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名人名言语录

2024-06-25

张杰名人名言语录(精选8篇)

1.张杰名人名言语录 篇一

张杰的经典语录

1.觉得我没有舞台,我就是一个很没有用的人。只有唱歌才能给我快乐,只有唱歌我觉得我才是有意义的。

2.人生就是这样,一定要让自己勇敢,当你学会勇敢之后你才发现,很多的磨难都是值得。

3.唱歌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一定要做一件难的事。

4.感谢十年前的张杰,好多勇气,好多的坚持,好简单,我很感谢他每一年每一个阶段的坚持,好简单。我很感谢他每一年做的选择,那都是我的榜样。

5.有人喜欢平淡过一生,我也是,但是在这里面我多了一个热情,多了一个梦想,我就是喜欢舞台。

6.当你在想我这样坚持还值得吗。或者说我是不是要放弃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7.谢娜的老公张杰,这句话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一句话。

8.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看法,你只要自己唱,开心就好。

9.大家应该感谢你现在遇到的不公平和磨难,因为正是这些磨难让你成长,这些磨难会是你们人生当中最美好的礼物。

10.就像一个生长的小芽,在最好那一刻,算了,我还是放弃,它就差那一下就破土而出了,结果你放弃了,这样你前面所有的坚持,都没用了。

2.张杰名人名言语录 篇二

草业是指保护和培育草地资源以及进行草产品生产、加工、利用, 获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性产业。“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草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牢牢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谋划好现代草业发展大棋局。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楚端

当前, 我国生猪市场供应中,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出栏的生猪占出栏总量的50%左右, 以后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 我国养猪业的规模效应将越来越强、专业化服务将越来越高、政策对养猪业的积极作用将不断加强、社会发展程度也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我国规模养猪之路将越走越宽。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善祥

养殖业最大的问题还是疾病防控, 因为疾病防控较其他方面如动物营养、环境控制来说, 做起来相对困难。他认为, 未来疾病防控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大学教授和老百姓来做, 而需要依靠以企业为媒介的具备专业资源和对疾病防控有先进理念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最理想的状态是资本企业和高校或研究所结合, 成立一些全国连锁的机构, 为养殖业服务, 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进行新的研发, 这种体系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湖南养猪协会会长、湖南天心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艳书

养猪是一个阳光产业, 虽然这段时间行情不好, 但是养猪业没有竞争对手, 养猪业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关键是自己怎么把猪养好。我曾经在网上跟别人交流过, 有人说过一句话, 要消灭养猪业。后来我就反驳这个观点, 我说养猪不但不会消灭, 养猪是一个产业, 而且是一个高科技产业, 它融合育种、疾控、环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谁弱视它, 谁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未来的养猪业一定要注重工业化和简单生产, 这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养殖才能感受到养殖的快乐以及养殖带来的丰厚回报。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

每个企业, 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待利益伙伴的方式越接近其喜欢被对待的方式, 利益共同体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认为, 利益共同体将会为企业的管理、生产和市场战略以及整体业务带来新的机遇。企业不但有可能通过利益共同体得到所需要的利益关系, 同时还会高兴地看到自身所占据的市场层面在扩大, 可以和利益伙伴一同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形成利益共同体, 将蛋糕做得比原来更大, 同时帮助利益伙伴和自身获得一份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大的份额。

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

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针对消费端的中高端人群, 利用中高端消费、高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这次收购龙华农牧后, 唐人神拟通过app全程视频监控猪场, 依托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一些健康安全需求。这就是供应侧改革的典型案例。

蔚蓝生物总裁陈刚

在共享经济时代如何激活个体成为核心。我们发现科层制的组织模式层级复杂效率低下, 并且遏制创新, 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组织去中心化和员工创客化是趋势, 未来不再是企业选择员工, 而是个体选择平台。因此, 以激励为核心的针对知识工作者的第三次管理革命正在被以“赋能”为核心的创意革命时代的管理模式所颠覆。这是创意革命的时代, 创意者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自激励是他们的特征。所以激励不再是最需要的, 需要的是赋能, 也就是给他们能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郑州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

3.不一样的张杰 篇三

熬啊熬,终于到张杰了,那一段劲舞跳得那么棒,真不愧为“舞台神话”。一切都只是崇拜,直到“整蛊”让我认识了似曾相识、不敢确定的真实的张杰。对星星的爱是那么深,对亲情是那么重视。

面对FANS的“胡言乱语”他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如果是我,我一定会生气到极点,甚至不拍了;面对“奶奶星”的榴莲,闻到就会恶心,却依然为了“奶奶星”不顾及自己,吃下一大块,虽眼含泪水,却面带微笑;面对FANS的无理要求,一一应对。直到与主持人发生矛盾,一面是FANS,一面是好友。左右为难的他选择了自我割舍,把“最美的太阳”的造型围巾送给了FANS……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张杰舍了自己,得了友谊,得了星星的爱,最后那条围巾终于回到了张杰的身边。

我崇拜张杰,曾因为他人长得帅、歌唱得好。而现在我对他的崇拜加深了,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的博爱——只要别人好,他愿意放弃自己。

唱歌不是为了挣钱,挣钱不是为了挥霍,而是为了家人过上好日子,是为了喜欢自己歌的人能听到,能满足。他就是十足的“偶像版雷锋”。对歌迷的感激,对家人的感情,对歌唱的感受,对社会的感恩造就了他——一个几乎完美的“舞台神话”。

新EP“最美的太阳”是专门唱给星星的,可见一切没有夸张,都是真实的、坚如磐石的舞台神话。他不是花瓶,是真实的、永远的明星,是时代的榜样!

我永远支持他——坚强的张杰。

★活动内容

1我心中的天下无双——我为歌狂

想拥有与偶像亲密接触的机会。想拥有偶像亲笔签名的礼物,就请马上发送短信,下载快男歌曲,那么你将有机会得到他们的演唱会门票以及签名CD或签名海报。

2我的造星术——我为偶像出谋划策

通过短信,对偶像近段时间以来的造型(发型、服饰等)、演唱歌曲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赢取积分。每期我们会选出5条最具价值的建议,刊登在《课堂内外》初中版和高中版上,并由你的偶像亲自回复。

参与方式:发送2+留言到9168082

3我们是最炫的**(粉丝代称,如“花生”)——最佳粉丝团体评选

通过短信列举团体的各项活动,以活动的影响力、创新度等赢取积分一,加上前面两项活动积分,评出最佳粉丝团体若干。

★积分方式

下载偶像歌曲一首积2分;发送偶像意见一条积2分;意见刊登并得到回复积10分。

★积分查询

发送2+jf到9168082可查积分

每月积分最高者将获得快男神秘礼物,还可累计参与团体评选,赢取年度大奖。

★心动大奖

1快男、超女巡回演唱会门票+与偶像合影机会。

2明星签名CD/海报。

4.鲁迅名人名言语录 篇四

1、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3、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4、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哪里来?

5、内既坚实,则外界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种恶口,当亦如秋风一吹,青蝇绝响。

6、说话到有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7、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8、谛君之事,报载未始无因,《译文》之停刊,颇有人疑他从中作怪,而生活书店貌作左倾,一面压迫我辈,故我退开。

9、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

10、有些改革者,是极爱谈改革的,但真的改革到了身边,却使他恐惧。

11、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最可笑的是他们对于已经错定的,无可如何,毫无改革之意,只在防患未然,不许“新错”,而又保护“旧错”,这岂不可笑。

12、不是上帝,哪里能够超然世外,真下公平的批评。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世间都以“党同伐异”为非,可是谁也不做“党异伐同”的事。

13、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孱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

14、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15、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16、要注意的是我们为社会的战斗上的利害。

17、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8、我在中国,看不见资本主义各国之所谓“文化”;我单知道他们和他们的奴才们,在中国正在用力学和化学的方法,还有电气机械,以拷问革命者,并且用飞机和炸弹以屠杀革命群众。

19、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20、想有乔木,想看好花,—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二样。

21、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

22、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23、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古典的,反动的,观念形态已经很不相同的作品,大抵即不能打动新的青年的心(但自然也要有正确的指示),倒反可以从中学学描写的本领,作者的努力。

24、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假使一万年之后,或者也许要和现在不相同,但我现在要说的是现在。如果以为落水之后,十分可怜,则害人的动物,可怜者正多,便是霍乱病菌,虽然生殖得快,那性格却何等地老实,然而医生是决不肯放过它的。

25、我们看书,倘看反对的东西,总不如看同派的东西的舒服,爽怏,有益;但倘是一个战斗者,我以为,在了解革命和敌人上,倒是必须更多的去解剖当面的敌人的:

26、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

27、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28、我看到一些外国的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运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

29、谁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点,但这时就来了一个问题: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

30、温暾之谈,两可之论,也即所谓执中之说,公允之言,其实等于不写而已。

31、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32、倘没有鼓励和切磋,恐怕也很容易陷于自足。

33、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

34、人而没有“坚信”,狐狐疑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也就是所谓“无特操”。但我以为信运命的中国人而又相信运命可以转移,却是值得乐观的。

35、那些受过了英国的小说在供绅士淑女的欣赏,美国的小说家在迎合读者的心思这些“文艺理论”的洗礼而回来的,一听到下层社会的叫唤和呻吟,就使他们眉头百结,扬起了带着白手套的纤手,挥斥道:这些下流都从“艺术之宫”里滚出去!

36、自十月革命以后,开山的大师就忍饥,斗寒,以一个廓大镜和几把刀,不屈不挠的开拓了这一门的艺术(指苏联版面——编者)。

37、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

38、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少的感谢他们填了深渊,给自己走去;老的也感谢他们从我填平的深渊上走去。——远了远了。

39、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0、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41、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42、然而在实际上,文学界的阵线却更加分明了。蒙蔽是不能长久的,接着起来的又将是一场血腥的战斗。

43、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

44、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可是还得附加几句话以免误解,就是: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45、名声的起灭,也如光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从近到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着余光。

46、教书一久,即与一般社会睽离,无论怎样热心,做起事来总要失败。假如一定要做,就得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但这类人才,怕教员中间是未必会有的。

47、我以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

48、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

49、中国向来的历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时候,总是自己动手,先前本国的较好的人,物,都打扫干净,给新主子可以不费力量的进来。现在也毫不两样,本国的狗,比洋狗更清楚中国的情形,手段更加巧妙。

50、我是散文式的人,任何中国诗人的诗,都不喜欢。只是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他的诗晦涩难懂,正因为难懂,才钦佩的。

51、旧的和新的,往往有极其相同之点。

52、我好象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53、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54、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55、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

56、经历劫难之后方能显现出真正的兄弟情谊。两个人若是有仇,见了面喝一顿笑两声,拍拍肩膀就化解了。

57、自杀是卑怯的行为。

58、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59、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

60、我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倘若看书,便成了书橱。

61、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了。

62、你看,那时我们预想的,可有一件如意。

6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64、人生很窄,得失只在方寸间。人生很宽,成败犹在千里外。

65、但我也没有在古今的名人中,发见能够确保决无虚伪的人,所以对于人,我以为只能随时取其一段一节。

66、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67、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68、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

69、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70、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71、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72、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73、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74、度尽却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5、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7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77、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78、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79、游戏是儿童最合法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5.名人名言励志语录 篇五

2)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愉悦完美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高尔基

3) 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德漠克利特

4)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5) 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列夫·托尔斯泰

6)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7) 青春并不是指性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塞厄尔曼

8)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就将永远停留。——鹿晗

9) 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伯尔

10) 人需要真理,就象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11)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

12)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

13)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我,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14) 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爱迪生

15) 青春之因此愉悦,就正因它有前途。——果戈里

16) 真诚的友谊好象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17)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18) 青年是性命之晨,是日之黎明,充满了纯净幻想及和谐。——席德布郎

19)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会让你感到很快乐,并且能够拥有很多朋友。——刘强东

20) 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列宁

21) 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性命的的春天。——雨果

22)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罗

23) 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24)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

25) 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一向比较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卢嘉锡

26) 谁勇敢地经受过青春之火的洗礼,谁就毫不惧怕晚年的严寒冰霜。——兰多

27)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莎士比亚

28)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29) 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艾佛林·恩德希尔夫

6.三毛名人名言语录 篇六

2. 明日,是一个不能逃避的东西,我没有退路。 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生,高度的死?

3. 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初抵它的土地就可以马上区别出来。 你有“眼睛”,再平凡的风景在心里一看,全都活了起来。人间到处有青山,何必可以去安排将来的旅程呢?

4. 不合意的东西,是应该舍弃的,不必留恋它们,哪怕只是一件,也不必把他留下来。

5. 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为了家,再苦也是温暖的。 —— 三毛语录

6. 爱是恒久忍耐而又有恩慈。

7.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沉醉在那个世界里不能自拔,虽然我害怕,我矛盾。但我却说不出对那种快感的依恋。夜以继日的,我逃避,我也寻找,我知道,我已经和它溶为一体了。

8. 雨中的日子总是湿的,不知道是雨还是自己总在弄湿这个流光。 等待阳光吧,除了等待之外,怎么发愁都是无用的。 我已经没有多少尊严了,给我一点小小的骄傲吧……

9. 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7.张杰名人名言语录 篇七

●中国之所以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绝不仅仅根源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而是肇始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历史性需要。中国当前的转型发展也为高等教育、为大学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属百年不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振奋精神, 知难而上。任何怀疑等待、犹豫彷徨, 都有可能错失这一百年难得的中国大学自立于世界名校之林的宝贵机遇。

无论大学是否做好了准备, 中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已经上升为当前国家最紧迫的战略性需求, 并已成为中国大学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当我们的国家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时候, 我们的大学也要相应地探索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在中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好像我们实现城市化一样, 既不需要, 也不可能按照其他国家的路线图, 用上几百年的时间来试错纠偏演进完善。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定标准各国的理解都有不同。中国的标准理应从实际出发独具特色, 同时达到世界水平。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框架或实现路径, 可以理解为构建与完善三大体系:堪称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传承引领体系。

《大学》:张校长, 您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国家和大学挥之不去的情结, 更是国家未来十年明确规划的目标。现阶段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如此迫切, 投入如此巨大, 您认为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大学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

张杰校长 (以下简称张校长) :我们国家之所以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特别的关注, 是出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是中国的机遇, 更是大学的机遇。我国大学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机遇。这个机遇来之不易, 稍纵即逝。为此,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振奋精神, 知难而上。任何怀疑等待、犹豫彷徨, 都有可能错失这一百年难得的中国大学自立于世界名校之林的宝贵机遇。

大学担当着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代, 从一个主要由廉价劳动力投入和自然资源消耗来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转向主要由科技、文化、知识与技能投入的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说, 过去三十多年, 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初级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此, 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出现了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产品长期位处价值链低端、贸易不平衡、劳动薪酬低、内需不振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 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于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 走向服务经济,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华民族的崛起要靠中国人的崛起, 靠中国人中堪称世界一流的各行各业各学科各领域中的人才辈出。当代中国人才辈出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崛起之时。人才辈出是民族整体素质得到升华、创造力持续迸发的标志。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必须建设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相信这些理由能够得到大学师生和广大公众的理解共鸣。

近代以来, 人才培养主要靠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大批涌现需要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需要中国的大学具备高水平的培养能力。中国的发展目前比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 建设创新型国家。当然, 我们的年轻人可以留学海外。然而, 海外的大学未必真正了解中国的需要。进入海外大学未必能学到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一切, 尤其是欧美教育存在着产业化倾向, 有些大学大批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初衷恐怕主要不是为中国人着想, 替中国培养一流人才, 而是着眼于留学生们可能带来的学费和生活消费。事实上, 出于家庭经济原因, 我们的年轻人不可能全都到国外去读书。即便是做民意测验, 我相信大家也会赞同, 中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国家。一流国家的建设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 反之亦然, 两者相辅相成。中国之所以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绝不仅仅根源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而是肇始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历史性需要。目前, 中国正处于上下五千年最好的一段发展时期。时代为我们成就梦想提供了条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国家领导层深刻地洞察到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他们对大学的关注程度, 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望,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恐怕很难看得到。

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当前的转型发展也为高等教育、为大学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属百年不遇。尤其是回顾我们的文革挫折, 对照中国高等教育曾经凋零破败的惨痛经历, 这一点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从全球范围看, 当年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逐步从意大利、法国、英国, 向德国、日本、美国不断转移。这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分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中心不断转移的标志。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大学成长的一片新的热土。未来二十年间, 中国完全有可能出现多所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您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张校长:社会需求, 这是最根本的比什么都重要的动力。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一流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仅仅依靠国外的大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强大需求, 是永不自满的人心所向。我们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地实现健康发展, 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广阔的舞台、可靠的后盾和深沉持久的支持。除此之外, 我们还拥有一系列中国独有的后发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改革。在西方发达国家, 改革或许未必是一个好词, 因为要触动既得利益,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然而在中国, 改革是件好事。改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带来了富强美好的未来梦想。中华民族渴望改革。中国人民在改革中失去的, 只是落后挨打耻辱饥饿;而我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中国要想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只能依靠改革推动, 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当然, 只有允许并鼓励改革, 中国的大学才有可能独立自主地去做自己想做的、社会需要的事情。

第二个优势是资源。经过30多年的努力, 中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面对全球变局, 政府非常清楚财富应当投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 用于提高全民素质和全球竞争力。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大学发展的资源显得前所未有的丰厚。最近一个时期, 国家的科技研发经费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今年开始,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也将以类似速度增长。这就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外部资源, 为我们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创造了物质条件。这也是中国大学勇于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 这种力度的对高等教育投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任何历史时期都很少见到。反过来看, 中国的大学改革如果没有增量资源的强力支撑, 注定将难以为继。比如, 我们的教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 工资待遇还很微薄, 我们的薪酬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等需要大力度持续性财政投入。平心而论, 我们民族大概也只有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才承受得起这类改革的成本。

第三个优势是管理者优势。我们这一代大学的领导者大都在世界一流大学长期学习和工作过, 对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广阔的视野、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感悟。同时, 恰恰正是这一代人,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有着最深刻的认同、最坚定的立场和最深厚的感情。没有改革开放, 没有邓小平, 我们这些人甚至没机会读书, 不可能上大学。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为了让中国青年有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 我们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最大的信心和决心, 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回报社会。

《大学》: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是否需要长时期的历史渐变?

张校长:无论大学是否做好了准备, 中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已经上升为当前国家最紧迫的战略性需求, 并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道理很简单, 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 我们的国家就无法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富强的程度、中国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流大学的水平高低。然而, 世界留给中国、留给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机遇期没有多长,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实事求是地讲,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已经浪费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机遇。日本的二次崛起, 日本一流大学的成长, 利用的就是这一历史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今后的发展, 我们的快速增长将伴随城市化的逐步完成和现代服务体系的基本完善而逐步走向常规化发展。我们的机遇期剩下来充其量不过二十几年。国家的发展如此, 中国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我们别无选择, 必须抢抓机遇, 争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尽最大的努力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国际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 尽早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就意味着, 当我们的国家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时候, 我们的大学也要相应地探索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在中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好像我们实现城市化一样, 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按照其他国家的路线图, 用上几百年的时间来试错纠偏演进完善。我们承认落后, 然而我们也有后发优势。我们可以总结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规律性里面寻找最适当的做法,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形成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成长路径。换句话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大学》:有的时候, 人们会赋予“中国特色”一种负面含义, 以此来消解发展中出现的积难现象。怎么理解有“中国特色”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张校长:我们以前一直在说中国特色, 但在国外以及很多普通老百姓心里, 往往把它理解成低质廉价的替代词。不过, 在我看来,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中国特色终将成为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具人性关怀的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特色将载入史册, 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做出的特殊贡献。

我们认为, 中国的大学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和发展规律,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机遇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我们需要正面理解并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之路。

为此, 我们需要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律形成透彻的认识, 需要知道哪些是实质, 哪些是表象, 进而形成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框架。与此同时, 还需要知道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时候, 怎样把握发展机遇, 怎样针对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前和未来的改革开放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因为, 关系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量日常决策, 都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才能做出, 都要纳入系统完整的思想框架, 而不是“拍脑袋”“打补丁”式的经验化决策。

比如, 当年我们制定《交大2020》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就是首先要跳出交大, 认真分析2020年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接下来问自己, 我们要不要成为一所与那时的中国地位相匹配的顶级大学?尤其是这一条, 我们如何才能满足2020年的中国对我们的需求。答案很明确, 那时的中国, 一定是一个对世界有重大贡献、在世界上形成了重要影响的强国。因此, 那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必须满足国家需要, 成长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样, 我们就明确了国家发展到2020年时, 将要对上海交大提出的各种需求。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或者叫需求导向。满足需求必须解决的问题又会促使我们形成问题意识。需求与问题还要分解落实, 具体化为每个部门、每一学科的任务。这样一来, 上海交大的发展规划就会跟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在面向未来、按照规划推进交大发展的时候, 我们把学校的组织优势发挥到极致, 包括学院系所、部处机关、直属单位、附属医院, 把科学决策、学术本位和有效执行整合在一起, 总体部署, 有机运作, 将规划的“先行之利”充分转化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或许, 这就是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大学》:照此说来, 世界各国都可以“有特色”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各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定是一样的吗?或者说, 世界一流大学有统一的标准吗?

张校长:确实不完全一样。实际上,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定标准, 各国的理解都有不同。即使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他们的特点和优势也各有不同。

典型案例是我最熟悉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长期以来又是竞争对手, 两所大学的性质、特点不一样。比如, 牛津大学要求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等各方面全都堪称卓越;剑桥大学则强调卓越首先表现在一流的科研实力上, 同时教育一流不可或缺, 且需要长期的努力。美国大学联合会认为, 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比较广泛的学科领域, 要有世界顶级水平的教学质量, 还要有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关注和认可的学术地位。

中国的标准理应从实际出发独具特色, 同时达到世界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的构成要素, 尝试概括其本质特征, 进而认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由哪些要素构成?当然是教师和学生。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氛围, 它能够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吸引汇聚在一起, 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彼此渗透, 形成使广大师生顺利成长、终身受益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创新智慧。

我们认为, 统一的标准是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不一样的是决定功能与价值的不同方法和独特路径。

《大学》:那么,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框架或实现路径该怎么看待?

张校长:在我看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框架或实现路径, 可以理解为构建与完善三大体系:堪称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传承引领体系。这是我所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框架路径, 也是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

首先是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 这是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当然, 其他社会组织或多或少也会有一点儿人才培养的功能, 但是只有大学才拥有系统完备的体系和对接社会的功能。这个体系既包括学生的成长, 也包括教师的成长。在卓越人才成长体系中, 我们的目标是学生要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教师要成长为一代宗师。这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特点。其次是卓越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而大学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之所以是一个卓尔不群的独特社会组织, 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追求卓越。假如一个社会没有了大学, 那就失去了人才荟萃的创新基地, 缺少了创新追求的蜂巢和载体。第三是卓越的文化传承与引领体系。大学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理想和激情的高地, 全社会公平、正义、良心和自由的最后堡垒。大学要是没有希望了, 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希望了。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取决于大学水平的高低。如果大学对人的文化、精神, 或者说对理想与激情缺乏追求, 或层次不高, 那么这个社会的水平和层次也不会高。大学之大, 既不在校园之大, 也不在建筑之大, 而在于唯大学独有的大师辈出的精神与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绝不能仅把传授知识当作大学的唯一功能, 而是要建设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其中, 知识探究是基础, 能力建设是核心, 人格养成是根本, 三个维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需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要从引进一流师资入手, 有序建构卓越人才的成长体系。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措施和人才政策, 以及中国大学充满多样性的改革环境和它们所形成的气候与氛围, 是真正吸引海外人才的最重要磁极。

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成长体系, 一定要和国家的人才计划体系实现无缝对接。这是解决双轨制问题的根本。

《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框架中, 学生具有怎样的位置?

张校长:大学之本, 在于人才培养。学生对于大学至关重要, 大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才的成长。正是出于培养学生的需要, 大学才有存在的理由。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更是如此, 只不过它追求的是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这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这样的大学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人才辈出的大学。我们最终寄希望于学生, 因为他们是拥有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所倡导的三大体系, 其实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卓越人才成长体系的核心是学生的成长。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绝不能把传授知识当作大学的唯一功能, 而是要建设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其中, 知识探究是基础, 能力建设是核心, 人格养成是根本, 三个维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主张, 大学里的一切工作以学生成长为第一要义。

自2009年起, 上海交大正在有步骤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要求从“三位一体”的基础出发, 对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系统化改革, 进而提出了“一个中心, 三个结合”的做法。“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三个结合”就是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大学》:众所周知, 经过这些年的教育大发展, 中国大学的“硬件”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甚至毫不逊色于国外大学, 但是“软件”还远未跟上。您认为对中国大学而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迫切的软件提升抓手是什么?

张校长:我以为首当其冲的是师资队伍。教师是我们人才成长体系中的另一项根本要素。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 教学相长。过去我们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显而易见的是“硬件”差距。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在“硬件”方面我们差不多已经赶上来了。目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 尤其是师资水平,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 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大学之大, 在于大师”, 说的就是师资能力对于大学至关重要。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在于提供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与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相互激发的创新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 不是学校要求教师发展, 而是每个教师自己主动地要求发展。学校的责任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支撑和制度保证。

早在2007年, 我们做《交大2020》发展规划时已经提出, 希望到2020年, 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形成一支可以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们衷心期待, 届时交大的老师中涌现出许多大师名家, 许多世界一流的学者教授。

《大学》:目前, 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教师水平提升的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体系。您认为这些体系能够支撑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吗?

张校长:我想, 从全局而言, 这些计划和工程对提高大学现有教师的水平以及引进海外高质量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就特定学校而言, 仅止于此可能还不够。

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需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从引进一流师资入手, 有序建构卓越人才的成长体系。为什么要从一流师资的引进开始呢?如果要我们自己按部就班去培养一流的师资人才, 然后再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那就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能够直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 特别是那些愿意来中国发展的一流学者, 那么只要为他们搭建人才成长的阶梯, 构建与国家科研体系相对接的科研支撑体系, 再由这些学者来与学校其他老师一起协同发展, 推进全盘工作, 那就可以大大缩短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的时间。

《大学》:中国的大学能吸引到所需要的海外杰出人才吗?用什么来吸引?

张校长:从上海交大构建卓越人才成长体系的实践来看, 我们发现, 要想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 必须要解决两个非常尖锐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是, 一方面我们应该为这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 建立体面的薪酬体系, 使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另一方面, 这个特殊的体系又不能冲击学校现有的薪酬体系, 还需要预留未来两个体系并轨的通道。第二个矛盾是需要为优秀学者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职称可以对接的终身教职体系, 并为现有职称体系向终身教职体系过渡预留空间。当然, 吸引这些学者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能够提供的巨大发展空间。学校需要尽最大可能为这些一流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 并帮助他们在国家的科研资助体系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做出他们独特的贡献。这个成就感是把他们留下来的关键之所在。

党和国家强有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和人才政策, 以及中国大学充满多样性的改革环境和它们所形成的气候与氛围, 是真正吸引海外人才的最重要磁极。

五年来, 上海交大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的学者人数累计已超过300名。在引进与流出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有效的优化。虽然我们的专任教师总数, 从比例上讲, 仅仅增长了1.7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与五年前相比, 提高了28%, 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翻了三番。师资队伍的其它关键性指标也都出现了大幅度超常规的增长。有一组数据能说明问题:截止到2012年5月, 交大到岗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数达60位, 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过去五年间,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数增加了40多位;2011年度, 上海交大的教师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青年基金项目数、杰出青年基金数和创新群体数等四项指标, 均已跃居全国高校前列, 反映了学校创新活跃度的大幅度提升。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善了上海交大的师资结构, 使大学有了坚实厚重的底盘做依托, 进而有力地带动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大学》:薪酬和职称双轨制的存在始终会冲击到原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其对大学的事业认同, 也会形成引进人才融入大学或国家的一道无形屏障。您有怎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张校长:的确, 双轨制最终必须并轨, 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这样既有助于让每一位本校教师看清自己奋斗可及的路径目标, 又要让引进的人才迅速融入本校环境。因此, 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成长体系, 一定要和国家的人才计划体系实现无缝对接。这是解决双轨制问题的根本。

国家的人才计划是怎样一个体系呢?如果把国家的各种科研资助体系所提供的机会比作青年教师的成长台阶的话, 那么第一级台阶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的青年基金, 第二阶是面上基金, 然后依次是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项目和“973”计划项目等。但是对于有些青年教师来说, 这些台阶之间的间距可能有些太大, 让他们难以在3~5年间跨上更高一个层级, 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心。例如, 从刚刚进校的青年博士到申请上青年基金, 一般大约要1~3年的时间。完成青年基金的科研工作, 需要3年的时间。即使在结题的同时马上申请面上基金, 也需要1~3年的时间。申请到面上基金后再到杰出青年基金, 又有3~5年的跨度。从杰青获得者成长为“973”首席科学家或者院士, 时间就更长, 影响因素也更多。现实困难在于, 刚刚进校的年轻博士, 多半没有独立科研的积累, 迈上第一个台阶即青年基金也很困难。而后面的一级级台阶, 彼此间的跨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持, 年轻人很难每次都实现成功跨越。学校设立人才成长的“阶梯计划”, 其初衷就是在这些台阶之间再补设一些辅助性的台阶, 把上进的道路相对铺得更平一些, 使年轻人能够获得过渡性支持, 进而在更短的时间里较为轻松地跨上更高的学术层级。

针对国家人才计划层级偏少、间距偏高、难度偏大的实际情况, 上海交大在构建自己的人才成长“阶梯计划”时, 在国家体系的层级之间新增了一些辅助性的台阶, 以便我们的老师走得更稳, 攀得更高, 而且比较起来不那么艰难。比如, 我们为学术人才按照从高往低的顺序, 依次增加了“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等台阶, 使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及时肯定, 付出与获得更趋公平合理, 这就为大家架起了跨越的阶梯, 铺平了成才的道路。对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我们募集专用资金, 专门设立了“SMC-晨星学者”基金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增加薪酬和房贴, 在他们的生活和事业最感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

《大学》:双轨制如何有效并轨?

张校长:首先, 对于不同的教师, 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例如, 从2010年开始, 我们在为既有层级的学术人才提供支持之外, 又针对更加年轻的新入职教师设计了“起步计划”, 为所有刚刚进校的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 并筹资兴建了青年教师公寓, 尽最大努力解决影响他们成长发展的实际问题, 让这些年轻教师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 能找到一个修养生息的空间, 帮助他们渡过新到校的那一段人地两生的最困难时期。其次, 我们通过建立科研启动基金、独立的薪酬体系和职称体系以及募集人才基金等方式, 让所有的特殊人才都能感受到与自己的学术水平相对应的特殊待遇。第三, 除了要有体面的薪酬体系和职称体系外, 学校还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系统完整的“绿色通道”评审体系, 为加快引进优秀人才, 及时做出判断和决策。国内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引进必须争分夺秒。对方把申请材料递给学校, 是对我们交大的看重和信任。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选择, 做到高效和负责。比如, 我们要求申请者提交简历、论文目录、5封推荐信等基本材料。然后, 我们会把这些材料寄送海外进行国际评审。函审的特聘专家都是世界顶级大学的教授, 由他们来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做出评价。函审通过后, 我们会安排面试和面谈, 主要考评他的合作精神以及教学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看其研究方向是否与上海交大未来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以及了解他对科研启动条件、团队建设和研究基地的需求, 以保证他的能力在交大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实现他们的抱负。

当然, 我们还想了其它许多办法来保证双轨制的健康发展以及今后的并轨举措, 包括募集冠名基金来支撑用于引进人才的薪酬体系, 尽可能使新的薪酬体系和职称体系不致冲击到现有体系。同时, 学校自2010年起, 开始在现有体系中进行综合改革, 重点在分类发展和薪酬体系改革。目前, 我们已经开始在几个条件成熟的院系, 试点体系并轨, 试点成功后将在全校推广, 使所有教师都有条件形成既高深远大、又切实可行的理想和追求, 激励起他们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

●通过引进和培养, 中国大学师资水平的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我们基本可以赶上来, 届时, 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将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方面。在此期间, 我们还要加强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这是大学的灵魂。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来说, 传承创新固然重要, 学习借鉴也必不可少。中国大学要在发扬光大自己的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人才引进的实践, 参考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设经验, 大胆引进与本土创新两条腿走路, 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大学要尽快实现各级各类管理模式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再向文化管理境界升华。

现阶段中国的大学管理还不能实行无为而治, 否则将失去许多因国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主张学术自由, 绝不等同于认可无政府主义, 绝不意味着学校对学科发展不可以有重点有特色。当然, 学科调整不可以采取行政手段, 取舍兴废必须由学术委员会来做决定。

《大学》: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言, 基础办学条件等“硬件”可以通过资金投入来解决, 师资队伍建设这一“软件”也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速培养自有人才等方式在可定时间内解决。当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师水平都赶上来之后, 或者在这些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还需要做什么?

张校长:或许是文化建设。具体来说, 即三大体系中的文化传承与引领体系。通过引进和培养, 师资水平的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我们基本可以赶上来, 届时, 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将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方面。为此,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还应当关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建设。我们希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不仅在大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水平方面, 我们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并驾齐驱, 同样重要的是, 在此期间, 我们还要加强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这是大学的灵魂。

文化是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固化形态。大学不仅是知识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而且是人类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的根据地和制高点, 是社会的良心和公平正义的最后堡垒。大学对人文精神和学术文化的追求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未来, 这是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必须担当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

《大学》:中国的大学怎样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文化?

张校长:大学文化创新需要开放借鉴。中国有大学不过百多年时间, 对大学文化的自觉追求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趋势。大学文化和科学民主一样是“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从西方引进的成果。我们在总结交大百年大学文化建设经验的过程中,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特别注重通过传承借鉴, 引进和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 并促使其与交大百年的文化相融合。

我们的途径之一是把发扬光大交大传统和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结合起来, 推进大学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合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建设实践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 如果仅仅依靠自觉不自觉的摸索和自然而然的演化, 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会经历很多坎坷, 走很多弯路, 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演变过程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为我所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 我们的后发优势在这里也应当有所体现。我们的心得之一是在发扬光大交大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人才引进的实践, 参考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设经验, 大胆引进与本土创新两条腿走路, 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注意到, 文化不只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 而且是以行为方式、以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们言行思考的方式存在。为此, 我们在制定和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计划时就明确了着力引进一大批讲席教授的人才发展思路, 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40多岁、50多岁, 或许已经过了创造性工作的巅峰期, 但是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同样为我们所看重。这些长期工作生活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层次人才, 本身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创造者践行者, 他们在那样一种环境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了二三十年, 早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行为方式,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有发自本能的需求和坚守。他们不会轻易地被顺应同化, 他们在交大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存在和主动参与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上海交大, 我们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主要依靠的是制度和文化, 是人才成长和成就梦想的环境, 是中国各方面事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当然, 我们也讲个人感情, 但这要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比如, 我经常会与拟引进人才分享我本人回国十几年来经历、体验和感受到的一切, 这份情感大概也融入了这些高层次人才加盟交大的意愿之中。在他们看来, 既然校长也是“海龟”, 同样有在世界一流大学留学和工作的长期经历;既然他也回国投身于一流大学的建设, 那么大家就是同路人, 文化认同感因此油然而生。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过程中, 我一直坚持亲自到场参与个别交流, 以真诚善意和发展的机遇感召大家回国发展。其中有些大牌教授, 我们一定要有“三顾茅庐”的诚意, 把人家请进来。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

《大学》:如何通过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 来发挥文化对大学管理及整体办学的带动作用?

张校长: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来说, 传承创新固然重要, 学习借鉴也必不可少。这在交大既是传统, 也是创新。我们可以从建立共同愿景、发展完善大学管理这一角度, 讨论一下近年来交大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尝试。交大的基本思路是在全校范围内, 用5~10年的时间要求各级各类管理模式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再向文化管理境界升华。一所大学如果自身制度文化落后, 那就没有办法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

由于历史的局限, 以往我们的管理模式主要属于一种粗放型的经验式管理。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紧迫要求, 有必要在管理问题上形成文化自觉, 尽快提升大学管理的水平和境界, 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自2007年起, 上海交大在校级行政机关开始推进“规范管理”, 将大学管理和运行效率置于规范高效的轨道, 从而启动了走向科学管理的程序。在两年“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我们又于2009年进入了“目标管理”阶段。学校每年年初根据《交大2020》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 制定当年的发展目标, 经职代会批准后执行, 然后到年终逐一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目标管理”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三年来, 学校的年度目标完成率从2009年的63%, 提升到2011年的86%。从今年初开始, 我们又着手研究部署走向科学管理的第三个过渡阶段——“绩效管理”, 这是交大管理文化建设中的又一重要阶段。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深化管理研究, 完善管理方式,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逐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文化, 并最终走向文化管理。

为了实现制度文化的转变, 从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 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 完成了院系层面的综合改革。改革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定位改革, 二是分类发展改革, 三是分类考核改革, 四是薪酬体系改革。“四位一体”的改革目标要求在责权利到位绑定的基础上, 将学院转变为人才成长和学科建设的实体, 最终实现从现在的“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 激发院系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的情况往往是学校把责任压给了学院, 却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力和利益, 责、权、利不统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学院不可能成长为发展的主体。通过院为实体的系列化改革, 学院将逐步成长为权、责、利的统一体, 以便为学科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否则, 学院只有责任, 没有权力和相应的资源, 那就既搞不好管理, 也做不好服务。院为实体的制度改革, 根源于人才创新、基层创新的实际, 和服务创新、人文生态创新的需要。

《大学》:您似乎不大看重数量化的大学发展指标。那么, 绩效管理如何推动事关办学效益的科研进步呢?

张校长:在我看来, 现阶段中国的大学管理还不能实行无为而治, 否则将失去许多因国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发展机遇。恰恰相反, 现阶段有必要加强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基础的科学管理, 制定以大学章程为总纲的法规制度。当然, 所有的规则都必须符合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目前科研活动存在的功利化倾向, 我们自2006年开始, 取消了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 提倡“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 着力解决世界科技前沿问题、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以及人文社科繁荣问题, 以解决问题论英雄。在我们看来, 发表论文只是研究成果的体现之一, 绝非全部。此外, 自2007年起, 我们将量化的年度考核改为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配合五年一轮回的阶段性趋势化国际评估, 建立起鼓励原始创新的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环境。与此同时, 我们利用自有经费设立了学校的创新基金, 重点支持青年人才的科研起步、有原创意义的自由探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团队, 以及专项化科研基地等。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 五年来, 学校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 省部级科研基地20个, 增幅居全国高校首位。对于应用文科和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特别强调突出优势特色, 形成了问题导向、实证定量和国际化三大特色, 并取得了重要突破。比如, 学校高等教育研究院刘念才教授领衔的团队以数据库和实证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 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对全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表现的科学评价, 进而推出“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为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业绩、声誉和办学效益提供了国际性比较的客观依据, 在世界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话语和大学评价体系, 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类似这样的案例, 我们还有很多。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育和建设, 具有智库功能的学术高地已经陆续凸现, 体现了交大学术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 及满足国家需求资政服务的价值、文化引领社会担当的价值、学术为本追求真理的价值。近年来, 上海交大的文科科研实力快速提升, 文科师生在国际上发表的SSCI/A&HCI论文数量与质量连年攀高, 到2011年已接近95篇, 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三, 被引数和单篇被引论文数均位列第二。

从最初取消科研论文的现金奖励开始, 一直有人在担心, 我们的论文数量会不会因此受影响?实践证明, 教师原始创新的活力和激情一旦被激发, 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学校的科研综合竞争力将大大增强。根据国家科技信息中心的统计, 上海交大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同时难能可贵的是, 论文质量也相应得到了很大提高。2011年上海交大“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二, 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四大名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近五年来获国家奖30项, 居全国高校第二。

《大学》: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的学科发展, 也适合运行类似科研评价的绩效管理文化吗?

张校长:从实际出发, 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减法”。《交大2020》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0年学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数要从原来的63个压缩到50个。这一决策是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经过认真分析讨论之后做出的。当时的思考是,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来支撑, 但是以交大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不可能把63个现有的一级学科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 而重点确保50个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我们资源有限, 体量有限, 不可能多管齐下, 齐头并进, 为此, 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一流学科容不得拖泥带水, 况且各学科的社会需求、现实基础确有不同。因此, 忍痛瘦身, 有分寸地压缩重点学科数量, 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一项自觉举措。过去五年里, 我们已经减掉了6个学科。

做加法容易, 做减法难。在取舍判断的标准上, 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尺度, 那就是到2015年, 这个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与届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地位相当?就是说现有的学科到那个时候, 起码要进到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凡是达不到预期的学科, 学校将不再增加投入。当然, 对于大学来说, 基础学科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做强, 不能放弃。比如理科的数理化, 文科的文史哲, 它们是理科和文科的基础。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们都必须把它们做强。基础学科之外, 尤其是应用型学科, 如果其他学校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就不一定非要去做。我们有限的资源除了基础学科之外, 只能着重支持那些能够为国家发展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的学科, 这是交大的定位。比如我们的历史学, 尽管覆盖面小、底子薄, 然而其中的“东京审判研究”和“中国近代地方文献研究”在当代中国不可或缺, 因而具有无可替代性, 成了学校支持的重点。

自2006年以来, 交大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迅速增加。学科结构逐步优化, 优势学科日趋完备。其中, 工学学科特色显著地位稳固。根据ESI数据库统计, 交大工程学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排名前30位, 材料科学接近世界前30位水平, 计算机科学接近世界百强。理学学科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数学学科影响力接近世界前50名, 物理和化学进入了世界前200名。生命医学学科建设成果斐然, 过去几年连续上台阶。根据ESI数据库2012年5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 上海交大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15个, 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二, 学科建设的各项指标再创佳绩。

《大学》:其实, 学科在加减之间, 更多显现的是一种组织抉择及管理。您觉得, 对学校的学科发展进行管理, 会否反过来伤及世界一流大学所追求的学术自由精神或文化呢?

张校长:学术自由是学者的权利, 更多地体现在个人意志精神追求层面。学科调整是社会需求组织抉择, 与学术自由并行不悖。我们主张学术自由, 绝不等同于认可无政府主义, 绝不意味着学校对学科发展不可以有重点有特色。当然, 学科调整不可以采取行政手段, 取舍兴废必须由学术委员会来做决定。

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应当具有根本性, 体现长远需求, 其主要依据是对人类社会的创生性价值贡献, 包括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创新性价值贡献。正是基于学术考虑, 我们取消了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 放弃了以数量论英雄, 不再按人头数论文。当然, 定性评估还是要的。学科调整需要有依据, 需要利用国际评估等手段。国际评估即由国际同行来做学术评估, 主要体现为诊断性定性评估和趋势判断。学校每五年对学院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做一次国际评估, 评估的重点是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及其价值意义, 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给教师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应该说, 有制度保障的学术自由才是真正的学术自由。

大学校长最重要的原则是按规律做事。一流大学应当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应当对每一位教师更加宽容、宽松和宽厚, 支持他们的学术追求。当然, 这里的前提是他们遵守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 有敬业态度和科学精神。大学的领导者必须具有既高远又务实的战略智慧和掌控全局、变局的领导艺术, 头脑清醒, 殚精竭虑, 胸怀宽广, 尽最大可能为所有师生成才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和条件, 忠贞、执着地捍卫大学精神和文化, 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未来负责。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需要在办学思想上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型:从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建设, 从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提升, 从国内比拼转变为国际竞争, 从物本思维转变为人本思维。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需要实现从行政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学术主导的发展模式, 从现在的“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 从“学校要发展”转变成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要发展。集中力量做大事, 或许是我们独具的组织优势, 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独特优势, 不仅不能随便丢弃, 反而应当加强研究。

我们的国人看中国的大学, 与国外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看中国的大学, 观感不完全一样。我们自己或许总是“恨铁不成钢”, 然而在国际上,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眼里, 中国大学的价值, 至少中国前十所顶级大学的价值, 目前仍然被严重低估。

我国大学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会加强选择。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 以我为主、有选择、有步骤地分类别分层次推进。因为我们已经变得更强大更成熟, 同时也变得更自觉更自信了。

《大学》: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您认为我们的大学在办学思想上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张校长:办学思想要能够落到实处。如上所述, 为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体系, 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自觉推动办学思想实现四方面的转型, 即:从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建设, 从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提升, 从国内比拼转变为国际竞争, 从物本思维转变为人本思维。其中, 转向人本思维是最根本的一条。这是近年来我们学校所发生的最根本变化。

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需要实现发展思路的三个转变。一是从行政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学术主导的发展模式, 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可持续。二是从“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 有步骤地推进院为实体改革。目前, 上海交大仍在千方百计地全力推动所辖24个学院的发展。然而我们希望, 今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由学校这台大“发动机”推动全校发展, 而且要通过责权利一体的院为实体改革把24个学院, 转变成24台“发动机”, 由各个学院一起来推动学校发展。这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从目前的“学校要发展”转变成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同学要发展。大学发展的深层动力来自广大师生, 来自他们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按照先哲的说法, 这是人性升华的最高境界。与之适应, 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内容也要从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 通过服务来实现激励。只有这样, 学校的发展才能更快、更稳、更健康、更久远, 才能与每一位师生的发展最紧密地关联。

从国家要发展、学校要发展, 转向师生主动要发展, 体现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动力机制的改变。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而且要满足广大师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 搭建卓越学者的成长阶梯、构筑卓越同学的培养体系都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只有当教师向大师转变, 学生才会向创新人才转变, 师生们才会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是因为, 在这里, 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他们的梦想成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我们衷心期待, 在交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做到:教师拥有充分的尊严感, 学生拥有充分的自豪感, 管理人员拥有充分的成就感, 交大人在交大拥有幸福感。这在交大目前已经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世界一流大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到尊严和幸福的地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就要在广大师生中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愉悦感。

《大学》:当我们迫切希望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 我们就很容易带着学习者的心境去捕捉国外相关大学的做法。您怎么看国外的高水平大学, 以及那些我们认为好的地方?

张校长:说实话, 我们的国人看中国的大学, 与国外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看中国的大学, 观感不完全一样。我们自己或许总是“恨铁不成钢”, 认为中国的大学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然而在国际上,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眼里, 多半不是这种看法。在他们心目中, 中国大学的价值, 至少中国前十所顶级大学的价值, 目前仍然被严重低估。

应当看到, 当下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的话语体系、评价标准几乎全来自西方。中国的大学实际上是被迫向他们的评价体系靠拢, 用他们的尺子来衡量我们自己的大学。尽管如此, 中国顶级大学在他们的大学体系中的排名, 过去十几年来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未来十几年, 其地位还将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假如大学评价的话语体系由我们来制定, 并认真考虑中国特色的话, 中国的大学很可能在许多方面会更加突出。

《大学》:您怎么看待常被我们视作需要向国外高校学习的民主管理?

张校长:民主管理确有很多优长, 但同时也存在效率低、决策慢、责任不清等不足。目前的现实是, 中国仍然有必要集中力量做大事。这或许是我们独具的组织优势, 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独特优势, 不仅不能随便丢弃, 反而应当加强研究, 使这种组织优势可以更科学民主, 更清醒自觉, 更适应现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 什么地方需要民主, 什么地方需要集中?这取决于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民主管理的核心不是为所欲为, 而是妥协与共识。民主管理的要义在于通过各方面的适度妥协以达成普遍共识, 从而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我们看来, 在一个大的决策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基层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学里的民主更多地体现在决策之前充分尊重各方意见以达成共识。一定要依靠说服而非压服, 广泛包容不同意见。一定要让老师和同学们清楚, 学校究竟想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 准备怎样去做, 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一旦经过民主决策确定了目标、途径和方法原则, 那么在执行的层面必须讲究效率。美国的企业也是这种效率至上的体制, 否则, 无论大小事情, 不分语境场合, 每一个决定及其如何执行, 都要经过无休止的争吵, 付出议论成本和身心代价, 那就无法认真做事了。

当然, 上面所说的组织优势必须保证用对地方, 否则一旦错了就会给学校带来危害。因此, 组织优势的发挥必须结合民主决策。上海交大最大的优势是组织优势, 最常用的方法是民主决策。我们自2007年起, 历时两年半, 制定出《交大2020》发展规划, 其间经过了“三上三下”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就是为了在全校上下对交大的未来发展目标达成共识, 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自我实现联系起来, 形成师生共同的发展愿景。规划包括学校的主体规划、15个分领域规划、24个学院发展规划及面向2020年学校的学科发展路线图。再如, 我们用了7个半月的时间,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理念大讨论, 讨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交通大学的育人理念究竟应该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还是要根据实际需要, 形成新时期育人的新理念?大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学期, 最后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必须建设“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在此共识的基础上, 我们动员全校各院系用一个学期的时间, 根据“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修订教学大纲, 修改课程体系, 之后在2009年新学期开始推行新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 “三位一体”就在全校范围内落在了实处, 而不仅仅停留在喊口号挂标语的层面。有时候规划无法落实, 只能停留在纸上就是因为没能在最大范围内达成深层共识。

《大学》:今天, 我们已经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您认为我国大学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方式会有所改变吗?

张校长:会加强选择。因为我们已经变得更强大更成熟, 同时也变得更自觉更自信了。就是说,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 以我为主、有选择、有步骤地分类别分层次推进。这体现了我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走向成熟。

我们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我们的教师队伍需要国际化, 我们的学生需要大量地派送到国外游学, 同时吸引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进而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校园, 吸引和培养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

其中, 国际化既是学校走向世界一流的要求, 也是教师队伍提高学术水平的途径。目前, 上海交大已经从多多益善式的数量化表层合作转变为有目的、有选择地聚焦需求的分层次合作。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30多所世界顶级大学作为学校层面的战略合作伙伴, 主动出击, 全方位合作。第二个层面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专业领域和学院层面开展国际合作, 这样的合作伙伴, 交大大概有五六十所。第三个层面是同我们有需求、专业有特色的国际知名大学开展点对点合作, 在项目层面和教授之间进行, 这样的国际合作, 交大有很多。

在人才培养领域, 我们的本科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 有一学期以上海外游学经历的比重已经上升到31%, 来交大就读的海外留学生已经达到5000人, 这些都为为教育教学创造了多元文化背景, 促进了全球化视野的形成。

●只有校长本人是一流学者, 大家才能指望在市场化的潮流中为大学保持学术独立、学术品位和学术追求, 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学者加盟大学, 共同追求学术卓越。作为大学校长, 不能完全脱离学术活动, 必须随时保持对学术动向的敏锐感觉, 从学术创新的需要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注重调查研究, 进而做出正确的学术判断和专业决策。大学校长不是职业, 未必需要职业化, 尤其不能理解为可以不懂学术, 只讲管理或经营。

“假如美国只是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 而忽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 没有看到新一代大学校长们的独特影响和作用, 美国将会犯历史的错误。”中国的大学校长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转型时期, 中国的大学校长不得不兼顾宏观和微观管理。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恐怕很难排出一个类似火车运行图那样的时间表。在建过程中也很难在各个阶段分别树起一个显著的标志用作里程碑。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将是一个快速积累、接力推进的过程。快速是中国特色和优势所在, 积累是大学成长的生态使然, 接力推进需要的是组织和团队。“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等, 更不能拖, 必须尊重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将之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大学》:您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学者型的校长吗?

张校长:我认为需要。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下别人的情况。美国几所顶级大学, 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他们的校长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 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或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不只是管理者或经营者, 更是标志和榜样。只有校长本人是一流学者, 大家才能指望在市场化的潮流中为大学保持学术独立、学术品位和学术追求, 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学者加盟大学, 共同追求学术卓越。

目前中国顶级大学的校长, 尤其是中国大学新一代的校长, 大都拥有教学与科研经历, 是特定学科的专家学者。我本人做物理学研究, 学生问我, 从物理学家到大学校长, 是不是改行了?我回答没有, 我还是老师, 还保持着师生关系, 保持着普通教师的感受和立场。这是大学的特点。大学的领导之所以大多要由教授学者来担任, 是因为他们懂行, 理解创新探索和学术个性, 理解复杂微妙的教学科研活动, 能够使师生信服, 把学校领向一流。作为专家学者, 大学校长往往拥有社会公认的高度尊重研究对象的科学态度, 理性客观的科学修养, 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谦虚谨慎的科学作风, 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对领导一所大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我在长期的物理学研究中受到的训练主要是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 这跟当大学校长在方法上别无二致, 都要寻找和把握规律, 然后按规律办事。当然, 仅有学者素质是不够的。作一流的大学校长比作一流的物理学家要困难得多。因为校长每天面对的是教师与学生, 是鲜活变化的人, 是人群当中乃至社会上发生的复杂的事。因此, 大学的管理者不但需要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更需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耶鲁大学校长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大学校长, 一定要有展望大学发展方向和提升大学品质的愿景, 能够制定远大且可以实现的目标, 能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主要的行动上。”我从开始做校长起, 就主动把自己从事学术活动的时间压缩到了最低点, 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校管理上。当然, 作为大学校长, 不能完全脱离学术活动, 必须随时保持对学术动向的敏锐感觉, 从学术创新的需要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注重调查研究, 进而做出正确的学术判断和专业决策。

《大学》:您如何看待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观点?

张校长:大学校长不是职业, 未必需要职业化, 尤其不能理解为可以不懂学术, 只讲管理或经营。在我国现在的历史时期, 片面强调职业化给大学带来的有可能不是福音。至于其它相关议论, 比如大学校长该不该是院士, 该不该是教授, 该不该是教师, 等等, 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大学校长是否一流, 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一流教育家和管理者的素质, 认真投入, 积极肯干, 愿意为师生服务, 在于他有没有决心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梦想和激情投入大学的日常管理和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还是他能不能领导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有一位美国教授曾这样评论, 中国新一代大学校长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 他们的年龄平均比外国校长年轻15岁, 有学术造诣, 精力充沛, 对未来充满信心;第二, 他们精通外语, 风趣幽默, 具有国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第三, 他们多数曾长期学习和工作于世界一流大学, 对世界一流大学有深刻理解。这批人多半经历了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 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正因为如此, 他们对中国年轻的一代就具有人格感染力和人生影响力。假如美国只是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 而忽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 没有看到新一代大学校长们的独特影响和作用, 美国将会犯历史的错误。我觉得他说的可能没错。

《大学》:相比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大学校长在建设一流过程中遇到的更大挑战是什么?

张校长:中国的大学校长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 的确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此, 我想偷点儿懒, 借用我与一位朋友——一位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对话来加以说明。有一次他问我, 中国的大学校长为什么那么忙?不是只要管管宏观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管那么多具体的事情?我给他讲了中国大学目前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 以及转型时期中国的大学校长为什么不得不兼顾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道理。他认真思考后, 完全听懂了中国大学校长所面临的挑战, 并做了这样一个对比性的总结。他说, 我们俩都是火车司机。他开的火车经受过高速奔驰的考验, 因此他知道火车的各个零部件都非常可靠, 也知道火车的前方轨道笔直而平坦, 路基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可以开得很快。而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大学校长, 由于他刚驾驶着一列新火车开上了一条新轨道, 这列新火车尚未经过高速奔驰的考验, 不知道在开的过程中哪个螺丝会掉下来, 因此, 这个司机需要随时准备飞奔下车去把螺丝重新拧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前方哪个地方的铁轨或者路基尚有问题, 因此也还需要随时准备飞奔下车去铺铁轨整路基。而最困难的一点在于, 中国的大学校长开着这样一列新火车, 走着新开辟的轨道, 还必须开得比美国的大学更快, 否则就无法自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校长所必须应对的挑战。

《大学》: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一批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高校。事实上, 不少大学都排出了自己的时间表, 您认为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刻会如约而至吗?

张校长: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恐怕很难排出一个类似火车运行图那样的时间表。在建过程中也很难在各个阶段分别树起一个显著的标志用作里程碑。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将是一个快速积累、接力推进的过程。快速是中国特色和优势所在, 积累是大学成长的生态使然, 接力推进需要的是组织和团队。

目前, 尽管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认定至今仍有不同看法, 然而一所大学如果能够被认可为世界一流, 总是源于国内外对其办学成就的肯定乃至推崇, 而不是基于某种到处适用的、统一量化的标准。问题在于, 这恰恰是我们有些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他们认为, 只要达到了某些量化指标, 那么世界一流大学就告建成。实际上, 这还不是奥妙所在。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用一大堆简单的数字堆砌起来的, 而是其办学成就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 得到世界公认、赢得共识性评价的结果。最终大家要看的还是这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包括是否培养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一流人才, 是否创造出了推动文明发展的一流成就。“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等, 更不能拖, 必须尊重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将之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中国的大学正在探索一条通往世界一流的特色之路, 我们的探索必须成功!

8.张杰:沉静背后的张扬 篇八

踏进酒店房间的时候,阅“明星”无数的我也忍不住有点小激动,毕竟他是张杰,他是这个现在名气如日中天,话题,绯闻不断,人气高得惊人的张杰。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第一眼,我就明白镜头是如何地残害了他——绝对是残害——他比镜头里看起来真的帅了很多,没有包子脸,没有传说中的满脸痘痘。他是个帅哥,帅哥总是让我这个八卦老“色女”比较容易情绪高涨起来。而我身边的实习编辑jojo同学更是一张小脸儿通红,据她说,她不是“小星星”,但她脸上的颜色让我严重怀疑她在撒谎。

《GRACE》(以下简称G):张杰你好。(及其主动地伸手出去)

张杰(以下简称杰):(愣了一下,下意识地伸手握住)你好。

G:你的房间里……

杰:(不好意思地)有点乱是吧?

G:不是,是数码产品真多!

杰:啊,这个啊……哈!我没有王铮亮厉害。

G:我看到这个著名的iphone了。

杰:呵呵,是啊,就是这个,小星星送我的。

G:收到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

杰:开心是一回事,但我真的希望他们不要再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了。我会觉得压力很大。

G:恩。我会写出来告诉他们的。

杰:谢谢。他们的心意我真的知道,请一定要告诉他们。

G:好的。还是聊回来吧。你今年似乎通告很满?

杰:是啊,排满了……

G:主要的计划是……

杰:发专辑和开演唱会吧。

G:演唱会?

杰:恩,顺利的话,奥运之前开。北京、上海、成都。

G:天啊,这个消息要让小星星们高兴坏了。

杰:哈哈!我自己也很高兴啊,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G:你的梦想是开演唱会?

杰:是啊,我一直都想开我自己的个人演唱会。现在近在眼前了,能不激动吗?

G:那你的新专辑会走什么路线?

杰:我会尽量尝试多一点的风格,公司对我很好,允许我有自己的个人意见。

G:我很期待能在新专辑里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张杰。

杰:我也很期待能给你们每个人惊喜。

G:今年还没有演戏方面的计划吗?

杰:没有确定,公司在帮我谈,可能会有吧。只是我现在还不能肯定。

G:你就没有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杰:想,当然想。

G:我也觉得你应该想。

杰:为什么?

G:因为你的形象很适合演戏啊,这么帅,不演戏可惜了。

杰:哈,当然!

G:(滴汗)你还真不谦虚。

杰:我觉得这是自信吧。

G:对哦,你是射手座的,挺自恋的一个星座……

杰:是吗?哈!

G:射手座一大特征就是自恋啊!

杰:哦。我只是觉得,我又不是一个艺术家,我是艺人,艺人是要让大家轻松的,所以能做的东西,就不要那么扭捏,自信一点没什么不好。

G:所以如果有合适的,你不会拒绝演戏?

杰:当然,而且我会很努力地去演。

G:对了,我发现你瘦了。

杰:啊?有吗?(小得意)是瘦了吧……哈哈。

G:怎么减的?

杰:锻炼!

G:看来你锻炼很勤奋。

杰:恩,还行,一个月几次吧。

G:(狂汗)一个月……几次?!

杰:(茫然不觉)是啊,一个月能坚持健身好几次,已经不错啦!

G:你……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杰:是真的,我身边很多艺人朋友,一年也做不了几次啊。

G:好吧好吧。那你喜欢做什么运动?

杰:跑步。我觉得在跑步机上跑比较枯燥,所以我会戴耳机,在MP3里重复播放我的那首“最美的太阳”,跑起来比较有乐趣。

G:(再次被惊到)什么?MP3里放什么?!

杰:最美的太阳啊……怎么了?

G:好吧。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自己听自己的歌,而且是健身的时候反复听,有点那个啥……

杰:我觉得没什么啊。

G:恩,是,我理解。咱们换个话题吧。

杰:哈哈,好。

G:说真的,我觉得你的皮肤比传说中好很多。你平时会护肤吗?

杰:当然会,我觉得艺人让自己的脸好看,既是自己的财富,也是尊重粉丝的表现。

G:那你都用什么产品?

杰:恩……其实我用的东西……哎呀,我好像不能提到品牌名字吧?……要不咱们私下说?反正都是一些便宜又好用的牌子。

G:哦?是吗?我也是走实用路线的人哦!

杰:那你用什么?

……(两人热切讨论5分钟,删除此处文字500字。哈哈!对不起大家,我们真的不能在张杰的采访里,出现这么商业的对话。)

G:行了,打住!我现在比较好奇你平时穿衣服的风格。

杰:就是现在这样啊!(张杰同学当天的服装风格请大家翻到杂志的94页,自己看吧)

G:恩,比较休闲路线的。

杰:是,我搜集了身边很多造型师的意见,慢慢才找到自己的风格。

G:你肯定是那种遇到造型师,会乖乖问问题的好学生。

杰:哈哈,是的,不过我学东西和吸收经验很快的。

G:那你现在这么红了,还有没有进修打算呢?

杰:有啊!当然有,想出国学音乐。

G:我遇到的所有艺人都想出国学音乐。

杰: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正常的吧。不管能不能真的学到多少东西,出去长见识,多走走看看,总是没错的。

G:这个我同意。那你今年会有计划吗?

杰:没有呢……工作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会和公司提,公司应该会尊重我想法的。

G:那希望你去了回来以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优秀的张杰。

上一篇:大学生面试体会心得下一篇:学籍管理系统查询与修改的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