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2024-06-27

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19篇)

1.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一

今天又看了一次鲁迅《过客》,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主人公没日没夜的向西走去,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呼唤他前行。文中过客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他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只希望看到美丽和幸福,而眼前和身后的一切都让他失望,他只有踽踽独行,永不停息。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鲁迅。面对血腥的事实,虽会“目瞪口呆”,却让他在黑暗的重压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敢于直面杀人的刽子手进行无情的口诛笔伐。在这艰苦的求索中,他也曾彷徨过,失落过,但终是在斗争着的。文中的过客正是鲁迅自己的化身。

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无论停驻,无论前行,到达每个时间的尽头。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这是价值连城的生命原动力。而有的人的梦想就如文中的那个老人一样,因为不去培育而枯萎消逝了。只有真的勇士才会不断的听从梦想的呼唤,奋然而前行。

美梦不破的人终都是美丽的,因为梦想从来都是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人的生活需要自己的合理的安排。如何安排呢?还是要心有梦想。记得有句名言:当你有高飞的冲动时,就绝不要满足在地面上爬行。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不满足之心。鲁迅就告诉我们,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它能载着我们向大道前进。约翰·福斯特认为,天才就是不断的点燃自己。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点燃自己,只有那燃烧着的自己才是最美丽的。

我感觉,没有主动性是坚决不行的。一个人主动性越强,他的生活就越是开放、张扬,他的生活就会更加的旷达而丰美。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性,凡事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甚至是疲于应付,那么他也就只能熬天混日郁郁寡欢了。

春天来了,一定要早起,不要再赖被窝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活动。当然早上不是活动的好时间,轻微活动最好。昨天课外活动的时候,我活动了较长的时间。下午和傍晚是最佳的活动时间,我的体会是体育活动和平时的劳动锻炼是截然不同的,绝不能因为工作比较劳累了,就不去进行体育锻炼了。

主动的体育锻炼还是比较的辛苦和麻烦的,换衣服什么的。但是,活动和不活动人的面貌是不同的。加强体育锻炼的人,心智会更加的活跃,做事的积极性会更强。可以说,有体力的人和缺少体力的人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很不相同的。凡是坚强有力者,他们的眼前总是一片光明,做任何的事情都会风风火火,掷地有声,乃至落地生风。相反,如果一个人暮气恹恹,弱不禁风,那么他总是看到了毁灭和消极,他对待别人感情也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当一个人积极性培养了起来,那就可以爱屋及乌,沿路而上,顺藤摸瓜,登堂入室,来到优美的人间之桃园胜景。

人主动去做的每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事情都是宝贵的,它可以活跃你的心灵,丰赡你的人生,从而改变了本来的精神面貌。

敢于携一缕清风,搭一艘纸船,匆匆告别遍地的月光,踏上遥遥无期的征程。

2.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二

一、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人、艺术家和诗人。”因此,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有一支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并能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师队伍。我们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一要耐得住寂寞, 静下心来潜心读书, 专心读书。二要读国学、读典籍, 弥补自己的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 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 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我们管理者可以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国学比赛, 以赛促学提高我们教师的素养。同时,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组织他们参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的学习, 提高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和责任感, 使之更好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 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 走好路, 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 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 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 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 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 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 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 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从而让他们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2.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通过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的美和其真正的内涵, 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 反复吟咏, 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2)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 体会诗的意境。

3.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读读背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练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教师不应忽略。

(1) 调动兴趣, 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变“要我背”为“我要背”。

(2) 丰富形式, 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形式, 就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 学用结合, 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 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 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带学生游玩时, 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 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 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三、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营养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用心灵去体验文本, 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教材的选文语言优美, 意境悠远,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 有体现关爱他人的, 诚实守信, 传统美德的, 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 这些选文洋溢着自然美, 人性美, 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四、举办多彩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长效载体

1.搜集好对绝对, 开展对对联比赛。

2.举办校园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

3.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源, 开展图书漂流, 让学生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 写读后感。

3.由“换座”所想到的 篇三

这事情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有一天,业务校长把一个叫张雨欣的转学生安排到了我们七年二班。她刚来的时候,我正好在上语文课,小姑娘着一身天蓝色的合体的运动装,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辫,自然透露出清爽、自信的感觉。当时我暂停讲课,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她的个人情况(事先,我已经从校长那儿得到了她的个人资料),便临时让她坐在班级最后排的一个空位。她平静地接受了安排,健步走向了临时座位。那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叫刘梦妮的女同学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新同学看。“唉!这孩子,学习的时候可从未这么专注过……”我暗忖到。

“老师,我想和新来的张雨欣同学坐同桌!”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刘梦妮同学“闯入”我的办公室急切地向我提出了这个请求。“怎么,张雨欣同学刚来两天,你就和她成朋友了?”“还……还不算朋友,”“那你为什么想和她同桌?”“是因为我看她长得漂亮,还有一种让我说不出来的气质,所以我想和她坐同桌,想和她成为好朋友……”“啊……是这样!”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张雨欣刚转来时刘梦妮盯着她看的情景。“张雨欣同学知道你的想法吗?”“我已经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也没有反对!”该不该答应刘梦妮同学的请求呢?我陷入了沉思……

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这个学生。开学两个月以来,不少同学和老师向我反映了刘梦妮的不良的表现——依仗自己的家庭富裕,瞧不起其他的农村的同学;常常违反班级的纪律,与同学关系很僵;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们总向我反映她上课时神游物外。虽然我也找她谈了几次,可她满不在乎,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所以我的常规教育手段收效甚微。如果能好好利用她这次她想换座位的机会,对其加以教育,没准儿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瞬间,我有了决定。“关于换座吗,老师这里没啥问题,你先回去,把张雨欣叫来,我要问问她的态度。毕竟她和大家还不熟悉,咱们得尊重新同学,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嘛。”看到我的态度明朗,刘梦妮很高兴,蹦蹦跳跳地走了。张雨欣来了以后,我问她是否愿意和刘梦妮坐同座,她表示同意,我又说了刘梦妮以往的不良表现,劝他不必勉强自己,她依然没有反对。“既然这样,老师就要交给你一个任务!”“任务?”她有些惊讶,“是这样的,你必须要……”我叮嘱道。张雨欣点点头,答应了。打铁趁热,很快我让她俩做了同桌。

一个月以后,告刘梦妮状的同学和老师明显减少了,她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某一天,我找她谈心,为她学习进步了表扬她并祝贺她找到了一个好同桌、好朋友。刘梦妮说道:“老师,我的进步确实是张雨欣的功劳,她跟我《约法三章》:要想和她坐同桌,第一,要待人有礼貌,不许歧视同学;第二,要努力学习,争取好的成绩;第三,要严格遵守班级纪律,改变自由散漫的作风。我喜欢和她做朋友,所以我必须改掉以前的那些坏毛病。”

“好!老师希望你们俩共同进步,永远做好朋友。”我再次鼓励她。“老师,我更要谢谢您,张雨欣都跟我说了,《约法三章》,是您教给她的,为了我,您费心了!”说完,给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这时,我的心里仿佛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爱的教育虽然如春雨绵绵,润物无声,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施与爱的时候还是要积极地、耐心地寻找机会。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学生的点滴表现,从一些小事、小现象入手,寻找到教育学生的契机,因势利导,做到“有心插柳”,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上接第60页)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教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4.由学生辱骂老师所想到的 篇四

由学生辱骂老师所想到的作者:吴 伟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摘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在知识逐渐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长者;良师益友;授业解惑者;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47-01

案例:

周一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班两个调皮学生甄书豪、陈子恒进来了。脸色面带哭容,我忙问:“不上课,怎么到办公室来了?”他们说是被数学老师赶出来的,并递给我一本数学书。我打开书一看,其中一个学生书上写着一句骂老师的话:“我日你娘×××。”我顿时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下课后,数学老师面带怒容走进了办公室,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并打电话通知了家长,声称一定要严肃处理此事。

课后,我到班级做了调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对这两个同学进行了思想教育。甄书豪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师道了歉,取得了老师的谅解。事情处理完以后,我坐在办公桌前陷入了沉思:学生为什么会在书上写骂老师的话?老师和学生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老师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应做一个什么类型的老师?

反思:

一、教师要做个让学生尊敬的“长者”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让学生尊敬的“长者”。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作为学生的“长者”,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热爱学生,把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健康发展。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们才可以教育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应该出于诚,传于神,言于情,止于理,应该无时不在,无处不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也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还会骂老师吗?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会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崇尚的志趣,龙源期刊网 http://.cn

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学生感到老师是他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他才和你说知心话,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平常多和学生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不高高在上。学生病了,带学生去看医生,学生生活有困难,主动帮助,无论哪位有了点滴的进步,就给他以鼓励.学生遇到挫折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相信老师,主动和老师交往,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授业解惑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新课程也说: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菜单提供者等等。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在知识逐渐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打铁先须身板硬,这就要求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遂独到的教育学思想。假如学生是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是一桶水,而且是一桶长流水。要教好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养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通晓古今,是专家型教师,至少是学者型教师,是懂教学的高手,是会教育的能人,并且将自己的渊博知识和聪明才智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妥当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好学、乐学、学好、用好。

四、教师要做学生成功的欣赏者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位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聪明与否,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正确的欣赏与肯定别人。欣赏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彼此进步的源泉,是后进者进取的动力,是滋润心田的甘露……做领导的要学会欣赏下属,做家长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做教师的更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善于欣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之心,向上之志,奋进之力。罗森塔尔效应已经证明:经常受到欣赏的学生更具有上进心、更能领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盼。学生喜欢能真正关心他们的老师,此时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微笑,一回善意的扶肩,甚至是一两句随口的询问,都能给学生留下愉快的回忆,给予情感的满足。

5.由一道阅读题所想到的 篇五

必修二第一单元上完后,备课组命了一套测试题,学生做后我改完卷,其中一道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阅读材料选用的是闵凡利的《像桃花一样胜利》。文章通过形象地展现桃花无论生存环境如何都能尽情绽放的美丽,赞美桃花不自卑、不脆弱、超脱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的品质,从而借花寓意,表达“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出题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从出题意图来看,很明显这是一个开放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可是我改的120多人,竟无一例外全都是选择前者。起初我并未在意,因为选择前者确实有很多的道理,它能够突出人向桃花学习的主动性,传递一种美好的信念,激励人们像桃花那样无畏世俗的眼光,保持自己的真诚和纯美。但是评讲试卷时才意识到竟无一人选择后者,这就很奇怪了。再问问其他老师似乎亦是如此。

而选择后者也是有道理的呀!原文最后一句就是“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让人们在与桃花的对比中,明白“痛苦的永远是我们”,逼迫着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而这个题目似乎更加具有启发意义和反思意味。可就是这么一道开放题,学生们竟然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问同学,有同学说“因为前题积极些,自信些,符合我们中国文人常借写作以达到济世救人目的的写作习惯”,还有学生说“文章标题就是如此,当然最好”。

再问问后者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时,同学们回答“那也不是,但是反文题而行之,考试往往会吃亏的,所以干脆求稳”。症结也许就在此吧!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培养不出来的症结大概也在此吧!为适应高考制度的要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甚至我们的社会,虽然嘴上不停的说要开拓进取,要勇于创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常常要求孩子们重规范,讲模式,过分强调做题技巧。我们的孩子经过长年的训练,在这种求稳不吃亏、模式教育中长大,终于成为生产流水线下来的一模一样的产品。

6.由东莞书案所想到的议论文 篇六

9月26日,广东某中学教师元平,因一部名为《在东莞》的网络小说的发表,被东莞警方“跨市”拘留,罪名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

鲁迅先生曾有言:“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我想,若是曹雪芹先生生活在现在,按照东莞警方的逻辑,怕是也免不了“跨市”抓捕吧。有消息称,近年来东莞治安、涉黄问题较为突出,有关部门拟将东莞列为挂牌整治治安的重点地区。元平兄时运不济,《在东莞》的发表正值某些领导的政绩“敏感”期,而书中内容又不小心触到了某些大条神经的脆弱处。这,或许是元平被捕的真正动力。正如皇帝穿上新装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堵住那个小孩的嘴。

不可忽视的.是,“东莞书案”中东莞警方完全业余的表现。先抓后审,好像谁也没有赋予东莞的“警察叔叔”们这样的权利。刑法规定:“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我自然无法对《在东莞》的淫秽性写下注脚,可东莞警方仿佛也不是可以写就这个注脚的。又有法律规定,鉴定认定淫秽物品的机构,应是具备资质的新闻出版部门。东莞警方的自行猜想,倒是能把人弄得一头雾水。

这样的“过失”(我还是先勉强称之为过失吧),我们所听闻的,也不止一回了。早在陕西警方抓捕《大迁徙》作者谢朝平时,我们就了解到对非法出版物的认定不是警察的职权之所在。小说《在东莞》,更不能“说它淫,它就淫,不淫也淫。”不能通过“先抓后审”的方式为作者定罪,不能在证实作者无罪后对其继续进行羁押。不然,我们因为对一个人造成了不应的伤害,从而失去了程序的正义性。又有多大的可能,我们因为对一个群体造成了不应的伤害,从而失去了整个世界的正义呢?

7.由一道经典考题所想到的 篇七

关键词:做数学,通法,变式教学,综合能力

下面是2009年安徽省的一道中考题:

20.如图, 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 (其中x

(1) 画出拼成的矩形的简图;

(2) 求的值。

解: (1) …………5分

说明:其他正确拼法可相应赋分。

(2) 解法一:由拼图前后的面积相等得:[ (x+y) +y]y= (x+y) 2……8分

因为y≠0, 整理得:

解得:负值不合题意, 舍去) ……………………10分

解法二:由拼成的矩形可知:……………………8分

以下同解法一………………10分

简析:命题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 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达成水平;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个背景的理解来考查其综合的逻辑思维与运用能力。数学活动与思考方法源于课本——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但求xy的值又高于课本, 试题开放性与实践性很强, 甚至可以通过动手撕纸验证, 形成拼接方案, 可谓匠心独具。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做数学”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上题:“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剪成 (1) (2) (3) (4) 四块图形, 用这四块图形恰能拼成一个矩形 (非正方形) , 画出拼成的矩形简图。”此题直观、形象, 通过剪切、实验、观察、猜想等手段和合情推理, 解决问题, 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手脑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注“通法”, 抓方法渗透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但又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东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吸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试题的形式和知识背景可以千变万化, 但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 一个问题的解答有可能相当长, 但除去具体的推理和运算, 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却往往只有一两条, 把握了它, 就抓住了解题的方向和关键,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法”。

当然, 数学中也要处理好“通法”与“技巧”的关系。注重“通法”并不是要排斥运用“技巧”, 但切记本末倒置。事实上,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总是“通法”, 适用范围最广的也是“通法”。特别在复习中不应过分追求特殊方法和特殊技巧, 不必将气力花在钻偏题、怪题和过于烦琐、运算量太大的题目上, 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上。要充分重视解题之后的反思、总结、引伸和提炼,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领悟。

三、打破定势, 抓变式教学

在解题中, 学生常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往往是“思维定势”所致。如上题第 (2) 小题:“求的值”, 不少考生利用拼图前后面积相等, 或利用成比例线段均可“轻松”列出方程, 可化简整理方程后就没有方向了, 不知把它看作整体或把未知数x、y中任一个看做已知数, 当做一元二次方程去求解。因此, 教师应精选一些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出错的试题, 由此及彼地进行“变式”教学, 以达到由例及类, 闻一知百之效。

四、重视过程, 抓综合能力培养

从目前中考试题的发展趋势来看, 对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猜想、判断、探究等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尽可能地触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拉长“知识链”的教学, 充分暴露例题教学的思维过程;另外还必须打破数学内部的界限——应该将“代数”与“几何”内容予以合并, 打破章节界限, 加强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8.由陈胜的“两误”所想到的 篇八

《陈涉世家》记载,当陈胜起义前还是一个雇农时,有一次曾对伙伴说:“苟富贵,无相忘。”起义胜利立国称王后,那些旧伙伴来找他,他开始时未食前言,让旧相识出入宫廷。这些人常常毫无顾忌地谈论陈胜当雇农时的贫困往事。有人对陈胜说:“你的客人愚昧无知,所谈的事影响你的威望。”陈胜听信了这些话,就把旧时的伙伴杀了。从此,再也没人敢去接近他。毛泽东在这段文字的书页天头上,用红铅笔批注:“一误”。

传记又载:陈胜自立为王以后,任朱房、胡武为人事和监察官员。这两个人大权在握后,胡作非为,对许多不顺从他们的将士随意治罪。陈胜对这类专横跋扈、残害忠良的酷吏,不仅不撤职查办,反而加官晋级。许多将士见此都不愿意跟随陈胜了。司马迁痛惜地指出:“此其所以败也。”毛泽东在这段天头上又批注:“二误”。

毛泽东的两处批注,仅仅只有四个字,内涵却十分深刻。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犯了两个重大的历史错误:一是掌权后失去了拥护他的群众,二是掌权后失去了拥护他的下属。尽管这次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二误”不能说不是起义之所以失败的一个经验教训。一个政权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像一座大楼失去了地基,这幢楼必然倒塌无疑。“二误”的批注,深刻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毛泽东作为党和人民的领袖,一生都在思想感情上紧贴人民群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为群众吃糠咽菜而流泪,自己几个月不吃一口肉,腿都浮肿了,仍坚持与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他对和他一起共患难过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包括身边的警卫人员、服务人员等,凡是生活有困难的,他都给以深切关怀,常常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慷慨解囊相助。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人民群众操劳,他喜欢在胸前别一枚长方形的徽章“为人民服务”。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把自己比作一头甘为人民群众俯首耕地的牛。全国家喻户晓的焦裕禄同志,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想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人民的利益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个政党和国家政权能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它能否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历来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甘苦共尝,情同鱼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执政以后更需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但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党的行为准则,党的宗旨和行为准则决定了必须为人民执政,决定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只能是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党就不可能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也就不可能巩固执政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国内外环境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都很严峻。群众的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既有缓和,也有加剧,腐败现象和党风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比过去更加错综复杂,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党的事业。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更加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和人心向背。

执政党的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好党的良好形象,执政党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宗旨,为谁执政是本质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狠煞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要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就必须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次,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了城镇下岗人员增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落后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加之少数干部腐败严重,官僚主义激化了干群关系和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真正的群众观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贫困群众中去,到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化矛盾,解决好难点、热点、群众敏感的问题,要从生活上关心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利益要求,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中,要通过为人民办实事的方式,把党的光辉形象树在群众心中。

再次,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实践中不断注重创新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国内外环境、党面临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时俱进,在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在实处。

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800万军队,是因为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年国民党失败,失败在丧失人心上,共产党胜利,胜利在深得人心上。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在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接触大地,就能从他的大地母亲身上获取力量。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没有人民,也就没有党。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兴衰。

9.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九

虽然身处和平年代,战争却又如此真切惨烈地呈现在了眼前,一切并不遥远,不禁感慨万千,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自己的职业,

我生活中拥有的幸福时光,很多时候是那些很容易就雀跃于我视野的一花一草和那些朴素的被旧时光打磨过的小物件,我把这种令我怦然心动的幸福小时光,称之为“小确幸”。看着影片中的军人把生命置之度外地穿梭于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我不禁感慨我能拥有这些“小确幸”是多么多么地幸运,角色的选择、命运的不同,我们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里走完一生,殊不知,有人能幸福平安地走完一生,其实是离不开那些明明身处和平年代却必须置身于“战争世界”的军人,他们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这个国家,更需要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真的是从出生就注定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吗?当然不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离不开教育真谛的传承。想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教育格局真的是太小了。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教师所教的孩子们身上啊,可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尤其是身处经济发达的深圳,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我们忘却了教育最重要的使命——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献身”于祖国的种子,我这里说的不是献出生命,而是培养孩子树立一种理想——为祖国的未来而好好读书。现如今我们的孩子,物质很富足,精神却是贫瘠的。我们也说在阅读中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可是他们身体的饱腹感已经让他们忘却了精神上的贫瘠。我在想,会不会是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都是国家的强大?让一群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如何去居安思危、如何去发愤图强?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动脑筋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大多停留在培养出一个拥有好未来的学生,我们在想这个未来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国家,可见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直接会决定其学生的精神成长。其实,教育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正如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各司其职”这一重要特征一样,教师就该心系国家,才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当然,《红海行动》,远不止这些……

10.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篇十

今天的晚饭后,我开始做妈妈布置给我的5道数学题。最初的几个数字题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的简单,我只用了十多分钟就完成了。

但是我母亲似乎有意刁难我一样,她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变得非常困难。她说这个题目是附加题,让我好好做。我立刻被第五届数学题目的难度给吓到了。我弯曲着有点酸痛的手臂,开始思考这道题目。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的.斗志逐渐低落,“放弃”的念头油然而生。不,我必须这么做!我咬紧牙关继续研究这个题目。

就在这时,妈妈来了。“换一种思考方式怎么样?”实在是一个能唤醒梦中人的词,如风暴一般袭卷大脑的灵感。我很快翻了一篇新的草稿纸,根据灵感开始了这个话题。五分钟……十分钟……我工作得越多,就越有活力。笔在纸上一个接一个地写下解题步骤。大约又五分钟后,我的笔慢慢地停了下来,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我擦了擦脑袋上的汗水,将问题的答案交给了妈妈。妈妈一脸微笑地看着我:“回答对了!”突然,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涌上我的心头,我仿佛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变得新鲜起来。

11.由“不跪着教书”所想到的…… 篇十一

教师,原本也潇洒地站着

20年前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曾对中学老师暗暗羡慕了无数回。那时候的老师收入当然远远不如现在,但在那几年,或许是因为大家的钱都比较难挣的缘故吧,教师似乎永远快乐着。在教室里,男教师们有不少在讲课的间隙里吞云吐雾。我们做学生的似乎也从来没有想过吸烟有害健康。只是觉得老师从衣兜里慢悠悠的掏出烟来的时候让人有些垂涎欲滴。等到老师点燃香烟后,看他眯着眼睛吸上一口再缓缓吐出来时,大家仿佛都被教室里弥漫的扑鼻烟香味所陶醉。在烟雾袅袅中听他侃侃而谈,我们简直也快活如同神仙。下课以后,同学们放松的方法举不胜举。也有很多同学干脆围在老师办公室门前,观看老师们的自由乒乓球赛,跟在后面大声的喝彩几声。也不管刚才有没有挨老师的批评,老师即使看到我们也不会揪住课堂上的事来出我们的洋相。放学以后,总希望能碰到老师,大声的叫他一声。遇到有单身的寄宿老师,晚上干脆跑到学校和老师一起,做作业,或者听他讲故事。不管是好的同学,差的同学,老师都很少体罚。只有在我们偷偷地去溜冰或者旷课去掏雀蛋被老师发现后才罚我们站上一堂课。那时候,学校放学很早。我们每次放学都可以在路上逗留好长时间。掐掐油菜花啦,拍拍香烟纸啦,做一根芦哨啦,或者干脆跑到河边钓鱼啦……那时的田野就是我们自己广阔的天地,那时的周末就是我们的快乐大本营,而那时的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神灵!哪怕在农忙时能被选去为老师家捧上几捆麦子,几捆稻禾,也是我们无上的光荣啊!根本就没有家长来到学校找老师或者找领导抗议。因为孩子们十分的快乐!

仍然还记得老师们在课间教给我们的歌曲。再次哼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彩云追月》《蜗牛与黄鹂》、还有罗大佑的《童年》时,从前美好的儿童少年时光依旧历历在目。再次遇到曾经打着补丁和我们一起的老师,依然恭恭敬敬地招呼一声。

记忆中,从前的老师没有被家长宴请到饭店的。但也有少数被请到学生家的。没有丰盛的菜肴,也没有客套的礼仪。有的只是简单的鱼肉,可能还是过年省下来的。酒呢,基本上是自家酿煮的粮酒。还有学生父母毕恭毕敬式的憨厚,真诚。这样的邀请往往让同为乡亲的老师或刚从师范毕业的率性的青年教师推辞不过。孩子毕业后,再次遇上孩子的老师,依然那样恭敬,那样感激,那样真诚!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就有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老师,竟和挑着粪担子的父亲紧紧地握过手。说实话,年幼的我竟为此暗暗骄傲了好些日子。

总之,记忆中的老师是神圣的,潇洒的,温和阳光的;记忆中的中小学时光也是幸福的,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我立志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理想也就在这段美好的中小学时代发芽滋长。

应试教学的旗帜

正在高高地飘扬

9年前,像所有的师范毕业生一样,我怀抱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走上了三尺讲台。为了追求心中的教育乌托邦,我先后在四所学校工作过。在这9年里,我坚持站立过,也勉强折腰过。而今,我却是无奈地跪着。

现在想来,我曾经为能调进现在所在的重点中学而高兴的心情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可悲!但周围的人群几乎全都跪着!跪得比我还恭敬!跪得比我还猥琐!!跪得比我还虔诚!!!

2005年3月4日,我在看电视时听到中央某个频道的教育节目里有一个主抓教育的某省官员发着这样的感慨:我们有的学校高三竟然还有上早自习的,一上就是一刻钟,有的学校还上晚自修,竟然上半个多小时。看看我们的这些教育领导,这样的话语显得多么的官僚!你怎么会想到:我们这儿的学校高中都是早上五点半到校早读,晚上学生自修都要上到十点呢!你们在电视节目里慷慨陈辞地表态,要取消期中考试,你们可知道我们不但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还有雷打不动的月考、旬考、周周规范练呢!但是因为我们日益上升的升学率,我们的学校快要成为四星级重点了。试想全校的领导老师其欣喜为何如?

然而,我还知道惭愧,还知道汗颜!

当初中部学生被规定一个月放一次假的时候,我还能去与相关领导据理力争半个月放一次,纵然最终没能动摇其半点决心;当初中部也实行周周规范练的时候,我还能鼓起勇气提出类似于“这对语文教学有多大帮助”的置疑,纵然现在每周仍然跪着命题、监考、阅卷、讲评;当课表上找不到“音乐”这门学科的时候,我还能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学唱一首流行歌曲,纵然师生们把声音放得很矮很低……

除此而外,我还能做些什么?每年每月能不折不扣的发放我们的工资奖金,这对一个没有专长的文弱书生来说,已经够幸运的了。你不见下面的一些乡镇初中去年的基本工资才发到十月份吗?

学校大了,等级就更为森严。能在每天遇到领导叫他一声得到他响亮的答应时,就十分心满意足了。再说了,纵然我不那么人微言轻,又能怎么样?你不见身为特级教师的吴非先生不也就是无非振臂高呼几声罢了,《不跪着教书》是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思想的,它对目前教育现状的警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吴非先生也不过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一副拯救的良药——至少说没有能开出可以随便采购到的药方。

这不是吴非先生的无能,这也不是某个学校或某些学校的病症,这是中国教育现状的悲哀!

不就有學校把周周规范练作为决胜大小考场的看家法宝吗?不就有领导明确希望教师们能忘却亲情忘却家庭一心一意地扑在应试教学上吗?不就有大量的教师挤破头颅去上操练无数次的公开作秀课吗?然而,市局领导不还是为其辉煌的升学业绩莅临恭贺吗?看来,应试教育的鲜红旗帜正在高高地恣肆地飘扬!

教师,岂是一个“跪”字了得

吴非老师说中国不缺应试教学的老师,中国缺少的是能独立思考的老师,是能读书的老师。吴非老师说得一点不错。但是,当一个老师每周被排上四、五十节课(包括早读和晚自修)时,他除了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类职称评定必需证书考试,他拿什么时间去读书看报,去钻研思考?作为教师,其知识面应该宽阔,然而事实上,教师是当前知识分子中知识面最窄的人群。他们没时间看书看报,又没充裕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他们连最起码的调整自己,锻炼身体的时间都被繁重的课务占据了),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经济和知识双重贫困的人。是谁夺取了教师的宝贵时间?又是谁让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江河日下?

鲁迅说: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生活。那么教师呢?作为人自然不能例外。教师除了教书似乎就没有其他专长了,教师下岗了,不可能回去自己开创学校。但其他知识分子被炒了鱿鱼倒可以重新寻找单位,东山再起。于是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其实是最放得下心的,因为教师的生存资本只能来源于学校。不就有某位主要领导在全市的大会上训斥道:教师要工资?我们政府工作人员还没有拿足工资呢!改革开放这么些年,教师的待遇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相对于国外,这改善的幅度也太慢了呀。在所有知识分子从事的行业中,教师是最辛苦的,而收入却是最微薄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难怪少年作家韩寒要在文章中充满鄙视地说教师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报考的专业。可是那是保障生存的五斗米啊。其实,哪怕是三斗米,让你跪着,你就得跪着!

非但如此,跪着还得小心翼翼,还得战战兢兢的呢!因为失业率的高涨,有多少人在看着这可怜的五斗米啊。教师,已进入想做奴隶而担心不得的时代!

还有呢,是谁规定教师职评一定要通过那毫无意义的英语职称考试?考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其英语成绩就达到会话,阅读的程度?你不见现在英语职称考试舞弊成风,不舞弊反而不能过关吗?学习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固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但是没有计算机多媒体就不能教学了?就不能上好课了?为评职称所必须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又有多少教师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写就投稿的?是谁滋长了这些靠征订报纸杂志或寻找熟人拉关系乃至花钱购买那一方发表地皮的歪风邪气?为了那三斗米,为了能有这么四斗米、五斗米,现在的教师教书做人岂止是一个“跪”字了得!

教师可以对谁说出一个“不”字

像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一样,我们是普通的人。但是,就有不少人在要求我们的时候,都把我们当作神,似乎我们可以点石成金(要不怎么会每周排上四五十节课,每个班级容纳70多个人呢?要不怎么會还要求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每堂课都是上的“优秀课”、有准备的课呢?)否则就是没有尽心尽力。而且应该极少的要求于人,最好不吃不喝、没有七情六欲。假如有了一点点思想“越轨”,那就大声的训斥一声:“你,还像个教师吗?”

其实,我们也难怪罪学校的领导们,他们也像一线老师一样跪着,只不过跪拜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既要跪拜上级领导,同时还要跪拜学生家长,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两者都是上帝。于是,他们为了使自己跪得规矩一些,只有让教师跪得更加猥琐。

我们一直听到各种声音在呼唤对孩子要给予“人文关怀”、“人性教育”,很少看到文章呼吁过要把老师当人看。假如连老师想做站着的人都不得的话,你还怎么要求他们对学生“人文关怀”?他们的人格力量从何而来?

试想想,近年来,孩子们缺少得最多的是什么?是做人的道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对人间所有悲痛的怜悯情怀。他们拥有得最多的是什么?是家长的溺爱,是来之简单的衣食,是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他们十分自我,时常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最憋屈的。而在生活上,却无限地依赖别人,恨不得家长老师都围着他一个人转。

这是五六年的家庭教育给种植下的毒瘤!

但似乎整个社会尤其是家长都把摘除这颗毒瘤的重任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广大的一线教师。岂不知并不是所有毒瘤都能摘除的。搞不好其病毒会大量扩散,乃至病情急剧恶化!你不见今天的A同学离家出走了?你不见明天的B同学跳楼自杀了?我们学校附近的一所中学里,有一学生从家里偷走了几百块钱离家潇洒去了,家长还死死抓住学校老师不放呢。甚至把回来的孩子藏起来再向其无辜的班主任讹诈钱财!呜呼!老师们又多了一个跪拜的人群,那就是这些小皇帝和小公主!很多时候,老师只能做他们的儿女!

我们班就有个同学,一个月要花费500多元钱,当我向其家长发出告诫时,家长只一句话就把我噎死:只要他成绩好,钱花多花少我们无所谓。我真担心:当这个孩子的挥霍需求有一天不能满足而走上犯罪道路时,家长也会对我宽容地说声无所谓吗?

还有一位兄弟学校的老师,因为监考时发现某生正把讲义垫在试卷下作弊,便走了过去翻翻他的试卷,哪知道这个家伙竟拿起一把小刀狠狠地向老师的手扎了下去。更可气的是,学校对此事最终却不了了之。

至于在那些有钱人的贵族学校,教师还可以向谁说出一个“不”字!或许他们得到的不是五斗米,而是六斗米,七斗米!

在忙乱中,我们迷失了自己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吧,我不知道,减负减了这么多年,怎么越减越负?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哪知道应试教育却是变本加厉!依据我9年来教学的体验,我很遗憾我没有能发现教育的前进。虽然每一次新的举措出台了,有不少教育专家在后面摇旗呐喊,但是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过不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更糟的是,非但没有能减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最后没有能实现其改革宏伟初衷,还要给广大一线教师当头一棒,怎么就不先给那些大大小小的教育领导洗洗脑子呢?再问问他们给了我们多大的时空!

中国的教师难做,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更难做!我们不少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于是总要让一线教师们戴着枷锁(应试体制)邯郸学步。客观的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传统的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不必说闻名世界的孔老先生,就是封建社会的私塾教学就没有其可取之处吗?那种只诵不讲的教学方式其实不也就是主张多积累重感悟吗?可现在我们自己的教育还剩什么?我们在忙乱中已迷失自己了!叛亲忘祖,就是创新?听说读写,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感悟……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素质教育?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有些眼高手低?听说刚取消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我的心情说不出的高兴。然而就是这英语,我曾为了它耗费了多少光阴啊!为什么就不能将自己的儒家的、法家的、道家的以及一切中国文化放在首位?是不是这样就代表落后了?是不是这样就掩盖了教育改革的标签?

是不是因为浮躁让中国的教育荒废了这么多年头?中国的教育需要冷静的思考。中国的教育缺乏的到底是什么?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多少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换汤不换药。大家看看刚刚启用不久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广大的一线教师客观的评价一下,这本教材相对于从前到底是难了,还是易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承认我的水平有限,面对这本教材,我真的是感到力不从心。应试制度不改革,那我们只能跪着,加上眼高手低的新课标,让我们在主管教学的领导眼里彻头彻尾的变成了无能的鼠辈!让你跪着咋的?还要把你的头颅往裆里揿揿呢!

12.由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所想到的 篇十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页第10题:

已知:△ABC的∠ABC和∠ACB的平分线BE, CF交于点G.

证明: (1) 如图1, 因为BE,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知∠BGC=180°- (∠1+∠2) ,

(2) 因为∠ABC+∠ACB=180°-∠A,

本题考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 解此题关键是认真观察图形, 找到所求角和已知角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等于90°加上第三个角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通过此问题的探讨, 掌握了一般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问题联想引申等.

(1) 由此题联想到问题1:如图2, △ABC中, ∠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与点G, 求∠BGC的度数.

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找到关系.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本题让学生理解性掌握了三角形两外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等于90°减去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2) 联想到问题2:如图3, △ABC中, ∠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与点G, 求∠BGC的度数.

分析结合图形找∠BGC和∠A的关系.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得

本题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继续变化, 由求两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 变为求由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 解决方法不变, 让学生理解记下, 三角形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3) 联想到问题3:如图4, △ABC中外角∠ACD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与点A1, ∠A1BC与∠A1CD的平分线交与点A2.

(1) ∠A1与∠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 继续作:∠A2BC与∠A2CD的平分线可得A3, 如此下去可得∠A4, …, ∠An, 那么猜想∠An与∠A有怎样数量关系?并求证当∠A=64°时, ∠A4的度数.

分析本题是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与内角平分线相结合的综合题,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来说明, ∠A1与∠A的关系从特殊情况入手猜想一般规律.

因为BA1平分∠ABC, 所以∠ABC=2∠A1BC,

因为CA1平分∠ACD, 所以∠ACD=2∠A1CD,

因为∠A1CD是△A1BC的一个外角,

所以∠A1CD=∠A1+∠A1BC,

所以∠ACD=2∠A1+2∠A1BC=2∠A1+∠ABC.

因为∠ACD=∠A+∠ABC,

所以∠A+∠ABC=2∠A1+∠ABC,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联想他们之间的关系.

13.由汉语学习想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篇十三

目前,重新重视汉语学习成为热门话题,高考将汉语加分,英语减分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得沸沸扬扬。围绕汉语成语、书法等电视竞赛层出不穷,在全国掀起一股中国人要学好汉语的热潮。

从国家层面重视汉语学习,就是要加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 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能体现出国家或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中,传扬在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里。其实,你还可以从书法、文房四宝、茶艺、刺绣、剪纸、皮影戏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雪花飘舞,红梅吐蕊,暗香浮动,年关临近。春节过年是我国一代代先人自发创造出的自我凝聚文化,因为参与者最多、最具草根娱乐性,其民间姿态最彻底,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还有敲锣打鼓舞金狮场面会展示出一幅幅神奇而美丽的年俗画卷,唤起人们的家乡情结。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自古以来便自成特色的文化体系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一些流淌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文化印象已经渐行渐远……春节文化仪式正慢慢流失。

没有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丢弃了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重要的人文和历史底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

个民族的根,而根是不能忘记的。挖掘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4.由口味想到的 篇十四

有这样一则宣传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广告是很平常的,但这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的。

大家想想,一群中国小朋友吃着真正的美国口味饼干,这无疑表示着中国的饼干就不是真正口味的,这岂不是对自己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侮辱?

然而,孩子们还小,他们是不懂得什么,但处于模仿时期的`他们长大以后有可能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便会觉得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而中国的却是虚假的。

不过,媒体也只是为赚钱,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举动将会有怎样大的危害。但是,他们怎么能够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不回祖国报效,而留在外国发展自己。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连自己的祖国都不顾?而却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也不知道外国的什么东西竟然让他们忘记自己是黄种人,是中国人。我想,这些状况和不正确的宣传肯定有关。

现在,中国学生们学习着英语,当然,学习英语固然重要,因为这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一些中国学生“拣芝麻,丢西瓜”,一心一意只想学好英语,却不愿意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语文,我想问,你是否还是中国人,为什么只知道学习外语?连自己国家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你还配当中国人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比如说我吧,有时候,做了件让人不高兴的事情,从我口中吐露出来的不是“对不起”而是“SORRY”,连我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好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着这种思想,好像说“对不起”很丢面子,而“SORRY”却很顺口,

我可以肯定,如果在中国还有类似的广告,我想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不堪入目了。所以,在市场上要绝对禁止此等广告。而且,应该从有利于国家利益开始,要用我们中国的努力和外国作比较,让中国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中国对于以前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15.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十五

近日, 观看了两位青年教师《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同课异教课。下课铃响后, 我向这些还沉浸在文本情境里的学生提了同一个问题:“小朋友, 学了这篇课文, 你今后会怎样做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相同的一个答案:“我也会像萨沙一样, 把雨衣给花草盖上!”我追问了一句:“那你们就不怕被雨淋病了吗?”“我不怕, 就是淋病了, 我也要把雨衣给花草罩上!”还是几乎相同的回答……

看着孩子们欢跃着远去的身影, “我不怕”的稚声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担忧——这就是我们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要带给孩子们的吗?

【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 看似简短但不失深邃之内涵。出于一种人性的本能或者是幼稚的冲动, 一个四岁的孩子将母亲披在他身上的雨衣给“弱小的蔷薇”遮挡突如其来的暴雨。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人性之美将文本的价值一下子提高到道德教育的高度, 教学的最后定格在对“萨沙”形象的赞美和对“保护弱小”的价值导向上。

尽管在教学中, 两位青年教师都极力地在文本中找寻语言文字训练的突破口。比如, 他们让学生在品读森林里“野蔷薇”的“粉红粉红”和“芳香扑鼻”中感受“美好”的景色, 让学生在一家四口人“聊天”和“看书”的情景里感受“美好”的生活, 让学生进行“妈妈”与“萨沙”的分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心理, 在“萨沙”一连串的动作“走、掀、盖”中感受“不甘示弱”、“美好的情感”、“爱的传递”。这样的教学, 似乎没有什么不对, 读“野蔷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森林中其他的景物, 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雷声大作”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调的高低在表现语言文字意象中的作用, 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续写故事中继续感受雨过天晴后的“美好”, 以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但是, 在这些努力之后, 走出课堂的学生为什么会有那些让人感到担忧的话呢?萨沙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不甘示弱”没有错, “美好的心灵”“爱的传递”也没有错, 那到底是谁的错呢?

《我不是最弱小的》选自苏霍姆林斯基《做人的故事》一书, 写作的时间大概在二战结束后, 当时苏联面临战争重创后的重建, 大部分青少年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后, 要么失去了美丽可爱的家园, 要么失去了为保卫家园而牺牲的亲人, 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为此, 苏霍姆林斯基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和小说, 旨在唤醒孩子们对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价值亦在此, 其间饱含了作者对当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希冀, 充满了人文关爱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似乎在告诉人们, “每一个人都可使自己变得强大”“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爱是可以传递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美好”“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美好”。这无论是在那个战后重建的时代还是在当下经济腾飞的时代, 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样看来, 站在“道德教育”的角度而言, 文本价值的指向并没有发生偏离, 执教的两位教师也没有误读和误导。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纯粹的文学家, 而是一个教育家, 因此, 他没有在文中的结尾部分给读者写下萨沙对妈妈说完那句话之后发生的事情, 便戛然而止了, 留给我们的, 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主旨的路径上, 所以, 我们会读出诸如“不甘弱小是一种坚强”“保护弱小是一种美德”等意蕴。然而, 《我不是最弱小的》的价值还蕴涵着一些须辩证对待的认识。比如说, 站在“保护弱小”的文本意蕴角度,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 “对弱小的真正保护应该是力所能及的”;站在珍爱生命的角度来说,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毋庸置疑, 较之于其他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为了几株“野蔷薇”的“芳香扑鼻”而放弃年幼的小萨沙的健康, 显然是对人的健康生命的漠视甚至是无视。虽然是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 但《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萨沙将雨衣给“野蔷薇”盖上这一举动, 却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真实存在的。萨沙的举动代表着一种人性的本能和自觉, 其判断的方向往往是单一的、简单的。而在这样的一种本能和自觉面前, 需要我们这些已经具有主观判断能力特别是人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成人“妈妈”对还处在没有主观判断能力并缺少人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小萨沙们”进行必要的匡扶与引领。

文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对生活的创造性解读和艺术性加工。很明显,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因为其创作并不具有纯文学作品的精妙构思, 或者说其写作方式还不是十分艺术的。因此, 这篇看似“简洁而凝练”的文章, 其文学性并不是很强, 和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其他童话和小说一样, 都存在着明显的“说教”痕迹。即便从“说教”的角度来说, 且不说“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等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不合理情节, 单从文章的结尾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结尾虽然力求留白, 但却留下了容易“剑走偏锋”的解读误区———怎么解读似乎都可以。对于四年级甚至更低年级 (有些版本的教材将此文放在二年级) 的学生来说, 真正理解其内涵真的很难。就是我们这些已经有着丰富生活经历和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说, 即使明白这些空白处的内涵, 也很难给我们的学生讲清楚、道明白。再者, 这是语文课, 不是思想政治课。执教的两位青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非常谨慎, 所以, 就有了走出课堂的孩子们那可怕的“我不怕”……

课改十年, 我们带着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批判和对未来阅读教学的美好憧憬, 不断地审视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这一个过程中, 面对“吸纳多元文化、追求个性解读”的理念,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追溯到文本深处, 在反复研读与拿捏中预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可能性”和“不稳定性”。我们不但要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 剥茧抽丝, 取其精华, 而且需要教学的机智和勇气, 跳出他人的思维奴役, 在教学中及时去障、纠偏、救弊, 引领学生走上“语言与精神共生”的阅读之旅, 建构起属于“我们”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大厦。

16.由“蠢材”获诺奖所想到的 篇十六

2012年10月,全球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一年一度诺贝尔奖得主的一一揭晓。2012年,除了欧洲之外,共有9位取得杰出成就的获得者。其中,引得国内舆论为之沸腾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自不用说。而在其他8位当中,给国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

不过,吸引人们眼球的并不是约翰·戈登在生理、医学上的重要贡献,而是64年前,他的中学教师写的一段学业报告,因为这份报告的内容看起来与其今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是一份怎样的报告单呢?约翰·戈登倒背如流:“这是灾难性的一学期。他的工作离令人满意还差得很远,他的各项表现都非常糟糕,很多时候他都处在麻烦中,因为他根本不听劝告,只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看了以上案例,不免使人感慨万千,同时也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颇多启示——

期望:教师心目中时刻要有学生将来都能成为英才的可能。天下英才未必个个都是状元,儿童具有可塑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心里都要以学生为重,心里想着学生,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感觉,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观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小步子,在教育目的上要有大目标。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学困生不歧视,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时间长了,不但使教师丧失了教育理想,同时也使学生失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请相信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教师要谨言慎行,要谨记“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个忽略、一次错误训斥、一种冷漠的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致命的“蚁穴”。教师要有“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心态,善于运用“蝴蝶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在你的教育下,如今的小树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激励: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要量体裁衣、恰如其分。俗话说,人人都愿意听好话,但对所有学生教师不能一概全是表扬鼓励。针对时下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的评语“真棒、真棒、你真棒”“聪明、聪明、你真聪明”“好样的”“你回答的真好”,已经失去了本真表扬的意味,大有捧杀之感。没有针对性和不合时宜的表扬,往往给学生造成情令智昏的后果。适度的表扬鼓励就是一支强心剂。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北大学子回母校作报告时将自己今天的成就归于老师的一次表扬鼓励,她坦言:上初二时的她很平常,学习下等,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给了她这次考试的试卷,她几乎把它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她只能考40多分,但她那次考了全班第一,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只有老师相信她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还会考出好成绩。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从此,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我学故我优的学习乐趣,直至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北大。可见适时的表扬鼓励是多么的重要。

鞭策:教师要掌握处于逆境中成长的学生的教育艺术。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没有辨别力,容易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或处在家庭父母不和的氛围中,或处在学习上有诸多疑难问题的懵懂中,或处在家庭困难因买学习用品或缴学费而捉襟见肘的困惑中。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容易犯错误,此时正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时机,心理学上定义为“坏孩子”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如何用爱心和教育艺术来唤醒激励他们,便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学生写检查、找家长,甚至对学生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教师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这只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记》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教育局)

17.由《乌塔》想到的作文 篇十七

今天我们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是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乌塔太了不起了,他居然能独自一人游遍欧洲。这对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文章中乌塔说的好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像她一样,出门见见大世面,而没有家长跟着。是啊,我们应该学会独立,不要老是呆在家里,只是从电视和书本之间认识世界。对于任何事物,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乌塔正是认识了这一点,才会独自一人游遍欧洲。游遍欧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塔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他在家里就设计了好了旅行路线和指南,每到一地,他总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一边遇到危险和困难是请求帮助。乌塔旅行费用的一半的是自己挣的。为了挣钱出去旅行,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法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她外出时,还时刻想着家人,经常和家人用电话保持联系,为妈妈买皮包,为爸爸买烟斗,给弟弟买帽子,还为自己买了一条做工精巧的项链,还可的是用她自己的钱买的。而我们中国孩子呢?虽然我们的学习不错,但在独立性这方面,和外国孩子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18.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十八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树上的蝉叽叽喳喳地叫,花儿欣然怒放,河里的小鱼又蹦又跳的呢!

在公交车上,小冈一上来发现人太多,太拥挤了,就连忙找到了就近的一个座位坐下。这时一个高个人叔叔也上了车,还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袋子,一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哩!

小冈看到这个叔叔的样子,就连忙站起来,微笑着说:“叔叔,您就坐我的位子吧。”叔叔一看连连摇头说:“谢谢你啦,小朋友!不过我不累,就免了吧!”小冈心里一想,就觉得好像发生了一件十万火急的事,非要让座不可。之后,小冈灵机一动,便悄悄地对叔叔说:“那您先下,我再坐您的腿上,好吗?”叔叔对他笑眯眯地说:“好吧!”这时临座的老爷爷连连称赞了小冈:“你真聪明,真懂事啊!”

19.由企业文化所想到的 篇十九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创设情景”教学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 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情景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1】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 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二、什么是课堂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2】

笔者近日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组织的听课活动, 是由一名参加培训的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

(一) 教师注重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思维顺序, 一环扣一环将学生引导到新的知识中来

很显然, 立方根的知识和平方根有着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先复习平方根的有关知识, 然后引入立方根的知识。教师注重了提问由浅入深, 紧紧抓住知识的呈现顺序,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的到加强, 新课内容也达到体现, 新课内容得以完成。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节课时都会从平方根入手, 原因很简单, 因为立方根的知识与平方根有很大的联系。无论是从知识的形式还从知识的迁移来看, 两者都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处理可以体现知识的呈现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 虽然教师尽力的想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的发挥, 但是我们是否隐约的可以感到, 教师还是太过于注重自己的思维对学生思维的影响。这是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利体现?但对于讲授型课的特点来说, 教师不对学生的思维加以一定的影响, 那么这节课会是怎样的效果?答案就只能转向看教育的价值取向如何?我们侧重什么?我们需要什么?

(二) 体现了情景引入注重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学生的旧有知识加以强化, 引导学生对平方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学生的旧知识 (最近发展区) 就是平方根的知识, 所以, 很自然教师会将平方根的知识加以回忆和巩固。再者平方根知识和立方根的知识的联系紧密, 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 教师对情景引入的处理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三)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平方根的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平方根的定义、表示方法和简单的化简处理。教师都几乎是将平方根的知识完整地呈现了一遍。这个过程中, 教师采用的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回忆平方根的知识, 没有事前预订。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也有利于学生自己对平方根的感受而想到平方根的知识。换言之是学生自己想到的, 不是教师要我想到的。

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如学生不好举例说明23=8的例子时, 教师发现女生举手不积极, 所以改变教学策略, 请学生在本子上先写出来, 再和老师同学交流。

在学生对知识感到困惑时, 教师改变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先在本子上完成。这样可以降低难度,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也可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关注不爱举手的女生, 也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有这样的体验, 学生才能感到真实, 才能有身心的最大程度的参与,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所以这样的情景引入又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所以, 以教师为中心, 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这个话题是比较大得。具体到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时, 更关注学生的哪方面的感受, 并以此为中心, 这还是要体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

(四) 本案例的情景引入可以变换吗?

1、比如由表格式的引入, 效率会怎样?

表格设计:请完成下列表格

表格的方式引入, 处理可以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课前预习的内容。这个表格可以在新授课之前就发给学生完成, 然后在课堂中来完成检查和订正, 得到信息的反馈后, 教师再因材施教, 进行教授新课的活动。这样的处理, 可以将复习旧知识的任务放在课前。既节约时间, 还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立方根的教学中,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同时, 这样的处理, 还有利于将学生对知识的关注点延后到立方根的处理中来, 从而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方法二:课堂练习并检查 (小组长负责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负责) 。

教师课堂组织完成后, 出示此表格, 然后分小组完成表格的填写。最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的评讲。

也可以这样处理, 为了降低完成表格的难度, 教师先让学生和教师一起, 先完成表格的第一个数4的平方根的情况, 然后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填表。

表格的出示和使用, 便于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学习立方根的知识奠定一个表格方式表达的基础, 也便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的比较。

2、以练习的方式情景引入, 承前启后的效果会怎样?

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4, 16, 25, , 0, 2, a (a≥0)

以练习的方式进行新课的引入, 对于学生回忆旧有的知识, 具有发散性的思维。表现为, 可能开始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比较顺利的做出老师想要的结果。但是对于基础比较差得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入手完成作业。这是符合学生的记忆思维的。也是符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缺点是:教师已经将数的特点选择完善了, 有整数、分数、负数等。正因为教师考虑比较全面, 选择了各种具有代表的数, 所以, 就容易使学生发散思维的的不到训练。只是可以节约时间, 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留到后面处理立方根的知识。从而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课堂的效益。

结束语:情景的引入, 是学生和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在这一刻被点燃。如何处理情景引入, 这是一门艺术, 它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体现高效课堂的原则。切忌将情景引入处理得过于复杂, 占用时间过多, 分散教学的重心。让我们在处理教学情景引入时, 多设计几种方案, 从中再选择一种比较简洁、高效的设计, 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情趣和收获。

参考文献

[1]《再谈课堂引入情景的有效性》, 摘引自《温州名师网》.

上一篇:建筑业项目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