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2025-02-01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精选13篇)

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篇一

重要词汇拓展

1 humour n.幽默→humorousadj.幽默的

2 content adj.满足的,满意的n.满足;内容 v.使满足

3 performer n.表演者,演出者→performv.表演;做,履行,执行→performance n.表演,履行

4 astonish v.使惊讶→astonishingadj.令人惊讶的astonished adj.感到惊讶的

5 fortunate adj.幸运的→fortunev.幸运,运气→fortunately adv.幸运地→unfortunatelyadv.不幸地

6 depressed adj.忧伤的,抑郁的,消沉的,萧条的depress-v使消沉, 使沮丧, 愁苦,使贬值,

7.ordinary adj.平常的,普通的

8.bored adj.厌烦的→bore v.使厌烦→boringadj.令人厌烦的

9.entertain v.使欢乐,款待→entertainmentn.款待;娱乐,消遣

10. throughout prep.遍及,贯穿adv.到处,始终,全部

11.homeless adj 无家可归的,

12.worn adj 用旧的,用坏的,破烂的

13. overcome v.战胜,克服

14. convince v.使信服→convincingadj.令人信服的→convinced adj.相信的,信服的

15. direct v.导演,指示,指挥adj.直的,直接的→director n.导演,指挥→directlyadv.直地,直接地→direction n.指导,方向

16.enjoyment n享乐,欢乐,乐趣

17.outstanding adj.突出的,杰出的,显著的

18.particular adj.特殊的,特别的→particularlyadv.特殊地,特别地

19 occasion n.时刻,场合→occasionaladj.偶尔的,临时的→occasionally adv.偶尔地,有时地

20. slide v./n.滑动,滑行

21.amuse v.使发笑,使愉快→amusedadj.愉快的→amusing adj.逗人发笑的,令人愉快的→amusementn.愉快,快乐

22. whisper v./n.耳语,低声说

23、react v.做出反应,回应→reaction n.反应,回应

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篇二

关键词:地理图像,图像类型,发展趋势

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分类, 根据地理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性质, 地理图像可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卡通图及漫画。地图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如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等。地理示意图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地理剖面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和地理概念图。在地理教材中如:东西半球分界线、冷暖锋、褶皱、断层示意图等。地理景观图是按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教材以各幅自然带景观图片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现。地理统计图分为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地理统计图多出现在教材“活动”环节之中。地理教材中漫画表示某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本质的认识, 但地理教材中对漫画的使用越来越少。

一、地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分布现状

俗话说“无图不成地理”, 可见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教材中统计得出:该教材共103页, 共5章16节内容, 含有各类图像合计151幅, 平均每章含有图幅31幅。各类图像的数量及分布见下表:

1. 地图在本册书中的比重偏小, 分布不均。

从表1可以看出, 地图在必修一中的比重偏小, 共有21幅, 只占全书图像总数的13.9%, 其中21幅地图中有12幅出现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 由于其他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 地图出现的次数较少。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表示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专题地图一般反映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分布规律, 以普通地图作为地理基础, 突出表示某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图。

(单位:幅)

2. 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数量多, 分布广。

表1中地理示意图的数量在地理图像的总数中最多, 共有59幅, 主要分布在“太阳系的层次”、“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示意”等内容, 约占39%。地理示意图是用来说明某种地理原理或某种地理原理现象成因、发展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的比较简明形象的图形。“水循环示意”反映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使用示意图代替文字阐述, 使地理过程具体、形象、直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地理景观图有56幅, 主要分布在侵蚀地貌景观、堆积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景观图, 约占37%。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 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的使用把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地理统计图篇幅少, 分布均匀。

统计图表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及地理考试中, 认识和阅读统计图表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在必修一教材中地理统计图共15幅, 约占10%, 较多出现在“活动”环节, 几乎在各章中都有使用, 地理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各种抽象的地理数据。地理统计图反映的地理事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的特点。地理统计图的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4. 卡通图及漫画在本册书中未使用。

根据初中生和高中生个性心理差异性,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 卡通图及漫画没有使用。从感性地了解地理现象上升到理性地认识地理规律成因, 所以较多出现地图、示意图及统计图表, 更具有理性特点和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图像系统的发展趋势

地理知识的图像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 经历三十年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图像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地理图像系统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1.地理图像由单幅地图向同一原理的多幅地图趋势发展, 增大地理图像的图幅, 丰富图像的类型, 降低图片的难度, 减少了单幅图载的信息量, 突出了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

2.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地理教材中图像色彩主体内容全是黑白色, 从90年代到现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中的图像全是彩色图像, 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清晰、布局科学、美观, 更加形象直观性。

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电子地图的使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已成为趋势, 尤其是以GIS为技术的电子地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已经把地理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程内容, 并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以GIS为主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地图, 比传统的纸质地图有着更大的优势:GIS精确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功能, 灵活、方便的地图缩放和综合图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把GIS引入课堂教学, 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地图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展现地图空间思维认知过程, 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关系认识更加直观、具体, 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地理学具有空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学生要学好地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三维立体图就是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要的方法。地理教科书的图像系统都是采用平面图的组合, 缺乏与立体图的组合,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因此增设立体图与平面图组合或立体图的组合是地理教科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5.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不同于其他版的地理教科书, 其新增了“阅读、活动、案例、读图思考”四个板块, 地理图像贯穿于地理教材中的各个板块。图像功能加强, 图文结合、以图代文、以图释文, 用图像分析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三、结语

地理图像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图像系统在各章节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各种地理图像的特点和功能决定。地理图像是传递知识和辅助理解教材的工具,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将地理图像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 二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共同阐明地理特征、地理现象、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袁孝亭, 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0) .

[2]王仕莲.试论新编初中地理图像系统[J].楚雄师专学报, 1997, (03) .

[3]刘枫.高中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 (Z1) .

[4]苏小兵.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唐根宝, 骆菊玲.新课标下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政史地教学, 2004, (12) .

[6]章玉明.浅议地理图像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03) .

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指瑕 篇三

一、总星系是不是天体系统

在必修1教材第3页图1.2中,关于“总星系”有如下描述: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我们都知道,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很显然,总星系的范围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它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以笔者认为,总星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系统,而应该是某个未知的天体系统的一部分。

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必修1教材第12页的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中说: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众所周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而每小时300万千米其实是太阳风暴爆发时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的速度,所以说,“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这句话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误解。

三、“时”与“小时”的争议

“时”与“小时”这两个单位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是有的。一般而言,“时”指的是时刻的单位,比如“现在是上午8时”,而“小时”是指时间长度的单位,如“会议持续了2小时”。对此,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区分,但在很多教材中却非如此。如必修1教材第13页中“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还有第19页图1.23中的白昼长短亦是以“时”为单位。教材为什么会如此表述呢?其实,教材中将“时”与“小时”混为一谈并非编者失误所致,因为从1993年起,我国量与单位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时刻和时间长度必须都用“时”作为单位。但有时候,我们按此表述很容易引起误解,如“飞机7时能到达北京”,这句话是指飞机会在7点钟到达北京,还是飞机需要7个小时能到达北京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避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四、海滩的形成

必修1教材第71页图4.5中,关于沙滩的形成有如下解释: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对此,笔者质疑如下: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一直在减慢呢?我们可以将海岸视作一个粗糙的坡面,波浪在向岸运动的过程中,受坡面和摩擦力的影响,速度是在逐渐减慢的,直至静止后,再向海回流,回流过程之初,波浪肯定是在做加速运动的,然后才在摩擦力和海水顶托作用下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是不合适的,而且沙滩的形成也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沙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向岸搬运,并被上冲水流帶至海滨线上堆积,从而形成沙滩。

五、火山锥的形态

必修1教材第75页中关于火山锥的形态描述如下: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这种说法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从本页中图4.15“日本的富士山”中得到验证。但本页的图4.14“火山示意”中所显示的火山锥形态却非如此。图中的火山锥坡面是一个典型的凸形坡,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陡,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直观印象。

上述“教材”即教科书(课本)显然是取其狭义。作为师生共用的核心教学材料和课程载体,教科书理应具备本源性、学术性、权威性等众多属性,而其对知识表述的准确性乃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故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出,当是教师的务实之态。

4.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篇四

考点16:影响消费的因素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还有物价的变动、居民的消费观念等。

考点17: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8: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2)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19: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20:消费行为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5.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五

1.Miceranoutofthefieldslookingforplacestohide.

2.Buttheonemillionpeopleofthecity,whothoughtlittleoftheseevents,wereasleep….

3.Thenumberofpeoplewhowerekilledorinjuredreachedmorethan400,000.

4.Itseemedasiftheworldwasatanend.

5.Water,foodandelectricitywerehardtoget.

句型:主语+be+adj+todo其中todo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6.Allhopewasnotlost.all与not连用表示部分否定

7.It’snevertoolatetolearn.活到老,学到老。

8.Then,laterthatafternoon,anotherbigquakewhichwasalmostasstrongasthefirst

oneshookTangshan.

9.Workersbuiltsheltersforsurvivorswhosehomeshadbeendestroyed.

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篇六

《新青年》的诞生:

背景:政治:对内打压,对外卖国,袁世凯恢复帝制 思想: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尊孔复古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开启民智,有利于扩大民主社会的群众基础)

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气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正统,宣传西学,传播马列,鼓动五四,催生中共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动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

7.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篇七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活动;比较

一、引言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科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地探索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1]。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多版本中尤其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经常对几种版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筛选、优化、重组,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是缺少对不同版本教材探究活动系统研究。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两版本教材的必修部分的探究活动,为一线教师使用教材提供参考。

二、苏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

针对高中教学内容和高中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苏教版探究活动设计体现学生“思维探究和问题探究”,因此正文的探究活动是以“积极思维”为主,并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验或实践活动栏目,除此以外正文中还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放眼社会”以及注重科学发展史的“回眸历史”等。

(一)积极思维: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这一栏目中有大量的科学发展史中经典的科学实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原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二)边做边学:主要涉及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体现“做中学”。集中体现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三)课题研究:这是课文中的让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栏目。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四)放眼社会:这是课文中让学生回顾所闻所见或了解身边实际的。体现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学生思考和联系生物学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际的,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回眸历史:这是课文中让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历程的栏目。旨在落实《标准》提出的“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课程目标。

三、人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是人教版探究活动的基本理念。其中探究活动可以分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探究活动”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实践探究活动”。

(一)实验:课文中的传统的基本实验,体现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一般是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探究: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和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思路,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探究中达成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知识目标,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模型构建:课文中可以通过形象的模型来体现事物的结构,从而加深理解的内容,如DNA的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四)资料分析:课文中提供与正文知识相关的材料信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材料并讨论提出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资料搜集和分析:课文中生物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内容或者是与生物学伦理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针对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六)思考与讨论:探究活动中的主体部分,针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若干针对性、梯次性的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在思考和讨论中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技能训练:课文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如:类比推理、假说演绎。或者目的在于训练过程技能如:识图、分析图解、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达能力等。

(八)调查:课文中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社会或自然界进行调查,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四、结语

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发现,苏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人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多样,并且贯穿科学方法的训练,设计较完整的的科学方法体系。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学校以及班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版本教材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用,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篇八

[内容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目。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比较普遍的。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并说明“工官”制度的延续,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的范围里,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说明当时丝绸制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劳动人民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商代的青铜器文明高度发达。春秋时期出现铁器,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铁鼓风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说明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中国古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地域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

答案提示:(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议一议]

1.运用我们从古代诗文、戏曲、民间传说中已经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状况。

答案提示: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

2.《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提示:译文: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许多诸侯手执玉器和丝帛参与盛会。这说明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国古代丝绸是贵重织物,往往为贵族所专有。

[自我测评]

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答案提示: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颜氏家训》中的一段话,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消费的基本自给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译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

答案提示: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

[知识链接]“匠户”和“匠籍”

明代学者王守仁设计“十家牌法”,关于“匠户”写道:“匠户则云某里甲下某色匠。”可知匠户管理的形式。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了解学生的历史归纳、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奠定更好的学习基础。

[评价方法]测验法、活动法。

[评价过程]

在本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就本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验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形式可以是笔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应当重视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的考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作业或制作历史图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从而有助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如各地有名的瓷窑等。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参观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本课的内容适合用各种评价方法。在此只用了两种,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变化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五)历史问题注释

[崔是与《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是,生活在东汉中晚期之间,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出生于当地一个“清门望族”之家,祖驷,父瑗,虽未居显位,然均有文名。中年以前居家。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荐举,出仕为郎。同年转为议郎。不久(约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间),出任五原太守。任内劝导当地人民种麻和发展家庭纺织业,并整顿边防,卓有成效。因病去职,再任议郎。大约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鲜卑犯边,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因母丧未竟就职。以后,大约永康元年(167年)底到建宁二年(169年)之间,被任命为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为官清廉,去世时,“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他是当时与蔡邕齐名的的学者,两次任议郎期间,均参与在“东观”(东汉的国家藏书馆)撰修《汉纪》、审定《五经》等工作。“所著碑、论、箴、铭、苔、七言、祠、文、表、记、书凡十五篇。”代表作是《政论》一书,“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后汉书•崔是传》)。

《四民月令》作为一部家庭经营手册,主要是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实况来设计的,但其中也融会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经济思想。

《四民月令》成书后,流传甚广。

新中国建立后,农史工作者把《四民月令》的整理研究当做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缪启瑜的《四民月令辑释》。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尽量做到不漏辑、不误辑,对所辑原文作了详细校勘和注释,并分别在“附录”和“序说”中分析了崔是的生平、思想和《四民月令》的内容与价值。他们的工作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为对《四民月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反映东汉末年地主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珍贵资料,《四民月令》亦为史学界所重视,视作重要的研究对象。

《四民月令》的主题,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作有秩序有计划的安排。这些家庭事务,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家庭生产和交换;二是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医药养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缮保藏等方面);三是社会交往。

《四民月令》所载家庭事务虽然牵涉面广泛,但有关家庭生产和交换的内容是最多的。在家庭生产当中,大田作物栽培、园圃作物栽培、林木种植和利用、畜牧、采集,都属于广义农业的范畴,其中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种植业占居主导地位。在家庭手工业中,桑蚕纺织是与农业相结合的特殊的手工业生产项目,酿造和其他食品制作也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属于农产品从生产转向消费的重要一环。交换活动主要是农产品和家庭副业产品的贱买贵卖。因此,虽然《四民月令》不是专谈农事的,更没有具体论述农业生产技术的原理,只讲什么时令应该做什么事情,但这些事情大多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有关,《四民月令》整个按月安排的计划中,中心和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农事活动,这与后世专谈节序的月令书不同,所以历来都把它视为农书。

“四民”包括“士、农、工、商”,是指四种不同职业的编户齐民。“四民月令”,顾名思义,它按时令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应该对“士、农、工、商”“四民”都是适用的;从《四民月令》的内容来考察,它的确有普遍适用的一面,并非只适用于哪一个阶层。书中对各项农事的时间安排,如“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六月“趣耘锄,毋失时”;十月“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只要是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当然对所有经营农业的编户齐民都是适用的。其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安排亦然。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他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_选集》,第586—587页)。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匠户制度]

蒙古统治者在其初期掠夺战争中,把从中亚各地和中原地区俘获的手工艺匠人集中起来,加以利用。这些工匠成为元代初期官营手工业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元政府采取拘括户口的办法来控制工匠。工匠的户籍,编入另册,称为匠户。

元代匠户主要有两种,为军队生产,受军队管辖的是军匠;为各局院生产,受局院管辖的是官局人匠,总称系官人匠。此外,还有受各贵族王公直接管辖的,称投下匠户。匠户名义上不再负担其他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领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只供给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过四口的,不予供给。由于长官的克扣,经常还不能够完全领到手。所以工匠们常是“衣食不给,致有庸力将男女质典者”。

匠户的职业是世袭的,非经放免,子孙不能脱籍。官局中的劳役完全是强制性质的,这就是所谓“匠不离局”。

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工匠们经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来进行反抗。由于工匠们的反抗,官局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有时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间工匠到官局手工业部门中劳动的办法来解决技术、劳力缺乏的问题。

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军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匠、军籍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身士流的。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要受工官坐头的管制盘剥,工匠以怠工、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明中期开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无疑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到了清代,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

[中国早期蚕丝生产]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传说其发明者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她用蚕丝织造绢帛,使人们有了衣裳。丝织品比葛、麻类纤维织出的粗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把传说与考古加以印证,说明中国蚕丝的出现确实不下五千年的历史。近年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中发现了不少丝绸的物证。如在吴江梅堰袁家棣出土的一件陶壶的下腹部刻有五条头向一致的蚕纹,其形态与现代家养桑蚕酷似,证明当时已经饲养了桑蚕。钱山漾遗址中还出土了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原料都属家蚕丝。丝带宽0.5厘米,是由30根单丝分10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绢片的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可能是先缫而后织,推测是用水平式腰机织成的。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丝织业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家蚕丝又叫桑蚕丝,与野生柞蚕丝、葛麻丝不同,是桑蚕化蛹前吐的丝,颜色洁白,有光泽,手感柔软。一只桑蚕能吐800—1500米天然纤维。现代家蚕个体大,吐的丝也粗。古代的家蚕形体小,蚕丝纤维偏细,所以当时用增加经纬丝数来达到绢织物的密度。桑蚕的饲养及先缫后织技术的发明确实是中国古代一项很了不起的创造。

[西汉的丝织业]

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当时,长安和临淄(山东淄博市)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临淄和陈留襄邑(河南睢县)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作坊,作坊的织工常达数千人之多。在丝织业发达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贾经营的作坊。农民家庭则主要是纺织自己穿用和缴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有时也出售一小部分纺织品。

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官营作坊以生产比较贵重的锦、绣、纱觳为主。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起毛棉、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反映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件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其重量仅49克,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中已有单锭纺车的图像。特别是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展示了一幅纺织生产的生动情景。

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织布机。秦汉之际,斜织机在南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广泛地采用了脚踏提综的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提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锦是汉代织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织物。经对丝织品的化学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蓝靛作染料,可染成绿、红等色。这比战国时的染色工艺提高了一步。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像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画珍品。另外,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丝麻织品,有许多锦、绮、菱纹罗等精美的提花织物,还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纱以及多次套染与媒染相结合染成的织物,据分析共有三十六种色相,反映了西汉初期纺织和印染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其原书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种。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红铜又称纯铜。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矿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红铜中常含有铅、锡等金属。一般称锡含量低于2%,铅含量低于3%的铜为红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铸成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铅,熔点可降低43℃;加入10%的锡,熔点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锡,熔点可降低193℃。同时,布氏硬度也可以提高。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一7%的锡,布氏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一10%的锡以后,布氏硬度可达到70—100。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

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一件铜器的铸造需要经过以下的工艺流程:(1)制模,即将要制作的青铜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纹的要刻出花纹;(2)从泥模上翻制外范;(3)将泥模刮去薄薄一层,使之成为范芯;(4)范芯与泥模先阴干,然后用高温烘烤;(5)将陶范与范芯组装起来,并予以固定;(6)浇注铜液;(7)拆去陶范与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这时—件金灿灿的铜器就铸造出来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获得一件铜器的称为浑铸法。但有些铜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动的羊头,用浑铸法不能铸成。于是工匠们用分铸法,先铸出附件(羊头),再在铸造器身时,将它们铸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铸器身,再将附件与器身铸接在—起。这种分铸技术在商代已被工匠们熟练地掌握,所以铸造出许多精美、奇特的铜器。泥范分铸方法的应用,开创了与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范铸技术,这是三千年前中国工匠的杰出创造。

青铜文化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接;还出现了锲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古代冶铁业]

中国古代冶铁业兴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铸铁件大量用于制作农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秦统—中国后,设“铁官”管理冶铁业。到公元前1的汉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的39个郡内的49个产铁地区设有铁官。到唐代,全国共有铁矿104处。公元8前后,铁的年收入量约为200万斤。到宋代,全国冶铁场所分布于36个州,年总收入量达到550万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台、磁县两地。元明时代,中国官铁收入大幅度增长,元初达到1000万斤/年,明初更达到1800余万斤/年。同时,冶铁业重点南移到江西、湖广地区。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库存铁达3700余万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办官冶铁,让民间自由开采,官府只按2/30的税率收税。至清代,大型铁场集中在广东佛山和陕西汉中2处。佛山的冶铁工人曾多达3000人。汉中铁场有大小分厂几十处,大厂有—3000人,小厂有数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国铸铁冶炼技术所以能够比欧洲早19发明,并且很早推广应用,主要由于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冶铸技术,并运用了长期累积的丰富经验。远在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时代已使用高大的圆锥形炼铜竖炉,高达1.2到1.5米左右,炉缸有一或两个鼓风口,有着鼓风设备,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铁鼓风炉有重大的进步,已能铸造大型铁器用来颁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晋国曾在国都征收“一鼓铁”的军赋,把成文的刑法(即当时所谓“刑书”)铸在铁鼎上颁布(《左传》昭公29年)。

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和冶铁鼓风炉的改进分不开的。由于冶铁手工业积累了经验,扩大了炼炉,加强了鼓风设备,使得炼炉的温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就改进了冶铁技术。当时冶铁炼炉上的鼓风设备是一种特制的有弹性的大皮囊,这种大皮囊的形式和当时一种盛物的叫做“橐”的皮囊相类似,两端比较紧括,中部鼓起,好似骆驼峰。在这个大皮囊上有把手,用手拿把手来鼓动,就可把空气中的氧不断地压送到炼炉鼓风管中,以促进炼炉中木炭的燃烧,从而提高炼炉的温度。这时冶铁的炼炉叫做“橐”。鼓风的大皮囊因为形式像橐,就称为“橐”。那个炼炉的鼓风管的装置,因为和一种称为“篇”的管乐器差不多,就称为“篇”。这种鼓风设备也总称为“橐篇”。

1953年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出土大批铁质铸范,包括六角梯形锄范、双镰范、斧范、双凿范、车具范等,大多数是复合范,构造复杂,制作精美,说明这时铸铁的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从六角梯形锄范使用铁内芯来形成锄柄孔的办法(即通过锄范壁插入一根铁芯子)来看,说明当时冶铁手工业工人已掌握了相当熟练的操作技术。铁范本身是白口生铁的铸件,又是铸造铁器的模具。这样用铁范来铸造铁器,可使铸件形状稳定而精致,并可连续使用,不致像一般陶范那样用一次就要毁坏,其生产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战国时代开始广泛使用铸铁的工具,但是早期的铸铁,是质脆而硬的白口铁,很容易折断,不耐用。因此,当时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两种柔化铸铁的技术:一种方法是铸铁件的可锻化热处理,经过氧化脱碳并析出部分石墨,使成为白心可锻铸铁。到战国晚期,出现了黑心可锻铸铁,是经过长时间加热退火而成,韧性比白心可锻铸铁高。

另一种方法是经过加热氧化,对铸铁进行脱碳处理。在脱碳不完全时,铸件外层已成为钢,内层还是铸铁,成为一种钢和铁同存于同一工具中的复合组织;在脱碳较完全时,白心组织消失,铸件组织全部由铁变成钢,但还保存有铸件的特点(具有缩孔、气眼等特征)。

当时还利用控制退火办法,创造了表面为低碳纯铁、中心为硬度高的钢质复合铸件,使用中把表面层磨损,露出中间层作为刃口,解决了某些工具要求有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而又具有韧性的矛盾,这种方法在战国后期,北起燕赵、南达楚国的范围内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铁工具的功能。

我国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要比外国早2000多年。欧洲到18世纪才有白心可锻铸铁,19世纪美国才开始熔制黑心可锻铸铁。我国这项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对于当时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篇九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内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4.特点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5.意义

(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二、基因重组(阅读教材P83)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聚焦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10.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篇十

高中新必修本编写工作启动于2002年,成书于2D04年。必修本共五册,按事先设计,有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一个是写人记事的,安排在语文1;一个是写景抒情的,安排在语文2。这里要说的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选文。鉴于人教版义教初中教材曾被审查委员们批评面目陈旧(主要指新课文开发力度不够),这次高中必修本很想面目新一些,开发新课文的力度大一些,便寄希望于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能够呈现更多的新篇章。所以这个单元的选文一开始就有点艰难,必须扩大选材范围,广收博取,提供大量的待选篇章。

教材选文远非别人所想那么简单——面对一大堆待选文章淘优汰劣就完事,得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诸种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符合高中课标的精神,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说:“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新高中课本选文绝非一个“新”字概括得了,其他要求如文本典范性、教学适用性、内涵丰富性、文质优胜性等均为检验的尺度。再具体一点,要照顾高中生的可接受性,掌握好深浅难易度,甚至篇幅长短都有要求,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照顾文学史的排序,应该是优异的选文为教材增光添彩,而不是教材为不知名作家作品提升知名度,原则上选名家名篇,但要考虑均衡调配,如现代作品与当代作品的比例、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等,任何一方面不合适即不能采用。

于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成为首选课文,在讨论会上各方人士均无异议。同一单元其余三篇呢?应该在当代散文中遴选,尽量选新文。记得当时逐步淘汰后只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片段、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老舍的《宗月大师》、巴金的《怀念萧珊》、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艾青的《忆白石老人》,还有当代作家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范围已经很小了。但从中选出三篇来也非易事,还要在论证中选择,在选择中论证。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是次选课文,它感情浓厚、意蕴深刻,当代文学史描述散文发展时肯定要提到它,当代散文精选优选之类的作品集也十有八九要选收它,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散文创作能与鲁迅并列为课文作者的,舍巴金其谁何?巴金散文在“文革”后奇峰突起,《怀念萧珊》堪称巅峰之作。专门研究当代散文的学者刘锡庆先生多次推荐过它。

再往下选了《我与地坛》,这是老课文,也是当代散文名篇。各种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散文史都要提到它,各种散文选也会选到它。记得刘锡庆先生和作家、编辑家韩晓蕙女士推荐过它,而且经过各地教学实践,证明非常有思想教育意义、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势成课文当然之选?不然,某语言学教授认为此文不佳,主要是语言不过关,不仅不雅,还非常拖沓,本来几百字可以说清楚的事,结果用了几千字唠叨,于是它落选了。那么什么样的名家名篇算是语言过关的呢?鲁迅作品不必说了,与鲁迅同时代的丰子恺和老舍的作品纳入收选视野。还是语言学教授说话具有权威性:《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可选,语言整饬不拖沓。过关了。好了,看来选文初步确定,只待在其他范围检验论证。可是,在另一讨论场合有人指出这两篇都是写和尚的,质疑写和尚的作品能否进入课本。于是留了《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下了。为什么留此舍彼?《怀李叔同先生》写得认真用力,意蕴深沉,篇幅也够长:《宗月大师》写得率意直白,意蕴之浅显和篇幅之短小与初中课文类似。

其他待选作品呢?艾青的《忆白石老人》尽管写得较为生动形象,但琐碎了一些,而且章法稍欠,被淘汰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得生动活泼,只是篇幅短了些,放到初中课本里似乎更合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描写生动,笔法老练,选入课文不成问题。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整饬,可读性强,如果能入选会成为最新的课文,成为一个亮点,但后来也因为某种原因舍弃了。

最后将《记念刘和珍君》《怀念萧珊》《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四篇定为当选课文报送领导批示。结果四篇留二弃二。《怀念萧珊》据说写“文革”写得“太直接了”,不宜让学生直面“文革”真实情状,不要涉及反思社会政治灾难的教育。怎么办?一筹莫展之时求助于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袁行霈和温儒敏,他们商量后认为,不是“太直接”了吗?那就选巴金的另一篇不太直接地描写“文革”人事的《小狗包弟》。领导很爽快地通过了,“这篇行,不是那么直接描写‘文革’的”,意谓此文不写人而写狗,通过一只狗的遭遇表现“文革”中的人的遭遇,甚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庸情调,各方面都能接受。

我一方面如释重负,驱散了心头的阴云,另一方面大发感慨,心头阴云仍挥之不去:“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但社会上仍然存有阻挠人们反思“文革”的思潮。我们一直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史、1937年以来的抗日战争史、1949年以来的建国史,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忽略十年“文革”史呢?

至于《怀李叔同先生》的落选,还是题材问题——写和尚有点宣传宗教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退而求其次只好选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的文章是短了一些、浅了一些,但思想方面不出纰漏,思想性远比艺术性和教学适用性重要得多。于是语文1第3单元选文最后定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通常精读课文用两课时学习,略读课文用一课时学习。所以精读课文可以稍深难一些,篇幅可以稍长一些,师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解析品读;略读课文原则上由学生自行解读,内容不宜过深,篇幅不宜过长。总之,在课标的指引下和领导的指挥下,靠各方面的努力,最终形成现有的选篇,它们从各方面来说均已安全稳妥,可供全国中学师生经久地奉读。

到2007年,根据各地教学反映,高中必修本教学容量太大,师生在课堂上普遍完不成任务,因此必须精简。参考了各地教学反馈和内部讨论意见,删除了《金岳霖先生》一文,因其经典性和知名度不如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现在回过头审视,必修本语文1第三单元的课文基本上算是精优之品,但它们也不无瑕疵或可商讨之处。《记念刘和珍君》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课文,专家们都说好,可是师生的反应却不一样:一些老师觉得高中生非读此文不可;一些老师觉得此文面目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大部分学生由于时代隔阂和文体隔阂(对鲁迅杂文认同感差),读此文难以进入情境,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有鉴于此,北京版的高中新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选用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片段,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当今世界除了宗教经典和革命领袖经典适用于特定人群捧读之外,应该没有非读不可的篇章。但是,主流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势必触犯众怒,人人得而诛之,这也是促成人教版高中必修首选《记念刘和珍君》的理由。《小狗包弟》固然不写人只写狗,可以窥斑见豹,曲折地反映中国当代一段难忘的历史之一角,但是我还是倾向于选用直接描写“文革”事件的《怀念萧珊》,那种情感和思想的冲击力远非《小狗包弟》所可比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堪称能品,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简约的散文风格,学生读之能一目了然地见识梁任公的形象风采,只是写得过简,直线式写下来,少波澜起伏,无曲折跌宕,未充分展开,有被捆缚的感觉,但是一个单元之内课文有长有短、有难有易也不是坏事,此文短小易读,有利于学生在一堂课内从容品读,何乐不为?

11.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十一

The health of the famous picture, painted by Leonardo Da Vinci in 1505, is getting worse by the year, according to the Louvre Museum(卢浮宫博物馆) where it is housed.

“The thin, wooden panel on which the Mona Lisa is painted in oil has changed shape since experts checked it two years ago,” the museum said. Visitors have noticed changes but repairing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is not easy. Experts are not sure about the materials the Italian artist used and their current chemical state(化学状态).

Nearly 6 million people go to see the Mona Lisa every year, many attracted by the mystery of her smil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hat when you’re not looking at her, she seems to be smiling, and then you look at her and she stops,” said Professor Margaret Livingstone of Harvard University. “It’s because direct vision (视觉) is excellent at picking up detail, but less suited to looking at shadows. Da Vinci painted the smile in shadows.”

However, the actual history of the Mona Lisa is just as mysterious as the smile. Da Vinci himself loved it so much that he always carried it with him, until it was eventually sold to France’s King Francis I in 1519.

In 1911, the painting was stolen from the Louvre by a former employee, who took it out of the museum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hidden under his coat. He said he panned to return it to Italy. The painting was sent back to France two years later.

During World War II, French hid the painting in small towns to keep it out of the hands of German forces.

Like many old ladies, the Mona Lisa has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to tell.

11.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time is catching up with the Mona Lisa”?

A. The painting woman is not so beautiful any more.

B. Ageing is something that affects us all.

C. The painting needs repairing.

D. At such an old age, she is no longer popular.

12.. What makes the repair work difficult?

A. The wooden panel is thin and old.

B. No one knows exactly what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painting and how it might respond to treatment. C. The health of the painting is suffering.

D. Experts can’t agree on how to carry out repairs.

13. What makes her so mysterious according to Professor Livingston?

A. The materials the Italian artist used. B. The way she smiles.

C. The way Da Vinci painted the smile. D. It plays a trick upon the human eyes

(3)Habits, whether good or bad, are gradually formed. When a person does a certain thing again, he is driven by some unseen force to do the same thing repeatedly, then a habit is formed. Once a habit is formed, it is difficult, and sometimes impossible, to get rid of.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Children often form bad habits, some of which remain with them as long as they live. Older persons also form bad habits lasting as long as they live, and sometimes become ruined by them.

There are other habits which, when formed in early life, are of great help. Many successful men say that much of their succes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certain habits in early life, such as early rising, honesty and so on.

Among the habits which children should not form are laziness, lying, stealing and so on. These are all easily formed habits. Unfortunately older persons often form habits which could have been avoided(避免).

We should keep away from(远离) all these bad habits, and try to form such habits as will be good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14. ________ are formed little by little.

1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 篇十二

戏剧性。

2、字音字形

揉皱(zhîu)默许(mî)尽管(jǐn)筋疲力尽(jìn)熨帖(yù)熨斗(yùn)祈祷(qǐdǎo)降服(xiáng)丧葬(sāng)垂头丧气(sàng)劲敌(jìng)使劲(jìn)陶冶(yě)

讥诮(qiào)游说(shuì)说长道短(shuō)恐吓(hâ)吓唬(xià)怂恿(sǒng)辖 制(xiá)瘦削(xuē)削足适履(xuē)削苹果xiāo 撮合(cuō)谗言(chán)蒙蔽(mãng)蒙古(měng)蒙骗(mēng)

3、重点词语:

辖制:管束,控制。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qiào):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陶冶(yě):原指制作陶器,冶炼金属,比喻培育。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道教称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为六神。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作品解读: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2)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3.边城

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生难字注音: 安辑(jī)蘸(zhàn)酒 泅(qiú)水 傩(nuï)送 僭(jiàn)越 商榷(quâ)氽(tǔn)水 蚱zhà)蜢(měng)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竹篁(huáng)甬道(yǒng)茶峒(dîng)埋(mán)怨

镇筸(gān)角隅(yú)歇憩(qì)锣鼓喧阗(tián)睨(nì)戛(jiá)然而止 糍粑(cíbā)涎皮(xián)奇葩(pā)踹水(chuài)鞶鼓(pán)

3、重点词语

伶俐:聪明,灵活。泅水:凫水,游泳。喧阗(tián):声音大而杂,喧闹。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样子。

缓促:快慢。氽(tǔn)水:氽,漂浮,文中指潜泳的意思。

4、感悟主旨

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5.《滕王阁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

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î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 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五、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

6.《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â):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

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

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②报养刘之日短(名

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

(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是臣尽节于

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夙夜忧叹(名

词,早晨)

四、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六、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译: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就遭遇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生下我六个月,慈受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

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终于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孤单无依,只有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做 太子洗马。

6、乌鸟之情,愿乞终养。译: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联想意义。

9.说“木叶”

1.字音字形词义:

林庚.(ɡēnɡ)王褒.(bāo)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

(lái)涔.阳(cãn)陇.首(lǒnɡ)寒砧.(zhēn)桅.杆(wãi)袅.

袅(niǎo)窸窣..(xīsu)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ï)得鱼忘筌.

(quán)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有两个艺术特征:

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5.简要分析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1.字音字形词义:

鳟鱼()木屑()迄今()蜂窠()毗邻()

阈值()蚁冢()霎时间()苜蓿(mù xu)鲱(fēi)鱼

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2.作家作品: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13.宇宙的未来

—1.字音字形词义:

模棱()沮丧()尴尬()坍缩()混沌()流逝()辐射()2.作家作品: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3.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明确: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②“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1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字体教案 篇十三

神洲

唇枪舌剑

事实胜于雄辩 C.恢谐

蓬松

寥若晨星

凤马牛不相及 D.发轫

华诞

色厉内荏

言必信行必果

【答案】 D(A项“有志者事竞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B项“神洲”应为“神州”;C项“恢谐”应为“诙谐”,“凤马牛不相及”应为“风马牛不相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沏茶 予人为善 倾尽全力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B.过分

奇乐无穷

掉以轻心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C.临摩

查明真相

自乱阵脚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D.笼络

沽名钓誉

头昏脑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答案】 D(A项“予人为善”应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应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项“奇乐无穷”应为“其乐无穷”,“复手为雨”应为“覆手为雨”;C项“临摩”应为“临摹”,“瓦斧雷鸣”应为“瓦釜雷鸣”。)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曝光

凑合泊来品

狐死首丘 B.嘻笑

做东

百页窗

贻笑大方 C.跋涉

激励

明信片

深居简出 D.平添

坐镇

大拇指

举一返三

【答案】 C(A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B项“嘻笑”应为“嬉笑”,“百页窗”应为“百叶窗”;D项“举一返三”应为“举一反三”。)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涵养 省份 妇孺 损兵拆将 装模做样 B.凋零

煅烧

问鼎

花好月圆

宛言相劝 C.凌迟

藤萝

捍勇

拍案叫绝

能屈能申 D.檄文

诛戮

冶炼

暗度陈仓

戒骄戒躁

【答案】 D(A项“损失拆将”应为“损兵折将”,“装模做样”应为“装模作样”;B项“宛言相劝”应为“婉言相劝”;C项“捍勇”应为“悍勇”,“能屈能申”应为“能屈能伸”。)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峻工 股份制 以逸代劳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B.洗练

夜明珠

振聋发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C.修葺

圆舞曲

意气风发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D.愁怅

通缉令

殒身不恤

一叶嶂目,不见泰山

【答案】 B(A项“峻工”应为“竣工”;“以逸代劳”应为“以逸待劳”;C项“揭杆为旗”应为“揭竿为旗”;D项“愁怅”应为“惆怅”,“一叶嶂目”应为“一叶障目”。)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流览 跻身 和盘托出 情礼难容 B.收讫

彩排

顾名思义

囫囵吞枣 C.思辨

筹画

伶牙俐齿

蓬头垢面 D.观注

浮浅

报仇血恨

裹足不前

【答案】 B(A项“流览”应为“浏览”,“情礼难容”应为“情理难容”;C项“筹画”应为“筹划”;D项“观注”应为“关注”,“报仇血恨”应为“报仇雪恨”。)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暴躁

协助

轻歌曼舞

沓无音信 B.告罄

赌博

曲水流觞

功亏一篑 C.宵汉

散慢

闲云野鹤

浑然天成 D.蠕动

陷阱

万马齐喑

电影角本

【答案】 B(A项“沓无音信”应为“杳无音信”;C项“宵汉”应为“霄汉”,“散慢”应为“散漫”;D项“电影角本”应为“电影脚本”。)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返聘 驰骋文坛 营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证券

卷帙浩繁

竟自

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C.联袂

兵联祸结

蓝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 D.姣好

骄生惯养

讳言

冒天下之大不韪

【答案】 B(A项“营消”应为“营销”;C项“兵联祸结”应为“兵连祸结”,“蓝章”应为“兰章”;D项“骄生惯养”应为“娇生惯养”。)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攫取 横征暴敛 亢奋 火力侦查 B.脉络

讳疾忌医

琥珀

恍如隔世 C.纠查

进退维谷

媚俗

置若罔闻 D.妖娆

竭泽而鱼

栽赃

见仁见智

【答案】 B(A项“火力侦查”应为“火力侦察”;C项“纠查”应为“纠察”;D项“竭泽而鱼”应为“竭泽而渔”。)10.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悭吝

要挟

去逝

立竿见影 B.痉挛

刹那

砥砺

爱乌及屋 C.亲怩

伏罪

湎怀

居心叵测 D.揣摩

惬意

安祥

登锋造极

【答案】 A(A项“去逝”应为“去世”;B项“爱乌及屋”应为“爱屋及乌”;C项“亲怩”应为“亲昵”,“湎怀”应为“缅怀”;D项“安祥”应为“安详”,“登锋造极”应为“登峰造极”。)1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裹胁

匮乏

款待

克不容缓 B.堆砌

简洁

讪笑

觥畴交错 C.广搏

装祯

渊博

寥若晨星 D.昏聩

殷红

家俱

姹紫嫣红

【答案】 C(A项“克不容缓”应为“刻不容缓”;B项“觥畴交错”应为“觥筹交错”;C项“广搏”应为“广博”,“装祯”应为“装帧”;D.“家俱”应为“家具”。)1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讥诮 以身做则 固若金汤 偃旗息鼓 B.辍学

破斧沉舟

洪篇巨制

嘉宾满坐 C.喧嚣

枉废心机

洪钟大吕

留芳百世 D.纰缪

无尚光荣

礼尚往来

凤冠霞配

【答案】 A(A项“以身做则”应为“以身作则”;B项“破斧沉舟”应为“破釜沉舟”,“洪篇巨制”应为“鸿篇巨制”,“嘉宾满坐”应为“嘉宾满座”;C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留芳百世”应为“流芳百世”;D项“无尚光荣”应为“无上光荣”,“凤冠霞配”应为“凤冠霞帔”。)13.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更迭

布署

不遗余力

既往开来 B.烦琐

招徕

揠苗助长

敷衍塞责 C.窒息

贮备

同仇敌忾

老生长谈 D.邪教

亵渎

民生凋弊

留恋忘返

【答案】 C(A项“布署”应为“部署”,“既往开来”应为“继往开来”;B项全部正确;C项“老生长谈”应为“老生常谈”;D项“民生凋弊”应为“民生凋敝”,“留恋忘返”应为“流连忘返”。)14.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侦察

立案侦查

青山

绿水青山 B.曼延

火势蔓延

清秀

山青水秀 C.委屈

委屈求全

白手

白首起家 D.奋发

奋发图强

发奋

发愤图强

【答案】 B(B项“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 C项“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白首起家”应为“白手起家”;A、D两项全部正确。)15.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推脱

借故推脱

漫骂

数落谩骂 B.翔实

材料详实

艰苦

坚苦卓绝 C.谋取

牟取暴利

预定

预订酒席 D.谰言

无耻滥言

按捺

按耐不住

【答案】 A(A项“借故推脱”应为“借故推托”;D项“无耻滥言”应为“无耻谰言”,“按耐不住”应为“按捺不住”;B、C两项全部正确。)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做客

作客他乡

修养

休养生息 B.生平

歌舞升平

惹事

惹是生非 C.处事

为人处世

神功

鬼斧神功 D.成材

自学成才

国事

共商国是

【答案】 C(“鬼斧神功”应为“鬼斧神工”。)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函盖

海市蜃楼

皓首

骇人听闻 B.景慕

河辙之鲋

呵喝

家徒四壁 C.抉择

沟心斗角

狡黠

浑浑噩噩 D.企盼

颐指气使

结缘

骄奢淫逸

【答案】 D(A项“函盖”应为“涵盖”;B项“河辙之鲋”应为“涸辙之鲋”;C项“沟心斗角”应为“钩心斗角”。)18.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题词

惯纵

祛暑

崇山竣岭 B.宏亮

修订

相片

忧柔寡断 C.誊写

赋与

勘误

纷繁芜杂 D.熟稔

砥砺

宏扬

过尤不及

【答案】 B(A项“崇山竣岭”应为“崇山峻岭”;B项“宏亮”应为“洪亮”,“忧柔寡断”应为“优柔寡断”;C项“赋与”应为“赋予”;D项“过尤不及”应为“过犹不及”。)19.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浮燥

璀灿

重叠

原气大伤 B.抱歉

晦涩

暮蔼

繁文缛节 C.缉私

渎职

气慨

决无仅有 D.销魂

撤销

寒喧

甘之如饴 【答案】 C(A项“浮燥”应为“浮躁”,“璀灿”应为“璀璨”,“原气大伤”应为“元气大伤”;B项“暮蔼”应为“暮霭”;C项“气慨”应为“气概”,“决无仅有”应为“绝无仅有”;D项“寒喧”应为“寒暄”。)20.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连篇

浮想连翩

望族

名门望族 B.俱备

万事俱备

旁证

旁证博引 C.付出

入不敷出

坚韧

坚忍不拔 D.渔利

坐收余利

潦倒

穷途潦倒

【答案】 B(A项“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B项“俱备”应为“具备”,“旁证博引”应为“旁征博引”;C项全部正确;D项“坐收余利”应为“坐收渔利”。)2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琢磨

难以捉摸

独力

独力自主 B.截流

开源截流

倜傥

风流倜傥 C.终身

奋斗终身

自恃

自视清高 D.贸然

冒然进攻

广义

集思广议

【答案】 D(A项“独力自主”应为“独立自主”;B项“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C项“奋斗终身”应为“奋斗终生”;D项“冒然进攻”应为“贸然进攻”,“集思广议”应为“集思广益”。)2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人材

人才难得

题名

金榜题名 B.平心

平心静气

漂泊

飘泊天涯 C.漠然

漠然处之

安详

举止安详 D.自立

自立更生

零丁

瘦骨伶仃

【答案】 D(“自立更生”应为“自力更生”。)2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义气

义气用事

拖沓

拖踏冗长 B.融汇

融会贯通

是非

文过饰非 C.淹没

湮没无闻

违犯

违反纪律 D.查看

留校察看

匿迹

销声匿迹

【答案】 A(“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拖踏冗长”应为“拖沓冗长”。)24.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漱口

国籍

献殷勤

源远流长 B.迁徙

窥测

金刚钻

美仑美奂 C.缭乱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D.健全

竣工

蒙太奇

秋豪无犯

【答案】 C(A项全部正确;B项“美仑美奂”应为“美轮美奂”;C项“惦量”应为“掂量”,“鸠占雀巢”应为“鸠占鹊巢”;D项“秋豪无犯”应为“秋毫无犯”。)25.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成功

计日成功

卓见

穷兵黩武 B.理屈

理曲词穷

疾呼

大声急呼 C.轶事

趣闻逸事

凌厉

凌厉攻势 D.大才

大材小用

惹事

惹事生非

【答案】 B(A项“计日成功”应为“计日程功”;B项“理曲词穷”应为“理屈词穷”,“大声急呼”应为“大声疾呼”;C项全部正确;D项“惹事生非”应为“惹是生非”。)2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雏形

咄咄怪事

落座

戮力同心 B.赐教

釜底抽薪

慰籍

命运多舛 C.堕落

猝不急防

丰腴

工于心计 D.股肱

钩弦提要

桎梏

鸿鹄之志

【答案】 A(B项“慰籍”应为“慰藉”;C项“猝不急防”应为“猝不及防”;D项“钩弦提要”应为“钩玄提要”。)2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觉解

订书机

质疑思辨 融会贯通

棒槌里插绣花针——粗中有细 B.症候

坐右铭

目不暇接

芸芸众生

飞机上开研讨会——高谈阔论 C.福祉

伤和气

连篇累椟

穿凿附会

电线竿上插土豆——大小是个头 D.篇幅

爆发户

曲高和寡

妍媸必露

吊扇下面拉家常——讲风凉话

【答案】 A(B项,坐右铭——座右铭;C项,连篇累椟——连篇累牍,电线竿上插土豆——电线杆上插土豆;D项,爆发户——暴发户,妍媸必露——妍媸毕露。)2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布署 邂逅 座右铭 礼上往来 B.筹措

渲泄

萤光屏

稗官野史 C.名分

赋予

度假村

一筹莫展 D.领略

视野

发劳骚

再接再励

【答案】 C(A项,布署——部署,礼上往来——礼尚往来;B项,渲泄——宣泄,萤光屏——荧光屏;D项,发劳骚——发牢骚,再接再励——再接再厉。)29.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蕴藉 学籍 别出新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脏款

姿式

卷帙浩繁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影牒

宣泄

陈词乱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告罄

震撼

销声匿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答案】 A(别出新裁——别出心裁;B项,脏款——赃款,姿式——姿势;C项,影牒——影碟,陈词乱调——陈词滥调;D项,无错字。)3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华

精典

靓妆 大跌眼睛

丽姿倩影

山青水秀 B.蓝球

尴尬

门槛

衣衫褴褛

青出于篮

陈词烂调 C.恍惚

晃荡

膀胱

觥筹交错

再创辉煌

惝恍迷离 D.瞥见

撇开

舞蔽

弊绝风清

衣不敝体

蔽帚自珍

【答案】 C(A项中“精典”应为“经典”,“睛”应改为“镜”,“青”应改为“清”;B项中“蓝”应改为“篮”,“篮”应改为“蓝”,“烂”应改为“滥”;D项中“舞蔽”应改为“舞弊”,“衣不敝体”应改为“衣不蔽体”,“蔽帚自珍”应改为“敝帚自珍”。)3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瑕疵 大拇指 安分守纪 徇私舞弊 B.蛰伏

凑份子

汗流浃背

韬光养晦 C.秘诀

水蒸汽

坐壁上观

人情世故 D.跻身

勘误表

除强扶弱

暴戾恣睢

【答案】 B(A项,安分守纪——安分守己;C项,坐壁上观——作壁上观;D项,除强扶弱——锄强扶弱。)3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惊蛰 闻过饰非 按图索骥 事实胜于雄辩 B.睿智

丰功伟绩

湮没无闻

不费吹灰之力 C.涵养

挺而走险

兵荒马乱

吉人自有天相 D.斡旋

喧宾夺主

强驽之末

风马牛不相及

【答案】 B(A项,闻过饰非——文过饰非;C项,挺而走险——铤而走险;D项,强驽之末——强弩之末。)3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 宣泄 绊脚石 涣然一新 B.报歉

蓄养

实名制

集思广益 C.眷属

怄气

白内瘴

前倨后恭 D.装订

融洽

按揭款

仗义执言

【答案】 D(A项,“涣”应为“焕”;B项,“报”应为“抱”;C项,“瘴”应为“障”。)3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纹身 破天荒 甘败下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词藻

水笼头

继往开来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C.录相

里程碑

依马可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阵脚

缉私队

大相径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答案】 D(A项,纹——文,败——拜;B项,笼——龙,杆——竿;C项,相——像,依——倚。)3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申述

抓辫子

一掷千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贸然

救世主

指手画脚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C.就范

终生制

阴谋诡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D.凑合自画像

俯首帖耳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 D(A项,一掷千斤——一掷千金;B项,材高八斗——才高八斗;C项,终生制——终身制。)36.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震撼 盘桓 坚苦卓绝 知书达礼 B.歉收

坐镇

剑拔弩张

不修边幅 C.招术

谩骂

心劳日绌

墨守成规 D.启锭

蛰伏

越俎代庖

掎角之势

【答案】 C(“招术”应为“招数”;“心劳日绌”应为“心劳日拙”。A项,“知书达礼”应为“知书达理”。B项,无错别字。D项,“启锭”应为“启碇”。)3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翕动

定婚

臭哄哄

直言不讳 B.缨珞

图象

炒鱿鱼

铤而走险 G.障蔽

更迭

打嘴仗

针砭时弊 D.煤炭

装帧

敲竹杠

佶屈鳌牙

【答案】 C(A项,定婚——订婚,臭哄哄——臭烘烘;B项,缨珞——璎珞,图象——图像;D项,佶屈鳌牙——佶屈聱牙。)38.下列各组词语中,正确的一组是()A.严竣 暴发户 一副对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骁勇

主弦律

喧宾夺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C.编纂

撒手锏

湮没无闻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D.焦躁

发祥地

翻云覆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案】 D(A项,竣——峻;B项,弦——旋;C项,诫——戒。)

3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深孚众望

甄才品能 倜傥不羁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B.高潮迭起

集腋成裘 积薪厝火

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C.金碧辉煌

纠纠武夫 呕心沥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前倨后躬

瓦釜雷鸣 涓滴归公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答案】 A(B项,捏——涅;C项,纠纠——赳赳;D项,躬——恭。)4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报负 鸠集凤池 手足胼胝 粟红贯朽 B.怠工

夕寐霄兴

运筹帷幄

怙恩恃宠 C.黩武

戛然而止

却之不恭

举贤使能 D.缉私

攀蟾折桂

孤衾独枕

所向风糜

【答案】 C(A项,报负——抱负;B项,夕寐霄兴——夕寐宵兴;D项,所向风糜——所向风靡。)4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不辨菽麦 删繁就简 各行其是 天方夜谈 B.功亏一篑

好事多磨

饮鸩止渴

无耻滥言 C.耳目一新

飞黄腾达

泾渭分明

甘之如饴 D.怨天尤人

恬不知耻

司空见惯

奴颜卑膝

【答案】 C(A项,谈——谭;B项,滥——谰;D项,卑——婢。)4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喻义 书写了草 必竟 照本宣科 B.妥贴

平心而论

证券

扬长而去 C.喝彩

共商国是

陈规

屯积居奇 D.防碍

候门如海

食言

兵慌马乱

【答案】 A(了——潦,必——毕;B项,贴——帖;C项,屯——囤;D项,防——妨,候——侯,慌——荒。)4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扫瞄

拉拉队 崭露头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喝彩

录像机

革故鼎新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签署

座右铭

珠联璧合出奇不意,攻其不备 D.荣膺

炒鱿鱼

鞭辟入理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答案】 B(A项,扫瞄——扫描;C项,出奇不意——出其不意;D项,鞭辟入理——鞭辟入里。)4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谙熟 成龙配套 遨翔 整装待发 B.笨拙

永葆青春

滨临

敝帚自珍 C.波澜

不泛先例

疮伤

嗤之以鼻 D.答辩

晕头转向

富裕

嘎然而止

上一篇:红旗楼街道宏建社区居委会双拥工作计划下一篇:失地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