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2024-11-17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13篇)

1.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篇一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拓宽升学渠道,搭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我校学生可通过四种途径继续升学深造。

(一)中高职“3+证书” 招生衔接模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各专业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意报读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选择高职升大选修课加强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均可参加普通高考的“3+证书”高职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模式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三年级可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考试,报读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学制为2年)。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第4学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四)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后,第4学年直接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2.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市场营销,中职与高职,衔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的一些要求。教育部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总体思路即是“以课程衔接为重点, 统筹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为确实落实中高职衔接工作2015 年9 月10 日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中职部主任李世伟、工商管理系主任吴晓微带领教师王微、秦婷婷到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营销专业课程讲授对接。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领导接待并就两校在合作培养中高职衔接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对接与洽谈。工商管理系吴晓微主任对工商管理系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情况做了介绍。并针对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等进行了交流, 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对接中发现由于所有的中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以及办学的体制都不同, 在教学方面从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缺乏一些协调性特点, 所以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因此, 本文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文中简称为“黑商职院”)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研究个案, 并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和开会研讨内容,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说明和分析, 发现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性对策。

一、调研样本的基本概况

我们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黑龙江省的20 所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全体学生以及任课的教师。共发放了学生问卷72 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72 份;共发放市场营销专业任课教师问卷30 份, 回收有效问卷也是30 份, 回收率均为100%。所有学生都是通过单独组织的中职招生考试取得入学资格。

二、调研结果说明和分析

1.目前黑龙江省各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中高职课程衔接指的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课程衔接。在调研的结果中表明, 大多数教师认为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衔接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的30 位市场营销专业的任课教师中, 4 位教师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是衔接的, 4 位教师认为不太衔接, 22 位教师认为部分衔接但是部分是不衔接的, 其所占比例分别是13%、13%和74%。也就是说有74%的任课教师都是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

2.目前黑龙江省部分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设置通过对比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设置, 《市场营销实务》、《推销技巧》、《市场调查技术》、《营销策划》这些课程是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四门, 但是这些课程在中职学校里也有部分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

3.课程设置- 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普通教育的关键就在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上, 经过到对接的中职学校去授课, 我发现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入学的高职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文化课以及实践课的时候有明显的能力上差异。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课素养要高于中职毕业生同学, 但专业对口的中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在中职期间就已经获得“助理营销师”的职业证书。

4.中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请你对高职教育提出建议”选项设置了二个主观性问题: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各个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如下:课程设置要增加动手实际操作课程并对专业进行深入教学、课程的开设不要重复、专业要与职业相对应、给予更多的实习实训实践的机会等等;课程内容要具有特色有理论深度、要与职业等文化相结合、能体现创新性等。

三、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探讨

1.课程衔接的培养目标

要能够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中职、高职衔接, 目前首要做好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衔接。开放性特点和职业性特性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主要特点, 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由市场上的职业和技能需求来决定的。中高职是职业教育阶段的两个不同层次, 所以在培养目标上会有一些区别但又具有某些联系。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当注重学生调研、定价、推销等基本销售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量的实操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销售操作技能;而高职学校目前则更侧重于提升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营销能力, 这应当在加强营销理论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同时, 实践教学过程中融通培养学生市场分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营销推广等营销综合素养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营销技能解决销售、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统一课程标准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 而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却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课程设置上不能统一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衔接的问题不可避免。由于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在体制上相对独立, 导致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又难以全面考虑中职的实际情况, 结果使专业课设置出现重复现象而文化基础课却断档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应建立与对口招生中专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常态机制, 与中职学校制定出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中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 能够使每个学院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意识并考虑中职课程的授课情况, 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

3.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级层次, 但还是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概念,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为主。当然, 中职学校也应注重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 充分理解文化基础能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方面, 根据调研的结果,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中专教育,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销售专业技能, 因此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的营销专业技能教学应该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过程, 运用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营销实操。

四、总结

目前随着各种企业的转型以及产业链的升级, 对生产一线的从业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又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进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已经不能全部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 所以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也就须及时解决。教育部提出用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实现中高职协调稳定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实际上中高职教育衔接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层面讲都是对的。中、高职衔接有学制上的衔接、有培养方案上的衔接、有学生心智发展上的衔接、有职业资格证书上的衔接等等。中、高职衔接教育既有利于我们学生从熟手向高技能手的步步提升, 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中级到高级, 再从高级到技师是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准备, 中高职衔接又有利于对技师的专业培养, 这也是目前企业产业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刘育锋, 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的诉求[J].2011, (24) .

[2]周叶林.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职教通讯[J].2014, (09) .

3.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探索 篇三

关键词:对口升学;直通制;一贯制;自主招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23-01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与探索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就成为必然。

但是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能看成是在中等与高等职教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由于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较缓慢,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构建,当前中高职衔接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仍然举步维艰。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亦叫五年一贯制,即一个高职院校与若干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此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一般有合作协议。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对口高考一般考语数外及相关一门专业课。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200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职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除直通制模式之外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3、中职生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4、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只有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不断研究与探索解决办法,才能使得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三、制度保证

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双管齐下的中高职专业设置改革机制形成

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篇四

中高职衔接为中职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应当注重词汇与语法教学,夯实基础;加大重难点知识巩固与练习;注重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让中职生能进入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全面提高未来职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随着决定的出台,职业教育发达省份如江苏、浙江等率先展开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

重庆市作为西部职业教育的先进省市,也于正式出台《重庆市关于对口贯通五年制和“3+4”人才分段培养的若干意见》,并制定和颁布了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

同时,目前重庆市已全面启动“五年制”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文化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标准制定工作。英语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和变革。

1 中职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无论中职对口高职人才培养、对口贯通“五年制”人才培养,还是“3+4”分段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无论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生文化基础素质教育的精神,还是关于落实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均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缺乏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职英语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目标,一入学即进行分流,设置不同的课程,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学生就业需求,主要强化英语听说教学,忽视英语词汇、语法教学,学生缺乏词汇和语法基础,导致听说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根据学生对口高职升学需求,由于目前对口高职考试没有对听力有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考点,强化词汇和语法教学,忽视听说教学,导致学生学习乏味,学习动机减退,英语语言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两种情况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未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上均存在相当大的局限,不能为高职阶段英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缺乏对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 由于中职生生源差,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学习动机缺乏,英语教学难度很大。因此,长期以来,中职英语教学将教法和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片面强调教学的形式化,力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比如词汇的拼读能力、基础语法和句法的运用能力和英语应用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缺乏与职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技能教学,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未能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大纲进行课程设置。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同时作为学生最为难学的`课程之一,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规范,课时不足,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缺乏,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中所需的职业英语了解甚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职英语无论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需要,还是对接中高职衔接,都存在较多问题,亟待重新思考和改进。

3 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注重词汇与语法教学,夯实基础 词汇和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词汇、语法(包括句法)教学。中职英语教材往往包含warming up、listening & speaking、reading & writing三大部分,分别注重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

而在这三大部分中,分别以dialogue和passage为载体,融词汇、语法(句法)等教学于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同时,应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词汇和语法(句法)集中教学时间,强化基础。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词汇或语法知识进行学法指导,避免简单的知识讲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从而夯实基础。

在词汇和语法(含句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适应中职学情的词汇与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比如顺口溜、儿歌等,避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心理,并把英语教学目标教育和多种激励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和语法学习的困难,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加大重难点知识巩固与练习由于英语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平时要完成教材上的教学任务相对困难,再加上学生普遍重技能,课余时间较少地投入英语学习,这也是导致中职生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应有意识地加大课上和课下的巩固和练习,为学生选定适用的教学辅导材料,并将教辅材料用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困难,从而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习,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注重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 英语语言能力的核心能力为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片面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一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皆应围绕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进行设计和实施,避免形式化的活动。

教学中,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组应在大纲的指导下,制订学校各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制订英语课程课时教学计划。以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制定统一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标准,并按标准进行能力综合检测,以评价为杠杆,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加强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就业。因此,教育教学的根本还是促进学生的就业,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随着“中国智造”“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需要更加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加强中职生职业岗位英语能力的培养成为中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基于此,学校应予以英语课程设置和课时保障,在保障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模块开设的同时,适当开设职业模块英语教学,为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5.广西搭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 篇五

广西搭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3 日 2 版

‚目前,与我们合作举办‘2+3’中高职分段式培养的中职学校,已经由去年的2所扩至5所,专业已从建筑类行业专业扩展到房地产类、国土资源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等。‛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何春蕾一见到记者,就主动地介绍起来。

2011年7月,该学院与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广西物资学校合作举办‚2+3‛中高职分段式培养招生,已有200多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就读。明年9月,他们经考核合格即可直接进入该院继续对应高职专业学习,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随着我国首个区部共建的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广西在前几年试点开展‚3+2‛和‚2+3‛等5年制高职教育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初中后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将安排40所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招收5年制高职试点班,招收新生人数不少于1.5万人。广西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发展5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进一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开通了‚直通车‛,不断完善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职的教师不仅参与教学课程设计,还带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覃平,今年已经3次到与该院合作的中职学校进行教学课程交流对接。覃平说:‚我与中职校的老师进行了多次沟通,最后确定他们上基础课程,我们负责能力提升,使学生在中职学的知识到高职用得上、不重复。‛

6.申报中高述职报告 篇六

尊敬的领导、专家:

我叫xxx,1963年12出生,1981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教小学课程和初中语文、政治,担任过小学、初中班主任工作,还担任过学区教导主任及中学会计、总务主任、年级组长、副校长。政治思想好,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强。1998年8月被评聘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将各方面情况述职如下:

一、政治思想表现。

我一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为思想准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注重个人修养,努力完善自我。坚持政治理论、法律常识和时事政治的学习,经常写点政治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积极参加普法考试。在单位中关心同事,热心为同事排忧解难,深得同事们的信任,群众基础好。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进取,尽职尽责。特别是担任总务主任兼会计期间,我做到了廉洁奉公、正直无私,分管的财务及担任的会计工作,接受了各级监督部门的多次检查都受到了好评。1999年12月被鹤城区教育局评为财会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被区财政局、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上、下期、2003年上期、2004年上、下期、2005年上期都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二、专业知识水平。

我具有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参加怀化市教师学校中函学习毕业。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湖南省黔阳师范中师毕业。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参加湖南教育学院中文专科学习毕业。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结业。20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除不断地提高自己学历外,还注重基本功的提高。2000年8月参加了中学教师基本功的培训,2001年参加了普通话培训,获得合格证书。2002年参加了计算机初级培训,获初级证书,2005年参加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获高级证书。1999年参加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2005年参加中学校长提高班的培训。25年来的教学实践、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撰写了不少论文,其中有在校内交流的,也有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的。

三、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与实绩。

本人教育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强。从教以来任中小学班主任、学区教导主任、中学总务主任、年级组长、副校长,始终坚持语文教学,很辛苦,但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好评。能认真钻研教材,恰当把握教学目标,备课、上课认真。当面批改作业,及时辅导。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学习习惯、方法和兴趣的培养。采用语文课前研究性预习教学、快速作文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任教班的学习成绩突出。95年至98年任教112班语文,六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在同年级都排名第一。2003年下期任教163班语文,期末考试排名同年级第二。2004年上期任教163班语文,期末考试排名同年级第一。2004年下期、2005年上期任教186班语文,期末考试均排名同年级第二。班主任工作,我主要是在81年至98年间,17年的班级管理,始终以下面引导为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影响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得好,首先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工作责任心强,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其次要有团结协作的班委会,再次是要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95年至98年带的112班无论是文化成绩、文艺比赛还是体育竞赛,在同年级中都排名第一。98年上期该班初中毕业,19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考上了中专学校。2005年下期任初一年级组长。一位班主任因身体原因,所带班几乎变成了一个“烂班”,且其他几位班主任都认为这届学生难管。我主动接任了那班班主任的工作。首先我找学生谈心,解决学生身边的学习思想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尽快接纳我。师生关系融洽后,就以“团结、文明、上进”为班训教育学生,培养凝聚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与班干部精心设计了入场式,入场式上我班成为了一个亮点,竞赛成绩获一等奖,全班学生的热情调动了起来。以后参加任何活动都不甘示弱,成为最具活力的班级。一个学期下来,2次被评为了校文明班集体,对于班主任工作,我的心得感受是:我肯投入、我肯付出、不计回报。我撰写了《班级管理漫谈》,在全国素质教育论文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奖,并发表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中。担任年级组长工作,我严格管理,团结老师,共同上进,每个班都能协调一致,出色完成学校各处室布置的各项任务,多次被评为学校示范年级组。2004任初三年级组组长,升入省重点中学的学生有48人,被区总工会评为“芙蓉标兵岗”。担任学校副校长,主管学校综治维稳工作,尽管我校周边环境恶劣,校内从没出现过混乱现象。2004年2月被石门乡人民政府评为综治维稳工作先进个人。

四、教研教辅能力及实绩。

2003年我校作为鹤城区新课程改革的试点单位,我承担了市教科所下达给我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设计的任务。我带领学生历时一年确定以《石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2004年5月,我将所有资料整理成一个兼合型的档案袋,将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参加省级评比,课题的设计、指导及学生活动的成果都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之后,市教科所组织全市研究性学习教师来我校观摩取经,绥宁县教育局组织了部分教师专程来我

校学习。2004年6月接到省教科院的通知,将这一课题写成案例,后顺利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将这个课题做为经典案例编入省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教科书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用书中,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郭文祥博士的精妙点评。2006年4月受鹤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委托,对全区研究性学习教师进行了一次培训,讲座的题目是《谈谈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操作》,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好评。

五、履行岗位职责及工作。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5年以来,工作上能吃苦,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满勤超量。能认真履行中学一级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近五年考核,2001年为优秀,2002年为称职,2003年为称职,2004年为称职,2005年为称职。

7.浅谈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 篇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生源保障,职教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 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中国职教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教育在学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职教教育起步较晚, 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 教育衔接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学制衔接等粗放型衔接之上, 内涵型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 由于衔接渠道不畅通, 衔接规模较小, 非学历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并没有纳入衔接渠道, 造成中高职衔接招生制度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3) 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对历史发展路径中的依赖性依然很强, 存在着课程体系不规范性与不科学性。

二、中高职衔接招生的主要模式

1. 五年一贯制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中途终结”的弊病, 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应运而生, 它是五年制高职的一种, 是教育部提出的“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模式, 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 指的是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 经过五年系统学习, 拿到高职教育毕业证书, 在校五年实行高职收费标准、一贯制教学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2.“3+2”模式

五年制高职的一种, 是高职院校与具有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合作, 采取“3+2”分段组织教学形式 (即由中职学校进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后两年教育阶段在高职院校举办) , 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承担分段组织教学的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须签订正式协议, 并根据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特点, 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保持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连续性。“3+2”模式是中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协作, 公共办学的招生模式。充分发挥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在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3+3”模式

“3+3”模式是分段式衔接模式的一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口高职单考单招, 有的省份虽然叫法不一样, 但本质是一样的, 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 (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 完成三年中职学习, 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可以说是一种中高职互不往来的衔接模式, 中高职院校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培养学生, 进行教学活动, 只要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就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三、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利弊分析

以上几种招生模式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上作出的探索, 其利弊在所难免:

(1) 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是相对于其他招生模式较好的一种模式, 对生源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方面, 五年一贯制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完成, 无疑会将中职教育逐步边缘化, 致使中职教育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作用得不到显现, 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也不能凸显中职教学的特点。如果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中职学校进行, 将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作用, 并且中职学校是否有能力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还有待商榷。

(2) “3+2”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五年一贯制模式及“3+3”招生模式, 加强了中高职院校直接的交流对接, 在课程共同设置方面有了相对一致性, 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 为中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不足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3) “3+3”模式最大的益处就是学生在完成三年中职学习毕业后, 可以参加对口单考单招考试, 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 选择高职院校的面比较广。其弊端也随之可见, 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并没有业务往来及合作关系, 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及教学任务上也大不相同, 生源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要实现中高职教育更好的衔接招生, 就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调整。高职院校招收学生时应注意将普通高中毕业生与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分班编排, 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同时扩大中职学校学生招收比例, 待高职教学特色成型及招生模式逐步完善, 从而实现中高职之间的过渡衔接, 彰显中高职教学特色, 树立职业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吕江毅, 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11) :102—103.

8.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生物化工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编号:D/2013/03/14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37-0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按照江苏省教育厅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的要求[1],进行了“3+3”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程衔接是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则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2]。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应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要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完成,哪些内容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1.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分赴南京、苏州、上海等省内外40多家企业开展了企业调研活动,同时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在取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专业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归纳、统计和分析,同时,通过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专业建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高职生物化工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生物化工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发酵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菌种培养、质量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专业核心课程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专指委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生物化工专业的菌种管理、生产管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等5个职业岗位,分析了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素质与能力要求及学习领域课程,针对性开设相应的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按生物化工的不同分类,设置并重点建设了《啤酒生产技术》、《生物产品分析与检验》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3.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为适应生物化工领域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快及关键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高等要求,培养能从事发酵生产操作、分析检验及菌种培养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的调研,经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其内涵是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生物化学》、《微生物操作技术》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化学检验、生化操作、分离提取、微生物培养与保藏、识图绘图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然后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生物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模块课程,同时安排菌类园艺工、啤酒酿造工、白酒酿造工、食品检验工等考工训练,以满足学生多方向就业的需要。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效

1.校企合作,创新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共育机制

近几年,学院先后牵头创建了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江苏今世缘酿酒学院、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等校企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及生物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校企共同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机制。

2.构建了“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施难、学生岗位能力有待提高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江苏食品药品学院国家骨干院建设和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探索实践了生物化工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生物化工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毕业项目课,并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进行,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

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了课程体系和教材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2]。本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了8门优质课程,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资源建设,其中2门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1门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啤酒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共8本工学结合教材,同时编写了《酒文化欣赏》等9本校本教材。

4.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中高职学生在文化水平、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例如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摸底考试,结合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差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及所用的授课时间。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数学应用软件的教学,开设Mathematica 4.0(或MATHLAB),将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作图,利用计算机来完成。A、B两个层次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一些编程训练。

5.课证融通,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

专业团队紧紧围绕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如菌类园艺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采用《微生物操作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两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来代替,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理论考核免考,不到60分还需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要按照职业资格应会要求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作者简介:

9.针对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篇九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10.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篇十

1. 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一所学校连续学习五年, 成绩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五年一贯制的优势在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弊端在于教育形式过于固定化和整体化, 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是一贯制培养模式, 学生一直处在一种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状态”下, 相比三年制的大专生,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

2. 单考单招模式

单考单招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职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单考单招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 俗称的“三校生”。单考单招考试采取“3+X”的考试模式,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 “X”指的是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课。

单考单招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吸收一批优秀的中职生源, 同时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打通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但是这种模式中职校和高职校没有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可能导致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 容易造成教育投入浪费和教育效益低下。

3.“3+2”模式

“3+2”模式指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 毕业后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是一种院校直接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和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举办同类专业, 实行分段贯通式培养。

较之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 “3+2”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整合、重组专业和课程设置, 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 是目前较为推崇的一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导致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

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特点导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在国家层面,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教育部职成司管理, 但在地方上, 仍有中、高职教育分属教育厅职教处、高教处的现象, 更不用说, 中等职业教育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不同体制。2011年, 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 组织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应该说这从宏观层面做了一些体制上的突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中高职教育依然缺乏统筹管理和调度, 许多微观层面的调整还不到位。

以专业目录为例,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不统一的。首先,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目录颁布时间是不一致的, 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 而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则是在2010年才修订的, 这导致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缺乏内在的依存度和一致性。其次,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数量相差较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 有19个专业大类, 78个二级类, 共计532个专业, 新修订的中职教育只有321个专业。专业目录的不统一, 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相对薄弱。

2. 招生制度不完善, 难以保障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目前, 在我国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有明文的规定, 大致在5%以内。这无疑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 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另外,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考核方式单一, 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应试考试, 职教特点不鲜明;同时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 偏重基础文化课的考核, 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3. 课程衔接不紧密

现阶段, 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造成教育浪费;二是课程的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同类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是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挂”现象。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该是递进和承接的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高”并不明显, 甚至有些还不如中职院校。中高职技能培训出现“倒挂”现象, 专业技能的训练效果难以保障。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1. 加强统筹管理, 做好顶层设计

一要理顺关系, 加强对话和交流。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多头管理的局面,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中高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制度、办学模式、资格认证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 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二要明确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三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给予企业一定政策优惠,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有益的模式, 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 适度扩大对口招生比例, 创新招生制度

要适度放宽对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限制, 一方面可以突破中高职生源的瓶颈,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终结性宿命。要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入学制度。首先, 在考试内容上, 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考核, 逐步淡化基础理论课考核, 体现职教学生的特色。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升学模式。建立综合考试、注重技能、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 如可以试行中高职衔接保送制度、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制度、推行资格证书准入, 免试入学等。

3. 架设中高职院校沟通衔接的桥梁

首先, 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 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 推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资格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贯通发展, 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

其次,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引导, 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提高高职教育衔接中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中职院校和企业积极参的职业教育集团, 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 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

[2]万伟平.政府作用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3]马秋硕, 刘铁, 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9) .

11.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析 篇十一

2010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 〔2010〕 48号) , 把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列入15项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之中。由此可见, 构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规划纲要》 实施以来, 教育部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2011年8月30日, 下发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 〔2011〕 9号) , 明确提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实施中高职衔接, 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物流行业涉及领域广, 吸纳就业人数多,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以及先进物流设备的应用, 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十二五”期间, 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30万人, 而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人, 现有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后续发展乏力, 难以满足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物流行业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迫在眉睫。

2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 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一是衔接模式的研究;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线的层次沟通研究。在衔接模式的研究主要有, 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等值的衔接模式,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通过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 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通过课程和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

2.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一贯制模式、对口升学模式和直通制模式, 在国内比较有创意的衔接模式是天津市的 “技能优胜晋升”模式。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 这一研究侧重于介绍国内外相关的衔接理论与模式;二是实验研究, 这一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必要性、有效性验证, 局限于地区性和极少的专业性衔接上。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以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具体表现如下:

(1) 在培养目标方面, 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 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 轻理论、重实践, 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 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 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

(2) 在课程设置方面, 内容重复、基础课程薄弱、技能训练重复, 没能建立起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不是很长,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模式和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作用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能发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阶段教育的基础作用和高职教育阶段的引领地位,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院校、物流行业等都能从中受益。

3.1提高中职物流管理学生学历层次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为中职生进一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机会, 圆众多中职毕业生的大学之梦, 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

3.2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

目前全国高考人数呈现大幅度减少趋势, 据 《南方都市报》 消息,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 今年仅有91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生源锐减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困难, 而物流行业因为就业环境相对艰苦, 吸引力下降, 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录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高职衔接能够增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数量, 为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的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能满足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物流行业的需求, 促进社会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3.3有利于课程衔接和资源共享

中职和高职物流专业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 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 中职课程应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应重实践、强创新, 高职教育引领中职教育。但由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 各自为战, 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 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 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发挥, 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更难体现,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中高职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中高职衔接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 建立共同培养目标, 可在一个体系内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 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 避免了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中高职的衔接使得中高职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便于实现师资、实训、图书等资源的共享, 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摘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物流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中高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不是很长,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能有效地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 满足社会、行业和个人需求,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资源。

12.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篇十二

【摘 要】分析广西中高职衔接“2+3”工作在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工作在操作机制上的不足,从“衔接”与“选拔”入手,通过调研,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广西 中职 高职 衔接机制 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32-02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选择部分紧扣广西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强强联合。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学校充分沟通、共同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和要求: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强化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二是紧贴本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探索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研究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及教学标准,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规范。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推进中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办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一、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情况

(一)强化招生宣传力度。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及政策,首届试点招生计划由教育厅下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认真分析了广西的招生形势,把“2+3”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作为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加强联系、寻找地域优势,建设稳固的生源基地,学校之间共同组建招生工作小组,共同制订招生计划和实施方案,共同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确保招生计划的圆满完成。同时,为提高试点项目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我们与广州、东莞以及区内的几家优秀企业共同合作,订单培养,联合招生,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高专业竞争力。

(二)招生录取情况良好。中高职衔接“2+3”分段培养试点招生计划是,2011年录取人数为2500人,报读“2+3”人数为32人,实际录取22人;2012年共录取人数为3011人,报读“2+3”人数为583人,实际录取576人,报读本科人数为90人,实际录取37人;2013年共录取人数为3254人,报读“2+3”人数为1778人,实际录取587人报,报读本科人数为81人,实际录取69人,2014年共录取人数为3042人,报读“2+3”人数为1839人,报本科人数为150人; 2015年共录取人数为3096人,报读“2+3”人数为1757人,报读本科人数为400人;学生和家长对上中职升高职从观念上给予新的定位,比较好地完成了招生计划。

二、操作中需要探讨的关键:如何选拔与衔接

(一)问题入手。找出项目合作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和体系的衔接、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科研先行。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项目又好又快地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分类试点。首轮选择服务业和制造业两类不同的专业试点。数控专业在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控车的操作技能,在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加工工艺和多轴加工中心的操作和设备维护能力;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分步实施,在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在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

(四)分步推进。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面。

三、可行性对策

为保障中高职衔接“2+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共同组成了“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由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两校教务、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及相关系部领导组成,对中高职衔接班的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联席会议。建立中高职院校管理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和解决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中教学和学生管理出现的相关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确保科学稳步发展。

(二)联合教研。围绕试点项目的专业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相关系部与对接学校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统一课程体系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听课评课、交流心得。

(三)联建基地。发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和对口中专校各自的实训基地优势和特色,资源共享,集约办学,联合建设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联动行业。各校发挥各自影响和实力,与地方行业、企业如纬创、富士康、上海通用等大型制造类企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与广西及周边城市的旅行社、景区、酒店合作建设管理试点专业,让这些企业参与到试点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指导等过程中,推进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五)联创特色。围绕学校文化、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三个层面打造中高职衔接的特色。

1.学校文化。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高超职业能力,将这样一种学校文化辐射到对接学校,引领试点班学生,引领试点专业文化的建设。

2.体制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办好一批中高职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办出具有特色的中高职衔接试点班。

3.培养模式。围绕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环节,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建设思路,扎实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

四、对高职院校“如何介入中职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探讨

实施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校均有完善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严谨规范,此外,针对衔接项目,学校正在进一步修订和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衔接班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制度。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衔接教学中应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同时又有所侧重,中职教育强调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策略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制度。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衔接能否成功首先要解决设计层面的问题,应该着重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然后逐步在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好进一步的衔接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将以专业和地方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推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课程体系衔接制度。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我们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建设思路开展工作。

1.分层化围绕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统筹考虑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分级别按照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级别,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和范畴,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不同级别的课程和教材。

3.模块化根据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级别组建成相应的模块。

4.学分制搭建柔性化管理平台,推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服务。

(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前三年在对口中职校学习,取得本专业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两年升入高职阶段学习,毕业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五、建议和意见

第一,完善考试制度[规定时间、统一标准、确定技能考试的方向和参照标准(结合中职教学大纲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共同研究)、文化为辅],最好由上级教育部门调研后统一标准、专门机构。

第二,让技能成为必考项目,除了文化高考还应该为中职设“技能高考”,完善中职技能高考大纲设置试题。

第三,联合中职招生宣传,投入一定宣传经费用于补偿中职学校第三年学费收入(对口协议学校)。

第四,扩大社会宣传、使社会、家长对升中职、上大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便得到家长的支持,扩大招生层面。

第五,让一些动手能力强,有特长的高中生、初中生报考中职,通过中、高职(中职+本科)阶梯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他们成为“金牌蓝领”。

实践证明,中高职衔接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基础知识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学校进行学习,对学生和家长都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广西将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体系上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的需求,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坤华.“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2]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4]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

[5]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

[6]赵瓅.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13.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中职学校专业评价模式现状

1.“二阶段三课堂”的评价模式

“二阶段”是指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分成学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三课堂”是指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行业岗位三类课堂。基础理论课堂包括公共素质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等需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堂, 技能实训课堂是指需要利用实验实训设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 行业岗位课堂是指要到行业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课堂。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学生学业评价的完整性, 又能保证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性。

2. 发展性评价模式

发展性评价是指将发展和导向功能放在首位, 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同时注重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等的融入,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3. 错位评价模式

错位评价模式是着眼于中职生的特长发展, 采取符合中职生个性的、在智育上扬长避短的评价。错位评价根据中职生特长发展、错位发展的需要, 向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甚至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选择。学校采取灵活的方式, 如菜单式、模块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做到各取所需, 各得其所, 从而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4. 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模式, 突出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模式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使高职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高职专业评价有以下四种模式。

1. 演示性评价

演示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演示性评价的具体形式有两种, 一是项目、实验;二是演示。项目实验的形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选择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演示自己的任务项目或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探究, 形成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现场陈述或书面陈述, 必要时进行能力展示。

2. 自主式评价

自主式评价是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任课老师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行组织团队, 自主确定作业内容, 最后按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终评的方式, 形成最终成绩。其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与综合性。

3.“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

“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实施以职业技能评价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

4.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学习评价模式

能力本位强调的是知识的效用, 将关注人的特性体现在实施过程的细节中, 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要求削弱考核的选拔功能和分数的价值功能, 突出考核本应具有的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等功能。

三、中高职专业评价模式衔接体系设计

1. 重构评价内容, 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既要考核课程知识, 又要考核能力和素质, 通过多角度评价, 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充分发挥和提升, 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产生互补、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改革评价方式, 采取过程式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 要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积极倡导动态的过程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养成的职业素养, 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

3. 改革考试方法, 加强实践考核, 实现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为了达到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目的,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案例分析等。

4. 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设计

(1) 对口合作的中高职学校必须共同研究并明确各自承担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等,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2)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教考分离, 行业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的实施等过程中。

(3) 考核要具有全面性, 要包含学生从事某项技能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考核类型要包括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考核方法要多元化, 采用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等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中职”) 和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 的协调发展。中高职的衔接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学制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教学模式的衔接、评价模式的衔接等。本文主要探讨中高职评价模式的衔接, 分析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评价模式, 并对中高职教育评价模式的衔接体系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群, 王彬, 周彬.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 2011 ( 6 ) .

[2]胡焱.基于发展性评价模式的中职数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 8 ) .

[3]崔志钰.错位评价:中职学生评价新视角——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 2010 ( 18 ) .

[4]宋世奎.中职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J].长三角·教育, 2010 ( 9 ) .

[5]张焕丽.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10 ( 20 ) .

上一篇:肚子疼请假条下一篇:移动通信基站电源设备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