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2024-10-09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精选7篇)

1.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篇一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常村镇初级中学 李可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朗诵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方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三、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六、模仿表演 分小组模仿表演。

七、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结友而别”。

八、作业布置

课堂中表演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写出来。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不可不学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2.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篇二

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三篇坦露古人劝学情节的文章:《伤仲永》、《孙权劝学书》、《送东阳马生记》,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伤仲永》中讲了一个神童变庸人的故事。方仲永五岁能诗,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可有观者”, 而“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到“十二三岁, 其才学”“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也”。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王子变青蛙的故事呢?王安石出生于北宋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超强, 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把“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因此,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如《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反对新政的言辞, 明确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 驳斥孟尝君养仕的传统观点, 畅谈如何才算得上“得仕”的问题。由此可见王安石写作《伤仲永》的目的也不仅仅在文思上, 而是别有用心。毫无疑问, 劝学就是其最苦的用心。

《孙权劝学书》记述了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赞学的完整过程。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杰出将领, 他听从孙权的劝告多读史书兵书, 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并领兵打败关羽夺回荆州。试想, 如果吕蒙拒绝孙权的劝告, 冥顽不化, 不思进取, 他会立下如此卓越之战功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完这部书后,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由此可见司马光编撰此文时的目的, 实是为了揭示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对治国治军管理天下大事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劝学之情显而易见。

《送东阳马生记》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的一篇临别赠言。文中记叙了作者早年求学勤奋艰苦的情形, 勉励马生珍惜现今优越的学习条件, 刻苦攻读, 使自己的道德文章达到“精”与“成”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劝勉马生成才的劝学篇, 也是劝勉天下青年成才的劝学篇.

3.《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篇三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⑶、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⑴、反复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⑵、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⑴、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⑵、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⑴、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对话的情味有何不同。

⑵、联系生活实际,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表演法等。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点击课件,播放苏轼诗词《赤壁怀古》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口述:《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

(目的:通过教师口述相关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教师点击课件显示课题并板书《孙权劝学》)

(目的:引起学生特别注意,了解学习课题,围绕课题展开学习)

【二】、把握人物,深化主题

(点击课件,了解学习目的,显示作者及作品简介,以及文中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及简介)

1、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简介(见课件图片)

2、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及简介:孙权、吕蒙、鲁肃(见课件图片)

(目的: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重要人物有一个初步了解,便于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把握节奏,多层朗读

(点击课件,显示教学目标:多层次朗读及相关教学要求)

1课件显示如下: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人物对话语气和文中的停顿,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

2、朗读步骤:

⑴、读准字音

⑵、读出句意、读出节奏⑶、大声朗读

⑷、读出感情(分角色)⑸、背诵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展示课件、显示朗读节奏、全班齐读。

(目的:以读理意,既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

【四】、品读文章,理解文意

(点击课件,显示教学目标:⑴、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⑵、质疑,共同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学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目的: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用课件辅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片断一:男生一简述其意义片断二:女生二简述其意义

(二):点击课件显示文章重难点词及词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意思。

【五】、品析揣摩,感知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点击课件显示图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

图片一:孙权劝学图片:吕蒙就学图片三:鲁肃赞学)

2、点击课件显示问题: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再请结合孙权的身份,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3、课件显示相关语句及注意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

2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模仿表演,体验反思(教师强调学生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注:男生一:扮孙权。男生二:扮吕蒙。男生三扮鲁肃。作者的话全体学生朗读。

(目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文中人物角色的准确把握)

5、再现故事、品析人物(课件显示)图片一:孙权劝学图片二:吕蒙就学

图片三:鲁肃赞学(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6、结合本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劝)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好)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赞)

【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课件显示)问题一:孙权是如何劝告吕蒙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现身说法,更使劝告有理。

问题二: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便于准确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理由:“蒙辞以军中多务。”问题三: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原因: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又情投意合。

写此事作用: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问题四: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问题五: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课件显示)将本文和《伤仲永》联系,你有何收获?(可从内容、写作手法,启示等方面来谈。)

【八】、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课件显示)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课件显示、引导参考)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九】、总结全文(课件显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十】、能力展现:

1、背诵全文。(要求学生能熟读与熟背本文,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词语积累:

请解释“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并造句。

【十一】、板书设计:

孙权

吕蒙

鲁肃爱才

坦诚

爱才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好学

有礼

【十二】、课后反思:

文言文的朗读至关重要,尤其是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文章,更要加强对人物语气、情感的把握。这和现代文朗读相比难度更大,学生通过认真训练,也能够很好的进入角色。通过朗读对人物角色和文章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的第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精神。如在角色的分配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组织演示阶段,可以让每个学生或者每组代表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谓……曰】对……说。【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但】只。【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受益匪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

预习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及: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现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21.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22.更:重新。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4.见事:知晓事情。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积累拓展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五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6.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六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4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5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6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7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小故事。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留有不少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相对于内容,本文的语言文字朴实浅显。所以,在教授本文时,我把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运用多种方法为课文内容补白,深入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既实现了补白,又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由于受到不良影视剧的影响,有些小组在编演中出现无厘头的台词和情节,在指正后这一现象得以消除。同时,囿于阅历,学生对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设计有些幼稚,在点拨后学生能够适当改进。教学实践说明:好的教学设计只有在不断的指导和修正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编演课本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不能算是高水平的学习。于是,在上一环节结束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片断练习。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聚焦,我要求学生们写作同一事件,要求学生刻意留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此练笔。这样只好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作业。

我认为,本课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时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不会失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8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 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9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1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2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简短,虽然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言文课文翻译时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和分析人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上。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习,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这一环节,我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方面比较好,学生敢说敢表现,也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在作者作品介绍上花费时间较多。

2、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不必个个点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课堂。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之后,应该让学生再用分析的人物语气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由于疏通文意花费时间较多,后面没有进行,觉得有欠缺。

4、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5、板书字体不好,今后多练基本功。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3

在3月26日泰山区C片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初二语文《孙权劝学》一课。这是我在听了孟照彬教授的第一次报告后,执教的一节研讨课。平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尝试着将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去。所以,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也有意识地体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关键词,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权放手给学生。我觉得这既是孟教授“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又是实现“教育有效”的有力手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是利用了课前时间,通过学案这一载体,让学生自己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作者、作品部分,有效利用了学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是在疏通文意上,我执教的是一篇文言文,文意的疏通是一个基础,只有掌握了文意,下面的一系列环节才可以有序展开,但以往疏通文意上,“老师讲、学生记”是主要的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老师图了个心安理得,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兴趣不高,丝毫没有主动可言。所以,我决定放手给学生处理,老师出示的没有标点的课文,既给了学生一定的难度,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地冲动,发掘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是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是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通过编排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总结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自然地引出对人物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在主题的把握上,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让学生结合老师课前的困惑解答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一路下来,课堂中的老师只是一个摆渡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强化次数。这一点是孟教授着重提到的,他指出,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如果课堂上强化到9—12次,就会当堂记住,所以对于这样一篇知识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多次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如文意疏通环节训练学生的多次强化:首先,是以“朗读”这种方式为载体对知识进行强化。流程是这样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节奏,了解大意→然后老师出示一篇没有标点的课文,再读强化一次→学生遇到困惑,再回到课文,结合注释,再读,再理解→再回到没有标点的课文,理解,朗读→个人自荐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这一流程下来,文意的疏通就已经基本上解决。接下来,老师又安排了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这一块,我和所有听课老师感觉都不错,不同形式的强化,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在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体会了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重点字词的疏通检测,也有对重点句子的疏通检测,通过这一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老师也算真的放下心来了。

“花架子”和“学习卡”的使用。孟教授说,有些公开课,内容很丰富,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学的东西并不多,这样的课就被称为“花架子”。为了避免小组交流成为“花架子”,我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充分利用了“学习卡”(特意在学案上留下一处空白,作为“卡”的变形形式),让他们把困惑和重点及时整理下来,然后,再在小组交流当中解决。

这样的小组交流,手中有记录,目的性就比较强了,学生不会出现看似热闹的讨论,实则没有作用的交流了。

对于花架子比较容易出现的“课本剧”环节,老师做了以下设计:学生第一轮准备时,老师不加任何地限制和提示,在展示评价之中,发现不足和表现不够的地方,做出梳理,明确答案,再安排第二次编排,力求更生动的表现人物。通过这样的安排,尽量的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而不深入体会人物的弊病。

但这节课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前松后紧。在“读”的环节上,用时太多,课本剧课上准备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环节可以删掉或换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比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个人讲故事等更多的方式。这样,对于训练学生的“多向度”会有更大的帮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成语“刮目相看”没有涉及。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下,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所以,我放手学生、抓住诵读、注重基础、品味体验这一系列的思路,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挑战的欲望,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我这一节课最有收获的地方。

我经常的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我们学生在知识和做人方面的摆渡人,给学生以雨露,教学生会思考,而这一次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更是让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不远处的明媚曙光,我们的刘校长、张校长他们就像是我们的摆渡人,正如他们说过的,“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幸福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相信我们学校的诸位同仁,一定会沿着学校领导指引的方向,大踏步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4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刮目相看》,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5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7.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导入新课;设悬念;拉家常;讲故事;引名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新课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虽然是在课堂的开头几分钟进行,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新课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设悬念、拉家常、讲故事、引名言导入新课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下面我就以《孙权劝学》为例来谈谈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设悬念导入法

所谓设置悬念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与新课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的一种导入方法。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全神贯注于新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说,要想新课伊始就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设悬念导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下面所举例子绝大多数都穿插运用了这种方法。

例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伤仲永》,知道了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明白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的道理,那么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生答:进步),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看看课文写的是谁通过学习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例2:同学们,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

二、拉家常導入法

所谓拉家常,就是师生之间互相聊聊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让学生产生零距离的亲切感,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3:同学们,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让我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你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生答:愿意)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工夫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生回答)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15课《孙权劝学》,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例4: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信任他,可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三、讲故事导入法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忙地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如果说:“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充满期待地听教师讲故事。

例5: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就是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例6: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一位同学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后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叫《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学《资治通鉴》里面的一篇选文《孙权劝学》。

四、引名言导入法

教师引用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言简意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既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7:同学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是在告诉我们要抓住青春,努力学习。可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战功卓越却不爱读书,在吴主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终成文武双全的将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孙权劝学》。

例8:同学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增广贤文》)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作者单位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坡中学)

上一篇:单身证明如何办理下一篇:弟弟海滨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