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16篇)
1.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地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人生的各个时期,从呱呱坠地婴儿,到含饴弄孙的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冲突。婴幼儿要有健全的人格,青少年会遇到青春风暴,中年要度过更年春秋,老年要防止精神变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才能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关于心理健康,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自尊自信;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胸开阔,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平衡发展,人格健全。
目前,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判定一个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家长、老师及社会的重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
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迹的资料,并举行一个汇报会,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
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笔者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厌学心理
目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都是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教师、父母、考试以及分数等各方面压力, 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动机的扭曲、消极对待学习以及逃避远离学习等不良心理, 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学习目标, 不专心听讲、不主动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上课就恶心、焦躁、头昏等现象,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孤僻心理
由于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孤僻心理, 导致其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相处, 通常独来独往, 不愿意与同学一起交流和玩耍。同时心理孤僻的学生甚至会对其他同学或教师产生戒备、厌烦心理,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 自卑心理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学习成绩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 使得学生软弱、无主见。同时学生的自卑心理也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轻视、贬低自己的情绪, 使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 认为自己不如人, 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进行尝试。
4. 情绪波动大
一些小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情绪波动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易怒、心烦、任性以及焦躁等现象, 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产生这种消极情绪的原因, 使学生时常多愁善感, 无缘无故地高兴或是情绪低落。同时一些学生也会由于一些细小的事而过分焦急烦躁、容易发怒, 不考虑事情后果, 易做出过激行为,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途径
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所执教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 课堂是小学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 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心理发展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小学教材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应当注重对集体活动本身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挖掘, 共同构建各种班级活动, 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团结的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时, 也应全面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维护, 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 在人格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特征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人格培养中。小学班主任应当确保自身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 为学生展示良好、健康的人格行为特征,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在师生关系中建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师生关系建立中。很多小学生都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存在畏惧心理, 对此, 小学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同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 把握学生内心的情绪变化,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目前, 中国一些小学生存在着厌学、孤僻、自卑以及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班级活动、人格培养以及在师生关系建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 2010 (6) :116~118
[2]许达卡.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北方文学 (下旬) , 2013 (11) :181
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树立“健康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
二、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资源,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1.科学合理精心!择教学内容与形式
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目的,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太多、太难、太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学生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容安排得单一、容易,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使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内容形式的!择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并且要多样化、趣味化,做到内容丰富,教材新颖,形式多变。
2.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准备及布置
场地器材的准备及布置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场地坑坑洼洼,大小石子满地,器材破旧,摇摇晃晃,保护设施差,学生一见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从而产生胆怯、恐惧的心理,因此在体育课前教师就应将场地打扫干净、垫平,检查器材设备,不使用破旧、不安全的器材设备。这样可避免因场地、器材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根据周边环境及教学内容,可把场地器材布置得更加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采用有针对性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场地器材以及学生,都要根据其特点来运用教学方法。教师课前的“编”和课堂上的“导”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动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其主动性,正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运用不正确或缺乏灵活性,学生在学习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要求的技术动作,出现不协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处于一个既严肃又活跃的气氛中,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和产生共鸣。
4.注重教师的教态和言行的教育性
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体育的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从教师的仪表、动作姿态、感情表露及语言口令等方面的研究和改进教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态修养,这为课堂营造了更加浓郁的氛围,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学生心境更充满“阳光”。教师的仪表应该讲究卫生,衣着整洁、朴素,举止端正、稳重、大方,虽说这些都是极微小的事,但也常会因为这微不足道的事而使严肃的教学气氛受到破坏。教师要用准确、简明、清晰、生动形象和谐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他们的共鸣。但在下口令时,节奏要做到预令、动令分明,快慢的适当、音调的转变、声音的高低等都要恰到好处,通过这些口令的变化,明白教师的训练要求和意图,以及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并完成教学内容。当然教师良好的动作姿态,优雅的风度,文明的举止都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教技巧性动作时,教师的正确示范,优美的动作,这将减少学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对他们的参与起到促进作用。
5.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四
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多年的那种“严肃有余,微笑不足”的面孔。变权威的管理者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真心的朋友。关心、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赏识、多表扬,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自信的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不代替学生作出判断和抉择。而要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悦纳自我,走向成功。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用实验探究一下。然后,放手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分组探究,分组研讨。我只在一边作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十多分钟后,仅有2组同学因操作失误而“失败”。
最后,点拨再学生。你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很自然的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亲手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学生会记得很深刻。
同时,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还练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掌握了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实验技能。并在这一探究中加深理解了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化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
目前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性,合作意识、人际关系都很差。为此,我在开学初就组建了化学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式互助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一起研讨各种疑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先民主选举了一名学习成绩比较好,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然后召开了组长职责培训会。明确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学会组织协调组员,大胆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化学互助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遇到疑难问题都能积极的查找资料,探究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养成。学生们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学会了体贴他们、照顾他人。为今后的人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例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谈论的形式实验探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有何异同。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复习,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每组设计安装三套制备装置。
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引导和简单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分组讨论,协作探究和成果展示,都是自己开动脑筋,激发思维,积极探究搞出来的。这样不但加深了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比较,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大家都能主动参与,大胆探索,乐于动手,勤于交流。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动眼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品质,从而构建了一种自主探究、民主合作、平等交流的互助学习模式。
三、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倾向。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是以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教学“满堂灌”,课外辅导“题海战术”。最终导致教师整天“紧张焦虑”,“职业倦怠”。学生也“厌学弃学”,“麻木自卑”。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经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实验验证。最终得到合理的结论。
衡量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根据结论而定。关键是看结论是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例如:在探究“钢铁的锈蚀实验”中,我提前准备了足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指导各组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要求,用一周的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探究。并按照书上表格的要求逐天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得到钢铁锈蚀的影响因素。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周后由于观察的时间不同,装置放置的地点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也略有差异。有的比较接近,有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对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都给予了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5.心理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例如,政治课现在改成了思想品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讨论的都是中学生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同学们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明确价值趋向,增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另外,语文课的学习中,那些优美的词汇,令人神往的意境,都会使人浮想联翩,惊叹祖国语言的精练,山川的壮美,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数学题的解答需要严密的逻辑,长期的学习一定会增进考虑问题时的全面性;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随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教授《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时,我就联系了学生实际进行了教学。
饮食是人们每天需要的,已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的青春期,所以营养的摄入尤其重要,而学生们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对食品有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纠正各种心理误区,引导他们到正确的食品观念。心理误区包括:
一、偏好某种食品。
很多女孩子都爱美,加上现在的社会舆论都是以瘦为美,所以部分学生存在“为了美不吃东西”的心理,仅靠水果蔬菜提供营养。如果这种心理持续发展的话,有可能导致厌食症,就成了心理疾病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还有些学生满不在乎,随心所欲地吃东西,结果导致高热量,高激素的东西食物摄入过多,长期下去的话,必然全导致身体营养不良。针对这一点,我给学生指出了危害,提出“饮食是为了健康,健康最美”的理念。
二、饮食不规律,认为对身体影响不大。
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心理,他们对待早饭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不吃早饭或草草应付,以至上午的学习和活动效率低下,严重的可能导致虚脱。这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所以我在已学习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基础上,为学生指出了危害,告诉大家,饮食不规律,不但会损伤肠胃,而且会造成能量摄入不足,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让孩子们从心理上重视起来。
三、认识片面,过犹不及。
学生一旦认识了营养和安全的重要性,可能会产生多吃药品补营养,完全饮用纯净水等心理,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只要按照食物宝塔的搭配,合理饮食,一般都能满足人体需要,没必要再吃药补充,补过了量,反而不利于键康。有些人就是吃药成瘾,总觉得自己营养不良,吃钙片、喝营养液,补来补去,越补身体越不舒服,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的话,就可以使他们免入这种心理误区
四、自我放纵,不够重视。
很多同学也知道一些生活常识,例如少吃油炸食品,不要吃街边小摊,少吃街变小滩的食品等等,但总是宽容自己,或是坚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俗语,认为人家都吃了也没生病,我当然也不会生病,于是就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学生深刻了解之后,就不会对家长在这方面的说教有逆反心理了总之,本课教学,重在纠正学生以往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健康的食品和正确的饮食方式会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健康是一切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保证。
只有健康的心理趋向才能指导正确的饮食方法,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就是本节课,我要向学生传达的思想。
另外,教学形式的选择,也对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本课中我多次进行了同学发言和小组内讨论的方式进行课程,这不单只对教学内容有利,更使得学生能够处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充分发表自己健的意见。即使错了,也不能责备,要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拥有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我想对一名教师来说,这一点是尤其不能忽视的。
6.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却忽略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道德准则,让学生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会做人。德育教育似乎仅是语文老师,品德与社会老师,品德与生活老师的教学任务。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德育教育是否仅仅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它应该是每位老师不论教授的学科,不论所处的职位,都应时时,处处所承担起的教育义务。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老师,在培养音乐人才的过程中,我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采用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仅感受音乐的美妙,也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一、从音乐基础知识入手,感受音乐的意义,感知思想内涵
音乐基础知识内容中包括了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速度等等。而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便能塑造出某一音乐形象,体现出作者创作某一音乐作品的意图,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这些歌曲最细微处入手,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在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在艺术美中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这首歌曲出现在二年级上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没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祖国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无法感同身受。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并结合播放歌曲的正谱,让学生仔细欣赏。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的音乐知识,如休止符、附点音乐符、三连音、力度记号、进行曲速度等,并适时讲解这些音乐标记体现出人们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的紧迫心情。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从歌曲的歌词入手,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例如:在教授《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歌词写到: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那就不同了。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无形的时间是多麽可贵。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三、在音乐欣赏中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主要建立在“听”字上,在“静”中求思索,在音响中激起情感变化,产生思想共鸣。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即思想教育在艺术的求知过程中获得,在听、想、议、唱、动、跳、奏中摄取。例如: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并向学生说说《卖报歌》中那个卖报小女孩的故事,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寓德育于形式
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等。学生在兴趣活动过程中,都将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帮助。此外,学生参加比赛时,一般学生对比赛的名次比较敏感,都希望拿到好的名次,因此比赛时难免会有压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知道“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克服心理负担,发挥出正常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谭
7.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 会给学生以勇气, 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 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 认真做事;相反, 教师情绪失控, 对学生的行为不满, 火冒三丈, 严加训斥, 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 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能真诚地接纳学生, 理解与尊重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 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健康心理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 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努力取得最佳成绩.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 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例如:“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 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不但不会感到枯燥, 而且会兴趣盎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现代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这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 也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心境, 乐于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好胜心强,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 小明用5分, 小东用6分, 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 有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 说明他走得越快的道理.如此一来, 课堂气氛非常愉快, 学生的心情很放松, 学生间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大胆探索, 保证了数学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
四、确定评价导向,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 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孩子厌学、逃学,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 甚至是讽刺和挖苦, 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 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 少批评、少指责, 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五、合理评价, 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 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积极悦纳自己.
8.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实践;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由社会走向学校。学校教育工作离不开生动的、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实践的功能之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把语文教材内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纯粹把语文课上成了工具训练课,语文课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今,语文新课程标准拨乱反正,把人文因素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丰富内涵得到了突出,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无穷魅力。
教师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审美的教育、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触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整体,而是“课程资源”中完整的、开放的有机纽带和桥梁。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现行语文课本编排的课文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中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得以渗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塑造了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人物榜样。有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作出特别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洒热血、抛头颅,忠贞不屈的钢铁战士、民族英雄;有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农民;有勤奋学习、人小志大的少先队员;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以课文中塑造的这些人物为榜样。这些榜样人物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快乐的节日》《回自己的祖国去》《可爱的西沙群岛》《家》等课文则从多方面让学生对祖国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如《丑石》《做一个最好的你》《东施效颦》等,使学生懂得了美就在我们身边,要学会欣赏美、追求美,使学生形成友善、乐观、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如《小英雄雨来》《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等课文表现主人公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遇到挫折后不气馁,奋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如《掌声》《爱发脾气的孩子》《我能行》等课文,渗透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关爱、磨炼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和道德观念;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在语文课本处处暗藏,教师要把人格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巧妙地把人格教育内容从这些潜藏的文章中挖掘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尽量让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精神食粮。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坚强意志
“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人生是令所有人深思苦想的话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的意志力通过磨炼得到增强。如课文《自信》中,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表现了主人公在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对挫折要正确认识,要勇于承受挫折,使学生懂得以坚强的意志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意志。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困难和挫折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在学习上,只有自己动手、动脑,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困难中才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只有在克服困难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不折不挠的毅力时,应该有意创设困难的、挫折的环境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作业或者任务,目的是训练他们的毅力和意志。教育学生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困难可以化难为易,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一切困难就都能战胜。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充分利用课文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的目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奠定终身幸福的基础,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提高生命质量,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热爱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带来的感动和快乐,感受生命的韵律,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眷恋生命。引导学生追求正直、高尚和完美,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美好向往和正直追求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同情弱者和宽容忍耐。让感恩之心充满在生活中,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爱自然,爱一切可爱之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幸福地生活。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巍峨的高山、浩淼的海洋、冰封的极地和充满着无尽奥秘的宇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如《索溪峪的野》描写了地处于张家界的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乡下人家》《牧场之国》《趵突泉》等课文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美丽世界,为学生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审美教育。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比,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不同的情感活动,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欣赏,感悟文章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如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站在庐山瀑布的画面前,一边听音乐,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的巍峨庐山瀑布,大自然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无比壮观的祖国山河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唤起学生崇高的意识,纯洁的感情和强烈的渴望,能够把学生带领到一个崭新的情感境界,使他们摆脱平庸、困惑的泥潭,走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
语文教材提供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学生借此平台,延伸阅读视野,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在功利之上的审美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领略人世间情感的美好、纯洁、忠贞与奉献。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老区建设,2011(14).
[2]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4]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9.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九
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小学 陈朝香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把文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教师“教”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学生毕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因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一位老师创设了情境,边播放动态的课件,边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啦,哗啦啦„„”老师鼓励孩子们:“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摇起来了。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老师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学生有的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有的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有的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 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
从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都已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自身蕴涵的情趣因素进行充分开掘,并将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被吸引、被陶醉,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作一些能够撞击学生心灵的“情趣化”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整体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感悟,透过言语典范去感受言语现象,体验言语行为,领悟丰富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然而,多数孩子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难以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策略,引领学生感悟,体察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而开启学生心灵。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如何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信赖的境界,并自然生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是感悟的难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人对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描写的是人鸟相亲的故事,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悟作者的一份真情。“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在这种喜爱之情的驱动之下,作者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又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家园!如果不是作者对珍珠鸟情有独钟,怎能取得鸟儿的信赖? 对待老鸟尚且如此,关爱小鸟更是可想而知了。文中的“我”由听到小鸟“又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开始,就与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鸟出生了,忍不住拨开绿蔓察看,那可爱的模样让人 2 心生怜爱。尤其是小鸟渐渐长大了,会飞了,与“我”一天天接近了,“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也与日俱增:让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甚至任由它啄“我”的手指,落在“我”的肩上,“我”都不去惊动它,更不驱赶它,还抚摸它的绒毛,为它停下工作„„ “我”对小鸟呵护有加,喜爱之情发自肺腑。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体悟真情,不禁和文中的“我”一样爱上了珍珠鸟。
教学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飞一落一站一撞一落一蹦一瞧一啄一趴„„引导学生感悟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领悟人鸟亲密无间、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通过两条线索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注意积累,发掘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讲究诵读感悟,强调熟读成诵,不仅能增强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的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了新鲜语汇、巧妙句式、优美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记忆力不断提高。
譬如,《泉城》一课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积累关键字词,并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感悟泉水的美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珍珠泉:先抓住“在阳光的映射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句话中的“忽~忽~”体会泉水的姿态变化万千,用动作体会“拎”字的精妙。然后通过阅读“泉水从地上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涌”体会泉水的连续不断,少而急。最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一段。而五龙潭,则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让学生给汇注换个词语,体会与珍珠泉的不同,水之多,从不同方向流入。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配合课件播放水声,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趵突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时在体会它大、清、美的特点时,3 抓住一个“冒”字,先展开想象,然后播放视频感受水多而缓,并引用一段老舍先生关于《趵突泉》的描写“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通过课外拓展获得的语言材料让“冒”在学生心中越发清晰,最后在朗读中发自内心的赞美。当学生用朗读表现出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不同特点后,背诵全文可谓水到渠成了。济南的名泉亦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了。
四、注重迁移,开启学生智慧。
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经常投入周转、得到运用,从而获得整体发展。《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智慧和才干。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仍以第七册教材为例,比如,《老师,您好》文后第4题: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喜欢的诗句,是让学生积累以供日后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是迁移性说话练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习题:写写赞美老师的成语、名言;文中把老师比作春蚕,我们还常把老师如何作比,学习仿写比喻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旧识与新知间架起桥梁,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迁移。对于这些形式的迁移性练习,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学生智慧的萌发、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增长学生智慧。将生本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和不断摸索的主题,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飞扬起孩子们的笑脸,激荡着孩子们的情怀。新课标下语文生本课堂的初探
茅坪中小学 闻义坤
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生本课堂”这一理念随之呼之欲出,已被我们广泛所接受,所推崇。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生本课堂”呢?在此我想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本课堂”的一点思考。
一、自主探究,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态课堂”就应是崇尚自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请看我校林夏萍老师执教《太阳》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太阳的专家了,你想通过研究获得什么 知识?
生:太阳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热度怎么样?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太阳有多大?
师:好,你们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去研究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太阳进行假想研究。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纵观这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林老师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走进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评价一节语文课,不是看你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这节课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 5 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
二、多向互动,教学相长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贯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就应是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的环境下,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教学大榕树这一环节时,提问:如果你是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鸟儿,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想找个地方安家会选择这儿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再各小组汇报。小组1:因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榕树,还有许多树干。小组2:这里有许多鸟,都是好邻居。小组3:这里环境好,四面环水,榕树的占地面积非常大,非常茂盛,生命力旺盛。小组4:我们全组同学一起读。师:他们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到这里的占地面积非常大,想怎么住就怎么住,非常舒服。小组5:我补充,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这句可以体会到这里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有时兴起还可以来一次免费的音乐会呢!
在这则案例中,老师以问题(会选择这儿安家吗?为什么?)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在多向互动中,师生、生生密切配合,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人人各抒己见,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更好地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鸟的天堂。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是互动的课堂。
第一,生本互动。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师生互动。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三、动态生成,富有创意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教师无论备课如何周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动作,聆听学生们每次交流,讨论,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每个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
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我看到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又迅速放下,面露难色,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于是,我叫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话音刚落,我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武断的打断他,而是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就是一个春天的使者。„„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案例中,面对“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我并没有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学生突发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将阅读引向深入。试问: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原计划,学生的回答会有如此的精彩吗?课堂会有如此的灵动吗?所以说,欲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欲设和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富有创意。
四、简明朴实,真切自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实实在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简明而扎实。
其一、流程安排要简化。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其
二、教学手段要简便。当下有些语文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出示关于秋天的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又喊:“秋天太美了!”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其三、课堂提问要精简。当前的阅读教学,依然问题多多,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而扎实。
10.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很多,而且各具特色。我所应用的教材乃是湖南版教材,其特点是内容范围广、开放性及对学生自主性探究的要求都很强,所以在教学中就更需要多下功夫,并且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利用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心理性延伸,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目的由于科学教学是从生活中来然后又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而孤立存在的。这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与社会发生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在教学《控制声音》一课时,“隔音比赛”的教学中,学生对隔音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但最终通过实验验证达成了一致。从这个知识点上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耳朵是接收这些信息和判断声音大小的直接器官,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耳朵的重要性及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这样一来,学生便能进一步地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养成健康的习惯,塑造健康向上的自我。
三、设置问题启发思辨,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
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在尽可能全面、清楚、客观、准确地实施科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主动做到去粗取精。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在各个思考,集中辩论,最后综述总结。如教学《谁运动得更快》一课时,通过导入部分的图片对比及问题“谁运动得更快”,简单直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课的主题,接着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入,创设情境及“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得快慢”等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得到启发进而使方向更加明确,而不是把内容或答案不断地直接展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的思索与实践探索、找答案,并且利用讨论、争辩,逐步趋于一致,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这样就在不自觉的思辨过程之后共同趋于正确的思维道路,做出正确的思想结论。不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
对教材的挖掘固然重要,但如能辅以恰当的教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在活泼种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乐学情境呢?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片、视频影像、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并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如播放《电报与电话》一课中“电话发展史”的视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电话发展的历程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融入该氛围,从而围绕电话的发展等进行谈论与交流。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去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健康倾向,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其他渗透策略
11.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挖掘教材 诱发动机 注重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
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是一种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关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它更加强调教师和学生精神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关注个体心理、人格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及时抓住教学中的每一次机会,并努力创设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经验,简要地阐述一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注重过程体验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导入环节我就设计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画游戏多媒体课件,米老鼠与唐老鸭滚轮子的画面,米老鼠滚的是轴在中心点的圆形车轮,而唐老鸭滚的是轴不在中心点的圆形车轮。从课件中唐老鸭与米老鼠的对话中,(你的轮子又稳又平,而我的却上下震动呢?)引起了学生内心的深思,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而加以肯定,让学生从心理上把教师当成朋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把教师当成朋友,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劝勉,从而喜欢上教师教的这门课。
三、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它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例如,学完比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应用比的知识,按一定的比调配(糖、水、洗涤剂)出自己喜欢的泡泡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巩固了比的知识,又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还无形中渗透爱生活的教育。
总之,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1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二
相关的管理工作组织曾经明确的表示, 健康的定义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正常, 其还需要保证心理上也是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工作过程中更加的重视人才的培养, 但是全面性的专业人才并不是意味着其知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力强, 其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能力, 最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十分重要的保障。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心理上存在着问题, 那么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其心理上的健康, 只有将日常教学与心理教育相关联才能够培养出综合性人才。
(一) 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影响幼儿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 也就是说,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或者是言语都会影响到孩子, 教师也是这样。在进行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注重自身亲和力的不断培养,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需要非常鲜明的指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 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 教师并不是仅仅利用言语, 同时还需要时刻严格的要求自己, 树立行为榜样, 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学生的行为, 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在进行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发挥积极的理念, 表扬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 提高自身的发展活力, 通过恰当的表扬来让学生发现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在上音乐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时期情况, 用诸如, “你画的真漂亮”、“你以后可以当艺术家”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其自信心
在进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 幼儿的自我肯定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情感, 每一个幼儿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好,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在遭受挫折时就面临着一种沮丧的心理, 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渐渐的提高其自信心。例如, 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方式的对话, 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在对话练习上巩固了知识, 同时也能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交往。特别是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离开自己的作为, 自己去寻找想要进行对话合作的伙伴,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既定的任务, 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此外, 教师在每一天的早上都可以鼓励幼儿即兴的表演节目, 或者是让幼儿表演自己已经学过的歌曲, 等等, 通过这种即兴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幼儿已经学过的知识, 同时还能够帮助其学习新知识, 久而久之, 幼儿的自信心不断提高。
(三) 注重学习氛围的友善, 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的环境
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的关系到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教学氛围与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 需要营造更加和谐、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氛围, 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存在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劣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 相对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鼓励幼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而冷漠的学习氛围则是使得幼儿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热情, 进而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多多使用, “试试看”、“你很棒”、“加油”等鼓励性的话语, 并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任务,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更加的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进而在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 还需要让学生对教师具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在里面, 最终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际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同时幼儿园的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上的人格魅力, 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发展活力, 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需要特别的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的性、计划性的对幼儿进行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 将实际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充分的发掘幼儿心理上的潜能, 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渗透,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敏娟.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 2015.01.
1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三
摘要: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课堂氛围;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增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一、创造优质课堂氛围,使学生心中充满期待
优质的课堂氛围是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时,更容易接受事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也正说明只有使学生身心畅快地进入学习,形成师生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调动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里状态如何,心理积极愉悦,则效果倍增,相反则效果甚微。”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不难看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先从自身做起: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然后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一所小学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依据。但几个月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名单上的具有“学业冲刺”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期盼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个实验也再告诉我们热爱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自始至终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用愉快的心情的对待学生,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不良情绪,让学生对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产生亲近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就像教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和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生活中的数学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们有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运用智慧使数学课堂变得简而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课堂探究更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开朗。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去实际测量一千米,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和负责学生安全。在这一活动中既促使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让他们走出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体会和掌握数学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数学课堂。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但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发挥教师的各种能力,三者结合起来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才能使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2000.
[2]李遂宠.浅析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甘肃科技,2010(1).
[3]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012(2).
14.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摘 要: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知识性、专业性,不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忽视在具体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的心理教育渗透。学生心理问题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忽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还是心理问题干预都没有具体实施的实践和空间条件。因此,要充分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36-01
我国不少人都认为心理教育就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实施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都要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各个学科教师就必须具备心理教育能力。我们就必须加强对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提高对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学校领导认识到学科教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更要学科教师自身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的重要性。我们不少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专业心理学教师的任务,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在整个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实现的,不可能离开他们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哪怕是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在单独的心理治疗室里完成,也必须回到生活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其患者的生活活动行为模式来实施。学生之所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处理生活、学习事件时失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了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了自身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的能力,才可能自觉在施教过程中预防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学行为。学校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可能为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供条件,才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或工作过程中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人的发展与成长,是全面的,并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是在学校整个环境中完成的,并不只是课堂上,更不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校是整体育人,学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育人能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这是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重视对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不论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各个学科教学教师,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教职工,都要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学校才可能真正健康成长。其中学科教师更加重要,因为学科知识学习占据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要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和空间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施的。
三、结合学科知识学习,挖掘学科知识学习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要学生体验学习的愉快,就必须教师要懂的如何愉快地教,懂得如何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虽然有人说,学习愉快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其实,从审美教育的哲学高度来看,学习是可以实现愉快体验的。虽然可能学习过程有时候是枯燥、艰辛的,但是,枯燥与艰辛绝对不完全是单纯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枯燥、艰辛的学习获得肯定,体验紧张、枯燥之后的放松,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习的愉快体验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挫折感强,教师再进行批评否定,甚至用惩罚等方式来对付学生,于是焦虑、紧张、无意义甚至厌学情绪就产生了,严重的甚至产生精神分裂等疾病。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习是愉快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而成功的学习、有成就感的学习就必然是愉快的,因而也就是健康的。在学习中遭遇了失败,遭遇了人为惩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消极体验积累达一定时候就必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甚至心理疾病实际上就是在不科学、不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生的。所以,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在学科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愉快的方法教学,要懂得如何科学愉快地教学,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愉快的学习。
(作者单位:内江市东兴区百合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5.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五
一、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情境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展开对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将其逐渐得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情境的构建来丰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尤其是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生活实例中,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展开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既灵活, 又非常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收。不仅如此,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日常生活, 进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在给学生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制订三餐, 制订时要确保营养的均衡。学生通过为自己制订营养三餐, 就可以直接了解到为自己设计的食物营养是否全面, 认识到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制订出三餐营养食谱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告诉学生这些食物是怎么被身体所吸收的, 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很多生物课程的教学情境中都可以合理地渗透对营养健康的教育, 教师对于教学过程要有更为合理的设计, 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同样可以合理地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学习任务, 让大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某些问题的分析, 这也能够帮助大家深化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健康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探讨问题, 让学生首先展开独立思考, 随后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 最后得出问题探讨的结论。例如, 在讲解“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讲解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有什么区别, 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就会自觉地寻找答案, 并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对细胞癌变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不仅如此, 他们还会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认识到均衡的营养与饮食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透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得以渗透, 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很多案例分析, 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透过案例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领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渗透营养健康的相关理念, 要让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引起重视, 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 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
例如, 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现象和超重现象引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饮食有关系的。此外, 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女孩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是不好的, 我们应该合理膳食, 并配合适当的运动, 这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又如, 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生物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三天, 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却可以活二十天?通过这些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通过学习, 会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 进而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些教学案例不仅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这些也都是学生们十分关心与关注的话题。透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 很多营养健康的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化, 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6.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篇十六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心理没有完全稳定之前,我们要利用各个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奠定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很多的品质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又将影响到他们成年之后的表现。所以说,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观察,在观察中对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能够在成人以后对于社会良好的适应,具备一系列的优秀的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从小不断的对其进行教育的结果。
2、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潜能的开发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考试紧张、考试失误等等方面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方式将心理的“负能量”发泄出来,从而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进行巧妙的梳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结合语文课中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渗透,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语文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同时又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爬天都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胆小、做事半途而废的学生,进行一些启迪,并不是说一定要点名说这些同学应该向文章中作者学习。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应该怎样,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我们应该以一种迎难而上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这远远比老师进行说教有效得多。
2、老师利用教材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引导。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素材,并且是能够利用文字的魅力,让这些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的。而这也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能够利用教学中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有效的引导。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我不能失信》中,便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小学三年级《做风车的故事》中,便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刻苦专研、不怕嘲笑的人;在小学六年级《美丽的公鸡》中,便是教育学生做一个注重心灵美的人;在小学六年级《将相和》中,便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而这些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老师利用这些不同的人物的性格进行引导,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
3、老师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适当进行渗透。每一篇课文都有学生们值得学习的知识,都有学生们值得学习的品质,而这些就是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明明白白地感受到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一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不同的内容对于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群鸟学艺》中,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性格,而老师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恰当的角色分配,采用话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动物的性格特点。比方说,猫头鹰的不愿学习,老鹰的只看表面,麻雀的骄傲自满,小燕子的坚持不懈,而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让学生们在话剧的表演中,认识到我们做事情就应该坚持不懈,虚心求教。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它自身的魅力,是任何学科都比不了的,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善于将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去影响他们、去启迪他们,像春雨一样,悄无声息的滋润万物。让学生在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收获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为以后健康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9-14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13
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09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21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07-09
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08-08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1-0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06-18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0-14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