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2024-06-28

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精选20篇)

1.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一

独特的元旦作文

前几天,四年级其他班都陆陆续续开展了大型的联欢会,让我们四一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患上了“红眼病”。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一次盛大的元旦联欢会。

元旦联欢会在星期六的第一节语文课拉开了序幕,来报幕的是五位可爱的主持人,他们分别是:聪明伶俐的.朱弘昱、活泼开朗的余启梦、漂亮可爱的李响、万事通吴承熙和知识渊博的金源良。

在元旦联欢会中,最好玩有趣的要数陈思航、刘宇扬和张登,表演的骑马舞《江南style》了。陈思航和刘宇扬表演骑马舞,张登则在旁边打鼓伴奏。陈思航和刘宇扬那搞笑幽默的动作,使我们大家笑的前仰后合。张登打鼓打的特别好,班上的每个同学都纷纷为他鼓掌。

在元旦联欢会中,表演得最好的搞笑剧要数典娜、小荷、拉拉还有我表演的《卖菜》了。我们每个人说话都说的特别大声,不像其他表演小品的同学那样,说话都非常的小声,我们每个人说的什么话,观众都听得一清二楚。我们演的搞笑剧能让每个人都哈哈大笑。你说这样的搞笑剧能不好么?

在元旦联欢会中还有许多优秀的节目,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班上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次的元旦联欢会是最最独特的一次。

2.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二

一、关注学生的“嘀咕”

学生的“嘀咕”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是他们内心情况的反应。比如, 在有的课堂上, 教师在教授“加法的认识”的时候, 让学生看动画, 有3只小鸟, 又飞来2只小鸟, 然后让学生用算式表达图中的意思。一个学生说到3+2=5, 教学的主要意图就表示清楚了,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说法学生并不一定全听得懂或者认可, 这时候学生不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为害怕出现错误, 就会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这边有1只百灵鸟, 那边有1只布谷鸟, 其他3只是鹦鹉。当时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这样自言自语, 由于时间比较紧迫, 就没有注意, 但是后来反思, 认识到这些嘀咕是不能忽视的。

学生小声嘀咕是因为对这些心中的想法不是很确定, 所以不敢大声表述。这时候,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这种嘀咕就随风飘逝了, 而是要问一下, 要弄清楚学生说的到底是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来, 让学生共同探讨一下。然而, 有的教师过于严肃或者言辞有些严厉, 学生不敢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 就需要教师和颜悦色, 注意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 让学生不再畏惧, 不再担心想法是否正确,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们一起研究。这样一来, 不仅课堂气氛很活跃, 而且别的学生也会说出自己藏在心中的想法, 能够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答。在这样的学习气氛当中, 学生充分表达看法, 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心目中的看法是:按种类把小鸟分成三类, 百灵鸟、布谷鸟、鹦鹉, 合起来一共是5只;鹦鹉有3只, 其他的有2只, 合起来是5只。如果学生思维激活了, 甚至可能会有学生想到:5只小鸟3只在唱歌, 又来了2只, 5去掉3是2。这样一来, 动画的效果就会更明显, 学生也更能明白题意。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看法, 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二、学会倾听学生的“胡说”

学生的“胡说”有时候并不是异想天开, 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在课堂上, 有时候不是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而是觉得如果这样停留下来处理和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 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 让原来的备课毫无意义了。这样一来, 教师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 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大多数教师只用一句话就阻断了学生的说法, 在以后的课堂中, 学生就只会听。这样,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胡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 各个小组的学生拿着不同形状的礼物袋, 学生对这些礼物袋按照自己内心的看法进行分类。其中一部分学生按物品的种类来分,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据不同的颜色分, 另一部分学生按照物品的不同形状来划分, 各种分类方法都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跟其他学生是不同的, 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上讲台来进行分类。其他学生看到这个学生分类的时候, 都在悄悄讨论, 表情各不一样。当这个学生摆完之后, 我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原来, 他是看到别人的都是一样的, 想自己摆个不一样的, 就整理出这种分类方法了。

在学生表达这一想法之后, 大多数教师脑海中第一想法就是否定。但是作为学生引领者的教师, 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而是应该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学会停留, 学会倾听。这样, 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就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藏在心里不敢说。

三、认可学生的“瞎蒙”

教师对学生表达的想法要认真倾听, 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恶言恶语, 而要委婉地表述。因为不好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会导致学生不再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一句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认可自我, 更愿意与人交流。

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想法, 教师尽量不要否定, 而应该先认可, 再慢慢引导。对于课本的例题, 教师不要先做任何的解答, 而是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想法,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要做的不是打击, 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 教师要先提出表扬, 再纠正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 对于学生说出的想法, 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例如, 教学“9+7=”如何来表达, 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达不同的想法。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规范, 但是这份勇气是可贵的。这时候教师要说:“描述得真好, 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对于这种夸奖, 学生会记在心里, 以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会踊跃回答, 这样, 课堂氛围就会很活跃。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说得不好害怕被同学嘲笑,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教师与学生都会得到课堂教学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认真听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应给学生权力, 让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 课堂氛围也会更好,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跟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让学生的见解独特起来 篇三

一、背景提出,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对于文本的理解和问题的解答,教者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自由发表意见,不谋求标准唯一答案。但在很多语文日常教学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仍是寻求标准答案,不注重引导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致使学生的独特见解如蜻蜓点水,只姓“公”(公开课),而不姓“日”(日常教学),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让独特见解只停留在独字上。

二、心灵碰撞,映日荷花别样红

所谓日常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是指学生在日常语文课堂上,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要积极创设条件,创新教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敢思、会思、乐思。

1.尊重思想自由,让学生敢思

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首先,在教学中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考。不过早地反馈,保证学生能在不受老师的影响下作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问题一出,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因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么美妙的发现啊!有的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2.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会思

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更谈不上什么独特了。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同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

(1)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思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在教学《孔子游春》时,让学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说:孔子说水“有情义,有志向,有德行,善思教化”,是“真君子”。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水是不是真君子,不能一概而论,从《大江保卫战》一课我知道,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难道能说水是真君子?再说,现在的污水、废水,正在危及生态平衡,水能充当得起“真君子”的称号吗?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与圣人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对话中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2)从非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思

非逻辑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它是怎样进行的,也不能用语言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但是它在认识事物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许多不同一般的见解都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在讲《狐假虎威》这一故事时,绝大部分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奸诈有了共同的认识。但有的学生认为:“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它是弱者,在危难之际,他用智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有同学说:“外表再强大,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的手中。”

3.激发思考情趣,让学生乐思

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启发学生乐于质疑,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其二,“思考即生活”,要鼓励学生把思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享受思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其三,要鼓励学生以思考为荣,以有自己的见解为荣。只要我们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在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每个学生独特见解的培养任重道远,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教师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多思、会思、肯思,那么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就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自主活泼、茁壮和谐成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4.独特的风景作文 篇四

我喜欢小草,这个世界最平凡的生物。没有鲜花的鲜妍明媚,清秀容颜;没有大树的高耸挺拔,傲人身姿,可我就是欣赏它。也许是为了当初那个期望,又或许我们是一类的生物罢,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其实我也曾如众多人一样,对那些不完美的事物存有偏见,但不知何时起,我的看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中让你我相遇,那便是转变的邂逅吧。

在墙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生活着一个偌大的家族。然而,纤细的身材,无不彰显着那随风就倒,弱不禁风的病态。轰隆隆,雷声大作,狂风肆虐地呼啸,雨点袭卷铺来,顾不上“欣赏”拼命的往前冲,直到家里。

坐在窗前,望着那倾盆大雨陷入沉思:那小草会怎么样?

大雨过后,碧空如洗。奈不住那颗好奇的心,急急忙忙冲出家门,想看看它被风雨击打之后的丑态。然而终究大失所望,它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脆弱。我看到的不是摇摇欲坠的身体姿;不是奄奄一息的弱态;它没有全军覆没;它没有束手就擒;它没有听天由命,它有的是负隅顽抗的激情,它有的是昂首挺胸的傲娇。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震撼了,震撼我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人;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江河;不是什么气势磅礴的古迹,而是被我贬低的小草,让被我看不起的生物。它正向我展现它的生机勃勃,应了那句话:“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渴望被爱,于是又站了起来!”它也许不想被我看扁,正用它的行动论证着诗人布莱克的那句话:“一颗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手掌永恒的那一刹那收藏。即使矮小也能成为伟大,即使有缺陷也能企及高尚,即使低微如尘也要抬头昂胸自信向前。”无非怪白居易那样伟大的文人墨客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称赞小草。

它比我高尚,高大挺拔的树木枝桠被断,娇嫩鲜艳的花朵变得花残叶败,而小草则任由暴风雨的吹打,不卑不亢,依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里,享受着雨后阳光的温暖,欣赏着那道绚丽的彩虹。每一次风的肆虐使它更坚韧,每一次雨的洗礼让它更青翠,它比我坚强。

5.独特的老师作文 篇五

还记得三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是赵老师接我们的班。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古板地走上讲台做着古板的自我介绍,而是笑盈盈地让我们猜她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说的答案也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人扯到了体育老师。赵老师看着我们笑开了花,但还是没有公布答案,她问:“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

大家一听到“故事”二字,便全神贯注地盯着赵老师。果然,赵老师开始讲了。同学们也聚精会神地听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溜去了,赵老师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心中也有了答案。

从此,赵老师的形象从一个语文老师变成了一个会讲故事的大姐姐。

之后的每堂课,赵老师都会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边角时间给我们讲讲故事,我们也日日盼望着语文课的到来。听赵老师的故事,成了我们枯燥的小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赵老师有时会生动地给我们讲从网上看到的笑话,让我们大笑不止;有时会把窗帘拉上,把灯关上,给我们说恐怖至极的鬼故事,让我们听了胆颤心惊。

赵老师也不像其他的老师那样,赵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少之又少的,她只是叫我们把课外的时间大量放在阅读上,虽然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赵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还是似懂非懂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于是,在精彩的故事中,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

赵老师仿佛是一盏明灯,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而书,也成了回忆童年的一部份。

6.独特的体验作文 篇六

规划一:选择地点。要想旅游,地点得有。要想有个嗨皮的假期,就得找个心仪的旅游景点。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旅游景点千千万万,于是,我拿着一张地图,开始在上面寻寻觅觅。找了半天,“这图上这么多山都是景区吗?”妈妈走过来瞅了我一眼,说了一句:“你干嘛拿个中国地图?”

呃……搞错了,再来!

规划二:确定路线。确定路线不迷路,某人带你规划线路。对于我这种路痴,规划路线简直不要太重要!我必须得知道从哪哪哪儿到哪哪哪儿应该怎么走,“在这儿应该先坐这辆车到那儿,然后步行到那个车站,然后再坐那辆车到这儿……哎不对不对,应该到那儿以后,先步行,再……”

规划吧!少年!我相信我自己。

规划三:了解风土人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默默遵守。上网查阅该地的风土人情,我了解到此地的有名小吃是过桥米线,很好,我要吃两份!

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仿佛已经来到了世界各地,在飞流直下的瀑布观景;在熙熙攘攘的景区吃火锅;在明媚温柔的地平线看日出。最美的地方我到不了,我能去的地方很少,但我很开心我可以欣赏到人间不同的美景。

7.面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顺学而导 篇七

一、妙用“误解”, 曲线疏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多元的, 他们的每一种说法, 每一种想法, 都是学生个体意志的体现。在这些多元感悟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教师不视具体情况, 都去一一纠正, 将学生的感悟统一到标准答案上, 那就未免太呆板, 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不妨妙用“误解”, 曲线疏导。

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时, 有位学生说:“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问学生:“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没想到一位学生说:“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是因为‘我’竟然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这时, 老师不慌不忙, 曲线疏导, 妙用学生的误解:“是吗?为什么课文中的‘我’会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于是, 这位学生就找出这样一句话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老师又趁热打铁:“既然是这样, 那么当时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吗?他的神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变得严肃呢?”

生:“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 举起我的画问大家。”从这里看出老师当时肯定已经知道了这个情况。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这样的图画老师怎么会不高兴呢?

生:老师都已经亲自去“我”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杨桃, 可是同学们却还在嘲笑“我”的图画。

生:同学们还在想当然地认为杨桃是什么样的, 而没有站在“我”的角度去想, 这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

师:是啊,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 审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同学们对老师的动作没有理解, 还是在嘲笑“我”的画, 这能不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吗?

正是这种妙用, 正是这种曲线疏导, 使教师的引领如行云流水, 融纠错释疑和煸情激趣于一体, 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的融合, 实现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没有“围场”的课堂, 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追求生成性的课堂, 而弥漫在课堂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 使课堂充满了出乎预料的魅力。

二、抓住“疑惑”, 精准点拨

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会经常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 他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 而应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唯书、不唯师, 敢于提问,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而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 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孙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孙膑非常善于分析。”这时教师听到有一学生轻轻地说:“孙膑更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这可是完全出乎预料, 于是教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孙膑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再用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中等马比, 然后用中等马赢了齐威王的下等马。这种不遵守比赛规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他最后胜利了, 但这种采取卑鄙手段取胜的结果是不光彩的。”其他学生闻听此言, 也纷纷表示赞同。这一问题牵涉到文中主要人物的人格品质, 牵涉到文本的价值取向, 如果引领不当, 会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不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 教师这样引导: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看法完全不同于其他同学, 你们认为哪种看法对呢?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然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再次捧起书本, 仔细研读。)

生:我从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 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可以看出, 第二次比赛能取胜, 是建立在孙膑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生:我从“胸有成竹”看出, 孙膑在比赛前, 通过分析早已有了取胜的把握。

生:文章开始交代“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从这儿可以看出, “孙膑违反比赛规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生:老师, 我看过《三国演义》, 知道其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所谓兵不厌诈嘛, 我们难道说诸葛亮是阴险狡诈吗?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点头微笑, 原来说孙膑阴险狡诈的学生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 笑了。)

8.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篇八

当然,这一理念的实施,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来说,还是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要想做到情遂己愿,实属难事。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借之革故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我们的语文教育会再次生发出迷茫复彷徨的无奈,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那么,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又如何寻找转机呢?笔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及其他同仁的情况谈点粗浅的看法,也许是管中窥豹,也许是步人后尘,还望方家赐教。

文学是作家人生经历的结晶,也是他醇厚生命的再现。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学的感受也就是对作家的感受。从感受中,如果我们能挖掘出作家的人生内涵,就会多一份智慧,然后以这来锻造自我生命的厚度,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就会多一份魅力。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家,应视为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种责任。

本来,感受作家也就是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一个方面,无须再去赘述。然而,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已成为一叶远逝的孤帆,被师生们遗忘了。教学时,许多教师往往把感受的焦点集聚在文本本身从字面上所折射出来的意蕴,而漠视了作家的存在。作家的人生经历,创作时的情绪抑或他的人生信仰,在课堂上倍受冷落。殊不知,漠视了作家也就意味着漠视了一种文化与文明,一种精神与真理。因为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凝结了作家创造时的哲思与体验,它一般处于文本的最深层,而作家创造作品的时间对于我们解读作品的时间来说,不管二者相距多远多近,都是“过去式”。有时,单单凭借文本的字面意蕴去认清一个作家的过去,远比预测自己的未来还要困难得多。认不清作家的过去,就会模糊作品的真正价值,甚至还会有误解,这样,作品的魅力就会受到弱化。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有些读者以为它的主题是在宣扬雷锋精神,其实,只要我们切身感受一下彭老创作本文时的思想情绪,便知不能把它的意义仅囿于雷锋精神的范筹。本文写作的时间大概是“文革”时代刚刚过去。彭老七年的牢狱生活刚刚结束,“伤痕文学”渐起盛兴,许多作家纷纷以“文革”时期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创造,直接倾吐自己积压于心的苦闷,但彭老却把笔触伸向了抗战时期的云南边境生活。那时,虽说是战争年代,条件异常艰苦,但人们却能彼此关爱。而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人性反而遇到了扭曲,生命反而遭到摧残。彭老深感悲哀,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写起了《驿路梨花》,我想,其目的是表达一个饱受“十年文革”苦难生活的作家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生命报以珍视的呼唤,而并非只在宣扬雷锋精神。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可等闲视之。

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感受作家的问题。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把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用嘴巴读一下,或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来,然后便了然无事,不再问津,是不妥的。读出来的投影出来的只是一种信息,一种符号而已,对学生而言,充其量只是了解,根本谈不上感受。教师可提前布置学业生去搜集一些有关作家作品的材料。并且告诉他们要有取有舍,作家的出生日期、职业、著作情况等只要有个印象即可,不必作记录。待上课伊始,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成果相互展示出来,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彼此谈谈自己所搜集的材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与别人所搜集的有何不同,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也可针对别人所搜集的材料作点评价等等。对话的过程可能较短,但课堂效应却与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那份“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技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过如此的酝酿,学生再去感受文本,必然会别有天地。

现在,封建的桎梏已经砸碎,各种思想的禁锢也被冲破,精神自由的春天早已是莺歌燕舞。当今学生,青春不再有防线,精神也不再有枷锁,他们喜欢想我所爱想的,喜欢说我所爱说的,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权力。基于此,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尽情地表现自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和过去要求学生唯师是学的做法确实有着天壤之别,是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如今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太过于“尊重”了。不管学生的表达是如何的狂乱,想象是如何的荒诞,都不加分辨,一概肯定,造成的局面异常尴尬。看来,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之时,也应慎重,切莫哗众取宠。把“尊重”当作了时尚而刻意求取。

首先,学生独特的感受离不开文本基本的意蕴。江水因为有了岸的约束,才会人东流;曲木因为有了绳的准量,才会成其直。世间万物皆有所规。感受文本也应同此理。它必须要遵循文本所提供的基本意蕴,否则都是无意义的。对于文本的基本意蕴,要么是学生并非真的不了解,只不过在我们一再强调“阅读要有个性,思维要有创新”的鼓励下,学生的头脑中涂抹上了盲从的色彩,使得他们好于“标新立异”,以获得一阵掌声,赢得一份青睐;要么是学生在初步阅读几次后,仍然很难把握准确,成了迷途的羔羊,于是带着一份真诚求知的心态说出自我的感受,期待教师的指点。若是出于盲从,我们教师要勇于端正学生的观念,用委婉又充满善意的话语让其返朴归真。若是出于求知,则要善于点拨。点拨的语言不宜直截了当,要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和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相关的生活体验渗透其中,循序渐进地让他们质疑、释疑,从而为这些“迷途羔羊”找到来去的路。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要能为自己的成长给予丰富的滋养。勿庸讳言,当今社会,一些道德遭受了沦丧。一些信仰出现了危机,一些功利得到了崇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造成他们在感受某些文本时出现了偏差。本人在执教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时,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行道树因自己的奉献精神苦了自己,却幸福了他人。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有一个同学说:“行道树的付出是不值得的。它委屈自己,不但成不了参天古木,而且还得不到人类的回报,如果是我,早就不干了。”真是让人忧虑。如果我们还要去“尊重”的话,那“尊重”就成了纵容。当纵容的星火在教学中一旦蔓延成燎原之势

时,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便会随之滑入泯灭的边缘,尊重就由爱变成害了。遇此情况,我们的教师还得借助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赤心之子,他们为社会,为人民而甘愿燃烧青春,挥洒热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在精神文明的苑地中铸就了一座座丰碑。广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出黑板报、收看电视新闻、编演小品等活动,向他们宣传,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洗清他们思想中的尘埃。

自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受到尊重以来,语文课堂成了“多极化世界”,语文教师的“霸权主义”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有一个事实,无论你怎样看待,都必须承认,语文教师的“霸权主义”的逝去,并非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也要一同被淹没。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离不开教师教的,而教艺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笔者认为,记录学生感受,也许是探索中应该做到的一点。可惜我们都做的不够。由于不去记录,当记忆在岁月的浸泡中褪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学生的感受搁置在最深的角落以致遗忘。你可以遗忘每届学生的容颜。但不允许遗忘他们的感受。遗忘了他们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为此有了真正的珍视,你也会多了一份教学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今日学生的感受,对充实我们未来的人生,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诚如一位哲人所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推而言之,人间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人生感受的多样化。学生的人生感受之于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教师都能持有一颗耐心,课后把学生感受中的哲思小语记录下来,并时时翻阅,用心感受,它必定会一次次触动你的心弦,一次次启迪你的心智,让你发现,自己生命中原来也有平凡与渺小的存在,于是,你会去不断的努力,努力摒弃浮躁,淡泊名利,默守教坛,甘于奉献,从而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业绩;也会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对学生的认识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于是,你会不断地去反思,反思自己与学生交往中到底还有什么缺陷,又该用怎样的言行去缝合,从而进一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唱弹更加美妙的师生关系之歌;还会让你发现,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些问题的设置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你会不断地去改进,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力求使今后的问题设置最大限度地科学化,从而换来你教学技艺的新境界。总之,记录学生的感受,你会在从教路上日有所新,日有所获。

9.独特的夏天作文 篇九

在夏天,和其他三个季节不同的就是热。每当我站在太阳底下时就会感觉大地就像一个蒸笼,我是里面的一个小包子。在太阳下呆了差不多五分钟,我就会满头大汗,有点头晕起来。这时,我就不会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打开冰箱,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我会情不自禁地说出一个字:“爽。”随即,我会马上拿出一个冰激凌,用舌头去舔一下,冰爽的感觉就会传遍全身各个部位,炎热也被消去了些许。冰激凌的冰爽是我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夏天不仅仅只有享受的味道,还有一种辛苦的味道。

那种味道就是苦。在一些地方,一些农民每天都要冒着酷暑,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天。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会被太阳折磨得汗流浃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他们不会停下来休息太长时间。从他们头上滴落的滴落的汗水,里面都有许多苦的成分,又有些许的酸楚。骄阳似火,他们的汗水滴落到了田地里……

10.独特的母爱作文 篇十

我望着母亲在楼下奔走的身影,心里犹如一群海鸥振翅飞过,往事铺天盖地的涌入脑海。

霞光将天边轻飘飘的云彩染红,太阳在地平线上挣扎,伶仃的孤鸟掠过枝头,静谧而平静,却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

我们家生活拮据,母亲在家附近找了一些零工赚钱,平时她都会在六点之前回来,这天也算是个意外了。我坐在不大的房子里,望着窗外,看天色有由橘黄到漆黑,夜空中挂着几颗黯淡的星辰,静谧而浓厚的夜就那么倾泻下来。

忽然,一滴雨水从空中掉落,紧接着雨势大了起来,千千万万滴雨水像从山坡上奔跑下来的野马,来势凶猛地落下来,我眉头紧锁,心里生出一丝忧虑,最终下定决心,冲出家门,奔到雨幕中寻找母亲的身影。

夜是那么的浓,雨又是如此的大。可我却看见母亲在风雨中奔跑,干瘦的身躯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她的怀里护着东西,冒着雨,任雨水在她苍白的脸上拍打,却奋不顾身地向我冲来。从那时起,母亲那道奔跑的身影,便成了我心中的风景。

当我们回到家时,我才看见了她的狼狈不堪,她浑身都湿透了,头发黏黏地贴在脸上,嘴唇冻的发白,我伸手抱住了她,许久,才松开。她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袋子,打开一看,里面都是一些吃的,她摸摸我的头,说:“乖,吃吧,妈不饿,我们开开心心的过完今晚,好吗?”。我重重的点了下头,心里漫起悲伤,眼底发潮,因为我知道母亲又要去外地打工了,又要离开我了。

时光荏苒,岁月翩跹,转眼间,又到了一个盛夏雨季。

我撑着伞,站在车站外,看着向我奔跑来的母亲,心里油然而生的喜悦,最终都被脸上的笑容代替。

母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夜晚不经意抬头发现繁星满天,路过公园时落花纷飞铺成薄毯,雨后太阳给天空刷上一道彩虹……这些年来我看过的无数风景,都不如心中留着的风景一丝一毫。

11.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十一

“教”与“学”才能贴得更紧,师与生才能一起敲响和谐互动的美妙钟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引导

说起上公开课,很多教师都会说:“我最怕课堂上出现学生说出的不是我需要的情况。”是呀,虽然学生的思路是独特、精彩的,但由于不是课前预设的,教师往往措手不及,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于是,一些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说出的”,强行引导成“教师需要的”,最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我也觉得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直到有一次听公开课,促使我改变了观念。

那次听课,我坐在一位男学生小迪旁边。执教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内容是三上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课始,教师让学生尝试探究问题:2件衣服,3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大部分学生按教师的提示用彩笔画图,以图示法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而我身旁的小迪思考了一下,并未画图,而是很快用字母表示出了搭配方法。我和几位坐在他旁边听课的教师都为他这种简明的方法叫好。教师到学生中搜集要展示的作业单了,我们都鼓励他:快递给老师!小迪自信地把作业单递给教师,但教师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下却没接,转身展示出搜集到的其他作业单,清一色都是用图示法表示的。有的画出衣服、裤子,有的以数字标号代替衣服和裤子,再用箭头分别连接。

交流了第一种思路:从衣服搭配裤子来考虑,1件衣服分别与3条裤子搭配有3种情况,2件衣服共有6种情况。接着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思路吗?”小迪满怀信心地举起了手,如愿以偿地被教师点到了名,他兴奋地说:“①和③。”我们几位看过小迪作业单的教师都知道,他想说的是直接用数字标号来描述搭配方法,①和③,②和③;①和④,②和④……没想到执教教师说:“①和③,噢!刚才我们是从衣服出发考虑,如果从裤子搭配衣服来考虑呢?”很明显教师没有理解他的思路,以为他是指1号衣服和3号裤子连线,于是,就把他往自己需要的思路引导。小迪迟疑了一下,忙改口说:“③和①、③和②。”他以为这样说教师会明白他的话,没想到教师高兴地接过小迪的话说:“是呀,3号裤子先与1号衣服搭,再与2号衣服搭。”同时在图上画上了箭头连接,这下小迪完全明白了教师的思路,就顺着教师的意思往下说了:“4号裤子与1号衣服搭,4号裤子与2号衣服搭……”小迪终于说出了教师需要的思路,教师高兴地肯定了他。小迪的独特思路在教师“巧妙”引导下成了教师想要的思路,顺利完成了教学。

巩固练习有一题:从学校到小明家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图上左边分别标有A、B两条路,右边标有C、D、E三条不同的路。同学们都在图上用线条直接画出走的路线来表示不同的走法,小迪则轻松地用AC、BC、AD、BD、AE、BE表示。教师巡视时,终于发现了,称赞道:“你太厉害了,把教师的好办法都学去了。”小迪早就想到的方法没想到也成了从教师那儿来的,听了这句表扬的话,我想小迪肯定很郁闷。

不难看出,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设计等方面费尽了心思,加上教学中的“巧妙”引导,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可谓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吗?作为听课者的我,这堂课我陪同小迪一起经历了:刚开始为自己独特的方法自豪,结果却被教师拒收。接着有了机会展示时又被强行引到教师需要的思路上。最后总算得到教师的肯定却是“学了教师的好办法”。可以想象通过这次“打击”的小迪,今后也许会少了探究的欲望,开始游离课堂,因为自己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的道具。

课堂当“以生为本”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学生说出的”应该都是“教师需要的”,为什么教师会拒绝学生的某些“说出的”呢?也许是教师怕学生说出与自己教学预设不符的思路,打乱教学,花费过多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也许是怕学生说出独特的思路,自己无法机智应对,一时乱了阵脚,让自己出丑;也许是……这其实本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孰轻孰重的问题。课堂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很多像小迪这样的学生,他们展现出独特思路,并非异想天开,而是独创意识的体现,值得教师精心呵护。

12.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独特视角,发现美,人才成长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改变视角寻找美

走进生活,贴近大自然,因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课堂。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生动形象、绚丽多姿,如果学生的视角一直被平庸所蒙蔽,作品也就无美感可言了。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改变视角去发现美。

【记一次摄影社团活动】新学期刚开学不久,学校的摄影社团组织第一次校园外拍活动,社团成员如约而至。可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是,我将本次活动的地点限制在学校大操场的草坪上,广阔的草坪显得有些荒芜。同学们毫无兴趣地拍了几张照片,也无美感可言。有的同学干脆拍了几张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照片。我知道良好的教学契机来了。于是便叫来社团团长,通知社团成员到活动室集中。我在黑板上写上了这样一行字———“用独特的视角发现美”。然后启示道:“你们之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所获甚微,原因在于你们的观察视角出现了问题,大的草坪内容不少,怎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它呢?”学生们若有所悟,我继续开导,摄影讲求用光,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去尝试;摄影讲求角度,我们可以调整机位,尝试你没有拍摄过的角度……经过一番引导,学生开始兴奋了,顿时有了很多的想法。一周过去了,学生果然受益匪浅,他们的作品唾弃了平庸的视角,令我喜出望外。有从高空中俯拍草坪的;有从局部着手拍摄几根狗尾草,并采用逆光效果;有躺着草坪上拍摄天空的;有拍摄晨曦中小草叶尖上欲滴的露珠;有描绘新老小草对比的摄影作品;有刻画野花上七星瓢虫的;有仰拍草坪上迎风飘起的蒲公英;还有系列特写学生在草坪上各时段活动的情景……此案例足以说明视角是发现美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贴近生活,只是给学生视角的平台,改变视角,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才会变得无限精彩和美好。

二、比对视角,在艺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会体现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表现出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笔者常选择一些艺术家创作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去练就独特视角,欣赏并发现蕴含其中的美。如高中美术欣赏中,欣赏画家莫奈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现实图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如何创作,然后再将画家的作品呈现。通过视角的比对,学生一定会惊叹莫奈不愧为“印象派”之父。画家用独特的视角去表现不同时间段,事物所呈现的不同光色变化,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色彩变化规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使学生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比对与艺术家视角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如此以往,部分学生会设法将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创作引导,拓展学生审美视角

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不能停留在基础技能训练中,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拓展学生审美视角融进基础技能的训练中,才能使美术教学和审美教学水乳交融、自然渗透,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一次在学生进行静物创作中,发现几个学生争抢着同一个角度。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迅速地解决了矛盾。我将一只手举在空中,慢慢地旋转,并问你们看到的是不是同一只手?每个角度手的形态一样吗?为什么要挤在同一个角度去创作?几个连续的发问让学生一下明白过来:单一视角只能创造平庸作品。拥有独特创作视角,还需要让学生加强学习,不断领悟,以达到开扩视野的目的。也许大家都想自己的作品能够匠心独运,在中国画家中就有不少案例可用来引导学生拓展审美视角。如宋代画家李唐在创作“深山隐古寺”时令人折服,他没有描绘深山和古寺的细节,而是从描绘两个和尚担水,在去往古寺的山径上入手,改变常人的创作视角,另辟蹊径,深刻体现了诗中的意境。除此以外,在引导学生创作时,我们还可以从探究材质与事物肌理等方面入手,开扩视野,巧妙运用,定会让你收获良多。

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形成对学生积极的影响

想要学生能够用独特视角去发现美,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因为教师承载着在知识与学生的视角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的重任。如果学生面对一个面若冰霜的老师,一个不会引导的老师,学生怎能各抒己见呢?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互动,以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让他们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要俯下身子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迎接困难与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描摹等基本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在美的认识,学生体会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内涵,就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现力。只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才有可能创造美、表现美。只有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艺术教育讲求张扬个性和创作性。教育者不能生硬地传授知识,空洞地讲解做人的道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人作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13.独特的风景的作文 篇十三

第二天清晨,我偷偷跑出家门,想在附近走走。秋已至,不,是秋已深,叶已落。满目凄凉,甚至说是凄惨也不为过。如此了无生机使本想散心的我变得更加烦闷不爽。不知不觉来到了小区后的土山。刚想抬步离开,远处的一抹金黄吸引了我的目光,跑近细看,是从野菊花!它们在荒凉的枯草丛中灿烂的开放着,它的香气不是那种让人烦腻的香甜味,而是质朴天然,还夹杂着丝丝甘苦。为这个肃杀的季节添上了一层金黄的暖色调,这是灿烂的、热情奔放的色彩,让人移不开视线。我的心情不再那样压抑,而是随着它们渐渐“活”了起来。

望着眼前的金黄,我想起了一千年前的那个落第秀才,同我一样带着抑郁的心情,当他策马在山间狂奔时,那在猎猎的秋风中傲然怒放的野菊花蓦然闯入眼帘,顿时爽朗了他的心情,多日的萎靡困顿一扫而空,在呜咽的西风中,他壮志豪情,作诗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菊花不再是草木之花,而是傲天下的霸王之花!

回看我眼前的这丛菊,似也有了一股豪爽的劲,点燃荒凉的秋月,点燃我的内心。

抬头,清爽的秋风将天吹得更加高远,也为我吹来了几分爽气,风中夹杂的野菊香沁人心脾。

14.关于独特的作文精选 篇十四

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但他却是独特的。

千古风流人物,他们的突出,来于他们的独特。独特是无法改变的!

广大的宇宙,是无边的,微下的尘土,空气是不同的。人类当然也是不同的,就像他、她、老人、成人、青年、儿童,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独形侠”可以大胆的说:“我们不一样”!

地球也是独特的,宇宙是个大世界,有恒星,中子星,有黑洞,有珈玛射线,有超星系,在这么多的地方只有一个地球。

独特是神奇的,就像你不可能回到过去。

独特的自己一定是最好的一个,独特的人生,走的就是一条独特的路,没有人可以指定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你在这一刻,下一刻,上一刻做的一件事就是一个今后再无人做的事,它就变成了独特,独特一点也不难,因为你就是独特的。

15.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十五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级应该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文化的班级, 是一个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班级, 是一个有凝聚力、有爱萦绕的温馨家园。要做到文化立班、文化强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三个第一次”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好时机。

1. 第一次亮相

第一次亮相包括教室的第一次亮相和班主任的第一次亮相。

教室是一个班级的载体,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第一次精彩的亮相, 会给全体学生一个很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 开展之初我精心地布置了教室。首先, 将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 并在教室前后摆放一些绿色植物, 让教室充满绿色, 充满青春的气息。然后, 在前面的黑板写上:“亲爱的新同学, 欢迎来到新家:七 (16) 班!”并用彩色粉笔画了个精美的大房子, 房子中间写上了我的名字, 陆续到来的新同学就在房子里写上自己的名字。我在教室的左右两面墙贴上了蓝底白字的名言以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 即“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当学生一进教室, 看到自己的班级格外漂亮, 会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与老师、同学的名字一起写在一个大房子里, 会立即有一种被这个班级接纳的归属感;当学生认真阅读墙壁四周的名言时, 成为优秀的渴望和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开创者, 班级文化的缔造者, 也是班级的向心力所在, 而且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上班主任而接纳并融入班主任所在的班级。因此, 班主任的第一次亮相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让自己第一次亮相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作自我介绍时要富有新意, 要有文化内涵, 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喜爱。

2. 第一次主题班会

“让班级成为学生终生留恋的温馨家园”是我建设班级的指导思想。有爱有温度的班级才会有人气、有活力、有潜力。在刚开学的三天入学教育中, 我精心组织了以“精彩秀自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秀出自己, 并要求每个学生表演完后就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签名。精彩的班会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与欣赏他人的同时也喜欢上了自己所在的班级。

3. 第一次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可积淀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精神”, 也可激发学生空前高涨的热情, 促使班级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 从而把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旦有了这种班级精神, 一个集体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和动力。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抓住班集体亮相的每一个机会, 让成功的集体活动成为推进班级发展的催化剂。我班开展的第一次活动是“广播操比赛”, 这是在刚开学就计划好的活动。我提前安排并参与了他们每一次的体育课, 及时辅导一些动作不到位的学生。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 我班拿到了一等奖。集体活动不仅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也增加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1. 班主任寄语

作为班级文化的引路人, 我经常说的一些精炼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言语常常被学生称为“沈老师语录”, 很多学生甚至把它们作为“座右铭”。如:“只做第一, 不做第二!”“每个人都是16班的一张名片。”“一步领先, 步步领先!”“注重了过程, 结果一定不差。”“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根据本班的班情, 我把班主任寄语定为“含泪耕耘的人必会含笑收获”, 并把它贴在教室门口。

2. 征集班级的文化符号

在班级成立之初, 我就面向全班征集属于七 (16) 班的文化符号。通过几轮筛选, 我们确定了班级目标为:“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让奉献成为一种常态!”班训是:“创最优的集体, 做最优的自己。”班级口号是“1616一支独秀, 1616我最优秀!” (在每天放学时班长会带领全班同学大声喊出班号来鼓舞士气) 班歌是学生自己写的词, 用的是《一千年以后》的曲;参与班徽制作的学生很多, 最后全班投票选出了班徽。学生在这些征集活动的参与中, 有着一种作为班级主人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就感。

3. 细心布置班级墙壁和角落, 让每堵墙、每个角落都会说话。

为了发挥环境教育的隐性作用, 让班级文化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 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美化教室环境, 让每堵墙、每个角落都会说话。比如“我来夸夸你”评比栏, 它激励学生讲文明, 有公德, 有自信, 会欣赏他人的长处;“作业展示栏”中的作品定期更换, 它是学生的骄傲;“留住我们的感谢”栏, 记录着学生给他人的关怀、帮助, 也记录着别人的感激;“互动空间”中, 有老师寄语, 有学生心愿等;“班级小家务”栏, 展示着班级公约、清洁值日表、课程表, 它是班级常规管理的主阵地;“挑战IQ”栏目中, 孩子们讨论着数学好题……每学期, 我总会根据学生、节日、季节的变化更换着教室的宣传栏, 充分发挥它们的隐形教育作用, 让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每一个学生。

三、建立班级制度文化

一切文化都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 要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所接受, 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教育灌输, 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硬性制度去加以规范和约束。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 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作为班级文化的表征, 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因此, 我们要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 制订出了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

七 (16) 班班规是由班干部讨论后制定并提交给全班学生进行表决才开始实行的, 并且在实行中不断进行了完善。我们的班规包括学习、活动、卫生、安检、仪容仪表、午休等各个方面, 并进行了分数量化。“班风正, 学风盛”, 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我们在常规量化中创设了很多奖励机制, 尽量减少惩治手段。因为利用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在班级量化考核中采用多加分、少扣分的原则, 每周评出一名常规之星, 每半学期评出十名“常规标兵”, 到期末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用常规分兑换奖品, 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整合家长文化资源

一个班级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大力配合。我班成立了家长QQ群, 在班上有大型活动时, 我常常会邀请一些家长来参与, 让他们更加了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每次的家长会, 我都会编辑一本“家长会手册”, 标题为该次家长会的主题, 如“共创七 (16) 温馨家园”“孩子已扬帆, 你我共助航”“因为您, 16班更优秀”等;在班级做“研究型课题”时, 我会请有专长的家长来做讲座, 在“石榴花开”班刊创办时, 我也会向家长们征集稿件。家校的共同努力, 有效地增强了教育合力, 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6.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十六

一、原型启发,唤醒独特体验

原型启发是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唤起想象,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利用图画作为原型范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来给图画起名字,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独特体验。

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叫什么名字,家长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个名字?”有学生说:“我叫蒋微,生下来的时候很轻,只有4斤6两,而且父母希望我一生笑微微的,所以取名叫蒋微。”有学生说:“我叫卢胜蓝,我的名字出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有没有给自己养的小宠物起过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有学生说:“我养了一只小乌龟,因为喜欢看日本动画片《忍者神龟》,所以我给小乌龟起了个名字叫忍者。”学生交流结束,我进行小结:“每一个名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含义,起名字是一门艺术。”

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让学生思考:看看图上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由于前面导入的铺垫,学生根据自己观察思考后的体验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快乐的一家”“乡村”“美丽的村庄”“闲居”“农家乐”“勤劳人家”等等。从学生起的名字来分析,有的学生的注意力着重于图上的景色,有的学生注意力着重于图上的人物,有的学生兼顾了景物和人物;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起名字,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间接经验起名字。不管名字的优劣,这些都是学生的“童心”感悟,我从不同程度上都予以了肯定,意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中就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自悟诗情,生成独特体验

自悟诗情是建立以随机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去鉴别自己理解的正误,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生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学生读通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生6人一组,按“U”字形分布就座):“刚才读诗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还不懂的地方。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学生的质疑用电脑打在投影屏幕上,继续讨论:“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次交流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难之处结成合作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成合作小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范围结成合作小组,只要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行。

理解了词的意思以后,我让学生再读读词,看看图:你感觉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有的学生认为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有的学生认为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也有学生认为“大儿和中儿”最有情趣。通过交流,多数学生认为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特别有情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和同桌讨论讨论,再分角色练习表演。表演时,学生有的说:“老头子,你看看我们的儿子多么勤劳呀,你看老二的手艺多好啊!今天他编的鸡笼一定会卖个好价钱。”有的说:“老伴啊,这辈子我们总算没有白活,你看我们这儿的环境多么优美,空气多么清新,再加上三个儿子又是这么听话、孝顺,我们过的简直是神仙的日子,我呀,知足喽!”有的还这样讨论:“你看看我们的小儿子,多么可爱呀!他正趴在池边剥莲蓬吃呢。”“是呀,老大学了种田,老二学了手艺,你看让老三学点什么呢?”“我看还是让他读书吧,说不定他将来做了个一官半职,我们两人还可以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呢!”虽然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用稚嫩的“成人”语言,加上并不协调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对词中情趣的感悟,但或多或少这些都能体现出学生自己形成的可贵的独特感悟。

三、再现诗境,交流独特体验

再现诗境是给学生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浓缩的文言诗词,改编为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来交流他们的独特体验。

我根据词中的6句话分别画了六幅画。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思、交流了词中最有情趣的词句以后,我让每一小组的组长给小组中的成员发一张画,并且告诉同学们:“每一组同学手中的画可以合成一本情节完整的连环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手中画上的内容给这幅画配上文字说明(意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对词中情趣的感悟,用看图写话的形式来交流自己对词的独特感悟),看哪一组写得又快又好,老师会选择写得既快又好的小组上讲台交流。”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学生首先根据自己手中的连环画排出了顺序,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为手中的图写话。

有的小组这样写道:“连绵的山前有一座低矮的茅屋(第一句)。茅屋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地流过,小溪的边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第二句)。茅屋前坐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位老人好像喝了一点酒,正在快活地交谈着什么,这是谁家的老人呀(第三句)?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给豆子锄草,来年豆子一定能够获得丰收(第四句)。他们的二儿子正在认真地编织着鸡笼,你看他编得多么精致呀,我想它一定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第五句)。屋前的池塘里,荷叶挨挨挤挤的,粉红的荷花开得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众鼓掌),你看他们的小儿子多么可爱呀,正趴在池边剥莲蓬吃呢(第六句)!”这样通过合作连环画的形式,让学生在感悟的优劣互补中,交流、强化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配乐吟唱,表现独特体验

利用古代诗词原来都有的固定曲调,给这首词配曲进行吟唱,从而让学生想象词中动人的情景,品味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经历自己独特的体验。

当学生交流了各自小组的连环画以后,我这样引导:“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一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已经失传,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来唱,同学们想不想听听?”于是我就用屠洪刚演唱的《中国功夫》的曲子来唱这首词。唱完以后学生还想听,我就用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的曲调来唱。在我唱时,有许多学生在跟着哼唱,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既然这么多同学想唱,就请同学们把这首词填进自己熟悉的曲子中去唱一唱吧。”一时间,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歌声不绝于耳,学生都在用自己熟悉而又恰当的曲子表现着自己对词《清平乐·村居》的感悟。然后,我请同学来唱给大家听听。有的学生用《蓝猫淘气三千问》的曲调唱;有的学生用《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调唱;有的学生用《蜗牛和黄鹂鸟》的曲调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学生用刚刚在音乐课中学的一首曲子《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的曲调来唱。无论是从歌曲的题目,从曲子的韵律,还是从歌词的意思上看,它都与《清平乐·村居》的内涵是那么神似,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这样,通过诗词与音乐的整合,让学生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改造,把生活世界、间接经验转化,通过吟唱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独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的了,它已扩展至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17.一道独特的风景作文 篇十七

别忘,你是独特风景!

不是隐藏于云海峰峦之后,不需躲藏于青树翠蔓之中,不必潜藏于大海深水之下,你就是巍峨峰峦上的一块石,就是苍泉林莽中的一株树,就是浩瀚海洋里的一滴水。你的存在,就已拥有世间所有的景致。

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永远不能改变自然美,谁不知,“梅花香自苦寒来”它坚定的信念造就了梅花独特的风韵;“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它进取的精神造就了野菊独特的野性;“一枝红杏出墙来”,它不羁的性格造就了红杏独特的丽姿。你,不必仰视他人,忽略自己,只要相信自己,看到自身独特的自然美,明白自己不比别人差。

花开,蝉鸣,叶落,雪飘,是赋予四季的自然美。它们在自己仅有的时间里,展露出各自的个性、风采。如今,虚假的谦逊、模仿、伪装,使人无法看清自己,似复制的图画,找不到作家原有的意境。

对“曾经沧海难火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特别感受是为何?其来源各自别具风采的个性。让个性、风采陪伴你吧,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给凄凉的环境以美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在有限的日子里,只知完整时给人启示,粉碎时给人警醒,你不比别人从多,也不比别人少。

18.独特的夏天作文 篇十八

夏日的莲池不同于四周的火热,它带着一丝沁人心脾的清凉。涟漪在水面上荡漾,那是鱼儿在水中留下的足迹,亦是蜻蜓在水面舞动的脚步。绿荷轻轻漂浮在水上,好似护佑着子女的母亲,为鱼儿遮蔽了骄骄烈阳。迎风的夏莲伸展着美丽的花瓣,晃动着轻盈的身子,翩翩起舞。那莲瓣上的艳红与粉嫩,因着余晖的晕染,惊艳了我的眼眸。

夏日的树林不是春日的嫩绿萌芽,也不像秋日的红枫如火,更不似冬日的银装素裹。夏日的树林带着透亮的翠绿,带着林间的清幽和那欢快的蝉鸣。绿绿的树叶被阳光照得发亮,带着散开的余晖,映入人的眼帘。轻风抚过枝头,那飞扬的绿意,迎来人们由衷地喜爱和赞美。听,夏日盛宴的交响曲已悄然开始。清脆的蝉鸣,声声的蛙叫,阵阵鸟儿的欢唱,多么动听,多么美妙!潺潺的小溪也来凑个热闹,活泼的溪水撞击石头,发出泠泠的声响。调皮蜜蜂飞来飞去,嘤嘤嗡嗡,韵味悠长。这,是夏日独有的交响曲!

夏日的天气最是喜怒无常,像个小娃娃,一会儿哭一会笑。上一秒睛空万里,下一秒就有可能乌云满天,雷雨交加。夏日的天气是它随性自然性格的体现。

19.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十九

学生学习和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生与形成”“巩固与深化”“建构与发展”三个阶段。为了使学生真实、有效的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丰富发生之初,引导“感性形成理性”。

小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达到一定数量和一定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地开始了。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新知、体验新知,就要提供充分准备的感性材料,突出本质属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如下的思考过程:

1. 问题引领

教师提出猜想: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怎么找到的呢?它的大小,同哪些因素有关?猜一猜,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该怎么去寻找呢?

通过开放问题的设计,激起每位同学主动思考的心向,并带着这样的思考探究,主动开始探究之旅。

2. 主动学习

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主动迁移,动手实践。他们自主选择身边的活动材料,分别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填补长方体空间,并想办法纪录实验的结果。同学们探究的热情很高涨,人人投入了思考与实践中,不少同学自主作表,整理和统计数据。

教师课前提供了许多不同规格的长方体,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猜想有了依据,学生的思考开始走向深刻。

3. 自主发现

依据学生们对数据极为敏感,他们不仅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所用长方体总个数,还学会了下结论,提炼出既然长方体总个数等于长、宽、高三者的乘积,那么长方体体积就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样的归纳、分析、概括中学生们自主发现的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4. 问题解决

此时,学生用这个公式试算长方体体积,验证公式,尝试用字母表示公式。这样,学生在猜想、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较好地形成了新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沟通内在关联,促进“已知形成未知”。

数学知识纷繁复杂,学生也不可能都能经历“感性形成理性”的抽象概括。这时,抓住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捷径。虽然它是从理性到理性的,但其进程却反映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从已经获得的判断中进行逻辑推理去获得新的判断。

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可组织如下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1. 问题解决、唤起经验

新课伊始,组织学生常规积累。解答有关的整数、小数应用题,唤起相关知识,明晰数量间关系,说明问题解决的道理。

(1)有苹果4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千克?

(2)有苹果4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1.5倍,梨有多少千克?

2. 创设情境、激起冲突

3. 讨论交流、形成新知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从而概括出此类问题也用乘法计算。

以上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基于意义关联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充满了生长与发展的气息,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三、精选有效练习,助推“建构与发展”。

知识初步形成以后,还要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提供变式、反例,进行比较等,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演绎,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高程度的概括,从而日益深化,实现建构与发展。

1. 提供相宜材料,完成“特殊到一般”

数学学习中,很多时候都经历着“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过程,学生通过推理获得新发现。如“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知识,都经历着这样的思维过程。

再如“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活动,学生们经历了大量材料的积累、发现。如学生计算15×404、404×15、23×30、30×23、80×200、200×80等算式,比较中归纳形成:a×b=b×a的公式。

2. 注重说理训练,外化“一般到特殊”

当然,学生理解概念、领会原理、掌握方法、形成新的结构群,不仅要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还要经历回归特殊的演绎过程。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说出的结论或结果是否正确,忽略对于怎样把一般原理运用于个例的演绎推理的观察,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说算理,则是发挥语言这一表达思维的工具的作用,完善知识、能力等建构的有效途径。

20.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二十

一、拓展习作空间,实现写作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1.组织活动,参与生活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必要的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每个学期笔者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哪怕是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组织的“六一”游艺会、国庆知识竞赛等,利用中队活动召开“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部过程,真实体现其间的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空间,又营造了宽松的写作氛围,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的感受。

2.广泛阅读,拓宽思路

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大量阅读,可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增长知识见闻。平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力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如《安徒生童话集》《天方夜谭》等,让他们快乐地遨游于书海。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就越宽,知识面就越广,习作空间就越开阔。

二、鼓励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个性化,学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反过来,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少写命题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拟题,让作文选题更具个性化。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或是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怎样写好……无形之中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了作文的可怕和困难。若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见物思主或触景生情,此时的感受、想法才是最真实的。因此,笔者这样引导: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想起中秋节吃月饼的情景,有的想起“六一”儿童节时的某个同学等等。至此,笔者提出习作要求:将你在节日里的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这样学生就放开了手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又如:笔者在讲台上放了一个闹钟,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后确定自己写什么话题,用什么形式来写。有的学生写《闹钟的制作原理》,有的学生写《闹钟的自述》,有的学生写《可爱的闹钟》。同一素材,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每一次这样的习作,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一次张扬,创新的萌芽也便有一次破土而出的机会。

2.多些放胆文

放胆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让学生从写话、习作到写作,都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让学生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感受,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傍晚,我家的小鸭子没回家,我想它们大概是和别人家的小鸭子玩得太高兴,忘了回家了吧!我赶紧到邻居家去找,果然不出我所料,十几只鸭子正玩得开心呢!我把它们往回赶时,它们还依依不舍地回头说:“伙伴们,我们明天再见!”多么有趣的一段话啊!童情反映童心,才显现出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又如:学生写《我的一家》,分别用颜色代表妈妈、爸爸和自己,并配上插图……各种各样的写法,突破了僵化的文体藩篱,体现了个性的风采。

三、指导想象作文,展示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想象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1.创设情景想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常创设一种情景,要求学生根据这种情况,借助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然后构思写作。例如: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纷纷干起活来,这时甲打水在楼道的拐弯处和乙相撞了,水泼了乙一身:①假设甲和乙是同学;②假设甲和乙有矛盾;③假设甲和乙不认识。根据假设,分别想象出甲和乙当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并写出不同立意的片断。

2.合理运用假想

假想的合理利用,能给文章增辉添色。笔者设计一些假想性习作题目,如《假如我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是孙悟空……”“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棵树……”见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补充说:“你们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最想做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思想的闸门立即打开了,他们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他们还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只要注意拓展习作空间,鼓励自由表达,指导想象作文,就会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小细节解决大问题下一篇: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