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化,人们倾向开始区分教育与教学的差异并最终走向脱离。

另外一方面,在现时的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专业教学的教师无法超越这种困境,在“升学第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

教学与育人的脱离导致了学校教育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脱离了专业教师的有意识育人过程而使得教学内容失去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得德育的开展陷入困境,德育成为被剥夺的活生生的载体而变得面目可憎,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需要从宏观的层面去重新认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德育也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成为其真实的写照。学校的育人职责就在知识传递和考试面前让位。但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它们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学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出现问题,德育就可能走向无效。因此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而对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渠道。细心分析这个渠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首先,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方面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不间断地、全面地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生认知方面占着主导地位。

其次,各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使其有机有序地渗透到学生中去,比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特别是历史,它以独特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知道历史变化的规律,近代的苦难史也容易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这些教材的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再者,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在课堂上的,而一种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其身体力行来给学生施加“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

最后,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而德育工作应该融入到教学的工作中,这样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所以在教学中渗透育人工作是防止“教书”与“育人”互为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也是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根本途径,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要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育性教学何以成为可能

教学的教育性解释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学校实际情景中的教育与教学相脱离是在忽视这个问题,这容易使德育工作失去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也使得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是一个知识储蓄的过程”。这不仅黯淡了学生的生命颜色,更消逝了教育的本真内涵。因此教育要完整就应该把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如何统一起来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尝试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教学与教材中都包含了教育的因素。但是,这些隐藏的因素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正确的理解。保罗·弗莱雷说“只有当行为与反思不分离的时候,行为才是人类的行动”。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如果缺少育人因素的话,教学也几乎算不上是教育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让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人们都重视教材的选择,中国的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一向是个以重视伦理道德为典范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已经被沿用了几千年,这虽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教材中的很多思想甚至成为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足见这些作为道德教育教材的经典性。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早在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时也就定下了基调,中世纪的历史、神学等课程也都难以脱掉道德的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存在的德育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潜在影响,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上课这个行为看似是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和潜在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这种潜在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表现,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特别是面对特别容易模仿的这个年龄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道德模范,教师的德性魅力容易让学生亲近。学生也只有“亲其师”,才能更好地“信其道”。

9.优化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篇九

深圳市福田区景秀小学

邮编:518034 作者:张金泽

美国全国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认为:“在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呼吁“全社会都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优化校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环境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不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近几年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精心设计校园内部的陈设布置,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精拟校园的标语口号,发挥环境的感召功能。正是我们注意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方面的多种功能,才形成今天 我们学校环境优美,校风、学风好,学生的文明礼貌好,卫生习惯好的可喜局面。

一、精心设计校园内的陈设布置 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

校园内的陈设布置是指除校舍以外的空间、场地,墙壁、走廊等的装点、物类的摆放,搁置以及各种橱窗,景点的布置等。如果校园内这些陈设布置设计合理,考虑周到,摆放科学、精巧,就能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起到寓教于物,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如:一进校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大厅,大厅两旁是“少先队园地”,园地中有各种评比优良一览表,有荣誉栏、小学生守则、校风、学风、班风、小学生日常行为“三字歌”;还有高雅的艺术浮雕和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学生走过这里都要看一看“荣誉栏”,望一望艺术浮雕,情不自禁地哼一哼“三字歌”,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校教学楼中间,设有一个圆形的大庭院,庭院中间长着一棵参天大榕树,与教学楼相辉映。校园里建有生物园、运动场、升旗台,科学家的雕塑画像,每层楼的墙壁上嵌有一面透亮无暇的“仪表美”大明镜,映照着每个学生的身影,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不自觉地会把红领巾戴正,把衣服钮扣系好,把头发理顺;走廊里贴有伟大画像、学生美术佳作,各学科知识专栏„„所有这些,无疑对全校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成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需教师来教育讲解,就会受到无声的熏陶,也就有效发挥了环境的熏陶功能。

二、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

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

近些年,我们是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曾先后动用150多万元资金,购买花草树木,开辟花圃、草评,植树,每层楼两旁都建有花坛,教学楼顶建造了草坪,栽种了花草,学校绿化覆盖率达到65%。草评、花圃间的空地、道路全都铺上了广场砖。学校操场全都铺上彩色塑胶,红绿 相间,操场四周是长着茂密植物的绿色围墙,异常漂亮。校园的生物园里喷泉飞舞,溪水潺潺,鱼儿嬉戏,鸟儿欢唱。目前,景秀校园里棕榈婆娑,绿草茵茵,百花齐放,鸟语花香。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的图画。

学生置身在这样美丽、和谐的环境里,走在洁净无尘的道路上,看见红的花,绿的草,无尘的地面,整齐的草坪,漂亮的花圃,高大的树木,有趣的小鸟,自然感到了美。美的环境,美的校园,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美的教育。美的环境,塑造着他们的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他们穿着整齐了,举止文明了,语言文雅了,乱丢果皮字纸的少了,乱倒垃圾的少了,在墙上乱涂乱画的少了,这不正是环境的美育功能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吗?因此,我深深体会到了,只要我们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就能充分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

三、精拟校园内的标语口号

发挥环境的感召功能

标语口号是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也是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精心编拟和张贴校园内的标语口号,是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一幅好的标语,一条激励人的口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近几年中,我们精心拟出各种标语口号,张挂在醒目的地方,以发挥环境的感召功能。比如,迎着校门我们张挂着醒目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动发展,营造乐园,追求卓越”;教学楼的四周横栏外写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目标口号,迎面墙壁上镶嵌有校训:“尚礼、和谐、发现、超越”四个蓝色大字放着光芒。操场南面楼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以尚礼培基,以探究导向,培养身心、灵健康的孩子,创造美、乐、趣诗化的校园”巨幅标语。校内还张贴有:“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上下楼脚步轻,安静靠右行”花坛、草坪、植物园周围插有“绿草茵茵,足下留情”“爱护环境,享受自然”标语牌等 等。所有这些标语口号,都很好起到了教育人、鞭策人、激励人、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暗示、警示、昭示和提示的作用。学生天天看见这些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映入学生的眼帘,刻入学生的心中,溶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从而发挥环境的感召作用。

10.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篇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消除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

第一,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阐释,引导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努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第二,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必须加强课堂讲坛管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要健全完善有关管理制度,防止错误观点和言论进课堂讲坛,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政治方向。

11.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十一

一、打开文化之门,挖掘数学瑰宝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在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七巧板的流传,圆周率的得出,指南针的发明,“高斯的故事”等数学瑰宝,以及《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传世之作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然,彰显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数学+文化”,更不是数学史料的点缀,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机融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渗透数学文化,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这种文化底蕴的积淀将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一块基石。

如,“圆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研究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写道:“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上述案例中,数学文化在课堂流淌。教师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数学文化中遨游,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用心去触摸数学内在的文化本质,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有关圆的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带领学生欣赏圆形拱桥、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等生活中、人文中的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而且在欣赏的同时,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悄悄浸润学生的心田,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

二、采撷数学之美,传递怡人之情

华罗庚说过:“数学有无穷的美妙。”数学美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洁美、构图美、思想美、格式美、对称美、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数学的这些美无不展现于数学的每一个角落。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的目标就是“真”和“美”。所以,数学教学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作为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美育融进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发现与领略美,体验与感悟美,理解和欣赏美,追求并创造美,进而对数学产生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浓厚而持久的兴致。

曾看到过一节课,课题是“轴对称图形”,课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生活中的轴对称: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蜜蜂;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雄伟的天安门、埃菲尔铁塔……伴随着老师的激情旁白,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孩子们沉浸在美丽的画卷中,感受到对称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美,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越了课堂,飞向了遥远的数学世界,产生了想了解数学世界的积极情感。数学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合理运用。数学的公式之美、图形之美、推理之美、数形结合之美都值得我们采撷和展现,只要教师善于从审美心理出发,通过讲解和演示,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使数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赋予数学内容以美的生命、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享受数学展现的美,进而形成数学美感,就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三、渗透思想方法,成就思维之旅

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它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如果说数学知识是一个人的躯体,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个人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知识的数学渐渐被遗忘,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却留存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成为他们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终身受益。

一位数学老师教学“多少、大小”时,创设了森林里动物举行拔河比赛的情境。在课件呈现动物们参加拔河比赛的画面后,教师请各小组学生数一数每支参赛代表队各来了几位队员,然后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粘贴表和若干小动物图片,让学生将小动物图片整整齐齐贴在表格中。这个环节过后,教师说:“小动物就要进行拔河比赛,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助它们设计比赛方案?”学生跃跃欲试,方案一是4只小白兔——4只小猴;方案二是4只小白兔——5只小松鼠;方案三是4只小白兔——3只小熊;方案四是4只小猴——3只小熊;方案五是4只小猴——5只小松鼠;方案六是4只小猴子——3只小熊。教师将六种方案展示出来,让学生判断哪种比赛方案最公平,学生都说4只小兔和4只小猴拔河比赛最公平。于是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小兔和小猴只数一样多?”学生说:“可以把小白兔和小猴一个对着一个比。”教师给予表扬并引导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白兔,用三角形片代替小猴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小白兔和小猴一个对一个比,小白兔没有多出来,小猴也没有多出来,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比较两个物体数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对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动物代表队进行排队整理,初步渗透了统计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抓住“公平”与“不公平”这一关键问题追问学生怎么知道小兔只数和小猴只数一样多,在学生充分摆、画、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

现行教材主要是按知识结构编排,对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极限等思想方法散见于整套教材之中,而且内隐于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之中,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主观随意性很大,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外化,使有形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无形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齐头并进,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四、捕捉人文因子,收藏精神之粮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历程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听一位老师执教“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始,教师创设了大象伯伯给小动物们发奖金的情境。通过大象以不同方式发1元奖金解决了“1元=10角”这一知识难点。这个环节过后,教师穿插了童年积攒一角钱的艰辛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1元等于10角,1元里面有5个2角和2个5角等知识后,教学围绕小动物们处理奖金的方式展开,小狗把钱存进了森林银行,小猪去超市买了棒棒糖,小猴子开了一家文具店。最后教师让学生针对小动物的不同做法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同时渗透了多元价值引导。对童年的回忆,让孩子知道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通过小动物们对奖金的不同处理方式,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不要像小猪那样吃光用光,可以积少成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人格的润泽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还要充分挖掘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等教育因素,利用好德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储备,获得美好的精神收获。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教师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能为学生开拓文化视野,用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用高尚的道德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必能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12.强化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篇十二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 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史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记录了多位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发拼搏的故事.我国古代的一些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秦九韶公式、杨辉三角形、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中不少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的出现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近似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如能根据有关的史料恰当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中充满了许多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有理数与无理数、正比与反比、精确与近似、直与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揭示矛盾、总结规律,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例如:一工程队修一条路,原计划12天可以完成.(1)现在要提前2天完成,平均每天工作效率提高的百分比是多少?(2)如果工作效率每天提高25﹪,可以提前几天完成?这道题中每一小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都在发生变化,题与题之间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第一题的工作时间减少,那么工作效率发生变化,每天比原来工作效率要提高一些,这道题便是求平均每天比原来增加的百分比.第二题却恰恰相反,工作效率提高了,这就使得所需的工作时间减少,题目的问题正是“可以提前几天完成”.通过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 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教师不仅可以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实习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数学学具、实地测量,深入农村、厂矿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2)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初中数学教师要在备、讲、批、复、考等教学环节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3)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教师教育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每一条定理、公理或结论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成立,如何推导出来的,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审美方面的教育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等,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把数学美作为一种诱因,往往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方法体系,这对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具体生动的数学美不但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的方向,对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能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数学教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因,美的魅力.

二、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初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则更应该强化德育意识,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课内外实践都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寓德育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初中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因而数学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端庄的教态、工整的板书、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严谨而活跃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

上一篇:高二学生学习计划下一篇: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