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2024-08-12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共5篇)

1.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篇一

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 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 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 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 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 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 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 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 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2.角色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例如:某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幼儿制作糕点的材料,试图引发“糕点厂’’的游戏,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让幼儿能用橡皮泥制作糕点,并放进“电烤炉” 烤制,结果幼儿根本不予理睬,糕点厂的游戏也没玩起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幼儿不知道“糕点厂”、“电烤炉”为何物,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脱离了幼 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 印象。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 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教师也可要求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扩大幼儿的眼界。“见多识广”,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基础。

(2)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

对于小班幼儿,应着重在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对于中班应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 的发展。中 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自报公议、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在大班则应 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此外还应促进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使用,使幼儿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

2.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篇二

一、幼儿园娃娃家游戏概念的界定

被称为角色游戏的游戏有很多, 如娃娃家、超市、医院、菜场等。在幼儿园中娃娃家是幼儿教师为幼儿搭建的、幼儿自己修饰的区域角, 类似一个小家,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这个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 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 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

二、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特点

1.缺乏角色意识。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 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持久性差, 常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活动或对活动失去兴趣。例如, 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幼儿一会儿抱娃娃, 一会儿做饭, 做着做着饭, 又去抱娃娃。

2.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幼儿缺乏交往能力, 在娃娃家游戏中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 更多地依赖玩具进行游戏, 如布绒玩具、电动玩具、娃娃等。3 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他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缺乏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如一位妈妈打电话请吃饭, 但并没有继续这件事, 而是专心摆弄自己的饭菜, 和娃娃家中其他成员并无交流。

3.情节较单一。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 幼儿常把自己的假象当现实。娃娃家反映的内容就是妈妈烧饭、爸爸烧饭;你抱娃娃、我也抱娃娃。娃娃家的游戏和其他区域的联系很少,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 情节较单一。虽然偶尔也会有幼儿想出其他玩法, 但那只是很少的现象, 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限有极大的关系。

4.缺乏规则意识。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 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玩娃娃家游戏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如将娃娃随便乱放, 将食物都放在床上, 并不明确秩序的概念。

5.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 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 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

三、幼儿园娃娃家游戏的指导要点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由于幼儿年龄小, 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1.重视游戏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由于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知本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特点, 还要利用自身经验及与同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 了解其他班级幼儿的娃娃家游戏。在进行指导时, 既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本班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又能利用将来游戏的发展趋势, 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

2.注意个别差异。教师要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 根据了解的情况给幼儿以帮助或指导。一方面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他们在体力、知识、能力、行为表现、性格等方面均有差异, 娃娃家游戏是按幼儿的意愿扮演家庭中的角色进行的活动, 他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表现自己, 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中, 就可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表现, 通过游戏教育来培养他们;另一方面, 个别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表现出高于或低于其所处阶段的游戏的平均水平, 教师要为这些幼儿提供符合他们自身水平的指导, 以使高水平幼儿继续发展, 同时要鼓励低水平幼儿。

3.注意游戏情节的丰富。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 缺乏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和拓展家庭生活及周围生活的一些相关经验, 如爸爸、妈妈在家是怎么照顾我们的, 会为我们做些什么事, 使幼儿能够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并体现到游戏中。

4.加强角色意识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淡薄, 随着娃娃家游戏活动的开展, 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 可以用多种方法进一步丰富幼儿对角色的感性认识, 进而请幼儿来当这个角色, 体验角色的行为。

5.注意替代物的投放。小班幼儿游戏需要具体可操作的东西, 他们喜欢摆摆弄弄。针对孩子喜欢具体操作的特点, 要多准备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仿真玩具, 种类少一些, 数量多一些, 从而避免幼儿的争抢, 勾起了孩子做这些相应事情的兴趣, 缓解对同一物品拥挤的现象。

教师指导娃娃家游戏不仅要注意以上几方面, 还应把重点放到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上。使幼儿愉快进行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使命不是机械地帮助幼儿完成游戏, 而是有感情的, 能够真正融入儿童世界的指导。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环境, 使幼儿感到舒适、安全、温暖。另外应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一个好的娃娃家游戏, 一般要有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束和再做游戏的愿望。运用多种方式结束游戏, 使幼儿保持继续游戏的积极性。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活动, 是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的, 并不是某些大人眼中的弱智游戏。我们不应压制幼儿进行这种游戏的欲望, 相反还应了解它的特点, 以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获得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凤凰出版社.2010.292

3.教师对幼儿建构游戏的组织指导 篇三

关键词:建构游戏;组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

在幼兒园组织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虽然感受到了幼儿的快乐,但对其建构水平不甚满意,对幼儿仅仅满足于简单搭建且不断穿插各种角色行为感到焦虑,从而纠结与对幼儿的游戏支持只是满足其情感需要,还是有必要推进其游戏水平的提高,若加以干预会不会影响其情绪体验。

一种现象:教师多采取讲解示范法,统一过多,幼儿失去了自主探究空间、时间,但幼儿建构的物体比较形象。教师这样做的理由:孩子缺乏必要的技能,不这样教,孩子就不能完成建构活动。

另一种现象:在活动前请幼儿对建构的物体进行充分观察认识后,让幼儿自己发挥,建构的物体不是很形象,但形态各异,塑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幼儿兴趣却很浓。教师这样做的理由:活动中最重要使幼儿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有成功感。

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对比讨论的教研方法。研讨后教师认为,前一种现象教师重视的是技能的传授,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后一种现象教师注重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建构经验和技能的提高。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基于以上现象,我认为,归根结底,教师在幼儿建构游戏活动中主要存在:1.教师对幼儿建构行为的观察。2.教师对幼儿建构作品的评价。3.教师在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的介入。

一、教师对幼儿建构行为的观察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就是通过观察来支持引导幼儿的发展,关键是教师要看懂幼儿游戏行为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那么教师应观察幼儿的哪些行为呢?

1.教师要了解幼儿建构的目的

我们知道,幼儿在建构游戏活动中遵循着“先做后想——边想边做——先想后做”的次序发展。例如托、小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如果老师问他:你搭的是什么?或你在搭什么?孩子往往是一声不吭,继续完成他的作品,等到作品完成了,他会告诉你自己搭的是什么。所以“先做后想”就是指幼儿在初期接触建构游戏材料时对材料进行探索,一旦无意中搭建的作品印发了幼儿的想象,幼儿便会为作品命名;所谓“边想边做”幼儿开始有想要搭某样作品,但是由于搭建水平的限制,在搭建过程中因为搭不好而改变意图,直到最后搭成什么就是什么;所谓“先想后做”是指幼儿在搭建之前就有自己的设想,有计划地搭建,虽然也会因为搭建技能的限制,需要不断地完善,但最终目标基本不变。

2.教师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能力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能力相对于幼儿其他角色游戏要困难的多。在建构游戏中,尽管事先可以商量将要完成的建构主题,但如何搭建,搭建成什么样子,则取决于每个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内在构思。而每个幼儿的经验、想法和建构水平都不同,加上语言表达的限制,合作起来就比较困难。到了大班下学期能够实现计划和构思一个相对复杂的多体作品或者能看图搭建时,他们才会协商分工,比如有的搭房子,有的搭围墙,有的搭通道,最种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作品。

二、教师对幼儿建构作品的评价

教师一般是通过对幼儿建构作品的分析评价来判断幼儿建构水平的高低。教师往往只局限于对幼儿建构技能的评价,而忽视在搭建技能中蕴含的认知发展。

我认为,分析评价建构作品有两个主指标:一是搭建技能,包括延长、垒高、架空、平铺、围合等,二是这些搭建技能中蕴含的认知发展。比如,同样是架空,有的体现出了对称性,有的则没有,有的在形状、颜色或者数量上出现了多维对称,有的只是形状对称而颜色不对称;同样是围合,有的选择同一种形状或颜色的积木,表现出形状和颜色分类的水平,有的甚至出现了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有的则还是无意阶段。因此,教师仅仅对幼儿的建构作品处于“幼儿只搭建了围墙,没有搭什么”等类似的评价方式,就认为建构水平是低的,依据是不足的。围墙是单层围合,还是多层围合,在多层围合中有交错垒高还是单线垒高,水平也是不同的。

三、教师对建构游戏的介入

《指南》中所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指导性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可能会推进幼儿的发展,也可能会干扰幼儿的游戏意愿。这正是教师感到困惑和担忧的。

1.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明了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相统一的结果。在游戏中,当幼儿不满足于自己已达到的水平时,他们就有了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始向新的水平挑战,因此教师的介入既要满足幼儿游戏的意愿,又要推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发现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某种形状的积木不够了,或是发现幼儿在改变和完善原来的搭建方法时遇到了困难,总要倒塌)在幼儿一时难以自己解决而准备放弃时,教师的介入要敢在幼儿放弃之前;二是发现幼儿的建构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是有能力改善与提高的空间,教师可以介入,及时提出问题和设置困难,以挑战幼儿的搭建方法。在这两个关键点中,前者是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挑战,后者是教师对幼儿的有意挑战,引起的都是幼儿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2.教师的介入方式是“引”,不是“教”

在考虑幼儿的游戏意愿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就要多“引”而少“教”。“引”就是教师通过提示和建议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教”是指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让幼儿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

教师的提示和建议必须是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若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支持与他们的需要是一致的,幼儿往往乐意接受。如果幼儿的水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幼儿为了改善建构行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影响游戏意愿,那么幼儿对教师的建议不会理会。

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要因为不能成功地介入而感到沮丧,因为游戏本来就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只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即使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也会在游戏中进行小步递进,实现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多发现幼儿已经能做的是什么,对于幼儿还不会做的,更重要的是耐心和等待。和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让我们一起静等花开。

参考文献: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何燕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华爱华:《幼儿园活动区

4.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篇四

什么是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

容.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文学活动的充实和整合,不是把识字作为唯一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在培养幼

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文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增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功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老师的指导要点

●小班阅读特点

1、书是玩具

2、喜欢在画面上寻找

3、开始阅读交往

4、阅读时间短

●小班指导要点

1、营造适宜的环境

2、理解幼儿的行为,陪伴幼儿尽快度过撕书期

3、陪伴幼儿阅读,成为幼儿的同伴

4、集体活动目标明确,时间适宜

中班阅读特点

1、喜欢看书

2、喜欢交流

3、喜欢复述

4、开始对文字敏感

●中班指导要点

:

1、增加图书量,丰富阅读区环境

2、提出适宜的问题

3、运用游戏手段增加阅读趣味性

4、重视朗读和复述

●大班阅读特点

:

1、初步养成阅读习惯

2、对文字敏感

3、理解水平提高,喜欢提出疑问

●指导要点:

1、让幼儿参与阅读区管理

2、教师要自己喜欢看书,用行动影响幼儿

3、重视幼儿的独立阅读

4.、正确看待识字

5、精心设计集体活动

6、.重视口语表达的培养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成为系列活动.一本图画书的阅读学习,应当不是一次照本宣读地读书,教

师可以儿童图画书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图画书的阅读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

幼儿更好地理解图画书的内容,引发幼儿更多的阅读兴趣,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阅读活动设计:

1.引入性活动—引出图画书,引起阅读兴趣.引入性活动可以在阅读区自由地开展,也可以通过“集体性引入活动

来进行.在幼儿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阅读行为作观察

和记录,一边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特点,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活动设计.2.理解性活动—理解内容,学会阅读

看懂书师阅读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巩固阅读兴趣的重要方式.看懂书是需要方法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包括辨别角色、分析图意、前后联系.教师可通过集体性的师生共读、游戏、去交活动

等方式和幼儿一起分段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传递的信息和主题.3.体验性活动——体验情感、迁移经验

阅读中产生的种种体验会反映到他们的生活、学习、游戏中.—体验情感,迁移经验

3-4次

阅读活动区、角色活动区、美工活动区、科学活动区等日常生活中阅

读活动的安排

对阅读活动的设计以下几点务必注意:

1、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策划和组织幼儿阅读活动

2、教师要合理安排自由阅读与集体阅读

以幼儿的自由阅读为主.引入性活动、理解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都可以采用自由阅读或者阅读的形式,但以幼儿的自由阅读为主.二、从活动类型方面

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内容来设计.有些老师往往认为系列活动就是“大拼盘”,一节阅

读活动后跟着

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或者美术活动.这样的组织形式,即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兴趣盎然,兴趣点也不是落在阅读上,更谈不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恰恰

是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阅读的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科学、音乐,但是活动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图书的情节、人物、情境,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体验图书,或者

对图书产生更高的阅读兴趣.创设具有阅读的过程.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孩子像爱游戏一样爱上阅读,让孩子像喜欢玩具一样喜

欢图书.大量的实践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有共同的特点,在游戏和阅读中产生的自主、自由、愉悦的体验是相似的.要把阅读当做游戏一样来实施,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是只有集体活动

一种,阅读行为的发生也并非只在集体阅读活动过程中.因此,提供多种式样的阅读活动,提供幼儿充

足的阅读时间和场地是我们所倡导的.阅读过程中自然地出现前识字和前书写内容.阅读活动毫无疑问

会和幼儿园的语言文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前阅读”和“前书写”的要求,但教师往往将其简单换

算为“识字”和“书写”,“前阅读”和“前书写”既然带有一个

“前”,就区别于学龄阶段的识字

教育,更多地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提高幼儿对汉字的敏感和兴趣为目的,以鼓励幼儿尝试书写为

愿望.因此,建议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出现“汉字”,反对填鸭式识字,更多提供幼儿玩“字”的机会,在没有识字压力的情况,愉悦地接受.各类型图书的特点及教学要点:

儿歌、童谣具有篇幅短小、主题单纯、形象具体、趣味盎然、音韵和谐,好记易诵、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儿歌童谣可以领域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丰富多彩,容易建立起儿童对汉语语音以及字形的敏感和记忆

.儿歌、童谣

主要活动方式

: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拿起来就可以念,也特别适合在念的过程中指读图画

或者经常出现的文字.:有些儿歌改编于歌曲,可以和着《课件》音乐唱歌:牵牛花、三条毛巾、刷牙

歌、小手拍拍、停机场、影子、握握手.:篇幅短小的儿歌童谣特别适合幼儿记忆和背诵,还可以边

诵边加上动作.:仿编儿歌

活动组织形式

以日常活动中的念、唱、诵为主.辅以集体活动解决儿歌

理解中的难点.大年龄儿童可以尝试仿编儿歌.散文

:韵律散文的语言也富有节奏,适合朗读,让儿童感受语言美.散文表达是片段式的所思所感,适合通过聊联系到儿童的生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散文中的经验和情感很容易与儿童的生

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收集、再设计,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书中的情感.活动组

织形式

5.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常见房子的汉语名称“平房”“楼房”“毡房(蒙古包)”及其相关词语“门” “窗户”“房顶”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简短语言讲述房子的特点。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活动的学习及认识,使幼儿可以发音清楚说出几种房子的名称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对于房子的构架及组成这些房子内部知识,孩子们还是有点陌生的。所以要多出示图片及利用本班教师给幼儿用母语加以解释。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房子(平房、楼房、蒙古包)的图片

2、事先鼓励幼儿观察自己家的房子和幼儿园

3、将部分房子图片事先贴在主题墙上,便于幼儿观察

4、多媒体使用的多种房子图片及相关的 “门、窗户、房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请幼儿参观主题墙上的‘房子’

教师:“老师带小朋友来参观墙上的‘房子’,你们认识这些房子吗?”

教师“看看这些房子,他们长的一样还是不一样?”

幼儿参观后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展示图片,介绍每一种房子的名称(平房、楼房、蒙古包)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说房子名称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图上是什么房子?”

2、教师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一遍,房子的不同在哪里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呀,你们说了这些房子长得不一样,那现在再仔细的看一看,房子哪里不一样呢。”

通过幼儿观察及教师引导,师幼共同总结出:平房只有一层,是矮一点的,楼房有很多层,高高的,蒙古包一般建在游牧区,是圆形的。可总结为平房平房矮矮的,楼房楼房高高的,蒙古包蒙古包圆圆的。(加肢体语言)、游戏 《我问你答》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

教师“小朋友小朋友你告诉我”

幼儿 “老师老师我告诉你”

教师“什么房子高高的”(边说边用肢体动作示意)

幼儿“楼房楼房高高的”

............教师可多问几遍,可集体问,可个别幼儿单独问

4、请小朋友们和教师一起在主题墙前,观察几种房子的相同点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说了房子长得不一样,因为有的是矮矮的,有的是高高的,有的是圆圆的,我们现在再一起看一看,房子的哪里长的是一样的?”

师幼一起找出房子的共同特征:都有 门、窗户、房顶。教师重点示范“门、窗户、房顶”这些新词的发音,让幼儿看图片说一说。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在电视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不同房子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房子,并用语言及肢体动作描述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幼儿集体说完之后教师可循环播放图片,让幼儿们在一起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房子及其组成部分“门、窗户、房顶,活动在自然中结束。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结构区用积木(或纸盒)搭建房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材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幼儿们也很感兴趣通过本活动的进行,幼儿能分辨出房子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平房平房矮矮的,楼房楼房高高的,蒙古包蒙古包圆圆的。” 只是,上课时,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进行讲述。)这点完成的不太好,我在问个别幼儿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大部分的幼儿都在说,没有做到倾听别人说话,在这方面,我以后也会注意。把每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去上,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去准备教案,更加完善教学过程。

上一篇:读书交流感想下一篇: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