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4-07-06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选10篇)

1.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一

问卷编号:0xx

问卷时间:2013年 月 日

问卷单位:

大学(社科院、党校)

高校、科研机构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

调查问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为深入了解当前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和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实践认同状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采取匿名问卷方式,征求对30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所有采集的数据样本只用于统计分析,并对全部参与调查者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严格保密。题目的选项不设标准答案,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衷心感谢您的热切关注和无私帮助!

“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研究”课题组

2013年5月

【填写说明】

[ ]填写电子版问卷,请将认同的选项涂成红色; [ ]填写纸版问卷,请在认同选项后面的“[ ]”中画“√;” [ ]除标明“可多选”、“限选”外,其余均为单选问题;

[ ]需要自述填写问题的回答,请在预留区域注明相应的文字。

A 个人基本情况

A1 您所属的年龄段:

[ ]25岁以下 [ ]25—35岁 [ ]35—45岁 [ ]45岁以上

A2 您的性别: [ ]男 [ ]女

A3 您的职业:

[ ]教师 [ ]科研工作者 [ ]学生 [ ]其他

A4 您的职称:

[ ]无 [ ]初级 [ ]中级 [ ]副高级 [ ]正高级

A5 您的学历:

[ ]本科以下 [ ]本科 [ ]硕士 [ ]博士

A6 您的专业:

[ ]哲学 [ ]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医学 [ ]军事学[ ]管理学

A7 您的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主党派 [ ]共青团员 [ ]群众

A8 您的家庭背景: [ ]工人 [ ]农民 [ ]干部 [ ]知识分子 [ ]企业家 [ ]其他

B 调查问题

B1 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它是:(可多选)

[ ]一种从批判资本主义过程中产生的制度设想,其可行性与否尚待探讨 [ ]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在于消灭剥削 [ ]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社会制度 [ ]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

[ ]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好地促进民主、自由和公平

[ ]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以人民名义的专制,实践证明其是通往奴役之路,应该反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尝试 [ ]其他(可填写)__________

B2 最初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您的感受是:

[ ]又一个政治宣传口号,没什么实质内涵,不会对解决中国问题真正起到推进作用

[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 ]不关心,直接从大脑中过滤掉

[ ]其他(可填写)_“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_________

B3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您支持以下哪些观点:(可多选)[ ]是对时代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是确保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 [ ]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的发展理念

[ ]正确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方向,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实质 [ ]建构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精神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精神安置的场所

[ ]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凝练 [ ]其他(可填写)__________

B4 您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应表述为: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说不清楚

B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改革开放前与后“两个30年”的关系是: [ ]前30年充满错误和失败,后30年才使中国迅速发展。[ ]后30年的实践是对前30年的彻底否定,是“另起炉灶”。[ ]两者前后相继,前30年为后30年的实践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者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代,还是各说一段比较真实客观。

B6 主义和体系都不重要,真正改善民生、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才是重点,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都行。您认为该观点:

[ ]正确 [ ]错误 [ ]可能正确 [ ]说不清楚

B7 从历史和比较政治的视野,您如何看待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可多选)[ ]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大多数人眼中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

[ ]历史条件决定社会主义更适合中国,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 ]代表资本主义道路的政党由于腐败没有能力肩负起历史使命 [ ]由很多偶然因素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历史必然

[ ]社会主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文明的主流 [ ]中国如果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一定会取得比现在更大的成就 [ ]其他(可填写)__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但无法比较社会主义一定比资本主义好或者坏________

B8 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您的态度是:

[ ]非常乐观 [ ]比较乐观 [ ]比较悲观 [ ]非常悲观 [ ]说不清

B9 中国的发展应遵从“普世价值观”和走“普世道路’,您的看法是: [ ]“普世价值观”和“普世道路”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应遵循其具体要求 [ ]所谓“普世价值观”和“普世道路”实质是西方价值观和发展道路 [ ]说不清楚

B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供别国复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没表明世界社会主义优于全球资本主义 [ ]其实所谓的世界意义并不重要,对中国自己的事情管用就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B11 您认为当前最主要的社会基层矛盾有哪些?(可多选)[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

[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 [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 [ ]困难群体社会救助问题 [ ]社会治安问题 [ ]民族宗教问题 [ ]教育公平问题 [ ]说不清楚

(政府职能部门不够透明,导致群众的盲目猜忌)

B12 当前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 ]外资数量还太少

[ ]非公有经济发展受到政府权力的限制和侵害 [ ]政府对资源的垄断资本和腐败

[ ]说不清楚

B13 造成当前中国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

[ ]私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 ]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到位 [ ]行业垄断、腐败和市场化不到位 [ ]人们的能力差异和市场调节 [ ]说不清楚

(信息不透明)

B14 当前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最重要措施是:

[ ]坚持和完善市场化改革方向 [ ]政府加大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 ]推动各种要素参与分配

[ ]继续做大蛋糕 [ ]调整公有制占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作基础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说不清楚

B15 中国政治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实行西方的宪政体制 [ ]西方政治体制结合儒家治国理念 [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 ]根除严重腐败 [ ]说不清楚

B16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民主”,您同意以下哪个说法: [ ]真实的民主体现为权力制约,须以多党制、三权分立为政治保证才行 [ ]民主即人民民主,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民主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平等与政治团结 [ ]其他(可填写)__________

B17 对比中美文化差异,美国大片的场面宏大、技术含量高、蕴含强烈的价值理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只有以小见大学习美国模式,才能活跃中国的文化市场吗?

[ ]一定能 [ ]绝不可能 [ ]有可能 [ ]说不清楚

B18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已经30多年,未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战略和政策? [ ]继续实行开放政策,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又能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经验

[ ]门户大开为好,此前的开放谨小慎微,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不能大增

[ ]现在中国实力已今非昔比,应在扩大开放中形成合理的霸权 [ ]中国都成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了,还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比较稳妥

B19近期日本等国政府罔顾中国拥有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神圣主权,严重危害了中国国家利益,您觉得中国的“韬光养晦”外交原则还适应东亚新形势吗? [ ]这项原则导致了中国外交的软弱无能,早就应该废止

[ ]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们的综合国力很强了,不宜再提“韬光养晦” [ ]这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外交原则,同时要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 ]“韬光养晦”只是暂时的外交策略而已,实际上该出头时就要出头

B20 中国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您认为这可行吗? [ ]只是外交辞令而已,不要在意

[ ]和平和谐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买账

[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所在,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 [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B21 中国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诺永不称霸。您怎么看? [ ]都是应付外国人的说法,哪个国家实力强了,自然就追求霸主地位 [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强大以后也不应该称霸,称霸后实质上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 ]外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威胁”、“中国危险”、“中国强硬”等言论就是证明

[ ]这是针对美国的话语而已,21世纪中国就是要与美国争霸

[ ]中国历史上遭受过百年屈辱,今天是扬眉吐气的时候了,有能力称霸为啥要退缩呢

B22 您曾读过马克思主义原著(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的著作)的情况是: [ ]读过30篇以上 [ ]读过20—30篇 [ ]读过10—20篇 [ ]读过1—10篇

[ ]没有读过

B23 您认为党员干部信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是: [ ]多数人在信仰和坚持 [ ]少数人在信仰和坚持

[ ]个别人在信仰和坚持 [ ]没有人在信仰和坚持 [ ]说不清楚

B24 在以下社会思潮中,您比较熟悉的是:(可多选)

[ ]马克思主义

[ ]新自由主义

[ ]民主社会主义 [ ]文化保守主义 [ ]历史虚无主义 [ ]新“左”派

[ ]民粹主义

[ ]新权威主义

[ ]其他(可填)__________

B25 您认为近30年来哪些社会思潮的话语影响力减小了:(限选3项)[ ]马克思主义

[ ]新自由主义

[ ]民主社会主义 [ ]文化保守主义 [ ]历史虚无主义 [ ]新“左”派

[ ]民粹主义

[ ]新权威主义

[ ]其他(可填)__________

B26 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 ]搞得不错,要进一步加强

[ ]不爱听、不爱看,很反感 [ ]内容很好,但方法需要改进 [ ]无所谓,怎么搞都行

B27 您认为哪些价值对中国社会的持久良性运行最为重要:(限选4项)[ ]富强 [ ]公正 [ ]民主 [ ]法治 [ ]文明[ ]爱国 [ ]和谐 [ ]敬业 [ ]自由 [ ]诚信 [ ]平等[ ]友善

B28 您认为对于社会主义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可多选)

[ ]平等

[ ]民主

[ ]自由 [ ]共同富裕 [ ]消灭剥削 [ ]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 [ ]使人摆脱异化,回归本我 [ ]其他(可填写)__________

B29 您觉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途径是: [ ]电视、广播

[ ]网络

[ ]书籍、报刊

[ ]个人言传身教 [ ]组织学习[ ]其他(可填写)__________

B30 1933年《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征文,展示了国人对“中国梦”的解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再次说明:(可多选)

[ ]个人梦只有积极努力、健康向上,真实地折射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被社会所关注,才能会汇聚为中国人宏大的集体梦想

[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个人梦的完美实现

[ ]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 ]个人梦与中国梦没什么必然联系,完全是个人努力成功的结果 [ ]说不清

C 其他意见和建议

请用最简短且直观语言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会是啥样子?您有何重要意见或建议?

衷心感谢您

热情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

2.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二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高等阶段, 其主要任务在于生产知识以及培养高级人才, 因此将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主阵地,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高校党建工作结合起来, 这样的做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怀, 又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4]。具体而言,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

高校不仅拥有十分强大的师资力量, 而且还具有十分强的理论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知识生产力,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5]。所以, 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 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6]。

2.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

由于高等学校拥有十分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 所以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利于加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共同价值[7]。总而言之, 在高校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氛围[8]。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现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

1. 建立党员归属机制

高校在党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党员机制, 那么将大大增强学生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其次,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使党员发挥出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更多学生主动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建立党员归属机制之时要遵循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原则, 例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庆祝党的政治生日时, 可以通过向党员赠送入党贺卡的方式, 帮助党员回忆自己入党时候的情景, 使其牢记自己的入党时间以及所作出过的庄严承诺, 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念, 始终追随时代的发展, 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其次, 在学生公寓建立起党员活动室, 一方面可以使党员在公寓内及时找到党组织, 增强学生与党组织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还能够以学生党建为主导,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它能够有效培养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社会以及世界的主要观点与看法, 进而使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换句话说,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尤其是关于理念与信仰方面的问题。因此, 高校在进行党建的过程中要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与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社会实践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

3.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因此必须具有很高理论素质的人才能够完全驾驭。首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认真研读, 并且深入思考, 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融会贯通, 其次, 教师还要主动放下自己的架子, 坚持走群众路线, 深入学生, 与他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 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准确把握,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 将其融入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 并将其向学生传递。从学校来说, 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大学生攻读更高的学历, 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考察, 并且大力聘请国内外的学术专家来校讲学, 向学生传播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浓厚的研究和教学氛围。

4. 开展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中, 必须遵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力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坚持知行相结合, 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本质。首先, 我们要大力加强志愿服务。从1993年开始, 我国就已经开展了许多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活力, 并且时刻遵循团结友爱的原则, 在服务的过程中贡献自己拥有的力量, 现阶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其次, 大学生参与多种涉外活动。亚运会、世博会以及奥运会等大型的涉外活动已经吸引了无数的大学生参与, 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大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第三, 我们在此过程中还能够看出当今的大学生拥有十分强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这些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 他们的专业技术与本领十分全面, 思想政治素质也相当得有保障, 在大型的涉外活动中他们的能力与精神已经展露无遗。

5. 加强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与管理

现阶段,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它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途径与渠道。众所周知地是, 网络信息具有互动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因此, 首先, 高校在进行党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 便可以使党建工作建设更加方便、省时、快捷、有效与规范。党建工作者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 并借助网络这一平台,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其次, 还要加强对互联网舆论宣传的重视度, 加强互联网宣传的战斗力, 使其成为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种新的渠道。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 避免网络中的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消极思想与外界的某些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虽然网络这一平台能够很好地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种网站的点击率普遍不高, 没有完全展示出红色网站的重要性, 这表明网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不够贴切, 没有良好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因此, 高校在通过网站开展党建的过程中, 要对现阶段广大青年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动态变化进行准确把握, 设计活泼丰富的网页内容, 增加网站点击率, 并适当引入互动机制, 使网页的亲和力增加, 吸引广大学生的目光。除此之外, 板报、杂志、期刊以及校报都是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平面媒介, 因此我们可以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与其完美地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间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最后, 校园广播也是另外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 大部分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广播, 因此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 还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 使节目更加符合广大师生的思想特点, 更加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6.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首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学生看做教育的客体, 而且更应该将他们视为教育的推动者与参与者,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想能够在高校党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其次,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重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将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不断学习与提升的个体, 要允许他们在结合社会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育的方式, 大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 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并树立起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马克思主义中所说的自我修养指的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自觉学习与锻炼, 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因此, 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现实中的自我, 采用自评或者他评的方式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并且, 着重培养大学生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促进他们自我升华、自我完善与自我教育。

总之, 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 要大力建设党员的归属机制,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 以网络信息为平台, 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与宣传, 最后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发挥自身教育对党建工作的推动作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与民族化。本研究着重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来探讨如何开展现代高校党建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高校,党建,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殷南江, 殷清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3, 11 (17) :367.

[2]贾菁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党实践——论高校在党建历史上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3, 19 (04) :11-13.

[3]胡顺.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18 (04) :164-167.

[4]陈雪洁, 吴虹, 张洪兵, 耿文茹, 李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挑战——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构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01) :78-82.

[5]蒋毓新, 鲁镇, 高冬, 贾颍辉, 高丽倩.探析“青马工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3, 11 (05) :175-176.

[6]杨瑞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兼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18 (12) :29-37.

[7]林克显, 黄腾华, 李小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8) , 11:107-109.

3.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三

关键词:高校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创新

前言

创新是一个组织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校工会是在党的领导下,由高校教职工自愿成立的组织,在促进高校发展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其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两个方面。

1.现代工会理论

工会运动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也是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会起源于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反抗,工会维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反对结果、不反对原因的局限性,因此,工会必须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成为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特点,对于我们新时期工会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修正)》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1]张鸣起编著的《高校工会工作指导手册》介绍:“高校工会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成的群众组织,它是学校党政联系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党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组织和教育广大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任。”[2]

2.工会职能

中国工会的职能,是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级工会组织实现和代表职工的利益,归根结底,是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我国工会主要有四大职能,即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维护职能就是维护好职工合法权利;建设职能就是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参与职能就是带领广大职工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教育职能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高校工会理论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工作都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高校工会的活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工会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促使高校工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主动进行理论创新。

高校工会理论创新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首先,在工会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这是工会理论创新本质特征,也是高校工会理论创新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重要保证。要把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大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统一起来,融会贯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会工作。第三,要坚持以职工为本的核心内容,树立主动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主要特征。

4.高校工会工作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工作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高校自身改革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工会工作者,要以全新姿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开创学校工会工作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和贯彻《纲要》《决定》以及“会议”规定的任务是当前高校工会尤其是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高校工会要创新工作方式。首先,要创新工会工作理念,校工会和二级分工会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结合高校新形势新问题,多出新主意,多想新点子,多谋新思路,以工作的新意吸引教职工,激发工作合力和教职工的创造力。其次,创新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机制,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把“以教职工为本”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理念,这既是工会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职工是高校最可宝贵的资源,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他们的愿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对于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高校工会要争取在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教职工权益两个方面有新的作为。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维护职工利益是高校工会的两大工作主题,在实践当中不可偏废。高校工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促进高校发展,同时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第四,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党政工共建一个“家”为主要特征的“教工之家”创建活动,是全面加强高校工会组织各项规范化建设的主要载体[3]。高校工会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建家活动予以重视,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水平,从而提高工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笔者所在的学院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人员结构复杂,教职工诉求各不相同。具有其复杂性。轻工学院2012年才合并进来,校区远离本部,目前校园正在建设之中,教职工远离市区没有活动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教工之家”是我们正在做, 能够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分工会的一个亮点。2014年是轻工学院建设发展的关键年,分工会工作将在学校工会和院分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全体教职工,以关爱、服务教职工为出发点,以增强工会组织活力为着眼点,以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团结引领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准和综合素质,为轻工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在创新中当好學校党委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修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7.

[2]张鸣起.高校教代会与职代会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3.

[3]郝征宇.新时期工会的职能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19-20.

[4]杨琳.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当代医学,2010,(9).

4.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四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2006年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中共中央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期间,经国内几十位专家反复论证设置的新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二级学科是新设立的,但是,多年来,人民大学已经在“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增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等研究方向,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撰写了这些方面的学位论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

三、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

四、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地位及指导意义,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内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的教学、科研高级人才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一批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不少人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具有比较其他兄弟院校更加雄厚的师资力量。

六、对外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同俄罗斯、越南、蒙古、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日本、德国等国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同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经常的学术来往,已召开多次由国内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题讲座课和研究指导课两大类。专题讲座课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规律研究。研究指导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大问题研究。

八、毕业生去向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篇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篇六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七

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变化中关于世界重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的智慧结晶,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位, 人民利益至上是它的首要价值原则。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蕴, 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务实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必须向他们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的理论特性, 要求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它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这个重要结合点, 在历史性纵向联系与现实性横向比较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展示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首先, 要让学生在历史的纵向联系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现实是在历史中生成并在历史中具体化的。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抽象的, 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特征, 这正是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的一种体现。说明这种阶段和特征上的差别是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只有通过历史地揭示以往阶段与当前阶段的内在联系, 才能说明历史进程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 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而且能够通过历史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其次, 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横向比较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和社会要求, 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要阐明一个理论体系, 就必须充分揭示这一理论体系植根其中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既是理论体系的深刻基础,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是社会现实的理论表现, 从根本上说, 它就是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思想概括和理论表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必须讲清楚它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客观依据, 讲清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成就。只有这样, 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成就, 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世情与国情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双重维度和本土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在强调民族性和本土特色的同时, 它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又体现了它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应当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性, 围绕世情与国情这个重要结合点, 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国内形成条件, 尤其是其民族的、本土的理论特色。

首先, 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视野和本土特色。“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离开中国的国情,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 是具有世界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但是, 它必须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影响中国社会, 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始至终从中国实际出发, 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它立足于中国实际, 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要求紧密结合, 并熔铸于本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 凸显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 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具体化, 使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特性, 从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具有鲜明的、民族的、本土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 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视野和世界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注意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把握不同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推动中国发展, 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

大学生接受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是深入理解并把握它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牢牢抓住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结合点, 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过程, 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 用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 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 总结和提炼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 有着鲜活的实践特色。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 从实践的需要出发, 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又回应实践的过程。这个辨证统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本性。

理论从实践中来并由实践加以检验, 实践由理论加以指导和推进, 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 虽然其植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 但它同时也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是这一时期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个意义上, 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的实践就是盲目的, 就会迷失方向。正如列宁所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另外, 理论自身的生命力必须通过干预现实生活才能得以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 它在实践中产生, 在实践中发展, 以实践为目的。它要指导实践, 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 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事实上,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 到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 到处都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立场和理性光辉。

四、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创新本质

解释和改造时代现实问题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体现了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的, 在时间上具有普适性。但是, 随着时代和实践主题的变化, 它必须丰富内涵, 增添新的内容, 必须对新的时代及其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使其理论符合当前新的实际, 从而积极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始终体现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特质, 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 体现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 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生命力, 也体现了它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创造力, 一方面表现为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实现了重大突破, 主要包括: (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传统观点和认识做出新的科学结论,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和理论的重大突破; (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做出了科学阐发, 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的突破性贡献; (3) 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 如“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另一方面表现为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应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尤为特别的是, 这三大理论分别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 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传承、延续, 既相互贯通, 又层层递进, 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 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扬革命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越发展, 认识越深入, 理论越完备,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创造性特征。

当代中国马思主义要被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就必须体现它对时代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和现实改造功能, 体现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 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充分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魅力, 以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

五、真理与价值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因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始终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 这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中。

首先, 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策判断的最高原则,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的利益是实践的目的。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判断依据根本在于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 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作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 始终以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正确地反映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科学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成功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不断地实现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无可辩驳地体现和验证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其次,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切实际工作和理论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主体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二是始终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评价标准;三是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马克思强调,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要以人为目的, 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思想, 始终强调最广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强调要依靠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为民, 建设为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统一,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我们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进一步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首要地位和基础意义。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都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

最后, 坚持理论的实践检验标准与人民利益至上价值标准的统一,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就理论而言, 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前提, 价值性是真理性的目的, 真理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确认理论是否为真理, 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和判断;但仅仅如此, 还不是目的, 还需运用真理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实现其作为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 又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与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凡是符合规律的要求通过实践主体的努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因此, 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真理的实践检验标准和满足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的统一, 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律, 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检验了其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同时, 它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把理论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 既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又合乎社会发展的目的性, 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 积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尊重规律, 追求真理, 尊重实践, 注重创新, 努力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积极宣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执政理路和价值理念,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深入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 以引导他们接受和拥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0.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4.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杜会, 开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人, 2002, (12) :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39-0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二)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三)1938年,《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源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1]。

正面: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反面:由于结合的不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必须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鼓人奋进,催人振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56年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有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刚解放之时,连一台拖机都不能生产,现在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日新月异;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13亿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市场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连续增产,城镇化率达到55﹪[2],一大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祖国统一进程稳步推进,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台湾问题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两岸关系缓和;国际地位大大增强,加入世贸组织、国联、金砖国家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这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新华网:读+周刊,2013.

[2]韩振峰.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J].广西社会科学,2008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篇九

摘要:2021年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的一百年,也是历经曲折磨难的一百年,但同时也是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一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也变得更加强大了。之所以会成为今日之盛世中华,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本文就主要通过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索历程为主线进行具体阐述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探索历程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也是探索史。正如一百周年上的“七一”讲话精神中所指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然是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了共产党作为领路人,就应该更加团结一致建设更好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在苦难时候的“指路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将它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光明牢牢抓紧。因此,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历程之前,先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发现、认识以及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再将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这也是给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新内容,使得这些内容能够在此利用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征程中。还有要根据中国多民族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运用多种民族语言的形式翻译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明白它在每一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作用,最终能让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特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特征具有极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共产党的建立就是顺应了时代,又从那个时代中进行实践探索,在一边实践探索的同时又团结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奋斗。这三种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也一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为“行动指南”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往前奋进。

其次,实践性特征很明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来自于人民革命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就是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征进行革命奋斗。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发展过程中,它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长期斗争中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最后,人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人清醒地认识和意识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人民自己站起来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理论关于人民性特征的最好解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是结合了人民性这一特征才使得他们在百年历程中将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

二、持续推进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激励,因为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共产党用一次又一次的真理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使得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过去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具体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新,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就为将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持续推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讲话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理论实践以及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强调了在面对新时代以及新的百年征程路上必须强调坚持了“两个结合”,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给新的百年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之所以说要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着它重要的原因。下面就结合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征程进和现在中国的具体国情详细的阐述:

1、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刻意义。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还是将来新的百年征程中都会紧紧相连,这就是基于中国过去百年历史的实践、现在发展的实践以及未来创新的实中总结出来的重大且重要的结论。从以往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逻辑来源于它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又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最后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行”、“能”、“好”三个简单的字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也能够将中国过去的百年发展历史用这三个字进行简要的总括。

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绩,能够让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由衷的赞叹和佩服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能力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归根到底”几个字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他它们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对于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没有理论就没有革命,只有理论才会有革命;有了革命才会有对理论的实践。其次,如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某一个阶段中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取得现在这么巨大的成就。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中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我们在科学地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下才开创了前所未有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光明大道,也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发展观,同时也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不断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最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更新而向前推进,因此,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它的作用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制度以及文化的“灵魂”。要想成就更大的属于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就要持续不断的在新的百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得到实证,就是它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指导学问,它的根本就是指导革命的具体思想。它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世界革命进行单纯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指导革命而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给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给正在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给中国革命者为了找寻拯救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难路程指出了正确道路。成为百年之中改变中国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作用,也像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所发出的一道“光照”给一直处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世界无产阶级和所有的穷苦劳动人民带去了一束光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行,还在于它的理论一直具有科学性,站在人民的立场,将它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从未改变过。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直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也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中国人在精神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了主动,它也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燃烧在中华大地上,最后就是因为这样的效果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顺利实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两个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条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随时随地变换,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深厚力量激活了具有几千年伟大文明的中华民族。也以具有中国性质的方式气派地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有时代性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就是根据这些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取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及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双重顺利。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仅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行,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一样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会后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彻底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使得它在中国彻底实现了本土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直以来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才取得了必然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的百年之初,也就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就总结出了要像那时候俄国人所走的线路一样的结论,却没有教条般的直接搬运“十月革命”的经验,相反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进行革命。当新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国,就开始积极的探索和改造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完成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最终才能使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道路上展现出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现在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如今也正朝着建成第二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迈进。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己任,实事求是,将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作风运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各种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具体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一百年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活”的,不是机械的教条主义,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观察、把握、引领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新的一百年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从它的理论实践中可以得出它的科学性以及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如此之好,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好。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实现民族继续强大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带领人民走在前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人民才能够更加放心的跟随共产党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牢记在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百年征程,新的时代特征,就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都是通过中国过去的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结论。对于未来百年的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在充分的体现了强政治、强思想、强组织、强本领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一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及实践的力量。只要是努力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信未来的百年征程,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是更好的一百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第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292页。

10.《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三 篇十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

答: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比重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增强,即使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减少,也不能影响公有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发挥质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其主体地位。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既要进入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意或难以进入的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部门,弥补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总量、上缴税收、利润总额逐年增加,国有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管理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数量不断增长。比如,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等行业和领域,资产总量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有3倍多的增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排头兵”,在实施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的社会保障,在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关于农村创业的范文下一篇:建设工程验收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