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

2024-11-24

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精选7篇)

1.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 篇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公曰:“姜氏欲之,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

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暱24,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⑧〔姑〕姑且、暂且。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

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当初,郑武公娶申国的女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于是便讨厌庄公。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郑武公不允许。

到庄公即位时,姜氏给共叔段请求让制地成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地,是险要的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它的地方我都可以听话给你。”姜氏请求京地,让共叔段居右,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会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会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不合法制,不合先王的制度,将让您不堪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怎么避开这个祸害?”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些为她安排处所,不要让她的势力蔓延。蔓延了,难以策划对付她了。蔓延的草尚且不能除尽,何况是您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做太多不义的事,必定会自己绊倒自己,您姑且等等吧!”

之后过去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邑和北边边邑同时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受二君统治,您将对此事如何?要(把国家)让给太叔,臣请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同时臣属于自己的边邑为自己的边邑,范围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领地太大将会得到百姓的心。”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领土将崩溃。”

太叔修城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兵器,准备步兵车乘,将要偷袭郑地。姜夫人将做内应开启城门。庄公听闻偷袭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来讨伐京地。京地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地。庄公在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日,太叔逃亡到了共国。庄公便安置姜氏在城颍,并且立誓说:“不到黄泉,再不相见了。”之后又对此事感到后悔。

颍考叔是颍谷疆界中的人,听说了这件事,觐见庄公说有东西进献给他。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吃时放着肉不吃。庄公问他此事。答道:“小人有母亲,都尝过所有小人吃过的东西了,就是没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拿去送给我的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只有我没有!”颍考叔说:“大胆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他的后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地下泉水的程度,走到隧道中相见,有谁说不是这样?”庄公听从了这个建议。庄公进入隧道而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

走出隧道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从此做完母子的关系恢复如初。

2.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 篇二

由于出生时是脚先着地, 不讨母亲喜欢, 他不知道受到多少母亲不公平待遇, 但他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 只要条件许可, 他都会满足母亲的要求。在他还没有即位时, 姜氏多次欲废之而立共叔段, 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 面对这样的人, 多数人都会选择将其作为自己辉煌前程上的敌人, 她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 是很有可能被人整治的。但是, 郑庄公没有。因为, 他知道这是他母亲, 说什么都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 他选择了忍让。如果说在即位前表现出来的是忍让, 那么即位之后, 更多的是宽容和迁就。当要求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时, 他也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宽容。说:“制, 岩邑也, 虢叔死焉, 他邑唯命。”于是, 姜氏为共叔段请京, 愿望得以实现。这都很好地说明了庄公的“仁”。

接下来, 对这个充满野心的弟弟, 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仁”, 面对弟弟接二连三地扩大自己的地盘, 伤害国家和他的利益, 他表现出来的还是忍。其实在诸多大臣的规劝下, 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将自及”“不义不呢, 厚将崩”, 就是在通过大臣警告弟弟, 不要做得太过分了, 不然, 多行不义必自毙。然而, 应该是鬼迷心窍的弟弟被眼前的利益遮住了双眼, 更泯灭了作为人弟, 作为人臣的良心。

有野心是好的, 但要看是什么野心, 夺取的是谁的江山, 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他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应该考虑到的。论当时的实力, 应该不错了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不但军事硬件不错, 而且还有内应, 多好) 。结果, 准备再充分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很重要:京叛大叔段。为什么京城的百姓要背叛他?虽然文中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推断出, 那是因为他没有施行“仁”, 因此也就没有赢得民心。那郑庄公是否施行了“仁”呢?从文中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那么些点滴仁政, 是得民心的:一是对弟弟本人的理解和宽容;二是当闻弟弟四处扩张地盘时, 大臣们反应激烈, 纷纷要求处理。为什么这些大臣们这么关心郑庄公?如果没有郑庄公的“仁”, 他们会这样急切的关心吗?三是京城的百姓之所以会背叛大叔段, 会不会是因为郑庄公原来的仁政, 让他们过得很好, 而当大叔段管理时, 由于要准备偷袭郑国, 需要充足的物质准备, 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在所难免, 人民的怨声载道也就在所难免, 起来背叛他更是在所难免了。

但仅仅靠仁, 是不能在当时社会各个方面取得胜利的, 庄公之所以能战胜共叔段, 还要靠智慧。“仁”并不是无底线的宽仁, 容忍;也不是一味地相信他人;更不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加防备。这就需要智慧。而真正的“仁者”又是真正的“智者”。而且还会是“仁者至智”, 即是仁者也会智慧到极致。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看似不起眼, 却最能说明庄公的智慧。“庄公闻其期, 曰:‘可矣。’”庄公怎么能够知道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如果没有这句, 很显然, 鹿死谁手还不确定, 但关键是庄公知道, 怎么知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这个消息绝对是有人透露给他的。至于这个人是谁, 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庄公的“仁”“智”让这个人绝对的服从, 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因此才会有庄公这么顺利的讨伐!

在讨伐弟弟共叔段时, 因为他们的计谋被庄公破获, 其中的内应姜氏, 也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所以, 作为国君的庄公将其放逐到城颍, 并发誓“不及黄泉, 不相见也”。这点我们后人现在看来, 有点过。但结合当时情景, 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是在气头上。当然, 也不仅仅是这一次的事情让庄公这样恼怒。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姜氏一直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 所以, 一直在想方设法整治他, 废黜他。现在又要内应外合, 做小儿子的内应, 来偷袭郑国。目的很简单, 就是要让小儿子作为国君, 让大儿子下台, 无论死活。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骨肉的死活, 更不用说百姓的死活。这中间, 作者没有叙述姜氏和庄公的相处期间, 又有怎样的钩心斗角, 但从最后姜氏要为共叔段做内应中, 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姜氏对庄公的态度。这样的母亲, 会让庄公心里好受吗?显然不是。与其说庄公发毒誓是因为情非得已, 不如说是因为痛心而喷发怨气!

3.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篇三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晓这中间究竟孕育了多少的能量。

在学习完《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篇文章后,真真是感悟颇多。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如同茶香一样慢慢潜入我们的心底,渗透进心间的每一条罅隙。越是品味,就越能觉得文章的精妙,就越能看清自己对于这样一篇短短文章的真正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曰“横看成林侧成峰”,用在这篇文章更是恰当不过。山岭山峰之间,便有了我的诸多感悟。就让我一诉痛快罢。

通读全文后,首先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子的不同对待。母亲对于郑庄公厌恶之明显实在让我着实气氛,而原因仅仅因为郑庄公出生之时让母亲受了一些肉体上的痛苦。不仅如此,姜氏在零落郑庄公的同时却是百般娇宠公叔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母亲如此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了郑庄公的因为缺少母爱而变得的冷血无情,也导致了公叔段的恃宠而骄,进而后来的胡作非为。此种带有偏见的眼光和教育之方法,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偏见的目光难道消除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殊不见,农村的女孩只有围着灶头转的权利,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她们不能巴巴地走向近在咫尺的学堂念书;殊不见,现今中小学中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仅仅以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殊不见,职场求职女性精英屡屡碰壁,只是因为一句“非男性员工”不予录用„„诸如此类因为一些以现在眼光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羁的理由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最后导致让人难以理解的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许它根本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不得不问一句:一些现象和后果的造成,究竟是“自然如此”,还是因为“人为如此”呢?

全文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郑庄公莫属了。身为公叔段的哥哥,面对自己的亲身弟弟不断地“在太岁头上动土”,郑庄公一再地退让。但却是在退让过程中不断地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不义不昵,厚将崩”(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诸如此类的对于形式看得彻彻切切的话。我不经要问,郑庄公你为何不和弟弟将这些坦白说出?为什么非要逼到最后以极为血腥的方式解决才肯罢休呢?有时候的忍让只能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不可否认,郑庄公的有勇有谋,郑庄公的不惊不惧,郑庄公的从容不迫,让他在政治上得到了完胜。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亲情上,毫无疑问,郑庄公失去了伟大的母爱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于是,我不禁为郑庄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胜利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胜利吗?当然不能!胜利永远不会和亲情画上等号,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用胜利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

虽然文后郑庄公与母亲勉强“冰释前嫌”,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毕竟被稀释得如此淡薄!这不能不说是帝王之家的真正悲哀所在。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是需要我们一定懂得珍惜的?是权利吗?不是。是金钱吗?也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渗入血液的情感才是我们活着的价值。若是一人将所有的感情通通抽离,仅仅抬头观赏自己得到的权利和金钱,那么,这样一个人一定就是世界上最最悲哀的人了。幸而我们生活在充满着情感的世界当中,真是应该好好珍惜。

而“不义不昵,厚将崩”这样短短的一句话也让我颇有感触。不论对于人,社会,团体,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忠义与团结的奉行,才是前进与进步的唯一保证。只有众人齐心协心,团结一致,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取得踏踏实实的进步和发展。而不义之事,只会是恶果的催

速剂,任何人都应该坚决杜绝。

另外一方面,从公叔段的身上,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贪婪与无知的劣性。在公叔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情字的体现。如果他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就会小心翼翼,尽善尽忠地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京城太段;他会感恩自己周遭的一切,绝对不会应了他哥哥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预言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所谓的“小人物”,他就是颍考叔。此公不仅自己孝顺老母,更机智,巧妙地替郑庄公解了不能与母亲会面的心结,在当时“伴君如伴虎”的社会体制之下,着实是一位睿智勇敢之忠良之士。从颍考叔的身上,我不难发现我国古老文化悠久历史一直以孝为重,推崇孝道的精神,印证了《诗经》上这样一句名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光是这一点,就很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以更为谦虚谨慎的态度地向颍考叔学习,并力争将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德一代代地传将下去!

我从文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之中引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切莫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国际法学院0823

4.《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四

对于郑庄公读者们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庄公仁慈忍让另一种则是说郑庄公有意养成公叔段之恶。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看法。

我个人认为郑庄公老奸巨滑。一开始故意把京给公叔段并且顺着姜氏不管他们实际上是假仁慈假忍让令他们一步步养成恶果让他们先谋反最后除掉他们的时候好找个完美的借口来掩饰。我想他背地里早就把每一步都设计好了就等着公叔段造反。因此公叔段一造反郑庄公就知道了并立即派出军队。

虽然郑庄公奸诈得像只狐狸但这也不能都怪她。其实他也挺可怜的只不过是出生之时出来得有个性一点就被上天剥夺了所有的母爱。在这种环境中有这样的性格也不稀奇再说对公叔段这种恶人用些手段也不为过。

郑伯他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当他将其母亲打入冷宫之后立即便后悔了并能将此事告诉颖考叔最终与母亲和好如初。说明他还是爱她母亲的他的内心依然善良。

5.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 篇五

宜,十二中高二(3、4)班,0909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掌握“春秋笔法”

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布置学生预习:将生疏的字词的音标在课本中,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

春秋时,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要言不烦,但也相对生涩难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释《春秋》的《左传》、《谷梁传》和《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重在义理说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而《郑伯克段于鄢》便是《春秋》的开篇之作。下面我们先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来窥测文章内容。

题目意思,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断。断,乃郑伯弟弟也,所以这篇文章写的应该是王室兄弟之间因为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之故事。

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点拨读错的字音。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快速疏通文意,注重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翻译。(朗读贯穿于文意的疏通过程中。)

四、学生理清课文情节

1)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2)姜氏请制,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3)共叔段准备袭郑。4)郑伯克段于鄢。5)庄公置姜氏于城颍。6)母子合好。

五、学生讨论,并将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写成小纸条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交给老师。

六、作业:完成配套练习《世纪金榜》基础性习题,掌握较好的同学将文言基础知识整理在笔记本里。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复习巩固。教师提问横线下的解释,学生竞答。(也可安排短时间的课堂练习,快速作答。)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回忆上节课,我们讲解释《春秋》的有三传,是哪三传?(生大声回答:《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我们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左传》重在―――(生: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生:义理)。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学生看书,标注段落序号,找议论段落,明确是7和9段)对,很明显,是第七和第九段。那么,我们根据这两处议论文字,就可以将文章分为两个大块的内容。第一块是1-6自然段,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生:讲郑伯克段,郑伯和段之间的故事)而第八段主要是讲―――?(生:郑伯和他妈妈姜氏)对,讲母子两个人和好如初。(出示投影或板书)课文结构

第一:(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

第二:(8)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末尾(9)议论

三、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生:战争的场面或战争的过程。

师: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明确:只有一段,也就是课文地第6自然段。

教师强调:本文的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兵戎相见,自相残杀,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内容讨论: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原因何在?

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讨论过后,师生交流,形成板书。板书——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谁之过?

欲立段

偏私

姜氏

为段请制、请京

违礼

为母不慈

将启之(为段谋反作内应)

干政

崩 贬斥 郑庄公

“他邑唯命”

“子姑待之”

“将自及”

纵养其恶

为兄不爱

“厚将崩”

不教

居京

不义不暱

共叔段

收贰

为弟不敬

将袭郑

五、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和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内容,思考: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孝 板书——

颍考叔 纯孝也 褒扬 郑庄公

真孝VS假孝?

二、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我个人觉得庄公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说明血浓于水,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

其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师:是。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

三、关于春秋笔法

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斥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实际是没有明说,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写法叫“春秋笔法”。即“褒贬之意,没有直说,却很明显”“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

师分析:“郑伯克段”,只有三个词语,就将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悌”,对兄弟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所以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这种春秋笔法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所借鉴。

四、总结升华

刚才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种礼法文化不断变迁和发展,后来就有“内圣外王”、“外法内儒”等概念。这些就不一一讲述了。

五、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和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有时间要当堂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按教案来上,实际用时差不多是四节课。感觉在疏通文意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一般,所以以后在文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保持持久的参与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第二课时分析“谁之过”时学生积极性较好,但是依然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回答问题时也总怕说错,课堂互动效果令人很不满意。

附:下载了一篇很不错的教学实录 蒋艳珍:《克段于鄢》实录

(堂按:国庆前后应邀到深圳外语学校盐田高中部去听了两次共6节课。听的课都很好,其中这一节《郑伯克段于鄢》与我所提出的语文味教学理念很吻合,于是让主讲老师蒋艳珍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蒋老师很年轻,能教出这样的课殊为不易。由她这节课可见,有能力教学出语文味的老师越来越多。现挂出这节课的实录,供大家欣赏。

顺便说一下,一个年轻教师如果坚持每年整理自己准备充分的5节左右课堂实录,并认真的写出教学反思,配合以读书思考,不出5年,就能出其类拔其萃,成为一个教学艺术方面有造诣的优秀教师。如果这样做了,5年后没有冒出来,我输你8块大洋。)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实录

时间: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深圳市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教室 执教者:深圳外国语学校 蒋艳珍

听课人:高二5班全体学生、市教研室程少堂教授、外语学校部分语文教师

教学设想:

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掌握“春秋笔法”

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查工具书、合作交流、质疑以及教师重点点拨的方式完成了文字的疏通,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主要侧重于挖掘课文的文化内蕴。

一、学生三分钟课前主题(主题:走近经济)演讲 演讲人:李健莹

题目:《中国女性消费力——“她”时代》 学生演讲(约3分钟)

师:好,我们感谢李健莹同学。下面按照惯例找一位同学来评点一下。谁来?(环视)好,你来。(伸长手臂示意一女生)

生:我觉得李健莹同学的选题很好,新颖,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我们的兴趣。但我觉得可以在其中找一个点来深入探讨,比如说房地产、汽车、化装品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把内容丰富。

师:好,请坐。李健莹同学今天的演讲不错,透过当代女性在服装、房地产、汽车、化装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消费力这个经济现象,来说明现代女性经济和思想的日趋独立和崛起,很深刻。的确,女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道甚为亮丽的风景线,孙中山就曾说:“世界上少不了女人,如少了女人,这个世界将失去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百分之一百的美。”呵呵,我们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另外,提一点建议:能多点感性,语言可以更生动有感染力点就更好了。

二、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伯克段于鄢》,昨天我们已经将课文的文字疏通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习题来检查一下,看大家掌握情况如何。

我们来个小比赛好不好? 生:(有点好奇和期待)好。师:那么我们就以组为单位来进行抢答,要说出答案,讲明理由。每小题10分,对了加分,错了倒扣10分。看看哪一组同学答得最好。好,做好准备,开始了啊。(出示题目:)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îng)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虢叔(guï)遂恶之(wù)具卒乘(shâng)

生看题思考,很快第四组有人举手,师示意。

生:答案是C。A是“gong”错,应该念“gōng”;B是“yì”错,应该是“yī”D是jí错,应该念qì

师:很好,完全正确,第四组加10分(转身在黑板上注明)。下一题。(出示题目:)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

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学生举手多,第二组抢先。

生2:B。《左传》应该是由左丘明写的

师:正确,加10分。(转身在黑板上注明)下一题,一三组的同学要加油哦(出示题目:)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

C.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第三组抢先。生3:C“施”是“推及”的意思。师:大家说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好,(转身在黑板上注明)下一题。(出示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学生竞相举手,第一组抢先。生4:答案是B。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C是“阙” 通“掘”;D是“大”通“太”

师:好,请坐,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笑)好。第一组加10分。(转身在黑板上注明)我们继续。现在四组平分秋色,下面还有两道题,要抓住机会啊。(出示题目:)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姜氏何厌之有!B 君何患焉? C 其是之谓乎!D 颍考叔,纯孝也.马上,第二组有同学举手抢先。男生5:答案是D

师:(没听清楚是B还是D,追问)boy还是dog?(生笑)男生5:dog。D。ABC都是宾语前置,D是判断句。

师:什么表判断?(生说“也”)对了,“也”表判断。温勇平掌握得很好。请坐。下面剩余最后一道题了。(出示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 庄公寤生,惊姜氏 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 今京不度 D 亟请于武公

生竞相举手,气氛热烈。第一组抢先。师:哪个字没有词类活用? 生5:是C

师:(笑)确定吗?小心哦,要特别谨慎,答错是要扣分的哦

生5:(急)啊!不是。。(兴奋地小跳着)嗯。。第一个是使动用法,第二个是名词做动词,第三个。。嗯。。。(生不知道解释了)

师:(笑)是不是C呢?错了要倒扣分的哦。第二组同学可以补充回答,回答不出来就其他组回答了。(第二组同学着急,举手多,其他组也争相举手,急着回答。师示意第二组同学补充回答)

生6:我来补充一下,C的度(duï)是“不合法度”的意思。师:度(duï)还是度(dù)?

生:度(duï)?。。呃。。度(dù)。师:嗯,对,应该念度(dù)。很好(微笑).度在这里是“不合法度”的意思,名词活用做――动词.那么答案就是--------? 生:(开心地)D,D没有活用。

师:好。请坐。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优胜组就是―――(第二组学生自己热烈鼓起掌来,师笑)是第二组!

三:课文结构

师:好,通过刚才的竞答环节,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课文的内容,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次,我们讲解释《春秋》的有三传,是哪三传?(生大声回答:《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我们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左传》重在―――(生: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生:义理)。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学生看书,标注段落序号,找议论段落,不少人说是7和9段)

对,很明显,是第七和第九段。那么,我们根据这两处议论文字,就可以将文章分为两个大块的内容。第一块是1-6自然段,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生:讲郑伯克段,郑伯和段之间的故事)而第八段主要是讲―――?(生:郑伯和他妈妈姜氏)对,讲母子两个人和好如初。(出示投影)课文结构

第一:(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

第二:(8)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末尾(9)议论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师:好,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大块内容。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生思考一小会儿。)

生1: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场面。生2: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具体经过。师:(边听边点头)很好,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

生:(很快地)在137页,只有一段,也就是课文地第6自然段。

师:呃。。很好,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略写战争地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投影)内容讨论

一、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师:下面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分组,热烈交流讨论,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生停,重新正坐)经过刚才的讨论,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哪位来先说?

女生1:(主动举手)我们小组认为是姜氏之过。其实这场兄弟间的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姜氏的私心导致的。她想立共叔段,但最终由郑伯继位,使姜氏和共叔段一次次的反叛,干违背礼法的事。师:讲的很好,你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在黑板上板书:姜氏 偏私),那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其他一些具体事情来说明你的观点吗? 女生1:(低头看书,有些紧张)呃。。。暂时还没想好。师:好,谢谢。请坐。下面哪位同学能补充一下她的说法?

女生2:(举手)我来补充一下张懿的说法。我觉得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师:(点头)呃。。。不符合当时分封的法度是吧?

女生2:呃。。是。。然后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师:很好,还有吗? 女生2:没有了。

师:嗯,很好,请坐。其实,有一个方面同学们刚才没有说到,就是姜氏“请立“的问题。姜氏“亟请于武公”,想立共叔段,武公为什么没有答应呢? 生:因为共叔段不是长子。

师:对,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应该是要立―――? 生:嫡亲的长子。

师:对,西周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宗法继承原则,那就是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师在黑板上板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当时的法度应该是立长子郑伯的。那么姜氏也是应该知道的。可是姜氏却这样做,那么她是――? 生:违背礼法了。

师:对,她是违背了“礼”(板书:违礼干政)

正是因为姜氏的偏私和违礼干预政治,引发了郑伯和共叔段的君位之争。姜氏是有过的。好,除了姜氏,还有谁也有过错呢?哪位来谈谈?(师微笑环视)女生3:(举手)

师:(微笑,伸长手臂示意)好,叶婧,你来说。

女生3:我们组讨论过程中有两种观点,我说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是郑伯之过。

师:(点头)恩。。你认为郑伯也有过(板书:郑伯),具体说说你的看法和依据。女生3:我觉得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自取灭亡的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师:恩。。郑伯一直按兵不动。。

女生3:(激动)对,他表现得自己如何怜爱自己的弟弟,但其实是收买人心,制造自己仁义的假相。总的来说,我认为是郑伯的放纵和虚伪,造成了共叔段最后的叛变。

师:很好,叶婧讲得很有条理,表达能力强。她认为是哥哥郑伯故意放纵弟弟,以养其骄,最后一举连根拔除。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首先来看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这个事情。郑伯说了三句话。哪三句,同学们找出来。(生找,明确三句话。教师出示投影)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师: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来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第一句话:郑伯为什么不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 生:因为很险要。

师:很险要,“岩邑也”,东虢虢的国君都是在那里死的,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弟弟的安危。但是我们想想,作为一国之君,他实际上考虑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担心他的弟弟占据这么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起来,他控制不了。师: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恩,对。他是怕共叔段恃险作乱。好,我们来看第二句话。当弟弟共叔段请京这个地方时,祭仲都觉得不可以忍受,而郑伯却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可以看出,好像是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表现出对母亲的一种顺从和不忤逆。是不是真的是为了顺从自己母亲的意思呢?我们看他对母亲称呼什么? 生:姜氏。

师:对,姜氏。同学们想想,从这个称呼里能不能看出什么文字之外的意思来呢。按道理,我们尊重自己的母亲的话,会不会直接称呼她为某某氏? 生:不会。

师:所以,我们看他对他母亲这种做法还是有怒气的。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他们这种违礼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拒绝呢?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爱弟孝母的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置于不慈不义的境地。我们从第三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

师:再来看最后面听到共叔段要攻打自己时候,郑伯说的一句话:“可矣”。大家认为这句话里面显示他怎样的隐秘内心?(生思考)

生:(举手)我觉得,这句话说明,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就是一种。。等待时机。

师:对,有道理。经历长久等待而即将得到的喜悦和压抑已久而行将爆发的愤怒全浓缩在这“可矣”二字之中了!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郑伯也是有过的,过在什么呢?过在“纵弟不爱”(板书:纵弟不爱)

好,这两个人都有过错。其实还有一个是最明显有过的,是谁? 生:(齐答)共叔段!

师:好,哪位来说说,共叔段过在何处?(生多举手)

师:(示意一女生),王琦,你来说。

女生1:我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

师:恩。。恩,请京这个地方居住。(板书:请京)

女生1:呃。。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师边听边板书:收贰)再就是,他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师边听边板书:将袭郑)

师:说的很好。条理十分清楚。我们看到共叔段先请京,然后收贰,然后想要袭郑,表现出来的是作为一个弟弟是不悌的,而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忠心的。所以,共叔段过在不义不悌(板书:不义不悌)师:(总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有学生小声说:礼崩乐坏)对!(教师激动,板书:礼崩乐坏)而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持什么态度的? 生:不赞同。

师:对,是持贬斥态度的。(板书:贬)

五、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好。刚才我们分析了第一大块的内容。昨天我看课代表收集的关于本课问题的时候,两个班级的同学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孝!

师:对,就是讲有关“孝”的问题的。我们看,在最后的文段里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三个。庄公、姜氏、颍考叔

师:对,颍考叔的孝顺是没有争议的,左丘明是怎么评价的? 生:“颍考叔,纯孝也”

师:对(板书:颍考叔 纯孝)那么对于庄公和姜氏来说,他们本是母子反目,最后又冰释前嫌,在这个事件中,庄公是不是真的孝顺,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来讨论一下,庄公是到底是真的孝顺呢还是别有用心。(板书:庄公:真VS假)(出示投影)讨论交流

二、和好如初: 庄公真孝还是假孝?(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生1:(举手)我觉得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念及母子之情。

师:(仔细听)哦,故意让她陷入不慈的境地。。继续。

生1:(不急不慢)再看后面,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而后又说后悔。他后来与母亲的和好,我觉得是因为有颍考叔的劝说,他需要一个途径吧,“中介”吧,或是台阶来让他展示自己的孝心,他需要颍考叔来提醒劝告他,这样他既不会被说违背誓言也不会被说成是不孝顺。在隧道里相见也是颍考叔教他的。

师:(有点迷惑,求证)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他真想尽孝的话,就不需要别人的提醒,也不用管要不要有台阶下,或者是到底采用什么形式了 ?

生:对。我觉得,他就是想等一个人来劝告他,让他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表面上既尽孝又守了誓言。

师:嗯,好。请坐。这是李国榕的看法,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生争相举手,师伸手示意一生。)生2:我认为是真孝。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我认为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我甚至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全体哄笑)

师:(大笑)呃。。。这种说法很有意思,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了。嗯。看来大家的观点不一啊,还有没有同学发表意见?(生举手,师示意回答)

生3:我的观点和徐瑜的观点是一样的,我略作补充。第一,在文中第八段有“既而悔之”,这就说明郑伯是孝顺的。姜氏的行为已经十分出格了,他本可以杀死姜氏,但他却只是将她软禁在城颍,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母亲还是有爱的。也许他当时是在气头上,所以不久就后悔了。

师:(认真听,打断)很好,抓住“既而”二字来分析,不是很久才后悔,而是不久就后悔了。嗯。读书要这样读才真正有意思,可以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好,你继续说。。生3:(很高兴)嗯。。还有就是郑伯和颍考叔吃饭时,看见颍考叔把肉留给自己地母亲,郑伯很自然地说出:“尔有母遗, 繄我独无!”我认为不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叹的。

师:呃。。从生活中一件普通小事情就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可见郑伯的确是真情流露。嗯,有道理。。

生3:还有,刚才,李国榕说郑伯挖隧道与姜氏相见,是他虚伪的表现。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郑伯不是真的孝顺,而是做给世人看的话,他大可以风光地迎接姜氏,昭告天下,来说明自己对姜氏昔日的行为已经宽恕。。师:嗯。。也就是说以德报怨。

生3:对,那样的话更能体现自己的孝,而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是真的孝顺。(班上学生有人深思,有人点头)

师:嗯,很有道理。庄公到底是真孝还是假孝呢,其实。。。呃。。(见一男生高高举手)你有话说,好,我们来听听。

生4:我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学生深受启发,有人点头议论)

师:嗯,很好。能够从政治文化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很好!好,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都各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庄公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

师:(总结)好。其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师:对,哪一句呢?

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师:是。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板书:褒)六:关于春秋笔法

师: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的写法叫―――――? 生:(很快就能想起来,齐应)春秋笔法!

n 师:对,这就叫春秋笔法。(出示投影)

n 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作春秋儿乱臣贼子惧”。

师分析:“郑伯克段”,只有三个词语,就将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弟”,对兄弟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这种春秋笔法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所借鉴。七 总结升华

刚才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出示投影)

“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克己复礼”的理想 n 礼崩乐坏的时代

n 从“礼乐”至“法”的过渡

n 从“义”(“先秦理性精神”)到“利”(“政治实用主义”)的过渡 n 孔子的理想 n “克己复礼” 儒家提倡: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师:其实呢,这种礼法文化后来有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有“内圣外王”、“外法内儒”等。这八个字可能同学们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由于时间关系,没办法展开讲。那么课下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老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下课!学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附:板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到底要怎么上,我思考了两天。文言文的教学应当重视基础知识,所以,我觉得朗读和讲解归纳相关的文言知识点是必须的。但是,仅仅止于此呢,又觉得实在单薄。而如果加上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写作特点、总结主题又觉得难有新意。这篇文章是我本人很喜欢的一篇,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事件背后的内涵深厚,能让人读后会不由地掩卷深思;而且是《左传》的开卷之作,《古文观止》也把它放在了首篇,所以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怎么才能上出味道来,让学生有话说,又能够把人物形象分析、春秋笔法、写作特点、主题包含其中呢?想了很久,也向其他的老师请教学习。有不少启发,但脑中始终浑沌,难以理出一条自己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来。忽然想起程少堂教授上次的评课的话来。程教授认为,语文课应当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上可以多些文化底蕴,文化的元素,还有语文教师在课上也可以展示自己本身的个性体验。于是,我开始把落点落到“文化”和“个性体验”这个点上来。

我是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

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在学生查工具书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疏通字句,然后质疑;最后,教师作重点字句的点拨和归纳。并叫课代表收集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备课提供参考。

第二课时,就主要深入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先用竞答的方式通过习题进行知识巩固 ②略说形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把握层次――重点讲详略安排。③由形式而内容:从结构的详略安排引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到内容分析。④把文章内容分为两大块来讲:前是“郑伯克段”,后是“母子和好如初”,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讨论――前是“骨头至亲为何挥戈相向,孰之过?”后是“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具有统筹性又能把人物分析、春秋笔法、主题包含其中,既扣住了文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便于教师作引导,分析出这个历史事件传达出的文化内蕴。⑤教师作总结提升。谈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礼乐”“内圣外王,外法内儒”上来。至此,完成了对课文的文化解读。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有一定新意和深度。从实际情况看来,学生的投入度和活动度都还不错,课堂气氛比较好。当然通过这堂课也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譬如,自身的知识摄取不够,课堂上激情尚不足等,当努力,力求不断进步。

感谢程少堂教授,感谢学校语文组亲爱的同仁,让我收益颇多。

课外趣谈补充――(下载)《左传》课文篇外篇 ②

一翻《左传》便放不下了,这几期都说说中学课本里选的那些《左传》名篇的篇外篇。这回讲《郑伯克段于鄢》之后发生的故事。

在这篇课文中,讲的是郑庄公即位,其母武姜因为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而设计想帮共叔段谋反,后者策划政变的过程中,庄公的重臣祭仲、公子吕、子封都劝庄公制止弟弟的亡命之举,而庄公则使用“成人之恶”的灭绝级大阴招,将共叔段的谋反铸成铁案。庄公公开发誓永远不原谅母亲,但很快后悔,忠臣孝子颍考叔借机向庄公进谏,并献“掘地道见黄泉法”,帮庄公和武姜母子重圆。

后来呢?

关于这些人物,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关于郑庄公

庄公将自己的弟弟永久性驱逐出境后,在郑国建立了集中威权,并开始指挥公子吕、子封、颍考叔等部组成的强大兵团对外扩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郑国把周天子当成了运输大队长,抢割了周地的麦子。郑国公室此前一直是周天子朝中的卿士,帮天子管车管辆、婚丧嫁娶、摆平不臣,但周天子背地里还跟虢国勾勾搭搭,给自己留一手,所以郑庄公很不齿王室的做法,双方一度交换人质以弥合相互的猜忌,但交质无效,双方到底闹掰了。

天子吃亏,心里不忿,于是组织一帮郑国四周的小国卫、宋、蔡,联合起来挑战郑国,郑庄公早已算到这手,来一个灭一个,连善战的北戎部落都被他打败。建立了地区军事霸权的庄公当然不会白打这些胜仗,开始武装威胁相邻的许国,在许城之下展开军事演习,还把鲁国、齐国也拉了进去,准备“会猎”许国。

插几句颍考叔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不好的插曲。庄公在太庙里给部下们颁发武器装备,忠臣孝子颍考叔看好了一辆兵车,正要领走,这时一位大帅哥叫住了他,说:“这车归我了!”颍考叔回头一看,发现说话的人正是子都。

这位子都太有名了。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帅。

如果我们翻开秦汉以前的历史,可称第一美男子的,惟子都莫属,跟他比,宋玉、陈平都是糙哥,我们现在火得不得了的周董、潘帅、井柏然更是水货级别。子都之美,堪称当时华夏族的一大瑰宝,相当于意大利出了卡萨诺瓦、英国出了雪莱和唐·璜。所以,连孟子都称赞过子都的男色:“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这位子都除了能上得沙场、站得庙堂之外,还入得卧房,是郑庄公的男友,所以堪称全能型人才。庄公从小失去母爱,造成了心理变态和情感真空,对异性产生了排斥,所以子都的出现,填充了他的感情空白。

话说子都在太庙里与颍考叔争夺战车,颍考叔对同性没有额外的感觉,立即拒绝了子都。子都早被庄公惯坏了,立即抄起战戟,要刺颍考叔,颍考叔轻功了得,挟起战车的车辕(相当于现在轿车的方向盘)就跑,子都荷戟而追,追到大路上,也没有赶上。子都大怒——可惜当时没有追星族和《生活问题报》,否则这会是一篇非常吸引眼球的娱乐报道。

许国拉硬,于是郑庄公下令攻城。颍考叔奋勇作战,举着庄公的旗号“蝥弧”(Máohú)率先登城,子都在下面一看情况紧急,再不出手不行了,赶紧掣弓搭箭,瞄准他后背射去,大孝子颍考叔中箭惨叫,落城而死。这个插曲没有影响战局,许国被攻破了。这是周天子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中,第一个被本族人攻没的政权。

郑国将许地一分为二,东部建立一个叫“许国”的傀儡政权,西部并入郑国。虽然事先曾经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但毕竟是彻头彻尾的兼并战争,所以大奸雄郑庄公在“分割许国和平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言说:上天降罪于许国,只不过假我的手来实现,通过先发制人战术,我们已经有效消灭了战乱的根源,如果多年后许国的阴德修回来了,我的子孙一定会把这领土归还人家。(不到一百年后,许国完全被郑国吞灭。)

战后论功行赏,想起颍考叔,郑庄公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命一百人献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只狗和鸡,搞了一个黑诅咒仪式,来诅咒暗害颍考叔的人。至于子都有没有遭到诅咒而身亡,不得而知,但后来就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

那以后,“子都”就成了“又帅又坏小男人”的代名词,中学课本里有一首讽刺权贵的乐府,叫《羽林郎》,头一句就是“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冯子都是个虚拟的反面人物,却用“子都”命名,可见大帅哥遗臭之久,直到西晋时出了个更帅的潘安。

许国兼并战之后,庄公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区霸权,甚至跟周天子率领的联军都干了几仗,又得了胜。

郑庄公的后人

郑庄公虽是强人,但也有蹬腿的时候,他这辈子把身边的人,上至天子、母亲,下至邻国、兄弟都欺负遍了,但和很多强人一样,他不善于处理自己的家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忽,一个叫突。忽是太子,但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突却暗自发展外援,庄公死后,本来委托重臣祭仲(即劝庄公跟武姜和共叔段血战到底的那位)辅佐太子忽登基,但王子突却结连外援,胁迫祭仲,立自己当了国君,是为郑历公。

作为交易,祭仲得以专权一时,但历公着手卸磨杀驴,让祭仲的女婿负责干掉老祭,那女婿有点傻,竟把计划泄露给了太太,后者赶紧向老爹报信,祭仲立刻杀死女婿,驱逐历公,迎回了流亡在外的太子忽,是为昭公,继续自己的专权„„

郑庄公的奋斗史,以郑国陷入了内耗而告终。原因何在?郑国的兴盛与制霸,完全是建立在威权主义和阴谋权术的基础上的,与后来齐桓、晋文那些真正霸主“尊王攘夷”的政略没法相比。

6.读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有感 篇六

1.这是一篇教育每个家庭的父母、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夫要象夫、妻要象妻、母要象母、子要象子、兄要象兄、弟要象弟,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的典型事例,读后感《读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有感》。

文中的姜氏有二子,老大悟生即郑伯,老二共叔段。两个儿子同父同母所生,都是姜氏的亲骨肉,可是姜氏不能一视同仁,一样对待。总认为小儿子好,事事都偏向着小儿子。先向老头子吹枕头风,让小儿子接国王的班不成,后又逼迫已接父亲班的大儿子郑伯把段封赐给小儿子。并和小儿子预谋找机会里应外合杀了郑伯,夺过王位。由此可知这位母亲极不合格。兄弟之间有矛盾做母亲的都应劝说、调节,可她无事生非,制造兄弟间弑君夺位的事情。最后弄得这个家兄弟不相容、母子不相见。

7.正体字正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篇七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因而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很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就听从您的吩咐。”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城,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人们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又怎能躲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做好安排,不要使京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北边区的城邑从属于庄公也从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土地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就允许我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己害自己的。”

太叔又把原是两属的边邑收归为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他势力雄厚了,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归附。”庄公说:“他既然不合礼义,人们就不会亲近他,势力虽然扩大了,他反而会垮台的。”

太叔积极修治城墙,聚集百姓粮草,修整盔甲、武器,组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都城。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太叔偷袭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城。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就如同两个敌国的国君一样互相征伐,所以叫做“克”;直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说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难以说明其中的缘故。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颍城,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不久就后悔不该这样做。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就去给庄公进献物品。庄公赐宴,他吃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原因,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事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事物。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却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如何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相见,还有哪个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地道时赋诗说:“大隧里面,母子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地道时赋诗说:“大隧外面,母子相见,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等知识点】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统分析报告下一篇:社团协会规章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