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2024-09-10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共15篇)

1.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胡格珍

一年来,我对新的初中数学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2.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指标往往是只注重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聪明的学生进行教育, 在知识的讲授和习题的设置上往往注重这些群体, 忽视了对于成绩处于中、下等学生的培养, 这种情况既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将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任务,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具体到数学这门课程来说,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其知识是对人类和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 其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数学教学的开展要结合这一特点, 将数学知识的应用放在首位, 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应用的乐趣,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地重要, 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 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就失去了知识应有的价值, 学习也就失去了根基。在数学课堂上, 可以先讲授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 然后相应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例子,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教室对于教学能力的掌握, 促进双方的进步, 丰富教育活动的内涵。为了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然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划,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数学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作为数学课程的教授者, 我们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调动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各种教学实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鼓励创新;同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视频等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 生动、丰富的课堂对其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注更多的注意力, 因此, 我们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总结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 通过开展小组互动讨论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丰富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验性的课程, 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比如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结语

3.对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认识体会 篇三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现有三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师生互动。

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

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强化师生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可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術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 flash 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而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同学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同学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共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4.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四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 1 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 才。

5.学习物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五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物理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标准,物理教育应着力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二、初中物理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应注重落实物理课程育人价值,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三)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四)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程实施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评价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初中物理的课程实施建议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应整体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应认识每一个学习主题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内容的结构性,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6.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 篇六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7.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七

语文的作业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 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 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 以练促教, 以教促练, 这类作业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显然, 这种作业模式很容易将学生束缚在“练”这个机械操作层面上, 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很难实现2011版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那么怎么样的语文作业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为此, 笔者特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 改变传统语文作业观意义重大:

第一, 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 富于鲜活性。许多作业依然停留在抄一抄、听一听的单纯以积累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作业上, 过分强调熟能生巧的机械记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练习的价值不高, 整日处于相同或相似的题海中, 学习热情逐渐钝化。

第二, 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富于多样性。作业本身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操作的, 它可以是一项活动, 也可以是一件作品。但是传统作业多为文字形式出现, 局限于书面答题, 形式单一, 学生们感觉索然无味, 学习兴趣逐渐弱化。

第三, 避免作业设计扁平性, 富于层次性。传统作业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 基本上是一刀切, 出现吃不饱、吃不完的现象存在, 一部分学生无法在原有基点上获得提升, 一部分学生被动疲于应付作业, 学习自信心逐渐淡化。

基于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以2011版新课标为依据, 以学生为本, 树立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

二.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无定法, 教有定规。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作业要实现轻负高质, 就要优化作业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作业设计应该体现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 针对性。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因此, 设计作业要针对所学知识, 采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二,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 能变低效为高效, 能化无效为有效。教育心理学表明, 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 并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作业设计还应讲究趣味性,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高质教学。

第三, 层次性。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分层设计作业, 题目具有层级性和差异性, 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信任每一个学生, 通过这样的层次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佳发展。

第四, 生活性。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广,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作业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 也是生活的外延, 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作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第五, 开放性。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是“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的实现, 应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点, 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 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作业设计要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综合学习的机会, 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主动学、积极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

那么如何设计灵动的语文作业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托, 谈谈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

第一, 寻找支点,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作业内容存在重复机械的不足, 我们的作业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缘起学生的兴奋点是多方面的, 如课文中的感人情节、特殊的段落结构、典型的人物特点、与众不同的逗点等。笔者第五组《草船借箭》的作业设计:根据课文演课本剧, 进行表演。小组内自编、自导、自演, 最后评一评哪个小组演得好。比起传统作业中的抄抄写写, 这个作业的难度要大很多, 可是学生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中要好许多。学生为了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 独具匠心, 都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课文。这个作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教师要多一点分析文本, 超越文本的能力, 善于抓住文本动情处, 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点燃学生乐学之火苗。

第二, 重视选择, 体现以生为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结合教材进行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不仅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布置学生围绕主题探究, 学生可以边读边作批注, 可以边读边参阅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还可以边读边画, 甚至还可以边读边演, 边读边唱……如设计“作业超市”, 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轻松过关”、“自我提高”和“你敢挑战吗?”三个货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汇报展示作业成果时, 喜欢说的就说, 喜欢读的就读, 喜欢画的就画, 喜欢写的就写, 喜欢演的就演……提倡学生选择个性的学习方式, 呈现个性的探究成果, 体现探究过程的综合化。

第三, 链接生活, 彰显语文工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 语文作业设计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无处不在, 树立生活实践观念, 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贴近周边生活, 多看、多想、多说, 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传统佳节, 查阅资料了解、搜集有关的诗词,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 为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供方便,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 让丰富多彩的作业成为学生展现生活, 表达情感的窗口。如课本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习这组课文后, “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所以开展调查活动的时候应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教材提出的活动建议中, 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因此设计这个作业既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 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针对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现实,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有目的地精心设计这样的作业:周六观察并记录妈妈一天的言行, 周日观察并记录奶奶或外婆一天的言行, 周一全班进行汇总并分析其原因, 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 并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素质教育。

根据调查结果也显示, 学生知道信息无处不在, 只要稍加留意, 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 所以作业设计要重视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语文教学只有基于课本, 超越课堂,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作业的改革,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同情况下得到提高。

第四, 追求融合, 实现大语文观。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业设计可以是观察、查阅、绘画、剪报、主题设计等不同的形式, 但绝不是单纯的抄抄写写, 也可以创设实践环境, 引导学生与自然为友、与生活为伴、与社会对话,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积累语言, 感悟生活、培养能力, 融入社会。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 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不断更新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更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作业设计也应该体现这点。如课本第一组《丝绸之路》的作业设计: (1) 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经过中国现在的哪些省份? (2) 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 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丝绸之路”有关。请你阅读这些故事, 并且编写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载体形式。这种作业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所以, 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 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 让学生利用好手头的资源, 拓宽作业设计的空间, 以此来实现轻负高质。

再如:课本第二组《童年的发现》的作业设计: (1)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 看看有没有相同的发现, 说说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2) 回忆自己的一次发现, 说说当时说出发现后的情景, 把当时的表情画出来, 并为画配上文字。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 有助于学生留意生活的点滴, 学会思考。画表情并配上文字的作业, 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想象, 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锻炼, 使其的作业更具独创性。学生凭借着回忆和想象进行绘画, 学习兴趣更浓了, 同时学生的创意也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思想、有创造能力的人。在即将实施2011版新课标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以新标为依据, 精心设计语文作业, 要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 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新理念, 敢于创新,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作业观,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摘要:在2011版新课标的指引下,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可以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形式单一和扁平性, 富于鲜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必须坚持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策略是寻找支点, 激发学习兴趣;重视选择, 体现以生为本;追求融合, 实现大语文观。

8.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八

立足于新课标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的数学老师在评价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目标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水平以及高质量,所以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想有效的实施下去,就必须要认识到数学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一研究的内容以及特色

本次研究对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有效的借鉴,并且与现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相结合。认真研究中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变革(比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对在培养数学教师方面高师院校具有的局限性进行改革,并且将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将上述内容作为目标,笔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1]。

1研究内容

调查与分析数学教育课程在中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变革:数学教育课程在高师院校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和调查了中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变革,调查显示新课程理念、教学基本功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这项调查将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数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当中面临的新要求。数学课程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过去的数学课程而言,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就使得数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当中也具有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清楚了解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种种挑战和机遇,这是将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来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确了解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目标,最终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来。要想顺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要依靠广大的中学数学教师,不断的促进其数学教学能力的提升,使之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用。由于高师院校是对中学数学教师进行培养的地方,所以应该对自身的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与课程改革需要以及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中学数学教师培养出来。所以必须要明确了解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目标。

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在高师院校当中的实践。要以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在高师院校当中的构建作为根据,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情况从而验证数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还要以实践的情况作为根据不断的修正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内容[2]。

2研究的主要特色

使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的联系基础教育数学改革。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不仅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互相分割的局面改变了,同时还促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一体化的实现。立足于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最终任务就是将优秀的数学教师培养出来,从而保证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有效的结合教与研。在本次研究当中选择了行动研究的方式,首先对理论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对研究的理论成果予以积极的运用;其次。针对理论成果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检验。按照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教学理论进行思考,真正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获得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3]。

对未来数学教师培养的全面性予以充分的关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在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要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予以充分的关注,并且还要重视培养未来数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等[4]。

对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可以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及时的应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成果;同时还可以对中小学的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与中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起来,与一线数学教师的联系应该不断加强,可以对一些优秀的老师进行邀请,使学生能够与其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学生在中学当中进行实习。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使之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5]。

二基于数学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想

1保证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都需要面对如何针对新增加的课程进行安排的问题,一旦没有将这些矛盾处理好,比如没有对多方面的平衡予以充分的考虑,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保证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立足于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实践课程、教育技能课、教育学科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普通文化课程等一起构成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经过对各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学科课大约占到了35%的比例,教育实践大约占到了15%的比例,而教育理论课以及普通文化教育课大约占到了25%的比例。笔者通过研究,针对各学科的比重设计提出了如下的设想:数学教育类占到28%的比例,公共教育类占到12%的比例,高等数学类占到了40%的比例,而一般文化类课程则占到20%的比例。采用这种结构针对课程进行设置,不仅能够使学生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得到保证,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职业性格以及专业性格的形成[6]。

2针对课程进行精简,促进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不断加强

现在高师院校当中的“理论”学习的课时在公共教育类课程当中占到了较大的比例,然而往往与数学的教学实际没有关联,所以对于师范生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针对相关课程的课时进行精简,使教学实践类课程、专题研究类课程以及教育情景性课程不断增加,这样就能够将学科教学的体验以及思考的机会提供给示范生。比如“心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内容上与学生的数学专业实际脱离的比较严重,虽然“数学教学心理学”这样一门选修课在很多高师数学系开设了,然而没有真正系统的论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可以用一门“数学教育心理学”必修课来取代这两门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整合一些与数学教育类的有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形成完整的整体,并且才会具有专业优势,这也正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真正根基所在[7]。endprint

3对课程意识进行强化,促进学生课程理论修养的提升

中学数学课程应该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提供给学生,保证学生的选择具有多种类以及多层次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学数学课程还应该将一定的选择空间提供给学校和教师,这样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需求作为根据,将课程发展计划制定出来,不断的对学生能够选择的课程进行完善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想将这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好,就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高师数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将数学课程论加入到“数学教学论”课程中,使得课程论的教学得以不断加强,让学生将新的教材观、课程管理观以及课程类型观树立起来,从而使学生课程开发的技能得以不断的加强;在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将课程开发纳入进来;加强研究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工作。

4加强对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视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实习中或者毕业后的师范生尽管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水平和视野,但是往往具有不是很好的教学基本功,甚至一些师范生不能够将一节课较为系统的教好,更加不可能对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高师数学教育当中必须要对教学技能的训练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可以使教学技能训练课以及数学教学观摩等在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中适当的增加,比如可以将微格教学课时以及见习课课时增设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当中;其次可以促进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录像、观摩以及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后应该对师范生的备课试教课予以重视,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实习课的质量[8]。

总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往往需要广大教师以及高师院校一起努力,才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对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的长期性具有充分的认识,所有的专业以及学校都不能够实现一次性的成功改革,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最终不断的朝着改革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濮安山,张伟山.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73-75.

[2]李开慧,王喜文.关于提高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1):84-87.

[3]李开慧,云朝阳.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数学史知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88-92.

[4]童莉,黄翔,冯长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及基本探讨———海峡两岸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 83-86.

[5]陈宁,黄翔.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111-114.

[6]马立,姚静志.关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2001(6):6-7.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九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10.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十

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王光才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学改革大潮中,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通过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交流师生感情。如: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你回答的真棒!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11.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初中现状;学习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以及法制意识上来,农村的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当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除了从电视、手机上获取少量信息之外,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缺少引导、分析,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目前我所在地区的大多數学生家长,还处于知识缺乏者,大多数的家长忙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给学校,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家长给子女灌输“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像某某大学毕业,还不是找不到工作”“某某初中不毕业,照样会赚钱”等思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能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

1.课堂设疑,营造进取的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细嚼慢咽的讲授方法,把所教授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怕学生没有学懂。没疑问,怎能引起学生的课后思考?对发展中的新事物不闻不问,何来的学习兴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能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例:讲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时,我上课前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了课题,然后给学生讲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块冒着‘烟’的冰块,冻得支持不住,两手不停交替地拿着,却大叫:‘好热!好热!’你由此想到什么?回头一看我刚写的字‘是谁给擦了’”这个似乎简单却又包含了很多物理设疑,使学生跃跃欲试却又难以解释清楚,最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讨论式教学,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师语言,而很少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说话的机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辅助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温度”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温度”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看不见、感受得到的温度显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纸杂志中的物理现象,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或教师讲完课,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例:冬天盖棉被为什么保暖?但夏天停电时,怕冰柜里的雪糕熔化,小卖部老板有时会给冰柜盖张棉被,这是什么原因?回家观察为什么茶壶盖上面都有个小孔?农村对稻田早晚放水,是早上放进还是放出呢?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总之,教师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引发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绝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12.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 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 读出音韵,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 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 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 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是那样长, 人/是那样多, 向东/望不见头, 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 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 学生品出了言中意, 言中理, 言中情, 既丰富了语言库存, 又陶冶了情操。

二、重视合作

古语云:独学无友, 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 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 语言的交流, 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 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 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 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 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 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 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的那种骄傲, 认为自己漂亮, 妒忌别人, 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视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 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 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 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项, 则能促进阅读, 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 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 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 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 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 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 抓住岩石的名字, 发挥想象, 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 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 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 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 开头结尾不变, 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视质疑

“学贵有疑”,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涵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 让学生质疑,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 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 又可食用, 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 但能向教材挑战, 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 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 变被动为主动, 进入“愤悱”的状态, 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五、重视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 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

摘要: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促进学生各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成。采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既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又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提高,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分层达标;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教改的不断深入, 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尊重学生个性,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但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将分层达标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走分层合作教学之路。

一、开发差异资源, 因材施教、分层达标

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定评估体系,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1) 动态分组, 分层施教。依据学生的技能、体能和运动基础, 将他们分为A、B、c三组。体能、技能较困难的学生为A组, 站在队列的最前面;中等的学生为B组站在中间两排;较优秀的学生为c组站在最后面。分组是动态的,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自己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组别。 (1) 元素性低起点。凡是构成本学期总体目标的最基本的元素———课时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低要求, 让班内的每个学生都学深学透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也就是说班级中A、B、c三组学生在这一点上, 起步是相同的。 (2) 举一反三高落点。A.分层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做到吃透大纲、教材和学生。B.优选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同时让学生明白各项运动技术的锻炼价值。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梯度, 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C.改革教法分层练习。对A组的学生以“复习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为基本模式, 开展多样性练习。对B组的学生则以“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为主, 分类设计练习目标。对于C组学生则强调学练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发展提高性。让学生缩小“知识掌握”与“获得发展”之间的差距, 最终求得举一反三的高落点。

(2) 培优补缺、分层达标。 (1) 分层要求让学生自主达标。A组的学生求实, 即要保证切实达标;B组的同学求高, 即要高标准达标;c组的学生求活, 即要灵活巧妙达标。 (2) 个别指导, 让学生自补达标。在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后, 教师通过观察、抽查、互评等形式及时发现隐性问题, 组织二次达标活动。 (3) 即时实践, 让学生当堂固标。通过即时实践, 对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分析, 采取相应的对策, 进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在阅读教学过

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 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为真的有气无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具六、重视读写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

验”, 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 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小稻秧历险记》, 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 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但声音很大, 力气很足, 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他:“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 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

●赵建云

行有效的辅助练习, 从而巩固教学目标。 (4) 提高要求让学生深化学习目标。在一堂课的后半部分, 可安排5分钟~10分钟教学小比赛, 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比赛, 促进学生冒尖展示自己, 使他们“吃得好, 提得高”。

二、利用差异资源、异质帮导、合作提高

由于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 运动基础的差异, 身体素质的优劣, 就形成了一种差异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差异资源, 指导学生通过结队合作探讨来学习各项教材内容, 在交流与互助中撞击思维拓宽深化认识, 在经验互补中共同提高。课堂分层达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有: (1) 集体同授中的合。每一项教材每一堂课, 都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需要大家共同掌握, 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集体同授的方法来完成以上教学内容。 (2) 异组互学中的合。由于A组同学在学习动作技能等方面的欠缺, 一堂课的内容往往不能轻易地掌握, 这时, 借助于其结队的c组同学的力量来开展互帮互学, 就能顺利地达成学练目标。 (3) 分类指导中的合。由于课堂上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练目标, 教师可以对c组同学进行拓展练习内容、难度向更高要求尝试。A、B组的同学可以进行当堂练习, 这样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三、对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1)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对有关内容进行充分自主学习, 才能调动他们的学练积极性, 开展合作。若没有这一前提, 课堂合作将是苍白的流于形式, 效果也是极差的。也就是说合作离不开自主, 它是在自主基础上的合作。 (2) 合作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学习理论权威约翰逊认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 比其他一切因素对学生发展和学业社会化都更有影响。要想学生在课堂上顺利合作, 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合作精神, 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 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质。 (3) 分层合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花工夫, 从学生实际出发, 培养自己娴熟驾驭课堂合作的能力。

总之, 分层合作的目标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纵向个性的优化发展, 又保证了横向的整体协调共进, 从而实现了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分层合作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赖德胜.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徐州市九里中学)

点。”说完, 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 这位学生如历其境, 有了真切体验, 再读时, 他耷拉着脑袋,

展语言的同时, 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 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 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 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地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 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 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 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 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读是理解吸收, 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地吸收, 才会有理解性地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 重在以情激情, 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 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 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 提高智慧, 在丰富和发

13.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十三

最近学校安排我们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全员培训,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发现了新课标所呈现出来的变化,下面谈谈对《识字、写字和拼音》的教学的一些理解。

新课标研制及修订的依据、整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知道了20xx版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突出了“四个强调”;明了了20xx版新课标的“四个变化”和“三大特色”;学习到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多用“趣味教学”:如1、正音辨形,“学”在情境中;2、把握声调,“读”在游戏间;3、记住规则,“练”在童话里;4、以考促学,“习”在游艺宫。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多认?”“多认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少写?”“少写什么?”;我们还懂得了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让儿童快乐识字,让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写好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指导学生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我想:我在课堂上,剥夺了学生多少练习写字的时间啊?我一直认为,只有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课上花多一些的力气学习好好写字,其实中高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也有写写难写易错的字,花上三四分钟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我也很注重学生的书写,但大部分是在课后,要求学生写生字和摘抄词语时要认真,书写要工整,注意美观,这与就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书写的效果是有很大的距离的!认写分离也是时有发生。在往后的教学中,切莫再走进这些误区。我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在今后的练字的过程注重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仔仔细细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能使用学生的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14.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15.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中国教师》:对于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您认为有哪些大的变化?

周诗杰: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材以及评价方面都有突破,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体会,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 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 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2) 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3) 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他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 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中国教师》:对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定位, 您是如何理解的?在教学中如何彰显这样的课程价值?

周诗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 厚积薄发, 体现能力为主。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 体现德育为首。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 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学科的核心理念) ,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畅游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中国教师》: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您觉得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哪些方面的成就?对于接下来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 您认为可能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周诗杰: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 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1) 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已经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教师普遍认为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加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

以往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突破, 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有了明显提升。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更加真实的语境, 课堂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形式丰富, 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与频度,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普遍提高。

(3) 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 质量明显提升。

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校本教研等对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英语教师, 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英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 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

(4)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贯彻“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 课堂中引入真实生活和仿真实生活的情景设计越来越多,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和课堂教学配套资源为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真实语境。同时, 资源的概念也日益丰富, 人作为重要的资源也被许多教师认同。

(5) 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评价领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即从原来只关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向关注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维度的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从原来的学生为评价主体, 转变为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参与评价;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不仅以纸笔方式评价, 还可以使用口试、听力测试, 另外, 许多地区还采用了观察、访谈、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可能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新课程理念尚未全面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

(2)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3) 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4)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须给予更多关注;

(5) 评价方式改革有待深化。

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建议通过以下做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 大力宣传新课标, 努力营造学习实施新课标的氛围。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 推起学习新课标的热潮, 积极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要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 采用多种方式向教师介绍新课标, 使广大教师了解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加强英语教师的课标培训, 全面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改工作的中心任务, 要及时逐层开展培训工作。课程研制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 认真总结和借鉴10年课改的培训经验, 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 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 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际, 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师》:许多人说, 学好英语不容易。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 这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周诗杰:切实减轻目前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各个学科都在落实“减负”的精神,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在“减负”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压缩容量, 降低难度, 减轻负担。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 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 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 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2) 对个别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体现了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性和渐进性原则, 同时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例如, 在小学一、二级的目标中做出以下调整: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 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 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 (增加表述的准确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 并要求小学生要能够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而使小学生从起始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

但是, 我们要注意到, “减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降低要求, 压缩容量。一方面, 语言学习成效的体现必须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信心, 那么无论我们让学生学多么经典的内容, 学生都会把学习内容当作负担, 单纯地降低要求、压缩容量就达不到真正“减负”的目的。

《中国教师》:另外, 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学习英语的效率会高一些?或者说, 有效教学英语有什么窍门吗?

周诗杰:有效英语教学涉及许多要素, 比如学习者、教师、课程大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 对有效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也非常多。我认为, 要让英语教学有效,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学应该创造条件, 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 使他们乐于学英语。学生在语言课堂上, 是积极的意义构建者、语言使用者, 而不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关注学生情感、建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焦虑、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是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备要素。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 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它需要互动。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小学生模仿力强, 求知欲强, 记忆力好, 表现欲强。英语课堂应该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的过程,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实践, 达到认知和掌握英语的目的。

(3) 英语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来源于生活, 离不开生活。英语学习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知识中的生活因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 对学生而言, 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4) 采用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好的英语教学法是保证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没有专门的一种教学法能确保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功。我们要采用一种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即使用课程标准倡导的各种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这种折中平衡的综合教学法立场应贯彻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原则的把握、讲授语言知识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比例、课堂活动设计中多样化与连贯的尺度、讲授知识与进行语言活动的比例、课上讲解与课下对学生辅导的比例、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一线教师应根据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任务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5) 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全程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师和学生要经常地、系统地评估学习过程, 收集语言学习过程中有用的信息。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将形成性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 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气氛。

《中国教师》:许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 会应付考试, 但不会运用。英语学科的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

周诗杰:“哑巴”英语是我国外语教学某一段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总体来说, “哑巴”英语的产生与当时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学问来做, 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有关。这是一个教训, 我们现在需要吸取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恰当地利用评价手段对避免“哑巴”英语现象十分重要,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评价标准, 选择评价内容, 采用恰当形式。常规评价, 如单元教学评价等不要因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评价不太好实施, 演变为简单的语言知识的测试,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的特点与评价目的,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 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 以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的内容、过程与方法、主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发生变化, 相信会有效遏制“哑巴”英语的现象。

《中国教师》:怎样的师资培训, 你觉得是有效的?或者说, 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是大家落实新课标所需求的?

周诗杰:我去年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一个特级培训者培训项目, 培训中倡导的五条基本原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是要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疆域辽阔, 英语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人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培训应当认真研究每个地区参训的实际需求,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第二是引发参训人员之间的思考和讨论。讲座式或者演讲式的培训最多会在听众中引发一点共鸣, 而参加完培训后, 就会基本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培训时, 要注意设计一些需要参训人员思考和合作完成的任务, 有效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是要为参训者提供主动学习、回顾和反思的机会。培训者不能只顾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完成, 而应当精选培训内容, 在讲授新的理念或方法的同时, 注意适当“停顿”, 让参训者有机会“消化”学习内容。

第四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理论点拨。一线教师普遍对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比较反感, 培训最好是从案例出发, 分析案例, 然后在参训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理论提升, 这样会更加让参训者容易接受。

第五是将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实际有机结合。教师参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培训过程中的案例、解决方法都是以一线教师的问题为指向, 培训的结果必然是解决了一线教师的问题, 才会有成效。

我近几年来也做过一些培训效度的调查, 总结起来, 一线教师认为有效的师资培训是:培训时间适当加长;多观摩教学展示课;增加听力、口语及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

《中国教师》:对未来十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 你有何期待、向往或志向?

周诗杰: (1) 英语教学能真正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 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2) 教师掌握把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这个需要在各级培训中落实参与式培训的要求, 让教师突破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3) 终结性评价体制有彻底改观。

上一篇:心的感动优秀作文下一篇:246正多边形和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