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8-20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2篇)

1.《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1王 萍

(海南大学 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文章以网络环境为背景,以实践教学为经验,针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学生主导型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网络环境;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探究

一、网络案例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教学中采用.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和研究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我国对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在 2000 -2001 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刚被引入时不被重视(两年只有 8篇文章)。从 2003年开始,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充分重视,对“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1]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迅速 1 本文是海南大学教育教学课题“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探究”研究论文。

和成熟,早已经过了普及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国重视网络教育平台与教学网站的建设,开展了国内教学网站的建设。几年来也得出不少成果。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各地区及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典型的网络课程案例建设也提高了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社会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国经济交往中发生的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去感受真实案例发生的真实状况,并用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刺激学生的认知感受,使学生对事件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2、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包含国内法和国际法、程序法和实体法、公法和私法规范的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需要有雄厚的法法学基础知识为基奠,有相应的英文阅读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前提。因此教授国际经济法课程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即让学生理清各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是如何有机的组成国际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让学生掌握实践中解决国际经济法案例应如何查找浩如烟海的法律以及如何准确适用。

3、国际经济法学的现实案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经济法具体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并非很紧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媒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觉国际经济法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对于“实用论”愈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在心理上对国际经济法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顺利开展是不利的。而网络是一种可以将遥远的事件展现在眼前的现代化工具,它可以现实人类将世界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愿望,扩大人类 2 对世界万物的了解和缩小人们对应认识的事物的距离感。

三、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对国际经济法课程讲授产生的弊端

1、传统案例教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将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其中,学生主动型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中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法从美国传入我国后,特别在法学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模式也体现为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表述把案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已经教授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背景知识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中,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因此,对于国际经济法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型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强化学生对案情的感性认识。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感性认识阶段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强烈的信息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主动的搜索信息以丰富其对应认识事物的理解,进而对应认识事物转化为理性认识,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所认知的事物。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有通过声音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信息,其严重依赖于老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国际经济法案例通常相对较为复杂,相关制度也较为庞杂,而语言和文字传输信息有很多局限性,如,教师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声音的频率和强度等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相反,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 3 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各种案例的真实情形、表现(案情)光有文字和口头描述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可视性图像以强化感性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2]国际经济法的实训不同于其它学科,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些人、事、气氛,而且要有虚拟法庭,这是传统案例教学法所无法实现的。

3、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印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受传输媒介的影响,其不仅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思维定式当中。学生很自然地判断老师所举的案例肯定是为深入分析前面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目的,因此,很容易就根据已知的前提基本理论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实践中复杂多变的真实案例,因此,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四、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应采取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多媒体方式设计教学案例

我校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制作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根据每个章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任务,在整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真实、多媒体化的情境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该是真实生活的体现,应具有高度的拟真性,而不是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而是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在真实的前提下,案例作为一个故事,得有情节,有矛盾的冲突,凸现问题的复杂性,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案例展开讨论。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要通过文字、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案例纯粹阅读文本信息的枯燥乏味,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的起因、高潮、结尾,而且视音频素材更能够增加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使案例活了起来,更能够体现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科学、明确主题的教育性原则

设计网络教学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其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无论是在案例的搜集、编写或选择的要求方面,还是在培训过程中对所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方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都必须有“明确的”案例主题和研究主题。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发散、灵活多元的问题性原则

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以案例中的问题为起点,以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指向,最终达到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因此,案例的“问题性”是案例冲突的体现,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够“凸显矛盾”,具有“内在的启发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通过对教学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能够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证明或伪证的检验,进一步理解信息并内化有关理论;而且还可以提出新问题,新假设,创生出新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问题和理论。[3]

2、学生根据网络搜集并整理和分析资料

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师提供和自己搜索的的网站,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成各小组。各小组应确定自己的主题任务,分工合作,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正轨。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针对老师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得出结论。

3、各小组成员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各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案例分别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老师要组织各小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前期的研究和分析的 5 成果,各小组可以以模拟法庭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和辩驳,也可以以研讨会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解决事物思维方式。

4、教师评价并出示正确结论发布于网络中

教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结论进行综合评析,并通过所设置网络交流空间的方式将教师认为比较正确的结论公布于网络中。如,通过 QQ群的方式把结论公布于群空间中,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有疑问的可以通过QQ的方式与老师进一步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就老师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

综上所述,本文的案例教学模式已经不单纯属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而涉及到整个教学组织系统的变革。这不仅需老师在观念上有所转化,同时需要学生在思维和心理上对该模式逐步的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地位,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角色。因此,学生在该模式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效果也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丰富更深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纬度更宽,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也较强。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准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备课的内容及上课的技巧都应侧重于如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何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等问题上。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社会对国际经济法方向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笔者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欣欣向荣。也希望我们的法学教育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国际经济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庄东晓.中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综述[J].科教论丛,P257 [2] 刘香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8(2):50 [3] 贾义敏,林彩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个案[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74-75 [4]李静.网络环境下的法学案例教学设计探索[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74 6

2.《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其它高等学校经济学类院系的长期调查研究, 发现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是国际经济学的先导课程, 除此之外, 学生如果能够在学完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后再接触国际经济学效果会更好。虽然上述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可能都有所体现, 但由于师资条件、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原因, 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致使学生的专业基础不能达到学习国际经济学的要求。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多数国内高校经济学类院系的教学实践中。

2.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所有经济学类专业,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数学课程是必修课程。即使对于大多数已经开设上述课程的经济学类院系, 由于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原因, 实际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积分课程选用的教材, 大多数名为《经济数学》的教材实则是不懂经济学的人撰写的教材, 不少例子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思维习惯, 致使学生很难将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理论有机结合, 完全不能理解数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意义。

3.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呆板。目前, 大多数国内高校经济学类院系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普遍采用较为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 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传输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引导, 更忽略了教和学的互动, 致使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二、改进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大力加强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无疑是提高其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应该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吸收国际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提高其自身的理论素养, 应该鼓励任课教师前往其它高等学校进修深造或增加校内定期观摩交流, 以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水平, 应该鼓励任课教师努力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以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改进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 课程特点的把握

1.国际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 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的应用与延伸。在体系、内容上, 国际经济学分为微观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 和宏观部分 (国际金融理论) , 前者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 侧重于实物方面的研究, 后者主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 侧重于货币方面的研究。因此, 在进入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时, 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

2.国际经济学的内容涉及繁多的数量关系, 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 即概念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 学习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背景, 而学习大量采用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工具的国际经济学 (例如, 要素比例模型、贸易下的世界经济模型、垄断竞争模型、风险规避和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模型等) , 无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3.国际经济学具有庞大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等问题的微观部分, 主要涉及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重叠需求、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等理论。研究汇率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宏观部分, 主要涉及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理论。对于教学双方而言, 是否清楚认识和牢固把握上述课程特点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 课程内容的确定

国际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已经完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四门课程学习的经济学类本科学生, 因此, 一门完整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世界贸易概览,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 标准贸易模型,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国际要素流动, 贸易的政策工具, 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中的争议,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 汇率和外汇市场, 货币、利率与汇率,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 产出与短期汇率, 固定汇率和外汇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 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 全球资本市场:运行和政策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危机和改革。

上述内容中,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 标准贸易模型,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国际要素流动, 贸易的政策工具, 贸易政策中的争议,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 汇率和外汇市场, 货币、利率与汇率,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 产出与短期汇率, 固定汇率和外汇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是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内容, 无论多少学时的课程都应该包括, 而其余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取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建议学时数量充裕的课程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增长、危机和改革作为选讲内容。

(三) 学时的安排

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分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门课程, 尤其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时的安排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分别64个理论学时加上16个实践学时为宜, 理论学时用于讲授理论知识, 实践学时用于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评课堂作业。考虑到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大幅减少专业课总学时的现实, 一门课64个理论学时的安排可能存在不得不减少其它同样重要的核心理论课程的学时的矛盾, 但无论如何, 应该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门课程分别不少于56个理论学时。

(四) 教材的选择

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无疑是选择一本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既适合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目前可供选择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可谓汗牛充栋, 相对影响较大的有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的《国际经济学》, 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 海闻、林德特、王新奎的《国际贸易》, 易纲、张磊的《国际金融》。

3.《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商学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09:36-37.

[2]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4-25.

4.《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发布人:庞海 日期:2005-11-14 20:38:23 出处:国际贸易系 人气:1369[大 中 小]

第二部分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有限责任公司

2、欧洲债券

3、国际股权投资

4、衡平租赁

5、存托凭证

6、国际直接投资

7、国际间接投资

8、产品生命周期

9、非股权安排

10、国际竞争性招标

11、议标

12、独占许可证

13、排他许可证

14、融资租赁

答案:

1、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一种组织形式。每个投资者对公司所负责任,以其投资额为限;公司对债务所负责任,以其注册资本为限;在合资企业依法清算时,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投资者与合资企业间,相互不承担连带责任。

2、欧洲债券——筹资人在债券面值货币的发行国以外的第三国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国际债券。即甲国在乙国发行的不是以乙国货币为面值的国际债券。

3、国际股权投资——以资金形式投资国外经营企业,并对企业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投资。

4、衡平租赁——由出租人提供设备价款的20%-40%,其余部分由出租人以设备作抵押向银行、银团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从以后收取的租金偿还。

5、存托凭证——国外受托金融机构在取得发行国股份公司股票的基础上发行的一种替代证券,代替原股票在国外市场流通,以克服不同证券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6、国际直接投资——跨国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7、国际间接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以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

8、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从上市开始依次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周期变化过程。

9、非股权安排——跨国投资者不参与外国企业的股票、而是通过其技术、这边、商标、管理经验等向外国企业提供合作或服务,并按照相应形式分得产品或收益的投资形式。

10、国际竞争性招标——招标人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发布招标信息,使世界各地所有合格的承包人都有机会按照通告条件进行投标。

11、议标——招标人直接选定一个或少数几家公司谈判承包条件及标价。

12、独占许可证——指在一定地域内被许可方对许可方提供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享有独占

权的许可证协议。

13、排他许可证——是一种非独占许可证。在规定的地域内,许可方仍然保留使用该技术的权利,但许可方不得将该技术许可给其他任何人使用。

14、融资租赁——当企业需要添置设备时,不是借入资金,而是由租赁公司按照企业的要求,购入并以租赁方式将设备租给企业,以融物代替融资。

二、辨析

1、设在我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均属于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合营期内,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其注册资本。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其他国内企业共同举办的企业不属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4、外国债券与欧洲债券的区别在于债券的发行地与发行人所在国是否相同。

5、世界银行贷款具有高度的援助性,贷款对象是人均GDP在410美元以下的国家。

6、政府贷款是一国政府以其信贷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性贷款。

7、通常情况下,推迟软币债权收取的时间可以降低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

8、较之于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对跨国公司长期利益的影响要深远的多。

9、凡用现金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的,应用人民币缴纳。

10、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争议的解决,只能按照中国的劳动法处理。

答案:X、X、√、X、X、X、X、√、X、√

三、单项选择题

1、()是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活动。

A、国际直接投资

B、国际投资

C、国际间接投资

D、国际兼并

2、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

A、科斯定理

B、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C、相对优势论

D、垄断优势论

3、以证券承销、经纪为业务主体,并可同时从事收购策划、咨询顾问、资金管理等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叫做()。

A、证券公司

B、实业银行

C、投资银行

D、有限制牌照银行

4、政府贷款是期限长、利率低、优惠性贷款,贷款期限可长达()。

A、10年

B、20年

C、15年

D、30年

5、()是股份公司发给投资者用以证明投资者对公司资产拥有所有权的凭证。

A、债券

B、股票

C、贷款凭证

D、混合贷款凭证

6、在美国发行和销售的存托凭证通常用()表示。

A、GDRs

B、UDRs

C、DARs

D、ADRs7、BOT项目融资,通常有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销售提供()为项目融资的基础。

A、特许协议

B、股本金

C、设备支持

D、保险金

8、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预计的汇率变动,而对国际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称为()。

A、政治风险

B、经营风险

C、汇率风险

D、汇兑风险

9、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规定分期缴纳出资额的,合资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

A、10%B、15%C、25%D、51%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应选择下列()种货币计价。

A、有上浮趋势的货币

B、有下浮趋势的货币

C、币值大幅度上下波动的货币

D、币值基本不变的货币

11、目前,国际技术转让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计价方法是。

A、统包计价法

B、提成计价法

C、固定加提成结合的计价法

D、一次总算计价法

1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不能以下列哪一种()作为出资方式。

A、专有技术

B、租赁设备

C、原材料

D、商标权

13、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总额为20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达到()万美元。

A、666

B、800

C、1000

D、140014、加拿大政府在瑞士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为面值的政府债券属于()。

A、扬基债券

B、外国债券

C、欧洲债券

D、瑞士债券

答案:A、A、C、D、B、D、A、C、B、B、C、B、B、C

四、计算

1、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为200万美元,投资总额为800万美元,问注册资本是否达到我国的规定比例?为什么?

2、某公司引进一条装配计算机的流水线,由汇丰银行贷款20万美元,贷款年利率20%,如计息期为半年,2年后该公司应该偿还汇丰银行本息多少万美元?

答案:

1、没有达到,应为400万美元2、29.28

2六、问答

1.简述建立新企业和收购兼并的选择。

2.简述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

3.简述我国开展对外投资的作用及相对优势是什么?

4.各国为什么对技术作价投资都有严格的控制?

5.国际招标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6.融资租赁和衡平租赁有何异同?我国如何在实践中利用这两种租赁方式?

7.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租赁可以获取哪些利益?

8.与合资经营相比,独资经营有什么优势?

9.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目的是什么?

10.子公司与分公司在法律特征上有何不同?以子公司的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哪些优势?

11.专利权与专有技术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案:略

七、论述题

1.试述邓宁的OLI理论。

2.试述国际直接投资近期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3.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试述我国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5.试从国际投资环境的角度,分析美国为什么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答案;略

八、案例分析

1.中信澳大利亚公司的海外经营

中信澳大利亚公司作为中信集团一家主要的海外公司,拥有职工2000多人,总资产3.7亿澳元,年销售额4.2亿澳元,进入了澳洲300家最大企业的行列,被花旗银行提名为在澳大利亚业绩最好、成长最快的6家外国企业之一。

中信澳大利亚公司进入澳洲市场,通过以下一系列活动,其经营范围、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规模:在1986年,看中澳洲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和低廉的开采成本,出资1.1亿澳元投资于波特兰铝厂。自1987年投产以来,历经市场的剧烈动荡,始终保持盈利,已收回全部成本。在1991年,获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在本世纪末以前逐步削减对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三大商品的关税,并取消配额制度等信息,在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基础上决定首先进入服装领域,1992年其销售额达400万澳元,1993年被增至1000万澳元。在1992年,为迅速扩大贸易业务,与一家设在悉尼专营食品进出口的澳洲贸易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取得控股地位后,将业务中心转移到墨尔本,扩大经营范围和地域。在1993年,经过8个多月的调查和谈判,全资收购了在澳洲羊肉制品出口商中名列榜首的麦多肉类联合加工厂,使中信澳公司在资产、销售额、雇员人数等法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试通过对中信澳大利亚公司的发展历程来分析说明中国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经验。

答案:启示有海外投资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要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发展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海外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经营业务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A公司将自己拥用的生产某种机电产品的技术专利,在专利有效期和专利保护的区域内,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将这一技术转让给B公司,并签订了相应的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A公司又将此技术转让给同一地区范围内的C公司,使C公司成为B公司的竞争对手。为此,B公司向C公司提出抗议。据此案例,如果你是B公司的老总,你认为应怎么做?为什么? 答案:B公司应向A公司提出,A违反了独占许可证协议的有关规定,与之协调。

3.中国某服装公司为绕开美国的贸易限制,较快地进入美国市场,准备在美国投资办厂。经调查发现有一家美国的生产服装的厂家,因资金不足等原因面临破产,这家企业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和技术实力。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企业的决策人在美国的投资是选择新建企业还是收购这家企业更为有利,为什么?这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属于哪种投资导向类型? 答案:选择收购可能更有利,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获得美国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技术能力。

4.中美两家公司拟在北京设立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合营企业。经多次商洽,双方达成如下共识:双方出资额共计1,000万美元。中方以厂房、场地使用费、部分设备和劳动力出资,作价600万美元;美方以现金200万美元、食品加工工艺、管理软件出资,计400万美元。双方选择仲裁方式解决彼此之间可能出现的争议,仲裁机构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地点在北京,适用美国纽约州法律。请问:双方的上述约定是否符合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什么?

答案:根据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美方技术出资比例过高。

5.为了签定一份水坝建筑合同,主办人刊登了资格预审公告:

(1)承包商必须为国内公司,或者

(2)大部分股份为国内合伙人拥有;或者

(3)与一地方公司组成合资企业。

合同又进一步规定,该承包商只能雇佣当地的本国建筑工人。这些条件是否合理?它们可否为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原则所接受?为什么?

答案:不合理,违反了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广泛性,世界性。

6.有一估价为1亿美元的大型海底铺管工程,要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来确定承包商。主办人公布了招标广告,15家公司对此作出反映,主办人用打分法评估这些申请,然后,只对前5名进行资格预审。当问及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时,主办人回答:这是为了降低成本。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

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

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

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6.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探讨论文 篇六

摘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各学科中有典型的特质,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采取以文献为辅助手段,取得较好成效,今后仍有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文献;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一、“国际经济学”的性质与学生的特点

1.国际经济学的性质。“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域性。“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资本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国际资本运动至目前至少包括三大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所以,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这三大领域,如教材的结构分为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要素流动、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五篇,[1]但各篇之间没有显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理论性。在目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已分别形成相应的学科,国际贸易领域有“国际贸易”或“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领域有“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国际金融领域有“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与这三门学科之间有区别,主要体现为前者属于理论经济学,更强调理论教学,后三者属于应用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兼备。三是融合性。由于前述两个性质,国际经济学还具备融合性特征。这体现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原因的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投资的应用;这也体现为理论变迁的融合,特别是国际贸易基础一篇,实质是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变迁,把理论史与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这也体现为历史背景与理论的融合,如国际金融的汇率理论,必须介绍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学生的特点。“国际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为刚进入大三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首先,已于大二下学期上过“国际贸易”,同时“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也于这学期开课,而这三门课的有些内容与国际经济学是交叉的,为了不让授课对象形成“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误解,必须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课程的特质。其次,学生在大学入学时的起点不高,学习自觉性与课外知识开拓性都不强烈,经了解,在过去的两年大学生涯中,几乎没有阅读过学术文献,因此在关于学术论文的语言、规范、逻辑、目标等方面的积累极其薄弱。第三,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和理论写作能力,为此,除了要求学生在大四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学校根据本校生源的特点,还形成在大三时写学年论文的制度。但是,由于在前两年,学生几乎没接受过学术论文的熏陶,结果在刚进入学年论文的准备或写作时,很茫然也很曲折。因此,基于国际经济学的性质及授课对象特点或遇到的问题,三年来,为了提升“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探索出以课堂授课为主、以体悟文献为辅的教学方法,即除了课堂授课外,课后仍布置相应文献让学生阅读,并写心得体会。

二、以文献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基本环节

1.选择文献。选择文献遵循四个原则:权威性原则。即所选文献的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结构合理,论证深入。如《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自由化理论及其启示》《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思想》等都具备这些品质。匹配性原则。即所选文献与刚完成的教学内容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教了李嘉图的理论,挑选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三点质疑》《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等文献;教了国际贸易政策,让学生阅读《财富观的演进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中国政策选择——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等文献;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部分,配套选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及其发展路径》等文献。可读性原则。即文献难度适中,让学生能看懂。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尽可能选纯文字阐析的文献,或者如果有数学模型也仅限于初级数学模型的文献。这样学生即使第一遍没看懂,再多看两三遍也基本能领会文章的写作目的与写作精神。目的性原则。即每次布置阅读的文献必须能让学生获得某些收获。一般是结合已教或正在教的内容,每周布置2~3篇文献,让学生更好理解或深化理解所学内容。比如,讲授国际货币体系之后,布置学生阅读《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全球化》等文献。根据这些原则,从CNKI或维普网站,挑选相应的文章,组成文献库,同时也进行动态调整。

2.要求学生。经过认真阅读后写体会文献选好之后,每周布置2~3篇让学生阅读,由于学生的自觉性较弱,为了提高文献阅读效果,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基本思考视角是:从文献中知道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对文献中的某一观点是否产生质疑;是否从某一方面丰富了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某一描述或揭示是否反映了现实的实际;文献中的某一观点、某一原理对现实是否有启示;是否从某些方面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3.交流互动。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在每周上课之初,利用几分钟时间,随机挑两三名学生把上周文献的心得说出来,并给予适当点评,甚至有时也谈笔者自己的阅读体会,努力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

三、效果与规划

1.效果。读文献、写心得的举措一开始对大部分学生是一项难题,这方面他们几乎一片空白,但经过两三次的启发和引导,部分认真的学生逐渐悟出了其中的机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认知程度更深化。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学生反映“之前对一些经济学家半知半懂,现在更加了解他们的理论和想法,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去想很多问题,不再像之前一样被动地输入”;“第一次接触经济学文献,以前书本中的一些理论虽然知道,但是并不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几周的文献大都与贸易以及经济中的理论概念相关,发现经济学中一些基础性概念是通过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非常不易”。从学生交来的心得体会看,确实可看到部分同学的认识在深化。二是知识结构更系统化。比如,教材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主要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对自由贸易的倡导及自由贸易的利益,未涉及比较优势理论中的“陷阱”问题,但通过向同学们提供两篇关于“比较利益陷阱”的文献,同学们阅读之后普遍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一同学说:之前读了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受比较优势理论而获益的文章,而今天读的这篇则对“比较优势陷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三是写作能力得到初步培养。通过写心得体会,虽然只要求每篇大约200字左右,但强调必须言之有物,而不是简单介绍文献的内容,这迫使学生至少读两遍以上,使他们学会了思考,逐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也“能够有意识地学习他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某学生的体会)。比如从最近交来的心得体会,不少同学都能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在一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进与当代多层次格局》的读后心得中,某学生即作了独到点评“一个国家企业、产业间各种分工是有好处的,多层次分工,可以避免单一分工体系一旦面临崩溃带来的不良后果”。

2.今后的规划。以文献为辅助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虽尝试了几年,但详细总结,仍觉得有不完美的地方:一是给出文献的同时,没有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导致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不强;二是授课过程中文献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度不高,这降低了学生吸取文献营养的效果;三是对文献的利用率单一,只纯粹作为心得体会的工具。因此,通过分析,对此教学手段还应进一步完善与规划,重点是突出四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即在给出文献的同时也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二是共享导向,即对一些更有价值的文献应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再形成讨论报告,真正在学生之间形成思想共享的氛围;三是能力导向,即在半学期或快到期末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已读文献写文献综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写作的能力;四是教学导向,即把文献内容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7.《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一、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 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 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大量的精通国际经济知识,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 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才, 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对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熟悉各种分析工具, 了解现实国际经济状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体而言, 国际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具体的外贸工作,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才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条分缕析, 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了解表面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原因。这方面对于准备考硕、考博, 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2. 精确的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

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术语, 各种解决纠纷的国际法律等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公司开展国际贸易, 发展国际市场, 确定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选择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 定价策略等。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3. 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流利的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基础。所以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各种术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通晓如何用英语和外商谈判, 如何用英语解决贸易纠纷等。另外, 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 所以掌握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比较受欢迎。

4. 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

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较高, 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能够迅速融入团队, 善于与同事交流, 共享信息, 互相帮助, 能够帮助团队提高运作能力。

5. 数理分析技术。

不管是将来准备到科研院所找工作, 有志于科研的学生, 还是将来准备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 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理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看的更深, 想的更远, 从而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6. 论文写作能力。

即使是不准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 这有助于他们撰写工作报告, 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 这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7.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 熟知一些数理分析软件的安装, 使用和维护。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提高工作能力。

8. 实践与工作经验。

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刚毕业时往往难以很快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 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要求很高, 必须是具备上述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这为《国家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 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 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对绝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 以及购买力评价、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结合, 也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 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时, 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从而错失机会甚至造成贸易方面的损失。

2. 仅注重本课程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

虽然国际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时需要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种技能, 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都仅仅进行本课程知识的教学, 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英文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专有词汇, 常见的外文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等。

3. 所用教材老化, 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目前常见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主要有五种, 分别由佟家栋, 高乐咏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李坤望, 张伯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袁志刚, 宋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和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等人编写, 但是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早, 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并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就没有被所有的教材收录, 而此理论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深刻揭示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 是国际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4. 教学模式僵化, 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单调, 讲授手段不灵活, 虽然大部分学校采用了PPT等先进的教学工具, 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师讲, 学生听, 记笔记, 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 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 学生缺乏思考, 考试方法与内容比较传统, 使得学生普遍觉得本门课程术语和定理较多, 内容枯燥, 难学, 难应用。这种教学情况必然造成学生“平时学没兴趣, 考试前靠突击, 考试后全忘记”的结果, 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注重案例分析,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时可以进行若干国际经济方面的情景假设,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 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作出经济决策, 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用权威教材, 并随时补充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成果。

虽然《国际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能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 但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 在有条件的班级开展双语教学。

使用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 还能够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而提高英语交流技巧, 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 只能够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开展。

4. 注重开展课堂讨论, 开展小论文教学的方式。

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 然后再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必定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资料, 这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时间, 因此不能经常采用, 建议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5. 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课后辅导和考核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已经普及, 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能够也应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不仅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PPT、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还应该在课后辅导、答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采用, 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化的考试方式。教师的讲义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格式, 方便学生的传阅与学习。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考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转变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选择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变化, 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分析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探讨了当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常见的问题,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邢淑清.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2]朱正伟, 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2.

8.《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0-4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始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创新创业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标签越来越深的印刻在大学生的教育层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国际化当成机遇和挑战。所有人都希望完成从“国内高等学府”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转变。

一、高校国际化战略

1、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各国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至少三个方面,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学术交流。教育理念国际化即指高校工作人员要有开放的视野,立足全球化格局,长远发展,与国外的教育互通有无。

2、高校课程体系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尤其在进入世贸组织以后,高校教育国际化成为了重要课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中来,有利于完成知识和观念的有效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课程的国际化能够给没有办法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可以吸引国外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目前,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已非常普遍,呈多种形式,如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在工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内容,把到国外修学旅行与课程教学联系起来等等。[1]加拿大高校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方面进展明显,据加拿大大学联合会(AUCC: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2006年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加拿大61所高校的356个专业中均开设了国际课程,并将课程国际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2]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

1、课程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弗朗西斯(A. Francis)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是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学生项目,到国外学习/工作及交换项目,国际合作计划,与国外同行院校的密切联系,与各区域的联系。[3]

2、课程国际化是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国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多数学生都想将自身所学拿出去到世界的舞台上练练兵,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时的模式化选择。

目前,国外知名大学的商学院都在积极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值得借鉴。其课程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从全球化视角来考虑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等财经类人才。(2)教育内容的国际化。通过增设有关国际化方向的专业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以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教育合作的国际化。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师生互换、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途径

1、战略规划

“985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旨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目前我国985高校共有39所,所有大学都有经济管理类学院及专业。这些学院都将国际化办学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可以成为重要抓手。若想将国际化课程体系落到实处,应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1)从重视到共识。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国际化发展道路,学院层面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国际化进程的部署,各方面达成共识。(2)营造国际化氛围。学校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包括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外国留学生、青年教师代表等,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制定国际化课程实施细则,不断营造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良好氛围。(3)资金扶持。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推进,学校应设立课程国际化的专项资金,从制度上与经费上保证课程国际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经济管理类高校如果希望将自己打造成国际化商学院,还应该通过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论证,该论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院开设的国际化课程的多少。

2、师资队伍的配置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都加入了课程国际化进程。进程的顺利,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充分参与对实现课程国际化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若想逐步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主要是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工作。

3、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及专业的特点,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强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视野,提高对外交流的能力。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公司理财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

[1]邱伟芳,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加拿大大学联合会文献[DB/OL].[2008-08-06].http://www.aucc.ca.

9.国际经济法教案大纲 篇九

第一章 总论(4学时)

一、国际经济法的定义(2课时)

狭义说定义

广义说定义

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

三、国际经济法和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

国际经济法与各国国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务惯例

四、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2课时)

(一)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二)公平互利原则

(三)全球合作原则

(四)有约必守原则

第二章 国际货物贸易法(20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货物贸易的概念

二、国际货物贸易的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4课时)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际货物买卖法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

四、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

五、合同的履行

六、违反合同及其补救

七、风险转移

八、货物保全

九、合同关系的消灭

十、国际贸易术语

第三节 国际支付(4课时)

一、汇付(1课时)

(一)汇付方式的当事人

(二)汇付方式的种类及其业务程序

(三)汇付方式的性质及其在进出口中的作用

二、托收

(一)托收的当事人

(二)托收的业务程序

(三)托收的种类

(四)托收国际惯例

(五)托收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三、信用证(3课时)

(一)《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二)信用证的定义、格式和内容

(三)信用证的当事人、参与人

(四)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五)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六)信用证的当事人、参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七)信用证的种类

(八)信用证欺诈

第四节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4课时)

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2课时)

(一)提单

1、提单的定义和作用

2、提单的种类

3、承运人和托运人的权利和义务

4、关于运输的三个国际公约

(二)租船合同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2课时)

(一)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1、合同的订立

2、承保风险和损失

3、代位与委付

4、保险单种类

5、保险责任起讫

6、被保险人义务

7、索赔期限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保险条款

1、平安险

2、水渍险

3、一切险

第五节 国际货物贸易的法律管制(2课时)

一、各国政府管制国际货物贸易的目的和特征

二、管制国际货物贸易的国内法措施

(一)关税措施

1、关税的种类

2、关税税则与《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

3、关税的征收方法

(二)非关税措施

1、进出口配额措施

2、进出口许可措施

3、外汇管理措施

4、复杂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商品检验措施

5、海关监管措施

6、反倾销措施

7、反补贴措施

8、保障措施

三、管制国际货物贸易的国际法规范

(一)双边协调与规范

(二)区域性协调与规范

(三)专业性协调与规范

(四)多边协调与规范

第六节 国际货物买卖公约(2课时)

一、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性质、作用和制订

二、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一)《公约》的结构

(二)《公约》的基本原则

(三)《公约》的适用范围

(四)《公约》的保留

(五)《公约》与惯例

(六)《公约》与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适用

(七)《公约》的解释

(八)我国与《公约》

(九)《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与《公约》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法(4学时)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法概说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

第二节 GATS的法律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GATS的法律体系

二、GATS正文的主要内容

三、GATS附件及部长决议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GATS规则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

一、中国服务贸易立法现状

二、中国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的法律承诺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法(6学时)第一节 国际技术贸易法概述三、四、五、六、1、2、技术的含义 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区别 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 专利技术 技术秘密3、4、Knowhow 计算机软件

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法的法律筐架

第三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国际技术许可 国际技术咨询服务 国际技术投资 国际合作生产 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补偿贸易 国际BOT 第四节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一、二、1、2、3、4、5、6、7、8、9、10、11、12、13、14、三、1、2、3、4、5、6、7、8、9、10、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序文

关键性词语定义条款 项目条款

合同的价格和支付方式

技术资料交付和产品考核验收条款 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条款

关于技术改进成果的归属和分享条款 保证和索赔条款 保密条款

违约及其补救办法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 争议解决条款 法律适用条款

合同的生效、有效期限、终止及其他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限制性条款 搭售条款 限制竞争条款

限制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限制合同期限

不合理地限制被许可方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许可技术 限制被许可方改进或发展许可技术

限制被许可方的商标使用以及广告宣传等商业行为 限制被许可方使用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限制被许可方使用技术的技术人员范围及技术使用范围 限制被许可方就技术的有效性提出异议

第五节 与国际技术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主要内容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意义

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基本原则

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所确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实体标准

第六节 我国技术进出口管理

一、技术进口管理原则

二、技术进口管理

三、技术出口管理

四、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

第五章 国际投资法(8学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法概述

一、国际投资法的概念

二、国际投资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涉外投资立法

一、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投资的法制

二、发展中国家向国外投资的法制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涉外投资立法

一、发达国家鼓励海外投资的法制

二、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三、发达国家吸收外国投资的立法

第四节 保护国际投资的双边条约

一、保护国际投资的双边条约的产生和发展

二、保护国际投资的双边条约的类型

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区域性投资法制

一、从罗马条约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二、安第斯集团对待外资的共同规则

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四、东盟投资协定

五、亚太经合组织的投资法制 第六节 世界性国际投资法制

一、WTO体制下的投资法制

第七节《华盛顿公约》与ICSID体制

一、“中心”的产生

二、“中心”的基本机制和组织机构

三、“中心”的管辖权

四、“中心”的调解和仲裁程序

五、对“中心”机制的几点评论

第八节 《汉城公约》与MIGA体制

一、MIGA的产生

二、MIGA的法律地位和内部组织机构

三、MIGA股权及投票权的分配

四、MIGA的担保业务

五、MIGA的投资促进活动

六、对MIGA机制的几点评论

第六章 国际货币金融法(8学时)

第一节 国际货币金融法概述

三、国际货币金融法的概念

四、国际货币金融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币法律制度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现代国际货币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金协定》关于汇率安排的准则 《基金协定》关于汇兑措施的规则 《基金协定》关于资金支持的制度 《基金协定》关于国际储备的规定 陈述和保证 先决条件 约定事项 违约事件 第三节 国际融资协议的共同条款

第四节 国际信贷协议

一、国际定期贷款协定

二、欧洲货币贷款协定

三、国际银团贷款协定

四、项目贷款协议

五、融资租赁协议

第五节 国际证券的法律管制

一、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

二、对信息披露的法律管制

三、对证券上市条件的法律管制

四、对证券商经营业务的法律管制

五、对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法律管制

六、对证券欺诈的法律管制

七、证券管制立法的域外适用

第六节 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第七章 国际税法(8学时)

第一节 国际税法概述

一、国际税法的产生

二、国际税法的调整对象

三、国际税法的法律渊源

第二节 国际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征税

一、税收管辖权

二、国际重复征税

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定

一、双重征税协定的历史发展

二、双重征税协定的主要内容

三、双重征税协定与缔约国国内税法的关系

第四节 跨国所得和财产价值征税权冲突的协调一、二、三、四、五、跨国营业所得征税权冲突的协调 跨国劳务所得征税权冲突的协调 跨国投资所得征税权冲突的协调

跨国不动产所得和财产收益征税权冲突的协调 跨国财产价值征税权冲突的协调

第五节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一、免税法

二、抵免法

三、税收饶让抵免

第六节 国际逃税与避税

一、国际逃税与避税概述

二、国际逃税与避税的主要方式

三、管制国际逃税与避税的国内法措施

四、防止国际逃税与避税的国际合作

第八章 国际经济组织法(8学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组织法概说

一、国际经济组织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三、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

四、国际经济组织的表决制度

五、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

六、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利能力

第二节 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世界银行集团

三、世界贸易组织

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五、各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10.2-国际交流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课程编码:GC15000600 课程名称:国际交流英语

课程英文名称: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总学时:40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辅导学时:8 学分:1.5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三教学部 授课对象:英才学院学生 开课学期:2秋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周之南、韩晓蕙.《国际交流英语》.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主要参考书:

1.Joyce Slayton Mitchell.《美国本科留学指南》.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贾卫国.《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Robert Day.《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从丛、李咏燕.《学术交流英语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冯幼民.《高级英文写作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一、课程教学目的

《国际交流英语》是面向英才学院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英语必修课程。本课程培养具有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本化服务意识,为学生成功申请国际交流项目提供相关的帮助,更好贯彻落实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介绍了国际交流中的日常交流、学术交流和商务交流三大方面。通过课程的任务型学习,学生将基本了解日常交流必备的英语知识、申请国外大学的步骤和申请材料的准备,以及国外大学学习生活交流;掌握国际交流中所需的英语各类技能。教学材料选择真实性场景的语料,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语境进行语言演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在今后国际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日常交流英语(衣、食、住、行)、学术交流英语(申请国外大学、参与学术会议、英语演讲等)和商务交流英语(办公室英语、英语谈判、工作面试等)。本课程重点让学生了解日常交流必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申请国外大学的步骤和申请材料的准备以及国外大学学习生活交流,难点是国际会议参与和商务英语。在课堂上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现合理性,课堂教学讲解和课后自学操练、角色扮演相结合,体现了课上精讲、课下多练、突出交流的教育理念。

本课程总学时40学时,其中授课学时32学时,辅导学时8学时。每周每班两学时。使用教材共15单元,32学时完成。平均2学时完成一个单元。

第一单元:国际日常交流英语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Everyday Communication Lecture 1

Course Introduction(2学时)

教学内容: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to the study methods, evaluatio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教学要求:1.了解课程性质、大致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考核方法。认识教师。Lecture 2

Unit 1: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2学时)

教学内容:1.Need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Etiquett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Rules of Etiquette,3.Gift Etiquette

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场合的西方礼仪、行为举止、书信方式 2.掌握如何书写个人信件 Lecture 3

Unit 2:Dressing(2学时)

教学内容:1.Official and Formal Dressing Etiquette 2.How to Dress for a Job Interview

3.Makeup Etiquette

教学要求:1.了解职业着装礼仪、面试着装礼仪、化妆礼仪 2.掌握不同场合恰当着装 Lecture 4 Unit 3:Table Manners(2学时)

教学内容:1.Course Serving and Table Setting 2.Chinese Dining Etiquette 3.Western Dining Etiquette 教学要求:1.了解西方用餐礼仪 2.掌握西餐如何点餐、用餐,邀请友人用餐 Lecture 5

Unit 4:Transport and Traveling(2学时)教学内容:1.Security 2.Booking Tickets 3.Airport Etiquette 教学要求:1.了解旅行礼仪和交通 2.掌握如何在海外旅行 Lecture 6

Unit 5:Accommodation(2学时)

教学内容:1.Booking Procedure

2.Hotels and Hostels

3.Types of Beds and Rooms 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类型的住宿方式 2.掌握住宿礼仪和预定房间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Lecture 7

Unit 6:Applying for Universities Abroad(2学时)

教学内容:1.Looking for the Right University

2.Accepting and Declining Offers

3.Passports and Visa

教学要求:1.了解申请出国留学基本环节 2.学会学校选择、申请表格填写和申请护照签证

Lecture 8

Unit 7:Application Materials(2学时)

教学内容: 1.CV and resume

2.Personal Statement

3.References

教学要求:1.了解出国留学文书写作要点 2.掌握如何写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申请信等 Lecture 9

Unit 8:Studying in a Foreign University(2学时)

教学内容:1.Registration and Settling Down

2.Choosing Courses

3.Using the Library

4.Classes and Exams

教学要求:1.了解国外大学学习生活 2.掌握如何在国外大学注册、选课、使用图书馆、获取学分等

Lecture 10

Unit 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2学时)

教学内容:1.Call for Papers and Abstracts

2.Invitations

3.Attending Conferences

教学要求:1.了解国际会议涉及常见环节 2.掌握如何提交摘要,邀请信、出席会议等常用技能

Lecture 11

Unit 10:Public Speaking(2学时)

教学内容:1.Presentations

2.Discussion

3.Questions and Answers

教学要求:1.了解演讲常见形式 2.掌握如何做口头报告、讨论、提出问题与回答,能用英语做演讲

第三单元:国际商务英语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Lecture 12

Unit 11:Telephone English(2学时)

教学内容:1.Answering Phone Calls

2.Making Phone Calls

3.Writing a Memorandum

教学要求:1.了解电话英语要点 2.掌握如何用英语接电话、打电话、电话留言和备忘录的技能

Lecture 13

Unit 12:Office English(2学时)

教学内容:1.Office Communication

2.Filing

3.Receiving Visitors

教学要求:1.了解办公室交流英语要点 2.掌握文件归档、招待来访者、撰写邀请信的技能,能用英语进行办公室交流

Lecture 14

Unit 13:Conferences Organization(2学时)

教学内容:1.Meeting Etiquette

2.Preparation for the Conference

3.Organizing Conferences

4.Analysis after the Conference 教学要求:1.了解会议组织与执行 2.模仿组织一个国际会议 Lecture 15

Unit 14:Negotiation in English(2学时)

教学内容:1.Approaches to Negotiation

2.Negotiation Process

3.Win-win Negotiations

4.Writing a Negotiation Letter

教学要求:1.了解英语谈判要点 2.掌握谈判方式、情绪控制、双赢局面谈判、撰写谈判信件 Lecture 16

Unit 15:Job Interview(2学时)

教学内容:1.Interview Etiquette

2.Types of Interviews

3.Process of a Jon Interview

4.Interview Tips

教学要求:1.了解英语工作面试要点 2.掌握面试礼仪、面试类型、面试过程和技巧,能用英语参加面试交流

三、其它教学环节

1.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理念,实施语言知识巩固及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原则,积极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2.辅导内容:

1)本课程学习方法辅导

2)英语学习资源利用(英语学习网站利用、教学课件使用等)3)作业讲评 4)面试 3.作业布置

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需求,统筹安排学生作业和学习任务。除布置一般作业外,强调布置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学习任务。一般作业包括:通常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包括:课外阅读,口语展示,情景模拟等。

四、考试权重

考核与评估的内容包括:学生平时上课出勤率和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表现、课后学生作业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等成绩。

英才学院国际交流英语考核与评估的构成比例如下(百分制):

平时成绩30%(包括平时作业20%+课堂表现和考勤10%)+期末面试20% + 期末考试50%。

大纲撰写人:马骏

11.《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一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研究

【摘 要】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但从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整合来看,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教材编写不深入、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增强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整合力度,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材编写模式、重视实践平台建设等。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电子商务知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知识作为新要素,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开放型经济下,如何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整合电子商务知识,如何培养国际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的特征

1.电子商务知识的应用趋于全球化

据统计,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0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4260亿美元,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01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了1.3160万亿美元。此类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直接经济,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企业成本,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产品与服务,这都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知识应用的全球化。

2.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各项电子商务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技术知识设计的方面非常广,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交易安全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在开放型经济下,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深刻反映在国际商务之中,是否具有创新型技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对具备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的人才需求。

3.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快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除了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深入外,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管理制度、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体制等知识也越来越全面。电子商务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不仅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中的问题

1.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教师对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整合缺乏完善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教授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便于教师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重点内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的教学十分被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此外,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紧跟国内外热点、不善于搜集典型材料、无法有效剖析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运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课程教材编写不深入

虽然一些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会涉及电子商务知识,但电子商务知识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之间的整合还不够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服务贸易导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和世界服务贸易现状四个板块。课程教材对电子商务知识的体现很少,没有深刻揭示电子商务知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及影响机理。

3.实践平台缺乏

尽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强调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电子商务中的商业模式、营销方式、营销主要机构等内容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践联系并不强。此外,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网络贸易服务、网络交易保障服务等实践平台,学生无法掌握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具体操作技能。

三、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的建议

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老师应打破知识“单向传输”的思维定式,广泛借鉴国内外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电子商务知识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案例探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此外,加强高校教师培训,提高课程教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以及电子商务知识整合的重视度,促进教师及时掌握电子商务新知识、新理念、新动态,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之中,使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2.改进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开放型经济下在整合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的编排设计。根据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改进教材的编排思想,增强教材学习和使用的实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推进整合式教材编写出版与市场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3.重视实践平台建设

学校加设国际服务贸易实务课程,购买或开发国际服务贸易中电子商务工具的操作软件,在实验室进行电子商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鼓励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主动参与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合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知识。

作者简介:

陈洁(1986—),女,湖南常德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讲师;

12.《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关键词:国贸专业,会计学,实证研究,教学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 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 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 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 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 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 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 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 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 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 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69份, 回收率84.5%。

(二) 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从表1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 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 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 因此, 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 并在开始时, 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 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 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 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 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 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 将来不做会计, “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 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 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 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 他们认为, 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 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复式记账, 再到如何登记账簿, 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 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 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 而非生产者。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 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方法失当。

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 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 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 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 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 枯燥乏味, 实际案例较少, 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 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2011年第6期中旬刊 (总第447期) Times素, 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 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 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 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 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 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 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 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 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 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 明确教学目的, 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 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 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 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笔者认为, 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 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 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会计等式,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 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 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 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 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 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 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 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身临其境, 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 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 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 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难以掌握教学动态, 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 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

首先, 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金融和会计报表附注, 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 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 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 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 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 概述各个报表项目 (即会计科目) 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 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 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 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 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 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 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 是会计报表分析, 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 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 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 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 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 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 不断充实自己, 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 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 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 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走出校门, 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华芳, 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1月 (上)

[2]邓尚华, 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会计之友.2010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下一篇:我爱画画小学优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