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精选14篇)
1.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一
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5-22 15:35: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志祥,李红娟,万水昌,李菊,乐龙
【摘要】微波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微波萃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微波萃取;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方向
微波萃取技术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对样品及其有机溶剂进行加热,从而将目标组分从样品基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与传统萃取技术相比,微波萃取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被誉为“绿色萃取技术”,并已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微波萃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微波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微波萃取主要是利用微波强烈的热效应,但微波加热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在传统的加热方式中,容器壁大多由热的不良导体制成,热由器壁传导至溶液内部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液体表面气化而引起的对流传热将形成自内而外的温度梯度,因而仅一小部分液体与外界温度相当。而微波加热是一个内部加热过程,它不同于普通的外加热方式将热量由外向内传递,而是同时直接作用于内部和外部的介质分子,使整个物料被同时加热,即为“体加热”过程,从而可克服传统的传导式加热方式所存在的温度上升较慢的缺陷。微波萃取离不开合适的溶剂,因此微波萃取可作为溶剂提取的辅助措施。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差异,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无效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提取出来。采用微波协助提取,可以使溶剂提取过程更为有效。
当被提取物和溶剂共处于快速振动的微波电磁场中时,目标组分的分子在高频电磁波的作用下,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产生热能,使分子本身获得巨大的能量而得以挣脱周围环境的束缚。当环境存在一定的浓度差时,即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分子自内向外的迁移,这就是微波可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取目的的原因。微波萃取的机理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①微波辐射过程是高频电磁波穿透萃取介质到达物料内部的微管束和腺胞系统的过程。由于吸收了微波能,细胞内部的温度将迅速上升,从而使细胞内部的压力超过细胞壁膨胀所能承受的能力,结果细胞破裂,其内的有效成分自由流出,并在较低的温度下溶解于萃取介质中。通过进一步的过滤和分离,即可获得所需的萃取物。②微波所产生的电磁场可加速被萃取组分的分子由固体内部向固液界面扩散的速率。例如,以水作溶剂时,在微波场的作用下,水分子由高速转动状态转变为激发态,这是一种高能量的不稳定状态。此时水分子或者汽化以加强萃取组分的驱动力,或者释放出自身多余的能量回到基态,所释放出的能量将传递给其他物质的分子,以加速其热运动,从而缩短萃取组分的分子由固体内部扩散至固液界面的时间,结果使萃取速率提高数倍,并能降低萃取温度,最大限度地保证萃取物的质量。③由于微波的频率与分子转动的频率相关连,因此微波能是一种由离子迁移和偶极子转动而引起分子运动的非离子化辐射能,当它作用于分子时,可促进分子的转动运动,若分子具有一定的极性,即可在微波场的作用下产生瞬时极化,并以24.5亿次/s的速度作极性变换运动,从而产生键的振动、撕裂和粒子间的摩擦和碰撞,并迅速生成大量的热能,促使细胞破裂,使细胞液溢出并扩散至溶剂中。在微波萃取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可使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具有较小介电常数、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萃取溶剂中。综上所述,微波能是一种能量形式,它在传输过程中可对许多由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产生作用,并使其中的极性分子产生瞬时极化,并迅速生成大量的热能,导致细胞破裂,其中的细胞液溢出并扩散至溶剂中。从原理上说,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如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均可加入微波进行辅助提取,从而成为高效的提取方法。
微波萃取的特点
微波具有波动性、高频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特点,这决定了微波萃取具有以下特点。
2.1 试剂用量少、节能、污染小。
2.2 加热均匀,且热效率较高。传统热萃取是以热传导、热辐射等方式自外向内传递热量,而微波萃取是一种“体加热”过程,即内外同时加热,因而加热均匀,热效率较高。微波萃取时没有高温热源,因而可消除温度梯度,且加热速度快,物料的受热时间短,因而有利于热敏性物质的萃取。
2.3 微波萃取不存在热惯性,因而过程易于控制。
2.4 微波萃取无需干燥等预处理,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投资。
2.5 微波萃取的处理批量较大,萃取效率高、省时。与传统的溶剂提取法相比,可节省50%~90%的时间。
2.6 微波萃取的选择性较好。由于微波可对萃取物质中的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因而可使目标组分与基体直接分离开来,从而可提高萃取效率和产品纯度。
2.7 微波萃取的结果不受物质含水量的影响,回收率较高。基于以上特点,微波萃取常被誉为“绿色提取工艺”。
当然,微波萃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微波萃取仅适用于热稳定性物质的提取,对于热敏性物质,微波加热可能使其变性或失活。又如,微波萃取要求药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否则细胞难以吸收足够的微波能而将自身击破,产物也就难以释放出来。再如,微波萃取过程中细胞因受热而破裂,一些不希望得到的组分也会溶解于溶剂中,从而使微波萃取的选择性显著降低。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3.1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黄酮类成分具有降压、降血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在大部分中药中均存在。黄酮类化合物的传统提取方法主要有水煎煮法、浸提法或索氏提取法,但费时费力且收率较低。微波萃取在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提取过程中具有反应高效性和强选择性等特点。刘忠英等[1]采用常压回流微波提取法提取刺五加叶中的总黄酮,结果表明提取率可达48.2 mg/g,远高于索氏提取法的34.7 mg/g,而提取时间却由索氏提取法的8h缩短至14 min。刘志勇等[2]采用微波提取法萃取荆芥中的总黄酮,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常规法的2 h缩短至20 min,且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可由常规法的0.71%提高至1.11%。周谨等[3]以水为溶剂来提取银杏黄酮,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溶剂用量及水浴浸提时间等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水提法的黄酮平均提取率为60.5%,比常规法高出40%,而提取时间为1 h,比常规法缩短了50%。
3.2 生物碱的提取
生物碱是生物体内一类含氮有机物的总称,多数生物碱具有较复杂的含氮杂环结构和特殊而显著的生理作用,是中草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刘覃等[4]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龙葵中提取总生物碱,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回流提取法的6 h缩短至8 min,产率则由8.40μg/g增加至10.77 μg/g。范志刚等[5]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碱,结果表明提取率可由常规煎煮法的0.183%提高至0.485%。查圣华等[6]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千层塔中提取石杉碱甲和石杉碱乙,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传统回流提取法的2 h缩短至90 s,而石杉碱甲和石杉碱乙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4.3%和93.6%,比传统回流提取法高出10%以上。
3.3 苷类物质的提取微波对某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且在短时间内可使药材中的酶灭活,因而用于提取苷类等成分时具有更突出的优点。郭振库等[7]研究了黄芩中的黄芩苷微波提取工艺,并与超声提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工艺稳定等特点,提取率可达13.12%。黎海彬[8]对微波辅助水提取罗汉果皂苷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的罗汉果皂苷平均提取率可达70.5%,比常规水提法高出45%,且提取时间可缩短50%。龚盛昭等[9]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黄芪皂苷,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直接加热法的3 h缩短至8 min,而皂苷产率则由1.65%增加至2.42%。
3.4 萜类和挥发油的提取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植物中的挥发油大多富含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的沸点较低,传统提取工艺具有提取温度高、提取时间长、易破坏有效成分的缺陷,致提取收率低。而微波提取可瞬间产生高温,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等优点。成玉怀等[10]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红景天叶中的挥发油,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传统提取法的5 h缩短至20 min,而挥发油含量则由0.15%提高至0.40%。鲁建江等[11]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佩兰中提取挥发油,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传统提取法的5 h缩短至20 min,而挥发油的含量则由1.830%提高至2.106%。陈宏伟等[12]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荆芥叶中提取挥发油,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传统法的5 h缩短至20 min,而挥发油含量则由0.89%提高至1.10%。朱晓薇等[13]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IIA,结果表明提取率为1.815 mg/g,与传统提取法的1.808 mg/g相当,但提取时间则由传统提取法的7.6 h缩短至30 min。Hao J Y等[14]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结果表明提取率可达92.1%,提取时间可由索氏提取法的几个小时缩短至12 min。
3.5 多糖类物质的提取
中药多糖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许多多糖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衰老和抗病毒等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与常规提取法相比,微波萃取法在选择性与提取时间上都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王莉等[15]对黄芪多糖的微波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仅为常规法的1/12,提取的多糖含量为6.55%。王莉等[16]还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天花粉中提取天花粉多糖,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仅为常规法的1/12,而多糖收率则由常规法的0.840 9%提高至18.301 2%。刘红等[17]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山楂多糖,结果表明提取率可由传统提取法的10.05%提高至16.07%,而提取时间则由3 h缩短至20 min。付志红等[18]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车前子多糖,并与水提法和超声提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分别为65 s、1 h和30 min,而提取率则分别为1.867%,1.243%,1.764%,可见微波萃取法的提取时间最短,提取率最高。
3.6 其他物质的提取目前,微波萃取技术还用于中药中的其他物质如色素、蒽醌类、有机酸等物质的提取。黎彧等[19]利用微波萃取技术从紫荆花中提取色素,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可由溶剂浸提法的24 h缩短至30 s,而提取率则从90.2%提高至92.1%。王巧娥等[20]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甘草中的甘草酸,并与超声提取法、室温冷浸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萃取54 min与室温冷浸44.3h、索氏提取4h的甘草酸得率相当。郝守祝等[21]以正交试验筛选出的较佳微波萃取方案为实验组,与常规煎煮法及95%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法对大黄游离蒽醌的提取效率要明显优于常规煎煮法,而与95%乙醇回流提取法的相同,但提取时间由回流提取法的2 h缩短为20 min。
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微波萃取技术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从中药现代化的角度,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应集中于以下两点。
4.1 加强微波萃取的基础理论研究虽然许多研究者对微波萃取植物组织中的天然产物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基体物质和被萃取物质的复杂性,在萃取机理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应特别注重微波作用下的传质机理研究,并建立描述微波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这对微波萃取设备的开发和过程的优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迄今为止,有关微波萃取技术用于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或收率以及缩短提取时间方面的报道很多,但有关微波对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疗效影响的研究则少有报道,这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4.2 微波萃取过程的工程化研究有关微波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报道很多,但大多数微波萃取过程还停留于实验室小样品的提取及分析,所用设备较为简陋,许多甚至还在使用家用微波炉,因而不能提供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基础数据。今后应加强微波萃取过程的放大研究及其配套设备的开发,以推动微波萃取过程的工程化。
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微波萃取技术一定能为中药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刘忠英,晏国全,卜凤泉,等.中药刺五加叶中有效成分的几种微波辅助提取方法研究[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4(4):531.[2]刘志勇,王莉,鲁建江,等.荆芥中总黄酮的微波萃取及含量测定[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3):243.[3]周谨,闰小燕,贺高红,等.微波提取银杏黄酮苷的方法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 14(1):42.[4]刘覃,陈晓青,蒋新宇,等.微波辅助提取龙葵中总生物碱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1):65.[5]范志刚,张玉萍,孙燕,等.微波技术对麻黄中麻黄碱浸出量影响[J].中成药,2000,22(7):520.[6]查圣华,李秀男,孙海虹,等.从千层塔中微波协助提取石杉碱甲和石杉碱乙[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1):87.[7]郭振库,金钦汉,范国强,等.黄芩中黄芩苷微波提取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1,32(11):985.[8]黎海彬,李琳,胡松青,等.微波辅助提取罗汉果皂甙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2):92.[9]龚盛昭,杨卓如,曾海宇.微波提取黄芪皂苷的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5,27(8): 889.[10]成玉怀,闰豫君,鲁建江,等.红景天叶中挥发油的微波提取初步实验[J].广东药学,2002,12(6):21.[11]鲁建江,王莉,陈宏伟,等.佩兰挥发油的微波提取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9):774.
2.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二
1. 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仅仅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2. 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有利于解决问题。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不但解决不了矛盾,反而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问:“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东西逐渐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
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更好地飞翔。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又如,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虽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又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又如,在讲“DNA分子结构多样性”时,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求异思维,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得当。
4. 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3.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三
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学校教育应勇于担负起创新学习教学的重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弃,提出来自己的新思想、观点、方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学习的基本特征,思维本身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如果有了疑问,不去思考,学业就荒废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科学创见始于思考,没有思考何来创新。因此,动脑思考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不满足现状,更深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发展学生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观念的能力就弱了,杨振宇博士对中美教育比较进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有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我校学生也正是这样,基于此,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提出该课题研
究。
现就课题组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加强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课题研究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组的领导迅速组织参研人员查阅资料,分析情况,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提出了“科学、有序、务实、互助”的工作理念,要求所有的研究组成员要遵循这一理念,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强大的变化,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不再是课堂上道理的权威者和说教者及始终处于主宰地位的主角,学生也不再是永远处于被动位置的配角。师生应该是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合作者。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在新学习方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学习方式与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内涵、特征的研究
(2)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
(3)新学习方式下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案例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质疑问难法 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
(二)标新立异法 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三)“辐射发散”法 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四)聚焦统摄法 就是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并从中“摄取”有意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基于新学习方式下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原则研究
1.整体发展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看成一个生命整体的发展。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完整地掌握对创新发展起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也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优化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严谨求实、质疑批判、研讨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不畏艰难、正视挫折、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
2.民主性原则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的创造性要得以发挥需要民主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宽松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传统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往往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常因缺乏“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成为旁观者。教师必须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解除学生思想上的束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小组合作的学习局面,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新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多给学生自由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3.主动学习原则创新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主动学习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知识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只能基于自己对经验的操作、交流,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来主动建构。教师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激活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求知欲,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养成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并获得具有创新发展价值的学习方法和规律,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
4.情感激励原则 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之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并体验创新的乐趣。
5.再现过程原则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知识是数学家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数学教学是再现数学家思维过程的一个缩影。“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过程”,这种愿望在名家队伍中由来己久。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克斯习惯于课堂上现想现推,有时就把自己置于困境,再“突围"出来。这使得希尔伯特有机会看到高明的思维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力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6.启迪思维原则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创设思维情景,设置思维障碍,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启迪学生思维的方式。
7.科学性原则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准备的问题或所用的方法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达不到,又不能一下子就达到,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如果问题难度过大,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阶梯,循序渐进。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想象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独特性、灵感的活跃性。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并非只有上述几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几种方法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和品格养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活动
1、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五思”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五思”即学与思、听与思、做与思、评与思、写与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新学习方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五思”系列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五思”即学与思、听与思、做与思、评与思、写与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新学习方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校在总结“四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生态教育特色研究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态理念,努力打造体现 “四边”精神的生态课堂文化,开展主题为“让课堂充满精彩的生成”的“五研”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从开学初的骨干教师展示课到聆听专家讲座,从主题性教学叙事的撰写到组级课的切磋,从备课组集体备课共同打磨到校级团队赛课的展示,从上课、评课到组级、校级总结„„每次活动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此外,我校组织开展了以“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精彩”为主题的教学研究系列活动。
4、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请来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性指导,目前已来校讲座一次,面对面个性化指导两次。教师学习了《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创新学习能力论》、《生态教育理论》等书籍,聆听了专家做的有关创新思维课题
研究的讲座以及生态课堂的报告,并且有幸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们还撰写了学习体会和教学案例。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培养了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围绕教师创设的数学情景或问题引发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2、养成了合作性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组内互帮互助,解决问题的习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3、培养了学生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4、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
从9月开始,我校先后在两个平行班中以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由一人执教进行了对比实验,到7月实验结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本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创造性思维在合作学习中的培养”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大纲》
2、《中国当代教育》
3、《中小学课堂教学》
4、《素质教育与实践》
5、《数学课堂标准》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求他有什么科学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创造发明,主要是在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质疑、假设、探究、想象、发散与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习惯,以便为他们今后升入高一级学校、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打好必要的基础。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青少年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四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五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树立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奥妙方面有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刊出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
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 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3、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
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优化创造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
6.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六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高职物理教学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对知识理解肤浅,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等人看到这种教学对教育的束缚,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传统教法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弄懂、牢记并再现知识,发现法是引导学生参与“创造”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1 什么是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积极思考学习、独立探究探索,它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从而不断地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实现认识过程;而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2 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掌握发现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睦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后,就需要进一步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探索,大胆地发表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地发现和自由的创造。
(1)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应性。目的性是指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新颖性是指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主动性;适应性是指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2)善于引导,讲求实效。发现教学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的因素是看教师能否善于引导,事实证明,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开而不达、指而不明,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联想、判断、选择、创造的思维空间。
3 发现教学法的优点
3.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汉森曾指出:“探索学习的学生有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内在动力,并且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进行学习。”当学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就必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3.2 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
探究与发现学习尽管更强调学习过程,但从不忽视学习结果———概念的获得,事实证明,通过探究,发现所获得的知识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因为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现的新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正理解的知识。这种知识能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就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
运用发现法,需要学生象科学家一样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必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
约翰逊认为,“讲授法通常只要求学生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知识,是思维层次最低的学习活动;而探索发现学习能培养学生综合和评价能力,这是思维层次最高的学习活动”。
3.4 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巧,通过假设技巧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可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5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4 发现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因学生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巧建立轻松的气氛。教师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首先让差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中等生发表各自带片面性的观点,相互切磋;最后让上等生提出有创造性可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师与生在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有不同观点可展开讨论。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老师对争论的结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正确的结果。
事实上,运用“发现法”探究不可能严格遵循固定的步骤,一切得依教材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活动的动态来决定。
为了确保发现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应注意一下几点:运用发现技法;有结构地提供教材;构造课堂教学的自由气氛;注意差生对问题的回答。总的来说,发现学习模式注重直接经验,注重内部动机作用,注重直接思维和逻辑思维,注重知识结构,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对于学习尖子的培养,科学后备军的教育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5 发现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发现教学法的实施分为下面五个步骤。下面仅就我上“毛细现象”这一堂课,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发现教学法指导教学的。
5.1 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
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我首先利用一个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我拿来一玻璃容器装些水,滴上几滴红墨水,把容器内的液体摇匀,然后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这时学生看到:红色的水在玻璃管内上升,表面形成凹的弯月面;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要高,而且管子内径越小,它里面的水面也越高,当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中的水银面下降,表面形成凸的弯月面,而且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下降的越低。
当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时不仅窃窃私语起来,我及时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时期,向学生指出:象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学生亲眼看到毛细现象,感觉真实自然,兴趣大增。
5.2 大胆猜疑、科学论证看到毛细现象,一学生站起来问到:
为什么浸润液体在细管内上升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下降呢?这时同学们全都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起来。为指导学生寻找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用图示法展示了毛细现象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们复习了上节课讲过的有关附加压强的知识,同学们通过认真分析,推证了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原来,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壁接触时,液面增大形成凹形的弯月面,而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收缩,于是凹液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向上拉引,使管内液体随之上升,当表面张力的向上拉引作用和管内升高的液柱所受的重力作用达到平衡时,管内的液体才停止上升,使液面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是由于凸液面的表面张力向下拉引所造成的。因此,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由于人人动脑思考,亲自推证,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5.3 精心设计,促进学习迁移为把毛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
现象联系起来,我把一滴墨水滴到白纸上用粉笔一吸,墨水就被吸到了粉笔上。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毛细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我又进一步指出:毛细现象不仅在圆形的细管中产生,在任意的裂缝、间隙,各种弯弯曲曲的细管中都可以见到,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应用毛细现象的实例。有的同学说:毛巾可以擦汗;有的说,煤油灯的灯芯吸油。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许多毛细现象,砖块、吸墨纸、毛巾等物体吸水现象,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随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接着我又将一条毛巾的一角放入水盆中,整条毛巾慢慢地变湿,让同学们观察并解释了这一现象。我又告诉了同学们一个生活小窍门:要想把凝在衣料上的蜡去掉,可以把两层吸墨纸分别放在蜡迹的上面和下面,然后用热熨斗在吸墨纸上来回熨,这样做就可以去掉衣料上的蜡,请同学们课后试着做一做,并仔细思考这样做的道理。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同学们过渡自然,学习得到迁移。
5.4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和推理:
毛细现象对生物的生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导管是植物体内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并从根部输送到枝叶。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蒸发掉。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来供植物的根部吸收,应当锄松地面附近的土壤,破坏这些土壤里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蒸发。相反,如果想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这不但需要保存土壤里的毛细管,还要使它变得更细、更多,这时就要用滚子来压紧土壤。毛细现象在医学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用脱脂棉擦去创伤面的汚液,就是利用棉花纤维间的毛细作用。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必须经过蜡处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封闭线中的缝隙,以杜绝因毛细作用而引起的细菌感染。
我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弄懂了毛细管水、悬浮水的概念,并且对“镇压保墒”和“锄地保墒”的作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们已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5.5 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巩固最后,我用复述法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梳理、总结。
又布置了几道课外作业题:建筑楼房时,在砌砖的地基上要铺一层涂过沥青的厚纸,如果不这样做房屋就容易受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用钢笔不能在油纸上写出字来?怎样解释缝衣针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通过批改作业和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到:学生不仅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且确实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深刻而牢固,对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鲁锋.数学学习与研究[J].2010,(17).
[2]王柱,夏欢.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2002(1).
[3]王朝阳.发现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7.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七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8.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八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教师需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作 者:田淑英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附中大理分校大理新世纪中学 刊 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KECHENG JIAOCAI JIAOXUE YANJIU(JIAOYU YANJIU)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
9.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九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为首的诸多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全新理论,相较于之前的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向上的品质,并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感悟、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偏向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全面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促进发展并趋于完善的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世界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积极地心态决定人的一生”,而积极的心态主要是指自信、进取、诚实、创新、谦逊、自我调节以及抗压能力等。而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推进,家长们都有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就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比较的大,同时,由于学习压力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优势被压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并且在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还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课程上,教师向学生传输一些积极乐观的信息,并向学生简述“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要畏惧失败,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增强技能训练,提高心理抗挫能力
虽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到了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和积极处理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对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投入是大大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的,特别是心理训练活动方面,往往将学生的情绪和体验置于忽视的地位。要知道,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大大的增加人们的满足感,而满足感的增加又将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活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提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能促进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养成与完善,磨砺出能够自如应对其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只有内心的强大,心态的积极,才能够不被消极的因素影响,才能够以最本真的自我继续的奋斗。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心理专业的教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培训,教导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自己的压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的道德人格是指人们为追求某一道德规范原则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而要想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就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贯彻其中,因为积极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积极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首先,需要向学生灌输自身的尊严、价值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并按道德规范继续进行生活和学习;其次,矫正学生扭曲的道德价值观,因为社会的物欲横流,使得一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开始扭曲甚至变形,因此,必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矫正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但是仅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利用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最后,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要想不迷失,不再一次的犯错,就必须要增强学生对于道德的判断力,因此,必须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就学生们常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以解开学生的道德困惑。
4.师生共同努力,提升积极心理学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可以充分的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促使学生和教师携手共建和谐校园。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参与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乏的客体,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就能形成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等人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程度存在的差异有多明显,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所共同拥有的。所以,灵活的掌握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家庭乃至社会融合,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及人类的发展需要。
10.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仅是教学方法,它的根本内涵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从而提高学习英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许多领域还有待开发,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尤其需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作 者:爨逢春 作者单位: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 创造性思维
11.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12.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二
1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谁, 他在一生之中都离不开运动。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和发现他们体育天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 人们在成才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发现、教学、训练和竞赛的过程, 也使得人们终身受益。
1.1 内心活动作用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 置身于体育情境之中, 会产生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 这些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双重影响, 相互关系的作用。内心活动是表现一个人精神和修养的关键,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人们内心需求和活动模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
1.2 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在教育界的地位不断上升, 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中, 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 同时还对学生的记忆力、学习动力、学习注意力、学习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重视要求。因此, 重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要遵循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最终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提高。
1.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要能够通过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然后经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况, 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总而言之, 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心理而言具有着宣泄、抵消和对抗各种负面情绪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和焦虑心理, 运用体育心理学阐明的原理或规律,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体育心理教学的主要基础, 同时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2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全身心健康的提高。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 同时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供了基础。
2.1 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要求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主要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于运动的认识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错误的对某个动作和联系环节产生害怕、逃避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之中错误的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种运动项目, 并且担心自己会在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的时候, 其往往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降低厌学心理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育工作人员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难点。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动因,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满足体育教学的态度的关键,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主要手段。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 将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与集体联系起来, 形成长远而又具有重大作用和效益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注意的提高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质量要求, 从而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进行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来组织和完善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能够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 也不致于因为某一个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一群人走神。因此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时间教学经验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 并且进行全面合理的教学要求。
2.3 调整学生动作细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通过表扬和嘉奖, 并且以下节课程教授内容进行预告, 从而给学生一个急切的求知心理,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在下课之前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考核, 并对学生各项体育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 对学生所做动作进行正确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还应当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标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别给予肯定和调整,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 这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 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要涉及到心理学,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体育心理学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课程之中, 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合理的把握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从而总结出一项适应于学生学习要求的体育活动项目,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
摘要: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研究人们在体育活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发生、发展规律。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集体育教育与心理学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 遵循学生的体育活动规律是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全面认识, 结合体育教育中学生各种心理状态下的具体规律, 为教学的实施者和活动培训者提供科学依据。
13.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三
江门市丹灶小学
周其添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为指导,以命题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论点。首先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规范性指导、定性式的要求过多等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然后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选取典型的事例,就命题作文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启发疏导学生展开超现实的丰富想象等分论点作了详尽的论述。实践证明,在命题作文教学中只有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才能在写作训练过程不断升华。
【关键词】
命题作文
创造性思维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定调”,学生“弹琴”,甚至是老师提供范文,学生依葫芦画瓢,写出来的作文必然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形式上“苦口婆心”的规范性指导,加上定性式的要求,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以致使学生的作文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境地。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作文教学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秉承和发展了这一指导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在习作中以创作性的思维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①。”那么,在命题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教师命题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它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创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出现“一树之花,千朵千样,一花之瓣,瓣瓣不同”的喜人局面。据此,我认为命题作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的潜力,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憧憬。作文题目如果不拘泥于现实,出现类似《十年以后的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多向思维,合理虚构出未知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未来生活的图景,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在写作训练过程不断升华。
例如,联合国举办的“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征文比赛,荣获亚洲一等奖的傅洁同学的《乔迁之喜》,就是用想象描绘了一个人们从没见过的太空城——螃蟹城,来自各国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反映了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理想和愿望。想象独特、颇具见地。还如,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古诗进行改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有一位同学对杜甫《绝句》改写道:“春天来了,柳树抽出绿色的芽,长长的柳条迎风垂摆着。两只黄鹂飞来飞去,叫声婉转动听。一行白鹭在蓝天中展翅飞翔。诗人杜甫昂首远眺高大雄伟的西岭山,只见那终年不化的积雪被阳光照得银光闪闪,江面上许多欲破浪远航的船只正整装待发,去万里以外的东吴。诗人陶醉了,吟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诸如此类的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三、命题可采取延伸故事情节的方式,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语文课文中,有些故事情节常常写得比较概括。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这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作品的理想和愿望,联系实际,充分展开想象,给人物安排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而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或示意,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势,这一心理过程,是学生创造想象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为创造想象和积极思维是相生相伴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例如: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后》为题。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如结局一,渔夫和桑娜生活更加艰难,七个孩子沿街乞讨,无人问津;结局二,渔夫和桑娜用勤劳换来了幸福的生活,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结局三,七个孩子都求学成才,渔夫和桑娜晚年生活幸福„„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四、命题可让学生“反弹琵琶”,启发逆向思维
14.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四
一、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对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来说, 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的, 而我们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观察, 而教师为幼儿传递一些技能, 幼儿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感受, 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化的智力理论来看, 幼儿必须要充分的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 对于智力的本质来说, 主要是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产品的过程, 这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能通过讲授式教学来完成, 一定要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探究式课程来进行教学[1]。所以一定要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自然观察能力仅仅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发展, 根据幼儿的特点年龄特点来说,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 对于很多事物都很好奇, 喜欢自行去进行研究。并且会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从而来获取对事物的体验。并且幼儿自身的这种观察也为日后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资料, 所以, 简单地说, 观察能力是幼儿阶段探究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 必须要做好探究活动对幼儿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
二、将幼儿自然观察智力成为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 主要的指导思想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 教学者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 对于传统的教学中, 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 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 针对这种现象, 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 要设置多种智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教学中要将自然观察智力与其他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并且与其他智力相互结合, 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让自然观察智力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进行语言智力的培养上, 要让幼儿进行事物良好的观察, 并且能让幼儿自行阐述出来, 充分的表达出感受, 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力。同时幼儿在观察中, 教师要做好与其的交流, 帮助幼儿更深入的观察事物, 并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这样幼儿能在自我的观察中, 并经过教师的引导, 从而来更深层次进行事物的观察, 从而来产生自身独特的感悟[2]。
三、观察智力的培养与多元化智力有效结合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种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 因此必须将其与多种智力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使幼儿能够灵活的运用。幼儿自然观察力和多种智力的相结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身体动觉智力。指的就是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应用这种能力, 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还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3]。并且使幼儿对于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信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智力对于提高幼儿未来的探究思维和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第二, 视觉智力。就是在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 尽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是视频, 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 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辨别、记忆、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 还帮助幼儿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探究活动, 并且有助于其运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 展现自身的探究成果。
第三, 逻辑智力。指的就是辨别、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区别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使其能够根据固定的标准, 对其探究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 并且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分析和总结事物具有的共性及其具有特殊之处的原因。这些活动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第四, 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 师生。生生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 往往对活动的探究方向、内容、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 并且幼儿与幼儿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 还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培养生生间的情感和默契度。因此, 培养幼儿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 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最理想的活动成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实际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自然观察力的培养着重针对的是新时期的人才,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开始, 幼儿时期的学生拥有较为独特的个性, 某种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 因此, 幼儿阶段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要从学校、教师、家人这三方面入手。
摘要:自然观察智力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 主要指对自然界中的植物群以及动物群等进行良好的识别, 能够对自然界中的物种进行分门别类, 而且幼儿园教育中自然观察智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能利用观察能力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察,幼儿园,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霍力岩, 王微丽.对幼儿园“多元智能做中学”整合课程开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 (Z1) :15-16.
[2]张青青.新环境下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2 (05) :20-25.
【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推荐阅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06-22
创造性复述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09-05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12-08
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07-05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12-07
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09
技术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10-31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0-14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