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故事(精选13篇)
1.民俗文化故事 篇一
姓
名:[潘苏南] 学号:[1006010203]
班级:[10-电子商务(2)班]
中国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相传或者野史记载的神话故事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十分深奥,现在有大把的专家对这些文迹进行着研究。我们知道的最多的就是红学(红楼梦)研究者。今年非常荣幸的我选择了对中国民俗文化及神话故事的选修。
我不敢说我对这些文化有多少研究,对于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学习下来,我对于这些略微有些自己的简介和看法,在此我姑且说为“观中国民俗文化及神话故事后感”吧。发表下我自己的拙见。
一、观《山海经》读后感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 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一般认为,它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上古世界大观。由于它保存有上古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山海经》的研究,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到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山海经》不仅可以证明中国上古历史的发展,地理的沿革,文字的发展,神话的产生等等,而且,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它还可以证明世界历史的起
点,世界地理的变迁,世界文字的演变,世界宗教的源头等等。质言之,《山海经》不仅是一部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历史地理各方面情况的书,而且是一部记载世界上古时代历史地理各方面情况的著作。《山海经》研究的最终成果,它也许将引发一场世界史的革命乃至重修世界史。”
对于山海经上记载的一些奇怪生物我也相信存在过,祖先不可能没事编故事骗后人,而切就当时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来看古人也没有哪个闲情逸致来瞎编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那时候的人思想是纯朴的,不切实际或是毫无用处的东西是不会被记载也不会被流传的.其实神话很可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只不过年代太久远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就变成了神话,再加上后代人可能会加了点东西进去,而现在人又没找到可以证明那段历史的证明证据所以说他不存在.对于山海经上的那些动物我也比较认同是应为核辐射所产生的一些变异体,而现实也有很多微观证据证明有过史前文明而且曾爆发过史前核大战的可能。
二、观《唐传奇》读后感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
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其次有讽刺批评社会的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
还有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
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首先,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
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像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传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词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采用散体古文,适当吸取了民间口语,也常插入诗词,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
唐传奇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
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唐传奇》最为小说的鼻祖也正是如此。《唐传奇》中豪侠故事的大量出现,与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关。这反应的正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与现状。当时各地藩镇势大,互相仇视,彼此各蓄刺客以牵制和威摄对方。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而神仙方术的盛行,又赋予
这些侠客以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人们在动汤的社会中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反映豪士侠客的传奇故事,便得以大量产生。
以上就是我对于一些民俗文化及神话故事的文迹阅读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中国关于这类的文集很多,我能够阅读的也有限,我仅仅对最近阅读的这两本印象较深的文集发飙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它让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知识还是读书的秉性。在静下心来读书的同时,我也深深迷恋于这些古代人所留给我们的知识的宝藏。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2.民俗文化故事 篇二
地点:李燕杰教授书房
人物:李燕杰、齐绍华、李燕、肇沛、阿尔曼多、索罗塔尼,还有来自美国的安琪尔即王云晓)
前四部分,主要是议论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讲中国古代文化为主,谈得挺热烈。5月13日王云晓参与,视野更开阔了。真可谓上通天庭,下入地府,纵横交错,以人类之爱为中心,着力探讨有关老子价值的学问。
李燕杰:今天,咱们的座谈又增加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智者安琪尔——王云晓,她被美国朋友誉为“天使”。请大家用掌声欢迎。(全体热烈鼓掌)
王云晓满面春风,向大家含笑致意:今天与大家会面,十分高兴,非常荣幸。
李燕杰:请云晓先讲几句吧。
王云晓:我新来乍到,主要想听大家的。
李燕杰:还是请你先说几句吧!
王云晓:那好!我就先说说自己的简单想法。我这几年曾经从事不少领域的工作,从旅游到金融,已走过了漫长之路。最近,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想为社会多做些贡献。我现在关注一些国学方面的问题,关注国学与西方文化的联系,比如老子《道德经》与《圣经》的关联,中国古代与今天、人类今天与明天,乃至天上与地上、人与神等,我都很感兴趣。还是请大家先讲讲吧,我认真聆听。
李燕杰: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讲:“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中国人聪明,他们的发明都是天才的发明。”当他第一次看到八卦图时,顿时目瞪口呆,他激动之下,将自己写的微积分一书扔进了纸篓,他感慨地讲:这是宇宙的最高奥秘,却被东方人发现了!
当他深入地研读了《周易》、《道德经》之后,十分向往中国,他曾给清朝康熙皇帝写信,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并要求在中国办一个科学院。
李燕:真棒!过去为什么不宣传。
李燕杰:中国过去的确很棒,但我们总结宣传不够。有人讲: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16世纪之前是中国人的世纪。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讲,2030年前后中国将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新的发展巅峰。英国剑桥大学霍金教授讲,到205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李燕:您再继续讲讲中国过去怎么棒?
李燕杰:唐代,中国是世界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路上走走就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国人,中亚、西亚、非洲、欧洲,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拜占庭(罗马)的人都能见到。与唐建立国际关系的国家有50多个,外国商人约千人,还有许多留学生,开留学中国先河。
李燕:那时科技情况怎样?
李燕杰:西方学者指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有60%发明出自中国。
李燕:那经济呢?
李燕杰:(指着香港学者丁学良的文章)请看: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1年,当时,中国人的收入按1990年物价指标计算已达到450美元,2000年后的今天,有的国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宋代,不如汉唐,但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李燕:您讲的这些,我们都没听到过,今天听了很震撼,中国古代确实太伟大了!过去的创造,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看来我们要向老子、孔子学习,要在总结的基础上薪火传承。
李燕杰:孔子办的是流动大学,是国际流动大学。一会儿在鲁国,一会儿在陈国,老子在楼观台办的是高级研修班。3000弟子是本科生,72贤人是研究生,子路、子贡、颜回,是博士生,孔子办学走到哪里,办到哪里。开放性很强。
孔子当过鲁国司法部长,代理宰相,是国际上知名学者。今天,应办孔子、老子思想相结合的企业儒商学院,形成新儒道学派,办儒道商李孔流动书院。
老子5000言刊授函授,言简意赅,深刻而实际。尹喜是老子的助理,学术助理。
李燕:那今后咱们怎么办?
李燕杰:要大胆创新。我在1977年倡导办民办大学,1985年倡导办中外对接研修班,(被誉为中国第一个MBA班),于1987年创办羲黄文化研究院,都是继承和创新的举措。
王云晓:李教授讲的对我很有启发。我们要把老子、孔子的事业继承下来,把国际流动大学和高级研修班结合起来。既要有孔子学院,又要有老子书院,同时,还应向全球先进的东西学习,把教育与电子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它影响更大些,对人类贡献更多些。
李燕杰:云晓视野很开阔,咱们今天研究国学的继承,应有新的思路、新的形式,也要有新的探索。
齐绍华:还是让云晓多讲讲。
王云晓:我希望咱们这个探索能制作一个覆盖面更宽广的影视片,让全球关心人类未来社会前景的人,都能参与互动。
我最近已在编电影,咱们可以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形成更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进而成为一个国际的流动的互动大学,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乃至非洲,都有我们的教育,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大爱、大智、大美的启迪。
李燕杰:我们或者可先办老子书苑,老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有6000年左右的文化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已湮灭,只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下来,中国传统文化之丰富深刻,是其它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
老子,道家、孔子、儒家,以及释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易学影响。
今天,我想讲讲老子道德经。
云晓:那太好了!我们都非常感兴趣。
李燕杰:老子道德经很深刻,很有系统性,老子是从规律高度研究时空的第一人。同时,老子又在2500年前提出自由、民主、平等,甚至人道、人权之类理念,还涉及到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老子《道德经》有着世界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传导到欧洲去,首先带到意大利去。如果讲《易经》是源,那么儒道为两流之后,佛教进入中国,可称儒道释三家,进而横向研究198家,即诸子百家,研究各家流传下去之后的继承者。以儒家为例,可研究董仲舒、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以及康有为、梁启超。道家两千年的历史、释家两千年的历史,都值得研究。
王云晓:咱们三管齐下,把这些想法推到亚洲、美洲、欧洲,而且要借助新科技创造最佳效果。
李燕杰:好,太好了!
齐绍华:今天谈得很深入,我整理一下,让它定格在这一瞬间,
李燕杰(顺手拿出几幅书法条幅送给美国、意大利朋友)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山之魂兮,海之德,兰之碧兮,雁之歌
一室春风兰气,半窗明月梅花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晓诗书气有子必贤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一塞春风兰气,半窗明月梅花
3.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提到文化强国,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故事”。在此引导之下,紧扣中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化类考题,逐步成为了近两年中考的新热点。
如2015年山西省作文命题要求 “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浙江温州作文题则在“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这样的精美诗句中引出,要求考生以“月亮离我有多远”写命题作文;广州考题说:《地铁客的风格》这篇文章,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及其地域文化。同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可以反映出广州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面貌。请你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广州风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而山东泰安的中考文题则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国学故事引入,要求围绕故事的主旨,写出你的一段经历,或写出你的人生与思考”……
由此可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国学故事、经典诗文、节日传统、城市文化等等皆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新热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及中考备考的训练中,关注与掌握好“中国文化”这个关键词。围绕“中国文化”做好作文的观点提炼、素材积累,力求能做到观点独到鲜明,素材新鲜适用。为了有助于同学们备考,以下三道预测题目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思路点拨与素材速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预测金题
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回首文化宝库,无论是诗经还是乐府,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无论是元曲还是明清小说,无不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些文化,写在我们的书本上,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对此,你有何认识或经历呢?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以“我眼里的中国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写作这类与文化有关的命题,我们不仅要挖掘出文化的光彩,还得展示出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信。写作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引入文化经典,但又绝不能是引用几句诗词那么简单。你要懂得,再美的传统文化毕竟属于历史,关键是我们得从文化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切入时,宜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角度越小,文章越容易出彩。若能在诗意的描写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句子中引出韩少功这位陶渊明式的隐者,材料自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会散发出时代的新鲜气息。
【素材速用】
韩少功是海南省作协主席、中国当代很有影响的作家。十多年前,他逃离城市的巨大漩涡,迁居湖南省汨罗县八景乡八溪峒筑巢而居,开始了悠闲自在的耕读生活。他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经常穿着“解放鞋”、挑着粪桶去厕所掏粪,到田野施肥种菜。他拥抱土地,亲近五谷,让久违的田园之气注入文字,让身影活跃于书斋和旷野。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韩少功的创作产量不算高,但他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几乎一篇是一个样式,既不复制自己,更不重复别人。在八溪峒蛰伏期间,那里的鸡鸣狗吠,最终化为了作品《山南水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被称之为中国版《瓦尔登湖》。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一种特殊的价值与特殊的情感内涵。”不管是春节还是端午,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在美好的节日里,你一定经历过一些美好的故事。
请以“节日里有个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首先将半命题补充完整。要注意到,这个故事,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美丽的,抑或许是伤感的。补题时一定要扬长避短,力求展示自我才情。除了拟出精彩标题外,还得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入诸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之类的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典故,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二是要学会融入真情,要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对美好情感的珍惜与感悟。下面是一则反面素材,稍为精简后用到议论文里,能与正面素材形成鲜明的对照,较好地突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叙事的过程中若能借鉴素材里的这些情节,不仅主题深刻,内容更会妙趣横生。
【素材速用】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在知识问答环节中,一位选手抽到了这样一道题:“请回答‘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的上句是什么,说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应该在哪个月份?”听到选手抽了道送分题,在场的观众都为他感到庆幸,但选手接下来的表现却令观众大跌眼镜。“可能是清明节吧?因为,前面好像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当董卿追问他清明节应该是在几月份时,他的答案竟然是:“大概……大概……是在九月份吧……回答完毕。”此语一出,全场哗然。轮到评委余秋雨点评时,他差点气得连话都接不上来。
3.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许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值得你去阅读的“书”。历史是一本书,它会让你了解我们的过去;自然是一本书,它让你收获到生命的哲理;身边的人物也是一本本的书,他们让你看到不同的人生风景……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从提示可以看出,话题并非简单地让我们写学习生活,你可以写自己对历史与文学的热爱,写自己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与担心,也可以写在读书过程中与某些人物交往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点,语言精彩点,故事才会美一些。运用下面这一则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模仿主人公摸书的动作以及摸书后的幸福感,来表达自己对书的极致的热爱;也可以在还原素材情节的基础上,讲述自己读到这篇文章的感触。
【素材速用】
在一篇题为《摸书》的散文里,冯骥才说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说:一位名叫莫拉的老妇人曾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佳作示例】
粽叶飘香的端午
山西一考生
端午前夕,家乡成了粽叶的世界。漫山遍野的绿色,此时哪里抵得过那粽叶的清香?它有百合的淡雅,又夹杂着竹叶的清香;有青草的清淡,又带着点茉莉的芬芳。
“采粽叶去噢!”每年这个时节,我或许还在梦乡,母亲就站在屋外的小路上,对着村里吆喝起来。天还只是蒙蒙亮,就三五成群地朝山上出发了。淅淅沥沥的雨点,丝毫也不会影响大家的心情。我们用的粽叶,是阔叶箬竹的叶片,形状酷似竹叶,却比普通竹叶更光滑,更大一些。山涧里,道路边,粽叶光滑清亮,青翠欲滴。母亲说过,雨天采摘到的粽叶,做出来的粽子味道最好。邻居们这儿采几片,那儿采几叶,精挑细选,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我跟在妈妈身后,采一片放到手心,那淡淡的清凉缓缓涌上心头。
当我们采着满篮粽叶到家时,爸爸已从远处的山涧挑回了山泉。爸爸说:“用山泉蒸煮,粽子的香味才地道!”爸爸细细地清洗之后,妈妈便熟练地开始操作了。两片粽叶,一番折叠,便成了圆锥形状,倒一勺糯米,放些红枣之类的馅料,将粽叶的口封住后,再用细线紧紧系住,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精致。将做好的粽子放到锅里蒸煮,浓浓的粽子香味就会飘荡在整个屋子里,让你垂涎欲滴。出锅后,剥开那墨绿色的粽叶,那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正如诗人谢墉所言“剥出凝成细纤膏”。
家人围成一圈,享受着这独属端午的美好时光。妈妈忙碌地插着艾叶,爸爸高兴地倒上了一杯黄酒,拿着那粽子我的思绪却飞了起来。他们或许并不清楚,我如此用心地参与着这场盛宴,还因为一个人——屈原,为他那“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形象,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为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社会担当。我多么希望自己就像他那样,为美好理想而一往无前。
拨开粽子,我轻咬一口,唇齿留香,一份温暖悄然从心底涌起。我知道,自己依恋的是一份美好的文化情怀。
4.企业文化小故事 篇四
试验准备:
准备一个大笼子,在笼子顶部安装喷淋装置,在笼子的一端悬挂一只香蕉,再安放一架梯子通向香蕉,然后在笼子的另一端放进四只猩猩。
试验阶段一
猩猩甲第一个发现香蕉,它开始向香蕉走去,当它的手触摸到梯子时,试验操作人员立刻把笼子顶端的喷淋装置打开,笼子内顿时下起了“倾盆大雨”,猩猩甲立即收回双手遮住脑袋,其余三只也匆忙用双手遮雨,等没有猩猩触摸梯子时,喷淋装置关闭。
“雨过天晴”,猩猩甲又开始准备爬梯子去够香蕉,当它的手再次触摸到梯子时,又开启喷淋装置,众猩猩又慌忙用双手遮雨,等没有猩猩碰梯子时,喷淋关闭。猩猩甲似乎领悟到被雨淋和香蕉之间的模糊关系,终于放弃取得香蕉的念头,开始返回笼子的另外一端。过了一段时间,猩猩乙准备试一试,它走到梯子跟前,当手碰到梯子时,喷淋开启,大家慌忙避雨,猩猩乙放弃拿香蕉的念头,匆忙逃回到笼子的另一端,此时关闭喷淋装置。
又过了一阵儿,猩猩丙准备试试它的运气,当他向梯子走去的时候,另外三只猩猩担心地望着它的背影,尤其是猩猩甲和猩猩乙,当然,猩猩丙也不能逃过厄运,它在瓢泼大雨中狼狈地逃回到伙伴当中。饥饿折磨着猩猩,猩猩丁虽然看到了三只猩猩的遭遇,但仍旧怀着一点儿侥幸向梯子走去,它也许在想:“我去拿可能不会象那三个倒霉蛋那样点儿背吧?”,当它快要碰到梯子时,试验操作人员正准备打开喷淋装置,没想到另外三只猩猩飞快地冲上去把猩猩丁拖了回来,然后一顿暴打,把可怜的猩猩丁仅存的一点儿信心也从肚子里打了出来。
现在,四只猩猩老老实实地待在笼子的另一端,眼巴巴而又惶恐不安地望着香蕉。
试验阶段二
试验人员把猩猩甲放出来,然后放进猩猩戊,这只新来的猩猩看到了香蕉,高高兴兴地向梯子走去,结果被猩猩乙、丙、丁拖回来一顿猛捶,它对挨揍的原因不大明白,所以在攒足了劲儿后,又向梯子走去,它想吃那只香蕉,同样的结果,三只猩猩又把它教训了一顿,虽然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挨揍,但它现在明白了那只香蕉是不能去拿的。!
试验人员又把猩猩乙放出来,再放进猩猩己,在动物本能的驱使下,猩猩己准备去拿香蕉,当手快要碰到梯子时,另外三只猩猩迅速地把它拎了回来,然后一顿暴打,猩猩丙和猩猩丁知道它们为什么要揍这只猩猩,然而,猩猩戊却不太明白它为什么要揍猩猩己,但是它觉得它必须得揍它,因为当初别的猩猩也这么揍过它,揍猩猩己肯定有它的道理。
现在猩猩己也老实了,试验人员把猩猩丙和猩猩丁也相继放出来,换进新的猩猩,不言自明的是,它们也被拳打脚踢地上了几“课”。等四位“元老”都被换走之后,结果这四只新的猩猩还是一样,老老实实地待在笼子的另一端,眼巴巴而又惶恐不安地望着香蕉。
5.春节的民俗故事 篇五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zhi,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传说之三: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春节传说之四: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6.古代民俗故事 篇六
明末清初,成都的酿酒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一位王姓酒商于乾隆五十一年在成都东门外大佛寺所在的水井街开设一大规模酒坊,取名“福升全”。酒坊除了地处商业中心之外,王姓酒商选址主要还看中了水井街旁的“薛涛井”,此井源出自江泉,经沙石过滤后,清澈甘冽,被誉为成都东郊第一井。传说因唐代才女薛涛曾寓居于此,此井因而得名。唐宋时期名酒“锦江春”也就是用此井水酿制,福升全酒坊以薛涛井水酿酒,并将酒名定为“薛涛酒”。此酒一问世即大受欢迎,文人冯家吉在其“薛涛酒”一诗中赞道:“枇杷深处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到底美人颜色好,造成佳酿最熏人。”
灯影牛肉的由来
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川一带)任司马时,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红润油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非常可口,吃进口酥脆而后自化无渣,食后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肉质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红色牛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红色影象来,极为有趣。他顿时想起当时京城里盛行的“灯影戏”(现通称皮影戏,其表演时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何其相似乃尔,兴致所至,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川的这种牛肉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四川的一种著名土特产。
灯影牛肉自非一般,其选料和做工都非常讲究。一头牛被宰杀后,只能取其腿键肉、里脊肉十几块,共才十几公斤。用长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种香料,拌匀后将肉片铺在竹筲箕上,经曝晒去除水分,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控制湿度烘烤至熟,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掺满纯香麻油,撒上少许花椒粉,密封而成。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达县城关大西街上一家店主名叫刘光平的酒店,所产灯影牛肉在当时最为有名。1935年,这家酒店用竹筒封装的灯影牛肉作为地方特产送到成都青羊花会展出,被评为甲等食品。
目前,灯影牛肉的主要产地是达县和重庆,两地产品不断发展从而各有千秋。有位美国畜牧专家曾说,灯影牛肉既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美食,又堪称是一种奇妙的工艺品,如能保证供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完全可以比现在的出口价提高4--5倍。然而,现在灯影牛肉的生产受到原料不足的限制。
送信儿的腊八粥
北京有句俗话:“送信儿的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喝“腊八粥”,就意味着最早送来了过春节的信息。从这以后,北京民间“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因此,老北京人流传着一种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旧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谛。他来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国,这里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天气酷热,他又累又饿,支持不住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从此经过,急忙将自已随身所带的午餐拿出来,又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各种粘米、糯米和豆类混合在一起的杂货饭,里面还有牧女从附近山上采来的各种干果。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尼牟来说,真可谓是美味甘露,霎时元气恢复,精神振奋。食毕,他又在尼连河里洗了个痛快澡,顿觉全身舒适,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农历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到腊月初八,群僧集会,诵经演法,还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种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纪念。爱迪生网www.aidisheng.net
腊八粥在宋人笔记中亦多有记载。吴自牧《梦梁录》卷六云:“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具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而在纪念佛祖成道这一天,寺院还互赠粥品,广结善缘,又称为“佛粥”,对此诗人苏东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燕都游贤志》中还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的记载。可见,腊八粥起初是佛门节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后来从佛教寺院逐渐发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传到民间。相传“黄帝始烹谷为粥”,《礼记》也有“食粥天下之达礼也”的记载。《太公金匮》里还记载了武王伐纣时,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献粥以御寒的故事。看来,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汉唐以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唐时除有米粥、栗粥、豆粥、麦粥外,还有胡麻粥、长生粥和防风粥。而腊八粥这一古老的斋食,正是综合各种粥的长处,随着佛教的流传,逐渐发展起来的。
腊八粥虽不象山珍海味那样珍贵,却是人们十分珍爱的食品。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寺庙林立,一到腊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宫更以腊八进粥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宫的喇嘛每年在腊月初八夜里熬粥供佛,朝廷还“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熬好的腊八粥除供佛外,还要供给皇宫内院及皇帝食用,所以显得格外隆重而又热闹。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时,她所享用的腊八粥已再是“大锅饭”,改由寿膳房饭局特制,热闹自然也减去了几分。
在民间,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也做腊八粥。“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帝京岁时记胜》),而且“竟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燕京岁时记》)。许多腊八粥都是“杂诸豆米,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还把腊八粥涂在四合院中的枣树及其它果树上,传说枣树“吃”了腊八粥,来年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在这里,腊八粥又成了人们祈望丰收的象征。
煮食腊八粥,由于我国各地出产谷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现南咸北甜中辣的特点。北方人爱用江米、粘黄米、小米、赤豆、豇豆等为原料,山东人喜加大红枣、花生米,东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干、栗子、熬成粥后加适量红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蚕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盐、桂皮等咸味腊八粥。而地处陕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欢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还加腊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关中地区,人们又常以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谓之“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并取“辣”“腊”谐音,当地称“腊八汤面”。
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看,由于粥内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条件的家庭还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圆、莲子、花生米、红枣、黄豆、豌豆、绿豆等,在“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时,喝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仔细品尝不同味道的干果、杂豆,既是暖意盈怀消寒的佳品,又可增进食欲,滋补身体。粥内多种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补作用,特别是蛋白质中的八种氨基酸特别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铁、磷等也非常丰富,提高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由于粥烂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孕妇、病人的食用,对人体具有健胃、养血、补气、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这种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而且养人补体,延年益寿,大益健康。
“八大碗”的由来
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腾云驾雾,行至内地,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诞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猜拳行令、畅怀痛饮、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不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素菜—青菜豆腐,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八仙狼吞虎咽更觉奇香无比,酒足饭饱之后精神倍增,再战龙王大获全胜。
以后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传到今。
及第粥的由来
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来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相当活跃,各地饮食风尚和烹饪方法促进了西关饮食业的发展。文献记载:“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简称。相传,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子和猪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林便连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儿,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闻之满心喜欢,也不讲客气,便与状无同食。粥白如凝脂,似醴酪,鲜香无比,味道很美,很受用。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如棠便用猪肝、猪腰子、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无。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7.茶文化故事绘本英译研究 篇七
1.1 故事绘本概述
绘本艺术源自欧洲, 其主要是一种以绘画为主 (夹杂少量文字) 的艺术形式。绘本的对应英文表达是“Picture Book”。随着绘本艺术的不断发展, 其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故事绘本主要通过绘画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故事, 从而在读者头脑中建构更为形象的认识。由于少儿的语言水平有限, 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自如地阅读一篇小说或散文。在这种情况下, 绘本艺术就打开了少儿的视野, 是他们在阅览图片绘画的过程中了解故事脉络, 同时认识和掌握旁白文字。虽然, 故事绘本作品中的文字量较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不重要。相反, 作者需要运用凝练活泼的文字对故事内容进行描述, 同时还应该力求使文字贴近插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被应用到故事绘本中, 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绘本的趣味性。比如说, 现阶段少儿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声绘本读物, 这些故事绘本是现代科技产物, 超越了原有的书面形式, 从而给少儿读者带来一场趣味盎然的视听盛宴。
1.2 故事绘本特点
故事绘本主要是“以图片为主、以文字为辅”的艺术表现形式, 故事绘本可以有效调动读者的感官, 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故事绘本的绘画比较形象具体, 这很显然有利于在少儿大脑中构建一个更为生动的世界, 促进读者心智的开发。根据国外权威心理学家的观点, 相比于其他的艺术形式, 绘本艺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少儿的图形认知能力。除此之外, 故事绘本主要被作为儿童读本进行编写, 但是其对于语言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国内的故事绘本来看, 故事绘本的语言有着童趣盎然、形象生动、规范简洁且富有韵律美感等特点。绘本艺术作品中的图画和文字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纯文字或者纯图画的艺术作品往往存在表述不清的情况, 绘本艺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使二者更好地协调。
1.3 国内故事绘本的不足之处
就现阶段来看,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将故事绘本引入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使课堂形式变得更为生动。但是纵观国内绝大部分幼儿园的绘本教材, 其主要为纯中文读本。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这门语言的重要性。根据语言习得规律, 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第二语言, 教师和家长还应该从小抓起。由此看来, 国内故事绘本应该多采用双语形式进行表述,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 为未来英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还需要指出的是, 国内故事绘本还存在文化性缺失的问题, 很多绘本主要停留在文字方面, 或者还有一些绘本主要源自西方绘本读物。在这种形势下, 学生就很少能够从中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 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
2 茶文化故事绘本英译的重要性所在
茶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理念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问及茶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会想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 但人们对于茶文化内涵却不太清楚。事实上,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下, 人们逐渐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抛诸脑后, 因而现代社会往往会出现饮茶人不懂茶文化的可笑现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 茶文化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比如很多地区举办茶博会、组织茶文化生态旅游等。少儿阶段是人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时期, 往往少儿阶段接触到的教育和知识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的人生方向。为了使我国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绘本编撰人员应该将茶文化融入到故事绘本中, 从而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意识到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性。
2.1 使茶文化深入人心, 促进茶文化的传播
我国茶文化依托文学作品的形式流传下来, 影响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少儿读者的汉字掌握水平有限, 这就使他们阅读茶文学典籍这件事显得不太实际。少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教育者应该好好利用这一阶段, 通过绘本这种艺术形式传播茶文化, 使我国茶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编撰者和绘制人员可以将古代茶文化名人的故事与绘本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结合, 比如用图画的形式展现“神农氏发现茶叶”和“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等故事, 使学生对我国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不断接触茶文化绘本的过程中, 就会对茶文化的缘起和兴盛、茶文化的表现特征等加以了解, 从而为以后深入研究茶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将茶文化精神融入到绘本故事中, 健全学生人格
据心理学家和绘本编制人员表示, 故事绘本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少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少儿阶段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 同时还是健全人格和塑造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我国茶文化结合了儒释道思想, 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我国茶文化精神包括“怡”“、清”“、和”“、真”等方面。其中“, 怡”可以理解为“怡情养性”, 是人们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所在。“清”不仅可以表示“清静”, 同时还可以诠释“清正廉洁”等思想。“和”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意指“返璞归真”之意。可以说, 茶文化精神是华夏文明精神的体现, 其很明显有利于健全少儿心理, 引导少儿读者更好地把握成长脉络, 从而朝着正确方向茁壮成长。
3 茶文化故事绘本的英译建议
故事绘本主要被作为一种少儿读物, 其语言形式也多贴近少儿的理解能力。从国内外众多故事绘本中, 我们不难总结出故事绘本在语言形式上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形象生动、童趣盎然和简洁平易这三个方面。
3.1 形象生动
根据少儿的认知规律来看, 对比较形象的语言产生兴趣。一般而言, 要想使语言表达达到“形象生动”的要求, 就需要多从颜色和形状入手进行描述, 同时拟声词和叠音词均是不错的选择所在。比方说, 在描述“神农氏发现茶叶”的故事时, 应该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翻译。比如在“神农氏发现茶叶”的故事中, 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忍痛高喊:‘西王母, 快来救我。’”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到场景的把握。神农氏被蛇咬伤, 命在旦夕, 因为译者应该形象生动地翻译出神农氏的话。有些译者曾将“快来救我”译为“please save me quickly”, 这种翻译方式使言语的急迫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 将其翻译成“Come and save me”更能够形象生动地传达原文旨意。
3.2 童趣盎然
故事绘本只有具备童趣, 才能够吸引少儿阅读。要是绘本不具备童趣, 那么少儿读者就很难从中感受到共鸣之处, 绘本读物的魅力指数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对于绘本童趣性的把握, 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绘本内容。要想做到“童趣盎然”这一点, 翻译者应该从少儿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动作等层面出发, 力求使文字更加活泼多姿。比如在“茶圣陆羽成长故事”中, 译者应该好好把握这一点, 体会少儿的阅读心理, 站在少儿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比如说, “哈哈大笑”这个词译成“laugh”, 就会使绘本故事的童趣性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译者不仿运用拟声词和增译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 将“哈哈大笑”译为“‘ha ha…’he bursts into laugh.”会更为贴合。
3.3 简洁平易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茶文化故事绘本还应该力求做到平易简洁这一点。原因在于, 少儿读者的文字掌握水平有限, 复杂难懂的文字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鉴于少儿读者的特殊性, 译者应该运用简单的词汇进行翻译, 使少儿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要旨。比如在“神农氏发现茶叶”的故事中, 有这样一段:“神农氏仔细一看, 与仙丹完全一样, 放入口中一尝, 身上的余痛全消, 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其中, 译者应该用最简单的词汇进行翻译。比如说, “仔细”应该译为“carefully”, 而不是“attentively”和“with care”等表达;“高兴”也应该用happily或者gladly, 而不应该译为“with plea-sure”等其他复杂形式。
4 结语
受到娱乐经济时代浪潮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已经大不如往日。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茶文化故事绘本的编制迟不容缓。茶文化故事绘本以其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深得少儿读者的喜爱, 编撰人员将茶文化故事融入到绘本中, 可以极大地调动少儿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价值, 茶文化故事绘本的编撰工作自然也应该顺应这种形式。根据以上分析, 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故事绘本的过程中, 应该好好把握故事绘本的语言特点, 力求使故事绘本的英译形式符合“形象生动”、“童趣盎然”和“简洁平易”的要求。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故事绘本的定义和特征, 同时也对国内故事绘本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 并就茶文化故事绘本英译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最后在此基础上就茶文化故事绘本的英译方式提出三点建议, 希望可以对该领域有所帮助。
关键词:茶文化,故事绘本,英语翻译
参考文献
[1]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5) :87-89.
[2]袁宏.归化翻译策略在英语儿童绘本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21) :88-90.
[3]李鹤艺, 汤静怡.英文绘本在学前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4 (9) :150-152.
[4]李鹤艺, 熊绘新.基于儿童绘本文体特征的翻译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7) :94-95.
8.文化 才是民族的故事 篇八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还很值钱,冯老师家不但有电视机,还有很多字画和文物。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冯老师:“您家四门大开,好像被人偷了。”冯老师说:“惨了,我的字画!我的文物啊!”可是等冯老师赶回家中,惊讶地发现,小偷把电视机和录像机都搬走了,字画和文物一样也没动。
冯老师对赶到的警察说:“给你一千元钱,抓到小偷的时候替我谢谢他。”因为小偷拿走的那些东西都没字画和文物值钱。
警察走了,冯老师坐在沙发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贼没文化,损失巨大。”
好了,贼没文化损失巨大,那么一个民族要是没文化或者不弘扬文化,该有多大的损失呢?
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是文化。
有人或许会说:“不,我们有GDP,我们有钱,我们有高楼。”但如果把一个民族比喻成一个人,GDP、钱和高楼是这个人身上的外套和脸上的气色。气色好当然好,但是骨子里没有文化,脑子里没有思想,不管外套穿什么名牌,你都不可能成为名牌。
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
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过二十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一切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
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巴赫而闻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
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自然领我们去了藏书楼。在藏书楼,讲解员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文化人。”我一听特郁闷。
第三代这个文化人要开始败家了。他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十七万册孤本、善本,建成这座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南浔之前专门有一个批示,告诉解放军这里有座藏书楼,不许炮火轰击,要保护。
一个人身上最体面的东西是什么?是高官厚禄,还是显赫名望?都不是,一个人身上最体面的东西是思想。思想是乞丐头上的皇冠。一位记者问法国《世界报》创始人梅里:“你一生写了多少文章?”梅里说:“我写文章不计算篇数,只计算思想。”
9.经典企业文化故事 篇九
小时候总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新衣穿,还有长辈们发的压岁钱可以供自己买喜欢的东西。如今出来工作了,没想到盼过年的愿望比以前更强烈了。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掰着手指算日子,也在悄悄地打听红包的事。有老板身边的人说,今年红包一定不会少。因为老板生意好,所以那段时间我们上班别提有多快乐 了,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毕竟老板过于年轻了,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一笔款子追不回,原先的成本投入太大,一下子连日常运转都有困难了,眼见要关门大吉了。
有一天,老板终于把大家叫到一起说话了,说公司已经无法经营下去了,劝大家趁年底工作比较好找,赶快散了另谋出路。我们心里一下子凉了,想必红包一定是泡汤了,没想到老板最后一句话却让我们都感动了。老板从口袋里拿出十几个“红包”说:“我今天把我的车卖了,换回了这些,我不能让大家辛苦了一年 却失望地去过年。如果我一人不舒畅就能换回大家的快乐,我觉得我这件事做得是有意义的。”
10.现代孝文化故事 篇十
但这次,他却务必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是光秃秃的杆了。
母亲的头发全白了,很小的人窝在白被子里,他虽然人坐在哪里,还在想着公司的事情,电话一个接一个,他的手机此起彼伏地响,母亲说,你要是忙就去吧,有护士呢。
他笑了笑说,没事的。其实他很想走,但他又从母亲的眼光中看出了留恋,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向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此刻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要损失几万块。
母亲要做各种化验,于是他有了任务,他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正因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他低下头去,然后抱起母亲,这一刹那,他突然想流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让他抱,但他唯一没有抱过的人是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九十斤,身上的骨头都胳疼了他,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就一点点挪过去就行。
那个瞬间,母亲好像是有点羞涩,有点不好意思,但同室的人说,你儿子真好,让儿子抱着感觉怎样样?
母亲的眼睛就有些湿润,他的心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其实无论怎样样,他都是要费这么大力气的,但母亲这个动作让他十分感动。
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妻子总是撒娇着让他抱,妻子很丰满,比母亲沉很多,但是,他很愿意妻子冲他撒娇的,但是抱了母亲他才知道,母亲,需要他的拥抱。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之后母亲最后能走路了。
是从母亲的拥抱开始,他们母子开始交流,母亲开始给他讲小时候的故事,他也关了手机,静静听着母亲说话,母亲的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夫说,得这种病的人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个奇迹。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一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正因他知道,母亲需要的不仅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的爱和温暖。
那个拥抱很简单,但母亲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那是母亲在年夜饭的时候说的,说完,母亲悄悄哭了,他的儿子嚷着,奶奶,我也要抱你,他的妻子说,妈,我也要给您拥抱。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一个个轻轻拥抱就能够了。
11.文化才是民族的故事 篇十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还很值钱,冯老师家不但有电视机,还有很多字画和文物。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冯老师:“您家四门大开,好像被人偷了。”冯老师说:“惨了,我的字画!我的文物啊!”可是等冯老师赶回家中,惊讶地发现,小偷把电视机和录像机都搬走了,字画和文物一样也没动。
冯老师对赶到的警察说:“给你一千元钱,抓到小偷的时候替我谢谢他。”因为小偷拿走的那些东西都没字画和文物值钱。
警察走了,冯老师坐在沙发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贼没文化,损失巨大。”
好了,贼没文化损失巨大,那么一个民族要是没文化或者不弘扬文化,该有多大的损失呢?
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是文化。
有人或许会说:“不,我们有GDP,我们有钱,我们有高楼。”但如果把一个民族比喻成一个人,GDP、钱和高楼是这个人身上的外套和脸上的气色。气色好当然好,但是骨子里没有文化,脑子里没有思想,不管外套穿什么名牌,你都不可能成为名牌。
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
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过二十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一切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
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巴赫而闻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
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自然领我们去了藏书楼。在藏书楼,讲解员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文化人。”我一听特郁闷。
第三代这个文化人要开始败家了。他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十七万册孤本、善本,建成这座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南浔之前专门有一个批示,告诉解放军这里有座藏书楼,不许炮火轰击,要保护。
一个人身上最体面的东西是什么?是高官厚禄,还是显赫名望?都不是,一个人身上最体面的东西是思想。思想是乞丐头上的皇冠。一位记者问法国《世界报》创始人梅里:“你一生写了多少文章?”梅里说:“我写文章不计算篇数,只计算思想。”
(彭飞鸿荐自《今晚报》)
责编:Ester
12.民俗文化故事 篇十二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让故事说话给出了界定。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威廉·史密斯教授认为, “让故事说话基本原则是‘寓教于乐’以及‘先有正确无误的输入, 才能有正确无误的输出’。”
一、“让故事说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困惑
(一) 随意性
班主任的经历告诉我, 现在的孩子们不喜欢听大道理, 但喜欢听故事。我连续给学生讲了十多年的故事, 近三年几乎每天一个故事, 但没有系统性。常常是在自己阅读的时候, 看到适合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就拿到班上给学生朗读, 有点逮住哪个讲那个的感觉。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 老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讲 (或读) 故事, 学生收获更明显。
(二) 单一性
故事能改变生活, 故事能让生活更美妙。但是, 学生只能等老师讲故事吗?这样就导致了故事的单一性。我慢慢尝试让学生了解:老师为什么喜欢讲故事?老师的故事从哪里来?讲故事要有什么技巧?你和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记忆中, 你喜欢的故事有哪些?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让你如此难忘?你能尝试给故事分类吗?当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 有些得意忘形的时候, 该送什么故事?遇到失败或挫折, 又该用什么故事来自我激励或鼓励他人?假如, 把故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身边的人, 如果给亲人、班上的同学、老师, 你会选择什么故事?
二、故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一) 教师讲故事注重“导”
存藏在孩子心中的故事, 必将如存藏在地窖中的美酒, 越存越香浓, 在孩子人生的路途中, 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于是, 我便采取了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故事的作用;故事的分类;故事的基本结构;故事的基本要素。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协调分工和与他人交往能力;阅读收集和整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指导学生领悟过程方法:根据班级实际, 讲故事, 吸引、感染、熏陶学生;简介研究课题, 学生分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分工;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适当指引;成果展示 (包括活动感想) ;总结评价与后续活动。
4.升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故事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故事;遇到问题, 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的办法, 会用故事自我激励;知道“每个问题的背后至少有一份礼物”, 积极乐观面对困难。
(二) 学生听故事注重“疏”
如针对刚进小班的优秀学生, 让他们真正弄明白:什么才是“优势”: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 一个带伞, 另一个带了一根拐杖, 第三个什么也没带。晚上归来, 拿伞的淋得浑身是水, 拿拐杖的跌得浑身是伤, 而第三个却安然无恙。于是, 前面的两个旅行者很纳闷, 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 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怎么淋湿而没有摔伤?”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 我因为有了伞, 就大胆地在雨中行走, 却不知怎么就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 我因为没有拐杖, 所以走得非常仔细, 专拣平稳的地方走, 所以没有摔伤啦!”
然后, 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 我因为没有带伞, 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行走, 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 我便用拐杖拄着走, 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 拿拐杖的跌伤了, 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啦!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 当路不好时我细心地走, 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 认为有了优势就少了忧患。”
故事讲完了, 孩子们陷入沉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曾提出:“每当我们给一个人一种影响时候, 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一种影响。”
(三) 师生编故事注重“真”
路也修好了, 规则也立了, 剩下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这条路开心地走下去。于是, 诞生了《5 班的故事》。按学号每个学生每人一天, 采用接龙的方式, 用笔真实地记录一天中班级中的一个小故事。学生们珍惜每一次写故事的机会, 无论他成绩如何, 字写得如何, 在他写故事的时候, 都会认认真真地写着。学生们喜欢这本故事书, 还精心的美化呢。每天, 拿到故事书的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翻开故事书, 认真阅读同伴的故事, 分享着同伴的快乐;在这个时候, 他们也不忘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每个人都会为我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 让我写上一句两句。这本故事书也成为我走进学生心灵, 和他们沟通的桥梁。每次家长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书的时候, 也被孩子的纯真所感动, 也不忘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是一本不错的故事书, 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本真实的记录本, 虽然语句不够通顺, 文字也不够漂亮, 但这是一架搭建在师生之间的桥梁, 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它能增加师生间的情谊, 还能让家长在阅读中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故事书一定要保持, 让孩子在故事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不足, 从而得到快乐和进步, 就让我们一起互动吧!”读故事, 写故事, 让家长走进的班集体建设, 也让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 珍惜爱护这种美, 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孩子们在写故事的过程中, 在与老师探讨情感的过程中, 都会从中体验爱心, 学会感动, 从而让自己的灵魂受到爱心洗礼。
三、故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主题文化
我要求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和家长一起, 以家庭为单位研究一个课题。于是, 有趣历史小故事——传统“八德”主题文化故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名人成长小故事———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等就陆陆续续被学生挖掘收集出来了。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 (分类收集、阅读故事) 和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分工、资料整理、撰写序言、打印排版等) , 培养了意志、毅力和合作精神。特别是我们的展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开故事会———学生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 (看是否能代替老师每天讲故事) 。
编写故事集———把收集到的故事分类, 整理成“书”, 书中包含序言、导读、精彩故事 (收集到的好故事) 、读后感、后记等等。
创建故事博客———创建一个班级故事博客或小组开一个博客, 把收集到的故事分类放到博客上, 并能不断补充新故事。
小组合作演故事———班级共同研读一个故事, 把它排练成一个可以全班参与的话剧, 学期末汇报演出或毕业汇演。
撰写研究报告集———学生收集整理小故事, 其中包括给班上每个同学送出的生日故事, 然后撰写感想与收获等, 最后形成研究报告集。
(二)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主体文化
通过以上的收集与整理, 全班每个同学都成了故事大王。更重要的是, 任何同学遇到任何麻烦, 都能从“故事集”中找到答案。
我乘热打铁, 迅速拿出相应的班规———《班级公约》。
1.班级目标:高品尚德。我对学生说, 努力做到“志向高远, 品德高尚, 气质高雅, 能力高强”就是高品;努力做到“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至诚至仁, 遵守公德”就是尚德。
2.班训:厚学养德, 行止有范。我要求全体学生要厚学———不断努力, 增强知识和本领, 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磨练更高强的能力;要养德———不断完善自我, 达到完美的人格, 完善的道德, 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从一举一动入手, 外守规范, 内炼精神, 志趣高雅, 像绅士和淑女。这样, 学生行为儒雅优雅, 思想明事明理, 班级则为乐园家园。
3.班风:崇德、敬业、感恩、尚美。“崇德”———尊崇道德;尊崇有德行的人。注重品德修养。“敬业”———专心致力于工作或学业。作为学生就要敬畏自己的学业, 做到勤勉、刻苦。读书、思考、进取。“感恩”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学会感恩, 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 感谢老师给予的学识、文化和真理, 感谢社会给予的关心支持, 感谢生活给予的觉悟, 感谢自然给予的一切。“尚美”———尊崇和追求美好的东西, 追求上进。以美好的东西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己的心灵。男士彰显绅士风度, 女士展示淑女形象。自己美, 世界美。
4.学风:勤学、多思、好问、进取。
5.班级精神:敢于负责、勇于挑战、乐于牺牲、志于成功。
基于以上原则, 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公约”, 具体内容如下:
进校:穿戴整洁重仪表, 备齐用品准时到;进校说声老师好, 相互问候有礼貌。
早读:勤奋好学争分秒, 贵在自觉效率高;语数英等同重要, 书声琅琅气氛好。
升旗:升旗仪式要搞好, 热爱祖国第一条;齐唱国歌感情深, 肃立致敬要做到。
两操:出操集队快静齐, 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 持之以恒视力保。
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静, 专心听讲作笔记;举手发言敢提问, 尊敬师长听教导。
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 文明整洁要做到;勤俭节约爱公物, 遵循公德很重要。
学习:各门功课要学好, 乐于探究勤思考;预习复习要自觉, 环环扣紧才生效。
作业:审清题意独立做, 格式规范不抄袭;簿本整洁字端正, 保质保量按时交。
活动:科技文体热情高, 体魄健壮素质好;思想觉悟要提高, 班队活动少不了。
生活:爱惜粮食要记牢, 节约水电少浪费;服从管理加自理, 遵规守纪觉悟高。
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 按时离校关门窗;横穿马路站看行, 安全法规要记牢。
目标:班级公约牢记心, 行为规范常对照;同学之间勤勉励, 道德情操修养好。
共同约定要做到, 班风学风自然好;全班同学共努力, 全面发展齐奋进。
(三)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特色文化
根据瑞斯 (Rice) 的论点, 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 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 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 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 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 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 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愈来愈多, 青少年要渡过这段身心骤变的时期是不容易的, 而且是需要时间的。人际交往适应是否良好, 影响了青少年未来人格的发展。因此,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青少年而言, 相对变得非常重要。他们只有与同伴密切交往, 才能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发展、获得能力、认识自我, 形成完好的人格。对于青少年来说, 活动的主要社会团体是班级。而我们班已是一个充满着故事的班级, 正在朝“一个班级故事”发展。
13.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篇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可是有一天,天鹅喝水的时候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2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3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4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5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民俗文化故事】推荐阅读:
丧葬民俗文化11-09
浓郁的民俗文化07-31
台湾民俗文化艺术10-22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10-29
有关春节民俗文化作文12-28
关于春节的民俗故事11-12
民俗风情文化节06-12
齐鲁传统民俗服饰文化11-13
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09-21
鄂尔多斯民俗文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