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2024-08-26

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14篇)

1.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一

“启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采用视频较为直观,且有视觉、听觉效果,视频为师生提供了课堂实践和学习的情境。视频的制作要围绕一个问题为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视频题材的设计和发展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启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通过视频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启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视频素材的选题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视频素材的选择不仅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征,才能具有应用价值,而且要以落实教学目标为选题方向。视频素材的选题要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才能达到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的学习和分析,解决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得出具有示范效应的解决策略。为了考查视频素材的选题能否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所选视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学生通过回答或讨论显示学习成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能否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启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就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运用“方法”进行联想,进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学生能否高度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中去。所以评价教学效果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看学生能否高度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感兴趣,能否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能否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第2卷第4期(10月),P102-107。

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

翁凡亚,基于视频案例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设计与应用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3)。

2.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二

一、课外实践训练分类进行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都有很大差异, 毕业后从事的职业行业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训练活动开始分类进行, 把学生分为准备考研的、对产品研发感兴趣的和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三类, 并分别进行业余指导。 对考研的学生, 前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的基本技能训练, 比如一些简单的抢答器的原理与实践、计分器训练等, 不但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还起到巩固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对产品研发感兴趣的学生重点要进行新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培训, 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竞赛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对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主要着重基本技能等训练, 比如通过金工实训、电子装配、产品调试等途径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加强, 除了这三个类别外,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其他的符合自身的技能训练, 但必须有自己的计划安排和目标, 院系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 为此, 我院专门建立了创新训练基地、基本技能训练基地和大赛制作室等实践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 可以让每一个愿意参与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分评价体系中, 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分类训练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潜能, 对提高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法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前几年学习的检验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每个学校都对毕业设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传统的毕业设计, 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文字游戏中, 实践创新层面的东西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究其原因, 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总是认为毕业设计阶段, 也没什么课程, 一部分学生担心工作找得晚比较难找, 因此忙于找工作, 另外一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复试面试工作, 这给毕业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 学生动手能力提不上去, 做设计无从下手, 查到的资料和实际的产品总感觉距离很远, 看资料时以为很简单, 但真正让做作品时就没有了决心, 总有一种做不出来怎么办的感觉。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仍然停留在毕业论文方面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学校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去督促鼓励学生做作品或者是必须要有作品才能算毕业设计合格, 这也给部分学生造成只搞毕业论文的想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 创新意识不强, 使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信心不足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定期举行创新科技大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科技创新就在身边, 科技创新就从我们身边需要解决的小事情开始。只要营造了一种人人都愿意动手的气氛, 学生迈开了实践锻炼的第一步, 那么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实践、创新就会慢慢地开展起来。 通过科技大赛,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人愿意进行实践锻炼的训练。

2.设立学生创新工作训练室。对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学生实行项目进入机制, 就是学生要想进入创新工作室, 必须要有项目为依托, 实行严进严出的政策, 对带项目想进入的学生, 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答辩, 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等问题进行询问, 如果符合条件, 准许进入。进入之后, 项目就算进入正式实施期, 在实施过程中, 有专门的对项目进展进行跟踪小组, 负责对项目整个进程的监管, 同时项目小组需要定期进行汇报, 项目小组必须按照事先的时间安排计划进行。到项目结束时, 小组成员必须提交实物作品, 同时还要进行设计答辩, 对小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点进行辨析。对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项目, 实行全额资助, 每年对进入的项目进行评比, 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同时, 对进入创新工作室并完成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

3.革新毕业设计, 改原来以设计为主的形式为以实物设计制作为主。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知识的一个综合运行, 是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一个检验, 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每个学校对毕业设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 毕业设计从大四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了, 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现问题阶段, 就是每个学生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要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 在毕业实习期间,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要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这一个月实习时间内, 通过学习了解、与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去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再去实习, 看看就发现的问题有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这一实习过程中, 学生就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以实物的形式做出来, 可以作为这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一部分根据学生本人兴趣爱好选取题目并报指导老师同意批准;一部分题目由老师给出, 学生选取。毕业设计按照班级进行,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固定的毕业设计制作室, 在制作室里边配套了齐全的工具, 院系建有元器件库,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需求, 指导老师签字后可以去元器件库领取器件。毕业设计不需要学生再去书写毕业设计论文, 以实物作品代替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围绕原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调试、问题解决等环节进行讲解并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要实现的功能进行演示, 对通过毕业设计的学生作品进行入档保存。

三、实践教学新模式应用效果

上述教学新模式实行四年来, 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首先, 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现在带项目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原来, 在各种科技大赛中获得奖项的档次提高了许多。实验课程中, 像以前处于应付心态做实验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了, 现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特别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经常出现实验结束时学生还不愿意离开实验室的现象。其次, 毕业实习成效显著。原来实习单位对接纳学生实习时显出不愿接纳的情绪较重, 现在实习单位主动上门要求去实习。学生去实习后, 能给实习企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可能就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实习过程中为企业带来了很多革新成果。再一个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企业需求和指导老师的项目, 毕业设计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 有可能学生毕业设计的一个成果就是一个企业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最后就是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现在学生忙于找工作的现象减少了, 其实在毕业实习过程中, 通过技术沟通以及后来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很多企业会主动联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意愿, 并且给出优厚的待遇。就是没有被实习企业录用的学生, 在找工作过程中表现得也非常轻松, 具有的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四、结语

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 给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红利。在这一实践教学模式革新过程中, 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校企合作平台得到了巩固。企业在该过程中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企业技术难题以最低成本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并且还招到适合自己企业不需要更多培养就能胜任工作的学生, 企业在员工培养方面节省了很大成本, 对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一革新过程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充实了大学生生活, 学会了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融入社会的起点得到了明显提升, 可能因为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 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经途径。革新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分类进行, 采取定期举行科技大赛、对学生创新项目分类指导, 定量定期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参与度。改革毕业设计, 加大毕业实习分量, 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企业的效益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平, 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8) :71-74.

[2]王君, 朱明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4) :46-49.

[3]秦福利.校企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高教学刊, 2015, (1) :65-67.

[4]刘友英, 朱大胜, 冯勇, 罗淳.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217) :48-51.

[5]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121.

3.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的创新 篇三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模式实践 创新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更是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教育教学也不断发展创新。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国众多学校展开了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其中改革的内容包括体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设施等方面,要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体育课堂效率,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我国中学体育发展提供积极的因素。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是课堂主体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往往以体育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长久以来,形成学生被动汲取知识的课堂局面,而体育教师讲课的内容也仅仅局限在对体育技能讲解上,或者教师讲解完后进行简单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往往缺乏活力,单纯的体育知识传播也会让学生们感到乏味,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二)体育设施十分欠缺

目前大多数中学不注重体育课质量,学校的相关体育设施也相对较为落后。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缺乏体育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在体育课时便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还有些学校忽视对体育器材的维护,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另外很多学校并不注重体育软件设施的提高和管理,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也使体育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体育课堂毫无秩序

众多学校的体育课堂通常以自由活动为主,并没有严格规范学生的体育课活动,长久以来,体育课堂就变得混乱无章。大部分课堂安全事故都是在体育课上发生的,大多因为没有严格的体育秩序,因此要尽快完善体育课管理机制,并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切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不让体育课时间被浪费,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率。

二、创新初中体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

(一)以学生为体育课堂主体,激发学生运动潜能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并以学生为体育课的主体,以锻炼学生体格为原则,以激发学生体育潜能为目标,给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体育空间,教师在课余时间可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和潜力。要树立“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体育信念,提供充足的体育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并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锻炼过后,可以鼓励学生组建评价小组,对运动效果进行公平评价。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运动竞赛,让学生自主参加比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竞争,有助于学生树立体育自信心,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打造多元化课堂

对于一些资金不足以购置体育器材的学校,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各中学体育建设。另外学校要专门设立体育器材购置经费,积极引进新型体育设备,扩建体育运动场地,为学生的健康运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一个好的运动环境和良好的体育设施会大大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学校要壮大体育师资力量,尽量聘请专业素质较高的体育老师,优秀的教师更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还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激发学生体育潜能。另外,学校要多邀请体育知名人士举办体育讲座,制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三)建立严格体育秩序,创新体育教育模式

为减少校园体育课堂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主要通过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堂自主活动进行适当约束,体育教师要计划好每堂体育课的具体活动内容,以身作则,发挥课堂示范作用,规范体育课堂秩序。学校还应将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以完成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还要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融入到体育评分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意见,经核实后可做适当改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体育课堂的教育新模式,及时应用到实际课堂中,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课目的,争取实现学生体育终身发展的目标。

(四)构建体育管理机制,搭建健康锻炼平台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包括了五个方面,分别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这些都充分展了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的特点,并体现了学校注重德智体美多元发展观。学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正确处理体育与学习的关系,教师要定期与学生沟通,关心了解学生锻炼情况,做到师生间无隔阂。还要积极探索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学习相结合的新方法,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效率,就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找出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体育设备不够完善的学校就要加大引进体育器材力度;体育制度较为落后的中学就必须学习其他学校的体育管理制度,取长补短,填补本校在制度上的空缺。还要积极培养体育创新人才,将创新理念融合到教学模式中,旨在为国家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型人才资源,要在创新中自省,在创新中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国家教育机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章创.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的创新[J].快乐阅读,2011,08:21-22.

[2]何永红.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02:38-39.

[3]钟斌.关于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6:85.

[4]季军,贾洪凤.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着眼点[J].教书育人,2013,04:42.

[5]张健.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3,30:113.

4.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四

摘 要:传统德育课教学,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德育的低效性。本文提出应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以广州举办亚运为契机,渗透德育教育,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已有不少反思与对策的提出。本文试从德育课程的视角,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身份,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加侬和柯蕾曾指出:成为学生身旁的引导者比成为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更有价值。我们德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一、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中职学生入学成绩低,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这些学生的智商与普通高中生无异,他们有自己的特性,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能吸引小部分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认为德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时代、社会、学生需求的有机统一,增添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鲜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构建新时期德育学科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德育活动(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达到和谐平等。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之外,平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交朋友,搭建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台后,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安排好整个课题: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确立以“迎亚运、树新风”为课题;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4.开题报告和评审。

利用暑假和周六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人人为亚运做贡献、为广州添光彩的良好氛围。

(三)“迎亚运、树新风”课题实施过程1.鼓励学生积极加入亚运志愿者。围绕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眼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于倡导文明,开展于改善公共环境、强化公共秩序,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自愿服务活动。经过了层层选拔,有许多学生加入亚运志愿者,直至赛事运行,学生按照亚运会赛事组织工作要求,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执行,不打折扣,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工作,全面的培训保障使得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境界,实现的是真正的人生价值!2.“迎亚运,文明行”活动。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文明交通安全知识等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来穗旅客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完善交通设施,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附近参观游览。游览中,同学们目睹了广州塔的雄姿,领略了珠江两岸的夜景,也感受了亚运的气息……通过参观游览,使同学们了解广州为亚运会的举办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绿化工程等惠民措施。

3.“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街道、居委取得联系,搞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清洁居民小区、城中村卫生死角,培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劝导市民改变乱扔乱吐陋习,倡导文明生活。

(四)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实践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如有的小组反映,亚运期间他们见到公共汽车上让位的人多了,体现了广州人民尊老爱幼的新风尚,但他们的一次亲身经历,引起了小组的激烈讨论,焦点是有同学亲眼看到个别老人强迫年轻人为他们让座,老人态度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说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等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迎亚运、树新风”社会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实践活动期的研究成果,把成果制作成PPT,或是一些照片等。大家共同观看了亚运宣传片和视频,回顾了活动中的点滴记忆,畅所欲言、分享感受、总结经验。

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4.各成员集中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更加努力、团结。三、德育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深感德育课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改变了以前枯燥、烦闷的现象,从而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得到一种亲身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全班同学的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学们也加深了对亚运会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深刻领会了志愿者们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体验了广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增强了亚运情、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贺允清,主编.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旷细玲.中职德育课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J].科技资讯,(33).

5.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五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历来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单纯的技能教育,浪费教学时间和资源,是理论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此师范类院校培养出了很多高学历低能力的“残疾教师”。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目标不够清晰,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教学机会不多,实践形式相对单一,实践指导力量不强,实践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小学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提高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边通过授课完成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一边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成为高职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6.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已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管理的重点也相应地从物资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借鉴与梳理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国内几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1.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系统化

国外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经历了劳动关系、人际关系、组织科学及战略管理等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非常完善,在实际中给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

3.1.2 重视人才开发与长期培训,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国外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经常对员工进行强有力的培训,并将这种培训看作是提升员工能力和激励与保留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美国的帕尔迪房地产企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都要接受不低于 15 个小时的培训。同时,国外人力资源部门采用各种方式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上级并给予满足。并且让员工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员工和企业共命运、同发展,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为企业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而努力。如日本的众多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用的是终身聘请制,对员工提出的建议积极响应,给予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1.3 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国外许多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改进与完善工人的福利待遇制度,结合员工的自身实际,有效激励员工,从而形成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对员工进行岗位配置时主张人要适岗,人岗有效匹配,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同时,还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基层人员,互动往来,管理层能上能下,基层员工也是如此(张彦鹏,)。这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实施前提是激励机制的完善,建立激励机制能够让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成员都能够实实在在的为企业工作。

3.1.4 关注员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员工价值观的培养,招聘环节涉及相关的考核内容测试员工的价值观,企业会根据员工的价值观来判断其是否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加强员工1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建立“命运共同体”.

3.2 我国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策略不同,协调性和专业性公司成为房地产发展的主流方向(赵莉,2011)。多数房地产企业只注重短期盈利,忽视长期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房地产企业长远发展。

3.2.1 人才供给结构与房地产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激励更多的人员从事房地产行业,但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不高,短期内的人员膨胀导致专业化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由于教育文化的差异,使员工很难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也加大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度。

3.2.2 房地产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全面,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当前,中小房地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认知和管理意识还停留在初期水平,管理以表层化为主,难以适应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导致房地产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出现各类问题(刘雅鸿,2013)。此外,仍有相当多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停留在为员工的考勤、分配、奖惩和控制与约束等简单层面,员工大多是被动地依靠制度约束及强制执行,并未做到“自愿”,缺乏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3.2.3 缺乏完善的机制、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一般看重的都是学历、工作资历等,却不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员工自身价值观,导致企业缺失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其次,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我国房地产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资金、人力都远远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地产企业更注重资金回笼快且周转充分,短时间内看不到培训效果致使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宁愿支付更多的薪酬给有经验的老手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培养新人(李登民,2014)。过分关心短期盈利导致房地产企业留不住引进的人才,甚至也流失了大量原属自己的人才。部分企业可能进行员工短期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和员工本身、企业发展状况都不相符,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最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认为激励就是简单的金钱奖励,缺乏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或者企业内部的加薪、升职也由于“裙带关系”而缺乏透明度,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导致很多员工对企业失去了信任,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李二青,2014 ;伊黎阳,2014)。

3.2.4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业受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往往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考核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考核结果不公正等问题,致使管理层员工和基层员工的工资差距加大,薪资的显着差异造成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失(孙建新,2012)。从长期看,这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培养,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主人公意识和企业荣誉感。

另一方面,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没能贴近人才,不能估计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仅仅依靠物质刺激,利用高薪引进人才却忽视员工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没有融入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人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房地产企业中。房地产企业长久缺乏企业文化,很难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财富,难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王艳,2014)。

4 企业文化视角下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分析

4.1 房地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企业自身特征的,能够被组织成员接受及遵守的行为准则、精神风貌或者价值理念(张玉利,2010 ;牛建文,2010 ;弭伟,2014)。美国学者迪尔指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后来大量学者总结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竞争功能。本文中提到的当前我国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房地产业管理理念落后,还是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都渗透在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中,说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着名学者小罗伯特·沃特曼阐明企业文化的驾驭力与凝聚力是卓越企业成功的.主要特征,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房地产业是涉及多领域的特殊行业,它的文化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本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观。(2)体现出房地产业特点:建筑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3)员工要理解房地产业的精髓和本质,而非停留在简单的盖房子和卖房子。良好的文化会形成企业较佳的信誉,从而使企业得到用户的好感和认可(闫庆收、孙福田,2010)。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完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如图2所示)。

企业文化用企业基本价值观的软约束来缓冲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制度更好的执行。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比如涉及薪酬考核的新方案等,员工们并不能很快适应,甚至由于会影响其短期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就需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缓冲推行这些制度所带来的振荡。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能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仅仅口头上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竞争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基于此,积极研究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机制,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推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业绩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利用企业文化来促进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进行各项职能管理,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房地产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4.2.1 转变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

房地产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凝聚力的优势充分体现在企业建设上(朱艳艳,)。实际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僵化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从而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了企业凝聚力。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为员工营造有助于他们体现甚至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对内巩固,为创建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而努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引进最新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让管理系统得以完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循环发展。

4.2.2 人才招聘与培训机制

在企业员工的招聘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应聘者的学历水平,更要注重对素质、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考核,看其是否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同时,还要提高对员工的培训,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培养与完善培训机制紧密结合,为员工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不仅要考虑从业人员培训的现实性,而且要考虑员工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在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自身潜能的挖掘,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调整。

4.2.3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激励机制单一,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奖励,从而达到激励的最大效果(石晶岩,2014)。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员工存在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应的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最早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的关系呈“金字塔”形。结合双因素理论,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对基本需求的追求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不仅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如图3所示)。

马斯洛还指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员工的行为,已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激励作用,设计差别化的激励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如图4所示)。调查发现,房地产企业中的高级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更多的表现为对成就、权利、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基层人员更多的是对生理需要、归属感的追求,因此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应该识别员工的需求层次,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起激励作用。对管理层员工,企业应该创造使人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们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基层员工,更注重的是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保证有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再创造机会让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增加其归属感和满意度。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鼓励员工实现精神追求,获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2)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全球化、组织变革的兴起,工作更多以团队、项目组的形式开展,这点在房地产企业显得更加突出。在企业中,个体行为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群体的影响,群体亦对其成员有多方面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面向群体的激励措施。如对可比的不同团队进行评比,奖励工作绩效高的团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促进团队的精神追求,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实现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吻合,这样做不仅真正留住人才,更能促进高绩效团队的建立。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

由强化理论可知,激励分为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对员工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负面激励是对员工违背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之不再发生。没有正面激励就难以引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负面激励就难以保证员工起码的努力程度和努力的方向。

4.2.4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7.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七

一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由于中学阶段语言知识点比重的调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法部分进行了有意识的淡化, 这看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孰不知, 由于知识点的不连贯, 相关练习的匮乏, 学生对语法知识一知半解, 学到后面满头雾水, 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种种尴尬。很多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部分之前, 就预见到它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 在学习过程中, 自然会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

其次, 在具体的语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保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避免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往往会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灌输, 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法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更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学生本就难以集中注意力, 无法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再加上“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又怎么用”这一系列疑虑,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 语法教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相关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 从宏观至微观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探究。

1 激发学习兴趣

汉语——我们的母语, 源远流长, 承载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当学生对它的语言魅力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以后, 便有了探究的兴趣。此时老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汉语语法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甚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中体会汉语语法学习的乐趣, 都已是水到渠成。例如, 在进行短语结构类型的判断分析时,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流行歌曲、中外名著、影视作品等的名称作为分析素材, 譬如《月亮之上》《当爱已成往事》《乱世佳人》《红与黑》《相爱十年》《猛龙过江》等,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中, 只要善于观察, 善于捕捉, 看似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同样可以妙趣横生。

另外, 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颖的、热门的语言现象和网络流行语与学生展开相关的讨论, 如“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打酱油”“高大上”“点赞”等, 同样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网络语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语法融入生活

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具有抽象、庞杂、精深等特点, 在教材中主要表现为极具规则性的性质、概念、定义、区别、作用、类别以及联系等。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 虽然讲解过程中的语素、词、短语以及句子等知识点都提供了实例供学生参考, 但是这种纯语言形式的教学方式还是让人觉得太过于教条化以及平面化, 不能给人生动立体的感觉, 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调动, 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论远离现实生活”的误解,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在对死板抽象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教习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 将抽象化为具体, 运用较为生动活泼的方式学习语法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所学的知识心领神会。语言是出自生活的, 虽然语法理论相对比较枯燥, 但是语言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形象性。因此, 教师在开展汉语语法教学工作的时候, 要尽量把前人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语法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汉语语法的无穷魅力。

譬如“词类”这一章节, 是整个语法部分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教材从功能的角度将词语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拟声词、叹词这十种实词以及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这四种虚词, 每一类词语具有自身的性质、定义以及再分类。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 如果教师只是根据其中的固定定义进行分析和讲解, 课堂效果会非常枯燥, 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最好提供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例句, 譬如80后、90后作家的精彩语句, 流行歌曲歌词,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广告词, 甚至学生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句, 让学生体会到语法理论来源于大量语法现象的概括提炼, 但最终也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语法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每一个嘻笑怒骂, 每一次喜怒哀乐, 它都使我们的表达呈现得更加精彩, 更加丰富。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 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学习兴趣都得以提高, 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提升。

3 教学模式灵活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需要注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优化配置,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譬如进行“复句”和“句群”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采用语言描述法, 对相关的语法规则进行粗略的介绍, 让学生对这一语法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表的方式列举所有的复句类型和句群类型, 以便对复句和句群的具体类别、两者之间的差异都有一个更加宏观的把握。

在进行“句法成分”教学时, 对于学生相对较熟悉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可以采用归纳式教学法, 陈列大量的例句, 在分析例句的过程中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点, 归纳出其中蕴含的语言规律;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补语、中心语和独立语等, 则采用演示式教学法, 先对语法条文简单说明, 然后结合具体句子进一步分析, 使学生对这一语言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又如, 在进行“句法分析”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 即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寻找身边的病句, 在常看的报刊、资料或是电视节目中寻找病句, 甚至可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宣传标语、广告语、店名等等的错误案例。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充分运用, 另一方面大量的实践运用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语法理论知识。

当然,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把这几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综合使用,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从而使教学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灵动性。

4 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人们的生活在进步,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在不断完善, 语法自然也会随之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材上包含的语法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现代汉语语法主要包括语素、词、短语以及句子等四个层面, 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应的具有规律性的整体, 有互相联系以及互相作用等特点。虽然这些知识点在不同的教科书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讲解范本。但是,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只注重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不仅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也会使语法理论脱离现实生活, 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更不利于他们对语法研究现状的了解。因此, 教师在开展汉语语法教学活动时, 还要注意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进行语法教学的同时, 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延展和扩充。

譬如在“名词的语法特征”这一部分提到:名词前面一般不能加副词。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副词呢?加了副词后名词的语法作用是否有变化呢?为什么现在“副词+名词”的组合越来越多见呢? (如“很小资”、“很男人”、“非常阳光”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此时可以采用点拨式教学法, 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 通过他们的自主思考进行解答。在关键知识点上教师巧妙地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相应的规律, 从而对这一语言点有更清晰直观的理解:虽然汉语语法体系具有稳固性的特点,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当某种语法现象从一开始不符合规范到逐渐被大众接受并使用时, 这种现象就很可能被纳入语法体系, 成为一项新的语法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可峰.民族院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21 (15) :192-193.

[2]潘裔沙.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难与易[J].青年文学家, 2014, 20 (10) :181-182.

[3]陈元勋.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尴尬——以黄、廖《现代汉语·语法》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 2008, 25 (12) :121-123.

[4]张恒君.讲授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知识, 2013, 22 (15) :180-181.

[5]袁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难与易[J].才智, 2012, 32 (19) :188-189.

[6]韩序.基于象似性理论的初级汉语语法教学研究[J].辽宁大学, 2013, 24 (10) :127-128.

[7]芦淳.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 2012, 28 (19) :171-172.

[8]南晓民.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单位层级安排——兼谈“现代汉语”教材语法内容的编排[J].西藏大学学报 (汉文版) , 2006, 19 (12) :189-192.

[9]罗永华.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暨南大学, 2012, 27 (11) :167-169.

8.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八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6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运用到网络和信息化的技术。教育行业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新的突破,学术知识得以在网上共享,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找和搜寻所需的资料,学习渠道变得更多样,学习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因此国家基于这种发展态势,提出了“互联网+”这一理念。笔者就将“互联网+”这一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指出了“互联网+”之一模式的运用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开战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意在说明“互联网+”这一未来必然的教学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1.让小学语文变得更有吸引力

在以往小学语文的课堂中,由于没有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只能通过单调的课本分析来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语文知识,长此以学生们容易感到乏味。自从课堂上引入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后,老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以信息化的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学习。

2.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老师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老师由原本文本知识的教授,转变为图文并茂、动画并存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有趣的学习情景。互联网中有各式各样的信息,老师通过上网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还通过网络与其他老师交换信息,学习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取得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3.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以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受限,只能通过老师上课讲授或是查阅相关的书籍。但是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大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得以传播和共享,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轻松的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和信息。在获取信息和知识后,学生还可以与同学之间开展相互的交流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二、“互联网+”对学生的新要求

“互联网+”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对学生也提出了新型学习要求:

1.要有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由于网络是具有虚拟性和和开放性的,这使得学生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网络上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有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地方。因此网络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每天要合理安排上网的时间,学习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内容。

2.要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

互联网当中的内容是包罗万象,贯穿古今的。这样大容量的信息提供对学生来说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假如学生不能很好的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自己所需的知识,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以及学习效率的降低。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学习目标的明确性要求学生学会筛选网络中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将他们整合起来为自己所用,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既提高运用互联网时的学习效率又学到更多的知识。

3.要学会合作学习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上网学习的机会,而每个人课外所拓展的知识又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学习,在学习完后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有利于集思广益,进行内容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

三、“互联网+”教学创新实践的探索

1.合理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以文本、图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内容时,老师可以事前在网上找出丹顶鹤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这使得学生可以辨认现实中的丹顶鹤,了解丹顶鹤,并对丹顶鹤的生活习性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还比如学习“青松”时,老师一样可以找出青松的图像,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青松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所描述的青松。

2.将教材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重点

老师教学一篇课文内容时,总会有教学的侧重点,比如在教学一篇描写类的课文时,那么老师就会强化对风景或是事物的具体描写;学习人物类课文时,老师会注重讲解有关于这个人的生平事迹,从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其不平凡的事迹;学习述事的课文时,老师会注重讲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发生的具体过程等。因此老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从网络中搜索相关的拓展知识点来强化重点内容的学习。例如,学习“孔繁森”时,可以多查找一些关于孔繁森这个人物平生的优秀事迹,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也可以更加充分的认识他;学习“一株紫丁香”时,可以多上网搜索一些关于老师辛勤工作培育学生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学会尊敬和爱戴老师。

3.基于网络,开展合作交流式学习

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新内容时,可以预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并让学生就课文内的内容上网搜索,拓展自己的知识内容。老师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时,可以对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就自己事先搜索掌握到的知识点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课后,老师还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制定相关的课题,让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分工完成课题,通过上网搜索,摘录知识要点、整合信息等步骤完成课题的学习。例如,学习“再见了,北京”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上网多了解一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的盛况,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相互的交流,课程结束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查找了解我国有哪些奥运健儿在此次奥运会中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学生通过调查学习,对奥运会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技术让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深度。“互联网+”是未来教学改革不变的发展方向,相信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的前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6期

[2]郑成军.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06期

[3]程贵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充满魁力[J].神州2014年05期

9.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九

我国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民航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科教工作的意见》(民航发[2009]78号文)中指出:“人才资源是推动民航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创新是民航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促进行业持续安全和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燃料和动力’”。我校作为民航系统唯一的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科性行业高等院校,在为民航的发展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探讨我校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我校教学模式转型,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教学环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同指导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将会决定了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差异。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连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和方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教学模式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有的学者根据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分为教师中心模式和学生中心模式;而有的学者根据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分为灌输—接受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航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必将对我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积极创新教学实践,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

第一,这是中国民航迅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05年民航总局发布的《2005—2010年中国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同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同民航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民航面临的挑战与民航科教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民航科技力量偏弱,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对外技术依赖较重;民航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民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09年李家祥局长民航科教大会的讲话指出:“目前,我国民航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由此可见,在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人才因素将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人才的质量将成为推动我国民航事业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必须认真反思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革除积弊,锐意创新。

第二,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教学型民航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的民航大学转型的需要。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自身比较鲜明的特色。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胆突破,锐意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化,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为我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我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应有相应的提升。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第三,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态化、复杂化成为未来社会职业环境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培养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大学在读期间的教学模式的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more object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哈佛大学现任校长萨默斯在2001年的就职演说时曾说,大学为社会的持久服务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有造诣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世界一流大学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践行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其内在理论基础。一是构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该理论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二是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性的,是快乐的。在研究型教学模式运转过程中,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生处于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汲取能力、发展能力、创造性要素。由于研究型教学具有富于灵活性的教学策略,其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和多样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同时,通过参与研究性的学习,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推荐、自我宣传的欲望,学生在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体验到了快乐,使之能够适应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民主性。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轻松、融洽、愉快、坦然,没有任何的压抑和强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与超越。

(2)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系统。

(3)探索性。把探索型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研究型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关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创造欲。

(4)合作性。强调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

(5)实践性。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口能暴露其思维过程,既发展了思维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感性认识,缩短接受新知识的心理距离。

(6)个性化。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的条件和环境。重视课堂内的宽松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我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提升认识。由于研究型教学所特有的属性,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在其他高校的应用中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使之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传统型的灌输—接受型教学模式存在的时间较长,容易使人们形成思维定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人们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宣传,提升人们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便于实施。

第二,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和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注重兴趣的广泛性和学习的渗透性。同时,需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与开放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主动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学习知识。我校近几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研究型大学所相需的师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从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师资,为我校更好地实施研究型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教学法创新,构建研究型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所适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通常,研究型教学以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还要鼓励教师抛开书本知识结构安排,采用讲座形式教学。或者还可采取教师引导传递前沿信息,学生阅读、探讨、教师点评的形式,或者可以开展课堂小组轮流主讲的形式。对于理工类学科,在实验室分组实验,或者进行课外调查实验是比较广泛的研究型教学形式。应该说,目前我校,在某些课程已经在采取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但是范围还很小,影响力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和范围,取得经验并进行推广,推动我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进程。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分为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类标准。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时应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个人品质的评价,改变以往评价教师时存在的三种现象:重科研评价,轻教学评价;重教学结果评价,轻教学过程评价;重教学能力评价,轻个人品质评价。

在制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时,改变以往一贯由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判。学校不仅应突出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权参与评价,还应让社会参与评价,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第五、正确对待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关系问题。对于我校而言,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传统型教学模式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虽然弊端较多,但也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这就需要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是对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完全抛弃,而是认真研究传统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汲取其中的有益的成分,为更好地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服务,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应当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局。

总之,我校作为为民航业培养人才的行业性院校,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建立适应中国民航大学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0.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十

【课

程说

明】

 主办:中房商学院

中房博越地产机构 时间:2014年4月19-20日(两天) 地点:长

【课程背景】

一种全新的营销新浪潮正在席卷而来,房地产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实现快速去化,使得现金流充沛?

如何实现客户络绎不绝,业绩翻倍,利润倍增?

如何打造战无不胜的销售团队,批量打造“签单王”?

三中全会后,房地产市场向着令人振奋的形势迈进,当今的房地产行业已经从过去的快速膨胀时期,进入到理性成长时期。然而,一度层出不穷的调控政策、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化的产品、不断翻倍的成本迫使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进入寒冬期。出路在何方? 营销思路的调整和销售模式的转变,可以让你冲出重围,异军突起,这就是强销模式的魅力所在。“坐等买房人”的时代过去了,你需要重装一套“多快好省”的营销系统!本课程帮助你重回开盘爆棚、脉冲式销售、热销旺销的地产神话时代!

【课程收益】

了解强销模式的基本特征与优势

理解强销模式的运作规律

能够运用强销模式运作的基本思路开展营销工作

更多被实战检验的话术,可以让销售人员直接复制,拿来就用。

能够运用最新营销模式批量打造售楼“签单王”

【讲师介绍】

于老师:资深房地产营销人、房地产“强销模式”的倡导者和首创者;曾任职国内某标杆房地产企业,多年大盘的营销策划及销售实战操盘,积累了丰富的地产营销实战经验。

同时整合全国高端资源,共同探讨营销方案,开启整合营销新模式。长期着力于研究房地产强销模式操作以及营销人成长体系,为一线销售人员及营销团队管理者提供各类职业技能的训练,擅长于针对销售人的心态、性格、习惯、素质和管理技能进行训练,依据专业测评、实地监测等方法为销售队伍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先后为百余家余家房地产企业提供内训课程服务。代表著作:《房产“签单王”是这样炼成的》

【课程对象】

房地产行业总裁、项目总经理、营销总监、案场经理、一线优秀营销人员等。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房地产创新营销之“强销模式”

一、强销模式概述

强销模式的背景分析

1.房地产迎来白银三十年

2.强销模式介绍

1.强销模式的表现形式

2.强销模式定义

3.1.精准定位,传播到位

强销模式绝对优势

2.快速去化,稳定现金流

3.强销案例展示

1.碧桂园——国庆158亿的“传说”

2.香汐——名不见经传,3000人“疯抢”售楼处

3.阳光100——稳定的强销队伍,令人称道的业绩表现

二、强销模式如何实现成功

强销模式成功的基础

1.顽强的团队作战

2.诱惑的物质刺激

3.强大的精神引领

4.1.组织架构介绍

2.组织架构分析

3.强销模式的组织架构

强销模式的基础

1.合理定位,调整产品线

2.以“销”为中心布局推广

3.强销模式费用分析

从营销费用中要利润

三、强销模式的操作要点 主战场与分战场遥相呼应

1.外展点介绍

2.地毯式拓客方法

3.多渠

现场氛围的营造与逼定

1.全员营销,通力配合2.活动贯穿,精准布局

3.销售团队的打造与培育

1.全力激发销售员个体潜能

2.强力复制核心销售团队

四、强销模式启动全流程 市场调研与楼盘分析

1.城市基础数据研究

2.区域市场精准分析

3.楼盘定位与产品深挖掘

4.360

营销方案的制定

1.以“强销”为基础的营销思路制定

2.1.骨干队伍

销售团队进场

2.招聘与激励培训

3.卖点挖掘与核心价值提炼

4.1.目标制定与考核

常规销售工作开展

2.激励制度及时兑现

【课程说明】

【组织机构】:中房商学院 中房博越

【时间地点】:2014年4月19日 长沙(详见报到通知)【培训费用】:32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午餐费)住宿代订,费用自理。

11.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7-01

创新从来就是异于“常见”的一种突破,创新是发现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创新。在当今竞争激励的社会,无论是社会就业,还是国家发展,创新就意味着胜人一筹。推理判断与逻辑思维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要素。但是,因为数学本身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生思考、解题若按部就班,素质提升也是空谈。为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可在解题时另辟蹊径,也是个人素质潜移默化的提升。

一、创新思维需要情景为先导

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而来。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指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并树立起习惯性的创新思维。此外,考虑到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数学抽象性较高的现实。有必要通过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开启创新的大门,由此引发学生求知、好奇心。问题情景是常用的情景教学方式,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接受任务,将教师的讲授转换为主动的思考,也能挖掘学习潜能。此外,在带着问题思考也是探究乐趣体验的一种方式。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死板,要贴近现实,同时坚持“由简到难”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解题信心。例如,求解 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幂的乘方规律;引出:将0.1mm厚度的纸,通过20次的连续对折,得到的厚度为多少?为“有理数乘方”内容奠基;讲授“三角线中位线定理”课程时,要求学生随意的绘出凸四边形,并依次连接各边中点,最终都可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肯定会疑惑,进而要求思考。通过各种问题的创设,学生都想将答案解决出,其思维活动自然被调动,便于为更深层次思维创新打下基础。

二、思维发散与一题多解相辅相成

发散思维即放射思维、辐射思维,是思维的扩散状态,主要有一事多写、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与固定思维对立的发散思维是打破思维定式的良好药方,可解决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有优先选择简单方式解题的权利。若思维固定,创新也无从谈起,在初中数学“一题多解”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坚持思考的不同方向性,能开阔解题思维,探索出更新颖的解题方式。例如,有ab=1,求 的值。该题解法较多,不多解法考察的内容互不相同,需要学生多相关知识熟练有加。如特值法,假设a、b都为1,那么将1代入原式,可得1;抑或a=1/b,则原式=1/(1/b2+1)+1/(b2+1)=b2/(b2+1)+1/(b2+1)=1;也可将原式通分,得到(b2+1)/(a2+1)(b2+1)+(a2+1)/(a2+1)(b2+1)=(a2+b2+2)/(1+a2+1+b2)=1.需要注意的是,一题多解只是发散思维培养方式的一种,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一题多变”、“多题归一”。题目永远静止在那里,需要开动脑筋改变固定的模式。如同一道题,可对条件、结论、图形与数据做改变,这就要求紧密联系所学知识。通过一题多变,学生也会发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有着“以一敌百”,解一题,便懂这一类题的优点。可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上个例子,可变更为:ab=1,求a/(a+1)+b/(b+1)或1/(a+1)+1/(b+1)等。

三、创新思维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世间不可能有两篇相同的叶子,学生能力、学习热情、知识储备等也不尽相同。尊重个体的发展就是为整体质量提高服务。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中,有的教师急于求成,迫切希望班级所有学生都学有所成,思维能力大幅度提升,谁知道除了成绩较好的几位,其他都平平淡淡,便对“创新思维教学”目标丧失了信心。其实,差异性是事物的规律,只有认可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创新思维才能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实行分层教学,如布置作业难度、量的等级分批。基础差的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当然,班级学生全都应该完成;中等学生完成教师选择课外的简单综合、变式题;能力强的学生则完成扩展训练,如探索性类题目。

四、鼓励学生多问

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不同,学生提问更能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解题容易,提出问题难。问题的提出是知识积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摆脱墨守成规,善于质疑,不断的突破固有思维障碍,努力走思考的多方向性,思考的怀疑性道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发问,还需要教师传授质疑办法。如,要求学生阅读,以便对教材有整体性认识,再逐渐引导,提问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例如,要求学生思考“图形旋转相关因素”,学生便想到“旋转方向、旋转中心与角度等为什么那么重要?”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彩票的中奖概率等思考,学生便会联想到不同类型彩票的概率是多少,便迫不及待求解。

参考文献:

[1] 王霞.浅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青年与社会 ,2013,(18):152-152.

[2] 李忠权.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257-257.

[3] 戴捷.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一式多变”[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9):51.

12.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十二

一、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在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和国防生学员《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 之所以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有效性。《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课程的基本特征, 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有很好地贯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才能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章节体系教学法, 必然造成讲授的内容跟不上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的步伐, 缺少时代感和吸引力, 满足不了有本科背景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任职培训、国防生学员的需求。而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以专题讲座方式就某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学员一起展开深入的探讨, 提高吸引力、增强时代感。

第二,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可以把社会、部队建设中的一系列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梳理,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员一起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从而直接培养学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作为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专题讲座, 所选内容都是党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 是学员关注的国际、国内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和吸引学员。同时, 还更易于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使学员有兴趣, 愿意学, 主动学。

第四,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贯彻“少而精”原则, 使学员在全面了解知识体系的前提下, 学深学透重点内容。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向学员从总体上介绍课程内容体系, 使他们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以专题讲座形式对重点问题和重大观点进行详细解读、讨论和分析, 从而使学员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掌握精神实质、理论精髓, 避免面面俱到、不深不透。

二、专题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专题教学模式运用的有效、科学, 符合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 有助于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我们在梳理、总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实施专题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

1. 目的指向原则。

专题的选择、设计和讲解, 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都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尤其要突出强调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 绝不能将专题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2. 优势突出原则。

专题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课堂教学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课程的时代感和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说服力,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的选择、设计和讲解必须以发挥这一优势为原则。

3. 内容科学原则。

一要正确处理好专题与教材章节体系的关系, 保证专题教学内容必须与大纲要求相一致。应力求覆盖教材重点内容, 不能覆盖部分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要以基本内容串讲的方式加以讲解。二要保证专题内容的讲解必须符合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专题内容的选择、拓展, 必须观点正确, 标准规范。

4. 功能互补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又要运用好其他教学方法。将专题教学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发挥专题的统领作用, 使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系统, 最大限度发挥其集成作用。

三、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在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和国防生学员《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专题教学模式是一个自觉探索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本身不过是这一探索过程的必然结果。

1. 确立教改立项。

2009年下半年, 课程组在总结专题教学经验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把本课程专题教学方法概括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 并申请了学院教改立项。课程组全体教员均参与课题研究, 全面落实本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为完善专题教学模式做准备。

2. 深化专题教学内容改革。

在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吸收”和“三个贴近”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使专题教学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得到科学构建。所谓“一个中心”, 即教学内容改革要以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中心, 通过专题教学不断强化学员理论武装。“两个吸收”即教学内容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就, 不断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感。“三个贴近”即教学内容贴近任职培训学员, 贴近部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 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

3.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强调了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为核心, 以专题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普遍实施专题教学的基础上, 又发挥各个教员的特长和优势, 使各种教学方法竞相发挥、优势互补, 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 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而且在专题讲座教案的基础上编写出《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教材, 并列入学院2011年度教材编写计划, 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也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一位学员说:“开课之初, 我所设想的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应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但教员利用讲座的形式来讲授, 使我耳目一新, 并无丝毫枯燥之感, 反而在教员结合实际, 引经据典的授课模式下, 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门。”另一位学员在谈开课感受时认为:“在我们任职培训的最后学期, 学院给我们安排了《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 教员结合我们干部学员任职培训的特点和实际, 以一列专题讲座的形式, 为我们传授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 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 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为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和开展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许多学员都谈到了学习这门课的收获和感受。他们表示, 通过教学, 他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 内容丰富, 观点新颖, 也为他们回到部队搞教育提供了有力工具。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了实施专题教学模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结了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效果。

13.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十三

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

23/3-24/5我有幸参加了在南宁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聆听了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工程师、工程设计与监析组主任、郑继昌教授,与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云南民族大学职业资格鉴定所副所长、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董兴主任的讲座,感触颇深,有了很大的收获,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工程师、工程设计与监析组主任、郑继昌教授给我们讲授了“融合项目的学习,融合项目在香港的发展,融合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等内容。介绍了融合项目教学法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情况,2011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融合项目教学法的推广,运用在香港实施了十余年而且证明成功的学习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我对融合项目的教学法从了解到深刻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董兴副院长我们讲授了“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构建”。讲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点,使我了解到: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足地方,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知识结构的双重性、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课程模式的能力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人本性、考核评价的实效性、毕业学生的双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多元智能开发的主要原则:通过多种活动和项目来传授知识;多参加活动来展示自己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树立全新的同学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对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内容、制度、过程、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进行系统整体性创新,包括: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总体设计;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指导性框架:“2138”模式:“二理念、一思路、三方式、八体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高职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工学交替模式

2、任务驱动模式

3、项目导向模式

4、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模式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2、启发引导教学法

3、角色扮演教学法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视频模拟教学

2、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经过两天的学习,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上开拓了视野,体会到要将一门课程安排得当,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我们也有相关的教学方法正在应用当中,也有一些正在尝试,例如护理技能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正是融合项目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因此,这两位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为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能够对课堂感兴趣,接收新的知识,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4.房地产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十四

——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室 陈凤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 摘 要: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与机遇,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如何从省级电教馆层面提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还给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的信息素养务必得到提升。然而,在教育领域,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信息素养,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取向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素养,并掌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技能。纵观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角色。教学的对象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正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只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教育者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命题。

二、致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 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引导一些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开始组织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随后逐渐把课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做了几年后,一些教师开始写文章,谈感受,总结得与失。至此,围绕“一个好的课件,一节好的整合课,一篇好的整合论文”,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以下简称“三优联评”)初具雏形。活动主旨是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该活动与教师需求相吻合,参与面和影响力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已举办八届,累计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职学

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活动带动并提高了我省各地市电教机构和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水平。引领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走向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教学,会反思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骨干,促进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三优联评”活动在福建省一线教师心目中已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于“三优联评”活动的广泛教师队伍,每年我们把其中的获奖课件和课例推荐参加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都取得很好成绩,已经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团体最佳组织奖。

三、“三优联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三优联评”的组织形式

在每年的新春开学之际,省电教馆向各设区市电教馆系统,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发出通知,发布参赛信息指南,组织各个层面参与该项活动。各参赛单位在网络上报名并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评出作品等次并推荐其中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在一些地区,通过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行政领导已经感受到此项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效,他们提供好的机制体制,并把“三优联评”作为促进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在一些学校,各教研组先组织评比,再进行全校范围内筛选,最后送到市里和省里。这些举措成为该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三优联评”的具体内涵和做法

一个好的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是一节好的整合课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课件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基本能力。在“三优联评”活动初期,课件多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作用的观念,简单的PPT课件占参赛作品的80%以上,这样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难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可操纵的资源很少,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依然严峻。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请优秀课件制作者现身说法,不断推进活动进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课件越来越多,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如FLASH动画场景,OTHWHER网页设计、视音频技术介入;教学层面上更加人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近几年,由于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积极介入,我省“三优联评”中课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秒的认识》和《找规律》等作品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既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和欢迎。

一节好的整合课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设计。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就是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需要用什么样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组织活动初期,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概念,有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拍摄下来,再刻录成光盘,认为就

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有的把原来书上的图片、黑板上的文字做成PPT进行教学,认为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素养缺失有关,当然也与教师的信息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在信息化课堂中角色意识和功能的转变是整合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早期整合课作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如比较关注教材、关注电脑、关注技术的使用、关注按教案的顺序展开教学等,总之关注物的层面要比关注人的层面更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召开全省教师培训会议并下校指导,传播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介绍课件如何与学科教学更加有机融合,并把优秀整合课结集成册,供教师观摩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三优联评”活动。本世纪初,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该项目,“三优联评”活动的宗旨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篇好的整合论文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中,教师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任何时代的教师都不可缺少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会经历很多困难,有很多困惑、矛盾和冲突,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他们或许会豁然开朗,从中悟出门道,获取经验,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从教”经历,如果不去提炼和提升,这样宝贵的经验就无法广泛共享,惠及他人。一些教师总觉得很忙,口头说说还可以,但要动笔去

写还是挺困难的。但教师的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三优联评”其中一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比赛,为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活动初期,我们稍微放低门槛,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感想、课后反思、教学小片段,只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的好文章均可入围。我们还把每年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福建省三优联评优秀论文集”,进行总结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共享教育信息化智慧之果。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整合论文写作态势越来越好。2010年,以反映教育信息化成果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创新论文大赛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近800篇论文参赛,在国家级层面获奖的达80%,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教师论文大赛时,我省教师参赛论文数量达3000篇,获国家级奖项超过80%。事实表明,“三优联评”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论文写作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三优联评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同时我们感到: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如果说“三优联评”活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大舞台,那么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则是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台前亮相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幕后的冥思和苦练。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在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评审中,我们发现,凡是有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学校,他们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好,这些老师表现出来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也比较强。最近几年在国家级层面获奖层次较高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课题学校老师的作品。每年“三优联评”所设立的优秀组织奖也大都为这些学校获取。

四、“三优联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近十年的“三优联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参赛队伍结构看:2006年仅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参与,2007年农村远程项目县教师参与了;2008年,中职教师参与了;2009年,幼儿园教师参与了;2010年,特教教师参与了。从参赛教师数量看:2006年仅300人次;2007年800人次;2008年1300人次;2009年1600人次;到2010年近2000人次;从活动设置项目看,2005年,仅有课件项目,随后陆续增加了各学科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近两年与全国大赛对应增加了一对一教学设计、主题学习社区等项目。从全国获奖情况看,2006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1件。

在“三优联评”活动伊始,我们有过困惑:教师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作品的质量怎么保证?评审专家队伍如何组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对教师参与的认可度如何?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困难逐一解决,并且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凡事先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一个以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旨的活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要让这项活动

上一篇:丑小鸭教案和反思下一篇:降低医院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