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积极成长

2024-07-19

积极心理积极成长(精选14篇)

1.积极心理积极成长 篇一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摘要: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恰如一股春风,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理念,不仅可以调节班主任自身心理,更可以将其引入班级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笔者从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场”角度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营造积极心理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场”的基本理念在积极心理学中,库特·勒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存在着“心理场”。它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建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由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等组成,是在班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班级发展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消极的“心理场”学生的思维被抑制,班级气氛沉闷,学生消极抵触;积极的“心理场”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班级气氛活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营造积极的“心理场”

(一)学习领会积极心理学精髓,保持班主任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其自身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他们比起其他老师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班主任也赢得了一个亲切的荣誉称号“班妈”。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更繁重,压力更大。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也是工作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人怎么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得到快乐的学问。所以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立志于做一个积极的教师,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营造和谐优美物质环境实践证明,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在凌乱肮脏的环境中是很难有好情绪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营造优美的教室环境。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地板、整齐的课桌、美观实用的板报„„让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在享受着美的同时内心产生对班级的热爱,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而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因此,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研究制定班规、班训,班级的奋斗目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写下“我的人生格言”“,我的奋斗目标”等,张贴上墙,使学生每天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从而潜移默化地把积极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提升学生的价值体系。

三、加强师德修养,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像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有时是一句关切的问候,有时是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是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有时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过去,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出现问,题去解决问题,但这样的结果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而对其他的同学也会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那就是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的培养。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给他一种成功感,让他的优点进一步发扬。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和等待。要重视给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功的认同”,对于学生的一个办法、一个建议、一个设想只要是有其独特之处,都要加以鼓励,特别是对行为偏差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鼓励,满足其被爱的心理需求,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

2.积极心理积极成长 篇二

近年来,该院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方法打造人才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把挽留人才和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纳入班子的议事日程,以感情、事业、政策和待遇留人,努力给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从2001年至今,先后选聘“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专家”和“项目负责人”50多名,实行了“专题、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长”负责制,使受聘者享受月300元至800元不等的职务津贴。二是为一大批专业拔尖者晋升了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优先安排培训和出国考察。三是加大对科技成果和学有所成者的奖励力度,先后对120多人进行了物质奖励。四是优化分配政策,部分部门实行了“百元工资含量”考核制度,部分人员实行了月400元至3000元的科研奖励基金制度。五是给年轻技术人员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放开手脚在实践中尽快成长。六是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广泛协作,通过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人才成长开辟通道。

该院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图发展”的质量价值观和“市场是海,质量是船,品牌是帆”的经营理念,在研发和生产中做到了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顾客满意度95%以上。在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三标”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现已开始向ISO14000环境标准认证和ISO18000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的目标迈进。

该院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全面培养职工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开展“三爱”教育和“三观”教育,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从业理念。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打造一支“知法、懂法、用法”的员工队伍。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先后为地震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20多万元,捐献衣物4000多件。

3.变革需要积极心理和积极组织 篇三

本次论坛是“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年度论坛”第九届,来自国内外顶级心理学家与行业精英、实践专家聚焦“新格局,新发展——积极心理的力量”这一主题,围绕组织保持积极变革的心态、培育积极领导力的管理者、营造积极关爱的氛围进行分享和讨论。论坛系统地诠释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导向的组织心理系统建设,实现在新格局、新时期下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心理资本 促进心理繁荣

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才,由希望、自信、坚韧、乐观构成的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和谐组织的心动力。培育心理资本、促进心理繁荣,挖掘个体的优势和潜能,提升积极情绪,营造积极关系,塑造利他行为,促进职场员工心理健康,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积极心理与国企深化改革。围绕当前国企改革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卢卫东着眼经济全局,宏观分析了积极心理如何面对国企深化改革的挑战。他指出:国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企业更完善、和谐、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员工心理层面的挑战与适应不容忽视。而部分中央企业已经将EAP和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运用到经营中,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他强调:需要寻找更加系统科学的方法,帮助员工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凝聚共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顺利推进企业改革注入正能量。

——职业心理健康与EAP发展新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张西超博士,结合自身10多年的EAP研究、探索和实践,深入解读在新格局下EAP的战略定向、功能定位、模式创新以及职业心理健康与EAP将来会走向何方。他认为:“与时俱进”永远都不是一句空话,国企改革,企业和员工都面临着多重挑战,EAP作为协助组织和员工共同成长与持续发展的系统工具,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EAP在企业的实践和思考。EAP中国本土化,是中国EAP人及企业的最终目标。在不断引进国外创新模式和经验的同时,如何使EAP适合本土企业需求,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吕大鹏立足中石化管理模式,基于对EAP的实践经验,从积极心理学提供的新视角为出发点,融合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创新,推动政工队伍长期建设,有效防控员工心理危机,并实施积极干预,助力企业维稳,实现了员工和谐健康成长。中石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也提供了重要启示。吕大鹏认为:EAP是西方的大餐,应将西方的EAP跟东方人的含蓄、内敛的性格融合起来,同时如何将EAP发展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融合,这为与会代表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变革中的工作投入与绩效。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工作和组织心理学院院长、教授、欧洲工作和组织心理学会主席阿诺德·贝克教授,结合多年在全球名企中的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作了“变革中的工作投入与绩效——全球研究与实践”专题演讲,使与会者们分享了他帮助企业构建积极组织的神奇心法。他认为:态度积极、充满热情的员工之所以能在工作中表现优秀,是因为他们能在自身所释放和接收的能量间取得平衡。

——心理繁荣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涛以心理繁荣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从组织、团队、个体三个层面呈现基于目标与效果的EAP综合解决方案,从而培育“心理繁荣”组织,打造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心理繁荣在组织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培育心理资本 促进企业与个人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无论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自我完善的国企,还是在竞争加速市场环境下谋求创新与发展的民企,其组织、团队、员工都将面临能力与心理全新的挑战。EAP正是致力于提升员工心理资本,解决员工个人困扰,以达到帮助组织培养“健康、幸福、高效”的员工队伍,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与和谐度。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前党委书记陈珠芳女士结合企业与员工发展实际,认为:自由、责任、价值是企业长青的心灵力量。

阿卡迪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莱特,则系统地讲授培育管理者积极领导力和员工心理资本的系统理念和操作方法,从而帮助员工重拾激情,应对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浦东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郑日昌,从认知重建、阴阳辩证等角度来阐释中国傳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大智慧、修身养性、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其人生感悟和心得。六度伯乐网创始人、麦斯特人才机构董事长李妍菲女士现身说法,结合创业经历,分享作为一个企业家如何解读心理学在组织管理学和员工幸福感建设中的应用。她强调心理学不只是停留在个人心理健康层面,更是要促进企业准确识别人才,实现完美的人职匹配,多维度激发员工的潜力。

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郑华辉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他十多年在EAP上宝贵的实践经验,令与会者耳目一新。

沙发论坛 思想与智慧有机碰撞

围绕“新格局下管理之道——变革中心理学的价值”和“变革中的积极组织”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和主持人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论坛对话嘉宾认为:变革时期充满众多不稳定因素,因此,积极组织建设是企业适应变革、甚至是开创未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研究融于实践,经验启智管理,企业变革中心理学的价值是让组织成长为积极的组织,员工保持积极的状态,实现积极氛围中的卓越绩效。

本次论坛由《最强大脑》主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博士主持,现场参会嘉宾情绪高涨,热烈氛围成就了一场EAP领域前沿思想与最佳实践交融的视觉盛宴和思想盛宴!

(责任编辑:李万全)

4.积极心理学 篇四

很庆幸这学期选修的是积极心理学这一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在心理素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本次积极心理学主要学习了性格特征、微笑、赞美、幸福和沟通等等。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从第一节课我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性格特征: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兴趣拓展对性格特征这一方面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是否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好比家庭,有或者是同学和同事。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乐观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乐观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乐观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所以,在我们不断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忽视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应该要在生活中把自己不断培养和塑造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第二点:微笑应来自内心。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深信微笑是与人交往时拉近距离最好的方法。当你对别人微笑时,其实就在传递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号,意味着你对他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对方就会和你产生共鸣,体会到你的快乐,更愿意和你接近。无疑,微笑为你的吸引力加分了。人际交往并不难,只要随时保持微笑,让自己充满热情,别人自然能够与你更加亲近和放松。因此,在我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时刻保持微笑,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外,也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同样的心情。

第三点:赞美。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善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当然,赞美他人并不意味可以毫无顾忌,以下两个原则是要注意的:一是真诚。夸奖别人要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是对方确实具有或即将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不要让别人感到你言不由衷,另有所图。如夸奖一位身材矮小者长得魁梧恐怕就要出现“拍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况。二是夸奖的内容应被对方所在意。称赞中年妇女身材苗条,赞扬老年人身体硬朗便很容易引起良好反应,而赞美儿童年轻、青年人牙齿坚硬等却很难有积极效果。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赞美他人才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

第四点: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幸福。首先,我认为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其次,幸福度不仅仅是表现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更应该是当我们自己付出并收获得到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当今有许多人虽然物质上很充裕,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幸福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过的很幸福,相对于那些山区的人民,残疾的人们,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满足,只有当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我们才能帮助不幸福的人们。还有就是,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因此,学习了有关幸福的知识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我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第五点:沟通是一种技巧。人是群居生物,因此沟通这一技巧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掌握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清楚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和重要载体。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沟通时候尊重对方是最基本的,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听完等。其次,强化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技巧也是良好沟通的条件。所以要不断学习知识,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要了解时事,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避免与别人沟通时无话可讲,使自己处于窘迫境地。

5.与成长有关的积极努力名言警句 篇五

2、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拿破仑

3、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4、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5、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周国平

6、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

7、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罗丹

8、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9、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颜之推

10、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萧伯纳

11、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2、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爱默生

13、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14、只要坚持用心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舒勒

15、婚姻经过创新,就变成了婚外情。——曹盛蒂

1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7、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拉罗什夫科

18、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19、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切·格瓦拉

20、意志的力量大于手的力量。——索福克勒斯

21、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萧伯纳

22、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伏契克

2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5、希望消失时,恐惧就产生。——格拉西安

26、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索

27、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刻,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8、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西塞罗

29、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6.积极心理学论文 篇六

——心得体会

姓名:

系别:

专业:学号:

指导老师: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进入大学第三年,面对选修课的选择,经过同学的推荐,最终选择了积极心理学,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在于自己本身对这个课程比较感兴趣,想要了解与此相关的某些知识,以便很好的与人相处;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遍有所提高,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以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正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由此看来,这门课程是需要我用心去接收的。

《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是由柯晓东老师担着讲解的,与众不同的是随意的课堂氛围以及老师饱满的热情,激情的演讲。使得每节课都非常轻松的度过,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从第一节课的巧克力开始,便奠定了这门课的独特魅力,也懂得了乐观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牵连。

印象里面最记忆犹新的一节课,老师问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你。当老师文到我的时候,我说,我是快乐的我。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在从心里面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我是快乐的人,有着快乐的生活。

在此之后,有一次的课堂讲解中说到,我缺少激情,是因为我不会激励自己,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活,总是在大学的生活中带着少许的懒惰,疲倦。对新鲜的事物,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提不起精神,没有热情去接受去处理区面对。细细想想自己的状态,真的像老师所说的,我不懂得如何的激励自己,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待正确的事情,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激情,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提高精神状态去迎接。从此以后,每每我开始消极散漫的生活时,我会为自己寻找点事情做,或大或小,可在心底里是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前进。也正是因为如此,会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去完成。与此同时,事情也做得更加出色,获得了成功和荣誉。

通过学习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在其他的课程学习当中,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学会了转变思维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当中,乃至面对今后的就业,我相信,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积极心理积极成长 篇七

一、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及其影响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师生的情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凡有成效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师生间深厚感情为基础, 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现代学校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工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能够实现认同, 彼此只存在工作关系, 那么, 就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不得不共处一室而又在情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 师生情感认同成为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中职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来看, 师生双方都存在着困惑。教师的困惑集中表现在教师付出许多努力之后, 感到一些学生是教而不学、启而不发、屡教不改, 固守着一些消极因素。换句话说, 学生对教师的付出不领情, 教师感到“很受伤”。一些教师在反思中认为, 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该说的都说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最后将问题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和社会大环境不好等。这种归因往往使教师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从而对学生倾注的精力越来越少,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减弱。

中职生对目前师生关系也存在着困惑, 集中表现在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不能真心接纳他们。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在“你认为老师是真心接纳你的吗?”这个项目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是的”或“说不清楚”;在“你能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心吗?”这个项目上, 选择“偶尔”和“从未有过”的学生近70%。这两组数据至少可以说明, 教师付出的关心没有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当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教师的时候, 他对教师教育要求产生消极反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两个困惑对双方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彼此情感不认同的情况下,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相互抱怨、相互冷漠甚至对立。这种师生关系下, 教师很难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也会将对教师的情感不认同转嫁到学习上, 表现出对学习的无兴趣。中职师生双方在造成师生情感不认同这个问题上的先后因果关系已无从理清, 但是, 中职师生必须认清, 要走出师生情感认同的困惑, 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去建设。

许多中职教师在构建师生情感认同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从中职学校的现状来看, 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教育的切入点依然是把中职生当作差生。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 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 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因此, 中职师生要实现感情认同, 就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中职生及我们的教育过程。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教育就是要“一切从积极出发, 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 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模式是积极悦纳, 即教师积极悦纳学生并影响学生积极悦纳教师, 形成积极的师生情感认同。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 要求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1. 积极期待。

一些教师认为中职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 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中职生不敢有很高的期待。然而, 就是这样低期待也往往一再使教师失望。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所谓积极期待, 就是要求教师从积极视角将中职生看作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的个体, 相信中职生自己能够积极进步和完善自我。中职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就能够包容学生身上暂时存在的一些不足, 这种期待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二是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光明面。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大多数中职生是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师是那些十分关心学生的老师, 而不是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这里固然有中职生认知不成熟的一面, 但反映出中职生希望老师来关心他。当学生无法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的时候, 就会产生失望和被伤害感, 进而不再期待也不再主动与教师交往、交流, 师生情感认同受阻。此刻, 即使他认为教师的教育要求在道理上是正确的, 也会因情感上不认同教师而表现出不愿接受。一些教师往往因学生出了问题才给予关注, 教师的教育成了面向问题学生的教育, 这是教育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 主动关心学生, 由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转向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光明面。即使学生身上有九十九个缺点和一个优点, 积极关注要求教师首先关注的是那个优点。

3. 积极评价。

当前,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还是比较低的, 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中职生的评价往往也是消极多于积极。特别当学生对教师不认同时, 既使教师对其用积极评价词语, 他也认为教师是虚伪的, 这也就是大多数中职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赞扬的原因之一。用了鼓励和赞扬的词语而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回应, 教师也感到委屈。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教师已有的心理学理念框架是以问题为取向的, 他们的鼓励和赞扬是基于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要改进而采用的策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就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生身上的缺点, 放大和强化优点。因为“用缺点和不足去形容某个人, 会使我们忽略他的另一部分内容———他的优点, 这也是使生命有价值的关键”[3]。当然, 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不是无视他们身上的缺点与不足, 也不是为了讨学生一时高兴而自欺欺人的顺着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出于真诚和坚持发展性, 给学生以光明、希望与力量, 而不能仅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积极评价要求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输出积极情绪和肯定、赞扬、鼓励之词, 这是积极悦纳学生最关键的表现。

4. 积极引导。

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都需要引导, 可是, 一些中职教师感到学生不再追随教师的引导。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信息源和价值观多样性等因素之外, 教师的引导方式以及引导时的情绪起着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引导, 在方式上强调事先积极主动引导而不是事后消极被动引导;在引导氛围上强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情绪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的积极情绪传递着悦纳的信号, 是教师悦纳学生的直接表现, 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 代表着接纳, 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期待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 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 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 对中职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 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师生情感认同模式就是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积极悦纳。实现师生间积极悦纳, 我们无法要求学生首先积极悦纳教师, 必须是教师率先改变观念积极悦纳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悦纳。“要知道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的人格形象, 假如没有青少年对教育者的人格敬仰与信赖, 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成功的, 而最重要的是, 要有发现青少年巨大的发展能量的慧眼。”[4]因此, 构建这个模式, 对中职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需要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自觉调整观察中职生的视角, 积极改变我们的视点、改变我们的成见、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教育话语。

三、中职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积极悦纳本身包含着一个相互悦纳的过程, 只有实现相互悦纳, 积极悦纳才有可持续存在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可能。因此, 构建中职师生关系的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 还要考虑这个模式的另一端———学生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悦纳教师这个问题。

探究学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我们将结合课题组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 从中职生情感依赖、感恩意识和自我发展动机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1. 中职生对教师有情感依赖的需要。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这种状态决定中职生总是要和自卑作斗争, 他们需要支持。同时,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 老师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能够寻找的最可依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 中职生对教师还有着情感依赖的需要。本课题组对中职生调查问卷中显示, 85%同学想与老师交流, 但又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从学生与教师交往发展的规律来看, 到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 与老师的交往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表明对教师没有情感依赖的需要。如果中职教师能够主动亲近学生, 就会满足学生情感依赖的需要, 进而就会悦纳教师。

2. 中职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感恩意识。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感恩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老师关心你, 你是认为那是老师应该做的, 还是认为应该感谢老师?”这个项目上, 98%都选择“应该感谢老师”。这说明中职生懂得感恩。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中职生常常给人留下不懂得感恩的印象。可见, 问题不在于中职生缺乏感恩之心, 而在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学生没有体会到“恩”在哪里。所以,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积极悦纳学生, 积极关注学生, 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悦纳。

3. 中职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95%以上的中职生对现状不满意, 有着强烈改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的动机, 但能做到主动发展自己的比重偏低;对于老师所给的指导和建议, 能够重视的学生达到80%以上。这个调查结论与中职教师的感受有较大的差距, 在中职教师看来, 多数学生不听指导, 我行我素。这表明中职生有改变现状的需求, 但自我效能感很低, 在行动还需要广泛支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悦纳学生, 通过积极期待相信学生, 积极关注帮助学生, 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和积极引导感染学生, 那么当学生自我发展获得进步的时候, 必然积极悦纳教师。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说,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 积极悦纳学生, 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和积极引导, 那么, 就会激发学生身上内在的悦纳教师的积极因素, 进而实现师生情感的互相悦纳。在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下, 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也就解除了,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 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培养, 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32.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17.

8.积极心理积极成长 篇八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2] 张淑玲,王怀章,王艳玲,孙闻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

9.积极心理治疗述评 篇九

积极心理治疗的积极取向与跨文化观,暗合了心理学发展的两大转向,具有反传统心理治疗的`意义,为心理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作 者:李小光 徐娅霞 LI Xiao-guang XU Ya-xia 作者单位:李小光,LI Xiao-guang(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

徐娅霞,XU Ya-xia(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3)

10.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篇十

Shahar老师的十条幸福忠告(已改编):

1.遵循内心的热情。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意义且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2.尽量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获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门。3.正确的看待失败。成功收获结果,失败收获智慧。

4.接受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不要只接纳自己认为好的部分而否定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

5.简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美妙,但是美妙的事情过多了会带来各种困惑而毫无幸福感。

6.有规律的为自己安排锻炼。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大大改善身心健康。7.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每天保持而不要克扣7~9小时的睡眠。

8.慷慨做人。没有钱没有时间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9.勇气。即便心怀恐惧,依然勇敢向前。

10.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你得到的一切看成理所当然,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的事。

学习积极心理学:

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强调关注自我的改变。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我。

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人们越是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个人的潜能是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的。

在教育的路上,只关注弱点不关注长处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们只能发现问题,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忽略掉。正如人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却把得不到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许多事例让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

快乐不等于没有不快乐,所以负面情绪的体验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现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带你到达幸福的彼岸,只有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幸福、快乐承担责任。

若是身处逆境,遭遇各种困难,却以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来对待,便可容易的逆转处境,同时收获智慧与结果。若以怨天尤人的态度抱怨,你将丧失接下来更多的逆转机会。

从正确的角度提出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成功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做到”,于是我们便关注着我们的弱点,但是若变成问:“为什么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有的人尽管处境恶劣却依然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关注的重点就大不相同。

若是看到孩子的长处和美德,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他们会发现自己也有优点而努力;若是问孩子的缺点,自然也就不会得到正面的答案,“我不行”这个观念便会逐渐渗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孩子便会真的向这个方向发展。人的多数潜能正遭受这样的命运,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剧!

几点说明:

不能把幸福当成“成功人生”的手段,没有其他追求可凌驾于幸福之上。我们只能更快乐、更幸福,而不能把“幸福”当成人生的终点。

积极心理学以“改变”为基础。事实上,幸福的人既关注幸福,更关注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变。

不要一味克服人性的弱点,而要学会适应它们。世界因不完美而完美。

相由心生,所以人对自己的认知、人的价值观等等,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所以,我们最需要更新的就是内在对一切的认识。

改变认知是关键:

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你是一个太看重结果的人,那么你达到目标后得到的幸福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你会回到原有的幸福感水平上;同样,如果你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挫败,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上。

这项结果表明,外在的种种指标并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而内在的认知则决定你幸福与否。

通常我们只看到一场巨大的改变需要的时间和带来的影响,而不去看让这个巨大的质变产生的一些基础性的量变。而人改变认知的历程是长久的,是需要坚持的,一个人若真的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主动、认真的思考什么样的认知是健康有益的、需要他学习并付诸行动的。

不需把自己变成完人:

这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万事万物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因为好坏是人定义的。很多负面情绪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接受。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不良情绪,我们就可以从那些负面情绪中得到一些东西。现实中很多人为了追求完美,只肯肯定自己正面的部分,否定甚至想遗弃负面的部分,所以才导致了那么多的不如意甚至是杯具的发生。

比如嫉妒这种情绪,人人都会有。因为我们所认识到的观念是:嫉妒他人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我们抑制自己的嫉妒心,它却会越烧越旺,以致产生暴力。其实,嫉妒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种情绪。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当家长或者老师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正面的部分,会误导孩子只能有正面的形象,孩子一旦表现出负面的部分,往往会自责内疚,认定自己的不好。如果在人面前打开自己,袒露自己真实的人格,才会唤起他们真实的人性。若所有人都能在别人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而非精心装饰的人,谁都能相互尊敬,且活得舒坦。

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对坏东西的厌恶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对熟悉的事物产生的厌倦、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允许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对于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疏导各种情绪,体验它们、接受它们。

相信自己,不要愧疚:

如果你相信自己能更幸福,你就一定能更幸福。你相信、确信的东西会自我实现:你相信某种药对你有效,这种药就会真的发挥效力;你确信某人能帮你做成某件事,这个人就真的能做到。

不要为想要的事物感到焦虑、担忧,不要去想你缺少它。很多人想要某种东西,却总是得不到,他们便抱怨,认为上帝不会赐予自己这样的普通人好运气。这时候,他们的“相信”正好发挥了作用:上帝的确不会让他们与好运相遇,因为他们不相信上帝能够给你这次甚至永远的好运气,自然你也相信他们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结果就是他们的确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全宇宙通用的“吸引力法则”。

另外,暗示的力量很重要。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愚弄”自己。别人说你怎样,你就会慢慢地相信自己就是那样的。正如家长说孩子笨、不是学习的料,于是单纯的孩子凭借着对父母的信任,就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他们的人生还未曾绽放多少光芒便黯然失色,一生平庸。

若是一个自信力很强的人,按自己的步子坚定地走,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片面评价,不按别人的要求和标准活,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就是那样的人,很容易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得到!

所以,你不仅要相信自己,也要设法让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信心。如此,你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因为,来自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暗示能调动人的巨大潜能,使人变得自信、乐观。

还有,很多人也因为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些事情而愧疚、责怪自己,使自己沉浸于一种无法重新生活、乐观生活的状态。有一个近乎致命的认知就是:要愧疚、自责才是还孩子,这样子才对得起所有人。实际上,原谅了自己,你才能为自己、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幸福。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不能光想不做,只有不断地行动,才能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也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你的注意方向决定你幸福与否: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观事物本身更重要。

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对痛苦的关注,并非痛苦这件事情本身。你关注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行为。

幸福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出身、人生际遇、社会地位、拥有的财富、别人给你的东西等,而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所以,是否幸福,就看我们选择关注什么。

无论怎样的逆境,总有值得你庆幸的地方,但是执着于结果的人,往往看不出逆境中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心智也并没有得到成长。然而,人生的成长和飞跃,常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受害者,也可以选择从中学习一些东西。选择如何面对人生,全看自己。

上帝时刻眷顾所有人,但是却表达得十分委婉。上帝不会让你直接得到好处,而是让你从逆境中领悟智慧,得到生活的馈赠。

人常常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他总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但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对我们已经适应的事物视而不见,不知珍惜,认为它们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经过困苦之后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幸福的。

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从现在开始就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吧!珍惜你的亲人、朋友,珍惜你呼吸的空气、盛开的鲜花„„为什么要等待失去才懂得珍惜呢?

懂得真正的感恩: “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 感恩常常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也能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助人行为。一个人心怀感恩,他眼中的世界往往是明快鲜亮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可以每天记录5件哪怕很小也值得感恩的事情,做更多感恩的行动。

放弃执着的压力:

很多人之所以体验不到更多的幸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将幸福放在了懒散懈怠的对立面。这种认知是基于人们看到的表象:付出与获得的成功往往成正比。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奋斗的艰辛,他就不会取得成功。

还有人认为人生的前半段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后,剩余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幸福了。然而,当一个人真正得到了一切之后,他却未必幸福,这样的例子可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看到。

另外,有压力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也不要盲目追求零压力。

身心互动原理:

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某种情绪会引发相应的肢体语言,反过来,肢体语言的改变同样可以导致情绪的变化。

当无法调整内心情绪时,你可以调整肢体语言,带动出你需要的情绪。比如强迫自己做微笑的动作,你会发现内心开始涌动欢喜。

外在的行动也可以改变内在的认知。有时候自己强迫自己行动,也能够改变你的情绪状态。有些事情看着很难做,一旦强迫自己开始了,你就更容易进入状态。

改变的程度:

一个人的成长,少不了尝试各种新的挑战,战胜了挑战你就会对一件新的事情感到适应和舒服,不再紧张害怕。

想要舒服,就先要不舒服。如果你每天做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年下来,你就发现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越来越多。

但是,最好不要作出太大的改变,否则身心很难适应,甚至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你要开始锻炼身体,你可以先限定运动量,日后再慢慢增加运动量,否则身心俱损。

简化生活: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睡觉的时候睡觉,那就是禅。

其实单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令人开心的,但是堆在一起之后就不好了。正如两首美妙的曲子一同播放,你只能听到噪音。很多时候,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堆在一起后,就变成了幸福的杀手。

对于承受巨大压力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学会尽量简化自己的生活,适当休息。吃饭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只是单纯欣赏食物的美味,这就是很好的休息,也符合冥想的原理。

少做一些事情,我们的效率会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也会上升,创造力和生产力也能增强。

对于如何选择,就要问你的内心了~选择的标准就是你的内心是否真的想做那件事、喜欢做那件事。若是迫于压力和他人的标准,比较建议你尽量少做。生活就是一种投资,你无需什么都抢着做,少做一些事情你照样不会损失多少,甚至收获更多。提升幸福感:

适量做体育运动。冥想。

每天睡8小时左右。拥抱。

情感关系中的几点提醒:

1.社交并不是越频繁越好

2.爱情不能给你安全感,能给你安全感的人只有你自己 3.新奇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4.不要执着于完美的爱情,否则爱情必败

5.注意良好沟通,体谅、理解对方的一切,更高的境界是看到并培养对方的优点 6.追求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这就是健康关系的基础 7.允许冲突的存在 8.懂得欣赏,懂得赞美 9.做最真实的自己

10.有时争吵能让彼此更了解对方

语言和材料主要来源: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

《拆掉思维里的墙》小部分(此外,不收钱地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真是让人醍醐灌顶的难得的好书啊!)

11.积极助推,给学生成长的力量 篇十一

一、从“主观臆测”走向“积极回应”,让新旧知识无缝对接

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提倡“课,从学生已有的开始”。故而教师在教学新知时,更多的是主观臆测“学生已经有什么”,而缺少对“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的思考。“已有”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学生已经有什么”,更多的是指动态的“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一课。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不多。“公顷”离学生有多远?面对“公顷”,学生的接纳程度如何?特级教师王学其精心设计,通过对话来把脉、推进——

(出示“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师:仔细研读,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

生:公顷。

师: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

生:面积单位。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占地”这个词。

师: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

生: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

课首,师生之间围绕“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进行简短的对话,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公顷”这一数学名词,但对“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这句话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于是,初见“公顷”,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意即时萌生对新知的猜度性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知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看似随意实则刻意的提问“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打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主体不同层次的认知经验予以回应。紧接着,“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一下子将学生朦胧的新知与清晰的旧知牵线挂钩,无缝对接。

这样,教师通过对话,积极回应学生的认知经验,挑起学生的思维,让隐性的东西显性化,知识在对话中无缝对接,学生在对话中自觉走向新知。

二、从“生拉硬扯”走向“积极顺应”,为新知生长开渠引水

在寻常状态下,固定和发展新知的旧知是蛰伏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不会自动显现。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情合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开凿渠道,梳理知识之“流”,有意识地从结构视角去把握知识关联点,将数学新知有意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更和谐的认知结构。

如《乘法分配律》一课。小学阶段一共教学五个运算律,在五个运算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得最不扎实的总是乘法分配律。或许上新课的时候,学生模仿得比较好,但一旦综合运用,一旦变式,学生的错误率就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我们觉得,对于乘法分配律,学生不是不能理解其意义内涵,而是缺乏主动从意义这个角度来观察、分析算式的习惯和意识。于是尝试在意义这一方面加重笔墨,将侧重点首先落在内在算理的阐释上。

课首安排“钻山洞”游戏。5个同学一组,2个同学做“山洞”,3个同学钻,如果被卡住,通过抓阄(四个阄:2+2+2、8+8+8+8+8、3×4、5×9)来决定能否通过,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过,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过。游戏最后安排两个阄,2×5+4×5和(2+4)×5,启发学生想办法将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

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从学生学习内部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思考,创设一个数学情境,以“过山洞”引领学生从算式意义的角度来改变算式。“样子变化,意义不变”,从算式的意义切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入新知。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

这样,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展现新知形成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创设”靠“启发”来实现,“启发”以“顺应”为基础。

三、从“按部就班”走向“推波助澜”,让课堂自由灵动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而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则应该是将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教材例题提供4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在选一选、摆一摆的同时记录小棒的长度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在学生操作环节,走进学生,现场采访发现,学生对为什么操作的认识是“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从学生操作的随意性、求得结果的急切性可见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思维含量之少、之浅。也就是说,在按部就班的流程中,学生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学生的课堂成长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还要密切关注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进程是否与教学预设同步。

于是,我们打破常规,首先直接出示两根分别长3厘米和5厘米的线段,让学生想一想“几厘米长的线段能和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交流环节教师通过三“点”,推波助澜:

1.点拨

师:几厘米长的线段是能围成的?几厘米长的线段是围不成的?

经过讨论,学生明确3 cm—7 cm是能围成的,比2cm小比8cm大不能围成。

师:是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指1cm、3cm、8cm)那这里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呢?

明确: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2.点化

师:再来一题:给你2cm、7cm两条线段,找找看,几厘米长的线段能和它们围成三角形?(6cm、7cm、8cm能,5cm、9cm不能)

师:你怎样判断的?(写出三个算式)谁能只用一个算式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呢?

3.点燃

师:在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比某个数大,比某个数小。)

对于“几厘米长的线段能和3厘米、5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 ?”,多数课堂会将此题安排在课尾作为课堂的提升、课后的延伸,而本课直接将此题作为新授,这样的选择,并非有意拔高课堂教学的起点、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尝试着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这样,通过一个任务的提出,为学生提供足够大的空间,给予尽量少的点拨,“逼”学生去碰壁、去想、去做。

12.浅谈“积极心理学” 篇十二

一、积极心理学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后, 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居统辖地位。对于心理学而言, 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等。20世纪90年代, 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的心态也在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荡的社会政治局面之下, 社会科学以及心理学主要研究任务是帮助人们治愈创伤;当社会处于和平时期时, 人们更加追求的是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 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心理学家们提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当美好的事物占据了你的生活时, 所有的不幸与烦恼就会远离。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中, 应以我们所具有的潜在并有建设性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为出发点, 倡导用积极的态度对心理现象做出全新的科学诠释, 从而激发出我们自身内在的力量与良好品质, 同时运用这些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活品质。

(一) 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

消极心理学关注的只是部分存在问题的人, 而对于这些问题也只是“医治”, 并没有治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去除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方面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 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教育, 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却大大增加了, 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心理学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有质量地生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问题根本不存在。

(二) 正面取向的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不同, 提倡研究对象为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以肯定的方式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等心理品质。希望培养或加强我们所具有的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 从而使我们能够真正成为健康的, 并能够幸福地生活着的人。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是人类所固有的内在力量。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并不回避关于人类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界定与研究, 更加关注人类正面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 全面的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方面兼顾到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到了个体的心理层面, 同时也关注到了群体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强调内因与外因在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动因方面的共同作用。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同时还有关于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

(四) 延用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仍是沿用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主流心理学中的多数研究方法与手段都适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结合使用。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 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而出现消极心理的人群日益增多, 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向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架构,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层面。为当前主流心理学的内容与形式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它为心理学研究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更加正面积极地看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向前进一步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 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人们能够更加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这是积极心理学赋于心理学研究新的动力所在。积极心理学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在激烈的社会中从容追寻到幸福的生活, 是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倩, 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 2003 (3) :6-10.

13.积极心理学阅读心得 篇十三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无数人梦想着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即4分钟内跑完1英里。1945年,瑞典人根德尔·哈格跑出4分01秒4的成绩,此后没有人如此接近这个目标。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医生证明4分钟跑1英里,是人类能力的极限。生理学家进行实验,在科学上展示证明人类能力极限,是4分钟跑1英里,不可能少于4分钟。跑手们证明了医生和科学家,证明了他们是对的,1英里跑4分钟2秒,4分钟1秒,但没有跑手能少于4分钟,从一英里跑计时以来。医生和科学家证明了跑手,运动员,世上顶尖选手又证明了医生们是对的。然后Roger Bannister出现,他说“4分钟内跑完是可能的,我要做给你们看”。说这话时,他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也是一名出色的跑手,顶级跑手,但时间远高于4分钟,他的最好时间是4分12秒,自然没有人把他当真。但Roger Bannister坚持苦练,不比别的跑手练得更苦,但和世上别的跑手一样苦练,而且有进步,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跑到4分2秒时停止,像所有人一样,无法低于4分2秒。他不是世上最好的跑手,但也是佼佼者,但他还是说“有可能,在这件事上人类没有极限,我们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他坚持这么做,坚持练习,却一直失败。

直到1954年,1954年5月6日,在重回故校时,Roger Bannister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轰动一时,登上全世界的头版头条。“科学遭到挑战”,“医生遭到挑战”,“不可能成为可能”,它成为梦想1英里。现在听这个,数十年来,自从开始1英里跑计时以来,没有人突破4分钟界限,那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在5月6日,Roger Bannister做到了。6周后,澳大利亚跑手John Landy,1英里跑了3分57.9秒。第二年,1955年,37名跑手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1956年,超过300名跑手突破4分钟界限。

这是怎么回事?运动员们更加努力训练?当然不是,是有了新的技术,新的鞋子?不是,是信念,信念是多么强大,不是因为跑到那个时间,就说“不好,超过速度极限了,放慢速度吧”。根本不是那样,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最大可能,然而他们的潜意识限制了他们,阻止他们突破界限。那不是医生,生理学家和科学家们声称的身体界限,而是心理界限。

14.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四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获得积极品格, 体验幸福的渠道。人的心理像一个战场, 就是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博弈, 当心理被积极品质充满时, 心里是满足、盼望、甜蜜、感恩、幸福的;反之, 若心里被消极心理占主导地位时, 就忧虑、惧怕、愁苦、无望、自卑、骄傲、抱怨、痛苦等。所以, 积极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拥有了这种力量, 人就不会堕落, 拥有了这种力量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

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教师和家长能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分享快乐。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让师生和家长在积极心理品格的滋润下都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和学习;利用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出乐学的学生、乐教的教师;师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挖掘,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校办学品质得到提升;家长和学校的配合更加默契, 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更加畅通, 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三者真正形成合力, 达到共赢。最终把学校打造成“理想学校, 幸福家园”, 形成“学生向往幸福成长;教师愉悦工作, 成就事业并幸福工作;赢得家长满意和社会赞誉”的良好愿望。

二、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品格教育走出“瓶颈”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是对学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透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 从横纵两方面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横向方面, 以点带面, 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 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以全面推广“幸福课程”达到全员参与。从纵向方面, 学校一直坚持开展的心理健康课, 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更新和改进, 内容上以发展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 塑造积极人格特征, 培养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挖掘创造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理解为主,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的是人的优秀品质, 发现的是每个人的潜能, 教学方式上以问题预设、活动体验、观察、发现、分享为主, 所以, 在授课形式上大胆改变, 如, 《多基浦的天空》、《猪想吃饼干》、《勇气》等动画片段用来辅助教学, 利用歌曲的欣赏, 把“创造”、“勇敢”、“仁爱”、“超越”、“积极”、“诚实”、“合作”、“热情”、“感恩”、“善良”等品格的内涵更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铭记在心里, 所以在音乐课中都会有品格歌曲的欣赏和学习。课本剧的情景表演, 角色的创设、游戏、辩论、头脑风暴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式。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 很受学生欢迎, 也让学生受益, 有很多学生对课堂信息做出了积极的反馈。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改善融合。过去教育的侧重点以发现问题为主, 为了逃避被发现而带来的责罚, 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就会形成掩饰真实自我, 利用防御心理消极的逃避, 从而阻碍了人的成长, 人就会在黑暗中, 在问题的抑制中失去自由。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一个互助、互利的关系。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传统的观念中, 人们认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主要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 透过学校近年来不断推广此项工作, 学校已经形成了全员参与, 全员有责的观念, 特别是“幸福课程”的开发和开展, 少先队活动推出的“一队一品”、“雷锋银行”、《新芽报》中的“心灵驿站”栏目等都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实践在各项活动中, 让积极的心理品格得到挖掘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健康在塑造学生品格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从个人层面上看积极的人格特征包括:乐观、爱的力量、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群体层面包括:利他、责任感、文明和道德伦理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学生主观情绪的体验上, 如, 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对现在的满意感, 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识。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 如勇气、乐观、爱、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 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作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对学生积极的心理辅导模式的转变上, 心理辅导不仅仅是修复创伤, 更要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力量。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理解和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上一篇:关于做游戏的作文下一篇:世界读书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