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2024-07-03

生本语文教案举例(共14篇)

1.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教师: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时间: 80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写叙事类文体,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3.进行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形式的专项训练。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雨的诉说”:丰富心灵感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2.“微笑着面对生活” :作为“写作”,在活动中要求写演讲稿;作为“口语交际”,每个同学都应发表演讲。这次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在参与中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演讲和写作水平。

3.“青春随想”: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4.“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活动,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培养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5.“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写作调查报告。

6.“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业绩,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读、写、说有机的结合,力求全面锻炼语文能力。

名著阅读

本册安排的名著阅读篇目为《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重点是《水浒传》的阅读。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具体目标如下:

《水浒传》

1.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热情。

2.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要故事情节。

3.了解小说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古白话语言特色。

《傅雷家书》

1.体会傅雷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2.通过阅读,学习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

《培根随笔》

1.感受培根散文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2.积累名言警句,学习培根散文结构严谨,论证通俗易懂,语言形象生动,常常采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写作特点。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自然篇(6课时)

《沁园春 雪》(2课时)

《雨说》(1课时)

《星星变奏曲》(1课时)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1课时)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1课时)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篇(6课时)

《敬业与乐业》(2课时)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课时)

《傅雷家书两则》(1课时)

《致女儿的信》(1课时)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课时)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篇(7课时)

《故乡》(2课时)

《孤独之旅》(1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心声》(1课时)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课时)

第四单元——求知篇(9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课时)

第五单元——古典名著篇(7课时)

《智取生辰纲》(2课时)

《杨修之死》(1课时)

《范进中举》(2课时)

《香菱学诗》(1课时)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1课时)

第六单元——史传篇(13课时)

《陈涉世家》(3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

《隆中对》(2课时)

《出师表》(3课时)

《词五首》(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课时)

本学期授课时间按16周计算,每周5节,共计80节。其中25篇课文学习需要42节,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6节,八次作文训练及讲评16节,每单元一次单元学习评价2节共计12节,总计76节,剩余4节为复习和机动时间。实施建议

1.本册重点是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的教学,诗歌重在培养兴趣和鉴赏能力。不宜花费过多时间。

2.恰当处理讲授新课与复习的关系。复习可分散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如积累与运用的知识点可以渗透在平时教学中,穿插在讲授新课中复习。

3.要加强校本教研,信息互补,资源共享。不超进度,稳扎稳打,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及教科书,分块研究近年中考试卷题型,预测中考语文命题动向。

4.精心编制导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强化训练,提升能力。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保证作业质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6.讲求实效,扎扎实实。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作为重点。要以教科书的单元或知识块为单位,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着重注意引导学生把语文基本能力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解决中考中的实际问题。

7.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意识。利用学习小组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要有整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的计划。把握中考方向,针对文章结构、语言等能够快速提高成效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统一安排,指导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学生自评、小组评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评价,作出综合评定。评价应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只是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既要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学习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对学生的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表现全面评价。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既有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口头评价,也有对学生课后研讨与练习、背诵默写、学案作业、写作训练等的书面评价,以及单元、期中和期末的纸笔形式的结果测试。

2.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二

记得曾读过一篇题为《作文“状元”因不会讲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的文章,讲的是上海市第17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口语交际比赛上,5名初中生和5名高中生因为“话说不好”,几乎已经到手的作文比赛第一名奖励落了空。有人说,说话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素养,都被教育丢失了!语文权威借此告诉初、高中生:今后学习语文光会读写不会讲不行了。读罢这篇文章,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思考:过去的语文教学是否在培养学生会答题、善动笔的同时,却对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有所忽视呢?一项奖励的失去是次要的,如果未来学生们的“人生奖励”也因为不会说话,或者说不擅长表达而失去了,那才是莫大的损失!

接受传统教育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也很习惯地在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当今时代需要的却是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转变观念。

为什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都擅长动笔而不善长说话呢?

过去在语文课上,老师非常认真的准备一节课,竭尽全力在课堂上做到妙语连珠,精辟深刻,旁征博引,再加之优美的声音,勃发的激情和痛快淋漓地发挥,尽展自己的风采,一节课下来,从准备到讲授不可以不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节课也不可以不说是被老师分析得相当精彩,淋漓尽致。可是经过调查发现,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外,他们收获的只有笔记与方法,而课堂的精彩就是老师的精彩,课堂的效率就是学生们可以很快地答题,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基本失去了发挥的空间,仅有的巴掌大的天空就是一板一眼地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表达能力从何而来?这样的假好课堂,曾迷惑了纯真的学生,甚至老师自己。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永远只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能赢得学生一片叫好与佩服、倾慕及无比的仰视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本身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的大力倡导、要求以及督促下,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不断实践与反思,我对新课改有些粗浅的认识。下面仅就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我认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要:

首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为学生的尝试、探索、观察、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我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后还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这一点点体会,本学期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学期我们前半本教材都是诗歌,所以给学生讲解、分析、鉴赏得比较充分。当进入第三单元,后半部分“推荐作品”的学习时,我大胆地决定把这五首诗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来讲,老师则以另一种身份(旁听生)来进入课堂。

我把这个想法在班级里一说,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都跃跃欲试地要承担讲课任务。经过积极、激烈、紧张、认真的推选与准备之后,由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授的语文课开始了。

预备铃刚刚响起,我便进入教室,可是这节课的讲台显然已经不属于我了,因为“新”老师早就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势——讲台,此刻正用眼神示意我:找个地方赶快坐下听课吧。表情中似乎还流露出一种炫耀——这节课你就瞧好吧!俨然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一般,导课、分析、互动、质疑、答疑、总结……有条不紊,有板有眼。由于换了一种上课的方式,其他同学也表现得异常活跃,一改沉默寡言的听课状态,很体谅“老师”似的,积极配合。

也许是机会难得,也许是他们本来就这么可爱,这样勤奋,这样充满好奇,充满活力,具备潜质,只是苦于没有这样的平台,这几节课上得异常成功,教学效果超过我的想象。

当然,在学生自己的课堂上,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我险些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站出来以一个高高在上者的姿态去指出这些错误。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在学生自己准备的课堂上,我已经看到了学生远远比坐在下面听讲收获得多。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而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也深深地体味到了他们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的准备过程是他们自发的、自觉的、主动的,这样他们就有了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探索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在讲授的过程中,他们所接受到的锻炼又远非老师的精彩讲解能够达到的。

并且从这件事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让我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只有相信我们的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我们应该记住威廉·詹姆士那睿智的话语:“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它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

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说:“假如你尊重一个人,一般人是容易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

于是,对于课堂上存在的不足我并没有加以指出,而是自己组了一张卷子,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练习的方式巧妙避开了直接指出学生不足的问题,又达到了弥补不足的效果。并且在总结的那节课时,我一改往常以补充为主的方式,对他们的表现大加赞赏,并真诚地说出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的额外收获,发现他们各自的风采,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学习能力、调动同学的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创造发明能力、拓展延伸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真诚的赞扬,并且将课堂上他们独到的见解所给我的启示都表示了真心的感谢,肯定了他们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并告诉他们我最可喜的发现,那就是他们都具备了出乎我意料的潜质。学生们听了信心倍增,并且十分期待下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了践行新课改的快乐,也坚定了我以后继续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探索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样的路走下去,我的学生的潜能定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下,我又和讲过课的学生进行了一番交流,他们有的表示平时看老师上课感觉挺轻松的,其实,准备一节课真的挺难。有的说自己感觉已经准备了好多,可是站在讲台上一会就说完了。还有的说,自己站在讲台上,要是下面的同学不积极配合,站在上面真的是好尴尬,很不知所措的样子……总之,有了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们锻炼了自己,还使得他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理解老师了,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举例 篇三

一、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镜头一:星期四语文课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不知哪位小调皮迫不及待地喊了一嗓子:“演唱会现在开始!”“演唱会?”我折回教室,不解地问。教室内哄堂大笑,接着便有同学大发感慨地说:“是该让我们唱唱歌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明天下午班会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害得我无法招架。望着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整天在书山学海里“熬油”的他们太需要搞些活动来宣泄一下情感,缓解那绷紧的神经,轻松一下了。“行,就明天!”我斩钉截铁地回答。教室里的欢呼声告诉我,在他们眼里,此刻我就是救世的“真主”,然而,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心里却涌起一丝淡淡的悲哀!

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敢于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如果上课只是停留在对字词句段挖空心思踩点教学,对精美语段肢解架空分析,对主题思想牵强附会总结归纳,语文课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呢?刚才的课堂,我虽然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可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这样的课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反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再灵动一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不再是“这里黎明静悄悄”,而是“红杏枝头春意闹”,那孩子们还会上着语文课,惦记着“演唱会”吗?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自然就会喜欢语文,喜爱文学,进而内化为一种追求高洁志趣、亲近高雅的自觉要求,成为促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语文素养的动因。

二、怎样引导学生亲近经典

镜头二:星期五下午班会课,我如约参加了他们的“演唱会”。活动中我分明感觉到了火热的激情,一切的一切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快乐!然而在这快乐的氛围下,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承担着怎样的责任?看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嘴里哼着一些我听不懂的歌词,一脸陶醉的样子,当“情”啊、“爱”呀充斥着整间教室的时候,为了不拂他们的兴趣,我脸上仍然堆着笑意。但我知道,那是苦笑,那是对我们未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志趣,引导他们走向高智能、高素质、高品位的苦笑。

思考:孩子们源于年龄的原因,对于流行文化比较感兴趣,接受得也比较快,但是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正确的思辨能力,只是一股脑儿全盘接受。毋庸讳言,有的流行文化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的内容,长期接触这些内容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何提升?如果语文教育人不能够进行适当的引导,势必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要简单地当头棒喝,而是要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和他们一起品读,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从而让他们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自然而然地亲近高雅,远离庸俗。

三、如何指导学生用心阅读

镜头三:前不久听了一堂研究课,课题是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者引导孩子们充分感受了幽径四季景色之美,感受到了古藤的形体美、精神美、色泽美、香味美,它成了作者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觉得“人生还不完全是个荆棘丛”。然而古藤之被毁使作者残存的一点希望也消失殆尽,“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被毁古藤的惨状让人心悸,让人震惊,让人痛心,心也仿佛一下子被掏空了,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一种欲哭无泪的痛苦!教者适时安排学生朗读,这本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作者在看到自己心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古藤意外被毁后内心极度痛苦之情的绝好机会。然而,孩子们读着读着居然笑出了声!

思考:“成了吊死鬼”、“悬在空中”已经令人毛骨悚然、心痛不已了,至于“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就更使人情不能自已,不禁要泪眼婆娑了。孩子们的笑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这不怨孩子,他们的人生经历有限,情感触角还不够敏锐,他们没有能与季老形成心理共鸣,理解季老在美之被毁后撕心裂肺的痛。而这又怎能怨老师呢?老师苦心孤诣的教学活动安排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季老此时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只是孩子们没有能够用“心”来阅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把自己的心灵之舟抵达作者的情感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从笔端流泻出复杂细腻的情感。

行文至此,不胜惶恐,反思现状,深感语文教育人任重而道远。

4.《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 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2.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三、例题的意图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本节课通过教材P49的例3——P50的例5(教材P49例3——是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P50例4¬——是测量河宽问题;P50例5——是盲区问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高和测距的方法.知道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这几个实际问题,以提高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让学生多见些不同类型的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世上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学问题来解决,而本节的应用实质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解决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 其中P50的例5出现了几个概念,在讲此例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2)视线: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视线;(3)仰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4)盲区:人眼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四、课堂引入

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例4¬——测量河宽问题)

分析:设河宽PQ长为x 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 .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3(教材P50例5——盲区问题)分析:略(见教材P50)解:略(见教材P51)

六、课堂练习

1. 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2. 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

七、课后练习

1. 教材P51.练习1和练习2.

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推荐)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Ⅱ.讲授新课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

(2)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sinACB =

ACsinABC

AB = ACsinACB

sinABC = 55sinACB

sinABC =

55sin75 sin(1805175)= 55sin75

sin54 ≈ 65.7(m)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2a km 例

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BC =

asin()= asin()

sin[180()]sin()asin = asin sin[180()]sin()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

AC2BC22ACBCcos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3页练习第1、2题 Ⅳ.课时小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6.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六

答:高中语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就如一篇课文,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要确定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获得什么能力。这个是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实际的、最直观的一个目标。

比如:我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文言文《项脊轩志》的教学中,首先要确立了明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得、然、凡、而、若、汝;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句式倒装、判断句等等。

二、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进行《项脊轩志》的教学时,作为老师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获得应得到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现了。字词的理解需要在阅读课文后,让学生在结合课文注释下来掌握,没能掌握的就放到语句中结合语境来体会,理解。而句式、词类活用等需要在掌握句子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句式的结构,结合原有的语法知识来获得提高。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陌上桑》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说:“好色!”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表演明显地导致了学生的误解,这是方法出了问题。也许学生起初并不这样认为,表演把这个答案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光靠老师的讲解说服学生,必须追溯学生的思维流程,返回到产生误解的环节。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偏离的轨迹,最终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方法是过程中的方法,能力是过程中的能力,知识是过程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不只是教给学生认一些字,懂得一些语法知识,还得让学生在情感上价值观上获得认识和提高。通过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深刻和批判。

例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以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

1、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爱,体会到人间真情所在,可以加深学生对父母辛苦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更理解自己的父母。

2、项脊轩虽小,可是作者很喜欢它,甚至说很爱它,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脊轩里面有作者很多很多美好和悲伤的回忆。虽然回忆不尽美好,但我们也要记住,那毕竟也是自己人生的脚步。这也告诉学生面对生活。不管酸甜苦辣,我们都不能逃避。

3、作者在项脊轩里面立志读书,朝夕与书本为友。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乐趣,这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静心读书的快乐。

7.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途径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革新, 生本理念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越来越具有重要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 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而这不仅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学习, 同时也更好地贯彻了生本理念,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生本理念的含义

生本理念主要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随着教育模式的革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生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与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信, 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生本理念贯彻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本理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且要求教师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 这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 也是极其必要的。

( 一) 生本理念的贯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的良好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了, 所以生本理念的贯彻便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生本理念的贯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 二) 生本理念的贯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以及语文课堂的严肃性,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 从而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例如, 教师在讲《静夜思》这首诗歌时, 如果只是讲解这首诗歌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诗歌思想情感的表达,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毕竟学生的年纪小以及生活阅历不多, 对其情感没有更深的体会, 所以可能在教师讲解诗歌含义的时候, 不会认真听讲, 甚至做其他违反纪律的事情。生本理念的引进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行教学的, 教师可以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歌时, 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来扮演李白, 然后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环境的描述, 这时学生就会融入诗歌所描诉的环境中, 学生通过想象, 自行体会当时诗人心中的所念所感, 这时教师通过良好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对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 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

( 一) 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

由于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逐渐让自己将教师身份变为学生家长的身份, 这样便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良好学习着想, 通过和谐、愉快、轻松、平等的语文课堂教学, 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能动性, 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 二)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 多于乏味, 没有新意, 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生本理念贯彻进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必须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须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内容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并通过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语文内容进行分析,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

( 三) 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长知识, 而只是凭借理论知识的教学, 学生很难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阻碍了自身语文基础知识的增长。生本理念的贯彻, 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生活, 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通过让学生自主体会、自主实践, 提高其实践能力, 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例如, 在学习《蔺相如廉颇列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扮演文中的角色, 通过对整个情境的表演,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各种人物之间的联系、熟悉整个文章发展的脉络, 从而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好的感悟, 以此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生本理念的良好贯彻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 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将教学核心放在学生身上,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良好地引导,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翠娥.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大庆社会科学, 2012, (6) :142-144.

[2]唐艳娟.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16) :153-153.

8.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八

【关键词】 举例论证;高中;议论文;写作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举例论证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往往也能够让议论文变得更加充分,在观点的表达、陈述、论证上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效果。大部分高中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都会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然而,选取怎样的例证,以怎样的角度进行切入,这却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的考查。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培养学生的举例论证能力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不仅会非常有效地服务于文章中观点的陈述与阐明,也会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写出更为优质的议论文。

一、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共鸣

举例论证有着很多实际效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利用实例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欲望。不少学生的文本之所以会让读者觉得枯燥无味,这和文章缺乏详实的论据,整篇文章在逻辑和条理上不够清晰有着直接关系。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都不具备较好的举例能力,要么列举的例子没有代表性或者说服力,要么就是例证在议论文观点阐明上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文章中十分普遍,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写出的文章难以激发读者共鸣的原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要让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思路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可以先从简单的、大家都熟悉的例证着手,重点是要让例证有效地为文章观点的阐述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议论文往往会更具可读性,也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共鸣。

拿“远望的智慧”这一观点的论证为例,学生在结合这个主题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一位学生在举例时谈到: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有少数政府官员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不考虑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香格里拉肆意开发,以碧水、蓝天为代价,以环境的友好为代价,以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换取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通过简单的笔墨对此进行阐述,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思考。这样的举例方式并不难,其实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这种贴近民生生活的例证往往也会极大地激发阅读者的共鸣,会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议论文的实例列举方式。

二、能够对文章论点展开辩证阐述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高质量的实例列举还能够极大地为文章论点的辩证阐述服务,这也是教师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议论文写作时不仅需要学生对于例证有合理的筛选,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实例,从哪一个角度来切入,如何让例子和自己的观点实现吻合,并且让例证为议论文论点的辩证阐述提供服务,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深入思考。学生要能够敏锐发现例证和论点之间的关联,并且要有效地构建二者间的桥梁。再来借助一些必要的语言梳理过程让实例中的内容服务于论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必然能够写出一些具有闪光点的文章,这也是学生立论能力的一种体现。

同样以“远望的智慧”这一主题的论证过程为例,一个学生想到了如下例子:在非典时期,板蓝根供不应求,成为百姓抢手的药品。此时很多企业只考虑到了短暂的、眼前的利益,提升板蓝根价格,导致药价疯涨。而在这种情况下,神威药业毫不犹疑地进行降价处理,从短期效果来看,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神威药业的销售业绩在非典之后蒸蒸日上,这种经营思想与远望智慧不谋而合。这个例证以及例证的切入方式很好地为文章观点的辩证阐述提供了推动,这个例证也非常有效地对文章的核心观点展开了阐明。这才是高质量的议论文写作中实例列举应当有的方式。

三、有助于文章论点的深入论证

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于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而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进行例证列举,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选取一些历史进程中的实例,尤其是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人物进行举例,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与人文素养,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实例,还能够极大地为文章加分,并且可以深化对于议论文中核心论点的论证。对于那些能力水平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角度找寻一些合适的实例,并且找准实例阐述的切入点,要和文章的核心观点相吻合,用例证来进行议论文论点的阐明。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议论文更加丰富与充盈,也会让整篇文章更为厚重且更富有感染力。这也是更加高级的议论文举例论证的方式所在。

同样在论证“远望的智慧”这一论点时,有学生选取了历史人物作为例证:在楚汉之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对比分析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项羽占尽了天时与地利,同时,又得到范曾的大力支持。而相比之下刘邦非常弱小,刘邦攻进咸阳城之后,没有烧杀抢夺、淫贱百姓。刘邦深深知道贪图眼前的享乐会失去百姓的爱戴与尊重,会失去长久的将来。在鸿门宴上,刘邦更是赔礼道歉,将玉玺让给项羽。从表面上来,刘邦放弃了荣华富贵与利益,但是,这是一种“远望的智慧”,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称王。整个例子和原文的论点十分切合,而两个人物的直观对比又为文章论点的说明提供了非常充分的依据。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证的列举,不仅对于核心论点的论证非常有力,这样的例证也会让整篇文章充实而丰富,有效地提升了议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石群英.略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9(01)

[2]陈继英.一种作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2008(31)

[3]付雨霓.“生成性模仿”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4]胡家曙.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作文新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

[5]顾之川.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8)

[6]王素敏.想通·说清·写好——作文语言训练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7]刘祥.锻造个性化的议论语言[J]. 语文教学通讯.2008(12)

9.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新课讲授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 AC sinACBsinABCsinABC55sin75 = 55sin75 ≈ 65.7(m)

sin(1805175)sin54 AB = ACsinACB= 55sinACB= sinABC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2a km 例

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BC =

asin()= asin()sin[180()]sin()asinasin = sin[180()]sin()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 AC2BC22ACBCcos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60 ACD=30,CDB=45,BDA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4、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5、课堂练习: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6、归纳总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课后作业

1、课本第22页第1、2、3题

2、思考题: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

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处。在ABC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

AC2BC2AB223cosC==,2ACBC31432则sin2C =1-cos2C =2,31sinC =

123, 31353 62所以 sinMAC = sin(120-C)= sin120cosC-cos120sinC =在MAC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ACsinMAC31353==35 62sinAMC32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汽车站。

10.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十

课题: §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B = AE + h = ACsin+ h

=

asinsin + h sin()例

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40,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501。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若在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BAD=求得。

解:在ABC中, BCA=90+,ABC =90-,BAC=-,BAD =.根据正弦定理,BCAB =

sin()sin(90)BCsin(90)BCcos 所以 AB ==

sin()sin()解RtABD中,得 BD =ABsinBAD=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

BCcossin

sin()27.3cos501sin5440 BD =

sin(5440501)27.3cos501sin5440 =

sin439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77(m)

CD =BD-BC≈177-27.3=150(m)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师:有没有别的解法呢?

生:若在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

师: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生:同理,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

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师: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生:在BCD中

师: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生:BC边

解:在ABC中, A=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BCAB = , sinAsinCABsinA5sin15 BC == sin10sinC ≈ 7.4524(km)

CD=BCtanDBC≈BCtan8≈1047(m)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

课本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11.让生本对话灵动语文课堂 篇十一

一、点燃热情,推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就是说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回归读者的本位。为了保证这种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把阅读教学营造成一个真正平等、真诚沟通的时空。因此教师要做智慧的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通过入情入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参与文本对话的热情,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一次次的讨论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

师:“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下面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一起走进太空……这个水蓝色的晶莹的星球就是我们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学生一边聆听我的描述,一边随着银河、太阳、地球等资料图片走进浩瀚的宇宙时空。

当这一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不失时机地提出:“此时此刻,你们想问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生: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呢?

生: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可爱的地球?

听完学生们的质疑,我因势利导:“你们提的问题每一个都很有价值,你们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阅读思考,一定能解决。”接着,学生带着质疑开启了与文本对话的探索之旅。 “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二、分析学情,保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与文本对话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学习的障碍。比如词语障碍、背景知识障碍、理解障碍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的障碍。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由于詹天佑生活的时代离学生较为久远,修筑铁路所面临的困难学生理解不深。在感悟课文时,我做了以下处理:

师:孩子们,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看着屏幕上的资料,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生:我读着“好友牺牲,女婿绑架,女儿身亡”这些词,真为詹天佑伤心,詹天佑肯定是顶着巨大的悲痛在修筑铁路。

生:我读到慈禧太后不愿意为铁路花一分钱时觉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担忧。

生:我为那些乘人之危的帝国主义者感到羞耻。

生:我为詹天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那种不畏艰辛,身先士卒的精神而感动。

通过音乐渲染,生动可感的图片展示,气候地形的图解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欺凌压迫、自然环境的恶劣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扫除了障碍,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性。

三、披文入情,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词发”,我们读课文则应“披文入情”, 语文课堂是挖掘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情感的主战场,而“读”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情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重点语句,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读出深度,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感人肺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来品悟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笑、央求、高兴、悄悄地”等字词,并把感悟送到句子中,通过感情朗读句子来体会母爱是理解、是热烈、是坚定、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教师通过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作者的文情、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情有机地统一起来,产生共鸣,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12.生本语文教案举例 篇十二

一、语文生本课堂的特质

(一) 关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本课堂下学习目标关注的主体是学生, 不再是教师。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逐渐掌握, 能力的不断提升, 情感的不断升华, 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秀。贯彻“生本”精神, 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三维的角度,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 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教师出示明确的学习要求后, 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 学习目标要分清是一个单元的还是一个课时的, 不能一篇课文用一个学习目标。

(二) 关注学习方法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一般而言,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生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是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 课前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必然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关注点。课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生成来反思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没有达到, 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总之,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习方法和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三) 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境和帮助

生本课堂强调以人为本, 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眼光从几个“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尤其要尊重、帮助、引导学困生。学生在校时间六年, 和教师、同伴接触的时间最长, 在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积极地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学困生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在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为学困生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有的放矢, 激发学习动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争取不让每一位学困生落后。

二、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往往建立在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教学模式上, 基于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上下关系, 教师在年龄、学识、职业身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牵制了师生交往中的话语权, 学生变成了低下与顺从的受动体, 学生的思想被压抑, 情感被忽视, 需求未能满足,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根据生本教育理论,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根据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规律, 使教学模式从知识的被动接受与灌输转变为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主动学习, 使教师的权威式教学变成交流式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 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从而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如我们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写人间的街市而写天上的街市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全班分组讨论, 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前提下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二) 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 造就生本语文课堂的精彩

为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生本教育, 做好课前准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前置性作业, 引导学生提前学习, 促使学生多接触教材, 并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多种渠道去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并将其积累整理, 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思维清晰, 小组合作协调, 且发言积极踊跃, 非常自信,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更有利于引发每个学生的思维, 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三) 注重分层教学的利用

生本课堂就是强调学生的本位思想,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同,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需要更为深刻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本位能力,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常规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接受, 这就造成学生本位理念无法发挥。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生本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实际的学习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四) 立足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主张以生为本, 自主建构, 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充分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学习潜能,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 从而在自由开放又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学习的意义,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小组内分享表达, 将自己的问题、疑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从而实现生生互学互教, 使自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合作, 也包含课前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任务, 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 让小组组员根据要求预习, 完成前置性练习, 并将未能理解的问题及知识点记录下来, 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要保证每位组员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应该积极利用生本课堂, 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教师利用生本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新课标提出之后, 各种教学理念不断出现, 生本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本课题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解脱。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利用生本课题必然会进一步地促进其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生本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课堂,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晔.浅谈“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 (4) :194.

13.初中语文生本课堂论文 篇十三

一、概念界定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动学习,这就是生本。从实质看,生本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充分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的发展。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将会是“开心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改革,探索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减少无效劳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展,才能使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了相应的教研活动,针对生本课堂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于2014年3月26日公开课教研活动,郑洁老师在七(3)班上了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陈艺老师在九(6)班上的九年级下册《枣儿》,分别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学习,以学定教

在听《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时,感受生命律动和力量,以及高原上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的情景下,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应该怎么把握课堂?黄土高原上的五千年文化,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才能[第一论文 网(www. dylw.NET) 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打得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在视频中展示了气势磅礴、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憾心灵的安塞腰鼓,气势回肠。师:安塞腰鼓表演那么有劲,作者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你被震憾了吗?师: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是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但还是听一遍、学一遍、新一遍、震憾一次。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有效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节课中通过“安塞腰鼓”的“劲”由外而内形成认识,特别是高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在《枣儿》一节课中,陈老师结合班级学生大部分为务工子女的实际,在课堂推动过程的第一环节时,孩子自发寻找舞台说明的句子,顺势导向第二环节,人物语言、标点符号对人物塑造的意义,讲清矛盾之根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亲情。让学生品读,男孩: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儿放在那里晒了又晒。男孩拍拍脑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他们的心情有何变化?爷爷在沉思什么?我们看出了大人的等待,归与不归,走与留。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意外想法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本真。教师苦于课堂中缺乏生成导学。如何关注学生顺学而导,让生本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真实有效呢?本节课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抓住,看到标题想到了什么?枣儿除了指吃的还可以指什么?看一看书,找找有关枣儿的故事。通过戏剧情节,了解戏剧冲突,理解矛盾冲突双方,品读人物对话,顺学而导,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四、学情为基,研读文本

郑老师上《安塞腰鼓》时,特地让几个体育活动活跃的男生进行了表演,让他们来读,然后让女生来品读,预设了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来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末端,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末端,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此时的男生就像倍百儿爽气,豪情万丈,女生更是羡慕有加。这种排比,节奏感强,感情充沛,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

在后来预设的句子中:愈捶愈烈!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拓展深化,鼓韵悠长。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妍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五、因课而教,精略有度

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贾平凹的《秦腔》,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在《枣儿》一课中,教师链接了曹文轩的《前方》,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家园?生活于我们是一种博击与生活。教学过程其实往往要因班而教,因课而教,针对不[第一论文 网(www. dylw.NET) 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服务]同的班级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针对不同课堂与课文重点强化不同的目标。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习进展情况对课文文化课进行理解与选择,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4.小学二年级语文生本教学随笔 篇十四

小学二年级语文生本教学随笔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为自己确立了“改造好每一个孩子”的目标,而且“不奢求改造好每一个孩子,但是决不放弃对每一个孩子的改造”,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我对它的关心,让每一个孩子多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我努力树立这样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所谓,“言传身教”,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他们模仿的典范。因此,我赠予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礼物是:一个良好的榜样。上学,我总是提前到校,课间和同学们一块将故事、做游戏,听他们的心里话;这既是爱学生的体现,也是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体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真正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也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轻易开展了。

上一篇:网络营销下一篇:优质服务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