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古诗(14篇)
1.想象的古诗 篇一
读中入境 想中悟情
——《绝句》教学设计
宝鸡市高新区天王镇中心小学 张伟华
【课 题】杜甫《绝句》其一(迟日江山丽)【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下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绝句》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两幅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气氛,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学思路】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读代讲,以想促思”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展开联想,深入理解诗人描绘的古诗意境,体会春天的美好,感受春光的美丽。【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激发学生想象,理解诗意,感悟诗中的意境美、韵律美。【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准备】
1、有关春景的视频课件。
2、歌曲《春天在哪里》、节奏舒缓的古筝乐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到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边倾听边想象,听完后自由谈。
师:春天是温暖的,是生机勃勃的,是无限美丽的。自古至今,无数的诗人饱含激情地叙写出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大家会背许多古诗,那么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呢?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学生争着背诵《咏柳》、《春晓》等古诗)
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这是一首非常美的写景诗,同学们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一定能学得很好!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诵,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指导:声音轻些,语调应柔和、缓慢。
3、指名朗读,在静听中努力想象出画面。
4、师:头脑中有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问:你的脑海中的画面有些
什么?(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燕子、沙滩、鸳鸯„„)
5、师:带着感情说说,如灿烂的阳光、轻拂的春风、微微的花草香味、飞舞的燕子、沉睡的鸳鸯……
三、感情朗读,激活画面,口头描述
1、带着脑海中的画面朗读诗歌给老师听。(评价:比前面读得更生动了,老师脑海中也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你们脑海中的画一定会出现鲜艳的色彩,还会有好听的声音,那就成功了!
2、师:自己认为已经成功了的同学请举手。(评价:哇,你们真棒!很擅长想象!)
①、同桌互相说说各自脑海中的画面。
②、指名自愿站起来描述。请用:“我仿佛„„”开头说。(多请几个同学)
3、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动画真美!带着这一幅幅可爱的动画再读读诗歌,大家一定会有新的体验。
4、指名读,齐读。师:好极了,老师都闻到花草的香味了,听到燕子的鸣叫声了!(做深呼吸,侧耳倾听,闭眼陶醉状)你们也吸吸鼻子,闻到了吗?再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到了吗?不得了,大家设计的动画片不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香味呢!
5、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仿佛眼前就有一幅这么美的画面,吟出此诗。
6、(播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祖国的山河看起来是多么的美丽呀!田野里,一只只刚从南方归来不久的小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被阳光晒
得暖呼呼的沙滩上,一对游累了的鸳鸯依偎着,惬意的睡着了„„
生赞叹:多美的画面啊!
四、课堂练习,巩固理解
师:大家真行!只读了几遍,就把诗歌的内容基本理解了。现在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老师报词语,你们说意思。(略)
五、品诗析句,学会欣赏
1、师: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老师重点指导赏析“迟日”、“丽”、“香”、“泥融”、“飞”、“睡”等词)。
学生发言精彩举例:
学生甲:“江山丽”让我仿佛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春景图!学生乙:我喜欢“花草香”,它让我嗅到了春天的香甜气息。学生丙:“飞”和“睡”动静结合,巧妙对照,更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带着喜爱的语气吟颂这首诗。
六、课外练笔,拓展训练
古人看到美丽的景色,便以诗歌描绘。同学们也擅长用自己的话表达,那么请你们回家后把在课堂上口头讲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老师将选择好的刊登在黑板报上。
2.想象的古诗 篇二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已经算比较简练概括。而古诗词的凝练概括性更高,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与空间。因为语文除了是知识的载体外,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的这种特点呢?因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绝不放过这根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让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我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除了讲清楚卖炭翁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之外,我还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老人穿着怎样?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当时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讨论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一段话,绝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其中朱燕同学这样写道:“天色阴沉,铅色的乌云像一床硕大的棉絮严严实实地铺满了天空。西北风刺耳地呼啸着,刮得枯树枝毕剥断落。卖炭老汉正颤抖着将一捆一捆的木柴往茅棚里搬。他那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蓬乱了,刺骨的寒风就像鞭子舞打在老汉刻满了辛酸皱纹的脸上,他那核桃壳般的脸冻得乌青紫黑,清水鼻涕直淌,浑身瑟瑟不停,他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破夹袄。老汉仰望天空,哆嗦的嘴唇里发出喃喃的却十分虔诚的祷告声:老天啊,你再冷些吧!最好下一场大雪,那天寒地冻的日子,我这窑炭才可卖个好价钱啊,我一家老小过冬的衣食才有着落,老天爷啊!”
这是在人物描写上所做的一点有益性尝试。在教学《惠崇 (春江晚景) 》这首诗时,我有意识地对学生作景物与场面描写的训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色彩艳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我要求学生就这两句诗发挥想象,用文字详细描绘出这幅优美的“春江鸭戏图”。学生杨柳妙笔生花:“河边是一片翠竹林,清晨的曙光透过竹林洒了下来,像轻纱似的,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辉。竹林深处似有点点粉红的桃花,凝眸细视,原来是那粉面桃花在春风里绽放着它们的笑靥。竹林那边来了几支老鸭队,它们嗅着泥土的芬芳,踏着清柔的小草,大摇大摆地兴冲冲地展翅从岸上跳入江中,嘎嘎嘎地叫着,扑打着,激起阵阵水花。它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还有的引吭高歌,那么兴奋,那么陶醉。它们喜形于色,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江水变暖了,春天又来了!”
为提高训练的力度,我选择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训练。学生黄徐晨用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游子的秋思:“在萧瑟的深秋季节,枯藤缠绕着老树,点点昏鸦在巢窝边盘旋;小桥无言,溪水默默,炊烟袅袅,多么静谧的小山村啊。你瞧那边,在枯草乱石的古道上,一匹载着旅人的瘦骨嶙峋的小毛驴正吃力地行走着。那背井离乡的游子面对归巢的昏鸦,安居的村民,萧瑟的秋风,他不知今宵归宿何处,更不知浪迹天涯何处是个尽头。他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3.让古诗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三
一、推敲字眼,引发联想
联想往往是由人、事、物、景及时间、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审美者对审美对象似曾相识,就会调动曾有过的切身感受进行审美体验。而作品中传神的字词往往是唤起审美者想象的媒介。《红楼梦》香菱读诗不是耐人寻味吗?香菱读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后说:“这‘余’字与‘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那个地方去了。”正是诗人用字的神韵,使诗人笔下日暮村野的生动意象勾起了香菱对往事的回忆和体验,引起相似的联想,才有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生动的字眼,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体会,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获得审美能力。如教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抓住“疑”字进行引导。“疑”是怀疑,似是似非。诗人用“疑”字把“飞流”与“银河”联想在一起,我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飞流像银河从九天落下的情景该是何等雄奇壮观!
二、由物及境,引导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古诗作品的感染规律,由物及境,创设课文情景,将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才能感受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所谓由物及境就是根据事物表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并由此及彼,进行合乎规律的想象。如教宋祁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天红杏枝头的情景进行想象。想象嫩芽青翠欲滴的情景,想象花的浓艳色彩、千姿百态以及在和煦春风中花枝摆动的景象……,进而联想到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意融融,如此花香风和的情景下,必招蜂引蝶。于是仿佛又看到花前嗡嗡采蜜的蜂儿,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兴高采烈的穿红戴绿的游人与春风、阳光、红杏交织在一起,一幅幅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生意盎然的春闹图因人而异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了。
三、依傍形象,进行创造
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涉及艺术创造中的想象问题:“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古诗鉴赏也是驰骋想象的审美活动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因为通过和凭借审美中的想象活动使人透过对某种对象形式的知觉,直接去把握它的深刻内容产生认识与感情相统一的关照态度,得以实现再创造过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写了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是什么被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省略了,隐者可能会在此山中的什么地方也省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充出来,隐者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有学生写道:“一位白发苍苍的清奇老人,他背着药筐,时而在高山云海之中攀登,时而在山涧小溪之旁濯足,时而背倚着古松休息。”这样的描绘真是妙极了,小作者通过想象把隐者的形象写活了,使阅读主体的心境与作品境界完美地融成一体。如果学生想象枯竭,教师不善启发,又怎能“瞻言而生色”,使之产生共鸣呢?
四、反复诵读,感受形象
文学作品中优秀的语言、精妙的修辞或者和谐的韵律、错落有致的节奏等给人以完整的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作品的形式美中受到感染,从而进入情感体验过程,去欣赏“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戏曲”、“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旋律和乐章”。如教《敕勒歌》这首民歌,经过反复诵读,阅读主体从本文“句式长短交错,自由活泼,节奏疾徐有致,自然明快”的形式美中受到感染,精神异常振奋。他们表达自己想象的情景是:大青山下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天地相接,站在草原上心胸是多么的开阔。敕勒族人民自由地放牧在绿波荡漾的广阔的草原上,风吹碧绿的齐腰草儿倒向一边,一只只腰肥腿壮的牛羊蹦跳着;阿婆迎着晨曦提着奶桶迈出蒙古包,小孩儿席地盘坐喝奶吃酪……学生的各式各样的丰富想象体现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已深深感染了他们,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关于想象的作文:想象中的世界 篇四
如果哪儿受伤了,或生病了,就喝一种神奇的水,身体就会好了。
如果走出家门,人就可以飞起来。吃了长生不老药,就能长生不老。吃一种果冻,就能知道所有的知识。
如果想养一个小动物,就大声地说出想要什么动物,什么样子和大小,这时候就会从天上飘下来一个带着降落伞的盒子,打开就是你想要的动物。
5.想象的古诗 篇五
要上课了!我冲进课室,只见余老师早已笑眯眯地等候在那里。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余老师告诉我,今天文学社要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想象力大比拼”,也就是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先设想出一个现实生活中或非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然后把这个场景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我们想了想,便想出了医院这个地点。倒霉的我,这次也不例外,演起了一个病人的角色。 表演开始了!由“家属”黄哲行扶着我,我“痛苦”地走着(扮演手骨折了),为了表演逼真,我的脸故意扭曲变形,结果引来了同学们一阵阵大笑。好了,到“医院”了,天哪!这个“医院”的卫生环境够差的!医生不戴手套!我“吓”得“大叫”。结果一个“麻醉师”(同学扮演)慢悠悠地走了过来,我“吓”得又是一声大叫,同学们已经笑翻了。“麻醉针”对着手一“戳”,我尴尬地提醒:“是右手!”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好了,终于“麻醉”完毕,我假装睡着了。“院长”周健为过来帮忙“做手术”,做好后,没有夹板,结果拿了一把尺子夹住我的右手。我痛得一阵大叫。“护士”笑了:“麻醉针不管用呢!这么快就醒了。”班里一个同学笑得把椅子都弄翻了,连人带椅摔倒在地上。
好了,终于表演完毕,我的右手已是“伤痕累累”!接下来老师又叫了另外几个人来演。演过了,但时间还有很多,于是余老师来了一个更难的“关卡”:随便选人,在规定时间与场景内演出来。结果,又点到我了!老师一共点了八个女孩。表演场景是“洗手间”,我们又尴尬又好笑,情急之下我演了一个清洁工。有人吃吃地偷笑:“肖清洁工!”还有人演卫生纸、镜子、洗手盘,但老师看完后摇摇头:“连个马桶都没有,还没人上洗手间!奇怪的洗手间。”同学们笑得把房子都快掀起来了 “可恶”的余老师又叫我们演第二次。好吧,这次有人演清洁工了,我只好演马桶!我双手与肩平行,半蹲,心里有点尴尬:看上去这个马桶好像很高,怎么坐啊!老师又来“审查”了,余童茜同学也是演马桶!余老师看着我们,乐了:“马桶怎么这么高?”再一想:“哦!马桶盖呢!”这会大家都笑得快昏过去了…… 这节有趣的文学课,让我们在游戏中寻到了快乐!
6.想象的古诗 篇六
一、讲述故事,展开想象
讲故事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方法。故事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这对学生想象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有效。例如,教学《咏华山》,当教师把文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学生通过聆听故事,头脑中一直积累的与故事有关的表象, 会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教师讲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时,启发想象:“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寇准,站在山顶上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讲到:诗的第一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或是谈到第二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内容:“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学生想象出了古诗表现的意境,不仅锻炼了想象力,还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教师接着讲故事,同学们闭着眼睛静静地聆听着,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的情不自禁地说:“啊,华山太高了! 真美呀!”“我真想在华山上唱一首歌!”……这样逐步地引导学生想象,不仅使学生想象出了诗歌表现的意境,丰富了想象能力,对小寇准所咏诗中的情感也感受得更真切。
二、观察插图,丰富想象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有这样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非常得感兴趣。通过观察插图,栩栩如生的人或物映入了学生的眼帘,此时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者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青松》一文中,画面上是漫天飞雪,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只有青松站立在雪地里,厚厚的积雪压在它的身上,但它还是傲然挺立着。让学生看着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进行想象,教师启发道:“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松树,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那仿佛变成了一个动画给我们展示着松树的内心。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作品创作中讲究“留白”,看似无却蕴含着更多,古诗也是如此,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有意识地在文中留下一些空白。诗句之间的内容有较大的跳跃性,在教学中抓住“空白”,创造出一种更多层次更丰富的境界,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这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添姿彩。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中的《锄禾》一诗时,通过学习古诗,学生知道了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作者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前后两句在内容上跳跃性比较大,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从而体会“盘中餐”中,每一粒米饭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换来的。通过想象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建立了诗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完整地领会诗的意思,受到感染,体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四、依文画图,拓展想象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然后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落到了实处,不再是乱想,而是有条理有意境的了。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了与鹳雀楼的相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逐句理解。特别是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这两句诗不仅倾注着诗人满怀的豪情,且富哲理意味,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想象空间。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脑海里出现了许多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绘成图,边把想象的景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使画面与诗文相吻合,颜色与情感相结合,这样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更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古诗的真正内涵和意境。
五、诵读吟唱,激发想象
音乐是世界上的语言,是最富感染力的。教学中运用音乐来激发出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声情并茂。古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若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把不同的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反复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那将会是一件乐事。在教学古诗《悯农》《登鹳雀楼》和《春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这几首诗编写的乐曲,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跟着音乐诵唱起来,很快被带入了情境之中。简单又好听的旋律使学生浮想联翩,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融入了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7.加强想象训练 提高古诗素养 篇七
【关键词】想象;领悟;训练
加强想象训练,提高古诗素养就语文教学而言,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下面就谈一谈如何结合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一、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人都提倡在意境中教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而我们的古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只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通过想象联想,而获得感同身受、异常真切的体验。更何况诗歌以言简意丰、富于张力的意象表现主客观世界,跳跃性极强,留下大量的空白,召唤读者加以填补、连缀和再创造。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鼓励孩子结合已有的生活阅历,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把诗词中简约跳跃的意象有机联系起来,做到诵读时脑海中能呈现出立体的、流动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加强记忆,更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思维品质。在古诗学习中,我们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只有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才能走进古诗,走进诗人。
就拿《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来说吧。语言相当精炼是这首诗的特点,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深入思考。此后,针对这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点拨,紧接着顺水推舟,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此时,他们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二、在指导朗读中训练想象
通过朗读,能够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得其意义,并且受到感染。在基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后,接下来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提出的朗读的总要求,指出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诗歌的语言极富音乐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和平仄相对、回环往复的音韵,给人以咏叹歌唱般的音乐美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并得到初步的情感体验。另外,语言的习得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积累,慢慢培养起古汉语语感,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都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有质量的朗读,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采取先由诗范读,尤其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然后指导学生用赞叹地语气边朗读边想象自己此时就站在瀑布前游赏的情景。
三、在推敲词句中训练想象
理解和推敲古诗中的字、词,是理解古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借此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有效办法。有些字、词乍看容易理解,稍作深究又觉得含义颇深,它们深刻地揭示他们本身的含义,还有古诗背后的含义。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字、词背后隐藏的含义呢?这就需要通过推敲进而展开想象。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引导学生抓住“三 月”的扬州怎么只有诗人一只船在行驶?孩子们通过“三月”正是好时节,扬州的船只不可能会那么少,这样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作者要些“孤帆”?从“孤”字只有“一只”的解释,马上就体会到了这“孤”字还表达出了作者此时孤单的心境。抓住关键的字、词,想象作者写诗时的心情,这样,又能使孩子进一步与古诗、与诗人对话。
四、在观察插图中训练想象
画面是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它通过色彩、形象等再现着具体的事物,比起抽象的文字符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 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形的“再造”。因此,它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很好的插图,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插图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如果能把这幅风雪夜归图展示给学生机看,从画面上去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体会诗人写旅途的艰苦。 并针对其图引导学生思考:(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末句的“归”,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處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通过看图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意义。
8.想象的古诗 篇八
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谈语文课想象式教学
一、在想象中激发求知的热情
上课伊始,老师出了个谜语: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每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孩子们边听边想,很快就猜出是“太阳”.老师把预先画好的哈哈大笑的“太阳”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猜一猜太阳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求知的热情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
二、在想象中擦燃想象的火花
老师在引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其中的一句“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一些孩子试了几次都读不好,难以把握“冒出来”该怎么读。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草原,更无法想象草原上太阳升起的情景,要读好这句话确实不容易。
对此,老师从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入手,点击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碧绿的草原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画面。老师首先引导看画:画面上有什么?学生说出了蓝蓝的天、红红的`朝霞、绿绿的草原……这是画面上看得见的。接着,老师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启发想象思维:除了这些,再推测一下,还会有什么?有的说应该有小树,有的说肯定有许多野花,还有的说有牛、羊、马和牧民……老师的点拨,擦燃了孩子们想象的火花,他们通过看画、想象,“再造”了一个美的世界:草原的辽阔之美,草丛的茂盛之美以及草原上牛肥马壮的生命之美。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想象茫茫草原与蓝天相接的地方,太阳从茂密的草丛中慢慢升起的绮丽的画面……
孩子们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着,小嘴巴轻轻地朗诵着:“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那份陶醉,那份自得,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吟唱,在表白内心的感受……孩子们进入了朗读的至高境界。
三、在想象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学习了课文,老师设计一个金话筒讲坛:说一说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同学喜欢太阳能发热,有了太阳冬天就不怕冷了;有的同学喜欢太阳光,有了阳光白天就不用电灯了,可以节约电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空间里翱翔。尽管孩子们的想象都是一些浅显的感性认识,但其间却闪烁着童真与童趣的光辉,充满了人间的真、善、美。
记得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不喜欢太阳,因为早上太阳常常打破他的美梦,太阳出来他就要起床了……类似这样的“理由”,我们不能单从“认知水平”去加以理性的修正完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否说了真话,是否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说出心里所想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大话和空话。我之所以赞赏这一点,是因为我觉得,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是空洞和缺乏生机活力的,缺乏真情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金话筒讲坛在《晒太阳》的优美旋律中,在老师动情的朗诵中,把孩子们再次带进了想象的境地:“我喜欢太阳,她给小草擦去昨夜的泪珠,给苹果抹上美丽的胭脂,给小猫送去美妙的梦境……”
9.想象的古诗 篇九
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李晔 中年级 美术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类飞翔的翅膀,也是每一个喜欢美术、学好美术的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想象力、形象、幻想、评价
正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今天的想象,明天很可能就会成为事实。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挖掘学生想象力的潜能,是每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积累形象,培养想象力的必要前提。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艺术形象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和积累。井底之蛙想象不到世界有多大;没有见过大海的人绝对体验不到它的浩瀚。因此,积累丰富的形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前提。形象的积累可以是大脑中的思维储备,也可以是外化的实物资料。积累可分为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直接积累,即多看、多听、多经历、多感受、多体验,见多识广。见得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再将它们化作记忆、印象、图像储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就可以随时调动使用。间接积累,就是从作品中、书上、电视上、图片上、电脑上,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接收和储备图像信息。社会越先进、越发达,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积累就越多。积累越多,想象内容也就越丰富,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二、创设氛围,培养想象力的根本保障。
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根本保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想象创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要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是一个轻松活跃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想象创造的兴趣。不能把课上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压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双边探究、体验、感悟、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不是“牵鼻绳”,不能要求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更不能把学生看作“听众和观众”。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想象空间。教师传授的愈多,学生自主探索、想象的机会就愈少;教师示范越具体、越完整,学生的思维局限也就越大,甚至成为其想象力与独立个性发挥的枷锁。因为学生是善于且乐于模仿的,学生会遵照老师的旨意,亦步亦趋。
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予其释放真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轻松、自然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觉探索感悟,不囿成规,自由想象,敢于创造。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就感。
三、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结合故事、音乐、文学、幻想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故事引发想象力
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给学生讲故事不仅是为了吸引他们,而且,讲故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手段。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思维是形象化的。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并配合表演动作,描绘出故事中所包含的几个鲜明的画面,激发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一旦进入想象状态,他们便将老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变成想象的画面。甚至于就像在脑子中放电影、放录像一样。最后,老师要求他们将所听的故事(也就是他们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画下来。于是,学生就会将自己心目中幻化的映像反映在画面上。结果,一个故事往往会使学生的画缤纷各异,而且画面绝对鲜活生动。
如在上《可爱的鸟》这一课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小鸟的生活习性,各种鸟的特点,以激发兴趣和启发想象:“这一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因为鸟儿们要在这里举行竞技大赛呢!它们都希望把自己最拿手的本事展示出来。百灵鸟的歌声最动听了,所以它表演唱歌;燕子造的窝最牢固,它给大家表演造窝;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专给大树治病,它表演的是给大树捉虫。还有麻雀、喜鹊„„”听完故事,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我启发道:“同学们,你们看课本中小朋友画的鸟小巧玲珑、多有趣啊!你们准备画鸟在干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说:“我画小鸟造窝!”有的说:“我画小鸟在唱歌”。“我画鸟妈妈给小小鸟喂食我画鸟儿在找吃的!”“我画„„”他们都沉醉在自己想象的天地里。
2、音乐启发想象力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绘画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音乐具有抽象性和抒情性,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随着意境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歌曲、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音乐声响起,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对音乐作品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教师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名具特色的画面。
3、文学激发想象力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读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这些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形象会呈现在学生想象的空间中,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从而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
如儿歌《春》,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百花开放的热闹景象:“春天到,小鸟叫,草地青青穿绿袄;杨柳枝条随风飘,桃花李花开得好;小蜜蜂,嗡嗡叫,采集花粉把蜜造。”好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画面!又如古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鹅的外貌、生活习性,有声有色,使人读了之后,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白鹅戏水图。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
4、幻想诱发想象力
幻想是造的沃土,历史上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无一不是极富幻想的大师。
幻想可以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让学生自由想象,随意表现,任意组合,刨作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在幻想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动植物可以拟人化,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有生活、有情感;人也可以拟物化,成为某个事物。人与物自然交流,惬意无比。幻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使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学生们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立即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想象欲。对于学生的神奇幻想,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四、科学评价,培养想象力的有利支持。
想象是美术设计的先决条件,新颖的作品来自大胆的想象。教师对学生的想象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人们往往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当学生的画作超乎想象,就会被批评,甚至会被嗤笑。一个孩子画了蓝色的马,就说他色感不好;一个孩子画的青蛙长了翅膀,就说他不善于观察生活;另一个孩子把太阳画在整幅图画的下面,而纸张的上方画出楼房和山脉,可能有人觉得孩子方位感有问题吧。当孩子即兴创造着涂鸦作品时,家长或老师可能会训斥:“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别浪费纸张颜料了!”我们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力也是美术教育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当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作品时,教师要积极鼓励、表扬学生的大胆想象。虽然学生的有些作品是异想天开,但却真实地表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渴望和想法。这正是孩子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的体现。想象是一种灵视,它不是对现实的机械翻版,它可以是任意的夸张、错位、变形、打乱、改动等等。假如用“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充满想象力的绘画作品,那该是多么的荒唐啊!
实践证明: 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注重激发美术学习过程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做到重视其意,而不拘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苛求其法。愿我们能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在探索未来世界的无垠天空中。
参考文献:、《艺术课程标准》
10.想象的古诗 篇十
【关键词】 审美想象 中兴额语文 古诗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6-01
审美想象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学古诗教学中,为了能够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提升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就需要对审美想象进行合理的运用。
一、转化诗画将想象创造出来
创造是想象的实质,都有画的意境存在于优秀的诗文作品中,在教学古诗时,需要将语言的载体抓住,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形象进行想象,例如某教师在对《使至塞上》进行讲解时,要引领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电影里的一些镜头,使学生们能将塞外的一些风光在头脑中有效的构造起来,并且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有关的视频为学生们播放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去想象古诗中的一些情境,之后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画面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出来,或是让学生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画面与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数字的形式展现景色,在有效的转换诗画,这样古诗中所描述的一些情景,就能够将学生心中的一些审美愉悦感很好的唤起来,对于学生的学习上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
二、转化虚实,推动想象
在一篇短短的古诗当中,不但要将有情感的事物表现出来,又要将意境的情绪构造出来,因此,不但要具备逼真的实物,同时更要拥有内涵充盈的情感,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将古诗源源不断的韵味展现出来。虚不会通过以虚对虚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一种枯燥的叙述也会存在于以实对实中,一旦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是没有办法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来的,这样也不能将古诗中的真正寓意被学生们所认知。所以,教师对诗文中的以虚实、以实化虚进行有效的把握,为学生将一种修远的意境创设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杜甫《春望》进行讲解时,就很好的抓住了其中的虚实转换关系,将国破家亡背景下的明媚风光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效的统一了起来,进而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一些学生直接的倒出了主旨,这样描写能够将诗人的悲痛情感更加鲜活的彰显出来,进而向景物上转移这些悲痛的情感。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利用艺术留白的方式
在古诗中诗人一些时候会将一些内容上的空白艺术性留出来,进而将无限的想象留给人们去琢磨、探究,去对空白进行填补,进而将自己的意味读出来,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会通过一千个读者呈现出来,委婉、含蓄是古诗中惯用的方式,因此,诗人一些时候只是想将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或是隐约含蓄的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它的艺术留白实施合理想象,这样对诗人的弦外之意和话外之意才能够使学生们进行深刻的领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对这些留白予以充分的利用,引领学生去有效的想象,不断将自身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上来,例如,某教师在对《石头城》进行讲解的时候,通过对古诗内容的讲解,将这样的问题抛向学生,月是多情,但如何是旧时那?这时教师就将一定的现象抛给了学生们,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进行细致的讲解,月亮还是很久以前的月亮,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样蕴含世情的感慨、意境和哲理的诗句,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及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无疑会起到较大的作用,进而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古诗。
四、对规则进行巧用,将想象升华起来
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联想有效的激发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组合置换等重要的原则上进行使用,强化理解诗文的深度,对学生的情感上予以丰富,将他们过去生活的记忆唤起来,教会学生有目的的去咬文嚼字,在隐喻类比和暗示中进行想象和创造,横连八方、逆向求索、贯通古今,有效的交汇融合学生各种已有体验,进而能够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将阅读的再创造和再生产给予完成,意象指的是通过主观的一些想象将意识化的新形象创设出来。创造出来的意象同以前的表象不是一种同一的关系,而是通过学生审美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对一些诗句可以令学生们组合的对比与转换,一旦将一首诗中的一组句子调换过来讲,会有怎样的感觉,这样和原来的诗句在进行对比又存在着哪些的不同之处,学生们利用思考感受和审美想象,通过这样的分析方式,能够将诗句中原有的真谛有效的感悟出来,丰富自身的情感,进而将一些新的意象创造出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与审美想象有着非常巨大的联系,只有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候,能够通过古诗的描写,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更深的层次对古诗进行了解与掌握。但是,审美想象的能力在古诗学习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的。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有效的培养策略制定出来,进而将学生向审美的意境中引入,其次,需要学生们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讲解,才能够用审美想象去理解古诗中的真正寓意,进而将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周茜.中学语文古诗教学运用审美想象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08)
[2]王秋燕.审美想象运用于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认识[J].北方文学.2012(09)
11.想象的古诗 篇十一
(一)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内涵阐释
通常, 我们所说的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有人说起房子, 马上就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各种样式的房屋形象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古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流传于世。古诗词就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 是古人在特定时期抒发感情或表述经历的文字载体。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强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借助意象, 在头脑中重塑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 感知古诗词意境中作者所寄寓的特定情感, 引导学生达到心灵的共鸣。这不仅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还能促进中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塑造。
(二) 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缺失现状分析
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直有所欠缺。尽管人们承认想象力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仍旧以“记忆型”知识为主。虽然我们把“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多元化解读”当作语文教学改革的口号, 但在“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式下, 学生对于答案标准化的追捧显得更具时效性,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想象力培养实则严重受限。
在古诗词教学中, 想象力的缺失尤为明显。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往往是含蓄委婉的, 单单通过翻译文本, 学生很难领会古诗词的深层内涵, 而且大多数中学生有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纠正字音。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 师生共同重塑课堂文化, 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鉴赏佳作, 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爱上语文。而现实中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往往把一篇表里兼美的文学艺术品讲解成一堆干瘪的白话, 虽然有助于记忆却完全丧失了美感。在题型设置方面, 古诗词的考题仍以翻译考察为主, 过度重视语文评价的信度而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度。当学生通过无数次机械练习偶然顿悟到学习古诗词不过就是学习一堆翻译技巧的时候, 当中学生热衷于所谓考场法宝而不再用功读书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想象力正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走向死亡。很多时候, 想象力不再被当作促进学生成长的创造性力量, 而被看成是影响教学秩序、威胁学生成绩的破坏分子。甚至有些学生家长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升学, 而升学必须要通过考试, 要考高分就得遵循各种考试标准和评分细则, 学生要做的只是按图索骥和反复模仿训练。由此可见,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富有想象力的解答有时甚至会被标准答案所扼杀,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老师告诉学生雪融化了只能变成水, 却不能变成春天的故事。
二、古诗词意境解读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关系
(一) 想象力可促进中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解读
想象力对中学生解读古诗词意境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意象到意境, 学生的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在品读文本的同时, 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完成文中情景的再造, 最终体悟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譬如学习名篇《卫风·氓》, 中学生很难通过文本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爱情观, 通过合理的想象,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从而感悟古代那位男子的感情变迁和那位女子的痴情与无奈。再比方说学习李白的绝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这二十个字浅显易懂, 如果不经过合理的想象, 对文本字面意思的解释就显得很牵强, 学生便难以感悟到诗中蕴含着的诗人对世事、人生、历史以及时空变迁的深刻思索, 多重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 创造出了一种苍茫而又超越时空的意境, 从而让这首诗意蕴深远。古诗词意境解读离不开想象力, 如果缺乏想象, 就难以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缺乏想象, 就很难理解“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缺乏想象, 就很难理解“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通过想象, 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鉴赏解读, 还对中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以及今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二) 古诗词意境解读可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从认知发展水平阶段来看, 中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 也是最后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年龄大约从11~15岁, 在我国正好处于中学时期, 在多数中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且不断成熟, 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 富于联想想象。同时, 中学生普遍具有青春期的躁动情绪, 不善于有目的、有条理地展开思维, 遇到问题往往凭直觉和经验做出判断, 做一些“想当然”的推理。由此可见, 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要更大限度地将中学生思维的潜能转化成创作能力, 还需要学生实践的加强和教师的科学引导。
通过古诗词意境解读可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是精选的名篇, 其中不乏激发想象力的因素, 这就为合理想象的展开提供了原材料。随着中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的逐渐增强, 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把握会越来越准确, 再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工具书的帮助, 他们有能力理解古诗词中多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 在整合各个意象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于是在头脑中就能完成诗词中情景的再现, 从而达到整体感知文本和深刻领悟作者情感的目的。此外, 由于中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个体化差异, 其想象力发展也是有差异的, 在古诗词意境解读中会表现在学生对文中情景再现的把握会有不同侧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解读, 但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不可取。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一)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 古诗词解读中的语文情境教学, 主要指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 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从情境出发经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从而与古诗词中的意境产生共鸣。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预设的情境对学生解读古诗词的意境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首先, 可以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例如在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时候, 可以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氛围, 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想象之门。其次, 利用换位思考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 通过身临其境的想象来解读古诗词的意境, 将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学习《书愤》一诗, 可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62岁的陆游, 被黜赋闲, 面对着山河破碎, 感受他那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凄凉。第三, 使用多媒体呈现情境。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的呈现, 让学生真切感受其中的意境之美, 但应注意多媒体材料的展示不宜过多, 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材料意境解读的个性化生成。
(二) 在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中启发想象
1. 灵活设疑, 正确点拨。
“学贵须疑。疑者, 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不疑则不悟。”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 巧妙设置问题并做到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要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互动中活跃起来。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因此针对同一问题的思维和表现往往会千差万别。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答案不一致时, 教师不应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充满想象力的回答, 要依据教学实际, 理清学生想问题的思路, 纠正其中不合理的成分, 肯定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来共同创建动态生成性的语文课堂。
2. 精讲名篇, 鉴赏佳句。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课上不可能把所有课本内容进行精讲, 但可以对古诗词中富有诗情画意的语句进行重点深挖, 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开篇这两句是极富想象力的描绘, 诗人独酌太寂寞了, 为了打破孤独, 举杯邀月, 而诗人并没有邀到明月, 却把月光的投影想象成三个人 (三人指李白, 月下的李白之影, 酒杯中李白的倒影) , 看似减轻了孤独感, 实则增添了孤独的色彩。人人都知道影子自身是光照的作用, 如果缺乏想象力, 又怎能体会到“对影成三人”的完美意境, 更何谈诗人在朦胧醉意中的自由与豁达。我国的古诗词大多讲究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许多意境优美的名篇佳句, 在古诗词意境解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能更好地促使他们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 注意适度留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1. 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中学古诗词教学如果将全部内容和盘托出, 往往会让诗词美感全无。引导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 经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解读古诗词意境的时候要适当留白,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给学生留下想象余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空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相信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象储备是想象力的来源, 丰富的表象储备利于学生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不可拘泥于教材本身, 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 加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纵情驰骋于想象思维的广阔天地。
2.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想象。
古诗词鉴赏教学不可急功近利, 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过反复诵读与感悟, 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积累, 由文入理地进行解读,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领悟文中之义。教学中, 如果课上时间不允许, 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主动感悟诗词的韵味。有些时候, 语文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 对古诗词意境解读的教学往往点到为止, 然后匆匆以定论的形式结束,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很低的, 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也难以深入。
此外, 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 古诗词在课文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中考、高考的必考试题。要学好古诗词离不开鉴赏, 鉴赏的重点在于深入解读意境。培养中学生合理的想象力, 有利于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获得中华经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李福灼, 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2.想象的古诗 篇十二
[222100]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张 勇
[内容提要] 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想象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多途径的,本文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了三个方面途径: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二、通过语言训练,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而想象能力正是这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突破时空的阻隔,达到“思通千载”“视通万里”① 的奇妙境界;想象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探索,敢于探求未知的领域;想象可以鼓励人们勇于创造,努力去摘取为人类造福的智慧硕果。如果离开了想象,人们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人类将永远处于一种蒙昧混沌的状态。语文教学,作为各门学科中的最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人们的想象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优越条件。
心理学认为,想象按照其内容的创造程度和想象的形式,可分联想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样,想象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想象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㈠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心理学认为,所谓想象,就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语文教材所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它往往是对课文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是学生学习的极好的范例。因而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正是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储存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作者们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写就了一篇篇想象瑰丽的华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无论是想象瑰丽、光怪陆离的《西游记》,还是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志异》,无论是李白笔下令人心仪的神仙世界(《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郭沫若编织出来的天上街市的奇妙的美景(《天上的街市》),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原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文章的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再现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并从作者的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到作者正是把五彩缤纷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力量。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如同陪作者一起散步,同作者一起思考,同时又加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积累。
2、借助课文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宛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盼春、喜春、赞春的心情去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再现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3、利用“意义空白”,开发学生的想象。
在中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文中也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认为“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①。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许多篇章留有“意义空白”。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以“活该”二字独立成段作结,其意义空白给人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思索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去体会其丰富的言外之意,去充实这一“意义空白”。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强调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②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地利用教材不但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表象,反过来,借助于想象,又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性情。
㈡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要在语言的调节之下进行的,并且要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会使学生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来,其想象能力也就缺乏广阔性、深刻性和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心理学研究证实,同样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其想象表达能力也是不同的。事实表明,具有丰富语言能力的学生,其想象力表达得更为丰富;而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则枯燥贫乏。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离不开语汇。不同的语汇,标志不同的形象,语汇越多,则能标志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学生要想恰切地表达出所再现或想象的情境(形象),没有一定数量的语汇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汇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词语接龙,以激励学生积累词语;可以指定词语让学生造句,以训练学生正确地使用词语;也可以指定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让学生造句,训练学生学会锤炼词语,增强词语的表现力;还可以让学生将一组词语连缀起来(这些词语既可以是一组动词,也可以是一组形容词,既可以是一组表色彩的词,也可以是一组表形状的词),训练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13.想象的古诗 篇十三
一、启迪想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意思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尤其是第一第二学段学生来说,词语理解是其重要教学内容。毕竟汉语中很多词语,一旦离开具体语境,单纯依赖字典或者词典解释,往往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自然也很难积累与运用。
比如针对《艾滋病小斗士》这一课。其中“轩然大波”,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恩科西到小学报名,遭到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这里来想一想,他们会说是什么?老师会怎么说———
生:艾滋病小孩?他来上学?天呀,这太可怕了,假如传染给其他学生,怎么办?这绝对不行!
师:是的,想想也可怕!那么学生会怎么说———
生:天呀!学校竟然会收艾滋病学生?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们需要转学,立即转学!
师:是的,作为学生非常害怕,我们可以理解。那么作为家长听说这个消息后,他们又会怎么说———
生:家长会找到校长说,绝对不行,艾滋病非常可怕,如果你收下他,我们孩子坚决转学,你作为校长要负责任!
师:是的!想不到恩科西想上学,却遇到这么多的阻力:教师不让收,学生要转学,家长再威胁……这个消息一定在学校、社区引起轰动,用成语表示,就是轩然大波。孩子们,假如你是恩科西,你这时心情又会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
对于“轩然大波”,如果让学生直接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也许有字面上的理解,但是却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经过这些想象,“轩然大波”这个词语从抽象变得具体,而学生在其体验与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意思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象恩科西的感受,自然也能理解其悲惨的命运。
二、启迪想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句子意境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理解,更多还需要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重点语句,尤其是意境深远的句子,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同时感受其形象,体验其意境。
比如针对《春联》这一课引导学生采用“读了______这副对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开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具体描述:
生:读了“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新”这副对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树木爆青了,孩子们也出来放风筝了,农民伯伯在忙着春耕,工人们在工厂上班,商贩在街上吆喝,汽车在路上奔跑着……全国上下,都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读了“又是一年芳草地,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对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杏花,一路的杏花,一眼看不到边的杏花,开得旺盛,开得火热,像生命一样澎湃,像火一样的热情。花丛里,树林间,无数的蜜蜂在嗡嗡飞舞着,忙着采蜜;成群成群的蝴蝶也飞来飞去,诉说着春天的快乐。草地上,不知名的小草、野花才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小心探出头来,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孩子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或者来回奔跑,他们的笑声在杏花林里到处回荡……
通过想象,这些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直观的、形象的,更是真切的。因而对于意蕴丰富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效沟通语言与生活桥梁,从而让抽象的语言变得直接,变得形象,其意境内涵跟着显化。
三、启迪想象,引导学生准确感受文本主题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多包括情感与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可以借助想象,架设语言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让其主题由抽象变得可感可观。
比如针对《九色鹿》这篇课文,其文本主题是做人要言而有信,不能忘恩负义。怎样将这一抽象主题渗透进学生思想中?
生:调达,难道你忘记了当初的承诺吗?
生:调达,你还是男人吗?怎么竟然见钱眼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吗?
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调达,你不要糊涂好吗?
生:调达,你好好想想,你在做什么?假如你真的去告密了,你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你会一辈子不得心安的!
生:调达,你要考虑清楚呀!如果你真的告密了,别人会怎么看你?你的孩子还怎么出去做人?他们会瞧不起你的,一辈子都会恨你的!
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调达,假如你这样真的去告密,你会遭到报应的!
生:调达,你就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九色鹿看错了你,当初就不应该救你,让你直接淹死算了!
……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情感,而且对文本主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把“知恩图报”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教材变厚,把学生情感变浓,这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情感,让学生情感与文本主题实现共鸣。
摘要: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文本阅读篇幅大多较短,意蕴却非常深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追求知识能力的理解运用,更多需要关注其文本情感与价值观。将阅读文本中的简单语言进行立体呈现,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最终让阅读变得厚重。
14.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的心灵 篇十四
很多孩子有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这个也问为什么,那个也问为什么,在问这么多为什么的同时,他们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把为什么化成想象的动力,形成想象创作的源泉。比如小学低年级一篇课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最直观也是最老旧的回答是雪化了,变成了水。这几乎是不需要大脑运转就能获得的答案,有的人说雪化了,变成了绿色的小草。老师问:为什么会变成小草呢?因为雪化了,可以滋润土壤,然后才长出小草来了。其中一个最富有浪漫情怀的孩子的答案是让大家心灵为之一震的,她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她虽然只说了简单的几个字,可是雪化了后变成的春天背后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呈现在小作者的眼前:春天草长莺飞,蜂蝶嬉戏,柳丝青青……这些美情美景都随着一句“变成了春天”而幻化出来了美好,给作者的心灵带来多少轻松和惬意。正是这样无数的美好,交织着小学生充满想象的童年。
我们作为老师,如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这是有学问可做的。结合我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找好蓝本,营造想象。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提供丰富想象的教科书的蓝本。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蓝本中想象的空间,开发学生想象的原动力,让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功夫,图画后面的图画。这样学生就能从文字和画面的背后开启想象的大门,打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的心灵。如《长城》一文中,作者就借助文字“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多同学的眼前就能幻化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画面,那种劳动的号子声,那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抬上山的情形,知识面宽的学生,甚至可以从神话故事中,看到孟姜女为了千里寻夫而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悲惨画面。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出发进行想象,教师都要对他们的想象进行指导,并适时进行认可。这种举重若轻的教学态度,无疑会激发学生更多想象的热情。
二、抓住画面,激发想象。
小学课文的插图是编辑部的同志们慎重思考后而进行配置的。聪明的老师会合理地利用插圖的作用,从插图的画面里,让学生寻找想象的切入点,把想象的风帆张足,就一定能远航。我们依然以教材《长城》为例,这篇课文配的是北京八达岭上的长城,画面展示的是崇山峻岭间蜿蜒的长城,延伸到视觉的尽头,而近处展示的画面则是长城的垛口、瞭望口和射击口。从这些画面中,学生的思路肯定早就起航了,他们透过画面能看到的是烽火鏖战的沙场,人们为了保卫家园而进行的浴血奋战,还看到了城台之间烽火相望的壮阔画面,甚至可以联想到烽火戏诸侯是不是也在类似的画面中一失足成千古恨。画面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文字,一位好的老师,一定能帮学生抓住画面之上的文字,做足画面之外的功夫,让文字和图画都飞起来,驰骋千里。
三、开启未来,放任想象。
未来,是从未谋面的世界,它的未可知的世界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神往。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就如同怀孕的妈妈对待腹中的婴儿一样,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老师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对未来心智的开发,放任他们想象的源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组织。比如写《二十年后的我》,很多学生总喜欢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得非常美好,有的学生说自己的二十年以后是一个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有的学生说自己是一位教师,有的学生说自己是一位医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想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因为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想成一个成功人士,我的一位学生就因为爱好音乐,一直坚持弹钢琴而对音乐略有知识,因此她在写自己的未来的时候,就说自己是一个成功的钢琴家,经常飞到许多国家去演出,还因为粉丝的追捧而常常造成交通的拥堵,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想象是成功的,思路是对号的。可有成功就一定有失败,我的另一名学生则另辟蹊径,说自己是高考的落榜生,并没有因为失意而气馁,他经营了自己的一家花店,花店虽小,可是每天可以在自己的花店里侍弄花花草草,也别有一番风味。正是他的想象另辟蹊径,与众不同,他的征文才在众多的征文中脱颖而出。
四、拽住绳索,牵制想象。
初看小标题,你一定会以为这和第三个小标题是前后矛盾的,其实不然。想象的风筝飞得最高,也会被地上的主人拽住线绳。天马行空固然好,但是你要有驾驭天马行空的本事,要不然亲手制作的风筝就会如脱缰的野马飞得无影无踪,而不得头绪。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没有牵着学生飞行的风筝,而写出无厘头的想象作文。合理的想象是小学生作文的基石,老师们一定要让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样才有教学的章法可循。有章有法,才能松弛有度。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写的想象作文就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我们参加竞赛的作文就是一篇想象作文,同学写他驾驶着自己设计的飞机陪同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到埃及去访问,这篇文章获了全国一等奖,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未来会是多么灿烂辉煌,他的想象从国家角度,从外交的层面,把中国的未来升华了——一个去和第三世界交往的强国。
小学生的想象力,靠老师去合理开发,所以老师们应该高瞻远瞩,把握学生想象的空间,开发学生想象的资源,把想象的原动力都调配好,学生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的心灵,在作文的蓝天,恣意翱翔。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敖阳小学
【想象的古诗】推荐阅读:
想象作文-未来的地球06-09
放飞想象的翅膀作文07-06
想象作文 :鸟儿的自述07-14
飞机的愿望想象作文07-29
昌平的未来想象作文08-17
未来的鞋子想象作文08-14
《放飞黑色的想象》组诗08-28
想象作文:熊猫的生日10-22
小蝴蝶的想象作文10-25
想象作文:快乐的世界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