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2024-08-20

自然教学工作总结(共15篇)

1.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自然教学总结

2006—2007学年上学期 六(2)班

我校对自然科的教学进行了大力支持,为自然教学、实验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环境小学自然课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任务是指导少年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设立自然科实验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是现代自然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知识”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以学校为终结”的教育模式必然要转化“终生教育”的教育模式等等。世界的飞速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教学设计是一个计划与设想的过程,因而设计者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等因素将起重要的作用,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设计将起着定向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因而,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教”,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教师的方便和需求,凸现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相应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削弱学生能力作用的发挥。在课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我校自然科组的老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自然科教学从知识性改变为教育性,特点是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科学素质,注重动手操作和参与研究、实验,使学生从小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学设计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中介或桥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的选择与确定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的,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落在具体的素质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不再限于教科书范围之内;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经过努力,我们的自然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效果良好。2007、6、18

2.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作者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结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选择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引导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从而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实施]

师:我们曾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宣传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分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教师板书课题,并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师:下面大家针对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开始自学,10分钟后看谁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比较准确。

(学生埋头自学,边读边进行批注。)

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做几道检测题,来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

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觉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做,并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下面我请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判。

……

师:看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很准确,下面再来讲一讲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请想想本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1:本文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2:本文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该宣称要“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我们要“敬畏自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呢?文章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享?

生3:敬畏自然就是对大自然要尊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的回答准确吗?

生4:他只说对了“敬”的意思,没说“畏”的意思。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更准确地解释一下呢?

生5:“敬畏自然”就是对自然既要尊敬又要畏惧,也就是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本文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准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生6: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不错,大家找得很准确,正是这一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联系课文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生7: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

师:这位同学说得虽然对但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具体谈谈?

生8:因为人类常常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所以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只有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师:这位同学谈得很具体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生9: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要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0: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都有了深入理解,那么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有哪些想法?请举例说明。

生11: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比如,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等。

师:这位同学举例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办法具体可行,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谈一谈。

生12: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不踩踏小草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都很好,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万物机体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生13:我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该肆意破坏环境,捕杀动物,由于人类的自私,现在已有许多物种灭绝,这将直接威胁我们的生活。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理解很深刻。哪位同学再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4:我认为人类就是万物之灵,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如,山谷变成平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还有南水北调等等,这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家园。人类用智慧征服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如今我们人类可以上天入地。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人类确实做了许多伟大的事,哪人类真的是万物之灵吗?

生15: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是万物之灵,人类如果肆意破坏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前不久发生的玉树地震,就夺走了2000多人的生命,而人类却束手无策。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3.教学的自然无为 篇三

1. 自然

何谓自然?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对待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其自然生长的生态,学会等待,减少教学的浮躁与功利,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教学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需要等待的艺术,是一种需要自然的艺术。

教学中的自然是指:自然地尊重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本性和基础;自然地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当顺人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拔苗助长,破坏学生在发展中的和谐与平衡;二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要更加透彻,在教学中还原教学本质,掌握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教学中如何做到自然?

第一,“鱼就是鱼”。美国一位叫做李欧·李奥尼的作家写过一个经典的“鱼就是鱼”的儿童故事。故事讲的是有那么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活在水中而无法做到。后来,它跟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可以跳上陆地。鱼请小蝌蚪帮忙到陆地上看看,看看都有些什么东西。于是青蛙跳上了陆地。几个星期以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描述了它在陆地上看到的东西:鸟、奶牛和人。鱼听完青蛙的描述后,脑子里呈现了鸟、奶牛和人的画面: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作了些微的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后来鱼禁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而跳出池塘,才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呼吸。幸亏青蛙看到了,奋力把它推回了池塘,救了它。看着在阳光照射下的美丽的池塘,鱼微笑着对青蛙说:“你说的对,鱼就是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鱼不能超越自己在水中才能呼吸这一限制而去认识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加工过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自然、尊重教学规律,就一定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做到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符,即“鱼就是鱼”。

第二,“唯变所适”。《易经·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见《易传》是反对对《易经》采取本本主义的态度的,指出“道”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变化的“道”,要用变化的思维才能去把握它。

借鉴到教学,自然并不是在教学中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具体教学中善于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在时代、学生、教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需要有新的思考,有新的创新。教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在思维和行动上存在一定的惰性,不愿伤脑筋,喜欢走老路,一味地因循守旧,久而久之便会在变化的大时代中栽跟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形成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势在必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如师生观上的转变:“主体”“主导”观的转变,“导演”“演员”观的转变等;如在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出现,教师如何处理好新型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关系,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等,如何变“灌”为“启”、变“单一”为“多样”,等等。

2. 无为

何谓无为?无为思想强调的是按规律办事,顺其自然,但决不是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相反倒是最积极有效的有为,是所谓“循理”“因资”地举事立功。

新课程理念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要借鉴这种“无为”思想。“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和谐发展,其真谛是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要实现自我发展则应开发其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过程,正是提高学生悟性的过程。开悟的过程就是顺应天性,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润物无声的过程,它最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新的境界。它没有训斥责备, 只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学生自己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醍醐灌顶,潜移默化地享受成长的喜悦。

教学中的无为指:一是尊重学生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无妄为”;二是在上述前提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主动作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绝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

教学中如何做到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促兴激趣”。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也指出,要尽量使学生于兴趣和快乐中掌握知识,他认为学生欲望的正当满足,能导致精神上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反过来又能成为求知的动力。要达成上述名言中的“乐”和“欲”就要促“趣”。“知识”不是仅靠教师传递,更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趣”是学习的起点,来源于学生内心,因此,要让学生有“食欲”,有学习的“饥饿感”,就要激趣。“趣”是源头之水,能实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

第二,“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埃德加·富尔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的新世纪,新的知识不断猛增,新的专业领域不断扩大,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学会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知识信息急剧增加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递知识时,要唤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后,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其终生受用。

第三,“唯辨所适”。《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审问” 意谓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表明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从上述几个层次的关系可以看出,治学的更高层次是明辨。因此要做到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明辨”“唯辨所适”。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教学中的“辨”应该包含:

第一,辨别是非。真伪良莠,多辨方明。教学既要使学生博学,努力探求学科知识,又要促其明辨是非,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形成更好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4.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本班共有学生69名,其中男生37名,女生32名,通过上学期对自然课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自然课比较感兴趣,及格率达到了100%,优等率占50%,大部分学生的智商较高,自觉性高,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好奇,求知欲高,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基本掌握能自觉的学习,观察自然现象,搜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现象、查找资料、寻找原因的所在。通过自然现象,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对自然试验感兴趣,能大胆探索、积极操作,他们的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智商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自然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因此上可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实验室不敢大胆操作,遇到疑难问题不请教别人,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因此在本学期,要求学生好的继续发扬,差的多加表扬、鼓励,正确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争取最优异的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6课,其中第9课动物的进化是选学知识,从知识方面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1—6课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

3、平面镜;

4、凸透镜;

5、眼睛的科学;

6、彩虹的秘密。

1、光的传播,讲了光源、光的传播方向和小孔成像的原因。

2、光的反射和折射,主要讲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有关的材料。

3、平面镜,介绍了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作用、应用,并试做简单的平面镜。

4、凸透镜,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应用,并试做一个土照相机 。

5、眼睛的科学,介绍了眼睛的构造和作用,视觉与光的关系,视觉形成的简单过程,认识近视的病因及其预防方法。

6、彩虹的秘密,介绍了彩虹的成因并解释几个与彩虹有关系的问题,明确七色光能合成白光。

第二单元:包括7———8课

7、矿产<一>,介绍了矿产、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它的结构以及他们的主要用途。

8、矿产<二>,介绍了矿产的形成,矿产的开采,并结合了矿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科学教育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第三单元 :生物 ,包括9————11课。

9、动物的进化介绍了动物界从古至今的演变及建立动物进化的观点。

10、动物的驯化,介绍了野兽被驯化为家畜。鸟被驯化为家禽的过程。指导学生认识驯化野生动物在经济方面和保护大自然方面的意义以及我国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

11、生物的启示。介绍了一些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并根据发明创造的原理,提出一些仿生方面的发明设想 。

第四单元:宇宙,包括12———16课。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昼夜的成因。

13、月相的成因,介绍了月球的的公转并认识月相的成因。

14、日食和月食。指导学生认识日食、月食的成因,介绍人对日食、月食的探索,我国观测日食的历史,以及日食、月食的规律。

15、太阳系,介绍了三类天体和太阳系的组成。并根据九大行星的一些数据推算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16、无限宇宙,指导学生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介绍了人们目前所知的宇宙的构成。

三、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有成像的作用,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作用,视网膜成像是光的反射作用,知道彩虹的形成是太阳光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识矿产的种类及矿产的形成,了解矿产的用途,特别是煤的用途。

3、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条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确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知道月球是围绕地球公转的,以及月相的成因,认识太阳系的构,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以及排列顺序。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使学生了解银河系、河外星系以及宇宙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凸透镜成像、动物的转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学措施:

1、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加强人文管理和人文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然课的兴趣,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2、依据“自主、综合、拓展、创新”八字方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大纲》精神。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以便学生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充分利用焦距培养学生观察、试验、栽培、制作等技能上,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布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

4、讲自然中有关内容制成图片,利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育学生“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学习“洋思中学”的先进经验,做到“月月清,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

五、教学进度表:(要求可是分配详细、具体、有使用价值)

教学进度安排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

3、平面镜

4、凸透镜

5、眼睛的科学

6、彩虹的秘密

7、单元复习

8、矿产(一)

9、矿产(二)

10、期中复习考试

11、动物的进化和动物的驯化

12、生物的启示

1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4、单元练习

15、月相的成因

16、日食和月食

17、太阳系

5.自然灾害工作总结 篇五

一、基本情况

1、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为重点,扎实做好灾后应急处置。我局主动与区应办和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共享灾情信息,按时报送灾情分析报告。三年来我区共遭受7次较大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约2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千万元,共下拨救灾款物400余万元,救助灾民2万余人(次),恢复重建倒损房屋174户366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2、以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区民政局在全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街办谭家河、艾家镇大栗树、联棚乡长岭、土城乡车溪先后获得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今年又在桥边镇双堰口村开展了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3、以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为中心,逐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区民政局重新修订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减灾委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在每年“5.12“期间,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各类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和大型的防灾减灾宣传,有效地提升了减灾成员单位的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和辖区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并建立了覆盖区、乡、村三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培训,提升我区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

4、以救灾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为保障,着力提升民政救灾应急工作的水平,区民政局先后配备了救灾专用电脑、摄像机、相机,购买了救灾专用车辆,为全区各乡镇民政救灾专干配发了报灾终端和专用笔记本电脑。同时为了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批量采购了易于保存的棉衣被用于应急储备。

5、以党委、政府支持为依靠,强化民政救灾资金保障。我局在区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救灾应急专项经费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使救灾应急工作得到有效的财力支撑,救灾应急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区属农业大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范围广,难度大,而救灾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仅1名工作人员且同时身兼多项工作,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救灾应急处置工作。

2、由于我区土坯房基数较大,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任务重,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关于救灾资金分担的原则,我区因财力不足,未能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因此灾后救助的标准不高。

三、建议

1、建议配备救灾应急工作专职人员,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依托,逐步培养适应现代化灾害应急工作的.专业人员。

6.关爱自然 活动总结 篇六

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老师要同学们高度重视,进行了研究布置,使我级“关爱自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

为切实加强关爱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导,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

二、宣传到位

为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宣传优势,及时更新活动内容,我级大力宣传“生态立区、环保优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生态文明理念,解读活动内涵,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播报活动开展的动态信息,积极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在全级 掀起关爱自然的热潮。

三、广泛参与

我级是全校的最高级阶段,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行动,突出“关爱自然”主题,精心筹划开展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促进各班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注重建立“关爱自然”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奉献社会、关爱自然搭建常态化平台。

四、效果明显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级全体学生关心自然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另外,为确保爱绿、护绿的形成长效机制,我级发动广大志愿者,组建了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参加社区树木绿地的抚育管护及时纠正损害树木、攀花折枝、踩踏绿地等不文明行为。

这次“关爱自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兴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加快了我级绿化工作进程,促进了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发展,为推进我校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

7.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法的应用 篇七

英语自然拼读法是一套针对儿童学习特点, 适合儿童学习英语语音的注音符号系统和标音方法, 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建立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做到“见词能读, 听音能写”。自然拼读法注重英语单词中, 字母或者是字母组合的拼写和朗读。

二.英语自然拼读法的重要性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自然拼读法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自然拼读法改变了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时死记硬背的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 这种规则的掌握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自然拼读法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自然拼读法是建立在对英语音标以及音节的研究基础之上而开展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3.促进小学教育方式多样化

自然拼读法可以完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改进, 促进小学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师在开展自然拼读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问题, 在这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会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英语自然拼读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拼读教学

拼读教学是自然拼读法极为重要的内容, 关键性因素就是见词读音。它是培养学生见词读音能力的基础, 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拼读单词, 对其日后的阅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拼读应由两个音的拼读开始, 如is, an, sa等。在小学生熟悉掌握两个音的之后, 开始进行三个音的拼读训练, sat, tap, sit, sin等。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多音节词的拼读。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拼读的机会, 教师可用已学的字母组成单词, 制成海报, 也可将单词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拼读。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自然拼读法的主要内容。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 记忆力好, 又有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 他们能够很快地掌握字母的发音, 但是若不引导他们将字母与发音的对应规律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运用的话, 就容易遗忘。此外, 只是单纯对小学生开展字母或者单词的教育, 小学生长时间面对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符号, 学习的兴趣也会慢慢地消退。因此, 适时开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我们这里提到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指逐步对小学生开展单词阅读、句子阅读, 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开展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阅读应从辨认单词开始, 然后到句子阅读, 再过渡到一些简易故事的阅读。

3.拼写教学

拼写教学是自然拼读法的关键性内容。它主要是教育学生将英语内容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将音转变成形的一种教学方式。拼写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 听音, 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以先快后慢的语速说出单词, 并且重复几次, 以让小学生掌握如何听懂英语中的音素或音节; (2) 辨音, 英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明并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 (3) 写音, 当小学生通过练习之后能够较为正确地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指导学生把听到的音转变成形, 写下来。

4.字母和字母组合拼读教学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掌握代表英语各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这些字母音可分为两大类:辅音和元音。辅音包括单辅音 (p, d, k…) 、辅音字母组合 (ch, sh, th…) , 元音包括短元音 (a, e, i…) 、长元音 (ai, ee, ie…) 和其他元音 (er, or, 01…) 等。教师在教学前应拟定一个计划, 决定这些字母的教学次序。一般按照先辅音后元音的顺序进行, 因为学生有了汉语拼音的基础, 学习辅音是较为容易的。

摘要:英语自然拼读法教学 (Phonics) 最早是一种教授英语本族语儿童识字、拼写和阅读的方法, 其显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从而推广和应用到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当中。现今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现代英语教育中。本文就自然拼读教学法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进行简要的介绍, 并在这个基础上具体介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18-01

语文是生活,语文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学习语文首先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语言训练生活化、习作体验生活化、测试评价生活化,从而促使学生学会语文,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目前的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理论与实际、书本与生活、操作与评价等仍存在偏差与不足。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呢?在平时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际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发展的、活动的、动态生成的理念去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在细微中指点,在体验中感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将教学行为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帮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中寻找原型经验,再以有趣、活泼的组织形式激活这些原型,为“经验”向新知做有效迁移,实现生活与语文的“超链接”。至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跳出束缚,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给学生一个展现的舞台,还学生一片新的天地。

例如: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学生理智的发展,忽视人文情感的培养与主体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学方式上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动机、与层次差异,脱离兴趣与生活,片面认识“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教学时空强调独特性,课堂缺少开放性,与社会现实脱节,这些面临的现实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与思考。实际中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在语文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内容,同时用获得的广泛语文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动活泼地走进语文,走向生活,回归自然。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不能只由几个学习尖子和教师当主角,而让更多学生只担当“跑龙套”的配角或群众演员。其实,教师这样做是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与学习体验,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权利。语文课堂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是一个海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火花,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留白”决心,特别是要让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因为课堂上暂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此时的静默迎来的一定是“柳暗花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说这句话时已经透露出他还是要“为”,只不过他是要以“终不为大”的动机达到“故能成其大”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只悟得《老子》无限智慧中的一点一滴,即语文教学应追求“无为境界”,回归“自然之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不断普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陆续走进语文课堂,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甚至使语文教学产生了立体感。然而,就在我们争相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却在慢慢忽略、遗忘最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板书。

例如上学期我曾有幸听过一位老师讲《想北平》。课结束后,黑板上写满了这节课老师和学生交流的痕迹和成果,甚至还有板书的涂改和修正。评课时她说:“板书的修正是一种‘思维的轨迹’,表示我们在修正我们的语言,在改善我们的表达。这样,黑板就成了我们一点一点表达自己真实看法的舞台,十分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同时,一个个修改过的‘痕迹’也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下一个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很多时候往往用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老师讲的太累,学生听的辛苦,占用了学生识字、写字、辨词、品句的时间,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架桥铺路的,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强化训练。在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上,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给足了学生写字的时间,还规定了应该达到的训练程度,要求把字写的美观、工整、漂亮。

9.自然辩证法资料总结 篇九

自然辨证法研究对象: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客体(自然界);中介(科学技术)。

东方思维方式:注重系统整体的统一和谐、整体的协调发展,优点:统筹兼顾,顾全长远,有利于宏观和全体的维护。缺点:容易忽略对个(2)自然科学的的一般方法:观测试验法;逻辑法(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非逻辑方法(想象,直觉,灵感);假说、数学模型;(3)哲学法。

2、科学研究方法

(1)经验方法:科学观察;科学试验。

(2)理论方法包括: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数学方法。

四、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发现和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

3、提出假说体完整的表现出来。

2、理性具体的构成: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是理论的最基本要素。(基础)

理性都表现为一定的逻辑体系——任何逻辑体系都是思维的结果——任何思维的结果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细胞(例如:经典力学 分力、摩擦等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

注意:a、概念是理论认识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出发点,一切思维都从概念开始。b、概念是人公式:场合不同情况不同现象

1.A1、B、Ca1、b、c 2.A2、B、Ca2、b、c 3.A3、B、Ca3、b、c、结论:情况A与现象a之间有因果关系。

5)剩余法: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的现象是另一复杂现象的原因。把其中已经判明因果关系的抽去,剩余部分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公式:A,B,C,D是a,b,c,d的原因。其中,A,B,C,是a,b,c的原因,结论:D是d的原因 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很多时候缺乏可操作性。

西方思维方式:注重个体的评价与得失,重分析,重实证。优点:能深入把握事物事物本质和规律,专业性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缺点:缺乏整体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实现社会俄整体协调发展。

古代朴素自然观: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特点:(1)自发性:直观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而没有科学证明。(2)辩证性:a、运动观:认为自然界以及构成自然的本原头处于运动变化中。b、矛盾观: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直观性和猜测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是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特点:自然界绝对不变。第二章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广义,我之外的一切外部事物的总和;狭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和。

1、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表现:自然界物质相对于人类意识的本原性;自然界物质的永恒性。

2、自然界的统一性: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统一;物质形态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方面具有统一性;实物和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规则所组成的具有独特的有机整体。即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非系统:无规律的联系,无整体性的堆积,偶然的、杂乱的2、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系统的非加和性。相关性: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联系和作用造成了系统质与要素质之间的原则差别。自组织性:系统的各要素源于系统自身的自我发动、自我发展、自我完成形成整体的过程。有序性:事物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自然界有序程度的最高标志,是人类及其精神。

三、自然界的层次性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由若干要素的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在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2、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具有构成关系;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具有包含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

3、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层次结构的结合能与层次尺度成反比的规律;层次机构间的双向因果规律,低层次结构是原因,高层次结构是结果。第四章

1、人和自然的关系特点:受动性表现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作为自然、社会的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作为创造活动主体的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能动性: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属性。能动性表现在: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自然;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实践上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能动性要以受动性为基础;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

2、自然的分类:天然自然(还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即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活动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

3、自然界对人的异化与生态危机:

异化的概念:指主体所制造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主体,使主体自己变成被统治的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然界平衡:(自然界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形成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转换的特定比例关系)的特点:稳定性、变动性、非价值性。

生态危机的表现:a、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扩大;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矿物资源也在衰退之中;b、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土壤污染。C、人口的增加。

4、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人类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人类利益的满足和自然平衡的维持同时得以实现。第五章

一、主体、客体、相互关系

1、主体: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科学工作者、科学共同体)。

2、客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世界(人的自然界)。

3、相互关系:

主体对客体的制约(1)主体可以借助各科学仪器、试验设备通过各种特殊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强迫客体把自己的内在本质规律显露出来。(2)揭露出客体的本质以后,可以利用它,驾奴它,使客体沿着有利于主体的方向发展。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1)客体的属性要求主体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否则即使把它摆在面前也不能被认识。(2)客体的本质规律对主体的制约。(2)相互生成。在实践中,主体在生产出客体对象时,也使主体本身的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3)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可以转化为客体,客体也可以转化为主体。Eg:机器人。

二、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接受信息的作用,(2)加工和储存信息的作用,(3)应用信息并使之增值的作用。

三、科学方法的层次结构

1、科学方法的层次分类:(1)具体科学的特殊方法;

4、实验检验

5、发表 第六章

一、科学问题eg:外星有无生命(不属于科学问题,只是问题)大海捞针-问题;大海捞月,上帝是否存在-伪问题

1、含义: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

2、分解和转移:

科学问题的分解: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把一个问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小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

科学问题的转移:在科学研宄中,根据已有的观察实验结果,提出新问题从而转入对新问题的研究。(Eg:核电站的产生与核爆炸)

二、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狭义上讲,是指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广义上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研究课题两个方面。

1、步骤:a、课题调研和实际考察b、课题选择、c、课题论证 d、课题确定

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论证:目的性认证;根据性认证;创造性认证;可行性认证

意义:

1、从科研程序上讲,选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步骤和战略起点,在科研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了研究人员的主攻方向以及进行此项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所采用的方法、仪器设备等。

2、从价值角度上讲,科研选题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展速度、成果的大小甚至成败。

3、提出有创建性的课题,能加上科研选题的发展

4、科研选题还与研究人员的成才有重大关系。第七章

科学事实的含义:科学工作者对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取的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真实描述。

科学事实的分类:经验事实(科学工作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理论事实(科学工作者经过科学整理,论证和鉴定所获得的)。科学事实应满足的条件:(1)是个别存在的陈述而不是一般概括(2)可复核、可重现。(3)比较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的特点:(1)客观性(2)思维和理论渗透性(3)相对稳定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是形成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基础;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科学评价的基本手段

获取科学事实的途径:直接为:科学工作者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特别是在科学实验中获取科学事实;间接为:文献调研

科学观察含义: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的特点:(1)目的性和计划性(2)自然性(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3)理论性(要具有科学理论)

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

科学观察的类型:

从观察的手段和方式分(1)直接观察,通过人的感官(2)间接观察,通过仪器。

从观察的性质和内容分(1)质的观察即定性观察,重点考察观察的对象的性质、特性以及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定性关系。(2)量的观察即定量观察,主要是确定观察对象的数量关系,如速度、强度,是定性观察的精确化。

科学观察的作用:是科学实验的来源;是检验科学理论,科学假说的重要实现形式;有时可以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从而为科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科学实验的含义: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地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查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特点:(1)可以纯化和简化自然现象(2)可以再现或重演自然过程(3)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的类型:(1)定性实验,化学测定元素等的定性分析实验(2)定量实验,焦耳定律,热,功,当量的实验(3)结构分析实验,动物变异,DNA分子结构分析(4)析因实验,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5)对照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6)模拟实验,根据对象本质建立模型 第八章

一、科学抽象与科学概念

l、科学抽象概念: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出本质的过程和方法。(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科学抽象过程: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理性具体。感性具体,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的表象性认识。

思维抽象,在思维中,把事物进行分解,然后分别考察其各部分,以形成对该事物局部范围内的的本质性认识

理性具体,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进行有机综合和完整概括,从而形成关于事物完整,准确,全面的本质性认识。即在思维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完整的本质性再现(由分散的部分-组成整体-还原对象)

科学抽象作用 a、区分事物的真象和假象,撇开事物外部的非本质联系,让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过程暴露出来。b、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从纯粹的形态上考察事物的运动过程。c、区分基础的东西和派生的东西,深入事物内部,把决定事物性质的隐蔽的基础抽象出来。(例:尼克松访华)d、将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关系加以综合,从而把事物的本质作为一个整

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倒:摩擦是热2.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的源泉)c、概念是科学实践的产物,也是科学抽公式: 大前提:所有M都是p,小前提:所有S象的结果。

都是M;结论:所有S都是P 作用:a、将长期混淆不清的概念区分开来,用

(四)分析和综合正确的概念取代错误的概念,从而推动科学的深入分析的类型:定性,定量,因果,结构-功能 发展。b、在新的事实面前引入新的概念,从而获

三、非逻辑方法

得理论上更大的突破。c、一门科学的新概念移植想象:在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排列,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成为促进发展的杠杆。d、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

新科学概念一旦产生,能够指导人们科学实践,导直觉: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 而直接依靠顿悟,把握致科学技术重大突破。

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2)判断:是反映概念之间的关系,用一个概念说灵感:随机的,不可预期的,瞬间突然实现的。

明另一个概念的思维方式。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完整表述。(例如:运动是„„,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注意:a、构成判断的概念必须是前后不同,否则就是同义反复。b、构成判断的概念必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c、判断要随概念的发展而发展。(3)推理:从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方式,是逻辑体系的结论。

二、逻辑方法

概念: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在思维中完成对对象本质和规律揭示的一种思维方式。

特征:抽象性(一)比较和分类

比较:确定对象之问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相同点的比较;相异点的比较;同异综合的比较)

相同点的比较: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或在表面上差异很大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相异点的比较:在相同事物之间找到它们的相异点或在表面上相同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在本质上的相异点

同异综合的比较:同时进行同异点的比较,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注意:a、异类不比b、比较的标准必须明确统一。

作用:可以初步整理事实材料;可以发现新事实;可以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确定事物发展的历史顺序;可以对理论研究成果与观察实验的事实之间是否一致作出明确的判断。

分类:根据比较所得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

作用:a、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便于存入资料和提取资料,便于查找和有利于分析。b、还具有科学预见的作用。

注意:a、各自子项之和必须等于被划分的大项;b、每种分类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c、分类必须按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d、划分的子项必须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

(二)类比

1、概念: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某个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例如:黑猩猩和人类)公式:A对象具有a,b,c,d属性;B对象具有a’,b’,c’属性;所以B对象可能也具有d’属性。

2、作用:a、解释作用;b、启发和探索作用;c、仿造作用(例如:“仿生学”蝙蝠-雷达;鱼发声波-潜艇)d、模拟作用

3、注意:a、类比推理是有或然性(有可能出现问题)。相似性——基础,差异性——或然性。(例如: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类比的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b、类比推理的逻辑根据是不充分的,所以推理的结果只能是可能性的

(三)、归纳和演绎

1、归纳方法概念:归纳是从个别或特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事物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式。

特点:a、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结论具有或然性。b、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从已知到未知(例如:39岁的现象)。分类:a、完全归纳法(穷举某类所有对象之后,概括出一般的方法)b、简单枚举法(根据对某类事物中的一部分对象的考察,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事物中不断发现,又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c、科学归纳法。(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概括出结论的一般性方法

1)求同法:如果所研究的现象a,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场合中,其中只有一个情况A是共同的,那么共同情况A就与所研究现象a之间有因果关系。公式: 场合不同情况不同现象

10.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我县生态县建设工作,在市生态建办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2010生态市建设任务书的有关要求。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修改了逊克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由政府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由于县政府对生态县建设工作比较重视,并要求县直各有关部门,各成员单位要提高认识,把生态县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配齐人员。安排素质好,能力强的骨干人员专门从事生态县建设的专题推进工作。把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落到人头,各项推进组牵头部门除完成本部门目标任务外,同时要做好相关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形成合力,全力完成生态县建设各期的任务指标。

二、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

逊克县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保护农村环境,呵护生态家园”为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解决环境民主问题,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加强舆论监督,努力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为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创建一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村。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经过调查研究,逊克县干岔子乡已经具备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资格,现正在收集有关资料及证明文件,预计在2010年7月中旬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生态村是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而建设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产、优质、低耗,结构合理,综合效益最佳的村级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或新型的农村居住地。我县干岔子乡兴隆村及松树沟乡 村已具备申请省级生态村资格。现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预计在2009年7月下旬申报省级生态村。

四、宣教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关于落实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精神,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4月20日由县环境保护局牵头组织,县边检站、县教委、新立乡等单位联合举办4、22地球日庆祝活动。在新立村新立小学共同庆祝第四十一个世界地球日。活动由县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孙云静同志主持,首先由宣教股俞巍同志简单给同学们介绍了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有哪些种类。会上县环保局局长张逊华同志,重点介绍了新立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因新立村是我县争取到第一个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张局长针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知识和农药废弃瓶乱扔的危害向同学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希望同学们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环境,让学生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共同来宣传世界地球日的有关知识,更好的挖掘课程资源,进一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组织全体同学参与了环保小知识问答等趣味互动活动,同学们踊跃参加、反应热烈,效果很好。最后向同学们发放了环保宣传单和环保知识书籍600余份。通过活动让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培养广大师生关爱家园,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6月3日,逊克县环境保护局、逊克县边防检查站、逊克县妇联、逊克街道办联合在繁华的街道开展了第39个“

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

今年活动以“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县环保局、边检站官兵、妇联、街道办的领导及部分社区居民都参加了宣传活动,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向过往的行人耐心的介绍环保知识,号召群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11.呈现阅读教学的自然之美 篇十一

3月25日,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浪淘沙 夏日旅怀》。这是一首充满着浓郁乡愁的词,作者是兴化的刘韵琴,作为近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记者、作家,她一直致力于“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选择这首词,一是因为其浅显易懂;二是来自于情感的亲近;更源于最近自己的一些思考:对当下“乡愁”这种美好情感的缺失,以及对“自主课堂”的努力实践,我希望以一种“美”的方式,来呈现阅读教学的自然之美,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做了以下尝试。

一、安静地听,促进思考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听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好像做得最多的就是听写。事实上,听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素质。在人们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说的时间,听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说的能力。

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眼睛的交流,能够对说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把握要点,通过辩论、讨论,去训练他们及时捕捉信息、领会意思的能力。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要求认真读读这首词。请听清楚要求: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读流利。(生按要求读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夏日旅怀》?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中的两个生字,一个容易忽略的轻声,听他有没有读准。(指名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夏日旅怀》?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何时归去慰高堂”时,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这一系列的要求,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基于对学生“听”的训练,让学生能凝神静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二、大声地说,学会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语文教学中,说比写还要重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都离不开说。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眼前的景,恰似故乡的景,可是眼前却不见故乡的人。怎不叫人惆怅?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作者刘韵琴,面对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塘,“低头无语细思量”,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的亲人们。

师:是啊,在遥远的故乡,就在此时,亲人们在干什么呢?(同桌交流)

生:白发父母翘首以盼。

生:少时好友日夜思念。

生:左邻右舍时常念叨。

……

(师相机引读:手足飘零谁似我,鸿雁分行。)

说的能力完全是培养起来的。我们的自主课堂一定要充分让学生交流,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学会开口、学会表达,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多加训练,促进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

三、个性化地表达(读和写)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非常重视读和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节课的这首词,我力求让学生把握其基本情感——乡愁,由余光中的《乡愁》引入,由席慕容的《乡愁》结课,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姿态。在揭示本课课题后——

师:你认为学习这首词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把这首词读好。

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生:领悟其中的意思。

生:能背诵这首词。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这首词的方法。下面,同学们就按要求认真读读这首词。

这个环节强化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运用学法与文本交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在学生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词的情感,引导他们想象词句描写的画面。

师:读到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在这首词中,寄托刘韵琴情感的具体物象是什么呢?

生:菱荷。

师:是啊,水有源,树有根。莲有实,藕有丝。家乡的荷花塘缭绕着一种悠悠的古韵,飘荡着一种绵长的情思。(音乐)1908年,刘韵琴旅居马来西亚前,托她家的佃户捎去了家乡的菱、藕,将她童年梦幻中的菱藕塘带到了马六甲华侨学校的校园,这才有了作者眼前看到的“十里菱荷香”,也有了作者寄托乡思的绝妙物象。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十里菱荷香”,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美妙的画面啊!想好了,在作业本上,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练习后,指名交流)

这个环节重在引导想象,并学会表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按顺序、有层次地表达,掌握表达的方法。而在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完成了一次学习的美妙之旅,让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呈现出自然之美。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种最美的情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显现。去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词牢记在心中,去感受刘韵琴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练习)

总之,阅读的目的在于捕捉信息,增长见识,同时在于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因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应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会自我阅读,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就本节课而言,领会作者情感,感悟词的意境非常重要,因为,写文章最重要的也是意境,它应该是情感的归宿。

12.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 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 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 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 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牦牛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 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 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

(“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 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

(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6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

13.自然教学实验计划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新课程理念等指导下遵循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抓住良好机遇,狠抓实验工作管理,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协调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发扬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搞好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管、用”结合,明确主管领导、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力争把本期应做的实验都做完,把我校的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二、工作计划

1、在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规范存放实验仪器,建立相关帐卡和表册,切实开展我校实验教学工作,坚持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管理好、使用好实验器材,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组织实验员和实验教学任课教师学习相关规则和管理制度,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3、实验员管理好配备到校的实验仪器,不得遗失、损坏,经常保养,及时维修,使用率必须在95%以上,完好率必须在95%以上。

4、凡因管理和使用不当,谁造成损失,谁照价赔偿。

5、学校分管领导严格验收上级部门分配的或自己购买的实验仪器,逐一核对、清理、入库。

6、建立学校教学仪器明细帐,以便于查找、清点。管理有序,防止仪器遗失。领取仪器后及时上帐,仪器报损或调走后及时下帐,使帐目清楚,帐物相符。

7、建立资产卡,加强实验仪器的定位,存放具有科学性,方便使用。

8、定期向学校汇报实验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9、加强保管室规则学习,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盗,确保学校实验财产的安全。

10、坚持实验仪器借还制度、损失赔偿制度、仪器清点移交制度,力争实验仪器的完好率95%以上。

11、认真填写各类表册,按时上交学校审核。实验课任课老师对实验报告要全批全改,期中期末要有实验考试。定期开展实验教研活动。

12、督促实验课任老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力争使我校的实验开出率在95%以上。

13、坚持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经常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优良行为习惯。

14.《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篇十四

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一般说来比较枯燥,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本文学习中,让学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段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或者用直接点题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认识摆了出来:人类要征服自然,把要证明的观点放在了最后:人类要敬畏自然,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且板书了以上的主要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思考,在思考过后,请同学来谈。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学习之初,就有预习,更是齐读了两遍,还有在自读中思考问题。多读仍是学习语文的法宝。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接着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15.自然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五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 “探究”是这三个词的核心, 因为学生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主”, 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合作”。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中都包含“探究”。

二、“问题”是学生进入琢磨状态的导火索和发动机

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趋紧目标”的过程。“问题”是探究过程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只有当学生确认问题之后, 探究行为才真正开始。

三、怎样确定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探究问题

1. 教师设计探究教学的过程。

(1) 从社会实践中萃取案例、萃取活动、萃取问题;

(2) 让知识的获得是方法运用的结果;

(3)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琢磨状态; (4) 搭建学生和课程标准之间的桥梁。

2. 什么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能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案例或问题常常有以下特点:

(1) 矛盾性。

问题的本质是矛盾, 包含矛盾的案例和问题, 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兴趣。

(2) 近体性。

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 使学生感到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用, 从而产生探究动机。

(3) 实践性。

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

(4) 信息不饱和性。

对于学生来说, “似知似不知”、“似懂似不懂”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相反, 对于完全不知道或完全知道的内容, 学生往往缺少探究兴趣。

3.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

对于太阳高度角, 教师则组织探究, 但大气三圈环流往往采用讲述法, 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

问题至少要具有下列三个条件才能成为探究问题。

(1) 要有相关基础知识。

(2) 要有相关的经验支持。例如大气三圈环流空间尺度太大, 难以进行模型模拟再现, 因此大家常常采用讲授法。而太阳高度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便于观测, 因此常常作为探究问题。

(3) 这些内容要能组织在一个教学情境下, 即能组织一个教学空间包容这些内容。

4.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第一个层面:一节好课最基本的标准是“达成课标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第二个层面:一节好课一要“有诚”, 就是老师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 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流对话;二要“有层”, 即教学有层次, 不要让人一览无余;三要“有魂”, 我们常常听一节课后总觉得不过瘾, 问题和素材零散无力, 这往往是因为这节课缺少灵魂;四要“有亮点”, 一节没有亮点的课很难说是一节好课, 好课总有至少一个亮点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第三个层面:一节好课最重要的特征是“学生处在琢磨状态”。

5. 教师常用的设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一个好问题是研究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 最大的苦恼是找不到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我们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涉及探究问题的常见方法。

(1) 从身边地理环境中寻找问题。

例如, 让学生们绘制城市热岛分布图, 进而调查热岛成因, 研究治理热岛的办法。

(2) 从科学史中挖掘探究问题。

如在教学《我看地球, 我看星空》时, 我让学生想象在没有交通工具时, 古人眼中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平原、山区、海边, 不同生活环境的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相同吗? (让学生们画不同地区的古人眼中的地球的样子。)

托勒密提出地心说, 托勒密在地心说中怎样解释金星的运动的?你能画出来吗?托勒密伟大吗?伟大。在一千八百年前, 他不用上帝解释宇宙, 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宇宙规律, 虽然他没有到达真理, 但他毕竟带领人类迈出了远离谬误的一步。他的理论也能够解释很多天文想象, 因此, 他的地心说在天文学上统治了1500年。托勒密聪明吗?聪明。什么样的人聪明?比古人聪明的人, 不算聪明。比同时代的人聪明才算聪明。比后代人聪明的人就更聪明了。

我们都是站在地球上看宇宙, 但是, 有一个人和我们不同, 它能站在太阳上看宇宙。他是谁呢?———哥白尼。

怎样运用哥白尼的日心说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金星忽快忽慢的运动现象?你能画出来吗?……

哥白尼伟大吗?哥白尼的日心说有错吗?

(3) 把历史文献资料转化成问题。

师:楼兰在今天的哪里?

生: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部。

师:这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如何?

生:干旱, 多沙漠。

师:如果昔日的楼兰是今天的样子, 就不可能这么繁荣, 也不可能养得活这么多人了。昔日的楼兰是什么样?史料中有记载, 我根据史料记载找了几张图片, 你看看昔日的楼兰是不是这样的? (展示湖边有胡杨林, 水草丰美, 牛羊成群的照片。) 史料中说, 楼兰靠着水, 人们的生活十分富足。这是胡杨林, 据说胡杨林, 一千年不死, 死后一千年不倒, 倒后一千年不朽。 (展示今日楼兰的照片。) 这是今天的楼兰, 昔日的胜景已经不再, 这是故城遗址, 到处是残垣断壁。楼兰怎么消失了?什么时候消失的?

(4) 通过新技术、新视角、新理论设置问题。

如老师带领学生在google earth上观看全球各地的缺水图片:这是非洲一片干旱荒漠上的一口井, 你看有多少人围着这口井打水。这也是非洲, 一个小孩正在用马尿洗头。我们再看看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这么多孩子拿着盆等着政府送水来。我们再到近处看看, 这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正在望着干旱龟裂的土地发愁。地球为什么缺水了?

又如我在讲气候类型时, 制作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动画, 在动画上出现任意一点, 请学生分析这一点的气候特征。北纬40度出现一点A, 学生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分析出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全年较湿润的地方, 这时我在这张图上叠加世界政区图, 学生们发现这一点是“北京”, 刚才的推断显然和生活实际感受不符合。为什么?经过思考, 因为三圈环流的三个假设条件不能满足, 当时假设的地表性质单一不存在了, 当时假设的地球不自转、不公转的条件也不存在了。因此, 气候特征也就发生了变化, 海陆分布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鼓励批判性学习。

上一篇:校园节水标语下一篇:tisamemoir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