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

2024-10-06

印象笔记(精选10篇)

1.印象笔记 篇一

生死,似乎是一个不可辩驳的永恒的话题,没有哪个人能够坦率地面对死亡的降生。而只有一个人,那是嚼尽了痛苦的滋味,在死神中挣扎的人—史铁生。

在这个躁动不安、纷繁芜杂的尘事里,惟有写作才能让他与死神拉开距离。追溯到孩提时,脑海里并没有残留死的印记,而完全是一种放纵式的,与死神调侃的心境。真正领悟到死的释义,是在他罹病后的一段时期里,死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里泛滥。

生在乡村,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生死的抉择。这是一个生死的理想的场所—医院,闲陪一位朋友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这里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感到自己与死神擦身而过。以前,对于生死,我脑海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幸好有这个机会,来自病人的呐喊,让我体会到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生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好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生死之中真实的自我,随意地挥霍生命的周期。渐渐的,我厌烦了这个让我心绪浮动的环境。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腐蚀着我稚弱的魂灵。我不想拥有太虚假的形体,也许,躯壳早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体验精神濒危的感受,是难以读懂人生这本书的。或许灵魂就是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存活。

人生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留恋,亲情、友情、爱情,究其底,最后的结局只不过是一出生离死别的戏。读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死的内蕴,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个清晰的印象—读懂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公平的,是及其的顽强却又很脆弱。因为思想不停的运动,所以生命很顽强。因为思想时动时歇,所以生命很脆弱。既然思想还未停歇,那么便没有理由让生命在死的边缘徘徊。生存也是死的一种寄托,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因此,不要轻易捅破生死的隔膜。

死并不是马上就消亡,在思维还未完成建造之前,在灵魂还未真正清醒的时候,死是无意义的,称不上消亡。当一个人拥有了对生死体验的权利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周围,许许多多的生命已是那么的岌岌可危,他们是不懂得享受生死的馈赠。

说到死,史铁生还有另一种体会。拖着一具残骸,放纵灵魂,茫然的飘逝,实则也是玷污了生与死的名节。很多时候,生是很可耻的,相对与死,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的产物。与其邋遢的生存,不如洁净的死去。欲望只是物质的设想,精神上的寄托,是生与死的馈赠品。对于死,应该是一种凤凰涅磐的重生,是没有形体的负重。

摈弃一切重负,在史铁生的身上已经找到答案。带着对人生的期求,他拖着孱弱的躯壳,用思想点缀生命的誓言。他很渴求死,但他更希望另一种“死”。死也许是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也体验了生与死的抉择,他逐渐摆脱了精神的困惑,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清晰。对于死,他已不再畏惧,他的思想不再受死神的束缚。史铁生的人生,将会是一部超越生死界线的无字书。

2.印象笔记 篇二

1992年12月30日, 带着全国第54家晚报的胎记, 《三江晚报》呱呱坠地。那一天的佳木斯上空, 《三江晚报》以一种别样的姿态惊艳亮相:一架直升飞机将雪片一样的《三江晚报》创刊号撒向三江大地, 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意, 永远地定格在市民的脑海中, 成为《三江晚报》在读者中的第一印象。

从此, 佳木斯有了一张不板着脸说话的报纸, 从身边小事到国计民生, 这张报纸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走进市民的生活。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20年来, 《三江晚报》用每一个版面、每一条新闻, 诠释着“三贴近”的办报理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 晚报总是以博大的人文情怀, 给予舆论的引导和干预。小到小动物的救治和放生, 街头巷尾的趣事, 大到棚户区大面积动迁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洪水和疫情面前的生死抉择。多年未落的户口落下了、几十年未见的亲人相聚了、伤害市民的凶手被抓了、上访多年的事件有着落了、该享受的政策终于享受到了……从24小时开通的几个新闻热线中, 牵出一串串百姓关注的突发事、感人事、烦心事, 年复一年, 在成千上万篇朴实无华却又牵动人心的报道中, 这张报纸用她的道义和良知,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亲民”印象。佳木斯的读者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 没水没电了找晚报, 卫生有问题找晚报, 孩子上学有问题找晚报, 家里的动迁怎么享受政策找晚报……晚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老朋友。百姓们也已记不清晚报的记者们为自己帮了哪些大大小小的忙儿。

为了更近距离地走近百姓生活, 他们曾经身背印有“三江晚报”字样的挎包, 走街串巷宣传报纸, 逐个小区逐个住宅楼地登门拜访。“轻敲百姓门, 帮办百姓事”, 老百姓第一次在家里接待不请自来、服务上门、报道上门的新闻记者。晚报牵头成立的亲民服务队邀请物业、供热、供水、供电、城管、卫生、医疗等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加盟, 走进社区, 现场办公, 为民服务。“阳光助学行动”, 大型鹊桥会、邻里节, “家有童星”大赛, 佳木斯市十大经济人物、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经济事件评选活动, 佳木斯市“迎奥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暨“华联杯”健身长跑活动, 佳木斯市“信合杯”武术比赛, “非常6+1”海选活动, 等等, 晚报组织和举办了数十个以百姓需求为宗旨的各种亲民活动。“市长热线”、“民生局长话民生”、“百姓热线”、“有事您说话”、“有问必答”、实用资讯, 这些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栏目和版面, 不仅新闻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成为报纸的亮点和“卖点”, 更重要的是, 晚报自始至终自内向外“生长”着的“亲民情怀”, 润物细无声地占据了百姓心中媒体公信度与亲和力的制高点, 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平民报纸”。

这张“平民报纸”用一片真诚打造出来的亲民印象, 深深地镌刻在读者心中。而她用20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出来的改革印象, 则历史性地书写在佳木斯的新闻史上。

三江晚报是1992年12月30日佳木斯日报创办的第一张子报, 她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是新闻战线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的渐进与深入, 2010年, 三江晚报成为一张独立办报、独立发行、独立经营的报纸。

这张报纸不断推行改革, 逐步扩版增张。1994年1月1日, 改为隔日出版, 4开8版;1995年1月1日起改出日刊, 每期4开4版;1998年1月1日起改为隔日8版……2000年, 从周一至周五全部扩为8版;2002年11月1日, 扩为12版, 新闻周刊扩为16版;2006年1月1日扩为16版、2007年周三推出《非常星期三》24版, 2010年改为周五刊, 周末版扩为24版。20年来, 三江晚报以市场为导向, 踏实而精彩地完成着一次次华美转身, 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锐意前行。

2009年12月, 三江晚报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强化资源整合, 与三江晚报实施战略合作, 以推动地市报业转型升级。12月17日, 双方正式签约, 三江晚报加盟生活报传媒集团, 搭乘生活报传媒集团这列高速列车, 驶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江晚报自创刊以来借鉴外地晚报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加大对人事制度和用人方式的改革力度, 积极稳妥地实行全员聘任制、待岗制、末位淘汰制, 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取消在册正式职工、聘用人员、临时人员的门户之见, 实行在版面、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推行全员合同制;改革分配机制, 编采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工作量化, 按劳取酬。从根本上杜绝了内部分配的“大锅饭”;改革奖惩机制, 设立总编辑奖、超额完成任务奖、好点子奖、对稿件差错实行处罚制度等。

晚报的机制培养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锐队伍, 在各种大型报道战役中表现出色, 读者肯定, 政府满意。近几年,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 各种后顾之忧解除之后的编采人员更是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经营机制的改革和报纸版面的改革推动着这张报纸的前进。三江晚报在佳木斯新闻史上铸造的改革印象与在读者心目中树立的平民印象同样深刻而又鲜明。

二十年, 三江晚报用二十年的脚印, 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留存着二十年的城市档案。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目光, 观察着社会发展的动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文字, 累积着百姓生活的点滴, 记载着百姓二十年的喜怒哀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心智, 盛装着父老乡亲的感情, 与热爱着这张报纸的读者相儒以沫。

3.印象笔记 篇三

a 只在WiFi下同步,这个功能是团队由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而推出的。最初只在中国推出,后来也在国际版增添了这一功能。

b 微博的保存功能。印象笔记与新浪微博成为 API合作伙伴,用户在授权后可以直接在评论或转发时@我的印象笔记,这条微博内容就自动保存在印象笔记当中。

c微信聊天记录和朋友圈图文消息保存。印象笔记是首家与微信接入的系统级API合作伙伴,用户仅需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授权成功后,微信聊天记录和朋友圈图文消息都可以一键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营销模式全方位展开,突出强调用户体验

印象笔记营销的思路一直都是产品和服务先行,为用户带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营销方面,网站的运作更专注于用户使用感受,更重视用户的口碑营销、内容营销和事件营销。需要指出的是,该营销方式很多时候是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一次好的营销,往往需要几个部分的完美结合。

社交媒体很早就纳入了公司的营销战略。公司最早时间开通了微博、微信、QQ群、豆瓣小组等等,涵盖了所有目前国内主流的社交媒体。口碑营销本身,就是要让用户自己去分享满意的使用体验,进而影响周围的人。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外,社交媒体毋庸置疑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而印象笔记的官方形象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最初,与很多来自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全球Evernote的客户服务只能通过邮件的方式。从使用反馈中,公司意识到中国用户并不习惯用邮件进行反馈。他们更习惯、也更喜欢的是在微博或微信上面吐个槽或者撒个娇。因此,公司决定在中国实行社交网络的用户服务。用户无论是通过微博还是微信,都可与公司的用户支持团队进行联络、反馈或询问。后来,在中国团队的经验基础上,Evernote全球也开始通过Twitter提供用户支持。

印象笔记的内容大体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团队将自产的各种内容分享给用户,主要包括产品介绍、用法说明、各种笔记图例、应用视频、用户故事等,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用户的生活有所启发,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拥有更好更高效的生活。印象笔记中国团队在成立至今两年的时间内,已有超过300篇博客产生,平均每周近3.5篇。同时,每天还有微信公众账号内容更新及10条左右的微博更新。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在这些互动当中与用户建立了情感联系。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印象笔记本身拥有很多强大的功能,而很多功能的使用因人而异,因此用户的用法可以带来很多启迪。印象笔记的用户有很多惊人的创意,并且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同更多用户分享。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互联网自由分享其用法、体验和感受。在获得用户同意的基础上,用户创造的内容也会通过印象笔记传播。这样,更多的人群会由此而感到有趣、有用或者受到启发。

4.印象笔记 篇四

1.晕轮效应

当我们知觉了他人的某个特征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借此去推断此人具有其他的类似特征,就好像月亮周围的月晕将月亮的光芒放大一样,将知觉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这种现象就叫做晕轮效应(Haloeffect)。由于人们在知觉他人时,通常是根据少量的信息首先对他人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印象,也就是做出好恶评价。当一个人被评价为“好”时,那么知觉者就倾向于对其赋予一切与好有关的品质,就像为此人戴上了一个好的光环;当一个人被评价为“坏”时,那么知觉者就倾向于对其赋予一切与坏有关的品质,就像为此人戴上了一个坏的光环。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习惯于对他人做出高度一致性的评价,一好百好或者一无是处。晕轮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以偏概全的倾向。当知觉者运用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或者对被知觉对象的特征界定比较模糊,以及被评价的特征隐含有道德含义时,知觉者最容易出现晕轮效应而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

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又被称做是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知觉者在极其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对他人的整体印象。首因效应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即最先知觉到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则与首因效应相反,人们最近接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到强烈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知觉不太熟悉的人时,首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人们总是用后面得到的信息想方设法地去证实第一印象;在知觉比较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

3.选择性知觉效应

人们在知觉的时候,并不是对全部信息都进行加工,而是只对那些与自己的经验、兴趣、态度等相符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形成了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fon)。选择性知觉使人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强调了某些信息,同时也忽略了某些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知觉的原因。例如,同样一个人站在人们面前,一个美发师可能会比较多地注意到他的发型,一个服装设计师注意的是他的衣服,而一个牙齿整形医生可能会比别人更能注意到他不整齐的牙齿。

4.对比效应

我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我们的知觉对象,而是倾向于将其与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知觉,我们会经常把接触到的同类事物进行对比,这就是对比效应

(ContrastEffect)例如,一个主管人员在面试职位候选人时,总是喜欢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特别是在那种小组性的情境面试中这种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个候选人与一群表现平庸的候选人被安排在一个小组中进行面试,那么面试考官就容易对他做出比较好的评价;而同一个候选人被安排到一组都非常出色的候选人之中进行面试的话,那么他所得的分数可能就会比在前面一组中的时候低一些。

5.宽大效应

个体在知觉他人时,如果是在缺乏足够的信息情况下做出判断,大多数人都倾向与较多地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这就是对他人知觉的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人们做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是由于积极的评价会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感到愉悦,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愉快的事情比不愉快的事情要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对事物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6.后视偏差效应

人们有时候回忆起某件事物再次对其做出知觉和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这种现象叫做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通俗地讲,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后诸葛亮” 的现象。例如,当某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常常会有人似乎很有先见之明的说:

“我早就知道他会这么做的”。后视偏差反映了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7.投射效应

5.印象笔记 篇五

你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也由非语言交流方式决定,他们会通过这些推测你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进而决定接下来如何与你互动。那么,怎样能在短时间内传递出好的非语言交流信息呢?

对于这个问题,《魅力》一书作者、魅力与领导学专家奥利维亚·卡巴恩提出了一个“刻意模彷”原则:当人们的服饰、外貌、举止和言语都相似时,会自然地推论彼此拥有共同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就比较容易拉近距离。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快速给人留下亲近、可信的印象,模彷对方的肢体语言是最简单的方法。

卡巴恩建议,与人初次见面互动时,可以先仔细观察对方,比如坐姿,慢慢调整和对方一样的姿势;接着可以尝试掌握对方的肢体习惯或动作,比如对方是否会频频点头、轻敲膝盖,然后你就可以换个类似、但不必完全一样的动作。

卡巴恩还提出了模彷对方肢体语言的3个技巧:

第一,选择性模彷,只做自然的动作,毕竟某些手势男女有别;

第二,调整动作的强弱,如果对方做了一个夸张的手势,你可以做小一点,慢慢调整动作与对方一致;

第三,延迟一会儿再模仿,对方做完动作后,过几秒钟再模彷,以免对方发觉,反而激怒对方。

卡巴恩说,一边倾听与观察对方,一边将肢体动作调整得和对方一致,最终会在心理上达成效果,就是当双方的肢体语言趋向一致时,对方会不由自主地与你分享更多。

以上就是快速建立良好印象的方法。

作者:孙小兵

6.初中印象 篇六

遇到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题记

经过漫长的六年小学学习,我终于升到了初中。当我第一脚踏进大屯镇中学校门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原来我长大了。

在刚入学校这些天里,校园风景如画,课堂的生动有趣,老师们和蔼可亲,同学们阳光洒脱,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校园真美呀!两幢高大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矗立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正前方有宽敞的篮球场和布满草坪的足球场。光洁的水泥甬道纵横交错,四个大花坛镶嵌在楼前,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她们开得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景色优美的校园,将孕育我们的理想,陪伴我们成长

课堂真有趣呀!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这美轮美奂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被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沉醉其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在动态线条转换的画面中,我们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尽情的享受学习的快乐。

老师们真好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的真实写照。我们初一(1)班的班主任xx老师,为人豁达而开朗,管理班级有条不紊,工作负责;历史老师幽默而充满活力,课堂中弥漫着一种活跃的氛围;英语老师和蔼可亲,眉目中透着一种慈爱;数学老师耐心而细致,经常帮助同学们解疑释惑„„老师们播撒着全部的爱,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7.印象笔记 篇七

Impressionism (印象主义或印象派) 这个词起源于绘画艺术,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法国, 它是一场反学院派传统绘画规则的运动, 由于印象派的绘画方式不为传统学院派举办的沙龙所接受, 为此由多位艺术家发起, 自行举办了一系列个人画展, 第一届个人画展中就展出了莫奈后来的名画 :《日出·印象》。于是这些不为学院派所容的画家就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称号。

印象主义强调光影和颜色的瞬息变幻, 强调客观事物在画家心中的感觉 (印象) , 强调每一个瞬间, 正如莫奈对自己的《日出·印象》所做出的解释一样 :“风景就是一个印象, 一个瞬间的印象……从我的窗口看去, 太阳隐现在雾中, 前面杵立着几根船桅……”。“印象派最重要的特征是‘外光’, 他们不仅表现外光, 而且还直接在外光下作画……对外光的表现实际上是对印象的记忆……” (易英, 2013 :5)

印象主义是对客观形体的反叛, 如实地分毫不差地再现客观事物为他们所嗤之以鼻, 取而代之的是对瞬间印象的把握。莫奈曾说 :“当你外出画画时, 要竭力忘掉你眼前所拥有的对象 :一棵树、一幢房子、一片农田或任何什么东西, 而只是去思考一小方的蓝色, 一长块的粉红色, 或一条黄色, 通过恰如其分的色彩和形态来画出你的所见, 直至对象让你自己形成对眼前情景的纯真印象。” ( 丁宁, 2013 :64)

这些就是绘画中的印象主义, 而这所有的表现手法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Kew Gardens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下面就让我们印象主义的眼光, 来看待伍尔夫的“印象派花园”。

二、光影声色的细致刻画

伍尔夫的这部作品虽然描写的是一个花园, 但是却全然没有对花园本身的描写, 花园占地多少亩, 种了哪些花, 花园格局如何, 是什么形状的, 花园的历史等, 这些内容一概未提, 而是开篇上来第一段, 就是对颜色的大块铺成。“and from the red, blue or yellow gloom of the throat emergeda straight bar... and when they moved, the red, blue and yellowlights passed one over the other, staining an inch of the brownearth beneath with a spot of the most intricate colour. ” (Woolf, 1997:39) 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色彩的花园, 红的、蓝的、黄的……当他们移动的时候, 这红、蓝、黄的光相互穿过, 给底下距离一英寸的棕色土壤染上了一些最为复杂的色彩。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对于花园的第一印象, 这里既有色彩, 又有光影, 而这种表现手法, 正是印象主义的。同样在第一段中, 作者对花园局部细节的描写刻画入微, 在作者眼中, 仿佛这些光、这些影、这些颜色、这些叶子和水滴, 就是花园的全部意义所在。当然, 印象主义并不是完全摒弃现实, 印象终究是对现实的反映, 只是这种反应惨杂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是对现实的改造, 所以作者也没有放弃对形体的描写, 如“the oval-shaped flower-bed”, “beneath the dome of the heart-shaped and tongue-shapedleaves.” (Woolf, 1997:39) 等, 都是对形体的描述。

伍尔夫对光影色彩的执着不亚于莫奈对此的痴迷, 在行文中, 随处可见对光影色彩的细微描写 :“…and soondiminished in size among the trees and looked half transparent asthe sunlight and shade swam over their backs in large tremblingirregular patches.” (Woolf, 1997:41) 这是对一对远去的夫妇的背影描写, 在他们远去的时候, 阳光和阴影在他们背后游移不定, 让他们看上去半透明。“The light fell either uponthe smooth, grey back of a pebble, or the shell of a snail with itsbrown, circular veins, or falling into a raindrop, it expanded withsuch intensity of red, blue and yellow the thin walls of water…instead, the drop was left in a second sliver grey once more, andthe light now settle upon the flesh of a leaf…and again it movedon and spread its illumination in the vast green spaces beneath thedome of the heart-shaped and tongue-shaped leaves.” (Woolf, 1997:39) 这是对花园光线照射在鹅卵石上、蜗牛身上、水滴上、叶子上的细致描绘, 里面的颜色丰富多彩, 有红色、蓝色、黄色甚至灰色, 而这些光色并不都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投射到物体上, 和物体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光线投射到蜗牛身上, 映照出了蜗牛壳上的圆形纹路 ;投射到雨滴上, 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从而给人一种唯美的感官体验, 使读者仿佛真的就看到了这蜗牛、这水滴、这树叶这色彩这光线, 顺变一提的是, 这种对光影色彩的大片大片铺成的纯粹印象主义的描写手法恐怕也是伍尔夫的诗话小说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重要原因。

三、极力淡化的故事情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这篇小说几乎没有所谓的故事情节, 这对以故事情节为生命线的传统小说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漫长的欧洲绘画传统中, 人物和故事是首要的, 而风景不过是舞台的背景。” (吕维敏, 2013 :158) 。该篇小说脱离了传统小说的束缚, 就如同印象主义绘画脱离了学院派绘画的枷锁一样, 而这中印象主义的写作手法, 和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中先后出场了四对人物, 分别是一对夫妇和孩子、一对男人、一对老妇和一对年轻的恋人。这些人之间彼此没有任何故事上的联系, 他们却同时出现在了这篇小说中, “……而且相互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逻辑的关系。其中许多片断与其说是描写场景 , 倒不如说是印象的拼贴” (项凤靖, 2003 :78-79) 。传统的小说,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 人物的长相外貌、高矮胖瘦、衣着打扮等都会有所介绍, 但是本篇小说中, 这些描写一概没有出现。

本该是小说主体的人物, 成了陪衬红花的绿叶, 他们只不过是许许多多经过花园的人中的一些人, 是花园的匆匆过客, 而花园才是永恒的不变的主体。作者选择的这四组人物, 并非是随意的, 虽然乍看之下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实际上, 出现的所有人物中包含了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他们组成了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他们之间的关系, 家庭关系、恋人关系、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 这些高度概括了一个人一生中所要遇到的所有主要的关系。这种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手法, 正是印象主义的手法。

虽然他们之间是相对无关联, 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他们的故事却也不是给人一种突兀的, 和小说毫无联系, 恰恰相反, 他们各自的故事都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花园联系到了一起, 成了花园的一部分。他们的共性之一既他们都是花园的过客。比如, 在描写一对夫妇的时候, 男主人是经过这花园的时候, 看到了这些花回忆起了往事 ;在描写一对男人的时候, 年轻的男子为了分散有些痴傻的老人的注意力的时候, 让他看花园里的花 ;在描写老妇的时候, 也写到她们停下来看花 ;在写年轻恋人的时候, 他们的对话也正是发生在花坛边上。

四、抓住瞬间的感受

印象主义极其强调对瞬间的即兴把握。夏尔·波特莱尔在谈到现代生活绘画时曾说 :“瞬间的、短暂的、偶然的东西, 这是艺术的一半, 而另一半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在伍尔夫的这篇小说中, 无论是“瞬间的、短暂的”, 还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 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描写花园旁经过的男男女女时, 作者这样写道 : “Thefigures of these men and women straggled past the flower-bedwith a curiously irregular movement not unlike that of the whiteand blue butterflies who crossed the turf in zig-zag flights frombed to bed.” (Woolf, 1997:39) 。那些经过花园旁的男男女女毫无规则的随意行走的路线, 就像那些在花坛中曲折飞舞的蝴蝶一样。这种比喻是非常新奇的, 作者抓住了这样一个运动的瞬间, 将花园和行人借助蝴蝶联系到了一起, 非常巧妙而自然。

在描写一对老妇的对话时, 作者这样写道 :“Nell, Bert, Lot, Cess, Phil, Pa, he says, I says, She says, I says, I says-”; “MyBert, Sis, Bill, Grandad, the old man, sugar, Sugar, flour, kippers, greens, Sugar, sugar, sugar.”

可以说这是一段相当莫名其妙的话, 对于这段如同梦呓一般的话语, 如果不去从印象主义的角度去解读, 恐怕很难理解这对妇人要说的是什么。其实这对妇人说的是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用印象主义的手法再现了这对妇人的对话。仔细想来, 当我们生活中经过一对谈话的人的时候, 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 不可能听到的是完整的对话内容, 而只不过是一些片段, 一些只言片语的句子甚至是个别毫不相干的词汇, 特别是在人声鼎沸的公众场所, 我们的耳朵所捕捉到的信息是杂乱的买, 是瞬间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瞬间的听觉, 将所听到的内容印象式地加以呈现。

这样的瞬间印象还有好几处, 比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开头 : “Thus one couple after another…pass the flower-bedand were enveloped in layer after layer of green blue vapour, inwhich at first their bodies had substance and a dash of colour, but later both substance and colour dissolved in the green-blueatmosphere.”再如 : “the glass roofs of the palm house shoneas if a whole market full of shiny green umbrellas had opened inthe sun…”。再有 : “It seemed as if all gross and heavy bodieshad sunk down in the heat motionless and lay hunddled uponthe ground, but their voices went wavering from them as if theywere flames lolling from the thick waxen bodies of candles.”在作者看来, 经过花坛的恋人的身影溶解在了蓝绿色的空气中, 而阳光透过透明玻璃屋顶照在棕榈树的景象, 就像整个市场中人们在太阳底下撑满了绿色的伞, 而人们的身影在热浪中仿佛禁止不懂, 只听到他们的说话声散播开去, 就像从蜡烛上跳动的火苗向空气中扩散一样, 这种高度抽象的画面实际上就是作者在看到这些场景时的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而这正是印象主义的最好写照。

结语

伍尔夫的花园, 是一个印象派的花园, 作家笔下的花园, 如同印象派画家画笔下的花园一样, 既朦胧又清晰, 既具体有抽象, 朦胧到人的形象都氤氲在了空气中, 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清晰到你可以看见蜗牛壳上的纹路 ;具体到一滴水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抽象到人群走路的样子像偏偏飞舞的蝴蝶。“他 (莫奈) 是用印象派的形式来表现的, 构图像是偶然性的, 一个随意的生活场面, 人物的动作也不连贯, 甚至造型也不准确, 立体感被省略了……这种画法不会被当时的观众所接受, 像这种生活方式只属于他们自己。” (易英, 2013 :11) 总之, 欣赏伍尔夫笔下的花园, 就像在欣赏一副莫奈的印象派的绘画一样,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伍尔夫笔下的Kew Gardens。

摘要:《邱园记事》 (Kew Gardens) 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一部, 属于其早期的创作。在这篇作品中, 作者使用了印象主义的写作手法, 以画家般的笔触, 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印象派的邱园。本篇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禁锢, 没有主要人物, 没有故事情节, 有的只是印象的片段的叠加。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 从印象主义的角度逐一分析解读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写作手法, 还原一个印象派的邱园。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印象主义,《邱园记事》

参考文献

[1]Woolf.Monday or Tuesday Eight Stories:Kew Garden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1997

[2]易英:《印象派:现代生活的观察者》, 载《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丁宁:《莫奈:痴迷瞬间光色的艺术家》, 载《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4]吕维敏:《印象派花园》, 载《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5]项凤靖:《在片刻之间捕捉到永恒—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 载《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8.印象笔记 篇八

保罗·杜兰德-鲁埃尔Paul Durand-Ruel

印象主义在1860-1900年间起源于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初,印象主义还不被世人所接受,一位批评家甚至称他们为“疯子”。但是,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发现了印象主义的价值,他发掘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包括Monet、Degas、Manet、Renoir、Pissarro等。这个人就是巴黎的传奇艺术经纪人Paul Durand-Ruel。

在1891年至1922年间,他一共购买了约12000件画作,包括1000余幅Monet、约1500幅Renoir、400余幅Degas、400余幅Sisley、约800幅Pissarro、约200幅Manet以及大约400张Mary Cassatt。为此,Paul Durand-Ruel曾两度濒临破产,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用自己的余生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印象主义作品。最终,他在伦敦、布鲁塞尔和纽约三地都开设了画廊,并被公认为现代的艺术市场开创者。

本次展览展出了雷诺阿的3张最著名的“舞蹈”主题的作品和莫奈的5张“杨树”系列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Paul Durand-Ruel生前的一些珍贵照片。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者”的提法最早来自于带有敌意的批评家,他们用这个词来描述一副按照当时学院派标准来衡量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个词很快被艺术家自己所接受。印象主义的主题并非如此具有颠覆性。然而,由于其拒绝了相当数量的学院派传统,因而很容易被保守的批评家认为是对于传统的攻击。

印象主义对于叙事和道德说教并不感兴趣,印象主义者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交给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家去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更喜欢去探索艺术究竟是如何抓住人们的感官印象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唤醒对于光线、色彩和运动的敏感。他们以松散、清晰的笔触直接表现色彩,而不是将它们混合在投影或整体色调之中。与此同时,相对于学院派的艺术家,他们更喜欢使用更加轻快、明度更高的色彩。这种对于表现瞬间效果的追求是非常认真的,但也十分有趣,使得他们远离了传统的视角和模式。出于这样的理由,印象主义画家更喜欢在室外绘画,以表现“en plein air”(法语“户外”)的景观,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许多印象主义者对于他们创作的非正式性和自发性感到不满,因此,印象主义运动中一些代表性艺术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试图推行他们在探索瞬间效果方面的表现技法。

9.记忆与印象 篇九

——浅谈史铁生怀旧散文的艺术(文学院09级11班,谢丹,学号:200902141132)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思乡怀旧散文:作品风格清新、温润,坦诚而真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多使用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于凄婉哀凉的回忆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生活的明朗和欢乐;他以睿智的言辞,诠释着豁达深远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史铁生怀旧散文审美艺术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史是上80年代的重要作家,在当代散文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典型代表”[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以后,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21岁的他双腿因病致瘫,“在一个人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一度苦闷绝望,想到死,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长长的深沉思考中,他意识到应坚强地面对人生,终于,他用笔在人生的困境中撞开了一条出路!它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和小说,在《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怀旧之作:《老海棠树》、《我与地坛》、《消逝的钟声》、《叛逆者》、《我二十一岁那年》、《老家》„„这些作品,正如王蒙评价《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说道:“它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

[2]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作品是自传性小说,但是我更认为那是散文,只有把它们作为散文来阅读和欣赏,才更能领略作者独特的散文意蕴和哲理沉思!

一、诚挚而真切的感情

从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例如,西晋潘岳的《悼亡妻》、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记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优美的文辞和语句,但却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属于这种类型,他的作品都大部分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他的心灵轨迹,看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痛苦,他的喜悦。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对他生病和治病过程的回忆。在面对人生的劫难到来的时候,他没有虚饰当时的思想,没有虚构男子汉的气质和英雄的精神。他坦诚相告说,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我终日躺在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是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突然间不能行走了,那就意味着他得在轮椅上待一辈子!渐渐地,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这他插队和生病的时候,那种迷茫与绝望,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他的那种痛苦仿佛具体化了,具体到你也曾经历过一样。

在他的《老海棠树》一文中,他说:“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在史铁生的一生中,“母亲”和“奶奶”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奶奶曾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快活而自由的童年,他和奶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在《消逝的钟声》、《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等文章都有记述,也足以体现祖孙二人的深厚感情。此外,对史铁生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母亲了。正是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理解,才最终让史铁生走出了绝望,走出了人生困境。在20世纪的散文中,写“父亲”这一形象写的最好的该属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而写“母亲”形象最为动人和质朴的,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作品通过母亲犹犹豫豫想问“我”而没有问,通过母亲知道应给“我”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她无言地“我”上轮椅车等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的这一性格特征。作品特别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去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回应。更多的时候,母亲到园子里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而当她见不到“我”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园子里反复地寻找,步履茫然又急促„„只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内心只有痛苦和绝望,他看不到母爱,忽略母亲的感受,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后来,当他开始勇敢面对人生,并在文学上找到出路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时的他才明白:他离开家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多大的难题!”他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3]。那种绝望与叛逆,那种自责与内疚,那种真挚的感情,从他平淡而唯美的语言中,淙淙流出。

二、风趣而温润的语言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独具特色。他散文的语言坦诚而深切,严谨而诙谐,形象而省人。显现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有人说史铁生的作品语言略带消极,但如果你经历过病痛的折磨,那么你就会喜欢上他的文字,并从中找到慰藉,找到惺惺相惜的感觉。他能说出那些你难以描摹的痛苦。

读史铁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的很多文章中足见他的智达与幽默。在《我二十以岁那年》中,他写道:“我这病主要是因为一个肿瘤的捣鬼,把它找出来切下去随便扔到一个垃圾桶里,我就还能直立行走,否则我多半就要把祖先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这一优势给弄丢了。”这句话足以体现史铁生幽默的语言风格,寓浓重与诙谐,把沉重的话题轻松化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在走出困境后的豁达与乐观。作者的怀旧散文中,广泛运用了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来回忆他的小时候。例如《我的幼儿园》一文中写道:“我很久都弄不懂,为什么单要把这两个老太太叫老姑娘?我问母亲:‘奶奶为什么不是老姑娘?’母亲说:‘没结过婚的女人才是老姑娘,奶奶结过婚。’可我心里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这样,一个充满想象与好问的小孩子便出现在脑海,那童真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和台湾作家琦君和林海音的怀旧之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琦君的散文《髻》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写作,饱含深情地回味童年,写小时候的故事,于感伤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也很优美,他以自己细腻而从容的笔调,展现出一种温婉、朴素的美。正如《叛乱者》一文中写他当军官的舅舅来看他母亲时,讲到:“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

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这段文字写的很美,美的让人觉得那是一个深动而感人的故事,如同电影里的画面与情节。在后来他写他舅舅在外面闯荡多年后回到家,面对年青时被他抛弃而今瘫痪在床的舅母时,他写道:“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昔日的那个雄姿英发的军官,如今已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经历,浓缩成了几句话,那么凄美,那么苍凉。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热爱

由于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一点,即“对生命的解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要理解、体味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他刚刚瘫痪之初,他难以接受现实,终日去地坛消遣时光,漫无目的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他常常感觉到“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4]。于是他走进地坛,后来他渐渐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当“我”如是想的时候,“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这是对人生的彻骨理解,同时能够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5]作者最后也是在地坛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开始积极地面对苦难与人生。他的作品里有道家思想,也有基督教的思想,他曾感慨到: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但当科学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会转向上帝的保佑。我们暂不论“上帝”是否存在,基督教思想是否正确,但它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给人活下去的勇气。因此,史铁生学着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残,面对现实,用治病的空隙进行写作。他自己曾调侃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他坚持下来了, 并且获得了成功。

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体验。史铁生就是这样。当他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他惶恐、他绝望,他去地坛逃避着现实,消磨着时间。最后他决定:好好活下去。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过的很好。这位地坛圣子,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他的作品,坚强地弹着人类悲悯的生命之琴,成了20世纪末最亲切、最动听的声音„„

注释:

[1]:刘锡庆《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峰巅》,《文艺报》2002年8月27日

[2]:王蒙.读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J.文艺研究.1984,(3)43

[3][5]: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史铁生《记忆与印象.轻轻地来 轻轻地走》.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

2、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作于1991 年

3、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 J.文艺研 究.1986,(6)

4、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散文艺术潭

10.春节印象 篇十

春节印象1

冰天雪地的冬天到了,我们却可以迎来最期待的春节。

每年除夕下午,我都会和爸爸一起贴对联,爸爸负责在板凳上面贴对联,我负责在下面递对联,爸爸在上面全听我指挥,我说上他就上,我说下他就下,有一种当“将军“的感觉,觉得很好玩。贴对联,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对联要从右边往左边贴,从右边往左边念,右联和左联里的字词字数和意思都对得很工整,叫对偶句。我还知道对联为什么是红色的?最开始是人们为了驱赶一种凶猛的动物,叫”年“,因为它最怕红。后来人们觉得红色的空白纸不好看,在上面写上了对家人的祝福,也表示辞旧迎新。对联一贴上墙,立马有一种过年的味道,感觉非常喜庆和祥和。

每年过年的第一天晚上,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到广场上放烟花。我们先拿出打火机,把”香“给点燃,然后自己玩自己的。我最喜欢玩“冲天炮”,只要一点燃,不一会就放出去,天上会突然出现一声巨响,“轰”的一声,好像地震了一样,接着天空五彩缤纷,真美呀;我还喜欢放“开心果”,“开心果”它长得跟真的开心果一样,把它点着,它会不停地在地上转,然后停了下来,最后炸开像一个开花的大果盘一样,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看着“开心果”开花,我也很开心,难怪人们给它取名“开心果“;”母鸡下蛋“、”六响炮“、”雨雷”……都是我的有声和有色玩具,这真是美好的一天啊。过几天我又可以放烟花了,想想就开心。

春节,我还喜欢和奶奶、姐姐一起包饺子,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看春晚,和家人一起到处拜年,春节,真是每天都是开心的。

春节印象2

随着元旦的过去,春节的脚步就向我们迈近了一大步!春节就快到了,写到这儿,我还是有点小兴奋呢!脑海里一下就仿佛出现了春节的美好画面!

回忆往年的春节,那是多么的快乐和惬意呀!我度日如年的盼望着春节的到来呀!

每到过年,我总是随着爸爸妈妈去买年货,挤进人山人海的超市,走在摩肩接踵的街头,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挂上灯笼,穿上新衣,大街上也是一片红彤彤的“灯笼海”。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每到过年,家家团圆,围坐桌旁吃着团圆饭,忘却一年的疲惫,享尽新年的快乐!

我多么想要快点过春节呀!到了春节,在这漫长的假期里,我就可以无忧无虑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抛开闹钟的“噪音”,每天睡到自然醒,再也不用担心上学迟到而早起了,我可以懒洋洋地在温暖的被窝里,继续构想着我的“奇幻世界”。

我多么想要快点过春节呀!到了春节,就可以天天吃好吃的,每天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这是我爱春节的原因之一了。尤其到了我们昆山人的传统习俗——春节走亲访友,今天亲戚们去你家吃顿饭,明天我做顿好的款待你。这一来一去,累了大人,乐了孩子,因为他们收到大红包了;到了春节,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抛开一切的烦恼与压力,一起疯狂!

我相信每个人都爱春节,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为我们开启了新的一年!赐予了人们新的希望与畅想!愿每个人都能在崭新的一年开始新的自己,新的生活!

春节印象3

“哇——哇哇啊——”唉!自从妹妹出生,我的事就越来越多了:换尿不湿、喂奶、洗奶瓶、给她洗澡等等。唉!现在她又开始闹了。

当然抱怨归抱怨,我得进去看看。我走到她面前,把她抱起来说:“哦,乖啊!不哭了,安静点,乖啊!”

这招可真有效,她一下子不哭了,睁着小眼睛看我。

我想她是饿了,于是我就热了50毫升奶给她喝。她果然饿了,小嘴使劲吮吸着奶嘴。

喝完奶后,我把她放在床上,让她睡觉,然后我就去洗奶瓶了。

这时爸爸回来了,脸上笑眯眯的,用一种让人看不懂的神秘表情对我说:“今天你的爷爷奶奶要来,你去把房间收拾一下,我去做顿好吃的。”

“啊!太好了,”我高兴地大叫道,“终于可以吃一顿好吃的了!”原来因为妹妹,我这次春节只能呆在家里照顾她,我也没啥好吃的。

我在爸爸面前洋溢着期待的表情,爸爸提醒我一句:“不要高兴得太早,快点打扫吧!”我马上行动,先把那些杂物放进柜子里,然后把收拾好的地方擦了一遍,最后又拖了一遍地。我收拾好的房间,虽然没有爸爸收拾得干净、利落,但还是比较干净。桌上没有了杂物显得十分整洁干净,地上一尘不染。

爸爸的饭菜也已经做好了,有豆瓣鱼、宫爆鸡丁等等。

一会儿奶奶他们也到了,我们一起吃着饭菜聊天。大人们都在一桌喝酒,边喝边聊,而我们小孩子就在一个小桌子上吃东西,摆龙门阵。我的弟弟嘴里塞满了鱼肉,喝了一口饮料,梗着脖子把鱼肉咽下去,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的作业做完没有呀?我的作业早就做完了。”我盯着他,不甘示弱地说:“哼!我上个星期就写完了!”他又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好奇地问:“你最近在家里干什么呀?”我一脸无奈,没好气地说:“唉,还不是在家看着妹妹。”我说完向四周望去,看见家人脸上都写满了幸福的表情。

我幻想着我在和小伙伴们玩耍,吃着年夜饭,有各种好吃的的时候,“哇”的一声,把我拉回了现实。唉,一个美好的春节就这样被妹妹搅黄了!

春节印象4

去年春节,我和奶奶、三姐、二姐、大姐、二姑、二姑夫、三姑、三姑夫、叔叔、婶婶、爸爸、妈妈我们全家一起去了西安。我们开了三辆车,在路上,我看到树伯伯围上了围巾,一排一排的向后移;大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堵住我们去路;到了山脚下我们穿过山洞来到了另一边;我和三姐在车上一路玩游戏,看风景,走到每一处我们都要猜地名及当地特产。如:榆林的豆腐、洛川的苹果、安塞的腰鼓等,我们玩的好高兴啊。

不知不觉来到了西安,我看到家家户户挂上了红灯笼,我们绕了一大圈才找到了一家“如家”宾馆,我们住了下来已经很晚了,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去了。

第二天,我起的很早,把姐姐们都叫了起来,我们洗漱完后来到了大唐芙蓉园,门口人山人海灯光明媚,我们买上门票进到园里,眼前看到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我连忙拿出照相机拍了下来。我们又接着走,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个名字,一个叫荷兰猪,一个叫荷兰鼠,我也有些弄不清楚它是鼠还是猪。我让妈妈帮我买了一只,它身上一块黑色,一块棕色,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小花”我又觉的不太好听,因为它是个男的,看上去象一个大雨点,所以我给它起名字叫“雨点”。

我们接着走,我们看到有卖糖人的、有卖腰鼓的、有卖木偶人的、还有扭秧歌的,有唱戏的,好热闹啊!天慢慢的黑了下来,我们看到好多好多灯,有十二生肖灯、鲤鱼跳龙门灯、三个和尚挑水灯、还有各种各样说不出的灯。好热闹啊!

就这样我们全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及难忘的春节。

春节印象5

每年春节,我们家的大厨外公就要做他的拿手菜——拔丝土豆。

外公眉毛淡,眼睛圆,大且圆的脑袋架在矮乎乎的身架上,甚是可笑。但他今年80岁,却行动如60岁的老人。若不是他满头白发,还真看不出他的高龄。

大年三十,外公又要做拔丝土豆。我一听这菜名就垂涎三尺,但每次都没吃够。我转念一想:一份不够,那两份就够了吧!于是我向外公问道:“外公,我想学做拔丝土豆!”

外公一听,脸上微微一笑:“好啊!那先削土豆皮,削两个。”

我一听数目就不对——两份怎会才两个!又一想,知道了原委,便笑道:“外公,我学得慢,还是削四个——你两我两吧。”

我说着,从袋子里挑了四个大的土豆,右手拿着削皮刀,学着以前妈妈的样子,一条一下地刮皮。

而外公也不闲着,不停地找需要的调料。

“糖,嗯……哦,在这儿!”

哎,总算找到了。

我刮完大面积的土豆皮,又用小刀挑出了凹坑中的脏皮。

“要洗干净,再切!”外公一嘟嘴连忙跑过来,夺过菜刀,用菜刀把土豆赶入事先准备好的漏盆中。

“哗——”开大水冲着,手不停地搓。十几秒后,关了水,抖抖手,递菜刀给我:“你切一个,我切三个哈!记得切小。”

我接过菜刀,先竖切成两半,然后把平的一面对着菜板,一竖三横,直接切成八块。如法炮制,把一个土豆切成十六小块。

外公走过来,快刀几下,便也切出了一堆小土豆。

他开了中火,先煮熟了土豆放一边,再把身旁调好的一碗看似油的东西倒入炒锅中,他笑着说:“这是糖。糖熬好了再放入土豆,再炒几下就OK!”

火舔着锅底,直到糖呈棕红,外公才放入土豆,顺手开成大火,翻炒几下。土豆刚还是黄色,经外公妙手一翻,糖全裹在了土豆上,成了棕红色。外公取出土豆,一阵香味扑鼻。

我和弟弟抢着吃,妈妈笑了:“以前我和哥哥就比谁把丝吊的高,看到它,仿佛看到了哥哥!”

哇,一盘春节的菜,竟是妈妈对舅舅的思念啊!更是我童年的回忆!

春节印象6

新的一年,伴随着春节来到了,春节一个传统的节日,那么春节这个节日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常年身居在深海中。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天,村庄里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村中来了一个老爷爷,因为长时间赶路东西都吃完。只得乞讨,刚来时看到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有村东头的一位小孩子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他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听了笑道:“你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孩子仍然继续劝说,老人却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从海中爬上岸来,他闯进村子,原先还十分正常,村子在年来到村东头时,它发现村子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春冬桃小孩子家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向门口接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了,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声。这时房门大开院内一位身穿大红袍的老人站在年兽面前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急忙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的人们纷纷回来了,电闹村里安然无恙,都十分的惊奇。这时那个孩子才恍然大悟,急忙向乡亲们述说了,老人赶跑年兽的事。这件事马上在村子里传开了,人们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烟花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便是春节!

春节印象7

春,万物复苏,一起都显得生机勃勃;节,普天同庆,人们都变得喜气洋洋。春节,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让华夏大地披上了凤裳锦衣。片片嫣红点缀了家门前的那条小路,阵阵鸣响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岁月如一阵风,风干了世俗的迷离扑朔,吹灭了距离的隔阂,好景只有片刻,留下了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还在执着,执着。

月亮偷偷地,偷偷地冒出头来,看着院子里的那户人家,几个孩子穿着新衣,你追我赶,大人们围着圆桌坐下,酒杯里的烈酒代替浓浓的思念,无需言表,无尽幸福。

在爷爷的印象里,春节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米汤。在那个年代,战争,饥荒笼罩着村子,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刚一入年月,全村的男女老少一起走着去县城,而那辆自行车的使命是载满年货和人们的快乐,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日落,全村的人挤在小院里,收音机靠在村口的大树下,分享各家的吃食,孩子们放着自制的鞭炮,陪他们入睡的是月亮的忧愁。可那时的春节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即使远在千里,也要跋山涉水,不顾一切的回到那个温暖的港湾,和最思念的人团聚,依偎在故乡那坚实的臂膀。一杯甜而烈的烈酒,一盘白煮花生米,几片晾晒已久的腊肠,就是最丰盛而又最温暖的年夜饭,没有电视机和电脑,也没有咖啡馆和餐厅。一家人的团聚,这就是春节。

在母亲的印象里,过年就是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爷爷一早经商,经常出国给他带一些衣物和吃食。其印象里最深的是那件紫色长裙,那是二十多年前的除夕,爷爷打电话来说飞机晚点,有可能在机场过节。家里的年货早已备好,姥姥独自一个人坐在窗边的摇椅上,望着布满繁星的夜空,若有所念。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可回家的心却像离了弦的箭,零时的钟声响起,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家门口,全然不顾路途的疲惫,快步走向妻子儿女,手里提着精美的包装袋,一条紫色长裙,一条粉色长裙,两条珍珠项链,两人踱着小碎步进屋换上,宛如一对姐妹花,于是有了这张照片,这个故事。照片里的两个人托着腮,对着镜头开心地笑。当时的大上海,有了咖啡馆和西餐厅,但没有磨灭对家人的思念和归家的迫切。对家人的关心和眷恋,这就是春节。

现在,在我的印象里,过年的前几天,家家大扫除,“除夕”除去昔日的灰尘,更好地迎接下一年。写对联,贴窗花,集五福,抢红包,聊微信,似乎新时代的春节被蒙上了高科技的面纱,远在异乡的亲人通过视频聊天相互祝福寒暄。但总觉得春节好像少了些什么:团聚的饭桌上,大人们讨论着各自的孩子,你争我嚷;小孩子人手一部手机,沉迷于网络世界,老人呆呆的看着自己的子孙,只是笑,那个笑里更多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是的,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我们长大了,但那些优良的传统呢?那浓浓的.年味呢?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溜走,从人们的指尖划过,不留下一丝痕迹?

柏油路穿过了家乡的那条小路,爬满青藤的泥瓦房也变成了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沉默的人也开始快活起来,脱掉了过去的寂寞。以往对春节的印象也如春风拂过的坚冰,慢慢出现了裂痕。

在晴朗的日空下,有一群天真烂漫的笑脸,他们手拉手走在田间泥泞的小路上,跑向爬满青藤的泥瓦房,也许生活不是多么的富裕,但在他们的印象里,我是快乐又是幸福的……

春节印象8

在我看来,冬日是单调而宁静的,如果说它还有什么庄严而热烈的色彩,想必那就是春节了。因为冬日过后,便是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春天,而春节正是这承前启后的最美好的时光。

我深爱着春节,早早地便期盼着过春节(俗称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成为一个玩乐的契机。考试考得好,学习不免轻松了许多,不仅受到了师长美好的寄语,还有一个新年礼物的奢望可以在朝夕梦寐中成为现实。孩提时代的我,春节意味着放假,意味着和电脑,和游戏相伴的快乐时光。

快乐是春节的一部分,对于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中华佳节,舌尖上的记忆才是节日的主体。味蕾是心灵的窗口,那些山珍海味表现的只是地位而已,而饺子、年糕、火锅这些和除夕息息相关的平常菜,在我们的唇齿留下的却是家的味道。不必说香气馥人的年糕,不必说晶莹油亮的腊肉,不必说爽口干辣的兔肉丁,不必说占据了色、香、味的火锅,光是小酌几口甜而不腻,沁人心脾的米酒就着实让人陶醉其中。一桌年夜饭,一席珍品宴。桌子中间热腾腾的火锅咕嘟嘟地沸腾着,热辣辣的油面儿诱人地浮在锅汤上,肥肥的羊肉卷,脆脆的土豆片,一下锅便浇上了麻酥酥的汁儿。五颜六色的素菜赏心悦目,还有腊月里就腌好的双黄蛋,一刀切成两瓣,红油直冒,让人垂涎欲滴,心情也欣欣然舒畅起来。

在热热闹闹地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屋外,小区里响起了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空气里也感染着浓浓的年味。面对着满天星月,人们欢笑着,眼中闪烁着绚丽的火花,良久地回味着……

一年又一年,我们赏尽了花开花落,望尽了云卷云舒,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的春节。春节,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淳朴的展望;春节,是岁月间悠长美好的人生画卷;春节,是人们永远的期盼。

春节印象9

沉甸甸的馒头,热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在雪花飘零的冬日,穿梭着忙碌的身影。又是一年开始时,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在微笑着督促我该收回闲散的心情,伸出慵懒的手书写下春节的喜悦。

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精神饱满,所以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在买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天色稍暗时,街上的灯笼与挂在树上的灯全亮了,五彩缤纷的,似乎也在为春节的到来而开心……

春节前,大家把各自的房子打扮的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大家把买来的年货堆的满地都是,还想着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才好看:正贴?歪贴?倒贴?各有千秋。我们家家都备好鞭炮,整理好漂亮的新衣服准备迎新年。人们一出门,遇上好朋友,口中总是不忘说一句“新年好”,然后唠唠嗑,聊聊天。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会早早起了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对父母说几句吉祥话,父母就会拿压岁钱来犒劳我们,希望来年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一些亲朋好友还会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说一些令人开心的话语。其中最高兴的就是我们儿童了。我们大把大把的攒取压岁钱,然后结伴跑到街上欢天喜地的去疯狂shopping:如文具,玩具,零食……

该播放春节晚会了,我们一家人便会围坐在电视机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看,时不时还被电视上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

夜深了,街上的行人渐渐少了,晚会也看完了,直到妈妈喊我时,我才不情愿的上床睡觉。我回忆着今天的趣事,才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

春节印象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佳节,它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而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特别意义是特别隆重的节日。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过年讲究的是团圆。常回家看看成了父母的期望儿女的心愿。生活节奏和质量的提高使家人聚少离多,也只有春节的时候能够全家团聚,共享有家人陪伴的幸福。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虽然现在自己已经成年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每逢春节仍像小时候那样充满欢喜,盼着那份过节的热闹和温馨。备年货,放炮竹,放亲友,忙聚会等等。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充满喜气洋洋的词语不停的被人们重复着。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热热闹闹。如此精彩纷呈的节日,我还是会像儿时那样的兴奋,观看彻夜欢腾的晚会,笑语连绵,感受的是兴奋,幸福和家人团聚的温馨。往常安静,孤独又匆忙的日子暂时远离了。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兴趣盎然,感受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快乐。

春节,凝结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人们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彼此喜庆的脸孔,仿佛儿时的样子。我们会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春节在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日子一天又一天的继续着,快乐悲伤总是交替出现,记忆会把快乐和美好保存起来,也许这些美丽的东西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但愿我们的心不会老去,守住童年的纯真吧。

春节印象11

去年临近过年的一天上午,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有关“年”的故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

相传,以前有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那天年就会出来害人,村民们都害怕年,想把它除掉。有一次年跑到了竹林里,不知怎么的,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年听了这个声音受惊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人们就非常开心。就将这天称为“过年”。

于是我天天盼望过年,想体验一下年的味道。因为过年是人们最开心的一天,小孩子也会收到很多压岁钱。每家每户也会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外贴上对联。

除夕那天,我们家全员参与准备过年,一大早全家人忙前忙后。我和爸爸去买对联,奶奶蒸年糕、爷爷和弟弟去买鞭炮、妈妈打扫卫生。过了一会儿。我和爸爸把对联买回来了,而且爸爸用了张正方形的纸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倒着贴在大门上,我问爸爸:“爸爸,那个福字为什么是倒着的呀?”爸爸笑着回答:“福字倒着贴,那就代表福到了!”我恍然大悟。

下午五点多钟,婶婶说:“开饭啦”!我们和婶婶家老小十二口人有序的围坐在圆桌前,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虽然有些拥挤,但能和亲人团聚谁还会在乎这些呢。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吃饭一边谈论一年来的收获。爷爷突然想到明年是狗年是妈妈和奶奶的本命年。我们齐声祝愿妈妈和奶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铛、铛、铛……”新年的罐钟声敲响了,“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成一片,天空就像一个花园如此美丽!今年的春节真开心!

春节印象12

我表妹的家乡在北方,今年我和她回北方过了年。

北方的春节似乎比南方要长得多。人们自腊月初一起就开始操办年货。一条并不太宽的巷子,一时间竟被挤得水泄不通。买熟食的、买小零食的,抑或是采购大鱼大肉的,熙熙攘攘,平日里并不热闹的店,此时也都挤满了人。街道从南至北,人流如潮,在街道这一头遇上的人,回来再碰见时,手上早已提满了大包小包,只得微笑着点头示意。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全家老少,不论空闲忙碌,全都早早地回到家中,大人们在厨房忙碌,小孩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玩耍。孩子们看见自己喜欢的菜下了锅,满心欢喜。

酉时左右,年夜饭就做好了,大家都围在桌旁,享受着期待了一年的美味与团聚。水饺是北方年夜饭的重头戏,馅里包着铜钱、花生,希望吃到的人来年幸福和平安。饭还没吃完,烟花炮竹就陆陆续续地响彻了夜空,将整个小城的夜空装点得绚丽多彩。小孩子们自是坐不住,便趁大人们不注意时,从角落里偷偷抽出一支礼花,来到屋外与伙伴们放了起来。放完礼花,调皮的孩子们又串起门来,我到你家拿颗糖,你来我家剥点瓜子,都是常有之事。可没过一会儿,孩子们的兴致又转到烧香上去了。他们模仿着老人的样子,在各个神仙画像面前下跪,磕三个头,把香插在神像前,祈求来年愿望成真。

初一一大早,大家穿上新置的衣裳,来到老人家中拜年。孩子们拿了红包后便迫不及待地数一数究竟有多少。压岁钱最多的孩子就是那天的“队长”,气宇轩昂地带着一群小孩子走向小店,选购自己喜爱的物品。其他的孩子也个个笑容满面,仿佛觉得自己今天就是一个“小财主”,有的人甚至还抑制不住兴奋,自愉地哼起了小曲儿,颇有番“纯真笑靥迎风展,明媚天簌醉潮生”的韵味。直到正月初一的晌午,玩够了的孩子们才回到家中,和家人分享着自己的所得,才觉得自己又长了一岁。

春节印象13

春节里有许许多多的趣事。其中我认为包饺子时最好玩的事了。

大家也许都吃过饺子,但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包了吧!在春节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就会亲手包饺子,原来包饺子是看似简单但却是需要很深的“功底”。

除夕夜那一晚我们全家都在包饺子。起初都是大人们在包饺子,我们几个看着大人们包饺子很好玩。于是也加入到了包饺子这个队伍中。

因为我没有包过饺子。所以,我就跟着大人们学。大人拿起饺子皮,我也拿起饺子皮;大人把馅放在饺子皮上,我也把馅放在饺子皮上,总之大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学了一会儿,我就自己学着包饺子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包的饺子就是包不起来。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在饺子皮的边缘要沾上一点水,后来我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后真的把饺子包上了。

但是,我包的饺子很难看,但是我们也不能“以貌取饺子”嘛!由于大家齐心协力,所以我们只包了一会儿饺子就包完了。但是我们几个小孩子互相看了一眼,全都抱着肚子笑得停不下来。原来大家的脸上都是面粉!既然大家的脸上都已经脏了,所以就不在乎再脏一点。于是我们就把面粉你撒我,我撒向你。如果换作平时肯定会被家长批评一顿,但是由于今晚是除夕夜所以也就让我们随便玩。

在我们玩的同时大人们已经把包完的饺子放到了锅里煮。过了很久(其实也不是过了很久顶多过了20分钟,只是我很饿所以过了很久),大人才把香喷喷的饺子端出来。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和大家一起坐在饭桌上欢声笑语,这种感觉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

春节印象14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家过年的情景却是“年年岁岁不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每年都会挑战一些新的花样。奶奶说要带领我们体验一下古老的春节文化,于是我们今年过年一切都遵循春节原有的习俗。想了解一下么,那就跟随我的镜头来看看吧。

镜头一: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我念着从网上搜罗来的春节民谣,一脸的大惑不解。大伯对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打扫卫生还好,为什么要祭灶?”我继续疑惑。这时奶奶接过了话茬,“传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灶王爷回天庭禀报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就摆上糖瓜来祭奠他。至于供品糖瓜,因为又甜又粘,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哈哈,你们这是‘贿赂’灶王爷。”我打趣地说,一家人都笑了起来。

镜头二:大年三十

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大桌子摆在屋内。“这是什么,摆在这里多占地方啊。”“这叫天地桌,是用来接神的。今天你要拿这些神当‘偶像’对待,保佑你一年平平安安。”大姑半开玩笑地说。“那我可要好好对待他们了。”我也开起了玩笑,转身走到了厨房。“哇,这么丰盛!”只见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更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年年有余”。还有龙虾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还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怎么样,我的春节知识掌握的不赖吧。

春节印象15

上一篇:2019导与练英语答案下一篇:建筑幕墙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