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教案(共8篇)
1.鸬鹚教案 篇一
鸬鹚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2)湖岸边有______(3)湖的远处有______
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
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
(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
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
(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
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
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
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6、齐读第二段。
7、小结
四、学习第三段(第6~7自然段),感受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平静的美。
1、配乐朗读6~7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像:
此时此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2、小议小结。
五、作业:
(一)填空:
1、从图上看,湖上的_____、______、______,湖边的_____,湖远处的_____、_____等,表现出渔人捕鱼前,这里的___________。
2、从第三自然段中知道,渔人______、_____、_____,鸬鹚_____、_____、_____这些表现人物行动的词,表现出捕鱼时,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课文中选择两个自然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三、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作者重点抓住了鸬鹚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2、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小结
五、作业
1、听写(选择文后词和文中句)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9.鸬鹚
捕鱼前──→平静
(渔人:抓、挤、甩)
捕鱼时不平静
(鸬鹚:钻、扑、跳)
捕鱼后──→恢复平静
2.《鸬鹚》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重点学习1——5小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小段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环境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把它画出来,指名读一读,想想有什么特点?
2、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悠然自得
3、找出描写鸬鹚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严阵以待的样子)
4、小结:这里的坐与站、悠然的神态与列队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的人、物、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恬静的画面。
5、指导朗读,要轻、柔、缓
(二)学习二——五小段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小结:这些动作表现渔人与鸬鹚之间配合默契,说明渔人对鸬鹚训练有素。
2、根据表中内容思考:渔人——鸬鹚——湖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复朗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自己大声朗读,体会这一段与上一段相比,气氛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动态的描写,突出了湖面上活跃的气氛,表现了劳动的紧张和欢乐。
4、指导朗读
要活泼、有生气、速度适当加快
(三)学习第六、七小段
1、自读思考:“恢复”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这个词。
2、指导读,语调也要随之变缓、变轻。
3、指名读,评议
三、指名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完成本课相关训练题。
二、教学过程
1、词语搭配
(平静 波光粼粼)的湖面 渐渐地(走远 升起) 等待(回信)
(一圈圈 粼粼 )的波纹 悠然地(吸烟 散步) 钻进(洞中)
(袅袅 )的炊烟 整齐地(行进 做操) (心情)平静
2、用词造句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例句:客人们都走了,小院里恢复了平静。
一望无垠——垠,边际。一眼看不到尽头。
例句: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
3、检查背诵并默写第一小段。
相互检查——指名背诵——当堂默写——交换检查
4、布置作业:完成课堂训练
预习第四课
3.《鸬鹚》教学方案 篇三
第 一 课 时
师:今天咱们学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鸬鹚”)见过鸬鹚吗?
生:(多数表示没见过。)
师:鸬鹚长什么模样儿?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课件呈现鸬鹚的多幅照片。)大家看,这就是鸬鹚。捕鱼的高手!来,跟鸬鹚打声招呼——
生1:鸬鹚。
师:读得挺好嘛!谁还想打招呼?请举手,把手举高些。
生2:你好!鸬鹚。
师:声音非常响亮,鸬鹚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3:哈罗!鸬鹚。
师:真棒!不但声音响亮,而且“鹚”的平舌音念得特别清晰。就不知这鸬鹚听不听得懂外国招呼?(众笑)
生4:亲爱的鸬鹚,咱们交个朋友吧!
师:对不起,亲爱的,你先把鸬鹚的名字叫准了,咱们再交朋友吧。(众大笑)
生4:鸬鹚。
师:再叫一声。
生4:鸬鹚。
师:好!这就和你交朋友!还有谁也想跟鸬鹚交朋友?(学生纷纷举手)来!咱们一起跟鸬鹚打声招呼——
生:(齐读)鸬鹚。
师:同学们,对鸬鹚,你都了解些什么呢?
生1:我知道鸬鹚是一种捕鱼的动物。
师:没错,一种捕鱼的水鸟。
生2:我知道鸬鹚有一个鼓鼓的喉咙,捉到的鱼就装在喉咙里面。
师:那个鼓鼓的东西叫做“喉囊”。(播放“鸬鹚”课件)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特别鼓,是吧?鸬鹚是一种水鸟,它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又非常喜欢吃鱼。所以,在鸬鹚捕鱼之前,渔人要用一根绳子把它的脖子拴住,不让它们把鱼吃进去,拴在哪儿呢?就拴在喉囊的下面。“喉囊”这两个字非常难写,你们先看老师写一遍,“喉”字中间没有那一竖啊,然后注意这个“囊”字,“囊”字更难写,笔划非常多,上面要写得扁一点,要宽一点,好象一顶帽子,把下面的东西全部盖起来,看仔细了吗?
生:(齐答)看仔细了。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鸬鹚的插图,在合适的地方把“喉囊”写两遍。
生:(练写“喉囊”两字。)
师:对鸬鹚,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1:鸬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鱼鹰。
生2:我知道鸬鹚生活在江南水乡。
生3:有的人家专门训练一群鸬鹚,然后就靠鸬鹚捕鱼来生活。
师:我知道大家对鸬鹚非常感兴趣,同学们一看鸬鹚就知道它是一种捕鱼的鸟。来,咱们去看一看鸬鹚是怎样捕鱼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轻轻响起,老师范读《鸬鹚》全文。)
生:(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师:同学们,留在你脑海里,是一群怎样的鸬鹚呀?
生1:这是一群可爱的鸬鹚。
生2:我觉得它们真的非常听话。
生3:一群活泼的鸬鹚。
生4:鸬鹚个个都是捕鱼高手。
生5: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鸬鹚。
生6:勤劳的鸬鹚。
生7:在我的印象中,鸬鹚都是很健壮、很威武的。
师:很好!这是鸬鹚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而且是相当好的第一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再去读《鸬鹚》,就会有一种会老朋友的感觉了。好!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长句难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见多数同学都已读完一遍课文)《鸬鹚》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老师都已经读过几遍了吗?少说也有20多遍了!20多遍读下来,你们知道我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吗?一句话,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不信?你们自己再读两遍,看看是不是这种感觉。怎么读呢?第一遍,自己管自己读;第二遍,同桌之间相互读。不管第一遍还是第二遍,都要读正确、读通顺,能读出自己的感觉来,那就更好!
生:(先自己读课文,后同桌互相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倾听。)
师:好!看你们这个读书劲儿,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读的同学是读得津津有味,听的同学是听得全神贯注。现在咱们这样,请大家来推荐一下,你觉得你的同桌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我的同桌读得挺好的。
师:好!那咱们先听听她的朗读。掌声有请!
生2:(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象一面镜子。岸边有几颗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停!同学们,听了她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向她学?
生3: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
生4:第一段她读得非常美,好像把我带进里面去了。
生5:最后一句她读得非常有力。
生6:她读得十分美,好象人就站在云里面的感觉。
师:是吗?简直就是飘然欲仙啊!来!咱们也来找找站在云里面的感觉——
生:(齐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象一面镜子。岸边有几颗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好!味道越来越好了!请大家继续推荐。
生1:他读得挺棒的。
师:噢!那就请你接着往下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生2:(朗读课文)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师:停。读得真好!看来你的同桌也很有耳力啊!老师想请你介绍一下,这几段课文你是怎么读好的?
生2:就是自己仔细地读,然后再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再根据这篇文章自己再慢慢地练一下,最后再用一些表情就行了。
师:老师给你总结一下:第一,要把自己放到画面里去,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被优美的景色和动人的情景给打动。第二,要多练习,多读上几遍。第三,要通过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自己的表情,把自己对课文的感觉表达出来。是这样吗?
生2:是这样!
师:谢谢你啦!谢谢你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读书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读书经验。掌声感谢!(热烈的掌声)谁还想推荐自己的同桌?
生1:我推荐我的同桌。
生2:我推荐我的同桌。
生3:我推荐我的同桌。
师:停!那就这样,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一人读一段,好吗?其他同学干什么?
生4:仔细听,发现人家的优点。
师:很好!其他同学就照他说的做。开始——
生5:(朗读课文)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就吞了下去。
生6:(朗读课文)渔人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生7:(朗读课文)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三位同学的朗读,你们是想口头说说他们的优点呢,还是想用实际行动来向他们学习呢?
生:用实际行动。
师:很好!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百句空头口号啊!好,老师也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来。咱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最后三段话。
生:(齐读,教师参与)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就吞了下去。
渔人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整整四遍了。是不是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呀?
生:是!
师:好!有了这种感觉就好!其实,书读得多少,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感觉,一种喜欢读、越读越爱读的感觉。读过四遍课文,对鸬鹚这个老朋友,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的?
生1:我想对鸬鹚说,朋友,你捕鱼的本领可真高。
师:被人夸奖总是快乐的,我代鸬鹚先谢过你了。
生2:鸬鹚,你可不要贪吃呀。
师:给好朋友提个醒儿,注意减肥!(众笑)
生3:鸬鹚,我想拜你为师,好好学学捕鱼的本领。
师:只要你真心想学,鸬鹚我不收你任何培训费,还保管你天天吃到新鲜的活鱼。(众大笑)
生4:我想问鸬鹚一个问题,渔人把你喉囊里的鱼挤出来,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难受吗?
师:还行,都习惯了!谢谢你的关心!
生5:我也想问鸬鹚一个问题,你的捕鱼本领是跟谁学的?
师: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渔人训练的。
生6:鸬鹚,你这么拼命地捕鱼,累不累呀!
师:累是累。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就不感觉累了。
生7:鸬鹚,钻进水里,你是怎么看见鱼的呢?鱼是很难捉的,你是怎么捉住它们的?
师:好!问的真有意思!同学们,看得出你们真的很喜欢鸬鹚!是吧?
生:是!
师:其实,不仅是你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鸬鹚真的很可爱,很乖巧,很机灵。有一位画家跟我们一样,也很喜欢鸬鹚,他还因此给《鸬鹚》画了三幅画。假如你就是这位画家,你打算给鸬鹚画哪三幅画呢?先默读课文,再想象一下。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师:好!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个画家的话,面对这优美的水乡风景,面对这群可爱、乖巧的鸬鹚,你打算画怎样的三幅画呢?
生:第一幅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第二幅是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浪花四溅。第三幅就是炊烟四起,渔人喂鱼给鸬鹚吃,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
师:概括一下,这三幅画就是:捕鱼前的鸬鹚,捕鱼中的鸬鹚,捕鱼后的鸬鹚。是不是?你很会取景啊!事实上,那个画家所画的,就是这样三幅画。大家请看——(课件呈现三幅画。)假如请你给这三幅画分别加个题目,你会怎么考虑?请把你想好的题目写下来。
生:(思考,写题目。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听听他的题目。
生1:第一幅,鸬鹚在等待;第二幅,鸬鹚在捕鱼;第三幅,鸬鹚在休息。
师:不错!反应挺快的。提个小建议,我们都知道这三幅画画的是鸬鹚,所以加题目时可以把“鸬鹚”这个词语去掉。
生2:第一幅,等待命令;第二幅,大显身手;第三幅,满载而归。
师:好!真好!“大显身手”加得特别好!
生3:第一幅,待命;第二幅,战斗;第三幅,回家。
师:嗯,有意思!“回家”取得好。
生4:第一幅,悠然;第二幅,跳跃;第三幅,平静。
师:真厉害!我知道这三个词你都是从书上跳出来的,但挑得好啊!
生5:第一幅,瞧!我多威武;第二幅,瞧!我多能干;第三幅,瞧!我多快乐。(掌声)
师:哈哈!掌声说明了一切。
生6:第一幅,不知今天能捉到几条大鱼?第二幅,看你往哪里跑!第三幅,主人,你还满意吧?(掌声)
师:看来,你已经成了鸬鹚的知音了!真是想鸬鹚所想、急鸬鹚所急呀!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请休息。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看着画面,默写几个课文中的词语。 (播放课件,呈现第一幅画面)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插话)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胸要挺。写好的举手,你写的什么?
生1:夕阳。
生2:我是“夕阳”和“平静”。
生3:我写的是“夕阳”和“粼粼的波纹”。
师:“粼粼”可是个难写的词语。老师看你写的对不对。(低头检查)哎哟!真不简单,写对了,真了不起!你呢?
生4:我写的是“夕阳”、“一圈圈”。
生5:我写的是“夕阳的柔光”。
师:这个词写得好!特有诗意。“柔”字写对了吗?让我看看。(低头检查)对了!很好!继续看画面。(播放课件,呈现第二幅画面。)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好!你写的是哪个词?
生1:我写的是“炊烟四起”。
生2:我写的是“袅袅地升上天空”。
生3:我写的是“炊烟”和“袅袅升起”。
生4:我写的是“炊烟四起”、“袅袅升起”。
师:还挺合辙压韵的。
生5:我写的是“炊烟”和“袅袅”。
师:这两个词可以合成一个词,“炊烟袅袅”。好!咱们来看最后一个。(播放课件,呈现第三幅画面)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好!最后一幅画,你写了什么?
生1:我写的是“稻田”。
生2:我写的是“金黄”。
师:“金黄”这个词书上有吗?没有。注意,要写的是书上有的词语。
生3:我写的是“一望无垠”。
师:这词好!挺合适的一个新词。
生4:我也写的“一望无垠”。
师:“一望无垠的稻田”,多美呀!同学们,你觉得这一幅画写了哪段课文的内容呀?
生1:课文第一段话把这幅画的内容给画出来了。
师:噢,给画出来了?实际上画就是写,写就是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随着《渔舟唱晚》音乐的响起,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生:(闭眼,静静地欣赏、想象。)
师: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稻田,一阵风吹过来,稻子就翩翩起舞。
生2:我看到了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上,它们显得很威武,有的鸬鹚低头看着湖面,有的鸬鹚抬头看着天空。
生3:我看到了夕阳照在平静的小湖上,湖水红红的,还荡着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师:夕阳,小湖,波光,还有一群威武的鸬鹚。多美的风景,多美的画面。
生4:我看到了河边的几棵垂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贺知章的《咏柳》,想得好!用得好!
生5:我看到渔人在悠然地抽着烟。
师:有了渔人,一位悠然的渔人,那风景就更美了,画面就更生动了!刚才是老师领着大家看风景,现在,请你自己走进去,自由自在地去看风景。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谁想把自己看到的风景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谁想读?谁愿意读?
生:(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欣赏着这样的水乡风景,你有一种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
生1:我觉得自己都快要陶醉了。
生2:很舒服,很悠闲的一种感觉。
生3: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渔人,我还有一群听话的鸬鹚。
师:这样的水乡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一起美美地读风景——
生:(齐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这么美的水乡风景,作者是怎么写的?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美在哪儿。
生:(默读第一段,划词划句。教师巡视。)
师:来!跟大家说说你体会最深的那个词或者那句话,好吗?
生1:(朗读)“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我觉得湖的景色很美,尤其是绿油油的湖面。
师:嗯,“绿油油”这个词用得好!谁也想说说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2:我觉得作者把湖面比作镜子,很形象的。
师:你觉得湖面和镜子有哪些地方是相象的?
生1:湖面非常平,因为没有什么风。镜子也是非常平的。
师:这是一点。谁还有补充?
生2:湖面和镜子都很静。
师:安静、平静,是吗?又是一点。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如果你要是站在小湖边,就能看到自己的倒影。这就像镜子一样。
师:湖水非常清澈、非常明净。好,你体会得真好!是啊,小湖、镜子,镜子、小湖,它们都是那样平、那样静、那样亮、那样清,美不美?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师:真好!继续交流。请你——
生1:我觉得“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我觉得“悠然”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它让我感觉到渔人很悠闲。
师:如果把“悠然”这个词换掉,你打算用上哪个词?
生1:悠闲。
生2:无忧无虑。
生3:自在。
师:改成“自由自在”更好些。
生4:还可以换成“美美地”。
生5:还可以换成毫无忧虑。
生6:换成“悠然自得”。
生7:“心满意足”。
师:看看,“悠然”这个词用得多好!从这个词,联系这样的环境,我们读出了渔人的悠闲,渔人的惬意,渔人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心满意足。现在,你就是这个渔人,你的内心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看到这样的水乡风景,你会怎么读这段话?哪位渔人先读?
生1:(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好悠闲的生活!
生2:(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好自在的生活!
生3:(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好惬意、好幸福的水乡生活!来,咱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享受这悠闲、惬意的水乡生活。
生:(齐读)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这平静优美的画面,这悠闲自得的生活,随着渔人的一个动作,就忽然改变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你觉得渔人的哪个动作,一下子改变了这平静如水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是渔人的哪个动作?
生1:我觉得是“一抹”这个动作。
生2:是“一抹”这个动作。
生3:我也觉得是“一抹”。
生4:是“一抹”。
师:体会体会,“一抹”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语?
生1:一蹭。
师:怎样地“一噌”?
生1:轻轻地一噌。
生2:一扫。
师:怎样地“一扫”?
生2:小心翼翼地一扫。
生3:一挥。
师:怎样地“一挥”?
生3:潇洒地一挥。
生4:一擦。
师:轻轻地一擦,是吗?
生5:熟练地一划。
师:好!这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一抹,又像是一次潇洒的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自由朗读。)
师:渔人这一抹,这轻轻的、潇洒的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师:湖面沸腾了。
生2:抹出了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浪花都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生3:抹出了一只只勤劳能干的鸬鹚。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里面全装着鱼呢!
师:真是神奇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一个欢腾、热闹的湖面。
生5:抹出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生6:抹出了一只只跳上跳下、忙忙碌碌的鸬鹚。
师: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
生1:抹出了渔人的高兴。
生2:抹出了渔人的笑容。
生3: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师:真是幸福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渔人洋洋得意的样子。
生6: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
生7: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
师:我也说一句,这一抹,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课件呈现鸬鹚捕鱼的画面,音乐《扬鞭催马运粮忙》欢快地响起)让我们跟着渔人一起,走进这充满喜悦、充满欢笑、充满生机的水乡风景——
生:(齐读)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看!在粼粼的波纹中,一只鸬鹚——
生1:(朗读)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师:看!在夕阳的柔光中,又一只鸬鹚——
生2:(朗读)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师:看!在无数浪花的跳跃中,又一只鸬鹚——
生3:(朗读)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师:一只又一只,一条又一条。满是喜悦,满是欢笑,满是勤劳的收获和希望啊!此情此境,你想对鸬鹚说什么?你想对渔人说什么?你想对江南水乡说什么?
生:(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想说什么,敞开胸怀只管说——
生1:我想对鸬鹚说,鸬鹚,你太能干了!我要向你学习。
生2:我想对渔人说,请你善待鸬鹚吧,它们是你美好生活的希望。
师:相信渔人一定会这样做的。
生3:我想对渔人说,你是勤劳的人,祝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4:我想对渔人说,我要拜你为师,过你一样的幸福生活。
生5:我想对江南水乡说,你真是一个人间天堂,我一定要去看看你那里。
师:好啊!老师就生活在江南水乡,人间天堂。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做客。
生6:我想对鸬鹚说,你不能骄傲自满,要再接再厉,捕更多的鱼,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4.《鸬鹚》教学反思 篇四
1、平等对话,给生成营造心理空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前提。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学生的情绪才是轻松的、愉快的,才会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与激发,这样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地迸发,从而才有可能真实、精彩地去生成。在我的课堂中,自己感觉一节课老师表现得比较严肃,那么课堂气氛也随之显得比较沉闷;假如今天老师态度亲切、心情愉悦,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大胆、激昂。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觉得很难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趁机捣乱,不专心听讲。还有常发现刚才交流讨论的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已经结束,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窃窃私语,无法集中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课堂纪律的组织调控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像那种有许多老师听课的公开课好像不太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可爱而又善解人意的。)所以,新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碰壁而使许多尝试失败者无所适从,不知所以,有时又不得不让神圣的课堂恢复以往的安静与沉重。非常希望能看到各位同仁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2、让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使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我们的付出总是低效劳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鸬鹚是渔人饲养的还是野生的?”“渔人一抹鸬鹚下水是因为训练有素还是因为被惊吓?”,这样以学定教,因势利导,课堂上学生觉得主动,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感悟,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文句及思想的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内容汇报,不但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生成了一个事先没法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3、要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我们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这节课中如果学生问得那个几乎有点傻的问题教师轻描淡写地让它滑过或根本不予理睬,那么课堂就不会如此精彩。如果教师或同学对那个表示异议的学生持不认同的态度,持讥讽嘲笑的表情,那么以后学生还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吗?没有争论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发展思维和语言,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化和独特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应不违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4、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应遵循动态感悟这一阅读规律,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阅读。在上面的例子中,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鸬鹚与渔人那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深刻地感悟到江南水乡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无限乐趣。在聆听与诉说中学生的感悟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浅显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由错误走向正确,阅读就在这种不断生成的动态感悟中进行着,师生就在发现中享受到了莫大的精神愉悦。
遗憾的是像这样令人振奋的教学片断自己感觉一学期中也难得有几回,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教师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撑,还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等。
5.王崧舟教学设计鸬鹚 篇五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阅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鸬鹚》与《翠鸟》、《猫》、《台湾蝴蝶甲天下》等状物类的文章迥然有别。《鸬鹚》一文虽也涉及对鸬鹚外形、鸬鹚捕鱼动作的描写,但作者要反映的并非鸬鹚本身,他要着力刻画的,及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乡景致。鸬鹚在文中仅是作为独特景致辞的一个构成要素、一种情绪表象而出现的。因此,从整体温表看,《鸬鹚》是一篇写景散文。感悟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文章意图、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纵览全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作者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忙碌。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不难发现,小湖的平静与否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渔人静,则鸬鹚静;鸬鹚静,则小湖静。渔人动,则鸬鹚动;鸬鹚动,则小湖动。作者正是按照先静后动、由动而静的行文思路来组织材料的。这条思路,恰如一段起伏有致、婉转悠扬的动人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富有情趣。写渔人,先是“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悠然”一词情味蕴藉,细细咀嚼,渔人无忧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平静知足的心境跃然纸上。小湖的平静,固然是一种自然景致,但它又何尝不是渔人心境的一种折射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紧接着,是“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和船舷上一抹”。“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湖在,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面怀希望的一抹……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最后,“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渔人的形象,虽然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却非常鲜活。这显然是与作者娴熟地运用准确独到的白描手法分不开的。
相比之下,写鸬鹚的笔墨要浓重多了。写鸬鹚,作者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它们的动作上,或“站”、或“钻”、或“跳”、或“吞”,一只只活泼可爱、乖巧伶俐的水鸟活灵活现。由“乖巧伶俐”使人想到它们的“训练有素”,由“训练有素”使人想到它们的主人——渔人。在这里,作者百明写鸬鹚,但实际所写的还是渔人。画中真正的主人不是鸬鹚而是渔人。
为了很好地映衬这位主角,作者还描画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水乡韵致的小湖作背景。他用诗一样的笔调,将背景渲染得十分优美。“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镜子”之喻,贴切自然,充分体现了夕阳映照下的小湖平静、明亮的特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荡起”的是“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是“无数浪花”,用词准确,语势流畅。“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波痕”比之“波纹”,细了、淡了、浅了、轻了。以细细的、淡淡的、浅浅、轻轻的波痕来反衬湖面的平静,既与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荡漾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朴实、隽永,节奏舒缓、流畅,有着浓厚的抒情味,是进行语感训练和美育熏陶的极好材料,也是进行美读和吟诵的极好凭借。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领悟思路是本文学习上的难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第一段。有条件的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积累语言应该作为本文的学习重点。另外,还应通过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充分感觉水乡的优美景致和渔人捕鱼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熟读课文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知课文形象。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放在读悟课文1——4自然段上,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乐趣。对第1自然段尤其需要着力品味,要在反复咀嚼好词佳句的同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三课时则主要是读悟课文5——7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
[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1)课件呈现课题。
(2)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文?
(3)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来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1)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2)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3)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4)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5)教师范定“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6)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定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实练。对小学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2)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1)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淮,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再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方:“凡读书……须要计虱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对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1)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2)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3)学生自由读全文。
(4)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的读给你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2)同桌互读。
(3)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夺)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的道理,但真理往往这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估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
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措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储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拔,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点评:默写很传统,传统得快要被人遗忘;默写很管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对此一直爱不释手。因为其管用,我们很有必要加以继承;因为其传统,我们也有必要加以改造。这个默写设计,融写字、释词、观察、联想、审美于一体,既发挥了传统默写在收心凝神、巩固字词、夯实基础方面的作用,又避免了传统默写功能单
一、形式呆板、被动应答的缺陷。]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点评:文章应该一句一句地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句话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有的句子如文章的骨架,它支撑起文章的全部血肉;有的句子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情致和理趣的窗户;有的句子如文章的血脉,由于它的牵连,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一条发展变化的线。对于这样的句子,在读书时应该引导学生多加吟诵、多加揣摩、多加体会、多加积累。吟诵,在于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揣摩,在于搜寻语言的意趣、咀嚼
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在于以心契心,以情悟情,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而积累,则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总之,当读书深入到字里行间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有所悟有所不悟,有所会有所不会。]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2、3、4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满怀希望兴致勃勃自信轻松自如喜滋滋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地
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例如: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小湖。多么令人陶醉呀!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只又一只乖巧机灵、活泼可爱的鸬鹚。多么令人难忘呀!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多么令人激动呀!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视频。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点评:教《鸬鹚》一文,容易出现三种偏差:一是见物不见人,眼中只有鸬鹚没有渔人;二是主次颠倒,将鸬鹚当作景中主角,渔人则屈居配角;三是平分秋色,鸬鹚、渔人各占一半,不分主次。事实上,景中主角不是鸬鹚而是渔人,渔人的“一抹”正是全篇的文眼所在。抓住这一抹,就能把握全文的精神所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就能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因此,对一抹的感悟要不遗余力、重锤敲打,其余内容则必须忍痛割爱、舍得放弃。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四、结课
教师:《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设计意图】
“语言为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语文课主要学什么?是五花八门的语文知识?是包罗万象的文章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思想教育?是丰富多彩的审美陶冶?还是一味求异的创新教育?都不是!语文课只能以语言为主。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主。这是由语文课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是由一切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决定的,是由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由教育部新近修订并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阐述教学目的时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理所当然,《鸬鹚》的教学也同样应该体现语言为主的理念。以谁的语言为主呢?当然是以课文的语言为主,以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为主。语文课上,学生的精力、智力和心力主要应该投入到积累、感受、领悟和运用课文的语言中去。
要真正贯彻“语言为主”的教学理念,别无它径,唯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语文教学的方法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千变万化,这个法、那个法,读书实乃根本大法。撇开了读书这一根本大法,其它一切法无疑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要做到读书为本,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既是学生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又是教师最主要的语文教学方法。“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鸬鹚》的课堂教学设计,力求不折不扣地做到读书为本。主要读什么?当然是读课文,读原汁原味的课文,读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怎么读?要让学生专心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要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最终做到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6.管理故事:鸬鹚的第三条鱼 篇六
第二天一大早,王老板就唤醒了全体鸬鹚,召开工作布置大会,“鉴于目前任务较为紧急,同时也摆着‘以鹚为本’的精神,本人决定,从即日起全体鸬鹚的午餐标准由原来的1条改为2条金鱼,同时工作量加大40%”。这一指令很快得到了多数鸬鹚的欢呼,因为捉鱼的数量仅仅加大40%,而报酬增长了100%。
然而几天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鸬鹚并没有捕捉到预期数量,就连几个扑捉高手也没有完成,王老板甚是纳闷,便循踪调查,原来很多鸬鹚抱怨,王老板仅在有订单时,才会考虑改善午餐质量,平时很少兑现“以鹚为本”的诺言,趁此也让他瞧瞧颜色……,听到这里,王老板一阵抽搐。
晚上,王老板在万福街上最著名的“飘香大酒楼”订了一桌饭菜,并打电话给A鸬鹚要求其来赴宴,席间,王老板矢口不提扑鱼问题,而一味询问A鸬鹚近日来如何辛苦等诸如此类话题,并许诺从明日其给其3条鱼午餐。A鸬鹚听后极度感腹。此后几天内,王老板故伎重施,结果,至交付之日,王老板不仅如数交货,而且数量还足足多出20%。
商业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任何人性化的决策或制度的贯彻执行都是建立在持续的发展和盈利基础之上,
同时相对来说,企业规模越庞大,企业文化也就越先进,往往宏伟的事业总是通过企业文化来凝聚和感染优秀人才,因而任何集体企业文化缺失或坍塌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创,甚至灾难。
从实质上讲,大多数企业雇主或雇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合作关系,并没有实现同危同安,共进共退的合作理念,因而双方的需求或期望是平行永不相交,这也从另一方面诠释了企业为什么狠抓执行力但依然收效甚微,为什么人才集体流动频现报端。故而企业千方百计导入激励机制,试图大幅提升外部市场表现和个人业绩。
正如寓言中所述,当第二条鱼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是短暂的欢悦过后进入平静的时候,鸬鹚们知道这是自己的报酬,而不是个人奖励,也只有当王老板与其单独交谈的时候,每只鸬鹚才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重视,特别是给予第三条鱼的时候(其实所有的鸬鹚都是3条鱼),鸬鹚的真正潜力和动机才被激发出来,取得了骄人成果。
7.鸬鹚教案 篇七
基本信息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第5课《鸬鹚》
执教者
韩祥荣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文章是根据著名作家郑振铎在抗日战争时期所
名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写的散文《鹈鹕和鱼》的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是一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鸬鹚》一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渔人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变化的优美图画。其教学重点是了解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及其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欣赏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些。由于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来想象画面,感受“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 三幅画卷带来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已经能够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目标
写的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并学习作者抓住特证,用词准确生动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想象文章描目标
绘的优美画面,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价值观目标 趣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
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策略与 设《鸬鹚》一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它生动地再现了江计说明
南水乡人民愉悦安乐的美好生活情趣。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鸬鹚捕鱼的,学习作者写景状物写作特点、表达方法和用词的准确。
1、由教师搜集的和学生搜集的关于鸬鹚的图片及资料导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难通过小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深读感悟时给予点拨指导。
3、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设置好深读感悟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带着预习鸬鹚对于学生来
中的疑问,交流说比较陌生,图3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课前搜集的资片展示让他们能捕鱼能手,你们想知道它的名字吗?料,从而进入课够对鸬鹚有印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它及它捕鱼时文情境。
象。通过交流鸬的图片。(出示鸬鹚的幻灯片,使学鹚的相关资料,预习检查
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问:你
2、学生用自己调动起学生学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鸬鹚)喜欢的方式读课热情,激发阅读5分钟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伸出手指跟老师文,争取把课文
兴趣,唤起阅读一起书空这俩字,并观察:什么结构?读通顺、读流利。
愿望,使他们能 怎么写才正确?
够积极主动地参
3、组内相互检查与到学习中来。自读自悟 你们还搜集到哪些鸬鹚的资料呢?
读书情况,记忆
自己不会的和易引导学生初读课5分钟
2、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错的字音、词语。
文,抓住要点,读通读熟课文,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学生在田字格本弄清课文讲了哪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上练写生字。
些内容,并抓住深读感悟
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课文的要点,把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
4、默读课文,思握课文的脉络,全班交流
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考鸬鹚捕鱼和湖理清作者写作条是鸬鹚的喉囊(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面变化之间有什理。充分发挥学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情景导入
一、情景导入:
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 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
多种方法来识书写“喉”字的要领。
字,重视对学生
5.学生试着用自主识字的引导拓展阅读
二、预习检查。
精炼的语言,结和交流,激发培5分钟
合课件来试着说养学生自主识字
1、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明。的兴趣及能力。
文,看准字音,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6、学生自由读课给学生渗透阅读
文,通过品读自方法,通过自读
2、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己最喜欢的画和默读,使学生
面,了解湖面的了解了文章的内要求:
变化以及鸬鹚捕容。养成了独立
鱼时的情景,体思考的习惯,能【1】.组内交流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会语言的优美,够对课文进行整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记方法,词抓住关键词句,体把握。这也是语理解。
想象画画。
新课标中对高年【2】.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
7、小组交流讨级段提出的要
求。决。
论,进一步相互
3、检查预习情况:
体会三个画面的先进行阅读方法
优美。的指导,使学生16分钟 位置)
么关系?
知道在读书的时【1】.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
8、学生想象画候该做些什么,读?老师相机纠正字音。
面,带着自己的应该怎样去做。体会朗读。
给学生足够的读【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识
书时间和思考时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指导。
9、学生研究“一
间,使他们能真
抹” 抹出了什
正地认真读书,(1)认读词语:文章
船
么?能不能换成静心思考,读出舷
喉囊
吞下
水
别的词?
自己的感受。
痕
一望无垠
粼粼的波纹。
10、学生独自练(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一抹、习,然后同桌互悠然等。
相练说。
让学生反复读,品词析句,感(3)出示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
11、班内指名交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
流,其他学生评悟作者情感,谈收流自己的记忆方法。如:利用形近字
价。识字,造字结构识字等。
获,从而较好地感
学生圈画交流,(4)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反复朗读。
受和领悟到文中那边读边组词。(自由读、指名读、一条龙读)
12、相互讨论完物静人宁的静态美
(5)指导书写生字(尤其是舷和喉)成练习,并指导
和鱼跃人欢的动态先观察这几个字书写时注意什么?教学生把这种感觉师示范,学生练写。
读出来。
美。
三、自读自悟
13、学生阅读短
文《燕子》,并发挥学生的自主1.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思考短文的问到了什么?
题。
2.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最后一段: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什么来吗?
预设:
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联系课文前面内容,我们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有关。
3.理清文章思路,说出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4.作者按照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的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
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
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大
自然的美。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品味,想像画面,以读促思,以读助思。引导学生学习写
作方法,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和写
作能力。
为学生搭建拓展阅读的桥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吸引到课外。
鸬鹚欢悦捕鱼图
渔舟晚归图
四、深读感悟
(一)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下面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一起去感受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出示中心话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三幅优美的画卷,你最喜欢哪一幅,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这幅画面,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勾画相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并把你的感悟读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引导学生个人独立学习。
(四)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
五、全班交流。
预设:
1.捕鱼前(渔人闲憩图)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小湖的优美,引导学生从“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这句话中体会湖面的“平、亮、清”,稻田的“一望无垠”,小船浮在水面的轻、稳、平,渔人的悠闲自得,鸬鹚整装待发都给人以美感。教学时随机让学生给“悠然”换近义词,体会渔人的心境。
指导朗读。
2.捕鱼时(鸬鹚欢悦捕鱼图)
(1)第二——四自然段,重点让学生体会“一抹”,这是全篇的文眼。引导学生体会“一抹”中包含
着哪些含义?(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自信,有对鸬鹚的爱护。一抹打破了小湖的平静,抹出了可爱的鸬鹚,抹出了鲜鱼满仓景象„„所以教学时要抓住这点。)可以用换词比较“一抹”的精妙之处。
(2)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
(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孩子们、我的小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
(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5)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 抹出的是活跃和欢腾?
圈出渔人用鸬鹚捕鱼的动作的词语并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6)找出描写湖面句子,读一读。
3.捕鱼后(渔舟唱晚图)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可以通过“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与前面对比,体会出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
表面上这是一种____的静,实际上这是一种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六、拓展阅读
燕 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或翼尖偶尔沾了一 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江南水乡及鸬鹚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了解,你能归纳总结一下鸬鹚有怎样的特点吗?你从本文学到了哪些写2分钟
作方法?【师生讨论共同归纳】
课文的三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把自己喜欢的画面背下来吗?
布置写作有效练习:
业
小练笔: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吧,请写一写,注4分钟
意抓住这个小动物的特证来写,做到细心观察,抓住特点,做到这些,这样你才能把作文写好。
【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鸬鹚
捕鱼前
湖面平静
渔人闲憩图
捕鱼时 打破平静 鸬鹚捕鱼图
捕鱼后 恢复平静 渔舟唱晚图
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多的充分准备,今天我终于又把《鸬鹚》这篇课文上了一遍。我完全是按着我县高效课堂的思路(情景导入、预习检查、自读自悟、深读感悟、拓展阅读、有效练习)来设计并教学这篇课文的。课后我进行了自我总结,反思如下:
1、自我评价:本节课我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重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对我本节课很满意。
2、教学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新课标在阅读目标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县小学语文教研员王菲主任也多次强调:不应以老师的读和命令代替和束缚学生的自我体验朗读。《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们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读背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学生自己喜欢读,所以读起来都相当投入,也能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这样做我很满意。
3、不足之处:课后我想一想,课上还是没有充分放开手让学生们
去感受课文,比如第一段描绘的捕鱼前恬静优美的休憩图,我牵引的痕迹较多。没有充分把这份恬静优美让学生们自读自悟感受出来,而是牵引灌输,把自己的作为大人的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4、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教学伊始,我向孩子们介绍鸬鹚时,我有一段这样的介绍,是我从网上查鸬鹚资料时查到的:“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先前的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都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待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我介绍到这里时,班里有一个叫杜雨桐的孩子,头脑机灵,反应快,不等举手老师点名叫,就张嘴问我:老师,用绳子扎住喉囊,那鸬鹚不就不能呼吸了吗?不能呼吸还怎么下水捕鱼?所有学生一愣,我也一惊。确实啊,查到这份资料时我怎么没这样想一想呢?怎么对他解释呢?我思考了一下,坦诚地说:“对不起,这个我也回答不了,一会儿我再查一查好吗?”布置学生们预习自学的当,我又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这样解释的:“捕鱼时,鱼鹰们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织的细绳子,以防它们私吞大鱼,所以麻绳子并不紧紧的,不影响呼吸。”我据此向学生们解释了一翻,并感谢杜雨桐同学对我的纠正,也表扬他听讲专心,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5、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上学生们的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分析,我感觉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表现在:
1、时间利用率好,课堂容量合适,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既掌握了本课应掌握的知识,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提升,还受到了审美的陶冶;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师生谈话、小组内生生合作交流、跨组生生交流、自主探究、各种读等;
3、学生们广泛参与教学全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4、学生课上交流氛围浓厚,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互相交流研讨,场面积极热烈;
8.鸬鹚状物作文 篇八
自从在二年级的一篇识字课文中认识了鸬鹚这个动物后,我便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到底是不是会捕鱼?直到今天我才解开这个谜底。
中秋节我们一家人来到乡下冶塘大河村,看见有一大群人在我家附近的一条小河边东张西望。我出于好奇,也跟着跑过去,随着大家的目光望去。只见有几只似鸭非鸭的动物,在远处的河中心游来游去,十分自在。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这是鸬鹚。啊,原来就是我们书本中提到的`鸬鹚,我开始仔细端详起来。乍一看,这几只鸬鹚和鸭子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看,它们的脖子是不同的。鸬鹚的脖子又长又粗,大约有20多厘米呢!在这长长的脖子上面系着一条丝带。妈妈告诉我说:“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小家伙们捕到鱼直接给吃掉。”这时有几只鸬鹚钻进了水里,好长时间没出来。我问妈妈:“妈妈,鸬鹚会不会淹死呀?”妈妈说:“鸬鹚是种鸟,但它可会潜水的呀,不信等着瞧!”说罢,就有一只鸬鹚捉到鱼了,便跑向渔夫那儿邀功呢!于此同时,有几名“捕鱼高手”看见伙伴捕到了鱼,马上去争抢,大概想在渔夫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企图邀功领赏呢。过了一会儿,有几只鸬鹚想偷懒,悄悄地溜上了岸。渔夫看见非常生气,拿起长竹竿就去驱赶它们。可这些鸬鹚胆子很大,竟然东躲躲,和渔夫玩起了躲猫猫。还有几只鸬鹚也忘记了捕鱼,在水面上玩起了轻功表演,好像是武林高手在展示水上漂的本领呢。渔夫拿他们没办法,最后拿出了杀手锏:武力征服——用竹竿打。可调皮的鸬鹚还是躲来躲去,经过几番较量,这些鸬鹚只好服服帖帖地归降于渔夫,乖乖地下水工作了,认认真真地开始了捕鱼。大约过了三十分钟,小船上已经有数十条鱼了。
【鸬鹚教案】推荐阅读:
《鸬鹚》07-09
《鸬鹚》第二课时06-28
教案比赛教案08-28
茶艺教案教案10-20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10-26
体育教案-小学体育教案06-11
中班教案元宵灯会教案08-08
《宽容》序言教案-教学教案09-12
体育教案-中学体操教学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