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2024-12-04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共9篇)

1.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一

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智能、技能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至关重要.在介绍实践教学内涵、管理经济学性质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管理经济学的特点,分析了管理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着重阐述了管理经济学实施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企业模拟实验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等.

作 者:翁英英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   案例教学   模拟实验   管理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二

一、高职经济学课程名称及课程性质改革

经济学一直被教育部(原为国家教委)列作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这门课程在不同院校中的叫法各不相同,有《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等多种名称。笔者仅以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院)为例。在2006至2008级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有《经济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两个名称,虽然名称不同,然而究其具体内容,却是大同小异。2009年,我院在传统的《经济学基础》或《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之上,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改革成果,确定课程名称为《应用经济学基础》。顾名思义,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高职层次教学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大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意识增强,人人参与经济运行,人人关心经济问题。因此,对高职《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定位为:是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也是非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深奥,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各有不同。多数院校的经济学课程基本遵循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框架,即除了导论外,其余内容基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部分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模块,宏观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模块。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从“高职”就是对“本科的压缩”的认识瓶颈中解放出来,按“必需,够用”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排序。选择与排序并不完全是对原有理论教学内容简单地做减法,只减不加会把高职教育降为“低层次”,而是有加有减。减的是显性的非直接的知识,加的是隐性的直接的知识,隐性知识就是传统教学中靠“悟”的部分。在明确了加什么、加多少、如何加、减什么、减多少、如何减等一系列问题后,我院在今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选取与排序标准为:学习情境1:供给与需求;学习情境2:消费者行为分析;学习情境3: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学习情境4: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决策;学习情境5:生产要素的价格原理;学习情境6:国民收入核算及其决定;学习情境7:失业与通货膨胀;学习情境8:政府调控政策。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然而在许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论是叫《经济学基础》还是别的什么名称,几乎都被定位为理论课。《应用经济学基础》一改纯理论课程的定位,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实践教学按实施方式可分为集中实训与非集中实践两种:集中实训是指在课程进展过程之中(通常在最后阶段),集中一段时间(通常为1—2周)进行校内或校外实训;非集中实践通常指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平时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和在课外时间以学生为主进行的实践教学。根据《应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特征,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采用非集中实践方式。

《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涉及众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在具体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应遵循相关性、扩充性、趣味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目前我院《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有6个:实训1:自设场景表现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如以表演方式体现情人节前后玫瑰花的价格变动);实训2:调研对某商品(如手机)的消费心理,写出报告;实训3:分析某产品(如歌声)属于何种市场类型及厂商(如周杰伦)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写出报告;实训4:参观甘肃省酒泉市(或肃州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训5:查找我国或某省(市)近年来的国民收入相关数据;实训6:写一篇关于我国失业、通货膨胀或经济政策方面的小论文。

四、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是讲授、练习等,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或者是从外部灌输给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同化各种信息,把他人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并且从认知层面上处理这些信息(即积极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其间“反思”和“与他人互动”是关键环节,学生建构知识的最佳过程是同他人讨论并参与社会互动,这样,学生便可以参照他人对事物的理解,验证自己的看法。

前已述及,《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共创设了8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根据专业不同安排了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基本的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故事或案例导入→揭晓原理→学以致用。创设情境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设计成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使经济学的教学不再是纯理论的教学;故事或案例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理的揭晓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学以致用阶段是进行一些练习或者实训。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着学习目标,不脱离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边际效用”时,可以请学生模拟陈佩斯表演小品《吃面》的场景,从而加深其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又如“失业”这一课题,可以先播放视频《一只失业的鸡》,然后让学生讨论失业的原因有哪些,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某一天失业了,你会怎么办?这样便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衔接起来了。

五、高职经济学课程教材改革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说:课程是职业生命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物化的载体。课程是本,教材是末。职业院校的教师应抛开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就是课程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教材观和课程资源观。教材及辅导材料的内容、教师的辅导讲解及网上丰富的信息等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真正作用在于,提供了学生知识建构的信息和用来激发学生讨论的素材,因为学生掌握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建构知识、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开始课程的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份比较详细的清单,列明学生必读或参阅的资料,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教材,经济学家网、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等网站地址。

六、高职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

在许多院校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学为理论课程,因此,学生总成绩的构成基本为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考前“抱佛脚”甚至寄希望于考试中蒙混过关的现象。

《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完全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如搜索信息、收发邮件、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完成练习题情况及出勤等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将很好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的互动。比如在做小组作业时,学生积极讨论、群策群力,不仅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向教师请教时,能增进师生的互动,强化教学监控与反馈。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训成绩,共60分,其中每个实训项目各占10分,对每个实训项目的安排有两点注意事项:一是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集体进行,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二是各个阶段的考核成绩均由个人、其他学生及教师多方共同评定。第二部分为平时成绩,共40分,其中出勤占10分,纪律占10分,作业占20分。

总之,与传统的《经济学基础》或《西方经济学》相比,《应用经济学基础》有扬有弃:“扬”的是“必需”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够用”的基本技能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弃”的则是过去纯理论的教学分析、艰深的数学模型讲解和单一的学情评价体系等。在扬与弃中,体现了高职层次的教育应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要求,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现象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培养学生掌握“看”世界的经济学这个工具,帮助学生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 (第4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6) :79-80.

[3]柯畅.《经济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实施[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3) :108-109.

3.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三

关键词:政府经济学;教学模式;实践路径

政府经济学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在管理类、经济类及政治类等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行为的理性,经济学角度下政府行为的效率,实践中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探究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建立独特的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及时掌握教学效果,笔者对所授课的8个班级进行了一项有关“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3.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92.6%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说明“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运用有其现实意义,代表了教学改革方向,值得认真总结并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坚持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三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互动)、“两个探究”(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四位一体”(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教学评价的彻底性。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强调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三者有效互动,并且以教学评价来引导互动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应将互动要求、探究方向列为重要内容,将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有机整合,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建构以学生互动能力、合作水平、探究程度等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课程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平时的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发表的论文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期末,以闭卷或开卷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二,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课程教学策略要依据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在教学方式上,结合课堂讲授、合作学习、群体讨论、角色扮演、实习实践多种形式,积极创设宽容、民主、平等的教与学和谐环境;在教学内容上,设置既围绕课程理论又紧密结合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实表象,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解决能力与方法问题。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整体性的教学组织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思维。

其三,理论实践探究的深入性与实践路径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1]。理论是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探究的前提与准备。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不仅仅由教师提出或设置,也应当产生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之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思考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学生围着教师的思维转。在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之中,在组织理论探究的同时,还应不断深化实践探究,体现在实习、实训、实践锻炼等方面,从考察到完成调研项目,从实践基地建设到实践磨砺,通过开放的众多实践路径实现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的有机统一。

二、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

1. 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创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中,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会,收集并分析现实案例材料。课中先请同学畅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汇总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辨析和归纳,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习惯

合理的课堂设计、组织、引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教师教学设计引导下,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和实习实训,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社会,深入到实践一线,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集思广益,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引起争论的实例,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并侧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受到学生们的启发和鼓舞,及时对授课内容的知识进行更新和重构,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通过借鉴、整合,建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设计既要体现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又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政府经济学”课程学科最新发展和教改教研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摒弃过去单纯追求学生掌握政府经济学基本理论、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提升为在扎实掌握政府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既可以将政府经济学理论与政府实践融为一体,又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政府职能和管理手段的灵活应用与创新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和系统整合中,坚持以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中的理论框架整合章节体系,使知识体系更加科学;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思考我国政府实践的热点与走向,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和动态性;重构新的研究领域,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中来,以此培养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2. 在推进实验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中深化实践教学

课程进行实验教学,要求选择的案例具有现实意义,与该课程的理论联系紧密,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为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我们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种了土豆,毁了草原”为案例,围绕着“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被大片开垦后,给当地甚至北京、天津的生态环境带来隐患”为话题,通过让学生扮演事件中的各种人物,探讨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实习实践基地为载体探索体验式教学。带学生赴政府部门、企业考察和调研,使学生切实了解市场、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政府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将政府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分析政府行为的实践。

3. 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

我国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笔者把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政府经济学知识体系设计论题,开展小组专题研讨、辩论会等教学活动,师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首先,在论题准备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组员间的分工和交流情况,督促组员间面对面地互动中开拓思维,达成共识。其次,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他组员学会倾听并及时记录和思考别人发言的要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最后,在课题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拓宽了教师对问题思考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为此,还应将辩论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辩论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探讨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要开展一堂精彩的辩论课,关键要选准辩题。辩题要把课程理论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重大改革问题等相结合,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辩题难度要适宜,既能让学生在收集和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又能引起学生之间的争鸣,以达到辩论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形成批判性思维,课堂通过辩论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在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中实现探究学习

科研本身就是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科研的分量,设计学生科研的任务,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实践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的作用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科学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研选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通过帮老师查阅和整理资料、参与课题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分析,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基本认识,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其科研基本技能, 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增长实践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鑫,白树勤. 从理念到实践:“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02.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政府经济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2jyxm093)]

4.《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篇四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 1 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明确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为完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的政策工具;了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了解政策工具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深入了解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利用总供求的分析来说明经济政策和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的.一,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2,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识到,政府必须更多的参与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化的活动.当市场经济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水平,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和缩短经济下降周期.3,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反复无常的变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以减缓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摆动,并且尽力使GDP保持在或接近于其潜在的水平.4,劳动力分为两组:正在工作的个体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个体.失业率计量的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率,既不在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个体并不列入劳动力之中.5,稳定的物价是健康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物价迅速变化会扭曲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决策.物价总体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一国的总供给(AS)取决于企业能够收取的价格水平,以及经济的生产能力或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由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投入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与技术效率本身决定的.2,总需求(AD)是指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额.AD受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3,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总产出.全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按需求者愿意购买企业所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来确定.直接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就业,失业和净出口.第二章 经济活动的衡量

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清楚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 2 精确的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明确GDP计算的产出法和收入法或成本法的定义;了解GDP计算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定义;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区别;按照生产法分析GDP的构成: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并解释其原因;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解释为什么一国总投资(IT)通常要等于该国总的私人储蓄(PS)加政府购买(GS);区分3种不同的价格指数:CPI,GDP缩水和PPI.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的产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由一国在给定年份中的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等4个部分的货币价值之和构成.2,通过使用物价指数,能够“紧缩”名义GDP(即用现价计算的GDP)以得到更准确的实际GDP(即用某一个基准年的货币购买力所表示的GDP)指标.使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可以照顾到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统计尺度的变动.3,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两个进一步推算的官方统计项目.可支配收入(DI)是指在扣除税收支付,未分配利润中的公司储蓄以及转移支付之后,人们实际上剩下来的能够用于其消费或储蓄的收入.4,根据国民帐户的规则,所计算的储蓄必然等于所计算的投资.在一个假设的只存在家庭的经济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个完备的经济中,私人储蓄加政府盈余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投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意味着:无论经济是处于,景气还是萧条,社会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都必然是成立的.5,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国内生产净值都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真正的经济福利的指标.近年来,统计学家开始作一些修正,对一些非市场活动(如地下经济)进行衡量.6,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降时则出现通货紧缩).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概念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之比率.第三章 消费与投资

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决定性;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将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得出一个国家的消费函数,它是由可支配收入,财富,永久性收入以及生命周期假说决定的;认识到投资是全部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要理解经济中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预期收入,成本 3 和对未来的预期;将消费和投资视为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消费与储蓄

1,消费(C)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DI)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储蓄(S)是未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反映.2,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消费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基本变化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C)是可支配收入变化相关的储蓄变化的相应比率,MPS+MPC=1.3,可以把个人消费函数累加起来,以对全国消费函数进行估算,这也取决于可支配收入.4,消费函数是以纵轴上的消费支出和横轴上的可支配收入绘制而成的,通常,如果财富或长期收入等其他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消费函数和相应的储蓄函数,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二,投资的决定因素

1,投资――对新住房,工厂,设备以及库存增加的支出,是总需求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决定总需求,而且在于它与资本存量,长期经济增长和总供给的关系.2,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中产出或GDP的总体水平.假如经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坚挺,那么公司更愿意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因此,假如经济在增长,销售在上升,公司则更愿意投资.这种产出变化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3,投资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成本.因为资本设备通常价格昂贵并能持续使用多年,公司往往通过借贷来为其投资项目融资.因此,利率是与投资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成本.与投资有关的另一个成本因素,是政府对公司征收的公司税.纳税减少利润,因而减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替换办法是,由政府提供投资税额减免,以鼓励公司扩大投资.4,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稳定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确定投资水平时预期的重要性.5,投资需求曲线把利率与投资水平联系起来.该曲线向下倾斜,当经济中的产出,税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时,能够上下移动.第四章 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概括出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历以及原因;理解经济周期各连续的阶段;描述总供给和总需求背后的经济周期理论;要懂得使用预测经济周期行为的经济建模方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了解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差别.一,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各不相同又各自相同.每个经济周期都有其各自的产生原因,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和发展轨迹.但是尽管存在这些不同,它们均遵循同一基本模式:陷于衰退;降到最低点;转向恢复和进入繁荣,达到顶点.之后再重新开始这一过程.虽然它们存在不同之处,但某些政策的基本模式有可能减轻周期波动的严重性.2,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不少解释,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的和外部的.外部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体制外发生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内部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原理和需求引致周期.3,经济学家们并未充分理解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由此适当的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二,总需求的分析基础

1,总需求包括经济各部门的全部意愿支出:消费(C),国内私人投资(I),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G)以及净出口(X).2,AD曲线向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得相对稀缺或紧缩,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则下降.3,微观的和宏观的需求曲线之间存在若干重要的区别.微观中,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商品的某个市场.在宏观中,我们旨在获得一幅整体经济而非仅仅是一个市场的图景.4,有若干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其中,两种主要的变量是政策变量和外生的变量.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化.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或超出决策者控制范围的变量.第五章 乘数模型

本章探讨乘数模型,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理解简单经济均衡状态 5 中,S和I与C+I是等价的;解释简单经济朝均衡状态移动开始时经济是不均衡的;解释计划和实际的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区别;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的值;理解乘数模型是怎样与经济中的AS-AD模型相结合的;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怎样影响乘数模型中的产出的;理解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的差别.一,基本乘数模型

1,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中,意愿投资和储蓄将确定GDP的均衡价值.为简化分析,教科书中假设投资是外生的.即把投资作为已知条件,而不由GDP决定,可以将投资曲线画成一条横线.2,通过把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C+I)与总产出相比较,发现经济的均衡状态.3,乘数与消费联系紧密.当公司多投资时,就业于投资的项目的工人将挣的更多的收入.MPC决定他们将消费多少额外的收入.然后,开支接受者将根据MPC转而支出更多.4,乘数对于产出变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离充分就业或潜在GDP水平有多近.二,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1,乘数应用于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外部变化包括战争,气候和石油价格变化等.影响经济的内部变量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和投资.2,政府在提供集体或公共货物以及重新分配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包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稳定经济的政府作用.财政政策如运用适当,对产出,就业和价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政府用税收为其开支筹措款项.当政府征收一笔固定数额作为税收时,采用一次性收税法,不管经济的产出水平.这时,DI不等于GDP,而是DI+T=GDP.4,假如经济中的总支出超过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扩张.而如果C+I+G小于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收缩.5,G的变化对GDP的效应与I的变化完全一样.它表示消费函数以外或超出消费函数的支出变化.因此,1/(1-MPC)=1/MPS.6,税收乘数等于支出乘数乘以MPC.当政府改变税收时,也将对经济产生倍数效应.然而,税收乘数总是小于支出乘数.第六章 货币与商业银行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理解:货币体系发展的过程;了解M1与M2的差别;利率 6 决定货币价格的作用;货币的3种职能;了解银行系统发展的过程;明确在银行系统中货币乘数背后的数学原理;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转换;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以及所引出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理论.一,货币和利率

1,在我们的经济模式中,使用的货币主要形式是交易货币即M1.M1包括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再加上即期和其他活期存款.M2作为广义的货币总和,包括M1,储蓄帐户和小额的定期存款.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更广义的货币定义较之M1已成为一种更稳定的衡量货币供给量增长的指标.这一发展趋势部分是因为银行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支付工具所致.2,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经济中没有不变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会导致利率升高:存款或贷款的到期时间越长;与这一特定贷款或金融投资相联系的风险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小;与贷款相联系的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3,借款者和放款者同样需要关注通货膨胀对其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价值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货币作为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交换媒介;记帐单位;价值储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产或财富的成本,是对获得更高收益率或更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利率机会的放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主要为:交易需求,资产需求.二,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

1,银行以无息准备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资产.这部分准备金以现金形式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或存于中央银行.持有准备金是为了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银行之间日拆现金的需要.2,“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使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每一笔新存款中,必须有一部分以闲置的准备金形式持有,其余的部分才可以贷放.货币供给乘数=1/存款准备金比率.事实上,如果银行持有过量的准备金或者当所有的新货币不被存入银行时,货币创造过程就会减弱.第七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描述美联储的运行结构;简述公开市场的运行方式;叙述货币政策变量,政策的中间目标与目标变量的区别;解释美联储和银行系统解除 7 管制的后果;描述货币市场供求图中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名义利率变化之间的联系;叙述银行储备的变化和货币供而引发的名义GDP的变化,名义利率,投资和其他支出与它们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之间的联系.一,中央银行业务和联邦储备系统

1,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制定.美联储根据该委员会做的决定,控制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美联储通过改变贴现率,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启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2,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为了使借款更容易或更困难而设计的一种政策.借款的人之所以借款是为了消费,因此,如果借款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那么消费的总量也同样可以得到控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增加.3,商业银行不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对银行业务系统有信心才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而是由于法律的要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的存款留有准备金,美联储的存款是持有准备金的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美联储开始执行紧缩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恰好有多余的准备金.银行不会因为准备金不足而产生减少贷款和存款的压力,美联储必须继续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直到商业银行感到压力为止.二,货币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

1,随着公司和家庭借款数量的多少,货币供给可以改变.以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经济衰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美联储试图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也可以随国际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政策影响价格,产出,增长和价格的过程称为货币传导机制.2,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一条是货币需求曲线,另外一条是投资需求曲线.从长远观点看,货币供给导致名义价值成比例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没有带来产出和就业的真正改变,叫做“货币中性”.第八章 失业与总供给基础

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叙述总供给背后的两种基本要素;解释有关总供给曲线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别;解释总供给曲线短期和长期形状的差别;理解奥肯法则;了解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解释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区分摩擦性,结构性及周期性失业;区分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失业.一,总供给基础

1,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潜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工资,价格在经济中的行为方式共同决定.2,古典主义的看法:工资和价格对经济反应灵敏,具有完全弹性.因此,一国经济基本上完全由其潜在GDP水平决定.即总供给曲线就表现为一条在潜在GDP水平上的垂直线.3,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对经济的反应是缓慢的,具有粘性.因此一国经济可能在远低于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即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或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至少在潜在GDP的左侧.二,失业

1,奥肯法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以相同的比率增长,那么失业率保持不变.2,失业者指那些现在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就业者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3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试图通过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来了解失业及其背后的原因.3,不同类型的失业要求政府作出不同的政策反应.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麻烦;周期性失业可通过经济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低谷来解决.但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重新培训,才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第九章 保持价格稳定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叙述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区分温和型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对财富的分配,资源配置及相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区分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总供给,总需求图为背景,解释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总结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种惯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定义最低可持续失业率并对降低它而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解释.一,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影响

1,人们常常用某一期到下一期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 9 是说所有的价格都在上涨,它是价格和成本的综合水平的上升.2,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但令人欣慰的是,急剧的通货膨胀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会严重到破坏相关的价格体系,而且预期通货膨胀率十分稳定且可以预见.3,均衡的通货膨胀使所有商品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上升,非均衡的通货膨胀则只影响特定的商品或商品种类.人们可以通过事先的计划安排来消除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再分配效应,人们不得不采取巨大成本加以规避.因此,非均衡且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最具有破坏力.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引起的,而且经常与更高的实际GDP和名义GDP联系在一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成本上升推动总供给上升,因此它与更低的实际GDP水平联系在一起.惯性通货膨胀率所反应的是通货膨胀的内在的比率,在这样一个比率水平上,人们可以对它产生预期.2,由于经济具有动态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可以根除失业现象.要增加就业,必须保持高于企业意愿的工资率,这就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产生向上的压力.LSUR是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是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下,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低失业率.3,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短期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惯性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整个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三,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两难困境

1,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经济体可采取措施使自己与通货膨胀绝缘,这些措施包括:各种转移支付,调整名义利率等.2,为了降低惯性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后果.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实现完全稳定的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维持充分就业.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

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区分结构性预算和周期性预算;解释挤出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区分内债和外债;评估管理总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率;10 理解固定法则和相机抉择的差异;对经济中所采取的相机而行的财政-货币混合政策形成自己的观点;叙述国民储蓄率的组成因素.一,债务的经济后果

1,结构性预算指的是,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政府的收支状况,它是衡量财政政策效果的最佳指标.周期性预算是指经济周期对政府收支的影响.周期性预算+结构性预算=实际预算.2,许多人认为,政府赤字将导致利率的上升,从而会挤出私人投资.严格的货币主义观点更强调,这种挤出是即时的和完全的,其原因在于政府的负储蓄使得可融通资金减少.二,稳定的经济政策

1,为使一国经济的产出和增长达到适宜的水平,政府必须考虑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为了获得高投资,财政预算应保持平衡或略有盈余;而货币政策则应是扩张型的以确保低利率.2,由于时滞的存在,限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反应能力.明确问题所在,选择适宜的政策等等都需要时间.等到其对经济能够产生实际影响时,经济形势可能已发生变化,从而原来正确的政策由于时滞的困扰竟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3,较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显得更为间接,它通过利率,信贷以及汇率的变动来影响支出.实践证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产出;在长期中,较之价格和工资,名义GDP的变动比率更大.三,经济的长期增长

5.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五

课程教学日历

(本科)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罗光 电 话: 62559810 电子邮件: lg@hust.edu.cn

课时:48

一、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本课程主要研究国民收入、储蓄、投资和就业等经济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劳动和资本等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同时还研究政府基于以上因素所采取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二、教学目的

1.熟悉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熟悉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3.学会应用所学宏观经济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堂作业等。

四、课程参考资料

[1] 教材:[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 R.多恩布什,S.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斯蒂格利茨,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五、考核方法

课堂作业: 30% 考试: 70% 合计: 100%

六、教学日程安排(40学时)1.绪论(2学时)

要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什么学习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工具:经济模型;价格的伸缩性和粘性;宏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章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学时)

要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支出法计算 GDP;收入法计算 GDP;GNP 和其他数据(GNP、实际和名义GDP);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失业:失业率(失业率及劳动参与率);存量与流量;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2章

3.NI来去何方(2学时)

要点:总产出的决定因素(生产要素及规模效应);国民收入分配(要素价格及决定、劳动需求曲线、资本需求曲线);产品市场均衡;可贷资金市场均衡(可贷资金的需求、供给曲线及均衡);一般均衡和S,I变动; 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3章

4.经济增长 1(4学时)

要点:资本积累(单位工人的生产函数、资本增长和稳定状态、趋近稳定状态、储蓄率的效应);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转变到黄金规则稳态);人口增长(Solow 模型、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下的黄金规则);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4章

5.经济增长 2(2学时)

要点:Solow 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概念及简单模型);促进增长的政 策(评价储蓄率、提高储蓄率的政策、在不同资本间配置投资、鼓励技术进步);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5章 6.失业(2学时)

要点:摩擦性失业及其原因;结构性失业及其原因;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自然失业率(概念及模型);失业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效应;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6章

7.货币供给与需求(2学时)

要点:货币及其分类;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及经济功能);货币需求函数(交易、投机、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第7章1-2节;高鸿业第15章第三节 8.通货膨胀论(2学时)

要点:货币数量论的概念;费雪效应的概念;考虑费雪效应的货币市场均衡;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超速通货膨胀(原因、现象);古典二分法的概念;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7章3-8节 9.国际贸易原理(2学时)

要点:国际贸易的一般原因;国际贸易的好处;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的均衡;国际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本章小结。阅读:国际贸易相关教材 10.小型开放经济(2学时)

要点:贸易余额与净资本流出(相关概念);小型开放经济的可贷资金模型;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概念);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政策如何影响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的决定因素;购买力平价(定义及应用);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8章

11.AS-AD模型导论(2学时)

要点:短期与长期的区别;总需求(概念及总需求曲线);长期总供给(概念及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概念及供给曲线);两种AS-AD模型的分歧(古典和凯恩斯);两种AS-AD模型的综合;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9章

12.凯恩斯交叉模型(2学时)

要点:凯恩斯交叉图(实际总支出与计划总支出、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凯恩斯交叉图);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表达式及图示);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投资曲线);净出口函数(定义及图示);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概念);计划总支出曲线的构成; 总支出曲线的变动;本章小结。

阅读:教材第10章1节;高鸿业第十四章1节、15章1节 13.财政政策理论与工具(2学时午)

要点:乘数概念(投资乘数与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自主支出乘数的制约因素;节约悖论(概念,公式及成立条件);财政政策及其挤出效应;政府预算(功能性预算、周期性与结构性赤字和赢余);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0章1节;高第十七章2节、14章6、7节 14.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2学时)

要点: 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一个货币供给模型(模型定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案例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8章;高鸿业第十七章3节 15.总供给和Phillips曲线(2学时)要点:短期总供给模型(粘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粘性价格模型); Phillips 曲线(概念);通货膨胀变动的三个原因(适应性预期和通胀惯性、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及其代价;滞后假说;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3章

16.IS-LM模型(4学时)

要点:Keynesian 一般均衡;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与IS曲线(IS曲线定义及性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与LM曲线(LM曲线定义及性质);IS-LM模型与均衡点的变动;本章小结。

阅读:教材第10章

17.IS-LM模型的应用(4学时)

要点:IS-LM 模型用于政策分析(分析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IS-LM 模型中的冲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货币需求出现外生变化); IS-LM 模型和总需求(IS-LM推导需求曲线及对它的影响);短期与长期中的IS-LM 模型;大萧条(支出假说、货币假说);IS-LM模型的政策推论;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1章

18.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4学时)

要点:Mundell-Fleming 模型(模型定义及均衡);浮动汇率下的政策分析;固定汇率下的政策分析;浮动 vs.固定汇率比较);利率差别(原因及影响);Mundell-Fleming 模型和AD曲线(推导AD曲线、大型开放经济);本章小结。阅读:教材第12章

6.经济学前沿课程感想 篇六

最近两周我们学习了经济学前沿课程,其实一开始我是不知道这门课会给我们传授什么知识或是改变某种想法。通过短短几节课的听讲,我知道经济学前沿课程总共包括了主要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中欧服务贸易、城市经济学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共享经济利弊分析和资源环境经济学前沿。我在听讲的过程中所能感受的 最多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每一位授课老师都会讲很多关于国外经济的案例,好让我们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和有所掌握。

谈到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那一定是今天刚讲的资源环境经济学前沿专题了,因为我本身也对环保方面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在讲课时,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知识,向我们很细心的讲了什么是PM2。

5、什么是雾霾等等,然后慢慢地将关于经济的部分通过举例的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去,这些例子都很具有代表性,其中有很多是老师亲身经历的,而且这些例子大都通俗易懂,很容易让我们大家理解老师要讲的东西。

对于资源环境经济学前沿专题而言,我觉得最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好好协调,实现“双赢”。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关于老师课上讲到的雾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作为全国雾霾最严重城市之一的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7.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七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使第2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的模式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3种。

1. 浸入型双语教学。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 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2语言进行教学。

2. 保持型双语教学。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2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 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2语言进行教学。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要具备的条件

1学生方面。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 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它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而且还有学生对国际经济学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很好地接受双语教学, 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 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丰富的专业词汇。阅读是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 丰富的专业词汇是学生从日常英语学习过渡到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桥梁。 (2) 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的英语交流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贯穿始终。学生沟通能力强, 则教学效果好;沟通能力弱, 则教学效果差。 (3)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在接受双语教学前, 学生要最大程度地了解专业知识的中文概念、术语和相关的基本知识, 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日后的双语教学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 教师方面。

双语教学对师资要求较高。双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应该具备的精深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 较强的外语能力。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 流畅地使用英语组织学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开阔的视野和全球意识。全球意识已成为影响各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双语教师应该比一般教师站得更高, 拥有全球意识, 能直接获取国际上最新的知识和观点, 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更开放、更灵活、更趋多样化。

3. 教材方面。

有计划地引进和试用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 是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的捷径。原版教材不仅涵盖了科学的理性思维, 同时也包含了西方的人文情怀,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能把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同西方的人文情怀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1. 完善双语教学制度。

为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出台了《关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 笔者所在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成立了院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织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程, 明确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亲自抓, 并抽调专人负责管理网络课程平台并保障不间断运行和负责双语课程建设中的技术工作, 为笔者所在学院双语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保证了双语课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语教学的任务量较大, 在备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因此, 对教师工作量和课酬的计算应该做一些奖励和补偿, 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特殊政策, 对评为校级以上的双语示范课程, 除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外, 每门课程每年资助1万元, 连续3年共3万元用于双语课程建设。另外, 各学院还对双语示范课程进行1∶1的资金支持。

3. 注重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 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针对这种状况, 可以为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机会, 以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水平。

8.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国近有600余所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新形势下,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业内的广泛研究和探索。《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就业深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了基于“O2O”和“翻转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经实践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程经济学 OTO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体制改革,自2000年以来,目前我国近有600多所“专升本”及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办学[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与以往的理论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不同,它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的学科。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公式多、图表抽象、计算繁琐,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授和难学的课程之一[1]。在应本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应当如何上好《工程经济学》课程值得深思。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研组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并实践了基于“O2O”和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教学环节的改革

1.项目案例式教学,理论形象化,公式简单化

“应用”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定位应偏向于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纯理论公式的讲解不厌其烦,兴趣不高,因此,对《工程经济学》这种典型的课程,我们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项目中的每一个经济环节为对象,讲一块知识点结合一个案例加以应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O2O”教学模式的引入

如今,手机、iPod等多媒体设备占具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与传统的课堂不相一致。传统的课堂授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一种新的学习交流方式正在形成。针对《工程经济学》的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并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的推广应用,我们采用了线下教育与线上(offline to online, O2O)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主讲,线上网络学习及交流,将好的学习资源、教学问题、课程指导及小组讨论放在线上进行。

3.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引入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工程造价、成本核算、经济平衡点的估算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学习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对机械专业、建筑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实践“O2O”教学模式的同时,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在“O2O”平台的线上环节布置项目案例内容,然后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报告,然后老师点评,小组成员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充分并锻炼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及团队意识。

二、考核环节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对考核环节进行了模块化考核、抢答式课堂抽查、半开卷的考试方式为主的改革探索。

1.模块化考核

传统的《工程经济学》考试常以“一卷论英雄”,学生常以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式应对考试,考后学生对课程知识基本忘掉,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考核的方式,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作业成绩、项目汇报成绩、考试成绩,每一模块构建相应的特色并根据实际设置系数。

2. 抢答式的课堂抽查

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抢答式的课堂提问环节。授课过程中,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举手抢答,回答正确后将给答题的学生记入总评成绩的加分项,这种方式刚开始学生的主动性不会高,经引导和激励后,将会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3. 半开卷的考试方式

《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公式和图表很多,对于工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将公式记错用错的情况,然而在工程项目中,每一名工程经济师都会有一本公式手册,即使是自己记住的,在做项目计算时也是要看公式去计算,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大量的公式去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半开卷”的方式,允许学生用一张A4张写上自己认为会考到的公式带到考场去,考试之后A4纸要上交,并作为一次作业记入总评成绩。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进程加快,对掌握工程经济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多。《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经济性可行性分析、成本核算、正确估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两大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该方法内容已在我校教学过程中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同类院校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文峰,张美玲,胡泽民,等.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教师探讨[J].大学教育,2016(2): 128-131.

[2]张明缓,李芊,袁永博.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2014,23(1): 83-84.

[3]周楠,闫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10:56-57.

基金项目:

9.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 篇九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国际社会竞争的重心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创新型思维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因此,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我国也逐步对我国教育领域开始批判性思维改革。本文分析当前教育中创新型思维的现状及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培养创新型思维中的问题,M一步提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宏观经济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善于质疑辨析,能够抓住要领,推断严格,灵动机智,清晰敏捷的思维类型[1]。它既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它既注重自我控制,拒绝被动接受他人影响,最终趋向独立的人格,也鼓励严格遵循规则的创造,能够在给定的情境中解释和应用规则,形成原创的洞察力。

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早,1910-1939年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期,研究主要以杜威为代表。杜威在其教育理念中并未直接正式地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提出的“反省性思维”概念与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相似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的早期理论形态(Dewey,1933)。同时,杜威提出通过模拟实际的经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养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态度和方法[2]。在此之后,比较系统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批判性思维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拓展。当然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期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的关注。

我国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才引进我国学术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涌现出越来越多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刘儒德(2000)提出,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做出个人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朱智贤、林崇德(1986)指出,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惠泱河等(2013)认为,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核心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张田堪,2012),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相同表现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学生的差异,更展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差距。我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广大教学者的重视,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颇见成效,本文针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基于教学经验,融入创新思维,结合宏观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详细阐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由此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和推广,由此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创新[3]。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以及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事实面前,能够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客观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4]。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是毋庸置疑的,这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是不相称的。朱新秤(2006)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黄朝阳(2010)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真假虚实的知识、观念与信息,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元素,从而对周围的信息进行客观判断、筛选,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通过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融合,使他们能进行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理性缜密的思考,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最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促进大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当前宏观经济社会中的重大经济现象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理性、科学的设计规划,从整体上提升大学教学水平,进一步契合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也对教师对有关理论的起源、发展做出相应储备要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走在经济前沿,保持高度敏感性,⒗砺塾胧导相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将最前沿的经济动态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做出批判性见解。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当前的大学教育教育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知识的形成不是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不断以批判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抛弃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理解与掌握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跳出原有知识陷阱,改变盲从的习惯[5],主动探索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李瑞芳(2002)指出,在当前网络与多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繁杂的信息,那么及如何进行甄别、筛选、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没有批判性思维,他们极有可能形成被各种信息所淹没,被盲从的思维所迷惑,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在课外比课堂中收获更多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没有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更可能被各种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现状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注入式教学,批判性思维匮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表现为:(1)理论观念的惰性化心理接受。学生往往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不加选择,从而缺乏对相关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妄谈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严重不相符;(2)“剧场假象”下的笃信与盲从。培根的“剧场假象说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易受到占据认知”剧场“的那些权威人士的思想障碍和误导,大学生容易陷入”剧场假象“的认知困境,对各种权威言论形成盲从与信服。(3)思想论点的重复与平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对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政策往往是他人观点与评价的重复,很难做出批判与创新的个人论点

[6]。种种显现表明,当前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象极为严重,更加凸显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是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匮乏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宏观经济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与改革,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也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师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学术水平提出了要求,教师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精髓,才能精准无误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教师具有包容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性思维本质就是善于质疑辨析,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理念与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并包容、严谨对待学生的疑问。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按规定教学要求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最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可它能够节奏,将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向结合,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应变得当,对学生的分析加以客观评述,因此,除去理论水平与心态之外,教师的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简而言之,我国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较晚,受创痛教学模式的影响,兼具理论、实践与个人素质的教师比较缺乏,目前可能并不具备形成规模的师资队伍。

2、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叶澜(2001)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一元权威”,却忽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不同的理论学派、观念意识进行对比,从而缺少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缺乏自信,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处于人云亦云的不良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同时,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的局限过于循规蹈矩,对于学生的批判与个性缺乏包容心理,这必定会导致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以及自我意识的匮乏,对学生思维习惯形成束缚。长此以往,对学生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塑造形成局限,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学生学习能力的不适应。批判性思维教学培养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思考、质疑辨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批判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尽可能避免他人思维方式以及理论观念的干扰。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很快的转变参与到这种教学方式中来。整体来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方向,盲目服从市长权威,极少有勇气提出质疑和表达自己意见观点。更妄谈以批判的思维参与主动学习。在思维与心理都不足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参与教学无法达到预想效果。

4、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即强调正面的诠注、阐释与传扬,忽视结构式的问题导向。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知识理论以及观念意识都倾向于正面的分析、阐述,相反却很少教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怀疑的态度提出自己在相关理论知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思考解决自己的质疑。最终导致的是在课堂以及不如社会时,面对已有现象无所适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容易形成盲从现象。

四、意见建议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学方法知识一种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培育宏观经济学人显得尤为迫切。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宏观经济学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不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贯彻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Paul(1993)曾提出教育改革的前提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调整改革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教育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批判性思维。基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课外与课内并重[7],知识讲授与实践活动并行,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1、大力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师资力量。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依旧直接影响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必须照例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第一、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会,邀请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较好的授课老师给其他教师传授经验,互动交流,完善认可教师自身的不足。第二、分批组织教师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比如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等进行十四调研,从宏观经济运作的正式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找到理论与实战的差异,寻找学术的灵感,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条件。第三、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深入贯彻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方针[8]。比如,从高质量的科研单位聘任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科研单位实习或调研,拓宽学生的眼界与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导致学生很少会对教师或者教学提出质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会严重被消解,最终学生慢慢丧失了思考、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习惯性接受教师的理论观念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是创新型新型人才,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2、努力改进宏观经济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民主的,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仍停留在常规状态。对此,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要创建自己的风格,不断创新以求取得更好效果。综合来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教学,如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等。宏观经济学应用性强,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经济现象的理解,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后,教师可以就教学方式转变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定量的封闭性问答和定型的开放性问答,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效果反馈来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

第二,结合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批判性思维的主旨在于质疑辨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如果一个学校有着浓厚的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的进步发展。积极引入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大力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微博交流空间、课程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教学平台,不断扩张大学教学具体实施的覆盖空间。

第四,提供包容的学术氛围。一个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规范合理的学术规划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也能激励学生进行学术批判、探索以及创新,在学习研究中有破有立,锐意进取。对此,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规则,借鉴国内外大学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管理经验。

3、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国多数是借鉴外国经验,主要设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学科相结合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以及间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将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元素有机地融通于大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之中。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包括逻辑学、思辨、科学方法论等,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这些相关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些课程需要额外的师资力量的支持[10],需要专门针对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教师来进行这一工作。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增加这些新的课程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对原本的教学培养计划产生负效果。因此,一些学者指出单纯强调批判性思维课程会,脱离具体的事件内容会导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碎片化,无法真正学以致用,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经济学解释中去。对此,在这些课程外,教师同时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授课内容,启发、鼓励学生用批判、质疑的眼光理解掌握要求的经济学知识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独立自主、富有尊严的肢体人格。

4、完善教学评估模式。教学方针虽然规定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但真正可以改变教学模式的还是课程评估方式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动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堂模式构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徐玲(2016)指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语言、逻辑、音乐、运动等八个范畴。学校应该关注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考试仍是一种主要的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方式的一个极大的弊端便是过分注重分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背离了我们考核的根本目标,强制、特定的考核方式反而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调研项目等评估方式。同时,增加平时成绩(例如课堂讨论,课外讨论、小论文相关信息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等)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11]。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通过开展一些隐性课程,如讲座、校园小型比赛、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介于该种方式形式多样,为评估造成一定难度,所以,目前国内来说相对少见。

五、结语

综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新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理性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宏观经济学势在必行。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其应用型较强,面对实际繁杂实际经济问题,更需要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运用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维在人文社科中的教育学、哲学甚至心理学得到较多的应用,但在经济学领域,尤其是注重宏观层面把控的宏观经济学教育领域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供我们参考的文献并不多,对我们后续研究造成很大挑战,也成为我们现有研究的短板。总之,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克服存在的局限,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其中有规律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高考作文训练要注重“练动脑”培养思维能力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 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 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高中物理老师如何培养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狼王梦800字读后感下一篇:安全经费使用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