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博士后开题报告(精选9篇)
1.博士文科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地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以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简单罗列他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人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他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人其中,以多取胜。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人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内容相同,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人。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人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人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人参考文献。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毕业论文研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内容安排得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实际;2.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3.要注意研究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设计的相互照应。
四、关于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
创新点是博士毕业论文的点晴之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点提炼得精准、明确,既能凸显论文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又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论文的评阅者首先阅读的是作者对创新点的阐述。因此,提炼创新点不仅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答辩也至关重要。
对于创新点的凝炼和陈述,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新点是指你设了哪些他人未设之问、说了哪些他人未说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2)对于创新点的阐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填补某领域(或方向)研究空白。 二是某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完善、发展,乃至突破。这种理论贡献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某对象(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某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对策)的设计。(3)对创新点的阐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为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创新点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拔高和提升,这种做法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2.粒子物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6.2 四种双亲分子团簇判据的比较 86-91
6.2.1 模拟方法介绍 86
6.2.2 结果和讨论 86-91
6.3 四种团簇法则的总结和评估 91-93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93-97
7.1 内容提要 93-94
7.2 论文结论 94-96
7.3 工作展望 96-97
参考文献 97-10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Li, D.; Kaner, R. B., Shape and Aggregation Control of Nanoparticles: NotShaken, Not Stirred. J. Am. Chem. Soc. 2006, 128, 968.
2. Patzke, G. R.; Zhou, Y.; Kontic, R.; Conrad, F., Oxide Nanomaterials: SyntheticDevelopments, Mechanistic Stud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gew. Chem.Int. Ed. Engl. 2011, 50, 826.
3. Das, P.; King, J. A.; Zhou, R., Aggregation of Γ-Crystallins Associated withHuman Cataracts Via Domain Swapping at the C-Terminal Β-Strands. Proc. Natl.Acad. Sci. U.S.A. 2011, 108, 10514.
4. Porter, A. E.; Gass, M.; Muller, K.; Skepper, J. N.; Midgley, P. A.; Welland, M.,Direct Imaging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Cells. Nat. Nanotech. 2007, 2,713.
5. Liu, S.; Wei, L.; Hao, L.; Fang, N.; Chang, M. W.; Xu, R.; Yang, Y.; Chen, Y.,Sharper and Faster “Nano Darts” Kill More Bacteria: A Study of AntibacterialActivity of Individually Dispersed Pristin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ACSNano 2009, 3, 3891.
6. Bhattacharjee, J. K.; Kaatze, U., Fluctuations near the 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 II. Ultrasonic Attenuation Spectra and Scaling. J. Phys. Chem. B 2013,117, 3798.
7. Whitesides, G. M.; Grzybowski, B., Self-Assembly at All Scales. Science 2002,295, 2418.
8. Srinivas, G.; Klein, M. 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Self-Assemblyand Nanotube Formation by Amphiphilic Molecules in Aqueous Solution: ACoarse-Grain Approach. Nanotech. 2007, 18, 205703.
9. Wickner, W., Assembly of Proteins into Membranes. Science (New York) 1980,210, 861.
10. Sterpone, F.; Briganti, G.; Pierleoni, C., Sphere Versus Cylinder: The Effect ofPacking on the Structure of Nonionic C12e6 Micelles. Langmuir 2009, 25, 8960.
11. Daful, A. G.; Avalos, J. B.; Mackie, A. D., Model Shape Transitions of Micelles:Spheres to Cylinders and Disks. Langmuir 2012, 28, 3730.
12. Chandler, D., Interfaces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Hydrophobic Assembly. Nature2005, 437, 640.
13. Hargreaves, R.; Bowron, D. T.; Edler, K., Atomistic Structure of a Micelle inSolution Determined by Wide Q-Range Neutron Diffraction. J. Am. Chem. Soc. 2011,133, 16524.
14. de Aguiar, H. B.; de Beer, A. G. F.; Strader, M. L.; Roke, S., The InterfacialTension of Nanoscopic Oil Droplets in Water Is Hardly Affected by Sds Surfactant. J.Am. Chem. Soc. 2010, 132, 2122.
15. Jusufi, A.; LeBard, D. N.; Levine, B. G.; Klein, M. L.,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Effects on Micellar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12, 116, 987.
16. Chandler, D., Physical Chemistry - Oil on Troubled Waters. Nature 2007, 445,831.
17. Lin, J.-Q.; Zhang, H.-W.; Chen, Z.; Zheng, Y.-G.; Zhang, Z.-Q.; Ye, H.-F.,Simulation Study of Aggregations of Monolayer-Protected Gold Nanoparticles inSolvents. J. Phys. Chem. C 2011, 115, 18991.
18. Li, T. I.; Sknepnek, R.; Macfarlane, R. J.; Mirkin, C. A.; Olvera de la Cruz, M.,Modeling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pherical Nucleic Acid Nanoparticle Conjugates with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Nano Lett. 2012, 12, 2509.
19. Goetz, R.; Lipowsky, R.,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Bilayer Membranes:Self-Assembly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J. Chem. Phys. 1998, 108, 7397.
20. Cardinaux, F.; Zaccarelli, E.; Stradner, A.; Bucciarelli, S.; Farago, B.; Egelhaaf, S.U.; Sciortino, F.; Schurtenberger, P., Cluster-Driven Dynamical Arrest inConcentrated Lysozyme Solutions. J. Phys. Chem. B 2011, 115, 7227.
21. Mahmoudi, M.; Lynch, I.; Ejtehadi, M. R.; Monopoli, M. P.; Bombelli, F. B.;Laurent, S., Protein-Nanoparticle Interactio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hem.Rev. 2011, 111, 5610.
22. Capito, R. M.; Azevedo, H. S.; Velichko, Y. S.; Mata, A.; Stupp, S. I.,Self-Assembly of Large and Small Molecules into Hierarchically Ordered Sacs andMembranes. Science 2008, 319, 1812.
23. Wong, G. C. L.,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F-Actin and Cationic LipidComplexes: Stacked Three-Layer Tubule Networks. Science 2000, 288, 2035.
24. Giovambattista, N.; Lopez, C. F.; Rossky, P. J.; Debenedetti, P. G.,Hydrophobicity of Protein Surfaces: Separating Geometry from Chemistry. Proc. Natl.Acad. Sci. U.S.A. 2008, 105, 2274.
25. Mittal, J.; Best, R. B.,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Protein Folding underConfine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 20233.
26. Lucent, D.; Vishal, V.; Pande, V. S., Protein Folding under Confinement: A Rolefor Solve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0430.
27. Giovambattista, N.; Rossky, P.; Debenedetti, P., Phase Transitions Induced byNanoconfinement in Liquid Water. Phys. Rev. Lett. 2009, 102, 050603.
28. Zhang, S. Q.; Cheung, M. S., Manipulating Biopolymer Dynamics byAnisotropic Nanoconfinement. Nano Lett. 2007, 7, 3438.
29. Desarnaud, J.; Derluyn, H.; Carmeliet, J.; Bonn, D.; Shahidzadeh, N.,Metastability Limit for the Nucleation of Nacl Crystals in Confinement. J. Phys.Chem. Lett. 2014, 5, 890.
3.农药学专业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镰刀菌和杀菌剂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来,中国苹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年栽培面积为 189 万公顷,产量达到2400 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量的 2/5 和 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苹果是我国主栽树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苹果生产已经成为苹果主产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品种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我国果树品种新老更替加快,老果园栽植新品种时遇到幼苗生长不良等连作问题越来越突出,苹果连作障碍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苹果产区,严重影响果树产业的发展。因此,苹果产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引起果树连作障碍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即使在同一地区其病因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为苹果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带来诸多困难,目前国内对大豆连作障碍的报道较多,对果树的研究较少,不能为实际生产中有效防治果树再植病提供良好的依据。
以前常采用的防治苹果连作障碍主要方法土壤熏蒸,用的熏蒸剂都存在对人畜毒性大、高残留污染环境、使用量大等问题,该类药剂具有灭生性的特点使用后不仅杀死了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也把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杀灭,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失调。与现在人们追求的绿色无公害理念相违背,筛选环境友好、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杀菌剂,并探讨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以生产上较常用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为试验材材,研究水培条件下,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致病机制;盆栽条件下药剂处理后对平邑甜茶生长的`促进,以期为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依据。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苹果优势产区进入衰老期,老果园面临品种更换和果园更新的问题。耕地面积、经济利益、地域品牌限制等问题的限制使再植障碍成为果树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生物因素是导致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邑甜茶既是苹果的常用砧木之一,又是果树栽培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材料,本文以其幼苗为试材,采用水培和盆栽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尖孢镰刀菌对平邑甜茶生长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化学药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分析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为进一步揭示镰刀菌的致病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从而为解决苹果的连作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1.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壤中分离的主要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的致病作用不同,尖孢镰刀菌对其抑制作用更强,经滤液处理后幼苗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根长、须根数、根系表面积、鲜重等都比对照有显着的降低。
2.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研究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培养滤液处理后能够显着抑制植物生长,株高、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的明显降低;镰刀菌培养滤液浓度为 10%时可以轻微促进幼苗生长,培养滤液浓度为 25%时开始抑制幼苗的生长,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保护性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先升高,随着培养滤液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电导率加大,细胞膜透性增大。
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 6 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和定量接入菌麦粒的的灭菌土药剂处理分别为代森锰锌 WP 2.5 a.i g/10 kg 土;多菌灵 WP 2.5 a.i g /10 kg 土;咯菌腈 WP 1.25 a.i g /10 kg 土对平邑甜茶幼树生长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处理后对平邑甜茶生长的促进作用显着,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中的镰刀菌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
4.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菌土、连作土与空白对照及各自对照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杀菌剂在接菌土上表现出的促进作用比连作土更加显着,专一性的抑制作用更强。
四、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关键词
1 引 言
1.1 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1.2平邑甜茶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发病机制
1.4 植物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1.5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生长的影响
2.3 尖孢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的影响
2.4 六种杀菌剂对盆栽平邑甜茶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生物活性测定
3.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4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5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 六种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树生物量影响
3.7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8 六种杀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9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3.10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SOD 活性的影响
3.11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OD 活性的影响
3.12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CAT 活性的影响
3.13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MDA 含量的影响
3.14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AL 活性的影响
3.15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PO 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镰刀菌产毒能力差异
4.2 镰刀菌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4.3 杀菌剂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调控作用
5 结论
5.1 明确了连作土壤中四种镰刀菌对平邑甜茶生长的抑制作用
5.2 明确了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 明确了盆栽条件下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及最适剂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4.数学博士后开题报告 篇四
我院(所、中心)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学号……)……拟定于……年……月……日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邀请参加该生开题报告的专家如下:
开题报告委员会主席: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开题报告委员会委员: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秘书:《姓名》
妥否,请示。
(外校和退休专家及秘书需提供身份证号)
5.博士后工作站开题议程 篇五
一、主持人执行会的专家组成员及来宾
二、合作导师介绍博士后的基本情况
三、进站博士后作博士后研究开题报告
四、专家组提问,请博士后回答
五、专家组对博士后开题报告进行讨论(对博士后研究
课题的必要性、创新点及其研究路线、方法是否可行,进度
安排是否合理,预期成果目标是否恰当等提出审查意见)
六、考核组组长进行总结并就博士后研究工作及报告会
形成专家组意见
七、专家组组长宣读专家组的审核意见
八、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博士后)领导发言。
九、博士后致谢
十、报告会结束,整理记录。
鸿图大展志万里 科技添翅助高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已有四十年悠久发展历史、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华佳投资集团,在21世纪的改革浪潮下,面临着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董事长王春花确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苏州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组建了“江苏华佳投资集团博士后工作站”,重点把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到工业运用上。
2010年6月26日,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项目之一“江苏盛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在盛虹国际大酒店五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来自政府单位的领导,主要有吴江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吴江市市委常委、盛泽镇常委书记李建炯,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吕惠峰,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朱虎金,盛泽镇常委副书记范剑锋、戴颂民,盛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钱永高,盛泽镇副镇长陈建英,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技科科长董爱斌,盛泽镇经济服务中心主任陈忠,盛泽镇东方丝绸市场服务发展局局长计高雄等领导;同时也有来自苏州大学的领导专家,主要有苏州大学服装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国强,苏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姜建明,苏州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谈建中,苏州大学教授裔洪根,苏州大学博士后、华佳投资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责任人吴志平等;出席本次大会的集团公司领导有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常务副总经理陈月红,副总经理王永根等。
大会伊始,由集团董事长王春花一一隆重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并宣布博士后开题大会正式开始,然后副总经理、专家评议组组长王永根同志主持开题评议会议,宣读了开题大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名单后,陈国强院长对博士后吴志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由吴博士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汇报与介绍,专家评议组对其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对课题中的相关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形成评议结论并由副总经理王永根在大会宣读。
评议会议结束后,王春花董事长邀请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主持会议。
首先由华佳投资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发表讲话,王董事长从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公司定位等高度,对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博士后工作站进展状况、博士后工作站战略要义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并对博士后工作站的前期工作予以了肯定,对后期的工作寄予厚望。
其次,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吕惠峰同志在大会上作了讲话,吕镇长首先对华佳投资集团的开题大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从盛泽镇工业发展的硬件与软件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希望在硬件上去的同时,软件也要上去,即机器设备等提高了,相应科技与管理也要同步跟上,使硬件与软件相辅相衬,相得益彰。然后,苏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姜建明先生在大会上也做了讲话,姜处长重点了讲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行业须与高科技相结合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重点,科技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博士后工作站就是学校的科研人才与工业应用的有效对接,建议今后工作站与流动站相结合,加强人才的流动与服务,同时姜处长还对我公司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我们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最后,吴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钱部长认为吴江有许多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与人才结合后才会走上支柱产业,校企联合是一种良好的优势互补,这将会带来又一个春天,同时钱部长对博士后工作站提出了几点要求:
1、开题后抓紧研发,要重视效果及成效,重视研发的运用,这样才具有实际意义,博士后工作站不单出科研成果或产品成果,更应出人才成果,企业要有人跟着学,要学会,学好,最好能独立运用;
2、三方要相互支持,保持和谐,除校企联姻外,政策也要做好相应工作,唱戏是以企业为主角,但前面的搭台则是政府应做的事,只有三方都做得好,才会真正把此项政策落实到位;
3、另外,钱部长表态,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不只是苏大,还有很多大学,同时企业也须做好相关服务,不仅提供主动热情的服务,还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期更好地推动双边发展。
然后钱部长对此次大会的意义是肯定的,对苏大科技人才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华佳投资集团重研发、重人才的举措表示敬佩与赞赏,并祝愿吴博士在华佳投资集团科研工作早日获得成功。
最后,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终评,肯定了博士后工作总站的工作,对本次大会意义也做了说明,并对此次的开题大会表示祝贺,对与会的领导、专家等表示感谢,并希望今后三方在实际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以相互推动更好地发展。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3月8日上午,浙江宝石缝纫机集团举行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暨开题仪式。浙江省人事厅专技处副处长厉勇、黄峰,台州市人事局副局长李宴子,专技处李献宝,专家处朱长征,椒江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徐仁标,上海缝研所高级工程师雷杰,上海交大教授饶柱石,上海交大博士张国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博士袁坤,以及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和宝石股份公司总经理卫海春等6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会上,厉勇、徐仁标等省、市、区领导和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先后发言,并为宝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第一位进站的上海交大张国庆博士作了题为“基于核心软件和虚拟样机技术的缝纫机创新设计研究”的开题主讲。
据悉,宝石缝纫机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浙江省人事厅在2006年12月批准的19家试点单位之一,这是继2007年初宝石公司与四川绵阳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2007年8月引进日本胜家的技术总监担纲科技研发重任之后,宝石缝纫机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实质性跨越。
为了培育出第一批科技成果,当浙江省人事厅批准了宝石建站的申请报告后,公司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宝石根据国家《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浙江省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结合宝石公司和进站博士生的实际情况,物色进站博士、细化研发课题、联络博士后流动站、签订《招收协议》和《工作协议》、落实博士后工作环境和助手等。同时,公司还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积极与省内外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积极联系,商讨联合招收计划;与富有创业激情、满腔工作热情进站的博士生磨合;仔细研究和确定博士后研究项目。
此前,宝石已与上海交大联合招收了一名博士生进站工作,又计划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另一名博士生进站工作,他们拟议中的博士后研发人员还有数人。在紧张的筹措准备中,为博士后工作站的正常运行做好了硬件和软件的各项准备。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既是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又是先进的前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场。宝石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旨在培养和吸引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解决科研技术难题、提升宝石整体科研实力,推动产、学、研结合。这将为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我司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促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博士后及其科研团队对我司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司博士后工作站是指以我司为主体建设,由多名博士后实质性参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博士后的招录
第三条
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确定符合公司发展的研究方向,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明确招收博士后人数和专业要求。
第四条
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有能力从事本公司提出的科研课题开发研究者,均可申请到本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五条
公司博管办收到博士进站申请后,对其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博士,可申请或应邀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第六条
博管办组织“博士后领导管理小组”成员对申请进站的博士生进行面试,并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进站博士根据面试时商定的课题和要求,书面提出对该课题的初步理解和设想,博管办据此择优录用。
第七条
一经录用,需提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要求的进站申请材料,签订工作站、流动站和博士后三方联合招收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利,并按规定报全国博管办或有关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核准并注册。将提交的材料报联合培养的高校流动站,由流动站审核合格后报全国博管办或有关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由其签批《单位审批意见表》及同意做博士后的批文。
第八条
博士后进站三个月之内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大体拟就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科研课题基本的技术思路、预期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案、预期成果及可行性等。经专家指导小组评议,认为开题报告所列课题具有重要意义且可行的,即可进入课题研究;如专家指导小组认为开题报告尚未达到要求的,必须在一个月内重新做开题报告,到时仍不符合要求,给予退站处理。
第三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九条
公司专门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公司各其他部门、人员应配合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
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应本着“以博士后为中心”的原则,调度博士后工作站日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促进企业与博士后工作站的紧密联系,为博士后工作站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
第十一条
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博士后工作站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监督、执行,组织实施考核工作,对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人员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健全有竞争力的博士后激励机制。
(二)、负责统一规划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各子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博士后团队与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及处理相关事务;
(三)、负责财务预决算,统一管理项目经费;
(四)、负责博士后工作站设备仪器的统筹、购置和维护;
(五)、负责对各子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六)、组织博士后工作站、月度计划的制定,召开计划会,监督计划执行;
(七)、负责博士后工作站的后勤管理,包括博士后们日常生活管理;
(八)、负责公司的各项合同档案及重要文件的管理工作。
第四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二条
我司博士后工作站称为“江苏省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我司对聘请的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其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双方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定。
第十三条
为加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保护,凡涉及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双方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违反协议或责任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四条
博士后工作站定期召开项目实施审查会议,广泛征求意见,适时调整计划,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第十五条
为避免浪费,做到专款专用,博士后工作站项目经费设立专门账册,保证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使用。
第十六条
博士后工作站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每月进行检查考核,每季度对各子项目组的工作进行评定;以评定绩效为考核标准,奖罚分明。
第十七条
各子项目组负责人应具体负责子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子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接受领导小组及相关技术专家的定期检查。
第十八条
为加强与博士后工作站的紧密配合,合力攻关,精诚合作。项目团队每月一小结,每季度进行一次实施情况研讨,每半年一总结,认真抓好项目实施进展。
第十九条
通过技术合作,定期选派我公司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合作科研院校进行深造,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五章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后,必须按开题报告的要求开始研究工作,研究中要注意做好科研原始资料包括各项数据的收集、核对和整理,及时向指导教师和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反馈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一条
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凡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或延长在站时间等变动,须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博管办组织“博士后领导管理小组”成员对其申请进行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否则按原计划执行。
第二十二条
保持博士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稳定,如果因主客观原因不能完成其分担的研究任务的,允许更换,并由项目组负责人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提出更换人选要求。
第二十三条
在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合作教师定期深入科研工作现场,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加强对项目经常性的督促与检查,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一些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不能胜任研究任务或难以取得开题报告所提出的研究结果,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制度执行;出站考核不合格者,按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制度执行。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合格,应办理办公用品、实验仪器设备等移交手续。中途退站,也按正常出站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的研究项目,结题或申报科技奖励,按其在项目中贡献大小署名。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发表与研究项目相关的论文、专著,必须经博管办同意,否则不能发表;发表的论文、专著及专利均应署名“XX公司”,并且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人必须是第一作者,否则不能作为中期考核、出站要求的有效文件。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应对有关科研文件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并及时交博管办归档。
第六章 服务与支撑
第三十条
及时了解大聘任博士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对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并解决,为博士后工作站和聘任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十一条
紧密配合聘任博士后开展工作,为其提供所需的配套研发设施,选配称职的技术人员协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为聘任博士后除缴纳高额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外,还为其缴纳补充养老金,补充公积金,房贴,车贴,服装费,交通费,通信费,差旅补贴等,充分满足博士后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第三十三条
为聘任博士后购买医疗保险(100%医疗报销),人身保险,住院补贴,独生子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并提供每年一次的全面性体检,包括心理辅导等,以保证聘任博士后的身体健康。
第三十四条
定期组织如羽毛球、足球、乒乓等健身活动,帮助博士后增强体魄,提高免疫能力,增加生活乐趣。
第七章 奖励办法
第三十五条
为调动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博士后将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和专利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我司根据博士后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科研产出给予相应的奖励分配。
第三十六条
在合作期限内,博士后可凭已授权的专利技术或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入股我司(技术干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具体看贡献大小协商),我司将以提成利润的5%~10%作为技术创新奖金奖励给技术持有博士后或团队。
第三十七条
在合作期间,为我司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100~200万元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10万元;为我司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200~500万元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30万元;为我司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500万元以上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50万元。第三十八条
对获得国家“973”、“863”计划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1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97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超过200万元)、“86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超过200万元)和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6万元。对获得国家“97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小于200万元大于100万元)、“86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小于200万元大于100万元)、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2万元。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6.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六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教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裁剪、改造、整合、甚至重新创造,使它们更切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课堂境界,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提高教学更有效果。我们第一次使用人教版教材是,当时感觉教材的结构不符合我们D类学校的教学实际,学生难以适应,但因为没有通读整套教材,所以我们不敢骤然实施改革。
9月,第二次使用这套教材时,根据 “教师即课程”的理论,我不再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用立体的思路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见第五页知识结构表)。从章节顺序的调整发展到知识点的调整,甚至把不同章节知识点重新组合,(把不同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合并),增加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运用次数,使知识点之间及时网络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新课改革一早就提出课程的二次开发,但目前我们在所能找到的资料里,理论不少,具体到实际如何操作的教案却不多,课例非常少,我们只能通过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着石头过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校数学科是学校的薄弱科目。在各类统考中,我校的数学科成绩都很不理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不单要靠勤奋,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率入手,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果,和学生一道,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研究,认为下面3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我们课堂的效率:
1.老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把握不准:
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教材中哪些知识点合适学生自学的老师没把握清楚。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每个知识点用力太过均匀。老师对培养学生自习的方面不够重视,学生自习能力、力度不够。
2.教材不同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
我们老师对新教材的编排相关的知识点次序不适应,如三角函数是圆的计算工具,而圆被安排在初三上学期的24章,三角函数被安排在初三下学期的28章(课本倒数第二章),导致圆的相关计算没有合适的工具。
3、老师普遍采用按照课本的顺序教学,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原因是课本中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认识不深刻,知识容易遗忘,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没有及时建立知识网络。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6月---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 课题组成员由四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组成。包括课题主持人:
2).研究对象包括四位老师所教的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教材。
2、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搜集国内外有关整合课程的材料。通过文献分析,进一步明确当前国内外研究整合课程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明晰本研究应达成的目标。
3、调查我校数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并对课程整合适当分类。如探究学生记忆特点、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10月---9月)
第三阶段:实验操作(月--20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以理论研究为支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手段,采用各种调查方式对研究对象(实验班学生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深入调查。
3、开展实验:
1)、在初一级殷老师结合课程的进度,
尝试把第10章交给学生自习,老师先做宣传,本章书大部分知识小学已学过,(老师不讲课,等学生自习完就单元测验)大家按老师的安排先把本章书看一遍,找出看不懂的地方,老师只做一些知识难点的解释(如样本容量、组距的解释),学生自习,每天自学一节,完成课后作业,然后做章节练习,进行单元测验。考查学生的自习效果。
在初一的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数的整合(这里只认识一次函数,会作它的图象,不提及反比例等),争取把初二的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形放在初一下学习,以坐标系为基础,把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展开,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提前完成一次函数的部分教学。
2)姚老师在初二教学习因式分解时,尝试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因式分解法加插进去,把 , , 等形式的方程提前教完。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公式法留在后面二次方程的章节再进行教学。
进行18。1章勾股定理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正弦sin( ),正切tan( )两个函数,用30、45、60度角的函数值去验证勾股定理,余弦con( )不作介绍,以减少难度。了解用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及其反函数。
3、在初三级,由黄老师在《圆》的教学时,在计算圆心角、弦心距、圆周角、切线长时训练学生运用正弦sin( ),正切tan( )两个函数进行相关计算,提早对两部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能顺利进行圆的有关运算。同时也完成了三角函数的基础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因为我们课题是对初中三年的总体安排,有些课程的实验在前两个年度已经实施,目前只是对已前工作的总结,整理,本小课题只给一年时间,在实验顺序上不方便按部就班。)
知识结构表: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1、关于课程整合的教学片断、教学素材汇编成资料集。
2、教学案例2个,包括同课异构,一课两讲案例。
3、相关论文两篇。(理论成果)
4、发挥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根本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应用性成果)
5、激励部分忠实取向(忠实地实行课程计划)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应用性成果)
6、探索比较有效的课堂理念,改革照本宣科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整理出部分课程整合的教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有力促进了老师、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应用性成果)
五、参考文献
[1]《课程创生理论及其意义初探》 (彭亚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课程与教师》 (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3]《理解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基础 》 李延林
[4]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09期 吴刚平
[5] 《试论杜威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 赵晓艳
7.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张岩) 篇七
葛石镇教研室张岩
各位课题组成员、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题,08年12月申报,于09年1月8日经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审批立项,编号为115GH10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
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张岩
课题组成员共5名,均为我镇数学骨干教师,其余5人分获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奖励。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3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对象:在实验学校低、中、高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实验周期:一年2008、11------2009、1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8、11-------2008、12)
阶段任务:形成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调查阶段:(2008.12------2008.12)
阶段任务:完成问卷分析和制定出阶段工作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3、实验阶段:2009.1------2009.7
阶段任务:数学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报告,成专题论文。
(1)第一阶段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看专家讲座录像。
b教师培训,了解各环节操作,明确课题实验要求。
(2)第二阶段
a组织教师听课、评课。b适时总结实施情况。c研究学生对实验的反应。d定时交流体会
e根据情况进行课题中期调整。f完成中期报告.(3)第三阶段:
a根据调整情况进行实验。B加强研究难点问题。C研究论文撰写。D测试e组织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4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 《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
十、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实验对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展示
形式:汇报课、观摩课形式展示)
2、实验者素质得到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能从实践上提高
了教师的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能着呢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并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形式。(展示形式:汇报课和论文形式)
3、课题成果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理论升华
8.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八
XX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学生年龄小,心理不成熟,思维和生理发展较快,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障碍并举,如何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使初中数学的全过程教学,在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的深化提高,及课后学习的延伸等过程卓有成效,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得到发展,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行为,如何在创新高效教育策略,改革教与学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全过程质量?如何高效提升全过程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学策略和行为,就是我们着力追求和研究的一种教育
就网上调查情况反馈:
(1) 双峰青树坪中学开展“小组合作有效性校本教研月”活动;(2)甘州区新墩镇双堡小学举行“有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盱眙县黄花塘镇新街中学召开了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会议;
(3)眉山市小学校本教研共同体音乐、美术研讨活动“如何提升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全国专家在蓉研讨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校长作用”为主题,举办中外八国校长论坛。
就数学教学而言,还未有进行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的案例。
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习罗增儒老师《数学教学论》---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材,使我们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有效性,因其而受益。学课程与教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既有教师培养过程中融入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又要求一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展现是多层次的、多种类的设计和方案,如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有效性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根据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势,对中学数学教育方面的.教材加以充实、更新。就社会责任而言,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且要在理论上、在对中学教师的教育中发挥出推动或牵引的作用。实现我们对数学学科教育转型的自觉启动。
本次申请小课题《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这种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总结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既在操作层面上介绍初中数学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又在理论层面上提供现代教育学、数学学习心理学的依据。
(2)在努力继承数学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吸收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新成果,特别要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框架,反映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视野。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关键词界定:
1、全过程是指:
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使初中数学的全过程教学,在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的深化提高,及课后学习的延伸等过程卓有成效,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各个全过程的学习中得到发展。
2有效性是指:
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至关重要。这种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的理解性、应用性、活动的可操作性、评价的激励性等过程中有效性,教师因其而受益,学生因其而受益。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组内成员共同参与,研究各有侧重。
张传敏、郭琳靖(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陈文涵 (课前教学学法指导的有效性)
李整社、熊敏(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耿艳萍、赵方(精选例题习题的有效性)
贾金博(学生数学思想引导的有效性)
白小朋 柴璐(课后学习延伸、拓展的有效性)
2、阶段划分
初一第二学期结束:
第一阶段小结,成文《初一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二第二学期结束:
第二阶段小结,成文《初二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初三第二学期结束:
第三阶段小结,成文《初三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3、总结《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的主体部分:分类一:用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学法指导
分类二:用于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教法法指导
9.XML引擎研究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九
XML引擎研究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当前国内外对xml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应用和技术实现两个层次上,前者主要分布在技术体系、信息共享/互操作、元数据三个方向上,而后者则集中在模式、索引和查询、存储、数据转换、测试基准五个方向。xml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馆藏数字资源的检索和保存中。其跨平台的特性使得数字资源可以存储于任何平台上,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体系中交换元数据。本文将通过对xml格式文档的操纵(包含存储、索引和检索),以及xml与其它数据格式的接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个在有限范围成型的、拥有自主版权的xml操作系统,实现其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运用。
论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开展研究工作:①xml数据转换,即准备一大批xml数据,用以测试研究的xml引擎:②xml存储,主要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一个xml存储机制评价指标,作为选择开放源码xml系统的根据:③xml索引,作为论文主体这是较为前沿的研究内容,论文将提出xml数据的“结构索引”与“文本索引”相结合的方法,从信息检索的角度出发,大幅度提高对xml数据检索的“全”和“准”;④xml查询,这是对xml索引的检验,是xml引擎提供使用的窗口,论文将遵从w3c提出的xml查询规范xquery和xml-ql进行研究;⑤基于xml引擎的数字资源自动建设,这是xml引擎的一个具体应用,是网络信息资源自动建设的支撑技术。
【数学博士后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范文09-13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09-28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指导06-22
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11-19
Stanford数学博士, Berkeley统计博士申请之总结(世毕盟学员)09-17
09级博士生中期考核及开题通知06-21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08-19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08-18
中学数学开题报告08-21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