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2024-08-30

大学生的就业呼唤(共15篇)

1.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一

----教育目的在育人,靠加大作业的量,只会加大学生负担!负担过重,精神疲惫,达不到学习目的。把作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必须做的,一部分作为自修;这样压力减少了,不疲惫情况下学生收获可能更好!相信多数学生会自己“自修”的!

----社会呼唤关爱“民生”!教育可否呼唤关爱“学生”!

解决学生“放学去做作业的补习班”办法:放学可以在学校留一节课做作业,同学可互相交流,老师可辅导,这比上补习班好!家长也减轻负担了!

----学生呼唤“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开进学校,开辟作业问题解答专栏,学生们学知识、做作业、畅游“电子图书馆”知识库,对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自觉悟程度大为有益!

学生的呼唤:社会关爱教育!教育关爱学生!

长江路小学丁洁曦 1月22日

2.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二

文化重建的课题对大学而言为什么如此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 大学“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 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由此可见, 大学文化不只是大学校园里的事, 是关乎社会的。“西方的著名大学一般都没有围墙, 甚至还允许公交车穿梭其中, 但却似有一圈围墙, 发挥着对社会文化的‘过滤’作用。这个‘墙’是无形的, 它就是大学文化。大学不应设置高墙深院, 但大学的文化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文化, 大学在文化上要发挥引领的角色和使命。”对大学文化的这种特性,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以形象的方式表达。

然而,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崇尚物质, 忽视人文”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 大学科学理性精神正日趋淡化, 难以发挥引领文化的使命。“大学正在由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生产基地蜕变, 这种‘大学文化和精神缺失现象’在我国表现得十分突出。”王冀生教授是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 说起大学面临的文化挑战, 充满忧虑。

具体到我国现实, 一个最尴尬的现象是:在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背景下, 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受到严峻考验并凸显出不适应。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认为, 这是因为大学和人才在精神文化上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批顶尖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 但现在这种势头明显趋缓, 首要原因是学业最优秀的毕业生去了国外。”胡显章说, “中国在进入市场经济和打开国门后, 无论是大学或是青年大学生都面临巨大的诱惑, 青年大学生所受的教育还不足以使他们都能做出理性的文化选择、就业选择。”有数据显示, 2006年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与此同时, 中国学生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希望继续留在美国的约有九成。

“不可否认海外留学的积极作用, 不过近年来虽然‘海归’在增长, 但多数在美的业务尖子在文化和服务的选择上首先是美国, 而不是他们的祖国。杨振宁先生曾在2005年一次讲话中说:‘目前世界上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可是我感觉到很多大学生对于这一点似乎不够认识’。”胡显章说。王冀生教授说, 文化是大学之魂, 时代呼唤有灵魂的大学。

三、求真育人:大学文化的本质

那么, 面临大学的文化重建, 我们必须清楚:大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研究学术、创造知识、思维方式和新的价值观, 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 “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四个字:求真、育人。在求真中育人, 在育人中求真。”

大学要有大师, 大师除了知识之外, 还要有引领学界的精神, 大师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现在大学里有学问的教师很多, 但是大师级的不多, 有的教师为了排名、获奖, 学术研究不惜粗制滥造, 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失真现象。顾明远认为, 要建设大学文化, 就要还大学求真的本质, 大学的教师除了知识外, 还要有个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来引领学生。教师坚持优良学风不只是个人修养问题, 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

大学文化建设还和功利主义是相斥的。顾明远认为, 要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 首先在制度方面要改变“计件工资”的现象, 不要一堂课多少钱, 一篇文章多少钱的算, 大学应该实行年薪制, 鼓励教师坐冷板凳。其次, 做学问不一定要出书, 更重要的是求真, 学校领导要带头。现在好多大学领导和教师争项目、争资金, 教改也是校长牵头, 这种风气需要改变。另外, 在学校建设发展上, 教授的发言权太少, 如果不能反映教授的愿望, 就不能形成有共同目标的共同体, 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校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不利倾向。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居仁认为, 如果说学习科技是把人培养成一名专业人才, 那么人文则是教人怎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学教育不只是教人做事的, 更是教人为人的, 教人如何去关怀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不只是普识教育, 或是通识教育, 而是人文教育。

四、重塑个性:办有灵魂的大学

王冀生教授如此表述了一所有着文化内涵的大学应当具备的要素:优秀学生、知名教授、管理精英和杰出校长是大学文化的主体, 大学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素养、气质、言行和作风之中, 知名教授和杰出校长是大学文化人格化的主要象征, 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著名学者和道德楷模的有机结合;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根基, 应当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教授治学育人, 校长治理学校”为基本内涵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治学育人, 应当为大学顺利完成治学育人任务构筑一种有利于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学术繁荣发展的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然而, 要实现这些要素, 我国大学还要走过一条重塑个性的道路。

重塑个性, 就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一个时期以来, 中国的大学界出现了千校一面、缺失特色的普遍现象, 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决定一所大学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它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使命, 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工与人文相通, 博学与专精兼取, 教学与实践并重’, 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 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 表明了它们为何而生, 为何而存。然而在我国, 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 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评审检查过多过滥, 办学者自身不懂、不按或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 使学校缺乏实际办学的自主权, 误导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使大学失去应有特色。”郭传杰说。

五、大学如何走出有特色的道路

3.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三

由于人类大量的消耗各种能源,污染环境,已经把地球破坏的不成样了。一些可以再生的资源,也因为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滥用,而加速了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各种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除此之外,人们大量砍伐树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导致黄河迅速水位升高.导致的后果便是我国多数的南方地区因此而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人员伤亡达到了三千之多,房屋倒塌,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等的重大损失。

还有,人们随手乱丢生活、工业垃圾,那发臭、乌黑的河流上漂浮着垃圾,那脆弱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那黑黄的草地上堆积着果皮和大片纸屑。无不显示着,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河、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森林,湛蓝如水的天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地球逐渐被毁灭,人类也走向灭亡。

再说说我们地球外的臭氧层,本来也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大洞,导致许多人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辐射太强,而皮肤干燥,全身疼痛,引发疾病。

作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者,我们怎能让悲剧重演,怎能让使环境恶化的魔爪继续向四处扩散?朋友们,开始行动吧!让我们从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页纸,每一块电池做起做起,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地球节约每一点能源吧!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迫在眉睫,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我呼吁: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4.绿色的呼唤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四

这也许上夏天最后一朵栀子花。

绿叶掩不住太阳的光芒,透过层层绿叶,像什么似的,阳光变成了半透明的`晶绿,缓缓地,像青绿色的梦,笼住了这裹着绿色纱,露出丝丝白色的栀子花苞,它像要出来,又像是依恋绿色的梦,半露在外面,出现了一种鬼斧神工的魅力,霎时,一场雨,打破了它飞翔的梦,太阳出来后,用游丝般一样,雾蒙蒙的绿色反光,轻纱般地罩着她,她半躺在草丛中,那雨伤了她,却没有把开放的信心击伤,“我是栀子花,我要开花”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我坐下来,细细地看着她半边开,半边闭,还有阳光照着花儿上的水珠,不知是雨还是泪,给人以断臂维纳斯般的美,给身边的绿色增添了美感。

下午,她开花了,那是灵性的白,成为绿色海洋中最美的珊瑚,那挺秀的风姿,是土地上最璀璨的珍宝。

最后,一朵花,总是有个性的,不像别的栀子,开了,没人赏,谢了,没人怜,当她枯死时,那姿态,也可以是让多情者怜香惜玉的。

她是栀子家族带来的最后一个使者,她向所有生物说:“我,是绿色的呼唤!”

5.呼唤绿色小学生作文 篇五

(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机和活力。绿色是否在我们身边减少了?一些伐木工把一片树林“吃”得一干二净;一些尾气让绿色不能呼吸;一些浓烟让小鸟不再自由飞翔;一些住房,让绿色不再生长。绿色!没有了绿色,我们将无法生存。

伐木工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一片树林“吃”完,而不顾后果,依然没有一点羞愧,依然麻木地砍下去,斧头无情的砍在树上,发出“咚、咚”的声音,仿佛在说:“我好痛”。一棵棵树木倒下发出咚咚的声音,而伐木工却发出了哈哈的笑声……

“嘟嘟”的车声,在城市里流动,原本碧空如洗的蓝天,却被一些黑色的烟雾所代替。让地面上的“绿色”根本无法呼吸,传来了一阵阵的咳嗽声,是汽车的尾气让“绿色”无法呼吸。太阳用尽了全力想照破这一层黑色,可烟雾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得意地对着太阳哈哈大笑……

在一个旧工厂的一旁,原本是一个欢乐的天地:一片树林,一群小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可一天一阵车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他们在森林一旁修了一个工厂,不到几天,森林就被烟雾笼罩着,树木焦急地让小鸟赶快离开这里,因为这里不久将会变得死气沉沉……

“完工”一栋大楼又从地上冒了出来,现在人类为了让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大,不断地侵占着动物、植物的领地,绿色原本是可以再生的,可被人类一弄,就“断子绝孙”了,让绿色不再生长,人类是多么自私呀!

现在绿色越来越少,让我们一起行动,拯救绿色,呼唤绿色,一同拯救我们的家园!

(二)

每每我看见路边草坪上的小草越来越少,我都会心痛;每每我看见公园里的鲜花越来越少,我都会伤心;每每我看见家旁的小河逐渐被污染成黑色,我都会无力……绿色,你为什么越来越少,我呼唤你!

绿叶,你知道么?当你逐渐减少时,红花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因为它们曾经之所以那么娇艳,是因为有着你的衬托,不然,怎会有“红花还需绿叶衬”这一说法?绿叶啊,你怎会越来越少,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让多少人多少花感到无力么?绿叶啊,我呼唤你!

小草呵,你为何如此之脆弱?若我记得没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美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在你们身上,我为何认为这位大诗人是在骗我?因为实在是你们不争气啊,瞧瞧,你们刚出世就毁灭了,这样下去,没说野火吹了,我估计春风吹过你们就得枯萎了。小草呵,虽然你的生命力不如以往,但,我依旧呼唤你,呼唤你那蓬勃的生命力!

河水呵,你怎能如此呢?遥想当年的你,多少文人墨客为你吟弄诗文啊,可如今,你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风采。你不再清澈透明,你变得乌黑乌黑了,这是不健康的表现呵,你怎能如此娇弱呢?河水呵,我呼唤你!

绿叶呵,小草呵,河水呵你们怎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你们怎么了?是在和我哭诉么?哭诉那些人类危害你们,不容纳你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毁灭环境么?绿叶、小草、河水,你们为什么不说了,为什么一切文字在你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绿叶、小草、河水,我呼唤你们!世界万物,我呼唤你们!绿色,我呼唤你们!

(三)

为什么地球上沙漠增多而耕地?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有那么多的生物要面临绝种的危险?为什么人们历尽艰辛,但还摆脱不了穷困的缠绕……

一条条江河因污染而渐渐发黑了;一片片森林由于人类的`愚昧而销声匿迹;一排排树木因砍伐而轰隆隆倒下了……这一切的一切,使全球人类面临危机。追溯历史,黄河曾是如此的慈祥,养育着无数黄土高坡的人们,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可是由于连绵不断的兵戈战火,此起彼伏的大兴土木,成年累月的滥砍乱伐,祖祖辈辈的辟草开田,地贫;水浑;土地曾为人们创造财富和荣华,可是一旦当它失去绿色,就如同失去生机,失去生命一样,人啊,人你创造世界,该变世界,然而当你被愚味蒙上双眼,当你的私欲占据了心灵,你将要毁灭自己双手创造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像海鸥呼唤白帆,像雄鹰呼唤青山,(.)像孩子呼唤母亲,人们用带血的声音呼唤绿色,用子孙的名义呼唤大自然,迷茫的人们终于沉睡中清醒,开始用双手打扮自己的家园。爱护自己的生命,全国政府首脑,广泛重视起环境问题,并采取了有效措施。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但在前几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太湖水质下降,绿色地区减少,工厂的浓烟滚滚不绝,废水昼夜不停地排泄。这些给江南的这颗明珠笼上了一层阴影。如今,在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环保工作已取得显着

成绩: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实现了日处理城市的目标,绿化面积有所扩大。看着家乡这可喜成就,我发自耐心地笑了。环保,在人们心目中,再也不是那么无足轻重了,人们对它如此仰慕,如此钦佩,因为是它保护了绿色,因为是它教育了人们珍爱绿色,肩负着唤醒人们爱心的重任。

春风化雨,终于,人们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类再也不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而毁灭大自然的恩赐,我闭上眼睛,啊,我看到了沙漠变成了草场,牛羊马群在这里欢跑,塞北清山绿水,江南水秀山明,充满了生机;看到了空中花园铺盖城市上空,点缀了人们五彩的生活。我也听见了!听见长江黄河的欢唱;听见了人们立志造福子孙后代的宏愿;听见了鸟儿在林中欢快地鸣叫……大地恢复了它的魅力,空气清新怡人;湖水清澈见底,森林郁郁葱葱。拘起一汪泉水,好甜啊!睁开眼睛,呈现在我眼前一片绿色,我多么希望梦幻成为现实。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绿色!

6.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六

背诵是一种成效明显的语言输入形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材料进行记忆, 并进而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再加工, 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之所以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 是因为它有别于死记硬背。机械性的记忆只会让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 而以理解为基础的语言输入能唤醒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使记忆更加持久, 更利于日后的语言学习。背诵在我国享有悠久的历史, 历来就受我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推崇。胡文仲先生认为:“要学好外语, ……要充分发挥青年人记忆力强的这个优势, 多背一些对话和课文。有的教学法家反对背诵, 我认为学习外语应该多背诵, ……”叶蛮声先生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 也谈到了背诵式输入的重要性:“语言学习必须多读、多讲、多背。……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 我都喜欢背诵, 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等千古名句更把背诵式输入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推到了极致。一些外国学者对背诵式输入也表示认同。行为主义学者Skinner认为, “人的语言行为是一种操作性的行为, 它通过各种强化手段完成, 如果没有强化, 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 背诵正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手段。无论是词汇、词组, 还是习惯表达方式、句型, 只有牢记在心, 它们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Scovel经过分析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习策略后指出, 背诵是一种文化传统, 在中国执教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执行。

近些年传入我国的一些国外理论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重新引入背诵式输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模因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模因论认为语言学习者经过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和模仿, 可以复制甚至创新语言输出。换而言之, 我们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语言信息在交际中以某种形式进行复制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语言从“别人的”向“自我的”, 再从“自我的”向更多“其他人的”转移和转变。模因论强调模仿性输入和模仿性输出、甚至创造性输出, 这与背诵式输入的思想精髓不谙而合。何自然先生认为“在模因论的指导下, 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 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例如, 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 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 而且还应大力提倡。”背诵相当于模因传播环节中的模仿和记忆环节。背诵式输入使信息模因牢牢储存于个体记忆中, 这些模因经过不断重复、变换和重组后以不同方式 (例如写作等) 继续复制和传播。就背诵式输入、英文写作和模因三者的关系而言, 背诵式输入使得语言模因得以模仿、复制, 写作则使语言模因得到传播。

另据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的观点,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可分为两种, 即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就是存在于学习者意识层中的语言知识, 如语法、词汇等, 它能够得被学习者清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是那些存储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的语言知识。这部分知识已经被内化了, 它们对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感十分有益。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越丰富, 他们的语感就越强。因此, 真正能帮助学习者顺畅表达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而不是显性语言知识。获取隐性语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输入。通过背诵式输入, 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得到丰富与扩展, 语感增强, 表达能力随之提高。更重要的是, 背诵将语言运用的各种规则内化为存储于大脑中的语言操作机制, 并形成一种水到渠成、不假思索的语言使用习惯, 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或套用存储于大脑中的语言材料来表达继而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下意识活动。

基于上述理论, 我院对2012级快班、普通班和体育、艺术班等三个级别的所有学生提出了课文背诵的要求。经过一周的准备,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流利背诵课文, 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 引导学生按照这些段落的结构布局及其中出现的精彩句型或用词, 就指定话题进行仿写。仿写可以随堂进行, 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进行随堂仿写活动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背诵篇章的基本写作特性并能否把它运用到实际写作过程中, 便于教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和意见反馈;在课后进行仿写活动, 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找资料、丰富内容和润色加工, 因此从长期来看,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两种方式交替使用, 对学生是个不小的促进。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 学生对先背诵、后仿写这一做法普遍持赞成态度。学生的选词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用词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随意搭配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的句子意识和语篇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式英语数量得到控制,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也趋于自然, 文章的连贯性、逻辑性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

经过一学期的背诵式输入体验, 笔者认为, 大学阶段背诵式输入的内容以精读课本提供的课文为主。原因如下:

第一, 精读课本采用的文章语言精准、规范, 通过给学生输入标准的语言形式, 为他们日后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第二, 精读课文, 无论是文章整体结构布局, 还是段落的展开推进, 都条理清晰, 连贯流畅, 是理想的学生写作模仿范本;

第三,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的英语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时, 这种语言形式才能被理解并转为语言习得。精读课文内容难易程度适中, 与《课程要求》规定的“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 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相符, 尤其是经过教师课堂对词汇、句法及篇章等内容详细讲解后, 更接近学生可理解性输入 (即 Krashen所指“i+1”的标准) , 语言模因也更容易被学生复制和模仿。当然, 精读课本提供的课文毕竟在题材和体裁上是有限的, 倘若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些难易程度与课文相仿, 但题材、体裁与课文迥异且形式多样的英文短文进行背诵和仿写, 一定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让他们能够从容应对今后碰到的各种写作任务。

何自然先生就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对语言学习的启发时谈到:“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 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语言教学, 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 同时还要他们学会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由此可见, 背诵式输入是适应新形势下语言教学需要的。应该理性恢复这一传统方法的应有地位, 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新旧方法方式的合理结合, 更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标准的人才。

摘要:背诵是我国语言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 它有效地结合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对写作有很明显的帮助。然而, 在大学阶段, 这一优良的学习方法却遭受冷落, 处境尴尬。面对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 有必要把背诵重新引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背诵式输入,模因论,回归

参考文献

[1]Ellis, R.Introduc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1990.99.

[2]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

[3]背诵《中外语言大家都非常推崇“背诵”》.百度百科, 2013-4-15.

7.五十元在呼唤小学生作文 篇七

下午,妈妈叫我去买一包盐。我飞快地跑下去,忽然,我发现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卷,被风吹得东窜西窜,像是被猎人追赶的兔子,可真有趣。

它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猛的一个急刹车,赶紧把它抓住,展开一看,哇,五十元!我激动不已,心中美滋滋的!风把钱吹得摇摇摆摆,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好像在伤心的哭泣。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愚蠢。“这不是我的!我是不会这样的!”激动慢慢地涌出了我的`心膛,干脆在这等吧。一分钟,两分钟……时间如水般过去了,我还在等。终于,我看见了一个阿姨,她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我想,肯定是来找钱的!我赶忙跑过去,把钱递给了阿姨,她高兴极了:“谢谢你!”我摸了摸头!“不客气!”

妈妈急匆匆地跑下来,看见我好像很高兴似的,既担心又着急地说:“真是担心死了,你真是不让人省心的孩子。”我冲那个阿姨笑了笑,说:“妈妈,没什么,我们回去再说。”

8.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八

但是,厄运最终降临在我们头上:河上游,新建了一个工厂。最初小伙伴们照样玩,认为建个工厂又没什么影响,我们是天真快乐的鱼儿!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了,而且水又黑又臭,感觉特别难受。有一天我忍不住钻出水面一看,不禁惊呆了:天哪!这还是我们的小河吗?水面上漂浮着不少垃圾,什么笔芯啊,白色塑料袋啊,香蕉皮啊,零食袋啊什么的,都在这儿,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小河变黑了、变臭了,而且河水也变脏了?”妈妈叹了一口气:“那些都是人类的错啊,他们建了工厂,废水没处排放,就排到小河里来了,垃圾都是常来这儿玩的孩子们扔的。人类不管我们生存的环境,一味往里排,往里扔,小河就变成这样了。”

人类?我的脑子里不禁闪过叔叔阿姨、小朋友们的笑脸。不,不可能是他们,他们是好人!妈妈说:“孩子啊,我们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说不定哪一天,就要……”

“不!这不是他们做的,他们怎能忍心伤害我们,怎能忍心下此毒手呢?”

妈妈说:“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平日里那些人的确很好。可这就是他们做的啊!是他们,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再次钻出水面,想看个究竟,两个可爱的小朋友正往里扔垃圾,工厂里乌黑的水哗啦哗啦地流向河中央。

啊?这是那些可爱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们这样呢?人类,请你快停止这种行为,还我们一片生存的空间吧!

9.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 篇九

一、多元性与及时性的恰当结合

1. 多元性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得较多,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被评价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较片面、主观等,造成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对立和排斥心理,非常不利于评价的改进和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合,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沟通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这样的多元性主体评价,是在关注教师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通过磋商与对话消除分歧,把自评与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更加全面、真实的评价结果,同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评价角度的多元性。传统学生评价只注重对学生某一项或某几个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以偏概全,结果往往对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发展性学生评价则不同,它强调评价角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强调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发展状况的全面关注。例如,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特长,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3)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让我们很难用几次检查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完整的评价。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习就更没办法单纯地进行简单量化,它更需要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具体可包括平时的课堂学习行为记录表、上机测试、作业抽查、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及成长记录袋等开放性评价方法。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甚至用笔描画的一颗星星等都是一份美好的礼物。只有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才能落实三维学习目标的建构,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2. 及时性

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和促进作用。如计算机的入门教学一—指法学习比较枯燥,我们选择了“金山打字通”学习软件让学生从基准键开始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指法学习。使用这个软件进行初步学习时,我们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即时反馈。学生可以从屏幕的提示行上观察到自己的输入速度和按错键次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做到知己知彼。教师随时报告各个学生的输入速度。这样调控的结果,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大增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指法进步很快。随着学习的深入,综合训练不再逐个提示错误的击键位置,而这时有的学生为了赶超速度,忽视了指法,特别是两手的小指经常就闲着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时候,教师如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知对错,或者视错为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导向作用。

二、兼顾差异性与针对性

1. 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发展性评价正是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记得去年五年级新来了一位插班生,由于家住边远农村,过去从未接触过电脑,连鼠标都不会用。于是我每节上完新课后,总会单独留一点时间从零开始辅导她,给她设计分层作业,并在她身旁安排一个“小老师”及时给予帮助,课余也不时抽空为她查漏补缺,尽量让她和自己过去的作业比较,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虽然基础差,但她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渐渐地就能融入新课堂、融入新集体。

2. 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评价能使学生在进一步学习时目的明确,坚定学习的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如在评价学生的一幅绘画作品时,有的教师总习惯用“很好”、“不错”、“还有些地方不够”等模糊的字眼,这样的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准确性,随便扣在谁头上都行,学生也很难在下一次的作业里“改过自新”、“扬长避短”。如果教师这样跟学生说:“你这幅画形象准确,线条灵活生动,结构布局也很合理,但色彩的明暗及浓淡对比也许还可以更鲜明些。你认为呢?”这种评价具体且有针对性,被评价者在被肯定的同时会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评价还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他学生都来学习这种表现方式。

三、注意激励性和启发性,不忘客观性

1. 激励性

激励性评价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对群体激励,还是对个体激励,富有感染力的真诚的评价才会真正产生激励的作用。如在画图软件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有不少爱思考的学生仅用直线和曲线就画出了鲜花、蝴蝶、项链、笑脸等许多可爱的事物。我由衷地对学生说:“你很善于观察!”“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很有创意!”这样由衷的赞美就能真正激励学生,激活学生心中的智慧,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从从容容地学习、脚踏实地地探究、认认真真地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2. 启发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可能,在关键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引发其创造的欲望。例如: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八课《在画布上写字》的课后练习要求用“文字”工具做出多种文字效果,但课本中仅演示了阴影字的制作。我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后,展示了很多PowerPoint自带的艺术字,并对学生说:“但凡画家在完成自己的得意之作后都会在画上留下自己的大名,你们想不想也来露一手?”“不过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会模仿课上的制作方法固然好,但如果能让自己的签名富有个性、与众不同又美观大方,是不是更好?”学生听后马上活跃起来,结合图像的变形功能(这本是下一课的内容,但我在教学时间上预先做了调整)做出了很多种文字效果,有的还真可以与PowerPoint软件中的艺术字媲美呢!利用课本启发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客观性

对学生的评价要想有实效,就要注意做到评价的客观性。课改以来,由于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出现了单单注意欣赏学生,而对他们的学习不管好坏一味赞美的现象。诚然,欣赏可以带来创造力,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鼓励,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廉价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想想看,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学生更需要有真诚的、正确的、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指正,这对学生才是真正的尊重和爱护。不可否认,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存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不加观察、分析就盲目鼓励的现象。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是对学生错误思维和认识的一种肯定。而这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还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前进的目标,甚至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10.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十

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困扰政府和高校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本文中作者结合就业工作实际和大学生就业现状对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 者:左红梅 李民生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73.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难题   关键  

11.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十一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

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

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

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

12.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十二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明显, 至于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有三种解释。

1、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出现的。基于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现实,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 2002年首次突破15%、标志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3-2006年分别达到17%、1 9%、2 1%和2 2%。扩招意味着大学生增多, 当大学生增加的速度大于社会需求增加的速度时,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者也验证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校扩招高度相关的结论。

但以下两点事实削弱了上述结论。

第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算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高层次人才数量和科技水平, 进而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于是, 各国政府都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事实上,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相对落后的。1999年O E C D国家2 5-6 4岁人口平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2%, 加拿大为39%、美国为35%、日本为31%、韩国为23%, 而中国仅为5%。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 但并没有改变相对滞后的状况、即大学生还不算太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仍需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 从长远的观点, 大学生的数量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假定市场需求不变, 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状况恶化。但从动态的角度, 对大学生这种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而该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从根本上又取决于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 因为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或创业本身成为推动社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 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建立“高素质人才——经济高速发展——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良好循环的前提, 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增加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突飞猛进”的特点, 社会还不能一下子为所有的毕业生提供满意的职位, 可能出现短暂的大学生失业现象。但失业的大学生与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 他们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一旦条件成熟, 他们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由于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题而降低高等教育入学率, 让更多的高中生进入农民工的行列;而应为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缩短他们从高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化时间。

2、就业体制变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 大学生就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化过程。大学生获得了择业自由, 相应地也失去了就业保障, 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就业体制变革好像是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国家分配”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 它可能导致大学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分配部门无法照顾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众多细微的特征和要求, 直接分配的方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与工作职位的不匹配,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第二, 它可能导致“隐性失业”。“国家分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当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超过实际需要时, 就形成了“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是指那种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但又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通俗地描述为“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 其实质是将潜在失业者的失业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平均分摊给每个劳动者身上。对于潜在失业者而言, 无疑是件好事;但从整个国家来说, 隐性失业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减少。每个人都有活干、但每个人都没有被充分利用, 那部分劳动力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同时, “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得不到体现, 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失业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也不可能再回到“国家分配”的就业体制、把大学生就业难题“隐性化”。

3、就业能力不足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相对的。有些毕业生收到了多家单位的接收函, 最终选择的职位也相当不错;而有些毕业生却没有面试机会。另一方面, 有些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也就是说, 大学生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 即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导致的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或失业现象的出现, 不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 而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市场需求。有些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并不算太高。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带来更高的收入, 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至于受教育者为什么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理论界却出现了分歧。以舒尔茨 (Schultz) 和贝克尔 (Becker) 为代表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通过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即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而筛选理论认为, 教育证书是不同“原有”智力和个性特征等影响未来劳动生产率或“可塑性”的重要信号, 可能预测工作表现、但不能直接增强工作表现;教育只是帮助雇主“筛选”最优求职者的参照, 即教育具有信号性功能。事实上, 教育的两种功能是并存的, 只是有时信号性功能起主导作用, 有时生产性功能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迅速增加;再加上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利益约束机制增强, 雇主要求招进来的大学生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 因而, 我国高等教育的信号性功能减弱、而生产性功能增强。

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在大学生就业环节, 就体现为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 对于大学生而言, 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狭义的就业能力可定义为: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并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而大学生能从高等教育服务中吸收多少养料, 最终决定自身就业能力的大小。就业能力较强, 意味着他不仅从高等教育服务中得到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还能较好地展示和实现自身的才能, 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工作职位。现实中, 各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努力程度的不同, 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在就业结果上, 就是有些大学生顺利实现了就业, 有些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实现就业的, 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业能力不是一个新事物, 只是就业环境的变化使其作为一个新问题凸现出来。在我国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主要发挥信号性功能, 凡是大学生, 都可以分配到好工作,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及其影响被掩盖了。而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主要发挥生产性功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充分暴露出来, 并成为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 就可能进入失业大军。

就业能力不足不仅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 支付了相同的学费和生活费、却没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其人力资本投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因而,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率的过程, 它不仅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就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高校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 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 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首先, 要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构成了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 决定着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搜寻范围。高校应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 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其次, 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 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课程教学方面, 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并进行模块化重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实践教学方面,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同时, 推广学分制, 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 允许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再次, 要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能提高大学生展现自身才华的能力, 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要根据就业环境的变化,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观, 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要提供心理与职业特征测试,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 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积极开展校园创业活动, 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创造实践机会, 加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会计师、司法等考试的培训, 为“零距离”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2、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就业能力的载体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 应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高的就业能力。首先, 要提高综合素质。进入大学后要及时调整好心态、投身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要端正学习态度, 将客观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主观的学习动力。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努力造就复合型人才。同时, 还要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强化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激发创新思维。其次, 要积极寻找工作。大学生要能与时俱进, 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高也成、低也就”是合乎理性的就业意愿的特征, 当就业预期高于客观现实时, 要及时做出调整。同时, 还要在信息收集、简历投递、面试准备等求职环节付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工作, 共同提高其就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力资本投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006大学生就业率与择业观调查[EB/OL].http://www.edu.cn/article/20060621/3196426.shtml.

[2]、李莉.农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N].北京晚报, 2006 (3) .

[3]、黄敬宝.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经纬, 2007. (4) .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66一703.

[5]、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 .

[6]、Becker, G, S (.1964) ,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7]、Spence, M (.1973) , Job Market Signaling.Q.J.Econ.87:355-74.

13.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十三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树立基层意识,创业意识和奋斗意识,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14.呼唤-小学生叙事作文550字 篇十四

“郁涵,水杯拿了没有?”唉,一脚刚踏出家门,准备上学时猛然被提醒。这才想起水杯还放在客厅。我赶紧跑进家把已经灌满开水的水杯装进包里。水杯如此,穿什么衣服,带牛奶,挂红领巾,还有电瓶车上的一路“语重心长”……生怕有什么不到位!

“郁涵,快点,跳舞去了!”听,妈妈已经在门外等我去练舞蹈了。妈妈的身上充满了艺术细胞,唱歌跳舞都是她的强项,每年教师节目都有她舞动的身影,妈妈是我的偶像!所以,妈妈也想把我培养成“小艺术家”。为了让我有展示的机会,妈妈特意聘请“专家”为我指导独舞《俏花旦》。每次风里雨里接送我学舞蹈,给我买舞蹈服,为我精心化妆。记得上次表演《俏花旦》要化京剧彩妆,妈妈从电脑里下载好,学会,再给我化。妈妈还鼓励我学古筝,又让我学声乐,还打算这个暑假让我学画画。

“郁涵——”妈妈又在叫了!……

15.大学生的就业呼唤 篇十五

一、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当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样的机制下, 大学生理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 各级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只能是为大学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下,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缺失普遍存在。

(一) 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以前是“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现代社会是“人怕入错行”的时代, 不论男女都须入对行,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较好的职业意识。当前, 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所学的专业与将来就业的关联性, 没有将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笔者对广西部分高校在校学生的走访中了解到, 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专业与就业的关联性, 忽视了职业兴趣和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而学校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指导活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低年级学生提不起兴趣, 而高年级学生只注重再就业中立竿见影的技巧辅导。淡薄的职业意识从根本上压制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 大学生就业依赖性强

大学生在就业中主体性作用缺失的又一个典型现象是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性弱。许多同学在就业问题上“守株待兔”的思想严重, 希望学校联系好单位来校给他们挑选, 很少同学有自己前往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想法。对广西大学2009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把实现就业寄托在学校、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上, 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就业。

(三) 学校对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角色定位趋向“客体”

如前所述, 大学生理应是就业中的主体, 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工作中, 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往往都把大学生定位成“客体”来对待。当然,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对于政府、学校或是家长都是义不容辞的事, 但我们在做好这些服务的同时, 不能忽视大学生自己理应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其中, 一些为了就业率不顾学生专长、兴趣等具体情况, 一有信息就盲目要求学生签约的做法就是最典型的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环节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或者是部分缺失是一个既存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有效性

(一) 就业社团的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需求, 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1]。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是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优越性之一。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基于此, 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和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事实, 各高校探索解决问题的尝试;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种种“问题”出发, 以解决由于大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为目的的学生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 (简称“就业协会”) 是广西高校首个以大学生就业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该协会以“开发自我、激发潜能、参与竞争、创造人生”为宗旨, 本着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实现理想就业。近年来, 广西大学“就业协会”围绕邀请专家分析就业形势、讲授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题, 学习规划职业生涯, 开展求职技巧、求职材料制作等就业培训, 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 举办模拟招聘会,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 参与组织、策划双选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也充分证明了成立大学生“就业社团”, 让大学生自己关注、管理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 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经济转轨导致整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社会面临着“五路大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城市工人失业、干部下岗、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汇流的就业压力。这加剧了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特别是高校近几年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的200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 比2002年增加了46.2%, 2004、2005年, 毕业生总数仍然以较大的幅度增长,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逐年递增, 而社会的整体就业岗位又增加有限, 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再加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 如当前的“金融危机”等等的存在,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只有改变原来的等、靠思想, 提前 (从低年级开始) 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就业问题, 通过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 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才能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为在校大学生有效创造了这个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自成立以来, 由最初的20多名学生, 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多名会员和5个分会 (设立在各二级学院) , 他们组织了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双选会、到企业与人力资源负责人交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大大提升了同学们对就业形势的把握和对就业问题的认识, 也促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以后的大学时光, 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 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运用系统论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相关性原则, 需要倡导就业指导的全员化。传统认为老师 (包括就业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等) 和家长是就业指导的主力军;而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说教、规劝, 在当今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情况下, 这些指导方式正逐渐失效, 甚至适得其反, 遭到学生的厌恶;而大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活动尝试, 自己把道理想明白, 以理性的思维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其效果不言而喻。正所谓“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其实, 大学生自己才是就业指导不可忽视的决定力量, 其他外因只是为促使内因起变化做铺垫而已。让大学生这个就业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 使他们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以指导者的身份自觉指导自己是该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 (邀请专家、老师作指导) ”、“完美简历大赛”、“邀请历届校友返校作报告”、“策划组织模拟双选会”、“就业观念辩论会”、“就业素质讨论会”等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 以更新颖、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 引导和帮助了广大大学生, 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以该协会2008年11月组织的“模拟竞聘大赛”为例, 参赛的百余名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制作“求职简历”和专家的点评, 提前认识到简历制作的原则, 更为关键的是意识到“完美简历”要有完美的内容来充实, 而完美的内容来自大学四年的努力, 才能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这就促使了同学们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指导自己为就业做准备, 成为了学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

3.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现在一些单位更多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 强调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果差异。”[3]当然,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方面, 但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来看, 越来越注重大学生本身素质等主观方面的竞争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大学生要全面提升主观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求职择业之前尽可能了解和掌握社会, 特别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依据, 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 用人单位要求英语要达到四级水平并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显然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社团”也正是能为大学生适应这一要求提供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会员深入“双选会”现场、各企业等用人单位, 邀请历届校友返校“现身说法”作报告等活动, 使大学生提前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 然后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抓住机会, 有意识地去完善和提升, 如此良性循环, 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切合实际的意义。

4.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洗礼,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中也不乏许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如“宁要城市一张床, 不要乡下一栋房”, “非国有单位不去, 非大城市不留, 非数千元一月薪水不考虑”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来展开, 除了竭尽所能开拓就业市场, 获取用人信息, 以及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洽谈平台以外, 如何“确保信息有效对称和利用”, 避免“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出现是尤为重要的。

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组织课题组对在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 主要是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在选择就业地区时, 总想着往大城市、沿海地区跑;选择就业单位时, 老是瞄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三资企业”, 而对国有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 嘴上说得多, 实际去得少, 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在选择职位时, 追求高薪、高层次岗位、高待遇, 而对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屑一顾。企望就业一步到位, “第一次就业就是终身职业”的思想仍有市场。这些就业观的存在, 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大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有的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认识。

传统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就业指导的老师通过课堂或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然而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 这种方式的收效甚微, 学生们往往抵触这种说教式的灌输, 而由“就业社团”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讨论, 效果则全然不同。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就曾多次组织会员开展针对“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怎样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加强了同学们对就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把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总而言之,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提高就业率, 已成为各高校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学生“就业社团”虽然在高校社团发展史上尚属于“新生儿”, 但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已经凸现, 是各高校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石勇.浅谈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 8) .

上一篇:实习个人鉴定护士下一篇:故乡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