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哲学考察(共12篇)
1.茶文化的哲学考察 篇一
一、当代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困境解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出场。
什么是后现代?它有哪些特征?按照学界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质可以简单地做出这样的概括:解构中心性, 倡导多元性、差异性;放逐理想与崇尚自由;怀疑与否定的思维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现时代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话语体系。但是青年学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拒绝信任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认为世界的存在没有坚实的基础, 世界充满了偶然性、差异性、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一切都是被质疑、被否定、被解构的, 一切都处于不稳定之中。福柯有语:“我们必须拒绝这几个世纪以来强加于我们的这种常态化的道德模式, 以提倡新形式的多元的道德。”按照这种思维方法, 就是要否定任何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张指导思想甚至信仰的多元化取向。这种摧毁、解构、多元化、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显然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但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是历史的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依据在于,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 只有它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实依据在于, 只有以它为理论基础, 才能统一人民的思想,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可以看出,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青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 一切都要重新“洗牌”, 什么是理想?既然一切都被质疑都被否定, 那么理想便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是不可能实现的虚无。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 青年在理想追求上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于是乎, 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出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甚至被认为是虚无, 追求物质之风欣然而生, 共产主义理想是远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空的, 生产技术是硬的, 房子票子才是实的。如此一代的青年学生视国家事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身外之事, 对政治漠不关心, 崇尚自由, 视“自由原则”为“最高原则”, 试问实现中国未来蓝图何以可能?
总而言之, 后现代主义对人们坚持的信仰、真理、观念等进行了颠覆, 并过度宣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解构一切、消解一切。这些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人生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导致一些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所依托, 成了精神上的流浪儿。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到底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时“出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 内涵深邃, 旗帜鲜明,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是新时期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向导。
二、辨识后现代、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的开启。
从根本上说,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出场”是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空前的自我反思, 是中国人的一次精神自觉”。[2]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他们出现价值判断的“真空地带”一定是有原因的, 而且这种原因呈现出多样化的性质, 探寻原因并主动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精神自觉。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个层面来讲, 主要是青年一代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一知半解, 或者说是误解、曲解。“这种曲解的一个直接的结果是造成双重的不公正:对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不公正和对读者的不公正。”[3]青年学生缺乏较为深厚的理论背景, 对后现代哲学的理解有偏差, 如果不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真谛, 就只能让我们成为后现代的附庸。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 在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 不仅有摧毁、解构、否定性的一面, 而且蕴含着积极的、肯定的、建构性内涵”。[3]青年青年学生遭遇时髦文化现象只看到了它的取悦于自己的一面, 比如后现代否定一切怀疑一切, 这就是对权威的挑战、对一元化指导思想的怀疑, 彰显了青年一代对自我的肯定对主体性的张扬, 符合青年一代的个性特征。他们认为后现代就是反叛、与众不同, 在主体觉醒的同时发挥与夸大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方面并受其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并不是全盘地否定, 而是理性地审视, 并发挥其积极建设性的一面为青年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所用。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 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 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3]“后现代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创造, 而且身体力行, 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3]创造就是要有否定精神、解构精神, 要对传统持有审视的态度, 在肯定现时代的积极进步同时又要看到其消极层面, 这就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不是机械地否定, 而是某种程度的‘辩证否定’”。[2]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 打破习惯化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鼓励多元化的思维风格,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 “后现代主义摈弃现代激进的个人主义, 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消解人我之间的对立”。[3]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主要来自美国文化:重视人的个性, 强调个性的解放;强调尊重人的自由与权力;强调自我奋斗, 肯定自我的价值。这些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借助大众传媒迅速传播到我国, 而且同样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 他们强调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导致了“人我”的对立。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人不是单个人的存在, 而是“关系”的存在, 每个人都处在某种“关系” (主体间) 之中, 这种关系是对传统意义上“主体—客体”关系的超越, 在“主体—客体”关系中, 主体是“我思”、“自我意识”、“主体之思”或“人”之思, [4]是“大写的自我”, 主体性是唯一的中心性。后现代主义对这一中心性具有消解和批判意识, 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在后现代那里单个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这就在方法论上要求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处理与他人甚至他物的
WENJIAOZILIAO
关系。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实践观”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 妥善处理与他人、与他物的关系, 构建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
辨识后现代需要打开哲学的视野, 解答青年学生遭遇后现代困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解释, 并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是哲学时代精神的召唤, 对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并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必要的。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政治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更是迫切的理论与现实任务。因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它随着实践、科学以至哲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至今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5]而且对于荣辱观马克思有明确的表达:“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 它们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6]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讲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的层面,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这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三、结语
世纪之交, 中国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遭遇后现代。后现代是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 作为多元化精神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工业文明、现代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本身具有前卫性, 很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并推崇以至于受到一些负面性的影响。所幸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时“出场”,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旗帜鲜明。“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 它就是对它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黑格尔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的思想智慧, 它具有反思、概括、批判等功能, 所以辨识后现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必须开阔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
参考文献
[1]田心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3) :46-51.
[2]石敦国, 朱广荣.论人格的二重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求实, 2007, (2) :35-38.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中国社会科学, 1997, (1) :25-35.
[4]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5.
[5]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4:1.
2.台湾文化考察的启示 篇二
就我接触到的台湾文化现状而言,总的感觉是: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又有其台湾本岛的鲜明特色。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从政治、宗教文化上看是多元的。台湾有100多个政党,既有执政党又有在野党;众多政党的政治观点中,有要求和大陆统一的,也有希望台湾独立的,还有要求保持现状的,什么声音都有。台湾的宗教以从中国传过去的道教、佛教为主,而且道佛不分,往往在一个寺庙中活动。“台独文化”近年来有一定市场,但台湾的主流政治文化并不是“台独文化”。
从礼仪、语言文化上看,也是多方面的。见面后互致问候、讲究人脉关系、强调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使用汉字且是繁体字、通行普通话和闽南话等等,都是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传统语言、礼仪文化的反映。“你好”“对不起”“谢谢”等公共和私下交际场合的礼貌用语,大饭店住房内都摆有《圣经》一书,讲究西方民主法制的生活习惯等,又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礼仪文化痕迹。台湾曾被日本割据50年,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深度弯腰鞠躬礼节和日本话,也有不少台湾人仍在使用。
台湾文化之所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是因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目前的台湾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本土人群,二是日本人、荷兰人占领台湾之前从大陆来的汉人,三是1949年前后来台湾的大陆汉人。三者约各占三分之一。而台湾本土人群体以闽南、客家移民为主,故其祖先也在中国大陆,其“民族认同”在现代意义上应归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古代意义上应归于汉族的一部分。从社会文化上看,台湾社会隶属于中国文化圈,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染和辐射。中国大陆作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中心存在,台湾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区域所在,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亚文化。
台湾文化之所以又是多元化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地理上看,台湾四面环海,对外交流广泛,人们多是外向型思维方式,容易吸收外来文化。从历史上看,在台湾同大陆疏远时,恰好遭遇到了外来殖民者的欺侮,先后为荷兰占领38年,日本割据50年之久。1949年之后,美国又渗透台湾多年。这些外国人势必会给台湾人留下异国的文化。于是,台湾文化很容易形成多元。
台湾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现实启示我们,从文化上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岛内所谓“台独文化”,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荒谬论调,这种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径,也是决不可能得逞的。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让两岸人民尤其是两岸的青少年认清“台独文化”的危害,为促进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及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
企业文化讲究务实、实用
就我们走访、考察的几家企业而言,台湾的企业文化给人的印象是务实、实用。似乎没有什么发达国家企业文化中神秘的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口号,也没有见到企业文化方面的宣传小册子。企业在接待考察人员时,主要以放映企业发展状况的“简报”片为主,附带着讲一讲企业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地位及规模、产品的销路等情况。乘车参观台塑集团时,纵横数公里的广大厂区内,不仅人很少,而且没有见到有反映企业文化的标语口号。台塑集团每年的产值约占全台湾GDP的10%,发展很快。在若大的厂区,环境卫生也很好,地上无水,空中无味(化工企业很难做到)。这样的企业肯定会有很好的企业文化相伴随。只是这种企业文化在外人看来并不显山露水。也许,台塑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都沉淀在员工的心中了。参观台塑的当天,正值该企业创始人、董事长王永庆过世,但在企业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企业情况时,没有刻意提王永庆的事,厂区也未见到有关悼唁王永庆的痕迹和氛围。
在参观中钢公司时,当我们中的一位同志询问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时,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中钢创始人赵耀东先生严格治厂的故事:企业初创时,有的员工中午提前5分钟下班拿着碗去吃饭,赵耀东见了,就脱下自己的鞋子去追打这些员工,直到把他们赶回车间才罢休。同时,这位创始人规定企业员工不允许在企业内成立同学会、同乡会之类的群众组织。据导游介绍,台湾所有的企业内部,都没有什么政党基层组织。政党基层组织只有市、县、乡、里等行政区域中存在。
“只管干好本职工作,别的事少操心”,也许这就是台湾企业文化讲究务实、实用的重要特点。
台湾企业文化也强调关心员工。就我们参观的企业中,都建有各自的员工福利大楼。专门供员工休闲、文体娱乐活动使用。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有一个福利委员会,有3~4人负责日常工作,专门为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文体活动、生活福利等提供服务。据该公会财务组专员黄爱琳女士介绍,每年都组织员工外出旅游,一般是免费的,但如果花费较大,员工个人就掏一部分钱。
台湾强调务实、实用的企业文化启示我们,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不是为构建企业文化而构建企业文化,更不是为了摆花架子。针对大陆少数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借鉴台湾企业文化的经验,逐步走出诸如“企业文化可以独立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而存在”、“企业文化主要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企业文化主要是高层管理者的事,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企业文化是做给外人看的,只是一种形象工程”、“企业文化是一种比较虚的东西,与企业业绩不一定同步发展”等等认识误区。
3.企业文化的管理哲学及要素 篇三
摘要: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国不同企业的文化建设层次不同,但是总体上,可将各类企业文化大致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第二层是行为文化、第三层是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价值(理念)文化。而构成4个层面的基本要素有八个:口号、旗帜、榜样、图片、音乐、仪式、竞赛(PK)、分享。
关键词:企业 文化 管理 要素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哲学的关系
企业文化指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强调了战略、结构、体制、技能、作风、沟通、人员关心等管理的软要素,它表述了一家企业如何选择正确的战略、采取正确的方法、获取组织成员共同支持的行为方法等。
企业文化缩小到个人,称之为个人魅力;放大到国家,称之为民族精神!如果把企业文化移植到军队中,则是《亮剑》中称之的“军魂”!因此,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软实力,往往比资金、设备、技术水平、科技含量、人脉、优惠政策等硬实力更能代表企业未来的价值评估。
企业文化实质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由于管理哲学蕴含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此,借助企业文化的巨大能量,企业能有效地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它为企业构建有竞争力的管理与运营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中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2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思维差别,由此形成了价值观体系、评价标准及约束机制的差异。
从价值基础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里,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追求个人能力、奋斗、进取等,在这些企业的员工,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衡量标准,而很少关注别人怎么评价。而中国的企业更多强调别人怎么评价,推崇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普遍情结。
从价值目标来看,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社会认同的标准,富人在社会得到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则存在商人“重义轻利”的思维,较少强调物质利益,普遍推崇自我修身,无为,禁欲。“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成为中国企业员工的普遍心态。
从实施路径来看,欧美国家企业员工的表现理性,管理是建立在科学、逻辑、系统分析的思维基础之上,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标准非常明确,他们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企业管理充满感性,“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企业里,对错标准很模糊,既要考虑结果,还要考虑伦理、时间、地点、背景,缺乏管理的科学“尺度”,实践可操作性差。
从约束机制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主要假设是:人性是恶的,它强调法律、制度对人的行为予以规范。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市场原则是主要的价值倾向。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在中国的企业里,关系、面子相对于法律、市场和制度来说,有时候更显得重要。中国企业的市场经营,关系和人脉非常重要。等级观念、长官意志等普遍存在。
三、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现代企业很多管理理念与中国文化、管理哲学相呼应。中国文化主要有三大思想来源:道家、儒家和法家。其中:【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尊重客观规律,减少人为的干涉。儒家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强调教育和感化。法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强调法律的惩戒。
现代企业管理的三个层级: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总体可对应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哲学管理理念,其中:企业高层应以道家思想管理下属,要善于发现并遵循客观规律;企业中层管理者要以儒家思想管理下属,善于进行道德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基层管理者应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来管理下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调执行力。
四、IT领域的企业文化管理哲学 成都任我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著名的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她对“三好企业文化”的诠释就是,业务好才能生存;管理好才能发展;文化好才能长久!这种把企业文化上升到业务与管理层面之上的意识和行为,是这家企业短短10多年奇迹般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
施振荣创办并将宏基打造成世界上股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施振荣认为,宏基的崛起是“所有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施振荣坚持“人性本善”的管理风格,不以控制为目的,他主张“师傅带徒弟”式的员工培养与成长,淡化管理级别。施振荣的管理实践体现了管理哲学中儒家思想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淡化管理等级,推行“仁政”,使员工的凝聚力得到加强,确保企业快速发展。
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秉持中国式“妥协”哲学。他认为,大环境不好,就求助于小环境;小环境不好,就试图改造小环境,改变不了,宁可不做也不当改革的牺牲品。他采取了战略妥协策略,实行了亲情文化,并将联想分拆并获得了成功。柳传志的企业分拆、环境妥协等管理实践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核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
上述IT成功企业,企业风格不同,但是企业文化都秉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以儒家、道家为指导思想,以法家为行为准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哲学融合的要素
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国不同企业的文化建设层次不同,但是总体上,可将各类企业文化大致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第二层是行为文化、第三层是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价值(理念)文化。而构成4个层面的基本要素有八个:口号、旗帜、榜样、图片、音乐、仪式、竞赛(PK)、分享。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辅相生。有的企业做到了一、二层,有的做到了三、四层。而往往是最成功最优秀的企业做到了第四层,也就是统一了全公司的核心价值文化。这四个层面的文化如何做到?多数企业是盲目的不清晰的。下面,我将如何实现企业不同层次文化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和途径做以下总结:
1)口号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驱逐鞑虏、复我中华”!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
这些脍炙人口、热血沸腾的口号,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和无数的英雄儿女!一句有力的口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着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一句简短有力的口号,能够振奋人心,团结一切力量,这是企业文化的精华!
我们看看任我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口号: 厂商一体化,抱团打天下!
以一帮人成就这个企业,以这个企业成就一帮人!行侠何须仗名剑,我自成佛不念经!在企业文化墙上看见这样的口号,如何不让人心向往之?如何不产生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动力?
2)旗帜
还记得几个美军把星条旗插上硫磺岛上的照片吗?还记得《英雄赞歌》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可以说,在某些具体的事务中,旗帜是一帮人的精神领袖。旗帜象征着荣誉、先进和地位。因此,在企业先进部门、在各项活动中,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对于激发员工的斗志,提升员工的精神力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3)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社会,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梦想的产生与实现,是与榜样的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在现代企业文化中,榜样、英雄是必须树立甚至打造的。成果由行为决定,行为由信念产生,而信念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英雄榜样的示范!所以说,现代中国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塑造英雄榜样是必须的功课。这对塑造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图片
企业文化的传播,不仅要靠嘴,还要靠眼睛。公司历史、个人形象、团队出游、工作点滴、个人及团队获奖等照片,无不传递出企业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因此,公司的文化墙中一定要有丰富的照片(要精挑细选)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念。
5)音乐 音乐是最美丽的语言。即使一段平铺直叙的文字,配上合适的音乐,也能令人心旷神怡,甚至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企业文化的传播,不仅靠嘴和眼睛,还要靠耳朵。而最能打动内心深处的,绝对是震撼人心的音乐。因此,每个现代企业,都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固定的音乐或歌曲,来实现企业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音乐制作功不可没。《亮剑》激昂的音乐,最能令人提气、提神!
6)仪式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仪式的应用。外国元首来访、企业年会、高干出巡、个人婚庆等等,都有自己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仪式。仪式代表着企业的制度文化,也代表着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如隆重欢迎销售精英的仪式,隆重的嘉奖仪式,给战功奖获得者戴大红花、喝壮行酒等。仪式既体现重视,又体现庄重与庄严。
7)竞赛
要竞赛不要竞争,要竞争不要斗争!企业员工的竞赛,是典型的行为文化引导制度文化。一个企业应该有良好的竞赛制度和氛围,这样的氛围最能产生榜样,最能激奋人心,也最能激励员工达成目标,达到劳资双赢的目的。当前最火的电视节目,如《超级女声》、《星光大道》、《非诚勿扰》等,都是PK竞赛氛围下的产物。企业员工之间的竞赛,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双赢,都是英雄和胜利者。
8)分享
所有理念的传播,莫过于故事深入人心!一个好的演说家,往往是讲故事的高手。一个信念,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进行表达。英雄榜样的故事,可以创造企业员工的梦想。而榜样员工的分享,则能激励其他员工的同理心和上进心!
企业文化的传播,要靠嘴、眼睛、耳朵等感官来刺激大脑进行思考,各种要素有时候单独使用,有时候综合使用。企业文化围绕着企业目标,以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为目的。【3企业文化管理哲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而哲学在人的思想中居统帅地位,对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应成为一个懂得哲学的人。企业文化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是由企业的领袖来主导的,以企业领袖的信念为核心理念,综合运用八大要素来传播和传承,必能使企业达成目标。
4.试论武术文化的哲学基础 篇四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影响与制约,从现代文化学的`观点看,中国古典哲学不仅为武术文化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间接地决定了武术练功方法、动作、造型和套路的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只有认识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才能从根本上去把握它的文化特征,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华武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作 者:白天寅 刘国忠 作者单位:白天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军体部,1230002)
刘国忠(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
5.茶文化的哲学考察 篇五
——看待腐败问题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思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凝聚了党心民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舆论的广泛好评。但是,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无论反腐败斗争还是反腐败制度建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3月10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时说:“看待腐败问题要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判断,对于我们冷静、理性地看待当前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视角看待腐败
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看待腐败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首先,腐败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腐败是人类有政治文明史以来的普遍现象。夏王朝建立后的第二代,就出现了“不恤民事”“娱以自纵”的太康,致使夏王朝几近灭亡。《史记》记载,夏代的最后一位国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引发了社会的严重不满。商朝晚期,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好酒淫乐”,终致灭亡。西周末年,周厉王喜好“专利”,任用荣夷公敛财,采取高压政策,“国人”敢怒不敢言。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引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出土系列青铜器《琱生簋》则明确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873年(厉王时期)的一件贵族因为土地纠纷而行贿的事件,是我国最早的行贿案。周制瓦解后的春秋列国,腐败现象更是史不绝书,以至发生像晏子治东阿因廉洁、政绩突出而受非议,因“属托行,货赂至”而受“赞誉”的黑色幽默事件。秦汉以后,我国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形成,但是腐败并没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因中央集权化的官僚制建立,腐败犹如痼疾不离不弃地植根于封建政治体制之中,是历代王朝政治黑暗的典型写照,是统治阶级及其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我国历史上王朝的灭亡或许有各自具体、直接的原因,但追根溯源,一定与腐败所导致的种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息息相关。当腐败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与相关具体矛盾相结合,王朝灭亡就不可避免。
其次,腐败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概括地说,腐败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权,是指公共权力;私,是指个人私利,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的权威来满足私欲。腐败伴随人类政治文明的诞生甚至更早时代而出现,其形式与内涵是历史的、发展的。我国奴隶制时代的腐败主要表现为最高统治者和各级贵族对社会的直接掠夺,更多表现为制度性的腐败,表现为包括国君在内的各级奴隶主对人民的残暴。那时,人们反腐败的呼吁,更多是对统治者的贪婪和道德败坏的谴责,希望统治者提高道德素养,做一名遵从礼制、重视民众的“君子”。这一时期尚不具备廉政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人们对腐败的认识也与后世不同。正因为此,《琱生簋》中,琱生把自己在争夺土地纠纷中贿赂召伯虎的腐败过程,堂而皇之地铸刻在青铜器上传之后世。封建政治体制替代奴隶制后,辽阔的疆域、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深入社会基层实施行政管理,腐败也就在更深层次上蔓延,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用人不公、贪婪奢靡、正气不张、枉法渎职、无所作为等种种腐败现象较奴隶制时代更复杂多样。历代每一个封建王朝的覆亡,都与此不可分离。
三是反腐败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无所顾忌的腐败不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会引发政治危机。因此,有腐败必然有反腐败,这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奴隶制时代,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不仅创造出“德”“礼”“仁”“正”“俭”“廉”“忠”“义”“公”“贤”“信”等为核心的从政理念,也制定出相应的官刑来惩罚包括贪赃在内的腐败,但纵观1500多年的奴隶制
社会,腐败所带来的人亡政息俯拾即是。春秋战国之际,封建地主阶级以革除奴隶制下的种种腐败为口号,换得夺取政权、登上历史舞台的合法性。民本、尚贤、勤政、公私分明、严格吏治等思想层出不穷。著名的“六廉”观(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就形成于这个时期。秦汉大一统以后,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反腐倡廉从思想教育到制度防范的论述,更是细致而周密。但历史早已揭示,战国至明清2000多年间的各个封建王朝,其政权的颠覆,无不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朝历史兴衰的周期律,与腐败发生程度的严重性,其比例大体可以画上等号。这些都说明反腐败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以哲学与文化思维看待腐败与反腐败
历史思维是唯物的思维,是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历史思维只有与辩证思维相结合才是真正科学的思维。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思维和辩证唯物思维,科学看待腐败与反腐败,是我们今天需要具备的哲学素养。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并非我国历史上独有。腐败导致政治统治灭亡,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常见现象。只要阶级和私有制还存在,只要公共权力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分配上依然拥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力量,只要人类生产力还没有创造出足够的财富分配,腐败现象还将伴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长期延续。但是,我们也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腐败问题。历史并不是在腐败中的轮回,王朝的周期性兴衰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腐败面前无可奈何。历史规律不断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政治文明正是顺应这一基本规律,不断清除附着于自身的腐败而向前推进。
腐败的长期性与顽固性并不能为腐败的存在提供合理性。在唯物史观看来,腐败产生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的不平等的阶级关系、生产关系及其政体。满足贪婪的欲望,虽是一切剥削制度下统治阶级的基本属性,甚至是人性中的卑劣一面,但应当看到,腐败并不能完全从为政者个体的以权谋私表现或从人性的贪欲中去寻找。私有制下的政体设计尽管注意到对腐败的防范与惩治,但其政体本质仍然是为腐败生存提供政治保障,只不过统治阶级将这种本质往往隐藏得很深而已。因此,看待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还应当将腐败现象与特定时期的政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不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不能科学理解王朝的不断反腐倡廉与王朝周期性的兴衰关系,也不能将历史上的反腐败与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反腐败作科学的区分。
历史是合力的结果,历史有巨大的惯性,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人类文明演进的阶段性从来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往往混合着复杂的文化因素而交织在一起。文化要比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变更加缓慢,文化及其形成的价值观也较其他因素更深层次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考察腐败与反腐败,也应当从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道路,既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廉政传统文化,创造出中华民族多次文明辉煌的高峰,也因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专制君权与封建官僚政治的强大,封闭式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凝固性,形成了许多糟粕文化,为腐败提供了土壤。铲除这些土壤还需要很长时间。
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腐败作为人类文明社会产生以来的一种历史现象,与文明发展进程相伴随,确有非常的顽固性。不能以理想完全替代现实看待所有问题,彻底铲除腐败仍是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问题。
首先,反腐败要有耐心。腐败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普遍现象,是数千年私有制下剥削阶级的政治生态、经济体制、意识形态、文化生态中的糟粕遗存。今天,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从制度设计层面否定了腐败产生的政治与经济基础,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主流意识形态上否定了腐败产生的思想基础。但数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糟粕不可能完全清除,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也非朝夕之事,旧
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如官本位、宗法家族利益观念、奢靡享乐之风仍然会在许多人身上不断重复表现出来。在改革开放大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腐败多发也有其客观性。如何保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遏止腐败的蔓延,完善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其次,反腐败要有信心。应当看到,腐败与王朝兴衰的复杂关系。历史表明,不是有了腐败就一定马上亡国。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前期和中期都出现过腐败或严重腐败,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加强制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建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只有那些不重视反腐败,不敢反腐败,无力反腐败,最后与腐败同流合污的统治阶级,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末路。一部中国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从制度上健全反腐倡廉之道。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尝试和努力,奉献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头颅与鲜血,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我们才走了60多年,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没有理由因某些腐败现象的严重而从根本上丧失道路自信。
再次,反腐败要借鉴历史经验。治国之道当“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贾谊《过秦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应当科学继承和总结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所积累的经验,用之于今天。
其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反复证明,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方法,是历代腐败与反腐败的焦点。腐败普遍盛行之时,我们要多从体制机制上寻找原因。在严惩腐败分子时,我们要思考在政权建设中如何深化干部队伍建设。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腐败现象之一;目前揭示出的许多严重腐败问题,并不是用人失误造成的,而是用人腐败直接导致的结果。用人腐败是延伸出其他种种腐败的根源。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进程中,建立公平用人、管理用人、考核用人体制,建立功过分明、奖惩分明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评价机制非常重要。公平用人应当加大考试在用人中的比重,扩大用人范围,倡导学习风气,使我们的用人选拔具有更加客观的标准;管理用人应当在用人上有更加细密的岗位责权标准,在管理中做到分类用人、知人善任,防止权力滥用、失职渎职;考核用人应当建立起严密的考核制度与考核方式,使德才兼备者能够脱颖而出,使庸庸碌碌者无处藏身。在严密的管理与考核基础上,应当建立起多层次的用人奖励与惩罚机制,使政务干部与事务干部区别开来,使干部的评价机制与奖惩机制常态化与多元化。应当说,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65年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党在选拔用人机制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可调整改革的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
其二,推进政权建设。反腐败是手段不是目的。历史地看,一个时期的反腐败,其最终目的与政权建设、政治目标导向不可分离。某个时期腐败形势的严峻,既是某时期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也是某个时期政权建设自身出现问题的反映。作为政治调整的一种手段,反腐败必须与下一阶段政权建设的核心目标方向相关联。不失去目标方向的反腐败才能真正发挥巩固政权的作用。依法治国正是下一步政权建设、政治调整的核心目标。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在依法治国的目标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反腐倡廉的制度基础。
6.镇江乡贤文化的历史考察 篇六
一、乡贤文化的历史起源
乡贤文化起源于乡贤祠的祭祀文化。 中国自古重视祭祀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就奉行“国行之事, 在祀与戎”[1]的治国之策, 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生生不息, 如祭祀河神、山神以求安居乐业, 祭祀雨神、社神以求五谷丰登, 祭祀文王、孔子以求家业昌盛等。 凡此种种祭祀活动, 虽然代代相承, 但也都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祭祀乡贤活动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希冀应运而生。
乡贤的祭祀活动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孔融为北海相, 以甄士然祀于社, 此祭祀乡贤之始”[2]。 这种祭祀活动原本是属于地方官员敬佩当地有高尚品格的人士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祭祀乡贤的文化活动。
因为祭祀社神是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乡贤能够与社神同享祭祀, 必然要有严格的入祀条件。 “夫圣王之制, 祭祀也。 法施于民则祀之, 以死勤事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御大菑则祀之, 能捍大患则祀之”[3]。 乡贤们要达到上述要求才有资格入祀于社, 故而乡贤必是“生于其地而由德业学行传于世者”[4]。 因此, 乡贤也必然是公推的有德行或者有声望的乡上名人。 然而能够入祀乡贤祠的乡贤毕竟只是少数, 于是“虽不能至, 而心向往之”的学习乡贤的活动便在人们之间传播开来, 乡贤文化应运而生。
二、镇江乡贤文化的内涵
镇江乡贤文化是根据镇江当地名流时贤的嘉言懿行或者德行贡献, 用以弘文励教、教化乡民的一种文化策略, 它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镇江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众多乡贤文化中的一支, 必然具有乡贤文化所固有内涵, 即以品德高尚、风节著闻、学识渊博、政绩卓著的乡贤为主要学习和宣传的材料, 对乡民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教化。 品德高尚的人受人尊崇, 德行便为后世垂范;风节著闻作为一种精神历来受到正直之人的向往与追求;学识渊博、文章显著的乡贤可以激励一代甚至几代学风, 也能影响一世甚至几世的世风;卓著政绩不仅仅是官员升迁的重要标杆, 同时也是士子学习的榜样典范。
其次, 镇江乡贤文化必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 镇江的乡贤文化还必须是居乡期间德被乡民, 造福桑梓的乡贤身上所传承下来的文化。 镇江乡贤文化原本就是镇江地方上的精英分子为了学习往圣先贤而进行的文化学习活动, 后来逐渐演变成传播乡贤德行操守的一种文化。 因此, 生于斯长于斯的乡贤, 才是乡贤文化的主体。
诚然, 镇江的乡贤文化主要来自于士大夫阶层, 毕竟有能力做到造福本地的都是致仕后的官员, 他们有经济来源。因此乡贤大多数是 “乡先生盖即士大夫之贤而归老而教于其乡者”[5]。 但是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寒门士子, 虽未能及第为官, 也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是教化本地乡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镇江的乡贤文化不仅是望门显学之士德行于乡的文化, 更是嘉言懿行之人品行流传后世而形成的一种趋同文化。
三、镇江乡贤文化的主要特征
镇江乡贤文化是一种对镇江本地区乡贤的一种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综合研究, 自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 而镇江乡贤文化作为与镇江姓氏文化、镇江方志文化、镇江地域文化三大文化并列的一种文化形态, 必然与以上三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 关键在于它有着其他上述三种文化不具备的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地缘局限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发生在镇江这个特定的区域内, 往往是形成于基层的行政单位, 例如县乡等。 镇江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镇江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 这些名流时贤生于斯长于斯, 因而具有镇江的唯一性与占有性, 他们的出生地不存在争议。
二是文化继承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是在对前人所处时代的名流时贤文献典籍的研究解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然后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围绕本籍名流时贤做文章, 而不涉及其他。
三是价值观导向性, 所谓价值观导向性, 是指镇江乡贤文化对该地区人的思想、 信仰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乡贤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贯彻和重要表现, 乡贤是本乡本土精英, 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 因而乡贤是特别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的文化人物和精神偶像, 最易得到乡人的爱戴, 同时乡贤也最能激发青少年一代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心理。
四是与时俱进性, 镇江乡贤文化虽说是研究镇江历代名流时贤以达到“见贤思齐”、“恭敬桑梓”的教化效果, 但是它更重要的内涵是教人积极进取、直面现实, 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 或许说“古贤”对于镇江来说只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但是“今贤”的意义就大不相同, 他们是镇江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四、镇江乡贤文化的发展历程
镇江的乡贤文化就宛似一幅历史悠久的画卷, 浓墨重彩, 芳香馥郁。 若是以当代的视角去剖析, 镇江的乡贤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群星璀璨的镇江古代乡贤文化
镇江由于地处南北要道, 乃兵家必争之地, 历来受到重视,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将在此建为都城建立政权, 其北固山甘露寺遗址至今仍流传着刘备娶亲的故事, 北固山及其后峰也都还保存着神亭岭、东吴水防、鲁肃墓、太史慈墓等历史遗迹。
在此背景下, 爱国主义文化自然成为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主旋律。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6]古往今来, 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以天下事为己任, 有的甚至不惜以身殉国。 翻开镇江漫漫历史长卷, 这样的人有很多, 诸如抗金将领宗泽, 临终不忘大呼“过河”收复失地;陈东坚守忠义, 上书力阻宋高宗割地求和, 不惜慷慨赴死;陆秀夫兵败厓山无力回天, 负帝投海, 壮烈殉节;海龄抗英殉国难等[7]。
还有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惜己身的历代乡贤们, 无一不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尽管这些人都泯于历史长河, 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儿女爱国忧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却都无一例外地流汇进镇江人民的血液里, 体现在镇江乡贤文化的脉络中。
名士文化是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重要核心, 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等地钟天地之秀与一身, 风光秀美,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寻幽探胜, 寄情抒怀, 耕耘风雅, 播种斯文。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都曾在镇江留下诗篇, 其中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 潮带海声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都是对镇江的诗画般描摹, 而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流风遗韵, 至今袅袅不绝。 诚然, 这些名流时贤算不上镇江的乡贤, 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 一大批镇江本土的名士开始崛起。
书法文化同样是点缀镇江古代乡贤文化不可或缺的点睛之作, 焦山的“瘞鹤铭”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 或许存在争议, 但是附近的焦山碑林却是不可置疑地向世人展示镇江雄奇壮丽的古代乡贤文化。 南山附近黄鹤山脚下的米芾墓, 以及今年刚刚竣工的米芾广场都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书法大师米芾而修建的, 看见镇江人对书法文化的重视。 这些时而飘逸凌云、时而磅礴恢弘、时而又瑰丽隽秀的笔法, 一笔一画地勾勒出镇江古代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 同时也在叙述着镇江古代乡贤们笔尖流露出的文化思想。
谈到古代文化, 典籍文化是必由之路, 镇江的古代乡贤们也留下了不少可供后世传阅的旷世之作。 东晋时, 战火频仍, 中原鸿儒显宦们纷纷举家南下, 其中移居京口者众多, 他们中有的人完成大业, 如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 即辛弃疾笔下的“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但是大多还是以安身立命为主, 不乏著书立说者, 比较著名的有: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 著有《晋书》的臧荣绪, 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 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 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 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等。
除此之外, 镇江古代的科技文化在乡贤文化里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 著有被誉为“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 《 梦溪笔谈 》 的科学家沈括, 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 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 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 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等, 这些都成为镇江古代乡贤文化的给养, 为镇江乡贤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近代乡贤文化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同时也是一部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发展形成的镇江近代乡贤文化, 也必然会烙上历史的印记。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推翻封建剥削, 追求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成为这一时期镇江乡贤文化的主流。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 镇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乡贤, 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仍在镇江人中间流传。 其中有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以身许国的赵声 (赵伯先, 现如今镇江长江路的伯先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而修建的) , 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马贡芳等, 还有马相伯反帝救国、陈怀民撞机殉国的事迹同样也广为传颂。
与此同时, 在追求国家富强的道路上, 另一批镇江乡贤们也在用他们的智慧书写着无声的传奇。 桥梁专家茅以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等用他们的不懈努力展示着镇江近代乡贤的求取创新精神, 近代企业家陆小波带领镇江人民兴办工业、出资捐建学校、支持家乡建设, 展现了镇江近代乡贤实业救国、惠泽桑梓的奉献精神。 还有活跃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人, 如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 商界精英陆小波, 金融家陈光甫, 教育家戴伯韬,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史明君, 化学家戴安邦, 数学家华罗庚等。 这些杰出的乡贤代表, 用他们的行动在诠释着镇江近代乡贤文化的内涵。
(三)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当代乡贤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 镇江的乡贤文化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 也做出了局部的调整。 现如今的镇江乡贤文化虽然仍旧强调国家、集体利益, 但是不同的是不在仅仅局限于这些, 而是更注重自身, 追求自身的超越, 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了促进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
在如今的镇江乡贤身上, 看到的不是国家大义那样高不可攀的民族精神, 也不是附庸风雅、 遗世独立的旷世洒脱, 看到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 看到的是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如以主持《非常周末》而成名的著名节目主持人陈怡同志, 镇江电视台《直播镇江》之《金山播报》栏目制片人凌斌逸同志, 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委会副主任、里墅茶场场长马青松同志, 镇江市公安局润州分局和平路派出所巡逻处警队民警付金林同志, 扬中市康华电器厂厂长冷祥生同志, 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务处主任陶圣建同志等。
这些人都是镇江现代乡贤的代表, 他们不是有多么让他人歌颂的故事, 也不是有多么让人敬仰的品行, 他们只不过是普通人, 但是他们的奋斗精神却让人们看到了作为“新乡贤”的闪光点, 他们用自己的模范作用在镇江形成并充实着镇江现代乡贤文化。
如果说, 镇江古代的乡贤文化和近代的乡贤文化是以圆国家之“梦”来圆自己之“梦”的话, 那么当代的镇江乡贤文化就是通过圆自己之“梦”推动国家之“梦”的实现。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指出:“文明, 特别是思想文化,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 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8]而镇江乡贤文化, 可以说是镇江人渗入血液的灵魂, 因此深入发掘镇江乡贤文化的主体精神, 实现新时期镇江乡贤文化的创新发展, 是时代赋予我们镇江人的历史任务。
镇江乡贤文化精神的发展之路, 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路的一个缩影。 通过考察镇江的乡贤文化, 寻找到镇江文化的根, 让镇江人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更强的自我认同性、价值主体性和文化先导性。 这样通过对本地区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激发出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自强自力,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使镇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坚守者, 成为革故鼎新创造文化的先行者、领路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摘要:本文考察镇江乡贤文化发展历程, 发掘整理乡贤文化中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合理内涵, 以此为基础, 复兴镇江乡贤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镇江,乡贤文化,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 著.赵英明, 注译[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 2012.
[2][清]梁章钜.谓录·故绅[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 1987.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7.
[4][明]俞汝楫.部志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5][明]宋苹.阪类稿[M].清康熙年间本.
[6][苏联]列宁.宁全集第35卷, 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7]范然.名人, 镇江文化丛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7.关于文化哲学的概念的研究综述 篇七
摘要:关于“文化哲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界对“文化哲学”的理论界定。文化哲学的概念是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文化哲学”的概念问题从其产生到现在,有着各种不同的争论,整合学术界对“文化哲学”的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文化哲学的概念下定义:文化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关系的角度。
关键词:文化哲学; 概念; 文化; 哲学; 人; 社会历史
目前学术界有关“文化哲学”的概念,繁多而庞杂。通过笔者的梳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文化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关系的角度(横向的文化哲学与人的联系的角度、纵向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于“文化哲学”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之进行了理论界定,观点众多,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论调。
一、文化的角度
学术界从文化角度切入对文化哲学下定义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分别是文化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区别这两个角度。
从第一个角度“文化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出发论述的学者,如韩秋红和胡长栓认为文化哲学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一门哲学科学,庄春波、霍桂桓也持同样的观点;吕希晨、周德丰则从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文化的各方面内容指出,文化哲学是从哲学层面研究文化的思想体系,刘进田、刘大基亦赞同这一观点。
从第二个角度“文化哲学和文化的区别”出发论述的学者,如李鹏程则指出:“文化哲学是哲学而不是文化学,认为文化哲学研究是哲学的事业”。
季显军和郑广永总结道,对于文化哲学的概念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但这种看法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文化哲学代表着对人的文化本质的反思。
二、哲学的角度
从此角度出发,有两个层面,分别是:认为文化哲学是世界观、研讨文化哲学的具体哲学理论定位。
在第一个层面上,丁立群指出文化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哲学下的分支学科;林剑也认为文化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并进而指出它也是一种方法论。还有的学者,如季显军和郑广永则认为文化哲学是隐含在哲学理论中的精神和趋势。
第二个层面具体到文化哲学的哲学理论定位,丁立群认为文化哲学是哲学理解范式,衣俊卿也支持这一观点,并指出文化哲学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
三、关系的角度
关系的角度是指,从与文化哲学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一角度对“文化哲学”下定义,主要包括从横向与人的联系的角度、纵向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定义“文化哲学”。
(一)文化哲学与人的联系的角度
从文化哲学与人的联系此角度出发,学术界主要从文化哲学与人的抽象联系、具体联系以及认识论或方法论这两个层面来论述“文化哲学”的概念。
有学者从文化哲学与人的抽象联系对“文化哲学”下定义。如衣俊卿直接指出人是文化哲学的主题和本质所在,李群山也认同这一观点;许苏民则认为文化哲学是人反思文化的结晶,邹广文持相似意见。有的学者对“文化哲学”下定义的观点则更详尽地指出文化哲学与人的具体联系,如邹广文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具体指出文化哲学的目的在于解答人的问题。
还有的学者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对“文化哲学”进行概念界定,如司马云杰认为文化哲学是对人和文化做认识论角度的研究;王世达也认为文化哲学是一个研究类型的操作概念。
(二)文化哲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按纵向的时间维度——历史和现在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化哲学的当代内涵。
衣俊卿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指出,文化哲学的内涵是描述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定位、特征的一门社会历史理论,隽鸿飞也持类似观点。
丁立群从当前社会现实的角度直接指出“文化哲学是21世纪的新的综合性哲学”;刘曙光和李武装则通过文化哲学的的当代合法性指出其内涵所在,江振华也通过指出文化哲学对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作用进而指出文化哲学是解决时代矛盾的一种尝试;邹广文进一步认为文化哲学是人类当前的价值整合和预示人类文化未来趋势的方法之一。
学者们关于“文化哲学”的概念见智见仁,但笔者认为,从文化哲学与人的联系的角度对“文化哲学”所下的定义,更加接近“文化哲学”的本质,可以更真切地解释“文化哲学”的深层含义。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哲学”概念的研讨庞大而繁杂,但总体上来讲,研究还是稍显混乱或存在重复的现象,没有统一的论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对“文化哲学”概念的各方面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第二,针对文化哲学概念的焦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细致的专题研究,希望发掘新的更具概括力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韩秋红,胡长栓.文化与文化哲学的形而上追思——文化哲学研究的一种理论语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2(05):23-28.
[2]庄春波.文化哲学论纲[J].管子学刊,1996(01):79-84.
[3]朱人求.近期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1(03):260-267.
[4]霍桂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上)[J].哲学动态,2002(04):23-27.
[5]李鹏程.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J].求是学刊,2002(05):39-44.
[6]季顯军,郑广永.文化哲学献疑[J].学术交流,2000 (03):107-108.
[7]林剑.文化哲学问题研究的问题之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55-62.
[8]丁立群.文化哲学的双重界定[J].天津社会科学,2014(01):41-45.
[9]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J].求是学刊,2006 (04):6-11.
[10]衣俊卿.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J].江海学刊,1996(01):82-83.
[11]李群山.论文化哲学视界中的“文化”范畴——兼议文化哲学的基本旨趣与定位[J].前沿,2013(07):48-49.
[12]邹广文.文化哲学与当代人文精神[J].江汉论坛,1989(12):8-12.
[13]邹广文.文化哲学视野中哲学与人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5(03):36-37.
[14]王世达.文化研究的哲学向度与文化哲学[J].哲学动态,1992(07):15-17+12.
[15]衣俊卿.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J].哲学研究,2010(02):3-14.
[16] 隽鸿飞.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J].学术交流,2010(09):1-5.
[17]丁立群.文化哲学:一种新的综合[J].社会科学战线,2003(03):16-19.
[18]刘曙光,李武装.文化哲学及其研究棱镜[J].探索,2012(01):110-115.
[19]江振华.文化哲学初论[J].社会科学家,1987(01):9-12.
[20]邹广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J].河北学刊,2007(02):35-39.
8.茶文化的哲学考察 篇八
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谈起
“东学西渐”研究在我国的逐渐展开和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涉及从器物层面到社会制度形成与变革直至哲学观念等各个层次.中西哲学文化的互补性及所遵循的共同发展规律说明,无论是西方哲学文化还是中国哲学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取代、更新、补缺是正确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这才是我们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
作 者:杨永庚 Yang Yonggeng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法政系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哲学文化 西方哲学文化 合法性危机
9.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 篇九
第一天上午
导言什么是管理哲学?
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哲学是对人类管理活动的反思,是管理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理科学教会管理者怎样做,管理哲学教会管理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管理哲学着眼于提高管理者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以提高管理活动的自觉性和前瞻性。
中国管理哲学——一笔博大精深的遗产
管理本质观
管理就是协调
孔茨:管理的所有项职能都在发挥协调的作用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
梅奥:“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
管理就是运用心智的活动
德鲁克:管理者既是一个作曲家,又是一个乐队的指挥 管理对象
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孔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德鲁克: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
“六征”的知人观:察言观色、识别人才
“九用”的用人法: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对民众的管理
“安民”的实质:满足人们的需要
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案例分析:一个老总,两个助手
第一天下午
1.管理分工
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管理者的作用与报酬
1.管理协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为贵:和谐是管理活动的最高境界
和无寡:内部和谐可以壮大组织的力量
和而不同:正确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课堂讨论:人员管理
第二天上午
管理人性观
X理论:厌恶工作,回避责任,追求安逸
Y理论:工作本能,自我控制,自我实现
超Y理论:多种动机,不同需要,因时制宜
1、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发自内心,人性本善
管理者要将心比心,把善心扩展到整个组织
2、性恶论
欲望无穷,人性本恶
礼义教化,去恶从善
管理者的作用在于规范制度,引人向善
3、人性可塑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性无善无不善
性有善有恶
人皆可以为尧舜
案例分析:赛马不相马——海尔人力资源开发
第二天下午
管理组织观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分工明确、等级分明、考试选任、专职人员、排除情感因素的影响
梅奥——非正式组织问题:效率逻辑与情感逻辑
1、组织的功能
“群”:人的社会性
“分”:分工的必要性
“义”:道德的规范性
案例分析:明日公司董事长的苦恼
第三天上午
2、组织的结构
等级结构——科层组织
组织流程革命——扁平组织
3、组织的形态
五伦: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形态
亲密感: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
家族企业的优点和缺点
家族企业的转型: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
案例分析:韩增桂女士的家族创业
第三天下午
四、管理行为观
管理方格论:关心人——关心生产
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上司专权——员工参与
高效管理管理者的七种习惯:操之在我、确立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磨练自己
“无为而治”——用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1、象征性管理
“为政以德”:管理者的以身作则
价值导向:企业文化理论的灵魂
象征性管理者的技能:料理大事的“演出专家”
2、分级管理
“任力者劳,任人者逸”
信任下属,充分放权
“用人不疑”与“用人要疑”
3、自动化管理
“巧于使民”:对下属的管理要留有余地
“惠而不费”:给下属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
“为而不为”:不抢下属的工作,不要越俎代庖
“有知有弗知,无为无不为”
课堂讨论:领导
第四天上午
五、管理控制观
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
企业文化是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东方管理哲学对当代管理理论的贡献
(日本)“社风”——(美国)Corporate Cultures——(中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企业生存与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即企业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
式与行为方式。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麦肯齐(Mckinsey)7S框架”:
战略(Strategy)
结构(Structure)
制度(System)
人员(Staff)
风格(Style)
才能(Skills)
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
CIS(企业识别系统)
MI(企业理念识别)
BI(企业行为识别)
VI(企业视觉识别)
案例分析:天福公司与CIS
第四天下午
六、管理目标观
安人:管理的最终目标
安人:人类需要的满足
安员工
安顾客
安企业
安社会
课堂讨论:顾客满意、人员满意、社会贡献、商业结果
结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附件:
1、课堂讨论材料:《中国管理哲学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调查表》
2、案例分析材料:
1)一个老总,两个助手
2)赛马不相马——海尔人力资源开发
3)明日公司董事长的苦恼
4)韩增桂女士的家族创业
10.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处世哲学 篇十
战国时期,中山国国君宴请文武大臣喝羊羹,由于后勤总管的忽视,羊羹的数量准备不够,致使大臣司马子期没有喝到羊羹。国君也有所大意,没有做出解释。司马子期因此感到羞愤难忍,一气之下投奔楚国,向楚昭王说了许多中山国君的坏话,并促成楚昭王攻打中山国。溃不成军的中山国不久就灭亡了。中山国君带着一批文臣武将狼狈出逃,中途所有臣将都离他而去,只有两位武士持戈跟随。中山国君既悲哀又庆幸,问为什么不惧危险誓死保卫?两位武士回答:“我们的父亲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是您施予了一碗饭,救了他的命。后来,父亲临终时嘱咐我们兄弟,中山国将来要有祸事,你们一定要为之赴汤蹈火,舍命保国君!”
一菜可使一个国家灭亡,一饭会使两士为国君赴汤蹈火。给予别人,不在乎多少,而在于适逢危难;结怨于人,不在乎事情大小,而在于伤害别人自尊。中山国君的反省让我们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像这样用传统文化启迪人生的故事,在《赢在人生终点》这本新书中不胜枚举。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为人处世的营养将受益终身。
处世是一门生存和发展的艺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社会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处世之道尤为重要,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
一项研究结论表明:“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其余的85%取决于处世能力。”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曾总结:“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并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你就在成功的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
但如何处世也是见仁见智,不过大道至简,处世之道在于懂得人性,满足人的需求。一般来说,人都有被帮助、被关心、被理解、被肯定、被赞美、被尊重、被崇拜的需求。了解了人的需求,就找到了处世大门的“金钥匙”。《赢在人生终点》作者叶建华认为,这把金钥匙就深藏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赢在人生终点》,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人生感悟为经纬,以古今中外案例为论据,从心态阳光、乐于助人、赞美他人、勇于担责、宽容忍让、尊重他人、广交益友、能藏善露、亲密有间、大智若愚、方圆变通、懂得放弃、少欠人情、勇于认错、拥有特长、善于沟通、善于倾听、防范小人、远离是非、和睦家庭等方面进行阐述的。
作者叶建华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从象牙宝塔引向十字街头,出版了《贤文与股市》、《品贤文谈做人》、《品贤文谈管理》、《品贤文谈知识产权》、《人生幸福来源于自我和谐》、《清廉的官员最平安》等系列文化丛书,被读者誉为“心灵作家”。
在故事中学会处世哲学,这是《赢在人生终点》的价值所在。此书一经发行,就在各大网上书店、新华书店进入销售排行榜。
11.幼儿园教学的文化哲学透视 篇十一
( 一) 文化哲学在幼儿教学当中的理论与价值
文化哲学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对于文化哲学而言,人便是文化哲学的中心所在; 人对于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创造性和运用性,同时人的存在也是文化哲学得以长存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文化哲学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人类彼此之间的精神交流,在文化哲学领域中,对话不光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更是人们彼此之间存在与世界上的一种方式和参照。
( 二) 幼儿园中哲学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文化哲学对话教育过程中,既能够使幼儿的智慧得到启发,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与幼儿之间完成互动,这种哲学式的教育对话,摒弃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更具新颖的创新特色,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在完成对话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产生出新的文化; 幼儿园的哲学对话是教学得以进行的主要方式,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与人文关怀精神,是幼儿教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共有逻辑和起点,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真正走向师生交流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哲学背景下的幼儿园对话教学
( 一) 幼儿园文化哲学对话教育
幼儿园的哲学对话教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交流沟通关系,同时它更是一种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交流文化;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交流往往是幼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接纳互动的主要依据; 哲学的对话能够有效的将课堂文化表现出来,同时,幼儿园当中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幼师以哲学对话作为基础而进行的; 幼师可以利用课程和教学当中与幼儿之间所进行的对话互动来实现各自的价值,并让彼此之间适应对方的行为方式。
( 二) 文化哲学交流的教学化
在幼儿园中实现哲学交流对话教育,能够使幼儿与教师二者同时参与进文化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而达到师生之间的生命、情感交流,以便于双方都能够激发起对教育学习的意义追问和感悟品读,使彼此之间共同分享情感,得到意义非常的教学体验; 同时,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文化哲学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揭示出教师与幼儿在不同世界中生活的内心写照。
( 三) 幼儿园教学的生活文化
幼儿园教学的文化哲学对话应该深入地走进教师和幼儿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教育还是对话,都应该多对其生活当中的文化给予关注; 我们现在每天生活的世界,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动态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文的世界;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本身就是教师和幼儿在生活当中所经历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没有对教师与幼儿生活的文化和世界给予真正的重视,对于幼儿而言,这一阶段的孩子们身心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兴趣和对话当中的,而不应该是以往那种凡事都以效率为本的教育方式,幼儿的教育更应该贴近文化哲学,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成长当中。
三、施行真正的幼儿园文化哲学对话教学
( 一) 施行文化回应性教学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的文化哲学对话还在以教师作为主导,教师对课堂对话的垄断,使得幼儿园的文化哲学对话无法真正的得以实现; 为此,我们应该展开文化回应性教学,教师通过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不同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不同的知识构架和风格,提升幼儿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文化回应性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养成幼儿们互惠互助、善待伙伴的精神,孩子们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并进一步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种回应性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在课堂当中的文化交流,教师也能够根据孩子们的文化基础等特征对自身所进行的教学进行回应。
( 二) 重塑教师在幼儿眼中的身份
当前我国幼儿园当中,教师的身份普遍都是高高在上的,并且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独断专行不敢言语,教学过程也完全没有以孩子为中心,幼儿园的教师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学工作,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身份和位置,对幼儿良好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压制和控制中进行,教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应该是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只有教师自身融入到孩子们当中,才能够进行更好的教育;其次,幼儿教师的身份应该是为孩子带来快乐的,只有以快乐活泼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孩子们,课堂才能够焕发生机; 除此之外,幼师还应该作为一个孩子眼中的“大朋友”,并在教导孩子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给予足够的关爱; 想要让孩子们得以全方位的发展,教师们除了要转换自己的身份外,还应该真心的接纳孩子们,并在教育过程中以孩子为主,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拉近幼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孩子得以实现发展,并得到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的权利。
四、结束语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和哲学,我们通过文化哲学对幼儿园教学的透视,可以得知现今的幼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普遍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摒弃,应该将对话和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孩子们,不能因为自己身为老师,就独断专行,忽视幼儿的表达和意见; 同时,教师们还应该给予幼儿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幼儿园教学的文化不在停留于表面上、形式上,彻底避免为对话的幼儿园教学现象发生,进而使幼儿园的教学文化本身价值得以真正地体现出来,实现其内在意义。
摘要:文化哲学本身而言,与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同气连枝的存在;其中文化哲学与幼儿园的教学有着共同的逻辑和起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幼儿园的教学往往能够实现教师与孩子们相互交流对话的目标,并且能够帮助教师重新塑造在孩子们眼中的形象与身份,使幼儿教育的真正价值得以有效地发挥。
12.闽南文化考察总结 篇十二
考察地点:漳州龙海市普照禅寺
本次普照禅寺实地考察为期一天。从前期准备到当天实地考察,再到后期工作,整个过程的工作我们都完成得很顺利,也很有成效。针对这整个考察,我们做了一下总结:
一、前期准备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闽南文化,为了更好的考察普照禅寺,我们在考察前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也做了充分的询问。我们了解到普照禅寺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它的始建时间、建筑风格、格局分布及一些标志性建筑等。
另外,为了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让我们的考察工作更高效的完成,我们做了缜密的策划和准备,包括出行流程的规划,提醒考察成员出行、考察等相关注意事项,准备晕车药和晕车贴、相机等。
二、考察当天
考察当天我们按计划出行、考察。到了普照禅寺后我们就开始了工作。我们观光浏览了普照寺的所有建筑,风格各异,它集合了好多东南亚国家的建筑风格,中外风格集于一身。它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现代风格的寺庙。“普照禅寺”是国外五座普照寺的浓缩,并巧妙的将不同的外国建筑风格揉和在一起,加入中国化
建筑成分,将中外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神奇的融为一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观!
考察拍照工作完成的最好。标志性的建筑,我们都留心考察、拍照,包括讲堂、大悲殿、地藏殿、祖堂、普供塔、念佛净土、村居士楼、知归楼,伽蓝殿、韦驮殿。
另外,我们还访问了同行的游客,进一步了解到普照寺的具
体情况。它还在建造中,许多建筑还未完善。而且,出资兴建普照禅寺的广玄大和尚,他是佛的使者,他每年要到这些寺院两、三次,弘法利生,举办各种祈福消灾,解决民生疾苦。
2008年8月中旬在普照禅寺举行的护国息灾普利大法会,为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为缅甸风灾、瘟疫中丧生的众生超度往生。弘法活动的全部收入,作为各地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经费,就地救济民众。
三、考察后期工作总结
考察结束后,我们团队就及时撰写了考察报告,整理考察材
料和照片。在总结中积累经验,在总结中反思,我们明确此次考察工作满意的部分和不足之处。
四、本次考察体会
本次考察完成的较好的部分是:前期准备工作和参观普照禅
寺的风格建筑,并完成拍照工作。由于前期的充分准备,我们很
有规划,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考察工作。充分的前期准备是顺利完成考察的有利前提。
不足之处:
1、我们只是很简单的参观了一些建筑,但是对其没有很深
刻地了解,我们无法了解到它真正的涵义。我们只能很浅显地知道些表层意思,无法做到深入探索。
2、我们的考察成员配合不佳,团队意识稍薄弱。虽然,我们在考察前期进行了工作分配和策划,但是我们当天考察工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访问同行游客收获甚少,可能由于游客不了解我们的考
【茶文化的哲学考察】推荐阅读:
文化哲学还是哲学文化10-04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01-16
试论武术文化的哲学基础10-03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案例10-08
哲学文化生活题目与解题方向01-18
《哲学改变你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11-24
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看杜威道德哲学理论10-11
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12-29
哲学的价值11-30
创新的哲学依据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