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8篇)
1.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一
努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开创现代花卉业发展新局面
——2011年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工作报告
江 泽 慧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全面总结 “十一五”花卉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11年协会重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现在,我向会议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关于“十一五”我国花卉业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花卉业抓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契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现代花卉业建设步伐,使我国花卉产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据统计,2009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83.41万公顷,年产值达719.76亿元,每公顷收益8.63万元,比“十五”末2005年分别增长
2.95%、43.00%和 38.90%,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可喜变化。花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浙江森禾种业等一批大型花卉企业,北京东方园林、广东棕榈园林等花卉企业成功上市。花卉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为主的切花生产区域,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和观叶植物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湖北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一些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产区和产品,如洛阳、菏泽牡丹,大理、金华茶花,长春君子兰,漳州水仙,鄢陵腊梅,天津菊花等,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云南已成为我国鲜切花特色大省,以昆明杨月季、虹之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在专业化生产、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逐步显现,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北京市花卉生产每公顷收益达到30万元,成为花卉产业效益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科学技术平台逐步完善,研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到2009年,我国拥有花卉专业队伍14.96万人,比“十五”末2005年增长13.05%。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取得和贮备了一批科技成果。“全国花卉标准委员会”、“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全国性花卉科技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等省(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织花卉育种研发团队,联合科研教学机构与企业协作攻关,搭建了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含笑、杜鹃等一大批花卉新品种相继自主培育成功。截至2009年底,国家林业局共授权花卉新品种167个;截至2010年底,农业部共授权花卉新品种7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玫瑰新品种“中国红”,成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用花。种苗种球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组培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花卉种苗种球生产质量;花期调控技术和促成栽培技术等精准化栽培技术实现了目标花期生产和供应;切花、草花连作障碍攻关取得进展。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各级农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级植保植检机构、花卉重点产区园林研究教学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以协会组织、企业带动、花农参与为基本格局的花卉产业服务体系。中国花协建立了中国花卉协会网、协会各分支机构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四川、河北等十多个省(市、区)建立了花卉网站,基本形成了多层次花卉信息网络,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三)配套加工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出口明显增长
“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园林机械、花卉温室、花卉薄膜,以及花肥、花药、花器、基质和花材等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对于提高设施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国工业和药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9.16万公顷。以菊花、玫瑰、薰衣草、茉莉、桂花等为代表的众多花卉,开发出花茶、香袋、精油等系列化深加工产品,涉及休闲旅游、医疗、保健、食品、日用化妆品等众多领域。2009年,全国花卉出口4.06亿美元,比“十五”末2005年增长了163.31%。产品主要出口日本、荷兰、韩国、美国、新加坡及泰国等。云南、广东、辽宁、福建已成为主要花卉出口基地。俄罗斯、乌克兰、东盟、中东和中亚新兴出口市场正在形成,大批国产花卉经过新疆口岸进入中亚市场。
(四)花事活动蓬勃开展,花卉文化日趋繁荣,引导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正值奥运会、世博会在我国举办,花卉界积极参与两大盛会,开展花卉景观布置,提升花卉园艺技术水平,扩大产业影响力。北京花卉协会在北京奥组委支持下,举办迎奥运插花花艺大赛、“奥运与花卉”论坛等活动,组成奥运花店运行团队,成立奥运花卉配送中心,高标准、高水平完成奥运颁奖用花工作任务。上海市全面推进花卉景观布置,让鲜花扮靓全市区县、主要特色景观道路和花坛花境,以花团锦簇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
中国花协在北京顺义区和山东潍坊市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每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轮流举办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在西安举办中国杯插花大赛。中国花协各分支机构、各省(区、市)花卉协会花事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中国花协兰花分会举办了中国兰花博览会、国际兰花旅游文化节、海峡两岸国兰精品博览会、中国兰花产业化研讨会和国兰敬教师等活动,梅花腊梅分会分别在成都、合肥、青岛和上海举办了全国梅花蜡梅展,荷花分会在九个地市举办了五届全国荷花展,茶花分会在云南和重庆市举办了两届茶花博览会,月季分会在常州举办了中国月季花展暨2010世界月季联合会区域性大会。此外,牡丹与芍药分会、杜鹃花分会、桂花分会、蕨类植物分会、零售业分会、盆栽植物分会、绿化观赏苗木分会、花文化委员会,以及省(区、市)花卉协会举办了行业性或区域性展览、展示、展销和研讨活动。安徽合肥、河南许昌、浙江萧山、福建漳州、山东青州、云南昆明等地连年举办大型花木展会,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产业发展。各花卉主产区充分挖掘花卉文化内涵,将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主题展览展示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以赏花为主题的旅游市场逐年升温。
(五)宏观指导不断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十一五”期间,中国花协组织开展了全国花卉发展中期战略研究,组织编写了《切花月季生产技术规程》等30多项花卉行业标准。北京市、浙江省、云南省、河南省等省市,许昌市等一些地区都编制了区域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组织编制了花卉地方标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规范和指导。北京组织开展全市花卉生产、流通现状以及花卉进出口情况专题调研,建立企业和市场电子档案,规范行业管理。云南省2009年颁布《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条例》,成为我国首部关于花卉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六)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国花卉协会正式成为亚洲花店业协会成员,提高了协会在该领域地位,促进了亚洲地区花艺交流。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亚洲杯插花花艺大赛、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第十届亚太兰花大会。规范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办法,成功申办了西安、青岛和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组织参加了2006年在泰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建造了具有我国江南园林特色的室外展园——中国唐园,并赠送泰国政府。组织北京市、上海市、西安市、洛阳市参加了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花卉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五年,是花卉业地位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五年,也是花卉业实现产业转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效果最为明显的五年。花卉业的发展,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林农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积累和丰富了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把建设现代花卉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题和方向,转变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现代化。现代花卉业在投入上具有资本密集、科技密集、管理密集和人才密集特征,组织上具有工厂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特征,产出上具有高效益、高辐射特征。“十一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现代花卉业的发展主题和方向,使花卉业有了科学的发展目标。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以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积极实现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转变。实践证明,不断开发花卉业的多功能,是花卉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和潜力所在。开发花卉经济功能,就是要突出第一产业中种(球)苗业、高档盆(切)花业和出口创汇型花卉业和第二产业中花卉设施业和花卉产品加工业;开发花卉生态功能,就是要突出发展循环花卉业,走低碳经济之路;开发花卉社会功能,就是要突出发展现代花卉物流业、现代花卉零售业、现代花卉租赁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开发花卉文化功能,就是要突出发展插花花艺、景观园艺等花文化创意产业。
三是在发展机制上,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集、资源整合”推进机制。重点推动现代花卉科技创新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资金投入体系和组织创新体系等花卉产业综合体系建设。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促进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创新、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先进设施设备应用,建立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机制;建设生产体系,就是要不断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建设流通体系,就是要不断发展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业;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就是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营造多元化投融资环境;建设组织创新体系,就是要不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发展新型花农合作组织。
上述成就和经验的取得,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归功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归功于花卉界广大同仁艰苦努力。在此,我代表中国花卉协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花卉业建设的各有关方面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 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效益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没有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特征,花卉产业多功能、多效益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当前我国花卉产业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育种水平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设施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流通体系不健全,花卉物流发展水平低下;花卉业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规范;花卉企业融资和保险困难;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二、关于我国花卉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花卉业发展、全面开创现代花卉业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林业建设,需要把花卉产业作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一方面,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花卉生产和贸易大国,花卉业已成为新兴朝阳产业,被纳入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和《全国林业
发展“十二五”规划》,成为林业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花卉产业作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重要内容的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花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传统花文化,赋予时代特色,不断创新发展,满足时代需求,既是发展我国花卉业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发挥花卉产业消费潜力巨大的优势。花卉从生产、科研、流通、市场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发展花卉生产,可以带动上游种苗、种球、种子产业,下游花卉加工业、花卉物流业和花卉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温室、机械、花肥、花药、花器、花材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渗透到休闲旅游、医疗、保健、食品、日用化妆品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幸福家园,需要发挥花卉产业独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特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花卉不但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它以独特方式愉悦人们心情,阳光人们心态,陶冶人们心灵,净化人们心境,保健人们身心。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花卉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为特点的园艺疗法,可以丰富精神生活,缓解精神压力,改善身体状态,促进心理健康。花卉业这一特殊功能,为我们实现内心和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新思路。
四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花卉产业市场化程度高、比较优势明显的优势。花卉业经济效益显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一个花卉生产者,平均要有若干人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发展花卉业,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实践证明,随着花卉业的发展,花卉产区农民依靠花卉生产走上了致富路。很多农民通过直接生产花卉或为花卉生产提供服务等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过上了富裕生活。
五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农林业主导产业加以发展。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花卉业是一项绿色产业,符合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改变,实现花卉生产模式、价值观念现代化,提高花卉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应有贡献。
六是建立森林城市、园林城市需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产业加以发展。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成为市民普遍愿望,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花卉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绿化美化材料,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这既是城市发展对花卉产业的要求,也是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看到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诸多不利因素。一是城市迅速扩张导致自然资源紧缺,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成本快速上升,从而削弱了我国花卉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二是发端于城郊和农村的花卉产业发展,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因素制约。三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花卉生产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约束。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卉业面临消费需求升级、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国花卉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花卉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关于“十二五”花卉业发展思路和2011年协会重点工作
基于对我国花卉业发展新形势的判断,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花卉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花卉业建设为核心,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布局、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构建花卉良种选育推广、现代花卉栽培技术研发推广、花卉产业集群、花卉现代化信息系统、花卉文化等五大体系,不断提高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提高品种创新能力,开展花卉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保存工作,在保护名贵珍稀种质资源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潜力大、推广性强的名特新优品种。
二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注重商品花卉品种收集与保存、花期调控和花卉采后保鲜、冷藏、包装、运输、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
三是着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保证花卉生产基地、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标准等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重点发展花卉种子(种籽、种苗、种球)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切花切叶、盆花、盆栽观叶植物、盆景、花坛植物、绿化苗木中心产区基地建设。
四是着力构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全国花卉信息网络,打造现代信息交流发布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
五是着力引导市场消费,系统挖掘整理花文化与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特点,大力宣传、普及花文化,引导花卉消费。
六是着力深化改革,理顺花卉管理体制,强化花卉行业指导。把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引繁、栽培技术研发推广纳入公益性事业发展;对于花卉生产基地和物流构建等给予必要扶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保证我国花卉事业和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关于今年的重点工作,在1月12日召开的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座谈会上已经进行了研究部署,有的工作如举办第五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组织参加洲际杯插花花艺大赛等已经完成。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新时期花卉产业发展
为科学指导全国花卉产业发展,确保花卉产业在宏观规划指导下又好又快发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我会秘书处具体负责组织编制。我们要在认真调查总结我国“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存在问题和社会对花卉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为指导新时期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今年1月开始,计划用7个月时间编制完成,争取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希望各省(区、市)花协、协会各分支机构群策群力,积极配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筹备、举办好几项大型展会活动
一是积极筹备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前期申办工作将告一段落,举办城市今天即将产生。无论哪个城市举办,希望大家积极支持、热情参与。二是落实好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秋季年会各项工作。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28日-10月22日举行,是AIPH批准的A2+B1类国际性花卉博览会,也是今年国内最大的花事活动,希望各参展单位抓紧认真做好布展等相关工作,确保展会圆满成功。也希望各省(区、市)花卉协会组团观摩考察。三是组织好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工作。该博览会是A1类世界园艺展会。应荷兰大会组委会和中国驻荷兰大使馆请求,经国务
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局代表中国参展,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工作。要抓紧组织专家确定设计方案和施工单位,尽快赴荷兰进行施工建设。四是有序推进“2014年青岛世园会”、“2016年唐山世园会”筹备工作。“2014年青岛世园会”工作重点是:完成国内报批手续,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总体方案,完善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工作,开展各项筹备工作。“2016年唐山世园会”工作重点是: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各地举办世园会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好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提前做好国内审批的相关工作。五是积极协助海南省三亚市申办2017年第22届世界兰花大会。
(三)强化行业服务,加强行业指导
一是加强花卉标准化工作。3月份,已完成7项花卉林业标准专家审定工作,要争取尽快通过报批并发布;要根据全国花卉业发展需要,提出2012年花卉标准申请项目;要加强花卉标准宣传和贯彻力度;要适时召开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
二是做好命名授牌工作。《中国花卉协会命名授牌管理办法》刚刚获得通过。按照这一办法,各省(区、市)花卉协会、协会各分支机构要积极组织,严格把关,规范运作,切实树立一批产业发展样板和典范,真正让命名授牌工作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是办好第七届中国花卉产业论坛。实践证明,通过举办论坛,交流发展经验,加强理论研讨,开展舆论宣传,对指导全国花卉产业发展作用重大。今后要紧紧围绕现代花卉业发展内容,列出系列主题,每届逐一研讨,真正达到推动花卉业发展的目标。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希望大家围绕这一主题,认真做好准备。
四是大力推进花卉信息化建设。要加强《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和中国花卉协会网站资源整合,完善信息资源收集、发布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好杂志和网站的宣传优势;要壮大《中国花卉园艺》杂志社通讯员队伍,加大权威性、前瞻性报道,提升编辑水平,进一步扩大发行数量;增加中国花卉协会网站信息量,不断提高信息更新速度,拓宽信息覆盖面;要抓紧完成“中国花卉电子博物馆”建设;要联合协会各分支机构、各省(区、市)花卉协会网站和杂志,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花卉信息网络,加大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使之成为弘扬花卉文化、引导花卉消费的重要载体。
(四)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确定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花卉博览会会徽。做好这项工作关乎协会形象和对外宣传,至关重要。要根据协会宗旨和行业特点,认真组织征集、审议,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提交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二是指导分支机构举办好各项活动。长期以来,协会各分支机构根据各自业务特点,针对不同领域专业属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花事活动,成效显著。分支机构是这一领域的全国性权威组织,一举一动关乎协会形象和声誉。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协会统一要求,规范管理,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与协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举办各类活动要做到高层次、高规格、高品位。协会秘书处要制定办法,加强监管。
三是完善协会各项规章制度。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民主集中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业务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努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全面开创现代花卉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2.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二
关键词:大同市,能源消耗,节能降耗,对策
0 引言
认真贯彻国务院、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举措。狠抓节能降耗各项工作措施办法的落实, 是缓解资源能源约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同市作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长期以来形成了高耗能、高污染、超重型的产业结构, 导致能源消耗强度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承载能力弱, 严重制约了大同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认真做好“十一五”期间大同市节能降耗工作, 对于大同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同市能源消耗状况
大同市是能源生产大市, 也是能源消耗大市。2005年, 大同市万元GDP综合能耗2.54 t标煤,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98 t标煤, 万元GDP电耗2 477.8 kW·h。在所有的能源消耗中, 工业的消耗占到全部的85%以上。工业中的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医药化工五大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消耗的95%左右。尤其是分布在这五大行业中年消耗在2×104 t标煤以上的28户企业能源消耗量达到596.67×104 t标煤, 占工业能源消耗的84.8%。
近年来, 为全面实现山西省下达给大同市“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总目标, 顺利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7%的任务, 大同市制订了一系列促进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 政府和企业积极创造条件, 从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制订节能目标责任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狠抓28户重点节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2006年, 大同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46 t标煤, 同比下降3.15%, 虽然没有完成省下达的年度降幅6.4%的目标任务, 但比全省平均下降1.97%多降1.18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36 t标煤, 同比下降0.87%, 万元GDP电耗2 421.5 kW·h, 同比下降2.27%。2007年大同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2 t标煤, 同比下降5.81%, 比全省平均降幅4.52%多下降1.29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16 t标煤, 同比下降7.83%, 万元GDP电耗为2 558.8 kW·h, 同比增长5.6%。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同市节能降耗工作已全面展开,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2006年、2007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均未完成省下年度目标任务。这无疑给“十一五”期间后两年任务的完成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2.1 组织体系
节能降耗虽然是“十一五”提出的阶段性工作, 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此项工作具有明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顺利实现“十一五”和今后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既要立足于现在, 更要面向未来。因此, 各级政府和企业常设组织机构和高素质及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是完成此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而从目前大同市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节能组织机构来看, 情况不理想, 大部分单位人员少且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支撑体系
资金投入是实现节能降耗的关键和最根本的支撑保证。从大同市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情形来看, 不容乐观。
2.3 保障体系
节能降耗工作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以及大部分重点节能企业都能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并给予极大的重视。但从前3年大同市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来看, 如果后2年不采取更为得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不狠下决心, 攻坚克难, 完成“十一五”期间目标任务只能是一句空话。国家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为加快节能降耗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大部分企业能自觉按照要求,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品单位能耗的下降。但也有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认识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 节能效果不明显, 个别重点企业的能耗甚至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 在具体工作中深感约束手段不力。
2.4 监督体系
目前, 全国部分省、市节能监察总队已组建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而地市及县区相应机构成立缓慢。由于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 节能监督管理不力, 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节能降耗整体工作的深入推进。
2.5 服务体系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和社会推动节能降耗的优惠措施和办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中间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 政府节能牵头部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导致一些具体措施办法无法和企业对接, 效果不明显。比如, 节能灯具的推广, 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 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不高。
2.6 宣传教育体系
各级媒体对节能降耗宣传滞后, 尤其是对全社会资源能源节约的宣传内容不多、力度不大, 特别是节能宣传进社区和进学校的步伐缓慢, 全体市民节能意识还很淡薄, 没有形成良好的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氛围。
3 建议和对策
要全面实现“十一五”期间, 山西省人民政府给大同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办法, 方能奏效。
3.1 加大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 全方位加大宣传开展节能降耗重大意义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点滴做起, 使节能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节能队伍建设
要从全社会的层面出发, 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业以及社区和学校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建立素质高、善管理, 勇于开拓, 大胆工作的节能管理队伍。要形成节能降耗工作从上至下的组织体系, 做到事有人管, 责有人担。要明确执法主体, 奖罚并举, 一抓到底, 常抓不懈, 为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3 加大节能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把技术节能是实现节能降耗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来认识, 每年应把节能降耗资金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并逐年加大投入, 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3.4 完善工作机制和体制
要通过实施节能目标责任管理, 来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制订相应的处罚办法, 对完不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单位实施处罚。要完善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核的制度, 加强源头治理力度。要加大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审核力度, 避免出现假节能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考核三体系的配套合作制度, 加强沟通, 力求实效。
3.5 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发展节能中介服务体系, 使中央、省制定的相关节能优惠政策与企业及用户得到很好的对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使企业和用户既能体验到节能取得的成果, 又能得到满意的售后服务。
3.6 积极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3.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三
节能减排要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三种途径来实现。就节能而言,结构节能是一项长期任务,管理节能要靠日积月累,而技术节能更具有实效性: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一时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推进节能减排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六方面提高认识,落实措施:
一要认真落实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要建立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加强源头控制。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将落后产能和设备彻底淘汰出局。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确保兑现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要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类指导,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要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标准规范,促进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要修订、制订重点行业能耗、物耗和环保技术标准规范,制订发布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组织开展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水平达标活动,培育一批行业先进典型。要充分依靠行业协会,组织落实重点行业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三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要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高用能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用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开展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
四要通过创新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各地研究制订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方案,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率。
五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加强工业“三废”污染防治。要加强工业与信息化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编制工业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制订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编制通则。抓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工业治污,把减排和治污紧密结合,标本兼治。控制污染源,实现少排、零排放。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制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开展废旧家电回收与综合利用。
4.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四
黄得意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精神”为内涵,以“旅游形式”为承载,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一种活动形式。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一期规划》),红色旅游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又印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二期规划”),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好二期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好红色旅游四大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生工程)和三大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七个方面关系,加快转变红色旅游发展方式,破除红色旅游发展中的误区和盲区,当前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一、在发展定位方面,由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就有组织地前往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实质上的是政治任务或事业接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崛起。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参观点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采用旅游接待的方式经营。尤其是《一期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红色旅游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奠定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地位,红色旅游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进入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红色旅游发展过程来看,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项新鲜事物。要使新事物有活力,获得市场,走向兴旺发达,并且长久不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红色旅游,顾名思义,红色是修饰,旅游是主体,红色是内涵精神,旅游形式是载体依托,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活动。因此,贯彻实施二期规划,在发展定位上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红色旅游作为单纯政治任务和接待工作的传统思维,不能搞我有什么就卖什么。红色旅游发展在坚持正确宣传导向的前提下,要以游客为本,以游客需求来开发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只有游客喜闻乐见,自身内在需求强烈,红色旅游发展才有生命力。要根据红色旅游区点的特点,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配套完善旅游发展的六要素(游、购、娱、吃、住、行),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全实现由“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转变。
二、在开发重点方面,由重硬件向“硬软”并重转变
过去,革命老区由于交通区位不便和经济发展落后,红
色旅游区点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红色旅游发展。近年来,尤其是一期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在有关公路、机场、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在站点布局和线路设计等方面向革命老区倾斜,使革命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期规划实施期间,中央和地方积极安排筹措资金,支持了一期规划中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维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建设了一大批纪念场馆,奠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由于受发展阶段和认识水平低的制约,许多地方硬件建设热情高涨,在软件建设方面却很欠缺,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展陈手段和宣传方式比较陈旧、单一,讲解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未形成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项目。精神和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能否将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浓烈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是红色旅游能否持续绽放魅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要从红色旅游初级发展阶段,注重硬件建设向硬件软件建设并重转变,对于硬件建设已成熟的红色旅游区点要更加注重软件的配套完善。要不断挖掘、拓展和延伸红色旅游产品精神文化内涵,精心塑造红色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增强红色旅游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要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解演示活动,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
展示效果,使游客在参与互动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要丰富讲解内容,规范讲解材料,进一步提高讲解水平,杜绝迷信色彩,防止庸俗化,增强讲解的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在建设规模方面,由贪大求全向朴素实用转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冲动和攀比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地区不顾当地经济基础,热衷于上纪念馆、纪念广场、大型雕塑等项目;另一方面,是一些地区对红色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不注意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喜欢拆旧建新,贪大求全,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重视不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与科学发展观理念格格不入,人民群众对此也是不满意的。红色旅游设施建设,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只要能充分展示出精神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就基本符合发展需要。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在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中,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朴素实用,力戒奢华,避免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履行申报审批程序,集中力量抓好规划期内经典景区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确保红色旅游区点建设融政治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努力建成精品工程。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保护开发并举的
方针,保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现有历史遗存以保护修缮和改善基础设施为主,修旧如旧,对游客将会更有吸引力。
四、在资金投入方面,由政府为主向多方投入转变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红色旅游投入,既要政府加大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拓宽红色旅游投融资渠道。过去,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参与投入既缺乏积极性也缺乏投资渠道。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在拓宽红色旅游投资渠道方面,要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多方投入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政府负责红色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要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红色旅游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一期规划实施以来,红色旅游投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如延安市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融资10亿元用于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贵州遵义向银行融资上亿元建设了红军街。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经营性项目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现代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入红色旅游,建设一批民办的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如浙江横店集团投资3亿多元新建了“横店红
军长征博览城”,山西潞城市店上镇北村自筹资金对八路军总部旧址进行保护性恢复并建起了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股红色景区的开发建设。除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外,允许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红色旅游景区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五、在发展模式方面,由单一开发向整合发展转变
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由区域内“单打独奏”向跨区域合作发展,由产品单一开发向融合发展转变,确立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只有深化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拉长旅游线路,拓宽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红色旅游的集约化发展;也只有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拉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内涵,才能实现红色旅游内涵式的发展,不断壮大红色旅游的整体实力和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要根据红色旅游同一主题、同一线路等因素,积极打破地区壁垒和行政分割,实行跨区域合作,建立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共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效益互增”。一期规划以来,“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红色旅游联盟”、泛珠三角九省区、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联合体等区域合作日趋成熟,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旅
游品牌。晋冀豫7市“太行抗日烽火”、鲁苏皖18市18县“东进序曲等区域合作后发赶超,来势喜人。要切实改变当前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单一雷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统筹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把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都市体验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发展新的业态,满足多样性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期规划期间,江西省将全省整体形象确定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把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红绿古”有机结合的复合型旅游模式。
六、在体制机制方面,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创新体体制机制,是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和后劲的保障。红色旅游景区大多数为事业单位,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条块分割、机制僵化、服务意识淡薄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人民群众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受惠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博物馆、纪念馆激励机制有待建立,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有些正在创建国家等级质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停止了创建活动等诸多问题。因此,贯彻落实
二期规划,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红色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要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支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建立红色旅游合作示范区、红色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红色旅游示范县、红色旅游村镇,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产业集团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要根据红色旅游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游客共同参与科学合理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综合评价标准,依据标准对景区和员工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对红色旅游景区内配套的服务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力量提升红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七、在市场开发方面,由着眼国内市场向内外市场兼顾转变
“红色旅游”虽是我国独创,但在国外类似的活动早已存在。从巴黎公社墙和英烈墓到莫斯科红场,从朝鲜的晚景台到越南的胡志明纪念馆,从美国的自由钟到到法国的诺曼底登陆馆,从印度的甘地纪念馆到南非先民纪念馆,无不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主题,给游客以启示和教育。因此,我国红色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同样有卖点,特别是井冈山、延安、韶山等旅游目的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三大战争等重大题材对国际游客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红色旅游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展现的
精神,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过去,由于红色旅游产品不成熟、国际观念淡薄和宣传不够等原因,我们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二期规划丰富了红色旅游内容体系,以革命战争时期内容为重点,将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我国红色旅游将在世界范围之内吸引更加广泛的游客。二期规划期间,要借鉴国际上红色旅游活动开展的经验,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同时增强国际市场开发意识,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国际品牌,打造适应国际市场的红色旅游产品,加大国际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超越精神,使我国红色旅游成为一项重大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工程和塑造国际形象的新窗口。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五
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而今,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河北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这是河北人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作出的重大判断。
过去10年,河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钢铁10年产量增了10倍,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GDP总量跻身全国前6位;多项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为辉煌成就自豪的同时,河北也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深受传统发展方式之累,一“钢”独大,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为继,发展不可持续。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路已经步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快转变,河北“不仅难以实现远期的科学发展,而且即期的平稳较快发展也无法保证。”
2009年,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九位,新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十八位。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存在的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河北会被甩得更远。
在最困难的2009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按说,增长目标应该比去年高些。不过,河北今年预期目标9%!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就是为了引导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调结构、促转变、提质增效。这是河北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河北肩负重担!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崛起的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历史把京津冀经济圈推向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极,意味着河北省必须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转变,已经不只是关系河北未来的必然选择,更有关乎全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坐拥优势!内环京津,河北紧邻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外环渤海,曹妃甸是中国的“鹿特丹”,天然深水良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面海,487公里海岸线后发优势明显。
7月盛夏,河北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北戴河的集体学习也似天气般“热烈”。专家授课、地市交流、厅局发言、主要领导点评。一周下来,“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的理念更加清晰和执着。我们采访组一行在这里看到,河北的领导干部们面对发展难题,有一种“赶考”前的紧迫感、使命感;谈到眼下的结构调整,有一股潮水般奔涌的新思路、新理念。
“河北已经到了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省委书记张云川面朝大海,向参加北戴河学习的领导们慷慨发问,“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今后5年或10年,路该怎么走?还能沿袭以往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扩张、过多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维持的发展模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省长陈全国激情满怀,“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优化,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矛盾的加快解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减少能耗降低排放,使产业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充分利用环京津优势和环渤海优势,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瞄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个小小的转弯,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只有认清“转”的意义,理清“转”的次序,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推进。今天的河北,加快转变的进程正如潮汐般在燕赵大地澎湃汹涌。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
钢铁是河北的名片。河北的钢铁产量全国第一,占据1/5的“江山”。
河北人对钢铁“爱恨交加”。爱的是,钢铁这个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脊梁”,也是河北的“脊梁”,作出了不应被忘却的巨大贡献;恨的是,钢铁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
有两个数据令河北如坐针毡:同是世界500强,河北钢铁集团的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营业收入却不到其1/3;同是钢企,河北钢铁的吨钢利润仅为上海宝钢的一半!卖的多,消耗大,挣的却少。
处境尴尬的产业不独钢铁一个,还有水泥、煤炭、玻璃、印染……
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河北必做的“减法”题。中央有要求,人民有呼声。不“减”是自绝生路;“减”好了,海阔天空。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河北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64万重量箱。无论在钢铁厂、水泥厂,记者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5、4、3、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鹿泉市长城建材有限公司一座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爆破声,这两年在鹿泉频频响起!市内72座水泥机立窑全部拆除,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一一“谢幕”。
不执着就没有执行。河北不要空谈,要的是实效。
质疑、干扰的声音不曾消失过,“仍有利润”是根子,谁愿舍弃?质疑者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何况,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迟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脚步?
保增长,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软,淘汰落后的紧箍咒不能松。河北省决策层认为,河北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弱造成的,落后产能恰恰是现实困难的催化
剂。
决不能通过保护落后应对危机,必须以淘汰落后为抓手,实施倒逼机制,逼出技术创新,挤出产业升级。河北省在做“减法”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鹿泉市的水泥机立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一家远离城区的水泥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厂区、封闭的生产线,用余热发电照明的路灯,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喜人变化,水泥产业并不天然地与灰尘、黑烟和废气“亲密无间”。鹿泉,这个因“射鹿获泉”而闻名于外的县级市,抛弃小水泥,舍弃百强县,换来山青水绿、天蓝气爽。
抓淘汰,促搬迁,优化布局,这样的场景,正在燕赵大地处处上演,污染企业盘踞中心城区的时代步步远去。腾出的土地,大多地处黄金地段,或改造成绿地,或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腾出的市场,由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先进产能来填充。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反映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上的拼力而为: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列全国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一“增”一“减”,让燕赵儿女欣喜万分、自豪不已。
节能减排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硬指标,有贯彻落实硬指标的硬措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就是这样的“硬措施”:河北省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人大代表每年像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强化刚性约束。
从2007年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七个省份之一,到2008年成为全国七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河北省使尽浑身解数。令河北人高兴的是,拼搏后的“果实”,很甜。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河北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变。
2008年,河北省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河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得不医的痼疾。河北省期望通过这个抓手,“抓”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
“三年大变样”实施两年来,河北确实变了样。外地去的人惊讶:这是河北吗?这还是那个省城像县城、县城如乡镇的河北吗?河北的百姓不管这些,惊讶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有的只是惊喜:原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了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摇身变成了百万元户;两年前还住在老旧平房的人家,一下子成为拥有多套高档住宅的业主;石家庄市区由东向西以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十几分钟便可穿越……燕赵大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数字显示,2008年河北省城区累计拆迁共完成4168.4万平方米,是2007年拆迁总量的12倍。2009年,河北省继续推进拆违拆危,拆迁面积再超上年。大拆,伴随着质疑,但不容否认的是,“三年大变样”的确是因为河北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功能差这个最突出的“省情”而提出的战略决策。
拆之猛,令群众惊叹;建之快,让人们振奋!“石家庄速度”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诞生:常规速度需一年半才能竣工的槐安路高架桥工程、裕华路改造工程,仅用4个月完工;原计划18个月完工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8个月完成……短短几个月,省城面貌焕然一新。
变,自古多豪杰的河北人不怕,怕的是不变。“大变样”凝聚了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8.7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河北,“三年大变样”是最流行的词汇,认知度超高。
“三年大变样,今年看邯郸”。两年来,邯郸市投资2000多亿元启动了四大新区建设,改造了65片棚户区、36个城中村,开工兴建了30个标志性建筑,实施了31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天早上,10万邯郸市民汇聚市中心广场纳凉、晨练,嘹亮的红歌声响彻云霄。谁能想象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和荒凉。走在古都邯郸的大街小巷,连我们采访组中一位河北籍记者,都已认不出这座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了。邯郸两年里共拆掉1500多万平方米违章、危旧建筑,但却给每棵古树办理了一个“身份证”,谁砍罚谁,概莫能外。这些古树为城市留下清晰的地标,也为古城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
2008年以来,河北省各市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而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前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城市面貌整治一改过去拆拆补补、洗洗刷刷、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着眼于提升品质,改造功能,大力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
“三年大变样”,因民生而变,为民生而变。河北省确定的五个方面量化指标中,居首位的是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要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水。
张云川说:我们既要看到城镇面貌的新变化,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看到城镇改造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需要这么股子劲,因为河北城镇和河北人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变”。
“三年大变样”,还“变”出了30多万亩土地,发展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有了最宝贵的空间。
河北是工业大省,但不是强省。由大到强的路不平坦,河北省决策层谋划了“工业聚集区”战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意欲复制成功工业园区的模式,达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目的。
“如果昆山的IT业感冒,全球IT业都会打喷嚏。”河北也想这样,这是河北的“企图”。“单个企业“独闯江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现在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了。”陈全国说。
面朝大海,燕赵打开胸怀
创新引路,抢占技术高端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赛场广告牌上的“中国英利”让人好奇。第二天,“中国英利”就成了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英利,一夜出名,成为世界杯80年历史上我国唯一的赞助商。
这是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今落址于河北省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河北还有很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新是河北的必由之路。2009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8.9%。
秦唐沧沿海,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点;京津冀区域合作,是河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中央领导多次到河北考察工作时都强调,要求河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在环渤海地区崛起和首都经济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如何有更大作为?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创新。
近段时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捷报频传。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高速”列车在唐山的中国北车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国内第一台隧道全断面掘进盾构机在秦皇岛秦冶重工生产车间下线;世界上成本最低、纯度最高的多晶硅材料新硅烷法生产工艺在英利集团六九硅业投入生产;国际上光电转化率最高的薄膜电池在廊坊新奥集团投入规模化生产……
形势虽好,但是“全局”仍难让人满意。河北决策层认为,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的附加值低,这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枯燥,但能说明问题。几个数字令河北很尴尬: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76%,居全国第二十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6000项,占全国的1.56%。河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弱省。
“U”型线被称为“微笑曲线”。“微笑”的是占据两个高端的产业,河北居于底部,实在笑不出来。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推进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说。大工程、大企业带动,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对出着力点……务实措施密集出台,为的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近些、再近些。
出路,在改革。
河北是改革的受益者,河北的改革渐入“深水区”。
行业产业要改革。冀中能源入主华北制药、港口集团横空出世……在做大做强钢铁集团、煤炭集团的同时,2009年河北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高歌猛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就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小、散、弱”是河北企业的现状,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管理体制要改革。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继续深化。多年来,河北省财政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为人赞许。通过改革,省、市、县财力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26.5%下降到2008年的17.6%;县级财力则由48%提高到60%多,基层财政袋子鼓了。““等着吃”会越等越懒,“挣着吃”会越挣越勤,这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
出路,在开放。
开放度有多大,河北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在全国很多人、包括很多河北人的印象中,河北居内陆,河北无海岸。殊不知,河北不但有秦、唐、沧三市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更有曹妃甸这个环渤海湾1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深水港址。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六
一、背景材料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7.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七
回顾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知道,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种植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维持着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种植结构也经历了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过渡。畜牧水产养殖业也是在经历了“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饲养阶段之后,走上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之路。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农民逐步摆脱了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正向商品化和市场化阶段过渡,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的目的已不仅仅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为了实现资本积累和提高生活水平。如今,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民生活富裕了,对畜产品“肉、蛋、奶”的消费量大幅增加,这为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饲料工业的全面崛起,种植业及其副产品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刺激了种植业的发展。
发达省区的养殖业和饲料工业起步早,特别是猪禽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快速致富。在西部省区,表现突出的案例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奶牛养殖业,在呼和浩特市政府“奶业兴市”战略的推动下,通过“伊利”、“蒙牛”两大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开始从事奶牛养殖业,通过养奶牛实现了脱贫致富。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在奶牛养殖数量、鲜奶总产量、城市人均鲜奶占有量等多项指标上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并且呼和浩特市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也因此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奶业的比重就超过了40%,奶牛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饲料工业在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饲料产品的商品入户率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整体来看,饲料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传统落后阶段,目前正处于向现代饲料工业转型的新阶段,饲料工业总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年生产总量达到了1.7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目前现存饲料生产企业大约有1万家。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4年7月1日,我国饲料生产企业将缩减至5000家左右,届时将有过半数的中小饲料企业退出市场。饲料产品经历了无标生产、粗制滥造等发展阶段后,产品质量已进入稳步提高阶段,市场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饲料采标率稳步提升。饲料安全逐步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以重视,饲料生产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有望得到延伸,饲料工业的“源头”地位更加巩固。
近年来,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饲料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的发展趋势不变。为了确保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和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环节进行治理和整顿。为此,国家决定重新修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已于2012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农业部经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后,出台了配套的管理办法,饲料行业整合序幕已经拉开,准入门槛显著提高。下面笔者就饲料行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看法供参考,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2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对称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各省区饲料工业在发展时间和地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之政策扶持力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了西部落后地区的饲料工业与东部发达省区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发达省区大企业数量多,小企业数量少,大企业占据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而落后省区中小企业较多,大企业数量少,产量小,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2.2 我国养殖业存在区域布局上的不合理,影响了饲料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据测算,以氮素和磷素为基准,分别有5个和17个省份的实际总量超过其允许总量,个别省区因养殖粪便的排放而导致土壤中微量矿物质元素(如铜、锌等)严重超标。因此,从畜禽粪便污染控制角度来看,对部分省份以及重点区域进行畜禽养殖总量控制非常必要和紧迫。这些地区的养殖业已经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恶化,也影响到了种植业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而落后地区养殖业的潜力尚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原因是受当地地域广阔、人口数量少且不集中、居民消费水平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和交通运输条件差等综合因素的限制,养殖业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却迟迟发展不起来,进而影响到了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饲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我国饲料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15518家减少到2010年的10843家,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从13家增加到17家,其占饲料总产量的比重也从25%上升至42%。由于各地对饲料生产企业准入条件把握的标准不一,造成现有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退出风险。首先,这些饲料企业的生产设备普遍比较简陋,工艺落后,产能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其次,企业人员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职业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第三,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运行困难重重。第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没有规范的产品检验制度、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第五,所生产的饲料产品仍有无标或低标现象存在,更谈不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产品出厂自检率低,无法做到对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2.4 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饲料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真正把饲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
2.5 饲料产品质量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市场竞争,饲料行业已经跨入微利经营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和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一些潜在的质量安全事件现在没有发生,并不等于隐患不存在,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6 饲料经营方式上存在问题
许多饲料企业为了达到占领市场和提高产品销量的目的,采取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竞争手段。首先是影响力较大的垄断竞争,其次是价格竞争。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或搞有奖促销,羊毛出自羊身上,最终因产品质量差而坑害了养殖户。最后是不健康的“赊销”竞争。不管是哪种模式,都会影响到饲料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2.7 饲料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
许多企业缺少创新发展思维,在原料价格抬高的情况下束手无力,没有动脑筋、想办法和开辟新兴蛋白饲料资源的领先思路,而是甘做同质常规饲料产品,依靠价格争抢同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饲料企业之间相互效仿,市场上产品质量大同小异,基本没有差异,没有多大技术含量,这些企业不倡导价值理念,一味追求价格低廉,更不考虑饲料产品的营养平衡问题。许多企业表面上对产品的差异化很重视,而真正付诸实施的较少,真正认识到产品差异化与精细化管理战略重要性的企业少之又少。
2.8 饲料产业化经营滞后
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准入条件,会促使部分企业去考虑产业化经营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众多饲料企业开始向养殖、屠宰、加工等领域延伸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做大饲料这一产业。而目前大多数小微饲料企业既没有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也没有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的意向,继续抱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想法,得过且过,不主动创造条件。产业链条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之间联系不紧密,向上不能与种植业形成紧密联系,没有拥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向下不能与养殖业紧密联系,没有形成固定的饲料供应渠道,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没有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2.9 反刍动物养殖比重整体较小,对优质饲草资源的利用率低
从资源利用角度看,我国有大约60亿亩的草地资源,可以为发展反刍动物饲养业提供雄厚的饲草料基础,大量的草地资源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结合精饲料产品的合理搭配,才能挖掘其潜力和开辟牛羊肉资源,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近年来,西部省区高度重视草产业发展,逐年增加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奶牛TMR饲喂技术,不断提高奶牛饲料中苜蓿的饲喂比例,以达到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量的目的。目前西部地区的养殖业与东部发达省区差距很大,特别是以反刍动物为特色的养殖业比重较小,且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3 对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思考
3.1 立足国情,合理规划,构建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强国战略
我国饲料工业不同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规模小,起步晚,基础薄弱,这是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目前我国虽然在产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但整体实力、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等都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不能形成大企业完全覆盖饲料市场的格局。中小饲料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挥他们在饲料工业中的积极作用,以稳定我国的畜牧水产养殖业。所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只保留300家左右的饲料生产企业。但行业整合却势在必行,国家将会严格按照已颁布实施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的管理办法,从严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大幅缩减饲料生产企业数量,把不符合条件的饲料生产企业清除出去,保留优质大型企业,并严格进行管理。考虑到西部落后地区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应给予那些够条件的中小企业以充分的政策扶持和帮助,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和步入大企业行列,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3.2 加快西部地区养殖业优势区域规划布局,推进西部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
应按照“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将投资重点向西部倾斜,鼓励东部发达省区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建厂,政府应在建设用地、税收、信贷和道路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给予投资企业众多优惠政策,全面提高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走上快车道。要对现有养殖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将东部发达省区的养殖业分流到西部省区,减轻过剩的养殖业压力,推动西部地区饲料工业上规模和上水平,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和人类和谐共处的关系,要创建环境美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规划和调整畜禽养殖结构,促进我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3 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彻底转变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饲料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提倡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采购大型先进饲料生产设备,实施人才大引进战略,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团队建设,增强企业的售后服务功能。要重视饲料产品的检验工作,保证出厂产品合格、安全和卫生。倡导价值理念,鼓励公平竞争,杜绝各种不正当竞争。要提倡动物福利和饲料的营养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质蛋白饲料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性能。要提高饲料企业的“采标率”,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或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提高饲料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4 加快我国饲料工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消除各种饲料安全隐患
8.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八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角色
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还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善和发展。
一、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之中政府角色转变的重要作用
目前来说我们的目标是使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现在需要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不管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还是速度都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还存在着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在经发展的过程之中也会涌现出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环境受到污染、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等。要解决这些发展之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政府转换自身的角色并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能够发现政府转变自己的角色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再是市场的主导,构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也许对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政府角色的定位是密切相关的,而这里所提到的所谓的角色定位指的就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是由市场来主导还是由政府来主导带来的效果是很不同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一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产生了很多的矛盾,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政府角色的转变,让政府的角色变成服务型的政府,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分析介绍政府职能错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2.1政府职能的越位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在以前,我国的政府基本上掌握着市场大部分的资源,这样的方式使得经济在之后的发展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经济发展的结构非常不合理,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不容乐观。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之中,市场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政府权力过大会妨碍市场的自我调节,对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很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过多干预也会滋生很多不好的现象。因为在政府的包办和垄断之下腐败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政企、政资分开之后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并有效地节约资源。政府的职能不能够越位,否则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都是很难避免的,出现这些状况之后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2.2分析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以及缺位带来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政府管得太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政府在该管的地方没有管,管得不到位也同样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政府需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要发挥自身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也要对市场进行调节以及开展相应的市场监管的工作。在这些方面,政府绝不能懈怠,例如政府职能中的市场调节作用可以协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也能够使资金资源等成分地利用等。而市场监管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恶意垄断等不良现象的时候,市场监管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为社会大众营造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并且有些地方会出现企业只顾进行生产,不注意对于生产废弃物的加工以及处理的问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时候,政府也应该发挥自己市场监管的作用,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也是需要政府将每一个任务落实,真正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政府充分、正确地发挥了自己的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政府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1优化政府机构的设置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必须要对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构建一个更好的服务型政府就要对不同部门的设置都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虑。大家都知道政府职能越位是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但是比较多的行政审批部门以及政企不分的部门等都很容易造成政府职能的越位,所以我们在设置这些政府机构的时候,一定要对数量等有一个很准确的把握。承担着宏观调控的政府部门的设置必不可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减少政府部门的数量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这样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没有好处的,它也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过多的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是不科学的,不仅会出现政府职能越位的情况,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成本的加大等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大家对政府部门的设置能够更好的权衡。并且在设置政府部门的时候,要对所管辖的地区以及职权范围都有一个更明确的规定,这样能够促进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效率,总而言之,对政府部门的设置有一个更好的规划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3.2加快行政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和调节要以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据,所以加快相关的体制的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了,相关政策的建立能对政府的行为起到指引的作用,也会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加快相关体制的改革之后,能够让政府的决策更加的科学、民主,也能够让政令的执行更加的有力和通畅,这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能够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
四、结束语
要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也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是现在政府角色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金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牛金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3]石杰琳,秦国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角色转变和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14,11:43-47.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阅读: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08-20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演讲稿09-06
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09-30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08-24
2022公考申论热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1-1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