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动画片观后感

2024-09-12

孔子动画片观后感(精选10篇)

1.孔子动画片观后感 篇一

孔子观后感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我立即被孔子的道义和言行举止所感动。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50多岁起的为政,一直到他去世,他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他的官场生活甚至刚刚开始一年多就已结束,鲁君昏庸,三桓霸道。而孔子没有亲信,又把全部希望依托在鲁君身上。胆小怕事的鲁君委曲求全,任由三环控制。三桓罢了孔子的官,孔子只有外出流浪。他外出流浪时也时刻挂念着祖国,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危险,也仍旧坚守道义,不断讲学,以德服人。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人来迎接孔子,孔子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他仍旧诵读诗书,给弟子们讲道义。最后,三桓之首季孙思奄奄一息时,忏悔了自己过去,把孔子又请回了鲁国。孔子回国后,不断教育弟子,修正文献,享年73岁。

孔子倡导仁义,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季氏的实力十分强大,而孔子当时不过是个中都宰,但他义无反顾的救下了漆思弓,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求情,在大殿上舌战群儒,巧妙的驳回了各种反对的意见,最终保全了漆思弓的性命。看到这里,我就对其的仁义而敬佩不已了。

孔子只是一介布衣,却凭自己的才华与道德在一年内就被提拔为大司寇。有人会说,孔子只不过知道点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事实却证明这是错的。

孔子他还文武双全。为了保全国君的性命,他果断的与三桓比射箭,并在三桓出尔反尔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安全的把国君带回祖国,还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失地,大扬鲁国国威,被提拔为代国相。

孔子凭着自己的胆识,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隳三都这一举动,便显出他的勇气与胆量,不断与三桓斗智斗勇。但他弟子中的一个小人出卖了他,季孙思等人知道了消息,不断盅惑国君,齐国又用好礼彻底迷住了鲁君,最终,孔子被罢官,三桓再次当权。

在面对各种官职与美色的流放路上,孔子一一抵制。

在卫国时,君夫人南子不断诱惑他,可孔子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南子又用花言巧语骗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极高的,最终,连南子都被他感化,懂得了他的思想,向他跪拜,在被人射杀时,想起孔子所说的话,幸福的死去。

我看完孔子以后,感觉到了孔子的思想品质的高度,他真的是一个“大人”啊!虽然被驱逐出鲁国,却仍然无时无刻的挂念着它;虽然怀才不遇,确仍然坚持着道义与仁义;虽然被三桓排挤,却在鲁国危难之时把弟子冉求送了回去,孔子的境界真的是高于泰山啊!我虽不可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他的仁义、宽容、大义、博学的品质将永远鼓舞着我前进!

2.《孔子》观后感 篇二

——对比《论语》

记得高中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很注重国学,主办了学校的国学社,并且极力向同学们推荐国学作品,尤其是《论语》。当时,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读论语,有些经典句还要背诵。刚读时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可是读的多了,发现其中的一些智慧真的很耐人寻味,也渐渐对这位古人充满崇敬和好奇:这样一位仁义的学者究竟是怎样的呢? 后来,电影《孔子》拍出来了,一时引起不小轰动。很多学者怀疑短短的两个小时是否能把中国的一种孔子文化、儒家思想表达出来,而普通群众大多只想关注一下周润发,周迅这些明星。当时,由于没有时间,我没能去看这部由经典国学故事拍成的电影,颇感遗憾。这次,竟然在思修课上有机会重新回味一下以前在《论语》上看到的经典,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的观看起来,想把书本和电影结合起来,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他所推行的礼仪,仁德。

孔子十分注重礼仪,这一点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有表现。如孔子与弟子们一同饮酒时,是将酒杯一个传给一个的;还有孔子在君主面前行礼作揖时,动作幅度很大,十分规范;孔子被受官时,认真遵循周礼拜了三拜„„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提到,孔子曾因为当时某些大臣偷懒在做拜礼时动作不到位而十分看不惯;又比如,在《论语——八佾篇》,第一则就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之舞应当是天子才能用的礼仪,季氏这样做,是严重的僭礼,所以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此表达自

己内心的反感与愤怒。

还有一处能表现孔子重礼的地方也是本片的重头戏——孔子见南子。当南子提到诗经中的句子时,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是思无邪。《论语》也有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正是《诗经》里的篇章,说明孔子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都有其可贵的价值。当然,这一片段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临离开之前,送了南子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在孔子离开卫国的同时,南子被刺杀了,她临死之前露出笑容,估计是想到了孔子送她的这句——早上领会了人生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也表现了孔子对仁礼道德的看重。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中规中矩是没有意义的,很庸俗。但孔子所表现的礼,是以仁为基础的,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最根本的表现。并且孔子所注重的礼,是有内而外的,而不是一种表面形式。就像《论语》中有一则提到林放问礼仪的根本,孔子这样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就是说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仁,这个仁就包含仁慈。《论语》中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有一个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被发觉后季孙斯派了还有很多士兵进行抓捕。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在一次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很经典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殉葬是当时的一种礼仪,孔子还是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这也正说名孔子认为仁是在礼之上的,仁是高于一切的。孔子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让弟子假装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谋,让我对孔子有多了一层敬佩。

在影片中,除了孔子,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颜回了。在《论语》中就早已知道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不仅赞赏颜回的朴实,知礼,还称赞他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而影片所出现的颜回之死,更让我险些泪下。本来他是可以活下来的,而正因为他的重道,爱师,他宁愿扎进水里去就老师的书,这也是体现他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解。孔子失去这样一个少年知己可谓是一生中最伤心的事了,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难怪在《论语》中有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了。

我觉得虽然这个电影无法表达孔子的全部思想,但总体上还是不错了,带给了人很多思考。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并没有看全这部电影。我很想找个时间再仔细的完整的看一遍。

3.《孔子》观后感 篇三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4.《孔子》观后感 篇四

2月5日,我和妈妈还有小雅一起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后来,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好看!大家也一起去看看吧!

5.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五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6.电影观后感孔子 篇六

语文课,老师给我们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本片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的多,原本以为会是像网络上人们对其评价的那样,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它是一部结合了动作,喜剧,爱情,惊悚又带点科幻的教育片。观看当中又多次让我产生了敬意,无不体现了该片在细节上运用恰当的表现,也足以说明导演的努力。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对孔子大半生的简介,虽然用词晦涩谨慎、行文洗练概括,但看完电影后对孔子算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会知道他是个有欲望的凡人,是个清高的理想主义者;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大半生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伟大的思想正是他颠沛流离人生的“罪魁祸首”。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全文便是:浓墨却淡彩,道尽理想主义者苍凉的一生,这条明确的主线正是触动我的地方。对每个执着于理想、孤独而艰辛地走在充满荆棘道路上的人来说,看到孔子的决绝和执拗都不免心有戚戚焉。

在功名利禄从来都充斥于世的时候,究竟该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孔子并未能回答得了这个问题,这或许是纠结他一生的问题。他是圣人却也是凡人,他思想卓越,但出世之心也强烈。当初从鲁国的离开,与其说是为了理想而放逐自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这样做那?

记得看《孔子》中有那最为让人感动的地方之一就是:颜回深受孔子思想影响,他是凡人,但却几乎是一个纯洁无私心杂念的人,他心里无关功名利禄,出世入世,他懂得的是“学以致用”,他以孔子的思想活满了自己的一生。在追随孔子的日子里,他随孔子颠沛流离,吃苦受难,但他却真心的快乐。如果说孔子是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颜回却是主动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并未有丝毫的抱怨。从这个层面上说,颜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颜回在冰窟窿里救书简一段是让我哽咽,冰冷的水下世界被颜回的纯粹照的碧蓝碧蓝的。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好,多么的精彩,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满足,有那么多的人抱怨。

其二是:孔子被鲁国驱逐而周游列国过着风餐露宿、以琴代食的生活,但依然不失圣贤本色,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犬”时,他乐呵呵的接受并自嘲了一把,正是体现出了“君子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当中都能够泰然处之”的通达!也许我们能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这也许是我们所必须应该学习的吧。

说到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无不是周润发的演技,周润发的表现就成为了影片的另一看点。在这个化妆术几乎可以弥补一切的年代,他的年岁积淀后的脸庞,配上逐渐苍老的妆容毫无疑问较为契合人物本身。而作为港台演员本应较弱的台词功底一项上,周润发的普通话

和节奏掌控,都出乎意料好。很多场景的对话可谓倾注了心血。在很多时候,不论是孔子面对质疑“舌战群雄”时的思想体系严谨之感,还是面对齐国无理要求时的威严之态,甚至落魄失意时不动声色的泰然处之,直到讲学受到困阻的无奈远走。周润发对于孔子这个人物的把握,都超出了预期,和打消了人们所有的顾虑。而眼中其早年间在动作片里的戾气和暴虐,也化为了平和与自然,收放自如间,有着大家风范和儒者的境界了。

尽管电影《孔子》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也使用了不少特效手段,制作出了几个大场面。像在“夹谷之会”中,齐国黎大夫谈判失利后恼羞成怒,在高台上手一指,镜头就随之进入山谷,显示出特效制作出来上千齐国军队。在后面的“隳三都”行动中,将先准备好的几鼎火油点燃沿高台泼下,结果公孙狙的军队深陷火海。导演同样通过特效来展现了这场火攻的场面。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中的点缀,这样的特效场面已经算得上制作的非常好了,作为学艺术的我来说,受益匪浅啊,对于我以后得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7.《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七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无为,万能无不为。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8.舞剧孔子观后感 篇八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9.孔子观后感1000字 篇九

众所周知,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一直以来也十分崇敬和仰慕孔子。但是对孔子的认识却一直很肤浅,16集的电视记录片《孔子》看完了,才使我真正认识了孔子,在感叹夫子伟大的同时,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孔子的高尚品德和高深的学问。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首先我们要学习孔子在小小年纪时就“知孝懂礼”,为此曾得到鲁君的赞叹。孔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孔子3岁时因父亲叔梁纥去逝,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为了孔子的学习和成长放弃了家产的争夺,带着年幼的孔子从陬邑来到曲阜,过起了孤儿寡母、靠织布为生的劳苦生活,在孔子还“立志于学”的小小年纪,一直在贫苦、劳累与委屈中生活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为了寻找父亲墓地,同坟合葬,让母亲有一个好的归宿,孔子不惜一切代价在母亲的灵前守侯着消息,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终于在鲁君派子大夫代君上前往灵前吊唁之后,有一位在陬邑曾是邻里的老妇人告知了父亲叔梁纥的坟地所在,才让孔子如愿安葬了母亲。

看完《孔子》,我知道了一个人要真正为人师表,仅有知识学问不行,还需要有完美的人格,就是要有君子之德:“温、良、恭、俭、让,忠、贞、仁、孝、悌”,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做人之道是“仁、礼、中庸”三者缺一不可,心中无人,则必然无礼,只有内怀其仁,外依其礼,才是使人心地端正,少做或不做错事的中庸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如何做到?孔子告诉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看完《孔子》,我们知道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如何实现?孔子告诉我们要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只有恢复周礼,国人才不会过于重利轻义,大夫才不会负于君上,君子才不会挥霍奢侈,君臣父子才能各依名份,国家才会出现长久的安定昌盛。匡地被围困,宋国被追杀,陈蔡绝粮绝路,几进几出卫国……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为在天下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在周游列国、漂泊20xx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遭遇。

但是最让人感动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全天下推行“仁徳与礼治”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仍然坚守大道,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

孔子的晚年,集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修订古籍经典、著书立说,给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最让我伤感的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不得不带着“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救人世,造福于人类,可为什么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的遗憾辞世。

还是弟子颜回一语中的:“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非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政者的过错啊”!

10.《孔子》观后感 篇十

让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众多纠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着的信仰,这种信仰到底的底线在哪里,不是说出来,孔子一生都追随了他的信仰,不管是为官受挫、家人分离、颠沛流离、施教受辱,环境在变,他的做法在变,但是信仰不变。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上一篇:行风评议整改情况汇报下一篇:国庆节经典短信祝福句子摘抄