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2024-10-27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精选8篇)

1.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篇一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与路径选择

江西省万安县委党校 龙世清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强奸未遂杀人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一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等等。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的氛围以及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与活动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些软或硬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

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思政老师,受人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

“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

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的故事,最好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大学的思政课就会有声有色,触及学生内心心灵,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

(五)以趣引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

“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2]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3] 齐勇.因时而变,思政课教学要切中肯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4).[4]陈历.关注“90后”大学生新特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5]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田建国.积极推动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第49页。

[7] 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8] 伍志燕.“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1,(6).

2.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篇二

一、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师:这首《真心英雄》激励着我们都想成为英雄,但有的人却说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这个话题不仅在网上引起热议,也成为2012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播放视频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引出课题。)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体验活动一:“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要求:分组讨论,代表发言,3分钟)生1:如果我是考生,我选择当英雄。因为英雄要求的目标高、定位高, 人一生的价值应该展现给大家,让大家记住。生2:我选择在路边鼓掌。因为我想过平淡的生活。生3:我选择当边奔跑边鼓掌的人。 首先,这个角度最好写;其次,一直奔跑不利于自己成长。成为英雄的同时也可以为别人鼓掌。(掌声响起来)师:无论是选择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这是给予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所思所想,从哲学上讲这些依据,所思所想就是价值判断。

(学生齐读,师板书)

体验活动二:(1)面对同样的话题“要当英雄,还是当路边鼓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不同?(2)你现在的人生目标相对儿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要求:自主学习,归纳概括,3分钟)生4: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立场不同,因人而异,小时候我想成为奥特曼,现在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生5: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现在我想做医生,去医治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之所以发生这种改变,和我所处的环境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密不可分。(各抒己见,场面热烈,教师归纳归纳总结,过渡引出下面两个视频。)

(播放视频:刘洋的飞天梦)

师:是谁点燃了刘洋的飞天梦?一个人要想成就梦想应该怎么做?生6:热爱祖国;要有坚定的理想,有才华。生7: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奋斗。

(播放视频: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师:邓丽为什么去山村任教? 她的行为是如何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的?生8:去山村任教有助于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生9:她觉得能帮助山村孩子就是快乐的,她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3.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师:作为年轻的教师,我被邓丽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无数的 “草根”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背景图片: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音乐《爱的奉献》)

师: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危险呼啸而来的时候她没有犹豫,她用力一接,不仅接住了妞妞的生命,也接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的身材虽然是那么的矮小,却让我们不得不去仰视她。

最美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生死攸关的时刻,她以勇敢来面对, 她以牺牲来应对,柔弱的身躯用力一推,推出了师爱如山,推出了舍生取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英雄。

最美司机吴斌,正是因为对生命有着真挚的爱,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才能从容不迫,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危险时,他才能奋不顾身,平凡的汗水用他自己的牺牲抒写了对职业的忠诚。

(学生静静地听,观赏背景图片,眼里含着泪花)师: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真英雄。亲爱的同学们,拼搏吧!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自己的英雄。奋斗吧!让我们活出无悔的人生!(课堂教学在一阵热烈地掌声中结束)

二、课后反思

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观看视频这一教学活动形式,用发生在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为教学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第二个环节紧扣所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讨论、辩论,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感情升华,教师借助深情的演唱及多媒体的特殊效果,深情地讲述那些最美事迹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感人事迹的分享,用生命叙事的活动形式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崇高,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积极的熏陶、感染作用。整节课围绕着生命的价值来安排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3.政治教学中探究活动的选择与妙用 篇三

然而,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想要每个活动都探究,教学就会显得繁复、累赘,极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政治课探究活动的选择与妙用谈几点肤浅的想法,以求教广大同仁。

一、巧用加减法,增强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1. 调整梳理,凸显重点

政治新课程教材一框的活动探究,少则二三个,多则七八个,而每一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做到每个探究都深入分析、充分讨论。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有7个探究,如果在一堂课内每个都探讨,时间来不及也显得多余。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分清主次:哪些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探究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哪些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哪些探究分析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心中必须有个衡量的标准。主要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次要的探究活动则可以做适当处理。

如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的7个探究活动,笔者遵循了以上原则,把前面几个导入性探究集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对各种消费心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区分,并用顺口溜形式加强学生的记忆:“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而在下一目关于“正确的消费原则”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与学生重点探讨如何为解决“白色污染”而出谋划策这一探究活动,使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以上的处理,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得以凸现,使学生对正确的消费观念有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2. 贴近生活,适当取舍

对于一部分探究,我们要学会果断的舍弃。对舍弃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如简单提问、课后探讨,也可以由教师归纳总结。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探究都得有个结论,有些探究只可用于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不必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如《政治生活》中讲“依法行政”时,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关于某市政府的错误做法,只是为了引出政府应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具体内容有待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展开,因此,对该探究活动,我们无需大做文章。

对部分受到地域、时间等限制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本地实际的材料,舍弃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内容。如在讲“文化的多样性”中进行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特色比较时,笔者针对本地实际,与学生一起重点探讨了吴越文化的特色;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内容时,针对课堂上学生并非少数民族的事实,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中总结出民族平等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活用教材

新课程相对的稳定性,必然带来内容、实例上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如果想让教学更加贴近当时、当地的实际,必须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如在讲“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时,笔者把本校学生餐厅的饭菜价格有所变化作为当时全国猪肉价格变动的一个缩影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在讲“财政收入与支出”时,笔者以2008年神舟七号的经费为例,引出“财政支出的分类及用途”;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笔者以绍兴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例,总结出“非公有制经济的类型及作用”;在讲“政府的责任”时,笔者引入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时政,生动地解读了“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教师更要及时关心国家和本地最新时政资料和其他信息,及时为课堂教学补充新鲜血液,以更加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本地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益。

二、主体、主导两相宜,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1. 以教促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探究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因此,我们要重视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自主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越俎代庖只会使探究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教师一般应事先根据学习的内容、目标设置好“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也就是说,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知识。教师要设置好先行组织者,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向新的学习过程的迁移预备情境,形成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心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如笔者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框题内容时,先设置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某县在进行县城道路重建过程中,城建工程大队施工时不小心破坏了该路段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许多几十年树龄的行道树也被乱砍乱伐,许多市民深感不满、怨声四起。由于不了解情况, 县政府对此事也没有作为。附近有居民开始抵制此次道路重建。请问:如果你是该道路附近的居民,你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气氛活跃。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种种引发学生质疑的探究情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符合学科思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愁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 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地围绕主题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开阔思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等能力形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能培养协作精神,提高情商,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放在给予小组或个人选择、决定活动内容的权利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应以“提建议”的方式进行。

如在讲“公司的经营”时,笔者引用了海尔成功的例子。通过生动的“砸冰箱”视频和海尔发展历程的介绍,引发学生讨论一家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探讨时,笔者给学生6分钟左右的时间分组讨论,4人一组,其中1人记录总结,代表本组同学发表见解。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和引导,提出新问题。

课堂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将课前设计好的提问作相应的变化调整,以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教师只有不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动态生成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的探究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如复习“汇率”这一内容时,在问到“人民币升值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纷纷发言,大谈其弊。当有位学生站起来说人民币升值后,无论我国的经济地位还是国际地位将大大提高时,还没等他坐下,很多学生都大笑起来,以示对他的回答的否定。这是笔者事先所没有想到的。等学生笑完了,笔者很快地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即哲学中 “为看问题片面者造像” 的那幅。学生霎时静了下来,也都明白了笔者的意思。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人民币升值“利”的一面。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反馈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反馈性评价。笔者的做法是,让各小组先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等。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投以赞扬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要耐心地教给学生探究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探求真知的场所,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4.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篇四

政治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审题,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拿到做好题的“入场券”,从而为答好非选择题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人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其中的一些经验,下面谈一谈本人对科学审题的一些肤浅见解:

政治非选择题由材料、设问和命题立意等三部分构成。命题立意即命题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命题立意寓于材料和设问中,并通过材料和设问表现出来,因此,解读好试题的材料和设问对于答好政治非选择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审题主要就是审材料和审设问。如何审好设问和材料,本人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审题的步骤和顺序

政治非选择题的题目由材料和设问构成,许多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往往先从审材料入手,后审设问,按部就班,本人认为如果先审设问后审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至少可以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使得考生阅读材料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2.可节约答题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搞高答题效率。在考试中许多学生由于开始未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等阅读完材料后再看设问,才发现许多题没有搞清楚,于是再带着设问中的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感到时间很紧张,这也是许多考生感到综合科题量太大,时间较紧的原因之一。

二、科学解读设问(审设问),明确答题着力点

1.找准关键字、关键词,充分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要求。

2.明确知识类别。科学解读设问必须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的知识类别,搞清楚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避免出现知识类别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果知识范围比较小,还可以明确是具体哪部分知识。

3.明确考试意图,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是考查是什么,出题的语言一般为上述材料(表格、图表等)反映了什么或蕴含着什么信息等。②是考查为什么,出题的语言一般为为什么、原因、意义、作用、理由等。③是考查怎么样,主要涉及对某一观点或做法的评价,出题的语言一般为谈谈你认识或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注:此种语言的答题要求不仅仅是怎么样)。④是考查怎么办,主要涉及或侧重于如何解决问题,出题的语言一般为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或认识、启示等。

4.明确知识范围(宏观、中观、微观)。

三、科学解读材料(审材料),找准材料和设问的有机结合点,准确地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有序组织答案

1.注意抓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注意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的提示作用。 2.对材料分层理解,明确材料有几层意思。

许多学生不注意对材料有层次的理解,容易导致答题时思路不清晰,顺序紊乱,漏掉答案要点。必须有效地运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单句、复句或文言文意思的把握),对材料分层理解,完整把握材料和几层意思,充分注意材料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3.在分层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整体意思或揭示的本质。

许多学生不注意这一点,不能很好把握题目的整体意思和问题的实质,导致答案要点反映不出题目的主要旨意,只涉及到一部分枝节问题。

4.科学解读设问和材料后,才能有效地获取和解读信息,为实现高考的第二个能力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创造必要的前提,为组织好答案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例题(高考四川文综第39题第5小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8分)

第一步:先审设问,明确本题的知识类别是《政治常识》第五课的知识,同时抓住关键词: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为什么,明确本题是考查为什么。

第二步:带着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的原因阅读材料。明确材料有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表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等几层意思。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认识,回忆《政治常识》第五课的内容,找准教材与此相关的的知识点,再根据本题的分值,答案要点为2—3点,一是可持续发展观符合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是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三是体现了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5.高中政治会考选择题解题方法 篇五

班级 姓名

1.看关键词

方法解释:做选择题的时候要会看关键词,看到某些词马上就该想到这句话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一般错误的(说的很绝对):(只要„)就,只有„就„

消除„差异 杜绝„现象 一定„

一切、任何、完全、替代、只能、直接 各种文化(思想)一般正确的(说的有余地):(只有„)才

缩小„差异 减少„现象 能够„

重要、类似、某些、能够、可以

例1: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有些人在择业时一味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至于在求职时四处碰壁。这说明()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②和④里面都有“〃〃〃〃就〃〃〃〃”,直接排除,选C。2.以偏概全

方法解释:注意有没有定冠词,如“正确的”“科学的”等。①哲学、文化、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注意不一定都是好的 如:“哲学推动社会的发展”是错误的

②反作用、导向作用、能动作用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如:“意识(都能)促进物质的发展”是错误的 3.排除法

方法解释:做选择题特别是组合题,排除法是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排除的原则就排除某个“最有把握”的错误选项。

例2:下列选项,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有()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物或损之而益,或以之而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③和④好像不太确定是不是同一性,很难选择,但是②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讲的是“世界变化了致使我们的事情(想法)也要跟着变化”,这应该是联系的观点,而没有一个对立的关系,所以排除②,选D。4.侧重法

方法解释:很多时候都有2个选项模棱两可,很难抉择,这个时候最好看材料的意思侧重的是哪个方面。

例3:华西村抓住国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实现了华西村的大发展,这体现了()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部分对整体具有重要影响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D。这里B和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强调的不是小的变化(量变),而是“抓住了机遇”即:大的变化(质变),所以只能选D。5.主观不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解释:起决定作用的必须是客观的东西,因为主观不能决定客观,不然就是唯心主义了,就错误了。比如思想、哲学、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4:我国广大群众积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汲取智慧的营养,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这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④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再科学的哲学也是一种主观的思想,而主观不能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重要影响或导向作用,所以选A。6.内外因

方法解释:起根本的、主要作用的一般都是事物自身的原因,即内因。

例5: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许多外贸加工企业相继倒闭,你觉得根本原因是()A.经济危机的作用 B.国家政策扶持不够 C.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 D.国外订单减少

答案:C。危机再大,还是有许多企业生存了下来,可能化危机为机遇,所以外部因素虽然是某些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故选C。7.审答题范围

方法解释:哲学有四大模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如果题目限定了范围就可以把范围之外的原理直接排除。

例6:倡导和实践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今天,我们应当统筹安排,防止矫枉过正,防止“绿色消费”变成“绿色消耗”、“绿色浪费”。这一说法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有()①坚持联系的观点,避免孤立的看问题②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③坚持矛盾的观点,防止片面性④树立正确观念,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这里的答题范围是“辩证法”即联系、发展、矛盾和辩证否定观,而D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唯物论”,直接排除。8.抓主体

方法解释:做题目时一定要把主体看清了,这样有些时候就简单多了

如:执政是党的,行政是政府的,提案权和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司法权是检察院和法院的,立法权是人大的等。

例7:我国政府努力创造劳动岗位,帮助下岗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实现再就业。这充分体现了政府()

A.依法执政 B.执政为民

C.一切相信群众 D.一切为了群众

答案:D。B选项好像也可以,但是要知道“执政”的主体是党,政府是“行政”,所以不能选B。

9.判别关系一个不能少

方法解释:关于A和B的关系之类的题目,选项里面必须有两个主体,不能只讲到某一个。

例8: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有()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①②③④说法都是对的,但是①③只讲到了世界观怎么怎么样,并没有提到哲学,也就说只提到了一点,这样是不能看出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的,所以选C。10.题干法

方法解释:有些时候一句话很长很长,可能导致我们容易混淆、搞不清它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就要把这句话的题干找出来,才能清晰的看出它的意思。

例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根据我国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哲学上说,我们党做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决策的过程符合()A.思维决定存在 B.思维正确认识存在 C.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反作用于存在

答案:C.材料很长,但是抽取出题干意思就是“反腐实际情况要求党制定了一个政策”,实际情况是客观的(存在),政策是主观的(思维),即存在决定思维,选C。

11.鱼龙混杂

方法解释:在选择题里面,一个说法里面既有对的,也有错的,那它就是错的。①科技和教育是第一生产力

分析: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捆绑的话就是错误的。②“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是对的,但是意识对物质不能决定的,所以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分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是对的,但不是相互决定。12.其他错误

①改变、创造、改造、改进、驾驭规律(规律只能只能遵从、认识和利用,不能改造)

②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不是经济建设或者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利润; ③实行平均主义(错误,只能实行相对平均主义)④根本性的一般是人民、经济、生产力

6.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篇六

(一)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上,选用讲解、说明等方法,教师的活动较多,而学生的活动较少,就不如采用问答、研讨、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后几种方法,学生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斥使用讲解、说明等方法。例如,在较高年级教学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时就可以使用。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例如,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的概要的讲解。

(二)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上面谈到有些教学方法本身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有些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相对地说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较差,就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另外,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比较差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说明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通过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究等。

(三)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要认真考虑儿童认知规律。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这一规律,教学某些内容时要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特别是遇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时候,更要注意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对抽象的概念、法则的理解。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凑十的方法。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要通过实际量它们的边长,用三角板的直角比量它们的角,并且进行一些拼、摆活动,来认识它们的特征。教学简单应用题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来分析数量关系。不仅在低年级要注意操作,在高年级教学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也要重视操作。

(四)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会思考问题,就为进一步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做出努力。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强调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就是说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2.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法则、应用题时都要分析其发展思维的有利因素,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发展思维的某些方面。例如,结合教学100以内的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结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法的笔算以及应用题的教学,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结合运算定律的教学,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还可以结合一些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例如,结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教学转化的思考方法,即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旧知识;结合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等。

3.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思维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往往不能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直观,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学生有时不会正确地表述,教师要适当给以帮助,解答应用题时要教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叙述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说,通过互相说给同学听,便于培养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评价,发表不同意见,活跃思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维。例如,中年级教学x+5=12,学生算出“x=12-5,x=7”以后,可以提问,“你根据什么这样算?”教学25×13×4,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简便算法,还要能说出根据。还要注意学生判断的逻辑严密性。例如,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提问,“12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2是倍数,3是约数。这个判断对不对?”学生回答后要说明理由。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证明,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等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思维的敏捷性从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如教学口算时要逐步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教给学生一种计算方法,经过一定练习后要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计算的速度。例如,教9加几、8加几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得数与第二个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想一想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培养思维敏捷性,要注意要求适当,向学生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使学生过分紧张。

思维的灵活性也要从低年级起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1)对于一些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可以加强对比练习和混合练习。例如,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够随着数目和运算符号的变化迅速地确定解题的方向。(2)加强变式练习,既可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的正确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低年级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要出现摆放的位置不同的长方形;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有把不同的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的情况,还要有一些不均分的情况。(3)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练习,如低年级让学生找出加法表、减法表、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一个角度迅速转向另一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教给某一种计算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说出或使用自己的算法。有些应用题,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并且比较哪种简便。有些题还可以让学生找出多个答案,如5+()<9。这些练习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发散思维的成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但是教学时要注意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恰当地结合起来,不必要求学生举全,而要弄清和掌握基本的、简便的方法,否则会浪费时间,反而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7.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篇七

1 改革诉求与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是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 是奠定教学方向的基础。深入研究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点,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覆盖面大、教学时间短, 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无法实现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 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宽泛性是其教学难度大、需要规划设计的原因, 同时也是对该课内容进行设计的优势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思考并回答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目前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

1.1 内容重复

各门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例如“概论”课第四章与“纲要”课第八章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等内容, “概论”课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与“纲要”课第九章、第十章关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也较为明显, 横纵衔接均有改进优化空间,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以基础课为例, 其统编教材内容与高中德育课程必修部分直接对应24个二级内容目标, 间接对应6个一级内容目标以及10个二级内容目标;与高中德育课程选修部分直接对应3个一级内容目标以及11个二级内容目标, 间接对应18个一级内容目标以及3个二级内容目标。

1.2 内容偏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在内容上追求多而全。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本中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并千方百计地收集资料、扩充内容。以“原理”课为例, 其3大组成部分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3大学科门类, 直接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3个二级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加展开则学生无法理解, 展开分析则内容非常庞杂, 常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陷入顾此失彼的选择困境。

1.3 内容滞后

相对于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效果,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明显滞后。虽然统编教材逐年修订, 但改革幅度偏小, 相当一部分内容数十年一成不变, 学科前沿与理论热点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教材中所引数据和事例更新不及时, 部分内容甚至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等。在社会多元思潮激荡、网络自媒体平台影响力空前扩大的现实背景中, 相当程度上削弱和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而非要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1]。因此, 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 删繁就简以突出思想性、增强实效性, 以确保真正实现前述目标, 可谓势在必行。

2 改革内容与关键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向有效教学体系的转化, 在教学内容改革层面至少应从三个方向展开。

2.1 提升理论层次并拓展教学内容

理论作为时代的先导, 面对当前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社会现实画面, 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理论与现实的密切互动, 将理论的批判与创造功能发挥到极致, 也将其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性彰显无遗。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以实现意识形态整合和主流社会思潮引领为己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只有提升层次、抢占制高点、凝聚足够理论势能、充分发挥特有的高度优势, 才能依靠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实现自身的课程定位和目标。因此, 在各相关课程中选择若干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重大问题作为切入点, 引入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最新前沿成果,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向纵深拓展, 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理论课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2.2 努力删繁就简并整合教学内容

综合对比, 删繁就简, 努力避免各门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以及各门相关课程内容与中学政治课内容的重复,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高层次整合, 在横、纵联系中突显思想性和实效性。从横向看, 要有效打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实施方案所确立的4门主干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基本理论上寻求公约和支点, 融会贯通;在纵向上, 要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中心和载体, 在内容上实现与中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实现层次间平稳过渡。

2.3 消除滞后空洞以优化教学内容

理论与现实的互动既是理论创生的动力源泉, 亦是理论功能的终极归宿。这种密切的互动关系投射在政治理论教学上, 就突出地表现在理论范式与现实依据之间的严密逻辑中。二者之间的逻辑强度直接决定后者的支撑力度和前者的信度、效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核心环节就是通过现实依据的合理补充, 完成演绎逻辑的有效构筑。因此, 与时俱进的理论必须充分结合社会现实, 用最新的数据和事例支撑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 实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就当前现实情况看,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和关键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2.3.1 消除内容重复和内容滞后问题

教学内容要立足根本、突出重点, 适时引入学科前沿成果, 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但求真正实现先进理论掌握于先进人群。目前,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各种七拼八凑、低水平重复甚至似是而非的研究充斥其间, 呈现成果数量迅速增加而整体研究水平和质量却明显下降的背离式发展态势。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努力克服不良风气的冲击和影响, 在体系转换过程中发掘理论优势, 以远见卓识、高屋建瓴之长收拨云见日之效。

2.3.2 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需求入手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以学生为本,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 高校学生群体的差异性空前加大, 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甚至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内部都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层次区分与多元化指向特征, 对于政治理论课教材、课程、教法和理论的普适性构成全方位挑战。能否切中学生实际, 已成为教学体系完成转换和构筑的关键问题,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彻底摆脱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模式。

2.3.3 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意识形态主导权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兼容

在政治性、思想性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创新、整合教学内容, 还原政治教育的道德旨向、伦理支撑、生活基础与人性依据, 真正将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的主导的、首要的东西。

3 改革原则与基本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 突出政治性:在新形势下, 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始终将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与核心贯穿始终, 确保其发挥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拒绝任何形式的中立化、去政治化倾向。 (2) 体现前沿性:努力跟踪学科前沿, 力争实现用最新的数据和事例支撑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 进而用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武装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 (3) 强调思想性:增加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 将社会热点与理论难点有效结合, 将教学重点与学生需求有效地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效统一。 (4) 注重整合性:在体系层面实现全部课程模块、内容层次的有机整合, 以理论呼应人性, 以智慧启迪生命, 彻底打通外延和内涵横纵两个方向的内在联系。

在具体措施上, 改革应围绕当前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依照目标可控、过程分阶、双向反馈、成果优化的原则拟定并实施: (1) 首先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突破口, 将相关课程内容分解成三级内容目标, 进行系统分析并确定具体优化方案; (2) 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方案形成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并纳入教学计划, 选取对照样本开展实验并组织专项调查汇总学生意见; (3) 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反馈意见, 补充、改进教学设计并将新方案纳入下一学年教学计划试行,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设计, 最终形成系统、完整、可行的教学内容改革成果。

在改革实验的技术路线选择上, 应考虑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反馈-总结-实践-反馈-总结”的递进模式, 以两年四个学期为完整周期, 坚持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兼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坚持调查研究与课堂观察相交叉, 综合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师生课堂教学中实际的参与状况、特征与效果;坚持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并重, 密切结合、滚动推进, 将理论假设与教学改革框架设计置于行动研究中检验、反馈和完善, 最终完成改革成果优化。

摘要: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尚存在着重复、偏多、滞后等问题, 只有通过提升层次、删繁就简、消除滞后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整合和优化, 进而实现先进理论掌握于先进人群、教学内容契合学生需求、意识形态主导兼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性、前沿性、思想性、整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8.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离散选择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正面临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形式变化、环境变迁、自身变革、对象变化的新挑战,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有效性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方法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离散选择的研究方法,构建离散选择模型,进行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实践四大主要教学评价要素的偏好研究。离散选择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又称作基于选择的结合分析模型(Choice—Based Conjoint Analysis Model),近几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实用的市场研究技术。本文将此方法引入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素的研究,开创了对各教学评价要素的重要性程度研究,同时,转变由教学评价要素调查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角度,拟在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各教学测评要素分别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大小及各要素在学生心目中重要性排序的研究。

1.2 研究对象

离散选择模型首先要对研究对象的属性和属性水平进行选择,属性是影响学生评价因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属性的选择必须满足是突出重要的及属性和属性水平是可操作的两个基本要求。所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都应考虑在内,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都应考虑在内。在属性确定后,还需选择每个属性的属性水平,各属性的水平数目应尽可能平衡。

根据离散选择模型对研究对象的属性和属性水平研究的要求,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属性和属性水平。目前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教学实效性、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满意度调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生满意度调查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主要通过对课程价值、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七大教学测评要素的调查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满意度。经过综合比较,本文选取的属性及属性水平如下表:

1.3 问卷设计

本文利用SAS编程程序设计问卷实验次数,进行问卷有效性检验,利用Array等程序设计生成问卷,运行程序后,试验的选题设计信息被严格地转换成问卷中的文字信息,经过语言衔接加工,生成的问卷如下如所示(部分)

form : 1 subject : ________

1 ) 在下列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中,你最喜欢怎样的课堂(单选):

1、采用辩论演讲形式,老师准备充分、案例丰富,但无教学实践

2、采用专题讲授形式,老师充满活力、内容量大,且有教学实践

3、课堂讨论多,老师民主平等、内容量大,且有教学实践

4、安排学生课后调研,老师民主平等、观点正确,但无教学实践

5 、我一个也不选

1.4 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以E大学为调查地点,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2.8%,以大一学生为主,占51.72%,大二占21.51%,大三占13.80%,大四占12.97%;男生42人,占18.1%,女生190人,占81.9%。

二、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编码与模型拟合

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录入数据,数据录入后通过程序将数据进行编码,之后才能进行相关的问卷分析。数据编码前先要将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将所得的选择数据连同被调查者的编号及区组编号输入程序,与实验的设计数据进行合并,将线形设计数据集转换为选择设计数据集。此外,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变量的实际值赋予相应的变量上,以替换试验设计中形成的分级变量值,并设置输出格式。处理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部分):

Subj表示被访问对象的编号,Set表示选题号,Form表示实验的组号,c表示选择变量,当c=1时表示选择该选项,当c=2时表示未被选中。因为一共有232个测试者,每个测试者做16道题,每题有5个选项,故生成的数据集中共有5*16*232=18560个观测。

2.2 数据分析

表3表示离散选择模型拟合的各个属性参数估计结果,其中“NO”项和每个属性的最后一个水平参数都是零,这是因为在程序编写中设置了“zero=0”,并且将属性中的最后一个水平设为标准,若水平大于0,表明该属性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程度大于基准属性;反之,则小于基准属性,即会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起到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由离散选择模型的各个属性参数估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态度四个属性都通过了检验,表示这四个属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都有正想影响作用,其中教学方法对教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

(2)四个教学方法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依次为专题讲授、辩论演讲、课堂讨论多、课后调研,其中课后调研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作用,表明学生对课后调研教学方法的认同度不高。

(3)在教学态度上,学生的偏好度依次为准备充分、充满活力、民主平等、严守教学纪律。整体来说,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影响度较其他三个评价要素最弱。其中,学生对民主平等、严守教学纪律两项感知最弱。

(4)与有教学实践类型的课程相比,无教学实践的教学课程欢迎度要明显低很多,表明学生更倾向于有实践教学安排的课程设置。

三、建议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采用专题讲授、辩论演讲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可能更能受学生的欢迎。专题讲授的形式,能够完整、清晰地讲解一个专题内容,更有利于讲深、讲透,也有利于学生讨论、深度理解及转化。

(2)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课堂安排等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的衔接,将教学真正转化为知行合一的教学。

(3)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更希望任课教师的观点正确,案例更加丰富,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应结合当下时政新闻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根据教学要点安排合适的案例教学,以此丰富课堂。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骆郁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J】.教学与研究,2007(4).

上一篇:托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愉快的暑假生活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