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观后感

2024-10-20

《孩子·读书》观后感(15篇)

1.《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一

我和孩子读书后感

浩楠妈

读书真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名言。的确,书籍给予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使我们不断地进步。书伴随着我们一生。它使我们不在寂寞,给予我们知识,告诉我们道理,因此对书着迷。

通过读毛泽东这首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现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篇《沁园春·雪》是他于1936年2月,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的方针,并决定东渡黄河,到华北对日作战。当经过陕北清涧时遭遇鹅毛般的大雪。面对雪花纷飞天比壮观的北方山河。毛泽东豪情激荡,怀着革命信念,写下沁园春·雪以咏雪起兴,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几千年。

这首词写出毛泽东对自己的自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心想:抗日一定会胜利。这种自信多么可贵呀!想一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充满自信,只要相信别人不自己,奋勇前进,才会夺得成功的桂冠。“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舞,驰化作动力为静,把山比作银蛇,高原比作蜡像,生动准确。后一句虚写,寓情写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我和孩子在书中了解到伟大的毛泽东教育人们一个道理,人要有目标,信念,这首词使人振奋,不断前进,激起孩子的爱国情怀,鞭策孩子,使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书感想

为为家长

说实话,我没怎么陪孩子读过书。但是,我的孩子还是比较爱看一些课外书籍。记得,在二年级初,我给孩子买了两本《好孩子》。她看完之后,就仿照书里的细节做一些自已能做事。比如说,吃完晚餐就自觉地去洗漱,当时暗暗地高兴,心想:一本好书竟然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看的书也越来越广泛了。例如:孩子看了《少年百科全书》了解里面的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自然、环境。从这书里面,孩子吸收了文化知识,从精神得到一个自我提升。

我的孩子看了好看的书,经常爱给我讲解,杨红樱系列的《贪玩老爸》、《四个调皮蛋》、《轰隆隆老师》、《小英雄和芭蕾公主》、《寻找大熊猫》……说里面的马小跳如何的调皮,搞笑……,生活中它就像一味调剂,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一本好书能调解人的心性,改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近我的孩子老在我耳边说《绿山墙的安妮》如何的好看,还说她特别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安妮。因为好奇,我抽时间看了一下这本书。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写得很好看,故事中的孤儿:安妮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最终她拥有了并有机会上了学,开始她是个不受欢迎、学习也不怎么好的人,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被别人接纳了,而且学习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正当她考上了奎因学院,并拿到了奖学金能留在学院里深造的机会的时候,她的养父却病故了,接着养母又患眼病不能再工作了,准备卖掉农场寄宿到邻居家里。安妮知道这个消息,决定不到奎因学院去深造,而留在养母身边照顾养母。故事中的主人公:安妮是个有思想、有主见好姑娘,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的。

2.《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二

一、让孩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从我们家长的切身体会来讲,小时候读很多书对人的一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醒孩子要读书,可是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诫孩子要多读一些书,甚至剥夺孩子玩的时间让他们“看书去”。还有的家长总是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你怎么不像某某某那样爱读书?”他只是听你一味地说要读书,要读书。也许他听了你的话去读了,并且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从此爱上了读书,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多数孩子把唠叨当成了耳边风,对这种好像是被逼迫做的事情感到无奈,甚至产生厌恶感,不仅不爱阅读,反而视其为苦差使。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孩子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但是可以告诉他一些格言,从而强化读书重要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找到乐趣。

大家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很会模仿的。家长们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读书,装作读得很专心的样子,甚至在孩子们叫自己的时候,都假装不理睬。还可以边读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或者放声大笑。这样,孩子们就会被吸引过来,甚至学起家长的模样看起书。因为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吸引了他的父母,又是什么让父母如此快乐。而获得这个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父母自己去试一试。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的影响。我们家长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所以,家长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家庭中变得像看电视一样自然的时候,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当孩子主动地拿起书的时候,家长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来阅读他们所感兴趣的书籍。小孩子们通常都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他们更愿意受到别人的关注,喜欢热闹。这也是孩子们不喜欢读书的原因——阅读时是一个人,没有声音的刺激。所以,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家长们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关注。不妨陪他们一起来阅读一本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就像他们要我们在睡觉前给他们讲故事一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们指导着他来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我们在一旁对读音、断句等加以指导就可以了。等孩子们慢慢地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后,就会自己来阅读了。

2.让孩子体验读书的乐趣。家长要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孩子读书的乐趣,当然还要让他有成就感。孩子小的时候,通常都是我们给他讲故事,当孩子能自己看书以后,我们就应该尝试着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不经意地去创造一些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的机会。比如:当我们辛苦了一天瘫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就可以请求孩子给自己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帮助自己放松精神。这时候孩子们是很乐意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也可以通过给父母讲故事的方式,帮助父母消除一天的疲劳。这样,孩子为了讲故事就要自己去看书,为了讲得好,就会认真地筛选故事,理解故事。孩子讲完后,我们要给予赞许,这样孩子会归功于阅读,就会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爱阅读。当然,我们也要引导他进步,给他指出一些他没有理解的,以及讲述不当的地方,这样他的进步才会更明显。

除了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还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如:周末去奶奶或姥姥家时,让他表演给老人看。还可以组织住在周围的孩子,经常举行一些故事演讲比赛。一般当孩子得到更多人称赞的时候,他就会更有自信,也更愿意做这件事了。

三、家长平时应做的具体事情

让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机会和环境。家里要有各类阅读材料,每天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并经常给孩子念一些书。

2.要时常带孩子到图书馆。让孩子养成有问题就去图书馆找答案的习惯,并且使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乐事。在图书的选择上可以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但不要替他们选择书籍,要让他们自己挑选。

3.让孩子知道阅读是必需的和实用的。当您带他们外出时,让他们读出路标、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称。让他们帮忙查找电话簿里的地址,价目表里的项目和价格,电视报里的电视节目等。

4.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书。孩子都喜欢拥有“自己的”东西,包括在一些纪念日、新年和生日里收到礼物中的书籍等。如果经济许可,家长要尽量多给孩子买书(有许多便宜的好书,需要您花点时间去寻找)。要让孩子都有一个专门放书的地方(书架、抽屉、箱子等)。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书籍像他们的衣服一样属于“个人生活资料”,有时甚至更为珍贵。

5.给孩子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书。如果您的孩子对阅读并无兴趣的话,您可以试着以他的其他兴趣为桥梁,把他们的兴趣引向书本。让他们看一些与他们的嗜好、所喜欢的运动有关的,或关于某个有个性的人物的书籍。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兴趣,也不要失望,书籍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假如您肯费心,就能找到合适的书籍。

6.将阅读化为戏剧表演。可以将一些童话和故事,通过故事表演的形式提供给孩子,以此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故事中的人物和动作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我相信,通过他们对故事的表演,一定会提高阅读兴趣。

3.抱着孩子读书 篇三

宝宝100天的时候,我幸运地读到《给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问百答》一书。平时忙于工作的我,对这类书并不太感兴趣,但翻看以后,100个切合教育实际的“火辣”问题和100条见解独到的“问题解析”磁铁般地吸引了我。我从中明白了:给宝宝读书,是一件无论多早都不嫌早的事情,越早开始和宝宝一起读书,越能有效地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宝宝读书,是一件快乐轻松地提高宝宝听力、词汇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他对文学和学习的热爱。

给宝宝读书这件事,不属于“开头难”类型的事情。经过一阵子的阅读后,我深刻体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坚持”。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的过程,无非是站起身、伸伸手而已,但每天都为宝宝读5分钟、10分钟、30分钟,就不是那样轻而易举的了。再加上宝宝不配合,家庭和工作中的琐事,受挫感在我心中慢慢萌生。

《给您一只金手指》中关于亲子阅读的注意点提醒我:和宝宝一起读书,平和的心态最重要,要耐心坚持,不要轻易放弃。不管别人是多早开始给宝宝读书,也不管别人的宝宝在读书的时候有多么乖,更不用在乎别人的宝宝是什么时候能够独立阅读,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立的自我,他需要的只是妈妈每天坚持陪他读上一会儿而已。这些话就像迷雾中的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我也改变了以往急切的心态,耐下性子每天坚持和宝宝一起读书。

宝宝不到1岁时,我给宝宝选择了一些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短小精湛的儿歌,配以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的图画。书的质量好,色彩丰富,而且是圆角书,不会刮伤宝宝。

终于,我的坚持有了收获。那是宝宝13个月的一天,当我和宝宝一起阅读动物图画书时,我指着书上的小猴子图片,随便问了句:“宝宝,你见过小猴子吗?”这时,只见小家伙用胖乎乎的小手,立刻指向桌子上的猴子布偶;当我翻到小鸭子的图画时,他居然学起鸭子的叫声来。那一刻我惊喜极了,对于一个才13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这可是很大的进步呀!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有目的地教宝宝识别家里的电器、水果、蔬菜、玩具……

给宝宝读书,最经典的姿势是把宝宝抱在膝头,让两个人的体温与专注全都倾泻在面前的书上。现在宝宝14个月了,我每晚都给他讲故事,虽然他并不真的懂得故事的意义,但每次我讲故事时他都很安静很认真地听。我揣测,他也许只是爱听我讲故事时的声音和语调,喜欢我对他的抚摸吧。有一天,我为他讲述《小红帽》的故事,当讲到小姑娘戴着红帽子时,我就摸摸宝宝的脑袋;讲到小姑娘采花时,就摸摸宝宝的手;讲到小姑娘挎篮子时,就摸摸宝宝的胳膊;讲到小红帽被大灰狼吃掉时,把宝宝抱得紧点……故事结尾,我不忘编一首歌颂小猎人的歌。于是,宝宝从“阅读”中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是:爱。他的理解也许是:遇到困难用小手解决,妈妈会夸奖。宝宝通过我的阅读来理解故事,欣赏故事。妈妈的声音和神态,能使宝宝感受到母亲对阅读的热爱,这种热爱会融进宝宝幼小的生命。

书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当我们把它种在孩子的心田,再耐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就会爆发出勃勃生机,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我想,以后我会和孩子一起把阅读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4.铁路边的孩子读后感读书笔记 篇四

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一家人的生活遭到了巨大变故,扔到乡下铁路附近居住,可是爸爸却怎么也不回家了,妈妈也不准孩子们问起他。为了生活,她忙于写文章,换稿费,在这种困难时刻,几个失学的孩子很体贴母亲。爸爸不回家的秘密最后终于打听出来了,原来是有人陷害爸爸,爸爸被关进监狱里了。后来在一位老先生的帮助下,让爸爸洗清了不白之冤,回到了家里。

写这本书的是着名英国女作家伊迪丝。她写的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象力丰富,让我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片段:伯比进来坐下,撑起妈妈的伞,拉长了脸,大家就知道她这幅广告是一只撑伞的狐狸。菲莉丝想用妈妈的雨衣装魔毯,可是它拉不挺,不像魔毯那么平坦,也就没人猜得出来,彼得用煤灰涂黑了脸,装成蜘蛛的样子,说他是蓝黑墨水广告上的一个墨水渍,大家认为这做得太过分了。

我最喜欢其中的彼得,因为他很勇敢。找“猎狗”的时候,他们进入了隧道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是彼得勇敢地点亮了蜡烛走到隧道深处,所以我喜欢他。

5.《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五

读完此书后,感触很深,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令本书非常值得回味。“如果把孩子读书这项活动看做一部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那么,兴趣就是发动机,观念就是方向盘,方法就是驾驶技术,习惯就是驾驶经验,信心就是跨越障碍的车轮,乐趣就是沿途一路的美景,收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分站目标。”作者从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入手,从读书观念、方法、习惯、乐趣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方法,这些方法源于实际,读之令人可信、可学。

说到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我觉得除了环境影响之外,培养她阅读的兴趣更重要,而培养兴趣,要将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小梁同学小时候,也曾经不怎么喜欢读书。我精挑细选,给她买了什么《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结果有些书她从没打开过,在她书架上放了几年跟新的一样。后来发现,我们要她读的她有可能不读,但老师要她读的她不敢不读。

一年级的时候,她的语文老师要求她们读《小猪唏哩呼噜》和《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她催着我赶紧把书给她买回来。二年级的时候喜欢看杨红樱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虽然精度欠缺,却也还有收获。我们娘俩的话题有时候会讨论一下,喜欢哪位主人翁?为什么喜欢?如果主人翁不这么处理,换一种方式结果会怎样……现在,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喜欢读书了,会主动买书、借书、看书,但根据我观察,让她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是老师推荐的《七彩阅读》,名字一般,故事却很生动,她反复看了好多遍,也老缠着跟我讲书里的故事,讨论书里的人物。慢慢地她就喜欢上看书,看的书越来越多,有时居然看着书,就跟着里面人物学,比如要办一个写自己名字的存折,攒钱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然后很多事都按照那本书上的去做,她的理由:书上说的!我笑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年暑假,她自己在网上买了《无字书图书馆》等七八本书,我也看了看,还不错,心里暗喜,由于我以前受到《女孩子要富养》的理念的影响,有些纵容她的小资情调,她还是有些缺乏独立思考、决策能力。但是书在改变她,我很开心。

说起读书习惯,或者家庭读书习惯,我说个真实的小事。在小梁同学幼儿园阶段,我常常与她一起阅读诗歌、童话、寓言……,我读一段她接着读一段。阅读变成了游戏,变成了比赛,变成了愉悦的亲子时光。随着小梁同学进入到小学,由于每天的作业占据了一定的时间,还有是因为身为职场妈妈,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务,我和她一起阅读的时间慢慢减少了,她也渐渐不需要我的伴读,更愿意阅读成为她的独处时光。虽然我不再陪她一起读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我家有分属于我、她爸爸、小梁同学的三个书架。去年我把她的儿童房整修了,又添加了两面墙的书柜,结果每天睡觉前她都喜欢找书看,她得意地跟我说,她把我的《萤窗小语》、《简爱》以及几本菜谱都翻看了。

古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些书买回来,直接就束之高阁,或者看过一两次就放在一边了,不是会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再者书买得多,花钱多。于是从书中得一法,将小梁同学引导至图书馆读书:“一是因大家读书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不读书……二是由于书形成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够不读书,因为处身在成千上万本书籍中间,你会感到自己的学问渺小,读过的书太少”她一口气借了五六本,居然还有外国名著,有空了会自己看看。我感觉读书带给她快乐、时尚和智慧。

6.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读书心得 篇六

假期来了,让我能有充分的时间陪同孩子读书,感受非常好!

儿子喜欢看书,更喜欢让爸爸、妈妈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他曾经说:“我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这样感觉更有意思。”呵呵!你瞧瞧孩子,他其实从内心是非常期待家长一起读书的哦。

这个寒假,我们一起阅读了《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全7册、《贝贝熊系列丛书》、《米尼狼系列》等,这些读本都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与年龄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从中还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幼儿思想、道德品质、交际技巧都大有益处,当然,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呢。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和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儿子会告诉我在书中他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则帮他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我们还启发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优秀及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假期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从中体会到了幸福和满足。希望我以后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更好的引导他探索知识世界的奥妙!

7.《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七

初春, 桂林, 我们不期而遇。是夜, 我约他小叙。他不落座, 右手斜插胸襟, 频频走动。看他这模样, 我不禁想起电影《难忘的1919》里列宁激动的样子。

他问:“老贾! 你信不? ”

“你不说, 我咋信? ”我期待他发表高见。

“全国95% 以上的学生不 会读书……”说到这里, 他有些激动。

“你指的是‘朗读’吧!”我作了纠正, 说, “你讲的, 我信。”

老于所说虽有过激之处, 但也不无道理。不少学生读书多年, 最终仍“张口不会说话, 提笔不能作文”, 学的岂不是“哑巴汉语”?

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才可能“听得清楚, 说得明白, 写得生动”。老于的过激言辞, 表明他对当前某些语文课堂的忧虑。

……

说是“老于的忧虑”, 其实, 也是我的忧虑。

是什么让当今中国小语界的两位泰斗级的大师如此忧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 (朗读) ”。果真如此吗?笔者曾在九所乡镇中心小学作过一个调查, 一篇课文用两三个课时学完了, 能正确流畅地读完全文的只占10% 左右, 竟然有超过50%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老于的语气可能真的有些过激, 但内容没有丝毫夸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小语工作者的警醒和深思, 成为大家共同的忧虑。

早在1985年, 美国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研究报告中, 就得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结论:“给孩子朗读, 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 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重要的活动。”“唯一且重要”足以 说明朗读在美国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案,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都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说, 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最根本的任务, 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目标。正如二位大师所言:“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才可能听得清楚, 说得明白, 写得生动。”因此, 学会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特殊地位, 是阅读教学不容突破的“底线”。这样的底线大面积失守, 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读书多年, 最终仍张口不会说话, 提笔不能作文”, 这一点毋庸置疑, 更令人心痛!于是, 我们不禁要问:阅读教学的底线缘何失守?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不少学校和老师虽然也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但却没有真正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首要的必成目标加以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 第二, 长期以来, 语文考查重笔试轻口试, 甚至有笔试无口试, 这样的考评机制也直接影响了朗读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 中国特色的大班额 (一个班六七十人司空见惯) 给守住这一底线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扪心自问,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如果连这样的底线都守不住, 夫复何求? 那么, 在中国特色的大班额下, 如何才能守住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呢?

一、落实硬性 指标, 确保朗读时间

要想收复和保住朗读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 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是前提。而在“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这一严峻形势下, 必须严格落实硬性的时间指标及与之相应的明确要求。

1.课前预读一刻钟———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预读, 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预先读课文, 要求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 力求做到“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朱熹《讯学斋规》) 。这样的预读时间下限是“一刻钟”, 也就是最少要读一刻钟, 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各自预读的时间。总之, 通过预读要把课文基本读顺、读通、读熟, 从而真正实现“书不读熟不开讲”。

2.课中练读一刻钟———做到“让读成为主旋律”

“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显性标志, “琅琅书声”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一刻钟, 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上应有近乎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地压缩, 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 力求做到“诵数 (多次诵读) 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荀子) 。

3.课后回读一刻钟———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回读是指学完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是对课堂练读的补充和巩固, 是对课内学习的深化和提升, 也必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正如苏东坡有诗云: 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 我们必须确保回读一刻钟不动摇, 鼓励学生经常回读, 反复回读。

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这些硬性指标, 一篇教学两课时的课文, 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就超过了一个小时, 就基本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出的“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 的朗读”的要求。这无疑为我们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二、依托学习 小组, 组织朗读活动

在中国特色的大班额, 甚至超大班额、特大班额下, 一位语文教师带六七十个学生比比皆是, 这的确为全面达成朗读教学的目标增加了难度。作为一介书生, 我们无力改变班额的大小, 但我们可以变大为小, 化多为少, 把一个大班分成“六人左右, 好中差搭配”的若干个学习小组, 并根据这样的学习小组组织朗读活动。

1.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众读书的机会

在40分钟的课堂上, 全班范围内的指名朗读只能让少数学生得到锻炼,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当众读书的时间和机会。久而久之, 很大一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当众表达的愿望和激情, 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和“听众”。而在建立了学习小组之后, 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的组内当众读书, 从“观众”变成“演员”, 从“听别人读”变成“读给别人听”。这不仅能够克服学生不愿朗读的惰性,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表达热情, 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培养自信, 张扬个性, 提高朗读水平。

2.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交流互动中进步

传统的指名朗读后的交流评价是“一对众”的相互关系, 即一个学生“读”, 全班同学“评”, 结果是要么缺乏互动, 要么流于形式。而在学习小组内, 组员只有少数几个学生, 当一个学生读完之后, 其他同学就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成功之处, 大家共同学习, 一起分享;不足之处, 大家引以为戒并帮助纠正和完善。这样的交流互动方便快捷, 及时有效, 有时甚至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紧紧依托学习小组开展朗读活动, 让每个孩子都有当众读书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研讨的权利, 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组内达标。这无疑为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三、优化指导 策略, 提高朗读质效

在当前不少语文课上, 教师的朗读指导呈现出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表层技巧的机械化指导; 二是放任自流, 情不达意的放羊式指导。因此, 要想改变学生朗读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就必须优化朗读指导的策略。

1.大声为孩子朗读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经常为孩子朗读的老师, 他的班级学生的朗读及阅读能力远比其他班级高得多。所以, 他在他的著作《朗读手册》中对老师和家长呼吁: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大声朗读课文给孩子听。从时间上讲, 可以安排在课始, 也可安排在课中, 还可安排在课尾。从内容上说, 可以读整篇课文, 也可读一段、一句, 甚至可以读一个词语。总之一句话,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堂上, 教师入情入境、绘声绘色地大声范读一定会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打动孩子的心, 引发孩子的共鸣。更重要的是, 教师大声地朗读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朗读渴望, 而渴望朗读比任何一种朗读技巧指导都更有效! 所以说, 教师大声读书在朗读指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 在当前语文课堂上, “为孩子大声读书”被忽视和弱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 在大声读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让孩子边听边默读或小声跟读, 从而发挥大声朗读的最大功效。

2.引导孩子用心朗读

美妙悦耳的歌声缘于发自内心动情的歌唱, 同样, 动人心弦的朗诵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真情流淌。没有情感参与的朗读是苍白甚至呆板的。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投入真心, 融入真情, 入境而读, 动情而读。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描绘的情景, 身临其境, 入境而读。苏教版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 描写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由盛及衰的过程, 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课文的3和5小节分别描写了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今日大瀑布的“生命垂危”。 怎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呢? 首先, 我让孩子们读读这两小节并展开想象, 在自己的大脑中出现“飞瀑图”和“消亡图”。接着, 播放视屏展示大瀑布的雄姿, 出示图片展现大瀑布的枯竭, 通过对比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最后, 分别选用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和悲惨凄凉的二胡演奏《江河水》给两小节配乐朗读。这 样, 音乐画面, 情景交融, 孩子们身临其境, 伴随大瀑布一起奔腾、咆哮、哀叹、伤心, 朗读课文自然就情深意切, 真挚感人。

需要说明的是, 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如果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觉得什么东西不容易讲清, 那么请选择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 音乐的节奏、旋律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信息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 将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让他们在语言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3.鼓励孩子广泛朗读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曾撰文指出: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行为。2006年的“柏林国际文学节”上, 他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德国人甚至将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他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 德文在学校、在社区图书馆朗读……

由此, 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并引领孩子进行广泛的朗读:可以读唐宋诗词, 可以读童话寓言, 可以读新闻报道, 甚至可以读读歌词、广告语。一句话, 凡是可以朗读的、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也许有人会说, 课文都读不好, 还去读什么课外读物? 殊不知,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大声朗读无疑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提升, 坚持不懈的广泛朗读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反之,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 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8.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篇八

内容提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家长入手, 要让家长把选择读书的权利交给孩子,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鼓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保证, 在讲评作文课中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 读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8

Abstract: to cultiv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read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parents, let parents to give children the right to choose to read,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encourage i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reading to assure, in the evalu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student interest in reading

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常常为孩子不会写作文而苦恼,时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写作文的捷径和诀窍。家长的苦恼让我感觉到培养学生读书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五万字,三年级不少于十五万字,四年级不少于三十万字,高年级不少于五十万字的具体量化规定。读书吧!多读书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既然读书这么重要,就要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呢?

一、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从家长着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读书要从兴趣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从家长入手,家长们要知道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量。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号召父母要做孩子读书的表率,为孩子读书营造浓厚的氛围。要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一个学期读几本书,写多少篇作文,老师翻来覆去的讲,学生枯燥乏味地背,这些远远不够,要让孩子徜徉在读书的海洋中,阅读不但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其次,要让家长把选择读书的权利交给孩子,读书是一种追求知识的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对学生所读合理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不做约束和控制,范围越广越好,让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挤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同时还要经常与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讨论。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教师是开启孩子读书兴趣的一把金钥匙,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会让学生灵性大发,甚至陶醉,所以精心备课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保障,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在朗读中流露情感,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让学生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的魅力,像《林海雪原》这样的书,可以布置给孩子们看看,及时向学生们推荐课外书籍,记得讲《窃读》一课,向孩子们推荐《城南趣事》,这本书是课程标准中必读的,于是我就和孩子们共同阅读,一起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做学生阅读的榜样,试学生读书的热情倍增,读书带给孩子的乐趣、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真正做到了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三、鼓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保证

定期讲故事,展示读书笔记,交流读书体会,背诵名言警句,编童话故事、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课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愉悦了孩子的身心的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

四、在讲评作文课中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

每次作文学生互相评改,一致认为优秀的作文要让学生编入本班作文课,通过写促进了读,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读书的益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将各种知识信息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并保存下来为展开合理想象做良好的积淀。总之,广泛地阅读,孩子读好书读得越多越好,这样何愁不会写作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同时也为家长排了忧解了难。所以说,增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势在必行。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句名言,“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这表明兴趣是孩子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有了浓厚的读书兴趣,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开启孩子的智慧,他们就会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邵丽文.论读书兴趣的培养[J]. 贵图学刊. 2009(04)

2.李玉荣.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J]. 學苑教育. 2010(20)

3.李霓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D]. 延安大学 2014

9.让孩子快乐读书 篇九

——谈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特别是低段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尤其重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时空。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又符合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使他们课内所学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之前,我就引导学生课前阅读<<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说<<红岩>>,准备在课上交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高。又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学生提出“其它昆虫会建造住宅吗?它们又是怎样建造的”我没有立即解答,而是因势利导,向他们推荐<<昆虫记>>等,让他们课后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自己弄清别的昆虫建造住宅的方法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一下课,孩子们纷纷奔向图书柜和阅览室,争相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的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此外,在上完《草船借箭》<<景阳岗>>《猴王出世》等课文后,我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未减时,又及时引导他们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课文有关的章节,并开展”我来评说历史人物”读书交流等活动,这样,学生读有兴致,读有所获。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阅读兴趣,我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演讲赛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展评等。

我先从班上选出几位阅读能力较强,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加以指导,然后让他们在朗诵会或故事会上给全班同学讲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优美的词句,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台上声情并茂,台下鸦雀无声。学生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感人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诱惑力很大

在“图书信息发布会”之前,我让孩子们根据提出的要求做好准备。学生为了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一个个潜心阅读,认真摘记。“发布会”上,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图书,有声有色的介绍、推荐自己的读物。台下的同学听了他们的讲述,更想先睹为快。下课铃刚响,便纷纷争相借阅。

三、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我利用每周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要求学生每天早中晚各安排二十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读书、看报。课内得法,课外获益。学生的阅读兴致日渐浓厚。

班级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交流读书方法,讨论阅读感受,介绍名人读书故事,指导学生自办手抄报,刊载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他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学生的读写能力明显增强。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我在班上开辟了”书海拾贝”书林漫步心语心苑等专栏.我将学生自己评选出来的读书笔记作文手抄报书签放在班上的专栏里和学校橱窗里展览。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时,心中该是何等的自豪。

四、适时激励

当学生们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后,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我又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凝墨于纸,发话于文。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内容较充实,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适时进行评选,鼓励他们向红领巾广播站学校书虫文学社等投稿。定期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优秀手抄报“小博士”“故事大王”,书香少年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10.与孩子读书体会 篇十

晚上在孩子睡觉之前,我都给她读一段睡前故事,让她听着故事孩子甜甜地进入梦乡。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看着孩子兴奋的小脸,我的心里也升起一种温馨的感觉,这大概就是陪孩子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增加,感到孩子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了,就渐渐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时间和次数也越来越少,有时在单位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孩子让我陪她一起读书,心里就产生一种不耐烦,草草地陪她读几句,就让她自己阅读,虽然看着孩子不满意,但也没有往心里去。甚至有时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错误后,就一味训斥批评,而没有分析孩子为什么做错,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至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前几天和孙老师通过电话,说孩子上课听讲不认真,更使我猛然惊醒。孩子虽长大了,但父母对她的关心、认同的需求没有改变,我们作为家长的更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在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我们要把陪孩子一起读书进行到底。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共同来读书,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于书的世界里,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不到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家长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三年级六班 常琳家长

首先是“我读你听”阶段。在常琳八九个月的时候,我们就买来一些彩绘版的童话如《小马过河》、《白雪公主》等,并且经常读给她听,这些算是启蒙教育吧。我们发现她对此很感兴趣,听的时候特别专注,有时候还自己翻翻看,我们觉得这对提高她的词汇量,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她一岁半时,她就会说“小花猫跑了,跑的无影无踪了”,“我一边吃橘子,一边看电视”等成语、关联词,这些在同龄的孩子中不多见,我们认为这与日常的多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你我共同读阶段。因种种原因,常琳不到三周岁就读幼儿园了。随着她的识字量不断加大,理解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读书也从让孩子被动听变为让她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读完了,我们互相讨论文章的大概意思,文中哪个人物最喜欢等,我们发现从文章获得知识、道理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例如:孩子知道了回声的原理,就在作文中加以运用,老师评价为“活学活用”;我们读过《餐桌上的礼仪》后,孩子吃饭时不再用筷子乱点,大人不上桌孩子不再先动筷子了;读过《“粗心的”妈妈》后,孩子睡前脱得衣服不再乱放,而是整整齐齐叠好放在枕边。她还尝试着自己写一些小故事、小诗歌,例如:励志类的《小乌鸦蓝莹莹》、改编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这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写题材作文她可以信手拈来。

三是自主读书阶段。常琳上二年级后,我们对她的读书就不再限制了,只要内容健康就可以了。有了我们的鼓励,孩子的阅读量不断增大,《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儿童文学》等等,包括成人的《特别关注》、《读者》,只要她感兴趣就行。例如:《红楼梦》一书中她最喜欢史湘云,因为史的为人大气豪爽;《儿童文学》中一篇文章“小耳朵”的命运是因为他的懦弱造成的。这些都是孩子读书后的感想,在书籍的潜移默化下,现在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观点会让我们不敢小觑。

读书的过程不是短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马拉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到底。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都应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要伴随人一生。让我们与孩子共同读书,享受读书,共同成长吧。

辅导孩子读书的体会

——与孩子一起读书,快乐成长

首先非常感谢幼儿园能给我们做家长的这个机会,让我们能静下心来与孩子共同享受亲子时光,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的,我也是在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说到教育孩子读书的经验,我们也是在一边走一边摸索,在这里我只能用一些平实的语言,记录一下孩子的读书的经历,与大家交流:

首先,家长要重视阅读,为孩子营造阅读氛围。记得我大儿子小时候,家里的亲戚朋友经常会给孩子送书。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时间,他特别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和有关恐龙的书籍,这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许多的自然知识,让我得到了重要的启发,在孩子周围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现在有了我的小儿子武文杰后,在幼儿园老师的推广下,我更加意识到陪孩子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其次,家长要支持阅读,尽量陪同孩子买书,订阅杂志,尽量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到图书馆、书店,让他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买书也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孩子是天真的,他也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书,而且我会同时为他挑选一本适合他看的书。最后,家长要陪同阅读,重视睡前阅读。每晚睡前,我会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自主选择,陪同孩子一起读,当孩子读得好的地方,进行鼓励,读完后再让孩子讲一遍。从而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11.让读书升华孩子的情感 篇十一

新学期,孩子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新书发下去,总觉着少点什么。一查,原来没有了补充阅读一类的书。六周后,才发现,原来三年级的《新人文读本》被发到五年级去了!因为《新人文读本》的封面上写了个“5”字,再加上,老师翻阅里面的文章,发现挺长的,于是乎,就真的以为是五年级的教材了。果真如此吗?我先找来一本书,不由得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书是曹文轩教授主编的,关于爱心、善良、人生、信念……我们三年级孩子能读懂吗?我不禁在心里打上一个“?”。

【过程】

书终于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我带着他们阅读了编者的话、目录之后,就交代他们一定要抽空读,并且与他们约定,读过之后,我们来交流。

一周后的阅读课上,我问:“《凯塞娅》,你们读了吗?能读得懂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能!”孩子们异口同声道。

“那我们聊聊吧。”我说道。

“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很胆小。”“她爸爸太厉害了!”“小女孩爸爸根本不爱小女孩!”“不,爱!”教室里立即争论开了。我看着一张张通红的脸,心想:文章里的父亲让孩子望而生畏,他的这种深沉的爱孩子会理解吗?这不正是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好机会吗?于是,我说:“同学们,那我们来场辩论赛,小女孩的父亲到底爱不爱小女孩呢?爱,请你说出理由;不爱,也请你说出理由,好吗?”

“好!”教室里顿时闹腾开了!

看着孩子们异常兴奋的脸,我接着说:“看来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别着急,老师还是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动笔画画,也把想法写在旁边,争取一下驳倒你的对手,让他无话可说!”

教室里一下变得安静,孩子们个个埋头阅读,时不时在书上画着,明亮的眼睛里不时闪着光。看情形,还真想做个辩手呢!其实,我这是在教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呢!

调好座位之后,辩论赛正式开始了!

“我方认为,小女孩的父亲根本不爱小女孩。书里的小女孩一见到他父亲,她就结巴。她还说,‘上帝干吗要造出这种父亲!’”一个小女孩起身说道。

“不,爱。小女孩的父亲在小女孩做噩梦时,还把她抱到自己的大床上。”

“不爱。”一个小男生站起来,……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个个神采飞扬!理越辩越明,越辩越清。孩子们最后认为:“小女孩的父亲是爱小女孩的,只是他很严厉!”“小女孩感受到父亲的爱了,她开始是不理解父亲!”

不知不觉下课铃早已响了,孩子们还不肯离开教室。“老师,我们还要上阅读课。”这是第一次全班学生的请求。

【感想】

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的心被充盈着,感动着!

原来这些小不点儿们的心思也是那么细腻,他们对自己与父母原来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们在大人的安排下生活,不喜不愁,父母为他们做的都被认为是应该的,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更不懂得感恩,不知回报。今天,这样一篇文章竟然让他们有如此的感触!这宝贵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

第二天的日记,很多孩子都记录了这件事。有的写道:“今天的阅读课真有意思。”有的写道:“原来,世上的父亲是不相同的,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是相同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罢了!”还有的在日记中深情地呼唤:“父亲,我爱你!”

我为之动容,深深出了一口气。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读书升华孩子的情感吧!

12.《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十二

在老师心里, 最难忘和最难以割舍的是他们的学生;在我们心里, 最难忘和最感人的就是那些不求回报、默默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们……

距江都与高邮交界不远, 运河东岸, 露筋渡口。等待摆渡的, 是两个女子。中年人叫许应芬, 年轻人叫张萍。

每天早晨7点前, 她们必须渡过运河, 登上西岸的小岛。

此时, 对岸码头, 一块大石头旁, 一群孩子正挥舞着双手:“老师早———”

舒展的微笑, 清脆的童音, 这一幕, 在运河上相守了15个年头。

最可怕, 坐着澡盆过运河

过了河, 便是邵伯镇渔业村东风组。它地处大运河与邵伯湖之间, 是一个长1 000米、宽300米的狭长小岛。

小岛上, 住着173户居民, 600多口人, 清一色的渔民户。每年过了冬, 大人们驾船出海捕鱼, 丢下孩子和老人, 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回来。

当渔民们像候鸟一样“飞”走的时候, 张萍和许应芬, 既是小候鸟们的老师, 也是他们的临时家长。“东边是大运河, 西边是邵伯湖, 两边都是水, 你不能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1994年, 18岁的张萍中学毕业。当时, 渔业村村主任找到她, 说岛上正在筹建幼儿园, 想请她去当教师, 月工资300元。“我很喜欢孩子, 所以就来了。”

第一次踏上小岛时, 这里没有电, 没有水, 没有路, 教室只是四间平房。

许应芬, 48岁, 当代课老师25年。不过, 来岛上代课, 比张萍晚了13年。

“刚来时, 好怕呀。”许应芬说, 三年前, 渡船靠不了岸, 离着1米远, 就得往岸上跳, “真是心惊胆战。”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运河上起了风浪, 或遇大雾天气, 渡船停摆, 渔民就用木澡盆接送老师, “小澡盆在运河上摇摆颠簸, 摇得你心拎拎的, 真有点冒死的味道。”

课堂外, 喂饭洗脸扎辫子

上午三节课, 约10点半, 学校放学了。

孩子们回家, 张萍和许应芬开始烧午饭。一盘扁豆烧芋头, 一锅米饭, 这就是两人准备的午餐。

张萍, 每月工资800元。许应芬, 每月工资600元。“不省着点, 一个月的工资剩不了几文。”

张萍记得, 刚来岛上时, 中午就着大运河的水吃干饼子, “偶尔泡一袋方便面, 算是改善生活了。”

刚过了11点, 6岁小姑娘徐太淼端着一只大盆子回到学校, 盆里装着剁好的鱼块, 上面放着葱和姜丝。她笑盈盈地说:“老师没得菜吃, 奶奶剁了一条鱼, 下锅一烧就可以吃了。”

今天, 这家送点鱼虾;明天, 那家送点蔬菜。渔民们跟两个老师间, 就像走亲戚一样。而两个老师, 则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屠叶, 5岁, 刚入园时, 不肯吃饭, 奶奶没法, 只好把饭送到教室, 请张萍帮着喂。张萍好奇:“为什么老师喂, 你才吃呢?”小姑娘说:“老师会唱好听的歌, 就像妈妈一样。”小屠叶想妈妈了, 张萍心里一酸。

到了岛上之后, 许应芬感觉最大的不同, 就是在照应孩子们的生活上, 得像教学一样花力气。

去年冬天, 父母出海, 谢蕊不洗脸不刷牙, 蓬头垢面。许应芬边给她扎辫子边问:“为什么不刷牙呢?”“没牙刷。”第二天, 许应芬买了牙刷。奶奶笑了:“家里有牙刷, 她不刷。老师的牙刷, 她倒刷得起劲呢。”

早早地, 下午的课开始了。

紧挨着运河大堤, 一栋狭小的两层小楼, 便是东风西湖学校。

小楼是在一场龙卷风之后兴建的。

1997年5月12日, 张萍正在陪孩子们午休。窗外, 突然黑下来, 狂风呼啸。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张萍惊恐地朝门外张望时, 一棵直径五六十厘米的大树, 已被连根拔起, 屋顶上传来瓦片乱飞的声响。

张萍慌了。她大声叫醒着孩子们, 左手一个, 右手一个, 夹起两个4岁的孩子, 冲向外面的空地, 放下。稍大一点的孩子, 已经跟着她跑出来。点了一点, 8个。“不对呀, 还有两个呢?”

“手拉手, 趴倒, 不要动, 等老师回来。”张萍大声叮嘱着, 迅速奔回教室。

离教室1米多远, 她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就要冲进去时, 眼看着屋顶飞起, 房梁断下。她猛扑上前, 挡了一下房梁, 顺势推开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的腿, 则被压住了。

教育论谈”专栏宗旨

聚焦成才热点, 思考成才模式;

阐释成才含义, 探讨成才规律;

剖解成才案例, 反思成才误区;

研究成才路径, 透析成才要素。

“房梁砸中我的腰和胳膊, 当时感觉不到疼, 就一个劲地拽孩子, 拽出来时, 孩子的衣服已经被我撕破了。”

牵着两个孩子, 回到空地。突然, 趴在地上的孩子们哭了。是被吓哭的。他们眼前的老师, 满脸是血。

而今, 被救的孩子已经读高中, 节假日里常来看望张萍。“因为一起经历过灾难, 我们都感觉特别亲。”

课堂上, 渔娃们知道了哈佛

一楼空着, 露出大堤的二楼, 是二年级的教室, 有7个学生。许应芬是他们的老师。

黑板上, 左边写着“1米=100厘米”;右边, 画着一排田字格, 生字规规整整, 四线三格里, 拼音也一样规整。

不只是语文和数学, 许老师还教音乐和美术。不过, 孩子们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老师弹琴了。因为, 唯一的乐器———脚踏风琴, 坏散了架。

“其实, 就6个学生, 有一个是先天脑瘫。”许应芬说, 小友子只是坐在课堂上听听, 也不会写字, “来学校, 可以活动活动;在家里, 一动也不动。”

小友子9岁, 上课时, 偶尔会从凳子上摔倒。许老师赶忙跑过去, 用力地抱起。“谢——谢——”小友子贴在许老师的耳边, 呢喃着。

小友子也是张萍的学生, 曾在幼儿园呆了四年。幼儿园就在二年级教室隔壁。10来个平方米, 坐着13个孩子。

“哪几组数加起来等于6啊?”“1加5, 2加4, 还有3加3。”孩子们仰着头, 拖着长长的童音。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二楼传来悦耳的读书声。

“刚来时, 这里的孩子不会拼音, ”许应芬说, 一个月后, 孩子们能看着拼音读课文了。上学期, 中心校统考, 语文90分以上, 数学95分以上, 算优。“考下来, 只有二年级的一个孩子数学考了94分, 其他都是优。”

从张萍和许应芬嘴里, 渔娃们知道了首都北京, 听到了电子琴的旋律, 认识了南方的芒果, 知道了美国有个哈佛大学……

小岛边, 辞职的冲动与不舍

太阳西斜。下午4点, 最后一班渡船将开出。这之前, 两个老师, 20个孩子, 必须踏上回家的路。

婚后, 丈夫在上海打工, 张萍早出晚归, 孩子没人照顾。2004年, 张萍回到了村幼儿园。但一年后, 岛上新来的老师走了。校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萍。她说:“那就让我回岛上吧。”

从学校到家, 约一个小时。80多岁的老公公, 9岁的孩子, 全靠张萍一个人照料。晚上回家, 侍候完老小, 已是深夜。

1985年, 许应芬当上了代课教师。次年, 结婚生子, 不想再上班, “当时, 老公开了个小厂。”后来学校一次次做工作, 又上班了。

为了转成民办教师, 许应芬先后拿了大专文凭, 考过了计算机和普通话, 但最终还是没能转成。此后, 许应芬又两次辞职被劝回。“2006年, 让我到岛上去, 老公说, 别去了, 回来开店吧。当时老公开了家农资店, 一年能挣三四万。孩子大学毕业, 当了老师, 也劝我不要回头。”

到现在, 许应芬也很矛盾。“回家, 能挣钱;可是离开孩子, 我恐怕日子也不好过。毕竟, 当了20多年老师。”

跟许应芬一样, 张萍在岛上坚守15年, 也是一份不舍。

下午4点, 张萍和许应芬登上了渡船。码头上, 孩子们手拉手, 齐声喊着:“张老师, 再见———许老师, 再见———”

清晨的迎接, 傍晚的送别, 构成了露筋渡口最真最美的一幕, 也成了两位老师难以割舍的牵挂。

采访手记

一份不舍与离开的梦

采访张萍时, 她坚决不肯。她说, 她接受过采访, 太麻烦, 太耽误时间。于是, 转而采访年长一点的许应芬。

一见面, 她说自己很平常, 倒是吐了一肚子委屈。25年, 她错过了一次次转成民办教师的机会。600元工资, 这该是她的价值吗?她常常在心里责问自己。

丈夫开店, 孩子大学毕业当了老师, 家里不缺她这点工资。她矛盾, 离开学校离开孩子的生活, 怎么过?她又不舍。毕竟, 25年了。

然而, 许应芬已经不再年轻, 总会有退休的一天。而未来, 又有谁会接受这份微薄的收入, 又有谁愿意奔波于运河两岸?精神可嘉, 爱心可鉴, 能否永远承担173户渔民孩子的未来?

一份委屈, 也是一份担忧。真实的倾诉, 坦诚的倾听, 打动了许应芬, 也打开了张萍的话匣子。

下午4点, 记者随两位老师, 一同从岛上返回。上了岸, 两位老师匆忙上了车, 没有告别, 没有客套。也许, 她们知道, 我们是我们, 她们还是她们。

13.雪孩子读书笔记 篇十三

兔宝宝说:“好呀!”它们堆呀堆,终于堆出了一个雪人。

兔妈妈说:“他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兔宝宝你自己看看。”

“哦,缺了一双眼睛。”兔宝宝说。

兔宝宝拿两个种子,按在雪人脸上。说:“还少了个鼻子。”兔宝宝把小萝卜当成鼻子按在雪人脸上。按上去后,雪人又偷偷地把鼻子扔下来。兔宝宝再次按上去,雪人又偷偷地扔下去。兔宝宝说:“哦,原来你不喜欢这个鼻子。”兔妈妈说:“我去采萝卜了。”兔宝宝说:“妈妈,别忘了给雪孩子带个漂亮的鼻子回来。”

兔妈妈说:“好的,宝贝。”兔宝宝和雪孩子玩了起来。玩一会,兔宝宝觉得冷了,兔宝宝回房间烤火去,雪孩子继续在外面玩。

雪孩子突然发现,兔宝宝的房子着火了。雪孩子急忙跑到房子里面,抱起兔宝宝向外跑。

14.《孩子·读书》观后感 篇十四

一次偶然的机会, 看到了纪录片《婴儿日记》, 顿时被片中婴儿成长的点点滴滴所吸引。该纪录片跟踪拍摄了阿加特、安娜、梅伊、亚力克西斯、马克桑斯五个宝宝, 记录了他们从诞生到牙牙学语, 从身高、体重的变化到意识增长、社交技能的慢慢显现。反映了0~2岁宝宝成长的精彩历程。回顾片中的种种场景, 有几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场景一:宝宝出生

片中爸爸、妈妈、医生围绕着产房, 妈妈在医生的引导和爸爸的支持、鼓励下, 科学地呼吸和用力, 在宝宝探出身体后, 妈妈伸出双手将宝宝放在腋下, 宝宝感受着妈妈的肌肤, 倾听妈妈的声音, 安静幸福。

场景二:亲子交流

片中反复出现妈妈、爸爸注视着宝宝的眼睛, 与宝宝说话的场景。如亚力克西斯的爸爸与宝宝说话:“亚力克西斯, 我们都在看着你, 对吧!你好!小帅哥!你好!小帅哥!”阿加特的妈妈边喂奶边看着宝宝, 手不时抚摸着宝宝的脸, 喂完后, 妈妈看着宝宝的眼睛, 亲吻宝宝的鼻子, 宝宝眼睛也盯着妈妈看, 妈妈说:“得、得、得, 我们要不要再来一次, 你再盯着我看, 能看到我吗?我能看到你……”

场景三:爸爸练习带宝宝

亚历克西斯的妈妈明天要去工作了, 爸爸要承担起带宝宝的任务。爸爸开始练习给宝宝喂奶, 但宝宝抱在爸爸怀里吃奶就哭。因为他认为妈妈与食物是一个整体, 所以他必须学会区分开来。于是宝宝在妈妈、爸爸之间来回交换, 宝宝哭了, 妈妈接过来喂;宝宝安静下来了, 妈妈让爸爸再试试。爸爸、妈妈让宝宝适应和接受爸爸给他喂奶的现实。

场景四:与自然接触

微风、阳光、青草、沙滩、海水、白雪是孩子天然的玩物。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带着6个月大的梅伊进行了第一次春游。宝宝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感受青草柔软的触感, 看着猫咪在草地上打滚。8个月大时, 爸爸妈妈带着她走在户外的旷野, 爸爸扶着宝宝的腋下举着她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举高、摇晃, 与微风、空气、阳光亲吻, 感受气流的触碰。将浴盆放在山坡的草地上, 给宝宝沐浴也别有一番风景。11个月的阿加特来到海滩, 开始海滩的探索。她两手抓沙, 扑倒在沙地上, 嘴巴还不小心碰到了沙。妈妈扶着宝宝的腋下在沙地上迈步。马克桑斯则在海水中, 双手摸水, 眼睛好奇地盯着水面。妈妈扶着她的腋下抱起, 她快乐地用双脚拍打着水, 体验着水的奇妙感觉。冬天, 冰天雪地的世界宝宝可不可以感受?安娜出来了, 她指着杉树, 嘴里“嗯、嗯、嗯”地发声, 妈妈告诉她:“这是杉树”, 妈妈鼓励安娜摸雪、踩雪、抓雪团、舔雪团、在雪地上艰难地走路。

场景五:与宝宝“抗争”

马克桑斯喜欢上了阳台这个危险的地方, 一直要爬向阳台, 妈妈反复说“不, 不, 不!”但是马克桑斯仍然爬向阳台, 爸爸把他抱回来, 他又叫又蹬腿。到地上, 他又爬向阳台, 妈妈用胳膊拦住他, 他又叫又哭, 妈妈跟他说:“不行就是不行!”他大哭使劲往阳台爬。妈妈把他抱到身上, 他一边大叫大哭, 一边跳。妈妈跟他说:“你还太小, 不能去外面的阳台, 明白吗?”他安静下来。可是, 一放到地上, 他还是往阳台爬, 妈妈把阳台移门拉上并继续说:“不, 不, 不!”他摸到阳台门停住了。14个月大的亚历克西斯尝试侵占妈妈的空间。他在沙发的茶几上摸弄妈妈的东西, 妈妈说:“放下它!”他放下了。妈妈说:“这就对了, 很好!”亚历克西斯拿着两个玩具到妈妈面前敲打, 妈妈笑着对他说:“你好, 小宝贝!”他又回过身将玩具扔到妈妈干活的桌旁, 又去拿茶几上的东西, 妈妈说:“不!”妈妈站起来拉住亚历克西斯说:“亚历克西斯, 过来, 听着, 这里所有的东西你都不能碰, 这些是妈妈的, 不能碰。看着, 你所有的玩具都在那边, 看到了没有?你不能碰, 所以赶快停下, 去和达卡 (小狗) 一起玩球。”亚历克西斯又去茶几翻杂志, 妈妈说:“还有杂志也不是你的, 亚历克西斯。”妈妈严肃地看着他, 亚历克西斯又将玩具车放到茶几上, 妈妈说:“亚历克西斯, 你知道你不能这样做, 不, 在地上。”亚历克西斯继续在茶几上推小车, 妈妈说:“不, 亚历克西斯, 看那里有更大的空间, 你就是不能在桌上玩。”妈妈又站起来跟他在空的地方玩。亚历克西斯继续转身到茶几, 妈妈说:“嗯, 你真是个小顽固, 把你的汽车放在地上。”亚历克西斯继续放茶几上, 妈妈说:“不, 你没听懂, 不能在家具上, 在地上, 把汽车放在地上。”亚历克西斯把汽车扔在地上, 妈妈说:“这下糟糕了。”亚历克西斯又把汽车从地上拿到茶几上, 妈妈又站起来说:“不、不、不, 尽量离远一点。”妈妈把亚历克西斯拉离茶几边说:“我说了不, 不要在地上扔你的汽车, 在地上玩很容易不是吗?”妈妈边说边在地上推小汽车。“我不想你把汽车放在家具上。”亚历克西斯还是不听, 用脚踢着汽车, 妈妈严肃地看着他。这种持久的抗争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 孩子的顽固考量着父母的耐心。不管孩子怎样固执、发脾气, 妈妈都没有生气、发怒, 平静地处置孩子的行为。尽管没有完全阻止孩子, 但时间会让它产生效力。

场景六:独立探索

随着宝宝的成长, 周围世界对宝宝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能够坐直的亚历克西斯坐在一堆玩具中, 用嘴探索世界。把东西抓到嘴里了解不同的材料, 感受物体的质感、硬度以及温度。七个半月的马克桑斯尝试四处移动。爸爸让他趴在地上, 抓眼前的玩具, 结果当他用力时, 却发现自己在后退, 离玩具越来越远, 宝宝有些疑惑, 继续用力, 但是他还是没法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也许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他不气馁仍然四处移动, 爸爸微笑地看着宝宝。梅伊在房间里试图探索冰球碰到不同表面时发出的声音。他将冰球扔在桌面上、帆布椅面上、地板上、扶手椅面上、扶手上等, 一边扔一边发出高兴的笑声。

场景七:兄弟姐妹相处

阿加特要从医院回家了, 爸爸妈妈带着姐姐嘉德一起迎接阿加特回家。妈妈让嘉德亲亲、抱抱阿加特, 让阿加特感受姐姐的温暖和声音;妈妈还让姐姐在前面带路, 将阿加特带入他的房间。从此, 嘉德要接受与阿加特分享情感和领地。可是嫉妒和争执还是会经常发生。阿加特在啃苹果, 妈妈问:“你愿意分点给嘉德吗?”阿加特将苹果送到姐姐手里, 妈妈说:“谢谢你, 阿加特。”姐姐学着妈妈说:“谢谢你, 阿加特。”妈妈说:“吃吧!嘉德, 我们要把她全部吃完。”姐姐在啃苹果时, 阿加特张开手, 等着接回苹果。一会儿上前想去抓姐姐手里的苹果, 姐姐转开身体说:“不, 阿加特, 别打扰我。”妈妈对阿加特说:“拿着你的苹果。”阿加特从姐姐手里接过苹果, 妈妈说:“谢谢。”阿加特啃了几口, 妈妈说:“给嘉德。”姐姐伸出双手说:“把它给我。”阿加特抓着苹果跑了, 姐姐追过去, 两个人开始抢苹果, 最后姐姐抢过来了, 阿加特追着姐姐叫, 妈妈说:“你必须说请。”阿加特说:“把它给我。”姐姐说:“别吵我。”阿加特继续伸手要苹果, 姐姐不理她。梅伊又有小妹妹丽丽了, 妈妈在喂丽丽, 梅伊不愿意, 边摇头边哭。妈妈说:“这是给谁的?给梅伊的。”梅伊高兴了, 点点头。妈妈喂到他嘴里。然后又挖一勺说:“这是给丽丽的, 把它给丽丽。”梅伊摇头又哭了。妈妈喂到丽丽嘴里。妈妈又挖一勺递给梅伊, 问:“你会给丽丽吗?把它给丽丽”。梅伊还是摇头哭, 试了几次, 梅伊仍然不愿意。妈妈自己喂了丽丽, 梅伊又哭。接下来, 妈妈又把勺子递给梅伊, 让他给丽丽, 梅伊接过来塞入自己嘴里。妈妈说:“梅伊, 这是给丽丽的。”妈妈又挖一勺递给梅伊, 让他喂给丽丽, 梅伊又抢过来塞入自己嘴里。妈妈说:“这样不行, 这不是给你的, 梅伊这不是给你的, 是给丽丽的。”丽丽边吃边笑, 吃完了把勺子塞到丽丽嘴边让丽丽舔一下, 妈妈说:“都被你吃完了, 才给丽丽吗?”, 妈妈再次挖一勺递给梅伊, 让他喂妹妹, 梅伊还想往自己嘴边塞, 妈妈控制住勺子, 继续让梅伊给丽丽, 梅伊嘴张着, 试着自己凑到勺边, 妈妈移开不让他吃到, 继续要求梅伊给妹妹, 最后梅伊在妈妈的帮助下一起将勺子送到丽丽嘴里, 妈妈夸梅伊说:“做得真棒, 做得很好!”这次梅伊没有哭。

二由纪录片《婴儿日记》得到的启示

详细描述这些场景, 是因为这些场景中处处闪动着科学育儿的光辉, 让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成长真好!”的感慨。仔细归纳, 我想至少有这样的启示:

第一, 亲子交流。亲子交流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力量, 有助于宝宝安全感、信任感的形成。在儿童早期这种交流主要包括目光的交流、言语的交流和肌肤的交流。注视、对话、抚摸、亲吻、搂抱是孩子情感所需。与孩子一起玩是亲子交往的重要方式。现在很多家庭由于工作繁忙, 将育儿的重任托付给了老人, 自己扮演了探视的角色。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妥善解决工作和育儿的矛盾, 是现代父母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个父母应意识到爸爸妈妈在宝宝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育孩子没有性别区分, 爸爸妈妈不必相互计较谁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多少, 自觉、自然地腾出时间, 担当起各自应有的责任。早年的情感投入必将对孩子健康成长有正向作用。

第二, 充分探索。孩子是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伴随孩子的成长, 爸爸妈妈要为孩子提供适时的探索环境。“适时”指的是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 而环境可以是屋内安全的空间;可以是屋内提供玩具材料的场地;当然也可以是室外充分的自然条件, 微风、阳光、青草、沙滩、海水、白雪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 温柔的“坚持”。有许多父母经常为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或作出的不当举动如何处置很烦恼?讲理讲不通, 武力解决也不是长久之计。片中的爸爸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技巧, 可以称作温柔的“坚持”, 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或制止孩子的不当举动, 但拒绝时不发火、不生气, 平静而严肃地处置。孩子不会马上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会发脾气、会闹、会固执地坚持, 会与父母“对抗”, 但只要坚持, 且要求一致, 孩子慢慢会知道什么可以, 什么不可以。

15.不要盲目送孩子出国读书 篇十五

关于出国,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会有盲目的冲动和决定。但是每一次,我都会强调,重要和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家长,你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你的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是否已做好出国的各种准备?作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估,我自己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

女儿第一次出国读书,是在11年前,那时她还是北京一所私立小学四年级即将升五年级的学生。学校有一个“赴美留学交换生”项目,可以让学生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交换一年。女儿激动地要去,但我坚决反对,认为她年纪还太小,不适宜这么早离开父母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国家(虽然有老师和其他学生作伴)。但女儿也很坚决,用“撬墙角战略”,使出各种招数说服了她爸爸,二比一,她获胜了。

女儿刚去美国不久,就赶上了“9.11”,让我们着实担忧了好一阵。她后来跟我说,美国人的那种对同胞的哀伤、阵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遇上这样一件沉重的事,女儿在美国加州的那一年总体过得很开心,收获也很大。以至于学年结束后,她想留下来继续在美国读书。我仍坚决反对,这次她爸爸坚定地站在我这一边。

在我的设想中,女儿的出国留学计划应该等到研究生。我不想她过早地离开故土,从而影响她的中文底子。初中三年又正逢孩子的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变化都非常大的一个时期。作为母亲,我自然希望能够陪在孩子身边,平稳地度过这个相对特殊的时期。但是,没过多久,我的想法就不得不改变。

女儿从美国回来后,我们全家搬到上海,女儿进入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就读。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够快乐地学习、成长,不要每天为了应对题海战术而愁眉苦脸,也不要为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一考定终生。所以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我们便没有强迫送她去任何补习班和所谓的“兴趣班”,而是给予她充分的自由,让她去安排做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比如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其中不乏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书籍。假期我们则带她出去旅游,去观览祖国的山河大川,去领略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情。

但是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内,无论我们家长如何努力,也没有办法回避最终“以分数论英雄”的结果。每一次大考过后,不仅整个班级要进行成绩的排名,全年级都要公开张榜。另外有一件特别让我感到不满意的事:我的女儿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孩子,有一天她回来郁闷地问我:“妈咪,我是一个很笨的孩子吗?”仔细询问之后,我才了解到,因为连续几次的数学测试女儿的成绩不尽理想,求助老师后却被训“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我觉得孩子的能动性遭到了扼杀。再加上重点中学出于想要激励孩子们不断努力的初衷,考试的卷子总是出得非常的难,班级的平均成绩常年徘徊在及格线上下。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女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摧残,甚至原来的学习积极性都下降了很多。我也由此改变了原先不同意她出去上高中的想法,决定提前送她出去,虽然女儿的中考成绩很好。

每一个孩子出国的准备工作都是不一样的。我女儿从六岁开始就过寄宿学校生活,无形当中培养出了她独立的性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后来一年的美国交换生经历,决定了她自身对于出国留学的渴望。

作为自认为是“开明”的家长,我们需要帮孩子做好的准备,最主要的是帮助她树立出国留学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树立起来的,而是从留学的准备工作开始,到整个留学阶段,需要持续的沟通。这样的对话不是训话、不是教导,而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若是父母强加给孩子,可能一时孩子会迫于父母的“威压”,最终却没有办法独自贯彻执行。

女儿的整个申请过程是让她独立完成的。申请留学的计划和准备,只是整个留学阶段的起点,却是后面道路的基石。在完成初中三年重点中学繁重的课业之外,从找学校的申请沟通到后期的银行换钱和签证准备,我们都没有给予援手。想要出国留学的决定虽然得到我们的支持,但是她更需要知道的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要自己负责到最后。最终,她以优异的中考成绩和英国学校的通知书以及签证,向我们证明:她,准备好了。

但是,送孩子出国留学不是把孩子送进了保险箱,这条路不能是逃避应试教育的选择,不应该是对于中、高考失败的救赎之路。这条路的对与错、好与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同的。孩子拿到一纸好的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成功获得使馆的留学签证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父母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从某种角度来说,出国留学这条路,其实可能会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风险。

我们看到了太多身边不同的孩子在踏上留学历程之后的戏剧性变化。有考入名牌高校但是最终因为自身禁不住各种诱惑而中途不得不退学最后黯然回国的,反之也有从社区大学努力一跃转学成功进名校的孩子。留学这条路很长也很曲折,其中的辛酸和快乐只能靠自己去体会。

作为父母,我们尽力想要做到的,就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时时刻刻能够信任我们,对我们吐露心声、以及自己真正的想法。努力学会时时刻刻去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是工作闲暇之余心血来潮突然之间一顿训话。及时的沟通,才可以成功地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最终真正长大成熟。这种陪伴沟通,不代表着远渡重洋去陪读、不代表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行程和行为,而是在心灵上成为孩子确实可以依靠的对象。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始终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湾。

上一篇:教师调动考试面试题目下一篇:品牌授权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