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随感散文

2024-10-07

生命的随感散文(共13篇)

1.生命的随感散文 篇一

随感的生活散文

这是普通的一天。

忠于职守的小闹钟不依不饶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到阳台上晨读。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单摆,每日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作相同的动作。

晨曦中,妈妈忙碌地准备早餐喝的豆浆。她用小茶碗按照1:1:1:3的比例将黄豆、青豆、黑豆、花生配制好,便迎着微亮的晨光细心挑拣着。红红绿绿的豆子在她手指间滑落,一切杂质难逃。接着,母亲精心呵护的温情便随着乳白色的豆浆机中缓缓流出。

端起一碗冒着白汽,飘着馨香的豆浆,便沐浴在温暖柔和的母爱中,便感到无声的母爱如涓涓细流在我心底滑过。

怀着芳香豆浆酝酿的美好心情,我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在实验室,我和同学们像一群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用充满好奇的目光和心灵探索奥妙的自然规律和神奇的物质结构。在代数课上,我感到自己便是无线图像中的一点。一条空间轴,一条时间轴,将我锁定在这个时间的这个小城。在语文课上,我们感受古代文人骚客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领略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夕阳斜晖中,我照例走进小树林,将绷紧的思弦放松片刻。

已是初秋时分,偶尔几分枯叶飘落而下,便舒服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仰望蓝天白云,一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绪紧紧缠绕了我。

我的目光追随着脚下的小路,渴望看到它的重终点,但却不能够。那么,可爱的小路,你的终点在哪里呢?你是否接着家乡田间的小埂,你是否连着老屋们前的那棵老槐树?落叶在夕阳下熠熠闪光,仿佛往事的碎片,映出爷爷微弱的背影,映出奶奶慈祥的笑容,映出陈迹斑驳的小石磨,映出老态龙钟的织布机。我倚树静静地站着,夕阳撒我一身温暖的光,我慢慢融入温馨的往事……

故乡老屋的南窗台下放着一台小石磨。曾几何时,他碾红了春花,碾绿了夏荷,碾黄了秋叶,碾白了冬雪。转呀转,磨呀磨,小石磨碾白了爷爷的鬓发,碾弯了爷爷的`腰,碾圆了爷爷的希望——儿女们茁壮成长。伴着日升日落,月圆月缺,石磨将爷爷的颗颗汗珠碾成滴滴醇香。如今爷爷奶奶搬进新楼房,小石磨已伤痕累累,把柄光滑。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宁静安穆地守着老屋,守着那过去的岁月。

几十根木棒,几块木板,错落有致地构架成那台织布机——奶奶的挚爱。它是奶奶展示才华的舞台,它是奶奶向亲人传递感情的通道。

昏暗的灯光下,梭子如活泼的鱼儿在奶奶手中跳蹿。布在延长,爱也在延长。奶奶将无言的爱织进布,做成衣服、被褥,贴着儿女的胸口,暖着儿女的心头。美妙绝伦的图案蕴含着博大无私的爱,丝丝缕缕浸渍着沉甸甸的亲情。

往事,如落日照耀的河面,我拣闪亮的珍藏在心间。

晚风乍起,将我从往事中唤出。抬腕看表,该上晚自习了。我走出树林,走向教室。那里有我的学业,我的理想,我的前程。亲情,如奔流不息的河水,滋润着我的成长。

没有人因为太阳有黑子儿怀疑它的光芒。生活,尽管有许多坎坷曲折,烦恼忧愁,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增加一些起舞弄清影的反观,星垂平静阔的宏观,人闲桂子落的静观,根株浮沧海的达观。

这是普通的一天,我如飞鸟般掠过长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2.生命的随感散文 篇二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 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 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 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 生命的悲欢离合, 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 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痛苦, 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 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 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 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 而生与死, 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 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 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 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 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 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 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 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 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 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 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 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 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 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 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 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 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 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合, 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 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 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 这种写作文风活泼, 并融入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它常化艰深为平易, 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 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 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 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 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 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 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 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 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 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 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 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 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 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 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 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 问题是核心, 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 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 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 去收集整理资料, 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 然后你要进行比较, 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 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 做到哲学的生活化, 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 认真的学习, 刻苦的钻研, 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 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 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 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 对所遇到的人, 所碰见的事, 所观察到的现象, 所听到的话中, 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 透过现象, 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 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 从而, 得到生活的真谛, 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 或者个人魅力, 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 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 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 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 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 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 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 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 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 一是智性生活, 一是情感生活, 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 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 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 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 我的态度是认真的, 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 我至少敢说, 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 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 周国平先生, 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 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 他不回避, 不隐藏, 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 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 从表面看是稳定的, 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 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 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 可是不久, 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 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 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 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 是默默的温情, 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 如爱情, 友谊, 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 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 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 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 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 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性情, 则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 看重的是生活的意义、内心的感受, 这就叫“真性情”。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 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国平语言与文字上, 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 我们能缅怀到一些欢乐或疼痛, 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 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 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 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 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 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 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 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 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 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 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 卢梭的《忏悔录》, 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 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 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 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 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 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 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 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 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 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 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 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 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 在20世纪, 可以说, 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 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 在20世纪, 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 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 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 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 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 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 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 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 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 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 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 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 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 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 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 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 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 哲学思想永存, 精神不死, 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5结语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填平”, 他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散文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 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 周国平哲学散文中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 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哲学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 很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 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 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 包含着生活化、展现真性情、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探源生命和人生真谛等独特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周国平.岁月与性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以生命的诗性为散文正名 篇三

理论建构恢弘,体系完整严谨是《诗性想象》的一大特色。作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之一,该作以“散文话语的重建”开篇,认为重建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地基”。作者通考了五四以来百年散文发展的概况,指出当下散文创作贫弱的现状与理论话语的缺失直接相关。接着,又辨析了传统散文理论中一些习用概念所存在的问题,继而以“诗性散文”为核心,分别从“人格主体”“生命本体”“诗性智慧”“文化本体”等多个方面构筑散文的诗性内核,再从叙述、意象、结构、意境、语言等多种形式要素,对散文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深入研究。循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画出一幅完整而严谨的散文理论架构图,梳理出一套有着严密逻辑关联的散文理论话语。可以说,作为一部系统性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大刀阔斧地为学术拓进扫清了障碍,是一个富于原创性和拓荒性的学术成果——这种努力有一定的冒险性,也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学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信与担当的治学态度,在当代避重就轻的学风下,很值得我们省思。

《诗性想象》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概念创新。例如书中指出,要拓展与深化新世纪散文研究,途径之一就是要“化西方”和“中国化”。“化西方”是“引进西方的文论作为参照”,但又不以之为唯一标准,这是对“西方化”的一种反拨。而“中国化”则指要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交汇融合而创造出现代精神。旧词新意,观点独到,这两个词汇都体现了作者散文理论的独创性。又如在论述“散文的生命本体性”时,作者思接千载,从古希腊、古罗马谈到尼采,再从德国的生命哲学潮流谈到黑格尔、克罗齐、苏珊·朗格,又转而到中国的《周易》、庄子,最终将分析重点落到中国现当代散文上——从而在整个人类文学艺术史的考察中完成了关于“生命诗性”的世界性意义的论证。实际上,在《诗性想象》一书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当代散文从来就不是孤立和狭隘的,而是与世界文学文化,甚至整个人类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在纵横捭阖的论述中读者很容易感知论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人文情怀。

学术著作最忌枯燥无味,令人无法卒读,《诗性想象》却因为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学者个性,读之令人意趣盎然。当下的学术争鸣,往往只限于论文商榷,在杂志上见真章,鲜有见诸专著者。而在《诗性想象》中,作者却不讳言与诸家观点的相容或相左,直抒己见。作者在评论某一问题时,往往先举证各家观点,充分评述,再推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我学术建构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阔达的气度、一种史学的厚重感。诸家观点展露无遗,平等对话,得失由读者评判,实际上是由读者参与了思想的交锋与争鸣。另外,《诗性想象》文风谦逊而不失自信,语言晓畅又饱含诗情。例如作者提出自己的散文分类标准时,也承认是“颇具难度的问题”,是一种挑战,反映出学者谦和的个性和负责任的治学精神。

陈剑晖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散文研究,是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多年来一直疾呼散文的崛起,为散文的正名而奔忙。《诗性想象》作为他最新的成果,既有严谨的学理思辨,又有诗性的文风,更不乏学者的意气和个性,全书在以生命的诗性来倡扬散文的未来。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该书是了解百年散文理论发展及近期学术焦点的一扇窗口,深窥则犹有濡染学人学理学风的教益。而于普通读者而言,书中多有对古今诸多散文名家文风的精彩述评,相互比对,洞见幽微,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有独到的妙处。《诗性想象》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有很强的可读性,说雅俗共赏也不为过。

4.摄影的随感散文 篇四

照相机这个东西已经出现在这个星球上约两百年了吧,当初发明这个东西的人可能是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只能用画的形势保留下来,供后人欣赏,虽是有不菲的艺术价值,可毕竟不是那样现实,而更偏向于写意,这是缺憾,唯一能改变的方法,只有发明一种东西,让它能保留瞬间,既有艺术性而不失真实,于是照相机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了。

我喜欢摄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能够带给人一种无法言语的快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想到自己留下了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而后的成就感吧。我是一个爱美的人,当然,不是说我爱好穿衣打扮,而是我热爱生活中美的事物——流光溢彩的夜景,稻麦飘香的田野,水天一色的海边,悠闲恬静的乡间......这些让人想想就心醉的景象,没人不想身在其中,但现实的条件往往不允许,或者即使允许了,也只是与它短暂的一见,便要分离,可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对美的追求又无法停止,这期间的矛盾又怎样化解呢?也只有摄影了。它把这一幕幕“美”留在了储存卡里,留在了胶卷上,留在了我们的身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且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一段文字或是一幅水墨画。当你再看起来的时候,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曾经来过这令人沉醉的地方,继而勾起了一段回忆......故,它也有留住不断流逝的记忆的功能。而这一切的功能,确实只有摄影能够做到。

摄影不是一个多么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的爱好,不是只有一些人能够做的,而只要有一台相机,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能够发现美的心就够了。有一句话这样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摄影也是如此,不论你的相机是否单反或专业,不论你的“影龄”多与少,只要能够发现美,即使一台不起眼的卡片机也能拍出令人赞叹的照片。对于我,其实更爱我们家的一台nikon胶卷相机,且不说它有数千万像素令一些数码相机望尘莫及,但说我爱它的原因。胶卷相机延续了一百多年,直至今日虽大多人都已更新换代,数码相机充斥了各大景区和商场,但也有一些人还在“玩胶卷”。用了胶卷,就意味着一卷胶卷二十多元,三十七张照片,你也只有三十七次机会,如果一次失败,那么这次就过去了,也不会回来,不能手指一动就“删除”,相当于你留下了一张不美的照片,而这会使自己有愧疚感。所以每当我拿起这台老相机准备照相,总是要先用眼睛选景,选好了景还要选角度,之后再用相机把它收入镜头,保存在胶卷上,愧疚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5.描绘大山的随感散文阅读 篇五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到农村去,闲暇的时候,总喜欢爬一爬周围的山。把山当做书来读,体味大山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人们登山,大都喜欢攀到山的最高处,寻找一种征服的快感,体味那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唯我独尊的心情。我则不然,我喜欢顺川而行,在山的最低处,仰望山的巍峨与险峻。在大山的怀抱,翻阅大山的岩石,探寻大山的褶皱。在每一棵艰难生长的树木面前,驻足、品味;在那些独自摇曳的山花前观赏它们的寂寞与坚韧;在那些枯黄的却是生长着的野草跟前,感动着它们的柔弱与坚强。在大山的怀抱,谛听大山的心跳,感受岁月给大山留下的痕迹。

我喜欢同夕阳一道走进大山,在夕阳余晖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较耐看。有色彩,有韵味。

山里很安静,没有潺潺的流水,没有喧哗的游人,隔着山或者在树木的深处,传来鸟的鸣叫,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山风顺着山川掠过,发出啸声,像是从笛孔传出来,时而尖锐,时而浑厚;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清越,时而苍凉。在夕阳的余晖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余韵不断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怆的感觉。

我沿着山川踩着裸露的石头,披着夕阳,伴着风的啸声,向大山深处走去。似乎走进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狭窄,两侧的山很陡峭,形成一个很狭长幽深的山谷。由于山水的冲刷,满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走了一段,感觉很吃力,就在一块大而平的石头上坐下,迎着夕阳看过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风貌。山的轮廓清晰,坚硬、俊朗。山的顶部,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积而成的。这些岩石经过岁月雕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也因为山峰的形态各异,获得了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我走进的这座山,当地人就叫它“青龙山”.

山多岩石,就会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缓坡处和岩石的夹缝间,才会有一片一片的土层,才会见到一片一片的树木。由于山中没有水源,山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树种,却不见茁壮之态,也不见茂密之势。有山花野草在生长,大都有些憔悴,现出一种饥渴之状。

此时夕阳恰好倚在那块高耸的岩石上,像一个巨人背负着太阳在奔跑,又如一个勇士高擎着熊熊燃烧的火炬,将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阳的余晖顺着山脊挥洒过来,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余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边的树木,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被涂抹成玫瑰色。

一川乱石大如斗。坐在石头上,看满山谷的乱石,似乎是走进了一个奇石博物馆。从位置和形状看,这里的石头有从高高的山峰滚落下来的,有因山洪冲刷而显露出来的。有大如车轮,巨如碉堡;有圆润如磨,玲珑可爱;有菱角分明,坚硬如铁;有铁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红色,有暗黄色,还有各色杂糅,浑然天成的奇妙组合。夕阳下,或坐或卧,或凝望,或谛听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全都被笼上了一层神秘的橘红色,像是一幅铺展在深谷里的油画,有层次,有质感。

抚摸这些深藏于山谷间,裸露于太阳底下的石头,感觉到了它们的温度,似乎听见了它们那轻微的呼吸。它们,仍然留有生命的气息吗?那些小的,温婉可爱的河卵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才会如此细腻光滑。可是,存在于它们身上的色泽依然那么纯粹,甚至比原来更加耀眼。那是它们的本质所在,深埋于泥土中也好,暴露于风雨烈日之下也好;贫瘠也好,富饶也好;藏于深山也好,把玩于掌上也好,它都不会有任何改变。那块巨石,看样子刚刚从山崖跌落山谷不久,与山崖有着相同的颜色,有着同样的硬度,一样的棱角分明。虽然不能成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气度。端坐着,巍然、屹立。行走于乱石之间,就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如果你细细观察,你会看见每一块石头的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它们都是这大山的文字,记载着大山的细微变化;都是这大山的解说,在岁月的深处,诉说着大山的艰辛与苦难。在它们的身上,你会读到大山的岁月沧桑,读到大山的喜怒哀乐。

山的缓坡处,是一片树林。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爬了上去。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树林,树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规模。站在林间,一眼望不到边际。树林里的树很杂,有杨树、榆树、白桦树,还有一些山杏树、枣树等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苍老、粗粝。苍老并非是因为树龄的悠长,而是因为土壤的贫瘠,生长之艰难;粗粝则是因为山风的强劲,气候之恶劣。在这样一片规模不算太大的树林里,凡塞外可以生长的树种,几乎都可以找得到。是这里的人们不断试种的结果。

这里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风强劲。人们就选择了不同的树种来栽种,来试验。栽种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种。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与山,山与树,不断进行着尝试与选择,不断进行着希望与失望、生存与死亡的斗争。眼前这片颇具规模的树林,恐怕就是淘汰与选择的结果吧。

每一棵树都无法茁壮、高大;每一棵树都一样坚韧、顽强。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可以当做一页书来读。

在一丛白桦树前停下脚步。说它是一丛,而不是一棵,是几棵拳头粗细的白桦树相拥相守,并肩生长。白桦树本该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颜女子,于深翠浅绿中,显示一种素雅的,茁壮的美。然而,这几棵白桦树却缺失了那种婷婷的风采,缺失了那种临风玉树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树干,感觉到了一种粗糙、干燥,感觉到了一种难言的痛。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选择了生存,就是选择了苦难,选择了坚韧。

那些杨树,成年累月,不见挺拔高大,却呈现崎岖盘旋之态,那是在一种坚韧的状态之下,积蓄着生存的能量,与白桦为伴,与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别样的风景。

那些山杏树,酸枣树,怎么能够开花结果啊,即便开花结了果,也是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暗红色的火种,等待星火燎原。

抚摸着每一棵树,就是翻阅大山的书页,我在阅读苦难,阅读坚韧,阅读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树林的深处,看见了一间土屋。一扇门,两扇窗,背山,面对树林。夕阳之下,树林之中,虽则极为简陋,却也诗意盎然。于是,举手,轻叩。柴门应声而开。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汉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汉子很热情,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邀我进屋坐坐。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简单的炊具和一些劳动工具。

那汉子是一个护林人,一个人看守着这半山的树林,白天除了巡山护林,还要负责栽种那些已经死掉的树木。他告诉我,他在这个山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经成为了这林中的一棵树,这山里的一块石头。他感叹说,这里的树木活下来真得不容易,我没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养育了那里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恒,人类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再贫瘠,都会有我们人类的足迹,而土地却是有限而脆弱的。我们不但依赖它,还应该好好保护它,有了美好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好的生存空间。

6.受过伤的女孩的随感散文 篇六

每个女孩子,对爱的概念和理解或许不同,但是对爱的向往和执着却是相同的。爱让女孩子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会让女孩子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就像寒冷的冬日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就像夏日里有一杯冰爽的饮品。

爱情,是一种可以让女孩子心情愉悦的、安心的、恬静的、柔美的感觉。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依偎着去看流星雨,可以相邀去海边看日出日落;可以每天早上一个早安的叫醒电话,也可以每天晚上一个晚安的短信;可以在相守时缠绵悱恻,也可以在分开时甜言蜜语……这样的点点滴滴应该会带给女孩子无比的心海荡漾、无比的幸福开心。

有爱的日子,女孩子的夜晚不会孤单,看那繁星都是围绕自己翩翩起舞;有爱的日子,女孩子的白天不会无聊,看那阳光、细雨都是用以照耀和滋润自己的心田。

可是,美好的爱,也是会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那就是伤的痛。那种伤的痛,会让自己的泪水就那么无法抑制的滑落;那种伤的痛,会让自己的情绪就那么有种撕心裂肺的碰触;那种伤的痛,会让自己的内心就那么孤单无助。在爱中受伤的女孩,也许会把自己关起来用哭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慢慢地区疗伤,也许会……

受过爱的伤的女孩,一定是在恋情中自己爱得深的。就那么的愿意为对方付出,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甚至不求对方有给自己一样的回报。会心甘情愿地做好饭菜等那个男子回家,会心甘情愿地为那个男子洗他们的臭袜子,甚至会因为为了满足那个男子的需要而承担不小心怀孕流产的苦痛……女孩子的爱总是那么感性的,她们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连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与那个男子牵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为了那个男子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尊。

女孩子,为了爱经常会为了爱迷失自我的。在有爱的岁月里,会淡化了与闺蜜的联系,会弱化了姐妹之间的亲情。她们会让自己住在自己建筑的爱的童话堡垒里,就那么情愿与那个男子一生住在这里。然而,一旦爱的童话破灭,回过头来,却发现原来身边的朋友远离了,姐妹们也情感也疏远了。

清晨上班会迟到了,没有了那个morningcall;晚上会觉得不习惯一个人入睡,没有了那个暖心的“晚安”。阳光明媚的时候会觉得刺眼,想雨天;下雨的时候会觉得心情郁闷,想天晴;漫天的繁星,会觉得看得心烦;月明星稀,又会觉得心情会被月光照得那么无处躲藏。

受过爱的伤的女孩,会把自己的心与情封闭,某日回头,会发现自己已经那么久都没有了爱的冲动,没有过爱的交流,没有了爱的浪漫,没有了爱的.期许。

受过爱的伤的女孩,也许再无法在男子的眼中找到当初那个从前的自己,也许她们也会在期待,期待有一个男子就在不远处走过来故意与自己搭讪,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是啊!年轻的时候,女孩可以为了爱去错过、去挥霍。可有朝一日,当镜中的自己不再年轻,当年的任性、当年的顽劣都不适合自己的时候。她们才会明天,爱情也是需要一份踏实,一份安心,带着踏实与爱心这双翅膀想要高飞,却无奈地发现自己的心向往的地方让自己开始迷茫。

受过伤的女孩,更期望一个美好的憧憬,期望一个男子会给自己一个永恒的承诺。会希望有一个男子给自己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热烈的亲吻、一个温暖的怀抱……

受过伤的女孩,更会痴情于一段新的情感,期望自己的下一段情感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会宁愿相信并坚守着那个给自己爱的许诺的男子的海誓山盟。

其实,爱是什么,是一段心的旅途,是旅途就会走走停停,会下车去观赏路途的风景,也会继续上车开始自己新的征程。爱的时候,一定要在享受爱的唯美的时候保持七分醉三分醒。七分沉醉在爱的甜蜜之中,三分清醒给自己理性的思维。

只有这样,当爱离去的时候,你才能清醒的给自己一份爱的自尊;只有这样,当爱离去的时候,你才能理智地给对方一份爱的祝福;只有这样,当爱离去的时候,你才能真诚地对彼此挥手道别。

7.“游”学随感 篇七

虽说世面见得不如副校长多, 但我窃以为对大学的了解深度比广度要重要, 因而对副校长的自夸颇有点不服。谁知风水轮流转, 我最近几年由于工作变动, 居然有了许多挡不住的机会访问世界各地的大学。中国有句成语叫“见异思迁”, 我在见过诸多异国异地的大学之后, 虽未思迁, 以往“深度重于广度”的自信却是有点动摇。还是不认为“游学”能加深对大学的本质和管理之道的认识, 不然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就得先和旅行社结盟了。但周游历“校”最大的好处是了解大学的文化, 而后者一直是研究界难以“搞定”的一个题目。文化无所不在, 但在我们这个事事要求定量的时代, 把握“大学文化”这个题目还真需要花点功夫。

先从印象说起。话说我们一行数人去法国一家大学访问, 由于转机耽误, 到达饭店已经半夜。房间临河, 对岸就是一座被灯光打照着的宫殿, 在浓浓的夜色里显得金碧辉煌。第二天一早, 我们即将访问的大学派了一位教授来迎接, 而今天的目的地居然就是那座宫殿!我目瞪口呆。在美国待久了, 以为哈佛、普林斯顿或哥伦比亚的校园已经够精致的了。看到这所法国大学校园才知道“楼外有楼”的意思。然而, 我的惊喜在踏进校园的最初几分钟就逐渐消失:那美轮美奂的宫殿式大楼里由于疏于维修已是满目疮痍。进到校长接待室,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那优雅的法式落地长窗以及窗外那静静流淌的大河, 在初晨的阳光下显得雍容华贵。但将视线从远处收回, 呈现在眼前的却是那油漆几乎完全剥落的会议长桌, 身下则是“立场”不太平稳的折叠椅。

一个截然相反的印象来自香港的大学。多年在纽约的大学工作, 自以为对于城市大学的空间概念早已习惯, 但香港的大学则完全是另类。我与这里大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香港科技大学:整个大学居然就是一栋连体的大楼群, 而要从A学院走到B学院, 该问的问题不是哪栋楼, 而是第几号电梯。香港城市大学更有意思:一条半地下的通道将校园和一座豪华的购物中心联为一体;传统的大学校园似乎必不可少的“广场”或公共场所在这里就是一条候机厅式的“大学通道” (University Concourse) !但香港的大学真正让人震惊的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 而是这些有限空间的管理和使用:拥挤却有条不紊;嘈杂但一尘不染。

好像没有很多人将大学的外貌或环境与大学的管理或质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可以想见这会是一个多么吃力不讨好的课题。假如我们这样假设, 大学的环境 (或硬件条件) 会从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教育的方式, 但我们却无法进一步在教育的方式和教育质量之间找到什么对等关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凤凰城大学 (University of Phoenix) 的校园占据了很多豪华的商业大厦, 却至今无人许之以“一流大学”称号的原因。但法国乃至欧洲有些在高等教育史上如雷贯耳的大学, 校园美则美矣, 但其名声在世界各种排行榜上如江河日下也是不争事实。因此, 虽然今天全世界的大学都在争当一流, 都想成为哈佛或剑桥, 大学的管理者们却无疑是各个行业中最无奈的一群人。你可以在三个月内建成一座教学大楼, 但要让大楼的外壁爬满常春藤却要经过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风吹日晒。有的大学还没等到长出青藤已经悄然谢幕;有的大学虽然长出了长青藤却无法变成“常春藤”;当然也有大学虽然没有长青藤却非常“常春藤”, 甚至比长青藤还要“长青藤”。最后一类可以斯坦福大学或麻省理工为例。

近年来, 随着大学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大学外观也成为一所大学能否招徕到学术明星或尖子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不说公开招聘教授的大学需要将最后的人选请到校园面试, 就是家庭收入一般的父母只要可能也会尽量带着孩子去他们心仪的几所大学参观一下, 以便他们的选择有一些“物质”基础。这样, 将大学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出来便成为大学管理者们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以前中国“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验在这里怕是不太好使。年前随一个政府代表团去印度, 应邀访问当地一所名牌大学, 校长提出在自己的官邸接待我们。当我们的车到达目的地, 眼前这座几乎是美国白宫仿制品的建筑着实让人“惊艳”不已。唯一的区别是, 白宫外的花园在围墙里面, 而校长官邸则为铁栏杆所环绕, 与花园式校园完全隔离。因为早到了半个多小时, 警卫不让进, 我们一行人只得在校园里转悠。开始有点奇怪, 校园虽美, 却未见教学楼;后来渐渐看出了道道:原来这片校区除了校长官邸外, 只是一片经过精心维护的绿地和花园, 而真正的校园是在马路对面, 跨进对面校区迎面扑来的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 上书:“化学楼”。

也许在人口众多的印度大学还无需为能否吸引到一流人才而操心, 但一个国家的大学好坏, 并不是建一两所名牌就万事大吉的。你能想象将哈佛搬到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它还能继续做哈佛?名牌大学的人出门, 头往往抬得有点高, 好像他们的牌子全靠自己努力挣来的。我的看法是, 要不是美国有这么多一流和接近一流的大学和哈佛竞争, 并在此过程中将它抬高, 哈佛和它周边的另一所社区学院也只不过在校名上有所不同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所印度大学能够安心地在当地做老大, 却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圈子里默默无闻。不是它本身不够出色, 而是缺少“绿叶扶持”。

8.音乐的艺术价值随感 篇八

关键词:音乐;艺术价值;人们生活

人们对音乐观念具有独立的思考和选择方式,如何调整好人们对音乐认识并对艺术价值及生活产生良好的反映,是人们与音乐之间距离的体现。音乐创造艺术价值,并为人们建立美的生活,同时人们也是音乐的缔造者,音乐与人们之间的媒介就是生活。

音乐是什么?音乐就是让人们如何热爱生活,是音乐家施加给音乐对象的意志反映。反映什么呢?反映音乐的艺术价值,反映人们生活并且为人们创造生活。

音乐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生活及如何爱生活和怎样创造生活。音乐总能运用无声却机智韶光的艺术语言去碰撞人们的意志、开阔人们理念、启发人们思维,唤起人们对音乐的窥探。引导人们认识音乐存在的意念形态,了解音乐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运用音乐的用途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作用,处理好音乐与人们习性的差异,而后诱发人们通过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在通过生活的语言方式来传达对音乐的喜欢,同时表达出对音乐的尊敬,并赋予音乐对生活新的情感思想的再一次操纵,使人们体验生活认识的审美方式在音乐过程中得到快感。引导人们通过音乐充分感受生活,并训练人们感知生活,使人们对音乐现象产生特定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洗刷思维意识,并练习融入审美艺术众多因素。这是衡量是否具备审美生活感受的思想观念,以及是否介入音乐过程的关键,也是能否处理好人们最终能否享受音乐和得到音乐,并最终得到真正意义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感情的触动力、容纳的感染力、强烈的刺激力以及骚动的激情力的人们来说,则会对人们的音乐意识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和伤害力。同时也反馈到对生活的价值意义的趋向,以及对人们美好的生活概念产生骚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削弱音乐的价值和生活意义,这其中道出了音乐与生活感受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音乐对生活价值特殊性,即音乐的生活的审美表现过程不同于科学的理智判断的制作过程,它需要利用音乐审美感受来判断生活,同时也大量的需要丰富情感和放松心态的参与。基于对这种人们的本能生活情态的辨别认识,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对生活与音乐的融合,并能更加显示出生活来源于音乐,同时音乐对于生活的审美现实中起重要作用,反之也就具有了人们在生活行为和内容形式上的空虚,而且还会淡化人们众多社会生活的多面层次。有些人认为极端音乐现象会影响一些人们,并且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人們不具有音乐专业思维,因此判断和欣赏能力较低,所以它会带给人们一些错误理解和不正确的信息,从而会使一些人们走向片面社会生活形式和无意义的极端。极端音乐不但不会丰富生活和感动人们,而且还会起到负面影响,在其恶劣形式上加以宣扬,会对人们产生恐惧或者是无聊,这样不但不会使人们向往生活,还会贬低音乐在人们生活价值定位和破坏人们审美感受,也并不能令人们得到支持,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担忧。但极端音乐趋势往往一直在发生、在进步和在极端的音乐美感方向发展中前进着,这就是当前音乐的总的趋势。难道这种趋势意味着音乐与艺术脱离了人们了吗?实际上是脱离大多数人们,让人们无从理解抽象音乐观念,同时也带给人们负面影响,人们成为被动者和牺牲品。但它却是音乐领域以及学术上的进步。这种音乐观念和意念思潮实际上是想阻碍了人们感性和理性的表层思维,切断了人们进一步思考的前进动力,使人们思维停滞,这必然会使人们感到疲倦和不知所措。可这些正是音乐家所希望看到的,从而显示出他们的过人之处、艺术水准以及控制人类思维的能力。它虽然不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闻乐见,但却为极少数音乐家和艺术家等人所欣赏,并且对于音乐艺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因此这些音乐观念和前进的学术趋势恰恰又是音乐未来,即未来呈现给人们或者是多面的、或者是复杂的、或者是简洁的、或者是综合的、或者是让人们难以理解的……。

总之,音乐的艺术价值对于人们生活具有影响及作用。由于人们的艺术水准和生活要求程度不同,对于音乐艺术价值是什么的概念理解深浅也自然不同。人在生活中,生活又在人中;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又在生活中存在;人又是音乐的缔造者,音乐又会对人产生影响。我们不必理会音乐是什么,但是我们懂得音乐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那么近,因为音乐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北京之行随感散文 篇九

前些日子,乘着私家车去了一趟北京,是陪朋友看病,也就两天吧。一个来回下来,有些小感受,随笔一记。

一、天气

临行的头一天晚上,我就在想,北京应该比我们这里热。网上看了看天气预报,说是明后两天有雨,气温要降,不禁欣然。不过,听新闻里说,北京几天前遭了水灾——这真不可思议——还死了十几个人,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又惴惴不安起来。——我们不会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吧?还好,虽然出发的时候天是阴着的,但走了四个多小时,直到中午抵达了目的地,雨都没有下来。

北京实在是太热了。一下车,那股热流就顺着裤腿一个劲儿往里钻,随后,全身好像被一个热熨斗过了一遍,汗就下来了。就近找了一个小餐馆吃过午饭,感受着空调散发出的冷气,实在不想到外面去。虽然已经搁下了碗筷,虽然已经付了帐,虽然被服务员没少白眼,可餐厅里的阵阵凉意依然使人恋恋难舍——所有的心思似乎都被饭前室外那些擦肩而过的热浪带走了,只想这样清凉地呆着。

到了傍晚,雨才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但房间里仍然觉得热。开空调吧,又怕吹坏了体质单薄的病人,于是只好脱成赤膊。躺在床上,身子下边都是发粘的,看电视、看书,完全集中不起注意力,就连想心事都会由于燥热而中断。

北京这是怎么了?阴天都是这样子,晴天可想而知。最高气温也倒罢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应当也有二十七八度。是碳排放过量?还是温室效应作怪?不得而知。

每隔几年,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我都会来一趟北京。自己清楚地记得,最早的一次是二十多年以前,同样是八月份,可那时感觉气温很是宜人,不像现在这样热得什么都不想干。想想那些天天要挤地铁的人,想想那些天天要乘坐闷罐一般的公交车的人,我打心眼里为他们发愁。

我真搞不明白,“北漂族”们还要一年接着一年,在这越来越让人受不了的闷热天气里飘多久,才能熬到所谓的出头之日。如果换做是我,梦想、追求、激情等等,或许经过如此的一个夏天,就会被高温酷暑炙烤殆尽,变成了一片枯黄的叶子。——我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随便说说,不当真的。

二、看病

朋友得的病叫过敏性紫癜,在地方上一所比较大的医院里看过,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尿检、血检都已经正常,但他听别人讲,这种病要吃中药才能彻底痊愈,于是就赶来北京,想看看中医。

经一个北京的熟人介绍,我们第二天早晨冒雨到了四环之外的.一家医院。进了诊室,我们见里面的一位女病人正在家属的搀扶下,一边从坐着的凳子上慢慢起身,一边和医生点头:“您抽时间还得给我弄一弄。”“感觉好多了吧?咱们过几天再治治。”医生笑着说。

那个病人出去以后,朋友把几张x光片递了过去。我当时就很好奇,因为我了解过,紫癜属于血液和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与骨骼等好像并不搭界。——莫非是我见识浅薄,如井底之蛙?

“你看看,”一位老年医师将四张片子插在阅片灯上,对着对面坐的年轻医生说,“能看出些什么?”

这四张片子,有两张是正侧面的胸片,还有两张照得是颈椎的正面和侧面。我也仔细看了看,颈椎仿佛有些直,不是那种柔和的弧度,而且,第四和第五个骨节之间明显还有点增生的阴影。

“脊柱不正常。”果然,年轻医生也这样说。他指着颈椎片,“你们看,已经变形了,弯子都快成直线了。”

“是这样的,”老年医师做了个手势,似乎在往长拉一条线,“我们治病不看你得的是什么病,而是找发病的根源。这就像一个灯泡灭掉了,表面看是灯泡坏了,而其实是电线的原因;如果线路有问题,灯泡换了,照样还会坏掉。”他歇了一口气,接着说:“紫癜是血液病,可你过去为什么不生这个病?就是因为你现在的神经,也就是我说的线路出了问题。”

“那您说怎么治?是吃药?还是打针?”我在旁边急切地问。

“呵呵,”他从手跟前的药匣里拿出一样东西,就像针灸用的银针,“这叫小针刀,有尖,还有刃。我们就用这个将病人——”他的手指点了点正面照得那张颈椎片,“将病人这些粘合在一起的神经弄开。弄的时候,先是一点一点扎,就像邮票上打的那些针孔一样,然后再剥离开。这样,病人也不会感到有多痛。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等再拍片子时,神经都各归其位,恢复正常了,病也就好了。”

不对——我一面听医生讲,一面琢磨——他的话看似有道理,但有的地方说不太通:比如,小孩子得紫癜的也很多,难道也是神经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证明是“电线”出了问题,而不是“灯泡”坏了?再比如,如果仅仅是“灯泡”坏了,而不是“电线”的问题,那么整理“线路”岂不是缘木求鱼,忍受痛苦不说,还白白浪费功夫……

“您这样治疗得多长时间?”我的朋友还在向医生询问。

“这要看情况。每周治疗一次,然后拍片子,一直到神经都理顺了为止。”老年医师笑眯眯地回答。他抬起头,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你们进门时都看到了,那个病人得的是带状疱疹,治疗了两次,痛楚减轻了很多。她原来疼得厉害,现在好多了。”言语之间像是在不经意地解释。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的疑虑更重了。按我想的,他的这种医术,如果治疗朋友的颈椎增生应该最为有效,可他偏偏提都不提,而是一再地说可以治什么带状疱疹等等;况且,那个女病人到底得的是不是带状疱疹,我们根本就不清楚。——想到这里,我打定了主意,那就是,带我的朋友走,去别的地方找别的医生看。

“我们是外地的,不大方便……”我的朋友仍在试图和医生探讨。

“就是,”我侧过脸向朋友递了个眼色,“我们急着过来,没有准备,需要回去安顿安顿,再赶来找您。”说完,我拉了拉朋友的衬衫。在我的示意下,我们一起离开了这家医院。

——我的经验告诉我,那些近乎可以包治百病的医术,实际上最不可靠。

随后,我们又折回离市中心不远的另一家医院——这也是来京之前事先联系好的。在那里,是血液科的一位主任药师给我的朋友看的。他说,你的病是过敏性紫癜,关键是要找到过敏源,今后不要再去接触,病自然就会好;吃中药可以补气血,但对于你所得的病,并没有多大帮助。听了医生的话,我在一旁替我的朋友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最好。至于查找过敏源,我们那儿的地方医院也开设这个项目,回去之后做一个就是。

三、高速路

带着看病之后轻松的心情,我们决定马上返程。

雨仍在下着。即使雨天里,来来往往的车辆照样很多,偶尔还可以遇见堵车的场景。——北京不是实行限行吗?怎么车辆好像还是有增无减?在这样惹人心烦的拥拥堵堵之中,我们的车子走走停停,用了很长时间才出了市区。

走高速的时候,我往往坐在前排的副驾驶座上,并且有一搭没一搭地,找一些话题和司机攀谈,为的是让司机常常处于兴奋状态,不至于打瞌睡。

过了八达岭,雨停了——这个区域以外好像并没有下雨,因为路面上一直都很干燥。一眼望去,高速路恰似一条长长的带子,绵绵无尽地延展到天的尽头,在这条带子上长久地行驶,人是很容易犯困的,这就如同顺着一部悠长而平缓的滑梯往前出溜,起点和终点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只有滑行时陶陶然的感受伴在左右,所以打一个盹儿太自然了,反正那一瞬间和漫长的旅途比起来,无非是沧海一粟。于是,在这沧海一粟的恍惚中,许多车祸就酿成了,许多生命也就驶往了另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路。

车子疾驰着,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丝毫不觉得单调和寂寞。就在走了将近一半路程的时候,突然,我看见前方像是有个瓦片一般大小的黑乎乎的东西被丢弃在了路面上,不远处,一辆停着的轿车不住地打着双闪。我还来不及提醒司机,就觉得车子微微晃了一下——我想司机应当也已经发现了——然后就从那个扁平的物体上颠簸着碾了过去。车速慢下来。司机说:“后轮扎破了。”

停在路边换轮胎的时候,我问司机,那是个什么东西。司机说,一定是卡车跑丢了的刹车毂,我躲过了前轮,车速太快,不敢使劲打方向,后轮还是压了上去。——这让我联想起了几个月前杭州客运司机吴斌的事迹。原来,发生那样的事并非偶然。如果刚才两个轮子同时碾过去,如果猛然打方向,如果……我不敢再往下想。我感觉我的脊背上好像已经流下汗来,虽然一辆辆车子从我眼前呼啸着飞驰而过,掠起了一阵阵凉爽的风。

10.观影随感散文 篇十

(一)黑暗中的舞者与幻想中的灿烂

这是你的第二首歌,也是你的最后一首歌,因为绞索已套在脖子上,将儿子小俊的眼镜握在手里时,对死亡的害怕消失,没有了音律节拍,只有美丽的希望和满满的爱;记着我的话,切好面包,铺好你的床,我从来都不感到孤单,这是我给你的歌……

眼镜跌落的那一刻,砸在绝望的心里,留下欲哭无泪绝望的爱的悲哀,美国梦破灭,爱沉入深深的心灵谷底,在黑暗中幻想灿烂。

第一首歌应该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音乐剧;玫瑰花瓣上的雨滴,小猫咪脸上长长的胡须。发亮的铜壶,温暖的毛毛手套。奶油蛋糕上的小马,香甜的苹果派,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在音乐剧里没有了劳累和负担,只有快乐的舞蹈角色。这就是短暂的真实快乐生活。现实里积攒下每一个分币,为儿子不会留下失明的苦痛努力工作。音乐,成为了支撑生命的最好麻醉剂。

模糊中黑暗劳累中辉煌灿烂,白日梦在冲压机的轰鸣中打出节拍,在机器的间隙里穿梭舞蹈,你是轻盈的舞者、工友们是舞者、监工也成了舞姿优美的舞者。优美的机器轰鸣韵律,与每一个人欢快的舞步配合默契得无与伦比,理想中的每一个舞者插上了美丽的翅膀,跳出了生命的辉煌。

火车在身边擦肩而过,你虽已开始看不见,撞击铁轨的隆隆声却奏出动人心魄的音乐;草地青绿杨柳起舞,却未活过生命的结束,黑暗里短暂的火花让我感动。中国的长城没有什么,我已见过各种城墙和石壁。尼加拉瓜瀑布不稀奇,我已经历了太多凉爽的雨滴……

面对血淋淋的尸体,水槽里滴滴答答细小的声音,也会成为舞蹈的旋律;黑夜降临,太阳睡觉,无辜者开始了做梦。一滴眼泪滴落时,一条蛇蜕皮时,就有了宽恕的时间。死者在旋律中和你起舞,他不想让你伤心,宽恕了你的错误。尽快的告别,警笛已拉响了。他的妻子与你起舞,劝你迅速离开,你恋恋不舍时,尽快走吧,这些人会拿走你积蓄的钱,快去见你的医生。

彩排舞蹈场,因请来了一个踢踏舞鼓手,就令你深陷其中,思想里的你即刻翩翩起舞;攀上高山,跟随那道美丽的彩虹,达到心灵自由。舞台和观众的座椅已挡不住欢快的歌舞,即使开着舞会,梦想一样放着辉煌自由的光芒。警察跳着轻盈的舞姿,将你架离舞蹈场……

森严的法庭里,书记员的笔轻微敲击在记录册上,使心中的偶像在节奏中跳起了记忆中最美的踢踏舞;你们离开了法庭的束缚,共同跳上桌子,带动全场,在舞蹈中激昂。

监狱里死一般的寂静,使你无法平静。静默的通风井,传出了想象的歌声;玫瑰花瓣上的雨滴……小猫咪脸上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温暖的毛手套……这些是你喜欢的。

只有脚步声踏出的节拍,一百零七步,走向绞刑场。伴随脚步的节拍中舞蹈;与读书的狱友再见、与沉睡里的狱友吻别、与站在栅栏边的狱友拥抱……

你声嘶力竭的呼喊,黑暗的头套终于没有套到头上,闭上眼睛的一刻,最后一支歌开始歌唱;再见,小俊,再见,我的爱……

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歌声戛然而止!

儿子的眼镜落地,砸在我的心里。

儿子的眼镜落地,砸在我的心里。

拉斯.冯.特里尔成为伟大!

《黑暗中的舞者》成为永恒!

(二)温情脉脉的童话故事和残酷的生活现实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是一部包着科幻外壳而讲述一个温情脉脉的人类后现代文明的童话故事。

好友库布里克七十年代的一个拍摄计划,直到临终也未能实现,斯皮尔伯格怀着对友情的纪念,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电影经典。

电影的主题与库氏《太空漫游》相近,表现人类在高度科技文明时期的某种迷失和找寻。不同的是,斯氏抛开了库氏有些冰冷的迷雾般的理性思辨风格,讲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儿童寻找妈妈的童话故事。

影片中的大卫是一个输入了情感指令的智能机器人少年,他去充当在意外中严重昏迷的真人,以解除母亲莫妮卡的丧子之痛。然而,真人大卫的.苏醒改变了智能大卫的命运,他被母亲忍痛抛弃到了野外大森林里。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玩具泰迪熊。由此揭开了大卫寻母的漫长路途。历尽艰难险阻的他在电子无不知爷爷那里了解到,能帮助他找到妈妈的蓝精灵仙女,在流泪的狮子下。而流泪的狮子只不过是生产机器人的公司,门前坐落着两座流泪的狮子。他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真相;自己只是一个输入了情感指令的机器人。这时他唯一的渴望,就是能使自己变成一个真人男孩,能得到母亲莫妮卡的爱,唯一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蓝精灵仙女了。可是,他却彻底绝望了;母亲已经去世百年了,蓝精灵仙女只是一个不存在的童话故事。

心中希望的温情之路被拦腰斩断,万念俱灰的大卫在流泪的狮子边绝望地把自己沉入了深海里。在深海的海底,大卫看到了被人类遗弃的童话主题公园,他终于看到了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找的蓝精灵仙女塑像。他在蓝精灵面前祈祷,渴求她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人男孩。就这样他在海底乞求里慢慢睡去,经历了亿万年。

亿万年后,智慧生命将大卫唤醒,他们赞叹人类亿万年前的奇迹,造出了大卫如此完美的智能机器人少年。他们答应大卫可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有母亲身体上的遗留物。他拿出了意外中保留下的母亲莫妮卡的一绺头发,和自己的最后的情感储存结合,他有了可以和母亲相亲相爱一天的时间的意识复制。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母亲莫妮卡带着慈祥的微笑走进了大卫充满光辉的房间。他们愉快幸福地度过了整整一天,直到夕阳西下时,他在母亲的臂弯里幸福的永远沉睡过去。他闭上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人的泪水,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库氏与斯氏在片中并不是要通过头发做出一个人的拷贝,而是要召回人类早已逝去的灵魂。他们想要告诉我们,科技可以重现他们相爱的一天,却无法使每个人的生命中的挚爱变成永恒。因此,它只能用人类智慧的大卫最后能量,与母亲的毛发相融相汇,再造出意识里的短暂的幸福瞬间!

斯氏的《辛德勒名单》表达了特殊的残酷的战争年代,人的良知的发现和拯救,这种悲天怜人的情怀,而使此片成了他艺术生涯的登顶之作,奠定了他电影界大师的地位。而《人工智能》则以科幻童话的形式,传达出了情感在我们人类今天高科技发展依然是不可复制的珍贵,它存在的短暂的残酷,需要我们珍惜珍爱!

11.“口福”随感录 篇十一

有知我底细的亲友,邀我“小酌”,在上过“生炒蝴蝶片”后又添“冬虫”与“夏草”“双珍”助“下酒”。“冬虫”者,黄鳝之“龙骨”也,折其骨,调糊、挂芡,慢火温油而炸。嚼之,甜、咸适度,香、酥可口;细品“鳝骨”余味犹存,稍不注意,难以察觉。“夏草”者,西瓜瓜皮是也。改刀切丝,盐、糖调芡以挂,温油出锅,碧翠尚在,十分诱人。两者都是下角料的再利用,既补钙,又清热,视之为“口福”,当矣哉!

今秋,曾与老伴“漓江游”。青山秀水,至今未忘;游艇美餐,鲜美似乎依仍在口。除了规定的盒饭,我俩又点名要了“石岩鱼”与“漓江(盐水)虾”。那鱼,不吃则已,一吃果然不同:除了“龙骨”,极少细翅!既“鲜美”,又“珍奇”,堪称“绝味”一道。至于“食虾”,盐水清煮,须长体肥,遍体通红,黄黄姜片相佐,满盘鲜香扑鼻。掐头去须,剥皮沾醋,合齿触舌,咸中微甜;咀嚼、脆、嫩且韧。就一口“大白”,鲜美咀嚼生,快感顿时来。这极像去年秋季合家畅游“大亚湾”,品尝“石斑鱼”的情景!虽说是“淡水虾”,竟然品出“海鱼鲜”来,“口福”端的大也焉!

人生“口福”之大,有超过食“鱼翅”的吗?更何况是老夫妻俩,而且在域外!连店名都是“帝王大酒店”,餐名都是“帝王餐”!不过,享用者中有谁具有“鱼翅”的常识?知不知道它有“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的区别?一概不清楚。但这些“软骨鱼类鳍的干制品”,在国中“宴会”上,都是品位不低,价位亦是相当高的。就是在“鱼翅”国度的“泰王国”,消费一次,也得500泰铢(合人民币133元呀)!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口福”。但也有打折扣的“口福”,就说在“芭堤雅”(PATAYA)“东方公主号”邮轮舞厅中的那次吧,尽管也是一位一砂锅,鸡蛋尽你打,佐料尽你放,喧嚣的迪斯科乐声中,只有我一个中国老头,凑着旋转的灯光瞅咯牙的“堆翅”的残骨!不是“口福”成“口祸”,与粤菜名品“清炖荷包翅”相距甚远。但这些,早被狂欢的人蛇队群所掩盖,只好不了了之了……

不管怎么说,“口福”的存在永远都是相对的。“大观园”内吃“茄鲞”,于凤辣子自然是“家常菜”;对于刘姥姥而言,那可是平生难得一次的“口福”!如今,“大味若淡”似乎已成“美食家”们的“哲理”;但何尝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劳动者也拒绝叨唠的怪事!

12.创作随感 篇十二

然, 展纸濡毫, 布山置水, 亦费思量。吾国水墨, 写心见长。游历八方, 终回心乡。故, 画家写意, 实为写心。

余作山水, 先分天地, 以地为平, 以天为远。又平又远, 既可澄怀亦可观道。地蓄能量, 要做文章。高低起伏, 左转右回, 前堆后延, 墨须用足。余学玄宰, 秀笔累积, 不厌其烦。厚地如是, 如是厚地, 以滋万物。古树崎崛, 老藤飘逸, 新枝出篁, 细作山径, 引水绕环, 又盖青瓦, 又砌白墙, 再弄云铺陈, 巧接远山。得意间痴想花团景簇, 逐以冬心笔意, 顺势勾勒。墨稿毕, 试着色。万物皆生于土, 籍赭作底, 配以朱紫, 调和青黄, 边边角角统统归于地气, 此为色之本也。而造化生发, 随类赋彩, 各尽烂妙。最后收拾停匀, 花青和墨, 统于一调。如此已成, 然天地大美, 意在红繁。余行西蜀, 走粤东, 游桂北, 皆因花山花海折服, 所以点红掇白, 静心叠加, 华美渐显, 最终神气完足, 光彩照人, 此心乡也。

时势变迁, 文明演绎, 而山水依旧。余不惑矣, 虽无绝世真见, 尚可独守己道, 故极力推美, 自营小境, 夫复何求?

13.四十岁随感散文 篇十三

年轻时从未想过自己会老,就仿佛没有经历过一场大病,或没有经历过变故的人从未想过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一样。当青春已然一去不回,腾然回首,竟发现从前的大部分时光大多是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中渡过。

还没有抓住什么,还没有认认真真思考过,很多想做的事还没有做,有些没有实现的愿望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时间就在匆忙中,在琐碎中悄然划过。虽然人前总是自嘲地说“老了,老了”,其实内心也未必真的这样认为。这大概是人性中格外疼爱自己缘故。

在人们的感觉中,四十岁的人多了份成熟,添了份从容,多了份冷静,添了份理性,从前看不惯的事,如今可以淡然地接受,老实说这样的感觉我倒仿佛从未有过。当记性慢慢减退,忘性倒愈来愈与我交好,当焦灼油然而生,倦怠时时来袭,理智要做的事,身体常常要唱反调。当道德观价值观不断被时下的新思维所冲击,所颠覆,仿佛要在迷雾中寻找到一条折中的道路,一条回归依然坚守精神家园的道路。

总是想起孔夫子的话“四十不惑”,真的可能无惑吗?世界在一个四十岁的人眼里是逐渐清晰,亦或更加迷茫呢?大众常常受媒体的操纵与导向,有多少人能分得清成熟与圆滑,虚伪的分别呢?从容有时也不过是种掩盖和冷默。

按照世人的观点和习俗去生活很容易,可是人类自从学会思考,便不肯安份守己。总要不停地追问,不停的探求,想要挣脱自己,飞腾出去,寻找更完善的自己或更完善的世界。

四十岁的徐霞客,有一天行走在山川与河流之间,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是我的终点?最后他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人生仿佛一个椭圆,从我们一出生,时间便开始计算,开始绘制,当生命结束,这个椭圆,从起点到终点,时间便成功地将它连结为一点。没有比时间更忠实,更克尽职守的,谁也打动不了他,他更不屑贿赂。他是如此地公正,无论你行走还是在原地沉思,无论是伟人还是凡夫俗子,是快乐还是痛苦,他死终如一的绘制,尽管缓慢却从不停下片刻。

不重要了,真的不重要了,生活的不易与残酷,人性中的险恶,正像蒙田在谈人性时说的“我们在通过仇恨,残酷,野心,贪婪,,反叛的斜坡上劲头十足。若反过来,除非出现奇迹生来就是好脾性,没有人会朝着善意,宽容和节制的道路直奔而去。”

有人为一点点的收获沾沾自喜,有人为财富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没有看不惯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无非是从惊诧到愤怒,从愤怒到麻木,由麻木到去淡然承受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天地之间,我们依然在行走,只要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只要我们的呼吸还未停止,生命就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重要了,真的不重要了,这个世界我来过,我深深地爱过,而且今后还将依然爱他,虽然烦恼经常来纠缠我,打击不知何时会突然来临,痛苦有时似乎要将人逼疯,但我依然热泪拥抱他,依然要说我爱你。因为你也给了我快乐,最重要的给了我爱和希望,这更加打动人心,正是有了爱和希望的力量,我们才会有抵风雨的勇气。

造化的伟大与智慧无与伦比,他赐于女人博爱的心胸,让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和温暖,赋于男人信念和意志,让他们在拼搏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如此眷恋他的巨大动力和源泉。

四十岁,人生的道路我们已经走了将近一半,回头凝望,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重踏着父辈的足迹在行走。我们越来越能理解父母,我们的思维和做事的风格很多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虽然我们曾经是如此地想挣脱他们的束缚,想推倒他们的观点去证明自己。

四十岁,逐渐在心里筑起一座围墙,既遮风挡雨,又避免试探诱惑,它代表一种理性,一种秩序,于是不再轻易相信,不再轻易感动。年纪越大这座城墙愈厚,也愈坚固。

但时代需要进步,人类永远需要有新鲜的思维和活力。一种秩序不管多么完善,但时间久了,会僵化,会死气沉沉,会让人产生厌倦和冷默,变成一种束缚。这时便需要有年轻人将原来的秩序击破,推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总是警醒自己要与时俱进,但常常难免要回首往昔,对往昔投下留恋的一取T谧芬渲校体会到人一生中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孩童的天性处在一种无拘无束,倾听内心声音的自然健康状态,即便发生了不快乐的事情,一觉醒来,立刻忘记所有的不快,遵循着天性去寻找着快乐。重最要的孩子的快乐是与金钱,与其它各种利益的欲望无关的,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孩子们在没有草坪的尘土飞扬的旷地,在赤黄狭窄的穷巷,赤脚光臂,只穿着一条短裤,踢着一个破败不堪的足球,汗水混合着泥土,让他们显得那么肮脏,那么贫困,但依然是充满了快乐。

那种快乐是极是一种简单,单纯的快乐,对孩子是平等的,不论富有还是贫穷。正是因为极简单,不带任何条件,才是真正的快乐,那种快乐在成人的世界里是找不到的。

无论什么人,高贵或卑微,成功或平凡,对童年的追忆都充满了温馨,乐趣与魔力,是我们人生中极其珍贵的一件宝贝。在恋爱时节,我们和所爱的人坦诚的分享童年的快乐和感受,这有助于彼此加深了解我为什么会成长成这样一个人,这和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和年龄相仿的人一起回味童年也是件愉快的事情,年代相同,经历仿佛,总有共同的感受交流,卸下了沉重的担子,抛开了烦人的事务,仿佛又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

叶子枯了,黄了,来年春天还会长出更绿的新叶,花儿调了,谢了,第二年夏季还会开出更妖艳的花朵,可是白发生了,只会一年比一年多,皱纹添了,容颜只能一年比一年衰老。我们无法留住时光,我们无法保持青春永驻,但爱依然在我们心中流淌,对这个世界的真和善的追求从未停止。快乐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很多,因为我们太快乐了,无暇顾及。痛苦反倒让人独处,让人反省。

四十岁,背负着重任前行,父母老了,常常需要我们的陪伴。孩子还未成年,还需要继续付出巨大的耐心,陪伴他们成长。激情虽然渐渐隐退,但生活给了我们坚韧,四十岁,加油!

四十岁随感散文:四十岁,永远的情怀

如果把女人比做四季,那么四十岁的女人,该是沉甸甸的秋季了。因为,她们走过了羞涩的春天,越过了激情似火的夏日,正以秋韵那独特的美,展示与众不同的魅力!

四季轮回,斗转星移,把岁月串在一起,装订成一本平凡的日历,慢慢流逝的光阴,将生命的高度垫起。一句生日快乐,上帝就把你送进了另一个年龄的房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人生的版图上雕刻着七彩的梦。平凡的日子,就这样一页页被翻过,而翻过的每一页都有风雨,翻过的每一页都有歌声。浮生若梦,青春易逝,翻不尽酸甜苦辣的日子在轮回!在不眠的夜里,叩开一扇扇圣洁的窗口,点燃生命的蜡烛,让那奋斗的血汗,凝聚成累累硕果,给不惑的人生,图上了一抹浓浓的色彩。

四十岁,在世人的眼里,已经远离了爱情,远离了浪漫。其实相反,中年人更渴望浪漫,而不是平淡的生活。特别是四十岁的女人,它们是有梦的女人,是有故事的女人。然而,重新体味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心态的折磨?让你渴盼重新体验“初恋”的情怀,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当你回望身后的路上,印迹着或深或浅的步履时,你可记得,那些都是你每个日子留下风景。今天你是否坐在桌前灯下沉吟,或是在月下流连漫步?日子被一页页的撕去,在心河之畔徘徊的少年,何时能将堆积的情感,谱写成心灵的乐曲?不是吗?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是平庸还是畅然,亦或是悔或是憾,却已是东流逝水不复返。

四十岁,是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且富有内涵又多姿多彩的年龄。可四十岁以后,有多少人又开始抱怨激情的淡漠;有多少人轻笑海誓山盟的诺言?又有多少人背离了自己的爱巢,去寻觅婚外的刺激?

四十岁的外表是鲜亮的。可谁能知道,四十岁的女人在夕阳西下时的无奈?“夕阳已西下,残景无光华。秋季黄昏里,怎看落日花?”有谁能体会到:“四十岁的女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又有谁能知道,四十岁女人回眸时失去的容颜?四十岁以后,也是人们逐渐成熟的阶段。尽管你明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人生带给你更多的是无奈和辛酸。为了家你要不惜一切地去奋斗,因为你是爬坡的车轮,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尝。让你面对沉甸甸的阳光,面对负重的枝头,风雨一肩挑、沟壑独自跨、绮梦不能言、愁绪胸中藏、眼泪肚里咽。可在身心疲惫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人生的无奈。

四十岁的人生,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沉重,还有一番说不出的辛酸和心累。于是,你也一样向往天边飘幻的.彩云,憧憬那一方宁静而又清澈的港湾,那里藏着你不想在人前暴露的脆弱与心事。风平浪静的时候,你也想踏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去享受一下你让心灵放飞的沉醉。

四十岁,华光满面却隐藏不住岁月的侵蚀,英气勃发无法掩饰时光流逝的痕迹。面对镜中消去的红颜,心中不免有些伤感。四十岁的人生,风风雨雨几十年;没有如花的美丽,没有如蜜的甘甜;没有浪漫的抒情,没有童话的梦境,有的只是彼此真诚地相知、相守。岁月的沧桑,将所有少年时的棱角都以磨平,但他的情怀却象一株山茶,味道隽永!

不惑的年龄,默默地履行着人生的使命。痛苦和快乐让我们学会了思索,学会了当今社会最时尚的休闲――上网!在游砺中,让思绪流露于笔端,凝结成点点丝路花语。四十岁啊已无浮华,有的只是谓然长叹――四十岁,永远的情怀!

人生万物在流逝的生命中,都有不同的风景。一片叶子的生命能压弯一树的春天,一声鸟鸣,却能让一树的血液沸腾。四十岁,不是狂涛,不是激流,而是恬淡的山泉。四十岁,不是终结钟声的敲响,更不是接近人生尾音的休止符。四十岁,无论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她都是最美妙的旋律,最浓香的老酒,质朴而芳醇。如果把女人比做四季,那么四十岁的女人,该是沉甸甸的秋季了;因为,她们走过了羞涩的春天,越过了激情似火的夏日,正以秋韵那独特的美,展示与众不同的魅力!

四十岁随感散文:四十岁的风景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可我,也稀里糊涂地虚度了四十多年,愣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谙世道,不懂世事,不会应酬,心直口快,那些喜怒哀乐都像摆设一样,不遮不掩地摆在脸上,恐怕有谁不知道似的。纵然是情商青涩愚钝,但也毕竟蹒跚跚地闯进了这个“不惑”的季节,也感受到了和从前不一样的平静和美丽。

有句话叫做“宁静而致远”,可我觉得这并不全面。在我看来,宁静不仅能致远,而且更易察觉生活的美。原来身边那些寻常不入目的小景致,现在才体会到了它们的可爱。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玉米;娇艳艳的桃花,红火火的石榴;这些难道不是大自然的美丽杰作吗?圆溜溜的苹果,毛茸茸的甜杏;蓝盈盈的天,清凌凌的水;会唱歌的燕雀,善飞舞的蝴蝶。这些都是鬼斧神工,天造灵秀。小米粥捧在手里,喝进肚里暖融融的;大米饭盛在碗里,吃进嘴里香喷喷的。还有母亲的贴心的唠叨,还有父亲疼爱的眼神;还有爱人坚实的臂膀,还有小儿女甜甜的呼唤和亲昵。烟火红尘,小桥流水人家。面对此情此景有谁能说不美!

春天来的时候,梦刚刚萌芽,故事探着头,还没有起步。秋天了,一切都已盛放,爱已成熟,由浮躁变得深沉而宁静。爱上那些花花草草,好像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小时候,每天看着爷爷一年四季摆弄着他的那些花儿,搬着花盆进进出出,冷了进客厅,热了去阳台。我很是不解,那些大盆小盆,花花草草在我看来很是杂乱无章,谈不上什么美感。再后来,又看到从前忙忙碌碌的父亲,退休以后除了看他的宝贝孙子,闲暇时光也开始侍弄那些四季各异的花儿,每日里搬来搬去的忙得不亦乐乎。今天这盆花开始打苞了,明天的那盆花又要开了,总有欢乐和希望等着他去欣赏,品味。我一直不能理解,何必自己这么辛苦,想看风景,望一望窗外,转一转花园,什么样的花没有呢?比自己家里的品种都多。熟料潜移默化中,步入中年的自己也挤进了岁月的花巷,阳台,客厅一盆花接一盆花地住了进来。我开始像父亲一样地忙碌起来,为了这些花儿,今儿个浇水,明儿个施肥。天气好了,就赶紧把它们抱出来晒晒太阳。每天这么静静地看着它们,发芽了是希望,开花了是收获。亲身经历了,我才恍然明白,原来他们种植的那些花儿,并不只是花儿,他们种的是欢乐,是希望,是美丽,是成就,那是他们心中的风景,美丽的生活以及对生活深深地热爱。

爱上养花,是我过了四十岁,才有的情致。心淡下来,好像所有美丽的爱都蜂拥而来。就连看秋天的落叶,也是一种诗意的享受。一树落叶有多美?那要看它如蝶纷飞的梦,娇艳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欣赏它,我能想象出它春天燕语莺声里的萌萌新绿和夏天鸣蝉中枝叶繁茂的葱茏。“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是啊,时光匆匆任谁也无计留得住,青春就像这些飘零的落叶,随风逐尘而去,再也不能复返。轮回中,有几人能记起旧时的烟云风月呢?其实,逝去的无需留恋,把握当下才是世间最明智的抉择。四十岁,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个忙碌的季节。四十岁,总要把父母的安康挂在心头,把儿女的梦想捧在掌心,辛劳奔波里却忘了自己;四十岁的酒杯里,盛满的是欲说还休的寂寞;四十岁的秋天里,到处都飘满了果香;四十岁的历程里写满了精彩和沧桑;四十岁的生命里梦想正开花;四十岁的梦想里山清水秀,天蓝云白,晴空万里任飞翔。四十岁,是把风景都看透,野渡无人的悠然横舟;四十岁的风景里没有败笔,就像这个秋天一样地丰蕴深沉。不说湖水把所有的杂质都已沉淀,只留下一片澄澈和一群欢乐的游鱼;不说那些战胜所有风雨,最终昂首在枝头的硕果,飘香了这个季节;也不说那些不畏严霜的东篱菊花,傲然风中;就只说那片火红的枫叶,风霜越打越娇艳。它迎寒而上,不退却,不褪色,反增彩,它用自己的顽强的力量诠释了生命最美的色彩。

四十岁,就像一块上好的老玉,被岁月打磨的温润而柔和。水头儿晶莹儿不刺眼,色泽艳丽而不灼目,让人瞅着就这么舒服;四十岁也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表面看一身尘土旧貌,拆开封,却散发着扑鼻的醇厚清香。品一品,令人醉了又醉。四十岁是一卷素雅悠远的水墨画,无需过多地渲染,寥寥几笔,却耐人寻味;四十岁是一部情感充沛的小说,正翻阅到故事精彩的高潮,那样引人入胜。四十岁的风景,你若走进去,看到的是那种“风起之时,笑看落花”的坦然,举杯邀月的淡泊。还有那些人生的酸甜苦辣,浮沉坎坷锤炼出来的襟怀。

上一篇: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问题下一篇:关于母爱的小学生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