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共3篇)(共3篇)
1.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篇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现状,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塑造上,让学生能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深化预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预习教学预习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教师运用恰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均得到相应的提高。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这门课程的预习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普及中外文化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更何况语文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指导课程之一,给学生的交流也带了许多新鲜的信息。不难想象,假如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根本没有丝毫兴趣,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反之,假设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就十足,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得到的回馈也就变得更大了。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预习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学生对阅读还是对写作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某个方面燃起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得到调动,语文教师的预习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预习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高中语文这门课程说难其实并不太难,要说简单似乎也不见得简单,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将两位同学甲与乙分为一个合作小组,甲乙两人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想法,两人合作的话可以让两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进行碰撞,学生可能??为了找到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去搜罗更多的资料进行证明。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语文预习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预习是让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探讨来获取有关的语文知识,预习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印象得到深化。合作学习是在促进学生共同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就彼此的观点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是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提倡的。
二、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
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还要求语文教师注重传授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尽管繁多复杂,但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后,学生的预习效率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预习方法的传授。
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高中语文的课文大部分比较具有文学性,有的课文内容比较长并且出现了许多词汇的生僻用法,又或是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隐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一些课文中还容易出现一些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的生僻字或者异体字,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处,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勤做笔记的良好预习习惯。例如,一篇课文中出现了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将这些字勾画出来,或者是让学生将这些生僻字誊写到自己专门准备的预习笔记本上,这样正式上课时,在语文教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些生字的读法和用法。
三、不断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
为了走出当前预习教育失衡、发展成果薄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多项创新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预习手段,对文章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借助于网络、书籍等形式,搜集和《岳阳楼记》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背景等方面,加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目标,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提高预习课程的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预习教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对学生强调语文预习的具体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柳振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规范性预习.
2.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篇二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 有效预习可以更好地消除听课过程中的“绊脚石”。
通过有效预习,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地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有效的预习,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
2. 有效预习可以提高做笔记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并且注意了效率,所以老师讲的内容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此外,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预习过的学生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他们会继续认真的预习,从而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3. 预习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听课质量。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一般说来,有效预习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好。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中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听课的质量。
二、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1. 量化预习内容。
细化内容,使预习有章可依。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相对较弱,“面面俱到”只会使他们更加无从下手。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解决下堂课的重难点为主。
2. 明确预习要求。
笔者布置的预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差生,发展生,快进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3. 采用好的预习方法。
如单词练习,可以采用查一查,补一补,说一说的方法;句型练习,可以采用找一找、归一归、比一比的方法;阅读练习,可以采用划一划、查一查、写一写的方法。
4. 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及时进行小结。
在课前预习的初始阶段,预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方法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因此,及时进行课前预习的总结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后5分钟进行回忆和讨论,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对比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差异,预习中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同没有预习时有什么不同,预习过程中认真与否对听课有什么影响,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以此来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的无形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家庭教育;学习习惯;课前预习
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能只靠课堂教学,还要家庭和学校配合,督促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前预习任务。抓好语文课教学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也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需要和家校结合的重要内容。
一、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二、课前预习的内涵
(1)预习是一种铺垫。 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效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预习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预习是一种自练。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三、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學生和家长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低年级的预习见解。教师和家长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外多方面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得出了一套预习方法,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2)中高年级的预习见解。 一是读课文 :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二是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文章脉络(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等。 三是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四是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看不懂的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推荐阅读: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9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10-15
浅析思想政治创新教育09-26
浅析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透视09-03
浅析如何抓好基层所队民警思想教育11-07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06-27
思想品德教学总结06-30
思想品德课故事教学法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