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2024-08-12

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精选7篇)

1.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一

高校辅导员要如何教育90后大学生的思考论文

摘要:“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较大差别,这也决定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方式与方法.本文从差异出发,对高校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差异;教育思考

2008年9月,90后进入了大学校园,这个时候开始,高校的教育开始围绕这一群人所展开。许多高校辅导员发现,以往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方法在90后大学生身上似乎已经不能奏效。如何教育90后大学生成为了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课题。教育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教育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首先要了解90后与80后大学生的区别。

一、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的区别

1.90后较8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明显,身怀一技之长者比率高。

比起80后来说,90后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有过之而不及。在90后的成长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耳熟能详的鞭策之言,90后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竞争内容涉及身高、容貌、穿着打扮、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多方面,在激烈的竞争成长环境中,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明显,一方面,培养了90后要强的个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部分学生练就了一技之长。

2.90后较80后大学生维权意识强,对平等、民主要求高。

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等手段维权的教育内容增加,尤其关于“教师不能打骂学生、歧视学生”的观念深入90后观念之中。在关于90后大学生维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平等与民主要求高,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他们在受到教师打骂与歧视时,90后不像80后默默忍受,自我调节,他们维权意识较强,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向父母或学校领导反映维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不到平等与民主时,容易激起90后大学生的.反感与愤怒。

3.90后较80后大学生个性更鲜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代,他们对穿着打扮有独立的审美要求,他们比80后更新潮,无论是家庭条件富裕还是一般的同学都希望通过穿着打扮等方式彰显自己的个性。同时他们受网络影响较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

4.90后的理想信念相对较薄弱,价值取向功利化更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有45.6%的90后大学生缺乏比较清晰的理想信念,不知对人生进行如何规划,15.6%的学生不相信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与80后相比,他们的追求更加功利化世俗化,如在对待入党的态度上,45.8%的学生认为为了更好的找到工作,只有6%出于个人信仰;如“到2020年你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调查中,72%的男生希望有豪宅好车美女,48.6%的女生希望嫁一个好老公有房有车。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90后大学生身上出现了拜金主义的倾向,没有形成确的价值观[1]。

5.90后较8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弱,人际关系欠佳,心理问题较多。

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将他们当作温室里花朵,很少经历过“狂风暴雨”洗礼,一旦经历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此外,许多辅导员发现,部分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欠佳,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明显,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不足,过分要求别人,而对自身缺乏自律与反省,渴望交朋友,但过分追求虚拟世界,不知如何经营现实中的友谊。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增多。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教育90后大学生的思考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三年来辅导员工作总结与思考,笔者认为教育90后大学生尤其要注意五方面。 1.经常组织班级活动,给90后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身怀一技之长,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的舞台,辅导员要抓住这一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活动,以各种竞赛活动为吸引90后大学生参与进班级中来。高校辅导员一般手上有几个班,开展班级活动需要借助每个班级学生的力量,尤其90后相比80后大学生这方面的才能在中学阶段锻炼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特长,整个班级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都可以放手给班上的学生,辅导员切忌一手包办,这样束缚学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2.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90后大学生,做好教育前的功课。

90后大学生个性明显,教育要避免刻板现象,深入了解每一位大学生,才能找到教育合适的方式。为此,高校辅导员在接收新班级的时候,要详细了解每位学生资料,常用的方式有查阅学生档案,通过了解学生QQ签名和个性空间,尽可能多地浏览学生的博客,经常下寝,与学生本人交谈与寝室其他成员座谈。由于每位辅导员人数一般在200人,有些甚至更多,这项工作确实量非常大,但是这是辅导员必做的功课,为提高效率,辅导员可以按照班级学号顺序给每位同学做好工作档案,贴好学生相片,在照片下面,将一些重要的学生信息标注出来,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翻翻。

3.注重言行举止,提升自身形象,树立教育者的威信。

90后是对时尚有独特眼光的一代人,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是否为90后大学生所认可,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调查表明,只有穿着不要老土、言行不刻板、乐观阳光,这样的高校辅导员对90后才有吸引力,才能成为90后的榜样。许多90后虽然自己表面冷漠自私,但是他们却对严肃冷漠的辅导员极其反感,他们比较希望自己的辅导员能经常微笑,自信与从容,彰显智慧与力量,才能在90后面前有威信。

4.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贫困生与心理障碍学生。

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平等的要求更强烈。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特别在意辅导员是否偏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我们要把90后大学生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孩子来教。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因学生的容貌、家长职位、家庭贫富差异左右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左右我们对学生的眼神和语气。此外,我们要特别关心后进生、贫困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多给他们关心与鼓励,因为他们对平等更敏感、更渴望。

5.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要特别加强人际关系教育与挫折教育。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有社会环境影响与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与受挫能力问题,在日常主题教育中,要重点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在人际关系教育方面,空洞的理论说服不适合90后大学生,比较可行的方法有案例启发、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在挫折教育方面,名人故事阅读讨论以及素质拓展活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茜.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2010,(08)

[2]郑士鹏,王永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研究,2009,(13).

[3]王素英.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

★ 加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论文

★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论文

★ 高校辅导员工作总结精选

★ 高校辅导员年终工作总结

★ 高校辅导员发言稿

★ 高校辅导员年度考核

★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 大学生就业小论文

★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2.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高速发展, 新时期的青少年被新世纪、新形势、新阶段的大环境影响着, “90后”大学生因此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并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他们特立独行, 勇于挑战, 不喜欢被束缚, 崇尚自由。但面对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及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导致“90后”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自我意识强烈,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90后”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作为独生子女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 造成了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 富于个性, 敢于表现自我。有一种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这样的成长环境使“90后”喜欢独立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 不喜欢被说教。父母和长辈的过度溺爱让一些人从小养成了索取的习惯, 并将这种习惯延伸至大学生活中, 这也是导致寝室内部矛盾、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让这些“90后”渴望独立和自由, 渴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 敢想敢做。但是有些时候往往过于追求实现自己, 导致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

个性是“90后”大学生的代名词, 一些人热衷于标新立异, 喜欢“非主流”打扮, 喜欢使用“火星文”, 热爱追星, 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因而很容易受其影响, 随波逐流。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已经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 广泛了解外国文化, 但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 分析判断能力较差, 对新事物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往往简单化, 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

2.独立意识缺乏, 对他人过于依赖。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而且大包大揽地替他们解决了一切问题。这使得一些“90后”经济独立意识差, 缺乏自力更生意识。同时, 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使一些“90后”的思想行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迁就和包容他人, 缺乏集体与责任意识。

当一些“90后”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校园, 班级同学来自各地,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没上大学之前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来到大学过集体生活难免会有些不适应, 他们把在家里的习惯带到大学生活中, 愿意依赖他人, 但很少愿意主动帮助别人, 长此以往, 就会引发同学关系矛盾。

3.有社会责任感, 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热心公益、知恩图报、志愿服务、奉献社会、鞭挞恶疾, 并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学生认为, 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参加学校集体或社会机构组织的义务劳动。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 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分子, 勇于担当, 体现了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 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大部分学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诚信, 同时应该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还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有失公平, 有失道德, 应该坚决反对。但由于社会利益主体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 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虽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但当涉及具体利益时, 往往会向个人利益低头。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倾向, 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因为“90”后社会背景和独生子女身份, 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集体活动和团队活动时相互之间不进行分工协作, 不进行良好的沟通, 我行我素, 缺乏集体意识。

4.有竞争意识, 但受挫能力差。

“90后”几乎从小学就开始补课, 除了专业课之外, 还要学习很多特长, 这种马不停蹄的补课模式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初中和高中时期, 很多学校以成绩分班, 形成重点班和普通班。正是这种沉重的学习压力让“90后”从小就产生了竞争意识,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 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 走得更快, 才能比别人过得更好。于是进入大学校园后, 做兼职、学外语、考驾照等已经成了一些人为自己设立的必修课。他们懂得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更懂得掌握新技能的重要, 具备很强的竞争观念。

“90后”得到了太多来自家人的溺爱, 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不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 被过分地溺爱。溺爱和享受让一些人习惯了顺境, 却剥夺了接受挫折、直面困难的机会。他们往往刚性有余而韧劲不足, 面对失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面对“90后”大学生,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策略

1.强化素质, 提高育人水平。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崇高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 如此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往往是除了专业知识外, 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 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成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通过辅导员集中培训, 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 创造辅导员外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开设辅导员讲堂, 定期举行辅导员专业竞赛, 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等方式, 塑造一支现代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使辅导员深度了解和走进大学生心灵世界和校园生活。辅导员本身素质和作风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辅导员要认识自身的不足, 注意自身修养, 为学生树立榜样。多阅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书籍, 有效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2.注重实践, 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是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现实生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的方法, 这是一个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实践教育法在辅导员对“90后”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现实生活, 一方面帮助学生在感性实践验证的基础上, 形成和巩固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 在与他人的沟通中, 把对科学理论的理解逐渐转化为自己观察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因“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所以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一线教师,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应放下教师身段, 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掘学生的个人价值, 取得学生的信任, 做到相互理解。在平等沟通过程中,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如面对贫困生或经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时, 应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或开通绿色通道, 让学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学习, 同时应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 通过谈话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因家庭因素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面对有工作热情的学生时, 应鼓励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但要提醒学生不能因此耽误学业, 注意团结同学,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面对身体不好, 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 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 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教育应私人订制,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应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基准。

3.关注心理危机学生,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社会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能解决的只是部分心理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 必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相互促进, 这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帮助,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90后”一些大学生心理状态比较脆弱, 遇事易冲动, 自我调节能力差, 部分同学不愿与师长、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所以辅导员应特别关注“90后”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及相关现象, 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重视“90后”的心理变化、心理感受和心理需要,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广泛地与学生交心、谈心。同时应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让他们在与困难和挫折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受到教育, 从而提高“90后”大学生战胜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战胜挫折的意识和能力, 让“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我, 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和学习。

4.利用网络平台, 传递正能量。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发达、信息通畅的时代, 是一个开放式大舞台, 而互联网成为这个舞台中大学生最常用的一个道具, 高校辅导员应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寻找新的方法, 发挥更大的功效。

网络的合理利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结合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平等互动式、点面结合式的网络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和利用有效信息, 提高思想觉悟。如开展网络价值观讨论, 在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在QQ、微博、论坛上与“90后”大学生交谈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 告诉他们正确对待情感, 自尊自爱。大学生要以学业为重, 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好准备。定期开展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的讨论活动。同时, “90后”可以通过网络系媒体给高校辅导员留言, 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与“90后”大学生进行沟通, 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递正能量, 又推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90后”大学生特点不同, 针对他们的时代特性, 开展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90后”已是大学生的主导力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尊重和爱护学生, 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侯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7 (2) .

[3]曲燕, 刘胜荣.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者, 2009 (3) .

[4]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与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91-93.

[5]杨之毛.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管理观察, 2009, (11) :85-86.

[6]杨雪雯.“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三

【关键词】辅导员;90后;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姿势、表情等元素的艺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心与心的对话,通过聆听和述说,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向其输送正力量,最终达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共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90后大学生的特性

1.个人主义强突出。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独立、自主,不盲从大众潮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行事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叛逆精神,逆反心理,不屈于权威,挑战底线。

2.自控能力差。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抵挡不住诱惑学生而言,就會沉迷其中,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

3.抗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身边不再充满光环和荣誉,环境的突变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困难时就驻足不前,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而是归结给了这些挫折和困难,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1.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在高校中,辅导员担任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在不自觉中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强调自身观念的权威性,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怀疑。如此下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沟通只是表面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实效。最终只能沦落人心涣散、等级更为分明的下场。

2.沟通渠道相对单一。沟通渠道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借助的媒介工具。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若能够及时占领网络这一块沟通领地,才能够最终实现沟通的及时顺畅。

3.沟通呈现单向特征。只有保证了沟通过程的双向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项操作,没有学生的观点表述,沟通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单向行为必然导致主客体上下交流的过程中,误解和偏见得不到解释和理解,影响沟通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巧途径

1.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工作职能来看,辅导员和学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辅导员和学生又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关系,还有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大学生渴望辅导员能够更加体谅、包容、真诚的对待学生,减少距离感,平易近人。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的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相互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2.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本身,更要拓宽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因此家庭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够代替的。因此,辅导员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应尝试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沟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环境。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因此,辅导员应尽量构建一个舒适、自在的沟通环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或是谈话,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彰或表扬,弘扬正气,发挥典型先锋作用。

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辅导员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环境等措施,保证沟通双方的平等,促进沟通的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泽.“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2]吴春春.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对策[J].华章,2011(24).

4.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四

2012年12月24日 来源:CSTD 核心提示:“90后”来啦!整个社会对“80后”的各类争议还未平息,“90后”便已开始走向职场。明年7月,更多的“90后”大学毕业生将新鲜“上市”,他们将正式踏入职场。职场老将们有什么建议与寄语呢?“90后”来啦!整个社会对“80后”的各类争议还未平息,“90后”便已开始走向职场。明年7月,更多的“90后”大学毕业生将新鲜“上市”,他们将正式踏入职场。

“90后”的职场初体验,留给职场人士怎样的印象呢?他们与以往职场中的“80后”有何不同?对于这些“初生牛犊”的求职者,职场老将们有什么建议与寄语呢?

印象

明确需求,重视自我价值

重视自我的价值,这是“90后”大学生,留给南宁新学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经理韦桂才的第一印象。在给广西艺术学院一本科生班级上课时,韦桂才做了一个调查,班里30%的同学“有意创业”,因为创业在他们看来,具有“自主性强”、“不用看老板脸色”、“能够实现自我”等特点。

“重视自我,这是„90后‟的一个„集体特征‟。”韦桂才说,“90后”想在工作中自己当家做主,这和他们的成长背景有关。“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6+1”家庭模式(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一个孩子)的塔尖,习惯了做“小皇帝”的感觉,这自然而然会带进职场中,因此他们很多倾向于自主创业。

对于“90后”对自我价值的重视,八桂人才网总经理刘卫杰对此也深有体会。“„90后‟会和老板直接提加薪。”刘卫杰说,曾经有好几次,公司里的“90后”直接跑到他办公室要加薪,他很欣赏这种勇气。当然,一些工作努力的员工往往能加薪成功,但一些“急于求成”的员工自然会被拒绝。

刘卫杰认为,还有一个特点,也能反映出“90后”对自我价值的重视。“双倍工资懂吗?”“员工工作多久,用人单位需要无期限聘用?”“企业能不能辞退„三期‟女性?”……对于《劳动合同法》的条例,他接触的大多数“90后”都没摇头,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希望用自身价值获取权益,而不是单纯靠法律”。

工作难“突破”,忠诚度不够

小王是一名“90后”,高中毕业后在不同的行业里先后做销售,均因销售业绩平平而“跨行”。3年里,他换过5份销售工作,到现在还是毫无“突破”,他开始认为自己并不是做销售的料。

“再做这一行体现不了我的价值,我现在想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小王说,销售工作的不舒心,让他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

感觉工作不好做的,还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带„90后‟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哄着干活,因为他们真会因为两句重话选择离职,而且根本不在乎拿不拿得到该月的薪水。”《赢在东盟》杂志人事经理赖珍珍说,约有八成的“90后”一周的试工期都坚持不下来,而以前“80后”至少还能坚持到3个月的试用期。

“你放眼往窗外望去,每一栋写字楼,可能今后你都需要跑过。”面试时,赖珍珍经常会给“90后”打“预防针”,因为她已经大致摸清了大多数“90后”求职心境:一时兴起,冲过来,了解一下就放弃,她想让求职者想清楚后再作决定。

“离职时,很多不打招呼就„消失‟了。”赖珍珍说,有一年中秋,公司为全体员工发月饼。有个“90后”小女生当天报到上班,前辈对她入职培训了一个上午,中午吃饭时小姑娘想趁机走人,不但没有打声招呼,还不忘叫同事上楼帮她领一盒月饼。

“说好第二天来面试或上班的,结果人影都不见。”刘卫杰说,他们以前会在员工入职第一天,准备好办公桌、电脑,并统一印制名片等,但一些不诚信的求职者,第二天要么关机,要么不接电话,所以现在他们通常会在员工入职一周后才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开心最重要,不愿太闲太忙

广西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张,当下的生活关键词就是“求职”。小张和记者聊起最近的两个求职故事。“我一个高中同学,刚被一家知名企业录取,家里人欢天喜地,但他还在犹豫。”小张说,同学犹豫不是嫌钱不够多,他担心入职后会因为太无聊而郁闷。

“有一家公司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岗位工作也很有挑战性,每年有固定的休假,还可以经常出国。”小张对这家企业有些心动,碰巧有位学姐去年刚入职这家职业,结果得知“学姐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加班”,这让小张退却了。

一个因为太闲而不愿意,另一个因为太忙而不愿意。这两个“不愿意”,看上去似乎很矛盾。然而,在其他的“90后”看来,这两个“不愿意”,恰恰就是他们如今求职诉求的真实体现。

“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开心最重要。”小张认为,身边的同学选工作,不会因为给的薪水多,也不会因为公司多出名而心动,关键还是看能不能做得开心。不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求职中比较追求个人感受,这已经是“90后”的集体特色。

“„90后‟工作到点基本不愿加班,他们明确地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不去承担职场潜规则中约定俗成的一些东西。”某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说,你可以说他们不负责,但他们会说成就的是老板的梦想,又不是自己的。

创意不断,热衷网络交流

金秋10月,是各家企业进驻校园开始招聘的时节。不少人力资源主管惊讶地发现,与以往的传统纸质简历相比,不少“90后”喜欢用可视化的多媒体简历展示自己。

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有些女生特地用DV拍摄了多媒体简历,说是想让用人单位更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有些学生甚至用戏剧的形式和室友一起拍下了自己的实习故事;而一位毕业于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更是直接递交了自己设计的网页游戏……为此,一些公司特别为“90后”开辟了多媒体简历招收区,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可是,一些网络化个性语言,却令一些职场人士感到抓狂。“莂嗱妳de性鮥婡挑戰我de簲愾”、“3Q,偶会+Ud”……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女士说,他和公司的“90后”网上交流工作时,经常遇到看不懂的文字,刚开始还以为是乱码,结果才知道这是“90后”的“火星文”,意为“别拿你的性格来挑战我的脾气”、“谢谢,我会加油的”。

“明明就在隔壁办公室,偏偏要在网上交流。”刘卫杰说,“90后”喜欢在网上交流,常常是在办公室坐着面对面,他们仍习惯用QQ交流,甚至还在QQ上长篇大论地和老板提建议和想法。有时,他嫌打字交流效率太低了,索性直接把员工叫来当面交流。建议

致“90后”:认清自我补足内功

韦桂才认为,“90后”重视自我价值无所谓好坏,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从校园走向社会,角色一下子从家庭塔尖转变到社会塔基,这一转变必然会带来心理落差,这就需要“90后”在入职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而且,“90后”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关心的是工作累不累,能挣多少钱,而不会从用人单位的教育、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等考虑,这种思维方式需要转变。

赖珍珍建议,“90后”求职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求职者不妨想清楚三个问题:

一、“要什么”,想要在工作中得到什么;

二、“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份工作?;

三、“凭什么”,别人为什么把机会给你。同时,求职前还要对岗位和单位多做一些了解。刘卫杰建议,“90后”不应将过分的自我意识带入职场。“90后”信息来源丰富快捷,认为自己懂得很多,但职场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新的环境,这里还有人际关系需要处理。“90后”显然在这方面经验很少,甚至不懂,也不愿意学习。这时候,“90后”要认清自我现状,抱以学习的心态去耐心面对工作。

致用人单位:引导调动潜在优势

刘卫杰认为,“90”后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很强,民主平等观念也很强。尤其在一些需要灵活创新或创意的行业,很多“90后”的表现还是不俗的。如果用人单位、社会舆论、家庭教育都能给予正确引导,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这就好像当初“80后”刚刚进入职场时,很多人都在担忧,但是现在看来,各个行业的骨干、精英都有“80后”的身影。

韦桂才说,“90后”从家庭塔尖转变到社会塔基的转变,特别需要学校在“90后”入职前,提前让他们感受到职场氛围。同时,用人单位可以尽量安排老员工带新员工,帮他们渡过职场的适应期。

就“90后”而言,工作不仅仅是钱的事儿,而是关乎身体愉悦、心灵自由以及个人尊严等等非物质需求,比如说“关键是要好玩”,这当然可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逼迫企业在人事管理、企业文化、福利待遇甚至老板对员工的语言沟通方面做更大的积极转变。

5.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五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辅导 心理特征及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03-01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都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在中学阶段,我国的“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均衡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的适应自主的学习模式,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对其个性特点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也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1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较为自私和冷漠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形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就这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就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这就导致了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一旦他们遇到了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性格上十分缺乏独立性的意识。另外,由于我国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单亲的状态了,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因此,他们就很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变得较为自私和冷漠,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也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2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素质教育的观念基本上得到了普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而我国的这批“90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学习的任务量非常大,在进入到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会放下原有的学习重担,而由于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很薄弱,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有很大,因此,“90后”大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1.3 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和同学聚会等方式了,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他们大多个性鲜明张扬自我,在群处的过程中更喜欢表现自己,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很匮乏,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喜欢网络聊天这种异地的交友方式,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很强,但实际的沟通能力就很差了,并且如果脱离了网络和手机,他们就好像没有了朋友,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知心的朋友。

2 “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要想有效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需要社會、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紧密的配合,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性格特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新,真正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辅导工作应因材施教,要想做好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那么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是与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因素以及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并且他们的能力素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自身都有着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先上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应做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以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本原则,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际的情况的不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策,定期的安排一些测验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2)大力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认识到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向学生们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促进这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律、自强、自爱以及自尊的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重点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同学生们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且应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心理问题。想学生们传授调试心理的方法,及时的消除大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应进一步的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认识到关爱集体、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3)在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应不仅仅只是心理老师一个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有目的的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也要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工作,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而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中,我们往往也可以找到适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定期的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健全学生们的人格,同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在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时,应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的辅导活动。在大学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辅导目标,重点做好对学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并且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样在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才能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及“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中的核心力量,“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要想保证“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认真的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出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培养初探[J].时代教育,2010(10).

6.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六

【摘 要】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存在着重视不够、内容陈旧、安全教育薄弱、缺乏长效机制及完善的评价体系等现状。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实践现状,本文提出了理论思想、实践模式、实践观念及媒体导向的创新发展,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内涵。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内涵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接近30个年头。目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品格、增长才干的重要阵地。新时期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其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的鲜明时代特征。因此,研究新时期社会实践现状及创新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在90后大学生新观念和传统观念的碰撞下,当前社会实践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因此,认真梳理和总结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性不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整体长远规划和系统指导设计。对社会实践的不重视表现在多方面:一是不少高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学校教学任务,选择性或应付性的开展;二是家长不重视,由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不主张甚至阻止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三是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好,依赖性强,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安全教育环节薄弱

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其主要原因是90后大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趋于成熟阶段,不能完全明白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无法创新性的向纵深处发展。此外,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体系没有健全,缺乏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指导,导致社会实践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长效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遇到瓶颈,缺乏长效的机制,这就要求广大高校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保障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较缺乏,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成果没有评比和交流,仅仅要求上交实践证明或实践报告即可,没有建立适合学生纵向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性内涵探讨

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内涵就是指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实践主体的创新性,对已有的社会实践的理论思想、实践模式、实践内容、服务保障机制等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新时期社会实践独具的特色,实现对原有社会实践的完善、推进和突破性超越,使社会实践更好的发挥对大学生的情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性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思想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拓展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为90后群体,年龄一般在17-22岁,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这个特殊群体生活环境良好,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苦难和挫折,考虑问题多从自身出发,思想方法片面,观察问题往往偏激,心理抗打击能力差。因此,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理论思想要符合90后群体的特征,要更加注重对9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心理健康发展及情商发展的教育,对正确审视社会、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教育。

2. 创新性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媒体导向作用

80后大学生对网络媒体操作技术较差,宣传意识淡薄,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公益活动的社会效应不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日益发达,而90后大学生又非常熟悉网络宣传媒体应用,因此,应该创新性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媒体的导向性作用,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实践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也是爱心的一种传递,能够更好地在大学生中营造“参与实践、服务社会、传递爱心”的氛围。

3. 创新性开展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

根据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应努力推进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一是社会大力提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二是学校健全社会实践管理、评价及奖励制度等,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使社会实践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项目化运作;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拉动资助单位及个人的参与;四是引导90后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团队和个体等多种组织形式,依靠自身的创新性及创造性开展社会实践;五是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引起家长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促使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通过“五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形式,推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性发展。

4. 创新性转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观念

新时期社会实践要注重质量及效果,依托特色,创建社会实践品牌。一方面,要注重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可持续性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健全社会实践团队或社会实践项目遴选机制,避免社会实践滥竽充数,确保社会实践工作的质量。最后,要注重社会实践特色的凝练,围绕学科特色及办学特色开展特色社会实践,创建社会实践品牌。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探索其创新发展内涵,使社会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及教育90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10(5):78-81.

[2]蒲晓东,于洪军. 实践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选择[J]. 高教高职研究,2008:158-160.

7.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篇七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法;90后高校学生;学生工作

引导式教育是匈牙利Peto教授在1945年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儿童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法。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得到包括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克服身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是一种加强儿童日常生活功能和融入社会能力的整体方法。

引导式教育法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出预想和设定的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技能的一种互动教育方法。科学认识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在对学生施以教育时,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力量,而学生工作承载着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重要功能。鉴于新生代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运用引导式教育法到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之中,引导学生将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和需求,为追求进步和成长的实际行动,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所谓“9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现存的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力差;目标现实性,思想功利性,缺少理想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90后”大学生的优点:智商偏高、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理性思考,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针对高校学生不断变化的特点,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二、引导式教育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方法

1.榜样引导式教育法

榜样引导式教育法是通过宣传榜样使其行为去启发、引导、激励大学生使他们践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受教育者接受榜样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过程,相反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因此,榜样引导式教育法要取得切实的教育效果,在运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向榜样学习,辅导员要培养受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榜样。

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挖掘典型,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环节贯穿“榜样教育”,并积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例如学生干部、党员等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在宿舍、班级甚至到系部都能取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2.网络阵地引导式教育法

有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引导90后大学生弘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激发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为了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使高校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正确舆论的重要阵地,及时把90后大学生需要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传输上网,使之成为90后学生学习理论、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阵地。

3.语言引导式教育法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已由过去教师“主导式”到今天的“师生互动式”,而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引导性语言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沟通交流与对话。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采用巧妙的、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其中,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说教,和蔼可亲的语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学生工作应改变过去的一贯批评教育观念,取而代之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其沟通交流,引导的语言要顺着学生思考问题的轨迹,让学生自己能够幡然悔悟,引导他们自我反省。

三、引导式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侧重于引导并内化成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辅导员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引导式教育法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地引导策略和引导方式,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新的方式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只有和学生真正成为知心朋友,才能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才能正确引导他们,才能教学相长,才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引导式教育法在学风教育方面的运用

从广义讲,包含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校机关的工作作风,从狭义讲,主要指学生学习方面的风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等。鉴于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等特点;在学生工作中,激励学生利用现代化资源广泛获取知识,并钻研更深的知识,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二)引导式教育法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运用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积极情感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有研究表明: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大都是传统的“授一受”灌输式方法,这与时代的学生特点格格不入,严重地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德育的内化,造成了德育效果欠佳、作用不明显。有鉴于90后大学生过于自我且抗挫折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适用性,运用引导式教育法,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并引导他们回顾历史,把握现在,珍惜未来。

(三)引导式教育法在评先评优中的运用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督促学生遵章守纪,激励先进,弘扬正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学年都会对优秀学生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并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优秀三好学生。而运用引导式教育法给其他同学不积极争取优秀。

(四)引导式教育法在与学生谈话中运用

谈话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是指交往双方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或会谈。具体来说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就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关于学习的或有关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优点或缺点等某一方面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的对话。谈话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交流情感的工具。针对90后大学生智商偏高、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等优点,引导他们更加优秀,针对他们的不足: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团队合作,如何去学习,怎么把持好恋爱与学习的度,引导他们要有担当。

【参考文献】

[1]范篆玲等.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

[2]何雁梅等.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引导式教育法[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22(3):230

[3]韩栋.90后大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81

[4]杨汝华等.大学精神传统传承与优良学风培养[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6::95

[5]唐艳婷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有效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9月上旬刊:184

上一篇:医疗废物培训计划下一篇:大学生创意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