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精选8篇)
1.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一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障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观念陈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2、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2)完善内控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建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3、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市场监督。在2001年的新巴塞尔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金约束、外部监管共同成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过程中,风险信息居于关键性地位。银行业不仅要披露最为基本的关于不良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描述详细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银行的信息披露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需满足股东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银行自身来说,引入市场监督,同时让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赢得广泛的认可,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2.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二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 但仍旧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金融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信贷风险问题, 严重威胁其健康发展。
(一) 国有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其一,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其吸纳的资产量巨大, 但是, 在众多资产中,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如到2011年12月底, 按照五级分类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 (10%) 与人民银行的监管标准 (15%) 。同时, 不良贷款的结构形式严峻, 不良贷款实际损失率约占到整个贷款的7%, 且出现大量的呆滞贷款, 如“双呆”贷款约占不良贷款的80%以上。其二, 大量的贷款被应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中, 固定资产转化为现金流的机会减少, 从而导致银行一时难以受到还款;一些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使用, 企业长期占有流动资金贷款, 并将其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到期无法兑付, 被迫转贷。其三,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 国有商业银行几次降息, 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减少,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实际资金收益减少。
(二)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其一,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来看, 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 并集中在大规模的传统行业, 随着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加剧, 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在市场经济刺激下, 银行为盈利, 银行之间展开无序竞争, 将贷款投向交通、电信、能源等垄断性的行业及一些大企业, 导致客户群体趋同, 一旦危机出现, 则这些企业或行业出现的资金问题则直接威胁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其二,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下, 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股份化及公司化要求进行改革, 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造成经营方向模糊, 在一些经营实力较高的外资银行的冲击下,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丢失客户的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信贷风险, 除受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及社会信用的影响外,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则是引发信贷风险的关键原因,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监督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如银行贷审会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在获取贷款信息时, 往往通过客户经理介绍, 而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受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影响, 各部门负责人虽为民主投票选举, 但实际为“内定”。而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得责任制度无法落实, 不可避免产生腐败现象。
(二)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滞后, 管理效率较低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集约化管理的思想, 并通过多种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风险管理上看, 仍存在严重不足。其一, 风险管理往往对事后风险进行处理, 而并没有做好风险预防工作, 且存在查处滞后、整改滞后的现象。其二, 风险管理不全面。风险管理不仅仅在于操作风险控制, 还涉及到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在管理时, 往往定位于操作风险管理, 而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其三, 贷款管理的分析方法采用文字性叙述较多, 不能客观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情况, 即使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也仅仅对财务效益及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在调查分析中, 对财务分析、信用分析并没有对风险数量进行具体分析, 仍运用静态分析法。
(三) 内部合作力度不足, 信贷风险信息不全
随着商业化进程加快、客户结构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 国有商业银行均出台了新的信贷管理办法。管理规定中, 虽设立许多部门, 并进行内部分工, 但是并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协调组织, 使各部门之间独自执行职能, 缺乏合作, 造成信贷管理工作水平不高。而由于部门间独自作业, 相关性的信息交流不足, 造成信贷管理信息不完善, 如信贷档案内容残缺率高, 这直接影响了债务落实, 引起贷款本息无法如期偿还。
三、提升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 完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其一, 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与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相联合, 共同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 形成制衡机制, 同时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平台。在强化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能的同时, 建立信贷审批、信贷风险与信贷经营相互配合的机制, 实现多部门间的合作, 提升信贷信息的完整性。其二, 建立贷款责任认定制度, 将责任细化到相关部门及个人, 并加大贷款检查, 重点查处因违规操作而造成的问题, 并追求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以督促信贷人员依法、认真办事。其三, 风险管理包括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 且以非现场监管为主, 要对非现场进行有效监管, 必须建筑与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 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结合自身业务特点,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二)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
其一, 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环节操作规范, 促使信贷业务经营人员、审批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以保证各项贷款信息完整、有效。同时, 完善的信贷业务操作规范也是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 是认定贷款责任的重要依据。其二, 对信贷业务全过程进行动态化风险控制。信贷前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 掌握客户的相关信息, 并对企业发展前景做预测, 为做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审批中, 要严格审批授权, 依据审批授权制度, 以风险分类为信贷审批权限划分依据, 待风险评定后, 相应的负责人按照该笔业务涉及的金额、信贷风险度, 对其进行审批, 对确定为风险行业或是风险度较高的贷款, 则必须在同级信贷风险部门的介入下才可审批。加强贷款后管理, 健全信贷档案, 时刻关注客户的经济动态, 根据客户经营情况, 调整贷款;同时, 建立合理、完善的风险分类标准, 严格规范资产分类, 增强资产分类的可信度。
(三) 健全信贷风险化解系统
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风险分散方式来化解一些无法回避的风险。在信贷风险化解系统构建中, 要集中建立完善信贷风险分散策略, 通过客户分散、期限分散、数量分散、用途分散等策略缓解信贷风险;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储备金, 以补偿信贷缺口;运用市场保险制度, 向保险公司投保, 获得部分补偿。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性的提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程度逐步提升, 且受本身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制度、管理措施等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表现出不良资产高、信贷资产质量低, 贷款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低, 信贷筹资成本高、实际收益低等特点, 进而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 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集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力量, 从基本制度建设、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等方面, 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保证整个金融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宗俊, 刘玉灿, 薛丽思.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3) .
[2]熊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12 (2) .
[3]李白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
[4]顾广彩, 赖玉明.新《公司法》实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及对策[J].南方金融, 2011 (7) .
[5]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 2011 (12) .
3.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三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46-02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金融风险一般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与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这里指的金融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方面因素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可能性,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主体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经营或债务人违约等微观因素引起的,导致个别或部分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风险是与金融业相伴而生的,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金融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不确定性。风险,就其完整的含义而言,指与人的预期出现较大偏离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是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系统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虽然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被有效地规避、转化和控制。
3.潜伏性。金融风险的出现是金融领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显露、激化的结果。它总会经历一个问题和矛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良性”到恶化的积累过程。金融风险潜伏期的长短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
4.传染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的今天,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传染性。
5.体制性。体制性金融风险是指在两种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摩擦,深层次矛盾未获得根本性解决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是经济转型国家金融风险所特有的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1.环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在的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相对于银行来说属于不可控的风险,它分为四种风险:(1)法律风险:即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法律不完整、不配套或不细化;有些法律条文之间、法律与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使得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种种困境,比如抵押品变现受偿、债权回收等诸多方面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导致银行打赢官司而难以收回债权,甚至打赢官司还要“赔本赚吆喝”,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2)管制风险:是指国家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使商业银行产生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国家的经济运行周期变化或经济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贷企业不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对市场反映迟缓、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科技含量差等等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产品挤压,资金严重滞留,无法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形成银行信贷风险。(4)竞争风险: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引起银行客户的流失,造成银行利差收入巨减,降低银行收入,增大金融风险。比如当今市场的商业银行违规“贴水吸存”行为等等。
2.金融业务风险。金融业务风险就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等的变化或者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出现违约行为、坏账而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经营效益大幅下滑,难以用资本金抵补坏账损失或亏损所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以下五种风险:(1)信用风险:即银行客户产生的违约行为所引起的风险。(2)流动风险:即由于银行无法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如使存款人的提现需求、借款人的融资需求、结算开户的划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导致银行破产。(3)利率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产生对银行盈利水平或银行资本市场的市值价值不利变化的风险。(4)汇率风险:即由于市场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银行的资本市值所产生的影响。它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资本流动、利率变化、国际重大的政策、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都会引起汇率的变动。(5)资本风险:即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等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四种风险:(1)战略风险:是指银行高级领导者因为自身素质的局限,比如管理能力、经验、业务水平、分析能力等等的局限性,在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时,产生的重大失误与偏差而形成的风险。(2)组织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管理者组织水平低下所引起的风险。比如银行的组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作部门与环节相互制肘,人员安排、工作环节缺乏合理性,各项工作与业务开展无法协调,给银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3)能力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由于不具备经营管理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引起的风险。(4)新产品风险。新产品风险就是指在新产品的开发、定价、营销、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参与者的能力、经验、状态等因素制约,导致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定价不合理、营销方式与手段偏差或失误所引起的风险。
4.营运风险。营运风险是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1)清算风险:指银行在代理客户的资金划拨和银行自身对外结算、清算过程中造成损失的可能性。(2)技术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存的银行服务系统由于技术设备陈旧而不能有效运作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表现为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防范技术发展中的纸漏而产生的风险。(3)操作风险: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是否有能力在获利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环节中的失误,如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引起的风险。(4)犯罪风险: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犯罪行为引起的风险。(5)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保证之下,所作的决策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需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得到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的,广泛存在于银行体系和银行的各项业务中。
二、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防范环境风险的措施
1.建立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站应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笔者认为此措施可随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动向,在银行内部完善研究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的机构与机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最有效的政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银行信贷等各种主要业务决策的参考信息,反馈给商业银行的决策层,以及时决定信贷客户的进入和退出。当然,这种研究分析机构的成员,应该与银行信贷评审、信贷调查、信贷经营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联席会议报告制度,实行信息共享,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商业银行最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2.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目前,一些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现行的经营管理架构下,加强总省行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强化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标准、信贷审批、风险监控等方面工作的统一管理,逐步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在业务流程中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了解市场,了解客户,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过程之中,实现促进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为此应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需要的、集中垂直型的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前台、中台、后台的整体联动和相互制约,形成覆盖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内控与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掌握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垂直化管理组织架构,推行风险经理制,实行全行风险管理系统机构和人员的垂直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有效性。建立和实施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度,调整优化业务与管理流程,完善管理职责、功能,实现风险的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3)坚持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种风险、各业务品种、各流程环节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改变过去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向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全面管理转变。二是垂直化管理原则。就是为保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按照战略导向,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生态、适应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垂直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三是联动与制衡原则。就是按照客户导向来优化流程,建立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有效经营。四是专业化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对市场、信用、操作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细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运营精细化的风行计量技术和分析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五是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就是在确保风险管理权威性、独立性并建立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的前提下,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行为的责任制度,明晰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清晰界定风险条线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与风险回报管理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六是统一标准的原则。就是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要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定的职责范围与程序内规范运作,确保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一致性。七是流动性原则。就是建立健全风险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岗位工作满规定年限的,原则上应进行内部岗位交流或交流到前台和后台工作;对于前台工作表现优秀的,每年应有一定的比例人员补充到风险管理部门,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防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策略
1.全面构建操作风险的防范控制体系。(1)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要对操作风险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主导构建宏观的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应该首先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当作一种必须的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核准并定期审核本行的操作风险,同时对存在于本行的各类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组织人员制定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操作风险所应依据的原则。(2)建立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内审队伍,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全面、有效。内审部门应该制定一套程序来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风险,并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信息。(3)各种操作风险不是孤独的毫无联系的,银行业务部门之间应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互动。(4)银行应该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以确保在严重的业务中断事件中连续经营并控制损失。(5)积极引进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我们应该积极引进世界金融领域出现的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各自的经营特色和风险状况进行消化吸收,通过这种对先进理念乃至上升为文化层面的深入认识来强化对操作风险的警惕,并自觉落实到管理层和员工的具体行动上,从上至下形成潜意识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底线。
2.注重利率风险管理,强化信贷风险对策。(1)构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各级分支行应尽快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支持利率风险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在利率风险管理规划、识别、计量、监控、评价、防范和化解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责,引入利率敏感分析和缺口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将利率风险限额分解到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和各业务单元,确保利率风险头寸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健全信贷产品定价机制。一是建立能够灵敏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促进内部资金的有效流通和统一调度;二是建设和优化信贷风险评级系统,使作为信贷产品定价重要参考因素的风险能及时准确地予以反应;三是建立分级授权的信贷产品价格决策和管理机制;四是尽快实行信贷产品业务单元制,建立按客户、产品和业务单元进行细分与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实行对不同产品和业务单元在价格与绩效上的考核,使每一项信贷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收益等情况能准确界定和量化,并有效传递到信贷定价环节。(3)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一是在信贷期限结构上,改变银行目前长期贷款余额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短期贷款的现状,减少因为存、贷款期限结构不匹配以及信贷资产长短期限结构不匹配而形成的利率风险;二是大力拓展个人信贷业务,丰富个人信贷业务品种;三是在依据风险状况合理确定利率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体系和机制,积累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经验;四是改变过去选择信贷客户以财务状况为主要或惟一依据的传统做法,确立在整体上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即可作为信贷营销对象的风险管理和信贷营销理念;五是逐步减少信贷利息在银行总收益中的占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增加收益和对冲利率风险。(4)培养差别化、品牌化的信贷服务理念。利率市场化在增加商业银行利率决定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优质客户对银行及其信贷产品选择的自主权,只有在客户服务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相对较高的价格下营销风险相对较低的信贷产品,应在信贷文化、服务效率、业务流程、产品结构和差别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树立具有当地商业银行特色和优势的信贷服务品牌,优化银企合作关系,以便在利率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3.提高经营管理决策者素质与员工队伍素质,积极应对管理风险。在应对经营决策的风险上,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负责人、信贷部门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严把准入关,不仅看他们的业务素质、个人办事能力,更要看他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培训和实施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在提高各个岗位员工素质的同时,净化员工队伍,不为风险的发生留下可乘之机。
4.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打造防范金融风险的防护网。(1)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文化和理念必须先行。招商银行近几年在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业界广为认可的成绩,源于该行从2000年就提出“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经营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营造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行现有的文化理念中的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显单薄,建设银行作风中的“严谨规范”、员工警言(我的微小疏忽,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麻烦;我的微小失误,可能给建行造成巨大损失;私欲、失德和腐败,必然给自己、亲人和建行带来耻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较为认同的“风险控制先行”原则,其实都是内部控制中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炼、体验。(2)严把细节关,创新地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主审轮换制。主审岗位既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各项业务,又要求审计人员能对现场审计的材料进行提炼和概括,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能用简洁准确的书面语言形成审计报告,完整地体现一个审计组最终的审计成果。其次要进行再培训。近年来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创新和科技手段的发展,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大都通过视频会的方式。但由于视频场所有限、授课人使用方言等因素影响,往往使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现场,从客观上讲,自学的时间很少,加上正规系统培训的名额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都不能“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防范道德风险的策略
1.严格管理,坚决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章操作者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2.严格执行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和轮岗制度,加大对业务检查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办法,发现和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3.对银行员工利用工作变动、单位机构变化之机趁机作案的风险制定策略。在实施机构撤并之前,应加大检查制度,在检查业务的同时,对重点员工行为也要逐一排查,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营主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严格避免和限制他们采取短期行为的倒贷等方式掩盖风险和规避监督,以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鞍山市分行 辽宁鞍山 114001)
4.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四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设想
建立以审贷分离、尽职调查为核心的授信决策机制。实行审贷两权分离,可以将授信岗位、授信责任和程序组成一个相互制衡的系统,使授信岗位责任明确、具体,运作程序规范、严格,从而防止和减少授信失误,提高授信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在具体操作上,国有商业银行可组建风险管理部门和授信业务部门,分别负责授信风险管理和授信业务开拓。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风险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独立的尽职调查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由行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审议机构,研究、审议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制度及其他重大事项,对授信项目提供专家评审意见,为有权审批人提供决策参考。尽职调查机构从“第二视角”审查业务部门授信审查的尽职情况,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评审和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决策提供独立的参考意见。尽职调查机构可通过不同的资料来源,选用不同的分析角度,保证调查的独立性,形成对业务部门叙做业务的内部制衡机制。
建立以统一授信、授权管理为核心的授信运作机制。目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还存在着多级机构、多个部门同时授信的弊端,这无疑加大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必须尽快建立实施统一授信、授权管理的授信运作机制。客户统一授信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建立客户资信评价体系,定期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和行内掌握的其他资料,对授信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二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核定客户的风险限额;三是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客户的各种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通过统一授信监控客户信用风险;四是在实施客户评级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授信额度支持,提高授信业务运作效率,加强金融服务。在采取客户统一授信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授信业务的授权管理。授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一级法人观念,没有上级行的授权或转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作出授信决策;上级行对下级行执行授权制度情况进行监控和及时调整。
适应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将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的对象由原来单一的贷款业务扩大到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保函和保理授信业务、消费信贷在内的全部业务。为使授权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应制定专门的评价方法,根据各分行的授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资产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等因素,按照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办法设定不同的权数,对各分行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然后,根据考评结果将各分行划分为若干等级,作为授权调整的依据。通过授权管理,一方面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授权管理制度,各级机构在各自的权限内叙做授信业务,超权限的报上级行审批决策,有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另一方面,各行所在地经济环境、各行领导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等情况,客观上反映了各行叙做业务的能力和风险大小,上级行对之进行监控和动态调整,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识别和控制授信业务整体风险。[!--empirenews.page--] 建立以贷后管理、资产保全为核心的授信管理机制。贷后管理是授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应专门制定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贷后管理和监控。贷后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通过授信信息系统等途径,动态监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发展变化、市场或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行为有无异常或不利变动、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出现混乱或不利消息、企业是否涉及大额不利诉讼、企业是否出现重大投资失算等。同时,对企业与银行交易方面的情况也要动态监控,包括是否发生企业存款持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银行索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不能按时报送或回避与银行的接触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授信资产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授信资产安全。
加强资产保全、化解存量资产风险是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负责监控资产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业务部门和下级行的保全工作实施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责任制度,明确授信过程中各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同时制定清收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授信业务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相互关系和工作分工;第三,利用授信信息监控系统,按月对各项授信信息进行监控,对资产较差的分行、不良贷款大户进行重点监控,总行相应部门与重点清收行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协助各行进行清收;第四,建立一支不良资产清收的专业队伍,完善清收奖惩机制。,加大清收力度,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第五,建立和规范呆坏账核销制度,对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积极核销;第六,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授信资产实施债转股和剥离,减轻银行经营负担。
建立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授信制约机制。不断完善授信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分明、奖惩对等,是建立授信制约机制的前提。首先,要明确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的直接责任。选择重点单位、重点岗位、关键人员以及薄弱环节等进行再监督,尤其对基层行的各项授信业务要加大稽核力度,加强对每笔授信业务操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力量检查或抽查授信项目审批手续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放款条件落实情况及放款后的管理情况等。其次,上级行应加大对下级行执行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全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第三,要实行不良授信资产责任追究制度,把住授信风险控制的末端和出口。如果出现不良授信资产,要及时分析主客观原因,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必须实行不良授信资产责任追究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不良资产出现后尽可能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和巩固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的权威性、威慑性和有效性。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强化一级法人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虽然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法人地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来看,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不健全或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不能与银行的经理层(行长)构成有效制衡,这也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先天不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是银行实行有效内部控制的障碍,它的解决有赖于国家金融体制和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empirenews.page--] 完善授信基础管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应注重加强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授信工作的基础管理体系。这包括,巩固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充分发挥授权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实施岗位责任追究制;重整授信业务流程,设置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使业务和管理流程科学化、规范化;推广普及科学先进的授信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分析识别授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贷款的风险分类管理方法以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等。在加强基础管理的同时,还应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加强授信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决不能因噎废食,因风险控制而影响业务发展。为此,在建立授信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制约机制时,必须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程序,对业务部门实行充分有效的授权,以避免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环节过多,影响效率。
5.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五
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基本特征入手,具体展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最后对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根据经济学家Timothy W.Koch的观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不能按签订合同贷款本息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即是贷款安全没有固定保障,借款人没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收益变动。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情,信贷风险种类可以如下划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本息或者恶意拒绝还款导致银行损失的行为。在直接原因方面,信用风险的起因有三个:破产倒闭。资金紧张。恶意拖欠。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化导致资产变值或银行业务协议利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脱节带来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经济形势变化,市场价格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下金融资产对银行放款造成的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人为错误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
(5)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的漏洞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三)信贷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普遍性,信贷风险总是伴随银行信贷业务同时发生,信贷业务必然会有风险。
2、隐藏性,信贷风险形成的早期很难被发现,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3、扩散性,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后影响
会迅速扩展到借款的相关企业和银行自身,4、可控性,在信贷业务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发生之后,银行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信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内容来讲,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 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以及信息交流与反馈五方面的内容
(二)信贷风险的控制技术与手段
1.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调查、分析、评价、测定和审核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各项指标与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估分析,全面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评价结果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
2.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内容
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是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具体内容。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评判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指标包括是否有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甚至因此受到影响。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前预知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陆续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推行股份制改革。虽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变化很大,但还不是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现阶段,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银行实行了部门分离的制度,但无论是早期的人员分离和现在的部门分离,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位,有权审批人会对监管部门造成影响,譬如行长任命风险监控部门的主管,直接对行长负责,这样职权之便可以使得贷款行长决定贷款的发放。
2.信息不同步
现在,利润最大的支撑是信息,这同样适用与商业银行。当前发生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就是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信息只是片面的或者涂改过,而不是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真实信息;这样必然增加了信贷风险。甚至在银行业之间都没有进行资源共享的方法,无法共享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及信用状况,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一家银行没有偿还到期贷款,通过改个名字到其他银
行还能借到钱。
3.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以风险评估作为前提与基础,风险评估在完整,准确及时反映信贷风险中起关键作用。现阶段,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够健全。银行采取的是定性的,人为控制的风险评估,如贷审会制度,属于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风险评估体制。对于已标准化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与零售业务,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实现以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定量风险评估。
4.信贷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章制度中,唯一对贷审会的约束就是评议其决策能力,而在经济和行政不做出任何处罚。贷款投放的效益和贷审会成员利益几乎毫不相干,在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中,唯一的约束就是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贷审会习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贷款决策,所以也就没有因个人决策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依据。
6.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 篇六
前言: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人才培养相比,人才培养的后续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应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人才管理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笔者就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金融服务主体的持续增多使得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作为我国金融业重要支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一直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但市场份额正逐步缩小。究其原因,除竞争主体增加等客观原因外,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并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银行改革发展需要和金融全球化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银行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而,与人才培养相比,人才培养的后续管理(即人才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人才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创造财富的大小,人才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柱,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先进人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出一条市场化的人才管理道路,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要注重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榜样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信守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银行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培育一种新型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努力塑造一种完美的企业形象,锻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银行的主力军,人才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业务知识上都较一般员工突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表率。第一,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优势。通过人才的潜移默化,银行所有的员工逐步形成奉献的价值观,使他们与银行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第二,要发挥人才在业务知识方面的优势。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帮助和教育一般员工,营造一种浓厚的全员学习氛围,无形中增强了员工们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第三,要为人才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留住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是缺乏竞争力的。如果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低的收入是根本无法凝聚人才的。因此,必须大力构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始终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承认人才的劳动和业绩,让人才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切实为人才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才能从根
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人才,为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也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远离“单机版”,实现“网络化管理”。第一,要转变人事管理的传统观念,更新传统的人事工作观念,实现人事工作手段由手动式向电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转变。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工作的需要。第二,要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一是要开发一套基于WINDOWS平台的综合性通用人事业务管理软件,并以此作为银行的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软件;二是要加强领导,组织培训一批利用软件创建数据库文件的人事工作的业务技术骨干;三是要逐步创办自己人才网站,可以先由各省分行以自己名义注册创办人才信息网站,网络本省所辖机构的现有人才或后备人才,然后实现总分行资源共享。第三,要建立现代化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对银行潜在的优秀人才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省资源和成本,也有利于实现银行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透明化。
再次,要建立健全银行的人才监督约束机制和人才退出机制,规范人才的各种行为。
7.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究 篇七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自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以来,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 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成功实现了海内外公开上市,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银行净利润逐年递增, 呈现出极好的发展态势。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 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 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成为阻碍其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 除农业银行外, 另外三大银行从2004年起无论在不良资产额还是在不良资产率上都大大地降低, 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然而,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 不良资产率的下降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减少分子, 即减少不良资产额;二是扩大分母, 即增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而减少不良资产额的实现又主要是靠国家的贡献,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注资扶持, 把本应该由银行自身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国家的负担。银行在获得国家的资助后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进一步扩大贷款额, 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逐年递增, 可不良资产率始终处于高位。由此可见,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的。从短期看, 它达到了银监会的财务指标, 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不可取。 (表1)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并不是说银行零风险就是对银行最有利的结果。如果单从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上考虑, 不进行任何信贷业务便没有任何的信贷风险, 可这并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原则, 无法使银行继续生存下去。因此, 无论对于哪个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都是必然存在的。总的来说, 信贷风险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来自银行自身方面的原因。
长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各类银行组织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 尤其在信用风险分析定量研究中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并向前发展。但是相比之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作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仍处于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 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资产安全性测度的要求。
(二) 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
由于我国的信贷业务主要还是面向企业, 个人信贷的业务比例比较小。因此, 本文讨论的主要还是关于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在其贷款申请材料中有可能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 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贷款, 这么做很可能使得银行的贷款投向风险很高的项目。而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时的信息, 就不能排除或尽量减少贷款决策潜伏的风险, 使其造成信贷损失。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2002~2006年四大国有银行公司年报
(三) 其他方面的因素。
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产业政策结构的调整、政府干预, 等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则直接影响到其资金的周转, 也将无力偿还银行的借款。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 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 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 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账、呆账, 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干涉司法程序, 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回。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贷款风险识别系统, 是指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手段, 对贷款作定性分析。
2、贷款风险量化分析系统, 是指对每笔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进行确定。这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对各种无异常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提出的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数暂时规定》, 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管指标》中关于贷款风险权重等项比例指标的规定。尽管这些规定是针对资本充足性而言, 但对贷款风险量化分析亦有参考价值。资本充足率为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 其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资本总额/∑{i类资产 (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等值之和) ×相应的风险权重}
表外项目的资产等值=表外项目金额×信用换算系数
同时, 要利用风险估计的各种手段, 对贷款风险随时进行估计和监测, 随时掌握风险发生的动向。
3、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是指通过借款人财务报表资料来获取信息,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4、贷款风险处理系统, 是指以贷款风险量化分析和预警系统为依据, 针对各种贷款风险, 采取预防、回避、分散、抑制、转移等手段, 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摘要: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研究, 分析其信贷风险的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春峰等.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 (9) .
[2]周小和.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浙江学刊.2004 (1) .
[3]李海峰, 韩晓薇.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机制的探讨[J].经济与金融.2006 (9) .
[4]刘胜军, 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 (7) .
8.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篇八
关键词:外资银行; 参股; 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Valuation Analysis on Foreign Banks Holding Shares of Chines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DAI Zhi-min,XIA Lin-bin
(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appearned a trend that foreign capital enters into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Many Chinese state-owned banks absorbed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After the IPO of CCB in Hong Kong in 2005, the listed price was higher than those sold to the strategic investors, as caused wide concerns ofresearches.The paper analyseshow to value bank equity and make the valuation of foreign bank taking share in Chinese bank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我国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股改上市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补充国内银行的资本金,有利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也有利于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改善银行经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已经涉及到30多家银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优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外资战略投资者争夺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中行、建行、交行、工商银行目前都已引进了战略投资者。自从2005年10月27号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其IPO价格大大高于其转让给境外战略者股权的价格,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在引进战略投资过程当中,银行股权如何定价、外资银行参股的价值分析以及引进之后所面临的问题,作者在此给出自己的分析和探讨。
一、建行转让给战略投资者的股权价格分析
股票定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两种。一是利用模型或数量化分析,确定发行公司的价值,称为定量分析法;二是从影响发行公司价格的基本面因素入手,确定其内在投资价值,称之为定性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成功的定价。从股票发行市场所运用的定价方法来看,通常采用的有市盈率定价法、投资者竞价法、净资产倍率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和可比公司法。
建行、中行、工行在当时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股权价格都没有超过1.20元人民币,这些价格甚至低于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出让价格,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港首次公开发行,之后股价不断攀升。一些业内专家纷纷撰文,引出“国有银行贱卖论”,国有银行贱卖之争由此而发。有关政府官员也发表讲话,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并没有贱卖。如何看待国有商业银行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者的价格,笔者在此以中国建设银行IPO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不仅要考虑净资产,更要考虑其无形资产和品牌价值
中国建设银行是在2005年进行IPO发行的。2004年建设银行的每股净资产是1.01元,每股盈利是0.26元。2005年的每股净资产是1.28元,每股盈利是0.24元。对于如此优质的资产,按照发行价格=每股净资产×溢价倍率的净资产倍率法,比净资产只溢价了17%,大大低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转让价格。况且,根本没有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无形资产,而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的强大支撑,获取了来自于政府的巨大利益和支持,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具有先天的优势;(2)国有商业银行的品牌是中国商业银行中最有价值的品牌,其家喻户晓的品牌认知度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3)国有商业银行掌握了绝大多数的中国最主要的客户资源和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而这是商业银行创值能力的核心因素,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掌握着中国60%的金融资源;(4)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体系完备的销售网络,其网点遍布全国城乡,具备了在全国所有地区开展各种业务的物质条件,而且,这些网点大多占据了各商业中心的黄金地段,这些资源享有独占的性质,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
(二)从公司比较法来看,转让给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偏低
笔者认为可以从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引资价格的比较中作出判断。2004年9月,不良资产缠身的深圳发展银行依然卖了个好价钱,新桥投资出资12.35亿元购入其17.89%的股份,溢价达到2.38倍;2005年4月,澳洲联邦银行没有要求做国际审计就以溢价方式投资6.25亿美元购入杭州银行19.9%的股权,每股净资产溢价都在1.7倍以上,且谈判时间仅花了三个月;2004年,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向汇丰银行出售19.9%股权,作价人民币144.61亿元,溢价86%。从已经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其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价格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有的甚至高出一倍。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还是其无形资产,都不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日而语(表1),而具有逐利本性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也不可能花冤枉钱去购买物非所值的东西。为什么资质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的价格能够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因为其引资过程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其谈判条件较为公平;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评估、定价过程中,并没有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外资机构,而是让更加熟悉中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中资机构参与。
二、建行IPO价格的理论分析
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开启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序幕。鉴于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被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典型案例和排头兵,所以建设银行IPO价格及市场走势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将具有标杆性的指导意义。建设银行的IPO价格为2.35港元。在上市后的一年时间里,其股价节节攀升,股价几乎涨了一倍,于是,有些专家和学者批评建设银行在IPO时定价太低。
(一)IPO定价的效率跟公司上市地的IPO发售机制有关
所谓IPO发售机制是指上市公司IPO定价和分配出售给投资者的整个机制与过程。发售机制设计的目的在于消除IPO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促使IPO企业进行真实信息披露和保证公平的价格发现,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股票的合理分配,从而建立对IPO企业治理和发展较为理想的股权结构。实证和理论研究表明,IPO发售机制是一级市场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香港实行的混合机制,既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对发行定价的影响,使新股定价反映市场需求,又能够保障散户投资者在新股认购中的利益。这种招股机制比较适合股市国际化程度高且本地散户投资者比例高的市场。从香港实行的混合招股方式的经验来看,基本上实现了监管机构的预期目的。可以说香港证券市场所实行的IPO混合发售机制为IPO合理定价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通过相似公司的比较法来看待建设银行的IPO价格
通过将目标公司与具有相同或相近行业特征、财务特征股本规模或经营管理风格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值。该方法先将可比上市公司价值与选用的经营参数做比较,以计算出价值倍数,然后用目标公司的经营参数乘以估值倍数,便可得到目标公司价值。常见的可比公司法有:市盈率倍数法(价格/收益)、市净率倍数法(价格/帐面价值)和市销率倍数法(价格/销售收入)等。其优点是简单、易于使用,尤其是当可比公司比较多,而且可比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有效性。最明显的例子是,建设银行在IPO时股价超过了某些国际先进银行当时的交易水平。建设银行2.35港元IPO定价的市净率达到了1.96倍,而当时美国银行的市净率为1.61倍,汇丰银行为1.87倍,因此,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建行的IPO是非常成功的。另外,从H股市场中境内金融机构的市净率来看,建设银行的IPO定价也是名列前茅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建设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市净率远高于交通银行1.6倍的市净率,为5年来国有大型企业境外上市定价的较高水平,在2000年以来亚太新兴市场所有银行上市股价当中也是比较高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对于银行股权出让价格要区别对待
外资参股国内银行主要有战略投资者和参加IPO认购股票两条渠道。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转让的股权价格偏低。建设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拥有广泛的机构网络、国家强有力的财务重组支持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国外机构投资者纷纷超额认购建行的股票,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巨大。因此。在转让过程中,可以采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分不同的价格区间进行招标。
对中国建设银行IPO价格的定价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考虑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IPO发行不同于战略投资者认购,建设银行上市发行时面对的是全球公众投资者,发行本身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在当时香港股市并不火爆的情况下,以同类股票最高发行市净率进行发行,笔者认为是合适的。绝不能因为建设银行上市后股价的上升而就认定建设银行在IPO时股价定得太低,建设银行的股票价格从2006年9月上市的3元多港元到2007年1月的4元多港元,与香港的股票市场上涨有密切联系,但与建设银行IPO价格没有根本的必然联系。
(二)要牢牢掌握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对这些金融资源的开放十分谨慎。金融控制权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货币发行权、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独立性、金融监管以及处罚权、主要金融机构的掌控权等。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没有放松对本国金融安全的高度关注,综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银行业主要是由本国资本控制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银行业的引进外资一定要慎重,特别是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引入外资要慎而又慎。同时,引进外资必须与我们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相适应,监管当局必须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增强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才能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才能维护金融安全。尽管同前我们还看不出来境外投资者在我国银行业中参股已经造成我国金融控制权的丧失,危害到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但是在今后的商业银行股权转让中必须考虑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一旦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被外资银行所控制,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政策意图就有可能不一致,这将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及宏观调控效果,使我们丧失最有效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对股权的出让应该十分谨慎,出让的股份比例不宜过大,我国应牢牢掌握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并对其参股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要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银行股改
目前,我国政府鼓励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吸收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同时鼓励根据自愿和市场原则与其他商业银行实施兼并重组。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引入外资为优先目标,且外资注入国有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享受超国民待遇。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于国内资本的歧视。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在运作效率方面并不亚于国外企业,管理层次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银行股改。针对目前我国非公有资本规模较小且分散的情况,可以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采取集合投资、或建立其产业基金、或采取私募基金等方式参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并且,银行股权价值只有在多元投资主体介入时才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阎庆民. 银行业市盈率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2] 许国平,葛蓉蓉等.论国有银行股权转让的均衡价格[J].金融研究,2006(3).
[3] 史建平.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慎重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J].财经科学,2006(1).
[4] 成思危.将商业银行改造成现代金融企业[J].经济界,2006(1).
[5] 陆磊. 银行改革大博弈-中国银行业引资模式分析[J].财经,2005(19).
[6] 曹雪锋.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J].金融论坛. 2006(2).
(责任编辑:石树文)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推荐阅读:
试论国有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07-26
国有林场财务分析06-14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06-12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07-30
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08-11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09-1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08-29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09-16
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培训10-20
商业银行风险毕业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