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有感

2024-10-25

上海学习有感(共13篇)(共13篇)

1.上海学习有感 篇一

以特色打造百年企业以管理夯实千秋伟业──参观上海环球港有感

上周日在集团精心安排下,同其他同事同赴上海参观了月星集团的“环球港”项目,下午又去无锡项目处进行了了解、考察,颇有收获!

上海月星“环球港”是我个人在国内见到的最独具特色的商业实体店,华美的内饰,要不是周边环境和建筑不相匹配,很难使人感到已身在中国的上海,但宏伟只是外观,其欧饰特色匹配的定位,才是其让人抢眼、令人流连忘返之所在。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家做传统家居业态的企业所打造的“巨无霸”、“大商业”。

据了解,月星家具所打造的上海“环球港”总建筑面积达48万㎡,商业面积近32万㎡,高级办公楼12万㎡,4万㎡五星级饭店,1万多㎡的公共文化区域(免租金),2200个停车位(楼顶及地下),3万多㎡的屋顶花园,历时5年总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逾千家,投资近百亿、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对全球市场,给消费者更多购物之外价值和享受的“特色航母”。是集商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又以欧式建筑艺术为特色,全方位消费体验型为手段的超级文商购物综合体。

“上海·环球港”此种类型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型商场,在国外也有范例。如英国曼彻斯特的特拉福德购物中心,即也是以奢华宫殿建筑造型为特色、歌剧院等文体设施为配置的。其在2012年创造了3000

万人次到访率,相信环球港也能创此佳绩。

其好的地方不言而喻,眼可尽收,我自己将其归纳为6个方面: ① 独具特色的欧式风格建筑;

② 高质高效的系统管理体系;

③ 简单明晰的内部结构布局;

④ 齐备完善的人文设施配置;

⑤ 考虑特细的瑕疵处置方式;

⑥ 可完全复制的连锁商业形式。

这6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在我们集团无锡项目,甚至今后的各大项目上均可学可借,可思可想,但我认为该环球港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

一、其投资回报率问题。假如不考虑融资因素,其以逾百亿的先期投资,庞大的运营成本和其未来带10-20年的营收预估,能否在预期的未来形成可承受之力,这是一个宏观的考量;

二、微观上我们也发现如此良好的地理区域,奢华的内部装修与配置,也不能掩饰其相当的空置门店,只不过其修饰的方法让空摊位与整体内装浑然一体无法发现而已;

三、可收租型的各门店收益以7月5日试营业以来,除特业外,大多数全存在保有态势,均在期待远景和未来。能坚持、守望多久是难以预料的,在何时引爆、发展也是难以预料的,这点可以从开业以来,参观人数为其客观主体可见一般。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借其长避其短,方可在我们无锡项目甚至今后的各大项目中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功。我们无锡项目,我个人认为除借“环球港”之经验外,还需要结合每个项目的实际体量、所处环境来推进项目。如大洋新街口店和桥北弘阳店,虽都是大洋系、一家人,主体相近,但各自定位又尽是不同、各有高低。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无锡项目应该这样去推进:

1.做足前期市调:包括现在已建成的建筑、周边商情、消费辐射区域人口、区域人文等的要充分调研。

2.做对定位论证:应先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才能按既定路线,方针去全面推进。

3.做好人员配置: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均要位对人,专业专注、负责守责、吃苦耐劳、思维创新采是最好。

4.做大特业业态:无锡项目两边已有较大规模的特业,已成势,但未成候,我们项目再加一把火,把气势、规模都做起来,形成无锡知名的餐饮特业区,招来大量消费人群,我们的零售再顺势而上,自然别树一帜。集团领导要我们参观“环球港”,学的就是特色打造的思维,而不是去学大手笔花钱,“环球港”也在打造特色餐饮区。

5.做妙内外装饰。“环球港”是大手笔的内、外装。因为体量太大、在上海无特色而后生,很难立足,必须别有洞天,必须引人入胜。我们无锡项目没有那么大体量,但可以借其“定位”思维,来换手我们的无锡项目: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就是我们的成功。不一定必须投入大几十亿、上百亿来达到。

所以我个人认为:必须以特色来打造百年企业、坚持以管理来夯

实千秋伟业!

以上是自己的上海参观学习所感!未有细致之处,也可能有存在观点差异之处!均是个人所思吧!

丁贵成 2013.11.20

2.上海学习有感 篇二

上海市制冷历史发展陈列馆的筹建起源于21世纪初, 为了使人们对上海的冷冻、冷藏业的生产技术及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并借此推动行业的发展, 由上海上枫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黄宾先生出资数十万元承办了面积达1 000 m2的陈列馆, 并于2003年12月18日正式落成。在筹建期间, 得到了上海市商委、上海市制冷学会、冷藏库协会、冷冻食品协会、水产大学、商业设计院等组织和诸多单位的鼎力支持, 历经7年始才初具规模, 至今尚在开辟的制冷压缩机组陈列室, 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名事室也已初具雏形。

陈列馆共分6大展区, 由2 000余幅涉及与制冷行业的发展历史照、图片, 其中还有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资料。

第一展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上海制冷冷藏事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上海制冷与冷藏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指导, 其中朱德、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朱镕基、庄晓天等领导人曾视察益民食品一厂、食品加工厂、渔业公司、远洋渔轮等单位, 并与第一线人员合影留念, 保存至今。

第二展区:市科委、市经委系统

这一展区着重介绍了早期制冷学术团体发起、早期制冷高等教育建立的历史。约在1954—1955年间, 由葛学瑄 (船舶设计所) 、夏安世 (上海交通大学) 等人发起, 在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内成立了“制冷专业组”, 组长张东叟 (上海禽蛋二厂) , 副组长夏安世、姜尔宁 (合众冷气机厂) , 并由徐世琼 (水产学院) 、葛学瑄、翁斯鑑 (交通大学) 、董天禄等17人组成核心组开展科普培训, 并开设了专业5年制科修班。这个“制冷专业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个制冷专业的社会学术团体组织。其后, 其中主要成员大多成为在1981年4月成立的上海市制冷学会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

早期制冷高等教育的建立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 我国沿海一些学校的水产加工专业已经开始设立了制冷课程, 如1931—1934年, 翁斯鑑先生在浙江定海的浙江水产学校和吴淞、江苏等省立水产学校 (后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讲授“机械制冷”。抗战胜利后, 山东大学于1946年复校时设置了水产系, 由章鸣先生讲授“制冷工程与冷库设计”, 陈修白讲授“食品低温保藏”。

早期的制冷专业设计院由华东设计院、上海民用设计院、上海轻工设计院和上海第二商业局设计室等等, 他们承担了上海和华东地区的冷藏库和肉、禽加工厂建设项目。其中, 于1958年成立的上海第二商业局设计室 (今上海商业设计院) , 拥有林修钺、林泽柱、邱嘉昌等2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 曾设计了远东最大的5万t级吴泾冷藏库, 火车、轮船均可直抵冷库。

第三展区:化工、医药、食品、蔬菜工业

1930年11月, 一座现代化录碱工厂诞生了, 当年的社会名流孔祥熙、潘公展、胡厥文都曾到场祝贺。

1966年, “科发制药”正式改名为“上海第四制药厂”。

1913年, 美商海宁洋行的成立为上海采用机械方式制造棒冰、雪糕、冰淇淋工业翻开了历史的一页;1950年2月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成立, 创立的“光明牌”冷饮很快就超越了美商的“美女牌”, 成为当时最受市场欢迎的冷饮品牌。江泽民同志当时任第一副厂长、工会主席。

自20世纪70年代起, 为了稳定市场供应, 调节市场淡旺季以及调剂上市花色品种, 陆续建立了储藏新鲜蔬菜的高温冷藏库, 如国庆路、杨家桥、曹杨、彭浦、塘桥等蔬菜冷库。而且, 还在松江的佘山、辰山、天马山建立了3座山洞冷库。

第四展区:水产、制冰

1925年1月, 由舟山鱼行老板兼舟山通商银行行长张小根为主集股在周家嘴路953号建造上海永新冷库, 设冻结室1间, 冷库容量800 t/次, 用约克压缩机2台。据记载, 这是上海最早的水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业。

1932年, 杏花楼、新雅等几家大酒店的资本家集资在虹口峨眉路315号开设了宏昌冷气股份有限公司, 储藏冻肉、冻鱼等食品, 设冻结室2间, 冻结能力为5 t/日。

1933年5月开设的“洽茂冷气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较早进行鱼类冷冻保鲜的冷库, 当时冷冻鱼1年可达1 900 t。

上海的制冰始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 由英国人开办的“上海机器制冰厂”生产机制冰用于食品工业;1906年英商“华昌冷气公司”生产机制冰开始用于水产品保鲜;1923年英商屈臣氏公司在杨浦区霍山路420号新建“屈臣氏汽水厂”主要生产汽水, 附带制冰日产18 t, 机器为1台9寸约克机。

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上海复兴岛冷藏制冰厂 (复兴岛水产冷冻厂) , 日产人造冰90 t, 建有冻结间 (30 t/日) , -18℃冷藏库 (约500 t) 和储冰库 (1 200 t) 。此后, 又在江浦路新建了冷藏制冰厂, 并将周家嘴路、峨眉路、霍山路等厂房扩建和设备更新, 依次提高了制冰能力和库存量。

20世纪70年代起, 水产系统新建了2家大型万t的制冰冷藏企业:中国水产上海公司冷冻厂、上海水产供销公司军工路冷库。前者为6层楼建筑, 6楼为桶冰制冰池, 5楼为冰库;后者低温冷藏库10 000 t/次, 日产桶冰200 t。

第五展区:畜肉制冷加工业

我国的活畜宰杀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专业的宰杀作坊, 据史载, 1893年上海公共租界开设了虹口宰牛场 (九龙路) , 此后南阳桥、曹家渡、大南门都相继开设了宰牲厂。

1932年, 在虹口沙泾路10号新建了远东最大的宰牲厂, 俗称“四卡子桥” (即周家嘴路桥) 杀牛公司, 采用麻醉和电锯分割, 每天可屠宰加工牛100头左右, 并设有臭氧消毒的风冷库, 其制冷机由约克公司提供。

解放前夕, 上海共有大小宰牲场102家, 年宰猪约100万头、宰牛6~7万头、宰羊8~12万头。解放后, 先后对私营的薛家浜、曹家渡、杨家渡、江湾、新泾、真如、吴淞宰牲厂和光荣宰牲厂等9家清产核资, 于1956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1955年, 上海市政府决定创办“上海清真宰牲厂”, 宋日昌副市长带领该厂第一人阿訇许鸿泉, 确定在徐家汇建厂落成。

1959年1月, “上海清真食品公司”在大场正式建成 (俗称牛羊肉公司) 日宰牛500头。

自1970年起, 上海食品公司先后新建、扩建了大场、龙华、吴淞、张家浜等肉联厂, 新增冷藏库容量达42 000 t, 速冻能力450 t。

第六展区:禽蛋制冷工业

上海最早的冰蛋厂创始于1908年, 民国2年 (1913年) 起始, 英美洋行陆陆续续开设了海宁、培林、怡和、美国班达、和记、英国华懋、汉中等7家蛋厂, 主营出口, 兼营制冰、冷藏业务, 均采用机械喷粉、冷藏新工艺来生产冰蛋、干蛋和湿蛋。

解放后, 根据人民政府扶持私营工商业的方针, 在上海市禽类蛋品公司的领导下组建了禽蛋一厂、二厂、三厂、华山路、光复路、南翔、黄渡等13个单位, 从事鸡鸭鹅的屠宰加工、蛋品加工和冷藏, 以供出口或内销。尤其在五六十年代禽蛋加工业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后, 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设备的革新, 已逐渐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系统工业的发展史, 无不与制冷压缩机的发展息息相关。制冷压缩机在解放前都是从美、日进口的, 美国约克双级机 (n=360转/分) , 英格索兰大型单缸或双缸氨压缩机, 转速仅为60转/分。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上海的私营机器厂纷纷仿造进口的氨压缩机, 用于制冰和冷藏, 如今复兴岛水产冷冻厂尚余有数台。直至1934年起, 众多的私营氨压缩机机器厂组成了人多势众的“上海合众冷气工程公司”, 经营制冷设备与工程安装。直到公私合营挂牌为“上海合众冷气机械厂” (今上海第一冷冻机厂) , 利用约克技术, 成为全国第一家具有生产氨制冷压缩机的企业。

3.上海学习有感 篇三

◆ 新闻背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公布了2009年实施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韩国在阅读素养,新加坡在数学素养,芬兰在科学素养方面分别位居第2,与居于首位的上海的差值在17~38分。

这个测试具体是怎么做的?跟我们平时的考试类似?考察的范围是……我不知道,所以,也很难跟自己的情况进行比对。

直观的感觉,评估的项目似乎很有限,都是花时间下去就能有所提高的。结果很明显,评估成绩比较好的国家都是有名的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当然,我们在承认上海中学教育成果的同时,还应该反思,时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是否成正比?学生的其他方面,比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是不是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杭州市第二中学李倩云

我觉得,这个测试结果,除了证明上海的教育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其他发达国家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吧。代表参加 PISA评估的学生都是成长于发达国家(城市)的,教育条件好、生活水平好、文化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是顺理成章的。中国有13亿人口,地区贫富差异大,教育问题突出。许多孩子不仅没有书读,连温饱都成问题。所以,与其关心这种没有太大意义的排名,不如想办法把教育资源更公平地分配吧。

再者, PISA测试成绩好就等同于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强了吗?当我们在各种国际奥赛中摘金夺银的时候,为什么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这么遥远?

兰溪市第三中学唐国钒

作文“新八股”,何去何从?

◆ 新闻背景

最近,一位姓梅的女士向记者反映:老师教作文都是拿以往中高考高分作文作为模板让学生们模仿,连其中的结构、事例、成语、华丽句子也要求大致相同,结果全班50多个同学的作文写出来全都雷同。“都千篇一律一个模板套出来,这还是作文的本意吗?”她为此非常担心……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每次语文考试,我写作文的时间绝不会多于20分钟。这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写作文没有快感,纯粹是完成任务。20分钟时间,足够写就一篇架构完整、词句精美、主题突出的文章来了。

我喜欢文学,参加过不少文学比赛,偶尔还能拿个奖。只有在这类没什么题材、写法限制的文学比赛中,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所谓文字梦想。我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语言才能,畅快表达对各种社会现实的独立理解和思考……

画画也是一样,据说每年的美术省统考中都会出现大量的雷同卷。天资平平的美术特长生们,只要勤练构图模式,都可以迅速提高分数。可是,成绩上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我们的创造力呢?

天津大学黄哲信

小时候,老师会给我们推荐各种他认为“有用”的作文书,让我们每天背几小段,然后她抽查。老师说考试的时候能把别人的东西背出来写上去,这就是你的了。现在高中了,开始喜欢看新概念作文之类的东西,也许是跟我们的真实生活、情感比较贴近的缘故吧。不想老师看到后,语重心长地说,高考时写这类作文可能会得低分的,你还是少看为妙……我顿时语塞。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新八股”还是有用。因为我平时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没素材写、没话说,“新八股”起码能让你的作文分不至于太低。我觉得,与其责备“新八股”,还不如好好反思下我们的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前辈们,对“新八股”如此五体投地?

4.上海之行有感(精选) 篇四

曾智辉

为期5天的上海培训落下帷幕,5天的学习生活让我感受良多,好像又回到那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然而又结合我十多年的经验总结,越发觉得我们如果不经过培训,我们的见识就犹如井底之蛙,是那样的可笑,可悲。众教授超时代的想法真让人耳目一新,让我对我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想法。

几位教授的教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76岁的长都钟启泉教授所讲的《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其中他讲到,新课程的改革的理念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我记忆犹新,这样的话虽然我们也天天和学生在讲,在灌输,但,从一位老教授的言语中讲出来又是那样地振奋人心。他又说,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现在很多人学习,都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都想着如何才能向上流社会前进,却不知,要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难生存的。当他提到,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堂不变,教师不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学校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的确的,没有教师的改变,哪来的学校改变?在他讲课的第二个模块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所举的一个例子,说一些老师争课的问题,他说,聪明的老师,根本不用去争课,曾经有那么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很头痛学生背古诗的问题,课程又不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学生,他想了一个法子,每周到厕所的门背后贴一首古诗,到了学期末考试的时候,整个年级的古诗成绩有着明显的提高。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招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是自动自觉地,完全在无意识的时候,就把一首首的古诗记在了心里,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教学也并不是没有方法,只是看我们有没有思考到位而已。

第二位老师是周彬老师,他的主题是《好课与好人》-从课堂文化看教师人生。他的课讲了3个多小时,也是唯一一个在众多老师中,只用一张PPT就能讲完全场的老师,而且在他讲课过程中,一边是掌声,一边是笑声,让们们轻松愉快地渡过一个上午。他说,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现在我们教学生,都总是想着如何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中,却没想到,如何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在这里,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灌输这个理念。他又说,我们作为老师的聪明是很聪明了,但有没有想过,很多学生其实很想超越你?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证明他比老师更聪明。的确,当学生能比老师更聪明,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游刃有余,我是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的。

5.上海世博会有感 篇五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上海世博会主题曲 《欢聚在这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歌《世界看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曲《我们一直都在》

世博会看来是以文化和生活关系做主题的了。这是很好的主题,文化的不同来自于世界观的`不同,也来自于不同的对世界不同的着眼点。西方地理环境与东方必然有差异,南方与北方地理环境也会有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文化也影响了民族的繁盛和衰弱,因为宇宙是有规律的,文化发展与宇宙规律相一致成分多,违反宇宙规律的少就容易繁盛。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在多年前后文化发达社会繁荣;然后是古希腊阿基米德时代还看的出对真理研究的深入,因而也有一时繁荣;之后是古罗马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了欧洲的繁荣;现代的欧美重视科学,新文化以重视科学为代表,以可学的方法探讨宇宙真谛,开创了科学文化时代。

其实文化的祖宗是中国。现代四大发明来自于中国;目前站在科学最前列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二进制数学,他们的理论形成都受到了中国古文化的启发。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自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来自于《道德经》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有如此先进的古代文化为什么近代衰落了呢?这就是因为,文化传承上出了问题。中国古代的帝皇在打下江山前是很重视文化的,能基本上顺从宇宙规律去做事情。得到江山以后文化就出现了异化,科举制度形成就是不符合宇宙规律的文化异化。因为其目的是我皇帝本人掌握了宇宙规律,希望天下的聪明人不掌握宇宙规律,这是出于私心的产物,而私心本来就是违反宇宙规律的。因而中国有了重学不重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伪文化。这是和孔老夫子的学术并重(通六艺)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孔子要求先做,为人师表,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格物,就是观察自然;孔子的七十二贤都是能做事的。

文化的异化使得中国重学不重术,其结果是:外国人拿着中国人发明的术(火药、指南针)来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中国曾经的成为了半殖民地。这就是宇宙规律给予的惩罚。中国在亡国之痛后,才懂得了术的重要,五四以来是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因而才重新崛起。中国人是很幸运的,国学的精华还在,西方的技术已有,东方的技术还值得挖掘。比如中国的营养学要和西方营养学结合产生新的营养学;中国的医学要和西方医学结合产生新的医学;中国古建筑学要和西方建筑学结合产生新的建筑学;各个领域东方有东方之长,西方有西方之长。中国在最好的时空点上,大有希望。

世博会作文

期盼上海“世博会”

相约“世博会”

世博会

6.观上海世博会有感 篇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鲜明主题。城市化,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可是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以及梦想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也许都或多或少有所疑问。从2002年获得世博会的举办权以来,上海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大改造运动,工地满城、尘土飞扬、交通拥堵的日子,持续了将近8年的时间。可就在这8年的时间里,人们不知不觉地发现,交通方便了: 2号线延伸了,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先后开通了,中环、新建路隧道、人民路隧道也通车了,上班可以坐地铁了,开车不再拥堵不堪了;环境优美了:老旧的楼房刷新了,平改坡了,路边的垃圾不见了,花草增多了……上海,用8年的实践,生动的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也使每个上海市民完成了对世博主题由疑惑到坚信的思想转变。而当你参观了世博会,观看了通用汽车馆的“直通2030”,体验了思科馆的智能互联生活,聆听了日本馆机器人演奏的“茉莉花”,品尝了中国企业联合馆机器人烹制的“宫爆鸡丁”,你更会和我一样,对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充满激动,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世博会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人类迈向和平与进步的阶梯。在世博会上,全世界的人们欢聚一堂。不论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民族,源于何种文化或宗教,面对世博会上人类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进步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追求和平与合作的梦想,不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沟通的么!是的,当你游走在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里,你会发现,2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展览,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来了;发展中如国家古巴、越南、毛里求斯、乌干达也来了;台湾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来了,朝鲜和韩国来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来了,甚至连海盗猖獗的海地也来了……;当你参观于某个国家馆时,你会发现,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说汉语的、英语的、法语的、德语的、阿拉伯语的等等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此刻都摒弃了分歧与隔阂、忘记了冲突与战争,都沉浸于同一个环境,欣赏着同一个展品,品味着同样的风味,迸发出同样的欢笑!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响亮的格言,蕴含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理解。世博会是科技成果的收藏者和展示者,更是文明演进的承载者和推动者。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上升的螺旋。回首150多年的世博史,“进步、创新和交流”的主旨从来不曾动摇,而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一步步进入更高的境界。当严酷的竞争敲碎了和平,当过度的欲望伤害了环境,当对自然的“征服”遭遇到惩罚,人类开始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人类需要怎样的“创新”?世界需要怎样的“进步”?曾经在早期世博会激情展示为“进步”的某些生产方式,因伤害环境而迅速沦为“落后”;曾经被一些国家推崇为“美好”的生活方式,因虚耗能源而被质疑否定。从“科学、文明和人性”到“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从“无污染的进步”到“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世博会不断变化的主题,直面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困境。重审几代人顶礼膜拜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世博会关于“进步”的理念被植入“可持续发展”的“芯片”。从此,世博会不时担当起人类文明的“思想者”,站在技术巨人的肩上,关注和平、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选择在上海探讨这样一个主题,贴切而适时。当人类历史上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时,从上海世博会出发,人们即将展开的这一轮探寻,将为人类社

会的文明进化提供宝贵的镜鉴。英国的伦敦案例馆、德国的汉堡案例馆、加拿大的温哥华案例馆、沙特的麦加案例馆、西班牙的马德里案例馆、中国上海的沪上生态家案例等等,上海世博会创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55个不同国家的城市代表性案例,不就是上海世博会为人类探讨未来城市发展所提供解决方案的生动展示么!

7.论近代上海女性的英语学习途径 篇七

一、通过教会女学堂学习英语

自1842年以后,随着西人的大批进入上海和租界势力的逐渐扩大,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优势,迅速崛起。正如时人所说“:道光二十三年,诏准西洋各国南五口通商。上海居五口之一,遂变而为互市场,商人由此而群至,货物由此而毕集,市面由此而聚兴。”[3]28大批的洋人带着家眷入驻上海的英租界,上海很快成为欧洲传教士们创办教会学校的平台。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和文明的机构。自1850年4月美国传教士在上海老西门开办的裨文女塾起,上海就开始有了教会女学堂。1881年,美国圣公会将上海文纪、榜文两女塾合并成立的圣玛利亚女校;1890年美国监理会在上海创办了中西女塾。这些学院一度是教会在上海进行英语教育的经典学堂。如中西女塾的教学管理上,虽然有“中西并重不偏枯”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使用全套美国教材,所开设的算学、地理、音乐、体育、格致、宗教等课目,都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至1900年后,随着许多富商家的女儿进入中西女塾就读,中西女塾已成为上海上流社会青年女性梦寐以求的镀金名校,也是上海上层女性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

1877年,随着上海教会学堂形势的发展,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各地的126名基督教传教士与会,大会上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专门编写教会学校使用的教科书。1890年5月7日至20日,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为“中华教育会”,其对中国教育与读书的指导性也更广泛[4]66。总之,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基督教会已经把西方原版的史学著作和历史教科书引入到上海女学堂里,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商业往来和中外交往,一部分教会学校开设外语课‘,将要认真地教授英语’。1877年虽然在是否教授外语上存在着争论,但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后,教会学校更重视外语教学。1890年后,大多数人已赞同教会学校开设外语课程,有些学校已开始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4]67由此可见,近代的上海女学堂都在积极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教会女学堂遂成为上海上流女性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近代史上第一批英语女性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在职场中学习英语

上海开埠后,大量洋货的涌入,严重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以1880—1890年十年的情况而论,进口棉纱值从3648112关两直线上升,到1890年最高达19391696关两。棉布进口值,始则在一千六百万关两以上,继则超过两千万关两,最高达30941793关两。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庞大的纱布流通量首先是集中在少数都市后流散出去的,此中尤以上海一度集散的数量最大。”[5]93因此,洋货的涌入最先带来的是上海一带的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破产,西方国家机器纺成的纱品价廉物美,与乡村妇女手纺的纱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乡村手纺纱线顿时丧失了大面积的市场。于是无法维持生计的女性开始进入英美国家在上海开办的机器大工厂工作。从外企方来看,因为女工工钱低廉,所以近代上海的外企开始使用女工代替男工。1861年英商在徐家汇创办怡和纺丝局,该厂最早使用女工,致使上海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女工。到1888年前后,上海的一些茶栈、丝栈、火柴厂、蛋制品厂都有女工。据《字林西报》估计,到1893年前后,上海有1.5万到2万名女性“从事清理禽毛以便载运出口,清拣棉花与丝,制造火柴与卷烟”的工作。又据1907年的《时报》引《字林西报》云:“查上海租界上年轻女子,共有六万四千人。其中,在新学界读书者有一千人,在各厂做工者有三万人。”这些女工云集的外企都使用外籍(日籍,印度籍)管理人员,并把英语当成工作用语。如在夏衍的《包身工》里,就可以看到把工头称为“拿摩温”的细节。“拿摩温”是英文NUMBER ONE的谐音,意即“第一号”,也是“工头”的别称,原先只用于近代上海的外企,后来上海的华商工厂也沿用此称。从这个证据来看,在上海外企里工作的底层女性,虽然工作环境恶劣,但在与外籍人士接触的客观环境中,底层的上海女性也有了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其他如租界里的女茶倌教会医院的女护士、教会学校里的女工、洋行里的女职员、洋人的家庭服务人员等,都是能够近距离接触洋人的女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烟馆林立,为了招揽生意,精明的馆主们开始雇佣年轻女子为烟客递烟送茶,这就是上海的“女堂倌”。据《申报》报道云“:上海之洋泾浜开张烟馆者,所用走堂皆系少年妇女,姿色仅中人,而妆饰妖丽,勾引游人。”处于英租界里的女堂倌,虽然与以身娱客的妓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在华洋杂处的条件之下,女堂倌穿红挂绿,招摇于市,自然是上海的风尚人物。所以女堂倌能够在职场上习得英语口语,也是完全可能的。

在教会学校工作的女性是成年女性,她们进入洋学堂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读书。如1897年底的《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的第四条规定“:堂中执事人员,皆为女性,并规定自堂门以内,不准男子闯入。司事所居,在门外另辟一院;学费每月每生银一元,伙食不计其内;雇佣仆妇,一切侍奉均须周到。”这是在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的前提下产生的校规,在此规定之下会有一批成年女性或因为要照顾富家小姐、或被教会学堂聘用为女工而生活于洋学堂里。在教会学校的英语环境里,她们自然要习学一些简单的口语,这种被动的习学,也使得一些底层的成年女性有了习得英语的时机。创办于1844年的上海仁济医院,原名中国医馆,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南市创办,是上海开埠后建立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1846年迁入上海英租界西部边界外的麦家圈,定名为仁济医馆。在这里工作的有英籍的医生和护士,也有来自上海的女勤杂工和护理员。在这种华洋杂处的工作环境里,上海籍的勤杂工必须向英国籍的医护们学习简单的英语口语,才可与他们顺畅地交流与配合,这就成了她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理由。

三、留洋时学习英语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为浙江宁波人,因其父母早逝,金韵梅被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加梯博士收为养女。1872年麦加梯博士离开宁波去日本任职时,8岁的养女金韵梅同行至东京。天资聪慧的金韵梅不久就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日文和英文。1881年在麦加梯博士的资助下,金韵梅赴美留学,成为当时美国纽约女子医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金韵梅并不是上海女性,但从她的这一情况来推测,上海亦有许多如麦加梯这样的教会人物,他们一直都把目光放在对下层贫儿的关注上,并热心地收养流浪儿童,如麦加梯那样收养弃儿并把他带到英国或美国的事情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19世纪末宋氏三姐妹留学美国是当时轰动上海滩的大事,因其父宋嘉树坚持让所有的儿女都去美国深造,1904年16岁的宋霭龄只身赴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两年后15岁的宋庆龄、11岁的宋美龄也进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尽管在留美之前,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过,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英语,但真正熟练地掌握英语在于她们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学习过程。三姐妹留美时间长达6年,养成了娴熟的英语水平,使之在上海滩传颂一时。由此情况推之,上海会有不少经济雄厚的家庭紧追清末的留学之风,将其女儿送往欧洲留学,使之成为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的女性,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第一批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列强在中国的租界》编辑委员会.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黄友珍.中国近代百年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8.上海学习有感 篇八

目前全球已有的5个迪士尼乐园分布在三大洲,美国有两家,在洛杉矶和奥兰多,另三家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

5家迪士尼乐园中,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士尼面积最大,有12228公顷,1 971年10月向公众开放,耗资7.66亿美元,由7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公园、6个高尔夫俱乐部和6个主题酒店组成,全部玩下来最少要5天时间。位于加利佛尼亚州的洛杉矶迪士尼乐园,是全球首个迪士尼乐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1955年7月17日开业,占地206公顷,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前来游玩。

位于巴黎马恩河谷的迪士尼是欧洲唯一一家迪士尼乐园,占地面积1951公顷,有“迪士尼乐园”和“华特迪士尼影城”2个主题公园。资料显示,由于巴黎迪士尼乐园开业时正值欧洲经济衰退期,游客消费意愿下降,加之当时法郎坚挺,外国游客消费成本升高,仅仅开业一年,巴黎迪士尼的亏损就达到9亿美元。在经过多年亏损之后,巴黎迪士尼乐园终于在2007财年至2008财年的营业额达到13.3亿欧元,首次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香港迪士尼乐园在现有5家乐园中,不仅年纪最轻,面积也是较小的,所以,除了参考欧美同行在招揽人气、应对危机的做法外,同处亚洲的东京迪士尼乐园无疑成为上海最近的借鉴对象。更何况,东京迪士尼乐园的经营情况也是5家中最好的。

东京迪士尼乐园有“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海上乐园”2个主题乐园。即便在金融海啸的袭击下,去年乐园的入园人数仍刷新历史纪录,达到2700万人次;相关销售额达到3892亿日元,其中纯利润180亿日元,每个入场者平均消费9719日元(包括门票)。

对上海来说,东京迪士尼乐园既是最近的竞争对手,也是最值得研究的成功典范。一方面,上海迪士尼的建造过程很可能将采用日本模式。所谓日本模式,即政府提供土地和绝大多数建设资金并控股,日常管理交给美方团队,每年向迪士尼公司交品牌费和经营收入提成。另一方面,日本模式是以家庭牌作为迪士尼方案,而和香港迪士尼乐园以儿童为主的方案不同,这就需要乐园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家庭消费的特色。

9.上海学习有感 篇九

昨日,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举办了首场面向观众的看片。《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们,成为了第一批观众。一看完片,现场的科幻迷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被中国科幻燃到了。特别是看到上海陆沉的画面、上海大炮的开炮场景,震撼且自豪。

“中国科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科幻迷的体会更深。因此,也更敬佩主创团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六年磨一剑的诚意。这样的作品,值得更多支持和鼓励。”在映后的交流环节,很多观众都对电影的完成度表示超出了预期,也表达了愿意陪中国科幻共同成长的包容。

面对观影后的好评,电影《上海堡垒》的制片人王琛在现场诚恳地说:“在《上海堡垒》之前,中国科幻电影还有《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就没什么了。《流浪地球》比我们更艰难,更不容易,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干下去。说我们好,是观众包容。我们没有想做得多伟大,只求把中国科幻的接力棒再传下去。让中国科幻,真的能薪火相传。”

也有观众向滕华涛导演提问,为什么坚定地想让鹿晗出演?滕导表示,第一标准,是符合角色,“江洋这个角色并不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人物,他身上有着很中国的情感。敢牺牲自己,去保卫世界,却不敢向爱的人表白。外表看起来热血,内心却很内敛。在鹿晗身上,我看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感觉。”

滕华涛导演提起鹿晗的仗义出演,依然很感动,“他就答应了出演,对于鹿晗来说,他的选择很多,偏偏选了这样吃力不讨巧的事情,非常不容易,我很敬佩。我跟他说故事的时候,他就很兴奋,说我们也要拍科幻电影了,他也希望能为中国科幻做点什么。”

2019《上海堡垒》观看影评

8月4日,国产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导演滕华涛,原著作者江南,领衔主演鹿晗、舒淇,主演石凉、王宫凉、王森、孙嘉灵亮相,和观众们分享了电影的幕后故事。

《上海堡垒》讲述了在未来科幻世界,外星黑暗势力袭击地球,企图夺取仙藤。上海成为地球最后的希望。上海堡垒成立灰鹰小队,由江洋与其好友组成,负责击退外星侵略者。指挥官林澜受命保护击退外星人的秘密武器。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所有人都为保护上海付出努力。

《上海堡垒》制作花费了六年。导演滕华涛表示六年时间刚好是一个人念小学毕业的时间,所以他把这部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小学毕业的作品。这六年很长时间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是一定要有人先做。现在他交出这份作业,认为自己没有白花这六年时间。片中特效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导演表示像上海大炮和上海陆沉这些镜头都花了很漫长的时间才完成。

原著作者江南表示看到这部电影内心还是很欣慰的。他六年前开始和滕华涛导演接触,当时他对于科幻还不是很有信心。在导演的坚持下,电影变成了大制作。现在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江南当时觉得工业基础没有办法完美做出来的。对于作者而言,他在写这本书时,从没想过会变成一部大制作。

主演鹿晗在接到这样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时,内心也是半信半疑的。他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怀疑的是感觉拍摄难度很大。但看完成片认为电影拍的很成功。

对于片中两位主演的感情戏,舒淇表示,江洋就像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线生机。她对江洋的感情更多在于希望在世界末日时,会有英雄出现拯救这个世界,拯救所有人,给人类带来希望。所以对江洋更多的是关爱和期望。对于鹿晗来说,江洋是刚入伍的新兵,是一个比较含蓄的人。对于林澜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更多的是仰慕。

2019《上海堡垒》观看有感

“上海即将陆沉,这样一座非凡的城市,希望能为人类换取一线生机。”今日,由滕华涛执导,根据江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曝光终极预告。短短两分钟的预告,揭示了外星文明入侵后的人类危机,同时也展现了这场未来战争的热血与悲壮。

终极预告由外星文明入侵地球而拉开序幕,随着世界几大城市陆续遭到重创,中国上海成为了地球最后的战场。以鹿晗、舒淇所扮演的角色为代表的坚守在这座城市中的战士,并肩筑起了最后的防线。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从黄浦江中破水而出的“上海大炮”,据悉,这是片中人类反击外星文明的秘密武器,预告中的短短几秒镜头,便已彰显了它的震撼与威力。目前,电影《上海堡垒》的预售活动正在各大平台火热进行中。

中国上海,首次成为未来战场

秘密武器“上海大炮”重磅亮相

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又一位探索者,《上海堡垒》用六年时间尝试了国产电影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挑战科幻战争的电影类型;第一次迎战外星文明;更是第一次在中国本土打响未来战争,中国上海也成为了守护人类文明希望的主战场。

预告中,上海堡垒的战士与外星文明展开了殊死搏斗,而在惨烈压抑的战争氛围中,上海也不得不选择陆沉,将昔日辉煌的城市沉入地下,场面震撼却也令人心痛。与之相对的,则是“上海大炮”带来的希望,当“上海大炮”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尽显大国重器的威力,惊艳十足。在电影此前的预告和海报中,已经能窥得“上海大炮”的模样,终极预告的这几个镜头更是令人热血沸腾,究竟“上海大炮”会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令人期待。

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全人类并肩筑起“最后的堡垒”

电影中,面对外星文明,人类不仅有秘密武器,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深渊之井,战备防御完毕”、“上海大炮,准备完毕”、“灰鹰小队,准备就绪”……江洋(鹿晗饰)、林澜(舒淇饰)等人一声声准备作战的集结宣言,坚定而决绝。正如预告中所表达的那样,“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全人类并肩抗敌的热血信念,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情怀。

在谈到电影的创作初衷时,导演滕华涛表示:“我们不想要孤胆英雄,还是期待看到一个团队在共同成长,共同承担起保卫人类文明的重担。”原著作者江南也坦言:“《上海堡垒》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它所体现的‘情’是非常中国化的,有兄弟、战友之间的小爱,也有在灾难面前,人类凝聚力量携手抗敌的大爱。”

2019《上海堡垒》观看心得

由鹿晗、舒淇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将于9日起在全国上映。导演滕华涛说:“我们是站在《流浪地球》的巨人肩膀上,尝试了科幻的另一条路。”

滕华涛4日在京介绍,影片《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同名小说,讲述了未来世界外星文明突袭地球,守护人类希望的最后一战在中国上海打响的故事。

“我们要做的中国科幻电影,不是西方式的孤胆英雄的故事,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家国情怀,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情怀。”他说。

滕华涛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电影《失恋33天》《等风来》、电视剧《王贵与安娜》《瞧这一家子》等。

“能在国产电影中,让观众看到中国城市的奇观,我觉得很值得。”滕华涛说,“我们没有想做得多伟大,只想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出一份力,让中国科幻电影,真的能薪火相传。”

制片人王琛表示,6年前《上海堡垒》开始筹备时,最难的是如何能让人相信中国可以拍出好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很幸运,有一个团结的团队。在没有多少演员相信中国科幻未来的时候,鹿晗、舒淇、石凉等就坚定地加入了我们。”

2019《上海堡垒》观看体会

19,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诞生,1来,科幻电影始终承载着人类对未来和未知的想象和情感。如今,在这条因欧美和日韩科幻而显得拥挤的世界银幕跑道上,中国电影人正在疾步奔跑。

随着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创下46亿元票房,2019年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科幻元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产科幻大片《上海堡垒》也揭开了面纱,宣布将于暑期档上映。原著高人气、制作高投入,有人用“井喷”形容中国科幻电影票房的走势,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国国产科幻电影在内地影市的票房份额,可能首次超过好莱坞科幻片。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全球的业界专家就中国科幻电影当下的发展状况,未来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突破的难点展开深度对话。

热点:中国科幻电影获得全球电影人点赞

类型片那么多,中国科幻电影缘何成为其中被业界一致看好的种类?

中国科幻片的崛起有目共睹,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主题论坛上,国际知名电影人纷纷点赞《流浪地球》。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赢在国际水准的制作,更赢在其中的中国味道。

曾执导过《独立日》《哥斯拉》等科幻片的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流浪地球》的评价是“惊艳”:“这部电影非常中国化,它讲的是一群人是集体,而不是单独一个人,这体现了合作的价值。”《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视觉特效总监保罗·富兰克林则认为中国特色是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影坛的关键,“科幻片探索未来,探索各种可能性,在适当的时候给观众一些警示。《流浪地球》充满了中国人对于宇宙观、世界观的思考,这些都让中国科幻非常有前景。”

中国科幻大片的崛起,背后是中国电影消费的升级。“随着中国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喜剧和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观众期待更高制作水平、更高质量的电影。”《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认为,科幻类型的走强预示着工业化电影作品正迎来“黄金时期”。事实上,《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并非空中楼阁,在它出现前,国内围绕科幻电影的消费,无论是从数量和票房都呈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科幻电影的票房整体占比已超过20%,数量已增至30部左右,国产机甲类、时光穿越类科幻片,在影视点播网站上的评分也渐渐走高。

不过,想要驾驭好一部科幻电影并不容易。“最困难的阶段是开始前三年,对于怎么把科幻电影从剧本变成画面,我们完全没有经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摸索。”滕华涛说。从 《流浪地球》到 《上海堡垒》,业界在看到中国科幻电影创制能力走向成熟的同时,也直言不讳科幻电影的技术实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套严格、准确的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以及制作团队的建设。在《上海堡垒》制作过程中有不少海外合作环节,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制作公司协同工作,但剧组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培养本土团队,建立本土体系。滕华涛说:“我们把特效管理交给中国公司,大概管理着七个国家的十几个团队,希望借此可以孵化和带动一批中国的技术公司。”

难点:找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科幻原型故事

科幻经典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视听效果或者脑洞大开,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问和哲学思考。

以欧美制作的经验来说,目前的电影特效水平,要拍出常见的科幻元素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地表达宏大的世界观,突出前瞻性的启示意义,而不至于沦为披着科幻皮的动作片或者爱情片。《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把电影比作人,他认为文化内核就是人的灵魂,而美学部分相当于人穿的衣服。《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危机时,中国人的选择是带着地球“流浪”,这与很多西方科幻片中坐着火箭撇下地球狂奔的解决方案不太一样,在影评人看来,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固有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内核,也是影片引发情感涟漪最终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

“当下,中国电影编剧层面遇到最大困难是怎样跟本土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怎样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令中国观众认可的角色。这是电影行业永远的难题,对于科幻类型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大。”影评人张小北认为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原型故事”,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树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显然,中国科幻电影想要真正站稳脚跟,一部两部叫好叫座的作品还远远不够。“《流浪地球》上映后,中国科幻电影大致有一个参考点,之后需要通过越来越多的作品和观众交流,得到反馈后,才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市场。只要到了那一阶段,科幻类型才能够真正在中国本土化。”

10.上海交大MBA培训有感 篇十

晚上好!

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个机会,参加公司与上海交大举办的这个MBA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通过这几期的培训,感觉收获颇多:

一、学习方面,本身基础比较薄弱,离开学校之后参加了多次学习,都是技能或专题的培训为主,从没接触过系统的培训,也非常渴望有这么一次系统的学习。学习主要在于态度,记得有一堂课,老师问我们为什么来学习,个人觉得,希望通过培训拓宽知识面、开拓思维、学习工作的方法及技巧,提升综合能力。其实读书只是开始,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学以致用,是我们今后应该多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次学习的目的所在。

二、了解人,同时了解自己,“情绪管理与压力控制”课程,我们学习了基本的心理、潜意识等知识,这些知识不光能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及压力,同时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也能付诸于实践,运用到员工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面对90后员工的管理,我们要以正向激励为主。

三、开拓了视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以前可能更多的关注与本职工作,考虑问题基本围绕事务性方面考虑。在第一天所讲授“经济转型环境下的创新管理”,深入浅出的讲授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12年的经济走势,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危机以及我们该如何选择。使我对经济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意识到企业生存的危机,要求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战略决策”,通过2天沙盘演练,了解了企业运行,学习到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其实生产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瓶颈,主要是我们发现瓶颈后如何予以解决问题,同时认识到企业运营过程中团队的重要性。运营与供应链,让我们了解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今天飞“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了解了3个报表的联系与区别;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由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财务报表的作用及分析。通过这些的学习,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和位置来看问题、分析问题,更具全局性及长远性。

四、创新,企业需要创新,涉及管理、产品、设备、服务多个方面,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创新的方向及重点。也是我们了解到创新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在管理过程中细化,落实到具体,要善于总结,持续改进。同时我们要永远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我想这一次MBA培训,必将是一次影响到我职业规划的的学习过程,一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开拓思维,使我能更好的完成公司赋予的职责。

最后衷心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学习经历。同时祝愿大家都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11.上海学习有感 篇十一

一、以学论教,重组教材

新版的《英语》教材非常适合于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每一个板块都为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提供了方便和独特的设计,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语言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该套教材体现了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也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强调目的与活动的一致。教学的任务设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学到什么,还要促进并激励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去发现自己已知的知识,自己不太有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结论,发展自身学力。新课标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主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语言,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语言学习的真谛,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所有的教学活动及任务都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所以教者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这些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学论教,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出发点。初二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情感方面能进行自我教育。喜欢新鲜的事物,好奇心较强,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本节课从描述南通当天的天气导入,以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自学状况,来决定接下来活动的深度和宽度。因此首先明确学生对于本课话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已有或已掌握的知识没有必要再重复。对于教材不能死板硬套,按顺序从头讲到尾,教材要活用。在描述南通当天天气活动结束以后,自然就谈到我们省会南京的天气,这样就把教材最后Speak up部分整合到A1之前。学生自然而然了解到不同城市在同一季节不同的天气状况,然后再从北京不同季节的不同天气状况过渡到世界上不同城市的天气状况。通过整合教材使整堂课过渡自然,一气呵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学力。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本节课以今年异常火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载体,创设出学生能有所感受的真实的生活情境:

情境一:Kimi(节目中的五个孩子之一)想要去南京,假设你是他的好朋友,想通过电话告诉他南京的天气以及可以进行的活动(Work in pairs)。

情境二:以Angela,Shitou,Tiantian,Cindy的身份谈论北京的四季,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Group work,4 members in a group),讨论结束后,每小组可以选一个代表呈现,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呈现。

情境三:假设你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孩子之一,下一站想去哪里?请说服节目组负责人,并给出充分的理由。(Group work)

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全班群体议论的探究学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让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质疑、相互补充,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分享,相互提问,相互补充、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补充,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在整堂课中尤其是活动环节中,老师还鼓励学生不仅对本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要对别人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资料的叙述作出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设一些有感受的情境,并在此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非是一项容易的事情。教者首先要丢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教学理念,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从单纯的获取知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与目前的教学改革的目标一致。教者应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有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自学,懂得议论,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将语言教学贯穿其中,可将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活动之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知,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得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同时,教师注意随时听取学生的提问,并对他们的问题加以引导,从表层到深层,让学生真正体验自主学习后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12.上海学习有感 篇十二

“洋径滨英语”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相遇时, 两方为了进行交际而特意创造出来的语言变体, 是两种不同的语种的融合与杂交, 可以理解为中英语言的变体。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最早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大环境中, 是外国传教士、商人与中国的小店主与下层苦力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创造并使用这种“洋泾浜英语”的人都是文化程度极低的下层劳动者,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 所以这种他们口中的“洋泾浜英语”与正规的英语相距甚远。虽然“洋泾浜英语”不属于正规的英语, 但它也有丰富的词汇量、稳定的词法与句法, 并在广州、上海等地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

一、清末上海“洋泾浜英语”产生的环境和缘由

19世纪中叶, 以上海为首的五口开埠的现状使得中国的对外商贸中心从广州向南方转移, 上海成了外商眼中的风水宝地, 列强各国纷纷在上海设立领使馆和租界地, 开办商行, 抢先占领了上海的贸易区域。但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语言沟通的问题, 英语人士一时找不到真正懂英语的人为其进行语言沟通, 而当时中国知识界人士对洋人抱着轻蔑和仇视的态度, 以学习夷语为耻, 以与洋人沟通为害。因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 与洋人沟通就是“汉奸”, 当时林则徐在《札澳门同知传偷义律准驳条款》明确指出:“乃有一种奸徒, 不由商雇, 私与夷人往未, 勾串营和, 无所不至, 是以内地名曰‘汉奸’。”“汉奸通夷助逆, 最为可恨”。更为严重的是,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中的失利都归到“汉奸”的身上:“该夷火器而外, 本无所能;一切主谋, 皆汉奸从中布置”。这就从政治上提高了“汉奸”的地位, 因此, 清政府坚持认为“查办夷务, 尤以缉拿汉奸为要”。在这种社会语境之下, 清末社会和民众把会夷语、跟随外国人的中国人指责为“汉奸”。“凡土人晓习夷语, 夷人买卖从中为之说合者……实系汉奸”的思想使上海没有学习英语的风气, 而急需英语口译人员的外商只能借助于下层“通事”“舌人”来完成华洋之间的交流, 而这些文化水准低下的“舌人”使用的是一种Pidgin英语。季羡林在《汉语与外语》中说:“英文称之为Pidgin英语的语言, 是旧日通商口岸使用的语言。出于需要, 非说英语不行, 然而那里的中国人文化程度极低, 没有时间, 也没有能力去认真学习英语, 只好英汉杂烩, 勉强能交流思想而已。”

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种双方迫切需要交流、中国下层人士对英语的努力模仿和外国人对英语语法语音的宽容与配合之下, 逐渐诞生出的一种虽很不规范, 但又能为双方提供最低级的语言沟通的“混合语言”, 它在语言学中被称为1ingua franca。简单的贸易过程与参观浏览可以在这种“混合语言”中勉强完成, 在这个“混合语言”的使用过程里, 双方都把对语言的交流压缩到最低限度, 1841年9月的《中国丛报》第十卷第九期上有一篇英军写的文章说明了这种“混合语言”的使用情况:“很多印地语和英语的词汇被缩短得这么厉害, 以至于连阿德隆这样的语言学家都会莫名其妙。但是这些词却被使用它们的人们所很好地领悟。”这种混合型英语在国际上有个通用的叫法, 叫做“pidgin”, 在中国译为“别琴英语”, 有着“贸易”“事端”的含义, 中国“别琴英语”的诞生地在广州, 清末的上海, 这种“别琴英语”被称为“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 原为上海县城北面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位于现在的上海延安东路一带, 1849年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之间的分界线, “洋泾浜”这个地名才时时出现在清政府官方的文件里。随着上海对外作为通商口岸地位的提高, 西方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都来到上海居住, 这一带成为“西人通商总汇”和真正的“十里洋场”。上海洋泾浜一带有一群被称为“露天通事”的“舌人”, 凭借早年所学得的一点外语和涉外阅历以通译华洋两种语言为业, 成为清末下层社会里特有的“舌人”。他们在洋泾浜两侧的华洋相处的环境里, 与洋人接洽生意, 买卖货物, 以进行语言传译工作为生。随西方人士一起来到上海的还有原来广州的许多露天通事与洋行买办们, 他们将在广州通用的“别琴英语”带到了上海, 并对当时活跃在上海的“露天通事”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用广州话注音的“混合英语”显然不符合上海人的语言发音习惯, 于是活跃在上海洋泾浜一带的“露天通事”用沪语的发音、附加各种手势动作, 在时间的磨砺和洋人的配合之下, 形成了另一种混合英语。为与广州“混合英语”相区别, 人们称这种诞生于上海“pidgin”英语为“洋泾浜英语”。

语言学家周毅认为:从学术年代上讲, 广东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之间的划分年代是19世纪60至70年代。这是以宁波人冯泽夫编著的以宁波话注音的《英语注释》 (1860) 和上海人曹骏编著的以上海话注音的《英字入门》 (1874) 为界限的。在这段时间里, 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对外贸易的大环境里应运而生, 迅速成为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工具而渗透到近代上海的各个阶层。同时“洋泾浜英语”开始与广东英语脱轨, 于是清代中西方语言交流中出现了两者“混合英语”并存的状态。由于近代上海在中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使上海“洋泾浜英语”逐渐走出上海, 成为近代中国一切非正式语言的代名词。正如1903年6月20日, 美国驻华公使萨拉·康格夫人的一封信中所写的那样:“‘洋泾浜英语’是中国的一种外贸语言……中国各省方言不通时, 来自各地的人就用‘洋泾浜英语’交流。”

二、学习“洋泾浜语言”的途径

1. 从习于洋主人。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 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卫三畏在华40年, 编过报纸 (《中国丛报》) , 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 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 其名著《中国总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进行综合研究, 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开端和里程碑。卫三畏曾在给自己国的一封信提到:“在外国人家里干活的中国人都想学习英语。”因为掌握了英语, 就可以到更大的洋人商行里去充当买办, 或者直接和洋人做买卖, 因此一些中国人都想通过与英语人士的接触, 尽快地学习英语, 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夷语”的人才。

2. 在洋人出没的环境里进行实践式学习。

清末的广州和上海, 有一种叫做“咸水妹”的在水上专门接外国客的妓女。薛理勇《上海闲话》有“咸水妹”条, 说广东的蜑户是最早和最多接触外国人的, 而外国人称蜑户之女为“handsome maid”意译为“美人”, 音译则为“咸斯非妹”, 转译之就是“咸水妹”。这正如外国人最初把上海妓女叫做“sing song girl”即“新桑歌”、把妓院叫做“girl house”即“葛二好司”一样。这种“咸水妹”混迹于外国水手出没的港口, 用模仿而来的生硬英语招揽洋人, 也是推动“洋泾浜英语”形成的一种力量。而“咸水妹”就是在华洋混杂的环境里, 逐渐学会了“洋泾浜英语”。如《清稗类钞》有一则“咸水妹”的故事曰:“上海有个女子叫王小娥, 读过一些书, 会说‘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者, 不规范之英语也。小娥长成后, 没有嫁人, 反而下海做了娼妓。她本是广东人, 深知做‘咸水妹’可以从洋人那里多赚银钱, 便在鸭绿路做起咸水妹生涯来。”对于想掌握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到外国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去, 采用耳濡目染的方法去学习英语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好办法。因为没有正规的场合可以去学习英语, 而掌握英语后又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一些想学习英语的人便经常来到洋人出没的场合, 利用一切可能学习洋人的片言只语, 并通过肢体语言和刚刚学会的几个单词与洋人交流。于是街上的店铺以及其他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就成了中国人学习、实践英语的地方, 而且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有效。

3. 借助于工具书学习“洋泾浜英语”。

清末时已有一些语言工作者开始关注“洋泾浜英语”现象, 并抓住这个商机, 编辑出版了一些助人学习“洋泾浜英语”的工具书, 如澳门的《红毛蕃书》、佛山的《红毛买卖通用鬼话》、宁波人冯泽夫编著的以宁波话注音的《英语注释》 (1860) 和上海人曹骏编著的以上海话注音的《英字入门》 (1874) 等, 这些工具书都是以方言注释、用方言的发音给英语注音,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 使用起来很是方便, 就成了一些急于掌握“洋泾浜英语”的中国人的学习途径。但不论哪种学习方式, 都表现出上海“洋泾浜英语”求快、求简捷的学习特色。为此, 有人将“洋泾浜英语”编成了口诀, 让人尽快地记住英语单词:如“来是康姆去是谷”、“是叫也司勿叫拿”、“靴叫蒲脱鞋叫靴”、“雪堂雪堂请侬坐”等, 就是流行在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歌谣。

摘要:上海“洋泾浜英语”是在中西迫切需要交流、中国下层人士对英语的努力模仿和外国人对英语语法语音的宽容与配合下, 逐渐诞生出的一种虽不规范, 但又能为双方提供最低级语言沟通的“混合语言”。

关键词:清末,上海“洋泾浜英语”,成因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汉语与外语[M].语文出版社, 2000.

[2]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

[3]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3.访上海中芯国际学校有感 篇十三

以前曾参观访问过上海日本学校,在去中芯之前认为这也应该是一所以异国教育教学理念开办的学校。初到中芯学校眼前一亮,这里的校园正大,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所有校舍。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但绝不奢华。而真正吸引我的则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方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都能看见一群肤色不同的孩子们在用中英文互相问候、交谈,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多元化的学生教育背景,造就了学校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中、英文部的学生有各自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又有统一的活动安排及探究课程。“中医药探究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感悟和谐世界的情操。中芯学校的课程建设很好的秉承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即“品格第一、追求卓越、胸怀世界、快乐成长。”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陈 芳

参观完中芯学校,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所涉外学校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外国文化的交融。学校依托校外机构——中医药大学,将中国的中医药文化进行了传播,小到知晓一个中药植物的名称,了解它的叶片,知道一个穴位,再到百草园里亲自为植物培培土„„学生就在这看似平凡活动中了解了中国,认识了中医的神奇。大厅里具有中国特色的纸伞上有学生精彩的画作,墙面上一幅幅剪纸作品透着浓浓的中国味道,而模拟美国大选的投票拉票活动,奇异的帽子制作大赛又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学到了更多更有趣的知识,了解了更多的文化。

—— 张丽

2008年12月5日上午,学校组织行政、学科骨干教师参观浦东中芯国际学校,学校分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部,中、小学部又分中文班和国际班,共有学生1300余名。我们重点观看了小学部和中学部部分具有学校特点的设施,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观摩了几节小学部中外教师的随堂教学课,特别是与小学部中方校长的交流中,有关中芯国际学校的教育情况探讨,深受启发,虽然中文课主要是用上海二期课改的课本,但自由度很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面广,发展的空间大,因而掌握知识就越丰富多彩。所以,校长很自豪地说,中芯国际学校其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十分赞许中芯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可能考试成绩会有些影响,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发展余地大,其能力肯定优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实这真是学校培养人的结果。

———王惠明 中芯学校地处偏僻,去的那天寒风劲吹,中芯学校的几位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他们周到细致地安排下,我们看了校容校貌,见了学生的学习、休息的状态,听了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吃了工作午餐,深切地体会到这是一所有品质、有内涵的私立学校。

中芯学校除了大,摊得开外,他们的硬件设施算不上先进,比不上名牌的公立学校,可是学校教育的人文性,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倒是随处可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最细微之处是他们的所有老师都朝着孩子们微笑着、招呼着。最独特之处就是美术教室以及走廊的布置极有创意,俨然能与云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艺术圆区相媲美。那儿挂出了学生做的纸伞,这儿悬着的手工作品------鸟巢,还有脸谱、各种模型等等,我看到了在这些学生作业的背后是这儿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和谐渗透。那位上了年纪的可亲的校长几次谈到:“尊重孩子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学校质量也要有保证,否则那些交了那么多学费的家长不答应。好在,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并有了良好的口碑。”

回校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我想是被中芯学校的同行们按客观规律办教育的科学治校精神所折服。

——朱芳汶

12月5日,正是冷空气降临上海的第一天,冒着寒风我们来到位于上海浦东的中芯学校进行参观。下车后中芯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大,后来知道这所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但中芯学校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奢华的,教学大楼错落有致,环境布置的很幽雅,学校内有一条河正好划分开了小学部和中学部。学校内还有一个名为“百草园”的地方,听介绍的老师说百草园内的植物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结合他们现在正在搞的活动,里面种植的都是中草药植物。按原定计划,我们进入了小学部的四个班级的课堂,感受一下中芯学校的教学。小学部设有中文班和外籍班,我们听到的三堂英语课都是由外教上的,中芯学校采取的是小班教学,每个班都在20人左右,学生的桌椅是活动的,大多都是四个人一组,坐在一起共同学习。与以往老师们听课不同,这三堂英语课都很随意,并未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有任何刻意的准备的痕迹。课堂上学生们也比较随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拿些东西或者小声地进行一些交流,但都不会扰乱课堂教学,感觉这些孩子都很听话也很好学。外教老师的上课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很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在返校的一路上,同去的老师都在不断地讨论中芯学校的办学成功之处,从种种细微的地方都体现了学校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这次的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就应当是如此的。

—— 严雯 中芯国际学校是一所集中、小、幼在一起的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它创办于2000年,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有几十个,发展到现在全校师生加起来有1600多,应该说发展是非常迅猛。这所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这一特点与我校十分相似。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这所学校留给我印象最深得有2处:一是在那里的学生,不管是黄头发蓝眼睛还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都让我感到他们文化素养很高,每个人在上课时都很专心,而不是像传闻中所说的,国外学生在上课时自由度很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不是,相反,他们的课堂教学很严谨,教学内容很广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第二个印象较深的是学校的占地面积真够大的,不管是操场还是教学楼,都让人感觉是一种宽敞明亮,学校中还开设了许多专用教室,我看到的是临摹室,舞蹈房、音乐室,其实还有很多专用教室,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参观,在上楼梯的时候,突然发现斜前方有几片网球场地,仔细数了,竟然有9片网球场地,真够多的。这所学校着重在英语教学上,学校的徐校长向我们介绍,他们这里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要掌握的英语水平是相当于国外小学生三年级英语的写作水平。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学校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办学历史悠久,有较深的人文底蕴,劣势是学校环境,学生素养是无法相比的。而我想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文化素养较高的现代文明人。

——乐晔飞

12月5日我们行政班子和骨干教师一同前往浦东中芯国际学校参观,当我们驱车一小时打到学校门口时,该校小学部的徐校长和办公室主任一迎候在门口。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学生的读后感和帽子节的设计作品,尤其是看到英文班学生的读后感,作为英语老师的我汗颜不止。

校方安排的四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英语强化班的一节英语课。满满一黑板的英文单词,孩子们叽里呱啦不停地背,时间一到,那位面色诙谐略带幽默的外籍man便逐一点名名,两人一组上台抽背单词。哇!简直不可思议,才一年级的孩子哦,脑子就像海绵似的,全背下来了,真的给我震撼不小。孩子的潜能之大,可塑性之强、变异性之广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作为教师如何调动、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因人之本、因材施教;如何整合运用教材,扩大知识外缘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虽然在办学性质、学校规模和师资队伍上我们有着一些差异,但是我觉得他们在课程建设和教育活动上,如:运用地域文化资源开设有关中医的拓展型课程;借助中西合璧的校园文化进行节庆主题教育;整合学生生源进行分层教学;利用一切德育元素将行规要求融合在日常的活动中;还有就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办学目标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做法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陈丕君

中芯学校与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比我想象中要大、比我想象中要亲切,不是那样的贵族气息、高高在上,而是人文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学思想,让人心生亲近之感。中芯的校园很大,而且真正是学生的校园,不是为了漂亮而装饰,而是为学生而设计。校园的小坡一定是那些爱跑爱闹的男生的最爱;校园一侧的蔬果园少了些观赏性,却为学生认识植物、观察小动物开辟了场所;教学楼的打扮更是交给了学生,有画、有剪贴、有照片、有文章,可能有些稚嫩,又有什么关系呢,本就是他们的学校呢,这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对中芯的课程设置更感兴趣,名为国际学校,既有以一贯之的英语教学,为学生开阔眼界、走向世界打开一扇门,更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他们的探究型课程——中医,依托中医药大学的资源,有效开发学校资源,开设中医药课程,让学校的学生无论国籍、无论在中国时间长短,都能初步感受中国医药方面的神奇。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实施方法等等和我们的探究课程的理念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给我们也带来很多的启发。

„„

上一篇:可爱的狗狗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小学作文:记忆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