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志远的观后感

2024-08-15

关于冯志远的观后感(共7篇)

1.关于冯志远的观后感 篇一

《冯志远》观后感

整个电影巧妙地通过冯志远晚年在沙漏前的回忆开始,娓娓道来。沙子通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沙漏中的沙漏完了,电影也结束了。

双目已失明的冯志远坐在桌前,头发也已经花白,他双手抚摸着那个沙漏,就这样拉开了回忆的序幕:一片茫茫无边的黄沙大漠,几头瘦弱的骆驼,一声“我要上小学”的幼稚的童音——这就是宁夏这片贫瘠的土地,这就是他以后将要奉献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开始。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他刚刚去鸣沙中学的时候遇到了张建华,并第一次告诉了他“张建华”三个字怎么写,他就是这样将文化的种子带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壤,开启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他在鸣沙中学做的两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儿是带领学生摘枣子和讲授《海燕》一课。前者让我看到了他对孩子们的关心,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温饱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是上学。他在用他的办法劝说着家长和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留住学生。他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想这是现在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习的。后者让我看到了他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严谨、认真。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应为教学支援设备的匮乏而对教学过程敷衍了之。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手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

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在那片没有生活色彩的大地上,为同学建造了一个可以做梦的舞台,唱响了大漠的生命赞歌。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关帝中学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组成一条明亮的道路送别冯老师。那场面让我动容,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凭借他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所积累到得人生巨大的财富吧!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的。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还是彻底失明了。他实在太爱这个三尺讲台了,他实在不能想象离开讲台、离开那群可爱的孩子该怎么办。于是,他为自己积极争取了一次机会,坚持上完没有上完的那节课。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学校决定把他留下来,让他继续在这个他所热爱的讲台上发光、发热。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可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一节课上轰然倒在了这个他热爱的讲台上,完成了他最后的演出。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最后在医院里,他教的第一批学生都回来看他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延续。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是校长把他接到了人民大会

堂之后,他在讲台上跟学生告别时讲的组后一段话。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怀揣着一颗对教育事业虔诚的心,一颗对学生负责的爱心,却感动了所有的人。他用一生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平凡但却感人的人生之歌,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作为一个即将走上教书讲台的一个师范生来说,我应该向冯老师学习。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怀揣着一颗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将来在三尺讲台这方净土上挥洒我青春的汗水,留下我生命中精彩的足迹,积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希望等到老了之后,我也能像冯老师一样,坐在书桌前的摇椅上,细细地品味我这一生,会心一笑,告诉自己我对得起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2.冯志远观后感 篇二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3.冯志远观后感 篇三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所以,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特别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4.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四

影片《冯志远》真实纪录了冯志远老师献身西部教育的感人事迹。讲述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对,辞去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已有五年的工作,踏上了西去的支教征途。

冯志远自愿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择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由于教学设备的短缺,给冯志远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在这种恶劣的教学条件下,冯志远想尽各种办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岳阳楼记》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校长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岳阳楼记》的后续讲课中,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现在常有老师抱怨工资低,待遇不好。可比起冯志远老师的不求回报,所有的抱怨都让我们脸红。冯志远老师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也从未向领导 要求解决个人问题。面对这样无私的、勤恳的、用整个生命热爱教育的老师,我们怎么能不震撼呢?我们怎么能不落泪嫩?!冯志远老师的一生都是在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用“一寸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教四十七年,冯志远老师桃李满天下。付出总是有回报,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宁夏。“我们有多久没想过,我们有多少都错过?有多少热血青年像您一样为宁夏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直到白发苍苍直到重病缠身。你是献身边疆的代表,你是光辉岁月里建设大西北的楷模。你尽可逃离苦地,但你终于选择留下,因为学生的期盼让你难于推却——他们一辈子,都记得你的名字,这是永远是你的家,你的故乡。”这是对冯志远老师的最高评价,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词,相信冯志远老师更加无怨无悔!

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爬上沙丘,双膝跪伏捧起一捧黄沙,金色的沙粒从他的指缝间滑落,消失在沙丘里。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冯志远老师的生命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向冯志远老师致敬。他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探索与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教学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老师扎根西部、默

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老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电影结尾的歌声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

挺身向,野风纵

只让心随残阳殷红

百里路,无言的相送

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

我只有,一寸爱

相视你,冬夜的缅怀

守护你,多梦的心海。

我来来,如云霭

仰神光,衣我七彩

我去去,如尘埃

天涯人远心常在!

5.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五

影片主要讲述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馨的小家,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征途,他被分配到中宁县鸣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他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子,却因教学环境过于恶劣,长时间的工作,呕心沥血,劳累过度,最后造成双目失明的如此感人的事迹。

当我看到“冯志远来到了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的乡村中学,那儿只有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油煤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并没有走,而且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教学任务……”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时,我顿时心潮澎湃,心中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有许多支教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而冯志远老师呢?他并没有走,因为他有着热爱自己的事业的敬业精神。他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除了这个镜头记忆犹新,还有另一幕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教学之路上,不知不觉就过了42年了,双目失明的冯志远年到七旬了,身体情况越来越糟,他在会堂里为千名学生讲完最后一堂课,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信念就恩,纷纷前来送冯志远,因工作劳累并且干过多农活而导致眼睛失明的冯志远感动万分,舍不得这方水土和千千万万个学生……”每当我回忆起这一片段,就热泪盈眶,一位多么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他为了祖国培养出了几千个乃至几万个优秀人才,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是一个具有为祖国奉献的崇高精神的人啊!他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真是为更多的年轻教师树立起一个优秀的榜样。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冯志远老师一样,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烛之精神的人。就像常常关心我们的陈老师,她也是个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有一次,陈老师刚做完手术,还没完全康复,就不辞辛苦地来为我们上课。课堂上,看见陈老师不是弯腰咳嗽,就是按着做过手术的腹部小声呻吟,真让我们感动。虽然陈老师这种小举动不比冯志远老师那重大作为,但还是令我深深折服。一看见陈老师,就使我想起这句千古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看冯志远有感 篇六

冯志远老师执教47年,一生桃李遍天下。一次,他的学生集体回到这所中学去看望他,这才有了影片中那幕瞎眼的冯志远双膝跪伏在一片沙漠之中,满眼的泪花,而表情却是如此的安详和骄傲„„他是在欣慰,这片大漠里,养育出了多少个悻悻学子,成为了中国社会中各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和贡献者。

殊不知,这片大漠里更是孕育出了一名祖国和人民的特级教师!一个终生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老师—冯志远呢?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

冯老师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对冯志远先进事迹的认真学习,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从教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教师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因此,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 与冯志远相比,深感差距很大。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

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 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冯志远扎根西部农村教育42载,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转到关帝中学。

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来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再后来又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这使他能够承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持长久的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建设 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合格东北师大教师的理解,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重视教书育人是东北师大的传统,是东北师大人的基本教学理念。冯志远 没有评过职称,至今每月少拿几百元退休金。但他的成果是,他培养的学生陆陆续续地走进了大学。教 书育人的力量来自于科学知识。青年人崇尚科学,渴求知识。在冯志远的讲授下,枯燥的历史课变得生动 鲜活。他讲的不单纯是历史知识,而是人生,是社会,是国际风云际会,是民族成败兴衰,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冯志远不是“完人”,有限的积淀,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把薄薄几页新添加的历史知识讲得那么生动,这取决于冯志远在简陋条件下的勤奋。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所处的环境不知要强多少。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 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各种思潮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更难以控制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教师岗位——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教师的许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是不可能通过工作量来反映的。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是坚守教师 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必备的品格。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报酬从来也不是我是否接受邀请的条件。教师所获得的享受,不是被赞许,不是赢得掌声,而是他的讲授能得到对方回应,是被对方满意地接受 时那种眼神、那种表情,是一届届学生能成为社会栋梁。教师岗位——真挚的情感与爱教师工作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进行的。身教就是教师默默地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演示做人的道理,使自己成为 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向导、理论学习上的良师、心灵情感上的益友。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 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

1万多名学 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力量。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教师,在岗时间不多了,但我珍爱这一岗位,虽然人们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但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7.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七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上一篇:根据hr看简历的方式下一篇:江苏邮政金融柜员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