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11篇)
1.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一
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姓吴,名泽娇。未来的一学期里,负责你们的历史学科。黑板上有我的联系方式,有历史相关的问题,可以发短信问我,不要打电话。我的电话永远是静音,接听全随缘。我这个人缺点很多,优点也有几个。就不一一介绍了。缺点你们会慢慢发现,还请多多包涵,欢迎私下给我提意见。
二.导入部分。大家拿到历史书了没有?
那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历史这门学科。大家看到我的PPT。清末的龚自珍说过:“预知大道,必先为史。”什么意思呢?想要知道大的道理,就要先知道蕴含大道理的历史。什么是大道?简单的说就是大的道理,可以是人道,可以是治国安邦之道。大家都很熟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大家也许知道这句话还有下一句: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重要。龚自珍这句话也有下一句那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反转呢?这句话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不是对上一句打脸,而是更加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三、历史是什么?我相信,抱有治国安邦这样伟大理想而想学好历史的肯定有,但不多,更多的是想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那么,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有没有同学可以起来谈一下他心中理解的历史是什么?(师生互动,回答问题)什么是历史,古往今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PPT)
同学们知不知道历史用英语怎么说?对了history。拆开大家看看:his story。历史其实就是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呢?(PPT4)
四.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好了知道了什么是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历史呢?
1.学习历史可以治国安邦,推动社会向前进。刚刚这点我们已经提到了。那么还有什么的?2.历史使人明智。可以使我们变聪明。通过了解历史,不断总结规律,你们学习多了会发现,历史就是一个大的循环。以前人走过的经历过的你也可能遇到,以前发生过的事,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会发生,只是主角在不停的变化。前人经历过的,我们了解之后可以减少我们走歪路,以前发生过的事再次发生我们也可以吸取经验,知道怎么应对。学习历史就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通透,更清醒。孙中山说: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举个反例:汪精卫,都听过吧?民国的大美男,早期是个才子,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可惜后来看不清局势,投靠日本,成了日本人的走狗,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3.学习历史还有个原因当然是我们高考要考。那么为什么要考历史呢?仅仅是可以兼济天下,让我们变得聪明?我认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公民,了解了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难道你不骄傲吗?所以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屈辱史,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青年的历史责任,成年以后我们应该为国家承担什么样的时代重任。学习各个国家的历史,了解了不同国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是我们更有包容心,明白世界的多元化,眼界更宽广。进而促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历史阅读,可以锻炼我们思考理解培养审美。
五、历史在什么地方?那么说了这么多历史的作用,历史除了在书本中,还在哪些地方呢?
没有人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一百元长什么样子吧?谁能想的起上面是谁的头像?对了毛爷爷。为什么是他?其他不同面值的纸币上面还有些谁?人民币已经发行了五套,每套上面的人一样吗?为什么?不同套别的人民币上同样不同的人,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在他们身上都发生过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事件,这些是不是历史? 我们去旅游,除了自然景观就是人文景观。人为景观展示的往往是那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去这些地方游玩是不是就在感受那些地方的历史文化古韵?是不是也在了解学习历史? 不同歌曲,也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来看这首歌。《在松花江上》。这是创作者在1935年经历了九一八事件后看到东北军民的惨状写下的。唱出了那个事件,唱出了当时人民的悲愤,这是不是也是历史? 诗歌更不用说了。毛泽东这首诗写的就是红军长征的事件。历史上还有个人被称作诗圣,他的诗被人称作“诗史”。大家知道是谁吗?对杜甫。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彰显着历史。你们看这些商标。它显示出了什么历史?看到这些商标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这些商标都是外国的,他们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或者有些是中国的,那么她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有人可能要问了:哎老师,我们干嘛要知道这些商标是什么时候的,有什么用呢?是呀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多问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洋商标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是不是因为国家的政策的呢?国家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是不是就与当时的历史有关呢?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咱们国家的商业史,知道了它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就可以大胆预测国家未来商业的发展? 我们学的各种文科学科也与历史有关。语文文章结构、政治理论依据、地理历史地理学。。
六、怎么学历史?说了这么多,高中历史我们要怎么学他呢?
首先要清楚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初中历史还记得吗?它是以时间顺序编写的,而高中历史它是以专题编写的。分为三本必修,六本选修。不要怕,选修只选一本学。三本必修的专题分别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比如说你们即将拿到的必修一,就是专门的经济史。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历史。
初中历史,更多的说是什么,强调的是记;而高中历史,是什么要知道,但更要问为什么。想清楚了为什么,是什么还难记吗?那么这个为什么要怎么理解呢?那就需要我们富有“同情心”此“同情心”非彼同情心。是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共情,也就是要跟历史人物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说唐朝的李白。。
我想问问同学们,初中时,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师生互动,回答问题)嗯不错,我先给大家几个基础方法,基础方法就是说你们起码要做到的。(PPT)接着我们来看看历史学系的三大核心要素:(PPT)你看语文作文编故事时是不是也不能离开这几个要素?所以说his story嘛。
接下来再说几个历史学习的实用小方法(PPT)
七、提朝代。好,我们讲到现在,暑假大家也玩了两个月,有没有人不知道中国的朝代顺序的?我抽一个知道的起来说一下(提问)。
来看到这首朝代更替歌,大家一起来读:夏商与西周起。
八、选课代表。
九、立规矩。守纪律。1.上课不要上厕所。不过实在情况特殊,给我说了,我也不会不同意。2.最讨厌交头接耳。3.如果困了,可以举手示意,经过同意后可以站起来听讲醒瞌睡,但是,为了不挡住后面的同学,要站在教室后面听。4.欢迎同学们课后提问或者给我提建议。
2.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二
一、在实际授课中, 重视导言
导言在一节课的作用经常被忽略了。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 每节课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直接进行新授课的教学。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新旧知识的断层, 使授课变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还有的老师不注意导言材料的选择, 用一些道听途说、野史传闻作为导言, 这些材料信手拈来, 随意性强, 可信度差。学生不但没有从中受到启迪教育, 相反会误导学生, 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歧途。更有的老师对导言的材料, 不加选择, 不去粗取精而照本宣科, 结果导言占去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 实际授课的时间少于导言的时间, 这是本末倒置, 喧宾夺主, 得不偿失。所以, 对导言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它的时间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兴趣性。
二、实验是化学课中最好的导言
化学实验使化学保持魅力无穷, 丰富多彩。实验是化学课中最好的导言。因此, 化学课的导言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和提高。化学课的导言材料的选择, 可以是化学史中发人深省, 激人上进的史实, 也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实验, 可以是变化万千、神秘莫测的化学实验, 还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三、用史实做导言
当今的学生,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常超乎老师们的想象。因此, 用史实做导言, 一定要对化学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交代详细。在讲元素一节时, 可以讲居里夫妇在马厩似的“实验室”内顽强奋斗了6年, 处理了近一吨的沥青铀矿渣, 从中提炼出0.1克镭盐, 成功的喜悦使居里夫妇激动得哭了。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居里夫妇开始科研时不组建一个精明的科研团队, 发挥团队的力量是不是会更快?经过教者的解释学生才恍然大悟:居里夫妇当时穷得连吃饭都是问题, 又哪来那么多资金组建团队?况且当时很多人对居里夫妇的科研不理解, 更有甚者百般嘲笑。通过导言学生懂得了科学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只有克服艰难困厄, 一往无前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 可以作为导言的材料
在讲空气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空气成分———氧气的重要性, 导言部分教者不是空泛地讲述氧气如何重要, 而是采取课前小实验的形式。首先, 让所有学生伸出一只手捏住鼻子, 屏住呼吸, 然后教者本人开始计时, 看谁憋气的时间长。学生纷纷参与。结果, 最多的学生一分零几十秒, 最短的几十秒。然后让学生说出憋气时的感受。学生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体验到了氧气的重要性, 进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导言还可以是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会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碱的化学性质一节时,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溶液绘成花朵, 然后晾干。上课导言时, 先把白纸挂起来, 然后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毛笔在纸上绘画, 一会儿, 一朵鲜红欲滴的花朵就跃然纸上。学生感到惊奇, 继而纷纷猜测。一些学生迫切想知道这种变化后的秘密, 教者就此引入本节主题。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被激发, 秘密被揭开的同时得到了极大满足。还有的学生在课后模仿老师的实验,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学生由不愿动手实验而变成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实验, 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就在一次次看似简单的导言的启发诱导下, 被一点点激发出来, 并日益发展为学习化学的恒久动力。
六、化学方程式也能成为化学课中的导言
在讲水一节时, 教者提问学生: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 描述水的诗句有哪些?有的学生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有的学上说:滚滚长江东逝水, 桃花潭水深千尺……教者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引入新课:我们实验中的水没有波涛汹涌, 惊涛裂岸;也没有深静幽远、连绵不绝。它是燃烧的产物、它是化学变化的结果。学生在追溯古人的诗篇中, 来到实验室, 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这不是一种穿越, 而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3.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 篇三
〖内容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教学过程〗
(导入):讲述《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的故事,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一、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2万人)≡ 袁绍(10万大军)曹 以少胜多,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曹军失败。
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呢?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二.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三国鼎力局面最终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会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形成的区域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过渡环节。课堂练习选择题 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 刘备 B 袁绍 C 孙权 D 齐桓公
2、曹操率军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3、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刘备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作业 优佳学案p45第16题
第18课
〖内容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重点 江南经济的开发 难点 混乱复杂的正权分立局面 〖教学过程〗 一南方政权的更替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二.人口的南迁。原因、范围、意义、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 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南方经济的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城市的兴起: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海上贸易雏形: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政权分立,而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又因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而六朝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鉴定基础,有利于隋唐大一统的形成。
课堂练习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A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A.北方 B.南方 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
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答案:A 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答案:B 4.“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383年,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士兵惊魂未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进晋军,后来,被称为“风声鹤唳”。答案:D 5.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人口已达到了百万。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江南城市的繁荣。答案:建康
6.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230年,孙权派人到达夷洲的有关知识。答案:夷洲 快乐时光
小汤姆在家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妈妈送他到学校上学,第一天上学回家,妈妈担心地问汤姆:“在学校好吗?没有哭吧?”汤姆回答:“我才没哭呢!我把老师弄哭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_________。东晋南朝时期,_________的经济迅速发展。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转移,最初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转移到江南地区。答案:北方 江南 作业材料分析
我国现在的南方经济发达程度要强于北方,而五代以前我国一直是北方经济发达程度强于南方。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开发。请回答: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具体都有哪些表现?请你举例说明。
3、江南地区的的开发有何影响? 板书设计(咯)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北方政局的变化以导入新课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练习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 A.50万左右 B.100万左右 C.80万左右 D.30万左右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 A.姓王 B.姓元 C.姓张 D.姓李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阶级矛盾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 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 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2)
(3)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小结
4.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四
一、板书课题:
师: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过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已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时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二、出示目标:
1、识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史实。
2、识记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识记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理解军机处设立的意义及文字狱产生的危害。
三、自学指导: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0——91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
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人物? ②、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何时清军入关?迁都何处?目的是什么?
【君主集权的强化】: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1——92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影响??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目的、影响?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
拨:
点拨: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1616年;人物:努尔哈赤。
②、皇太极的统治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③、清朝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清太宗);清军入关时间:1644年;迁都:北京;目的: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过渡语:清朝入关后,统治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君主集权的强化】: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设立军机处;B、大兴文字狱。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内阁和六部,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讨论;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C、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来加强君主专制;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课堂小结:
一、满洲的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二、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后金建立的时间:()年;人物:()。
3、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族。
4、清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清军入关时间:()年;迁都();目的:以建立起对()的统治。
5、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B、()。
6、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和(),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讨论,连皇帝无权改变;B、()时期,设立()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C、()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三朝;目的:从()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集权;影响:造成了(),(),禁锢了(),严重阻碍了()和()。
二、选择题:
1、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44年,李自成 C、1636年,皇太极 D、1644年,努尔哈赤
2、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A、完颜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忽必烈
3、下列政权把都城建立在今辽宁省境内的是()
A、辽 B、后金 C、金 D、西夏
4、清朝第一个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顺治
5、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是在()
A、1633年 B、1634年 C、1635年 D、1636年
6、军机处设立于()
A、康熙帝时期 B、雍正帝时期 C、乾隆帝时期 D、顺治帝时期
7、清朝前期,掌握实权的是()
A、宰相 B、宦官 C、外戚 D、满洲贵族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A、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展 B、皇权得到限制 C、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封建制度的没落
10、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是()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处了一道“维民所止”而被免去官职。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2、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A、顺治、康熙、雍正时期;B、康熙、雍正、乾隆时期;C、乾隆、嘉庆时期;D、雍正、嘉庆时期
三、简答题:(1)、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在军机处设立之前,清朝的军国大
事主要由哪个机构来决定?
(3)、说说军机大臣的组成及职责?(4)、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布置作业:练习册第17课作业 教学反馈: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板书课题:
师: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抗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指挥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胜利的故事。
二、出示目标:
1、识记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2、识记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3、理解清初取得反抗外来侵略胜利的原因和《尼布楚条约》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开辟荆榛逐荷夷”】: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4——95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过程、结果?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意义?
【雅克萨之战】: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6——97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目的?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结果?意义?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开辟荆榛逐荷夷”】: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B、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抵达台湾西海岸,攻破了荷军占领的赤嵌楼;B、拒绝荷军头目揆一的无理要求;C、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结果: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过渡语:就在中国人民为巩固东南海防而斗争的同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遭到了来自于欧洲的沙俄的侵略。为了反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主权,康熙皇帝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之战】: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碉堡,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目的:保卫祖国疆土。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A、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溃雅克萨的侵略军;B、清军撤走后,沙俄再度侵入,康熙帝再次派兵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六:课堂小结: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2、雅克萨之战 3、1689年《尼布楚条约》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A、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B、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年,()率领将士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先击败盘踞在()的荷军;B、拒绝荷军头目()的无理要求;C、()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2、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3、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年,清军进入台湾;B、()年,清朝设置(),隶属()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4、雅克萨之战的背景:()世纪中期,()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以()和()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5、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皇帝命令清军抗击围攻俄军,并击毙侵略军头目()。
5、雅克萨之战的结果:()年,中国和()在()签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它是一个()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选择题: 1、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的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日本 D、荷兰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A、1652年 B、1661年 C、1662年 D、1672年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5、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6、历史上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
7、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中国领土()A、黑龙江流域 B、乌苏里江流域 C、外兴安岭以北 D、库页岛
8、清朝设置台湾府深得人心,其根本原因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9、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5.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篇五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6.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恭喜你们升入初中,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们听说过哪些历史故事呢?能说出几个中国皇帝的名字?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历史
问: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分别解释一下“历”和“史”是什么意思? 答:历----过去的,经历的。史----现实,事情。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历史呢?
答: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一切。所谓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让学生明确,历史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答: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作用呢? 答: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的过错,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总结:学习历史,一明了过去;二以史为鉴;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
所谓“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
问:(出示9·18纪念碑图片)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受? 答:悲愤,屈辱。问:那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答: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三)、如何学习历史
问:大家从哪些渠道接触过历史呢? 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历史书,历史古迹。
总结:
1、阅读历史相关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
2、游览历史古迹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都存在一定的改编及扭曲历史的现象,在接收时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味迷信影视剧及小说。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的? 答: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背诵。总结: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1)课前:先预习,做互动的知识预览。准备练习本。双色笔。2)读:精读教材,分清内容。
3)记:两两结合,当堂背诵,相互检查。
4)写:做好课堂笔记(在课本上): 横线 圆圈 序号 ①②„ 标题 ···的原因
5)讲:上课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
出示示例图,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如何进行历史的课堂学习。【小结提升】
播放:“中国五千年历史人物剪辑”,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推
表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动
现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八
13.B 14.A 15.B 16.B17.C 18.A 19.B 20.B21.C 22.B
24.(1)解:8900×0.0014=12.46(千克)875÷12.46=70.2247(个)71×4=284(人)答:需要坩埚约71个。至少需要284人能力合作铸造。先计算出一个坩埚可以熔化多少千克青铜,就可推算出需要的总坩埚的数量。由此可知,光熔铜烧铸就需要284人,再加上制模、翻范、拆范后的修饰以及运输管理等,总计至少需要300人。(2)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3)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5课 青铜器 篇九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使用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
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铸造历史:
大禹治水以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比北方铸造“九鼎”,代表全国的九州。大禹的九鼎是有青铜材料做成的,可以看出我国青铜铸造已有一定的历史了。a,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这会后期。发展于夏朝,兴盛于商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初期)
b.青铜器的功能:最初用于“饮食”,后来其功能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代表:钺(商,重要礼器)、簋(西周,盛放祭祀用的黍稷的器皿)、鼎、(西周,最初用来烹煮肉食,后来又出现专门盛放祭品的容器)、爵(商,饮酒)、尊(商,亦作“樽”大中型盛酒用)、镜(商)。
夏朝的青铜器以礼器和酒器为主;商朝的以酒器为主;西周的以礼器为主;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大体上由食器发找到礼器,c.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属于王公贵族所有,古文里有“赐金”和“受金”之说,实际是指“青铜器”。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九鼎)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a.青铜构成:铜、锡、铅的合金。(颜色发青绿色而得名)b.特点:
熔点低,硬度大,比红铜优越。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制作工艺高超。(参考课本p24)以“司母戊鼎”为代表解释说明。启示:<1>气势恢宏的司母戊鼎铸造工程复杂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2>为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自豪。
<3>在完成这伟大作品中的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3.总结归纳:夏、商、西周青铜器制作特点: <1>工艺高超:如四羊方尊,堪称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2>品种繁多: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3>分布广泛:在我国的甘肃……….都有分布(参考课本p23)
青铜文明:青铜器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以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突出灿烂的物质文化,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发现地点和发现人: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清朝人王懿荣与1895年发现达仁堂。
3.甲骨文所属时代: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
4.甲骨文用途:主要内容是记载商朝的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特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源远流长: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只有甲骨文一路发展到今天,其他三种文字都湮没于历史长河里了。
2.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多种造字方法。(参考课本p25)(参考书举例说明四种造字法)
四.金文:
1.金文不是刻在金子上文字。(参考课本p26)
10.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十
——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二
活动主题
主题词: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变化,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切身地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有关书籍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丰富历史知识,激发想像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活动准备
1、将全班学生按掌握的资料和兴趣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昨天”(1949年解放初);第二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今天”(1949—2003年);第三小组调查的主题是“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第四小组活动的主题是“北京的明天”——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2、向学生布置调查的各项要求:(1)布置同学查阅书籍(可上网、到学校图书室或书店查找)。搜集有关图片。老照片、实物和音像制品;
(2)确定第一、二组同学调查的内容,制出调查表格,填写有关数据;(3)第三组同学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向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请部分家长做好准备,谈亲身体会;
(4)第四组同学在查询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北京概况”的小文章,并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3、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4、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5、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各组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活动过程
(情景布置)在教室中悬挂中国行政区图、北京行政区图,张贴有关贵阳风景名胜、市政建设的新老照片,家人不同时期穿着照片、60—70年代的粮票和市票及各种购物票证等,形成一种氛围。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了解身边的‘历史’”。本册书的前言就己经告诉了大家,历史就在你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历史就是己经过去的一切,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但人们却能从中察往知来,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就是你们脚下肥沃的土地,积淀着先人们的聪明才智,等待着你们去汲取。
我们生长在北京,就应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长大了建设北京,“北京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我们这节活动课的主题。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了解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吧。
首先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的由来。学生:(略)
老师:这位同学的介绍既精炼又正确,谢谢他。下面再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利用墙上的地图,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概况”。
(学生介绍略,然后老师总结)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1949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
(内容涉及全市人口、城市建筑面积、工业生产总值、全市生产总值、人均居住面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中学中专、小学、在校人数)交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从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墙上贴出的这些老照片当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什么?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刚解放时,北京经济落后,城市破旧,人民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萧条,商品匮乏,交通闭塞,基本处于封闭状况。
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第二组的同学代表 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并把表中的内容与1949年表中内容加以比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把1949年与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加以对照,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昔日贫穷破败的北京,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们为北京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五十年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触摸到了,下
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变化的情况。
生A:主要介绍近二十年衣着方面的变化。
老师总结:在穿着上,我们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那时是一衣多季,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的布票,领了一年又一年,衣料主要是棉布,毛织品是贵重品,化纤品是稀罕物。人们的衣着式样老套,颜色单一,男女老幼不分,衣着基本上是为了遮体避寒。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男士们穿上了西装,女士们穿上了各式套装、裙装。不同季节穿的服饰让人眼花绦乱。衣着消费从遮体避寒到追求时尚款式和质量。
请家长代表甲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食品消费的变化(可以事先录音):食品消费从票证定量维持生存到追求营养口味。谢谢家长。
请家长代表乙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居住条件的变化:告别没有卫生设备、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窄小潮湿的住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新建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到2003年,住单元式配套房的家庭已达73.5%。绝大多数家庭彩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北京城乡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水平。
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乙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市人民出行的情况:告别乘车难,车少人多、道路差的烦恼,如今地铁、城铁、大巴、中巴、的士,普通车型、豪华车型任你选择,火车四通八达,飞机航线增多,使人们感到出行十分方便。
下面我们放几段录像,让大家直观形象地感受近二十年来,北京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生活的城市五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近二十年来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录像,略)
录像放完了,就刚才提的问题,我们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宣布规则:首先是必答题,老师随意在每组中抽一名同学回答,答对了小组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然后进行抢答,答对了给小组加20分,答错了扣10分,最后哪个组的分数最高,就是今天的优胜组。请记分员同学做好记录。(抢答赛,略)从以上同学们和家长的发言以及有关录像、资料、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昔日的北京,已经成为历史,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北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北京与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宣读他们模拟给市委、市政府的建设北京明天的建议书。
(宣读略)(总结)从同学的建议书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北京儿女们希望家乡更美好的强烈愿望,在跨世纪的征途中,北京人民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我们深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活动说明
教师: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五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同学们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北京市和每个家庭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正确指引、贯彻执行;(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3)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4)北京市的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温和的气候;(5)北京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切身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四,同学们能积极主动查阅资料、收集实物、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及建议书,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要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建设北京。教学评价
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市建国五十五年来和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且知道以上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方法
查检法,评比、展览法和回访法。过程
老师对四个小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撰写的小型调查报告、填写的表格及模拟建议书等进行抽查。每组组长对全组同学的资料和作品进行登记,并组织全组进行评比,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展览。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对本组调查的内容进行介绍,在抢答
赛时,必答题部分尽量抽平时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回答。
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回答问题,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采访参加本节课学习的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历史课堂,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
评价总结
能参加本次调查活动,收集部分资料者均为合格。
比较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能查找资料、填表,能写出小型调查报告,能写出北京概况,能模拟写出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北京的建议者视为良好。
11.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篇十一
复习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等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通过造纸术、《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孔子及百家争鸣等史实,认识古代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复习方法:
课外自主复习和课堂互动巩固相结合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习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完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 北京人 2.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3.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4.如何计算历史年代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的建立;夏商西周的更迭 2.西周分封制 3.春秋五霸 4.战国七雄
5.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历史作用、评价、启示)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陈胜吴广起义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人口南迁与江南的开发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意义 五)科学技术 1.造纸术
2.数学:《九章算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3.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 4.地理:郦道元《水经注》 5.农学:《齐民要术》 6.建筑:都江堰、长城 师提问,生竞答,或板演。
二、小结
三、作业
熟记以上知识点。师利用自习课时间检查。
第二课时
一、按照“翻一翻”“写一写”“你问我答”三个环节展开小组合作竞赛。
一)“翻一翻”
比赛学生翻书的速度,考查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每组选出1名代表参加翻书比赛。翻阅的内容为课文中的重点图片、地图、黑体字等。与历史课代表比赛翻书速度,胜过课代表的,1道题目记1分。
投影题目: 第一组: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春秋形势图》
《祖冲之》
第二组: 《秦长城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诸子百家简表》 第三组: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丝绸之路示意图》 第四组: 《西汉疆域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战国形势图》 二)写一写
考查学生对历史名词的正确书写情况。每组一次派出1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写对一题记1分。共四题计四分。
投影题目: 第一组:
1.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
2.“医圣”是(),他的主要著作是()3.西汉政府设置(),统辖今天的新疆地区。
4.()的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第二组:
1.秦长城西起(),东到()2.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国家是()
3.西汉时,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贵族不法行为的官职是()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第三组:
1.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2.丝绸之路出发点是(),最远到达()(国名)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第四组: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2.三国中魏国的建立者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是()
4.西汉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共经历了()年。三)你问我答
学生自拟3道题目。每一组轮流派出一名同学读题,指明另一组的同学回答。答对1题记1分。
四)统计得分。表扬优胜组,对落后组提出要求,进行鼓励。
二、作业
发放测试卷。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利用自习课讲评。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推荐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06-11
七年级历史20---22课教案11-30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11-04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06-27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课标人教版)11-14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07-23
七年级下历史总结09-03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案10-20
七年级历史辅导计划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