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2024-07-01

“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20篇)

1.“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一

低碳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尝试

舟山六横中心小学 郑红芬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孩子是地球未来的领导者和主人,童年时期是孩子们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低碳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孩子们开始,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爱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形成未来良好环境群体的基础。也是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素质的关键。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人们已经感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美术教学中变废为宝,倡导低碳教学,使更多的孩子切身感受到低碳和环保的重要性,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绘绿色心愿

在美术书里,有许多体现环保理念的课,比如浙美版第1册《来来往往的车辆》、《我做的笔筒》、第2册《各种各样的树》、第4册《瓶子变个样》、第5册《黑白撕贴画》、第10册的《小小果壳箱》等。在上这些课时,我可以结合这些课的内容,课堂上开展“低碳小达人”的打擂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创设自己的低碳设计。比如在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这一课时,我请孩子们画出倡导人们都乘公交车,而且在车身上绘出呼呼人们环保理念的图案。孩子们的想法琳琅满目,有的画“爸爸你要少开车,和我一起乘公交车。”有的把公交车外面的图案想象成一片一片叶子的绿色,让人们能在炎热的夏季感受到夏天的凉爽,都喜欢乘公交车。有的把公交车能源想象成太阳能公交车,节约了资源。当老师把学生们的环保心愿画展览,互相欣赏时,孩子们互相欣赏着对方的绿树环保奇思妙想,互相感动着。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又在人人参观,人人评价,互相审视、交流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环保心愿作了集思广益的过程。

孩子们经过审视同学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学习,他们心理会明白谁颜色配的好,谁的构思有创意,谁画的突出主题,通过大家品评,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提高,他们的创作性会更强,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他们表达绿色心愿的作品就像将要喷发的火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低碳经济”推动下,大力推广低能耗绿色家电等用品已成为大众共识,绿色环保设计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与欢迎。2008年的奥运会里的奥运村的许多能源设计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处处体现了要倡导低碳经济的生活。为了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作为老师,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浙美版第7册《台灯设计》一课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节能降耗、减排知识之后,又提供了一组相关数据,告诉学生们大力推广低能耗的绿色用品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种趋势,建议同学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点。这个渗透使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后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环境恶化,地球灾难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益于国家与社会的这些“窗外事”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能对这个提议进行认真思考。因此,我就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收获了孩子们许多的环保创意。不少同学认为可以对生活中的许多废物进行再次开发利用,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可以进行再创造。于是,有的同学设计的是用许多瓶盖组合成的台灯。有的是用废旧光盘设计的台灯灯罩。有的同学设计了集自动关灯、电话于一体的台灯,这种灯在电话铃一响或主人在接电话的时候,它都会亮着。有的同学设计的是利用手摇式发电的台灯,他设计的台灯一侧有个小巧的手柄,而小小的装置可以和床头柜的抽屉连在一起,只要用手柄摇上500多下,就能维持家里台灯一星期左右的能量供应。而主人只要活动一下手臂就可以,真可谓是环保又练身。这样的设计还有不少,整整一堂课,我都被孩子们的创造感动着,为他们的设计惊喜着。因为由于得到老师的夸奖,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少见的自豪,甚至有个别学生设计了一稿还意犹未尽。虽然这些设计还很幼稚,大多数实践起来可能会很难,但是我毫不怀疑,在我的学生中一定会走出未来优秀的设计师!作为教师,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呢!这节课的成功经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只要安排合理,“低碳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这些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意激情,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收集废旧,变废为宝,激发创意

利用废旧物品在美术课上制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和观察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是一项十分有趣又有意义的训练。

如何对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成为我们美术课上的“新亮点”,需要我们老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教育孩子们要时时刻刻注意收集身边生活中的废物,如:牙膏、面霜、药等包装盒,不同的大大小小瓶子和瓶盖,小巧的规则形状的泡沫盒,皮鞋盒,不同颜色的旧报纸、广告纸、旧挂历,废弃的光盘,舟山易见的各种贝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开展美术手工活动的时候就不用孩子们老是掏钱去买材料。

孩子们在拿来废品时,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天性玩,让他们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创意。比如我在教孩子们做来来往往的汽车时,叫孩子们带来许多的长方体的废旧盒子,孩子们把废旧的盒子粘上圆形的卡就做成了各种汽车。然后我启发孩子们想象你的汽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功能,把汽车的花纹进行装饰变化,或者进行镂刻。一边玩一边改进,做得非常开心。做出来的汽车也是五花八门,造型各异,在学校举行的六一儿童节上,我还让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时装,孩子们穿着废旧编织绳做出的草裙,报纸做出的职业装。各种挂历拼成的碎裙,光盘连成的摩登衣服,戴着美丽的广告纸串成的花环,在台上迈着模特步,一展小小模特的风采,这样的环保展示成了六一儿童节的亮点,家长和领导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返璞归真,关注细节,创设低碳化的常态美术课

如果把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等称为美术教学研讨的“盛宴”,那么,摒弃盛宴中华美的包装,减少了人力、财力、精力付出后的常态课是否也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别于公开课的精致,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只要教师能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关注教学细节,巧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那么,低碳化的常态课也同样可有大气风范。在课上,一支粉笔,一个精心准备的教案,教师只要娓娓道来,即使不用多媒体,老师在黑板上唰唰地示范,也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比看多媒体的许多资料还要高效有用。比如我在教浙美版第2册《神气的大公鸡》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回忆了生活中的大公鸡,然后我唰唰几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了一只金鸡独立的大公鸡。又画了二只正在激战的斗鸡,孩子们就一下子被老师的演示吸引住了,而且牢牢地记住了大公鸡的特征,既不用多媒体,又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绘画欲望。这种节约材料、节约精力、节约时间的做法与低碳生活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当好一个平凡的美术教师,每节课都这样地去思考、准备,显然是完全能够心有余而力也足的。“低碳生活”理念倡导我们既要减少不必要的生活消耗,又不能降低生活质量,这种低碳化的常态课其实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内心的融合、持久的关注和对优质精彩的求索。让我们的美术教学回归质朴,多些真诚、少些做作,关注低碳教学,关注朴实与高效。

环境保护,低碳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只是环境教育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要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让我们从孩子们的课堂上抓起,想方设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让环境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2.“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二

一、发挥美术综合性学科优势, 渗透低碳理念

(一) 关注自然, 渗透低碳意识

美术教学中有的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 那么教师就把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物质、能源和生命等方面引入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 理解能源的相关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并且学会运用美术 (点、线、面、色) 的因素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大街上》时, 带领学生到繁华的街道观察体验, 汽车的拥堵、嘈杂鸣笛声、尾气排放、行人乱穿马路……能源、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 这些实际而鲜活的体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 学生们用艺术进行呐喊。 (设计新型节能汽车、环保消噪器、新的交通枢纽、戴着口罩放学的路队……) 由此, 学生会产生节能的环保意识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二) 关注社会, 形成低碳理念

有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那么教师要善于从行为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价值观等教育方面挖掘渗透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绿色的呼唤》时,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信息化资源来感知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造成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肆虐狩猎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的危机,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学生把资源进行共享, 然后用想象画、统计图、手抄报等形式表现, 学生在相互交流、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三) 关注生活, 践行低碳行为

有的课程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小学美术课程的动手操作性强,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实现低碳之行、变废为宝、美化生活, 让低碳成为乐趣!

(四) 关注发展, 创意低碳生活

有的课程内容低碳特点不太明显, 教师要善于寻找、挖掘。在教学《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等此类型的课程时, 可以号召学生走亲访友出行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亲人团聚少喝一瓶酒 (饮料) 、自己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馈赠礼品拒绝过度包装……传统的节日活动极易造成奢侈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可以低碳出行、固碳增汇、消除碳足迹, 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做一个环保时尚的减碳达人。

二、采用新颖美术形式, 体验低碳方式

(一) 动手动脑进行体验

指导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低碳”信息和资料, 感受低碳对人类的重要性, 逐步提高儿童的“低碳”主人翁意识。通过完成系列的“低碳”美术作品, 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美术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

(二) 利用资源进行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维护美, 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如带领儿童到有污染的溪边、工厂等地方参观, 激发儿童的“低碳”意识和决心;参观游玩公园、居民小区、市民广场等环境优美的社区资源。

(三) 创新评价引导体验

教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空间资源、时间资源, 使学生形成低耗能、高效率的创新思维方式。如建立帮扶对象, 优化人力资源。高年级学生低碳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形成能力强, 可以在低年级建立帮扶对象, 用自己的言行为低年级的小同学做出示范, 代替教师的说教形式, 学生们在互相的交流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还可以树立低碳新形象, 节省空间资源。评选“节能小专家”“低碳小使者”“节约班级”“低碳班级”等, 起到榜样带动的作用。

三、开展多彩美术活动, 形成低碳习惯

(一) 低碳教育, 教师先行

如实行电子备课, 多用Email、MSN、PPS等即时通讯工具;研发节能低碳的美术教育课件和教具。

(二) 举办“低碳艺术节”

布置“灵感再现”活动室以及“低碳向我看”创意赛, 展示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创造的新造型。学生们在展示、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创造热情会再次高涨。学生在创造的艺术过程中, 体悟环保, 更新理念, 把自己的低碳行为变成习惯, 形成自然;体会能源的再利用价值及节能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三) 开展校内、外美术低碳活动,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新课改下, 美术教育施行低碳化是时代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节能意识,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懂得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我国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从而提高学生们对推行“低碳”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小学节能减排教育指导手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三

关键词: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美术课堂

当前,农村学校班班通基本建成,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深入每节课堂,结合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高效美术课堂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美术学习不像其他学科必须有正确和错误,有时候更是一种过程性学习。所以要形成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要改变以往只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方法。再加上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校值得探讨运用。

一、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农村学校学生,相对只能从书本、电视、现实生活等方面了解知识,接受新鲜事物面窄。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正好可以帮助教师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更多需要,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加上多媒体能给人直观体验,顺应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能力的教学目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应该走进农村学校美术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相对注意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但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时放得相对较弱。通常教师在教学中情感与态度目标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即使有也只是老师苍白无力的讲述和表演,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与教学相结则可以弥补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生不喜欢做家务,于是我就这一现象,借助湘美版三年级上册《我是生活小主人》一课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可对比的图片,一张是小朋友做家务的图片,另一张是小朋友成天玩游戏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评价,引导孩子们要学会自己做家务,帮助家人、朋友、社会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成长自己。又如,我们在进行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一课教学时,展现一幅开国大典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爱国热情,热爱新中国,珍稀现有的祖国美、家乡美,保护好它!爱惜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多媒体在教学方式上具有灵活多樣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在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但随着班班通的开通,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美术课堂,给学生直观感受,满足学生更多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多媒体在教学中大展身手,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使教材中凝固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湘美版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由于农村孩子对古建筑和其他地方的建筑并不了解,但书上图片有限,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其他资料,欣赏实景就更不可能,这时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各地完全不同的古今建筑。生动形象,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自信心

多媒体能在教学中将声、形结合,把学生提前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上大大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绘画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这是农村学校最好的教学资源平台。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多欣赏多对比,从而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走进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堂,发挥资源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参考文献:

李国庆.美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04.

4.剪纸艺术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篇四

剪纸作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我国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与民间文化紧密结合,广大劳动人民采用夸张、变形、比喻、象征等手法,将万物悟化于心灵,概括于作品中、呈现出土味浓郁、拙态可掬、乡趣横生的作品形式。她继承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孕育、产生、成长,并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寄托。她历史悠久、地域广范、作品之丰富、内涵之深厚无与伦比。冯骥才先生曾生动的比喻剪纸的人们:“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单单靠一些剪纸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了解剪纸、喜欢剪纸、创作剪纸、最终能够乐意去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

让剪纸艺术走进校园、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既能弘扬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又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让儿童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还让儿童感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他们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对学习劳动一丝不苟、细致认真的良好的习惯,这样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去做呢?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一个优美的剪纸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专业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更好的进行剪纸教学,专业的教室场地是基础设施中必备的。舒适优雅而富有剪纸艺术色彩的学习氛围也能起到熏陶的作用。学生能够对剪纸艺术产生逐渐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导入

为了把学生引入剪纸教学,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导入。例如在一年级小朋友上第一节剪纸课上,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很多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于是在上课前我先顾弄玄虚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还不知道吧,张老师其实是魔术师,会变很多神奇的东西,现在我手中有一张纸,一把剪刀,你们希望变个什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说:青蛙、蝴蝶、小马、一只小狗、一只小鸡、一朵小花?? 大家兴致勃勃,我也沉浸其中,不一会这些东

西我都一一的给他们剪了出来,孩子们在开心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剪纸的神奇。这时再引导他们了解剪纸,就水到渠成了。

(3)把一些小巧剪纸作品送给学生当奖励。

小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到剪纸,会感到十分新奇,由其是亲眼看到一个个生动图像的形成,更是开心不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将示范剪出的图案作为礼物奖励给他们,学生也能作为学习的范本,得到这样的奖励的同时,会更加激发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过于偏重剪纸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最初,我们学生只是每节课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品创作,如果问其创作的意图的生活,学生的表情便会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提出要求,确定目标,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剪纸兴趣越来越高,而且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具个性化和故事性。

二、让学生在剪纸教学中有收获

(1)剪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剪纸是一项协调眼、手、脑并用的活动。要想剪出一副作品,就必须三者配合好,既要多看多练,又要多想多创新。剪纸可促进小学生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使之灵活,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灵活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心灵手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掌握了基本形状剪刻的基础上,会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剪人物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她的辫子可以根据喜好加长变短,或者给她们换上不同季节的服装等,这个做法深受女生的喜欢。男生受此影响,有了灵感,给男孩戴上帽子,手里拿枝枪等例如我给孩子们上剪人物课时,那天我是穿着长裙和高跟鞋。在让孩子们自由创作时,就让他们观察我动脑筋思考:怎样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剪的是老师,自由创作着剪。有几位小朋友剪的很有意思,一位剪的是一个穿着很长很长的裙子的老师,一位把老师的高跟鞋的后跟剪的高高的。还有一位男生把我的眼镜剪得大大的。他们还都有很恰当的解释,一个说,老师的裙子漂亮长长的像美丽公主一样;另一位说老师的高跟鞋很高和妈妈一样高,我长大也要穿这样的高跟鞋。那位男生说,老师天天带着眼镜,我给老师换个大大的眼镜,让老师看东西更清楚,我们一看带大眼镜老师就知道是我们的剪纸老师了。因此“心灵”、“手巧”是相辅相成的,不难看出,培养一双巧手也就意味着提升了智慧。这是因为手部的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与潜能的挖掘。

在剪纸学习中,孩子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构思,双手的剪裁等一系列步骤,在完成作品的

同时,也使大脑得到了开发与提升。学生想象力就会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得到发展。

(2)剪纸教学有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艺术起源于生活,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表达了人们都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真挚、淳朴的审美感受。以及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

总之,剪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实现剪纸教学育人和传承的目标。

5.“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五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邢述评撰写〖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 一、课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1课时二、课堂教学思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意象艺术作品使学生明白意象艺术和前课所学的具象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三、课业类型:欣赏四、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认识和理解。(三)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创造目标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美术家心内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五、探索重点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六、探索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七、教学用具(一)教师用具:1、油画作品:写实型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下图1;写意型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下图2、若干张。

6.“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六

设计思路:

中班下学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欣赏中丰富幼儿的装饰表现能力。在近阶段美术目标中以色彩、线条装饰为主,且中班幼儿对色彩及图形、线条表现十分敏感,乐意使用这些方法装饰自己的画面,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领域等各方面选择教学内容。我结合春天万物复苏,自然生长等季节特征,以散步、谈话活动形式,丰富了幼儿对树木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走进未来的森林》,让幼儿在绘画中进一步发挥对树的畅想,加深了解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其中在导入情境中引起幼儿的作画兴趣,又通过欣赏讨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接着以优美的音乐渲染创作环境,引起幼儿遐想。整个活动以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教育目的的。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与图形,对树杆及树叶进行创造性地装饰与表现。

2、在活动中初步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重难点:

重点:运用线条与图案装饰树杆与树叶。

难点:表现树枝交错生长的形态。

活动准备:

1、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范例二幅,幼儿用纸,彩色水笔,各色水粉,音乐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

1、师: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树木,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树木对人有些什么帮助呢?(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这么美丽舒服,大家都很喜欢树。

2、师:如果将来的树木能变得更漂亮,那该有多好呀!

提议:今天我们一起去未来的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未来的树木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讨论欣赏:

师:走走走,出发啦!

1、讨论一、师:我看见了一棵大树!(示范画一根竖线)

问:这是棵大树吗?为什么?(树杆太细了,大树树杆粗粗的)

师:我来加加粗,现在这棵大树的树杆可粗啦!树杆上伸出了手指,像在和我们大家打招呼。

问:树杆上长着什么呀?树枝比树杆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树枝是怎么样长的?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往上长。(师边示范边讨论)树枝越往上长就越细,越短了。

2、讨论二

问:这棵大树上会长什么样的叶子呢?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添上,画满树枝)。

问:树身上还少了什么?我们给树杆穿件什么花纹的新衣服?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示范)。

3、欣赏比较:

师:森林里会有多少棵树呢?(许多棵)那我们接着向前走,再去找一找其他未来的树。

(出示范例)一下子找到了许多棵。

问:这些大树穿上了什么花样的新衣服?(幼儿比较,教师归纳形状,排列形式)。

他们的树叶变成了什么样?象什么?(幼儿联想)

(三)、联想创作:

师:未来森林里的树真漂亮,我们接着再向前走,找找新朋友,找得越多玩的越开心。

提示 1、未来的森林里大树多还是小树多?(大树多)

2、引导幼儿找到一棵再向前走,多找几棵不一样的树。

3、在森林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未来的树,赶快找几个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可能会在森林里迷路的。(出示范例2)看,我和我的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引导幼儿添画背景)。

4、今天天气真好,阳光从树缝中钻进森林,象撒下了彩色的宝石。(水粉添加色彩)

(四)、引导讲评: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集合了(集中幼儿注意力)

1、今天你在未来森林里找到了几位新朋友?(幼儿数数)

2、你们找的真不少,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去看一看朋友们找到的未来树吧!(幼儿绕场走)

师引导幼儿看树杆上的花纹,有些什么形状叶子等。

结束:今天的旅行真开心,我们该和树朋友再见了,希望小朋友们今后学会各种本领,将来真的能把这些未来树种出来,打扮我们的环境。

教学反思:

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精心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美术的要求,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一,整个活动设计情景性强。教师设计了“走进未来的森林”这一情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师生看看,找找,种种未来树,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幼儿的创作开拓思路。

其二,活动设计体现整合性。“爱护森林,保护环境”是人人皆知的,但真正内化为学龄前儿童的情感与行为是较难的。今天的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大胆想象,大胆创作的绘画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其三,活动中幼儿参与才主体性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己设计未来树,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投入的神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需要,成功的体验。建议,在欣赏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简略些,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联想创作。体验成功。

7.“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七

一、走进扎染世界, 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尽管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上都介绍了扎染艺术, 但是大部分地区, 尤其是农村地区, 在课堂上实践扎染工艺的学校很少, 大部分仅限于图片欣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粗浅地领略扎染的风采, 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自然也不能深切地感受到扎染的魅力。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图片固然要欣赏, 但对它的历史不能不了解, 它独特的艺术特点也不能一言带过, 最后亲手实践才是亲近扎染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授课的第一阶段, 主要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扎染作品赏析、扎染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要领。第二阶段, 要求学生准备扎染所需的简单工具, 如针线、染料、白色棉布, 等等。利用这些工具开始进行前期训练, 包括绘图、缝扎、捆绑, 等等。第三阶段, 师生共同操作染色、定色, 评价作品。通过系统教学, 学生真正了解了扎染艺术,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 对扎染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 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悠久、寓意深刻、内涵深厚, 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创造。扎染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样式。我们要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这样才不会让扎染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二、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做起,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 把握准学生的需求, 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手段。通过长期积累, 形成学科素养。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 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扎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三大优势: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扎染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扎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 中学美术课堂引进扎染艺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开展扎染艺术课堂教学之时, 我利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作用于扎染艺术教学,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比如在讲解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与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的时候, 我首先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白色织物, 对角折叠随意折曲后打结抽紧, 再将打好结的织布放到预先准备好的染料中浸染。最后用清水洗去浮色, 拧干。当我展开织物时, 一幅色彩绚丽、构图别致的扎染手帕便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了。我趁热打铁拿出一些准备好的扎染作品, 让学生分小组欣赏, 我要求学生比较扎染作品和我们常见的蜡染作品有什么不同, 扎染的魅力在哪里?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扎染制作简单”有的说“扎染形成的图案不规则, 富有独特性”有的说“扎染的染料很特别”。学生精彩的发言之后, 我总结道:“扎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既然大家觉得扎染作品美丽而独具特色, 大家是否想动手试一试呢?”学生有了强烈的动手欲望后, 我就用课件展示了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和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学生一边观察, 一边模仿, 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持久的专注。在简单的练习之后, 教师可以加大扎染作品的制作难度,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 比如, 利用传统的针缝方法, 也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针缝方法, 进行扎染艺术作品的创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扎染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又可以使学生体会扎染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中学扎染艺术课堂活力长存。

三、用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多层次的晕色效果, 美妙奇特的纹理以及作品中凝结的作者的感情。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扎染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优秀的扎染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个性的图案设计, 高超的技巧, 这些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领后, 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 从图案设计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要求学生设计出适合做手帕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服饰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桌布的五种图案。学生图案设计的过程就是多角度思维的训练, 因为在设计图案之前就要预见到扎染的最终效果, 同时要想象这种图案效果有何装饰价值。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传统扎染图案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 创造出多种的图案。

其次, 从技法方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技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扎染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技法, 形成的纹饰效果也不相同:或浑厚纯朴、拙中见巧;或流光溢彩、意象朦胧。所以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技法, 扎染同一个图案, 观察获得的效果。通过反复实践, 学生熟练掌握了捆扎法, 包括折叠扎法、抓扎法、缝绞法、夹扎法、综合扎法。通过技法训练,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他们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扎法。创造出让教师叹为观止的具有高度美感的作品。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 使用一些新奇的扎染方法, 可以利用折叠、缠绕与打结等方式进行扎结。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并敢于将动脑结果转变为动手的动力。这与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是不谋而合的。好的扎染作品, 是创作者个性的表达, 是思维火花的凝结。

四、用扎染工艺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新要求, 也是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 中学美术教师要在扎染艺术课堂中重视起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扎染在古代首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艺,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要求学生用扎染做实用功能的设计与推广。很多同学建议举办一场“扎染服饰设计大赛”展示扎染的魅力。我赞同他们的看法并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服装设计大赛。同学们纷纷动手, 在白色T恤上扎染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 学生自己担任模特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活动,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加强。

我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 依据学生的创作爱好分成若干小组, 以呈现小组的学期作品的方式来进行终端评价。比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不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扎结方法特别, 而且晕染效果独特。我对每个小组的作品都设有最具创意作品和最具实用价值作品两个奖项,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扎与染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的中学生专注于学习, 生活上的事情往往由父母包办, 所以动手能力偏弱。通过反复训练扎与染, 学生便能够熟练地掌握针线、加热、漂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扎染带给孩子们终身享用的礼物。

8.让“微课”走进高中美术课堂 篇八

[关键词]微课;美术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技术的运用,可以是教师现场示范的录制,也可以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或制作。在美术课堂中,一些教师尝试运用微课这一新生事物,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接受知识比较快。实践证明,微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和推广前景。高中美术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将微课引入美术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征

微课(microlecture)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设有课程设计、实施、开发、评价等环节。微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其中包含相关的课程设计、反思、练习等诸多教学资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微课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在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正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坚力量。它以微视频为媒介来呈现课程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进行优化设计。在微课教学中可以有很多新类型的教学方式,如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与实训平台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微课教学的优势

高中美术是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课程。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应讲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受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高中美术教学落后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改观。现在,很多学校仍然采取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美术又不在我国高考的范围之内,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学校只能将美术学科的教学课时大大缩减,甚至取消美术课程。渐渐的,高中美术学科就淡出了一些学生的视线,只剩下部分专业特长生在学习。很多学生为了高考直接放弃了美术学习,把精力投入到对其他高考科目的学习之中,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逐渐丧失,认为自己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还不如利用美术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其他高考科目。

此外,一些教师也存在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创新等问题。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一些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灌输美术知识和传授美术技能,这样的教学远远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作品欣赏和绘画,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作为一个艺术性的学科,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应用美术知识,开展审美活动。

微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中美术微课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分析、体验、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微课教学就是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学。在微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微课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来选取合适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其反复观看相关视频,如素描的画法等学习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反复揣摩加以领会。微课的兴起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把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2.充分利用微课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是趣味性较强并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学科。一些高中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较大,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美术。微课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契机,在学生学习疲乏或休息之余,可以利用微课时间短、信息量集中的特点,以视频的形式进行短暂的美术欣赏教学,这样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此外,微课中的流行元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微课走进美术课堂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微课的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短(大约在5-10分钟左右),在短暂的时间内需要展示重点学习内容。微课视频播放后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和评价作品。如在学习湘版教材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微课欣赏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进行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2.结合美术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微课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短小精悍、特点鲜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某些难点知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使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的视频优势,合理设计微课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微课不微”,微课能把流行元素引入教学中,激活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对教师而言,微课革新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结合为教师提供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实践证明,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好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荣保.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4(17).

[2]宗轼.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3]朱礼平.浅谈微课支撑下的高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6).

[4]何云亮.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设计与优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15(24).

[5]张振平.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2015(21).

[6]麻淑涛.微课视角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J].校园英语 2015(32).

[7]李安平.构建概念模型,夯实教材实验基础——美术教材基础实验专题复习策略[J].读书文摘,2015(20).

9.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堂 篇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学生在学习“千克和克”后,常会出现“一个鸡蛋52千克”等诸多的笑话。经过反思,我深深地体会到,质量单位不比长度单位直观、形象,它无从比划,生活经验又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又重新做了如下设计:

1、逛一逛,掂一掂,让学生到商店中通过掂量物体的质量,初步感受物体的轻重,知道哪些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

2、称一称1千克的梨、苹果、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进一步感觉1千克的质量;

3、背一背,先估计一下书包的质量,后感觉书包的质量;

4、抱一抱,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抱一抱,以感觉自己的质量,最后称一称来证实判断的准确性。

整个教学过程,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学得轻松。

二、重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材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范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已有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春游,妈妈给小华和小明买了4个苹果、2个梨、l块月饼,让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用数表示出来。(2个、1个、半个)“半个”怎样用数表示出来?很自然地引出分数。又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我拿来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实际操作,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操作一下,先把周长指给同桌同学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又如:学生得到的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3个小朋友在一起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他们。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3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10.让个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篇十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程序教学法,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者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过大量实验。特别是进年来,我国学者对个别化教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正对当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一)个别化

“个别”是“单个、各个”的意思,意味着与其他的不一样。个别化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或具有某种特征的倾向,但在程度并不一定完全实现“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个别”是相对于“群体”而言,个别化是相对于“同一化”来讲的。因此,集体是个别化的前提和基础,个别化是在群体的互动中显现的。

(二)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学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的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要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三、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都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一个教师虽然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但是我们大都以中等或优等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实施教学活动。然后教师根据书本内容备好课,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全体学生。但是学生受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别。因此,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班级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又不得不放弃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我们针对班级授课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的现状提出个让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四、研究目标

五、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测验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所任教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试验。

2.访谈法。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3.内容分析法。

4.测验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9月)

(1)理论学习。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个别化教学模式。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1.让“生活化”走进美术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 生活;教育;实践;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学生却只会看作品不会鉴赏作品,美术教师只会讲空话不会画画”这些问题听上去似乎有那么点离谱有那么点危言耸听,但这却是当今各级各类学生、美术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我校针对这些问题,近十年来,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师定期交示范画、学生定期办画展、加大美术教室的投入、专业画室的改造、教师师徒结队等途径,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带来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绘画基本功、学生的作品的质量,以美育人,展现个性,塑造人格,学有特长,办出特色,描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春天。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式,它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努力与变革。

二、研究的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真正且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这样的人会和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化观念是有冲突的。真正且完整意义上的人一定是拥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完善的人格的人,具备强大的理性精神和论证精神的人,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知识和深刻的认识能力的人。为了验证美术欣赏课的成果,我让每个学生写下这学期美术课的总体印象,让她们谈谈对本学期主要内容、作品的鉴赏感受,以及对未来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方向的建构,借此形式我一方面能够及时理解学生本学期的美术知识掌握度,又能够及时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意见,我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十五分钟内,学生的文采都发挥到了极致,谈及了自己喜好哪类艺术、当今艺术的发展究竟是走传统路线还是走现代路线?令我振奋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现代主义绘画。这说明了学生的思想并没有麻木不堪,每个人的心里面还是有发展观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那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应对生活化的教育呢?我校有个王同学这样写道:我个人喜欢野兽派的画作,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我觉得画的超霸气,特别有“feel”,可能特别符合我们九零后的性格特点:不走寻常路。我们的美术课也应该向这方面靠拢,多上一些新奇的东西,不要讲什么传统了,传统那些东西让老学者去研究吧,我们新新人类已经不用研究传统咯,接受就可以了,美术课要多让我们看些精彩的视频,要好看点的,每节课都要,还要有音乐。我觉的这学生写的很坦诚、她对未来的美术课也充满了希望。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个艺术家,心里面、画里面如果没有深刻的内在性的情感性表达,那么这个人只是一个画匠,画出来的画只是一张复制品、一张废纸罢了,更谈不上这个人有什么艺术修养了。在人的灵魂深处往往交织着善与恶、美与丑、伟大与渺小、光明与黑暗等情感认识的激烈搏击,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人格,豪放刚直、大气磅礴、细致入微等性格是我们人格的具体显示。作为教师,我们理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因材施教,做到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绘画的过程中,性格的张扬对其绘画及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画是线条的流动,线条是画家情感的折射。在我们常规的美术教学之中,更多的了解性格,更多的发挥性格的特殊性,对我们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三、实践研究的方法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在一次外国静物画家的介绍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完外国的名家静物作品后,又突发奇想,重点挑了一张适合用来临摹的原始社会“陶罐图片”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这节课如果仅仅按照课本要求的话仅仅是欣赏静物画的内涵而已,根本不会考虑素描的操作性等方面,我故意加上这个环节目的就在使学生通过欣赏与练习获取更多的技巧与知识。在上该年级课的之前准备过程中,我在黑板上贴好了一张四开大小的素描纸,用胶带粘好。在各项准备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开始我的教学进程,除了精心做好教学课件外,我在课余时间仔细研究了一张古代陶器的造型与表现静物的绘画技法,做到教师示范精彩,学生画的同样精彩,在我看来今天不需要我们把东西画像、画真了,时代不同对艺术的要求不同,对设计师来说,画这些更没用,我认为美学的东西要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当我们把东西画像了的时候,创新的能力和灵感已经彻底被抹杀了。这就是我们强调示范课的目的所在。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12.“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十二

关键词:绘本,厦门小吃,美食文化,民风民俗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教学理念应由培养学生基础技能转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手工设计》一课中,我们以厦门本地小吃为主题,以绘本为媒介,让学生亲手制作一本手工书,意在把学生对绘本的热爱融入本课教学中。

一、收集整理主题内容,深挖其蕴含的故事及文化背景

在制作手工书之前,首先对主题内容“厦门小吃”有所了解。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当地,本地小吃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可以举出很多小吃,如“沙茶面、面线糊、土笋冻、烧肉粽、封肉”等。当问及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吃都有些什么故事?”学生却只有摇头,但却对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知之甚多,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我想被遗忘的不是小吃本身,而是其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再加上厦门是个包容性比较强的城市,随着厦门旅游行业的不断升温,再加上西方各种文化的不断侵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涌入,使得本土的传统文化习俗正逐渐被舍弃甚至遗忘。

为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做调查、收集、整理身边的小吃及相关的民俗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连他们父母那一辈都不知道的本地习俗和小吃,增加了学生对厦门小吃及民俗文化的兴趣。如当地的婚嫁习俗中,在结婚正日的前三天必须召集亲友来帮忙“炸枣”和“芡豆面”(用面线、猪肉、海鲜、芥菜末、芋头、地瓜粉勾芡和各种配料熬煮而成浓稠状),送邻里乡亲象征吉祥,现今“炸枣”习俗还得以保留,而“芡豆面”已经被别的东西取代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不少问题,从中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对自己喜欢的小吃进行描绘

学生在收集的众多小吃中,找出本次收集过程中自己最喜欢而且觉得最有记录意义的一种,用绘画或者剪贴的方式,再加以文字描述,把厦门小吃的民俗文化或做法一一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满足了学生对厦门小吃民俗故事的回味,也丰富了学生绘画技能的展现,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做足了前期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对绘本和厦门小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绘本可以有很多种表现手法,是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在绘本中图画部分可以有很多绘画技巧,如绘画风格、颜色搭配等;文字部分有后台环境的描写等。而现在绘本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助电脑技术进行展现,也可以用图像剪贴形式。如图1学生做的《厦门小吃》就是用织布材料剪贴并附加文字背景描述的绘本。如何描绘厦门小吃是制作绘本的第一步。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厦门小吃的特点。观察厦门小吃的造型、颜色,再关注其主要材料形状。比如:厦门沙茶面并没有明确的外形,那就看沙茶面的配料中有面条(细长)、虾、卤蛋(半个)、卤豆干、鱼丸等,汤色橘黄带红。其他小吃也如此。

(2)引导学生运用绘本表达厦门小吃。学生仔细观察厦门小吃的特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具有趣味性的图画来表现,把绘本的美术创意手段融入本课的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探寻厦门小吃及民俗文化的热情。学生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动手能力不断加强。如图2学生做的《厦门小吃汇》手绘本。在这手绘本中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四页书的制作形式,结合了手绘的手段展现了厦门老百姓制作小吃的过程。最后教师通过课堂点评和学生互评完成该作品的最后修订。

三、寻找被遗忘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绘本制作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每年传统节日习俗有很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个别习俗被简化甚至取消,而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被遗忘的民俗文化,传承尚存的传统民俗文化。每一个民俗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将故事情节、人物表情和事物特征采用绘本手段串联起来,可以用图片拼贴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体现地方民俗,或将绘本制作成更直观的连环画或卡通画的样子,这也是厦门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之一。如厦门传统节日都会用到的传统糕点——发糕红龟糕,引导学生深入收集其中的蕴意。

正月初九五更天,三牲五谷放桌边。

一家老少站相依,一拜丰收财运添;

二拜健康笑眯眯,三拜团圆不分开。

真心许愿嘴要甜,响炮共庆天公生。

这首诗讲的就是厦门老百姓在传统的正月初九“敬天公”节日中的习俗。正月初九是传说中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生”是闽南民间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年初七就开始制米龟、圆、“牵”,蒸发粿、甜粿、咸粿。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当“天”摆上八仙桌。没有庭院的,则摆在窗口边。随后摆上十二碗干鲜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龟、甜粿、面干等。也有些人家供荤菜,那就要双份的五牲,十分隆重。引导学生把此类的传统习俗用手工书制作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达到传承厦门民间习俗的目的。图3学生创作的《红龟糕》,以龟形作为整本绘本的造型,内容阐述了厦门民俗节日中“红龟糕”的意义。如新生儿满月,在厦门古时的习俗是除了送邻里“油饭、红鸡蛋”外,家里还要做“猪母奶龟”,就在龟粿中间捏出一个“乳头”,以求母亲奶水充足。“猪母奶龟”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才有的味道,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了!其实它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经典厦门小吃“红龟糕”的一种,也是闽南人崇龟文化的一种体现。另一种手工书方法,如图4《大嶝婚嫁习俗》,因为婚嫁中有很多精彩而又复杂的场景,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用笔描绘下来的,所以在此类的手工书的制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剪贴的形式把大嶝当地的婚嫁习俗做成直观的手工书。以多种表现形式的手工书展现地方民俗特色来加深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了解,也使本地民俗文化得以在年轻一代传承下来。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拓展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小吃背后的民俗文化。

美术教育不仅体现在美术教学中,还要结合生活,突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绘本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绘本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表达。厦门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品种繁多,用料讲究、美味,做工精细;有炒、炸、煎、烩;有热菜、汤羹、小菜、甜点;可当点心,也可做主食。运用绘本手段表现厦门小吃,可使学生在复杂的民俗中学会综合处理信息,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绘本为媒介,使厦门民俗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师教育的愿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多媒体走进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语文现代教育观念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就当前来说,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更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社会公器”的效能。在多年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或课件)进行了深入反思,获得了几点体会,现列出,以期和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1、不能仅仅把多媒体看作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多媒体在教学过程 中,是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组织者和交流者。在组织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但不能说多媒体的功能就仅仅是如此。媒体在传递过程中,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现、动画演示等再现课文文字及相关知识的,其数据库、动画演示、紧缺资料再现功能应该在整个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因此,设计软件时,不能仅仅围绕学生兴趣而设计,过多地追求软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东西可有可无,没有实际价值。多媒体课件应当充分利用声像文字媒介对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媒介进行诠释,进行绘声绘色的情景创设,创造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该依据信息传递与反馈原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去设计,依靠多媒体的放大、缩小、定格、再现等技术,使学生开拓思路、勾沉旧事、引发想象,将媒介、感知与材料“三位”融于一体,在人机交互中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使学生的知识(包括智、情、意、行等)发生迁移、突破、再现、拓展。所谓迁移就是帮助学生引发学习的动机,指明知识迁移的方向、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快速、有效地获取新知。因此,在准备时,就要选取那些学生共同认同的素材,以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一种“未曾揭开面纱”的神秘感,让他们产生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达到这层效果,用于诠释课文的声像材料以及动画演示等技术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将文章主旨、感情基调、文字风格再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情境,使学生由“感知展现于眼前的教材文字”转化为“感知融身于其中的图像声音”,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深奥变得肤浅、复杂变得简单、抽象化为具体。一句话,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和补充,而不是调味品。

2、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机器的演示者。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师的活动减少了,学生活动空间增大了。但不等于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消失了,学生依靠机器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倡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活动范围缩小了,但教学艺术的要求却提高了。这就要求教师将剩下的几句、几字变得更精、更有启发性,处处体现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勤于动眼、动脑、动手,从而积极汲取知识的养料。否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演示者与被演示者的关系。因此,课件的设计与操作都应当考虑到师生共同因素,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双边服务。课件是为“大家”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单方的。课堂中,我们要鼓励或者要求学生走向机器,自我进行探索和挖掘,巩固旧知,获取新知。整个课堂,要么是教师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传输、训练,要么就是学生利用课件(或多媒体)向老师或同学获取点拨、帮助,亲自验证自己内心中的设想,自己动手去构筑自己的知识基础。课件是课堂各方的桥梁和纽带。

课堂中,教师应当把自己从“繁重”的技术操作的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艺术,即点拨、启发上;学生应当把自己从“苦苦”地理解老师的意图的桎梏中释放出来,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课件提示去探索新知。只有先确立课件是属于师生共有,才能激活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培养学生素质的功能和作用。

3、课件的设计不在于课堂的容量是否加大,而在于学生的思维密度是否增强。传统课堂中总是教师先确立一个教学目标,再把相关知识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教学内容很少,但教学效果却是很不理想。而把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则可以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状,使课堂容量明显扩大。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堂容量的增大不是我们所片面追求的;学生思维密度增加,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介入,是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但不是要单方面增加学生的无谓负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许多老师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实行包办和“填鸭”。例如,多功能媒体的出现,教师只需轻按一键,大量练习题便显现,虽然学生活动空间增大了,但是机械训练的成分也增大了,失去了多媒体的知识迁移、突破、再现、拓展的初衷。因此,课件的制作应当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思维密度上,而不是放在机械训练的量上,不是放在材料的简单堆砌与罗列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变换媒体,变换信息传递方式,找出知识的关联性与延展性,逐步升华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感觉器官不断受到多媒体所传递的各种信号的刺激,激起认知冲突,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4、课件的制作要体现出人机交互性。目前流行的超媒体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控制的交互性的多媒体技术。要将多媒体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设想,将来的多媒体课堂定是每生一台机,生与机之间展开双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和训练方式。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实际还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学生依然是通过课件跟着教师转,教学的核心地位仍然在于教师。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要使多媒体人机对话功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笔者认为语文课件的制作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件的制作,要体现出“傻瓜化”,即课件要体现出简单易行、可操作。课件的初衷在实用,因此课件的设计要面向大众化,课件的程式要具有交互性和稳定性,跳转方便,切不可过于追求花哨和繁难的高技术,以免显得杂乱和繁琐。课件的布排要符合一定的心理认知规律,把训练内容放在学生可注意的范围内,把重点训练的内容着重凸现出来。另外,训练要详略得当,不可过多“炒冷饭”。

(二)课件的制作,要体现出“随机化”,即课件要体现出训练内容的多重性、多面性、反复性,尽量做到“生生有差异,次次各不同”——每个人、每次调出的训练内容都不尽相同。“生生差异”,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次次不同”,可以提高检查的效度和信度,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深度、广度、正确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因为机器是死的,它不能区分出同一道题,学生所给答案的理解思路,不能区分出同一道题不同错误答案的背后因素。但机器永远只能给出“对”或“错”的评语,无法给出针对性的意见。机器只有通过多次、多面的检测,才能给出具体而微的判断。

14.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15.让民主教学走进课堂 篇十五

那么如何做到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呢?

首先, 确认教师和学生社会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 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凌驾学生, 而应该时刻记住自己所教育的对象是和自己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公民。

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受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师师生生”等纲常伦理的影响, 都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严肃、权威的面孔;师生间的关系似乎完全对立。试想, 在这种恭顺或逆反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怎么可能自觉自主的学习呢?因为“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也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取的方法与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对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很大。

其次, 宽容学生、鼓励学生, 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这方面, 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比如, 魏书生的教学艺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一切都和学生展开“商量”, “其身不凌驾学生之上而融于学生之中, 其心不孤高自傲而走进学生心灵之中”。

最后, 课堂民主, 才能“量产”人才。

切忌课堂被少数学生垄断。民主化的课堂, 应该属于全体学生。在民主化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力图体现课堂的民主化。但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 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只集中到了一部分胆量大、性格开朗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获得展示和表现的机会。课堂被这些少数学生垄断, 而大多数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少数学生垄断的课堂, 其实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课堂没有任何差异。

总之, 教与学, 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方面, 解决这个矛盾, 靠老师管学生, 压学生, 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 都不能解决矛盾, 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老师, 或者强调老师必须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

16.让民间艺术走进中职美术课堂 篇十六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课堂教学

一、当前中职生与闽南民间文化现状调查

针对中职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的认知情况,笔者在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对美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感到担忧,他们对闽南民间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校被调查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知之甚少,没有人全部了解闽南民间文化,有13%的学生回答在街头偶尔见过,有10%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接触过闽南民间文化。从接触闽南民间文化的渠道上看,民间传统节日表演、电视报道,是学生了解闽南民间文化的主要渠道。从了解程度看,绝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只听说过”和“不太了解”的学生占68%。为此,要使闽南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民间文化与中职院校教学结合的方法

1.地方特色文化走进美术课堂

高教版中职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学生在领略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自觉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例如:上“风景速写”这一课时,结合闽南漳州古城老街,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漳州历史文化名城,带领学生在古城老街实地写生,将地方民间文化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师生共同挖掘身边的民间美术文化。

闽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各地民间艺术中蕴藏着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进“闽南文化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1)“请进来”。聘请漳州市图书馆副馆长、著名书画家游海杰先生,走进课堂到校授课,给学生讲了创作《漳州老街:游海杰水粉画集》时的经历感想。它不仅仅是风景画,还真实地记录了漳州的老城风貌,记录了一段曾经的历史和闽南风情。课堂上给学生讲授闽南古城建筑特色、闽南建筑风格,分别从画面取景、构图、造型、色彩表现、画面层次、空间表现等相关绘画知识进行讲解,并现场作画示范漳州老街风景写生作画步骤,让学生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走出去”。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闽南民间文化,一些广场、风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等为民间美术走出课堂,提供了美术活动的场所。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那天,组织美术专业学生到漳州市图书馆,参观“印象·水仙”主题展览,这是漳州市图书馆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这一文化遗产日主题,精心筹备一场主题文化展览,让学生分享丰盛的民间艺术大餐,深深感受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2.开发校本教材中的闽南民间文化

教材编写围绕了解、学习、继承闽南文化的体系进行编排。教材根据当地闽南文化资源,对闽南民间文化进行编写,分为四大体系:闽南民间艺术、闽南建筑文化、闽南风土人情、闽南传统习俗,教材内容依据中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编写,通俗易懂,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对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进行丰富补充,拓展了民间艺术教育的外延,适合中职学生阅读和学习,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教材彰显了民间艺术教育特色,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又让学生对家乡民间文化有更广泛地了解和认识,培养了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3.结合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开展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民间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构建以民间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例如,利用学校走廊、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阵地展示闽南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使更多学生了解和喜欢民间文化;以闽南民间文化为主题,组织民间美术兴趣小组,举办闽南民间艺术知识讲座、闽南民间美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的特长展示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之,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可以弥补国家单一课程的不足,是教育平等的体现。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和拓宽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通过民间艺术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7.走进武汉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体会 篇十七

一、走出了迷茫。作为小学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以前不知怎么上,这次通过与全国著名的专家零距离接触,看了他们所上的课,明白了有些课型我们本来就是这么上的,1、如作文课:审题----选材(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扩展题材-----大题小作----小题大做----写出寓意);

2、如阅读课《金鱼游到了纸上》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读中感悟、理解。

3、古诗词的教学:在反复品读中感悟诗词内容表现的意境,领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4、口语交际的教学:

二、转变观念,构建和谐课堂:

1、课堂评价:充分利用课堂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王文丽老师说: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很重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人都有渴望欣赏的心情,大人尚且如此。但是激励性评价要把握好一个度,评级要客观、准确、及时、要指导、指正,语言要美。戴建荣老师:“这全是他认真听的结果”;“掌声送给他!”“那就是一个慧字,聪慧的慧”。

2、师生平等:

3、幽默诙谐的语言

4、课堂的应变能力

5、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1、戴建荣老师一开始上《赏鹅》时就要求学生“把书关上,姿势坐端正,认真听”;开始上《送元二使安西》时要求学生把手放好,做三次深呼吸,上课时,老师喊: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说:老师好!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中带有“嗯、啊”等多余的语言时,特别严肃的告诉学生:“不要有”;强调要耳听、眼看、心想,当他发现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时,会立即指名起来复述前一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他会毫不留情的批评:“耳朵听了,但不经过脑袋思考”“耳朵不是装饰品”但批评后会马上把话筒递给他,把挽回面子的机会给他。其他三位老师同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非常严格。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戴建荣老师:分辨多音字“据义判音”;

五、教学结构巧具匠心:戴建荣老师在理解诗情中讲述王羲之父子爱鹅的故事。

六、专业素质特别强。

18.走进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篇十八

活动课题的提出:

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恶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是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需要。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经常会向老师、家长询问相关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活动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会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汇总。

2、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采访、调查研究、设计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暗访、设计标语、手抄报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宣传低碳节能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周围、国家乃至社会性的环境问题,培养节约能源的习惯。

2、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

活动重点

1、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宣传低碳节能的重要性。

2、懂得在生活中节约电、水,气的方式,从点滴做起。

3、教育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关注周围、国家乃至社会性的环境问题。活动难点

1、学会如何进行调查暗访,掌握采访的技巧,增强合作意识。

2、信息资料的及时性、判断的准确性及处理能力。

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活动准备:

教师——照相机、记录簿、展示设备;察看超市、社区、农贸市场等学生需要活动的地方;制定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学生——设计好研究报告单、个人活动记录、成果展示的相关准备。

二、活动时间:

第1周:提出问题,讨论确定子课题,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

第2-3周:收集资料,实践探究,亲身体验;

第4周:汇报交流,成果展示;活动总结,评价反思。

三、活动过程:

(一)指导各小组选择最适合课题研究的途径、方法。

组织讨论:你们每一个研究小组为达到研究目的,准备采用哪些方法、哪些措施?(调查、访问、问卷、搜集资料等。)

(二)指导学生掌握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方法的格式及步骤:你们知道怎样去调查、访问、参观或是搜集资料才是最有效的?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说明。

搜集和整理资料:

(1)明确目的(2)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

(3)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4)整理出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

(1)明确调查的目的(2)制定调查表

(3)科学选择调查对象

(4)分析调查内容

采访:

(1)明确采访的目的(2)选择采访对象

(3)设计好采访并制定采访计划

暗地查询:

(1)明确查询的目的(2)选择好查询对象

(3)分析查询内容

(三)各研究小组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小主人队:了解低碳生活

(1)上网查询、收看新闻、阅读报刊、采访科学老师了解什么叫低碳生活以及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关系。

(2)整理资料,制作手抄报、知识卡片,并利用学校橱窗、宣传栏向全校同学和家长展示宣传。

(3)在班级举行低碳知识竞赛,给优胜者颁发奖状。

小能人队:调查低碳生活现状

(1)通过问卷调查、暗地查访了解周围的学生、家人的低碳生活现状。

(2)针对现状制定低碳生活小妙招,发动学生家长践行低碳生活,并评选低碳节能模范家庭。

小当家队:宣传低碳生活

(1)撰写倡议书,利用校广播站、橱窗、学校网站等宣传窗口,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一是要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二是要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

(2)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向家长发出倡议:节能减排,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开始。

(3)制作低碳生活宣传标语。

(4)制作低碳环保班级公约。

(5)背诵一首环保三字歌,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6)通过手抄报、绘画畅想低碳美好生活。

(7)“变废为宝”创意小制作。

(8)利用双休日各人种一盆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9)畅想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

(四)活动总结:

活动中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对它进行深入了解,才使活动有序地进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19.让“愉快教学”走进学生课堂 篇十九

一、启发学生, 增强信心, 激发情趣

在歌曲教学中, 学生的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对歌曲曲调的掌握上, 在学会了歌曲之后, 更重要的是理解歌词, 并且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在一次音乐课上, 我们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活动, 我把班上同学分成四个大组, 把对歌曲掌握好、中、差的同学平均分配在每组中, 先让大家自己小组练习, 然后采用以好带差的方式, 使每位同学都能很熟练地掌握歌曲, 然后各组同学进行打擂比赛, 有唱歌词的, 有唱歌谱的, 有表演唱的, 还有伴舞的,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种方式的使用, 使同学们增强了信心, 一些不敢唱歌或不爱唱歌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使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歌曲, 激发了他们唱歌的情趣。

二、小小乐器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打击乐器的演奏, 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于是在音乐课上我鼓励大家自制小乐器, 把乐器搬进课堂,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如有的学生用玻璃瓶子装进小石子或用啤酒罐装上沙子做沙锤。还有的用笔敲击小纸盒做小鼓, 还有的用小铁棍的互相敲击声来为歌曲伴奏。形式多种多样, 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学生把歌曲学完后, 他们用自己制造的小乐器边唱边奏出节奏, 那表情得意极了, 当我把歌曲《隆冬强》教唱完毕后, 我把同学们分为了四个组, 第一组击小鼓, 第二组小嚓, 第三组唱歌, 第四组手拿彩带表演。这样反复轮换练习, 边唱边奏边舞, 艺术熏陶于表演中,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整个教室充满了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 学生们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用心启迪, 创设情趣, 激发兴趣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的目的是为更多鼓励他们成为积极向上、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愉快的乐趣, 从中得到启迪,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学唱歌曲《过新年》时, 我首先提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新年吗?”学生都举起了小手, 不等我接着问问题。他们就一个接一个回答。“我喜欢过新年, 过新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 还可以吃好吃的, 还有很好看的花炮”等等, 学生们通过对自己过新年的回忆。调动了他们学唱歌曲的热情。并且使学生们很想学这首歌曲的欲望表现出来, 于是我先叫学生听老师唱一遍这首歌曲。如果觉得好听的话就给老师拍手伴奏, 学生在听老师唱的同时都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起来为我拍节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唱完歌曲之后,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进行了表演。还分组进行了比赛。课堂上非常活跃, 并且连一些不爱唱歌的小同学也大声地唱了起来。

四、游戏进课堂, 培养学生的情趣

音乐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学和唱。要懂得歌曲的内涵,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游戏进课堂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在学唱歌曲《小红帽》时, 首先学生们先学会歌曲, 然后我把同学们分组, 一部分同学扮演小红帽, 一部分同学扮演大灰狼, 一部分同学唱歌。在歌曲声中, 扮演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同学都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了游戏表演。并且同学轮换进行了表演。同学们热情很高。游戏的加入更增加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学生们在乐中得到了知识, 在趣中懂得了歌曲内涵, 效果很好。

20.“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篇二十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相信没有一个画家是可以闭门造车的,在作品创作之前一定会有一个游历和悉心观察的过程,在直观的感知下,刺激了大脑,才能把看见的事物经过大脑的创意加工,绘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观察欣赏是做任何作品的前期工作。

要上出一节丰满的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悠悠老街》前,我要求学生重游老街。虽然很多孩子无数次路过甚至去过这条老街,但是让他执笔画下来,还是会愣在那里,看着白纸不知道从何画起。因为过去他们对此地没有目的性的欣赏,而现在要带着以作画为目的的心态去多角度地观赏风景,多方位地欣赏文化。蒋氏故里步行街位于溪口武岭路上,东起武岭门西至武岭公园,南靠剡溪河畔,北接民国建筑群,有文昌阁、小洋房、丰镐房、玉泰盐铺等,均为蒋先生一家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各景点之间开满了各种店铺,有当地有名的小吃千层饼、臭豆腐、手工糖等。也有当地的土菜馆,还有江南特色的丝绸、胭脂、小手工艺品等。可谓琳琅满目。在这周边长大的孩子无不喜欢来这里玩耍,夏天乘凉,冬天望雪,春秋香樟扑鼻。为了更好的实现此次欣赏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些指导建议,比如:用相机拍下美景、用文字记录老街的故事、也可以用铅笔画出老街的结构和房子(图1)的初步样子等。

没过多久,我开始陆陆续续地收到来自学生们的作业了。在这次的重游故地活动中,他们通过走访记录、拍摄了他们认为美丽的风景,有各种店铺,也有白墙老屋,还有地砖青苔,更有绿荫环绕。从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照片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初步认识和对本次美术课的满怀期待。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对于这节课的展开也充满了无限期待。

二、多元化的课堂呈现

绘画作品并非照片,它无需非常逼真地表现事物本身,它只是以现实事物为依据,然后融入绘画者自己的思想与创意,再运用自身的绘画技巧,将现实更加美好地反应在作品中。于是,我们就要对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取舍,重组。将主体物置于画面主要位置,合理地删减次要景物。画面不宜太过丰满,也不可主次不分。

看着学生拍来的形形色色的照片,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用心和开心。虽然热情未减,但很多照片并不能直接变成绘画作品,以街道为主拍的照片马路过于宽大,以至于旁边的店铺不清晰,以店铺为主的照片,将左邻右舍所有的店铺门面都拍进去了,店铺也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想的那样出现各式各样类型各一间的局面。因此,一定要对街道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留下我们所需要的线条,缩减同类型商品的店铺,争取每个类型一间,放进学生的作业中去。于是在一堆的学生作品里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对后期绘画有帮助的图片进行播放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借着这个氛围索性展开了一场寻找本土老街特色的讨论:

师:我们的老街有什么特色?

生A:有蒋氏故居的景点

生B:有各种千层饼店和纪念品店

生C:老街一面靠河,河上有桥。

生D:还有行人,小摊贩,树木,路灯等等

师:我们知道要在小小的纸上把整条老街画下来是不现实的,那么你将如何来取舍呢?

生E:我要把最有名的千层饼店铺画进去

生F:我要画一个我最喜欢吃的冰糖葫芦店

生G:我觉得景点也可以画一个进去。

师:街道的店铺该怎么安排呢?

生H:并列安排。

生L:左右两排安排。

生M:排队似的,一间一间小下去。

虽然学生的表达并不完美,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明白他们话语中的含义,我很欣慰,他们能考虑到近大远小的透视了,即使语言不够表达清晰,依然希望能在画中看见他们的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通过亲临老街观察,课堂上又将照片中的各类景点、店铺进行分类删减,最后将背景和细节进行添置,同学们心目中的老街渐渐丰满了起来。

在实践中学生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我们所做的所有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最后的作品呈现,教师并不能限制学生表达的方式,那么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作业呈现效果:彩色绘画和平面纸工。在学生画《悠悠老街》前,教师对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和街道房屋近大远小的透视做了简单介绍,并将地平线的位置做了简单示范。我将学生的作品分为两个形式,一半学生为彩色绘画,另一半为平面纸制作。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开始埋头开工,看着他们将一座座小屋搭起,布置店铺门面,添置绿化和设施,有的还画出了小小的行人。看来学生们的创造力真的是无穷的。

在同学们的耐心努力下,我看见了可喜的作品呈现。绘画作品展现了学生深厚的绘画能力,且不同的绘画材料所展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彩色铅笔的效果非常细腻,连人物的五官都很清晰,就是颜色远看比较淡;油画棒的色彩十分艳丽,却对小细节不够完美;水彩笔的效果也很不错,色彩均匀且靓丽。无论是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方法绘制的作品,只要它融入绘画者的想法都是好作品(图2)。纸工作品生动形象,将我们的本土文化展现地十分到位。

三、编者的反思寄语

在小学生的美术课堂上,应该是充满欢乐,充满智慧,甚至是充满奇幻的。学生们用他们的小眼睛观察着生活,用他们的小心灵感受着生活。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场快乐的旅行,旅行结束,他们是有所收获的。美术课应是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地方。生活给予了学生发现的眼睛,课堂教育给予了学生绘画技法,将这二者用我们的创意结合起来,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业(图3)。

本次活动在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很好的画上了句号,学生对如何发掘家乡的本土文化资源有了新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让更多的本土资源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知识里,本土文化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被牵引进课堂,它们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以及对即将离我们远去的一些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本土文化它们曾是我国文明与智慧的象征,而如今它距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作为任何一位美术教师都有职责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本土文化的魅力,然后将它带入我们的课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堂必会成果丰富,佳作累累。

上一篇:青蓝工程帮扶被指导计划下一篇:五上语文教研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