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节(精选8篇)
1.海洋文化节 篇一
“文明修身”彰显文明,意在修身,旨在提高同学们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在学校文明修身大环境的感染下,我们海洋学院举办主题为“魅力海洋,蓝色未来”的海洋文化节,以此来弘扬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知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能量。
我们学习生活在这个海滨城市,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海洋的魅力。海洋文化节是海洋学院的一大特色活动,通过海洋文化节的举办,让更多的同学深层次的探索挖掘海洋文化精神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展现同学们的青春活力,激发奋勇争强的斗志,并以此为契机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誉与责任,探索与创新精神。正青春正能量,展现年轻一代学子的蒸蒸向上的精神,展现年轻一代激情活力。
海洋学院拥有海洋般广阔的胸怀,包容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量,这种正能量融合着我们的正青春,让我们的大海洋开启新的航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蓝色我们的海洋,传递海院魅力,一起展望海洋般广阔的未来。
2.海洋文化节 篇二
1 山东的海洋文化资源
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基础的文化, 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仅需要消耗各种海洋自然资源, 也依赖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是实现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1.1 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山东海洋景观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 这一地带海岸线绵延曲折, 岬湾相间, 山海相依, 自然风光秀美。青岛的崂山、烟台的蓬莱阁、威海的刘公岛、东营的黄海入海口景观等都是著名的海洋旅游资源。沿海也存在着丰富的海疆文化。海洋文化的地方色彩浓厚, 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众多。
1.2 海洋历史文化资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由于紧紧抓住“鱼盐之利”, 谱写了我国海洋文化的光辉篇章。姜太公“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 就是充分发挥了齐国的地利优势。为了发挥沿海发展的优势, 除推行了“因俗、简礼”, 还并行九府圆法。用此以助鱼盐之利和商工之业。由于姜太公选地利, 因民俗, 重商工, 后来齐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太公之制, “设鱼盐商工之利”, 本末兼营, 农工并作, 产商互补, 并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加强经济交流。这些措施使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人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齐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由于其蕴涵的开放与兼容性的海洋文化特征, 使其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齐国的东部沿海开发与海洋文化的开放兼容, 既促进了齐国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的巨变, 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使齐国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国家, 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齐国的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其发展与影响是我们开发先进海洋文化资源, 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
1.3 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海边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山东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较广, 如集中于荣成龙须岛、蓬莱大季家和刘家旺等处的渔村, 渔业生产习俗以驾“瓜篓”、打风网 (围网) 为特色;北渔村的海带草房、海产食品、行船禁忌等习俗, 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在农历三月十九的祭海习俗, 仪式在春汛起锚前举行, 祈求海神保佑平安, 现在演变为“上网节”, 成为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
1.4 海洋节庆文化资源
海洋节庆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现有海洋节庆活动近30项, 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红岛蛤蜊节、中国青岛钓鱼节、渔家乐民俗文化节、中国荣成国际渔民节、中国威海国际钓鱼节、日照刘家湾赶海节及威海海洋文化产业周等。各具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为海洋节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 海洋科技知识文化资源
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是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的, 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积累的经验、管理技术都可以转化为海洋文化。在当今时代海洋科技知识已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产品的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1]。山东正利用海洋科技知识展现自身魅力。山东具有多所海洋高等院校和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 仅在青岛就有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30多家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机构, 这为山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在开放方面,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现代的开放文化, 尤其是“海上山东”与蓝色经济区建设, 也已经成为海洋文化的绚丽奇葩。
2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2.1 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的现状
按学术界的意见,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科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 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 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新闻出版业和涉海艺术业等。目前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以上产业的主要成绩如下。
2.1.1 发展了富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目前山东在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中, 旅游产业的转化最为成功。山东沿海各市突出海洋特色, 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 如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海岸旅游区;以潍坊为中心, 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滨海民俗旅游区;建造了集赏海、游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海滨公园等;还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海岛游, 如对甲午战争纪念地、北洋水师提督府所在地刘公岛的开发, 对有“蓬莱仙岛”美称的庙岛群岛的开发等。
2.1.2 开发了多种休闲渔业和休闲体育业
海上休闲渔业观光游是以传统渔业生产为载体, 按安全标准改造、装饰的休闲渔船乘载游客在海上捕鱼、观光, 使游客亲临其境, 既可体验渔民传统淳朴的海上生活, 又能观赏美丽的海上风光, 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奇特性为一体的浪漫休闲观光项目[2], 全省近海渔业资源丰富有力地促进了休闲渔业的发展。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开发, 则包括帆船、划船、冲浪、垂钓、潜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和沙滩拔河等。
2.1.3 涉海庆典会展业丰富多彩
山东历史文化悠久, 民风淳朴、民俗节庆众多。传统民俗庆典活动主要有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湛山寺庙会、烟台龙口南山灯会、妈祖祭拜活动月、牟氏庄园民俗旅游文化节、日照刘家湾赶海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现代的有青岛国际啤酒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红岛蛤蜊节、威海中国荣成国际渔民节等节庆活动以及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各种会展。
2.1.4 涉海影视艺术业、动漫产业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一直比较重视演艺事业的培育, 开发了《蔚蓝青岛》《梦海》《印象日照》等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演绎剧目。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已经建成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动漫产业基地, 创作了一些涉海动漫作品, 如《八仙过海》《郑和下西洋》等。
2.2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的海洋文化资源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2.2.1 技术和人才问题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不足, 存在着技术转化不及时, 高科技及综合性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的问题。
2.2.2 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问题
海洋旅游产业是目前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 其他海洋产品的开发对海洋旅游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涉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转化较少, 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广播影视业、网络文化等行业发展也相对落后, 许多海洋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总的来看, 目前的海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尚需打造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更好地发挥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2.2.3 企业创新经营能力薄弱问题
目前企业规模小, 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且由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 海洋文化产品呈现肤浅性, 绝大多数海洋文化产品都只是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和仿造, 产品的文化含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受文化发展体制改革慢的制约,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其他文化发展先进省市有一定差距, 也制约文化企业的发展。
2.2.4 保护意识不强问题
部分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做到科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资源承受力过重, 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过度开发、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如, 在旅游旺季时崂山风景区、沿海海滨、蓬莱阁景区和刘公岛等, 客流过于集中, 呈现出较重的超负荷现象。
2.2.5 文化产品雷同问题
在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许多产品具有雷同性,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部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意和吸引力, 存在盲目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 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在沿海一线遍地开花, 各地旅游产品雷同, 出现无序竞争。
3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原则与思路重点
3.1 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原则
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和重点创新原则。可行性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指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上要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整体协调原则是指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各种环境以及人们的接受水平相协调。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分轻重缓急, 先开发市场需求较强的海洋文化资源, 而对那些市场需求已饱和或未有需求的资源, 不去开发或仅做尝试性的开发。重点创新原则指的是在海洋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突出重点, 寻找创新点, 注重提炼内涵, 实现突破。
3.2 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思路重点
3.2.1 坚持海洋文化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海洋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 所以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 也要讲科学、讲效益、讲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价值, 摒弃那种为谋求一时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做法。处理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与保护相协调, 例如以旅游开发来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反过来又促进海洋旅游的开发。
3.2.2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政策法规中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必须树立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对海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全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带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2.3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 构建人才战略高地
要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 即以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为依托, 通过产、学、研联合办学, 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重点培养图书营销策划、动漫设计制作等, 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经营、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课程, 形成多层次、立体性的人才培养层次。要加强海洋文化乡土教材的编写以及师资的培训, 通过学校教育, 保障海洋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提高。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 有计划地对有关领导和文化单位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文化产业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选派人员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研修, 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3]。
3.2.4 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
山东应逐步增加财政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 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山东的海洋文化建设, 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市场营销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同时要建立灵活投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和建立适应海洋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破除发展“瓶颈”[4]。
3.2.5 依托山东海洋文化特色, 做强节庆会展
山东应该凭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海洋资源优势, 开发一批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浓郁海洋气息的节庆活动。也因此有必要在宣传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等统一调度下, 成立一个全区域统一的节庆领导机构, 减少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以更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经营的理念、包容的模式、规模的效应、政府的引导、科学的运作, 把以往分散的、零碎的、初级的、闲置的节庆活动集中整合起来, 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促销。坚持以海为题, 文体搭台, 旅游、经贸唱戏;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对节庆活动的内涵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力争使其内涵以及外延都有一个新的突破。
3.2.6 加强海洋文化的整合重组, 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价值
要贯彻“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 实行错位竞争, 抓住重点, 经营强项, 发挥优势, 树立自己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 提高市场认知度, 形成注意力经济, 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其次, 营销好自己的品牌, 即给自己的品牌合理定位目标群, 实现品牌的“产业化”运作。
3.2.7 突出海洋文化区域特征, 实现特色文化错位发展
山省海洋文化地方色彩浓厚, 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较多, 可以相应的开发旅游产品, 如蓬莱仙话、海神祭祀、徐福东渡纪念活动以及海防建设等。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主题, 衔接半岛城市群建设、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和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 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 进一步提高海洋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 推进优势互补与和谐发展, 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以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 整合开发山城相连、海天一色, 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文化环境, 成为符合现代人时尚需求, 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知名蓝色经济文化产业带。
3.2.8 整合海洋文化资源,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加强区域海洋文化联合, 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以利于市场的开拓、市场开发成本的降低和区域文化品牌的树立。合作要以海洋文化为纽带, 用共同的海洋文化将各自独立的沿海城市连接起来, 形成海洋文化产品体系。此外还要主动打破封闭性, 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 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 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 建立行业监管体系, 从宏观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 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 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从微观层面上提升海洋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5]。
3.2.9 推进海洋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既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 更在于结合时代要求, 深入挖掘海洋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 不断加以创新, 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的海洋文化产品,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4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对策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 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丰厚文化内蕴, 增强发展潜力, 可以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了, 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发展模式, 对于创建海洋文化强省, 实现富民兴鲁, 造福人民有重要意义。
4.1 维权——加强海洋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是文化产品流通、交换的必要规则, 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游戏规则”。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下形成的品牌, 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与灵魂。要采取措施, 强化海洋文化知识的创造与保护。
4.2 聚智——凝聚人才, 推动海洋文化高成长性产业创新
海洋经济发展中所包含的科技因素越多,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越高, 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要强化人才资本优先积累, 聚智重点集中在: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 尤其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 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人才和智力的作用。推动海洋文化产业进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海洋文化库, 加强文化成果的选择和储备;二要建设海洋文化市场, 加速文化成果商品化进程;三要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供全方位服务;四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环境,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流动创造优越发展空间。
4.3 集群——强化海洋文化产业集群, 展延产业链条
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海洋传统文化产业, 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巩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新兴海洋文化产业, 科学布局、培育开发高端文化产业, 推动新的文化产业革命, 努力构建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蓝色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整合海洋优势资源, 发挥集群以及产业链延伸, 提升品牌竞争力,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4 塑形——塑造海洋文化形象, 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重视山东的海洋文化形象设计, 形成山东独特的文化魅力。要进行CI形象设计, 就要大胆引入企业中的CI设计原理, 分别从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 对山东沿海的海洋城市或经济区形象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 使海洋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通过挖掘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海防建设等, 加之当代改革开放创造的新的蓝色与绿色文明, 形成系统的现代海洋文化现象, 加以宣传和包装, 使其逐步成为山东海洋文化符号, 并沉淀为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 以创造新的蓝色辉煌。
参考文献
[1]王东京.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9 (3) .
[2]谢生石.珠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3]李晓磊, 姚武太.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4]郭明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山东文化产业跨越发展[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3.舟山迎来中国海洋文化节 篇三
5月17日,“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在浙江舟山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宣布“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海洋文化功能作用,大力促进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主题报告,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文化部原副部长艾青春分别致辞,浙江海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盟、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韶等参加了相关活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致欢迎辞,市长周国辉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海洋报总编辑盖广生、中国文化报副社长杨开金、社委代柳梅等也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主题为“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的本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由国家海洋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人民政府、浙江海洋学院等承办,中国文化报社等协办,将集中展示中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海洋文化建设成就,包括中国海洋文化论坛、港湾秀、海洋美术作品展、海洋文化博览、海坛谢洋大典等10多项内容,活动将持续到6月16日。
今年的中国海洋文化节恰逢舟山解放59周年,舟山的59周年解放日,给中国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带来更多的喜悦和光彩。舟山举办海洋文化节始于2005年,此后连续举办多届,其影响力也逐年扩大,2007年被评为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之一,被确定为浙江省18个重点扶持节庆之一。今年的海洋文化节首次升格为国家级节庆活动,活动在继承、整合往届特色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提升,内容更加丰富。
又讯:5月17日,“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在浙江省舟山市成立。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和文化部原副部长艾青春共同为中心揭牌。梁黎明、周国辉、周达军、盖广生、吴常文、杨开金、代柳梅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4.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四
——读书报告
黑沿子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靠海为生,海洋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不依不赖、富于竞争、敢于冒险、追求成功。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的急剧加大,海洋已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人类的明天和希望在海洋。因此走向海洋,了解海洋科普知识,学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珍爱海洋,保护海洋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古往今来成功的学校,无不拥有个性的特色,无不以自己特色的文化给学校罩上金色的光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学校的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学生的发展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行政的管理由物和事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随着各类高标准验收通过,大多数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方面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建设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一、从书中汲取营养,深入理解海洋文化教育。
1、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2、张仁贤的《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学习,认知课堂》和《自主学习,活力课堂》
3、《舟山渔岛海洋文化》的海洋文学
二、阐释“海洋文化”理念。
对于“文化”,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界定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流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合或复合体”。
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
据此,对海洋文化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大海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性格取向等。
二、和谐共赢,营造宽容氛围。
“海洋文化”代表一种宽容的态度。“海纳百川,争创一流”,要求教师要有海洋一般的胸怀、善待他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学校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洋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依据海洋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设施布置、活动组织,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可以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发扬海洋精神,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从绿化的布置到校园小品的塑造,从教室、走廊等的墙面和空间布置,到学校大中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
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海洋文化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要面向未来,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新体系和新的教育文化,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资源,是深具民族性的。沿海地区的学校,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校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之上。厚重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我们着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提高和预见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海洋国家观,促使受教育者由传统的“陆地思维”向“海陆协调思维”转变。我们要以山东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引领学生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和海洋权益与国防等六大领域自主探究;它不仅仅是地方课程,它同时还是可以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知识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亲近海洋与探索海洋的意识,提高和发展综合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提高学生海洋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5.海洋文化节 篇五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王端清***6
3【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借助沿海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做足海洋文章,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
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人文情韵,使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笔
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就“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谈谈一些
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海洋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借助沿海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做足海洋文章,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人文情韵,使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提高认识,全面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人为本,注重软环境建设;抓住关键,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个性;人人参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提高认识,全面制定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就校园文化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师生的认识,让全体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种认同感,提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总体规划进行操作和落实。
我们的总体规划是: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建设海洋文化馆。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杠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头中学校园文化特色。
二、以人为本,注重软环境建设。
1、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雁”。
校长首先是思想文化的领跑者,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应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走在时代的前沿;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品格修养、形象风范上成为师生的楷模。校长应是勤奋好学的模范,校长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引领师生共同建设学校特色,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育人的教育使命。作为海头中学的校长,我充分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积极挖掘海洋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传播海洋的积极中实践者,充当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雁”。
2、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2 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具体做法是:校园的每幢楼、每条路、每个广场都结合海洋文化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如津渊楼(图书馆)、厚德楼(教学楼)、博雅楼(教学楼)、格致楼(实验楼)、海天广场、求真路、求善路等。结合廉洁文化进校园,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如设立廉洁故事长廊、廉洁格言长廊、廉石长廊、廉洁书法长廊等,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发动师生,全员参与,筹措资金,组织师生共同制作海洋生物标本、贝壳工艺制品等建立海洋文化展览馆,海洋文化馆里陈列的展品,大部分是由我校师生搜集而来,馆里的海洋生物标本大多是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制作完成的,作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海洋的热爱;作为展品,体现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我们通过海洋文化展览馆让学生在领略海洋知识的同时,感受海洋宽容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
3、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三、抓住关键,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和灵魂。我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校风建设,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1、校风建设: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学校首先从教风入手,不论是领导班子还是教职员工,都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教师中树立“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教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校历来要求全体教师把修身养性作为“为人师表”的基础,大力倡导用“责任、爱心和学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办公3 室正中墙上悬挂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鲜红的大字已内化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坐标。
2、“教学做合一,真善美共求”的校训体现了我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和整体风貌。近年来,我校更赋予校训鲜明的时代内涵,引领全体师生团结向上,友爱互助,共同托起希望的明天。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刻苦、求真、善思、好问”八个大字,内化成学生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效。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校纪。
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学校管理者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多渠道充实学校图书馆,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
为此,我校开展了作文、剪纸、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沥粉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我校的校园卫生更能体现我校校风建设工作的成就,保持校园“四无”,为我校创造了优美洁净的育人环境。
4、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5、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在德育工作中,我校还注重规范学生的生活氛围,使学生生活的规范化。这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通过 “学生一日常规评比”活动,通过文明班级评选、达标争章、周末例会等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校长期开展“弯弯腰、伸伸手、动动脑”活动,号召同学们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拾起,像吸尘器一样,使自已路过之处、停留之处、活动之处不留下任何垃圾。同时,主动完成一些力所4 能及、举手之劳的事情,为美化校园、方便他人做出一份贡献。
四、人人参与,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海洋文化为特色、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我校结合学校海洋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海之帆”体育节、“海之馨”读书节、“海之韵”艺术节、校园百家讲坛等活动、组织“海之声”校园广播站、海贝文学社、合唱团、球队等各种校园社团,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素质、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
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为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优秀的校园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足以支撑“文化育人”的天地。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校近年来,以“思想管理学校,以文化提升品位,以质量促进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用灵魂唤醒灵魂,用思想孕育思想,以素养提升素养”为育人途径,通过建设学校的
6.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六
青岛行政学院 赵立波
2012-11-24 06:02:49来源:《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4日 09 版)两则消息令人振奋。一是国内首个海洋文化产业园——“中艺1688文化创意园区”落户青岛。该园区围绕蓝色经济区战略,以设计、交流、传播等“三个中心”为核心,围绕产业集聚、品牌创新、创业孵化、文化旅游、商贸办公、配套服务等“六大职能定位”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二是海洋文化产业首次被提上国家政策议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海洋文化产业预计能达到大约12%的增速,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一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海洋文化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一大批结合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创意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传承传统海洋文化、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研究等展开的海洋文化建设蓬蓬勃勃。包括厦门、青岛、舟山、日照、防城港等多个城市,甚至以海洋文化名城、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滨海文化名城等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定位。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1.8万千米海岸线,沿海地区占国土的13%,却养育了超过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呼声日益强烈,步伐不断加快。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却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大航海时代后人们对于“蓝色星球”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更多的依赖,不断扩张中的海洋文化在与大陆文化碰撞中显示出更积极进取、更适应发展的优势。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必定要在大洋中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但当我们心理上依然远离海洋时,当海洋文化软实力没有足够强大时,海洋强国建设尚缺乏充分的理论引领与持续的动力支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从而以海洋文化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发展海洋文化,一要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统筹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发展,弘扬包括传统海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
7.民族特性与海洋文化 篇七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山水、动静、乐寿相对概念的组合充分表现了二者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生长的人的差异性——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 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 西方文明主动, 东方文明主静。
从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的不同就可看出其中许多相异性。中国虽然东面临海,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 却是一个大陆国家, 从“中原”一词也可以略看出当时的地理环境。于是, 在文化方面则反映出用词和思想的明显的大陆特征。古人心目中的世界, 就是“天下”、“九州”、“四方”或者是“四海之内”。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 中国的思想家从来没有海上冒险的经历。在现代人看来, 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不远, 但是在《论语》里, 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说:“道不行, 乘桴桴于海。”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只想, 泛舟桴于海, 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 并不比孔子好多少。孔孟的儒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思想、哲学、文化、社会、教育甚至经济, “仁、义、礼、智、信”几乎已成为立人的准则与信仰。儒家的入世的观念,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为”, 而“以和为贵”、温柔敦厚、政教为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哲学, 则又最可以看出古人的“柔”、“中”的一面。再看百家之外的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 也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着典型的东方之国的“温文儒雅”或者是“无为以有为”。以动制静、无以求空就是在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而对于环海的国家来说, 如古希腊人, 他们则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甚至有所误解, 认为古代的中国人眼光竟如此地狭窄。稍晚于孔子的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再到后来其学生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则明显地表现出与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同特点。从《荷马史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古希腊人的战争精神, 英勇、好斗、争强、不畏牺牲、刚毅, 再看古希腊的骑士精神, 及其古希腊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 忠君爱主、行侠仗义的传说故事大多也都是发生在海上或是临海而作, 与中国的儒生“守内、不发”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一个农业国家里, 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 在中国历史上, 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府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 在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里, 商人自不免受到轻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 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 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既然以农为主, 土地就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把铁枷锁。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里, 靠贸易来维持繁荣, 他们首先是商人。处身在海洋国家的商人们, 有更多的机会见到语言、风俗都不同的他族人民。他们习惯于变化, 对新奇事物并不惧怕。而且为了货物得以销售, 他们必须对所制造的货物不断创新。西方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样一个靠贸易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 这不是偶然的。
2 海洋文化特征
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来看, 海洋文化主要体现了“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从对异域文化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 体现在“多元性”、“兼容性”;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出发, 则主要是“开放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2.1 重商开放的海洋民族文化
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 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 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呢?作为岛国的英国, 土地贫瘠, 荷兰地势低洼, 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 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 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 追逐着财富和利益, 贸易一天天扩大。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 尊农为本, 视商为末。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海洋权益、海外利益日益扩展, 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
2.2 多元兼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海洋文化
海洋是全球联通的, 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 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 贸易与军事争夺, 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 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 “鲁滨逊漂流记”, “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 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 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18世纪中叶, 英国工业革命, 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 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 经过约1个世纪,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 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 美国实现工业化, 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 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20世纪50年代后, 亚洲经济发展, 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 促进经济腾飞, 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 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 兴起, 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 发展海洋经济。
2.3 支撑民族特性的勇敢冒险进取精神的强烈海洋意识
民族的冒险精神与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相关联, 海外贸易是民族冒险精神产生的土壤。
商业贸易是一个必须承担风险的领域, 海洋上同样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从事以海洋为交通媒介的海外贸易, 就更要冒双重的风险。乐于以此为业的民族, 必然是一个勇敢无畏、富于冒险的民族。最初支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去开拓“地理大发现”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 除了追求海外财富的强烈欲望之外, 就是他们那种勇敢大胆、不屈不挠、热情蓬勃的民族精神。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殖民地的荒漠原始、贸易中的冲突拼争, 都不能阻止他们奔向海外。冒险, 是海洋民族特性的本质特征。
3 上海世博——海洋文化的融合
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 形式是展会, 表现手段是科技, 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世博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异质文化互补共生的平台。它追求和谐共生, 那么必须具备共生的价值基础, 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准点与落脚点。海洋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 海洋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共生基点。大部分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 而内陆国家对海洋文化的向往与渴望也促进了文化的渗透融合。因此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中必定渗透着海洋文化特征。
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的主形态是水, 他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 表现了地球、海洋与梦想, 表明了中国这个大陆国家融入世界海洋文化、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海宝是对五彩缤纷生活的向往, 对五光十色的生命的祝福, 也是对中国上海对来自五湖四海朋友的热情相邀。
上海世博会将是讨论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 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海洋文化中体现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它的博大胸襟也正是世博会这个文化熔炉的隐形体现。世博论坛围绕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比如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 科技未来的创新发展, 城市宜居和谐等。它给一座城市带来多元化发展, 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碰撞。上海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为五大洲的民资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吸纳文化的平台。各种肤色、各种时代、各种地域的文化都将在这个舞台上演绎, 追求文化的和谐共生。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共生性特征也在它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世博会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中包含着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锐意进取精神。城市品格的创新, 建筑风格的迥异, 带给五洲四海的人们是视觉的享受, 世博不断演绎更新着现代科技, 绿色梦想。各个展馆所展示的民族风采, 科技力量, 人类生活的和谐美好冲撞出文明的璀璨。韩国馆以韩文为外观让游客看到形象化的海浪, 让我们了解许多海洋主题;瑞士馆像一个自然乐园, 让人们体验在城市与自然间悠游的自然感觉;芬兰馆心如冰壶, 节能环保, 心灵分享为主题;沙特馆全力打造一艘“丝路宝船”, 乘上这艘宝船回头可望见1000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朝前看象征中沙两国交流合作, 生机盎然。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已经在无形中同海洋文化的开拓进取性一脉相承, 这种精神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将人类向新的领域不断引进。
中国文明通过世博影响着世界, 各个区域的地域文化也通过世博冲击着中国。中国由闭守走向开放, 以全新的姿态, 广阔的胸襟迎接世界的文明。创新勇敢的时代海洋文化精神也将给我们的民族注入活力, 科技、文明、未来融入海洋, 汇聚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海洋文化之逆境奋发 篇八
关键词:海洋文化 逆境奋发 知耻后勇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两者的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和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1]。
古希腊文明就是海洋文化的一个具体诠释。[2]
首先,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更依赖于地理的环境。希腊陆地多山和丘陵,陆地交通不畅,森林茂密,并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希腊地处爱琴海,海面少有风浪,并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这些地理条件却非常有利于希腊发展海洋事业。
对于茫茫大海这一充满恐惧的未知领域,古希腊人没有退却,勇于开拓,逐步开始学习各个文明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其海洋事业。如赫梯人的造船技术、菲尼基人的文字和炼铁术等。铁的大量制作为伐木和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自然条件都为希腊海上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便利,促使希腊文明在公元前4世纪达到鼎盛。
二、海洋文化赋予人们的精神
它赋予了人们勇于开拓、逆境奋发的精神。在陆地发展不便的情况下,古希腊人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不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海洋。而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挑战,面对以前很少触及的茫茫大海,面对太多的未知力量,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海洋人发挥勇于开拓的精神,化阻碍为机会,不断地挑战这一未知领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新生命线。古希腊人依靠这种精神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而海洋正是这一精神的试金石。这些一切都源自于海洋,因为只有征服了海洋才有发展,因为要征服海洋才有了这样的顽强进取精神。有了这个阻碍才使人得以奋进,并勇于克服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逆境使人发展。我们的古人在这里有很多值得耐人寻味的例子。
三、关于逆境奋发举例
(一)愚公移山
它常常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此语出自《列子·汤问》。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每次进出都要绕路,他决心把山铲平,他的朋友智叟认为这根本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有孩子,孩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3]山神听闻此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这种逆境开拓、不屈不挠等精神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愚公家门前便没有高山阻隔。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他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从一个侧面也很好地诠释了古人的开创与逆境奋发的精神。这里要说的是由于前面有了山的阻碍,愚公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才去移,丝毫不在意旁人的看法,踏实并坚定不移地去做,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走向成功。这与古希腊人民勇于征服海洋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知耻而后勇
此语看似与逆境没有关系,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耻辱?因为很多事情在一定的时期内,我们做不到,于是有人会小看我们,嘲笑我们,甚至会自己看不起自己,陷入心灵逆境,于是有了耻辱。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如同海洋对于古希腊人民一样,如果不是征服它,那么它就是阻碍,如果征服了,那么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下面来看一下具體解释:
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此文源于“知耻近乎勇”。而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纵观古今,在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败。越王成为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忍辱负重,终于获释回国。他苦心学习,广纳贤才,访贫问苦,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国家渐渐富足起来,军队齐整,一举灭吴,从此勾践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4]
有时候,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愈发失败。所谓耻者,不足也。知不足而后勇,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可成大勇。[5]
失败了不要惧怕,找原因,想办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毛主席常常说:“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输了没关系,不要怕输,越怕越做不成事情,更不要服输。要勇于开拓,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现在一些人未做事前,便妄自菲薄,心里暗示自己肯定做不到,必然会失败。我们应面对困境不断调整心态,要有自信,引一个广告词“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
没有巨大的困难,就不会有大的突破,这就是逆境给我们带来的勇气。海洋赋予了我们天然的逆境,给了我们更多勇于跨越海洋、改变现状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它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去不断冲破重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这就是海洋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感受。
蓝色的大海,时起时落,时静时动,时常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悸动,时常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感到生命的豁达,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丁玉柱.关于海洋文化的内涵[M].海洋出版社,2009.
[2]邓红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M].海洋出版社,2009.
[3]愚公移山[M].初三语文课本:下.人民教育出版,2013.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5]傅开沛.尊荣知耻故事新编[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郭文坚,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大学辅导员。
【海洋文化节】推荐阅读: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08-05
海洋文化铸警魂演讲稿08-03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11-02
李海洋简历07-26
走进海洋小学作文07-02
滴水就是一个海洋07-04
海洋天堂 影片分析08-09
海洋科普实践报告08-17
童年的海洋作文10-10
四年级海洋教育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