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带翻译

2024-11-08

英语诗歌带翻译(精选15篇)

1.英语诗歌带翻译 篇一

致卢卡斯塔英语诗歌带翻译

To Lucasta, on Going to the Wars

Tell me not, Sweet, I am unkind,

That from the nunnery

Of the chaste breast and quiet mind,

To war and arms I fly.

True , a new mistress now I chase,

The first foe in the field;

And with a stronger faith embrace

A sword, a horse, a shield.

Yet this inconstancy is such

As you too shall adore;

I could not love thee, Dear, so much,

Loved I not Honor more.

致卢卡斯塔

亲爱的,我来向你道别,

切莫怨我冷酷;你的内心象修道院一样宁静,

你的胸怀象修道院一样纯朴。

我将奔赴战场,

去追逐另一个艳遇:

与最血腥的撕杀朝夕为伴,

与最凶残的仇敌日夜相处。

更强烈的爱恋催我勇往直前,

更真挚的拥抱令我义无反顾;

跨马,挥剑,舞盾,

男儿誓死为国捐躯。

然而,我此刻对你的二心,

也一定会赢得你的敬慕;

亲爱的,我就不配真正爱你,

如果我不更爱我的.荣誉。

理查德·洛夫萊斯(Richard Lovelace 1618—1658)英国诗人 毅然与未婚妻告别,奔赴那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场,这本应该是一曲斗士以身报国的激昂慷慨的战歌。但诗人却将 “爱情” 的主调唱响,并把自己的行为当作了衬垫与背景,把 “爱人” 推到前台。与其说 “诗人” 形象高大,不如说 “爱人” 的人格魅力更加光辉照人。译作必需超越原作语言字句的羁绊,用同样生动形象的诗句去重新阐释和表现那种果敢刚毅的报国之心与深沉执着的热恋之情。

2.英语诗歌带翻译 篇二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学者、翻译家和革命家。郭沫若生于富商家庭, 性格潇洒不羁, 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式传统教育, 但在1914年与中国妻子离婚远渡重洋赴日学医。在日本, 郭沫若开始接触并研究国外的语言文学, 并学习了斯宾诺斯、歌德、泰戈尔、雪莱和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并深受其影响。

郭沫若对近代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和翻译贡献杰出, 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中包括尼采的《莱茵梦》, 雪莱的《雪莱诗选》, 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等等;其多采用自创的理论——“风韵译”来翻译。本文旨在阐释郭沫若翻译理论的原则及其在他的翻译作品, 尤其是英语诗歌的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2. 中国翻译发展简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朝至唐代的时期, 支谦和尚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 所译著为佛经, 他主张翻译应“约而意显、文而不越”;这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是唐朝僧人玄奘, 他认为翻译应遵循“精准”和“易懂”的原则, 这样才能使译作简约而不失高雅。

翻译的第二阶段由清末至民初 (1911—1949) , 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翻译事业之巅峰。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 他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被后人沿用至今;鲁迅和瞿秋白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鲁迅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对后人的影响紧随严复三原则之后;郭沫若、林语堂等以自己独特的翻译标准扬名。

翻译的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至今, 其中刘崇德、黄龙、王佐良等翻译家们对中国当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郭沫若和他的“风韵译”

郭沫若主张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并深受其影响, 尤其是第三点, 严复曾以“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形容“雅”字, 而“文”则指艺术和人文 (尤其是音乐和诗歌) 。“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的贡献, 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完备的。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重第三个条件, 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郭, 1989) 郭沫若赞同严复的主张, 并认为翻译作品应当为一件艺术品, 而这也正是郭的“风韵译”的主题。

1920年, 郭沫若自创了诗歌的翻译标准——“风韵译”, 他认为:“诗的生命, 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 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 当得有种‘风韵译’。” (郭, 1989) 翻译家袁荻涌解释道:“所谓‘风韵译’, 也可以叫做‘气韵译’, 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子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这种译法与傅雷的“神似”、林语堂的“传神”是一脉相连的。翻译家刘重德提出:“译诗不可满足于达意, 力求传神, 首先力求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这些同郭沫若的翻译美学不谋而合。” (袁, 2003) 郭沫若还强调翻译必须还原原作的风韵, 不可随意毁改, 且翻译宜意译而非直译。

4.“风韵译”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4.1“风韵译”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

郭沫若曾说:“我译尼采, 便是我对于他的一种解释。……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译文只是尼采的虚像;但我的反射率不免有乱反射的时候, 读者在我镜中得一个歪斜的尼采像以为便是尼采, 从而崇拜之或反抗之, 我是对不住作者和读者多多了。”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加入自己的感情是无法避免的。 (陈, 2000) 对比英诗《西风颂》 (雪莱) 最后两句的不同译本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点: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郭沫若版: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 哦, 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杨曦玲版: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语言吧!/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蒋风版: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在这些译文中, 郭沫若把单词“winter”译成“严冬”, “spring”译成“阳春”, 分别有凛冽严寒和温暖明媚之意, 而原作里仅指出冬春两季, 郭创造性地添加了“严”“阳”之意, 赋予诗歌以自己的情感。当时中国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人民生活依旧困苦, “严冬”即指当时社会苦难、人民深受折磨, 而“阳春”象征未来美好光明, 鼓励人民不要失去希望、勇敢奋斗, 郭沫若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 读者可强烈感受到郭沫若本人的主观感情。观之其他两位译者的译作则无此添加, 我们也可推测因其生于和平年代而没有郭当年的心情, 因此适时添加译者主观感情也是有必要的。

4.2“风韵译”主张意译

郭沫若提倡意译, 强调意译不仅能保持原作神韵还能使读者印象强烈, 这是直译所不能达到之效果。意译不代表无拘无束地乱译, 译文必须是扎根于原作的美感和艺术性并重的艺术品。郭沫若翻译奥玛珈音的《鲁拜集》第29首诗就体现了这一观:Oh, come with old Khayyam, and leave the Wise/To talk;one thing is certain, that Life flies;/One thing is certain, and the Rest is Lies;/The Flower that once has blown forever dies.来, 随老伽叶远离空谈/要知道, 生命逝如羽箭/余者都是谎言/花开绚烂一时, 花败却成永远。

此诗中郭沫若用意译既保留原作风韵又不失其原义。郭沫若并未按原诗逐字硬翻, 原诗中以音节“/ai/”结尾, 而郭则采用拼音“/an/”结尾;省略了第二、三行的句子“One thing is certain”, 并以一中文对仗代替了“that Life flies”“and the Rest is Lie”;用对偶句替换了原文最后一个陈述句, 避免硬译。郭的译本通顺押韵, 让读者感到新鲜自然, 如直译则难免风韵全失、诗不成诗。

4.3 译文必须再现原作风格

郭沫若说:“将外国诗译成中文, 也得象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 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 一定的韵律, 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 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 简直不象诗了。”他还十分形象地说:“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 总要还他一杯汾酒或茅台, 才算尽了责。” (黄, 1993) 郭认为如果原作本是韵文, 那么译作就需用韵文, 如果原作非韵文, 强硬地押韵之文也会生硬无味。

对詹姆斯·斯蒂芬斯的《风中蔷薇花》一诗中, 郭沫若以诗译诗, 每句译作中文四字, 每行三音节, 并以“aabb”为韵脚, 诗意正浓, 风韵犹存;若译成散文则诗韵全无, 诗不成诗。Like a dream, in a sleep/Is the rose, in the wind;/And a fish, in the deep;/And a man, in the mind.睡中之梦, 风中之花, /蔷薇颠倒, 睡梦生涯。/水中有鱼, 心中有君;/鱼难离水, 君是我心。由此可见, 翻译不光要求外语能力高, 译者的中文水平能力更要过硬, 而郭沫若的中英文功底可见一斑。

5. 结语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领头羊, 他在理论指导和翻译作品方面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的“风韵译”也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尽管“风韵译”仍有不足之处, 但它对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英语诗歌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郭沫若和他的“风韵译”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激励了众多后来者为翻译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

[2]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 (第十七卷, 雄鸠集, 文学论集)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黄遵洸.伏特卡与茅台——郭沫若《英诗译稿》读后[J].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2) .

3.英语周记带翻译 篇三

英语周记带翻译1:A MODEL STUDENT 模范学生

Do you mind being called a bad student? Of course not.So far as I know, everybody intends to be(become)a model student.However, to be a model student is by no means an easy thing.First, he must do his best to obtain knowledge.A man without sufficient knowledge will not succeed.Secondly, he must remember to improve his health.Only a strong man can do great tasks.Thirdly, he should receive moral education.If his conduct is not good, no one will consider ma-ki-ng friends with him.你价意被称为坏学生吗?当然不。就我所知,每个人都打算做模范学生。

然而,做模范学生却不容易。第一,他必须尽力获得知识(求知)。一个没有足够知识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第二,他必须记住促进健康。只有强壮的人才能做大事。第三,他应该接受道德教育。如果他品行不好,没有人会考虑和他交朋友的。

英语周记带翻译2:THE NEWSPAPER 报纸

Nowadays the newspa-pe-r possesses considerable value Everybody should read it.It supplies us with a variety of news every day.It tells u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world.If we form the habit of reading the newspa-pe-r, we shall(will)get enough knowledge to cope with our circumstances.现今报纸拥有极大的价值,人人都应该看它。它每天提供我们各种类类的消息。它告诉我们世界政治局势。如果我们养成看报的习惯,我们就能得到足够的知识来因应我们的环境。

学生虽然每天须做功课,但他们至少应该匀出一两个小时来看报。哪些,他们不但能增加知识而且也能赶上时代。总而言之,看报对学生很有益处。

英语周记带翻译3:MY DAILY LIFE 我的日常生活

Though my daily life is extremely monotonous, I try hard to adapt myself to it.Why? Because I intend to be a good student.I wish to render service to my country.I get up at six o’clock every day.After I wash my face and brush my teeth, I begin to review my lessons.I go to school at seven o’clock.After school is over, I return home.We usually have supper at seven o’clock.Then I begin to do my homework.I want to finish it before I go to bed.虽然我的日常生活十分单调,但我却竭力设法去适应它。为什么?因为我打算做一个好学生,希望将来为国家服务。

我每天六点起床、洗脸刷牙后,就开始复习功课,七点钟我就去上学。

4.英语谚语带翻译 篇四

Circumstances are therulers of the weak, instrument of the wise. 弱者困于环境,智者利用环境。

Civility costs nothing. 礼貌不须什么代价。

Cleanliness is next to godliness. 清净近乎神圣。

Clothes make the man.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Come what may, heaven won't fall. 船到桥头自会直。

Comfort is better than pride. 安慰胜过傲慢。

Coming events cast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山雨欲来风满楼。

Compare your grievs with other men's and they will seem less. 你的悲痛与人比,悲痛就会轻一些。

Comparisons are odious. 人比人,气死人。

Confession is the first step to repentance. 悔罪先须认罪。

Confidence of success is almost success. 对成功抱有信心,就近乎成功。

Conquer of fear of death and you are put into possession of your life. 不怕死,然后才能生。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 滴水穿石。

5.英语日记带翻译 篇五

A man who is careful in choosing friends will certainly derive benefit from them。 Why? Because there are more false friends than real ones in this world。 To have one real friends is better than a hundred false ones。 Friends who flatter you to your face are not true friends。

We must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have good character and kindness of heart。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do our best to a void keeping pany with bad people。

一个留意选取朋友的人必须会从他们那里获得益处。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假朋友比真朋友要多。有一个真朋友要比有一百个假朋友来得好。凡是当面奉承你的朋友不是真朋友。

6.意象——诗歌翻译的灵魂 篇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但相当难以探索的领域,其困难源于多个方面,主要还是原诗的写作风格,在翻译中很难处理与把握,诗人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译者对原文风格的不充分理解构成了翻译的障碍,从而导致原诗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思想,在译作中难以充分再现。

其次,中国古诗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与典故,不了解这些意象与典故的人是很难读懂读透这些诗歌的,更不用说是翻译了。况且,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还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心理感受,这更为翻译带来了极大地难度。英诗汉译在这方面也同样如此,如T.S.Eliot的《荒原》,如果不充分的领会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典故,及典故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无法理解整首诗歌的,对其进行翻译更是无稽之谈。

再次,汉语与英语有着完全不同的音律方式,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译的。中国的古诗诗体多样,风格迥异,尤以五言诗与七言诗最为著名。这种诗体不仅对仗工整,且韵律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流传甚广,被选为翻译目标的也占多数。但英译本中,极难把这些平仄仄平的韵律完美的呈现出来。

最后,汉语与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为古诗英译产生了障碍。若没有一定的补偿手段,如翻译中的增删策略等,而直接按字面直译,是很难清楚地表达原作思想的。

基于以上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许多人提出了古诗不可译的观点,尤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为代表。但正如董史良所说,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不可译论”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翻译著作问世。这是因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迫切需要交流、需要共享优秀文化成果。就连认为诗歌不可译的王以铸也说,诗不可译“决不等于说我们今后就不再需要翻译外国诗歌了。文化交流,开拓眼界,参考借鉴等等都要求我们有不断把外国的诗歌介绍过来的必要,我们自己的古今诗歌也要不断介绍到国外去”。

因此可以说,诗歌不但必须翻译,而且也是可以翻译的。因为人类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具有相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且历史上也不乏优秀的诗歌创作,大量成功的诗歌翻译实践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2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永不褪色的瑰宝,中国古诗词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闪烁着美的光芒。可是遗憾的是,许多名句译成英语后原来的美消失了,变得平淡无奇,毫无诗意可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对两首古诗的英译实例进行分析,揭示意象的把握对诗中整体意境或个别词语的理解和翻译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差异。

下面以唐代陈陶的《陇西行》中的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例,正如明朝王世贞所评“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但这两句千古绝唱在英译中的面貌却与之相差甚远:

译文1:Alas!Their bones lie on riverside battle ground;

But in dreams of their wives they still seem safe and sound.——Xu Yuanchongsafe and sound

为求押韵,许译文使用了safe and sound这个陈词套语,既不符合原文意义,更没有生动的形象性。这个例子说明许多字字玑珠的诗句移植入外语后之所以失去光泽就是因为译者没有着力处理意象、创造艺术形象。我们再看一下以上两句的另一种译文:

译文2:Alas,their bones,lay beside the Wuding River;

They still live in their ladies’dreams in spring time.——Robert Kotewell&Norman Smith

这个译文比前一个译文更具有动感,因而更形象一些,但仍嫌意象不够生动,但还有两种译文在此值得一提:

译文3:Alas,the bones of killed soldiers lie on Wuding River,

The ghosts of which embodied in the flesh appear fresh in theirwives’s dreams.

译文4:Alas,the bones on Wuding River seem embodied inthe flesh,

Whose ghosts in their wives’s dreams appear alive and fresh.——Lin Yupeng

在这两种译文中,译者没有把诗中的出现在“春闺梦”里的“河边骨”直接在句子中用the bones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个定语从句,这样读起来意思会比较符合汉语习惯,因为在“春闺梦”里出现的不可能是一堆白骨,而应该是一个她们朝思暮想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具有人的身体或者灵魂的意象。但译文3看起来有些冗长,不太符合诗歌的简洁明快这一特点。相比较而言,译文4的表达更好一些,且句子的长度与原诗更为相符,句尾的flesh与fresh也取得了极好的押韵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也在此附上拙作及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以供参考:

Alas!Their souls wandered by the riverside,

And still smiled in their ladies’tossed night.

译文中把“河边骨”意象化的处理后译为souls,因为考虑到后面出现在“春闺梦”里的应该是一个可以映入眼帘的实体,至少是她们的妻子们想要看到的一个意象,哪怕只是一个虚幻的。Wander一词想要表达的是那些客死他乡的将士们无法落叶归根的孤独感和无所依赖感,只能终日在岸边徘徊。Tossed在字典中的释义为“辗转难眠的,无法入睡的”,在此可以形象的表现出春闺们思念丈夫,盼望与之早日相见的迫切心情,她们夜晚辗转反复,难以入眠,而在她们睡梦中出现的丈夫理应是面带笑靥的,因此用了smile一词来予以呈现。

下面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为例,说明诗歌翻译中意象处理不当对整首诗的意境欣赏所造成的损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本诗中,“啼”是诗眼,是诗的神韵所在,只有把这一神韵把握好了,才能展示出译作对于原作的完美体现。以下是对孟诗的几种不同译文作一对比,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译文1: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Weng Xianliang

原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但译者却没有形象地传达出这种意象,如把“处处闻啼鸟”中的“啼”翻译为crying,鸟儿的婉转啼鸣在此仿佛成了炙热炎夏树上聒噪的蝉鸣,完全破坏了原诗中的意境美。

同时,译作的语言也不如原作明白晓畅,翁译以无韵的散文体译诗,散文味较重,且诗行长短不一,缺乏音乐性和节奏感,而原作句子对仗工整,句尾押韵,音调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更加贴近生活,读来意味隽永,令人印象深刻。

译文2: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

As the night advances,rain spatters;winds moan.

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Can that be known?

g——Xu Zhongjie

这一译文中,与翁译本的cry不同,徐用warble or sing来描绘小鸟清晨的啾啾声,表现了前两行诗中春意盎然的景象和诗人爱春的心情,但如用正在进行时态singing,也许效果会更好,更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译文在形式上采用抑扬格,节奏感比较好,突出的特点是用韵巧妙,把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译文3: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Xu Yuanchong

与前两种译文相比,许译在整体上对仗工整,简洁明快,同原诗一样具有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但同样是为了追求押韵的效果,而把啼鸣译为crying,没有达到原作所要表现出的境界。且最后一句因感慨味道比较重而不及原诗的低沉婉约,隽永清新。译作没有把作者喜爱春天及细雨之情、但同样又因春雨打落花瓣而产生惋惜之意二者的矛盾心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总体来说,许译对音、形、意的把握还是略胜一筹的。

译文4: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Wu Juntao

此译文从头至尾都采用同一个韵脚,在韵律上采用的是抑扬格,节奏感很慢,但全诗最惹人眼球的是修饰petals的sleeping一词,把经受了一场风雨洗礼后的残花败叶拟人化处理了,这一词用的极为传神,表现了诗人淡淡的忧伤情结。虽然花朵已经凋谢,但春天还会有更美的景色等待着我们去欣赏,去捕捉。整首诗的翻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Ezra Pound的《地铁站中》,两首诗对于意象的处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译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是诗歌赖以飞翔的双翼。只有在翻译中把握好对于意象的处理,才能赋予诗歌以灵魂,赋予其鲜明生动的形象。诗歌也只有充满了形象性的语言,整首诗才是鲜活的,才是能够走进读者内心的好作品。只有处理好意象问题,诗歌翻译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至善至美。

参考文献

[1]董史良.一些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介绍[Z]//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092-1094.

[2]许钦承.千古名句诗话辞典[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林玉鹏.移植诗种——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J].安徽大学学报,2007(2).

[5]石建海.汉诗英译的难点及补偿策略[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丛滋杭.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比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英语周记带翻译 篇七

Its sunny and sunny today. Its a good day. We are in a very happy mood.

姥姥说:我们来做根跳绳好不好,我们高兴得跳起来,好!

Grandma said, lets make a skipping rope. we jumped up happily, OK!

首先,我们先找出几根长长的毛线,然后,再把毛线拧在一起,慢慢地戳,过一会绳就戳好了,最后,再把绳和小木棍连接起来,真正的.跳绳就做好了。

First of all, we find out a few long wool, and then, screw the wool together, slowly poke, after a while, the rope will be poked, and finally, connect the rope and the small stick, and the real skipping rope will be done.

看到美丽的跳绳,我非常高兴。

8.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八

People kill pigs and sheep. They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arrived, the children got up early, came to their parents room, and began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s ceremony. The children said some auspicious words to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parents took out new years money to make the children happy. We all hope that this year will be auspicious and auspicious.

Some relatives and friends gathered together, tasted good wine and food, and talked about some happy things. And the happiest thing is that we can save a lot of money for new years Eve, and then run to the street happily to buy a lot of fun things, such as cars, four-wheel drive cars, toy guns, football, etc., while we just need to have a sweet mouth and say more blessings, then we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People play till midnight, with delicious fruits in their mouths and firecrackers in their hands Adults and children sing and dance and have a good time!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9.试论诗歌翻译的意境之美 篇九

诗歌翻译中形神兼顾当是其最高境界。然而, 诗歌翻译中能同时形神兼顾的, 毕竟很少。当形式与内容不可得兼的情况下, 应该努力地传达原诗的意境, 最大限度地保留形式。笔者很是赞同以下几位德高望重的翻译家的观点。

茅盾 (1921) 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 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傅雷 (1951) 说过:“翻译, 所求的不在于形似而在神似。”傅雷解释道, “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留原文句法的。”傅雷先生所说的句法, 主要是指形式。罗新璋 (1984) 对此有番更高的阐释,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是指神似形似不可得兼的情况下, 倚重倚轻, 孰取孰弃的问题。意在强调神似, 不是说可以置形似于不顾, 更不是主张不要形似。神似形似, 浑然一致, 是为胜境;但不能两全时, 则不要拘泥字面, 死于句下。为了颇得神气, 可以略于形色。”

许渊冲在形似与神似之间, 他更看重的是“神似”。他说, “翻译求似 (或真) 而诗求美, 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低标准, 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 美是充分条件;” (许渊冲, 2000) 许先生所说的“真 (或似) ”, 主要是指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许先生所说的“美”, 则是指原诗的意境之美, 神韵之美。可见, 当形式与意境不可得兼时, 许先生也是以保留意境为最高原则。

英汉诗歌翻译中, 在处理意境与形式的关系方面, 翻译家吕志鲁教授的方法值得我们研习。我们不妨将George Gordon Byron (拜伦) 经典之作———《She walks in beauty》的两篇译文进行比较。

一篇是吕志鲁先生的译文, 另一篇是曹明伦先生的译诗。

She Walks in Beauty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n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more, one ray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l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吕译: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穿行;

象深邃的苍穹缀满繁星,

象皎洁的夜空万里无云。

明和暗多么协调,

深与浅恰如其分;

白昼的光线过于炫耀,

柔和的夜色最为温馨。

美汇入她的举止,

美溶入她的眼神;

美在乌黑的发际游弋,

美在灿烂的脸上逡巡。

不多一丝辉光,

不少半点柔阴;

包容的思绪弥足珍贵,

潜藏的心灵更加香醇。

在面颊, 在眉宇,

无言胜似有声;

那里可以体察心绪的平静,

那里可以领会情感的温存。

那折服人心的微笑,

那淡淡泛起的红晕,

诉说着度过的优雅时光,

透露出沉积的品性。

人间万事平心以待,

恰似美的天神;

一颗心装着至爱,

一颗心永远真纯。

曹译:

她身批美丽而行

她身批美丽而行,

清朗无云繁星闪烁的夜晚;

明暗交织成的最美的光芒

融会于她的明眸和容颜,

就这样化为那恬淡的柔光,

那柔光上苍从不赋予白天。

多一缕浓阴, 少一丝淡影,

都会有损于那难言的优美

优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鬓,

使她脸上焕发柔和的光辉;

她的神情从容而甜蜜的表明

她灵魂的寓所多么高洁珍贵。

她面容多温和, 眉宇多娴静,

但却有千般柔情, 万种蜜意,

那迷人的微笑, 灿烂的红晕

只能证明她生性就善良仁慈;

证明她有个宽容一切的灵魂,

证明她心中的爱情纯洁如玉。

青年拜伦在一次舞会上看见了美丽的威尔莫·霍顿夫人。当时夫人身批丧服, 黑色的丧服上面缀饰有许多闪烁的金箔。美人着美衣, 引发了拜伦的诗兴, 舞会后他便写了这首名诗。本文将从形式和意境两大方面来分析比较这两首译文。

(一) 形式

译诗的形式, 主要是译诗的节奏和韵律。曹先生译文的形式忠于原文形式, 基本上实现了形式的对等。原诗总共3段, 每段6行诗句, 共18行。曹译诗不多不少正好18行, 一共3段, 每段6行诗句。并且每行的字数基本相等。而吕先生译文的形式教原诗有一定的变动, 把原18行的诗句扩展翻译为28行, 采取8、8、12行的分段形式。相邻两行的字数相等, 比如说:第1、2行的字数相等, 第3、4行的字数相等, 第27、28行的字数相等。如果说曹译注重了形式的等值翻译的话, 那么吕先生则别具匠心地在原诗形式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变通, 使其更具有一番独特的美的韵味。

韵律。原诗头6行用的是交叉韵 (ab ab ab) , 第2个6行用的是一对韵 (cc cc cc) , 最后6行用的又是交叉韵, 并且与首段中有相同的韵 (da da da) 。曹译的韵脚很有规则, 基本上作到了隔行压韵。比如:像-芒-光 (ang) , 晚-颜-天 (an) , 影-明-静 (ing) , 辉-贵 (ui) , 意-慈 (i) , 晕-魂 (un) 。即基本上使用的是交叉韵。吕先生译文的韵脚虽没有曹译那么规则, 但也体现了压韵, 并且是一韵到底。如果说曹译遵循了“首信保韵”的原则, 那么吕译则同原诗一样音协韵美, 意韵隽永, 寓意深邃。

(二) 意境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要素和结构, 它是天人合一哲学主题在诗歌意境中的具体呈现。诗歌的意境有一些基本特征:画面的动态性, 形象的主观性, 言意的两层性 (竹亦青, 1985) 。可见, 情感是意境的主导因素, 凝练的形象化语言是诗的精髓。

译好重要的形象有助于意境的传达。而要恰当生动地译出文学形象又取决于语言的选用和锤炼。原诗中“The night of cloudn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一句, 分别描述了两种形象“cloudness climes”和“starry skies”。曹先生只用一句话将其直译为:“清朗无云繁星闪烁的夜晚”, 可谓是忠实原文, 把原诗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了。而吕先生则用两句话分别描绘诗中的两个形象“starry”和“cloudness”, 相应译成“缀满繁星”和“万里无云”, 并且把“skies”分别译成“苍穹”和“夜空”。吕先生还根据美的意境, 颇具匠心地加了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苍穹”和“夜空”:深邃对苍穹, 皎洁对夜空, 选词准确、优雅, 完满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再现了该句所独具的神韵美, 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印象中的舞会上的美人, 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原诗中“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二句, 描写了“beauty” (美) 作用于两个形象“raven tress” (乌黑的发际) 和“face” (脸) , 原诗分别使用动词“waven” (波动) 修饰“raven tress”, “lightens” (发光) 修饰“face”。因此, 译好这两个动词对形象的体现极为关键与重要。曹先生, 将其直译为“波动”和“焕发光辉”;而吕先生本着以雅译雅的翻译原则, 将其分别译为“游弋”和“逡巡”, 使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动态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再者, 就这二句的句式看, 这两句由连词“or”连接起来, 可见这两句是选择并列关系。而曹译“优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鬓, 使她脸上焕发柔和的光辉”, 是使动关系, 与原诗有一定出入。吕先生则处理得相当好:“美在乌黑的发际游弋, 美在灿烂的脸上逡巡”, 两句并列又对仗, 将beauty的动态美生动得再现出来, 使读者脑海中自然呈现出一副高雅炫艳的美丽女人的景象。由此, 全诗的意境传达得既真切又出神入化。再如:原诗中“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二句, 描绘了两个形象“smiles” (微笑) 和“tints” (红晕) 。动词“win”和“glow”分别修饰“smiles”和“tints”。“Win”here mean“solicit and gain the favour of”, 曹先生只将它翻译为“迷人的微笑”, 显得太过直白, 平淡无味。“glow”means“to give out heat or light without flames or smoke”, 曹先生只将它译为“灿烂的红晕”, 有些不妥, 没能准确表达出程度。再看吕译“那折服人心的微笑, 那淡淡泛起的红晕”, “淡淡泛起”, 很贴切地表达“glow”一词, 尤其是“折服人心”, 鲜明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美丽女人笑的迷人, 令人难忘;是译者“内心体察”与“心灵感受”的产物, 完美地再现了意境。可见, 吕先生为准确表达原文意境在选词上颇下苦心。

纵观两首译文, 曹译虽然看上去形式很整齐, 注重与原诗的形式对等。并且也做到了与原文类似的压韵形式。但仔细研读, 我们发现译文只是做到了忠实原诗, 将原诗所描写的事物形象基本上等值译出, 并没有把原诗的意境传达出来。所以读上去比较平淡, 缺乏汉语诗歌的特质美, 更不能使读者体会到原诗交织着的微妙复杂的感情, 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吕先生的译诗, 虽看上去不像曹译那样“整齐”, 但读来琅琅上口, 具有很浓的汉诗韵味。吕先生在贯通中西诗歌格律和韵律后, 采取了变通形式, 调用了汉诗中的韵脚和对仗等手段;更重要的是吕先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了原作的风格、基调、气氛,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地琢磨原作主要形象的移植, 使用形象化的语言, 配以优美的音韵, 再现原作的意境。

二、结束语

译诗决不能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生搬硬译, 或不切实际地要求译文音步韵律和原文的一致, 否则会弄巧成拙, 造成某种机械的“死译”。译诗的形式应该服从内容的需要, 译者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做到传达原诗的意境、风格、韵味, 从而采取相应的形式。诗歌翻译中形神兼顾当是其最高境界。然而, 诗歌翻译中能同时形神兼顾的, 毕竟很少。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语言表现美的形式手段固然存在差异, 但这些形式因素所反映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则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译者不妨从这一共性出发, 即透过原作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 采用相似的或相异的手段, 来再现原作美。殊不知翻译的根本任务之一, 正是异中求同, 即克服不同语言在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用一种语言形式来传达另一种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义、情、美, 求得最大限度的同。这种异中求同的性质表明了机械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翻译方法的不可取性, 同时也为译者采取灵活可行的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美提供了客观依据。

摘要: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作意境之美的译文是好译作。语言本无穷尽, 译者应发掘语言巨大的潜在表意功能, 努力实现原诗意境的转移和表达, 并在此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形式及其他特征。文章就意境与形式的关系进行探讨, 并分析比较了拜伦的名作——《She walks in beauty》的两篇译作。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境,形式

参考文献

[1]、吕志鲁.英语爱情名诗选译[M].武汉出版社, 2003.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0.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十

My dream I have a dream, is to be a teacher, I hold the view that a teacher is a very glorious thing, I like to teach people to learn to write, I can educate my students to do a useful, and I was their good friend, I can feel so accomplished, I shall also very happy. So I want to be a teacher 我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是做一名教师,我认为做一名教师是十分光荣的事情,我喜欢教别人学习,写字,我可以教育我的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也是他们的好朋友,这样我可以感到有成就,我也会因此十分开心.所以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

11.寒假英语日记带翻译 篇十一

We have been very tired after hard studying. In winter holidays, I want to have full sleep and eat good food in order to replenish myself.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will have a good rest.

这是我们的冬季假期的第一天。我们大家都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是自由的。虽然我们有一些家庭作业。但我们可以在几天内完成它们。

12.诗歌鉴赏也要花点翻译功夫 篇十二

所谓“诗歌翻译”, 实际就是对整首作品在深入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形成合理自然、流畅完整、基本体现原文内容、意境、结构、情感和风格的书面文字或心中想到而且口中也能大体说得出的语言, 即“心译”。诗歌不同于文言文, 文言文在扫除了字面障碍后对主要内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 诗歌却不然;诗歌不同于现代散文、小说、戏剧, 也不同于现代白话诗, 现代的这些作品, 除一些含蓄深刻、意蕴丰富, 运用特殊的手法, 如比喻、象征和联想等寄托其特有的信息的短语、句子, 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起来并不费力, 但古诗不同。上句理解了不一定理解下句, 上下句理解了它们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未必懂, 整篇作品各句大意把握了, 不一定理解隐含在背后的更多的信息, 意象清晰了不一定能掌握其自身形成的特有的意境, 进而理解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等等。从教学实践看, 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相对较低, 他们往往感到头疼, 觉得无从下笔。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还是对整个作品缺乏全面理解, 看不清或不能全面把握其内涵。因此, 有必要在诗歌教学中或做诗歌鉴赏题前引导学生做一番“翻译”工作, 把诗歌“翻译”作为做好这些工作必过的硬门槛。

高考考纲要求什么, 高考实际考了什么, 现以江苏2009-2010年为例。江苏高考考纲表述为:“鉴赏评价, 能力层级为E级。考查材料的选择, 以唐宋诗词为主, 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 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近两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 (2009年)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 荒烟外, 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想当年, 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答:铁骑满郊畿, 士兵“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 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 结尾说“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 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答案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 (2010年)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评析:2009年的试卷选的是岳飞的一首词, 难易适中。对岳飞这位抗金英雄, 学生应该十分熟悉并且非常景仰, 不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了, 江苏考生还在高二的选修专题《唐诗宋词选读》中学习了他的一首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作品《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 , 而且, 岳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灵魂深处, 选这样的人物, 这样的作品, 对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也会发挥很好的导向作用, 这样看来, 选材上体现了试卷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作品共出了三道题, 第一题针对考纲的第一点, 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第二题也是针对考纲的第一点, 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这里自然涉及到诗歌鉴赏中回避不了的意象、意境问题) ;第三题针对考纲中的第二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但这里仅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 没有进一步要求考生再对其进行“评价”。2010年试卷选的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怀。这是一首送别诗, 悲而不凉, 凄而不哀。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考纲上的第一点的“把握作品内容”, 同时兼考了名句默写。把名句默写放在这里考查, 别有创意, 因为这里有两个答题点, 一是确定作品点明季节的词语, 这不仅仅是常识问题, 更是对整体信息理解把握;二是顺便进行知识迁移, 默写《雨霖铃》中对应的名句, 两个答案之间互为映证:四句28个字中只有“橘柚香”三字能体现季节特点, 也只有这个季节才有这样的水果飘香, 而后面默写《雨霖铃》中的名句题题目已经暗示考生, 要“由送别季节”联想。柳永的这首词学生已学过, 知道是秋季并不难。第二小题主要从叙事写景上让考生把握作者的深层情感, 即此时的心情。答案是“悲凉”, 应对考纲上的第二点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小题考查范围是诗的三四句, 考查的是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及产生的抒情效果。第三句的“忆君”的“忆”的主体是作者, 四句“愁听”的主体是友人魏二, 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情理, 同时题目也有明确提示。“代为之思”, 谁代谁思, 当然是作者代友人, 猿声响彻于友人的梦里, 于是引发友人对“我”的思念, 友人的思念更增添了我的悲伤, 相互村托, 更为深沉悲慨, 效果更好。此题考查的要点是针对考纲第一点中的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 第二点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这两年考查的内容看, 学生能得高分确实困难, 因为他们往往对作品本身不太理解, 有时囫囵吞枣, 朦朦胧胧, 有时即使理解了但又不到位, 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有所突破, 必须善于打通文意, 把握整首作品的大意, 形成在较短时间内把整篇作品较准确全面翻译出来的能力, 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像做文言文题目那样做书面翻译, 而是能心译, 即心领神会, 将整篇作品的大意连贯、清楚、准确、明白地在心里勾勒出来, 想得越清楚, 越仔细, 越周到, 答起题来就越容易, 越到位。那么, 怎么翻译诗歌?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现将2009———2010年的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及译文 (江苏教育考试院提供) 和上面引用的2009———2010年诗歌鉴赏的译文 (笔者译) 放在一起, 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1) 购仰妻子急, 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 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 方罢巡抚家居, 独闻而异之。

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 唯独他 (彭子篯) 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 何与?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 为什么 (什么原因) 呢? (2009)

(1) 敛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 (给她) 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 就可以知道了。

(2)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 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 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现在竟与我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2010)

2009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译诗:

我登临黄鹤楼, 向遥远的中原大地望去, 禁不住无限感慨:荒凉的烟雾下, 有许多我们的早已残败凋零的城郭, 它在金人的铁骑下时隐时现, 令人不堪回首!我又回想起当年这里的景象:精巧的楼阁千姿百态, 巧夺天工, 鲜花层层遮掩, 绿柳道道环绕, 到处美不胜收!特别是皇家苑囿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万岁山前仕女如织, 踏青赏花, 车水马龙, 蓬壶殿里伶人乐工, 尽情演奏, 各种乐声嘹亮悦耳, 让人如痴如醉, 流连忘返!然而好景不长, 到了今天, 敌人骑兵的铁蹄踏碎了大宋人民美好的梦想, 京城内外, 号哭遍野, 大河上下, 妻离子散, 凄风苦雨, 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哪里?为什么不去前线杀敌?告诉你, 可怜的士兵早已死在敌人的刀剑下, 血肉之躯润泽了敌人锋利的刀刃;我们的人民惨死在荒野的郊外, 填满了道道沟壑。令人悲伤的是大好河山尽管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可是放眼望去, 人烟稀少, 满目萧条, 家家沉寂, 村村寥落, 我的心碎了。苍天啊, 我岳飞什么时候能得到皇上恩准, 带着精锐部队, 跃马扬鞭, 用长枪刺向敌人的心脏, 用大刀砍下贼人的头颅, 彻底收复中原, 恢复大好河山, 扫荡妖氛, 澄清玉宇?有一天当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后再回到这里, 再到汉阳汉口痛快一游, 然后骑着黄鹤飞览天下, 逍遥自在吧。

2010年王昌龄的《送魏二》译诗:

在橘柚飘香的深秋季节, 我的好友魏二即将离我远行。于是在那高高的酒楼上我俩借酒浇愁, 难舍难分!酒, 是最好的送别礼物。不知喝了多长时间, 舟子终于催行了, 朦胧中我牵着朋友的手登上了早已停泊在江边的小船。江风猛烈裹挟着阵阵苦雨, 我们的酒意去了一半, 顿时感到全身冰凉。是啊, 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风浪推着小船, 慢慢地驶向远方, 朋友的身影逐渐小了, 模糊了。孤独的我思绪也随着朋友漂去, 魂牵梦绕。我想, 今晚, 朋友将漂到月光照耀下的湘江潇水, 那里, 凄清悠长的猿猱声定会惊碎朋友的美梦, 醒来后他会更加愁苦忧伤, 他的愁苦也会更让我痛苦不堪, 我俩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两者的翻译有何区别?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翻译常用的方法为五个字:留 (保留) 、删 (删除) 、补 (补充) 、调 (调整) 、换 (替换) 。这同样适用于诗歌, 不过文言文的翻译要求直译, 即字字对应, 句句落实, 也就是译文的字数基本不多于原文的2倍, 而诗歌则不然。从上文看, 《满江红》译后约450字, 是原文94字的4倍多;《送魏二》译后的文字约250字, 是原文28字的近9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 在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株醉人的奇葩。虽然可以将诗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抒情诗, “诗言志”, “歌永言”, 诗人无论是直接抒情, 还是间接抒情, 都塑造了一个自我形象, 表达了自我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因此, 翻译尽量要用“我”字, 把主体内容变成“我”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两篇作品不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泉水在喷发吗?诗歌, 由于体式的限制, 只能在规定的字数, 规定的篇幅中运作, 这就决定了她的高度含蓄, 以少胜多, 句与句之间, 片与片之间往往是断裂的, 翻译时要适当加以想象和联想, 巧妙补充, 把一个个散碎的意象串联起来, 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 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如果说诗歌是块高度浓缩的饼干, 那么翻译的过程就是个还原的过程, 就是将这块饼干放在水里“浸泡”, 是个再创造的过程, 使原来不连贯的连贯了, 把单调干瘪的变成圆润丰满的, 字数自然会成倍地多起来。

13.初中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十三

I used to hate others to laugh at me, because I thought they were looking down upon me. My friends said that I was too serious and couldn’t be made fun of. When I go out with friends, they always smile loudly and I just sit quietly in the corner. I wan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I don’t want to be a outsider, I want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So I watch many comic movies and start to play jokes with my friends. I become more active now, when my friends play jokes on me, I will laugh happily and play jokes on them. I take the easy mood and become part of the group.

我以前讨厌别人嘲笑我,因为我觉得他们看不起我。我的朋友说我太严肃,不能开玩笑。当我和朋友出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放声大笑,我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我想改变这种情况,我不想成为一个局外人,我想是团体的一部分。我看了很多喜剧电影,开始和我的`朋友们开始玩笑。现在我变得更加活跃,当我的朋友戏弄我,我会笑得很开心,也和他们开玩笑。我放松了心情,成为团体的一部分。

14.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十四

The market was very crowded and busy with nearly all kinds of goods on display. Some sellers were shouting at the top of their voice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Housewives were picking out vegetables and bargaining with the sellers. A man was selling fresh fish, which were swimming in a big basin, and a lot of buyers crowded around it and chose what they wanted. One fruit seller, standing behind piles of fresh fruit, greeted me Warmly, trying to persuade me to buy some. He felt a little disappointed when I shook my head.

What a busy and noisy market!

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第一次去市场替妈妈买菜。

市场非常拥挤,一些商贩大声吆喝着,试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家庭主妇们一边挑选蔬菜,一边和卖主讨价还加。一名男子在卖鲜鱼,鱼儿在大盆里游着,许多买者挤在周围挑选。一名水果商站在成堆的新鲜水果后面,和我热情地打招呼,想说服我买些水果。看到我不买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15.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篇十五

关键词:意象,模糊,翻译,磨蚀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 与具象相对而言。意象是对感觉或感知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再现, 没有多少感性的东西, 它只是在清醒的意识中呈现, 成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独照之匠, 窥意向而运斤。”又说:“神用相通, 情变所孕。”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 提出了“意象”这个概念。刘勰的意思是说,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 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 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成审美意象。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出现。它的形成, 最早发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系辞传》表述过“立象尽言”的特点是:立象尽意, 有以小喻大, 以少总多, 由此及彼, 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 切进的, 显露的, 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 幽隐的。

诗歌的模糊性是由于其本身的多义性和流传中被赋予的增值义造成的, 模糊性形成诗歌的混沌美, 它与清晰性互寓、对立, 构成诗歌的和谐美。模糊性诗歌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烘托、暗示等表现手法, 给人以雾中看花、月下观景、虚实相交、婉曲深微的审美感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这类诗歌比作“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谓其“无迹可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

汉语诗歌的语言优美精炼, 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别愁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家喻户晓的诗歌《春晓》, 诗人用“春眠”、“啼鸟”、“风雨”、“落花”几个意象就摄住了早春之魂, 描绘出清新、恬静、素淡的美, 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翁显良认为:“译诗无定法, 但总要再现原作的意象。”模糊性使诗歌的翻译充满了特殊性和挑战性。译者的任务正是寻找能使具体有模糊相互过度的结合点, 让译文传神达意, 达到“亦此亦彼”, “花非花, 雾非雾”的模糊之美, 同时准确表达诗歌的语言信息。在诗歌的某一特定模糊语义单位的翻译中, 译者可以直接从译文语言中寻找“模拟两可”, 即具有语义兼容性的语符, 也可以适当地使某一语义概念的边界延展至与另一语义概念相重叠, 从而构成“亦此亦彼”的特殊概念, 以负载多种含义。汉英诗歌翻译过程中, 诗歌的模糊美多有磨蚀, 留存模糊美需要译者发挥灵感和思维能动性。通过译文分析, 可以一见端倪。

汉民族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综合联想, 在诗歌表达中强调整体性, 意象往往注重人的主体印象, 避免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 带有更灵活的审美情趣, 让人在模糊汇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去体会, 遐思。例如《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太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小诗, 借用“山”、“天”、“风”、“草”、“牛羊”等几个简单意象, 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图画:苍天和茫茫草地为远景;一望无际的草原为中景;草地的牛羊为近景。全诗整体的模糊美诞生了不可抗拒的模糊美。

译文:

Chile Song

Arthur Waley

Chile River

Lies under the Dark Mountains,

Where the sky is like the sides of a tent

Stretched down over the Great Steppe.

The sky is grey, grey

And the steppe, wide.

Over grass that the wind has battered low

Sheep and oxen roam.

译文大体上传达了原诗的信息, 但是对其整体恢宏的模糊意象和意境却表现不足。诗歌的意境美是在现实美基础上的升华, 它融合想象和联想, 并唤起审美主体对美的更深层次的感受。“天苍苍, 野茫茫”分别被翻译为“the sky is grey, grey”和“and the steppe wide, wide”。虽然译者使用英语叠词来再现汉语词汇蕴含的意境, 却不能表述“苍苍”二字的意境。还有一个“见”字, 从观者的视角远眺, 牛羊模糊隐约可见, 说明草原之辽阔。译文变化了视角, 牛羊的“时隐时现”的意象彻底在翻译中磨蚀消失了, 不能不说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遗憾。

一般来说, 以诗译诗的方法, 即诗化翻译方法, 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诗化译法中的韵体译法比非韵体译法又前进一步。但是在诗歌翻译中, 意象与意境的传递与表达才是重心。Arthur Waley关于“韵脚的限制必然损失语言的活力”的说法及其译文都值得译者深思:诗歌的翻译中如何保留原诗的声音、词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模糊美。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2020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下一篇:江西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书面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